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中庸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4:47

中庸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中庸精美图片
》中庸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中庸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061074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11
  • 页数:187
  • 价格:29.8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4:47

内容简介:

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庸、知行”。本册《国学百家讲坛(彩版):中庸》的核心命题是中庸。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哲学思想。《说文解字》:“中,正也”;“庸,用也”。就是用正确的原则处理事物发展的相互关系。中庸的概念最早由孔子提出,但类似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尚书·尧典》:“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尚书·皋陶谟》也有这样的记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周易》将中正、和作为立义言事的准则。

《国学百家讲坛(彩版):中庸》由宋一夫主编。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中庸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中庸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中庸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庸、知行”。本册《国学百家讲坛(彩版):中庸》的核心命题是中庸。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哲学思想。《说文解字》:“中,正也”;“庸,用也”。就是用正确的原则处理事物发展的相互关系。中庸的概念最早由孔子提出,但类似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尚书·尧典》:“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尚书·皋陶谟》也有这样的记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周易》将中正、和作为立义言事的准则。

《国学百家讲坛(彩版):中庸》由宋一夫主编。


精彩短评:

  • 作者:海洋小饼干 发布时间:2009-07-12 13:55:15

    穿过世俗的眼光审视

  • 作者:excrucider 发布时间:2021-01-25 15:30:19

    入门尚可 就是还是有点不清晰

  • 作者:猫猫虫 发布时间:2023-10-12 10:44:19

    车轱辘话太多了

  • 作者:栗鹿 发布时间:2012-02-21 12:16:50

    马尔克斯的《有人弄乱这些玫瑰》翻译得跟狗屎一样。

  • 作者:-宇璇 发布时间:2022-05-11 15:45:23

    这本书没有方法。我是奔着找方法来的,结果发现是缘木求鱼。上半部分我还能看进去,下半部分越读越觉得是不同的书籍拼凑出来的,整本书就是拼凑出来的。名字起得真艺术,书写的是真一般。无语

  • 作者:雨下得到处都是 发布时间:2023-12-16 01:00:59

    开始读的时候就像在听一场令人昏昏欲睡的演讲。有用的内容不多。题外话,心中要有自己


深度书评:

  • 贺桂梅|我的导师洪子诚:不退让,也不追从

    作者:阅读培文 发布时间:2023-12-21 16:55:42

    在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史上,洪子诚教授是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他27岁参与教材编写,十年后参与北大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的组建工作,1999年独立完成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超越了此前的写作范式,勾勒了整个当代文学出现、发展、遇到问题、延续至今的历史脉络。在学生贺桂梅的眼里,他似乎在从事学术之初就明确选择了文学史研究,“即使在文学现状批评辉煌鼎盛的80年代也是如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在文章《文学史家洪子诚》中,曾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洪子诚教授的为人和成就,她说:“称洪先生为‘文学史家’,不仅是指他在学术专业上以当代文学史的写作著称,同时也指他内在的精神气质。他能包容历史的丰富与厚重。这是文学史家的最重要品质。”在洪子诚教授的代表作《中国当代文学史》精装版出版之际,培文君与书友们分享《文学史家洪子诚》一文。虽然中国当代文学与苏联文学一样,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国家文学”,“但(文学)永远比某一时期的政治更广博,因为它创造的是无比广阔和无限可能的心灵。”

    文学史家洪子诚

    贺桂梅 | 文

    在我心目中,洪先生属于那种“大器晚成”的学者。他1961年本科毕业后就留在了北大中文系任教,是资格很老的“老教师”。人们很难意识到,80年代风头很健的“青年学者”如钱理群、赵园、黄子平、曹文轩、戴锦华等先生,其实是洪先生的学生辈。虽然,当代历史的错乱之处也在,洪先生和钱理群先生事实上同龄,都是1939年生人。洪先生1999年出版36万字的代表作《中国当代文学史》时,已是花甲之年。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他是90年代才开始活跃起来的学者。我甚至有一两次听人开玩笑:原来洪子诚是个老先生啊,我以为是年轻学者呢!其实《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之前,洪先生已经完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合著)等重要著作,只是名声和影响还在比较专业的学术圈内而已。

