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走进中国民居(全6册)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6:17

走进中国民居(全6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走进中国民居(全6册)精美图片
》走进中国民居(全6册)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走进中国民居(全6册)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2144605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12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68.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6:17

寄语:

6种特色传统民居,讲述建筑的历史、特点、建造方法及装饰艺术 全景手纯插图展示多地的建筑风格和地理环境,让孩子足不出户领略大美中国传统民居


内容简介:

《走进中国民居》共6册,挑选中国各城市的特色建筑,从建筑的历史入手,介绍各地民居的布局、构造、装饰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分别包括《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徽州的村落》《陕北的窑洞》《江南的园林》《新疆的阿以旺》,让孩子了解建筑的历史、构造、装饰和建造房屋背后的过程。旨在让孩子了解中国不同城市的传统建筑风格,并了解当地的人文生活和历史发展。大场景手绘图和建筑细节图相结合,展现中国古建筑之美,激发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书籍目录: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刘文文,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历史建筑保护方向。现工作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多年,担任过多项大型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和设计师。

     张怡,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是国内首个历史建筑保护本科专业的届学生。2007年获得奖学金前往香港大学建筑系就读,并获得理科硕士学位。参加工作后,先后从事建筑设计、教育建筑研究等工作,具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在本职工作的同时,研究并尝试建筑及少儿教育之间的多种跨界实践。

 

绘者介绍:

梁灵惠,从事插画与绘本创作多年,2018年在校举办个人画展,毕业后成为自由插画师。2017、2018年入围站酷奖2019年入围金风车插画奖、信谊图画书奖、BIBF插画奖。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让孩子了解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

精选中国6种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不仅描述了6种民居的建筑特点、建造方式、装饰特色,更展示了当地的人文生活和历史发展。

★让孩子欣赏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全景手绘图和细节插图相结合,展现了民居的空间结构和建筑细节。用艺术呈现传统建筑的风采。一砖一瓦一廊一壁,让孩子感受各种民居的建筑构造和空间魅力。

★ 给孩子讲准确、专业的科普知识。专家严格把关,高度还原各地的建筑风格、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场景。

★让孩子了解传统建筑的传承与保护

杰出的建筑是工程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是民族智慧、思想与艺术的结晶。各地的民居历经沧桑,他们是各地的城市记忆,本套书让孩子了解各地民居的历史和构建之美,了解书中所绘民居建筑的历史,感受中国建筑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彩,同时唤起对传统文明的珍视,增强文化自豪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阴佳,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郑实联袂力荐。


媒体评论

翻开这套绘本,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浸透着中国传统特色及地域文化的历史气息。行走其间,犹如时空穿越,聆听遥远余音,用视觉感受历史。作者和插画师向读者展现了传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存续,也使孩子们有了回望乡愁的可能。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阴佳

 

这是一套文字通俗亲切、画面稚朴有趣的儿童绘本,将我国璀璨夺目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娓娓道来,令人爱不释手。本书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展示了建筑与人们生活的紧密关系,深入浅出地指明了建筑不是冷冰冰的物件,而是多样性生活方式与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或许有小读者会被书中内容吸引,成为未来的建筑师,但普惠更多孩子了解建筑文化,乃至探源方法是本书更大的价值所在。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郑实



精彩短评:

  • 作者:安颜 发布时间:2022-08-19 23:52:35

    无意中发现的书,科普的很好啊,很详细又幽默易懂。

  • 作者:林檎 发布时间:2008-11-11 00:23:35

    竟然有中文版!!

  • 作者:没听清 发布时间:2022-05-11 11:24:12

    写的不太全,当个辅助信息看还行。另外,分享给大家我看到的塔罗、占星系列 豆瓣8分推荐书单,个人觉得整理的挺全,希望能帮到大家: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MTcyNTU2NQ==&mid=2247484114&idx=1&sn=4362de2610a20e89ff18341abe88186f&chksm

  • 作者:胖虎胖乎乎 发布时间:2021-11-30 11:06:23

    最喜欢《夫妇善哉》。织田作之助的笔触平淡又真实,生活就如这样……一地鸡毛……

  • 作者:云间小狐 发布时间:2016-02-20 17:57:54

    看到第三部,李氏调调已经有点腻了,不过还是一个圆满、真挚的好爱情故事。是不是李碧华开了穿越的先锋?

