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评估和治疗必备手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罪犯评估和治疗必备手册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本书的作者们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各领域顶尖专家,可以说是当今国际司法心理学界智慧的集中体现,汇聚了现代关于罪犯评估和治疗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本书从心理学和法学两方面着手,囊括了评估和治疗罪犯各种必要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对不同类型的犯罪人进行分类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帮助读者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对症下药。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的作者们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各领域顶尖专家,可以说是当今国际司法心理学界智慧的集中体现,汇聚了现代关于罪犯评估和治疗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本书从心理学和法学两方面着手,囊括了评估和治疗罪犯各种必要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对不同类型的犯罪人进行分类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帮助读者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对症下药。
精彩短评:
作者:叉烧至叻 发布时间:2023-11-27 09:17:07
高中作文人间真善美,缺乏素材的可以在这本书里看,都是大鸡汤。
作者:觅谜 发布时间:2007-05-16 11:29:44
翻译得很不怎么样,忍了。
作者:书香辟雍 发布时间:2021-10-29 15:29:14
建构自己的知识网,通过“关键词”打结,串联,引爆一条线,点亮整个网。英子树读太神奇了!
作者:亚比煞 发布时间:2018-03-23 20:59:09
一直想买范毅舜的摄影集,恰好后浪送了这一套。一口气看完,真是震撼,图文皆美,是非常值得收藏的教堂影像集。
作者:劈头士》睁木 发布时间:2014-06-17 13:10:29
没看清书名买回来的,就内容而言,果然是手册,基本上都是点到即止,没有什么深入的内容,供社区矫正工作者备查还行,但是作用依然很小。。。
作者:江海一蓑翁 发布时间:2021-01-19 20:46:43
供职于北京大学的美学学者朱良志先生的一部精彩而厚重的大书,由佛家常用语“一花一世界”引申开来,详细探讨以小见大、自在圆满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作者以精炼而富于古韵的美妙文字,自由在中国诗文与书画佳作中畅游,历数“一花一世界”丰富意蕴的多元面向,有全景式的系统论述,也有经典作者的个案深耕。作者的论述,已经不单是一种客体化的学术表达,而是充分将“一花一世界”的精神,融汇为自身审美取向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这种知行合一、在日常生活细节中体现美学信仰的治学与写作方式,实在让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深度书评:
法律为何简约,何为简约
作者:时间玫瑰 发布时间:2021-11-26 00:18:43
——读《简约法律的力量》[1]
刘星
简约必定和成本问题、激励问题有着关联,是在成本与激励的相互作用中表达自己意义的,而所有这些又是涉及未来时态的。
在今天的法律世界中,存在着一个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不断增加法律规定、细化法律内容。以中国程序法制建设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相关的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并付出了相当努力,我们在修订、完善这些诉讼法的时候,还不断推出最高法院的微观解释和微观规定,直到今天都是如此。如果非要预言,那么,可以认为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期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们还会而且必将看到类似这种程序法制作的中国法律生产。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是转型期中国法制建设只能面对的现实,越是转型时期越可以发觉这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在转型时期出现的问题矛盾肯定使人应接不暇。但是,不仅中国法制建设是这样的,即便号称法制颇为发达并且已处于定型时期的美国也是这样的。虽然美国并不一定面临着程序制度“细节公式”缺席的困境问题,然而,美国在其他领域,如环境保护、社会救济、社区安全以及其他数不胜数的领域内面临着同样的困扰,美国在这些领域的法制建设同样是“乐此不疲”的。其实,这样看来,我们完全可以从更加广域、更加普适的角度看待这里的问题。换言之,不仅是转型期的中国法制,或是定型期的美国法制,当今处在其他任何时期、任何时代的各国法制,都存在着不断更新换代、添加“补丁”的完善法律规定以及法律内容的行动谱系,毕竟不论什么时候,任何社会总要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
那么,如何理解法律的这种广泛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美国法律学者理查德·A.爱波斯坦的《简约法律的力量》所提出的一个问题。
一
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希望实现至善至美的公正,这是理解法律制度不断发展的一个角度。《简约法律的力量》指出:
希望在具体案件中实现公正,是促使法律制度积极运作、不断发展的最为强劲的动力之一。具体案件是法官和管制者必须面对的。在具体案件的语境中,人们制定且适用了大量的法律。在处理具体案件的过程中,法官或管制者,其法定作用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将一般法律适用于纠纷事实,做出正确的裁判。而公正的流产则是裁判结果中的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从底部侵蚀着法律的道德权威,削弱了法律在调整人类行为方面的功效。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了避免这些不公正,为什么数量惊人的资源被用于法律程序的发展。这些程序规定着相关证据的提交方式以及相关证据的认定方法。[2]
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简约法律的力量》指出,人们时常还有一个信念,即相信“在小型、自愿结合性质的集团中可以发挥作用的复杂管理形式,在更为大型的、非个体化的社会背景中,依然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3]这是理解法律不断发展的另一个角度。换言之,这种相信“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是促进法律不断发展的一个心理机制。“大多数个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其生活背景是家庭和小型群体。一些极为细节化的非正式规范调整着家庭和小型群体的活动。”[4]这样一种生活背景,不仅积养着人们的一般生活规则习性,而且激发着人们对自己熟悉的非正式规范在另外语境下位移依然可以成功的信心确认。用句类似审美心理学的通俗表述来说,在这里人们是容易发生“移情”的。在小型社群中,人们尽管有着种种矛盾,其他各种各样的不方便,但总的来说是其乐融融的。当然,至关重要的是,在小型社群中,人们可以发现“复杂”的各种各样微观的角色分工和权力配置。这种“复杂”,在小型社群中,几乎是不会遇到任何障碍的,相反倒会时常体现令人羡慕的显著功能。当这样一种显著功能日积月累,为人熟知的时候,人们也就容易相信“这种功能”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提出这样两种角度以期解释法律的“可持续发展”,其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令人振奋的地方。但是,如果对之加以深入分析,那么的确可以从中获得另外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考察一下第一个角度。