    1994年我决定师从洪先生的时候,他刚刚结束日本东京大学的两年教学任务归国。他并没有给我们上过课。我是因为听了吴晓东、韩毓海等年轻老师的鼓动,选择洪先生做导师。不过,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坚定了我的选择。1993年,北大出版社在校园内有一个很小的门市部。因为书太多,一些折价书摆在院子里。我从中挑选了一本绛红色的精装书《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因为那些作家和流派与我喜欢的当代文学相关,虽然读不太懂,但是打折书,决定买回去慢慢看。我那时完全没留意过“洪子诚”这个名字。奇怪的一幕是,我走到门市部的柜台交钱时,一位书店工作人员对售货员大发雷霆:洪先生的书怎么可以折扣这么低!把他的书全部搬到室内来!我没弄懂事情的原委就赶紧离开了,当然,还庆幸用很低的价钱买了一本很好的书。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有人用如此尊敬的态度谈到另一个不在场的人,而且,也是第一次在校园里听到有人用“先生”称呼一个老师。因此印象深刻。

    第一次见到洪先生真人,是在他北大蔚秀园的家里。我不请自到,拿着几篇自以为得意的论文未打招呼就去拜访他,并且也没有征求他的意见就要求做他的研究生。洪先生坐在堆满书的房间里接待我,温和地和我谈话,谈些什么都忘记了。我的印象里,一点都没有紧张的感觉,反而觉得洪先生有点局促似的。后来在洪先生面前,我一直都很自如甚至张狂,虽然我常觉得自己生性拘谨。他总是很平等地交谈某些问题和某些书,还会反过来问我的态度和看法。

    199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左起为朴贞姬、戴锦华、曹文轩、洪子诚、赵祖谟、贺桂梅。照片由戴锦华提供。

    1996-1997年间,《中国当代文学史》最后收尾的那段时间,因为洪先生生病,所以我帮他做一些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并模拟他已有的样稿、思路和笔法改写了最后三章的初稿。在新书研讨会上,这三章受到了最多质疑,让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那只背后站着老虎的狐狸一般。幸好这三章洪先生后来全部重写了,我以后看到也不再脸红。但我因为这本书得到了很多殊荣。好多次,有不认识的学生或朋友过来打招呼,说因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他(她)们知道了我的名字。洪先生后来在访谈文章中提到,《中国当代文学史》完稿的时候,自己惴惴不安,便问我觉得怎么样,我的回答居然是“还可以吧”。这件事我没有印象。不过想想以洪先生的宽容,我这么张狂的回答也不是不可能的。

    洪先生年轻时的腼腆和低调被很多人提及。最近出版的《两忆集》、《回顾一次写作》中“曝光”了他年轻时的几张照片。年轻的洪子诚那种腼腆和青涩,让我们学生大开眼界,同时也想到那时他一定是那种内心丰富、感觉细腻而又极度敏感和羞涩的人。戴锦华老师讲过的一个著名“段子”:洪先生给她们78级文学班监考,他坐在讲台上埋头看书,抬头无意间看到有学生偷偷传抄考卷,他像自己干了坏事一样脸红了。我没有见过这种充满喜剧感的场面,因此总有些怀疑这个段子的真实性。

