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23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 新闻考前冲刺试卷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中公2023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 新闻考前冲刺试卷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中公2023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 新闻考前冲刺试卷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中公2023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 新闻考前冲刺试卷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中公2023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 新闻考前冲刺试卷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中公2023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 新闻考前冲刺试卷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中公2023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 新闻考前冲刺试卷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中公2023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 新闻考前冲刺试卷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中公2023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 新闻考前冲刺试卷 kindle格式电子书
寄语:
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辅导教材2023-1套真题+5套考前卷-实战演练-科学自测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3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辅导教材:新闻考前冲刺试卷》本书是为参加军队文职人员招录考试新闻专业科目笔试的考生推出的考前冲刺试卷。本书包括1套军队文职人员招录考试新闻专业科目的笔试真题和5套军队文职新闻科目的模拟题。其中,对于新闻考试的真题,我们给出了严谨科学的试题解析,帮助考生弄懂真题要考查的知识点。至于模拟题,则是中公教育军队文职考试研究院组织了研发人员对真题的组成结构、各考点出现频率占比做了严谨分析后,根据配套教材进行命制而成的,力图还原真实的考场体验。
书籍目录:
2019年军队文职人员招录专业科目考试新闻学试卷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招录专业科目考试新闻学考前冲刺预测试卷(一)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招录专业科目考试新闻学考前冲刺预测试卷(二)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招录专业科目考试新闻学考前冲刺预测试卷(三)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招录专业科目考试新闻学考前冲刺预测试卷(四)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招录专业科目考试新闻学考前冲刺预测试卷(五)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招录专业科目考试
新闻学考前冲刺预测试卷(一)
重要提示:
为维护您的个人权益,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请您协助我们监督考试实施工作。
本场考试规定:监考人员要向本考场全体考生展示题本密封情况,并邀请2名考生代表验封签字后,方能开启试卷袋。
军队文职人员招考·新闻学·考前卷(一)第页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招录专业科目考试
新闻学考前冲刺预测试卷(一)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基础综合与专业知识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20分钟,满分100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考生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都要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后,考生应立即停止答题,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部分基础综合
一、单项选择题(请根据题目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恰当的答案。共20题,每题0.5分,共10分。)
1. ()的主要载体包括U盘和光盘,其优点是存储容量大、携带方便。
A.电子出版
B.互联网出版
C.手机出版
D.流媒体出版
2. 1999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品的()被制成网络版,并通过人民时空网成功销售,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图书出版的开始。
A. 《神州学人》
B. 《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
C. 《解放日报》
D. 《光明日报》
3. ()是一种包含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加工作品的活动,是出版活动中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A.校对B.编辑
C.印刷D.修改
4. ()是一种纸质出版物,复制方式为印刷,一般不会再版或修订,以较小开本的、具有封面且装订成册的出版方式连续出版。
A.图书B.报纸
C.光盘D.期刊
5.编辑工作包含了对已经完成的作品进行追加创造性劳动,这也是编辑工作的专业特点之一。这指的是编辑工作具有()。
A.独创性B.选择性
C.加工性D.中介性
6.在这种角色中,公共关系工作人员对社会组织中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协助组织管理者解决这些问题。这种角色指的是()。
A.沟通协助者
B.问题解决过程协助者
C.指导专家
D.沟通技工
7.公众是组织的公众,因此,公众的观点和行为能够对组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能够改变组织的发展与未来;反过来看,组织对公众也能产生类似的作用力。这指的是公众具有()。
A.整体性B.同质性
C.相关性D.层次性
8. ()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A.群体传播B.人内传播
C.大众传播D.人际传播
9.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是以19世纪30年代()为标志的。
A.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B.金属活字排版印刷
C.美国条电报线路开通
D.大众报刊的出现
10.人类的大多数语言发音都很少。这指的是人类语言的()。
A.灵活性B.经济性
C.创造性D.超越时空的能力
11.稿件中如果涉及某些特殊内容时,编辑若无法辨别清楚,应及时上报上级单位进行审定。以下内容不需要上报的是()。
A.国家事务与重大决策
B.股票涨跌
C.武装力量活动
D.国防建设
12.“有限效果论”着重考察的是具体传播活动的()。
A.长期效果B.中期效果
C.短期效果D.综合效果
13.在《创新与普及》中提出了“多级传播”理论的美国农村社会学家是()。
A.罗杰斯B.赖特
C.拉斯韦尔D.拉扎斯菲尔德
14.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揭示了媒介的内容报道与受众现实认知的关系的是()。
A. “培养”理论
B. “沉默的螺旋”理论
C. “知沟”理论
D.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5.下列出版物的出版活动不能被称为数字出版的是()。
A.数据库出版物的出版
B.数字报的出版
C.使用电子设备编制的实体教材的出版
D.电子书的出版
16.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社会学家是()。
A.诺依曼B.科恩
C.拉斯韦尔D.麦库姆斯和肖
17.人类基本、常用和灵活的传播手段是()。
A.口语B.文字
C.印刷制品D.电子制品
18.通过唤起受众的负面心理,来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发生一定变化的传播技巧是()。
A. “两面提示”B. “警钟效果”
C. “明示结论”D. “诉诸感情”
19.编辑要有极强的业务素质。下列素质中不是编辑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的是()。
A.扎实的文字功底
B.较高的审美品位
C.较强的科学研发能力
D.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
20.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理论的西方新闻工作者是()。
A.麦库姆斯B.李普曼
C.拉斯韦尔D.肖
二、单项选择题(请根据题目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恰当的答案。共14题,每题1分,共14分。)
