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朱元璋传 北京联合出版社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0:50

朱元璋传 北京联合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朱元璋传 北京联合出版社精美图片
》朱元璋传 北京联合出版社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朱元璋传 北京联合出版社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964318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9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4.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0:50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公元1368年,四十岁的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建立了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庞大帝国。他也成为中国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帝王”。如清人赵翼所言:“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善于笼络人心、优待知识分子、大局观好、有决断力,朱元璋所表现出的不同于元末豪强的“圣贤之质”,助他登上大位。而成功后的朱元璋则露出“青面獠牙”。

刘知几说的史家三长:“才、学、识”。才是指文笔,学是指史料,识是指史观。吴晗版《朱元璋传》兼具三者,特别是才和识。书中治学严谨,每句话、每件事皆有所出,对明初历史的独到分析,对朱元璋心理的精准把握,可谓得其神。

本书可以看成是吴晗对明初历史的一个总结性著作,用他自己的话,“本书实际上是一部大明帝国开国史”。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小流氓

一 小沙弥

一 游方僧

三 逼上梁山

第二章 红军大帅

一 小亲兵

一 小军官

三 大元帅、大丞相

第三章 从吴国公到吴王

一 鄱阳湖决战

二 取东吴

三 南征北伐

第四章 大皇帝的统治术

一 大明帝国和明教

二 农民被出卖了

三 新官僚养成所

四 皇权的轮子—军队

五 皇权的轮子—新官僚机构

六 建都和国防

七 大一统和分化政策

第五章 恐怖政治

一 大屠杀

二 文字狱

三 特务网

四 皇权的极峰

第六章 家庭生活

一 马皇后

二 皇子皇孙

三 教养和性格

四 晚年的悲哀

附录 朱元璋年表


作者介绍:

吴晗,原名吴春晗,字辰伯。知名历史学教育家。浙江义乌人。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43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积极从事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至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8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是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届全国下和协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生平从事中加古代史研究,对明史的厂家尤有成就。着有《朱元璋传》和历史剧《海瑞罢官》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要开工,便要集合几十万河工,万一和起义军结合起来,无法收拾。(P42)

士诚出身私盐贩子,遇事斤斤计较,顾虑多,疑心重。友谅是打鱼出身的,惯在风浪里过日子,野心大,欲望高,一个保守持重,一个冒险进取。以此,…对士诚以守为攻,用精兵扼住江阴、常州、长兴几个据点,使士诚不能向西进一步;对友谅则以攻为守,使友谅不能不分散兵力,驻守可能被攻击的要塞,不能集中运用兵力。(P81)


民族间的压迫是形式上的,是对没有政治地位的平民百姓的压迫。实质上,蒙古、色目、汉人、南人的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对所有各族的贫苦人民,无例外地进行剥削、掠夺和奴役,归根到底,本质上仍然是阶级压迫。


明王”和“弥勒”这两个名词,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读作衡量政治的尺度。


为了防止和镇压汉人南人造反,元朝政府采取了最为刻毒的办法,无所不用其极。一是驻兵,以嫡系的蒙古军驻防全国军事要害,以武力相威胁。二是缴械,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征服南宋首都临安时起,就定下极严酷的刑罚,逼迫人民交出可以作杀伤用的武器,并且明令禁止汉人南人高丽人持执弓矢兵仗,以后列朝都三番五次不断强化。元顺帝至元五年四月又重申此令并加令:蒙古色目人打汉人南人,汉人南人只许挨打,不许还手。甚至有蒙古贵族提出杀掉汉族张王刘李赵五大姓的主张。三是里甲——其一是以二十家编户为一甲,每甲派一蒙古人作甲主。甲主有充分的权利,可以对百姓任意侦察诬告,任意勒索,百姓稍示不满,即致杀身之祸;其二是戒严,夜间禁止通行,“一更三点钟声绝禁人行, 五更三点钟声动听人行”。在此期间,老百姓只能老老实实呆在房子里,而政府的军官军人和甲主却可胡作非为,任意通行;其三是禁灯。禁钟以前和解严以后,也只许小贩和儒生点灯。简直岂有此理!其四是禁止集会,不管是祭祀祈祷还是集场买卖,只要是有多人集合在一起的,都被绝对禁止!

