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美学散步(彩图本)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15:26

美学散步(彩图本)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美学散步(彩图本)精美图片
》美学散步(彩图本)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美学散步(彩图本)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0812852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5-20
  • 页数:348
  • 价格:88.0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5:26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宗先生一生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也是先生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这本美学文集共收录有关美学的文章二十二篇,包括:《美学散步》《美从何处寻?》《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等等。此次推出精装插图典藏本,可同时满足美学鉴赏和收藏的需求。

……………………………………………………………………………………………

出版说明:

宗白华先生(1897—1986)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他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全书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位为俗务所纷扰的现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在先生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

《美学散步》初版于1981年,后多次重版增印,长销至今,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和必读之书。此次推出彩本,基本保持原貌,仅修订了部分语句疏漏,并新增插图150余幅,以使全书更加图文并茂,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美学享受。

我们怀念那拄着手杖,徜徉在未名湖畔的身影;我们品味那散步声中留下的汗漫灵光。请赴这场美学之旅,“慢慢走,欣赏啊”。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1月

……………………………………………………………………………………

专家推荐:

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情思,从早年到暮岁,宗先生独特地一直保持了下来,并构成了宗先生这些美学篇章中的鲜明特色。

——李泽厚

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刘小枫


书籍目录:

目录

美学散步

小言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

美从何处寻?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一、 空灵

二、 充实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一、 引言--中国美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 先秦工艺美术和古代哲学文学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三、 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

四、 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

五、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引言

一、 意境的意义

二、 意境与山水

三、 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

四、 禅境的表现

五、 道、舞、空白: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

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论素描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一、 用笔

二、 结构

三、 章法

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附:清谈与析理)

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

一、 形式与表现

二、 原始美与艺术创造

三、 艺术家在社会上的地位

四、 中庸与净化

五、 艺术与模仿自然

六、 艺术与艺术家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形与影——罗丹作品学习札记

我和诗

新诗略谈

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

一、 文学与民族的关系

二、 唐代诗坛的特质与其时代背景

三、 初唐时期——民族诗歌的萌芽

四、 盛唐时期——民族诗歌的成熟

五、 民族诗歌的结晶——出塞曲

六、 尾语--唐代的没落与没落的诗人

后记


作者介绍:

宗白华(1897—1986),生于安徽安庆。哲学家、美学家、诗人。

1920年赴德国留学。1925年回国,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1952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等。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白华全集》及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学习中国美术史,在方法上要掌握魏晋六朝这一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

但是中国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汉代,这一漫长的时间内,的确存在过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有着不同于六朝以后的特点。

在学习中国美学史时,要特别注意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果。

从魏晋六朝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

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的。

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

中国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型,而注意在流动的线条。

由于把形体化成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

有的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所有的线条,而是画家的构思、画家的意境中要求一种有节奏的联系。

中国的笔有极大的表现力,因此笔墨两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

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西方有的美学家说: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这话是有部分真理的。

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


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会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

一句话,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

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作“移人之情”或“移我情”。

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蕴,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所以诗人艾略特说:“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又说:“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一种韵律或节奏,而且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式的内容的发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并不仅是如此这般的一种格式或图形,而是一种恰是如此思想感情的方式”,而具有着理想的形式的诗是“如此这般的诗,以致我们看不见所谓诗,而但注意着诗所指示的东西”


我们知道我们一生生命的迷途中,往往会忽然遇着一刹那的电光,破开云雾,照瞩前途黑暗的道路。一照之后,我们才被确定了方向,直往前趋,不复迟疑。纵使本来已经是走着了这条道路,但是今后才确有把握,更增了一番信仰。

这个世界不是已经美满的世界,乃是向着美满方面战斗进化的世界。

你试看那棵绿色的小树。他从黑暗冷湿的土地里向着日光,向着空气,做无止境的战斗。终竟枝叶扶疏,摇荡于春天白云中,表现着不可言说的美。一切有机生命凭借物质扶摇而入于精神的美。大自然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推动无生界以入有机界,从有机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感、感觉。这个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

走出诸君的书室,仰看那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光波中颤动;或是来到池也柳树下俯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荡漾,包管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这种感觉就叫做“美”。