  • 作者:元宵 发布时间:2014-09-03 16:24:51

    灾星真的是永远的未知数啊!


深度书评:

  • 王学雷谈汉唐时期的古笔研究

    作者:理一分殊 发布时间:2023-03-26 11:17:43

    王学雷(章静绘)

    2022年出版的《古笔》中,苏州学者王学雷先生梳理了大量史料和考古成果,以呈现宋代以前毛笔的形态和发展,并由此探讨早期书法背后,毛笔这一书写工具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接受《上海书评》专访时,他进一步延展了书中所涉及的话题,并对汉唐书法传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古笔》王学雷著中华书局2022年1月出版272页,79.00元

    ━━━━━

    采访︱

    郑诗亮

    《古笔》里涉及的话题非常有意思:汉唐时期的古人所用的毛笔究竟什么样?然而,这个话题似乎一直乏人关注,相关的研究也比较欠缺,您是怎么想到要来“烧”这么一口“冷灶”的呢?

    王学雷:

    “一直乏人关注”倒不完全是,只是我“特别关注”了一下,在“相关的研究也比较欠缺”的背景下,尽我所能地“弥补”而已。在我看来,尽管中国古代不乏“铅笔”“竹笔”“木笔”之类的制作,但在东亚地区悠久的书写传统中,毛笔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并且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完善的制作技术体系。在通常情况下,毛笔要与纸、墨、砚配合起来使用,构成所谓的“文房四宝”。而在实际的书写实践中,毛笔的作用是首要的。因而我们研究中国书法,关注的首先是“文房四宝”中的毛笔。只是,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变化,今天的人们对毛笔的了解已然日渐生疏,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一直存在着一种“重道轻器”的风气,“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将“道”与“器”分出了高下优劣。即便到了今天,也有不少书法研究者爱谈“书法之道”或“笔墨”与某种“文化”的“关系”这样的宏大议题。可见他们对基础性的研究并不重视,这样,即便不是一说便错,也会使得所阐发的“大义”缺乏根基,虚无缥缈。我想,对毛笔这个传统书写中的首要工具,应该抓紧研究,而目前存在的研究不足和错误之处,也应该加以纠正。

    说到资料,二十年前,我曾经在一家文博单位从事考古工作。每当野外工作结束之后,就要整理发掘出来的材料,我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逐一登记材料——绘制器物图,以及填写器物记录卡。这种卡片上面印有各种待填的数据格,比一般做读书笔记的卡片要大上许多,由于其面幅足够大,反面是一片空白,因此,我心想:何不利用它们干点“私活”?所谓“私活”,其实就是搜集、抄录各类本不属于这种卡片的其他资料,虽然被扣了一顶“不务正业”的帽子,这些资料却成了《古笔》一书的主要素材。

    至于起念研究毛笔,那是在1997年至1998年间,苏州城南团结桥附近开办了一家三阳笔庄,经理是倪颂霖先生,与华人德老师相识,我称他老倪。老倪经常邀约一些书画家到他那里试笔,帮他把关,不时会叫我去。某一天,华老师对我说:“你经常到老倪那里去吧?他的笔很好。其实毛笔很值得研究,我假使再年轻十岁,一定会认真研究一下的。老倪那里你还得经常去去,对研究很有帮助。”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从此真的开始一篇篇地翻考古报告,一卷卷地读古籍文献,用心收集有关毛笔的资料,两年间,卡片积攒了厚厚的一摞,从中抽取一些,居然也发表了几篇论文。后来我辞去了工作,治学兴趣先后转移到魏晋南北朝和晚清书法史上,搜集资料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翻阅资料时,凡是遇到毛笔的资料都还会习惯性地加以收集,只是不再使用当年的那种卡片,取而代之的是随手可得的纸片。这些“竹头木屑”,有意无意之间,竟然鼓鼓囊囊地塞满了一马夹袋,最后也派上了用场。

    您前面谈的,似乎颇有些以小见大,从毛笔一物窥见整个中国书法传统的愿望,偏偏这方面的文献记载也好出土实物也罢,都少得可怜,即便巧妇也不免兴无米之叹。对此“困局”,您采取的是怎样的研究方法?

