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承人生课:中华经典十三讲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郭继承人生课:中华经典十三讲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经典蕴含了无穷的智慧。作为精研中华传统文化与与西方哲学的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郭继承老师认为,要想成就卓越的人生,必得先从中华传统经典入手,于是从历代先贤名著中精选十四部著作,系统编排,深入解析。从世界观到方法论,从立志发心到建功立业,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用最浅显的语言,讲解最深刻的智慧。书中所提到的内容,既是作为国人理应熟知的中华传统经典,也是追求卓越人士的必读书。
书籍目录:
第1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001
一、立志是给人生布一个局/003
二、多大的志向,多大的愿力/008
三、不同的时代环境,何以立志/012
第2讲《尚书》:人心与道心,社会治理的人性根基与永恒主题/017
一、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说起/019
二、启迪道心,防范人心/022
三、多管齐下方有善治/027
第3讲《管子》《孙子兵法》:道术合一/031
一、何谓“道”“术”/033
二、卓越人才首在“道心”与“德政”/036
三、国之四维与核心价值/040
四、“术”背后的“秘密”所在/041
五、《孙子兵法》的“道”和“术”/045
第4讲《大学》:内圣外王,卓越人生的成长之道/049
一、“内圣外王”是一切成就者的成才之道/053
二、何以“内圣”—三纲八条目与修行次第/055
三、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絜矩之道/065
第5讲《易经》与《易传》:一部精彩的人生哲学/067
一、《易经》与人生之“道”/069
二、六十四卦与人生哲学/080
三、《易经》:人生的参照系/090
第6讲《道德经》:道法自然与顺道而为/093
一、顺道而为才能掌握主动/097
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悟道之法/107
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110
四、悟道的障碍与修道的方向/116
第7讲《论语》:人生的教科书/119
一、孔子为什么是千古一圣—圣人的秘密/121
二、人生修为的一面镜子/130
三、孔子智慧的秘密—无可无不可/136
四、我们从孔子那里学什么/141
五、从管子到孔子:一点反思/145
第8讲《庄子》:人生升华的不同状态/149
一、从《逍遥游》看几种人生/151
二、庄子的“理想人生”—大宗师/159
三、从“混沌”之死,看中国文化的密码/167
第9讲《孟子》:人生的气象与修炼/171
一、吾善养浩然之气—人人应该具备的大气象/175
二、人生处处是道场/180
三、孟子为什么批评墨子/185
第10讲《中庸》:把握中道,社会治理的枢纽/189
一、《中庸》的两个层次/191
二、执其两端,用中于民/192
第11讲禅宗经典:卓越人生的必修课/201
一、正确解读禅宗经典的真精神和大智慧/203
二、定力、文字与智慧/220
三、心生万法:养好一颗心/224
四、修心的不同层次/225
五、修学在世间,不离世间觉/227
第12讲《传习录》:如何在生活中历练/231
一、王阳明一生/233
二、致良知为王阳明的“心法”/240
三、知行合一/246
四、事上磨练/250
五、私意,凡心与圣境的最大阻隔/253
六、每个岗位皆出圣贤/255
七、历史洪流中看阳明/259
第13讲《了凡四训》:人人皆可把握命运/261
一、从被规定的人生到自觉的生命/263
二、命运何以改变/270
三、身在公门好修行/278
结 语 阅读经典,造福大众,成就人生/281
作者介绍:
郭继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教授,北京市委讲师团主讲老师、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主讲老师,弘正学堂学术导师,人民大学总裁班、清华大学总裁班、北大EMBA班等多家教育机构主讲老师。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经典蕴含了无穷的智慧。作为精研中华传统文化与与西方哲学的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郭继承老师认为,要想成就卓越的人生,必得先从中华传统经典入手,于是从历代先贤名著中精选十四部著作,系统编排,深入解析。从世界观到方法论,从立志发心到建功立业,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用最浅显的语言,讲解最深刻的智慧。书中所提到的内容,既是作为国人理应熟知的中华传统经典,也是追求卓越人士的必读书。
精彩短评:
作者:小波福娃 发布时间:2009-06-02 11:27:31
小端木很饭谷孙师