    在我读书的90年代,谢冕、洪先生牵头组织“批评家周末”,会后聚餐时,孟繁华、徐文海、孙民乐等老资格学生,在谢先生面前略有拘谨,在洪先生面前就完全称兄道弟,亦师亦友。他们敢趁着酒兴拍洪先生的肩膀,但即便醉了,见到谢先生也还是毕恭毕敬的。他们对洪先生的学问其实是极为佩服的。孟繁华后来写道:“我的一个朋友说:‘洪老师的研究真正把当代文学纳入了学术的范畴,使当代文学成为了一门学问’。其评说如何自当别论,但这样的评价足以说明子诚先生在青年学人心中的位置”。所以也有人说,他们很“怕”洪先生。我想洪先生谈学问时大概是让人害怕的,但是聊天时却很风趣。我常常见识到他的种种“冷幽默”,不时在课堂和会场引发一片笑声,也为朋友们平添许多乐趣。前几天,华南师大的滕威老师来京召集我们一起聚聚,电话打到洪先生家,他说:“太好了!每天在家吃糠咽菜,暗示贺桂梅、李杨他们好多次请我出去吃饭,他们就是假装听不懂!”让我大呼冤枉。

    洪先生的这种平和,我常以为是人生阅历和智慧的表现。年轻时的敏感羞涩、中年时期的严肃深沉,到了老年,都化作有幽默感的包容。90年代后的洪先生,与他年轻时比起来,别有一种潇洒而睿智的风采,仿佛许多沉重的东西,这时都得到了舒解和释放,并转化为特有的人生智慧。

    我常想,洪先生或许是最适合做“文学史家”的人。在对当代文学做学术的梳理和研究,与通过文学而感受、体认生命之间,他做到了一个学者可能达到的化境。

    洪先生常常慨叹,他不如钱理群、戴锦华先生那样具有“知识分子”的社会实践能力,但他也不是学院和书斋中职业化的“读书人”。他的位置介乎两者之间。也可以说,他把握到了一种关于学术、学者的独特位置。赵园先生曾这样评价:“校园对于其间人物的影响,是我感兴趣的题目。洪先生的特别之处,在我看来,也在学人而有文人气习”,又说:“洪先生常说到自己的‘怯懦’、‘犹豫’,我却相信他的性情中有较为坚硬的东西,不易磨损,能抵抗外力的销蚀”。

    洪先生是学院中人,且是典型的“北大人”。1956年他17岁,从南方一个小县城揭阳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此后,他的求学、就职、生活、学术研究等,就都与这个叫燕园的校园联系在一起。校园的生活是平静的,但人的精神却并不平静,应该说更丰富更复杂;从50年代到新世纪,这个校园也并非总是安宁,当代中国历史中那些曲折的事件和变动,在这里也都以不同的方式发生了;而在这个号称全国最高等学府中的文学与文学研究实践,也常常处在前沿位置。这些都对洪先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经历或历史经验对许多人都是相同的,每个人则会有自己不同的应对方式。

    称洪先生为“文学史家”,不仅是指他在学术专业上以当代文学史的写作著称,同时也指他内在的精神气质:他是有能力将繁复、断裂甚至悖论性的当代历史经验和文学经验,进行理性的学术处理的人。他并不是时代的弄潮儿,但是他能包容历史的丰富与厚重。这是文学史家的最重要品质。

    洪先生常常自嘲,自己缺少把握新时代的敏感。关于50-70年代,他说:“我没有出过风头,也没有被打倒在地:这是幸运,也是悲哀”。但那段历史中的复杂经历和记忆,却成为他长久反思、咀嚼的对象。关于80年代,他常讲的一个故事,是1980年春天去南宁参加“全国诗歌讨论会”。当时诗人、诗评家都在为“朦胧诗”激动不已,谢冕、孙绍振先生的两个“崛起”就酝酿于那次会议。洪先生内心也是支持“朦胧诗”的,但他谈论的却是早已“淡出历史”的诗人田间。对自己“判断力”、“前瞻视野”的怀疑,使洪先生选择了在80年代相对冷落的文学史研究。不过,虽然不是“弄潮儿”,但洪先生文学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和方法视角,却从来没有离开过新时代。

