悦读天下 -十倍牛股操盘战法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1:33

十倍牛股操盘战法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十倍牛股操盘战法精美图片
》十倍牛股操盘战法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十倍牛股操盘战法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1149379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2-1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1:33

内容简介:

《十倍牛股操盘战法》是一本关于投资策略与分析方法的上乘之作。作者结合自己在二级市场投资方面的多年经验,从大盘趋势与集合竞价策略入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资本市场10倍蓝筹股的共同趋势,且作者原创性地介绍了集合竞价操盘战法和新股上市的牛股战法,可以帮助读者在二级资本市场中找到有飙升潜力的大牛股。

发掘潜力巨大价值洼地,寻找竞争优势成长股 先期介入小市值新股锁定暴利,剑指十倍牛股财经名博神仙看盘投资心得: 股市中的最高境界就是学会空仓,因为只有学会空仓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才能有机会重金出击牛股。股海如战场, 与敌方决战必须三思而后行,做到逢战必胜。没有十足把握的时候,空仓就是最好的策略。 趋势就是生命。综合全局看大势,顺势而为,趋势之上波段持股,趋势之下立即卖出。抄底或介入失败及时认错,果断离场。不心存侥幸,克服人性弱点。 做股票如做人,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凭借一时的伎俩,一时的运气赚点小钱,最终你还会还给股市。要完善自己的交易策略,追求财富的长期复合增长。 学会止赢更重要,在严格的选股与技术的配合下,赚钱的机会并不难获取,但真正难的是锁定利润积少成多,所谓贪即是贫,在贪欲驱使下,很多投资者反而从赚到亏,甚至大亏,然后不得已止损。 炒股如赌博,要选准下注时机,绝对不能因为几个点预期收益而去大冒险;炒股就是投机,顺势而为的胜算更大。 交易者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内心,最忌没耐心、恐惧、贪婪、急躁,要学会克制。


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章

牛熊十年风水轮流

十年一轮回

牛市今朝起航

大趋势下的暴利机会

十倍股暴利板块解析

第2章

分时操盘战法精要及大趋势投资理念升级版

分时战法概述

分时战法精要

大趋势战法概述

大趋势战法精要

第3章

波段强牛经典战法


作者介绍:

窦为

北京某资产管理公司高层,知名财经博主,曾受邀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MBA特约讲师,讲授投资理念。创立大趋势投资学,也是大趋势投资理念的坚定推崇倡导者,以稳准狠的操盘风格著称。在实战投资中,研发并使用了先进、成熟、规范的金融工具,采用自上而下与从大到小的风险控制,把握确定性投资机会,追求财富的长期复合增长。在实战策略上,坚定地执行以大趋势为上的波段操作策略,第一时间把握价值与大趋势的完美切点。因其在和讯网、新浪网、金融界、同花顺、中金等知名财经类媒体以及多家电视台上专业、独到、及时而稳健的财经观点受到粉丝推崇,并被投资者誉为“神仙看盘”。投资格言:股市就是投机,投机就是价值创造。著有《操盘战法1:驾驭分时,稳抓趋势》《股市名家绝技2》。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十倍牛股操盘战法》是一本关于投资策略与分析方法的上乘之作。作者结合自己在二级市场投资方面的多年经验,从大盘趋势与集合竞价策略入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资本市场10倍蓝筹股的共同趋势,且作者原创性地介绍了集合竞价操盘战法和新股上市的牛股战法,可以帮助读者在二级资本市场中找到有飙升潜力的大牛股。

发掘潜力巨大价值洼地,寻找竞争优势成长股 先期介入小市值新股锁定暴利,剑指十倍牛股财经名博神仙看盘投资心得: 股市中的最高境界就是学会空仓,因为只有学会空仓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才能有机会重金出击牛股。股海如战场, 与敌方决战必须三思而后行,做到逢战必胜。没有十足把握的时候,空仓就是最好的策略。 趋势就是生命。综合全局看大势,顺势而为,趋势之上波段持股,趋势之下立即卖出。抄底或介入失败及时认错,果断离场。不心存侥幸,克服人性弱点。 做股票如做人,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凭借一时的伎俩,一时的运气赚点小钱,最终你还会还给股市。要完善自己的交易策略,追求财富的长期复合增长。 学会止赢更重要,在严格的选股与技术的配合下,赚钱的机会并不难获取,但真正难的是锁定利润积少成多,所谓贪即是贫,在贪欲驱使下,很多投资者反而从赚到亏,甚至大亏,然后不得已止损。 炒股如赌博,要选准下注时机,绝对不能因为几个点预期收益而去大冒险;炒股就是投机,顺势而为的胜算更大。 交易者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内心,最忌没耐心、恐惧、贪婪、急躁,要学会克制。


精彩短评:

  • 作者:smile 发布时间:2015-06-10 16:24:24

    有些地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菜鸟可以读下。

  • 作者:心仪 发布时间:2016-03-11 17:02:26

    窦为老师的新股战法很有启发。

  • 作者:陳初之 发布时间:2016-07-08 15:27:18

    第八章《意志力》值得读十遍

  • 作者:加加不加油 发布时间:2017-05-15 12:38:19

    多希望自己从未翻开这本书——你将永远长不大,杰姆一直奔跑,阿迪克斯永不老去,梅科姆镇就是永恒的wonderland。

  •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4-13 23:59:56

    有几句话还凑合

  • 作者:青空 发布时间:2017-09-05 18:37:26

    94#一般,基本都是对话举栗子,没啥干货,不如好好学敬语


深度书评:

  • 《大师和玛格丽特》:没有自由,就没有文学

    作者:drunkdoggy 发布时间:2022-05-08 22:54:34

    《大师和玛格丽特》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文学作品之一,作者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经典作家,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鼻祖,按创作时间来算,《大师和玛格丽特》比《百年孤独》的创作早了26年。它完成于1940年,但由于历史原因,直到1966年其手稿才被发现,震惊世界文坛,被称为世界级的文学发现。

    布尔加科夫只活了不到49岁,他的文学生涯是高密度的,他的人生也随大时代的变革而跌宕。他本是乌克兰人,1891年出生于基辅,到了1922年,乌克兰成了苏联的一部分。他曾经是个医生,后来弃医从文。俄国内战时他曾参加过白军和乌克兰民族军,后来成了苏维埃作家。他曾经是当红剧作家,后来上了出版黑名单,穷困潦倒。

    他一生中最大的好运仅维持了不到一年。1926年,他的小说《白卫军》改编的戏剧《图尔宾一家的命运》在莫斯科艺术剧院首演,引起轰动,得到了斯大林的赞赏,说该剧“显示了布尔什维克无坚不摧的力量”。次年,又遭到官僚文人集体口诛笔伐,称其“严重反苏维埃”,从此该剧被禁演,而后舆论风暴愈演愈烈,作家的所有作品都再也没有通过审查的可能了。