21.不属于机器媒介系统的是()。
A. 《上海新报》B. 《阿凡达》
C. 《鲁豫有约》D.腾讯QQ
2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受众的特点的是()。
A.隐蔽性B.显形性
C.广泛性D.混杂性
23. “无力的大众传播观”指的是()。
A.传播技巧研究B.受众研究
C.传播对象研究D. “传播流”研究
24.关于国外数字出版的现状,错误的是()。
A.数字出版行业将得到进一步扩张
B.数字终端在不断进化发展
C.数字出版行业巨头逐渐形成
D.数字出版产物会越发模板化、单一化
25.我国目前的印刷字体大小的常用计量制度不包括()。
A.方数制B.级数制
C.号数制D.点数制
26.下列关于公共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公共关系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B.公共关系是一种单向传播活动
C.公共关系是一种意义沟通活动
D.公共关系是一种价值劝说活动
27.关于国际公共关系的原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具备全球眼光
B.保护本国利益
C.尊重区域差异
D.遵守国际惯例
28.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在一般社会功能层面不包括()。
A.协调公众并行使社会控制
B.向社会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
C.传递社会文化遗产
D.提供娱乐、消遣活动
29.下列关于出版物的属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出版物的精神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B.出版物具有物质产品属性
C.出版物的物质产品属性也表现为商品属性
D.出版物的物质产品属性和精神产品属性是相互对立的关系
30.以下不是“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局限性的是()。
A.其整体的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B.其单纯地研究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
C.其脱离传播媒介方面在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D.其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31.编辑工作在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不能体现在()。
A.对大型出版物的协调组织
B.将作品转化成出版物时要参与出版物的整体设计
C.策划新图书和组织作者们进行创作活动
D.对出版资源的开发进行设计
32.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是()。
A.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B.来这里参加夏令营的有广东、广西的初三学生、山东、山西的初二学生。
C.高校长宣布:今年有两个好消息告诉大家:我校今年荣获优秀学校二等奖……
D. “这究竟是谁的责任呢?先生们。”保安严肃地说。
33.下列对公共关系要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公共关系的要素包括公众
B.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
C.公共关系的要素包括传播媒介
D.公共关系的中介是由交流、沟通、劝说组成的传播过程
34.公众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不包括()。
A.从众心理B.攀比心理
C.变化心理D.趋同心理
三、多项选择题(请根据题目要求,从五个选项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恰当的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少选且选择正确的每个选项得0.3分。共4题,每题1.5分,共6分。)
35.群体对个体成员的意义体现在()。
A.个人满足需求需要依靠群体
B.个人在群体中会为了避免群体制裁而选择接受多数人的意见
C.群体可以为个人提供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
D.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E.群体中的多数成员会对成员中的少数意见产生压力
36.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包括()。
A.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B.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C.坚持改革创新
D.坚持数量
E.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37.关于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的研究成果有()。
A. “主我与客我”B. “两级传播”
C. “意见领袖”D. “创新—普及”
E.“社会模仿”
38.关于与编辑工作有关的国家标准规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书法艺术作品必须使用规范汉字,禁止使用不规范汉字
B.同一种图书的不同装帧形式、不同版本可以使用相同的书号
C.相同内容不同开本的图书、相同内容不同语种的图书不能使用相同的书号
D.统计表中的数值,如正负整数、小数、百分比等,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
E.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
第二部分专业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请根据题目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恰当的答案。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39.我国新闻学研究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A.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
B. 《新闻学》的出版
C.陆定一新闻定义的提出
D.徐宝璜新闻定义的提出
40. ()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A.报道B.事实
C.舆论D.新闻
41.关于新闻选择的标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新闻选择的事实主题必须具备真实性和新鲜性
B.新闻选择的标准是新闻价值
C.宣传价值是以传播者为出发点的新闻选择标准
D.新闻法规是新闻选择的后一步
42.我国新闻事业是国有资产,其归属权是()。
A.全体民众B.党和政府
C.各级党委D.各地政府
43.在新闻选择的过程中,下列做法不当的是()。
A.保护消息的来源
B.大力宣传暴力事件
C.不刊载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23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辅导教材:新闻考前冲刺试卷》本书有以下特色:
依照真题,贴合考试内容
本书严格按照《军队文职人员考试文学类(新闻传播学)专业科目考试大纲》及军队文职新闻的考试真题编写,题目设置向考试真题看齐,力求给予考生贴近实战的练习体验。
1.优化体验,设置答案速查表
本书在每套试卷的试题与答案中间设置了答案速查表,方便考生在自测完成后评定分数,认识自己目前的专业知识掌握水平。
2.真题 模拟题,帮助考生针对性复习
本书设置了1套真题与5套模拟题,考生可以在考前每隔一段时间做一套,并在做完后进行自查自纠,实现针对性复习。
书籍介绍
《中公版·2022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辅导教材:新闻考前冲刺试卷》本书是为参加军队文职人员招录考试新闻专业科目笔试的考生推出的考前冲刺试卷。 具体来看,本书包括一套军队文职人员招录考试新闻专业科目的笔试真题和五套军队文职新闻科目的模拟题。其中,对于新闻考试的真题,我们给出了严谨科学的试题解析,帮助考生弄懂真题要考查的知识点;并且,我们还给出了其它选项的释义和辨析,帮助考生全面理解考试真题。至于模拟题,则是中公教育军队文职考试研究院组织了研发人员对真题的组成结构、各考点出现频率占比做了严谨分析后,根据配套教材进行命制而成的,力图还原真实的考场体验。
精彩短评:
作者:一然 发布时间:2020-03-26 00:05:13
华夏雨就是罗曼·罗兰所口中的“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英雄吧。另外不得不说冯老的文笔真好,让我看书的过程中有种看电影的画面感。
作者:中二使我快乐 发布时间:2015-01-06 23:58:01
痛苦的阅读体验至少50%来自翻译……
作者:小巩俐减脂中 发布时间:2014-02-12 11:17:46
长大了。看李碧华也不觉得慎得慌了。
作者:杜秀 发布时间:2018-05-09 22:23:28
先民朴实的情感
作者:边界1999 发布时间:2017-02-16 11:22:48
很实用,需要用心去读并好好实践的一本好书,不只是针对于抑郁症,所有人都可以买来看一看,纠正自己思维模式里的逻辑错误。思维决定情绪,我们对事情的看待方式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可以反复翻阅,不鸡汤。
作者:道法自然 发布时间:2022-09-25 22:08:28
森林里的故事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要丰富。这里面也有此消彼长,有竞争合作。作者作为德国的森林游侠,带给我们一个奇异的世界。
深度书评:
全书细读:不存在的存在与源初同一
作者:Clannad 发布时间:2024-04-20 18:14:10
写在前面
