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体系化服务六论 周文杰 著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公共图书馆体系化服务六论 周文杰 著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本书从用户中心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本功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对信息贫富状况不同用户的影响、多部门联动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图书馆标准规划体系的构建、很好绩效框架下的公共图书馆效益评估和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转型六个方面,就信息社会中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本书旨在为图书馆情报学专业研究者提供理论启示,同时为图书馆从业者转变服务理念提供实践参照。
书籍目录:
一论探寻理论基石——用户中心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本功能
一引言
二公共图书馆体系的信息减贫职能
三公共图书馆体系的教育职能
(一)图书馆体系化服务是对教育本质的顺应
(二)图书馆体系化服务是公民终身学习的必要制度安排
(三)图书馆体系化服务是实现文化内化的重要渠道
(四)图书馆体系化服务是走向开放教育的基本途径
(五)图书馆体系化服务提供了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
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学习促进职能
(一)早期行为主义视角
(二)认知学派视角
五结语与启示
(一)实现公民的信息富裕化需要建成一个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体系
(二)参与教育活动需要公共图书馆主动调整自身功能定位
(三)促进个体学习需要公共图书馆积极变革服务模式与理念
二论走向分层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对信息贫富状况不同用户的影响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一)当代社会的信息贫富分化现象研究
(二)信息贫富分化干预与治理的研究与实践
三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一)整体性理论视角下的信息贫富分层化现象
(二)公共图书馆对信息贫富状况不同人群的影响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
(二)数据整理与清洗
(三)测量工具
五研究结果
(一)样本人群的信息贫富分化现状
(二)公共图书馆对信息贫富状况不同人群的影响分析
六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二)结论
三论超越部门区隔——走向多部门联动的社会化公益信息服务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一)当代社会的信息贫富分化现象
(二)社会阅读活动的形式与效益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城市简介
(二)抽样设计
(三)数据整理与清洗
(四)测量工具
四实证研究结果
(一)样本人群信息分化概况
(二)东莞地区社会阅读活动影响力分析
(三)东莞地区居民的阅读意愿与满意度分析
(四)图书馆对社会阅读的作用分析
(五)东莞地区社会阅读活动对信息贫富分化影响的OLM分析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二)实践启示
四论构建标准体系——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的理论依据、参照指标与建设基础
一我国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现状
二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可能性:“客观知识”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构建
(二)必要性:“五定律”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构建
(三)现实性:“社会认识论”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构建
三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的参照指标及其理念
(一)ISO系列标准及其理念
(二)GB/T19580—2012及其在图书馆标准化中的应用
(三)靠前图书馆界质量管理项目的主要理念
(四)IFLA相关标准的理念与启示
四我国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的基础
(一)社会基础
(二)政策基础
(三)职业基础
(四)方法论基础
五结语