我们要注意一个现象。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大致公正或者相对公正,和真正的公正总是有距离的,甚至是相互背离的。试想一下,在分一块现代正义理论反复举例以期说明问题的“蛋糕”时,一个人是18岁的青年,一个人是8岁的少年,如果因为18岁的青年其自然肌体需求较大从而分配较多份额的蛋糕,反之,因为8岁的少年这种需求较小从而适量减少,那么,如此分配对个别人来说基本上属于可能的一种大致公正或者相对公正,从而也就可以接受,将其视为真正的公正也是不过分的。但是,假定在公正问题相当认真而且总是进入具体公正权衡的实践语境,通常人们就不是这样看问题的。如果18岁的青年是女性、娇小玲珑的,8岁的少年是男性、“体格超长”的,仍以肌体需求大小作为标准,为什么要这样分配蛋糕?如果18岁的青年已经饱食,或者面对蛋糕之际根本就是厌食的,8岁的少年没有饱食,或者就对蛋糕情有独钟,还以肌体需求大小作为标准,为什么也要这样分配蛋糕?如果18岁的青年就是情操高尚,坚决要求分给8岁的少年同等的甚至更多的蛋糕,还以肌体需求大小作为标准,为什么依然坚持这样分配蛋糕?如果18岁的青年将原有的分配给8岁少年的其他食品抢走了,反而继续要求较多份额的蛋糕,又以肌体需求大小作为标准,为什么又要坚持这样分配蛋糕?一般来说,人们可以设想各种各样的情景,质疑这种分配,因为分配条件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基于不同条件是必然要提出“为什么这样分配蛋糕”的。因此,对一般人来说,大致公正或者相对公正,极为可能不是真正的公正,它们是隐藏甚至遮蔽“特定条件”的所谓公正,更为重要的是,“条件”的设想和设定,总是根据不同的人,依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立场而出现的。
然而,这里的思路恰恰不是提出对于“公正”的彻底怀疑主义,而是暗示着“怀疑论者”总在期待真正的公正。作为“怀疑论者”的一般人,通常没有因此放弃对真正公正的想象,对他们来说,提出“大致公正或者相对公正和真正的公正总是有距离的甚至是相互背离的”,恰恰表明他们是在怀念真正的公正。更为准确地来说,一般人在提出怀疑的时候,是在期待实现具体化的“针对具体条件”的真正公正,即使这是十分艰难的。否则,就不能解释一般人为什么还要费时费力地质疑“大致公正或者相对公正”,而不去直接展开“现实蛋糕”的阵地战、争夺战,回归社会达尔文主义。
于是,对具体化的、具体条件下的真正公正的想象、怀念和期待,而非为了一般意义上的公正,更非为了笼统地“解决一般问题”,才是不断增加法律规定、细化法律内容并且总是在场的根本动力之一。显然,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只有不断增加法律规定、细化法律内容,不断地推出法律条件的限定,才有可能实现比较真实、比较具体、“看得见的”公正。再看一下本文开始提到的中国程序法建设,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无一不是努力试图在具体条件下实现具体化的真正公正。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一般公正,不过是具体化的、具体条件下的真正公正的另一种代码。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简约法律的力量》进一步指出,真正的“至善至美的公正,并不满足于法律制度运作中的逐渐完善,它迫切地希望在每个具体案件中彻底消除错误”。[5]
其次,我们可以考察第二个角度:小型社群中的“规则复杂”的显著功能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就第二个角度来说,人们首先忽视的问题就是这种“复杂”及其显著功能,它们内在缘由是怎样的。其一,在小型社群中,人们几乎没有相互警惕、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以监控对方的刺激因素。因为小型,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包括时间距离都微乎其微,人们更多时候是在相互熟悉、不断熟悉甚至反复熟悉,人们总的来说是对彼此了如指掌的。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近似零距离的关系足以使人发现保持这种关系远远要比破坏这种关系来得更为重要,只有相互依赖是不能抛弃的。夫妻、亲戚、情人、师徒、室友、职员、工友之类的人际关系,正是社会学和人类学时常说的“熟人”关系。这种熟人关系虽然不是必定没有矛盾的,没有相互小心的,但是,总的来说是彼此互助的。《简约法律的力量》提到:
小型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在做出决定的时候必须全身心地关注其他成员的利益。这意味着,在一个家庭中,在一个小型群体中,你不是在和一个互不相识的人远距离地谈论生意,而是在和预先选定的一个彼此相识的人近距离地交互影响。而对这些自己熟悉的人来说,正如资深律师时常说的那样,你受到了自然而然的爱恋和情谊的约束。[6]
其二,因为对彼此了如指掌,所以,“在制定一个行动方案的时候,通常来说,成员没有必要冥思苦想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想得到什么、担心什么。他们在以前的类似境遇中,已经了解了他们”。[7]在小型群体中,人们几乎没有必要详细考虑自己的行动策略,以应对小型群体内部他者的可能疑惑。总的来说,夫妻不必担心各自的厨艺是否会使他方感到不适,亲戚不必忧虑各自的说话声调是否会使他方感到厌烦,工友不必担忧各自的日常玩笑是否会使他方感到烦恼……
其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效应在小型群体中不是特别地显而易见。因为彼此的依赖关系是长久的,所以,“如果在一个具体的交易中其中一个成员比另一个成员做得更为出色,那么,对于任何一个成员来说,没有必要担心是否立即解决出色成员的报酬问题”[8]。“今天获得成功的人也许明天就成了失败者,或者反之,其结果是,对任何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理由去瞻前顾后,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不断地投入日常工作生活的实践中,其本身已经足够令人满意了。”[9]
正是因为上面提到的三点语境因素,所以,小型群体中呈现的规则没有特定的权威,没有通过某种绝对不可置疑的权威加以颁布,它们有如萨维尼所想象的是默默地自觉发挥作用,静悄悄地“浮出水面”。其所需要的不是任何外在的明确标准为其树立尺度,而是不断的试错机会和机制为其提供滋养。其所需要的修正方式也是非正式的,仿佛是习惯在启动着修正程序。概括来说,“一个默默的激励机制在起着作用,以确保这些规则在制度上行之有效”。[10]于是,我们在小型社群中自然而然看到的就是“复杂”这一特性。
概括来说,人们容易忘记这种“复杂”的“出身”。这样,一个期待大型复杂社会中复杂法律制度的移情想象也就顺此不断发生。
二
学术话语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于旧之处”不断拓宽思考的边界,从而不断发掘问题的边界。如果仅仅提出“追求公正”和“移情想象”两个角度以期解释法律的“可持续发展”,学术意识的结果也就不过尔尔。但正是因为可以对这两个角度加以深入认识,而且实际上也是这样认识的,所以,《简约法律的力量》也就能够提示新的思考、新的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深入认识一点:不断追求具体化的、具体条件下的真正公正,将会引发怎样的问题?