    1930年,布尔加科夫已经走上绝境,他开始给斯大林写信,口吻既骄傲又卑微。他说:“在我十年文学生涯里,舆论界关于我的创作写了301篇评论文章,其中赞扬的有3篇,恶意辱骂的有298篇。”“在苏联,我成了俄罗斯文艺旷野上唯一一匹文学恶狼。有人劝我将皮毛染一下,这是一个愚蠢的建议。狼无论是染了颜色还是剪了毛,都绝对不会成为一只卷毛狗。”他请求说:如果苏联不能使用他的讽刺文学才能,请让他移民国外。如果不能,他希望得到莫斯科艺术剧院一个助理导演的职位。他说,“如果不能任命我为助理导演……我就请求当个普通配角演员;如果当普通配角也不行,我就请求当个管剧务的工人;如果连工人也不能当,那就请求苏联政府以它认为必要的任何方式尽快处置我,只要处置就行……”

    几天后,他接到一个电话,是斯大林打来的。斯大林拒绝了布尔加科夫的移民请求,给了他一个剧院助理导演的职位,但布尔加科夫在创作上仍处于被禁状态。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极其痛苦和耻辱的。

    不过,布尔加科夫明知自己永无出头之日,却从未停止写作,因为写作于他是天命。他说:“作家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应该坚贞不屈;如果文学是为了让个人生活更舒适和富有,那这样的文学便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勾当。”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的遗著。写作历时12年,八易其稿。作家从1928年开始写,两年后,得知自己上了出版黑名单,他将手稿扔进了火炉。又过了一年,他又重新开始写,直到1940年去世前一个月才停止了写作。由于这是一本无法公之于众的作品,布尔加科夫做到了毫无保留。这部作品是大胆和先锋的,既继承了文学传统,又远远超越了它。

    直到26年后,这部手稿才重见天日,它首先在西方出版。每次出版,都被抢售一空。后来,苏联也出版了它的完整版,给了布尔加科夫公正的历史评价。随着作家更多作品的出版,还引发了“布尔加科夫热”,形成了一门“布尔加科夫学”。

    一本书、一个作家成了一门学问,当然是因为它/他的奇异、丰富、复杂和超前。就像你很难去概括红楼梦一样,这本书也很难概括:它有四条故事线、三个不同时空,彼此交错,人物众多;小说出现了“书中书”的套娃结构,套娃之间彼此交集,相互作用。听上去是复杂,其实,只要抓住作家一生都在书写的一个主题,进入它就容易多了。这个主题就是:个人与权力,艺术与权力。

    这本书有四条故事线,上天入地,纵横古今,依次是:魔王来到当代莫斯科的故事,彼拉多处死耶稣的故事,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以及一个年轻作家的成长故事。它们是交错轮流出场的,就像交响曲,不同乐章轮流演奏,这就导致时空的不断跳转,视角的不断切换,最后,它们交织在一起,同声齐唱。

    第一个出场的是当代莫斯科的故事线。1929年的一天,魔王来到了莫斯科。他化身为一个外国教授,自称沃兰德。跟他一起来的,是一群化身为魔术师、教授、翻译、合唱指挥、杂耍小丑的随从恶魔。魔王此番莫斯科之行,想弄清一个问题:距离十月革命成功已有十几年,俄国究竟有了什么变化?此番他带领四个随从来考察一番,就是要用他的魔法检验一下“市民的内心是否发生了变化”。

    小说开头就魔幻又现实。莫斯科文联主席、文学杂志主编柏辽兹和一个叫伊万的青年诗人(笔名别兹多姆内,意为“无家汉、流浪汉”)正在街头攀谈。伊万刚刚在文学刊物头版上发表了诗歌,春风得意,博学的柏辽兹主编正在指导他。柏辽兹谈到伊万诗歌里存在一个问题,他告诉伊万,耶稣这个人压根就没有存在过,他完全是一个臆想出来的人物。这时,一个陌生人加入了他们,这就是化身为外国教授的沃兰德。沃兰德说,耶稣这个人其实是存在过的。柏辽兹和伊万不以为然,他们说,世上的一切都由人主宰。沃兰德反驳说,柏辽兹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他预言:柏辽兹今天会被一个女共青团员斩首。他还说,这事儿避免不了,因为安努什卡已经买好了葵花籽油,还灌到了瓶子里。柏辽兹和伊万面面相觑,觉得这个沃兰德一定是从精神病院里跑出来的,要么就是个外国特务。

    结果当天意外真的发生了。柏辽兹路过电车轨道的时候,一个女性不小心打翻了一瓶油,柏辽兹一脚踩上,滑倒在铁轨上,刚好电车驶过,柏辽兹当场身首异处,驾驶电车的正是一个女共青团员。伊万目睹了预言成真的过程,吓得魂不附体。他先是跳进河里,又衣冠不整地冲进作协,向大家讲述自己目睹的一切。当然,没人信他,最后,伊万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话说,沃兰德告别了柏辽兹和伊万后,又和他的随从们来到莫斯科杂耍剧院,这回,他的身份成了魔术师。他们表演了“黑魔术”,让空中下起漫天的卢布雨,贪婪的人们洋相百出;他们大闹柏辽兹主管的作协会所,发现莫斯科文联餐厅的厨子将不新鲜的羊肉和鳕鱼卖给顾客;他们来到剧院,发现经理贪婪好色,财务主任贪污受贿;他们来到大学,发现体面的教授在得知自己的亲人失踪后,并不去寻亲,反而赶来莫斯科争夺房产……

    短短两天内,沃兰德的到来就把莫斯科搅了个天翻地覆。此番人间之行,结论是:莫斯科昔日的荣光早已荡然无存,成为一片堕落的恶土。

    这就是第一个故事:魔王化身沃兰德来到莫斯科考验人心、惩恶扬善的故事。有趣的是,沃兰德只是个破坏秩序的搅局者,真正作恶的是市民自己。魔王在这里,只是一份试炼人心的辩证力量。这个故事的写法很像布尔加科夫崇拜的乌克兰文学前辈果戈里,用讽刺幽默的喜剧揭示真相,想象力怪诞离奇。

    再说第二条故事线。这个故事的风格完全不同,它肃穆庄严,震撼人心。

    时间回到两千年前的耶路撒冷。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受命处死约书亚。约书亚是一个希伯来文名字,就是希腊文的“耶稣”,意思是救世主[3]。传说中,约书亚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也是个流浪哲人,有很多追随者。后来,他以煽动群众颠覆罗马帝国之罪,被罗马总督彼拉多审判,钉上了十字架。他死后复活,成为救世主耶稣基督。

    关于约书亚这个人,据非基督教历史学家约瑟夫斯的《犹太人的古代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记载,是真实存在过的。当然,历史学家也记载了罗马总督彼拉多把耶稣钉上十字架的事。

    彼拉多的职位,相当于检察长。四大福音中,彼拉多的形象很一致:他在回避自己处死耶稣的责任。《马太福音》记载,彼拉多洗手以示不负处死耶稣的责任,且不情愿地送他上刑架。《马可福音》说,彼拉多知道耶稣并未对罗马帝国策反,彼拉多处死他是不情愿的。在《路加福音》中,彼拉多否认耶稣对帝国策反。在《约翰福音》中,彼拉多说:我没发现他有什么罪过,并且问犹太人是否可以释放耶稣。根据历史学家阿加皮亚斯的《综合历史》记载,后来,王朝更迭,著名的暴君卡里古拉执政后一年,彼拉多自杀了。

    不得不说,彼拉多这个人物太具有文学性了。他的内心到底经历过怎样的挣扎?千年来,很多文艺作品都探索过这个问题,在这些作品中,他要么软弱而苦恼,要么铁腕而冷酷,要么疲倦不堪,并不在乎耶稣是谁,只想快点处理完这件麻烦事。那么,布尔加科夫笔下的彼拉多是怎样的呢?