    日本学者竹内好曾这样评价鲁迅:“他不是先觉者。他一次也没明示过新时代的方向。……他不退让,也不追从。首先让自己和新时代对阵,以挣扎来涤荡自己,之后,再把自己从里边拉将出来”。我觉得这段话用来说洪先生也是合适的。他是以“挣扎”、“怀疑”的方式,将自己置身时代前沿,并在与新潮的紧张角力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自我和作为文学史家的主体意识。

    洪先生受到最多赞誉的著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史》。1999年在北京大学的研讨会上,钱理群先生说,这部书“标志着当代文学有‘史’了”;谢冕先生则说,这本书标志着洪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成熟”,也标志着“‘当代文学’学科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中国当代文学史》此后成为各高校的教材和参考书,多次再版(2007年修订重版),印刷总量达60余万册。译成英文、日文,也即将译成俄文和韩文出版,是国际学界影响最大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可以说,这本书使洪先生跻身于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史家之列,也使一个学科——当代文学——获得了相应的学术地位。

    这本书是洪先生多年教学工作和参与文学史写作的结晶之作。洪先生常说:我主要是个“教书匠”。他的学术研究常和他的教学直接联系在一起。但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使他的每一次授课都成为一次思考和锤炼观点的过程。在80年代,洪先生承担了10多次当代文学史的基础课教学,每讲一次都会重写讲稿。这些讲稿的一部分,后来出版为《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这是最早反思新时期文学的限度,并从作家意识的内部做出批评和探讨的著作。1991-1993年间,洪先生在东京大学的教养学部讲了三个学期的文学史,其讲稿历经曲折出版,即香港青文书屋的《中国当代文学概说》。在此基础上扩充、展开和推进,洪先生完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2002年退休以后,洪先生曾三次受邀到台湾的大学讲课。一位台湾老师写道:“目前在台湾专攻中国现当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青年学者,大概很少没旁听过洪先生的课的。”

    已出版的外文版《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先生的另一特别之处是,历史的机遇和偶然,使他在50-70年代、80年代,都参与了文学史写作。还在学生时代的1958年,洪先生和其他当年的六位学子,在高校学术大跃进的集体写作文学史热潮中,编写了第一本现代新诗史《新诗发展概况》。尽管对这部年轻时的“造反”之作普遍评价不高,但参与写作的先生们都承认,这事实上也成了他们学术研究的起点。洪先生与刘登翰先生后来在80年代再度合作,在此基础上全盘重写了当代部分。这就是影响很大的第一部当代诗歌史著作《中国当代新诗史》。

    左起:洪子诚、刘登翰、谢冕

    1977年,洪先生参与北大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的组建工作。为给恢复高考的学生编写教材、也为适应新时期的变化,教研室的五位老师编写了《当代文学概观》。这是文革结束后出版的当代文学教材中最早的一部。1986年修订重版后,很长时间还被一些高校用作教材。

    《中国当代文学史》超越了此前的写作范式,将当代文学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的另一意义,被认为是第一部个人独立完成的文学史著作。但此前的写作和研究经验并没有简单地抛弃,而是在批判性的反思中,被重新理解。在洪先生看来,学术研究不同于道德化评价,它首先应该深入某种政治(历史)逻辑的内部,去探索其被构造的发展轨迹。80-90年代当代文学史的许多研究,要么重复50年代构造出来的那套框架,要么推翻另建一套说法,而洪先生的做法,是“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勾勒这套框架被建构的过程,及其中互相冲突、矛盾的力量关系演变,从而客观地描画出了当代文学的历史图景。

    在洪先生的精神世界中,“历史”与“个人”构成了充满张力而具有能动性的两条轴线。这里的“个人”即研究者的主体结构。如赵园先生所说,洪先生是有“文人气习”的人。他对学术问题的处理不仅是职业化的,而是与文学、思想等一起构成了他的“整体人格”。