五论优化绩效评估——公共图书馆很好绩效管理主要模块的案例解析
一整体框架
(一)“驱动三角”——领导、战略、顾客与服务对象
(二)“从动三角”——资源、过程、结果
二模块一:领导力与组织架构
(一)图书馆领导力建设
(二)组织治理
(三)社会责任的承担
三模块二:战略目标的设定与实施
(一)图书馆战略制定的基本要求
(二)图书馆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四模块三:服务对象的界定与业务活动的展开
(一)用户识别的意义
(二)以需求为导向的很好服务
(三)用户需求的了解与反馈
(四)提升很好服务的手段:关注用户满意度
(五)用户满意度管理
五模块四:资源的整合与协调
(一)人力资源
(二)财务资源
(三)信息、知识资源
(四)技术资源
(五)基础设施
(六)关系资源
六模块五:价值创造过程及其支撑系统
(一)过程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二)东莞图书馆过程管理实践
(三)东莞图书馆过程管理的几点经验
七模块六:绩效测量与知识管理
(一)绩效测量与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二)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的测量、分析与改进
八模块七:结果评估与反馈机制
(一)结果的评估
(二)评估结果的反馈
六论植根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问题的凸显与公共图书馆的转型
一信息社会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
二信息分化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同质分层视角的信息分化研究
(二)异质分层视角的信息分化研究
三数字鸿沟研究进展
(一)数字鸿沟的界定与操作化
(二)数字鸿沟研究的进化
(三)关于数字鸿沟的实证研究
四数字不平等研究进展
五知识沟研究进展
六信息时代的公民特质
七信息时代的社会结构
八走向转型的公共图书馆
(一)基本职能的转型
(二)服务理念的转型
(三)机构体制的转型
(四)业务流程的转型
(五)绩效评估的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周文杰,1973年生,男,汉族。甘肃省天祝县人,管理学博士,现任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已在JOURNAL OF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情报杂志》等靠前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信息分析与信息行为等领域。已获得数据统计分析师(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认证)、SPSS中级分析师(IBM-SPSS中国中心认证)、不错物流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证)等多项职业资格认证。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林吞吞 发布时间:2018-07-26 07:20:07
其实后来你会发现,你会慢慢长成你母亲的样子。变态的亲子关系导致女儿与母亲越来越重叠,既爱彼此又恨彼此;而儿子与母亲则是过分的亲密,导致儿子人格的不独立。每一个人,都请记住,你首先是你自己,你才是谁的谁。而一位母亲,也要记住,你可以对你的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大家,都健康点吧。
作者:MoonyLight 发布时间:2020-06-11 08:31:48
20200607-0610 之前在微博看到转发抽奖感觉很有趣 微信读书还没有 后来偶然发现上架了就当天开始读了 开始的时候觉得就是一本普通的外国小说 只能打3分 但是我太喜欢命运的安排了 看到后来只想快点知道故事是怎么发展的 昨晚看到了将近一点 好好哦 命运就是这样让一切都走向了圆满 然后作为水瓶座 觉得还蛮到位的 嘻嘻
作者:xxyy 发布时间:2022-03-21 19:24:27
@2018-03-17 04:30:13 @2021-07-02 06:17:54
作者:舍赫拉查达 发布时间:2023-01-31 10:13:19
不想打分了……陪五年级的卡西假期阅读浏览完九年级的书。怎么说呢,四大名著里最不喜欢的一部。10岁的孩子被要求看白话文小说云里雾里有十万个????
作者:就我是包子呗 发布时间:2023-05-10 11:51:10
鬼魅狰狞,上帝无言。
贾浅浅不愧是贾平凹的女儿,屎尿屁文学一脉相承了。文人是傲慢的。
作者:玄门小羊 发布时间:2023-05-02 21:40:26
好久没有读通史这么顺畅的感觉。
深度书评:
崔卫平:女性与哲学
作者:世图北京公司 发布时间:2017-05-17 15:12:22
我们小小的传统
谈论“女性与哲学”,不可避免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女性这个性别是否适合哲学活动?通常流行着这样一种看法,那就是女性从事哲学,受到伤害的不只是哲学,还有女性本身。
支持这种看法的有力证据在于——翻开哲学史,女性哲学家实在是太少了,连凤毛麟角也谈不上。