这本书难度不低,很多地方阿多诺讲得也很晦涩,主要原因也在于他脑洞比较大,联系了很多材料,也经常使用一些典故,导致文本整体难度就上来了,讲了三周写得3w字现在来看还是很粗浅,甚至都是一种半蒙半猜。不过这本书的大意说来也很简单,我用白话大致解释一下,大家在进入文本之后,可以参照。这本书在最根底的地方谈的就是,阿多诺认为海德格尔尝试在寻找一种源初的直接之物或直接性,本真性意味着一种跟源初之物的直接关系,行话也意味着一种与源初之物的最初的未曾被中介的直接语言(命名)关系。这这种观点来自于阿多诺与海德格尔都看到的一个事实,即概念与事物之间的非同一性,更进一步说就是,过往主体性哲学或者崇尚知性以及所谓理性的形而上学其实都有所谓的局限性,总是没有办法在完全意义上揭示事物。但阿多诺认为,海德格尔看到这一点之后,还是认为有一个源初的人与物的同一不可分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存在能够充分展现自身,因为这时候人就是透明的,相应的,语言是对存在的直接命名,有所谓的源初语言,这种源初语言能够与存在同一。但阿多诺认为这种做法完全不可取,首先,海德格尔寻找的源初之物根本不存在,“存在”(Being)这个概念是海德格尔错误的将生存着的此在的存在(being)给实体化的结果,是一种奠基狂热。其次,海德格尔抗拒中介性,拒绝主体-客体辩证法,拒绝概念对直接性事物的抓取。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是空泛无内容的,因为任何直接之物都以中介性为前提,单纯谈一个空泛的直接之物,首先他是无内容的,其次,它根本就不存在。再者,诸如存在、死亡等原先都被视为概念,是中介的环节,海德格尔将这些中介的环节绝对化,具体操作就是这些概念的实体化,在语言中就是语言的拜物教现象。但问题在于,这样操作得到的“存在”等概念是空泛无内容的,因此,行话就只能一直同句反复,存在就是存在,死亡就是死亡,得不出什么新东西。而内容的空泛与客观性的丧失是紧密结合的,海德格尔本人不希望自己的存在等概念被物化为某个固定之物,但他也当然不希望他的概念是空洞且形式的。这时候不得不走的一条路径就是让概念的内容靠主体自身来给出,并且是作为单个人的主体,因为有外人的参与,此在与存在的直接性关系,此在由死亡带来的的向来我属性,以及此在由死亡带来的内在完整都会被打破。(阿多诺认为海德格尔沿袭了克尔凯郭尔,是黑格尔苦恼精神的劣化版)让这个主体的主观任意决定了行话的实际所指。但这种做法很快会导致新的两个问题,第一,因为人在阿多诺看来是处于社会历史关系之下的,海德格尔认为这些外部因素相对于个人的主观任意属于第二性,那么人遭受的困难与困境,先是被看作是此在的生存论以及存在论层次的问题,而不是现实问题,人只要在意识中,以及在所谓的存在论层次解决这些困难就好。阿多诺这么看,就跟书名结合在了一起,即《德意志意识形态》。跟马克思一样指出在他们这些青年黑格尔学派学者一样,海德格尔认为观念、意识决定了事物的发展,人只要选择过一种本真生活,现实的困难也就不是回事儿。
第二,人因为其在社会历史之中,那么他的主观任意实际也就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主观,所谓的主观可能恰恰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本真之人的行为反而更容易受到外界的操纵,更容易常人化,更容易受到纳粹的支配与统治。
写到这里就差不多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不过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没谈到,我们也就在后面进行具体解读。不过因为这是作为一个上课的讲稿,有些地方会写得很省略,再者读到后面真的有点读麻了,很多地方就随便一笔带过,粗线条的理解了下,甚至有很多错误理解,也希望大家多挑错吧。
正文
本真性的行话原先是作为《否定辩证法》的一部分来进行写作的。后来这本书被单列出版,因此,这本书可以作为否定辩证法本体论批判的前奏。本书以对当时德国盛行的存在主义思潮的批判为主。而这本书的特点在于,相较于《否定辩证法》,本书更多使用“哲学、社会学和美学的方式来写作,而不是按照习惯将这些范畴区分开来,并尽可能地分别讨论。”(129)我们不难看出,在书中阿多诺利用了很多材料,诸如文学、社会学等,其力图对当时流行于德国的意识形态做一个总体的批判与研究。海德格尔的思想则是阿多诺想要批评的代表。从本书的标题,阿多诺取名本书为本真性的行话,直指海德格尔的思想以及海德格尔的赖以成名的道说(Sagen)方式。这种道说作为一种行话,主张一种对日常语言超越性意义的挖掘,而这种挖掘并非是以理性推理或辩证法的方式,而是作为对语词的非理性直观,这种对语词意义的挖掘在阿多诺看来自然是空泛无意义的,因此,阿多诺说“什么是行话、什么不是行话,这取决于词语是否以这种语调书写,在其中这个词语处于超出其本身含义的位置……它关心的是,它想要的东西单凭其被报告的方式就会被广泛地追捧与和接受,而全然不顾及这些话语的内容。”(7)行话利用的则是本真与非本真的二元结构来对一切进行评判,本真性-本己性这一概念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得到发扬,eigentlich也可以被理解为本己性,这就更易说明eigentlich自身拥有的批判性内涵,即从常人的(Dasman)的宰制之中挣脱出来,从日常操劳所必然蕴含的沉沦结构之中挣脱出来,完成向本真性的一跃(Sprung),从而进入本真之人的行列,也就是回归本已,在所有权意义上则就是自己拥有自己。那么,阿多诺是如何开始他的批评的呢,他并没有直接从海德格尔开始,而是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盛行的本真性宗教。
第一部分:危机、跳跃、本真性(p1-5)
在本书一开始,阿多诺指明了一个时间点,即20世纪20年代初,这对于基督教改革而言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1919年,卡尔巴特经由他的《罗马书》开启了一场神学革命,对此,阿多诺也非常重视,阿多诺在另一本阐释康德的著作中指出:“现代神学,如卡尔·巴特承袭索伦·祁克果所创立的那样,以极大的热忱和坚决将神学范畴彻底与知识对立,并尝试将“信仰”这一悖论性的概念应用于神学范畴”(16)卡尔巴特意味着现代神学的开端,他主张终结当时德国盛行的自由主义神学,这种自由主义神学一方面隐含着对历史进步的必然信念,另一方面隐含着一种自然神学的特征,即反对那种超理性的推理与对上帝的直观,仅依靠经验与理性进而对上帝与存在进行论证。而卡尔巴特则主张相反,其主张诸如《圣经》等经文并非仅仅是作为历史文献,在历史主义盛行的当时,基督教学者仅将这些文献做字面上的理解。但卡尔巴特认为,《新约》意味着对上帝之言(Godwords)的生命力的见证,是信徒生活经验的现实写照。由此出发,巴特主张重新对上帝所启示的真理,也就是对圣经进行研究,为了能够使得上帝之言能够被顺利道出,巴特开启了自己的“危机神学”。
巴特的"危机神学"罗马书的审判,在其希腊语的原初意义上说,"危机"(Krisis,来自希腊语"krinein")意味着筛选或分离,同时这也是最终经由决定而得以体现的选择或判断。在德语中,我们能从"分离"(Scheidung)和"决断"(Entcheidung)等语词中感受到同样的语言效果;从字面讲,危机是一种决定性的判断,又被理解为某种"批判性"(critical,同样源自希腊语"krinein")的转折点。对巴特来说,危机标志着人们意识到"真正的信仰是虚无的",以及人类必须在肉体和精神之间面临某种"非此即彼"的状态,前者"在时间之中",而后者"超越了全部时间"。综上来看,从巴特的危机神学由向前回顾可以看到克尔凯郭尔的神学思想,而往后看则可以看到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哲学,他们都主张一个在非此即彼的境地之下,通过决断以完成所谓信仰的跳跃。这种神学主张看似是一种对上帝启示真理的追寻,实际不然。因此,阿多诺指出:“与其说它们对特定的教义,即启示的真理内涵感兴趣,不如说对‘意向’(Gesinnung)感兴趣”(3),这里的意向则是指一种超越日常的维度,该意向仅仅是作为对日常生活的一个否定性的向度,并无具体的内容,或者说仅仅以否定为自身的内容。
信奉这种神学的人组成的圈子以是否本真为判断标准,来评判一些人够格与否。而在此时,阿多诺也给出了这类信仰集体的一大特征,即这类人是反理性的甚至是反智的,而反智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称之为具体物的东西,有重新错失给可疑的抽象的危险”(4)。即他们认为过往神学与哲学往往是在用理性对现实进行抽象,从而使得现实丧失了其自身的丰富性,信徒的历史性的具体生存被抽象成一种单纯的客体或现成之物。这与阿多诺对现代工具理性的批评有互通的空间,其实也类似于卢卡奇说的,非理性主义开始于一种对知性局限性的批判。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真之人需要放弃理性,走向一种非理性主义。阿多诺给出了一种反驳的论证:至少本真之人也离不开日常使用的“概念”,他指出,概念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抽象”,由此说明,本真之人对抽象的追求其实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在这之后,海德格尔于1927年出版的《存在与时间》中,彻底在生存论中将作为哲学概念的本真性提出,人们的崇拜从原先对基督教的崇拜转成了对本真性的崇拜。这里恰恰应了阿多诺在本身开头引用的贝克特的话:“举起一座庙宇,比放下崇拜对象更加容易”。本真性作为另一种权威取代了上帝的权威。并且,这种对本真性的追求渗透入了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当中,关于本真之物的语言到对思想进行了塑形,使得思想丧失了批判性的维度,这也是导致纳粹以及法西斯主义兴起的重要原因。接下来,阿多诺对这种本真性之物的话语,也即是行话做了具体的讨论。
第二部分;行话的特征(p5-15)
在当时德国,本真性的行话作为一种言说,而非书写流行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它确实具有一种易于传播的特征,而它流行的原因在于。它是“人类深层情绪的伪装”(5)它表达了当时社会人们具有的一种普遍情绪,这种情绪被海德格尔捕捉为“畏”(Angst),但事实上,正如“畏”属于本真性话语的体系一般,阿多诺指出它实际上将自己与“赋予了它灵魂的经验阻隔开”(5),用单纯的存在之畏取代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们的物化现象,以及当时德国在一战后整体的悲观主义情绪(西方的没落作为背景),这些复杂的历史经验被简单的用行话取代。可以看到。行话的词汇往往“脱离上下文,也脱离概念性的内容”,即它往往脱离具体的语境,或者按照阿多诺的概念,就是否定了其自身并应该所处的语言的星丛(Konstellation)。