有此三法联用,任你三头六臂也逃不脱这天罗地网铜墙铁壁。没有一点漏洞,透不出一点空气;没有一点儿声音,连耳语也不敢;没有文字的抗议,连诉说历史都是犯法;出远门要有通行证,每一个地方都是孤岛;没有消息,好的没有,坏的也没有。蒙古人的统治,整个就是一潭死海!没有风,没有浪,没有活动的生命,没有生命的动植物。整个的在腐烂在变质在发臭在不可阻挡地走向灭亡!就政治而言,更是漆黑一团。

元朝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吏治而非官治。胥吏弄权,贪赃枉法,行贿受贿,鱼肉百姓。


皇族的禄饷概由政府供给。洪武九年定诸王公主年俸:亲王米5万石,钞21 5万贯,锦40疋,紵丝300疋,纱罗各100匹,绢500匹,绵2000两,盐200引,茶1000斤,马料草月支50匹;公主已受封,赐庄田1所,每年收粮1500石,并给钞2000贯;郡王米6000石;郡主米1000石;以下依次递减。亲王嫡子及10岁,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世代承袭。诸子封郡王,郡王由嫡长子承袭;诸子封镇国将军,孙封辅国将军,曾孙封奉国将军,以下四、五、六世孙封为相应中尉。帝王之女封为公主,亲王之女封为郡主,郡王之女封为县主。公主婿号驸马,郡主婿号仪宾。凡皇族出生,概由礼部命名,成人后由皇家主婚。从生到死,全由政府负担。到洪武二十八年,皇族人口急剧增加,政府财政已无力负担,只好大幅度减低俸禄。到明朝灭亡时,据不完全统计,朱元璋的直系子孙有十几万人。


单是用义子监视,还怕诸将靠不住,另一个办法是留将士的家眷做抵押。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陈支平作序推荐!从草根到帝王的底层逻辑

他生于乱世之中,只有比同时代的人更狠,才能活到最后。



精彩短评:

  • 作者:杰乌索 发布时间:2023-08-18 03:10:32

    作为一个通俗科普读物,有些用词现在来看未免过于生硬不顺,也总感觉有一丝丝影射当代。

    朱元璋的穷苦出生,导致其心眼小,疑心大,缺乏安全感,便用嗜杀来维系权威。

  • 作者:智术师 发布时间:2022-01-27 16:17:44

    历史学家吴晗最有名的作品,不算学术专著而属通俗读物,颇具可读性。

  • 作者:晨星(专业外) 发布时间:2018-12-30 01:48:38

    文风语言有些时政报刊的风格。相片、史料丰富翔实。对黄梅戏和严凤英表演艺术感兴趣的朋友看一看还是很值得的。

  • 作者:三杨 发布时间:2024-03-09 14:59:31

    吴晗先生的书时代色彩鲜明且严重,但其以大历史观治史的视角确有独到精深之处,对于朱元璋对明代制度的种种奠基关键之处也点到点上,但是碍于文字风格和整传记作品,通俗性尚可,学术深度不足。

  • 作者:nununi 发布时间:2023-05-23 20:12:05

    搜了下瓣儿那么多不同出版社出版过,不下百版,是不是不用给稿费?吴家人收不到稿费?敬吴老师,您知道的太通透了!

  • 作者:南凝 发布时间:2022-09-24 12:40:20

    这个版本是7月读的,倒是一直忘了补标。封面硬装。留白多,注解也有,适合收一本闲读。行文中有些遣词用字。实在太有年代特色了,读的时候稍微有违和感。


深度书评:

  • 【隨筆】金杯同汝飲、白刃不相饒

    作者:安狐禅 发布时间:2009-04-18 16:20:40

    明太祖朱元璋端起自己的金杯倒满了酒,递给户部尚书茹太素,然后缓缓的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身为六部之一的行政长官茹太素此刻的内心感受真可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设身处地的想到之前太祖血腥残酷的镇压了宰相胡惟庸和大将蓝田所谓的谋逆案,再联想到他的上任赵勉也死于刀下,怎能不让茹太素胆战心惊、颤颤巍巍?但君恩浩大,皇家威严,茹太素除了毕恭毕敬的结果明太祖递过来的金杯一饮而尽之外,还能作何选择?内心感慨万千的太素饮毕磕头谢恩,答谢太祖诗曰“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 ,面对太祖元璋恩威并用、软硬兼施的似鼓励又似警告的祝酒,也唯有肝脑涂地难以报答君恩来回复了,让太祖听了很是感动。但世事如棋,谁能胜负?不久之后,户部行政长官茹太素大人就被明太祖朱元璋因事杀掉。