这的确是事实。但是,与这个事实相伴随的,是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发生的、更加普遍的事实:女性从根本上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权利。显然,哲学活动只在那些会读写的人中进行。
除了一般的会读写之外,要从事哲学活动的话,还要接受一种比较系统的学科训练,那是在一个较长时间里才能够完成的。这种训练包括了解漫长的哲学传统,了解什么是恰当的哲学话题而什么不是;也包括培养一种聚精会神的、绵延性的思维习惯。
古代的学园书院、现代的大学,都是进行这种学科训练的最好场所。比起其他某些学科,哲学学科更需要一个宽裕的、充裕的甚至是优裕的生活环境,对于从事哲学活动的人,人们对他们的要求比对别人要少。
显然,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女性完全被排除在这样的活动之外,不具有哲学活动所要求的宽裕环境,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所有那些关于女性不合适从事哲学活动的说法,都是和这个剥夺女子受教育权利的野蛮事实相伴随的,那是人类一段不光彩的、对男性来说也并非理直气壮的历史。
用一种制度将女性排除在某个领域之外,反过来又说在某个领域中见不到女性,这就很说不过去。这里用得上福柯关于权力产生知识的说法:权力产生知识,知识反过来表达权力系统。
没有比在女性和哲学的关系中更能够体现这一点。女性不可能从事哲学,是因为存在一个对待女性的接近奴隶制的权力系统。
而所谓意识形态的独立性,也表现为——即使那样一种东西作为制度已经消亡,但是人们大脑中关于女性不适合从事哲学的观念,仍然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不仅是在哲学领域,那种把女性当作次一等的人类的观点,在许多领域仍然大行其道。并且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在哲学领域中,有人继续对女性持歧视态度,是保持他们不多的特权和不多的自尊的最后场所。
但无论如何,今天还在复制着那种野蛮制度下的意识形态神话,只是一些人的白日梦而已,属于弗洛伊德-阿尔杜塞所说的“残羹剩饭”“日间余思”。
我们来看,1882年出生的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为了准备一个“妇女和小说”的题目,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图书馆周围行走,想进去寻找一本有关的参考书,但是被人礼貌地劝退,说女士们必须有一位本校的研究生陪同,或是有一封介绍信才准走进这个图书馆。
伍尔芙抱怨自己因为是女性,便不能和兄长们自由出入这个地方。她本人没有上过大学。而这种情况不久就得到了改变。她们是20世纪第一个十年出生的:汉娜·阿伦特(1906)、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西蒙娜·薇依(1909)。她们都在男女同校的大学课堂上完成了哲学学科训练。
1927年6月,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颁发了当年的普通哲学证书,获得前三名的依次是西蒙娜·德·波伏瓦、莫里斯·梅洛-庞蒂和西蒙娜·薇依。
1924年汉娜·阿伦特来到马堡,在海德格尔的课堂上引起了这位教授的注意;继而在弗莱堡大学短暂停留,并在胡塞尔门下读了一个学期之后,于1928年年底22岁时,获得了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导师是雅斯贝尔斯。
这些在20世纪20年代拿到哲学证书或者学位的人,到40年代才开始形成或者发表她们的东西,波伏瓦的《第二性》第一版在1949年问世;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在1950年出版;西蒙娜·薇依生前只发表过一些文章,在她1944年病逝之后,她的手稿、笔记被人整理,于1947年之后陆续出 版。
这个名单只是我为准备这个序言临时想到的,她们已经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从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一个小小的女性哲学家系列。如果说,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女性哲学家的传统的话,那么,这个传统到今天为止,还不到区区六十年。
但是,毕竟已经有了一个开端。这个开端意义非同小可,这几位女性先驱者,为后来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涉足哲学的女性撑起了一片天空。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这里谈论这个话题,和她们所做出的杰出成就有莫大的关系,我时常感到在我的背后或者前方,站立着我的这些女前辈。我深深地感激她 们!
目前我手上还没有足够的资料,表明我们在中国传统中——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女性在哲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但是再过五十年或者一百年,我们的后代,我们的女儿的女儿,或许会就中国哲学的女性传统大有可谈。
阿伦特和艾克曼的对峙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场景:1962年,作为《纽约客》特约记者的汉娜·阿伦特从美国飞往耶路撒冷,参加正在那里举行的对纳粹战犯艾克曼的刑事审判,她负有报道这场审判的责任。
