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心理学: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肯?威尔伯新力作,整合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全盘透视人类的意识、灵性、心理学和心理治疗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整合心理学: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肯?威尔伯新力作,整合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全盘透视人类的意识、灵性、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整合心理学: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肯?威尔伯新力作,整合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全盘透视人类的意识、灵性、心理学和心理治疗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整合心理学: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肯?威尔伯新力作,整合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全盘透视人类的意识、灵性、心理学和心理治疗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整合心理学: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肯?威尔伯新力作,整合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全盘透视人类的意识、灵性、心理学和心理治疗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整合心理学: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肯?威尔伯新力作,整合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全盘透视人类的意识、灵性、心理学和心理治疗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整合心理学: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肯?威尔伯新力作,整合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全盘透视人类的意识、灵性、心理学和心理治疗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整合心理学: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肯?威尔伯新力作,整合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全盘透视人类的意识、灵性、心理学和心理治疗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整合心理学: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肯?威尔伯新力作,整合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全盘透视人类的意识、灵性、心理学和心理治疗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肯·威尔伯的所有研究都贯穿着整合的主题。整合心理学是迄今为止威尔伯创建的雄心勃勃的一个心理学体系,探究了人类意识的每个层面,被称为人类发展中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
在这本书中,威尔伯吸取了数百种东西方、古代和现代的智慧,借鉴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所有不朽真理并反思其弊端,囊括了现代科学研究心理学、意识和治疗领域的精粹,结合灵性的智慧和理性的归纳方法,从物质到身体,到心智,到灵魂,到灵性,从主观到客观,从个体到社会,创建了一个空前广博的心理学体系,进而勾画出了人类意识进化的全景图。
威尔伯长期致力于禅修实践,其研究注重实践性。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自己所处的意识层次、可以进化到的更高层次,以及各个层次可能发生的病变和疗法,从而有助于自我成长。
书籍目录:
致读者:昼景(daylight view) 001
部分 基础:基本原理
章 基本层次和波 005
存有巨巢 005
存有巨巢是可能性,而不是给定之物 013
结构和状态 015
其他体系中的基本层次 020
形成基本波的时间 021
认知发展和存有巨巢 023
认知线 027
总结 033
第二章 发展线或流 035
第三章 自我 040
自我是波与流的导航员 040
结论 045
第四章 自我相关流 046
自我相关阶段(图表4a-c) 047
道德和视角(图表5a-c) 054
异议 055
螺旋动力学:存在之波的例子 057
水平类型学 065
部分的结论 068
第二部分 从前现代通向现代之路
第五章 现代性是什么? 073
前所未闻的事物 073
四象限 076
结论:整合任务 079
第六章 前现代与现代的整合 081
前现代性的精粹:全层次 082
现代性的精粹:全象限 084
平地 086
结论 088
第七章 某些重要的现代先驱者 090
整合式方法介绍 090
典范 094
第三部分 成果:整合式模式
第八章 灵性的考古学 105
概述 105
基本波 106
自我及其病变 107
低级病变(从F-0到F-3) 109
中级病变(从F-4到F-6)和高级病变(从F-7到F-9) 114
典型的疗法 116
子人格 118
自我考古学 120
全方位疗法 128
深度和高度 130
整合式疗法的四个象限 133
第九章 若干重要的发展流 138
道德 138
动机:食物层次 141
世界观 142
情感 144
性别 145
审美 146
认知线的不同类型 148
不同的自我线 150
整合心理学 153
第十章 灵性是否是阶段? 156
必须完成心理学发展,才能开始灵性发展吗? 163
灵性实践的重要性 164
第十一章 有童年灵性吗? 167
早期阶段 167
变异状态和祥云(Trailing Clouds) 169
第十二章 社会文化演变 172
创造中的灵性 172
集体进化 175
社会进化 176
文化进化 177
五个重要提示 180
灵性启示:进化的成长尖端(Growing
Tip) 184
第十三章 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190
光辉前景 191
福音 192
灾难 203
结论 205
第十四章 意识研究的1-2-3 209
身心问题 209
“心灵”和“身体”指的是什么? 212
棘手的问题 214
解开世界之结的两个阶段 218
步:全象限 220
第二步:全层次 223
第十五章 全面接纳 225
前现代性的启示 225
现代性的启示 228
后现代性的启示 229
创造中的灵性已走向觉醒 230
图表 233
尾注 257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肯·威尔伯(Ken Wilber),生于1949年,整合学创始人,超个人心理学重要的思想家、理论家和发言人,美国畅销的学术类著作作家,有“意识研究领域的爱因斯坦”“意识进化领域重要的思想家”等美誉。他读过杜克大学的医学专业,后来还读了生物化学研究生,但兴趣始终在心理学、哲学上。凭借广博的知识体系和极其敏锐的头脑,他致力于创建一种真正世界性的哲学,绘制一份汇集人类意识发展的所有可能性的图谱,因此自称为“一个说故事者和制图师”。
著有《意识光谱》《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全观的视野》《一味》《万物简史》等20多部佳作,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多个国家。
译者简介
聂传炎,80后,湖北宜昌人,管理信息系统(MIS)学士。2005年辞去公职,到北京大学修习现代西方哲学与中国古典文学。历任软件工程师、NGO志愿者、编辑、译者、撰稿人,曾任《社会企业家》杂志海外版编辑,财富中文网、福布斯中文网兼职翻译,译有《爱的能量》《灵心小史》等多部图书。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部分
基础:基本原理
心理学研究人类意识及其在行为中的表现形式。意识的功能包括:感知、欲望、意愿和行动。意识的结构——其中某些方面可能是无意识的——包括身体、心智、灵魂和灵性。意识状态包括正常状态(例如清醒、做梦、睡眠)、变异状态(例如非常意识、冥想)。意识的模式包括美学的、道德的、科学的。意识的发展贯穿了前个人、个人、超个人的全部范畴,贯穿了潜意识、自我意识、超意识的全部范畴,也贯穿了本我、自我、灵性的全部范畴。意识的关联性和行为特征指的是意识能够和客观的外在世界,以及具有共同价值观和观念的社会文化世界彼此相互影响。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表明,其的难题在于:通常来说,在众多异常丰富的、多侧面的意识现象中,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往往只了解了其中某个方面,却宣称只有这个方面值得研究(或者甚至宣称只有这个方面是真实存在的)。行为主义者
a
将意识简化成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形式,精神分析学将意识简化成自我的结构并受到本我的影响,存在主义者则将意识简化成个人结构和意图模式。许多超个人心理学流派则仅仅关注意识的变异状态,缺乏意识结构发展的连贯理论。亚洲的心理学家通常擅长于描述从个人到超个人的意识发展状态,却罕能理解从前个人到个人的更早发展状态。认知科学巧妙地引入了科学经验主义来解决这个问题,但终往往将意识还原成其客观特征、神经元系统以及类似于生物计算机的功能,从而毁掉了意识自身的生命世界。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上述所有观点都是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呢?如果他们对广阔的意识领域都拥有正确却片面的见解呢?无论如何,将他们的结论汇聚起来,会大大地拓展我们对意识本质的看法,而更重要的是,也会让我们更加知道意识可以发展成什么样子。尊重并接纳人类意识的每种合理特征,是整合心理学的目标。
显然,这种努力——至少在刚开始时——不得不在高度抽象的层面上进行。在协调这些数不胜数的方法时,我们要不断对每个系统继续加以系统化,因此,只能采用“方向性概括”
a
的方式来协调它们。这些跨范式概括的首要目标,就是尽量将概念之网撒得更远更广,让我们从大体上理清头绪。这需要包罗万象并在它们之间建立网络,有时甚至是多重网络。每个网络所包含的东西,既要合理,又要尽可能地广泛。这就是统观逻辑(
vision-logic
),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逻辑。
这不是说树木就可以被忽略掉。网络
-
逻辑是整体与局部的辩证法。我们会尽量审视更多的细节,然后汇集成试验性的全景图。我们会用更多的细节来核实它,重新校正这张全景图。这个过程会无限地进行下去,越来越多的细节会持续不断地改变整张全景图,而反过来,全景图的改变又会改变细节。概念思维的秘诀在于:整体会展现出局部并不具有的新涵义,因此,我们绘制的这张全景图会给图中的细节赋予新的涵义。由于人类注定会寻求意义,他们也就注定会创造全景图。即便是“反全景图”的后现代主义者,也会用大幅全景图向我们解释他们为何不喜欢全景图,这种内在的悖论让他们遭受到各种各样的责难,但它仅仅再次表明:人类注定会去创造全景图。
因此,请谨慎地选择你的全景图。
就整合心理学——总体整合式研究的分支——而言,我们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宝藏,它们都是整合式森林中的重要树木。在随后的章节中,我们会审视其中的许多树木,并始终都会考虑如何将它们纳入整合式图景中去。
我的思想体系的各个要素在许多书中逐渐成形,它们被总结在图表
1a
和
1b
当中。这包括意识的结构、状态、功能、模式、发展和行为特征。我们会按照顺序,逐个讨论这些话题。我们也会汲取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资源,并将它们协调起来。而首先,我们将讨论整个系统的骨干:意识的基本层次。
章
基本层次和波
存有巨巢
真正的整合心理学需要接纳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资源中的不朽智慧。
我们首先来谈谈前现代或传统资源,汲取其智慧的简单途径就是关注我们所说的长青哲学,或世界伟大灵性传统的共同核心。休斯顿·史密斯、亚瑟·洛夫乔伊、阿南达·库马拉斯瓦米以及研究这些传统的其他学者指出,长青哲学的核心就是认为:现实是由各种不同的存在层次——存在和认知层次——所构成的,涵盖了物质、身体、心智、灵魂和灵性。每个更高的维度都超越并包含了较低的维度,因此,这个概念意味着在从微尘到神性的道路上,整体之中又包含着整体,并无限循环下去。