作者:大笨象騎士 发布时间:2016-03-07 14:52:41
很多经典的段子
作者:爱莉 发布时间:2021-03-18 22:37:28
罗列了太多数据和调查方法,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份平平的调查报告。
作者:试问卷帘人 发布时间:2020-11-03 16:57:00
很棒的一本文献综述式的学术型专著。
作者:蜉蝣 发布时间:2024-02-07 15:35:56
好无聊的场景,没有任何悬念和反转,平铺直叙
作者:飞天遁地小花侠 发布时间:2015-09-18 03:15:32
苏轼评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总有一些真实的人生比小说还波澜跌宕。
深度书评:
《中华经典十三讲》传世经典为人生赋能(4万多的读书笔记,请从后往前看)
作者:盛著贤 发布时间:2021-02-01 12:52:34
读书就是向心田撒种子,读一本好书就是播撒优良的种子,庄严人生的风景,用传世经典滋养当下,为生命赋能。传世经典里面的捷径在于它是我们智慧增长的蜂王浆。
一、传世经典为人生赋能
记得在银川五天封闭的弟子规电教课上,印象最深的是稻盛和夫先生那句肺腑之言,活着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我们走的时候 比来的时候 ,我们的灵魂再高尚那么一点点。读老师这篇序,我找到了灵魂高尚修炼的捷径和途径,那就是“善于吸取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为我所用”,历史上那些圣贤、智者思考的问题和对宇宙人生的回答穿越时空,具有永恒的价值,是我们追求通达、智慧、卓越做人做事的坐标和蓝本。
所谓的外部地位、名声、权利等光环不过是评价一个人的角度而已,一个人的根本成就取决于他在工作生活中为大众为社会创造、奉献了什么,以及他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推动了什么。像孔父子说的,君子之徳风,他的德行和修为像风一样,向哪里导引,社会就会呈现什么样的风气,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如我们的党十八大以来种种拨乱反正的举措,如一面旗帜和风向标,在抚慰民心,在匡正风气。
传世经典为什么能给我们提供锻造卓越人生的营养?在于这些大浪淘沙之后的精品体现了大道的智慧,承载着人类美好的向往和价值追求,对我们个人的生活经历、世界观和学习方法提供了拥有圆满独立的可能性。郭继承教授在本讲中提出来,有志向和有愿力当为人生的第一等大事。胸怀大志,怀揣使命、情怀和抱负,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反思精神,心魂相依,坚定不移朝着大格局的人生奋进。
二、大格局大人生
大的格局来自于立志。老师在这一讲里讲述了三个伟人的故事为我们的人生布局提供视野。一个是圣人王阳明,他在贵州龙场开班办学是明确指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huī毁坏崩毁)惰,玩岁愒(kài荒废)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xián马嚼子)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一个人的人生呈现什么样的局面,很大程度取决于自己立的志是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标和初心。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立志高远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开一个宏大的局,伟大领袖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就是一个典范。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写的《心之力》,杨昌济老师给打了105分,比满分还多了五分。正是从这篇习作中这位从日本、英国留学归来的杨昌济先生看出了一代伟人非一般的宏图大志。“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众生心性本同,豪杰之精神与圣贤之精神亦然。”
“故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精研奇巧技器胜列强之产业,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之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之文明。破教派之桎楛,汇科学之精华,树强国之楷模。正本清源,布真理与天下!愿与志同道合、追求济世、救世真理者携手共进,发此弘愿,世世不辍,贡献身心,护持正义道德。”
他还提出来“聚爱成行”,“戒海内贪腐之国贼,惩海外汉奸之子嗣;养万民农林之福祉,兴大国工业之格局;开仁武世界之先河,灭魔盗国际之基石;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的雄才大略。