罗丹:“艺术家只要写出他所看见的就是了,不必多求。”

自然无往而不美。


莱辛的意思是:并不是道德上的考虑使拉奥孔雕像不像史诗里那样痛极大吼,而是雕刻的物质的表现条件在直接关照里显得不美(在史诗里无此情况),因而雕刻家(画家也一样)须将表现的内容改动一下,以配合造型艺术由于物质表现方式所规定的条件。这是各种艺术的特殊的内在的规律,艺术家若不注意它,遵守它,就不能实现美,而美是艺术的特殊目的。若放弃了美,艺术可以供给知识、宣扬道德,服务于实际的某一目的,但不是艺术了。艺术须能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只是无疑的。但艺术作为艺术而不是文化的其它部门,它就必须同时表现美,把生活内容提高、集中、精神化、这是它的任务。根据这个任务各种艺术因物质条件不同就具有了各种不同的内在规律。拉奥孔在史诗里可以痛极大吼,声闻数里,而在雕像里却变成小口微呻了。


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和谐的是”美“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内容简介:

宗先生一生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也是先生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这本美学文集共收录有关美学的文章二十二篇,包括:《美学散步》《美从何处寻?》《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等等。此次推出精装插图典藏本,可同时满足美学鉴赏和收藏的需求。

……………………………………………………………………………………………

出版说明:

宗白华先生(1897—1986)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他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全书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位为俗务所纷扰的现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在先生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

《美学散步》初版于1981年,后多次重版增印,长销至今,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和必读之书。此次推出彩本,基本保持原貌,仅修订了部分语句疏漏,并新增插图150余幅,以使全书更加图文并茂,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美学享受。

我们怀念那拄着手杖,徜徉在未名湖畔的身影;我们品味那散步声中留下的汗漫灵光。请赴这场美学之旅,“慢慢走,欣赏啊”。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1月

……………………………………………………………………………………

专家推荐:

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情思,从早年到暮岁,宗先生独特地一直保持了下来,并构成了宗先生这些美学篇章中的鲜明特色。

——李泽厚

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刘小枫


精彩短评:

  • 作者:果媛子 发布时间:2020-06-28 02:54:37

    已售

  • 作者:pullarz 发布时间:2015-09-25 16:56:16

    新版本,又读一遍

  • 作者:采咩咩的小丸子 发布时间:2018-08-09 10:45:57

    看不下去了,文风太古早了。告辞。

  • 作者:琉璃仙人 发布时间:2020-01-05 22:07:23

    文字很有年代感。更多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品评、体悟和感发,理论观点并不鲜明。古代音乐思想和唐诗两篇太主观,无法认同。

  • 作者:薇罗妮卡 发布时间:2018-01-10 12:25:08

    散步有两解:既是一部论文集,不受限制,无拘无束,又沿承了亚里士多德“散步学派”的称呼。先生的古典造诣非常高,引经据典,行文流水。《我和诗》至情至性,令人感叹。作者很喜欢诗人勃莱克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地。用他山之石道出了东西方共通的美感追求。世说新语和康德两篇收益颇丰。总结了中国美学史上的两种美感:错彩镂金和出水芙蓉,太恰当了,因此才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说法。“静照”是种极传神的空灵之感,对此很有兴趣。先生研究美学真是如窗外明月,明月皎皎照我床。

  • 作者:Vincent_Ruo 发布时间:2018-10-17 00:41:54

    7分 作为入门读物,读起来有些乏味,也有点过于费劲,但偶尔能读到一些拨云见日的好东西,加深自己对一些未知领域的基本认知。


深度书评:

  • 《美学散步》读书报告

    作者:飞天老男人 发布时间:2018-03-07 00:02:40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内容梗概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

    洋洋洒洒数万言,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所要传达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美是心灵节奏的自由表现。心灵、自由几个关键词贯穿了全书的始末。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微风里飘来流水音,美的无限内涵不断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拓展。“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旁起别人弃掉的无论鲜花还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是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丟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就让我们怀念那拄着手杖,徜徉在未名湖畔的身影,让我们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