艾克曼这个纳粹分子,在屠杀犹太人的最终行动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1945年之后他隐姓埋名、东躲西藏,最终在阿根廷被以色列的摩萨德特工捕获。
作为犹太人,大家知道阿伦特本人于1933年逃亡,先是在法国,然后在美国,在漫漫流亡道路上吃尽了苦头。这一回,她终于有机会面对纳粹统治时期的一个代表人物。
阿伦特坐在听众席上,观看这场审判。
非常凑巧的是,艾克曼和阿伦特一般年纪,同为1906年生人。艾克曼坐在一个玻璃匣子里,阿伦特形容他像一个“玻璃匣子里的魔鬼”——中等个子,瘦削,额角很高,牙齿歪扭,近视眼。
阿伦特后来说自己在阅读卷宗时,不时地发出大笑,因为艾克曼实在像是一个小丑。而他对自己的罪行所做的辩护,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艾克曼解释,自己那样做是为了“执行上级的命令”。在“国家法定的罪行”面前,他只是一个“尽责的守法公民”。他甚至搬出了康德,说他遵守法律是在实践康德道德哲学的律令。
当战争后期,纳粹国家机器中有人开始和犹太人组织做交易来换取犹太人的性命时,艾克曼没有这样做,他认为这是自己“良心”所要求的。
这一切看起来并不像是狡辩,非常有可能,如果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身处纳粹高官的位置,放在另外的环境中,艾克曼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是一个遵纪守法的良民。
阿伦特克制了自己的反感。她在给丈夫布留歇尔的信中写道:“所有这一切极端正常而又令人难以描述地卑劣和令人厌恶。”理智告诉她,这个人所说的对他自己来说都是真实和真诚的。
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个人毫无顾忌地加入这场杀人游戏呢?是什么令一个所谓正常的人,做出了如此巨大的反常之事?她的解释是——艾克曼既非愚蠢也非不道德,他只是平庸,没有思想,不去思想。
他所做的所有异常和极端的事情,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深刻而邪恶的个人品性,不是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丧心病狂”的,是“邪恶万分”的。相反,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从来不用自己的大脑,不用哪怕是片刻的时间去想一想,这样做甚至起码违背了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那些自然倾向:不杀人。
他要去克服和越过自己身上的这些自然倾向,才能做到所谓在国家利益面前“尽自己的责任”。他像一部超自然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一样,只是接受环境的指令。阿伦特的这些看法开始由报纸陆续发表,后来结集为《耶路撒冷的艾克曼》一书,其中所创造的“平庸无奇的恶”的提法,引发了后来很多话题和争议。
1971年,距离她1975年逝世前不久,她又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在一篇题为《思考和道德判断》的文章中,对此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对于从来不动脑筋的艾克曼来说,纳粹这一套法典和规则,与用来审判他的另外一套法典和规则,意义是一样的。
他可以毫不费力地抛弃其中一套,承认另外一套,好像只是不同的语法知识。而造成这种完全不思考现象的根源在于:这种人,从来不面对自己,从来不和自己对话,回避与自我的交流。
阿伦特认为是苏格拉底首先发现了这种自我存在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而什么叫作“思考”呢?阿伦特认为“思考”是一个中断,它中断了所有的日常作为。“一旦我们开始任何思考,即中断任何事情……一开始思考,我们就好似进入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
从事思考,好像从事“某种跟人世间的作为相反的东西”。这种“反方向”的思考不仅产生不了实际的结果,它还会令已经有结果的归于无效。
她引用了康德所说的,我们的心智均有一种自反(aversion against it)的倾向。阿伦特继而打个比方说:“思考之事就像珀涅罗珀的织物(the veil of Penelope),它在每天清晨毁掉昨夜完成的事物。”
提供这个场景,我想说明什么?我想说——男性也有完全不思考的,女性也有具有杰出思想的。并不是说,“是个男人”就会天生具有哲学上的智性方面或者思辨方面的优越性,而“是个女人”就不具备这些。我再引入一位人物,海德格尔。
从性别上说,海德格尔与艾克曼是一方的,阿伦特不属于他们这一方;从思想上来说,显然阿伦特与海德格尔是一方的,而艾克曼属于另外一方。但是从思考的角度,这个队列要大大地改变一下。
从思考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上的人分为思考的和不思考的;从性别的角度,这个世界上的人分为男性和女性。于是我们就有了四种人:思考的男人、思考的女人、不思考的男人、不思考的女人。
那么,是思考的男人和思考的女人之间更加接近呢,还是思考的男人和不思考的男人之间更加接近?同样,思考的女人和思考的男人之间更加接近呢,还是思考的女人和不思考的女人之间更加接近?
