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经纪的当下与未来:中国房地产经纪年会文集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房地产经纪的当下与未来:中国房地产经纪年会文集精美图片
》房地产经纪的当下与未来:中国房地产经纪年会文集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房地产经纪的当下与未来:中国房地产经纪年会文集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743027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9:05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莫茉 发布时间:2021-11-15 22:50:28

    可爱到爆炸的童书

  • 作者:飞儿 发布时间:2020-07-04 12:33:36

    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设置重要性权重的方法

  • 作者:Hoxx 发布时间:2021-07-09 14:52:46

    了解一下,感觉是结构比较全,还没有很深入

  • 作者:常備側船 发布时间:2020-04-11 17:18:10

    从02.20-04.11我每天都在看这本书,历时52天,可算是把自己的合同法补上了一大块,逐字逐句研读,包括比较法部分和举例部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公报案例我基本都找到下载并看了判决书)正文一共534页,这是我第一遍读,全面细致梳理,之后看不会历时这么久。每天都为何时才能看完这本书而忧心,“夜忙症”半夜在看上午睡过去,如果总结一下阅读感受就是“收获满满”,开启合同法认识新篇章,理解合同法立法原理,解释论方面认知也初见成效。最长每天看7个多小时,少的时候也有2.5h,看完第934页的这一刻我可真的是长出一口气的坦然。疫情期间学习闭门读书是一修行,让我想起来很多访谈里谈到03年后来的一些优秀学者在期间潜心学习,我虽然估计成不了学者,还是要要见贤思齐。接下来去看下一本咯,我之为我,不顾他人之眼光。

  • 作者:Rain 发布时间:2018-07-04 09:23:59

    专门借着准备去西藏的,可惜又去不成了。粗粗翻略了一遍,好像实用性不太大,一看,《亲历者》编辑部。嗯,有钱又专业的玩法~

  • 作者:赛博朱雀昏睡中 发布时间:2020-08-12 23:38:05

    休闲物质史 缺点是有史无论 优点是写得很普及易读 打发时间很舒服且不费力


深度书评:

  • 战火中的残酷青春——读雷马克《西线无战事》

    作者:塞林格格 发布时间:2010-12-01 22:22:00

             战火中的残酷青春

               ——读雷马克《西线无战事》

             ○李健伟(塞林格格)

                  一

      作为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德国曾经涌动着铁血和好战的因子,雷马克及其作品的出现,像是一记掴向战争的耳光。

      

      战争和流亡是德国作家雷马克创作履历中的两个关键词。一九一六年,十八岁的德国小伙子雷马克应征入伍,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他五次负伤,最后一次在佛兰德战役中,他为救护战友被手榴弹炸成重伤,送进野战医院。雷马克在战火中侥幸活了下来并被授予一级铁十字勋章。十年之后,他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写下了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德国士兵的亲身体验和心路历程。《西线无战事》甫一问世,当即成为印数达百万册的畅销书,令雷马克名利双收;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本书,使他遭受到德国法西斯的迫害,被迫流亡国外,他的妹妹也因此殃及被杀。雷马克在国外写下了《凯旋门》等流亡题材的小说,与《西线无战事》一样成为畅销的经典作品。

      现代作家郁达夫曾经说过,作品是作家的自供状。翻译过《好兵帅克》和《尤利西斯》的作家萧乾也曾经说,最伟大的作品往往是带有一定程度的自传性质的。我比较能够接受这样的观点,作家的作品往往带有其自身经历及意识的投影,哪怕是那些玄之又玄的作品,都有作者自己在其中。

      雷马克正是这种气质的典型作家,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围绕着战争和流亡这两个涉及自身并推及人类命运的关键词,创作了《西线无战事》、《凯旋门》等等带有自身强烈色彩的作品,成为反战文学的巨擘。可以说,雷马克亲历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他是一个被动的参战者,身不由己地参加了一场不义战争;第二次,他则以自己的笔主动地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都投射到了他的作品中。

      这位饱受战争创伤的作家,以血泪研墨,用生命书写了自己与战争这个恶魔一生作战的历史。

      一九三七年,海明威在《作家与战争》中这样说:“作家本身可以发生变化,但他的任务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写得真实,并在理解真理何在的前提下把真理表现出来,并且使之作为他自身经验的一部分深入读者的意识。”