换句话说,这个“存在巨链”其实是个“存有巨巢”,其中,每个更高维度都包含并接纳了更低的维度,如图
1
所示,这就酷似一系列的同心圆或球(对那些不熟悉“存有巨巢”概念的读者,
E. F.
舒马赫的《迷途指津》始终是简短的入门介绍书籍。其他出色的入门书籍还包括休斯顿·史密斯的《被遗忘的真理》和邱阳·创巴仁波切的《香巴拉:勇士之圣道》,邱阳·创巴仁波切证实,“存有巨巢”甚至在早的萨满教文化中就已经存在)。“存有巨巢”是长青哲学的脊柱,因此也是任何真正的整合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在近
300
年左右,就存在巨链的常见层次而言,长青哲学几乎毫无例外地达成了跨文化共识,当然,这些层次的划分数目有着很大的差异。有些传统认为只有三个主要的层次或领域(身体、心智和灵性,或者说粗重的、精微的、自性的)。另外有些传统认为有五个(物质、身体、心智、灵魂和灵性)。还有些传统甚至认为有七个(例如,七脉轮理论)。大多数传统都对这些层次进行了非常复杂的细分,这让存在和认知层次通常形成了
12
、
30
乃至
108
个分支,它们都存在于这个异常丰富的宇宙之中。
但是,许多长青哲学——例如普罗提诺和奥罗宾多——发现了大约
12
个有用的意识层次,这大体上就是我在图表中介绍的层次。我的基本层次或基本结构罗列在所有图表的左侧。这仅仅是“存有巨巢”的基本层次,每个层次都超越并包含了其前续层次,不管我们采用简单的五层次系统(物质、身体、心智、灵魂、灵性),还是稍稍复杂的版本[例如我在图表中介绍的系统,后文中还会进行解释。这个系统包括:物质、感觉、知觉、外觉(
exocept
)、冲动、意象、符号、内觉(
endocept
)、概念、规则、形式的、统观逻辑、洞察力、原型的、无相的、不二的],这个结论都是适用的。
现在我们要介绍一个有用的术语:这些基本层次是意识的“子整体”(
holon
)。子整体既是个整体,同时又是其他整体的组成部分。例如,原子是分子的组成部分,而分子又是细胞的组成部分,细胞又是有机体的组成部分,等等。我们在本书中将会看到,宇宙从根本上来讲是由子整体构成的,每个整体都是其他整体的组成部分。字母组成了单词,单词组成了句子,句子组成了完整的语言。个体组成了家庭,家庭组成了社区,社区组成了民族,民族组成了世界……
既然每个子整体都被包含在更大的子整体中,子整体自身就存在于嵌套型层次结构——或者称为“子整体序”(
holarchy
)——之中,例如:原子、分子、细胞、有机体、生态系统。正如图
1
所表明的那样,存有巨巢仅仅是这些整体性越来越强的层次的全景图。简而言之,在“存有巨巢”中,基本层次是基本的子整体(阶段、波、领域、巢)。
我会交替使用所有这三个术语——基本层次、基本结构、基本波,它们在本质上都指相同的现象;但每个术语的内涵都略微不同,这传递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层次”强调的是:在越来越具有整体包含性(如图
1
所示,每个层次都超越并包含了其前身)的嵌套型层次结构(或子整体序)中,它们是性质上截然不同的组织层次。“结构”强调的是:它们是存在与意识的长久的整体模式(每个都是子整体,这些子整体自身既是整体,同时又是其他整体的组成部分)。而“波”强调的是:这些层次并没有严格地分开和隔绝开来,而是像彩虹的颜色那样,能够通过无限的细微变化互相转化。基本结构就像彩虹的基本颜色。打个比喻来说,它们是生命长河中的波浪,众多水流都会流经这条长河。
这些不同的波并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僵化不变的。我们将充分发现,
个体在穿过各种意识波的时候,其发展是非常连贯的。个体在不同的境遇中可能会处于各种不同的意识波之中,自身意识的各个侧面也可能处于众多不同的发展波之中,甚至每个人的子人格
a
也可能处于不同的发展波之中。整体发展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基本层次或基本波仅仅表示生命长河中某些更显眼的弯道,仅此而已。
图表
2a
和
2b
勾勒出了十几种不同的东西方体系所构想出来的基本层次或基本波。我们会在后文中讨论许多其他体系。但是,我们应该从起初就意识到:古往今来的贤哲们所阐释的这些层次或子层次,并不是形而上思考或琐碎抽象的哲学产物。事实上,它们几乎完全是直接经验现实的结晶,从感官体验发展到心智体验再发展到灵性体验。存有巨巢中的层次仅仅反映了能够被直接经验所揭示出来的全部存在与认知范畴,涵盖了潜意识、自我意识和超意识。而且,多年以来,这些波的发现是由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并为彼此所证实。不管它们起源于何地,它们都具有很大的共性,有时几乎完全相同,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具有模式可循的宇宙之中,几乎每种文化中的睿智之士都能够识别出这些非常生动的模式。
在存有巨巢中,每个更高维度——从物质到身体、心智、灵魂、灵性——都超越并包含了更低维度,因此,生命体超越并包含了矿物质,心智超越并包含了维持生命所必须的身体,光明的灵魂超越并包含了理性心智,耀眼的灵性完全超越并包含了万物。因此,灵性既是的波(纯粹超越性的),也是所有波永恒的根基(纯粹内在性的),超越了万有,却又接纳万有。存有巨巢是爱——或者说爱欲、基督之爱、悲悯、仁慈,无论怎么称呼都行——的多维网络,它让宇宙的任何角落无不受到爱的照顾,无不接纳恩典的奥秘。
灵性是完全超越性的,也是完全内在性的,这个事实是如此重要,却又经常被人们所遗忘。如果我们想要将灵性概念化,我们至少要尽力关注这两者。它们显示在图
1
中,其中,的领域代表超越的灵性(用小写字母
s
,表示它像其他层次那样也是个层次,不过是的层次);这张图本身表明,无所不在的灵性同时也是所有层次的根基(用大写字母
S
,表示除它之外并无别物)。父权制宗教往往会强调灵性的超世俗特征,而母系社会的新异教则往往强调灵性的完全“内在性”或“此世性”特征。每种观念都很重要,而真正的整合式观念将会为两者都留下足够的空间。(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我指的是灵性的哪个方面,但本书始终暗含着两者。)
存在与认知的大层级:这是古代赐予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长青哲学的核心,我们也许可以说,在长青哲学中,它在经验上被视为不朽的真理。各种有利于它的证据在继续源源不断地增加,人类能够接触到这个非凡的意识系列。试图否定这个系列的批评者们在批评时,并没有提出相反的证据,而仅仅是拒绝承认那些业已汇聚起来的大量证据,然而证据是无法抹杀的。简而言之,这些证据表明,有个非常生动的意识彩虹,它贯穿了潜意识、自我意识和超意识。
与此同时,尽管长青哲学率先辨别出了这道奇异彩虹的许多颜色,但并不意味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就没有发言权。没有人像皮亚杰那样阐释出了具体运思期和形式运思期的本质,但早期阶段的某些特征可能会被压抑,直到后来出了个弗洛伊德,才真正阐释清楚这些问题。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并非不具备伟大的天才,而长青哲学也并非没有局限性和缺陷。更加全面的意识系列必然要包含并平衡所有这些洞见和发现。但是,在生命长河中,就波的整体性质而言,长青哲学家们往往是十分正确的。
我经常会将长青哲学(和存有巨巢)称为“前现代智慧”。这毫无贬斥之意,也不是说我们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中就找不到长青哲学的踪影(尽管,坦率地说,这非常罕见)。这仅仅意味着:长青哲学起源于我们所说的前现代时期。而且——这是个让人们常常感到困惑不解的话题——说前现代性接触到了整个存有巨巢,并不意味着前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完全觉悟到了巨巢中的每个层次。事实上,觉悟到更高的灵魂和灵性层次的萨满巫师、瑜伽士、圣人、智者始终是极其罕见的。普通人有相当长的时间都处于意识的前理性(见第十二章)——而非超理性——层次。然而,“智慧”就是每个时代所具有的精粹,敏锐的学者们经常发现:长青哲学家们——从普罗提诺到商羯罗到贤首法藏到益西措嘉——都是卓越智慧的宝库。
接触他们不仅仅能让我们接纳某些重要的真理,而且能让我们延续古代的智慧并向先人致谢,也能超越并包含前人的智慧,从而跟随宇宙潮流共同前进。而重要的是,这也能提醒我们:我们是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我们也是站在巨人族的肩膀上。我们要好好地记住这一点。
因此,在介绍存有巨巢的基本波之时,我想要做的,首先就是了解长青哲学,以便获得各种不同层次的总体轮廓;然后再利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来予以完善(和纠正),用许多观点来充分补充这种认识。例如,以印度的奥罗宾多为例(见图表
2b
)。注意:他将中间层次称为低等心智、形象心智、逻辑心智和高等心智。他用语言描述了所有这些基本结构,这对我们非常有用。但西方的发展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也对这些中间层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获得了大量临床和实验证据的支持。因此,我往往会利用这种研究的术语来表示这些中间层次,比如规则
/
角色思维、具体运思、形式运思。但是,对发展线的所有这些各不相同的描述,仅仅是在人生长河中从各个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相机所拍摄的不同快照,它们都能以自身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当然,模糊不清或劣质的照片并没有多大的价值,我们可以拒绝任何不符合恰当标准的研究成果。在图表中,我仅仅接受高明的摄影师所拍摄的照片。)
在所有的图表中,我在不同阶段和理论家之间所建立的联系是非常笼统的,仅仅旨在让我们了解其大体眉目(并着手建立更精确而谨慎的联系)。然而,在这些联系中,许多联系是由理论家本人所建立起来的,总体说来,我认为,其中的大部分联系在上下
1.5
个阶段之内都是准确的。
这同样适用于更高的(超个人)阶段,尽管此时的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
首先,当我们接触到意识系列的较高领域之时,正统的西方心理学研究就开始毫无用武之地了,我们必须越来越多地向世界各地的伟大贤哲和冥修者们汲取智慧。其次,文化的表面特征因此往往会迥然不同,这让任何跨文化的深层研究工作变得非常艰难。再次,某种系统的修行者往往鲜能熟悉其他系统的具体情况,跨系统比较就更为罕见了。然而,大量出色的研究成果——我们将在下文谈到其中的部分研究——充分探索了这些重要的相互关系,我也在图表中介绍了很多这类成果。这些更高的、超个人、超理性阶段的普遍跨文化共性确切无疑地表明,我们在非常真实的河流中拍摄到了非常真实的水流。
存有巨巢是可能性,而不是给定之物
我们不必将基本结构或基本子整体描绘成永远固定不变的本质(无论是柏拉图的,康德的,还是黑格尔或胡塞尔的)。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进化的习惯,更像是宇宙记忆而非预先给定的模子。但不管如何,我们仍然要记住下面这个要点:伟大的瑜伽士、圣人和智者们都已经体验到了许多超个人领域(后文将会介绍),这个事实确切无疑地表明:在我们自身的本性中,我们就已经具备了达到这些更高层次的潜能。现在的人类有机体及其大脑有能力达到这些更高状态。未来也许会出现其他的状态,也许会呈现出新的潜能,也可能迎来更高的觉悟。但是,始终真实的是:在当下,我们就至少可以进入这些业已存在的、奇妙的超个人领域。无论我们认为这些更高的潜能是由上帝永久赐予的,还是认为它们是由那些开创性的圣人和智者创造出来并通过形态形成场和进化习惯(