一个思路当然是导致上面提到的怀疑主义,也即将公正问题彻底消解,或者,将公正以“谁之公正、谁之正义”的方式立场化、政治化。我们的确可以发现,有人正是相信不断追求具体真正公正的结果就是瓦解公正。这种思路是允许的,也是颇有警示作用的。但是,如果从另外的角度切入也许又是颇有启发的。《简约法律的力量》提出的问题是:在追求真正的至善至美公正的时候,其过程所发生的成本会是怎样的?显然,就社会问题的解决而言,是不存在仅有收益而无费用的美事的。很多时候,问题之简单正是在于“无钱无法成就”这一素朴的常识。如果成本是不堪重负的,而且还有其他“失望”,那么就要追问这里是否还存在什么其他问题。
我们可以注意一个中国法学界和法律界熟知的在中国出现的侵权纠纷。一名路人经过一幢居民楼的时候,楼上掉下一个烟灰缸。这个烟灰缸砸在这名路人身上,造成伤害。这名路人因此付出了医疗费并且出现了其他损失。在法院提起诉讼的时候,这名路人将楼上的多名住户列为被告,要求他们承担连带责任,理由是自己并不知道而且也无法举证究竟哪位住户曾将烟灰缸“扔出”。[11]这一纠纷应当怎样解决? [12]我们可以想到许多棘手的法律问题。第一,如果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谁主张谁举证”,那么,一名路人怎么可能举证?如此要求原告举证等于预先设定原告已经败诉。这似乎是不公正的。第二,如果在原告不能举证的情况下,要求诸位被告自己举证,如自己没有扔下烟灰缸,那么,这是否也有不合情理的成分?不能否认,在这些被告中,必定存在着“无辜者”。让“无辜者”举证为什么就必定是合理的?第三,如果在被告举证不能的情况下让被告承担连带责任,那么,等于在要求某些“无辜者”承担责任,这样的责任要求是否也有不合理的地方?第四,要求被告中的“无辜者”承担责任,那么其中隐含着一个逻辑:原告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理由之一是他经过了楼下(不经过楼下就不会出现被砸伤的情况);理由之二是“无辜者”也是可以承担责任的。然而这样处理是否可以接受?第五,不论怎样处理,都有可能使“始作俑者”实际所负担的责任远远低于其应负的责任。一个制度怎么可以造成这种结果?第六,如果确定被告责任连带,那么,选定连带被告究竟依据什么标准?是二楼以上的所有楼层住户,还是三楼以上的住户?是依据砸伤的程度判断楼层,还是依据扔出物品的可能角度方向判断楼层以及某层住户的多少?
人们当然可以提出其他各种疑问。然而,所有这些疑问都隐含着一个预期目标:应当准确、具体地实现至善至美的公正。如果顺此目标继续思考,我们还会想到有趣的第七个问题:如果第六个问题所涉及的连带责任是必需的,那么,是否应当根据各个被告住处和原告受伤地点的距离、角度等参考函数,来确定被告的具体责任比例?这样是否更加公正?[13]
在此,进一步的问题在于所有这些疑问,尤其是第七个疑问,都将可能引导人们仔细考虑案件的各种调查结果,不断地求助于所提交的证据、专家意见、距离测量、相互质证等,[14]还有以后的细节立法努力。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多么复杂的法律操作,而其中包含了多么不易想象的成本支出。当然,如果最终结果可以查清责任并且以后能够解决类似的复杂问题,沉重的成本代价可能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就这里提到的案例纠纷而言,由于无法获得完全的信息,这是一个非常根本的重要障碍,成本的支出就像投入了无底之渊。在这里,成本支出似乎是没有回报的。所有这些复杂的法律规则的设想和法律操作,其“所带来的成本非常之大,而其所带来的功效则是非常可怜”。[15]
接此,我们也就必将面对一个深层困惑:这样成本支出的正当性是什么?我们怎样证明这是合理的?一方面是信息不完全所造成的重要障碍,另一方面是无法舍弃的真正公正的追求,还有一个方面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的成本增量耗费,于是我们所面对的是三重的悖论困境。其中既有经济的正当性问题,也有道德的正当性问题,还有政治的正当性问题。正当性问题是不能大而化小、小而化了的。这一问题深深嵌入社会集体意识之中,为人们所关注,为人们所追究。因此所有这些当然都是需要我们追问的。
现在我们再看另一点:将小型社群中的复杂规则移入大型社群,其所引发的问题是怎样的?
其一,在大型社群中,人们之间难免相互警惕、小心谨慎,总会出现监控他人的兴趣和“乐趣”。因为他们之间总是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利益分歧。“在一个松散的互不相识的人的相互协作中,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利益冲突则可能是颇为重要的。互不相识的人之间的相互协作,不是以友爱作为基础的,而是以‘注意’作为起点的。”[16]其二,大型社群中的人们总是并不那么熟悉的,他们的行动总是瞻前顾后的。在采取一个行动之前,人们总要考虑一下他者的感受、想法、反应,甚至他者可能采取的相反行动。如果自己是从事饮食行业的,当然就要仔细琢磨顾客的可能嗜好,顾客是否满意、捧场、拆台、投诉,或者极端者“揭筷而起”。其三,因为彼此的关系不是长久的,所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效应极为明显,这种效应“相对来说是相当严峻的”。[17]不仅如此,大型社群的人们还有可能既“患不均”又“患寡”,在要求所谓平等的时候尽力要求“多一份”。毕竟,彼此的关系是颇为暂时的,而机会总是有限的。如果我是一个异地的购买者,为什么我不去要求同等的价格对待,甚至要求少付一些钱?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将小型社群中的复杂规则引入大型社群,其所带来的成本同样是令人生畏的。背景因素的变化引起了系列的条件魔幻。当制定复杂的法律规则并且将其推入大型社群的时候,我们通常难以知道,广泛的社会人群将会采取怎样的行动策略,为了实现所谓的“法律实效”,我们将会拨付多大的财政支出。同样重要的是,正如我们在“追求真正的公正”中所看到的,我们还会遇到信息不完全的障碍,这就导致我们依然无法证明这样一种财政支出是正当的、合理的。我们再次面临了类似的三重悖论困境。
三
在我看来,现代法律的不断发展,似乎根本没有回应这里的正当性问题。作为支持法律不断发展的人们,似乎认为这种正当性的追问极有可能是不成立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增加法律生产、流通、运作的财政拨款?为什么我们不能推动甚至加速法律职业的扩张?或者,更为冠冕堂皇地说,为什么我们不能锲而不舍地将小型社群中的“规则理想”变为大型社群中的“规则理想”,尤其是锲而不舍地追求具体化的真正公正,即使它是看上去的“乌托邦”,即使我们总是遭遇信息不完全的障碍?这些反问是可以直接提出的。
然而,当提出这些反问的时候,当继续锲而不舍地努力追求法律发展的时候,我们可能是在不知不觉地做着另一种工作:培育一个庞大的政府机构、培育一个“暗中敛财”(如果说得严重一些)的法律职业。而且,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将要付出多少成本,所以培育费用又是不断有增无减的,我们需要为此准备支付不断增加的惊人账单。显而易见,基于法律制定的复杂性,以及伴随而来的法律实施的复杂性,必然需要增加立法、司法、执法还有诸如律师的“辩法”的大量投入。当法律制定以及法律实施的复杂性是不断的时候,大量投入也是不断的。这样,社会财富的转移在这里是静悄悄的,然而又是有去无回的,同时还是源源不断的。于是,对前面提到的正当性的追问,就转变为了这样一种追问:当几乎无法实现具体化的真正公正的时候,当不能实现小型社群和大型社群之间的复杂规则位移的时候,为什么社会的一部分人要向另外一些人不断“朝拜进贡”?站在一个纳税人的立场上,我们如何能够接受这里的正当性?