      这可以视作雷马克及其小说创作的评语。

               二

      海明威提到的真实和真理在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看到头盖骨被炸飞的人还活着;我们看到两只脚被炸碎的士兵在跑着;他们靠着碎裂的脚部残肢踉踉跄跄地拐进了最近的一个坑洞;一个二等兵用两只手爬了两公里远,拖着自己被炸烂的膝盖向前;另一个二等兵朝急救所走去,他的肠子从肚子里滑到他两只捧着的手上;我们还看到一些没有嘴巴、没有下巴、没有脸庞的人;我们发现有个人用牙齿紧紧咬住他一只胳臂上的动脉两个小时,以免自己因出血过多而死去。

      “那些树枝上挂着好几个死人。有一个赤裸着身子的士兵蹲在一根粗大的树杈上,头上还戴着一顶钢盔,要不他就毫无遮掩了。他只有半个肢体,即上半身,坐在那上面,两条腿已经没有了。

      “它们(侦察机)出现数分钟后,榴霰弹和榴弹就发射过来了。我们有一天就这样损失了十一个人,其中有五个卫生兵。有两个被炸得稀巴烂,恰登说可以用调羹把它们从战壕墙上刮下来,埋葬在饭盒里。”

      

      ……

      “埋葬在饭盒里”这一段话我以为是全书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文字,战争的残酷以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来表现,非身临其境者不能道及。每次看《西线无战事》,我的心都会被这样的场景炮弹一样地击中。

      这正是当时年方十八的少年雷马克眼中的战争,也是百战归来十年之后的雷马克笔下的战争。在《西线无战事》中,作者细致入微的笔法充满了镜头感,令人身临其境。生命轻如蝼蚁、死神随伺在侧、战争惨绝人寰,在雷马克笔端,展现了一个个残酷得令人窒息的战争场景。雷马克无比悲哀地指出了士兵们的归宿:“战壕,野战医院,群葬墓——不再有别的可能性”:战壕血流成河、毒气弥漫、饥鼠绕床;野战医院断肢残骸、哀号连连、惨不忍睹;群葬墓游魂遍野、尸首被炮弹一次次地掀出地面,再死一次。在战场上,素昧平生的人们变成了人形野兽,内心充满着“下一个死亡的会是谁”的恐怖,相互咬噬搏斗,仅仅是为了苟活下来,继续这残酷而丧失人性的生活。

    我想起了数年前十分有名的一套丛书——《黑镜头》,在这部汇聚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等摄影奖项作品的集子中,疾病瘟疫、饥馑伤痛、自然灾害及战争带来的创伤都被目之为“黑”,而战争似乎是其中最黑的镜头。因为,天灾虽则殊难躲避,人类尚可凭借自身的力量人定胜天;而战争这个人祸却是人类自作自受的恶魔,人性本身的一切丑恶在战争中集中凸显,其加诸肉体及灵魂的毁灭性力量几欲终结人类。

      在《黑镜头》中,摄影记者亲临战地,用镜头将战争血淋淋地逼至我们的视线,而在《西线无战事》中,雷马克的文字比之记者的镜头丝毫也不逊色,同样是那么的残酷、真实和触目惊心。

      军训、上战场、负伤、野战医院、立功、战败、退役,雷马克的战场经历也许与大多数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并无不同,可是当这一切付之笔端,流露而出的却是这样一部充满叛逆的血泪控诉。真理正是通过作为雷马克自身经验的那一部分的真实表现出来,并且深入了读者的意识的。于是,我们在小说中感受到了作者那种无以复加的疼痛,那种心灵的真实是没有亲历战场的人所无法臆想的。

      “然而我们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忘记,只要我们必须待在这战场上,那么前线的日子过去后,它们就会像一块块石头那样沉到我们的心底里,因为它们太沉痛了,我们无法立即进行思考。要是我们这么做,那么我们早就完蛋了;因为我已经察觉到这样的事:只要人们干脆屈从,那么恐怖就可以忍受;但是如果人们对此进行思考,那它就会叫人活不下去。

      “除了知道他们是俘虏外,我对他们就一无所知了,而正是这一点使我受到震动……在他们后面,我只感觉到众生的痛苦,生命的可怕的忧郁,以及人的残忍无情。……一道命令使这些默默无言的身影成为我们的敌人;一道命令也可能使他们变成我们的朋友。在某一张桌子上,我们谁也不认识的几个人签下了一份文件……