    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

      (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

      (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宗白华在引用莱辛的话中有这样一段:“文学追赶艺术描绘身体美的另一条路,就是这样:它把‘美’转化做魅惑力。魅惑力就是美在‘流动’之中。因此它对于画家不像对于诗人那么便当。画家只能叫人猜到‘动’,事实上他的形象是不动的。因此在它那里魅惑力就会变成了做鬼脸。”但是在文学里魅惑力是魅惑力,它是流动的美,它来来去去,我们盼望能再度地看到它。又因为我们一般地能够较为容易地生动地回忆‘动作’,超过单纯的形式或色彩,所以魅惑力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对我们的作用要更强烈些。”(9-10页)在中国画里,同样地,绘画(艺术)可以将文学里的难以追逐的“美”转化做“魅惑力”。中国诗素以含蓄为特征,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从而中国山水画(因为它被要求能表达诗意)就要能既含蓄又准确即恰到好处地达到这种境界。

    美从其本质上说是来源于人的主观感受,这是一种感觉,因此一件事物就不会一定是美的,否则美就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存在的自然属性了,每个人对美的看法与定义不同,那么对一件事物所产生的美感程度或者其是否产生美感所得到的感受都会是不同的。而美也不一定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那些能够对人产生深刻印象与影响的美,当人们不去探索、不去思考、不去品味,那么他所接触到的一切只可能使其产生最基本的美的感受,长此以往,在审美疲劳之下,人们将无法感受到美的存在,因此美是需要发现的。

      美之极,则雄强之极。王羲之书法人称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淝水大捷植根于谢安美的人格 与风度中。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勇于自新的周处,都是千载而下懔懔有生气的人物。

      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这是一种唯美的人生态度,还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量里求极量的丰富与充实;二是美的价值寄于过程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所谓“无所为而为”的态度。比如王子猷大雪夜忽忆戴安道,即乘小船就之,经宿至门即返,人问答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宗白华认为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而不拘泥于其目的,显示了晋人唯美生活的典型。在这部书里,宗白华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晋人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作者:neil 发布时间:2006-10-15 23:12:41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一.

    关于“诗(文学)和画的分界”

    一般说来,将拉奥孔的嘴巴雕刻得张大或微开显然不会过多影响人们对创作者的能力的评判。观众评价这件艺术品是按照内心所获得的感受,即以是否产生或产生何种程度的审美愉悦感来评价它的优劣程度,进而以此评价创作者的能力。假设有两座拉奥孔的雕像,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微开着嘴巴的拉奥孔比张大嘴巴的拉奥孔更能激起人们的美感(理由见《美学散步》6-7页 莱辛语),人们便认定前者更有艺术性,而将拉奥孔的嘴巴雕成微开状的那位创作者更富有创作才能。在此条件下,便可以说,艺术反映人的能力。“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24页)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是艺术的特殊目的”,“艺术”的一定是“美”的,“美”的却不一定是“艺术”的。因为“艺术”反映的是人的能力,那些未经人加工的自然状态下的事物、风景,就不是“艺术”-虽然它们也会使人产生美感。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虽然艺术必然是人为的(有人的因素在其中的),然而前者(荀子-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庄子-道家)“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我认为此处道家所强调的“自然”,应归因于对过分“人为”的纠正,即认为艺术不能囿于狭窄实用的功利框架。至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认为这种“大美”不能被称为“艺术”。我们看到无垠的天、广阔的地、瑰丽的晚霞、壮美的山川时,不会认为它们是“艺术品”,虽然也会由衷地感叹它们的“美”。“艺术品”必然是人为的,是人加工过的东西。若说某座山“鬼斧神工”,那只是将“造物主”拟人化了,反映的还是人的能力。若将这些天、地、晚霞、山川绘成图画、拍成照片,那便成为艺术品,因为图画、照片才反映人的能力,而事物本身-未经人加工过的-并不是艺术品。因此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的是天与地使渺小的人产生的“崇高感”,这是自然地会在人心中产生的“美感”,我们不必牵强地认为在人类诞生前早已存在的天与地是“艺术品”,虽然它们确是“美”的。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14页)这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艺术”与“自然”的区分了。