这里丝毫没有反对法律存在的意思。法律应当存在,而且如果在过去和现在加以考察,我们的确可以看到法律也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法律从产生那天起,就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秩序、尊严,当然也包括有时人们非常满意的公正或者正义。但是,正如生产者在提供了他者所需的产品时应该获得回报、在没有提供他者所需的产品时不应获得回报一样,法律生产者也必须面对是否应该获得回报的问题。如果厂家为我们提供了根本无法使用的产品,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付款?与此类似,当法律的一种功能不能解决纳税人的社会生活实践问题的时候,纳税人为什么要保持甚至保养这种功能,而且还要不断地养活驾驭这种功能的职业人员,直至付出神圣的法律信仰?
因此,必须对复杂法律特别是法律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反思。在我看来,这是《简约法律的力量》一书所提供的最有意义的学术价值以及实践价值之一。我们应当注意该书提到的这个内容:“如果立法行业可以成为所有行业中最为繁荣的行业,那么,我们应该尝试去做的,也就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了。”[18]我们还需注意该书《序言》中的这段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全方位地处理社会问题的雄心,使我们迷恋一个十分复杂的法律规则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只有法律工作者才能理解和驾驭,而且费用不菲……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私人化的社会角色和公共化的社会角色,为了解决具体的困难问题,无一例外地必须求助于法律工作者的帮助,求助于对法律拿捏自如的政府管制人员的帮助。其实,正因为如此,新的困难问题又因为其他原因而被引发出来。显然,对于我们来说,复杂的法律带来了一些便利,然而确定其中的某种具体便利到底是什么、到底是怎样的,却是十分困难的。相反,确定这种便利是如何被“冲抵”的,倒是比较容易。
四
不能否认,对法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这样的反思,表明了这本著作的“批判”立场。然而,正如许多针对法律提出批评的著述一样,《简约法律的力量》恰恰是将“批判”作为一个建设理论借以宣扬的基本起点。在这个意义上,对“复杂法律”提高警惕,并不意味着抛弃法律,而是建立一个对立参照以期阐发“简约法律”的思想。我们可以认为,根据日常语言的一些习惯,将“复杂法律”和简约法律对应起来,是大致可以得到允许的。于是,揭示“复杂法律”的困境,等于在说明“法律为何应该简约”。
那么,什么是法律的简约?
我们可以注意书中所举的例子。假设法律规定,“原告总是胜诉”,或者,“被告总是胜诉”,那么,两个规则都是非常简单的规则,甚至在语言陈述上都是至为精炼的,它们可以在任何场合下加以适用。[19]但是,这样“简单”的规则所带来的结果并不是简约的,更为准确地来讲倒是更为“成本化”的。因为,就第一个规则来说,显然,其激励作用势必导致法律诉讼的爆炸,人人都会希望从中捞取收益。于是,成本首先摊向了颇为得意的法律职业尤其是其中的代理律师阶层;其次则指向了围绕诉讼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政府成本和私人成本,毕竟,政府要考虑如何应对排山倒海般的诉讼浪潮,私人要考虑怎样才能避免成为被告。这样一种结果所带来的成本,不仅会使政府感到不堪重负,而且“会使决心将官司进行到底的缠讼者,希望通过诉讼伸张正义的缠讼者,都感到不堪重负”。[20]就第二个规则也即“被告总是胜诉”来说,其激励作用则是挑起愤恨,从而导致人人最终希望使用武力解决纠纷。不难理解,成为被告不但无须承担任何可能存在的责任义务,还能赢得法庭宣判胜利的话语荣耀。这样,最初可能就已受到伤害的原告,就会发觉起诉是毫无意义的。诉讼不能解决问题时,最佳办法也许就是鼓足勇气面对直至参加霍布斯的“人对人像狼一样”的混乱世界。这就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各种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
因此,简约不是简单。[21]同时,简约必定和成本问题、激励问题有着关联,是在成本与激励的相互作用中表达自己意义的,而所有这些又是涉及未来时态的。[22]
再看一个例子。
A拥有一块木块,由于疏忽将自己的木块留在了B的房间里,或者,有人将木块误交给了B,而B在雕刻雕像的时候,善意地认为木块是自己的,并且将其制作成了一个雕像。现在双方发生纠纷,都在主张雕像应归自己。谁应该拥有这个雕像?理由是什么?这是双方无意中参与其中的一项“共同投资”,双方都存在着误解,都是善意的,并且在一件单一物品上的共同投入都是不可收回的。
第一种解决方法是将雕像返还给对木块拥有产权(以及添附权)的A。但是,这个解决方法,等于在迫使B将自己的劳动成果转移给A。这似乎违反了将每个人自己的劳动控制权赋予其自己的自治原则。第二种解决办法是允许B保留这个雕像,以保护B的劳动权利。然而如果真是这样保护了B的劳动权利,那么,A就失去了他自己的木块,同时又没有得到任何的回报。第三种解决办法是允许一方取得另外一方的财产或者劳动,但是给予补偿。
怎样理解第三种解决办法?双方各自所拥有的财物(包括劳动)的混合,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在A和B之间建立了一个“双边各自垄断”的局面,双方都无法回到原初的状态,也即A拥有自己的(未被改变的)木块,B拥有自己的(现在付出的)劳动。也许,法律可以将双方当事人视为一个依照各自明确的投入比例共同投资的合伙人。当然,这个解决办法迫使两个陌生人进入了共有者的受托义务中,违反了他们的意志,而没有使他们进入另一种义务,这就是无须同意就可设定的义务。但是出于权利转让而实施的适当补偿,可以成为较优的解决办法。它尊重了任何一方的善意投入,同时,允许他们各自做出自己的选择,也即在做出补偿和获得补偿、接受物品劳动和放弃物品劳动之间做出选择。