      “我们这么做(经常用下流和愤怒的笑话来克服恐怖心理),不是因为我们有幽默感,我们之所以有幽默感,是因为如若不然,我们就会完蛋的。这种事情总归维持不了很长时间,幽默感一个月比一个月更辛酸。”

      ……

      这样的反思和追问与真实的战争场景夹叙夹议地交织在一起,直指人心,对战争的质疑、对丑恶的揭露、对生命的悲悯,丰富和深刻了真实的场景所呈载的残酷,使我们徜徉在雷马克悲悯的文字中,与作者一道亲历、目睹、反思那一场战争。

                 三

      《西线无战事》以真实的战争场景和态度鲜明的反战立场著称,作为雷马克第一部获得世界声誉的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几乎投注了作者全部的影子。而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部成长小说,在战争中成长,在战争中变老,在战争中叛逆。

      一群十八九岁的学生,有的还迷恋于物理公式,有的正困绕于法语单词,有的醉心于戏剧和诗歌,有的沉浸于美好的爱恋,有的碍于“勇敢”的面子……他们的心智和身体都还没有发育成熟,便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以伟大之名的煽动下踏上战场,从此告别青年时代,陷入无休无止的魔靥一般的战争中,然后一个一个夭折,一个个离世。

      他们还是孩子,却被突然中断了青春期,在十个星期的军事训练后,成为战争流水线上仓促生产的用于杀人的机器,被推搡着上了战场。背上冰冷的枪,穿着不合尺码的肥大的军装,蹬着别扭的军靴,变成一具具人形野兽,杀人和被别人杀死。而他们的对手,那些俄国人和法国人,大都是和他们一样的平头百姓,大都是与政权利益毫不相干的懵懂少年。他们之间素昧平生,却要兵戎相见,打一场对于他们来说莫名其妙的战争,最终成为一丝不留痕迹的炮灰。在战场上,死亡、伤残、疯狂、孤独、冷漠、恐惧、生命之卑微、命运之无常……接踵而至的灾难令他们猝不及防,他们的青春过早地触及了过多的残酷,畸形成长,迅速变老。

      这是一群有着残酷青春的惨绿青年,正如主人公保罗、莱尔和克罗普举着军用面包裸身游过德法边界的运河,来到对岸向敌国饥饿的女子求欢前天空所昭示的那样:天空变得像一只还没有成熟的苹果那么绿。书中描写的这些青年惟一的一场悲哀的性使他们的青春岁月青黄不接。

      他们惟一可以把握的只是及时行乐,用难得一顿的饱饭和美食来娱乐自己的胃,用稀缺的香烟、嚼烟和白兰地来麻醉自己的思想,用无奈的相互取笑来克服恐惧,用玩纸牌来打发这得过且过的日子,用“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拮据的性来长大成人,用短暂的欢娱来迷失自己。然而,欢娱总是太少、太短。短暂的麻醉获得了短暂的安宁,在这难得的安宁中他们方才找到了痛苦的自己,犹如揽镜自照,镜中的那一个人已经苍老得连自己也不敢相认。

      四十岁的卡特与二十岁的主人公保罗一起被推到了同一个战场,在战火的考验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两代人超越了年龄的界限,成为不分轩轾的亲密战友。在有一次他们一起烤一只偷来的鹅时,在缭绕的香味中,保罗睡着了,恍惚间,他看到矮小的自己走在高高的天空下,一个来自天空的虚枉而清楚的嗓音安抚和引导着他走向未知的前程。“一个小小的士兵和一个清楚的嗓音,如若有人想抚摸他,他或许是无法理解的,这个士兵穿着大长统靴,怀着一颗反应迟钝的心向前行进,因为他穿着长统靴,除了向前行进,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在地平线上,不是有着花儿朵朵和一种美丽的景色,它是那么宁静,以致他这个士兵直想哭泣吗?那里不是有些情景,他并未失去,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拥有过,那些情景令人眼花缭乱,但对他来说,却已经消逝了吗?他的二十年的岁月,不是还在那里吗?