    小说是这么写的:约书亚是个流浪哲人,他有很多信徒,随时记下他的言行,比如后来写《马太福音》的马太,但这个信息传播过程,由于文化水平的不同,很容易产生曲解。比如,约书亚说,旧信仰的神殿即将崩塌,真理的新神殿将要建立。这是一个比喻,为的是方便群众理解。结果,信众就一拥而上把耶路撒冷的神殿给拆了。就这样,约书亚成了煽动群众闹事的暴徒。按照犹太祭司的决定,彼拉多要来审判约书亚,判他死刑。而彼拉多跟约书亚交谈后,知道他并没有罪,并被约书亚的人格力量所触动。

    是屈从于强权的命令,还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呢?彼拉多陷入了极大的矛盾痛苦之中。最终,怯懦占了上风,他还是把约书亚送上了十字架。他不愿承担这个历史责任,于是派人暗杀了出卖约书亚的叛徒犹大,替约书亚报仇,也为自己赎罪。当然,这个举动的意思是:罪不在我,一切都是犹大的错。后来,他在羊皮卷上读到了耶稣的一句话:

    “怯懦是人最深的罪。”

    这句话让他失魂落魄,痛苦不已。

    与历史传说中的彼拉多不同,这个小说里的彼拉多并没有自杀,而是被困在了自己的悔恨中。在此后近两千年中,他都独自坐在荒山峭壁上,承受着偏头痛之苦,昏昏欲睡又无法入睡,他在每年的月圆之夜睁开双眼,喃喃自语地念着这句话:“怯懦是人最深的罪。”他渴望一条月光之路能够带领他去寻找救赎,找到耶稣,和他探讨这句话的含义。其实,聪明的彼拉多怎么可能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

    整本书已经过半的时候,书名里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才终于出现了。你不妨想象一个90分钟的电影,电影名就是主人公的名字,可是这个人到了第45分钟才出场,对观众来说,很奇怪,也吊足了胃口。而这个人一出场,之前所有的不相干的人物、故事都联系到了一起。这就是第三条故事线: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故事。在这里,四条故事线、三个不同时空里的人物故事同时出现了,交织在了一起。

    时间回到当下的莫斯科,一家精神病院里,一位病人自称大师。他原本是个历史学者,一次偶然的机会得了一大笔钱,便辞了职,专心写作。写的什么呢?彼拉多审判耶稣的历史故事。说到这儿你肯定知道,开始套娃了。没错,第二个故事是一本“书中书”,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小说写出来后,作家投稿给文学杂志,结果,莫斯科官僚文人和他的随从们的蔑视和猛烈攻击。

    杂志编辑首先质问他:你是谁啊?你从哪来?是谁授意你胆敢写这种题材的小说的?显然,在当时的文坛有条默认的规则:宗教题材的作品是不可以写的。你也许还记得这本书开头那一幕,莫斯科作协主席柏辽兹就说,在无神论国家,耶稣这个人是不存在的。但“大师”身为历史学者,他知道那段历史,而且,他写的也并不是宗教,而是权力与个人良知的关系。但是,文坛官僚们可不管这些。

    在报社,“大师”被奚落一通后,被告知他的小说不可能发表。结果没想到,没过两天,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批评文章,标题是:《编辑卵翼下的敌人》,指责作家“利用编辑的麻痹和无知,企图把颂扬耶稣的私货塞进我们的报刊”。同时,另一份报纸也刊载了两篇批判文章,语气更为激烈,称作家为“猖狂的旧教徒”。起先,这些文章看上去言不由衷,虚张声势,“大师”只觉好笑。但后来,批判之声愈演愈烈,“大师”开始意识到,这些人是在宣判自己的死刑,自己的文学之路彻底毁灭了。

    “大师”陷入惊怖之中,他烧毁了自己所有的手稿,进了精神病院,他隐姓埋名,称自己名叫“大师”。在第一条故事线的结尾,青年诗人伊万进了精神病院,就在这里,二人相遇了,伊万讲了自己的奇遇,只有大师相信他说的是真的,大师也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伊万。

    再说玛格丽特。她原本是莫斯科上流社会的一位已婚女性,十分美貌,19岁就嫁人了,过着所有莫斯科女性都羡慕的优越生活,但她却觉得,自己“从未有过一分钟的幸福”。认识大师后,她觉悟到丰富的精神才是生命的意义,深深爱上了大师,成了他的秘密情人,两人一起住在莫斯科一间半地下室里。正是她把这个可怜的作家叫做“大师”,正是她鼓励大师写完了彼拉多的故事,也是她心痛地从火中抢出大师的残稿。她对大师说,自己明天就向丈夫坦白,自己爱着另外一个人,然后永远在大师身边陪伴他。但大师觉得,自己已经彻底毁灭了,不想连累玛格丽特一起毁灭。就这样,他失踪了。所以这本书第二部一开场,玛格丽特正焦急地到处寻找大师。

    大师以为自己失踪后,玛格丽特就会回到丈夫身边,重新过上好日子呢。但是,他实在低估了玛格丽特。

    为了能得到大师的下落,玛格丽特竟然与魔王的随从订立了契约。在歌德的《浮士德》中,靡菲斯特诱使浮士德出卖了灵魂,换取了24年的风光与权力。而玛格丽特跟魔鬼订了契约,为的是爱。

    恶魔让玛格丽特涂上一种叫回春脂的东西,变身为女妖,为魔王主持了盛大的舞会,她接受恶魔们的膜拜,并赤身裸体在莫斯科的夜空中飞翔。这当然是来自恶魔的考验。成为女妖的玛格丽特变得原始、自由、充满能量,她赤身裸体在莫斯科的夜空中飞翔,寻找着那些诋毁“大师”的评论家。她闯入一个评论家家中,把里面的东西砸了个粉碎。她飞翔在城市上空的一幕,很难不让人想到画家夏加尔的两幅名画的结合:《城镇上空》(Over the Town,1918年)和《躺着的裸女》(Nude Lying Down,1914年)。虽然小说和画中的飞翔各有各的故事,但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那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想象,一种爱的飞翔。