evolutionary groove
)传递给我们后人的,或者认为它们永远是宇宙固有的“柏拉图形式”(
Platonic Form
),或者认为它们是随机变异或单调盲目的自然选择的结果,这都丝毫不会改变下面这个简单的事实:此时此刻,这些更高的潜能可以被我们所有人获得。
我笼统阐释的基本结构或基本子整体——它们被列在每个图表的左侧——代表着我们从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资源中汲取的精华,它们彼此可以弥补彼此的缺陷。为了比较起见,图表
2a
和
2b
列举了其他系统所构思的某些基本层次。在“总体的存在巨链”栏的下方,我列举了常见的
5
种要素:物质、身体(指“情绪
-
性欲”层次上活跃的、维持生命的身体)、心智(包括想象、概念和逻辑)、灵魂(个性的超个体源头)和灵性(既是所有其他层次的无形根基,也是所有其他层次的不二融合)。如我所说,这些层次就像彩虹的颜色,具有重叠之处。但即便如此,还是具有误导性,更精确的表达方式是一系列的同心圆,每个更高层次的圆都包含和接纳了较低层次的圆(如图
1
所示)。这个模型并不是一个逐级而上的梯子,而是“原子
/
分子
/
细胞
/
有机体”这种子整体序中的子整体。
与此同时——这一点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存有巨巢中的更高层次是可能性,而不是的给定之物。更低的层次——物质、身体和心智——已经广泛地显现出来,因此它们在这个显现世界(
manifest world
)业已发展成熟。但是,总体而言,更高的结构——通灵的、精微的、自性的——仍然没有自发地显现出来。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们仍然是人类身心的潜能,是尚未完全实现的现实。在我看来,“存有巨巢”所阐释的,基本的就是一个巨大的形态形成场或发展空间(
developmental space
),从物质延伸到心智再到灵性,在其中,各种不同的潜能能够变成现实。尽管出于方便起见,我在谈到更高层次时,经常会让读者觉得它们仿佛完全是既定的,但是它们在很多方面仍然具有可塑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同成长,它们仍然可能会不断生成(正如前文所说,这就是基本结构为何更像宇宙习惯而非给定模子的原因)。当这些更高的潜能变成现实以后,它们就会被赋予更多的形式和内容,并因此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现实。而在那之前,它们在部分程度上是美好而巨大的潜能,不过仍然具有不可否认的魅力,仍然以许多深刻的方式存在,仍然能够被更高的成长和发展所认识到,也仍然呈现于很多相似性之中,而不管它们出现于何地。
结构和状态
经典(也可能古老)的复杂“存有巨巢”来源于吠檀多派,它对状态、身体和结构进行了极其重要的区分。“状态”指意识的状态,比如清醒、做梦和深度睡眠;“结构”是个外壳(
sheath
)
c
或曰意识的层次,吠檀多派介绍了
5
种重要的层次:物质层次、生物层次、心理层次、更高的心理层次、灵性层次;“身体”是各种状态和心智层次的能量支撑者,吠檀多派介绍了
3
种身体:清醒状态下的粗重身体(支持物质的心智)、做梦状态下的精微身体(支持情绪、心理和更高心理层次);深度睡眠中的自性心智(支持灵性心智)。
注意,某种既定的意识状态——例如清醒和做梦——事实上可以接纳几种不同的意识结构或层次。在西方术语中,我们会说,清醒状态下的意识可能包括若干迥然不同的意识结构,例如:感觉运动、前运思、具体运思、形式运思。换句话来说,尽管意识状态很重要,意识结构则在个人的真实成长与发展状态方面透露了详细得多的信息,因此,全方位的方法应该将状态和结构都包含进来。
在我的系统中,结构有两种主要类型:基本结构(我们已经介绍过)和各种发展线之中的结构(我们将会在后文解释)。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结构都只是事物的稳定模式。心理学结构可以按多种方式——深层
/
表面、层次
/
线、长久
/
暂时——来分类并细分,我用到了所有这些区分方式。但是,如我以前所说,我常用的只有两种:意识基本层次中的结构(比如感觉、知觉、冲动、意象、规则、形式运思、统观逻辑、灵魂的、精微的,等等);意识发展线中的结构(比如认知、爱、需求、道德等等的阶段)。简而言之,结构是在发展层次和发展线中同时存在的整体性模式。
主要状态也有两种常见类型:自然状态和变异状态。意识的自然状态包括被长青哲学所识别出来的状态,亦即清醒
/
粗重、做梦
/
精微和深度睡眠
/
自性。按照长青哲学的看法,清醒状态是日常自我的大本营。但是,正是因为做梦状态是个完全由心灵创造出来的世界,这让我们得以接触到灵魂的状态。而深度睡眠状态则是个完全无相的世界,这让我们得以接触到无相(或自性)灵性。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说,做梦状态和深度睡眠状态中的现实似乎没有清醒状态中的现实那样真实,虽然从某个角度来看是足够真实的。但是,按照长青哲学的看法,这些更深层次的状态可以被全意识了解到,然后,它们会产生非凡的奥秘(我们将会在后文谈到)。与此同时,我们只需要知道,长青哲学主张清醒、做梦、深度睡眠状态让我们分别有机会接触到粗重自我、精微灵魂和自性
灵性。
我通常会将精微状态细分成较低的精微(或曰“通灵的”)领域和真正的精微领域,因为较低的精微领域紧邻着粗重领域,通常会高度包含整个粗重领域或与后者融合起来,例如自然神秘主义就是如此,而真正的精微领域通常会超越粗重领域,发展成神性神秘主义(
deity mysticism
)的纯粹超越状态。当然,自性状态是无分别三昧(
unmanifest
cessation
)的世界,因此会产生无相神秘主义。将它们全部整合起来就是不二神秘主义。我们将会审视本书中介绍的所有这些更高的超个人领域,而更深入的阅读将会消除读者对其确切含义的大部分疑问。
这
3
~
4
种自然状态的意义在于,无论每个人处于自身发展的什么阶段或结构或层次,鉴于所有人都会清醒、做梦和深度睡眠,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意识的全体范畴——从自我到灵魂,到灵性——或者至少在暂时性的状态中体验到。
意识变异状态是“非普通”或“非正常”的意识状态,包括药物诱发的状态、濒死体验、冥想状态。在高峰体验(即短暂的变异状态)中,人们能够在清醒时短暂地自然体验到任何通灵的、精微的、自性的或不二的意识状态,这通常会产生直接的灵性体验(比如自然神秘主义、神性神秘主义和无相神秘主义,见下文)。高峰体验几乎可以发生在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个体身上。所以,认为灵性的、超个人的阶段只会出现在个体发展的更高阶段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然而,尽管粗重的、精微的、自性的、不二的主要状态实际上可以发生在任何成长阶段,但个体体验和阐释那些状态的方式,则在部分程度上取决于高峰体验者的成长阶段。
这意味着,正如我在《普世的神》(
A
Social God
)中指出的,我们可以创建灵性体验的类型网格,以便广泛地运用到不同成长阶段的个体身上。
例如,我们暂且简单地将早期阶段分别称为原始的、魔法的、神话的、理性的。人们在其中的每个阶段都能暂时获得通灵的、精微的、自性的或不二的高峰体验。这让我们能够创建一个具有大约
16
种不同灵性体验类型的网格。下面来举几个例子:处于魔法发展阶段的个人(此时他难于换位思考)也许会有精微层次的高峰体验(比如说,强烈地感到与上帝合一),在这个例子中,这个人往往会觉得,这种与上帝合一的体验仅仅适用于他自己(因为他不能换位思考,因而无法意识到:所有人——事实上是有情众物——都能与上帝合一)。因此,他往往会经历严重的自我膨胀,甚至可能出现精神错乱。与此相反,处于神话阶段的个人(此时他将其个性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了群体中心,但仍然非常顽固,死守教条,是个原教旨主义者)会将自己与上帝的合一视为并不单单是
赐予他(自我中心主义会这样做)的救恩,而是单单赐予那些接受某些特定神话的人群的(“如果你想得到救赎,你必须信仰我的神,他是的真神”)。因此,这个人可能会成为重生的原教旨主义者,开始让整个世界皈依他眼中的自我启示的神。精微层次的体验非常真实而真诚,但它必然会受到诠释,在这个例子中,诠释它的就是民族中心主义的、原教旨主义的、神话
-
团体的思维,而这会极大地限制并终扭曲精微世界的概貌(此前的自我中心阶段限制、扭曲得更加厉害)。处于形式反思层次的个体往往会以更理性的方式感受精微层次与神的融合感,也许会信仰理性的自然神论,或者除去了神话色彩的存在根基,诸如此类。
换句话说,体验到某种特定的高峰体验(或暂时性的意识状态)的个体,往往会按照其整体发展阶段来诠释这种体验。如前所述,这就让我们形成了
16
种非常常见的灵性体验类型的网格:通灵的、精微的、自性的、不二的这
4
种状态,乘以原始的、魔法的、神话的、理性的这
4
种结构。在《普世的神》中,我列举了所有这些类型的例子,并指明了其意义(我们在后文也会谈到它们)。
但是,不管那些高峰体验有多么深刻,它们都只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状态。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这些暂时性状态必须变成永久性特征(
permanent traits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高层次的发展也就是将变异状态转变成永久的现实。换言之,在发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在暂时性状态中才能获得的超个人潜能,日益被转变成了长久的意识结构(状态变成特征)。
这就是冥修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原因。和自然状态(在自然睡眠中能进入通灵的、精微的、自性的状态,但在完全清醒时却罕能如此)和自发性高峰体验(转瞬即逝)不同的是,冥想状态能够自觉而长久地进入这些更高世界。因此,它们更稳定地展示了存有巨巢的更高层次,而通过冥修,这些更高层次终会变成长久的现实。
c
换句话说,通灵的、精微的、自性的、不二的状态都可以成为我们本性中的长久结构,因此,这些术语(通灵的、精微的、自性的、不二的)也用来指称存有巨巢中的基本结构。随着它们在个体的发展中持久地呈现出来,
这些曾经只能在暂时性状态中获得的潜能,就会成为睿智心灵的长久结构。
其他体系中的基本层次
如前所述,图表
2a
和
2b
列出了某些其他体系所构想的存有巨巢及其基本结构或层次。这并不是说,它们都是些完全相同的结构、层次或波,而仅仅是说,它们的发展空间具有许多重要的相似之处,我们将看到,这个发展空间非常有趣,对整合心理学也非常重要。
在这些体系中,古老的体系似乎都起源于印度及其周边地区,也许早至公元前
2000
年到公元前
1000
年(尽管这些传统自称古老得多)。脉轮系统、吠檀多的外壳和状态、佛教的识(
vijnana
)、克什米尔湿婆教的振动层次(
vibratory level
)和奥罗宾多的超意识等级结构,都来源于这条历史上难以逾越的意识研究之河。此后不久,或许是因为移民的缘故(但同样可能源于这种潜能的普遍存在),美索不达米亚