    2002年从北大教职上退休以后,洪先生有意识地选择的一种写作文体,是从个人经验角度切入,重新思考当代的历史、学术、文学问题。这包括《我的阅读史》《两忆集》以及他牵头组织的《回顾一次写作》。应该说,洪先生的历史记忆和反思能力是超常的,他极大地凸显了“个人经验”之于历史研究的意义。同时,洪先生性格与精神中那些“坚硬”的东西,也正是在这些反思中明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洪先生第一次在《语文课外的书》一文中,提及出生基督教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我的外祖母和父母亲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高小上的是教会学校,所以,读(和听别人读)得最多的,是《圣经》”。《圣经》对洪先生的影响,其一是对“界限”的意识,“一个人要时刻保持对善恶、美丑、经验和超验区分的信心”,所以他认为自己在最基本的方面,仍是个“二元”的信仰者;其二是对词语的感觉,“文字能创造一个世界,对我来说,真是一种奇妙、甚至神秘的事情。”后者使他从初中时代开始,变成一个文学爱好者,“我觉得书本为我提供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比起我见到的,每日所过的日子来,要有趣得多”。这种对于文学的爱好一直持续下来。可以说,没有文学爱好者的洪子诚,就不会有文学史家的洪子诚。

    2012年,洪先生出版《我的阅读史》,提及自己不同时期阅读的、影响甚深的著作(和人),也勾连起不同时期的阅读记忆。其中最精彩的是关于契诃夫、《日瓦戈医生》和《鼠疫》的写作。从这些文章里,我们可以窥见洪先生精神世界的深邃之处。一个时期的阅读心态、当时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起来,同时也包含了对这些理解和感悟的反思性思考。学术观点因此不仅仅是理念,经过丰富人生阅历的咀嚼与思考,而成为了某种“智慧”。比如从契诃夫那里理解的“怀疑”,比如从《日瓦戈医生》那里理解的“生活”和“大自然”,比如从《鼠疫》那里理解的“艺术”与“道德”的张力……

    台湾淡江大学吕正惠先生在为洪先生台湾版的《阅读经验》所写的序言中,提及两人的有趣交往:在如何看待文学的本质上,两人分属两派,洪先生是“文学自主派”,而吕先生是“灵魂工程师派”。两人因此常常开玩笑地互相争吵,“彼此嘲讽”,但“交情却越来越深厚”,“这让我的学生颇感奇怪”。吕先生认为原因在于,“我们两人都是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每个人如果真心实意的寻找自我生命的价值,常常就需要某些特定的文学作品来作为这种价值的依托”。在这一点上,文学关联的不仅仅是某些作品,而是“人生态度和美学态度”,是某种“信仰”一样的东西。

    洪先生的文学趣味,正如他的音乐爱好,都偏于俄国、东欧作家。这与50年代读书期间的经典资源相关,也与洪先生的个人性格相关。在某一处,他提及伯林谈论的“法国作家”与“俄国作家”的差别:前者是专业的小说家,而后者则总是要求将他的“整个人格”都与文学关联在一起。在这一点上,洪先生的学术、文学趣味和精神诉求,毋宁都是更“俄国式”的。

    在洪先生那里,与“文学”的位置相当的,还有“诗歌”和“音乐”。洪先生不善写诗,但他一直热爱诗歌和研究诗歌。2012年八卷《洪子诚学术作品集》出版研讨会的答谢词中,洪先生引用赵园先生的话说道:“一生钟情于诗,是一件美好的事,经由诗而保持了审美的敏感,对文字的细腻感觉与鉴赏力”,“这确实‘润泽’了我本来枯燥、灰色的人生”。洪先生的弟子大多是诗人,同时也研究诗。比如大名鼎鼎的臧力、周瓒、冷霜、胡续冬,他们在北大校园简直可以说呼风唤雨,在粉丝群面前总是“大师”气派,唯独见了洪先生,都变成了谦逊局促的学生。洪先生曾主编过一套《北大诗选》,序言提及他和北大诗人们的交往,写到诗人们千奇百怪的笔名、王清平的字、骆一禾的毕业论文、麦芒的长发……2001年北京大学成立新诗研究所,出版“新诗研究论丛”和《新诗评论》刊物,洪先生都是主要组织者和运作者。我是洪先生弟子中少数两三个不写诗也不研究诗的学生之一。以前觉得无所谓,后来慢慢感到,不懂诗而要进入洪先生的精神世界,便欠缺了不少。