那么究竟谁可以得到这件物品?谁必须接受适当的补偿?在此,严格来说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是,一个原则是可以考虑的,比如,考虑市场价值和主体评估的价值之间的差异。A的木块,是一个可替换的物品。如果没有碰巧的“混合”问题出现,他几乎不可能在这块木块上拥有任何特别的附属收益。这或许解释了他为什么购买这块木块,而不是另一块类似级别和类似质量的木块。这个雕像,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其价值是相当不确定的。把雕像给予B并要求B将另一块替代木块交给A,显然要比将雕像给予A并由B对这个雕像作价,给出非常不易确定的估价,更为可取。在这里,有件事情几乎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如果B是用他自己的材料制作雕像的,那么A就会成为一名购买雕像的个人。法律中时常出现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倾向于将这件物品授予对其估价最高的一方。从基本层面来看,为了降低政府成本(查明这块木块价值所付出的成本),法律设定了一个强制性的“购买”:留给A一个可替代他木块的替代物,同时使B“富裕起来”,仿佛他是利用他自己的木块雕刻了这一雕像。这个解决办法是简约的。同时,最为重要的是,这样一种解决办法又给予了双方以未来的宽松选择想象:A将不太在意出现类似的纠纷,B也将不太在意出现类似的纠纷。毕竟,不论怎样,其结果都是不错的,成本问题最小化了,行为激励也是正面的。于是,这样一个解决办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本”与“激励”之间相互协调的良好范例。
“雕像例子”是书中的一个重要例子。[23]
现在,我们尝试分析前面提到的中国例子,也即路人被砸伤的案例。
首先,如果判决被砸伤者也即原告胜诉,那么,就出现了数名被告成为“无辜者”的局面。反之,如果判决被告胜诉,原告也就成了“无辜者”,而且可能出现要比“数名无辜者”还要无辜的情形,因为原告自己一人承担全部损失。当然,还有第三种方法,判决原告和所有被告共同承担损失,按人数比例分配责任。三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在某种程度上使“损失始作俑者”成为制度的受益者。然而,因为查明“真凶”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附带结果。而且本案的奇妙复杂就在于不知谁为“始作俑者”。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共同特点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种方法看上去好像还是不错的,因为,大家都承担了相对而言较少的损失,除了“真凶”之外,其他所有被告加上原告由于“均摊”而使每个“无辜者”都减少了自己的支出。但是,这里存在一个糟糕的激励:原告为了减少自己的支出,且发泄自己的不满,遇到类似的情况将会尽力将尽可能多的被告拉入诉讼,于是,这就在增加政府成本(法院调查被告是否有关)的同时增添了社会对立(原告和潜在的更多被告的对立)成本。而且,原告也有自己的成本支出,即查明并且举证哪些被告是有关的。就日后的激励来说,原告为了避免再成为“无辜者”,即使是承担较少损失的“无辜者”,也将不愿意再次行走这条道路,其他路人也将避免行走这条道路,这条道路于是也就成为一种公共浪费。当然,对被告来说是有正面激励的。被告将仔细思考自己未来的措施,尽量使自己与侵权事件的发生“没有关联”。在成本和激励之间,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尚能接受但不是很理想的平衡。
再看第一种方法,也即原告胜诉。如果原告胜诉,那么,一个成本就是政府成本(法院调查被告是否有关),同时原告也有自己的成本,即查明并且举证哪些被告是有关的。但是,这种解决方式的激励结果在总体上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种判决使各个被告在未来必须谨慎小心自己的行为,尽量不去投掷物品。尽管一个被告的侵权行为可能导致与其他被告共同承担侵权责任,而自己只需承担较少的败诉责任,然而,自己依然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于是所有被告也就都存在避免“侵权”发生的激励。此外,为了避免自己成为一个承担责任的“无辜者”,楼上住户总要想方设法改善条件(比如,改善阳台设施以使他人认为自己不可能扔下物品),监督其他住户,以在出现类似纠纷的时候,证明是与自己“无关”的,等等。就原告一方来说,以后在经过楼下的时候依然无须过于担心。就这条道路本身来说也不存在公共浪费的问题。在成本和激励之间我们看到了较优的平衡。
再看第二种方法,也即被告胜诉。如果被告胜诉,政府成本(法院查明被告是否有关)和原告的起诉成本(查明并且举证哪些被告是有关的)是无法避免的。然而,这种判决的激励效果在总体上是负面的。首先,原告以及以后类似“原告”的人将不敢行走楼下的道路,从而道路将会被废弃。其次,楼上住户将不会在意自己的行为以及其他住户的行为,从而使该楼区成为危险地带,侵权事故完全可能不断发生,导致各种成本不断出现。在成本和激励之间,我们几乎看到的是糟糕的平衡。
按照《简约法律的力量》的思路,成本和激励之间的良好平衡,是法律“简约”的关键。[24]实现了成本和激励之间的有益平衡,也就实现了法律的“简约”。因此,第一,“简约”不是“简单”的重复,其更为重要的是个经济学的概念。第二,这种经济学的思路并不是简单的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思考的翻版,其还融入了政治经济学的思考,也即成本正当性的证明。第三,正因为成本与激励之间的关系是关键性的,所以,即使表面上看来“复杂”的规则,只要其具有成本激励之间的正当性关系,其依然是“简约”的。[25]
五
我不认为这种经济学的甚至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是天衣无缝的。仍以前面两个例子予以说明。在前面“雕像”的例子中,如果A的身家能以天文数字来计,那么,判决B不仅获得雕像而且不用补偿,那么又将怎样?在我看来,这依然是种通过法律的适当财富配置,依然会有良好的激励作用,而且可能是更为良好的激励。因为,如果木块对于A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的事情,而对于B而言则是雪中送炭的事情,那么,使A不获得另一块木头的补偿也就有如通过税收重新分配财富(对富人征收更多的税款从而二次分配)一样,实现了一个社会均衡,而且通常来说A是不会过于在意的。在后面“砸伤”的例子中,如果原告也是腰缠万贯,而被告则是斗室家贫,或者反之,原告是一贫如洗,而被告几乎都是达官贵人,那么,判决经济拮据一方胜诉,同样会有良好的激励和良好的社会财富再次均衡。概括来说,这种均衡对社会可能是必要的,然而,未必是成本与激励之间的有效搭配。它虽然同样是政治经济学的,却是另一种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期待(当然这有赖于我们如何理解社会财富分配)。更为重要的是,根据经济学甚至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我们也未必就应不去顾及案件条件的各种微观变化,从而拒绝另类甚至相反的纠纷解决。