    玛格丽特用牺牲自我的方式,一一兑现了诺言。话说,魔鬼在莫斯科游历这些日子,什么人性的弱点他都见过了,但是,他还没有见过爱。玛格丽特对大师的爱,为人世间所不容,却纯金般赤诚,感动了地狱里来的魔王。最后,她终于得偿所愿,见到了大师,焚毁的手稿也奇迹般地重新回来了,他们又住进了莫斯科那间半地下室。对魔王来说,考察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飞回了虚空之中。

    可是,这世间还是容不下他们的爱。后来,耶稣又派马太来同魔王商量,让他收留了他们。最后,魔王答应把大师和玛格丽特带走,他找了一片宁静美丽的花园,给了他们永久的安宁。显然,这花园是伊甸园的象征。

    在大师离开人间之前,还答应了耶稣一个请求:释放他笔下的人物:被悔恨囚禁了两千年的彼拉多。于是,大师又拿起里笔,继续写他的书,给了彼拉多一个结局:他踏上了月光之路,追随耶稣而去,灵魂得到救赎。

    这就是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故事线。

    最后一条故事线就是青年诗人伊万的成长了。在魔王诱惑下,他经历了现实和精神世界的双重冒险,认清了现实,分辨了善恶。最后,他痊愈了,从精神病院回到家中,他知道自己以前写的都是坏诗,决定再也不写诗了,改行当了历史学者。

    话说,在大师离开人间之前,还答应了魔王带来的一个请求:释放他笔下的彼拉多。你可能不明白了,魔王为什么这么关心一个小说里的人物命运呢?这就是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了。

    原来,魔王是“大师”的小说读者!约两千年前,魔王目睹了彼拉多审判耶稣的一幕,两千年后,他读到了被“大师”烧毁的彼拉多小说手稿。作为历史人物的彼拉多早已死去,但作为文学人物的彼拉多却被大师写活了,还活了两千年,当然,也被自己的良心折磨了两千年。可见,在作家布尔加科夫笔下,魔王、耶稣这种神话空间的人物,与一本写得很棒的小说中的人物是同在一个空间的,一个永恒的、超越性的空间。在那里,评判文学的,仅仅是它文学性的优劣,而非一时一地的世俗价值的好坏。

    在这本书中,不仅魔王读过大师的小说,耶稣也读过。他们都觉得,大师用他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卓越的文学才华,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彼拉多。同时,他们也觉得,彼拉多也应该得到救赎了。于是,小说中最神奇也最令人拍案的一幕发生了:现实时空的大师接受来自神话时空的人物委托,给了他虚构的小说时空中的彼拉多一个结局,他和玛格丽特与魔王一起飞翔在彼拉多所在的那座山壁之上,对他大声呼喊道:“你自由了!你自由了!”

    在小说的最后,伊万在梦境中目睹了这场震撼人心的文学奇迹:他看到,夜空中,彼拉多跟在耶稣后面奔跑着,他一再地请求耶稣告诉自己:死刑从未有过,从未有过。而耶稣微笑着说:当然,从未有过,都是你的幻觉。这一刻,彼拉多终于被救赎了,他追随着耶稣,一同走上“沸腾的月光之路”。这梦境中的最后一幕,将三个时空漂亮地汇聚在了一起。这一刻,虚构与真实、神话与历史,早已无法分辨。

    在这本书里,每个人都得到了审判和救赎。伟大的想象的力量,可以让魔王来到人间惩恶扬善,让美丽的玛格丽特在城市上空飞翔,能点化被痛苦蚕食了两千年的彼拉多,也能让文学超越世俗评判和焚烧的烈焰,得到超越性的永恒王国的最终“审判”。

    那么,两千年前的彼拉多和现代莫斯科,这两个时空有什么关系呢?作家究竟为什么把这些人物放置在同一本书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说到几个主要人物各自的象征了。

    先说沃兰德。这个魔王形象显然是从歌德的《浮士德》里走出来的。在《浮士德》中,他叫靡菲斯特,是魔鬼,也是中世纪的魔法师的神。他化身为各种形象来到人间,时而变成旅行者,时而变成外国贵族,诱惑人类签下出卖灵魂的契约,换来内心欲念的实现。

    靡菲斯特有句名言:“我属于那种力的一部分,总想作恶,却又总是行善。”这是种什么力?万事万物既然有开始,就有结束。有生命,就有死亡。有光明,就有黑暗。有上帝,就有魔鬼。所以,所谓魔鬼,并不是什么吓人的鬼怪,而是否定的必然之力的一种象征,是推动历史发展的辩证的力量。就像靡菲斯特自称的那样,他是“永在的否定的精灵”。

    《大师和玛格丽特》开篇就引用了靡菲斯特这句名言。作家还特意强调,沃兰德可能是个德国人,他是来莫斯科鉴定一位中世纪魔法师的手稿的,可见,他也是一位魔法师的神。。和靡菲斯特一样,沃兰德是人类灵魂的试炼者,他并不亲自作恶,只是代表否定的力量。小说开头,他预言了柏辽兹的死亡。但他并非杀死柏辽兹的凶手,只是说出了他的必然命运,为的是告诉他:人并不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沃兰德的到来,让世间的一切荒诞本相水落石出;同时,他也带领整个小说走向了荒诞的悖论:人心比魔鬼堕落,精神病人才是真正清醒的人,被边缘化的作家才是真正的大师,被唾弃的婚外恋才是真正的旷世之爱,魔鬼反而成了惩恶扬善的角色……

    那么我们要问,究竟是谁颠倒了这世间的黑白?答案是:每一个怯懦的人;像彼拉多那样,明知耶稣无罪却迫于强权的压力而犯下错误的怯懦之人。

    书中,神话时空里的耶路撒冷城与现实时空的莫斯科市在本质上是相似的:旧信仰的神殿被拆除了,新信仰的神殿建立起来,然而,人性的弱点还是一点没变:先知被官僚判了死刑;官僚迫于压力,违背了内心的良知;媒介传播者曲解先知的本意;民众人云亦云,俨如乌合之众。学者普遍认为,

    彼拉多道德选择的两难处境,实际上就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困境,彼拉多的怯懦就是那个时代的普遍罪恶

    ,故事中的彼拉多代表的就是千千万万个在权力的迫使下犯下怯懦之罪的普通人。所以,作家想要通过这本书大声呐喊的,就是这样一句话:

    人的良知要求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里说的彼拉多之恶,有点像汉娜阿伦特说的“恶的平庸性”。但不同的是,阿伦特所说的恶,其执行者是假装自己是机器化的、没有内心的,他们是强权的依附者和无条件无责任的服从者。而布尔加科夫笔下的彼拉多却有一颗心,他需要在强权和个人良知中做出一个抉择。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文学效果也是震撼的。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就是带领读者去看清人性的弱点,进而也去审视自己的灵魂。