    王学雷:

    说到实物材料,宋代尤其是明清以后,留下的实物确实很多,可谓写不胜写,相较而言,研究汉唐时期的古笔,就处在“饥饿”状态之下了,不过,这样头脑可能反而更清醒一些,能够抓住某个议题深入思考下去。我研究的无非是“物名”或“器械”之类,属于“名物学”的范畴。日本学者青木正儿《中华名物考》中有说:“所谓名物学,就是把物品的名称与实物对照起来研究,弄清楚在历史等各类书籍中出现的禽兽草木以及其他物品的名称。”我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一则是搜集考古发现的毛笔实物的图像资料,将它们聚拢在一起,从中探求它们的演变规律及制作细节。二则是择要辑录、梳理古笔的文献资料,指明版本,予以校勘、注释。这些文献记载之中,许多都是通过堆砌华丽的辞藻,用文学性的语言来称颂毛笔的作品,例如蔡邕的《笔赋》,又如成公绥的《弃故笔赋》等。而我更看重的是这些文献中物质性的、技术性的内容,在这方面,最值得关注的是韦诞的《笔方》及传王羲之所作的《笔经》,对制笔技艺有着相当专业的记载,几乎可以纳入中国科技史的范畴。当然,《笔赋》之类的文学作品中,由于先要描述一番笔的形制,也客观细致地说明了毛笔的某些细节特征,有助于我们从“名物”上加以理解。

    曾经读过胡宝国先生的《知识至上的南朝学风》一文,其中谈到:“与玄学盛行的魏晋时代相比,南朝的学术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士人群体对哲理性质的问题较少讨论,而对知识领域的问题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追求渊博、崇拜知识的风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确实是南朝的一大特色,因此也产生了相当多的名物著作,如陶弘景就有《古今刀剑录》。可惜的是,关于毛笔,文人留下的大多是玄远抽象、堆砌辞藻的记载,这可能还是受到“重道轻器”传统的影响。《笔方》《笔经》之类的纯技术作品在此后一直未见流传。

    《古笔》上半部由各篇论文组成,涉及不同的专题,能不能请您从整体上谈谈思路构成?在您看来,对这些议题的讨论,还有哪些进一步探究的可能?您自己比较满意的是哪些?

    王学雷:

    我着眼的是汉唐古笔的制作形态,具体而言,是先从整体,再到笔的各个部分,都做了专题性的论述。其中有三篇是关注东晋的毛笔及晋唐毛笔的制笔工艺。自东晋起,纸张代替竹木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就此摆脱了窄长的书法空间的限制。过去在简牍上只能单一地书写小楷,而到了纸张上,就出现了中楷字还有连笔的行书,书写的字体变得多样了。由于字体变大和用笔加长,要求制作出更精良的笔锋,提高毛笔的蓄墨量。我在《东晋束帛笔头考》《晋唐毛笔制作中的“缠纸法”》就考证和论述了东晋的束帛笔头,指出束帛笔头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适应退笔头的需要,并且有利于储墨。至于晋唐毛笔制作中为何采用“缠纸法”,在笔柱根缠纸,是为了起到“欲其体实,得水不化”的作用。而《蠡测“二王时代”的笔》这篇,则是对东晋造笔的一个总结,我从东晋的书法字体的发展入手,论述字体与用笔的关系。由于字体的变化,要求毛笔有相应的改进,“缠纸法”和“削管”等新制法应运而生,可以从中厘清相传王羲之所用的毛笔的笔毫的相关问题,也进一步揭示了晋笔的制作特征。我推测,王羲之用的毛笔不是鼠毫,而是兔毫——东晋的毛笔制作,用的大多是秋天的兔毫。

    对我而言,不少我感兴趣的议题都因为实物和文献的不足,不能过度悬测,有待新的材料和出土文物的出现。不过,对我有把握的议题,一旦选定,就会做到底,争取把这个题目说“死”,以后哪怕出现新的材料,不过是给我搭建的框架提供一个佐证,相当于多添一块砖,不会产生什么本质上的改变。当然,我对自己的要求如此,实际上不一定能做到。像《东晋束帛笔头考》《晋唐毛笔制作中的“缠纸法”》这些文章,我已经穷尽目前能够掌握的材料来讨论了,确实做到“底”了。而像《蠡测“二王时代”的笔》,之所以叫蠡测,就是因为不想说得很死,和其他的一些篇目相比,肯定是为后来的研究者留有余地的。在我看来,这篇是勾连材料比较好的,对毛笔的制作技艺之外的材料用得比较多,依靠字体的发展,还有整个书法史的发展趋势,用逻辑方法去推测二王时期的制笔技术,揣摩二王父子究竟怎么用笔。二王到底用什么笔,今天无法看到实物了,只能通过我个人的书写经验和对书法史的掌握程度加以判断,进行一些推测。读者可以从中有所启发,或许能够激发更好的想法。

    《江苏江宁县下坊村东晋墓的清理》(《考古》1998年第8期)提供的东晋束帛笔头照片

    书中很有意思的一点,是通过日本人所使用的笔来推测唐朝古笔,能请您谈谈这个话题吗?