指出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我在指出《简约法律的力量》的不足,也不可能存在“指出不足”的问题。而且,《简约法律的力量》本身也许认为这点根本不是不足,这里是包含争论空间的。其实,关键在于,一本著作可以在提出自己见解的同时,使他者提出另外的问题思路,在法律的语境中,这是至为理想的。正如该书所反复提到的,法律总是面对复杂世界的,而复杂世界的问题要害在于复杂因素是无法完全甚至大体加以预测的,因为信息是不完全的。法律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时常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劳永逸”这样的关键词,在法律追求的语汇中是不可能注册的。在这个意义上,重要的是一本法律学术著述是否可以提供开放的思考空间,是否可以提供经验上的反证可能性,从而推进我们对法律与复杂世界关系的重新理解。其实,《简约法律的力量》一书也在经常提到“简约”所遇到的问题,提到重新认识“简约”的可能性。尽管相信“简约”的设想在许多地方可以具有力量化的效果,然而,该书也在说明“简约”有其自己的边界。[26]
当然,验证法律理论的意义,自我辩驳、自我推进,是必须在实际的微观法律环境中展开的。于是,我们也就发现了《简约法律的力量》是如何深入法律王国的各个领域,如财产法、侵权法、婚姻法、合同法、保险法、劳动法、税法、公司法、证券法、反垄断法、土地管理法、交通法、环保法等的,是如何深入细节化的经济问题以及政治问题领域的,是如何在这些领域中展开自己“简约法律”的思想实验,以期论证其所具有的重要力量的。这样一种叙事策略,尽管是希望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复杂法律现实和法律“可持续发展”中逐一展开运动战、游击战,从而各个击破,在细节上彻底“戳穿”复杂法律的历史进程不可阻挡的现代性神话,然而,这又是必须操作、必须坚守的一项学术活动,也是“法律是务实的”“法律必定需要解决实际具体问题”这些原则所要求的智识期待。显然,仅仅适用宏大理论,如“简约无所不能”这样的宏大理论,以应对“复杂法律”的宏大理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复杂法律”的观念本身就是在微观的法律部门和微观的法律现象中建构的。为了征服对方,也就必须要在对方得以成立的基础上展开较量、拿出实力。而且,法律务实的品格决定了法律理论不能是抽象的理论游戏。因此,不仅要提出“为什么复杂法律的发展可以畅通无阻”,而且要在提出这种问题之后运用巧妙的学术战略,通过从一个具体法律问题进入另一个具体法律问题的方式,去逐步揭示其中的痼疾,展示另外的想象,提出新型的方案。
这是我们在《简约法律的力量》中可以欣赏到的睿智。
补充一点。
《简约法律的力量》的原文是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直译为《简单规则应对复杂世界》。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发现,在这本著述中,Simple不一定是“简单”的意思。在中文中,“简单规则”和“复杂规则”是直接相对而立的。[27]提到“复杂规则”我们就会想到条文冗长、含义繁密的规则。相反,提到“简单规则”我们就会想到条文短小、含义稀薄的规则。而事实上,作为书名的Simple Rules以及全书所论述的Simple Rules,显然不是指中文通常所说的“简单规则”。第一,其指实践秩序,一种在法律实践中操作起来简明扼要的秩序。第二,其指实践后果,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结束之后出现的正当性结局。[28]另外,中文“简约”和“简单”也是有区别的。“简约”更指一种风格,“简单”不过是简化的某种表达。面对一项事物,当称其“简约”的时候,我们是在评论欣赏其具有的独特风格,而且包含“审美”的意思。[29]反之,当称其“简单”的时候,我们极为可能是在评论其具有的“一般省略”,而且并不包含“审美”的意思。如果是在“某人思想简单”一类的语言陈述中,其还具有贬义的意指成分。因此,将Simple Rules翻译为“简约法律”也许是最为合适的。[30]最后,原书展现了作者希望证明“简约法律的力量”,[31]显示了作者更希望论证简约法律在复杂世界面前的优异能力,[32]如此,将其译成《简约法律的力量》也许更符合原著的精神追求。[33]
[1].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美]理查德·A.爱波斯坦:《简约法律的力量》,刘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37—38.
[3].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37.
[4].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42.
[5].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38.
[6].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43.
[7].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43.
[8].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44.
[9].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44.
[10].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44.
[11]. 相关情况可以参见圣兵:“高空坠物砸伤人,涉嫌住户同赔偿,侵权人不明可否搞‘株连’”,载《法制日报》2002年3月2日。
[12]. 现在,《侵权责任法》第87条对此问题已有明确规定。但一方面,对此问题人们还会争论;另一方面,类似的复杂法律问题在未来也可能在其他方面出现。同时,未来立法未必一定不会修改,所以,其依然可以作为例子加以讨论。
[13]. 我们可以注意各个媒体网络上的不同意见,这些意见基本上是围绕“是否公正”来讨论的。
[14]. 关于类似的讨论参见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98。
[15].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99. 中国法院时常会做出一个折中性质的裁判。就上面提到的案件而言,法院最终判决被告承担连带责任。但是法院并没有明确表示这种判决的制度成本思考。其实,当遇到这类比较蹊跷的案件时,法院总会做出一个这种性质的裁判。
[16].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43.
[17].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44.
[18].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140.
[19].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33.