星丛这个语词是阿多诺从本雅明那里借用来的。在本雅明的文本中,星丛是历史的一个替代模式,它与“进步”的线性模式相区别。与现代主义的“蒙太奇”相类似,星丛使过去的事件与过去的事件相联系,或者是将过去与现在相联系。它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映像,体现了从“神话”到真实历史观念的变迁。不过,阿多诺对星丛的使用与本雅明是在两个不同的意义上。用来指涉现象与现象之间或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阿多诺把星丛理解为一种辩证结构。在星丛中,元素所体现的并不是它们所表达的东西,相反,它们形成了一个网络或空间,在它内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元素是平等地处于同样地位的,且不会被归结为某个中心。以天文学的星座为例,每个星座内的星星都是和平共处的。没有哪一颗星比其他的星更重要,它们共同形成了星座的图像。在行话中,阿多诺认为“词语往往处于超出其本身含义的位置”(7),行话尝试抽离语言星丛当中某些作为元素的词汇,将原先处于关系当中的词汇或概念视作为一个自在的对象,从而造成了一种语言的物化。这种物化也意味着思想的固化,阿多诺指出:‘行话剥夺了他去思考点什么的可能并使思想贬值了’(7)而这种行话产生的原因也就在于,当时小资产阶级无论在现实还是在精神层面都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行话的出现使得让每个小资产阶级都认为自己是被选中的,使其自身能够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认为自身可以弥补差距。
接下来,阿多诺讨论了行话与哲学之间的关系,认为行话破坏了哲学,否定了哲学应有的辩证法结构。阿多诺指出:“哲学的特性决定了其所有词语说出的比它们任何一个单独说出的更多”而行话讲“真理相对于单个词语和判断所指的超越性,被这种行话附加给了这些词语。”在原先的哲学陈述中,任何单个命题都有其认识的局限性,只有在命题或概念不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走向自否定时,才能作为真理展现的一个环节,这在黑格尔那里也作为真理显现(Darstellung)或陈述的一个过程。而行话则否定了这种哲学陈述的辩证特性,试图让词语本身一劳永逸的获得真理,这也导致词语与事物,以及语言内部诸词语与它们之间关系的辩证法都被打断。行话抹平了思想的深度,仅仅成了一种无用的辞藻。像是照面厅以及生存等概念,在阿多诺看来是特别浮夸的,还有诸如当时行话所接受的德国青年运动,在使用这些行话的共同体中,思想是不能够太艰深的,“是整个人在言说,而非思想在言说”(11)。
在这里,阿多诺集中批评了一个来自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概念,即陈述。海德格尔实在探讨命题时提及的陈述,在对命题的第二项规定之中,海德格尔说:“命题也等于说是述谓。‘述语’对‘主语’有所陈述,主语由述语得到规定”(德文原页码SuZ154)海德格尔对命题与陈述的说明和阿多诺认为的“陈述”这一概念正常的使用方式接近(6),但是在海德格尔看来,所谓命题是以此在的其他生存活动为前提的,即“命题须先行具有已经展开的东西,它以规定方式把已经展开的东西展示出来。”(SuZ157),在海德格尔看来命题是此在解释(Auslegung)活动的变式,而“一切解释都奠基于领会”(SuZ153),领会则是此在的生存论环节,因此,命题以及陈述最终是源出与此在的生存活动,如果没有此在的生存活动,也就没有命题。这也就如阿多诺所说:‘言说者的生存同时沟通着事物,并将这种生存的尊严赋予事物;他让我们完整地看到,若离开言说者的这种溢出。言说就已然是非本真的,表达对事物的纯粹顾及就已然是一种原罪’(7),本真的陈述恰恰意味着一种对此在生存经验的表达,这种表达则被阿多诺转写为主体的内心内容,即陈述想要呈报的是“所说的内容源自言说主体的内心深处”(12)但这种行话似的陈述却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为每个人都有其自身内心的表达,似乎每个人都因其内心的表达而获得了真理,真理从外在的客观性变成了一种内在性,而那种客观性反而被诋毁成一种物性(13)。对内在性的过分强调导致一切客观事物没有了基础。阿多诺的批判延伸下来可以走到施特劳斯对海德格尔的历史主义-相对主义批评之上。
在过去的基督教之中,真理还具有所谓的外在性与客观性,马丁布伯则进行了转向。马丁·布伯提供了一个哲学版本:“自从马丁·布伯将克尔凯郭尔的生存者概念从他的基督学中分离出来,并直接将其美化为一种态度,如下这种偏好就流行开来,即将形而上学的内涵表现为捆绑在所谓‘我与你’的关系上的东西。……在此被继续施魅的无非就是自然与超自然之间的界线。”(13)我们不难看出,宗教性的超越性追求,其目的已不再是构建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一种“神”,而是在寻常生活中发现神圣性、虔诚性。这样,本来极其激烈的否定性关系,即脱离此岸生活,向往神性事物,一下子就转变成了某种肯定性。宗教对死亡的讨论在今天被回避,痛苦与救赎被移出了神学,而反而开始了一种对现世的肯定。这种肯定在当时德国也是很流行,就比如海德格尔对保罗书信的解读。这种对现世的肯定弥漫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是一种盲从的现象,反而可可被看作为海德格尔笔下的“常人”态。在海德格尔原先的设想中,虽然常人与本真之人是两种生存论的类型,但都是此在生存的样式,即“两个类型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完完全全的飞跃”(14),阿多诺往后延伸,则以一种近似取笑的方式指出,海德格尔自己也没想到,本真之人在当今社会恰恰就已经转化成一种常人的样态了。
行话与社会统治(p15-26)
在社会进行分工之后,阿多诺发现,当时从事精神研究(geistigeArbeit)的这些文化人实际上落后于他们自身所要研究的精神,即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这时候他们希望能够通过使用行话来弥补这些差距,从而使自己在当前社会可以被视作为独立自由的个体。其实包括当时的统治阶级与技术官僚也希望利用行话来弥补差距。阿多诺指出,尽管本真性的行话往往反对甚至蔑视文化工业,但是二者的逻辑却并无二致,在它们这里,“滞销品听起来也是摩登的”(15)。当“古朴”成为一个卖点的时候,本真性的行话与文化工业的同构性就显而易见了,阿多诺更倾向于用“工艺美术”来表达,也就是一种标榜特殊性的千篇一律,并尝试用一种所谓的原始物来替代今天看似革新的工业产品,但实际上仅仅是一种商品宣传,举个例子,像是“老味儿”也有类似的特点。
他们通过使用行话而尝试获得的教养是一种伪教养。这种教养与语言从二战前到纳粹再到纳粹语言不受欢迎之后都在流行,并且借助现代广播进行了扩散与升级,阿多诺指出“书写语言与口头语言之间就发生了紧密的相互影响,这样人们就能够阅读到印刷出来的行话,那明明白白地是模仿广播的声调,而广播本身又是基于本真性的书写著作”。这种流行的语言作为上层建筑变成了一个普遍的意识形态,整个社会将自身视作为一种中产阶级的统一体,并利用这种语言来进行自我确认。
而这种本真性话语真正造成的后果是一种无批判性,也就是上文提及的肯定性的维度。阿多诺说,:“人们需要这样理解,即正在自行发生的事情是如此深刻,以至于语言说出它就是对它的亵渎。精细的双手鄙夷地拒绝对正在生效的财产和统治关系作出任何改变”(16-17)阿多诺拿海德格尔哲学举例,指出上面所谓的生效的财产与统治关系仅仅视作为存在者层次的东西而不被海德格尔重视,真正的存在的发生也不是日常语言能够进行表达的。由此来看,在行话的规训下,整个社会丧失了其应有的批判性维度,而进入了一种对社会现实漠不关心的态度之中,是一种对严峻现实的一种掩盖,已然是社会统治的一部分。
并且这种漠不关心逐渐也转化成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即在此存在(dazusein)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了,德国人原先对宗教上帝的肯定变替换成了一种宗教性与虔诚本身,这是保罗书信内容的当代表达,是一种无基督的有神论。“人们只需要做一个虔信之人,至于信仰什么,就无所谓了”(17)接着肯定性的维度,阿多诺着重分析了本真性的行话对“痛苦”和“庇护”的升华,表明其乃是以一种宗教性的方式对严酷现实状况的掩盖。
在提到贝根格律恩在其诗集《神圣的世界》中说他的“耳朵听见的,无非是颂歌”,是“对此在的感恩的赞同”的时候,阿多诺特别点出这本诗集的出版与集中营里犹太人惨遭迫害在时间上的接近,那时“人们将没有被毒气完全彻底杀死的犹太人,扔进火里活活烧死,在那里这些犹太人恢复了意识,惨叫不止。这个诗人,这个我们绝对不可能模仿他说出廉价乐观主义的诗人,这个以哲学武装头脑的教育家(他利用了乐观主义),听见的无非就是赞歌”(20)。阿多诺将行话诗人“对存在之虔诚”与当时大行其道的“对德意志之虔诚”关联起来,并暗示这种行话背后的现实暴力。本真之人的这种升华实质上也是假装从严峻现实中体面逃离,其目标“或者是正确的生活,或者是尚未被工业主义占领的社会飞地,或者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尼采和启蒙运动还没有流传开的地区”(21),在这些地方,本真之人便可以不顾现实的痛苦而设想救赎,寻求庇护。
尤其是对于庇护一词,庇护在海德格尔的文本罗格斯当中算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其本来指的是希腊语λέγειν,即作为道说和言谈,而λέγειν在德语中的动词转写就是legen,即放下来与放在眼前,这是一种吸取和积聚意义上的采集(lesen),而这种采集与聚集从本质上是一种对事物的保存与安放。而安放意味着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事物为我们所关心,与我们相关涉,进入我们的眼中,并且进入到那种保护之中。而保护意味着眼前的东西进入到无蔽状态中,海德格尔说:“λέγειν关注的是盛放于眼前的东西在无蔽之域中的这样一种安全庇护(Geborgenheit)。”(217)而使得遮蔽之物进入无蔽领域的过程就是在场者之在场本身,也被称之为存在者之存在。也就是说,道说和言谈的本质就是上述内容。而海德格尔想要突出的是,言谈作为对存在者的采集与聚集,实质上是存在者进入无蔽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存在自身的显现,并且这种显现并非是外在强制意义上的,而是在一种安全庇护的特征下,存在者的存在得到了保存而非扭曲。