毛泽东在少年时就树立为国为民的抱负,一生不改初心,为此他强身健体养成洗冷水浴的习惯,在电闪雷鸣的夜晚登攀岳麓山,81岁高龄最后5次游泳都显示他他非凡的毅力和动力。1918年送别“管鲍bao之交后无来者”的同乡好友罗章龙赴日本留学时,一首《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 tí 米,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写出了伟人超越个人小情绪小悲欢、胸中格局与日月同新美的自警和气象。即便在国民党军队天空地上围追堵截的万里长征途中,一曲《念奴娇 昆仑》“江河横溢,人为鱼鳖,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横空出世,洋溢的是一代领袖指点世界江山的豪情和格局。
《道德经》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如果说,一个人外在的成就地位是“有”的话,那么成就背后的“格局、智慧、志向”这些看不见的力量就是“无”。正是这个看不见的“无”支撑着一个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创造丰功伟绩。我们敬爱的总理周恩来早在十多岁读小学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在东去日本留学的1917年,又写下《大江歌罢调头东》“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韬海亦英雄”的豪迈诗篇。总理的一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背后,源于他有一颗为国为民不计身家性命的恒心和志向。
纵观上面三位圣贤伟人,他们不仅有成就卓越人生的愿望和心志,更是在实践中把志向当做人生的航向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用一生的努力去成全和实现那个弘大的格局。
三、超越人心、擦亮道心
人性是所有管理学的基础,包括家庭管理都离不开超越人心,擦亮道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舜帝传位大禹谆谆教诲他的话。因此,这十六字心法也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心传家法。简单说就是圣哲老祖宗留下的家法、国法。
启迪和护养道心,防范和制约人心,是一体两面,是一不是二,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治理任务。
中国先哲把人的“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心即人性的弱点,表现为各种贪欲、偏见、自私、狭隘、极端、攀比、虚荣、嫉妒等引导人走向堕落和违法乱纪的消极力量;一部分是道心即人性中的积极力量,表现为觉悟、智慧、开明、上进、宽容、仁爱等引导人越来越进步和高尚的力量。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几乎所有的人生困境和灾祸,都与人心、人性弱点的膨胀有关。人们所遭遇的困难,表面上看是深陷囹圄或遭遇各种危险,很大程度败在自己人性的弱点上。即便有外在的诱惑或牵引,但如果自己能够有效地警觉和防范人性的弱点,也不会以身试法。
所有人类文明的美好创造,都与道心有关;所有人类社会上的苦难,都与人心的膨胀有关。所以历代圣贤和大哲尧舜禹、文武周公、老庄孔孟,历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在努力地启发和引导人性的积极力量,防范人性之中的消极力量。
但凡是启发人的道心,塑造人的善良、正直、宽容、开明、通达、上进等优点,引导人们堂堂正正做大写人的作品,都是优秀的文化作品;反之,那些鼓吹人性弱点引导人们越来越自私、狭隘、贪心、偏见、嫉妒等不良品质的作品,就不是好作品。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的话,其实是在修我们的道心。护好道心,做一个有情怀有使命,有方向有规矩的人。
20221111雪中送炭,种庄稼和拔杂草的有机统一。
1、雪中送炭
遭遇急难,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这叫雪中送炭。送过人家炭了,已经温暖过人家,就别放在心上惦着你送的那炭了,如果念念不忘你在别人危难时送的那些炭,岂不是又是贪了?
忘掉您送过人家的那些炭,就是去贪。但是得炭的人肯定忘不掉,他念念力行把那些温暖又送于需要的旁人了,而不是您。因为您不需要。这样想,心里还有什么不平衡呢?人家并没有忘掉您的恩情,也不是人性凉薄,只是对象发生了转移。
2、随缘济众十法宝
随缘济众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導长;第十爱情物命。与人为善包含了一个人的出发点与实际帮助人的行为有机结合,好心和好事的结合问题;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所以,该得罪人还是要得罪的。分清孰是孰非很重要。
3、不允许在春天的时候捕鱼
在春天是鱼妈妈产卵的关键时期,中国古代都不允许在春天的时候捕鱼,我曾遇到一个年轻人,喜欢捉鱼,而且是常用炸药炸鱼你所谓的喜欢吃鱼,恐怕一条就够了,这样炸鱼,伤害多少无辜的生命?