[20].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33.
[21].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98.
[22].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32—33,96,307.
[23].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116—118.
[24].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30.
[25].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chap.1.
[26].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31—32,53,140.
[27]. 这里所说的“简单规则”和“复杂规则”的对应,与本文前面提到的“简约法律”与“复杂法律”的对应是不同的,尽管有少许相近的地方。
[28]. Richard A. Epstein,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chap.1.
[29]. 原 书 包 含 这 个 意 思,参 见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118.
[30]. 还有一点,在中文中,我们可以这样使用语言:关于公司内部运作的简单规则可以处理公司内部的复杂世界。就此而言,直译《简单规则应对复杂世界》似乎不能直接表明该书的“法律意义”。
[31]. Richard A. Epstein,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153,322.
[32]. Richard A. Epstein, Simple Rules for a Complex World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21,53,128,211,275,305,308, 325.
[33]. 本文为中译本的“译序”。
英伦的曾国藩家书 ——查斯特菲尔德《一生的忠告》读后
作者:愚公 发布时间:2014-04-15 14:48:48
查斯特菲尔德生于1694年,卒于1773年,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出身于贵族世家,青年时代在剑桥三一学院就读,毕业后曾游历欧洲大陆,回国后成为英国下议院议员。从三十二岁继承爵位,到三十六岁进入枢密院工作,并担任荷兰海牙大使。五年后回国,此后曾担任爱尔兰总督,国务院大臣等要职。其在海牙任职期间,曾与一名家庭教师生下私生子,但这个孩子从小跟母亲生活在一起,难得与父亲见面,鉴于这种情况,查斯特菲尔德从孩子六岁开始,就开始坚持不懈地给他写信,教他为人处世之道,希望他能够做一个绅士。这些书信,在查斯菲尔德去世后,才被人整理后公之于众。人们从其中,不难看出勋爵对于青年的谆谆教导。
由于这部书是由一百九十余封信件组成,其中包含了对珍惜时光、培养道德、努力学习、注意仪表、交流表达等多方面素养的教诲。这很容易让人们想到中国也有这样一位兄长、父亲曾国藩,对自己在湖南的子弟进行训导的书札。这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希望通过书信对青年子弟进行教育,而且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多相通之处。如果,能够将这两本作品加以对比,也许能够有更深的认识。但正是由于这本书,是一本书信集,所以很难归纳出一些结论,其中倒是有很多名言警句,值得人们思考。
1.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将成为你休息的场所和避风的港湾。要是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播下知识的种子,等到我们老了,就不会有知识的树荫为我们挡风避雨。
2. 两年以后你将踏足社会,届时必然会接触到各种社交圈,难免不被烦琐的事务缠住,到那个时候你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知识了。尽管你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留出一部分用来继续积累知识,可是已经没有充足的时间让你重新奠定基础了。
3. 一个才华出众、判断力优秀的人,知道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的目标,并根据目标的大小来分配时间和精力。
4. 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要仔细观察他人的表现,把那些教养良好的人视作现成的榜样,努力提升自己。
5. 对任何事情郊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全心全意地做好每件事。
6. 许多人都认为自己能够充分利用每天时间,可是到了晚上,把这些时间加起来,就会发现其实什么事都没做成。他们虽然花了两三个小时看书,可是看的时候不动脑筋,非常机械,结果什么都得不到。
7. 年轻的撒谎者会变得更加老练,年轻的流氓则会变得更加无耻。
8. 你的品性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基石上,否则很快就会坍誓,砸得你头破血流。
9. 处于15至2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交往采完善自己。今后的八九年时间正是你的黄金时期,你的将来就取决于这段宝贵的时间,所以一定要好好加以利用。
10. 你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都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意气风发,你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有才华的年轻人会把上面提到的这些资本用于追求合理的目标上,努力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在人生的舞台上大展宏图,而自鸣得意的愚蠢的年轻人则肆挥霍自己的青春,为了追求享乐,把那些资本都用在歪门邪道上。
11. 贪婪是一种吝啬、卑鄙的习气,我从没听说哪个守财奴有着某种突出的品质:而野心也是一种卑劣的习气,只不过为绅士所独有,与其他品质并不冲突。
12. 暴君和征服者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任意破坏这个世界,随意践踏人类的权利,搞得民不聊生,他们是世上最邪恶、最危险的罪犯。
13. 与人交往的时候,千万不要自夸或是自责,就让你的品质自己说话吧。
14. 不经大脑思考、一时鲁莽冲动去迫害或嘲笑他人,都是极不公正、极其荒谬的行为,说谎、欺诈的人才真正有罪,而天真地相信谎言的人则是清白无辜的。
15. 不要紧盯着一个榜样不放,而要博采众长,就像阿佩利斯或者普拉克希特勒斯,我忘了是其中的哪一位,为了完成他那著名的维纳斯塑像而做的那样——不单单模仿一种美,而是从众多对象中挑选出量好的特征并把它们融合为一体。
16. 唯一获得知识的途径就是,无论学什么都要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不论具备多大的决心和意志,一个人都不可能同时做两件事情或思考两个问题。
17. 学识(我是指古希腊古罗马的学问)是非常有用和必要的装饰品,你应该为无知而感到羞耻。
18. 社会是一本大书,我希望你从现在起就开始翻阅它,从中获得的知识将远胜于你以前读过的所有书籍。
19. 当你围绕某个主题有选择地看书时,可能会发现不同的书讲述的内容并不一致,阐释的观点也互相矛盾,这时你得赶紧求助其他书本加以考证。如此一来,反而会加深你的印象。
20. 所说的读书方法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三点:第一,踏进社会之后,没必要看太多的书;第二,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书上;第三,选定某个特定的主题,然后集中阅读相关的书籍。若是依照此种方法读书,那么只要每天花上半个小时就会令你终身受益。
21. 最简单易懂的书籍往往是其中最优秀的作品,因为一个作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作的时候,如果他把书写得艰深晦涩,那只能说明他的思维不清楚。
22. 莫要把作者的观点视为权威,不加判断就轻易相信;应该经过自己的大脑重新思考,判断书中的观点和史实是否准确。在求证过程中,你可以翻阅不同作者就同一个问题发表的不同见解,以此形成你对这一问题的总体印象。
23. 你应该学会倾听和了解其他人的看法,然后彬彬有礼地接受,冷静地思考,批判地吸收,以形成自己的想法并以温和的方式表达出来。
24. 懒惰和心思散漫是求知的两大敌人。有两种人:一种不愿博学多才,一种不可能博学多才,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唯一的区别在于,前者遭人唾弃,后者只会引入同情。
25. 我常常对你说,一个人要想发挥自己的才能并靠它增光添彩的话,就需要有良好的教养、迷人的举止和优雅的风范来润色,因为它们可以使人在第一眼就对你心存好感。
26. 外表的严肃与行为的庄重容易获得人们的尊敬,但这并不排斥风趣和幽默,因为风趣和幽默在本质上是严肃的。
27. 处处留心、专心致志可以培养斯文从容的举止风度;粗心大意、心不在焉终将一事无成。
28. 言行举止是知识的装饰,可以为你铺平通向世界的大道。就像一颗非常珍贵但表面粗糙的钻石,它会因为内在的价值而被小心存放,但是如果不进行抛光,它就一直这样下去,永远不会被佩戴,也不会熠熠生辉。