与海德格尔对庇护的存在论阐释不同,阿多诺把庇护定义为一种乡土的关系模式,即在高速变化的世界和社会之下,一种在落后地区对旧习俗的保存,但这种保存在阿多诺看来走向了其自身的反面,“它们通过强调而不是改变自身的质朴性出卖了自身”(22)这种原始的乡土关系内涵着一种野蛮,其原因就在于乡土关系本身就包含着物质的匮乏,而这种物质的匮乏也会导致人的残暴行为,阿多诺特别举了农村小儿子的例子,但这种庇护的行话却把这种物质的匮乏视作为一种肯定状态。
在肯定性的维度中,否定性也同样被考虑了进来。即阿多诺所谓:“在本真性等级更高的服务级别上,无论如何否定性也是被提供了的。”(22)海德格尔将畏、死亡等否定甚至毁灭性概念纳入到自己的哲学之中,但这种否定的向度仍然只是一种肯定的附属品而已,肯定之物仍然像一个不倒翁未被制服。而否定性维度带来的是对过往实证主义隐含的对象性思维以及主体性维度的否定,其实也就是对知性思维局限性的批判。“一旦生存哲学重新相信它知道人是什么,那么它就立刻前功尽弃了”(23)正如阿多诺引用的雅斯贝斯的话。生存哲学为了对抗过去的传统主体观,而放弃了一切确定性的回答。但问题也就出现了,即一切都丧失了答案,包括如何确定一个人是否本真,这也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事情。这时候:“唯独还有一个精通程度和诸收入群体上的差异能表示一个人的举止是受到庇护的还是未曾受庇护的;一旦未受庇护的人加入齐声合唱,那么他们也会安然无恙”(24)而这时候,确定一个人是否本真,仅仅只是一种主观上的相信,或者是一种从众行为,通过从众进来确保自己进入了所谓的“本真”群体。但这完全没有任何客观现实可以作为依据。阿多诺引用了牧师在无线电中进行布道的事例,在这个事例中,人们完全忘记了无线电电视的中介,它的可信性被一种“灌输行为的信赖”所取代,观众对于牧师完全仅仅是一种宗教式的信仰,而没有任何理性的参与。并且在布道的环节中,并没有什么否定性的维度,牧师甚至没有遭受任何实质上的困难,而仅仅可能只是玩弄一些否定的词汇而已。在此,“否定之物的用益物权就好像借助轻轻的一碰就转汇给了肯定性。”(25)。阿多诺认为生存哲学以及本真性行话的使用者对待否定的态度就跟形而上学家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一般,一方面指出自己研究形而上学的主题,研究无与否定,但另一方面又在直接使用柏拉图的超世俗的肯定性学说,是一种自我矛盾的行为。这是一种摇摆,阿多诺在此联系了卢卡奇的先验的无家可归状态。
卢卡奇特别声称,在古希腊,存在的“本质”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不是必须在一个超验的领域中寻找。此外,在个人意识与世界中的客观意义之间不存在差距,这就要求个人将意义投射到世界上。古希腊的个人只需要接受他们世界中的全部意义,即使他们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无法理解这些意义。相比之下,现代社会是构成性的被异化了的:缺乏意义的传统社会机构与个人及他们高度个性化的自我理解相脱节。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意义只能在个人的内在生活中找到,而不能在世界中得到认可(1916: 61)。这种发展是因为历史变化而失去了总体性,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生活的客观机构仅仅成为常规,成为纯粹的外部“第二自然”(1916:62f.,112)。个人与他的世界的这种疏离导致了一种“先验的无家可归”(1916:40,60)的情况。而这种无家可归的状态在今天以本真性行话的形式,降格成为了一种文化商品(Bildungsgut)。相应的是,原先克尔凯郭尔实际上是完成了对早期神话中神性之物的复兴,并且对其进行了世俗化。早期神话当中的神性之物是作为绝对差异者。即阿多诺在《卡夫卡札记》中说:“辩证神学的绝对差异性与神话的力量相同。完全抽象、不定、去除了所有人类神话特质的上帝注定变身成多义的、危险的、只会引起恐惧与战栗的上帝。”而这种作为绝对差异者的上帝在今天被抽走了所有规定内容,而仅仅化约为与神性之物的关联本身。并且这种关联蕴含着客体化的缺陷,即因其缺陷而否定任何客体化的可能。这时候宗教转入到了内在性,即仅仅关注个体的人与神的直接关联。这时候主体性的暴力再次被召唤出来,即“主体的自我蒙蔽和自我设定的暴力在所有辨证神学中又重新被召唤出神话”(26)。最后,在启蒙运动之后,20世纪的辨证神学与存在主义最终又回到了启蒙的起点,即神话以及愚昧之上。
四.深层情绪的追问
这段开始,阿多诺连续引用了海德格尔学生博尔诺夫的文献,博尔诺夫继承了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并基于生存论研究教育学、历史哲学等。博尔诺夫引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危险,一个是庇护。(27)而危险与寻求庇护恰恰是一种当时代人们深层情绪的体现,海德格尔用畏来捕捉这种不可名状的情绪,而阿多诺则是对其做了社会历史的解释。
这是一种资本主义现实的严酷,“因为任何人都知道,只要是为了生产而生产的话,按照技术状况来说他自己将是多余的,每个人都感觉到他们的薪酬就是被伪装起来的失业救济,是社会总产品为了维持生产关系之故而有意发放的,是向被分流出去的人支付的补偿。那些没有领到食品配给券的人,原则上说明天就有可能被打发走;民族大迁徙可能还会继续,独裁者们曾经将这个迁徙推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之中。人们不厌其烦地将之与世界之内的、经验性的惧怕(Fucht)划分开的畏(Angst),还远远不必是生存论上的性质”(28)。
在大资本主义生产的时代下,每个人都有失业与被淘汰的可能,在这种清苦性爱啊,每个人都有一种基本的恐惧。而这种基本的恐惧实际作为一种不可名状的情绪存在于每个人内心之中。但海德格尔区分了经验性的怕与生存论意义上的畏,而把上述这种恐惧定位于一种经验性的怕,使其从属于生存论性质的畏,从而在意识上对其进行了克服。并且通过区分日常经验的“生存上的”性质和“生存论上的”性质,巧妙地为“生存上的”否定性痛苦经验赋予一种“生存论上的”肯定意义,当然这个肯定性并不是通过一个实在的“肯定者”来担保,而是只要认同肯定的“意向”就足够了。如果说当代社会中的否定性经验乃是来自这个被宰制社会整体的威胁,那么这种主观的庇护之所便失去了任何内容的约束,以至于“在这种新的庇护中,失去社会地位的人厚颜无耻地炫耀胜利,这种人知道,他可以放肆地做什么。一方面,他没有什么可以失去;另一方面,被宰制的世界还尊重市民社会的妥协结构,只要它出于自身利益,在面对极端情况,即清除其社会成员的时候被吓退,并在诸多宏大的经济计划中暂时使用着延缓的手段。这样,雅斯贝尔斯式的此在操持和社会的操持,就涉及被掌控的恩赐。基于这种行话将完完全全的否定性重新解释为肯定之物的社会根据,这应该被怀疑为怯懦意识的被胁迫的坚信”(28)。新的庇护的随意性事实上给精明世故提供了机会,而任何精明世故最缺乏的就是对现实的反抗,而且能够将接受认同装扮成各种体面的模样,实际上寻求庇护在阿多诺看来就成了一种精神胜利法。
而在当时普遍盛行的意义丧失的判断之中,就比如在存在主义哲学对现实荒诞性的揭示,以及流传的虚无主义。实际上也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即“是对持续的社会不自由状态下广泛地削减工作的社会反映.......”(29)以及主体被束缚在千篇一律的工作与事物之上。而意识则将这种时代的情绪翻转,将其视作为一种可怕之物的遗传,即看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东西。从而减少它的威胁性,并利用文化批判从偏僻的时代寻求意义和拯救的希望。最终寻找到的却是一种专制主义即“通过最强有力的派系的统治措施,却只一个看似还非常开放的社会内部固有的动力”。(30)并强调现在的人们出于一个无所依靠的世界,而想要摆脱,就需要将强制性措施宣布为福祉,放弃自己的自由。在阿多诺看来,这种行为实际上是放弃了辩证法(30),通过尝试屈从于他者来给予自己以人性,是一种人的空虚。而这种空虚实际上是可以终结的,并非是用简单的行话的概念或单纯的一些精神意义来得以填充。而行话则尝试将诸如意义丧失等之类的现实痛苦与形而上学的痛苦分割开来,而形而上学的痛苦则是来自于哲学家空洞的形而上学经验,但这种形而上学作为“脱离世界诸要素之‘星丛’的形而上学思想从未得以形成。”(31)由此出发,借着形而上学的立场,诸如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以及种族主义就成了一个层次的学科,都是对人本身存在的遮蔽,这也便是雅思贝斯的观点,在阿多诺来看,雅思贝斯可以说是反启蒙的。是用愤怒取代了思考,貌似在强调存在自身,实际上遗忘的恰恰是存在者。
三.语言的问题(31-37)
“启明星”和“长庚星”这两个词语的真值函项是一样的,都是指金星,而它们的含义却不同。无论是分析哲学还是存在论其实都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只是在海德格尔那里这个问题是隐而不现的。如果我们把这两者区分开来,那么儿童的问题,为什么凳子叫凳子就涉及字词的含义和它的真值函项的关系问题。这就是问,凳子这个词的含义和它的真值函项是不是一致的问题。对于分析哲学来说,如果凳子这个词语确实指称了凳子,那么这两者就是一致的。可是,存在论却认识到这个两者永远都不能一致,这里的差别是永恒的。这是因为,当我们说“凳子”的时候,凳子的含义是预先被规定的,比如,我们都有关于凳子的一般概念,可是作为一般概念的凳子怎么可能与我们所指称的凳子一致起来呢? 我们所看到的关于凳子的许多东西都不能被概括在“凳子”中。这是作为概念的凳子和凳子之间的非同一性。为此,阿多诺认为,海德格尔达到了“语言哲学辩证法的第一步”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路,那么我们就不能把概念固化,如果概念被固化了,那么凳子这个概念就不能用来指称凳子了。我们应该让概念运动起来,让概念指称非概念。但是,海德格尔在达到语言哲学的辩证法的第一步之后停顿下来了,“行话却借着落差而滑行,并最热衷于放大这个落差,它与意识的退化是相一致的。”(34)这个时候,行话希望寻找到一种所谓的“语言的远古形式”,这时候语言和事物直接拥有一种直接的同一关系,但事实上这种追寻只会带来反面效果。在另一本著作中,阿多诺把海德格尔的这个思路看作是一种“拜物教”。这就是设定了一种先定的自然的语言。只要人们对于原初的东西进行追问,那么人们就预设了某种原初的东西的存在,这也是阿多诺笔下一种所谓“奠基狂热”的体现。
而事实上,这种试图追问语言远古性的行话在阿多诺看来和现代的商品工业没什么不同,对古旧事物的崇拜与对超越性事物的崇拜是同构的,二者均有一种永恒性(超越时间) 的“意向”。尽管本真性的行话往往反对甚至蔑视文化工业,但是二者的逻辑却并无二致,在它们这里,“滞销品听起来也是摩登的”。当“古朴”成为一个卖点的时候,本真性的行话与文化工业的同构性就显而易见了,阿多诺更倾向于用“工艺美术”来表达,也就是一种标榜特殊性的千篇一律。