    至于“大师”,很明显,他就是作家本人的化身,是自由与文学的化身。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布尔加科夫面临创作者的绝境,却仍在笔耕不辍地写小说、剧本,评论,翻译……在世人看来,这样的人也许已经疯了,或者说,是个文学疯子。他对迫害自己的文坛官僚恨之入骨,这些官僚,其实就是一群文坛彼拉多。他们都是饱学之士,明知布尔加科夫作品的价值,却迫于苏维埃政权的意识形态压力去诋毁他。不过,尽管如此,布尔加科夫却仍然愿意去想象他们的灵魂是否会因为对自己的错判而受到良知的谴责,于是,在小说中,他让自己的化身去写作彼拉多的故事,让彼拉多因悔恨而备受折磨,最终,还宽恕了他,释放了他。这是一个伟大作家才有的讽刺和慈悲。

    玛格丽特的原型就是作家的遗孀伊莱娜。和小说里一样,伊莱娜很年轻的时候就嫁人了,后来她爱上了布尔加科夫,跟前夫离婚后,第二天就和布尔加科夫结了婚。他们的爱情也确实经住了考验。在布尔加科夫贫病交加的最后十年,是她不离不弃,并在作家病逝后,用一年时间将遗作编辑完善,最终定稿。小说里,玛格丽特象征的是纯粹的“爱”,以及“爱的自由”,她是大师在最痛苦的人生阶段的一个梦,一个美梦;当然也可以说,她就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一个珍惜自己的才华,无论如何都不放弃自己,勇敢地去与命运抗争的那个自我。

    青年诗人伊万是所有故事的见证者,他的视角更接近于读者,他在小说中的存在意义,就是带领我们去见证不同的故事线是如何交叉整合在一起的。此外,这个人最初没什么个性,他混迹在文坛官僚中,人云亦云,但他毕竟还年轻,没有完全踏入染缸,他代表的是一个可以做出选择的普通人,代表苏联文学的未来,也代表人性的未来。而他的结局毫无疑问地告诉我们:没有任何未来可言。

    将所有故事、所有时空凝聚在一起的,正是同一个主题:个人与权力、艺术与权力的关系。

    在布尔加科夫48年的人生中,权力的化身主要有两个:母亲和斯大林[6]。创作早期,他的主题是个人与权力,这来源于他与母亲的冲突。布尔加科夫有个强势的母亲,在婚恋阶段,他曾遭到母亲的强势干涉。在他看来,母亲就是强权的化身,为此他开始思索个人与权力的关系。后来的人生遭遇中,这一关系在他与斯大林或者说苏维埃政权的紧张关系中得到重演。这时候,他的思考过渡到了艺术创作与强权的关系。《大师和玛格丽特》这本书,正凝聚着作家对这一主题的一生思考,处处都是现实的血泪,也处处都是创造的奇迹。

    《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写作是布尔加科夫对自己心中的文学的一场献祭——不是苏维埃欣赏的那种文学,而是真正有永恒价值的文学。它远远超越了它的时代和作家的文学土壤。在他笔下,文学具有超越一切的力量,也迫使每个人去审视自己的良知。如果说这位作家有什么信仰,那答案只能是:文学本身。而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的文学。

    2021.10.25 原文为讲稿

  • 庶民的灵魂

    作者:戒逋 发布时间:2020-06-04 20:11:09

    很久没有遇到让我这么迫不及待想写点什么的书了。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波兰女作家托卡尔丘克于1996年完成的长篇小说。

    波兰是一个很特别的国度。有一个词叫作“波兰自由人民”,我初听十分疑惑,还以为是个反讽。波兰历史上最有名的几个标志——奥斯维辛、卡廷惨案、华沙起义,都是对自由彻彻底底的毁灭,波兰多次被列强瓜分的惨痛记忆直到今天依然历历在目。

    但同样是这个国度,诞生了哥白尼、肖邦、居里夫人,诞生了导演波兰斯基和他的《钢琴家》,也诞生了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包括英勇的流亡诗人米沃什,沉潜的女诗人辛波斯卡等,托卡尔丘克是第五位。

    (图源自后浪文章《关于波兰文学的全景式漫谈》,链接地址https://www.douban.com/note/740828024/)

    众所周知,一个没有自由的国家,是不可能诞生这么多伟大的思想的。

    而波兰又怎能例外?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里面为我们展示的,是我从未深切体会过的另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是

    自下而上的,

    我称其为“

    庶民的自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为我们构建的,奇妙的“庶民”世界。

    01 关于书名

    什么是太古?什么是其他时间?相信大家在看到书名时会有和我一样的困惑。“太古”的表面含义是一个普通村落的地名,是小说中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但既然后接“其他时间”,很明显“太古”也有时间的含义,译者易丽君解释为“

    时间的始祖”,

    如同我们熟知的“太古宙”。

    更大的困惑在于“其他时间”,世界上难道不是只有一种时间,它从古到今绵延不绝,上面布满了人类为了理解世界而创造的各种刻度吗?

    莫非是相对论里面的“相对时间”?差矣,这显然不是一部科幻小说。

    在我看来,这里的时间,最直观的理解就是“

    当下

    ”,像一个晚会,报幕人说“下面把舞台交给xx”,就到了这个人的表演(在小说中就是出场)时间。当然这种理解无疑是肤浅的,我认为它的深层含义,是宇宙万物由于在“时间”(按:经典物理学的概念)中的不同展开方式而具有的各式各样的“

    生命节奏”,人、

    动物、植物等等众生都在各自的节奏中运转着。而在不同的人之间,“时间”的差异又体现为不同人生经历和生命阶段带来的各式各样的“

    生命体验”,

    即对时间的感受。

    世间万物都有哪些不同的生命节奏呢?我们按物质性渐弱、精神性递增的顺序(静物、植物、动物、人、天使)来逐一体察。

    02 静物时间

    书中有一节为“米霞的小咖啡磨的时间”,是静物生命节奏的集中呈现。作者是这样开始的:

    人们以为他们比动物,比植物,而尤其是比物品活得更艰难。动物觉得比植物和物品活得更艰难。植物臆想自己比物品活得更艰难。而物品总是坚持着保持在一种状态。这坚持是比任何别的生存方式都更艰难的生存方式。

    一方面,作者笔下的万物都有其生命;另一方面,作者又相信一个柏拉图式的理念世界的存在——“没有任何人可以说是他想出了小咖啡磨,他只是

    想到了存在于时间之外的那种东西。”

    理念世界的静止与现象世界的流变形成强烈反差,使小咖啡磨在后者中保持固定状态显得尤为不易。因为本身没有能动性,咖啡磨的生命节奏便取决于“

    那些抚摸过它的手都对它寄予过的无限深情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

    小咖啡磨

    小咖啡磨的意象贯穿小说始终,它不仅是静物的缩影,也是整个“无机世界”的缩影:小说主人公米哈乌一家便是经营磨坊为生,太古遭遇兵燹时作者也曾写下“世界的磨盘停止了转动”这样的文字。

    “磨”的意象值得细细品味:它将投入其中的一切完整物体都磨成粉碎,而自身则完好无损。但是它又不同于绝望的“绞肉机”:在磨碎的过程中,留下咖啡粉氤氲的芳香,留下人们的饮食,而更重要的,是“

