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应试指导及深度训练[1/1](吉林省录用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申论应试指导及深度训练[1/1](吉林省录用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精美图片
》申论应试指导及深度训练[1/1](吉林省录用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申论应试指导及深度训练[1/1](吉林省录用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1309638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2
  • 页数:210
  • 价格:16.8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9:52

内容简介: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贯彻落实,吉林省录用公务员考试制度进一步规范化,竞争也日趋激烈。建立和推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拓宽了用人部门选择公务员的视野,给社会上有知识、有能力、有志向加入公务员队伍的人提供了在平等基础上凭真才实学竞争上岗的机会,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从而为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创造了条件。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尽早熟悉吉林省录用公务员考试的内在规律,了解近几年的命题思路和考试范围,从而达到更积极、更有效的备考效果,我们特邀请了多位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命题研究专家精心组织编写了这套结构严谨、内容翔实、捕捉考点、重点突出、把握时政、紧贴考纲,适合吉林省录用公务员考试的专用辅导教材。

本套教材具有“全、准、新、真、透、实”等六大特点。

内容基本涵盖了吉林省录用公务员考试的全部内容与范围,从理论到实务,做了全方位的系统指导,旨在帮助考生准确地掌握考试的相关知识,迅速地捕捉考试要点,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与科学的复习方法。

从吉林省历年录用公务员考试的实际出发,以培养考生应试能力为落脚点,有效地帮助考生深度探究*命题规律与趋势,以实战为主线,结合编撰者多年来命题、审题、评卷和考前辅导的丰富经验,点拨解题关键,警示解题误区。

在内容的编写上力求选择*资料,结合吉林省历年考试的真题,对*命题的热点内容进行了重点阐述,对所有题型和考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命制了相关试题,以前瞻性模拟实战预测,查漏补缺快速提升应试能力。

在采撷吉林省历年试题精华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当前考试命题的重点和趋势,无论是题型透析,还是考前的深度训练,均以*、典型的真题为模板,让考生通过反复演练真题,领悟试题真谛,洞悉命题规律。

参加编写工作的各位专家学者,均以快速提高考生成绩为己任,秉承对考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仅将大量的手*资料融入书中,更倾注了他们在复习方法、记忆方法、解题思路和增强备考效率等方面的*心得。

详尽阐述了吉林省录用公务员考试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言简意赅透析了历年考题的命题特点和答题思路,举一反三突出题型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查漏补缺精准预测考试命题的要点和趋势。


书籍目录:

章 申论命题分析与备考方略

节 吉林省历年申论命题规律

第二节 2009年吉林省申论命题预测与备考方略

第二章申论热点

热点一 聚焦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热点二 从“中央党校培训县委书记”说开去

热点三 关注“公费出国考察”事件

热点四 直击“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

热点五 积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热点六 谈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热点七 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看振兴东北地区问题

热点八 关于城市棚户区改造的意见

第三章 申论命题原理及评卷

节 申论的含义及特点

第二节 申论的测评要素及评分标准

第三节 申论答卷的评分要点定位

第四节 申论的备考策略与应试技巧

第四章 阅读材料

节 给定材料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第二节 阅读材料的方法与技巧

第三节 实例辨析

第五章 概括材料

节 概括材料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第二节 概括材料的方法与技巧

第三节 实例辨析

第六章 提出方案

节 提出方案的原则与要求

第二节 提出方案的理论

第三节 提出方案的步骤与方法

第四节 对策的有效性分析

第五节 实例辨析

第七章 论证分析

节 论证分析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第二节 论证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第三节 实例辨析

第八章 公文式申论写作

节讲话稿

第二节 意见

第三节 报告

第四节 请示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章 申论命题分析与备考方略

  节 吉林省历年申论命题规律

申论,“申”即说明、申述,“论”即议论、论证。申论作为一个对公务员能力测试的载体,其意义为:在准确把握一定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必要的说明和申述,发表中肯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进行翔实的论证。

申论考试的目的在于为国家选拔优秀的公务员人才。申论考试就是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的一种能力测试,考核的是应考者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概括材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吉林省申论的考试也不例外,但除了具有以上所说的申论共同特征之外,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综观吉林省历年申论考试的实际情况及其变化特点,我们对其命题规律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注意事项”的规律分析