    茹太素可怨否?历史自有定论,唯一让九泉之下的茹太素感到欣慰的是,朱元璋杀了他,不是最大的官,也不是最小的。在茹大人之上,尚有公侯列将,在其之下,小吏官丞,更是数不胜数。

    朱元璋杀宰相胡惟庸时,牵连的公侯有十四位,御史大夫一人,中丞一人。杀大将军蓝田时,牵连的有十四个公侯、两个都督、户部尚书侍郎各一人。这些人都是和朱元璋当年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两案迸发,诛连一万五千多人,差不多就将军中勇武刚强之士杀了一个干净。接着,魏国公徐达(开国第一功臣,生背蛆,太祖送鹅慰病,医嘱此病吃鹅必死,魏国公无奈含泪吃鹅,后死)、韩国公李善长(曾今的宰相首辅死时七十有七,被朱元璋托以星变之故杀掉,诛连妻儿侄女七十余口)、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开国大臣,均诛连。连帮他打下江山英勇无比的义子侄儿朱文正也被毒死。再杀德庆侯廖永忠等公侯等六人,凡开国功臣基本上都完蛋了。漏网之鱼尚也有,太祖元璋老乡汤和递交兵权,解甲归田,免死。曹国公李景隆、武定侯郭英、崇山侯李新建等见苗头不对,保命要紧,退还了封赐给他们的田庄,免死。

    如果再联想到明太祖执政时严峻刑法,动之剥皮、腰斩、挖眼、廷杖、凌迟等闻所未闻之、让人不寒而栗的酷刑之下死的官员和连累的人员,以及动用特务监察机关锦衣卫逮捕的人员、文字狱诛杀的人员等等,可谓磬竹难书、斑斑血泪。不能否认朱元璋所杀的贪官污吏数量也不少,但中国历史河流当中,杀人游戏玩得淋漓尽致、毛骨悚然的朝代,非明朝莫属,这一切皆拜明太祖朱元璋所赐。在采用“以猛治国”的宗旨下,上到王侯将相、下到僧侣凡人,只要在他圈定的范围之内,几乎难以幸免,前前后后,杀了十几万人。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了。

    于是,在后人的印象里,我们似乎武断的根据这些片段,言之凿凿的判定,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了。总之,放眼古来帝王将相,将残酷血腥镇压玩到这种地步的,朱元璋就算不是第一,绝对也不会是倒数。可是,历史上的朱元璋真的是这样吗?

    《朱元璋传》里说道这样一则故事:“太子仁慈,提倡以孔孟之道治国,对朱元璋杀诸多功臣,也非常反感。于是质问朱元璋,明太祖让人从门外折来一根荆棘,让太子手握,太子不敢。元璋说:现在有刺,你当然不敢握,等我把刺全部扒光了,你就敢握了。太子也倔强的很,回顶明太祖,有什么样的臣子就有什么样的帝王,气得朱元璋扔凳子。”,言外之意,不难揣摩。朱元璋怕他死后,那些和他一起造反的大将公侯很难驾驭,野性难以驯服,再加上外面虎视眈眈的另外几个儿子,譬如秦王、晋王、燕王等,所以要把这批人杀掉,拔掉这些所谓的刺,让太子顺顺当当的做一个太平皇帝。可惜,朱元璋的长子在他没有驾崩之前就死了,于是扶持了太子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后来的建文帝,迫不得已又杀了一批人,拨了一批刺。这个故事到底有几分可信度,值得怀疑,不过朱元璋为儿子这样考虑,倒也不是不可能。

    但不管如何,朱元璋杀功臣、杀贪官、杀僧侣、杀地主、杀文人,等等一切,无非是为了他新建的王国统治更加牢固而已。功臣都是和他一起造反起义的军人,手握兵权,尾大不掉之势,不杀不放心。况且,夺取天下之后,这批功臣要了大批的土地,和整个农民阶层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农民无地可种,则国家没有赋税可言,所以,两权相害则其轻,天下已定,功臣无用,杀了算。元朝的腐败就是因为下面的官吏贪墨横行,不杀不足以稳固国家下层建筑的稳定。杀僧侣,是因为朱元璋本身就是和尚,元末的起义大多都是托付各种宗教名义,譬如白莲教、弥陀教、弥勒教、明教等,这些教会的存在对国家的统治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不杀不稳定。杀地主,和杀功臣本质一样,地主拥有大片土地,农民无地可种,赋税锐减,于国家财政税收不利。杀文人,是因为文人还不能接受新的政权,怀念过去的朝代,为了降伏,只好采用了文字狱,杀一儆百。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考虑,开国皇帝明太祖杀这么多人,无非就是为了他政权的稳固考虑而已。