29. 粗俗的言谈举止和平庸的思维方式,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缺乏教养,而且也表明他交往的朋友素质不高。
30. 庸俗的人往往吹毛求疵,猜忌心强,对小事耿耿于怀,在群体中,他总是怀疑自己受人轻视,猜测别人说的每件事都在针对他。要是周围的人突然大笑起来,他就认为是在嘲笑自己,于是变得怒不可遏,并且粗鲁、莽撞地回击对方。他时常炫耀自己的个性、特点,希望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令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
31. 所有的主题都需要言语的修饰。还有什么比西赛罗、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更注重修辞呢?他们的哲学著作之所以流芳百世,靠的是精妙的修辞而不是可怜的哲学思想和逻辑推理。
32. 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那些锲而不舍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人,总是那些觉得这个目标遥不可及就半途而废的人更加接近完美。
33. 智慧就像正午的艳阳,过于耀眼炫目,还可能灼伤万物,因而让人产生畏惧惑。而早晨和傍晚柔和的光线与舒适的气温则能抚慰我们的心灵。唯有良好的判断力、文雅的举止、体贴和优雅,才能使心灵获得持久的安宁。
34. 善意的嘲讽隐含了嘲讽者内心潜在的优越感,可是没有谁喜欢被人看做愚笨、可笑之人,尽管他可能同样也对嘲讽别人乐此不疲。虽然善意的嘲讽一开始并没有恶意,可是最后难免不以伤人伤己告终,这完全取决于被嘲讽者的表现。
35. 一个愚蠢的人任意挥霍,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的声誉和好处,而一个明智的人不但不挥霍,还能给自己带来声誉和好处。后者对待金钱的态度就像对待时间一样,从不浪费一先令,正如从不虚度一分钟,只把钱花在有用的地方,或者能够给自己、他人带来理性的快乐的地方。
36. 观赏景点只是旅行最基本的目的,而倾听和了解各地的风俗民情才是旅行的重点。
37. 优秀的化学家能从每种物质中提取精华,而有才干的人,凭着自身的机敏和技巧,能从每位交谈者身上找到有用的东西。
38. 如果你能够好好利用每天的时间,那么就足够做好每一件事情了。你可以用一半的时间学习和锻炼,让自己头脑充实、身体健康;用剩下的一半时间与良师益友交往,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品格。
39. 我希望你记住,一定要把同伴和朋友区分开来。志趣相投的同伴不一定适合交朋友,甚至还可能是你潜在的危险。
40. 尽你所能好好对待他人,那么对方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这是我所知道的博取他人好感最有效的方法。仔细观察别人身上什么样的特征令你着迷,同样的,要是你身上也具备这样的特征,用人也会喜欢你。
41. 绝对不要轻易地散播谣言,也不要轻信别人的诽谤。对他人的诽谤只能满足一时的虚荣心,冷静下来细想之后就会发现对我们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实诽谤跟抢劫差不多,听信诽谤的人就像强盗一样可耻。
42. 一个具有良好教养的人,遇到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不会傲慢无礼,遇到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恭敬从容。他跟国王说话的时候,能够无拘无束;跟贵妇名媛闲聊的时候,能够表现得随和、愉快且不失尊重;跟地位相等的人交谈的时候,无论相识与否,都能够畅所欲言,而不会忧虑不安或者行为笨拙。一个人若能轻松地做到这些,就会受用无尽。
43. 为生活的快乐应该与学习、事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收获。一个不能够将事业和消遣结合在一起的人,要么是蠢人一个,要么是动物性情。
44. 千万不要设想持续不断地把时间都花在严肃的学习上。不要这么想!适当的时候也要放松娱乐一下。学习和娱乐都是必不可少、缺一不可的。它们可以培养你的品性,把你塑造成适应社会的人。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位父亲是如此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有所成,能够立志成才。如果,我们善于从中找到鞭策自己成长的箴言,也许阅读这本书也就有了价值。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9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超值(325+)
- 差评(358+)
- 强烈推荐(616+)
- 差评少(210+)
- 值得下载(512+)
- 还行吧(676+)
- 好评(124+)
- epub(367+)
- 可以购买(57+)
- 快捷(397+)
- 图文清晰(502+)
下载评价
- 网友 曹***雯: ( 2025-01-08 23:49:01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谢***灵: ( 2024-12-25 20:30:51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索***宸: ( 2024-12-18 05:11:24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石***烟: ( 2024-12-29 08:17:43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常***翠: ( 2025-01-06 04:48:33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蓬***之: ( 2025-01-04 03:46:10 )
好棒good
- 网友 沈***松: ( 2024-12-18 12:05:29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车***波: ( 2024-12-31 13:08:16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谭***然: ( 2024-12-28 20:55:19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辛***玮: ( 2024-12-31 02:29:29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陈***秋: ( 2025-01-04 17:41:16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融***华: ( 2025-01-09 10:52:52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冉***兮: ( 2025-01-01 16:38:04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方***旋: ( 2025-01-06 06:57:14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AGENT ZIGZAG(ISBN=9780307353412) 英文原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张爱玲传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华百家姓(附光盘)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赛尔号大电影7•疯狂机器城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华图·2018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2011上海市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财务管理高分强化试卷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背道而驰【正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秦始皇传全彩插图版再现秦始皇赢政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中国皇帝全传历史书籍历史类书籍畅销书中国古代历史名人传记中华帝王传奇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9787545506518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3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4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4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6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4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