作为试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事项”是答题前给予考生的规范提示和应试指导,主要是对本试卷考试的目的、规范、时间等方面的要求作出说明。一般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1)说明本次考试的目的和侧重点。

(2)说明本次考试的总分值,规定阅读与作答的时限。

(3)说明本次考试先读后答的基本步骤。

由于“注意事项”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在总体上变化不大,有的地方申论只在其微观上略有

变化调整,但吉林省的申论考试试卷(无论是甲级还是乙级)中的“注意事项”,基本上是沿用如下内容:

(1)申论考试是对分析驾驭资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注:2008年甲级和乙级的申论作答参考时限为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申论考试试卷中的“注意事项”部分的变化是以当年大纲的规定、考试目的和题目设计为依据的,尽管近几年吉林省申论考试试卷中“注意事项”一直未发生实质性地改变,且与2003~2006年中央、国家申论考试试卷中的“注意事项”内容基本相同,只是第二条中的阅读资料和作答时间的具体分配略有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申论的“注意事项”在其指导思想上与中央的申论命题的“注意事项”思想基本一致。但“注意事项”无论在其形式还是内容上有时也会突然改变。为了节省考试时间,跳过“注意事项”不读,直接阅读给定资料,之后马上开始答题,结果可想而知。因此,考生在作答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注意事项”的规定,确保应试的正确方向。

  ……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申论应试指导及深度训练》:吉林省录用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吉林省录用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具有“全、准、新、真、透、实”等六大特点。全;内容基本涵盖了吉林省录用公务员考试的全部内容与范围,从理论到实务,做了全方位的系统指导,旨在帮助考生准确地掌握考试的相关知识,迅速地捕捉考试要点,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与科学的复习方法。

准;从吉林省历年录用公务员考试的实际出发,以培养考生应试能力为落脚点,有效地帮助考生深度探究最新命题规律与趋势,以实战为主线,结合编撰者多年来命题、审题、评卷和考前辅导的丰富经验,点拨解题关键,警示解题误区。

新;在内容的编写上力求选择最新资料,结合吉林省历年考试的真题,对最新命题的热点内容进行了重点阐述,对所有题型和考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命制了相关试题,以前瞻性模拟实战预测,查漏补缺快速提升应试能力。

真;在采撷吉林省历年试题精华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当前考试命题的重点和趋势,无论是题型透析,还是考前的深度训练,均以最新、最典型的真题为模板,让考生通过反复演练真题,领悟试题真谛,洞悉命题规律。

透;参加编写工作的各位专家学者,均以快速提高考生成绩为己任,秉承对考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仅将大量的第一手最新资料融入书中,更倾注了他们在复习方法、记忆方法、解题思路和增强备考效率等方面的最新心得。

实;详尽阐述了吉林省录用公务员考试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言简意赅透析了历年考题的命题特点和答题思路,举一反三突出题型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查漏补缺精准预测考试命题的要点和趋势。


精彩短评:

  • 作者:小兔斗恶龙 发布时间:2023-05-20 09:24:32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 作者:Robert Linder 发布时间:2019-06-15 19:52:25