/
中东的河流也开始浩浩荡荡地奔流而去,其中汇入了波斯、北非、巴勒斯坦和希腊的支流。其中影响力的支流演变成了新柏拉图传统,并由普罗提诺、喀巴拉、苏菲派、基督教神秘主义等水流(图表中都有介绍)体现出来。
尽管在多元论的相对主义者中间,抨击长青哲学(或任何不同于他们自身对多元文化价值的普世性断言的“普世性”观点)变得非常流行,但是,如果我们比较客观地看待其根据,就会发现全世界的伟大智慧传统中都显现出了一系列非常显著而又极其广泛的共性。这为何会令人感到惊奇呢?所有人都有
206
块骨头、
2
个肾脏、
1
颗心脏,所有人也都发展出了运用意象、符号和概念的能力。同样,所有人都具有对神圣事物的直觉,这也在深层而非表面特征上显现出了许多共性。有些传统要更加全面,有些则更加精确。但是,将它们全部汇聚起来以后,我们就会得到不可限量的人类潜能的整体地图。
此时,那些反感层次和阶段概念的人们往往会怀疑:意识及其发展当真只是一系列线性的、整齐划一的阶段,就像攀登梯子那样相续发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将会看到,巨巢中的这些基本波仅仅是无数不同的发展线或流——例如,情绪、需求、自我认同、道德、灵性觉悟等等——必须经过的整体层次,具有自身的步伐、道路和动态。因此,总体发展不是线性的、连续的、类似于爬梯子的过程。许多(水)流都会通过这些基本波,畅快地流动。我们很快将会审视其中的许多(水)流。但是,我们首先需要介绍完基本波和形成它们的时间。
形成基本波的时间
在图表
3a
的左侧,我列出了形成形式运思之前的基本意识结构的平均年龄段。研究指出,这些年龄段与当今世界大多数人的状况比较相似,这纯粹是因为——我猜测——整体的共同发展或进化达到了形式运思阶段(不过,共同进化还没有超越形式运思阶段,这必须依靠个体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因为在部分程度上,这种进化是更高的潜能,而不是给定之物)。
传统上经常将整个人生旅程分为
7
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又对应于
7
个基本意识层次中的某个层次(比如七个脉轮:物质的;情绪
-
性欲的;低级、中级、高级心理的;灵魂;灵性),每个阶段据说要花
7
年时间。因此,人生的初七年对应于物质世界(尤其是食物、生存和安全)。第二个七年对应于情绪
-
性欲
-
感受世界(终达到性成熟或青春期)。第三个七年(通常就是青春期)就出现了逻辑思维,并会因此形成新的视野。这让我们进入了
21
岁左右,此时,许多人的整体发展往往会受到阻碍。但是,如果继续发展,每个七年就有可能迎来新的、更高的意识发展层次,因此,我在图表
3a
中用括号列出了达到更高基本结构的正常年龄。当然,这是笼统的概括,无疑会有大量的例外,不过它们相当有参考价值。
为什么是
7
个阶段,而不是——比如说——
10
个呢?究竟应该如何划分和细分彩虹颜色的数量呢?这基本上是个偏好问题。然而,长青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发现,不管我们划分得多么细致(比如将某些冥想类型划分成
30
个极其具体而详细的阶段),我们都可以讨论巨巢中的基本波的功能群。也就是说,认为物质层次及其子层次(夸克、原子、分子、晶体)都是物质的而非生物学的事物是合理的(例如,它们都不能进行有性繁殖)。同样,将心理层次及其子层次(意象、符号、概念、规则)视为完全是心理的而非——比如说——通灵的、精微的层次是合理的。换句话来说,即便我们发现,区分彩虹颜色的几十种微细差异有时候是有用的,我们也有很好的理由,可以说大多数彩虹大致只有
6
~
7
种主要颜色。
这就是长青哲学采用“人生
7
个阶段”或
7
个主要脉轮或
7
个基本结构时所要表达的涵义。出于各种不同的理由,我发现,尽管我们很容易识别大约
20
多种基本结构(例如:感觉、知觉、外觉、冲动、意象、符号、内觉、概念、规则……),但我们可以将它们简化成大约
7
~
10
种功能群,这样就能顺利地表达可识别的阶段(我们在本书中将会看到)。我会用极其常见的名称来表示这些基本结构的功能群,它们也会列在所有图表的左侧:(
1
)感觉运动;(
2
)玄想
-
情绪(或情绪
-
性欲);(
3
)具象思维(
representational
mind
,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前运思期);(
4
)规则
/
角色思维(类似于具体运思期);(
5
)形式
-
反思(类似于形式运思期);(
6
)统观逻辑;(
7
)通灵的;(
8
)精微的;(
9
)自性的;(
10
)不二的。
a
需要再次说明的是,这是简单的方向性概括,但它们能够为我们研究大量的材料和证据提供捷径。但是,在必要的时候,这些概括不应该妨碍我们采用更详细或更简单的地图。
认知发展和存有巨巢
巨巢其实是存在与认知的大层级:现实的层次和对这些层次的认知层次。长青哲学家们发现本体论和认识论都很重要,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现代性发现必须区分本体论和认识论,如果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完成了其发展过程并将这些区分整合起来,那将是非常好的事情,然而,事实上,这些区分已彻底得支离破碎了。现代性仅仅相信自身孤立的主体性,仅仅接纳认识论,却让本体论掉进了主观主义的黑洞之中,再也无人提及。
存在巨链——仅就现代性承认了它而言——仅仅是认知层次的层级结构,也就是说,它是个认知系统,就像皮亚杰所做的研究。与其说它大错特错,毋宁说它极其片面,忽略了奠定认知基础的客观层次(或者可悲地仅仅承认现实的感觉运动层次,为了被判定为“真实”的,所有的认知都必须服从它的检验)。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关注认知(因为巨链在某种程度上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意识系列),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在个体身上,巨链的发展就是认知的发展吗?
不完全如此。首先,你无疑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将存有巨巢视为意识的大序列。字典对“认知”有个定义就是:“与意识相关”。因此,至少就字典而言,你可以认为巨巢(在个体身上就是更高的、更具包容性的意识层次的发展)往往非常类似于认知发展,只要我们知道“认知”或“意识”会从潜意识发展到自我意识再到超意识,并知道它包含的内在觉知模式就像外在模式那样丰富多样。
现在我要说的是,问题在于,在西方心理学中,“认知”这个词的涵义非常狭窄,不包括上述大部分涵义,指的是对外在客体的了解。各种广义的“意识”或“觉知”(例如,情绪、梦想、创造性幻想、精微状态和高峰体验)因此被排斥在外。如果意识关注的东西并不是某种客观经验的客体(石头、树、轿车、有机体),那么,人们就认为那种意识不具有正确的认知能力,对所有真正重要的意识状态和模式来说也是如此。
对皮亚杰等人来说,认知甚至被更狭隘地定义为逻辑
-
数学活动,被认为是所有其他发展线的基础。此时,作为“认知”的意识就被还原成只能感知经验性客体僵死不变的外表的事物(我们将之称为“平地”)。简而言之,如果意识看到的不是科学唯物主义的世界,那么它就不是“正确”的意识,不是“正确”的认知。
就此而言,在个体身上,巨巢的发展绝不是“认知发展”。然而,如果我们更仔细地了解皮亚杰的系统,以及此后大多数心理学家用“认知发展”这个词所表达的含义,我们就会发现某些非常有趣(也非常重要)——即便很有限——的共性。
首先,西方对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研究仍然涉及意识的研究,尽管有时极其狭隘而有限。因此,就此而言,皮亚杰对形式运思——它被认为是个数学结构(
INRC
群)——的研究,是分析意识流的合理做法,但它几乎无法穷尽我们在河流的那个特定弯道处能够给意识拍摄的快照。要定义那个阶段的意识,还有无数同样有效的视角,包括:角色采择、认识论方式、世界观、道德动力。但是,在关注认知发展时,皮亚杰至少强调了意识发展的核心作用,即便其方式有时难免过于狭隘。
这种重要性通过下述事实凸显了出来:当人们研究特定的发展线——例如道德发展、自我发展、角色采择发展——之时,几乎都会发现,认知发展是所有这些其他发展线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换句话说,在发展道德、自我透视能力或对美好人生有某些想法之前,你必须首先能自觉地意识到这些不同的要素。因此,对这些发展来说,意识是必要非充分条件。
这恰恰是巨巢理论家们的主张。巨巢的层次(意识的基本结构)是各种发展线将要通过的层次,没有这些基本波,就没有托起各种小舟的水流。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这些基本结构[无论是吠檀多派的外壳、大乘佛教的意识层次、喀巴拉的流溢(
sefirot
)层次,还是苏菲派关于灵魂朝向真主的成长阶段]都是脊柱,是关键的骨架,支撑着大多数其他系统。
因此,尽管绝不能将它们等同起来,但迄今为止,(西方心理学家所研究的)认知发展也许接近存有巨链或意识系列(至少在形式运思之下是如此;而在形式运思之上,大多数西方研究者根本都没有识别出任何认知形式)。因此,在牢记许多限定条件和局限性的同时,我有时会用认知学术语(例如具体运思和形式运思)来描述某些基本结构。
然而,由于认知发展在西方心理学中具有非常明确而狭隘的涵义,我也将它作为独立的发展线,以便与基本结构区分开来(这样我们就能保留基本子整体丰富的本体论内涵,而不会将它们简化成认知类型)。图表
3a
和
3b
是各种现代研究者所揭示的基本结构与认知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这些图表中,有趣的东西就是西方心理学根据大量经验和现象所发现的后形式(
postformal
)发展阶段——也就是超越线性理性(例如形式运思)的认知发展阶段——的数目。尽管“后形式”可以指超越形式运思的任何(与所有)阶段,但通常仅仅是心理的、个人的阶段,而不是超心理的、超个人的阶段。换句话说,在大多数西方研究者眼中,“后形式”指形式运思之后的首个重要阶段,我称之为“统观逻辑”。如图表
3a
、
3b
所示,大多数研究者都发现了后形式(统观逻辑)认知的
2
~
4
个阶段。这些后形式阶段通常超越了形式
/
机械论阶段,进入了相对主义、多元主义和语境主义(早期统观逻辑)系统的各个阶段,并从此进入元系统的、整合的、一元化的、辩证的、整体论观点(中后期统观逻辑)。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动态的、发展的、辩证的、整合的心理领域的图景。
然而,这些研究者很少能够进入(通灵的、精微的、自性的或不二的——超理性和超个人的)超心理领域,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越来越承认这些更高的层次。正如本书的若干图表所表明的,关于这些层次的大体轮廓,我们往往必须再次求助于伟大的圣哲或冥修者。
在这个问题上,引起人们激烈争论的是:灵性
/
超个人阶段是否可以被视为认知发展的更高层次。如我所说,答案取决于“认知”这个词所表达的涵义。如果它指大多数西方心理学家所理解的“认知是心理对外在客体的理性认识”,那么,答案是否定的,更高阶段或灵性阶段不是心理认知,因为它们通常是超心理的、超概念的、非外在的。如果“认知”这个词指总体意识,包括超意识的阶段,那么,许多更高灵性体验其实是认知的。但是,灵性和超个人阶段也具有很多其他侧面,例如更高感情、道德和自我认知,因此,即便根据广义的认知概念,它们也不完全是认知的。不过,广义的“认知”指的是“意识”,因此各种认知发展是整个存在与认知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知线