      “我的脸是不是湿了,我究竟在什么地方?卡特站在我的面前,他那巨大的、弯下腰来的影子像祖国一样覆盖在我身上。”

      “像祖国一样覆盖在我身上”,这样的句子令人凄然动容。这是一个需要爱怜、需要父辈之爱、需要祖国之爱的孩子,他在爱的名义下从军作战,却发现一切都已坍塌,一切都是欺骗。

      战争无情地毁掉了这一代年轻人,理想、信念、英雄主义、爱国情怀、物理公式、法语单词、浪漫诗篇、纯真爱情……都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如何躲避炮弹和毒气的生存本事,重要的只是如何在提心吊胆的恐惧中蝼蚁一样地生存下来,重要的只是如何得过且过地捱过这场荒谬的战争。为什么要战争?战争为了什么?战争与我有什么关系?痛苦的追问贯穿了年轻而脆弱的胸膛。岁月如刀,度日如年,他们的青春在残酷的战争中苍老。

      就像主人公保罗所说:“钢铁青年!青年!我们大家都没超过二十岁。可是年轻吗?青年时代?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我们都是老人了。”

      然而,在母亲的眼中,这些战场上被异化了的人形野兽永远都是纯真的长不大的孩子。小说特意描写了主人公的一次休假。保罗回到家,重病的母亲给他吃预备了好久的糖水越橘、饼干和土豆煎饼,围绕着他的安全和身体问题问长问短,守着翌日临行的儿子坐到天亮,而保罗除了佯装好胃口、撒谎说前线很好、佯装熟睡外无话可说,他的母亲一点都不知道这个温顺的儿子在战场上的真实表现,那些鲜血和罪恶令他愧对双严。本来是一次千载难逢的休假,却无法使主人公惶恐的内心获得一丝安宁,本来是一次久久萦牵的心灵栖息,却变得索然无味、无枝可依。战场方数日,故乡已千年,一切恍若隔世。所有没有亲历战场、不知道战争真相的人都与他话不投机。他后悔回到曾经梦想过千万次的故乡,后悔不应该回来休假,在心灵上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还有什么比这样的青春更加残酷、更加悲哀?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那样:“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青春毁掉了、理想毁掉了、信念毁掉了、人性毁掉了,于是,追问产生了、伤痕产生了、反思产生了、叛逆产生了,萦绕于全书黑云压城般战争阴霾间的,正是作者借主人公的经历和思考发出的沉痛谴责和内心表白。从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饱受摧残、叛逆不安的心。

    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声誉的反战小说,作者的反战立场正是在战争中成长、成形的。

      如果说来自人生的追问造就了像《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发条橙》那种类型的成长小说的话,那么,来自战争的追问则造就了《西线无战事》这种类型的成长小说。

                 四

      “如果我幸运,如果战争结束,我回来了,而且永远住在这里,那么也会是这样的光景。我将同样坐在这儿,观看着我的房间,等待着。”

      在保罗那次事与愿违的休假中,当他回到自己的书房,面对昔日五颜六色的书籍,这个钟爱诗歌戏剧和喜欢收集彩色蝴蝶的孩子想到了这种久违的幸福。战争容不下保罗们的一方书桌,每次看到这里,我就会想起曾国藩的一副名联:“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对于雷马克而言,也许是“百战归来再著书”。

      尽管从小酷爱文学的雷马克早就有从事小说创作的念头和准备(他在入伍之前就发表过作品,在《西线无战事》之前还创作过两部长篇小说),然而他也许怎么也想不到像他这样的一介书生会经历操枪弄炮的生活,也想不到,为他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会是这样一部令他爱恨交加的《西线无战事》。

      似乎,之前的所有阅读和写作,都是为了积累,为这部《西线无战事》作准备。

      我总是认为像《西线无战事》这样的作品的产生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著者雷马克的战争经历并非每一个人都会有,有此种经历的人,不一定有这样的文字能力,有这样文字能力的人,不一定有这样的思想高度和勇气,具备了所有这些条件的人,不一定有机会和条件将这一切坐在书桌前书写下来。

      一九一八年,百战归来的雷马克终于有条件坐在书桌前书写自己的残酷青春,然而每次捉笔都欲言又止。十八岁远行出门,人生的第一个舞台竟然是残酷如斯的战场,年轻的生命被战争无情地撕毁,需要怎样的调整才能直面痛苦的往事啊!需要怎样的调整才能坦然面对书桌上洁白的稿纸啊!一九二八年,第一世界大战结束十年之后,时时刻刻横亘于雷马克心中欲说还休的那些亲历与思考终于厚积薄发,一吐而快。那一年的秋天,雷马克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历时六周完成了这部巨著。十年的沉淀,一定有太多的感受和思考、有太多的故事和回忆、太多的人物和结局横亘于心、横亘于笔端,然而最终留下来的,只是一部十七万字的小长篇。这样的篇幅,也许还交代不了当下那些注水的长篇小说中的一个开头,然而,阅读的经验告诉我们,是否经典、宏大向来与篇幅无关。外表单薄的《西线无战事》不但厚重、而且沉重,厚重的是它的文本价值,沉重的是它的终极思索。