    翻译的和翔一样,本身写的也不太好,不如直接看统计的书籍。

  • 作者:麻婆肉丸 发布时间:2015-01-17 22:27:47

    仍过不好一生

  • 作者:就叫我艾斯吧 发布时间:2016-05-31 22:37:16

    有可以学习利用的地方,但是也是需要利用起来

  • 作者:银山拍浪 发布时间:2021-05-12 21:43:05

    十几年前读过,再读还是有新体会。许多看似迷信的东西,其实是有科学根据解释的,比如,你住在切尔诺贝里附近,那这场灾难你就是受难者。同理的例子多了去了。

  • 作者:镜中 发布时间:2019-10-23 16:29:12

    写罗森茨威格、沃格林和施特劳斯三篇小传最为精彩。但更为重磅的其实是后文作为对前三者试图回归古典理性而提出质疑的巴迪欧小传。所谓「搁浅的心灵」在我看来是一个极佳的比喻。里拉先将「反动者」从法国大革命开始被污名化的历史中解放出来,并指出其与改革者仍处于同一维度的范式。但直到后记里才明确点名对「反动者」的质疑。在里拉看来,革命者希望于未来的路,并坚持走下去,而「反动者」寄托于古典理性,试图往回走,去寻找一个源头的解药。二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基于编年史的概念构想,却在行动中宣称为现实。这两种路径都是对当下在场的回避,但相比于寻找可见救赎的行动,「反动者」只想安逸地在沙滩上搁浅。等历史继续前进,也不过会是换个沙滩继续搁浅。我们需要被安慰,但更需要一种看清当下的眼睛


深度书评:

  • 常嚼菜根谭,人生百味于其中。

    作者:余时行 发布时间:2014-12-01 18:15:33

      其实这本书没必要看。

    太阳底下无鲜事,只要我们翻翻以前的《增广贤文》《菜根谭》就能够明白绝大多数的道理。

       

    虽然说是某人著的,但是其实这本书就和编著类书一样,水分很大,基本没必要看。

  • 被外胁迫的“内”:天下概念的哲学污染

    作者:云卷天舒 发布时间:2024-01-26 12:18:40

    我一直说,我所看过的一切中国当代学者研究自身文化的著作,一直都有两个问题。

    1,一切先秦思想的研究,都没有翻过宋明理学的高峰。

    2,一切先秦语境的解释,都是哲学认知下,定义思维的附庸。

    赵汀阳的这本《天下的当代性》再次延续了我的这个“偏见”。

    赵汀阳的“天下无外”这个概念就是为了对抗所谓“他者”用语下的,基于辨别“敌人”而产生的所谓“国家—政治—哲学”的世界构建的。

    但这种依靠“内外分别”所产生关于“政治哲学”的“他者思维”,哪一点不是宋明理学的“末技”?

    体用不二对“缘起性空”的反抗,无非就是这种反抗内外有别的最高境界。

    而结果呢?

    任何屈服于一种“他者”前置设定的“对立性陈述”的所谓“不同”,都不过是这种前置设定的“大对体”。

    而赵汀阳的一系列论述,也证明了这种大对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比如:

    凡是不变的都是死的,存在本身(being)没有变化,本质(essence)也没有变化,因此存在本身和本质都是死的,实际上不存在。只有变在(becoming)才能够存在(to be being)。《周易》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插图],“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插图],便是此意。何以得知这就是存在本身的意图?为什么存在的意图不是求死?或可这样理解:不存在是对存在的否定,而存在不可能追求对自身的否定,因此,存在就是为了永在。既然存在的意图是永在,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未来性(futureness),善在就在于“日新”。

    这段陈述的荒谬之处就在于生生被彻底宗教化为了“永在—永生”。

    而生之所以不说“死”,是因为“生”作为一种说话,本身就不是“死”的对,而是对“死”在行动上的涵盖。

    所以,生生和死死在先秦语境里,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这就是为什么儒家说“不知生焉知死”的原因。

    它真正的作用是对行动的“复调性感悟”!

    而不是莫名其妙的“关系本体论”式的,(否)本质这种德勒兹哲学的赝品!

    正是因为这种哲学定义的恶习,赵汀阳这样的当代学者,才会如此用力过猛的去为“天下”这个概念,去做“三位一体”式的哲学化肢解:

    可以看出,“天下”比通常意义上的“世界”有着更丰富的深度含义,它是自然世界、社会心理世界和政治世界三者合一的世界。

    这是一种典型的宋明理学的思维模式。

    这不过是“天理——人欲”结构的,现代政治哲学式的“天人合一”的回音罢了。

    这种将道德伦理化的某种对先秦精神的遮蔽,在作者这里又做了一次从“伦理”扭曲为“政治经济”的表演:

    德治很容易被误读为伦理学原则,但它实质上是政治经济学原则。在“德”演变为伦理概念之前,原本是处理利益分配问题的公正概念,所谓“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插图]。德治的意思是,利益必须普遍分享并且公正分配,有德的政治必须达到使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而不仅仅是促进最大化。

    但我一直再说,我们不能把德不过是“道→得”的觉察性记录,又再次用哲学语境扭曲为一种现代解释。

    所以,德治确实不是伦理原则,但也不是什么“政治经济原则”(说到底政治经济学,难道不也是一种机械原子论的世界观对社会形态的一种基于“政治—经济”用语的伦理构建吗?)。

    德治是对“原则”的觉察记录。

    是体验的自指,将体验→觉察反身为“觉察←体验”的一个陈述。

    所以德就是“得”的觉察性记录,只有这个记录,才能产生“原则(德治)”的感悟。

    这也是为什么“德”在周是有善德/恶德的词语实践的原因!