随后阿多诺开始介绍行话群体与古代反诡辩论的传统之间的关系。智者同时兼具启蒙与诡辩双重性质,而行话群体实际上站在柏拉图思想的传统之上。行话群体实际上批评了市政主义代表的启蒙主义将思维客观化的倾向,“意识若是外在的,它将自身置于事物之上,并自上而下的将其破坏”(36),本真之人批判现在实证主义蕴含的工具理性思维,在《启蒙辩证法》中阿多诺说:“它们将思想变成了物,变成了工具。”但本真之人却不会对造成工具理性的现存体制进行反思,反而有一种暧昧的同流合污,这种同流合污我们上面也有介绍。更重要的是,本真之人试图给思维找到一个无条件的绝对者作为基础,并认为这种基础超越了思想的架构。因此,本真之人依然遵循的是一种“僵化了的起源思维。”(37)这种起源思维落后于辩证法。
而后阿多诺说明了本真之人与诡辩论的相同点,即都将人自身视作为解决现存社会思想困境的终极答案。但本真之人试图从历史中寻找尺度的做法是无法生效的,“这种行话就必须将过去的、与当前生产力水平不可协调一致的社会形式作为不可失去的社会形式来捍卫”(38)它是对现存社会的反抗,但这种反抗实际上又是现存社会允许的。即合理性的资产阶级形态向来需要非理性的补充,这种非理性要素就有由本真之人来提供。而成因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流动性对原来社会的冲击造成一部分在现存社会的掉队,这种掉队不公的痛苦经验被本真行话以形而上学的表达,最终消除了其现实的客观性。这里秉承本真之人的信徒具有一种阿q精神,他们给那些能够言说的人以形而上学的审判,但自己作为生存上寡言少语之人,即那些真正在社会中落后的人。本真行话之人在今天仍说着前现代的话语。而如果今天哲学站在更高的立场上,试图寻找本真性话语源出的具体社会现实的,哲学就可以超越流动性与静止性、无根基与本真之物的对立,认定他们都是自由主义文化工业的一种,而法西斯也源出于这种文化工业。
一.海德格尔:乡土主义与质朴之物
阿多诺一开始指出了海德格尔与其他本真之人的不一样的地方,即他本真性行话和一些相关命题言论的相对克制的使用。但阿多诺指出,海德格尔一旦放松,就还是会陷入到这种套话之中。而阿多诺着重探讨了海德格尔具有的“乡土气”。乡土气的内容就是海德格尔对前现代的手工业以及质朴之物的追寻与喜好,而阿多诺认为这种喜好实际上是一种对“源初意义”(Ursinn)(40)的追寻与设置。另外这也包含了社会现实的内涵,即代表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没落精英的精神品味。海德格尔放弃思想的抽象性,而要从所谓的简单质朴的东西之中寻找所谓的存在,并且海德格尔在所谓的“上古之物与真实之物”之中建立了虚幻的同一。而存在与此在的关系在阿多诺看来就是一种“对绝对者的巫术般的参与”,海德格尔试图放弃知性与理性化的哲思,但这也造成他的道说是无内容,也因此是抽象的,即思想之诗性依然蔽而不显。
接下来阿多诺批判性分析了自身的乡土主义的说辞。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追问只有在质朴中才能直入本质,但阿多诺指出,这种说法其实预设哲海德格尔已经得出了结论,但海德格尔这里得到的并不是通过思辨而得出的真理,所以其实是无效力的。他只是外在的将质朴的道说与本质性之物关联在一起,即“在本质性的内涵与惬意的楠楠细语之间设定了先定的和谐”(42)而后阿多诺分析了海德格尔与他血与土的朋友们的对话描述,即对农民与自称为农民的自己的褒扬。而他釜底抽薪的指出,小农阶级的继续生存,唯一要感谢的是交换社会的施舍,海德格尔的思想之中没有社会现实的成分,而小农阶级在今天遭遇了极大地生存危机,在这种危机下,行话只是一种精神安慰剂,行话联合了农民那种对中间商的愤恨,以及对伴随社会发展新产生的职业的仇恨,其本身以农业的永恒性来反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注意的是,与早期浪漫主义那种可以与理性共存的激情不同,海德格尔具有晚期浪漫主义色彩,展现的却是一副过时但却傲慢的贵族形象。窘迫的小农生活被束缚在固定的空间,此时正承受着社会整体的压力,海德格尔及其追随者急切地将这种束缚解释为一种“更高秩序的束缚”,而且这个秩序与所有非本真生活不相容的程度与小农生活所受到的压力似乎恰好成正比。
阿多诺指出,海德格尔这种本真性思想与小农主义完全是平庸的。海德格尔对孤寂和孤独的阐释完全是任意的,并没有什么价值,是一种所谓的装腔作势。海德格尔尝试挖掘词语的原先的含义,这将词语本身的意义从其上下文的背景中脱离了出来。而只有在所谓的“语言的要素构型中确保语言与单个词汇之间关系的人,才满足语言的要求。”(46)但在要素构型和词汇本身的含义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两者在语言之中是相互中介的。
行话将过往未受损的农业社会中的人性(human nature)视作为人类的本质,而非一种短暂社会情况下的人的规定,它们被视作为人的原型(Urbild)。海德格尔的浪漫主义倾向自然也主张未受损的生活乃是更符合人性的完满生活,不过,这与启蒙传统的理性构造的生活却是背道而驰的,如阿多诺所说,海德格尔及其追随者对“人”的强调,与康德、黑格尔等古典哲学家不同,因为在后者那里,“只有经历过对抗,出于自身的强制,而非出于纯粹理念,才能出现一种符合人类尊严的状况”(47),而这些在海德格尔这里“全部被排挤掉了”,本真的人性向来在此,只是长久以来被遮蔽掉了,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向本真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对本真之人来说触手可及,甚至不过是转变一下“看法”而已。值得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哲学的这种“回归”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结构恰恰相反,因为马克思乃是启蒙精神的继承者,他绝不否认当前的统治是人为的结果,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要通过人类实践来改变。
海德格尔力图一种对人、此在的生存论描述以摆脱过往哲学的抽象性特征,从而重新寻找一种具体性。但这一过程还是忽略了人在今天成为附属品,被物化的现实。人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而海德格尔还在空洞的去说人是世界的中心,以及人是好的(good)就是不切实际的做法。阿多诺强调,海德格尔似乎有这么一种观点,即人作为世界的中心,其所服务的企业就是他们自身所创造,因此劳动的组织必须照顾劳动者,以促进生产。这毫无疑问是一种天真的幻想,即认定占优势的社会关系实际上是由人所创造,最终应该被消灭。海德格尔赋予了人以一种优势的权力,但阿多诺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虚假的东西。在这里阿多诺对社会体制的产生做了一个定义,即:“不是‘人’创造了体制,而是特定的人们,在于自然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特定‘星丛’之中创造了体制;这个‘星丛’迫使他们这样来建立体制,就好像他们是无意识而为之一样”(49)强调人是历史性,而非抽象的,在具体的生产实践关系之中形成的体制,这里无意识凸显了人创造体制并非是一种主动性,而毋宁说是被动的。阿多诺而后指出,商品世界的两个要素就是假象和必然性,谁将商品世界视作为必然性的自在,就会被欺骗。谁若是仅把商品世界的交换视作为欺骗,那么他就会跟海德格尔这类人一样,妄图回到人与人的直接关系之上,而实际上这种做法在历史上已经是不可挽回的了。
最后,这种行话实际上在用宗教的语言来刻画人。虽然其否认自己与神学之间的关系,本真性话语对“人”自身的刻画就成了超验性本身,即基督教过往为了保持上帝的超验性不准信众塑造任何上帝之形象,而到了今天,这种人的形象,也就是人的具体生存本身在行话的人看来就具有神圣性。但是这种对人之形象的推崇跟以往的古典思想又有了区别,其区别就在于“人应该将其无力和虚无性作为他的实体,这无力和虚无性事实上正是他在当代社会中更加频繁地接近的”(51-52)
二. 虚无主义
在存在主义话语中,人是因其虚无性而变得崇高。人并没有所谓的自然权利(nature rights),这也是施特劳斯批评海德格尔式存在主义的要点,即海德格尔用相对主义与历史主义瓦解了人自身拥有的自然权利。但这种虚无性自身又是一个超自然的自然范畴,即一个超越历史的绝对概念,这也迎合了施特劳斯的批评,即海德格尔是历史主义的顶峰,其总是还是要设置一个绝对的历史时刻。在此意义上说,存在主义还是设置了某种永恒之物。并利用所谓的虚无消解了人生的苦难,因为人生既然是虚无无意义的,那这些短暂的痛苦也算不了什么。阿多诺认为,它们将“虚无性编造为存在”,在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在的追问中也可以看出这点,恰恰是在对存在者进行否定之后,无才得以彰显。0;无与存在者又不是漠不相关的。海德格尔说,:“无始终不是存在者的不确定的对立面0;而倒是揭示自身为归属于存在者之存在的 ”0;这里无与存在“共属一体 ”。因此0; “形而上学就是一种超出存在者之外的追问0;以求回过头来获得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整体的理解 ”但存在也完全是盲目和不透明的,相对于存在而言,每个人似乎都是同等无力的,被动性的接受存在。而“人类存在变成了特权的最一般和最空洞的形态”(53)即这人类存在自身又是无内容抽象的,但借助在存在论上地位的等同,人与人现实的差异与矛盾就被消解了,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话语。
其实阿多诺在这里还是认为存在主义用抽象的人的存在概念来取代了现实的人,这与马克思以前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评没有太多变化,阿多诺也说这是“黑格尔意义上的抽象的人”(54)。阿多诺进一步说明,这种抽象概念的人的思考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中人的具体生活现状。他从社会分工造成的个人生活的内在分裂入手,说明了现存社会对“个人”的分裂,人不再能够获得稳定的同一性。行话也会模仿马克思的异化概念说明人的分裂,但行话还是从抽象的存在概念出发对人的异化进行讨论,实际上回避了造成主体分裂的现实统治,也就依旧无法抵抗人在今天被贬低为功能集合的事实。
而为了对抗虚无主义,存在主义者引入了“约束”这个概念。“‘约束’是用来表示训诫的苛刻要求的流行用词。这个词的名字将最低级的宗教小册子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焊接在一起。”(55)从词源的角度看,这个“约束”曾被用来改造“宗教”这个外来词,但是将各宗教中的特定神性法则和戒律过滤掉,只剩下一种神圣性和权威性,而它们所依托的基础却被掩盖了。通过约束这样的词汇,旧有的权威性便在当代社会中保存下来,融入自由社会日常事物之中。而事实上,这种对约束的强调反而导致人们丧失了对社会分工造成的人的分裂的反抗,约束本身就把作为主体的人角色化了。