    十年磨一剑,我可以想见,当《西线无战事》这部作品完成后,雷马克的心是怎样地如释重负。

      就这样,一个士兵关于战争的私人文本被镌刻进了世界文学之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们中,有鲍勃•迪伦、约翰•列侬,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奥立弗•斯通和斯坦利•库布里克。

      又一次捧读《西线无战事》,又一次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我的耳边响起了鲍勃•迪伦那首经典的反越战歌曲: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

      才能将其称作男人

      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

      才能在沙滩上入眠

      炮弹要飞多少次

      才能将其永远禁缚

      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有时候我会这样想,也许,长于思辨的德国正是有着像雷马克这样一批有良知的作家,才促使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的遇难犹太人纪念碑前长跪谢罪;又也许,正是有着一批嚣张狂热、死不认罪的军国主义分子,才怂恿着日本几任首相一次次隆重参拜供奉着战争罪犯的靖国神社。

      也许,在核扩散的阴影越来越沉重的今天,正是有着这样一种前仆后继的反战立场的文化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与和平,人类才可能自己拯救自己,才有最终将人类从战争这个恶魔中拯救出来的希望。

                                        作于2006年

    更多,请至塞林格格的豆瓣小站:

    http://site.douban.com/110563/

  • 莎士比亚更需要你,白磷火焰般耀眼的安娜

    作者:麒麟 发布时间:2022-12-27 23:22:06

    “莎士比亚有什么牛的,如果你不读,他什么都不是。。。”

    这是一部读过之后,急切打开豆瓣,想看看书评,企图理清思路线索的书。

    但是发现除了只言片语的短评,含糊其辞的高度概括,并没有能帮助我找到故事脉络的索引。

    大胆预测,也许明年理想国宝珀文学奖,我会看到颁奖典礼上有这本《缺席者》。

    显然作者的野心(或者说风格,我没看过她上一部小说《诗人和鲸鱼》)是非常强烈的。

    曾经看过《流俗地》的作者黎紫书说,当初她写第一部小说《告别的年代》时,她非常迷恋形式,特别侧重小说结构,设了个三重叙事,虚实并行。书写过程特别艰巨,而又无法完善细枝末节的合理性,导致整部小说完成度不高。但如此复杂的机构完成下来,对她的提升就如过了木人巷,虽跌跌撞撞,但也探索出一条长篇小说的隐秘道路,《流俗地》的火爆也就水到渠成。

    所以我想到了《缺席者》这部小说,在我看来同样也是三层叙事,“几个主题按照三角数列频繁重复”各种视角的穿插叙述,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构建一个千丝万缕关联的宏大图景,这种掌控的难度,真是令人惊奇,介绍中写道“形式上的九边型”应该是指9个章节,每次章节的转换就带来视角的转变,所以“赋格呈现出渐进式高潮”小说整体的矛盾和节奏感明显在提升,让人目不转睛关注情节走向。不知道是否还会有人记得当初沃卓斯基姐妹导演的同样号称烧脑的电影《云图》,同样的一头雾水,复杂的世界观,复杂的叙事风格。看完之后,就很慌。

    如果你认为自己理智,且san值比较稳定,可以试试看这本《缺席者》,它的结构非常复杂,倒不是偏意识流的那种思维跳跃,“按照三角数列频繁重复”视角的快速切换,对读者没有过多的解释和交代,所以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想象力去填补空白之处,文学批评家黄子平曾说过,现实中戏台或小说中一环扣一环的对话根本不存在,日常的对话通常都是一种“不连贯的对话”主题快速跳跃转移,人们实际上沉浸在自己的思路里,一遍“嗯、嗯、啊。。”地回应对方,一边在自己脑海里继续对话的“内心独白”。我觉得这就是《缺席者》这部小说的写作风格,也许你会说作者她比较像伍迪艾伦。其实这种视角快速切换导致的空白感,是最有趣的, 有些作者过分拘泥于素材,把书写的太满太实,所以作品缺乏想象力,属于“灌输式的小说”那种反而无法让读者参与进来,用自己的想象力填补小说的空白。所以我感觉在这方面,《缺席者》做的非常优秀。