    这种将哲学定义强制于先秦文献的行为,是当代中国学者的布尔迪厄式“惯习”。

    这是一个不可能通过“理解”就能丢弃的“诅咒”。

    惯习的可怕,在于它近乎是一种至高存在的文化禁锢。

    而当代中国学者对自身文化的傲慢(这个傲慢不是主观的,而是惯习的),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点。

    这是赵汀阳在所谓“个人理性”上刻意创造“关系理性”的根本动力所在:

    普遍模仿的测试显示,个人理性(individual rationality)不足以充分表达人类理性(reason)的概念。所有经得起普遍模仿考验的行为策略必定在个人理性之外还同时使用了另一种理性,否则人们不可能选择共享利益。历史事实说明,人类毕竟维持着很多合作(荀子假设是正确的),不至于陷于丛林状态。按照个人理性的逻辑,单纯使用个人理性必定选择排他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这种过于单薄的理性概念甚至误导了对利益概念的理解。并非一切利益都能够还原为个人利益,有许多利益是人人可及的(accessible),却不是仅属个人的(exclusive),因此,个人利益的集合小于可及利益的集合,个人利益的正确排序未必能够反映可及利益的正确排序。由于个人理性专注于个人利益的选项集合,因此可能对许多可及利益视而不见而错过了真正的利益,诸如囚徒困境、公地悲剧或者搭便车问题都表现了此类短视选择。要解决合作难题就必须颠覆个人理性的独断地位而引入“关系理性”(relational rationality)。

    之所以需要为个人理性之外构建关系理性,其实不过是“个人理性”作为一种“丛林法则”的理性定义造成的推演。

    可这种推演根本无法用来处理“合作”是如何产生的事实。

    为了挽回这个缺陷,赵汀阳生硬的制造了一个与个人理性“共在”的关系理性。

    而根本不愿意正视,这个关系理性的构建,不过是个人理性的“副现象”罢了。

    也就是说,个人理性很容易被推演为“情感的理性表达”,而关系理性则成为了这种先置情感所必然产生的个人理性的的“后置归因”:

    但在我看来,包含情感理由的辩护不足以有效回应问题的困难所在。我愿意再次解释所谓“无立场”分析:无立场的分析就是把任何借用了价值观的解释、批判或叙事都收敛为“无情的”存在论分析——一种存在按照其存在方式是否能够有效地存在下去。或者说,不考虑情感或价值观的附加值,只考虑一种事情的行为逻辑是否可行,是否总是可行。这是前提性的问题。存在先于价值,只有能够存在,才能够更好地存在。

    我一直在说哲学溯源中的“后置归因”问题。

    比如康福德在《从宗教到哲学》中,为了给哲学溯源,所制造出来的那个“原始宗教”就是一个典型的,基于哲学溯源思维的“后置归因”。

    而赵汀阳所谓的“存在先于价值”的“无立场”论述正好再次重演了这种哲学为了解释,而产生的定义性恶习。

    理性对情感的“价值判断”,仅仅通过将“情感”定义为价值判断,而成为了一个不可以被定义的——定义性前置,这种理性的“存在先于价值”,有什么“是否可行”的提问?

    这难道不是从头到尾的一种“可行”的价值断语???