图
3a
和
3b
列举了认知发展领域某些著名、有影响力的研究者。皮亚杰的研究无疑是关键性的。即便皮亚杰的贡献存在着缺陷,但仍然是个了不起的成就,无疑属于本世纪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皮亚杰打开了无数研究的大门:在詹姆斯·马克·鲍德温的开创性工作之后,皮亚杰表明,每个发展层次都有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认识、时空模式和道德动力(马斯洛、科尔伯格、卢文格、吉利根等研究者的工作都是以这些研究发现为基础的);他表明,现实不完全是给定的,在很多重要方面是可以被建构的(这种结构主义让后现代结构主义成为了可能);他的临床法(
methode Clinique
)严谨地研究了意识的发展,这几乎导致了几百种新发现;他的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哲学(在所有人中,哈贝马斯尤其受益匪浅)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直接影响,很少有理论家能够望其项背。
如今,大多数学者认为,皮亚杰体系的主要缺陷在于:皮亚杰往往主张认知发展(被视为逻辑
-
数学能力)是重要的发展线,然而,如今大量证据表明,许多不同的发展线(例如自我、道德、情感、人际、艺术等等)能够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发展变化。例如,在我介绍的模型中,除了认知线以外,还有二十多条发展线,不能忽略或轻视其中的任何一条线(我们会在后文介绍这些其他的发展线)。
但是,就认知线自身而言,皮亚杰的工作仍然是非常出色的;而且,经过近
30
年深入的跨文化研究,所有证据几乎毫无例外地表明:皮亚杰指出的形式运思之前的阶段是普遍性的、跨文化的。此处仅仅列举一个例子,即《跨文化生活:跨文化的人类发展》(
Lives Across Cultures
:
Cross-Cultural Human Development
),这本深受好评的教科书显然基于自由主义的观点(常常会怀疑“普遍”阶段)。作者(哈里·嘉迪纳、杰·穆特、科林·柯斯米斯基)仔细地审视了皮亚杰的感觉运动、前运思、具体运思和形式运思阶段的证据。他们发现,文化环境有时候会改变发展的速度,或凸显其阶段的某些特征——但不会改变阶段本身或其跨文化有效性。
因此,对于感觉运动,他们的结论是:“事实上,迄今为止研究的所有婴儿中,感觉运动发展的定性特征几乎仍然是相同的,尽管这些婴儿的文化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于前运思和具体运思,基于对尼尔利亚人、赞比亚人、伊朗人、阿尔及利亚人、尼泊尔人、亚洲人、塞内加尔人、亚马逊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许多研究成果,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我们能够从这么多的跨文化资料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首先,它非常令人信服地表明,奠定前运思期的结构或过程是普遍性的。其次,具体运思发展的定性特征(例如,阶段的顺序和推理方式)似乎是普遍性的,尽管认知发展的速度并不相同,取决于生态文化因素。”尽管作者们的原话并非如此,但他们后都断定,这些阶段的深层特征是普遍性的,只是其表面特征高度依赖于文化、环境和生态因素(我们在后文会谈到,个体的发展涉及所有这四个象限)。“终,尽管儿童经历皮亚杰的具体运思期的速度和完成程度取决于文化体验,但各种社会中的儿童仍然在按照他所预言的顺序成长。”
在任何文化(亚洲、非洲、美洲或其他)中,都只有比较少的儿童达到了形式运思的认知水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各不相同。我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形式运思的确是更高的阶段,因此到达该阶段的人就更少。也可能像作者们所认为的,形式运思是真实的能力,而非真实的阶段(例如,只有某些文化强调形式运思并因此拥有了它)。因此,皮亚杰的形式运思阶段存在的证据是有力的,但不是结论性的。然而,这通常被用来否定皮亚杰的所有阶段,而大量证据所表明的正确结论应该是:形式运思之前的所有阶段如今都已被充分证明是普遍性的、跨文化的。
我认为,形式运思及其以上的阶段也是普遍性的,包括:统观逻辑和普遍的超理性阶段,我会在后文中就此提供大量的证据。与此同时,当我们讨论儿童的灵性(在第二章)时,我们将会发现,那些早期阶段正是皮亚杰研究的阶段,并始终具有跨文化的证据。我相信,这会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那些早期阶段。
就认知线而言,迈克尔·康芒斯
a
、弗朗西斯·理查德(
Francis
Richards
)、库特·费希尔
b
、胡安·帕斯科尔
-
莱昂(
Juan Pascual-Lenone
)、罗伯特·史坦伯格
c
、吉塞纳·拉博维奇
-
菲夫
d
、赫普·柯洛维兹(
Herb
Koplowitz
)、迈克尔·巴塞基(
Michael Basseches
)、菲利普·鲍威尔(
Philip Powell
)、苏珊娜·本奈克(
Suzanne Benack
)、帕特里夏·阿林(
Patricia Arlin
)、简·欣诺特(
Jan Sinnot
)、谢里尔·阿蒙(
Cheryl Armon
)——此处列举了少数佼佼者(图表中都提到了)——都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其全面的研究工作。
尽管这些研究者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分歧,但他们也有许多深刻的相似之处。大多数研究者发现,认知发展会经历
3
~
4
个主要阶段(还有大量的子阶段):感觉运动的、具体的、形式的、后形式的。感觉运动阶段通常会出现在
0
~
2
岁,此时儿童会形成观察物质客体的能力。然后,认知开始缓慢地学习给这些客体赋予名字、符号和概念。这些早期符号和概念往往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具有相似属性的客体会被认为是相同的;即便将等量的水分别倒入较浅的杯子和较深的杯子,儿童也会认为后者更多;概念会与其表示的客体混淆起来,等等)。这些缺陷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魔法”位移(
displacement
)和“神话”信仰。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你会在所有图表中看到,许许多多的研究者都将这些早期阶段称为魔法的、泛灵论的、神话的,等等。
这不是说所有的魔法和神话都仅仅是早期的认知缺陷,而是说其中有些无疑是这样——例如,吃掉猫的眼睛,我就能像猫那样明察秋毫;兔子的脚印能带来好运;如果不吃菠菜,上帝会惩罚我,等等。被视为完全真实的神话符号——耶稣当真是童贞女所生,地球当真被印度的巨蟒驮着,老子出生时当真有
900
岁——与充满隐喻和视觉主义(
perspectivism
)的神话符号是不同的,后者仅仅存在于形式和后形式的意识之中。除非特别指明,我在本书中所说的“神话的”这个词都指前运思的、形象的
-
字面的神话意象和符号,其中的部分特征其实充满了认知缺陷,因为这些神话声称许多可以被经验否定掉的东西是经验性事实,例如,火山爆发是因为它向我们发怒了,云彩飘来飘去是因为它在追随我们。从皮亚杰到约瑟夫·坎贝尔为止的研究者们都注意到,这些前运思神话信仰的聚焦点始终是自我中心的,并被切实地
/
实实在在地信仰着。
出于同样的原因,这些早期阶段也被称为前习俗的、前运思的、自我中心的、自恋的。因为处于感觉运动和前运思阶段的孩子还不能轻松而完全地换位思考,他们会囿于自身的看法。这种“自恋”是这些早期阶段正常而健康的特征,只有当这种“自恋”在随后的发展中不能被充分地超越之时,才会产生问题。
这些研究者通常认同:随着认知能力的成长,意识开始更准确地认识并影响感觉运动世界,比如学习弹奏小提琴,或者学习按照课堂规模来安排课程(尽管意识中会保留着很多的“神话信仰”)。这些具体运思由模式(
schema
)和规则(
rule
)来完成,这也让这个阶段的自我能够在社会中担负起各种角色,并因此从自我中心
/
前习俗世界进入社会中心
/
习俗世界。
随着意识继续发展和深化,这些具体的类别和活动开始变得越来越概括性、抽象化(这意味着能够应用到越来越多的情况当中),并因此变得更具普遍性。形式运思意识因此可以开始促进儿童对世界的后习俗定位,在很多方面避免陷入形象(和神话
-
团体)思维的民族中心
/
群体中心的世界中去。
然而,在反西方文化研究(怀有强烈的相对主义偏见)的抨击下,“理性(
rationality
)”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贬义词,但它其实是许多积极成就和能力(包括反理性批判者们所运用的能力)的基础。理性(或广义的
reasona
)首先涉及采取角度的能力(因此尚·盖普瑟称它为“角度理性”)。根据苏珊娜·库克
-
格鲁特(
Susanne Cook-Greuter
)的研究,前运思期仅仅具有人称视角(自我中心的);具体运思期增加了第二人称视角(群体中心的);形式运思期又增加了第三人称视角(这不仅具有了科学的精确性,而且能作出充满公正与关爱的、毫无偏见的、后习俗的、世界中心的判断)。因此,理性可以成为“文化规范的规范”,在普遍的公正原则(而非民族中心)的基础上批评、置疑文化规范。高度反思性的角度理性也容许我们进行持久的内省,是首个能够想象显现世界和可能世界的结构,是真正的梦想家和空想家。
除了同等重要的形式理性,这些研究者还都承认了更高的后形式认知阶段或更高理性的存在,这些阶段能够采取更多的角度(根据库克
-
格鲁特的说法,是第四、第五人称视角)。将多种视角整合起来而不过分
推崇其中任何一种视角,就是盖普瑟所说的“整合的无透视观(
integral-aperspectival
)”,这是世界中心和后形式意识的继续深化。人们对此达成的普遍共识是,这些后形式(或统观逻辑)发展至少涉及
2
~
3
个主要阶段。当发展超越形式运思的抽象普遍形式主义以后,意识起初会进入动态的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早期统观逻辑)的认知范畴,然后进入一元化的、整体论的、动态辩证主义或全面整合主义的认知范畴(中后期统观逻辑),
所有这些都在图表
3a
、
3b
(和后文的其他图表)中表达得非常清楚。
这些统观逻辑的发展既是“整体论”的,同时也仍然是心理(
mental
)领域的发展。它们无疑是智力领域的阶段,但在它们之上,还有超心理和完全超理性领域的发展。我因此将奥罗宾多尊者和查尔斯·亚历山大(
Charles Alexander
)的体系作为全方位认知发展模型的例子。(在第九章,我们会探讨这个从粗重到精微到自性的全面认知线。)注意,奥罗宾多明确地用认知学术语来表达几乎所有的阶段:高等心智(
higher mind
)、明心(
illumined mind
)、超越之心(
overmind
)、至上之心(
supermind
),等等。换句话说,就广义的认知而言,意识系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真正的认知系列。但意识并不仅仅限于此,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奥罗宾多也谈到了更高层次的更高感情、道德、需求和自我认同。但他的总体观点是非常类似的:对这些其他发展来说,认知发展是首要而必不可少的。