是两个会思考的男人和女人之间差别更大呢,还是一个会思考的男人和一个不会思考的男人之间、一个会思考的女人和一个不会思考的女人之间差别更大?就上面提到的人物而言,显然,思考的男人和女人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而不思考的男人和女人之间也更为接近。
如果从思考的角度,也许不难得出这样的看法:在这个丰富的世界上,其实不思考的男人和不思考的女人一样多。
哲学是谦卑的
即使如开头所说,哲学是一件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掌握的学科,或者如刚才所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完全不思考的人,这也绝不是说,哲学或者思考是一件傲慢、可以傲然于世的活动。
它不应该是傲慢的,相反,真正的哲学活动是谦卑的。甘心与日常活动中断,是一个谦卑的起点。越是往哲学的源头上看,越是能够看出这一点。
中国的老子,西方的苏格拉底,他们的哲学活动,都开始于和根植于对待世界的一种谦卑的态度。
哲学思考之所以能够“中断”和“跳出”,究其根源,是相信这个世界上或者这个世界之外有所谓不朽的存在,有一些更大的、更加结实和永远的秩序存在。在这些秩序面前,任何个人都是渺小的、短暂的、易朽的。
阿伦特将此表述为:一个共同的世界——“我们出生时所进入、死亡后留在身后的世界”。它超越了我们生命的全部长度而进入过去和未来,在我们进入它之前它已经存在,并且在我们短时间逗留之后,它仍然存在。
它不仅对与我们一道生活的人来说是共同拥有的世界,而且对那些在我们之前和我们之后生活的人们来说,也是共同拥有的世界。世世代代的人来去匆匆,而这个共同的世界永设不没。当然,这仅仅是在它以公共性面貌出现的意义上。
这个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在于,它可以吸纳所有人们企图从时间的自然废墟中拯救出来的一切,并使之穿越数世纪仍旧光彩照人。在这样一个世界面前,作为个人,只能见证它,通过自己的事件而参与这个世界的真理,或者将自己当作媒介,让真理通过自己而流传。
说这些是想表明,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哲学活动中,并不是她们一个值得炫耀的、傲慢的理由。而是像某些其他活动一样,是为了证明自己,实现个人抱负,甚至与男性做一个比试,“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哲学远离竞争,对竞争关起大门。与男性并肩工作,不是在劳动力市场上谋取一个位置,当上一个哲学教授,在哲学刊物上写那些和哲学毫无关系的文章;或者在性别大战方面做一个姿态,填补一项空白。所有这些东西,与哲学无关。
如果是进入哲学状态,只是让一些东西经过自己,经过自己然后又流到别处。就像思考,一些念头在你脑子里挥之不去,可以说你在思考。同时也可以说,一些东西找上了你,它们借你的头脑进行工作,你只需要静静地,允许自己身上出现异样的动静。艾克曼是不会允许自己身上出现异样的不同声响的,而为哲学思考敞开大门的人,需要屏声静气,等待异样动静的到来,小心翼翼地不要破坏它们,并且让它们继续下去。
这就需要把笛卡儿的那句话“我思故我在”改动一下——“我不在故我思”。
崔卫平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学者
文化和思想批评家,翻译家
永远的麦田守望者
作者:丁小云 发布时间:2010-01-29 14:51:33
今天早上起来上网看到塞林格去世的消息,便在“豆瓣我说”上说了这样一段话:早上打开电脑上网才知道塞林格去世了,恰巧电脑边摆着的书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我已经反反复复读了十几遍了,相信以后还会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塞林格去了天堂就不用在悬崖边守望了吧,因为天堂里的小孩儿都长着翅膀,他们会飞……
刚才重新看这段文字,我觉得我又在煽情了。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曾经相信人死之后真的会有天堂或地狱可去,但现在我不信了。我现在更愿意相信人死之后会再度变成星尘,然后在宇宙中开始一次长达数万亿光年的寂寞旅行。如果运气好的话,那些星尘会在另外一个有生命的星体上重组成一个全新的生命。
说回到《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就读过,但看了之后谈不上有多喜欢。直到大学毕业后的某一天,我又买了定价为六块五的这版《麦田里的守望者》,重新读了一遍之后才读出一点味道来,后来更是越读越喜欢,以至于有段时间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随身带着这本小书,并在坐公交或坐地铁的时候拿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看。后来这本小书愣是被我给翻开胶了,其中的很多页都被我翻掉了,于是我又想办法把它重新装订了一下,我现在看的还是这一本,虽然我也买了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我有时会想,为什么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并不太喜欢这本《麦田里的守望者》,而大学毕业后却如此喜欢它呢?我想可能是因为我毕业后步入社会开始工作,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就像塞林格所说的那样的,整天都是“假模假式的”,用咱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些人都活得挺傻逼的。而我们的社会,就像是一个傻逼加工厂。其实那些毕业几年后看上去特傻逼的人在上学的时候,可能还曾经都挺有个性的,可为什么毕业没几年就都变成了就像是用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傻逼呢?这些傻逼每天都活得很焦虑,他们的小便几乎每天都很黄,而他们的脸色也几乎每天都像大便一样难看,因为他们经常会因为压力过大而便秘。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却自我感觉良好,他们觉得自己掌握了生存的秘诀,那就是男的要活得很鸡贼,女的要活得很抠逼……
而且这些傻逼还不约而同地都很敌视那些正在上学的年轻人,并认为后者才是真正的傻逼,因为他们觉得那些人是“雏儿”,觉得那些人什么都不懂,觉得那些人和自己比起来真的太蠢了,太非主流了,他们觉得那些人的理想和渴望都幼稚得要死。
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变成这样一个傻逼加工厂?我想这归根到底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我们的社会主流文化依旧是一种“天阉”的、或是迫于某种压力而不断“自我阉割”的文化,这就好像我们现在在网上随便写一个东西,可能也要考虑尺度进而自我审查并“自我阉割”一番。
我相信在二战后的美国,当时有很多人写东西也需要自我审查并且“自我阉割”,但有一些人,他们对此感到很不爽,于是他们就拼了命地去写一些在主流傻逼人士看来很低俗、很不入流的东西,这些人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垮掉的一代”。