但阿多诺总结认为,涣散与主体的消亡是一种在资本主义生产与交换领域发生的事情,而非一种此在的生存论的形而上状态。海德格尔尝试用本己与非本己两个概念来区分处于生产领域中已经涣散的主体。这其实早在齐美尔那里以及诸多资本主义有关的文本中就可以看到。阿多诺尝试寻找海德格尔做出这种区分,以及这种主体的沦落的思想脉络。
黑格尔区分了作为单纯因素的内心生活,认定精神走向自身必须要扬弃的一个阶段。但在今天,Geist被野蛮的纳粹思想所取代,这样,对内心个体生活的批判也就被遗忘了。人们在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造成了分裂。外化的环节不再被需要,反而被意识的外向化所取代。但对内在世界的关注,也意味着人们在丧失世界和对象性,这也恰是从克尔凯郭尔开始的哲学主体。可以看到,阿多诺在这里做了与海德格尔不同的判读,海德格尔恰认为近代以来,人的主体性是加强的。黑格尔之后的继承者们将苦恼意识视作为一种永恒的状态,即回到与世界无关设的内在自我之中,并放弃了辩证的过程。“如今,变得僵化的内心生活将其本身的、据说被存在者(Ontesche)玷污了的纯粹性偶像化:在这一意义上,至少是当代存在论的源始出发点与内心生活崇拜是一致的。”(58)
在这里阿多诺做了一个理论上的勾连,即把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还原到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当中的苦恼意识的立场之上。即用“敏捷的手法将苦恼意识变成幸运的——非辩证的意识的遗产。”(58)苦恼意识在阿多诺看来,有一种主体自我否定的倾向。“因此,这个新的形式就是这样一种意识,它认识到它就是对它自己的双重意识,既意识到自己是自我解放的、不变的和自我同一的,又意识到自己是自我搅乱的和自我颠倒的,并且它就是对它自己这种自相矛盾的本质的意识。”(p.126)不幸意识察觉到自己和永恒的、普遍的理性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它无法综合个别性与普遍性,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因为后者是对前者的纯然否定。克尔凯郭尔等固定了这种状态,并将自我的个别性视作为绝对之物,从而进一步造成了个人与世界之间的二元分裂。而海德格尔将此在分成本真与非本真两种状态,非本真就是遭到了存在者的玷污,而存在者对应的就是外在世界,本真存在则对应的是个别性之个人。因此,阿多诺认为海德格尔等的思想还是在观念论的语境下,并且是目光短浅的观念论。
海德格尔等的思想先天预设了与外在世界的二元分裂,禁止自己向外在世界获得满足,注入嗜好等均被视作为一种向外获得满足的做法,属于非本真的常人态。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回到自己的内心生活当中。但这个内心生活是无内容且抽象的,因为海德格尔一方面抛弃了那些存在者层次的东西,另一方面实际上又没有什么普遍之物存在于内心之中,因为海德格尔等实际否定所谓的绝对意义或价值的存在。那么,对内心生活的探寻就是无意义的重复活动,一种抽象无内容的自身关系。在行话中,人们只希望做自己,力图求得自身等同性。此处,阿多诺讨论了康德那里心理学与先验学说之间的关系。行话一方面摒弃心理学,但另一方面又认为那真正先验的普遍性之物存在于单个人的臆想之中,即他们认为普遍性原理存在于作为单个个别的人的内心之中。每个个人只需要向自己的内心求索就可以得到普遍性的真理,这时候等于还是在个人内心当中设置了一个被看作为实体的灵魂,因此,还是脱离不了康德在辩证法的幻相中对理性心理学的批评。这里隐约看到了海德格尔的此在的向来我属性的影子,即此在的两个特征,一个是始终去存在(Zu Sein)一个是向来我属性(Jemeinigkeit),向来我属性说明了此在的个体性,本真性本身也意味着此在回到自己的本己之中,而死亡意味着存在者整体的脱落,剩下的也就是作为个体的此在的实际生存与被抛处境。在此意义上说,阿多诺或许可以称海德格尔是一种先验心理学,心理指此在的个别生存活动,而先验指,个别生存活动本身要蕴含着普遍性的真理,即存在的意义。
三. 虚假的共同体与照面
虽然每个人都力图在自身之中获得等同性,试图回到一种内心生活之中。但行话本身又试图构建起一种虚伪的共同体关系。这种共同体以本己性与行话作为其形而上学基础,在“被兜售的、国家社会主义的的民族共同体中,所有同类人都会得到照顾。”(59)而这种虚假共同体的社会基础就是,在技术化的华东中,原子化主体与整体之间的举例被缩短了,阿多诺举了播音员的例子,播音员的声音响彻家中,好像他就在现场,从而好像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直接接触。而在行话中,用“照面(Begegnung)”一词来说明这种现象。
照面一词在阿多诺看来,原先指两个人的不期而遇。即人与人的相互认识是一种潜在的偶然事件,这是前技术社会下人们生活的常态。但在今天,这种状态已经不复存在,反而被电话约会等有计划的约会所取代。但恰恰是缺失什么就要强调什么,在今天,反而“照面”这个概念被颂扬。今天“有组织的接触被语言用闪光的颜料弄脏”(61),今天有组织的约谈与见面被用“照面”这个词来进行装饰。而照面为了能够修饰这些空洞的约谈与法西斯的机会见面活动,反而被认为是“在被约请的人进行交谈的时候,某种本质性的东西已然发生了。”即用来修饰活动本身的空洞无聊与机械。意识形态规训下的催眠以及约谈时的恐吓,变成了具有神圣含义的照面,这是人们的自我催眠与自我修饰,通过这种修饰,人们也似乎能建立起一个宣誓的共同体,一种互相的认同。事实上,这种对照面的强调恰恰已经说明现在社会人们见面约谈的无内容与空洞性。相同的事情也发生在“关切”这个概念上,即空想着能够在“关切”一词中获得帮助。它造成了一种超验的权力,要求每个人都必须知悉这个关切,是一种来自于存在的基本要求。关切来自于合作,即一种理想,“为他人提供无偿的服务,或者至少将时间交予比尔呢支配,无论回报的期待有多不确定,因为苏偶有人都需要所有人,所以总有一天会得到报答的”(62)。但这种合作在今天变成了一种资本主义的交换原则,并且也已经不是一种等价交换原则,恰恰是在这种不平等中,人们需要反复强调关切,用以掩饰现存社会的问题。行话是站在被宰制的世界一方。其通过不适应性的宗教仪式,来适应这个世界,让人人都肯定行话,并且行话积极被法西斯与专制政权所采纳。
除此之外,行话在人们进行社会管理的时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时候,管理人员必须被迫要去谈论一些他并不熟悉的人文科学的相关内容。这时候,为了证明他们与这些人文精神科学的相关性,以及他们对人文科学的熟悉程度,就被迫需要说一些文化上的填充物,这些填充物就是行话。“这种行话提供一种保护,以让他免于烦恼,即要严肃地就他所不理解的事情发表意见,并且还允许他伪装出对这个事情的一种大概宽泛的了解。”(63)行话的特征在于,一方面他似乎提供了内容,但这种具体内容是空泛的,另一方面他实际上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净化和抽象。但鉴于对这种行话的功能性需求,还是让行话在社会当中流行起来。这是一种可以标准化的套话与术语体系,跟麻木且低水平的公职人员可以直接匹配。甚至公职人员说的管理语言本身就已经是对哲学语言的转述,更或是,哲学语言与枯燥无味的管理语言已经分不清彼此。因此,阿多诺尖锐地指出像是海德格尔喜欢用的“首先”以及笛卡尔的“首先”“其次”都表现出一种管束思想的活动,一种只强调哲学沉思的学究气,包括胡塞尔也有这样的倾向。而比起上述哲学家,阿多诺则是赞扬了德国观念论者,认为德国观念论者进行的李盼行的反思,并把哲学论断放在批判性反思面前去考察。而对德国观念论相对,上述哲学家与今天的机关人员一样,都是物化的代表,“事物性的东西的虚假人性化,人性的东西的现实物象化”(64)权力机关作为一种事物则以人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也就是麻木的公职人员。阿多诺举了希特勒帝国早期士兵的例子,文件夹子和翻口靴子作为合理化的管理和暴力的恐怖,冲锋队员将这两种元素合为一体。这也突出了抽象权力的实体化与人的物化。
并且,阿多诺指出,在诸如“委命”等本真性词汇中,“由公正或不公正的权威机关所命令的东西与一种绝对必需的东西之间的区别......都经过算计而变得模糊了。”(64)人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与反思能力丧失了,导致自己将习俗性的且有邪恶的权力机关的任务视作为天职,这是一种宗教崇拜。同时,阿多诺指出“委命”这个词在没有委托这的情况下已经被应用,并且唤起了一种与一般存在相适应的存在表象。(66)委命这个概念的使用无疑也出现了一种语言拜物教的情况,其本身内容是空泛的,但却似乎被使用者视作为有所谓现实性与实在性。但实际上“它的词汇是文件索引号或者图章印迹,或者是涉及官方语言的词汇,粉饰这些词汇也还是这种行话的任务。”(67)诸如法西斯等“权威性的不可靠性被词汇的绝对性使用遮盖起来。”(68)“它将一个命令包裹在一个陈述句里面,以通过清除上级意志的语言学踪迹而向对方强调,这个命令必须听从。”(68)通过一种对命令主体的掩盖来取消人们的反抗意志,这也是一种自我规训的现象。而且,命令式被直言判断所取代,强调事实的已经发生,既然事实已经发生,也就不需要再进行反抗与理性的抗议。与康德的绝对命令不同,绝对命令并未强制要求主体做什么,而是强行要求人们顺从。诸如“阵亡将士纪念日有幸的参加者在吕纳堡集合。”(68)这类语句其实并没有跟我们理性反思的空间,而是一个陈述,这个陈述同时也是一个命令。
而“委命”这个概念来自于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强调的是诗人在寻常事物之间寻找到天使等神圣之物的踪迹,也即是一种日常生活超越性维度的挖掘,同时,这种挖掘也以否定的方式对待现实生活。而阿多诺认为,新浪漫主义抒情诗一开始并非如此,它们仅仅只是把宗教当做诗歌的附属品。但阿多诺认为抒情诗当中还是存在能够衍生出行话的维度,即抒情诗仍在追寻一种超越主体张力的绝对之物,相对于绝对之物,抒情诗自身本身就是一种非存在与非真理,即绝对之物和试图寻找绝对之物的抒情诗之间的关系就跟存在与存在者的关系一般。这时候,对存在者自身的否定,也就是虚无反而是最高的真理。由此,理性在本真性的抒情诗之中转变为非理性,而绝对之物也在抒情诗之中被对象化,实际上其就是一个抽象的东西。“一旦这个东西被对象化,恰恰在其非理性中作为确定的并且一清二楚的东西装腔作势,它才变得完全让人不堪忍受。”(66)这个东西在海德格尔那里就是思想所呼唤与寻找的“存在”。不过在阿多诺对抒情诗的分析中,抒情诗最后转变为一种模糊的东西,其对自身词汇的真理和精准性一无所知,其本身也拒绝任何清除确定的东西。可以说正是抒情诗的模糊性才导致了有一个超越性维度存在于诗歌之中,里尔克就认为自己对委命一词的使用就是具有不明确性,试图用多义性为自己洗清罪责,但正是这种模糊性导致诗歌容易变成一种行话。阿多诺说:“语言操作上的这种漠不关心,已经演变成了语言形而上学:按照形式看似乎就要掠过其关涉对象的东西,由此便将自身设置为更高的存在。”(67)