    大凡是物质统统都有这种能力——留住那种轻飘飘的、转瞬即逝的思想的能力。

    ”在人类的视角下,这些仿佛没有生命的静物,却总有一种特别的温情:它们的稳重,使其得以成为人们种种意义或情思的载体。

    03 植物时间

    植物的生命节奏在“椴树的时间”中最为鲜明。

    树木的时间是很奇妙的:它能用不同的面容提醒我们四季的变迁,但除非我们把它们砍断,我们很难认出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痕迹。它们似乎一出生便很苍老了,而不论多苍老又都能吐出新绿,这不知引发了多少感时伤怀者的顾影自怜。似乎对于树木来说,时间仅仅是几套不同的装束而已。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树木不知道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中存在着时间,不知道这些季节是一个接着一个轮流出现的。对于树木而言,所有季节都一起存在。冬天是夏天的一部分,秋天是春天的一部分。热的一部分是冷,出生的一部分是死亡。火是水的一部分,而土地则是空气的一部分。…

    笃笃斧声,虺虺雷鸣,惊破了树木永恒的梦。人们称之为树木死亡的,只不过是树的梦受到暂时的骚扰而已。在人们所说的树木的死亡里,有一种近乎动物的、不平静的生存状态。因为意识越是清晰,越是敏锐,其中蕴含的恐惧就越多。但树木永远也无法到达动物和人的忐忑不安的王国。

    一棵树死了,另一棵树就会接收它的梦,将这种没有意义,没有印象的梦继续做下去。所以,树木永远不会死亡。在对生存的无知中,蕴含着从时间和死亡的概念中解脱。

    读这段时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三毛的诗句:“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托卡尔丘克或许有相似的感受,她这样写道:“

    树木的灵魂是在经过多种生存状态的轮回之后,处于休息状态的。

    ”树木的时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当我们存续的时间趋于无限时,我们对流变的感知便会趋于零。虽然人类离这一天还很遥远,但我们作为历史性的总体,早已发明了“太阳底下无新事”这样表达类似感受的俏皮话。或许等到真的战胜死亡的那一天,人类会更深刻地体会到树木的这种感受吧。

    04 动物时间

    动物的时间以“洋娃娃的时间”为代表(洋娃娃是女主人公米霞家小狗的名字)。动物的时间是与人最为接近的,甚至某种意义上它就是人在婴孩阶段体验过的时间。

    动物的时间永远是现在时。…

    洋娃娃不会像米霞或别的人那样思考...因为若会思考就会吞下时间,把过去、现在、将来和它们之间持续不断的变化化为内在的东西。…因此洋娃娃是住在现在的时间里。所以每当米霞穿戴整齐出门,洋娃娃便会觉得她是永远地走了...那时,洋娃娃的忧伤是无边无际的,母狗将它的嘴贴在地上,呜呜地叫着,痛苦不堪。

    洋娃娃靠世界的画面生活。它参与了人用自己的心智创造的画里的活动。每当米霞说一声’我们走吧’,便见到洋娃娃在摇尾巴,她就以为洋娃娃像人一样能听懂她的话。但洋娃娃摇尾巴不是对她说的话做反应,不是对概念做反应,而是针对从米霞的头脑里萌生出来的画面做反应。

    它们与植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有对时间的感受,而与人的不同之处则在它们不会对时间进行思考,进而产生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概念。这种感觉有点类似于直接看一部电影的胶卷,每一帧画面都有机会仔细观赏,但没有放映机的帮助,我们很难识别出影片中连续的行为或关系。

    作为对这种牺牲的补偿,动物得以体察到“

    上帝的全景画

    ”,其深度蕴藏在“

    各种气味、各种触觉、各种味道和各种声音里。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完全用直观来理解的世界,理性的综合与分析被永远地驱逐出境。

    小说中有两处暗示了“动物的时间”与人类的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处是因为犯错而良心受谴责,逃入森林而迷失于其中、忘记一切的“恶人”,另一处是被多舛的命运折磨疯掉、竟获得了与猫狗交流的能力的老妇人弗洛伦滕卡。“弗洛伦滕卡的时间”里她与狗感应时感知的画面是这样的:“它完全是

    另一种东西:单色的、清晰的、深刻的、感性的、有气味儿的东西。在这种东西里头,有天空和相互挨着的两个月亮。”

    两个月亮的意象也是很奇妙的设计,我理解是由于动物不理解月圆月缺的渐变过程,而将圆月与缺月视为两种不同事物所致。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不得不叹服托卡尔丘克的形象塑造能力着实精湛。

    恶人和弗洛伦滕卡,在现代社会的标准看来是典型的“疯癫”形

    象,

    但托卡尔丘克通过细腻的刻画向我们揭示了,这其实不过是心灵深处“本我”的复归而已。

    05 天使时间

    下面我们把目光转向“天使的时间”。米霞出生时,她的守护天使与她第一次相见的情景是这样的:

    天使们观察世界不是通过肉体的形式。世界不断地繁殖出肉体形式,又不断地毁灭它们,而众天使则是通过肉体形式的内涵和灵魂来观察世界的。天使看到的米霞则是这样的:先是一片清新、明亮、一无所有的空间,过了片刻才从这个空间出现一个惊愕的、半清醒的灵魂。…

    他充满了不同凡响的天使的温情,爱的恻隐之心——这是天使们所能拥有的唯一的感情。因为造物主既没有赋予他们许多本能、激情,也没有赋予他们许多需求。假若他们得到了那一切,他们就再也不纯粹是精神的创造物了。天使们所拥有的唯一本能是同情。

    看到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发现,作者笔下的天使,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从产生宗教以来,数千年不变的神圣理想:通过本能、激情、需求的压抑,使感情纯化为爱的恻隐之心。但这种纯化同样有其代价,即对物质生活的摈弃导致属于人的进取心渐渐泯灭。

    天使有足够的智慧通过直觉即能感知形形色色的事件的始末,但这些对于天使“一点意义也没有”。而天使的“时间”显然也是被动的,只有当他守护的对象需要灵魂上的指引和护佑时(比如后来米霞生产时),天使才又一次出现。在其余的时间里,天使唯一能做的,或许只有观察世界了。

    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的《天使报喜》,左面为画家想象中天使的形象

    06 庶民的时间

    对以上几种时间的描绘,我认为是整部小说最亮眼的地方。而对形形色色的人物时间的描绘,或许用下面的语言便能概括:

    人给自己的痛苦套上了时间,人因过去的缘由而痛苦,又把痛苦延伸到未来。这样便产生了绝望。人的思维是跟不停地吞下时间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对时间的觉知与思考的能力,是人类的独特禀赋。它使得人们从记忆中获取养料,发明种种意义,并将它们种植在对未来的谋划中。但同时,“

    时间理性”也是人类的不能承受之重

    ——人因为其灵魂属性而能够预感命运,又因为其肉体属性而无法超越它,这是人类所有恐惧的来

    源。

    在这种恐惧的阴影里,有人选择向天使的时间进发,有人选择返回动物的时间,而更多人停留在人类的时间中,在种种现实遭际的启示下寻找着自处的方式。

    在人类的时间中有一个微妙的规律:

    苦难使时间放慢以通向永恒,而欢乐则会加速时间的流逝

    。小说中对“麦穗儿”(一个与米霞同龄的孤身女子)生孩子过程中的幻觉与“时间停滞”的描写,是这个道理最典型的例证。将这个道理稍加引申,便会明白:对欢乐的期待使时间放慢,而对痛苦的预感则会加速时间的流逝,这也是从小说的多个情节中流露出来的。

    拉奥孔——苦难与永恒最经典的联结

    以上的种种时间,都被容纳在以太古为中心的小世界中,在这里人的灵魂和其他灵魂融洽地共处,世界就像一条多种不同时间流交错漫流的大河。这样的生活状态在被大城市定义的“现代人的时间”中是很难达到的,因为一切关于现代性的幻想,其基础都是“现代人的时间”,即“人类的时间”的强权和专制。这种时间会将一切不同的时间视为异端、疯癫、未开化,进而将它们统统扫地出门。

    当今世界已经在“现代人的时间”里沉浸了许多年,并且看不到走出的希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托卡尔丘克笔下

    属于庶民的多元时间

    才显得弥足珍贵。

    07 庶民的战争

    除了不同的时间体验,庶民对战争与宗教的体验也是《太古》中着力刻画的对象,它们成为了对自上而下塑造的战争、宗教观念的一种“

    温柔的反抗”。

    庶民眼里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丈夫应征入伍后,从未目睹过真正战争的格诺韦法是这样想的:

    格诺韦法除了太古这个地方,不知还有另外的世界;除了礼拜六在市场上的斗殴,她不知道还有另一个模样的战争。

    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就是这种在泥泞、水洼和垃圾中间的徒手搏斗,在这

    种搏斗中所有的问题都能一下子解决。所

    以她感到奇怪,战争

    竟然会持续这么久。

    对于格诺韦法来说,战争或许只是一种激情的宣泄,它对仇恨的作用,只能是消减而不可能是积累。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新发明的“机械绞肉机”式的战争,与太古这样静谧的小村庄之间的隔阂实在过于深远,以致村民们难以理解为什么战争要如此旷日持久。

    因此,从太古走向“一战”战场的米哈乌,他的精神受战争的震荡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几十年后“二战”时苏联军队进驻了太古,此时他的反应是这样的:

    米哈乌觉得,所有这一切,这吊梢眼的军官,这条路,这灰头土脸的士兵行进队伍,这一切曾几何时都发生过,就连这句“您这是怎么一回事”也曾经听过,至今还依稀在耳!他觉得,时间在回转。他心中充满了恐惧。

    “我叫米哈乌·尤泽夫维奇·涅别斯基。”他嘴里迸出这么一句俄语,声音在发抖。

    后来的故事,是太古成了苏德军队拉锯的战场,村民们被迫放弃自己的房屋避入森林;固执留守的米哈乌、格诺韦法夫妇最后也难以招架彻夜炮火的惊吓,随女儿离开了太古。

    战争并没有造成太古村民的死伤,但是无疑为他们留下了终生的阴影。阴影产生的方式,是高高在上的军人们不曾预料到的:

    俄国人在花园里,就在卧室的窗户下边埋葬了八名军官的尸体。每个人都给他们撒了一抔土。俄国人离开后,雪落了下来。

    从此,谁也不愿在朝花园的卧室里睡觉。

    他们说,要给那些军官移葬。人们从地里挖出来的尸体全被安放在大车上。土地和龙头花吸干了他们的血和水分,是制服将腐烂的尸体保留完整。那些将尸体搬上大车的士兵都用大手帕扎住自己的嘴巴和鼻子。

    …最大胆的是那些母鸡——它们勇敢地追着在石头地上颠簸的大车奔跑,贪婪地啄食从车里掉落到地上的东西。

    米哈乌在丁香丛中呕吐。从此他再也不吃鸡蛋。

    这就是庶民的战争创伤,创伤烙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他们的沉默,使得这些伤痕在大多数人眼中似乎无足轻重。

    08 庶民的宗教

    宗教是《太古》的核心议题之一,作者十分擅长用轻松的笔调勾勒深刻的思想。篇幅所限,我仅以米哈乌的儿子、米霞的弟弟——伊齐多尔为例,展示小说里“庶民的宗教观”。

    苏军进驻太古时,伊齐多尔和住在他家的军官伊凡聊起了信仰:

    “伊凡,你是怎么想的,难道有这种可能性,真的会没有上帝?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一切又是从哪里来的?”

    伊凡卷了支香烟,然后吸了一口,撇了撇嘴做了个怪相。

    “你往四周瞧一瞧。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道路,道路外边是田野,李子树,它们之间还有青草……”伊齐多尔疑惑不解地朝俄国人瞥了一眼,“而远处则是森林,那里肯定有蘑菇,只是从这里看不见……我还看到天空,下面是蓝色的,上面是白色的,还有成团的云彩。”

    “那么这个上帝在哪里呢?”

    “上帝是看不见的。就在这一切的下面。他统治和管理这一切,他宣布法规,使一切彼此相互适应……”

    “好啦,伊齐多尔,我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小伙子,虽说你看上去不像个聪明人。我知道,你有想象力。”伊凡压低了嗓门,开始说得很慢,“现在你不妨想象一下,如你所说,在这一切下面,没有任何上帝。任何人都不管任何事,整个世界是一团大混乱,或者,还要更糟,是一部机器,是一部坏了的除草机,它只是由于自身的动量而运转……”

    于是伊齐多尔按照伊凡·穆克塔的吩咐,又看了一遍。他集中了自己的全部精神,拼命睁大眼睛,直到眼珠子蒙上了一层泪水。那时,在短暂的瞬间,他看到一切完全是另一种样子。到处是空荡荡、无边无际的空间。在这没有生气的、荒凉的空间存在的一切,凡是活着的,都是束手无策、孤立无援的。事情的发生总是带有偶然性的,而当这个偶然性出了毛病,靠不住的时候,便出现了机械学的规律,出现了有规律的大自然的机器,出现了历史的活塞和齿轮,出现了各种从心中腐烂、溃散成粉末的规律性。到处都笼罩着寒冷和忧伤。每个有生命的东西都渴望偎依点什么,紧贴点什么,或者彼此相拥相抱,但是从中得到的只是痛苦和绝望。

    这是近一百多年来“上帝之死”给庶民带来的虚空的一个缩影。庶民相信上帝的原因很简单,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

    安心

    。人类生存的本能如此强烈,而对自然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又是如此有限,以至于我们只能幻想一种更高的存在作为秩序之源,使展露在我们面前的世界看起来能够不那么狰狞。所有信仰,甚至所有的文化,都深深扎根于这种原始的恐惧。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它们成熟状态——教堂,圣经,仪式——的富丽堂皇,忽略了它们在庶民状态下最质朴的美感和价值。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可以知道,不是上帝创造了太古,而是太古创造着“上帝”。我们便能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作者笔下的“上帝”是流动的了——

    修士从椅子上站起来,打断了伊齐多尔的话。“改造世界,你说。这很有意思,但不现实。世界既不会被你改造得更好,也不会被你改造得更坏。世界只能是现在这个样子。”

    “嗯,不过,你们不是自称为改革家吗?”