    “艺术须能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必须同时表现美(7页)”,这一点可以从美就是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面来理解。有用的不一定都是美的,苏格拉底所说的“粪筐也是美的”之所以不被认同,在于有用的东西还需引起人的愉悦感,才能被称为美的。

    艺术创作可以遵循规律,也可以突破规律。如既有对称美,又有不对称美。但“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和“表现美”却是艺术所必须具备的,失去其一,便不能成为艺术。

    宗白华在引用莱辛的话中有这样一段:“文学追赶艺术描绘身体美的另一条路,就是这样:它把‘美’转化做魅惑力。魅惑力就是美在‘流动’之中。因此它对于画家不像对于诗人那么便当。画家只能叫人猜到‘动’,事实上他的形象是不动的。因此在它那里魅惑力就会变成了做鬼脸。”但是在文学里魅惑力是魅惑力,它是流动的美,它来来去去,我们盼望能再度地看到它。又因为我们一般地能够较为容易地生动地回忆‘动作’,超过单纯的形式或色彩,所以魅惑力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对我们的作用要更强烈些。”(9-10页)在中国画里,同样地,绘画(艺术)可以将文学里的难以追逐的“美”转化做“魅惑力”。中国诗素以含蓄为特征,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从而中国山水画(因为它被要求能表达诗意)就要能既含蓄又准确即恰到好处地达到这种境界。王维的“画中有诗”大概是最早达到这种境界的,而自北宋宫廷画院开始,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重要要求。如画院以“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踏马归去马蹄香”、“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等诗句作题目进行考试,都是要求画面表现诗意。至于“画家只能叫人猜到‘动’,事实上他的形象是不动的”,在中国山水画里,事实上形象也是动的,如前所述,中国画能表现出“春色”、“马蹄香”、“无人渡”等意境以及“吴带当风”等技法。或者在印象派的画那里,画中的形象也是动的。当你凝视莫奈的画时,不也能感觉到里面的云、水、花草、游鱼、水波都在流动么,这不也是一种“流动的美”,一种可以重新感受而且每次感受都不尽相同的美么。一般说来,画是空间的,诗(文学)是时间的,但都可以有“流动的美”,有令人心动的“魅惑力”。诗(文学)表现时间的先后历程,观者却可以将它定格于一瞬,或者想象成脑海中的几幅画;画虽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却能令人联想起在这一刹那前后许多的画面来-无论是创作者想要表现的还是未曾想要表现的。诗配画大概是中国画所独有的,尤其是元人水墨画。“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更重要的一面,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李泽厚:《美的历程》179页)书法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以其形(线条)给“文”增添了形式美,又以其意(内容)赋予画以或隐或显的含义。就意而言,与画相配的诗并不一定具有“明确表达的含义”,如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所配的诗,它表现的意境既与王维的诗意相似又不尽相同,看上去是阐释了诗,实际给人的感觉又是增添或模糊了画面原先并不具有的意味。也就是说,这首诗既是一种阐释和理解,又是一种再创作。不同的诗人可能因对这幅画有不同的体会而写出不同的诗句,不同的画家也会对此诗有不同的体会而画出不同的画来-新创作的画又会表现出新的意境,由此诗配画,画配诗,延绵不绝。这也可以说明诗与画并不是一回事,却是可以圆满结合,“相互交流交浸”,以至交融完满的。

    二.

    关于“美从何处寻”

    世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个对象化了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或无数个世界-没有两个人的思维是相同的,因而对于世界的印象也是不同的,于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美丽心灵》中的纳什就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这可能是唯心主义,然而人确是凭自己的感觉去认知世界的。

    许多个夜晚在《东风破》(流行歌曲 周杰伦作曲)的旋律里入睡,悠扬的二胡声每每将我带入未知的又似曾相识的世界,引动无尽的夹杂着哀愁与温暖的回忆与追思。“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情感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18页)如果一首新歌的新曲也算新节奏,那作曲家就是“高明的人”。这种新节奏也得符合人的审美心理-至少是部分人。没有人的心绪和思维是相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刹那”的心绪和思维也是不同的,那么就有无数的“新节奏”等着人们去创造,去发现,来满足这无数的心绪和思维,以应和它的节奏,引起它的共鸣和感触。这种共鸣和感触很多时候是由“回忆”引起的。当节奏与某一时候的心境相吻合,回忆便复苏,人便彷佛进入未知的又似曾相识的世界。“我们一般地能够较为容易地生动地回忆‘动作’,超过单纯的形式或色彩,所以魅惑力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对我们的作用要更强烈些。” (10页)那么对于音乐的“节奏”的“回忆”效果也说明了“节奏”所具有的“魅惑力”不亚于文学和绘画,甚至超过它们的影响力。人的心灵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