    风格上我觉得比意识流更复杂一些,意识流还有个锚定物,大概就是我,一切意识的出发点都是我,那么起码我们还能清醒地告诉自己,我们是在阅读一个“我”所发散出来的各种意识和想法。那么《缺席者》这部小说的手法,可以说就是没有“我”的意识流小说,很多情况下,你需要去揣摩,猜测,这是谁的视角,或者根本就是一些虚无的陈述;你还要不断体会,回忆,这一章的时间轴是在什么位置,明明书中有些明显的提示,告诉你关于时间的线索,但是我觉得很多人都会迷失,除非你有随手做阅读笔记的习惯,把每一个人的关系出现的顺序,做适当的记录,以便自己回忆,就像小说里写的:“事后看来。他们都是命运这本大书里提前写好的一行注脚。”上一次遇到这样的阅读情况,我想还是《忒修斯之船》吧。

    如果用游戏来形容,可以说直线任务大大超过了主线任务,或者干脆就没有线,或者说有若干条线缠绕在一起。一种难以厘清思路的冲击感,读者被强拽着进行下去的迫切感,就像你看了一部快速切换镜头的电影,如果用音乐来形容,可能是窦唯,无法理解,又难以自拔。快速的切换,在主人公的对话之间、在人物脑海思绪之间、在各种旁枝错节的背景之间。。。。看过电影《猜火车》《梦之安魂曲》么,就是那种快速的转换。你还没来得及弄清这一句,就已经跳跃到下一句,有点无厘头又让人非常好奇故事的走向,那种“无抓手”的叙事逻辑,最贴切的电影可能就是《穆赫兰道》,那种不知所云又仿佛在透露一些隐秘讯息的氛围感让人着迷,哦,对了,还有威廉·巴勒斯,对,如果你看过垮掉一代开始那些出名的存在主义作品,比如威廉·巴勒斯的《裸体午餐》,你就明白我想表达的慌乱、难以名状、迷人的氛围是什么意思。原谅我一直用影像来形容这部小说,因为真的不太容易找到同样冲击感的文字同感。故事里虽然有“文字逐渐消亡”的隐约,比如所有人都不清楚莎士比亚是什么,还以为是某种商品名称,而且还有人不断把各种文学作品emoji化,就是全部用emoji符号来翻译文学作品,这种文化的消亡却和小说本身复杂的结构和繁杂的叙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趣。

    对于人物的刻画,我感觉作者非常有手段。

    我很喜欢作者塑造的安娜这个人物,非常成功,人物非常鲜明,是整部书中的性感女神。

    让我联想到了《安娜卡特琳娜》(也许名字的相似,真的暗示了人物的相似之处?)里的苏菲玛索或者《大开眼戒》里的尼克尔·基德曼、最起码也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的莫妮卡·贝鲁奇。在她身上你可以看到天生丽质的高傲,对异性青睐目光的不懈,对情人的拿捏,以及为爱情的疯狂,以及无法自拔的歇斯底里,如果说《包法利夫人》是中规中矩按部就班的出轨,那么《缺席者》里的安娜就是像白磷一样,看似是坚固的固体,一旦暴露在爱情的空气中就会猛烈燃烧,发出妖娆和性感的火焰,急速的毁灭,完成浪漫的一瞬间。这种感觉非常独特。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速度慢(565+)
  • 下载速度快(567+)
  • 内涵好书(254+)
  • 快捷(147+)
  • 已买(599+)
  • 好评多(246+)
  • 经典(446+)
  • 体验满分(154+)
  • 三星好评(103+)
  • 无颠倒(302+)

下载评价

  • 网友 权***波: ( 2024-12-18 10:08:52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习***蓉: ( 2024-12-23 13:06:05 )

    品相完美

  • 网友 康***溪: ( 2024-12-29 19:00:12 )

    强烈推荐!!!

  • 网友 辛***玮: ( 2024-12-14 20:17:56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詹***萍: ( 2024-12-24 02:51:35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利***巧: ( 2024-12-14 14:16:44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堵***格: ( 2024-12-20 21:12:53 )

    OK,还可以

  • 网友 后***之: ( 2025-01-05 10:59:21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冉***兮: ( 2024-12-14 13:19:38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