总结
本章是对存有巨巢基本层次的简单介绍。巨巢只是个巨大的形态形成场,为人类潜能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巨巢的基本层次就是这种发展的基本波:从物质到身体,到心智,到灵魂,到灵性。我们发现,这些基本层次(或结构或波)可以按照很多合理的方式来分类和细分。书后的图表列出了整体意识系列中的大约
16
种波,但在后文中,我们会看到,它们可以在很多方面进行缩减或延伸。
在自我从微尘上升到神性的壮观之旅中,大约有
20
多种不同的发展流会流经生命长河中的这些常见波。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现代心理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灵性传统之中,理想的心理学研究应该关注所有这些东西:身体、心智和灵魂;潜意识、自我意识和超意识;睡眠、半睡半醒和完全清醒。
本书讲述的整合心理学竭力囊括了现代科学研究心理学、意识和治疗领域的精粹,同时也从开创心理学的这段整合时期汲取了灵感。本书所做的,仅仅是*简单地勾勒出某种整合心理学的轮廓。它试图接纳并整合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资源中那些不朽的智慧,并相信:所有这些智慧都能给我们带来极其重要的启发。
作者认为,当学术界在摸索如何摆脱宇宙难以消除的夜景之时,整合心理学(以及总体上的整合式研究)在未来几十年中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媒体评论
从
1977
年出版开山作品《意识光谱》起,威尔伯就一直不仅仅是人们公认的超个人心理学代表人物,而且是个十足的整合心理学家。就像《梦的解析》在
1900
年面世一样,《整合心理学》在
2000
年的出版,向世人明示了:以“全象限、全层次”观察为特点的整合心理学已经成熟,如日中天,并将引领
21
世纪人类思维、行为和灵性发展的方向。
——朱彩方,哈佛大学神学研究硕士,加州整合学院东西方心理学博士、中国项目主任、兼职教授,中国超个人与整合心理学协会主席,国际超个人协会理事
幅真正完整的人类心灵地图。
——劳瑞·杜西(
Larry Dossey
),美国达拉斯市立医院总主治医师、达拉斯诊断协会创办人、《另类医疗》期刊资深编辑,
曾任美国前夫人希拉里“卫生医疗改革团”要员
肯·威尔伯是美国不可多得的人才。没有一个人能像他一样,在头脑和心灵层面,以如此的深度和广度来整合东西方的智慧。
——罗伯特·基根(
Robert Kegan
)
,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教授
对于威尔伯计划详述的广博思想而言,这本书是一个浓缩的概要,综合了科学探究和精神关怀,为那些想在西方科学中给自己的心灵探索寻求依据的读者提供了为明确的答案。
——《出版人周刊》(
Publishers Weekly
)
前言
致读者:昼景(
daylight
view
)
“心理学“这个字眼意味着对心灵(
psyche
)的研究,而”心灵”这个字眼则意味着心智或灵魂。在微软词典的“心灵”词条中,我们看到的解释是:“自我:阿特曼,灵魂,灵性;主体性:更高的自我,灵性自我,灵性。”这再次提醒我们,心理学的基础深深地扎根于人类的灵性和灵魂之中。
“心灵”或其他类似词语起源悠久,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之时,当时几乎总是指身体或其他物理介质中活跃的力量或灵性。在
16
世纪的德国,心灵与逻各斯(
logos
)——道或学——合起来形成了心理学(
psychology
)这个词,用来表示对人类灵魂或灵性的研究。至于何人首次使用“心理学”这个字眼,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说是梅兰希顿,有人说是弗雷格斯,有人说是马尔堡的郭克兰纽。但是,到了
1730
年,德国的沃尔夫、英格兰的哈特利和法国的博内(
Bonnet
)开始在更现代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但即便在那时,
psychology
仍然符合《新普林斯顿评论》在
1888
年所做的定义,意指“关于心灵或灵魂的科学”。
我曾经打算写作心理学史与哲学史,并开始为此搜集素材。我决定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当我阅读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史教科书时,下面这种离奇古怪的事实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这些书籍讲述心理学——和心灵——的历史时,仿佛它是
1879
年左右在威廉·冯特负责的莱比锡大学实验室中突然产生的。冯特诚然是反省心理学和构造主义心理学之父,然而,心灵自身当真是在
1879
年才忽然存在的吗?
有几本教科书将其历史推得稍稍更早些,回溯到了冯特所创建的科学心理学的先驱者,包括法兰西斯·高尔顿爵士、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尤其是权威人物古斯塔夫·费希纳,正如某本教科书乏味地写道:“在
1850
年
10
月
22
日上午(这是心理学历史上的重大日子),费希纳洞察到:可以在心理感受和物理刺激之关系的定量研究中,发现心灵和身体的关联法则。”费希纳的法则很快就广为人知,它表述为
S=K log I
(心理感受与物理刺激的对数成正比)。还有本教科书这样解释其重要性:“在这个世纪初期,伊曼纽尔·康德预言说,心理学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因为我们不可能通过实验来测量心理过程。借助于费希纳的工作,科学家们首次能够测量心灵。到
19
世纪中叶为止,科学方法被运用到了心理现象当中。日后,威廉·冯特会将这些初的创造性成就协调并融合起来,‘铸造’成心理学。”
每本教科书都认为,在构建现代心理学的过程中,古斯塔夫·费希纳属于重要的转折性人物,每本教科书都对他推崇备至,因为他找到了运用定量标准来研究心灵的办法,因此终让心理学具备了“科学性”。甚至威廉·冯特也很重视这一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宣称,“费希纳早将测量和实验观察的精确办法和原则引入到心理现象的研究之中,因此开创了名副其实的心理科学。其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无须领会哲学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现代心理学事实上都具有真正的科学性特征,能够远离所有的形而上学争论。”我猜想,这个费希纳博士可能很高兴自己让心理学摆脱了灵魂或灵性的毒害,将心灵还原成了可以测量的、基于经验的事物,因而开创了真正的科学心理学时代。
就我所知,这就是人们对古斯塔夫·费希纳的全部评价,直到若干年以后,当我在摆满了哲学旧书籍的书店中淘书之时,我非常吃惊地发现,有本书的书名非常引人注目:《死后的生活》。这本书写于
1835
年,作者正是古斯塔夫·费希纳。该书的开场白极其有趣:“人在地球上不止生活一次,而会生活三次。人生的首个阶段是持续的睡眠;第二个阶段是睡而复醒,醒而复睡;第三个阶段则会永远醒着。”
随后,这本专著就转入永远醒着的阶段:“在首个阶段,人孤独地生活在黑暗之中;在第二个阶段,他会和同伴交往,但仍然和他们分离开来,活在事物表面所反射出来的光明中;在第三个阶段,他的生命……和宇宙
的灵性……结合起来,成为了更高的生命。”
“在首个阶段,他的身体从胚胎开始发展,形成第二个阶段的器官;在第二个阶段,他的心灵从胚胎开始发展,形成第三个阶段的器官;在第三个阶段,神性的胚胎(它潜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开始发展。”
我们将从首个阶段转入第二个阶段的过程称为“出生”,将从第二个阶段转入第三个阶段的过程称为死亡。从第二个阶段转入第三个阶段的道路,并不比从首个阶段转入第二个阶段的道路更加黑暗。后者引导我
们看外在的世界,而前者则引导我们看内在的世界。
从身体到心智到灵性,也就是意识成长的三个阶段。只有当每个人的自我死掉以后,他们才能觉悟到宇宙灵性的浩瀚无边。这是费希纳关于生命、心智、灵魂和意识的真实哲学,教科书为何不肯费心告诉我们呢?而我之所以决定写作心理学史,也仅仅是因为“必须有人来说话”。
[冯·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让“无意识”的概念变得广为人知,该书出版于
1869
年——比弗洛伊德的学说早
30
年——开创了
10
年之内印刷
8
次的先河。冯·哈特曼阐述了叔本华的哲学,而叔本华本人则明确表示,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东方神秘主义与佛教,尤其是《奥义书》:在个人意识之中潜藏着宇宙意识,这种宇宙意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意识的”,但它可以被唤醒,并获得充分的了解,从而无意识的东西能够变成有意识的东西,这乃是世人的良善。弗洛伊德从乔治·果代克的《它者之书》(
The book of the It
)中直接汲取了“本我”(
id
)的概念,而果代克的这本著作则基于宇宙之道或持续发展的宇宙灵性的存在。而……还是就此打住吧,这个话题说起来很长,但所有这些事实都有力地提醒我们:现代心理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灵性传统之中,而这恰恰是因为心灵自身与灵性源头存在着联系。在心灵深处,我们发现的不是本能,而是灵性,而理想的心理学研究应该关注所有这些东西:身体、心智和灵魂;潜意识、自我意识和超意识;睡眠、半睡半醒和完全清醒。]
费希纳的确对基于经验的、可测量的心理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可以当之无愧地被视为重要的心理学著作,完全配得上继冯特之后的心理学家所给予的全部赞美之辞。然而,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的总体观念就是:灵性和物质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同一个重大现实的两面。他研究心理特征的初衷就是为了指出这种不可分离性,而不是将灵性或灵魂还原为物质实体。他当然也完全没有否认灵魂和灵性,然而在那些不太敏锐的研究者手中,他的思想却似乎变了样。
正如某个学者所总结的,费希纳认为:“整个宇宙在本质上是灵性的,物质实体所构成的现象世界只是这种灵性现实的外在形式。原子只是通向上帝的灵性阶梯的简单元素。这个阶梯的每个层次都包含着低于它的所有层次,因此上帝包含全部的灵性。意识是所有存在物的根本特征……灵魂存在的证据就是有机体所体现出来的系统连贯性和规律性。”费希纳认为:“我们的母亲”——地球,是个具有灵魂的有机整体。
费希纳本人解释说:“就像我们的身体属于地球上更伟大、更高级的个体,我们的灵性也属于地球上某个更伟大、更高级的灵性,后者包括了所有世间生物的灵性,就酷似地球体(
earth-body
)包含了他们的身体。与此同时,地球灵性(
earth-spirit
)并不仅仅是地球上所有灵性的聚合,而是它们更高级的结合,并且具有自身的意识。”地球灵性——费希纳以此准确地阐释了盖亚的总体轮廓——其自身仅仅是神圣灵性(