    洪先生的一大爱好,是听古典音乐。在蓝旗营他那间不大的书房里,最显眼的就是一套音响。传说北大中文系的两大音乐发烧友,一是洪先生,另一是语言专业的王福堂先生。不过洪先生一直否认他是“发烧友”,只是听听音乐而已。他和吕正惠先生的交情,除了不打不相识的文学观,可能还因为两人都是CD爱好者吧。洪先生有过两三篇文章写到他与音乐及对音乐的理解。童年时期的唱诗班经历,可能是最早的源头,但是真正变成爱好的,却是50年代北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的一种社团活动:哲学楼101是固定的音乐欣赏的地点,大一的洪先生会把几乎每个周末晚上都消磨在那里。那时他还是十足的音乐外行,“有时候不过是想安静地坐在那里,抛开为生计的处心积虑,听那些仿佛来自心底,但又像是另一个世界的声音”。我常常想象,在枯燥的学术工作之余,心仪的文学作品如果提供给洪先生的是某种“生命的支点”,那么音乐可能就是他遐想神游的另一个美妙世界了。

    当然,除了这些“高雅”的爱好,洪先生还是球赛爱好者和汽车鉴赏家,虽然他既不会踢球也不会开车。戴锦华先生开玩笑:洪老师这些都是“大男孩的爱好”。

    写到这些洪先生的个人情趣,忽然会意识到他是多么的“文青”。现在这个词已经十足贬义了,但用在洪先生及他们那代人身上还是合适的。谢冕先生就毫不愧疚地宣扬“文学是一种信仰”。洪先生也一样,只是他不张扬出来而已。但这里的“文学”其实并非所谓“纯文学”,而是可以给人不断提供精神滋养的“经典”。在这一意义上,文学、诗歌、音乐,甚至《圣经》都是一样的。马修·阿诺德说:文学是宗教消失时代的替代品。只要我们还需要内在精神的滋养,需要构建别一世界的精神想象和依托,广义上的文学就不会消失。也许,这是一项高尚者的事业,它与政治相关,但永远比某一时期的政治更广博,因为它创造的是无比广阔和无限可能的心灵。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原刊《中华文化画报》2015年第10期,发表时改题为《洪子诚:燕园一甲子》。图片为作者提供)

  • 及时行乐是最好的自控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9-13 10:29:16

          《自控力》全书读书笔记(观点和结论整理):

        

    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20873176/

          上学的时候,曾经能够在上学放学的途中看到一个男生,他那么阳光帅气自由,我几乎对他一见钟情。在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学的动力就源自于上学放学的途中,能够见到他。

        就这样,我们邂逅了三年。三年里,几乎每天都会“偶遇”。我就是那只小白鼠,即便是忍受着“最熟悉的陌生人”的痛苦,我依然义无反顾每天“制造”这种邂逅,每天定点受到一定的电击。从此便爱上这种感觉,不可自拔。

        后来他上大学,离开了这座城市。再后来,我上大学,也离开了这里。但是在青春的日子里,始终忘不了这段偶遇带给我的“电击感”。几年过去,就算每天上下班的途中,也似乎在期待重新回到过去的这段邂逅。

        原来这就是多巴胺的力量。像毒药般。

        有很长的时间,我都被多巴胺控制着,找不到出口。于是,阅读大量的书籍,我想要知道,我是谁,为什么我扮演着乖乖女的形象,内心却如此渴望他的那种不羁和自由。我羡慕他,我渴望成为他,却永远都释放不出这种力量——这是隐藏在我性格里的另一面,因为见不到阳光,我便把这样的期待转移到了他的身上。他的不羁投射过来,与我平日里的乖乖女,形成强烈的反差,但是只有我知道,我的内心,也是这般狂野的。