作为总结,阿多诺在本节最后引用了许兹的一篇讽刺性小品(69-70),在这篇小品中,许兹谈到了诸如关切、真正的对话以及本真性,甚至包括照面等行话,这是一个行话的综合征式书写。但经过阿多诺的分析,这场演讲预先遭受着一种行政管理动机的安排。行话实际上就是一种国家以及行政机关进行统治的手段,诸如对“人际层面”的“人类气氛”的恢复,实际上是需要通过国家以及联邦层面,本质上仍是一种对统治的强调。最终阿多诺认为这是一种黑社会的无意向性的语言,即一种仪式化的语言,除了语言的包装以外,这种行话本身并无什么特别的内涵。
四. 海德格尔与价值中立
阿多诺在这部分一开始就指出,行话呼应了一种希望追求具体性哲学的需要,但这种行话“它想直接就是具体的,而又不被贬值为单纯的事实性,并因此被迫成为了一种隐秘的抽象性”(71)最终反而成了一种海德格尔曾经所批评的形式主义。尤其是在对本真与非本真的区分上。本真性希望从抽象性中摆脱出来,拥抱具体性,但如果它拥有了具体的内涵,那么本真性自身也就又被固化了,也就被亵渎了,但本真性自身又迫切的需要那么一个把自身变成内涵,让自己拥有内容,以免自己变成形式主义。而接下来阿多诺把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笔下的莱茵霍尔德类比,莱茵霍尔德“把他自己在现代所倾向的东西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哲学,那么当然可能总是将叙述并解决哲学任务的一切迄今的方式都看作是,用莱因荷尔德的话说,不过是一些独特性和早期练习。”即相信自己的哲学是具备独特性的,而前人之哲学无非是步入庙宇的准备性工作,但事实上只是一种纯净而讨厌的高度,即想要超越过往一切观点与理论,且认为自身具有独一性。就像阿多诺说的海德格尔一样,即“任何一种对他的理解都瞬间变为虚假。”(72)我们可以从海德格尔的“道路,而非著作”这句话当中看出类似的特征。由此,既然理解都是虚假的,自然海德格尔也可以否定任何对他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因为那些人恰恰是固化了海德格尔的思想。
在此,阿多诺在72
一本好书
作者:代码诗人芋头 发布时间:2011-02-19 21:04:47
节前,听闻<<as大型网页游戏开发>>已经出版,那时正值我试图拾起荒废了一年的as3技能,而且以前学习flash,主要是web游戏开发这方面的,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毫不犹豫在第一时间入手.后来认识了图灵出版社的各位老师并且赶上了图灵出版社的赠书活动,便阴差阳错地又收到一本<<as大型网页游戏开发>>的样书.后来我把其中一本捐给了淘宝技术研发部图书馆,也算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免费读上这本书,并且多多关注flash的游戏开发技术.
说实话,一年多没有碰过as代码了,在这段时间里,flash技术一直都在持续不断地发展进步着.虽然中间冒出一个html5,搞的web开发界风生水起,但是到现在,我仍然是那个观点,谁都不会死,各有各的优势,flash仍然是webgame的主流.
这本书,在阅读之前,阅读之时和阅读之后,我想大多数人应该都会跟我有一样的认知曲线.
首先,在阅读之前,对此书的期望非常高,不仅是因为书名中”大型”两字让整本书看起来分量不轻,而且网络上也在热炒,所以这本书一出版就有很多人抢购,很快就在各大网络书店的技术书籍榜单上出现.
然后,拿到书之后,书友会里就开始有人抱怨了,大家都说这本书像是一款收费软件的说明手册.网络上也出现一些评论,说书中只讲概念,很少讲实现.
我开始也在跟大家一起抱怨,但是后来不断看下去,虽然后面有些技术比较复杂,暂时没看透彻,但是已经发现,这是一本至少目前在国内的flash游戏开发书籍中属于佼佼者的书.
问题出在,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入门书,不是flash的入门书,也不是游戏编程的入门书,很多读者对游戏编程非常感兴趣,但是并没有基础,带着很高的期望买了这本书,发现书中讲了很多没有听说过的概念和复杂的逻辑,而且都没有具体实现,于是就开始抱怨了.
所谓大型游戏编程,着重的是大型,而不是游戏开发,不是手把手教读者怎么做游戏.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是给那些已经入门的游戏开发者补充营养的一本很优秀的书.值得一看,即使你是初学者,也不必被吓着,了解一下也是可以的,只是这本书无法让你完全入门.
书中的确偏重概念和逻辑,少有详细的实现,对于熟练的游戏开发者来说,这样才是一本好书.
书中讲到很多之前没有关注过的东西,都讲的很精彩,例如:
· 不同的游戏类型的逻辑由谁决定。
· 如何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协商逻辑决策
· 如何伪装实时响应并且及时修正误差
· 多人合作游戏中复杂的逻辑判定
当然也讲到了一些基础的游戏开发知识,例如:等距视图,化身渲染,地图渲染,碰撞检测,寻路算法等等。
知识点讲的都很深入,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看着示例一步一步去理解的读者,那么这本书并不适合你,这本书需要更多的思考。
判断一本书的好坏要看它针对的用户群,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本再好的高级的书可能看着也像天书一样不知所云,不同层次的人应该看不同层次的书吧。
就这样吧,第一次写书评。不是正式的,只是练练手。。。。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9分
书籍清晰度:4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5分
搜索功能:7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体验还行(89+)
- 字体合适(624+)
- 三星好评(309+)
- 情节曲折(76+)
- 一星好评(473+)
- 品质不错(409+)
- azw3(114+)
下载评价
- 网友 屠***好: ( 2025-01-07 15:08:43 )
还行吧。
- 网友 孔***旋: ( 2024-12-17 06:48:15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冉***兮: ( 2024-12-10 00:20:14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瞿***香: ( 2025-01-06 13:44:13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菱***兰: ( 2024-12-12 11:01:15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敖***菡: ( 2024-12-14 13:04:55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薛***玉: ( 2024-12-19 01:34:23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林***艳: ( 2024-12-26 10:30:09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师***怀: ( 2024-12-27 03:37:43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谢***灵: ( 2024-12-11 21:17:34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孙***夏: ( 2024-12-29 23:13:21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宫***凡: ( 2024-12-16 22:23:44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步***青: ( 2025-01-09 05:39:14 )
。。。。。好
- 网友 孙***美: ( 2024-12-25 19:53:03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堵***洁: ( 2024-12-18 19:29:49 )
好用,支持
- 张公案·第一辑(漫画版) 大风刮过 江苏文艺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书籍】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 第6版 扩展网络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以漆造物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提升女人气质的100个细节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正版新书】斯居戴里小姐:霍夫曼中短篇小说集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2012年河南省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轻松过关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打开创意的脑【正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税法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每天一个逻辑游戏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精品海参菜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7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4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5分
实用性:8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6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9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