divine-spirit
)的组成部分,而“神圣灵性则是无所不知的,是真正全意识的(
all-conscious
),也就是说,容纳了宇宙的全部意识,因此在更高和的联系中……包含了每个个体的意识。”
但这并不意味着抹杀个性,而仅仅意味着个性的完满,并被纳入更伟大的事物之中。“我们自身的个性和独立——这是天生的特征,但也是相对的特征——不会被这种结合所削弱,但会受到它的制约。”因此,这种越来越包罗万象的嵌套型层次结构会继续发展:“地球远远不会将我们的身体与宇宙隔离开来,而会将我们与宇宙联系和融合起来,因此,地球灵性也远远不会将我们的灵性与神圣灵性隔离开来,而是让世间的所有灵性与宇宙的灵性形成更高的独特联系。”
因此,费希纳的心理学方法是整合式方法:他想要采用经验的、科学的标准,但并不否认灵魂或灵性,而是尽力阐释它们。“认为整个物质宇宙具有内在的生命力和意识,就是相信费希纳所说的昼景;而认为它是无生命力的物质并缺乏任何目的或意义,就是相信费希纳所说的夜景(
night view
)。费希纳热心地宣扬昼景,并希望心理物理学的实验方法能够支持它。”
这样看来,夜景似乎占据着上风,对吗?但是,曾经有个时期——大约介于费希纳(
1801
—
1887
)至威廉·詹姆斯(
1842
—
1910
)至詹姆斯·马克·鲍德温(
1861
—
1934
)期间——新兴的心理学仍然与各个时代的古老智慧保持着深切的联系。这些古老智慧包括:长青哲学、存有巨巢(
Great Nest of Being
)、唯心主义体系,以及几乎人人皆知的、关于意识的简单事实——意识是真实的,内在观照的自我和灵魂也是真实的,尽管我们对于细节或许会有不同程度的分歧。因此,这些真正伟大的心理学奠基人——如果我们得以了解其真实观点的话——会在整合式观点上给予我们很多教导,而这种整合式观点则会尽力囊括关于身体、心智、灵魂和灵性的真理,而不会将它们还原成物质的显现形式、数字化产物、经验过程,或者是(与所有这些东西同等重要的)客观体系。现代心理学的这些先驱者既是完全科学性的,又是完全灵性的,在这种充分的接纳中,他们并没有感受到丝毫的矛盾和困惑。
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这种整合心理学。它竭力囊括了现代科学研究心理学、意识和治疗领域的精粹,同时,它也从开创心理学的这段整合时期(其标志性人物包括费希纳、詹姆斯·鲍德温以及我们很快会谈到的许多其他人物)汲取了灵感。在那个美好的旧书店里,我震惊地意识到很少有人讲述费希纳的真实故事,因此,我在随后开始研究历史,并从那时起开始着手写作本书。结果写成了大部头的两卷本,其中大约讨论了东西方古往今来的
200
名理论家,这些理论家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努力形成更整合的观点,本书的图表大约概括了其中的
100
个系统。出于各种原因,我决定在首次出版该书时对它进行高度精简,并加以剪辑,同时保留大部分图表(参见书中的图表),这就形成了读者面前的这本书。
因此,本书所做的,仅仅是简单地勾勒出某种整合心理学的轮廓。它试图接纳并整合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资源中那些不朽的智慧,并相信:所有这些智慧都能给我们带来极其重要的启发。但本书在这样做时,并没有采用简单的折中主义,而是系统性地接纳,其做法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却自成体系。
但是,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人们着手进行讨论,而不是结束讨论,是抛砖引玉,而不是盖棺定论。我之所以决定以概要的形式首次出版,是因为我想提供某种概述,而不要充斥着太多我个人的见解,从而鼓励其他人投入这场探索之旅。读者可能会赞同我,也可能会反对我,或纠正我可能犯下的错误,乃至于弥补书中的许多空白或消除其缺陷,从而借助于自身具备的美好智慧来继续推动这项事业。
考虑到那些将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以及那些勤奋好学的学生,我在书中加了大量尾注。事实上,这是两本书的内容:相当简短的、明白易懂的正文,以及提供给钻研者的尾注。(我建议读者在首次阅读本书时跳过书中的注释,或者将正文读完一遍再单独阅读注释。)尾注具有两个特殊作用:利用我自身的某些详细观点来充实正文中的概述(对我教导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为其他学者更深入地了解每个重要话题提供一系列具体建议,例如,教师们可能会翻阅注释中提到的某些书籍(以及他们自己喜欢的书籍),为班上的学生制作复印本和讲义,并用更详尽的书籍来补充正文中的主要轮廓。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也可以根据这些尾注的提示,在任何领域进行更深入的阅读。这个并非毫无遗漏,仅仅挑选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书籍。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方面的,我咨询过许多同事,列出了他们给出的答案。
我没有单独列出参考书目,光是这类图表的参考资料就多达上百页,而如今上网已经能够非常轻松地搜索任何大型出版社的各种书籍(因此,我也没有列出出版商的信息)。同样,我通常也只列出某些重要作者的姓名,读者可以自己搜索,看看能否读到他们的相应著作。
我个人认为,当学术界在摸索如何摆脱宇宙难以消除的夜景之时,整合心理学(以及总体上的整合式研究)在未来几十年中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接下来,读者将会见到我所阐释的昼景。亲爱的古斯塔夫,我将这本书敬献给你。
肯·威尔伯
博尔德市,科罗拉多州
1999年春
书籍介绍
肯•威尔伯的所有研究都贯穿着整合的主题。整合心理学是迄今为止威尔伯创建的最雄心勃勃的一个心理学体系,探究了人类意识的各个层面,被称为人类发展中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
在这本书中,威尔伯吸取了数百种东西方、古代和现代的智慧,借鉴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所有不朽真理并反思其弊端,囊括了现代科学研究心理学、意识和治疗领域的精粹,结合灵性的智慧和理性的归纳方法,从物质到身体,到心智,到灵魂,到灵性,从主观到客观,从个体到社会,创建了一个空前广博的心理学体系,进而勾画出了人类意识进化的全景图。
威尔伯长期致力于禅修实践,其研究注重实践性。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自己所处的意识层次、可以进化到的更高层次,以及各个层次可能发生的病变和疗法,从而有助于自我成长。
精彩短评:
作者:恶鸟 发布时间:2018-01-22 10:29:44
肯·威尔伯是个智商不错的人,在生物,医学,心理学方面有不少系统性知识储备,所以在整合整个人类意识进化里,有了一种野心,想要囊括所有,现代到后现代的所有有关意识和心理的说法,但这绝不是正确的灵性修炼出路,一切形而上的,都是在灵性之外的,人类发展出来只是为了让存在有所依靠的形式而已,再整合融合,那也是一锅形而上的粥,可以抚慰心灵,但也只是鸡汤或粥
作者:譬如朝露 发布时间:2019-06-09 17:39:44
还没接触心理学时就看他的书,被精分洗脑了三年后再读他的书,依然感觉不错,尽管理论内容不是逻辑严密的、有数据支撑的,但他建构的体系、提供的宏大视野,层级与象限,波与流的思维,让我受益,让我在精分硬实的迷宫、催眠恍惚的云层、正念看不到尽头的笔直路途上,拿到一张也许可以参照的地图,让我能大概猜到走过的那些路都在那个方位那些位置,他们也许能同在一张地图上,而非割裂
作者:Πλειάδες 发布时间:2016-01-17 01:29:46
非常简明地总结了老肯的思想。相比于其他作品,更着重于介绍关于前现代性(存有巨巢)、现代性(艺术道德科学的分化)和后现代性(多元化)思想的差异与融合之可能性。
作者:弦歌 发布时间:2017-07-18 13:19:37
翻译比较生涩,非心理学常用术语,需要看原文对照,从内容来说ken还是有很努力融合西方和东方哲学。但是他不懂中文。主要重点放在西方哲学,而对更高层次的wisdom了解太少,该书有用的是前面的图表。
作者:Elact 发布时间:2016-11-24 17:30:02
带着对佛教禅宗明心见性概念的一知半解,我打开了这本书,看了一两章,觉得这书层次太高了,进入了形而上求道的级别。禅宗不可说的东西,作者依靠博大的知识体系说了出来,也许不精确,但是也模模糊糊地绘制了大概的影像。
作者:Total_Eclipse 发布时间:2019-06-09 21:17:57
感觉不如其他的5天修炼质量好,太多篇幅在密码学上了,可能是16年第一年考完就编写这本书了,与后面真题重点有些差距。个人觉得看这个还不如去B站看培训视频
深度书评:
请问您挂心理医院哪个科?
作者:天禄阁校书郎 发布时间:2016-06-14 14:32:21
此文是我临床心理案例分析与督导课的作业,是基本通读了威尔伯的著作后的一点感想,与此书并无关系,但作为此书的软文却极为合适。姑且当一回托儿。
物质与意识的二分法似乎暗示了这样一种可能:既然生理的疾病能够根据患病器官分为多个科室,那么心理问题似乎也应该可以有细分科室——保健科,情绪科,认知科,修行科,以及精神科等等,当然也可以有综合会诊;坐诊的心理咨询师分别擅长积极心理学、共情、认知治疗、宗教哲学、精神病学……
这一神奇的想法似乎也立刻能够用来解释很多现象:学习心理学的人中有一大半是来治疗自己的,有些治愈后还成为了心理专家;经过若干年的学习后分别皈依不同的信仰,走上了各自的修行道路;不同的心理咨询流派在各自的帅旗下相互攻讦,且都有疗效显著的例证(虽然治疗无效的时候更多);心态开放的心理从业者能够发现其他流派也有其道理和效用……
我只是在用通俗的语言普及超个人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中的一项旷世成就:意识的层次。意识层次简单来说分为物理、生理、心理、修行、不二五层(我使用了更通俗的定义使它更易于理解,深入的标准的答案请自行阅读肯.威尔伯的书籍)。处于物理层次的意识在人类身上是看不到的,但却是人类意识进化的源头,它能够在物理元素中生成细胞。处于生理层次意识的是人类中的痴呆弱智及精神病、神经症、人格障碍患者,使其生物体只具备生存的能力,这一意识层次的心理学问题只能交给精神科医师和精神分析。处于心理层次的意识在普通人身上广泛存在,这一意识层次的心理学问题又可以细分为情绪、认知,分别由认知、人本等不同流派的心理咨询师来解决。在心理层次获得一定成长的意识才有机会进入修行层次,所以心理咨询师都去修行了。这一层次的问题(最典型的是存在问题)自然应该交给灵性导师、宗教,及不倦的修行和开悟。之后意识进入了不二层次,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目前为止人类智慧所能达到的终极高度。
但就心理学来说,这一划分同时回答了心理咨询行业的诸多问题。择要略述如下:
1.
为何不同流派的技术对某类心理问题有效,但对其他心理问题没有效果?不同的心理流派在不同的意识层次上工作,眼科大夫治不好颈椎病;
2.
心理咨询师应该学习哪些流派的理念和技术?从下到上依次是精神病学、精神分析、积极心理、认知治疗、人本治疗、哲学宗教。中间最常用,两头有更好;
3.
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之路。自我精神分析体验,现实心理问题疗愈,灵性修行;
4.