    这就是我为什么不信任任何“理性陈述”声称对“情感”的定义性裁决的原因。

    因为任何所谓理性陈述的“关系”(存在先于价值)都不会是任何“个体”(情感—价值)的有益补充,而不过是个体在“量化陈述”的恶性膨胀(存在即价值——上帝即真理)。

    关系陈述并不会带来对“个体——本质”的补充,而不过是对“个体—本质”的独断论加冕罢了。

    实际上,当赵汀阳开始描述所谓的“早期巫术”,这种本质论的独断陋习就暴露无遗了:

    这种对关系本体最简便也最有号召力的精神生活是宗教。古代生活几乎被自然力量所支配,古人希望得到自然的眷顾或庇护,希望“听”到上天的指导,于是出现了巫师。巫师以通天之术“听”到上天的信息,因此拥有了话语权力。……除了巫术的占卜、祭祀、祈祷,人们别无通天求助之法,于是巫术宗教就成为远古时代的最高精神生活。它似乎能够解释一切,也就能够支配心灵,进而成为权力。如果要统一支配心灵,形成万众一心,巫术宗教也需要统一,首领必定要求独家垄断宗教的话语权、解释权以及程序的决定权,就需要把宗教官方化,禁止宗教民间化。发生在远古时代的“绝地天通”就是一个革命性的事件

    但凡作者有一点神话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认知,也不会这么急切的将巫师的“祭祀力量”这么急切的扭曲成为政治用语的“祭祀权力”。

    一切早期人类的“祭祀”所产生的“力”都根本无法解释为“权力”。

    在早期巫术中,实际效用的权威是对“力”的发现,而不是对力的概念定义!

    力在早期仪式中,根本无法区分“物理”和“政治”的用语。

    而“绝地天通”也根本不是什么“话语权”或者“决定权”这种现代政治用语的溯因游戏。

    绝地天通是“祭祀的仪式性发现”代替了发现本身的一个过程。

    祭司之所以在“社会组织”中垄断了某种在现代语境中被解释为“政治权力”的地位,并不是“权力”本身的魅力,而是祭司的“仪轨”(符号)代替了“发现”(世界)。

    这就是“天地不仁(二人代表了对世界的行动—发现)以万物为刍狗(刍狗是代替世界的符号)”的时代。

    所以,早期人类的“社会演化”有什么绝对的理由,需要所谓的“政治哲学”这种奇怪的,基于所谓先入为主的“无立场”的无情来进行这种独断论式的理性陈述?

    这种理性陈述又有什么理由,为自己的“出生的合法性”去臆造一个关系论的更早的、政治伦理(政治经济学)的“理性存在”???

    这种对关系本体论的痴迷,覆盖了从现象学、观念论、实践哲学……等一系列近现代哲学的所有“工具性拼凑”。

    赵汀阳所谓的无外的,这个关于天下的“内”的所有和的陈述,几乎都依赖于这种工具性拼凑的先置的计算:

    孔子的突破性发现是:二人关系是任何一种可能生活的最低限度,因此,普遍人情的原则必定就隐藏在二人关系之中。“仁”的概念本义就是“二人之间”,它暗示着“任意二人所一致同意的最优相互关系”。……德是获取民心的政治策略,爱民养民,让民得利,自己不贪,可得民心。人民得利而统治者得权。在这个意义上,德治也可以说是以利换权的政治策略:“夫先王取天下,术术乎大德哉,物利之谓也。”可见德治的原义是保证所有人的物质利益。

    仁的所谓“解释”为什么一直以来都混乱不堪的原因,就是仁很可能不过是二人之间的一个“行动标注”(象),而不是莫名其妙的“逻辑计算”(最优关系)。

    仁的效用,是人发现了彼此之后的“行动溢出”,这是一切语义(比如最优)的根本。把仁想象成为一个可以被定义的“逻辑概念”,虽然定义了“最优”是什么,但却注定了这个“是什么”本身却成为了“刍狗”,成为了天地不仁(行动附属于定义的恶果)的牺牲品。

    所以德不能是(也不该是)保证“所有人”的利益,而是保证“利益”可以被“发现”。

    当想要保证“利益”可以被“发现”,才需要在行动中涵盖了“所有人”。

    所以,所有人的利益保证,并不是一个如何达成何为“所有人的物质利益”这样的确定性→共谋问题。

    也因此赵汀阳在寻求“何为—何种定义才是涵盖所有人的利益”这样的问题上对哈贝马斯的“说真话”的诘难,在我看来也难免属于无的放矢:

    假如对话是充分理性的并且具有真正的善意,是否就能够有效地解决冲突问题?这里可以参考哈贝马斯想象的在理想言说条件下的理想对话,即具有充分理性的、充分平等的、充分真诚而坦诚的对话。哈贝马斯的理想对话近乎乌托邦,甚至过于天真而适得其反,比如,哈贝马斯要求对话必须“说真话”,但真话不仅未必能够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是灾难性的。不过,乌托邦性质还不是根本困难之所在,哈贝马斯的理想对话的真正局限性在于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那些涉及生存根本利益的事情,无论对话多么理性,都仍然是不可让步的;还有那些涉及生存意义的事情,比如宗教、精神和价值观,也很难通过对话而达成互相接受。充分理性而有善意的对话所能够达到的理论极限是互相理解,或者互相同情,但绝不会因为互相理解或同情而达成否定自己生存利益和生存意义的让步,这个局限性可以概括为“互相理解不能保证互相接受”

    互相接受根本就不是一种“追求”。

    也就是说哈贝马斯的说真话困境是因为“说真话”本身并不是说话,而是

    “话语的识别”。

    话语的识别作为一个“对象”,是刍狗代替世界的过程。

    理性话语(不管这种理性话语被美化成何种关系)的陈述,都只能是话语权的“单一定义”。

    所有的所谓“对话”——即便是如赵汀阳所设想的基于天下无外的前置设定的对话——只要是话语的识别对“说话”的代替,就只能是话语权的“单一定义”——理性。

    因此,

    在理性用语中,永远不可能关注作为一种行动的“说话”,而只能成为“说了→”这样一种话语权的牺牲品。

    所以,赵汀阳所谓的“共在”(对话—共谋性问题)在根本体验上决不能是一个后置归因的“先在”(比如刻意定义所有人的利益是什么),共在是反存在论的。

    也就是说,赵汀阳所谓的“共在存在论”事典型的“界限性概念”,而共在根本不关心任何“在”在界限上的存在,因为共在是通过彼此的行动(体验)返回自身的觉察(记录)——仅此而已。

    一切的解释——比如共在存在论——不过是一个行动与另一个行动的“裂隙”,哲学思维把这种裂隙“本体论化”为——原因。

    不管这种本体论是关系还是本质,这种纯粹哲学化的,反先秦精神的思维,统御了赵汀阳的一切陈述。

    关系本体论的“存在幻觉”,是这本书的根本的趣味。

    让我这个爱好者难以容忍的,感到甚至有些“绝望”的是,这种趣味,对于象牙塔内的哲学专业学者们,几乎是不可克服的。

    这位赵汀阳,已经是被知乎上推崇为难得的,超出“学术教条”之外的,优秀学者了。

    甚至有些人,毫不掩饰的称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是赵汀阳和其他……。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除了对这些所谓专业学者的创造性感到绝望,还能说什么呢?

    在最近这段时期,我用尽力气的想要在当代专业学者的思想著述中,找到“生机”。

    毕竟,他们垄断了最大的“资源”,也拥有着最大的机会。

    我希望看到这个文化的未来,能拥有这最大的机会。

    可实际呢???

    实际呢!!!

    这不是彻头彻尾的悲哀,是什么呢……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二星好评(491+)
  • 速度快(407+)
  • 引人入胜(330+)
  • 购买多(76+)
  • 速度慢(120+)
  • 下载速度快(466+)
  • 全格式(229+)
  • 好评多(168+)
  • 好评(370+)
  • 快捷(123+)
  • mobi(272+)

下载评价

  • 网友 訾***晴: ( 2024-12-13 14:42:48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訾***雰: ( 2024-12-12 10:28:55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郗***兰: ( 2024-12-19 05:39:31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龚***湄: ( 2024-12-18 08:45:07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权***波: ( 2025-01-02 20:53:12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习***蓉: ( 2024-12-19 09:37:33 )

    品相完美

  • 网友 寿***芳: ( 2024-12-25 01:06:04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利***巧: ( 2024-12-18 00:15:16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沈***松: ( 2024-12-15 16:52:57 )

    挺好的,不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