    王学雷:

    我在书中也引用了日本僧人空海的《奉献笔表》。这是他从唐朝回到日本之后,特意上的一道表。其中除了提到真、行、草书所用毛笔之外,还有专门的“写书笔”。正如薛龙春老师在《古笔》序言中所说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唐人写经,在技法上常常是万无一失的,即使是赵孟頫、文徵明这些后世的名家都无法做到,这与当时专门用于抄写典籍的写书笔就有关系。到了晚清时期,内藤湖南这样日本汉学家写的七言诗,就是拿着鸡距笔这种类似唐人的书写工具来写的,所以当时的中国学者一看他的字,就会惊叹高古有如唐朝人的字。日本对唐朝的文化本就推崇备至,记得以前去京都金阁寺,我看到有个夕佳亭,用的是陶渊明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典故,路边的指路牌是用毛笔写的“夕佳亭”三字,简简单单的一块木板上竟然是很纯正的“唐人书法”,这让我很是感慨。再加上日本的文化是相对保守的,比如他们对档案文献的保存就很细致,再比如日本回流的中国古籍往往触手如新,最多不过褪了一些色,气息却很雅致。中国传到日本的很多东西,几百年都保持过去的形制,一直不变。所以,他们用的毛笔几乎可以说是唐朝古笔的复制品,基本上是亦步亦趋。这与他们的民族性格应是很有关系的。

    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出土的唐代毛笔,从形制上来看,与日本正仓院所藏的某些“唐笔”较为接近。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您对古人使用兔毫和狼毫的历史沿革的考证,能请您简单谈一谈吗?

    王学雷:

    宋代以前的毛笔基本上用兔毫制作的,之后狼毫笔逐渐兴起,因为狼毫主要产于东北东,西北等地较缺乏这个材料。现在的人用兔毫不多了,画画的人还用,写字的人不怎么用了,多用狼毫、羊毫或兼毫。现在的考古报告当中将发现的汉唐古笔都判定为“狼毫”,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所以我才写了一篇《出土“狼毫”笔存疑》。比如2006年常州常宝钢管厂宋墓当中出土的毛笔,收藏单位的图录说明中说它的笔头是狼毫所制,我特意向制笔名家李小平请教,他的制笔经验极为丰富,按照他的理解,这所谓的“狼毫”其实是兔毫,因为在墓室棺木中存放的时间长了,笔毛颜色发生了变黄的情况,即便兔毫中颜色最深的纯紫毫,存放两年之后也会泛红,很像小孩子的头发颜色,存放十年之后,颜色会明显变淡。宋墓的笔至今已近千年,颜色完全有可能变淡,接近于狼毫的黄褐色。撰写图录说明的人可能对制笔不了解,凭日常经验看到这个颜色,就判断是狼毫,当然,有些考古报告比较严谨,比如1954年出土于长沙左家公山十五号楚墓的毛笔,特意请老笔工来鉴定,得出了是兔箭毫的正确结论。但是,仅凭颜色就将不少出土毛笔判定为“狼毫”,我持保留意见。对古笔研究而言,不仅存世的材料稀少,许多材料的准确性也要打些折扣,使用时需要多多留心。

    1954年出土于长沙左家公山十五号楚墓的毛笔,据老笔工观察,笔头为兔箭毫。

    您在书中也提到,宋以后,中国书法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有一种批评观点认为,这是中国汉唐以来书法传统的割裂,您对此怎么评价?