心理咨询师是否具备了执业的能力?咨询师个人至少应该成长到现实心理问题疗愈阶段;
5.
对伪心理学说不?让我们先把用内省法研究心理学的伪心理学家(兼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特批判一番,再欢迎实验心理学同志给大家好好讲讲什么叫做“科学信仰(信仰粗体显示)”。
所以将各个流派装入不同的心理科室,可以更好的帮助咨客解决心理问题,也能够停止心理江湖的口舌之争。利人利己,善莫大焉。
基本思想
作者:Πλειάδες 发布时间:2019-04-19 15:33:54
整合心理学是老肯在融合现代科学心理学与各个时代有关心灵和意识的古老智慧之上的尝试。全书综合了老肯以往作品的主要思想,非常简明地勾勒出整合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轮廓,意在为人们提供某种整合式思考的范式,抛砖引玉以鼓励人们进一步探讨、质疑和补充。以下仅为书中正文部分内容的总结。
基本原理
目标:整合不同心理学与灵性流派中对意识的认识,尊重并接纳人类意识的每种合理特征。
方法:统观逻辑(vision-logic),整体与局部的辩证法。
基本术语:
·层次:强调越来越具有包含性。
·结构:强调整体模式。
·波:强调层次的连贯性。
·意识的子整体(holon):基本的意识层次。子整体本身是整体,同时又是其他整体的组成部分。
·子整体序(holarchy):子整体存在于的嵌套性层次结构。
一、前现代:
存有巨巢(存在巨链):
长青哲学:
现实是由各种不同的存在和认知层次构成的,涵盖了物质、身体、心智、灵魂和灵性,每个更高的维度超越并包含了较低的维度。
意识的结构:
·意识
基本层次(波)
的结构:
感觉运动—玄想/情绪—具象思维(前运思期)—规则/角色思维(具体运思期)—形式/反思(形式运思期)—统观逻辑—通灵—精微—自性—不二。
·意识
发展线(流)
的结构:
--总体发展线:
认知(图3a & b)、道德、情感、自我认同、性心理、社会-情绪能力、灵性、创造力、利他行为、需求、世界观、逻辑能力、运动能力、共鸣能力等发展线。
--自我相关线(图4a-c):
道德、自我认同、自我需求等。
--道德和视角(图5a-c):
前习俗/自我中心—习俗的/社会中心—后习俗—后-后习俗。
每条发展线相对独立,即多数情况下,每条线都能按照不同速度和动态、层级式地(感觉运动—习俗—后习俗—后-后习俗)、彼此独立发展。
参考:皮亚杰、科尔伯格、卡罗尔吉利根、库特费希尔等。
意识的状态:
·自然状态:
清醒/粗重,做梦/精微,深度睡眠/自性
·变异状态:
药物诱发、濒死体验、冥想状态、高峰体验等
高峰体验等暂时性状态可通过冥想而成为个体本性中长久的意识结构。
其他体系中的基本层次:见图表2a, 2b。包括:脉轮系统、吠檀多、佛教的识、克什米尔湿婆教、奥罗宾多的超意识等级结构、新柏拉图传统、普洛提诺、喀巴拉、苏非派、基督教神秘主义等。
自我:
·近端自我(主体我):
认同感的核心来源,引导基本结构的发展。
·远端自我(客体我):
通过超越、去认同化,前一阶段的主体成为后一阶段的客体。
在任何特定时刻,自我的重心会基本处于(但不限于)意识的某个基本层次附近。
自我阶段:
身体的—情绪的—心理的(自我概念)—角色自我/人格面具—自我(理性的,反思的)—整合的(人马自我)—灵魂(通灵的)—精微的—灵性(自性的)—不二的
螺旋动力学(贝克、考文):8种层次
水平类型学:荣格学派类型、九型人格、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
二、从前现代到现代
现代性:
标志:“文化价值领域的分化”——艺术、道德、科学的分化
>民主、奴隶制的废除、女权运动兴起、医学的快速发展;
>科学唯物主义、世界的祛魅化、单向度的人、科学对艺术和道德的殖民。
四象限:
可简化为:
“
三巨头
”:
我、我们、它;
艺术、道德、科学;
美、善、真。
前现代性将三巨头融合起来或没有明确作出区分,现代性则明确地作出了区分,过度分化导致三巨头的解体。
前现代与现代的整合:
·
前现代性
的精粹:全层次。
物质-身体-心智-灵魂-灵性。
价值、意义、深度。
·不足:
存在巨链几乎只关注左上象限,无法充分了解各个象限之间的具体联系。
如:物质形式之于意识状态,是外在之于内在,而不只是低级之于高级。意识发展在内在方面涉及境 界的上升,在外在方面涉及物质复杂性的增加。灵性存在是自然的内在,而不是高居于自然之上。
具体而言,参考第十二章:
1. 四象限极少充分地分化开来。意识不仅是无形的本体,也根植于客观现实(右上)、文化背景(左下)和社会结构(右下)之中。
2. 心智自身的层次需要根据其早期发展进行细分,前理性阶段的魔法、神话层次需要和后理性阶段的通灵和精微层次区分开来(前/超谬误)。西方心理学在此作出了贡献。
3. 传统巨巢理论家鲜能了解前理性阶段,因而无法了解这些阶段内常见的心理疾病。
4. 巨巢理论不了解进化,但若接纳了进化和发展观,即可与现代西方进化理论相关联。更成熟、更有深度的意识模式在未来,而非过去。
·
现代性
的精粹:全象限。
所有的内在状态都有外在的、客观的、有形的对应物。
·不足:
内在世界被还原(诠释)成了客观的/外在的事物。
如:微妙还原论:将整个左侧象限还原为右下象限;粗糙还原论:将所有物质系统都还原为物理原子。
·
整合
:全象限、全层次。
整合式方法的部分先驱者:
·詹姆斯·马克·鲍德温:开创了整合心理学和哲学,其学术发展经历了(苏格兰学派的)心智哲学、进化心理学、发展认识论三个主要阶段。阐释了意识的六个层次或阶段,将每个层次区分成了美学的、道德的、科学的体验模式,并指出了每条线的每个重要发展层次。影响了皮亚杰、科尔伯格等人。
·哈贝马斯:其理论是全象限的,但不完全是全层次的
·奥罗宾多尊者:其理论没有涉及到主体间(左下象限)和客体间(右下象限)层次
·马斯洛
整合式模式
自我及其病变(左上象限)
:
任何一个意识阶段都有对应的防御机制,其发展(分化与整合)受阻都可能导致相应层次的疾病。
治疗的关键在于让意识关注正在被否定、扭曲或忽略的体验领域,超越并整合它们。
F-1:身体自我;自我身体与物质环境未分化--精神错乱;加诺夫、葛罗夫
F-2:情感自我;情绪-感受身体与他人未分化--自恋,边缘性人格障碍;客体关系治疗的某些方法(温尼科特、费尔贝恩、甘特里普)、心理分析的自我心理学(马勒、布兰克、科尔伯格)、自体心理学(科乌特)、整合方法(约翰葛多、詹姆斯马斯特森);设置自我界限,强化自我力量
F-3:自我概念;心智与身体未分化--神经官能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过度罪疚感);精神分析疗法、某些格式塔疗法、荣格学派疗法中的阴影方法、简德林的聚焦疗法等;接触并整合受压抑的障碍因素
F-4:角色自我;脚本病变;认知疗法
F-5:成熟自我;认同危机;内省
F-6:人马自我;存在性问题;存在主义疗法
F-7:通灵的;
F-8:精微的;
F-9:自性的;
对社会文化演变、意识进化的
五个解释原则
:
1. 发展的辩证法
2. 分化和分裂之间的区别
3. 超越和压抑之间的区别
4. 自然的层级和病态的层级之间的区别
5. 更高结构会受到更低冲动的控制
三、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后现代性
:多样性
核心:诠释--针对内在性(左侧象限)
1. 现实并非是全方位给定的,在某些重要方面,它是一种创造和诠释(结构主义)。
2. 含义依赖于语境,而语境是无限的(语境主义)。我们需要采用多元视角来了解现实。
3. 认知不应过分优先考虑某种单个的视角(整合的无透视观/统观逻辑)。
极端后现代主义:
多元化失去控制,无法将多种声音整合、协调起来;将万物还原成表面,没有内在性,没有深度(平地);否定定性区分,否定子整体序。
后现代主义对整合心理学的贡献:
意识不仅反映世界,也参与创造了世界。意识是无限子整体的。意识和内在性是宇宙的内在特征,内在性只有通过内心和诠释才能发现。
整合方法与意识研究范例:
身心问题:
在平地世界中,心灵(左侧领域)在纯粹用右侧方式描述的世界中毫无立锥之地(“机器中的幽灵”)。
尝试解决方案:
1. 二元论(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实体:意识和物质)
2. 科学唯物主义(意识、心灵是真实世界的幻象或副产品)
3. 后理性阶段不二论(理性阶段无法解决身心问题):全象限->全层次、全象限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6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6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4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小说多(613+)
- txt(181+)
- 简单(618+)
- 情节曲折(673+)
- 一般般(409+)
- 差评少(67+)
- 二星好评(249+)
- 赞(554+)
- 少量广告(484+)
- 图书多(303+)
- 好评多(606+)
下载评价
- 网友 焦***山: ( 2024-12-10 23:13:23 )
不错。。。。。
- 网友 曾***玉: ( 2025-01-09 09:58:48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曾***文: ( 2025-01-09 11:10:22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瞿***香: ( 2024-12-17 09:59:26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邱***洋: ( 2024-12-16 15:13:09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石***烟: ( 2024-12-19 03:43:59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訾***晴: ( 2024-12-22 10:01:12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步***青: ( 2025-01-02 02:53:36 )
。。。。。好
- 网友 冯***卉: ( 2024-12-20 04:27:09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寇***音: ( 2024-12-18 08:22:11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利***巧: ( 2024-12-20 02:01:42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濮***彤: ( 2024-12-25 12:33:14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林***艳: ( 2024-12-29 21:00:43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家***丝: ( 2024-12-19 17:00:49 )
好6666666
喜欢"《整合心理学: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肯?威尔伯新力作,整合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全盘透视人类的意识、灵性、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人也看了
- 思维故事:掌控人生剧本 《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作者力作 首创“思维故事”概念,提炼大量相关的练习方法及改善途径 解决自我认识与超越的问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机遇就在你身边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红楼梦 四大名著全套原著正版小学生初高中生儿童青少年课外图书 精装白话文无障碍阅读古典文学世界名著文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楚辞补注/楚辞要籍丛刊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Complete Piano Transcriptions from Wagner's Operas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张公案·第一辑(漫画版) 大风刮过 江苏文艺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书籍】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康乃馨英汉分类词典(彩图版)(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风险、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下的行为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宜兴紫砂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Animals and Temperature(ISBN=9780521050616)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6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9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6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5分
文化贡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