    关于“美从何处寻”,我认为“美感”是人的心理现象。当我们说某样事物是“美”的时候,其实是将自己的心理感受对象化到事物上去了,也就是“移情”,进而以为“美”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属性了。事物是否“美”,取决于它在人心里引起的感受,没有绝对相同的感受,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美”和“美感”。

    事物(世界)是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存在于每个人的主观世界里的对外在世界的印象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东西,但它存在于心理世界中,是“美”所由产生的主观(心理)基础。而真实的事物(有形或无形,可感或不可感)-没有任何人为色彩的-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它构成我们感知“美”的客观(物质)基础。“美感”(心理感受)存在于人的心理世界中。

    三.

    关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宗白华认为“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强调“隔”在美感上的重要,这大概就是所谓“距离美”。朦朦胧胧隐隐约约,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确能产生独特的意境,引人遐想万千。这是空间上的“隔”。至于时间上的“隔”,我想起曾看过的一篇文章,讲印度人约会非常散漫,极不守时,让别人在约定时间后等上一两个小时是常有的事-而印度人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照他们看来,等待是一件乐事。在等人时,可以有无尽的想象,想象对方的容貌和表情,想象见面时的亲热和愉悦,何乐而不为。当然这对于严谨的德国人来说没准会被认为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宋人赵师秀有诗“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幅悠闲淡然的图景。与朋友约好下棋,等到夜半朋友还没到,便独自敲着棋子,挑下灯花,却不显得惆怅,这大概也是等待时想象的快乐吧。“时间”与“空间”上的“隔”都给艺术增添了想象的成分,而这想象又造成心灵的“空”,也成艺术的空灵。王国维所说的“隔”则是指诗词中的生僻词句典故,不懂这些词句典故便不能领会作者表达的意思,这就使观者产生隔离感(往往不是距离美),这种隔离感不是想象可以弥补的,除非去查资料,而这样就容易导致阅读的不连续,破坏了意境的营造。这大概也是王国维反对“隔”,提倡“不隔”的原因。因此并非所有的距离都能产生美,它应该处于合适的范围内,既不是完全如一的现象还原,也不至于大到不可捉摸,无可名状。合适的距离才能使艺术空灵而不流于空乏,充实而不至于挤兑想象的空间。“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的。”(39页)艺术家需要想象创作,艺术品也需要欣赏者的想象才能达到最大的升华。

    四.

    关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这一部分大致反映了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关于他的美学思想我不再归纳罗列,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我仍是冒昧地断章取义,将其中一些我不大认同的观点举出来,并写出自己的观点。在第38页第三段中,宗白华先生论述了“美”与“真”、“善”的关系,要求艺术满足思想,“要能从艺术中认识社会生活、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这只不过是“艺术为政治服务”、“文以载道”的另一种表述形式。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确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但这不应该是我们借由欣赏美的途径。艺术品有“积淀”的美,但艺术家并不一定也没必要载主观上刻意加入这种“社会生活、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而我们要作的欣赏、审美不是建立在分析艺术的这些功用的基础上的。我们没必要以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眼光去寻找其中的深刻含义(虽然了解这些含义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的美),我们要做的是发现“树”的形式美,而不需像植物学家和工匠那样做细致的分析。艺术性是艺术品的必然要求,思想性却不总是伴随艺术左右,这与“艺术须能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不能混同。艺术不能承载太多与它自身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东西,那样只会增添它的负担,偏离它自身原来的发展轨道,走向政治化,走向艺术自身的毁灭和终结。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为艺术而艺术”只能是个美丽的幻想。