    “哎呀,你理解错了,我亲爱的小伙子。我们没有以任何人的名义改造世界的意图。我们是在改造上帝。”

    顷刻之间,大厅里笼罩着一派寂静。

    上帝是流动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流动而不断变幻出新的相貌。

    想象力总能创造出理智无法接受的画面。有一次,他想象的上帝是个伸开手脚、懒洋洋地靠在宝座上的老人,他的目光是那么严峻,那么寒气逼人,这使伊齐多尔立即眨巴起眼睛,把他从天窗的画框里赶走……

    那时,全无某种负疚感,他看到天窗画框里出现的上帝是个女人,或者可以称之为一位女上帝。这给他带来些微慰藉...上帝是位女性,强劲、伟大、湿漉漉、冒着热气,宛如春天的大地。女上帝像蓄满大量水分的雷雨云一样,存在于空间的某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祈祷也就失去了思路,失去了目的、意图,对女上帝也就不能表示任何心愿和希望,只能为她陶醉,吸吮她的气息,只能融入对她的赞美之中。

    读到这位“女上帝”时,我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观音菩萨偈》中的画面:

    救苦天尊妙难求,身披霞衣累劫修。

    盂中甘露时常洒,手内杨柳不计秋。

    五色祥云生足下,九头狮子导前游。

    千处请师千处降,爱河常作渡人舟。

    观音对佛陀、女上帝对那位显然是教廷和神权国家化身的“威权上帝”的反叛,或许是这种“庶民的宗教”的内核所在吧。

    庶民的战争,庶民的宗教,它们也许没有载入史册的战争与宗教那样神圣而耀眼,

    但这决不构成它们的意义可以被任意剥夺或亵渎的理由。

    09 庶民去向何处?

    与整部小说颇为轻松的氛围不同的,是它悲怆的结尾,读起来让人几欲泪下。此时,小说中的第三代主人公——米霞的女儿阿德尔卡已是中年,她从城市里回到太古,目睹昔日其乐融融的村庄如今已是满目萧瑟。小说里的主人公大多数已经去世,房屋也都已残破。父亲已经苍老,独自守着上了锁的空屋。“一切都已结束,现在是等死的时候了。”阿德尔卡有了留下来陪父亲的念头,父亲断然拒绝。小说的最后两段是这样的:

    她走上了官道,直到此刻,她才发现官道上已经铺上了柏油。两旁的椴树在她看来似乎比从前矮小。阵阵清风吹落树上的叶子,飘撒在斯塔霞·帕普加娃荒草萋萋的田地里。

    到了靠近沃德尼察的地方,她用手帕擦净自己的意大利细高跟皮鞋,整理了一下头发。她还得在车站上坐上个把钟头等公共汽车。汽车开来了,她是车上唯一的乘客。她打开箱子,拿出咖啡磨。她开始慢慢转动小把手,而司机则通过后视镜向她投去惊诧的一瞥。

    这或许是时间教会我们的唯一道理——

    时间永不倒流

    。虽然我们有让意念在时间中漫游的禀赋,但我们真正拥有的,只有现在。

    但还好,我们可以从逝去的岁月里重拾回属于自己的小咖啡磨。在我眼中,这里的小咖啡磨,便是作者笔下“自由”的全部意涵:

    对必然性的认识,和解,然后返回自己的抉择中,继续前行。

    10 写在最后

    看到不少评论将《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称为“东欧魔幻现实主义”,但我直观的感受却并没能让我把它同《百年孤独》这样的著作联系起来。或许后者的时间跨度更长,多了尼采式的永劫轮回的宿命感;而《太古》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岁月静好的感觉,就像小村里静静流淌的河水。

    在我看过的文学作品中,最容易与《太古》产生联想的,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个大兴安岭中以驯鹿为生的鄂温克氏族中一位年迈女性的回忆。故事的背景和语言的风格上,两部小说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我也想以《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跋作为本文的结尾——

    “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深深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哀愁与孤独!当我在达尔文的街头俯下身来观看土著人在画布上描画他们崇拜的鱼、蛇、蜥蜴和大河的时候,看着那已失去灵动感的画笔蘸着油彩熟练却是空洞地游走的时候,我分明看见了一团猩红滴血的落日,正沉沦在苍茫而繁华的海面上!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的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心安理得地看着他们为着衣食而表演和展览曾被我们戕害的艺术;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这心不够温暖,满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文明的冷漠,难道不是人世间最深重的凄风苦雨吗!”

    11 作者的自白

    托卡尔丘克的诺奖颁奖演说题目为“温柔的叙述者”,从她本人的表述中,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她灵魂中最耀眼的部分,那种温柔的自由——

    我也梦想着有一种新的叙述者——一个“第四人称”的叙述者,他自然不会只是语法结构的搭建者,而是能够成功囊括每个角色的视角,并且有能力跨越每个角色的视野,看得更多,视野更广,忘却时间概念。我认为这样的叙述者是可能存在的。

    温柔是拟人化的艺术,是分享感受的艺术,由此无限地发现同感之处。编写故事意味着赋予物体生命,赋予世界微小碎片以存在感,正是这些碎片映照着人类经验、生存境况和记忆。温柔让与之有关的一切个性化,让这些事物有发出声音的可能,有生存空间和时间的可能,有被表达的可能。多亏了温柔,茶壶才开始说话。

    最后,我觉得我们应该对作者为当下世界带来的这样一剂温暖的良药表达由衷的感激,也要感谢译者传神的文笔,还有出版社用心的排版与装帧。这绝对是一部会被历史铭记的作品。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字体合适(315+)
  • 微信读书(401+)
  • 盗版少(501+)
  • 无广告(134+)
  • 购买多(673+)
  • 小说多(232+)
  • 章节完整(482+)
  • 体验还行(184+)
  • 赞(315+)
  • 速度快(135+)
  • 值得下载(111+)

下载评价

  • 网友 孔***旋: ( 2024-12-10 00:56:48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饶***丽: ( 2025-01-06 09:05:36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冯***丽: ( 2025-01-04 19:41:42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居***南: ( 2024-12-11 06:01:55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龚***湄: ( 2024-12-21 12:31:32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焦***山: ( 2025-01-07 11:04:36 )

    不错。。。。。

  • 网友 师***怡: ( 2025-01-01 09:58:42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屠***好: ( 2024-12-18 14:48:21 )

    还行吧。

  • 网友 步***青: ( 2024-12-25 00:05:59 )

    。。。。。好

  • 网友 訾***雰: ( 2025-01-05 05:38:12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常***翠: ( 2024-12-15 13:28:31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潘***丽: ( 2024-12-16 02:00:50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宓***莉: ( 2024-12-10 05:28:50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冉***兮: ( 2024-12-24 13:45:23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