         也许人都是会有很多面的吧,自信与自卑,绅士和野蛮,拘谨又放松……有位朋友曾经说过,有多自信就有多自卑,这些力量从来都是相互存在的,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一直都在,不离不弃。

        什么时候身体里的两面才能适时的发挥呢?怎么才能让好的力量战胜不好的一方呢?大多数时候,我们都用自我控制着本我,压制住那些不好的想法。压制多了,会汇聚成强大的一股压力,从别的出口以另一股力量得到发泄。

        于是,我们从报刊杂志上看到很多教师猥亵,明星减肥过度晕倒,豪掷千金购物,诸如此类的新闻。某一方面严格控制着自己,另一方面又用别的形式极端地释放出来。

        自控力最终疲累了。

        原来它也是需要锻炼的,像肌肉一般,越练越强壮,越练力量越强大。但这也并不代表着我们能更加平衡地把控自己的各种欲望。对,平衡地。

        我严格控制自己的体重,我必然在别的方面大手大脚;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我必然在私生活上萎靡不振;我在家庭里扮演一个好丈夫好妻子,却更容易遇到小三……可是,多巴胺无处不在,巧克力、薯片、浪费、奢侈、美女、豪车,所有的科学指向都表明,细胞是“趋利避害”的,那些无所不在的利,成了刺激我们释放多巴胺的来源。

        我在此处自控着,我在那处纵容。这是我们很多现代人的共同特征。这样的极端,不仅会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也会让自己始终处于一个失衡的天平上,摇摆。

        专注于自控,更好的把控自己大脑中的N多面,让他们都达到平衡的状态,才不会产生极端的局面。

        想要减肥的人,与其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控制自己的食欲,长时间不吃不喝,不如每一顿减少自己的食量,看到自己想吃的东西的时候,就适量吃一点,反而不会造成自己在食物上的过度压抑,更不会导致体重的严重反弹。

        想要在工作上取得一定成绩的人,与其上下班都沉湎于工作,放弃自己的私人时间,不如上班的时候集中精力,下班后泡吧听音乐健身看画展轻松享受生活。

        当然,这些都是在同一个方面的自控。有的人吃很少,购物却买很多,这是不同方面的自控失衡的表现。在某一个方面的极致追求,必然会导致天平的失衡。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在每个方面都适度的自控,却又能保证能够及时行乐,永远处于一个“欲求不满”“七分饱”的状态,便是最佳的生存状态。

        这种最佳的生存状态,作何解释?也就是说,人在吃得半饱不饱的时候,是最有活力的。吃得太多,就会犯困犯懒;吃得太少,会太饥饿和渴望。这种“七分饱”的状态,不仅仅是适用于吃,而是适用于生活中所有的方方面面。做事做得不要过,也不要过于保守,满足了自己的“欲”,也做到了对自己自控力的锻炼。

        这就是我对自控力的理解——及时行乐,七分饱。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epub(618+)
  • 五星好评(99+)
  • 一星好评(191+)
  • 图文清晰(85+)
  • 书籍多(154+)
  • 已买(362+)
  • 超值(505+)
  • 目录完整(195+)
  • 无广告(598+)
  • 中评(679+)
  • 无漏页(316+)
  • 内容齐全(236+)
  • 字体合适(366+)

下载评价

  • 网友 车***波: ( 2025-01-04 15:10:11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戈***玉: ( 2024-12-11 17:28:56 )

    特别棒

  • 网友 菱***兰: ( 2025-01-03 11:01:45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陈***秋: ( 2024-12-13 13:38:27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濮***彤: ( 2024-12-12 11:09:36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詹***萍: ( 2024-12-17 21:20:40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曹***雯: ( 2024-12-21 09:17:38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宫***玉: ( 2024-12-11 00:32:36 )

    我说完了。

  • 网友 居***南: ( 2024-12-20 03:42:15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