    王学雷:

    其实就宋代来说,它是整个时代都与以前的时代形成了割裂,书法只不过是其中一个方面的体现。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宋代兴起了金石学,因为要靠金石学来追溯、还原以前的时代。这种割裂当然会带来书写工具的变异,也就导致了书法样貌的变异。不过,大家也依然公认,宋人的书法是立得住的,宋四家不就写得很好吗?我想,还是要开放、包容地去看宋人书法,因为它是宋朝,它不是汉唐,假设没有这个“割裂”,宋人也无法做到完全和唐人一样。不妨拿汉代举个例子,与商周相比,汉代小到文字,大到制度文化,都完全不同。难道因为与商周不同,就要否定汉代吗?汉代儒生号称要复古,也并不是因为汉代礼崩乐坏了,而是托古为新。汉人也创造了独属于自己的艺术样式和风格。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汉人是很“俗气”的,并不如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高古”。你看汉砖、瓦当上的文字,往往是赤裸裸地、毫不掩饰地说出了自己要追求富贵、追求长生、追求享乐的愿望,例如“大富贵宜子孙”“长乐未央”之类,其实就等于今天一个人穿金戴银,时间拉开了距离,也涤荡了俗气。在我看来,宋人确实与之前形成了割裂,可是,如果不与前人分道扬镳,宋人也难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可能还是重复着前人的东西。

    您出身于书香门第,又师从华人德、孙晓云这样的名师学习,能否请您谈谈您的学书经历,以及您自己喜欢的作品是什么?

    王学雷:

    记得小时候过年拿了压岁钱去买字帖,就巴望着年初三苏州古旧书店能够开门。经常心急难耐,年初二就去看,有一次居然开门了,特别的高兴。有时候碰到初四、初五开门,就很失望。以前流行的文物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字帖,印刷质量和今天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我祖父当时买了一套,我几乎天天跑到他那里去看,后来他给我买了一套,我开心极了。祖父开始教我写字,学的是《麻姑仙坛记》,后来华人德老师告诉我说,他小时候也学这个。祖父拿了我的字给华老师看,华老师给了我很大鼓励,又告诫我不要一味学《麻姑仙坛记》,容易写得很黑很闷,让我也学点别的,后来我就学了隶书,写《张迁碑》。起初我学书,是以汉隶为主,不过,我很快就感到这不是我真正的兴趣所在。有一位朋友要给华老师写传记,我写了一份材料,其中就提到,只有背叛老师,你才有可能成功。其实华老师也背叛了他的老师王能父先生,王先生喜欢写赵孟頫、文徵明,华老师开始也写这一路,后来感到不过瘾,想要走出自己的路,就取法碑学。我学碑时间久了,感到自己悟性有限,也觉得有些乏味,读了孙晓云老师的硕士生以后,就跟随孙老师试着写帖。这可能更适合我,不过,以前写碑的感觉还是丢不掉,于是我试着把两者稍微糅合在一起,找找新的感觉。一次孙老师看我写的行书,说掺入些魏碑或者墓志很有味道,获得了肯定。就此而言,我也背叛了华老师。华老师不以为忤,还和我开玩笑,说我好比王羲之跟着卫夫人学书。至于书法作品,我喜欢唐代的墓志小品,就是那种拙拙的味道,当然很漂亮的作品,像《王居士砖塔铭》这种,我也觉得很好。

    《古笔》上卷最后三篇论文是谈文献和引用问题的,其用意是什么?文献有多重要?

    王学雷:

    很明显,我是通过一些毛笔研究的具体例子,揭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文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释读理解及引用上。各种学科的研究中都不免会有文献问题的产生,但文房四宝研究最为严重,所以我说是“重灾区”(当然,这是依据我个人阅读经验而得出的)。其实,发现这些问题之前我是做了功课的——就是下卷的“古笔文献辑释”。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光锻炼了我的古文献阅读理解能力,也为发现古笔文献研究引用问题做了铺垫。并且还可作为一项“成果”放在书里,增加书的“内涵”和体量。毛笔研究中的“重灾区”正是靠此发现的。文献的重要性亦于此可见。

    除了汉唐时期的古笔研究之外,能不能谈谈您其他的研究兴趣?