    但《朱元璋传》里,从另外一个层面,或许能让我们窥伺到一个真实的明太祖,那就是建国之后如何对待农民的问题。

    众所周知,元朝的统治对于汉人是残忍凶暴的,天下人等分四等,蒙古人第一,色目人第二,投降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第三,第四就是汉人。汉人是奴隶的奴隶,没有土地,没有自由,要杀要剐,随蒙古人处置。再加上马上打天下的蒙古人却不善于马下治天下,整个国家搞得一塌糊涂、狼烟四起,天下群雄,逐鹿中原。朱元璋得天时地利人和,最终得到天下。他本就佃农出生,做过和尚要过饭,贫穷的出生让他很清醒,农民如果有地种、有衣穿、有屋住、有饭吃,就不会起来造反,就会让他的国家长治久安,天下太平。

    于是,在朱元璋统治国家的三十年内,他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提倡种植棉花、开垦荒地、剥夺地主的土地给予农民,摇赋减税、丈量土地、解放元末的奴隶、让大批手工业的工匠回复自由之身、保护商业、取消书籍和田策的赋税、严治贪墨、自己不信奉宗教、不搞长生不老的那一套、勤俭节约等等都是他的优点。

    譬如,建国初期规定,凡是荒田,有人愿意耕种的,田地的产权就归谁,并且免除赋税三年。并不断的从人口密集的地方迁徙大批的劳力到因战乱导致人口荒芜、土地荒废的地区,以便于提高全国的产粮数量。

    《明太祖实录》里记载,朱元璋曾说“四民之中,农民最苦最累。春天鸡一叫就起床,赶牛下田耕种。插秧、除草、施肥,大太阳里晒得汗流浃背,劳碌不成样子。好容易等到秋收,完粮纳税之后,所剩无几。万一碰上水旱虫蝗灾荒,全家着急却没有办法。可国家的赋税全都在农民身上,当差做工也是农民份内的事情,要使国家富强,必得让农民安居乐业,才能可能”,正是因为朱元璋本身就是贫苦农民出身,所以他倒是懂得农民的疾苦和诉求。

    为了鼓励农民生产,他甚至要求当地的父母官要亲自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耕种。没牛的要给牛,没种子的要给种子,要兴修水利,利于田亩灌溉。要大量种植柿、枣、胡桃、桑树,已被灾荒之年。如《明太祖实录》记载,湖广布政司洪武二十八年报告,所属州县种植果木八千四百三十九万株,由此可见一斑,全国估计,约有十万株之多。同时规定,每个村里不许有好逸恶劳者,不然连坐处分。而且考核官员的政绩,主要看产粮、果木种植、水利兴修等数量。在他御宇三十年内,国家的农业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譬如洪武元年,国家只有田地七百七十余顷,到了洪武十三年,就有了五万三千九百三十一顷,增速不可谓不快。再譬如粮食收入,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产粮在三千二百七十八万九千八百石(念作:dan,古代计量单位。摘自《关于古代粮食钟亩、石的问题》 “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 ...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换算成公斤就是1941156160公斤,是元朝的两倍之多。在譬如,元世祖时,中国人口约在五千三百六十五万,到洪武二十六年,人口约为为六千五十四万,增加了一千多万人口,考虑到元末明初的战乱、饥荒等因素,这个数据已经很客观了。

    另外明太祖时,对于棉花的种植提倡也是一件值得关注的政绩。中国在明朝之前,棉花的种植没有大面积的推广,棉花还是属于非常昂贵的一种布料,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用得起。宋朝的福建和广东已经有少量棉花种植,但种植最为广泛的还是海南,元朝开始,浙江江西湖广等地也开始陆续种植棉花,但都没有达到国家层面大面积的提倡种植。朱元璋起事的南方地区,正好是元朝棉花种植的中心之一,这为以后大面积推广种植棉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朝建国之后,开始在北方大量的种植棉花,同时棉花的加工业也开始陆续的繁荣起来,到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北方种植棉花,南方加工棉花,特别是松嘉湖地区的加工业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成熟。国家提高了税收,甚至可以拿棉花直接用来交换国内稀少的譬如战马等资源。棉花的种植和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时商业的发展,为后来的作坊奠定了一定的前提条件。

    以上这些,在《朱元璋传》里均有记载。开篇所说的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炮制文字狱等都是他的缺陷,例外譬如开始八股文、利用《皇明祖训》教育后人治理国家作为准则、他自己不信奉宗教,却利用宗教麻痹农民等做法,都是他阴暗的一面。