我不管别人是怎么看的,反正在我看来,美国二战后的“垮掉的一代”搞的那些事儿其实就是一次文艺复兴。而且他们的这次文艺复兴获得了成功,因为当时看上去特低俗、特不入流的东西在今天的美国已经见怪不怪了。就拿这本《麦田里的守望者》来说吧,它刚出版的时候成了当时美国的一些主流傻逼正经人士眼中的“洪水猛兽”,一些美国的图书馆将它列为禁书。但后来怎么样,这本书被美国大多数中学和高校列为了课外必读书目,有些公共学校还把此书当成教材。而这本书在美国的销量早已超过千万册,现在它在全球的销量更是超过了六千万册。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那些所谓的“低俗”的东西是会推动社会的进步的。事实上,很多很经典的摇滚歌曲以及像《麦田里的守望者》或《在路上》这种看上去有些“低俗”的垮掉派小说,是具有极强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它们会提醒很多年轻人以及一些渐渐不再年轻的人,无论身处于怎样的逆境之中,都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并且一定要拼命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所谓的“低俗”,就像前几天我在“豆瓣我说”里所说的那样,它对于男人来说,就像是其灵魂的蛋蛋,而对于女人来说,则像是其灵魂的卵巢。这两样东西决定着我们能否拥有自由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另外从矛盾对立统一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没有低俗的一面,那他肯定也不会有高尚的一面。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9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3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内容齐全(594+)
- 值得下载(266+)
- 无广告(663+)
- 书籍多(211+)
- 无颠倒(152+)
- 速度快(467+)
- 格式多(670+)
- 二星好评(516+)
下载评价
- 网友 通***蕊: ( 2025-01-06 13:48:50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常***翠: ( 2025-01-08 02:05:06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居***南: ( 2024-12-30 01:17:43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濮***彤: ( 2025-01-09 17:07:07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芮***枫: ( 2024-12-15 14:50:52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訾***雰: ( 2024-12-15 18:19:07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冷***洁: ( 2024-12-13 19:28:23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訾***晴: ( 2024-12-24 02:16:47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蓬***之: ( 2024-12-10 17:18:16 )
好棒good
喜欢"公共图书馆体系化服务六论 周文杰 著"的人也看了
人格权法探微/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书系 王利明著 人民出版社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书籍】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简谱弹唱版 作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音乐分社/许乐飞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9787562163282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2018年 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中公教育2022中国人民银行招聘考试:冲关必刷题经济金融知识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The Jeweled Menagerie: The World of Animals in Gems(ISBN=9780500286739)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名家批注论语-国学经典藏书集成-全四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罗夏墨迹测验 理论与技术 徐光兴 著 心理学社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2019全国中级会计职称考试辅导试卷 19会计(中级)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真题精选及考前密卷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华传统文化·成圣成贤/十万个为什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2009年考研政治理论课常考知识点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译艺心语:文学翻译论说与实践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口算题卡.每天100道.二年级.上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上海公务员考试用书2024中公2024上海市公务员考试 全真模拟预测试卷(行测+申论)(套装2本)+历年真题精解(行测+申论)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公务员录用考试华图名家讲义系列教材:判断推理模块宝典 第5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8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8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9分
文化贡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