    五.关于“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

    “意境是艺术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述,像一照相机的摄影。”(79页)这说明了绘画(艺术)与照相机的区别。摄影所得的照片记录的只是一种机械的真实,将一瞬间的光与影定格下来,在这一意义上说,照片比绘画更能反映现实,它几乎是丝毫不差(差别的只是精度)地记录下真实的场景,将现象还原至本来面目。绘画若在这一点上与其一较短长,必然技艺不如。这也许是十九世纪以来写实主义绘画不在占据主流的原因之一。无论画家的技巧如何高超,对视角、光线、位置的把握如何准确,都不如摄像机的精确-那种不带人为主观色彩的、近于无情的精确。画家是有感情的人(即使他强调自己是在“客观”地描绘),而这种主观色彩正是绘画区别于摄影的标志,也是绘画得以在更高的层面上超越摄影的简单真实(机械真实)的资本。中国传统山水画论认为“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崇尚“气韵生动”。这种“气韵”并不是虚幻而与现实毫无瓜葛的,这种“真”同样要求“对自然现象作大量详尽的观察和对画面构图作细致严谨的安排。”(李泽厚:《美的历程》 169页)中国五代画家荆浩惊异于太行山之美,作了数万本草图,“方得其真”。这种“真”自然不是简单的真实,画家在作画时,每一刻的心绪都不同,每一笔都是不同心绪的反映,绘成整体便是无数不同心绪的集合。可以说绘画既是空间(平面)上点﹑线﹑色彩等的组合,又反映了时间上的心理凝积过程。在这一意义上说,一幅画包含了无数幅画,是无数个心理活动凝积的产物。因此画是“流动”的,即“美在流动之中”(9页)。

    或认为就算摄影所得的照片不是“流动”的,那么录像总该是“流动”的,它真实记录了事件的前后过程,应该是最真实的“真”。我认为录像只是有限张(或者无数张)照片的连续展示而已,它在本质上仍然是相片,仍然只是机械的真实。无论多长的录像,它总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注定它不能反应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一幅画或许只描绘了一幅图景,却可以蕴藏着无限的刹那,而相片虽然也可以让人联想,却因为它过于形象,反而或多或少剥夺了欣赏者想象的权利,想象的空间丧失了,艺术性也就随之削减了。

    摄影的过程是机器的运作,只能反映“物理的目睹的实质(85页)”,绘画是画家用画具混合了自己的心绪、情感、记忆创作出的给欣赏者以无尽想象空间的艺术品。这也许已经决定了二者在艺术性上的区分了。

    后记: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将全书看完,对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没有充分领会,很多观点都是在我“断章取义”甚至误解了原意的基础上得出的,算是很大的冒犯。其中的关于“美”、“艺术”的定义主要参照董绍春老师的理论,然后用来分析宗白华先生的理论,多有不当之处。在阅读《美学散步》之前,我已经先看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于是拿二者相关的部分比较,引用部分一般都标出了原文页码。未注明的都引用自《美学散步》。

    资料: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6月第1版,2005年8月第16次印刷

    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1999年1月第1次印刷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图文清晰(139+)
  • 字体合适(625+)
  • 傻瓜式服务(256+)
  • 可以购买(90+)
  • 博大精深(69+)
  • 方便(402+)
  • 下载快(139+)
  • 盗版少(208+)

下载评价

  • 网友 陈***秋: ( 2025-01-04 10:34:16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孔***旋: ( 2024-12-18 02:27:22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丁***菱: ( 2025-01-08 09:41:29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谭***然: ( 2025-01-09 06:59:46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相***儿: ( 2024-12-21 09:33:16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林***艳: ( 2024-12-10 05:37:16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孙***夏: ( 2024-12-12 06:13:07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冯***丽: ( 2025-01-06 01:48:31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利***巧: ( 2024-12-28 10:09:10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游***钰: ( 2025-01-06 02:22:21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石***烟: ( 2024-12-17 20:32:23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益***琴: ( 2025-01-02 10:03:27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沈***松: ( 2024-12-21 05:13:56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汪***豪: ( 2024-12-24 01:34:15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冯***卉: ( 2025-01-02 10:16:53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戈***玉: ( 2025-01-06 01:35:01 )

    特别棒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