    总之,看过吴晗先生《朱元璋传》之后,我的印象里的明太祖已经不再是早先道听途说的暴君形象。至少,他对农民的那些治国谋略还是充分的考虑了农民阶级的诉求,虽然他的出发点还是站在统治阶层考虑,但至少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和他本人的出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从开始完全控制起义军之后的朱元璋再也不是当年一贫如洗,需要入庙做和尚才能安葬父母的朱元璋了,从他掌握生杀夺予大权之后,朱元璋已经是一个标准的地主阶级,统治阶级,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他自己所建立的朝代考虑,所以为农民所想也好,杀戮功臣也罢,搞东厂和锦衣卫的特务机关也好,建立八股文的科举制度也罢,大肆制造文字狱也好,简化办公章程和办事公报也罢,他的出发点就是维护和统治他的国家和子民。

    回过头,再来读“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这句明太祖朱元璋所说的话语,在杀气腾腾里似乎能看到一个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的封建王朝的君主形象。在他统治御宇之内,他是高度集权的天下第一人,民间话说“老子说了算”恐怕才是他心里封信的第一准则了。

    某,管中窥豹,似盲人摸象而已。诸位如有对历史有兴趣,对明太祖朱元璋有兴趣的,不妨一读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个和以往我们印象里不太一样的明太祖的形象。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并附议详解,譬如摘录的部分均有明确的出处,读来可信度甚高。但本书有两处遗憾:第一,吴晗先生著书时,是1964年,离文革爆发还有两年,文中多处从政治的角度出发,从阶级的角度加以分析,某认为有失偏颇。历史要站在一个中间的角度叙说,功过是非自有定论,每个人的角度和眼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读书时既要跟着作者的主线走,也要防止被作者的思想给牵鼻子走。第二,本书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采用了胶线装订,质量甚差,我出差途中均带着看,已经断裂脱线,并有两页如秋天黄叶,纷纷而落了。另外本书延用了繁体字,读来饶有兴趣。

  • 文人的不幸,固执的坚守

    作者:花花 发布时间:2012-08-03 11:21:22

          海子说,没有丝毫的宽恕和温情:秋已来临。雄主的深心你若懂,又何必揭之昭昭。老子有言: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毛公深谙明帝王之道。主上当朝,大有太祖遗风。书生纵笔行文,直指圣意,岂不出人命? 

          书生是一种性格,而不是一种职业。百无一用是书生。帝王的心态可是一般书生可以揣测,看得太明白,揣测的太准,难免让当世的帝王心悸。

          还好,看的是49版,而非64版。15年间的肃杀之气让这个以前仗义执言的才子学者彻底蜕变成了战战菁菁的为工农为阶级服务的小小螺丝钉。惨死狱中又是多少那个时代学者的共同下场。当他们放弃自己的信念,这已经是最大的牺牲和退让,也是最悲惨的下场。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同的历史悲剧。

          吴晗治学严谨,文笔生动,由此书可见一斑。那日深夜读到鄱阳湖之战的时候,窗外的大雨也正下的酣畅过瘾。战船和呼号的声音几乎穿越了六百五十五年的时空,尽在耳畔。眼前战火一片,铁血盔甲,策马奔走,直指皇权。战栗,恐慌,伪装,逃避。。。胜负在次一举,可是守业之路却永无尽头。从来就没有什么固若金汤、永恒保鲜的皇权,也从来就没有一劳永逸的固守之术。很多事情就是,开始了就再也停不下来。

          一段无法概括的过去,让我们如何去评价?美人迟暮,英雄末路,总是唏嘘。而后,只能在历史的洪荒里默默前行,寻一丝希冀,争一片光明。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图文清晰(605+)
  • 愉快的找书体验(661+)
  • 无广告(483+)
  • 引人入胜(310+)
  • 无水印(513+)
  • 不亏(490+)
  • 在线转格式(169+)

下载评价

  • 网友 陈***秋: ( 2024-12-17 05:03:27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方***旋: ( 2024-12-22 22:16:17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居***南: ( 2024-12-31 22:41:25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郗***兰: ( 2024-12-28 19:37:33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孙***美: ( 2024-12-15 15:09:10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养***秋: ( 2025-01-08 09:16:51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宓***莉: ( 2024-12-14 15:45:51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仰***兰: ( 2024-12-27 15:34:11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瞿***香: ( 2024-12-25 13:25:16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