    王学雷:

    薛龙春老师编了一本《中国书画研究集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我专门给梁朝竟陵王萧子良的《篆隶文体》做了笺注,这本书收藏在京都山科的毗沙门堂,是关于花体字的著作,记载的都是仙人书、云龙书、虎书、蛇书之类其实不入流的字体,但是从中也可以窥见南朝看重知识、喜欢以渊博相夸耀的时代风气,也可以研究当时贵族的审美。此外,我还一直在研究晚清苏州书法家姚孟起。这是一个研究近代书法教育和书法传播史都很值得关注的人物。

    ·END·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

  • 视野和梦想

    作者:七夕 发布时间:2013-05-06 17:01:15

    公司最重要的当然是盈利,除了盈利之外能维持百年老店,经久不衰除了每一届的店长之外,最重要的当然是公司创立的一个系统能经久不衰,系统表示为固定的部分和不变的部分。好比一个人一样,一个人固定的部分是他的诚实和勤奋和关心他人,一个人变动的部分是他看到新的转机时的尝试和改变。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不变的,一个人的人品就是不变的部分,他的体验,他的成长,就是他变的部分。

    这本书应用了一点阴阳的理论来解释,解释的挺好。

    百年老店创业之初,或许没有什么梦想,不过是想做点事情,赚点钱,比如说惠普,刚开始是尝试了些高尔夫的设置 和马桶的冲水器,比如说IBM,刚开始是做打卡器和猪肉磅秤,比如说宝洁,刚开始是做肥皂和蜡烛。 这些公司,从小作坊到帝国,一步一步,从很多失败中爬起来,从没有视野,只知道说要努力,到失败中学习,创立了自己的企业的文化,使多数员工在企业里能得到集体的感觉,使员工觉得企业是一个大家庭,只要努力,就可能在里面有上升的空间,。

    具体参考宝洁,基本所有的高等职位都是企业内部升职上来的,并且让员工买股票。

    给了员工上升机会,员工自然会更有动力去为自己的公司努力,员工自然觉得努力就有回报,也觉得自己很骄傲,能在一个积极向上,公平的公司里面工作。

    对照之前看的job steve的 传记,比如邀请百事可乐的CEO John Sculley来负责市场方面就是错误。

    1 百事的文化和苹果的文化不一样。百事的配方是一定的,所以最重要是多元化的市场和营销,产品改进不重要。而对于电脑这个日新月异的东西来说,科技,用户体验其实是最重要的。苹果强调创新,强调科技领先,强调用户体验, 而作为食品消费品的百事,更强调营销质量,客户体验,产品的大销量。 拿卖汽水的方式卖苹果,最后只能沦为一个普通的产品。

    2 百事的人负责市场,内部员工没有动力,真正懂苹果的人没有得到重用,自己内部的员工没有得到培养,说明内部的培养体制有问题。

    因此,开一家小公司。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系统,让公司的每一个人知道公司是要做什么,远景是什么,能提供给人类的是什么。人类最高要求其实是奉献自我。再满足了最基本的食物,温饱最基本要求后,接着是自我满足,别人认同感。最后一个阶梯是奉献自己。

    所以一个公司能运转的好,让每个员工满足了前几个需要之后,感觉自己不仅仅能得到足够的衣食住行,也能得到社会承认,只要努力就能发挥自己的才华。

    之后再能感觉我在这里工作是实现自己的和人类的梦想,能帮助别人,能帮助社会。

    一个系统,实事求是,并不靠有魅力的CEO 来发挥公司的长处。核心价值观,比如通用电气,“Imagination at work" 和之前的 "We Bring Good Things to Life。 一个有血有肉的公司,一个有自己价值观的公司,一个鼓励创新,鼓励变革的公司,才能通过的时代的历练。

    这样的公司才能基业长青。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少量广告(317+)
  • epub(117+)
  • 字体合适(457+)
  • 好评(63+)
  • 体验满分(607+)
  • 图文清晰(452+)
  • 章节完整(295+)
  • 书籍完整(301+)
  • 赞(137+)
  • 内容齐全(349+)

下载评价

  • 网友 冯***卉: ( 2024-12-22 08:50:49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车***波: ( 2025-01-02 17:41:58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孔***旋: ( 2025-01-04 05:22:21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沈***松: ( 2024-12-14 06:18:26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后***之: ( 2025-01-08 20:52:16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陈***秋: ( 2024-12-11 23:03:23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师***怡: ( 2024-12-13 20:43:55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隗***杉: ( 2024-12-19 08:46:20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步***青: ( 2024-12-31 16:13:14 )

    。。。。。好

  • 网友 通***蕊: ( 2024-12-17 21:26:52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薛***玉: ( 2024-12-11 07:50:16 )

    就是我想要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