4、《了凡四训》
从道理上、心地上和具体操作方式上等各个层面,告诉我们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如果超出改变个人命运的视角,会发现这些建议对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对于社会的道德教育、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修为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完善和升华提供了指导。
5、身在公门好修行。
勤而行之,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就减免苦难群众的税收这一项德政,就惠及几万乡民,可以说一件顶一万件还多!仲达日: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6、经典是人类文明史上经得起检验的文化瑰宝
,蕴含着人类文明极其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提高自身的重要文化素养和人生成长的“捷径”。中华经典十三经包括:《尚书、管子、孙子兵法、大学、易经与易传、道德经、论语、庄子、孟子、中庸、禅宗经典六祖坛经、传习录、了凡四训》。书中所选取的文本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文本,目的就是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贝”直接提供给大家。
7、实践和落实。
孔子在《论语》里开篇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最符合孔子本意的是,我们学了智慧,一定要落实在实践中,这是让人欣慰的事!因为,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慎于言而敏于行。而且,孔子的学生曾子在提出“三省吾身”的时候,其中有一条“传不习乎”?这里所谓的“习”,就是实践和落实的意思。我们务必有一个将智慧的学习和实践落实相结合的自觉,要把在经典中学习的体会,自觉和实际的工作、修身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中华经典的光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真正造福社会大众。如果我们没有身心的变化,任何人类的智慧都没有实际意义。我们只有将人类的智慧真正落实在升华自身和造福大众的实践中,文化的价值オ熠熠生辉。《中庸》说“大德者,必授命”,意思是只有真正有利国利民之心的“大德”,オ有能力承担历史使命,做出造福大众的伟大功业。中华经典,就是培育我们德行和智慧的重要文本,是我们每一个人自我提高和自我净化的源头活水。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历史自觉,我们会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团结起来,众志成城,上下同心,接续文脉,直面挑战,再造文明!
8、对近代史的误读。
任何民族的未来,必然建立在自身文化和历史的根脉上,中华民族的文化主张日新又新、海纳百川、自强不息、道法自然等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但是满清闭关锁国政策,根本背离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的内在精神,导致封闭僵化。客观地说,满清“闭关锁国”的所谓国策背离中华民族内在生机勃勃的精神,这是“因”。导致后来的僵化保守和落后挨打,这是“果”。近代以来,某些人对近代史的误读,片面地将中国的落后归结为文化的原因,由此产生了对文化认同的困惑。我们必须要化解这个心结,认识到近代落后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错过了工业革命,直接的原因是闭关锁国和文字狱等失败的国策,深厚的原因是我们背弃了中华文化生机勃勃的内在精神,导致没有准确把握大势,没有做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与时俱进。由此,我们更要体会到传承、接续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9、自觉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
我们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应该自觉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既要维护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又要海纳百川,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点为我所用,承担起振兴中华、造福人民的责任,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提高修为中服务人民,在服务人民中提高修为,建设好我们的美好家园,也以此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从而造福人类文明,我们责无旁贷!
20221110败者寇,我就是一个不能止过的流寇,原因还在心上,没有真正的认同。
当理遇上事,心不能止怒,咋办?
道理清楚了,遇上事管不住脾气秉性,还是因为内心不认同,邪念压过正念,所以就秃噜。怎样斩邪念这棵毒树的庞大根系?心正的还是不够。
一些不好的念头,也能及时发觉,并随时自我提醒。当一个人能够管住自己的心时,才是王者。
1、从事上改。不该做的事就不要做,马上停止。
2、从理上改。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2、从心上改。光明白道理还不够,内心是否认同,这是最终的关键。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内心非常认同,决心将明白的道理落实在实际的行动中,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彻底通透地改正自己。如果没有内心深处的认可和认同,一切就会流于形式和表面。从心地上不断完善自己的重要性: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オ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20221109义理再生之身
什么是义理再生之身?从前种种,譬如昨目死;从后种种,譬如如今日生。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已经把所有的人类命运问题说完了。
与其让孩子在反抗中痛苦、家长在付出中痛苦。我们不妨好好品味庄子的话:“相清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放手和尊重,就是,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巧言令色,鲜矣仁!”又说“刚毅木讷,近平仁”,“知耻近乎勇”。
改命三心:知错的“耻心”、感恩“敬畏心”、改过的“勇心”。
改命三法: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
20221108蚕食桑叶到最后一讲,十三讲了。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那一会儿善一会儿恶的人呢?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中纪委、监察部的网站这样形容《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以袁了凡个人经历现身说法训示子孙的家训,俗称“了凡戒子文”。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组成。其思想核心是“改过”和“积善”,对后世的道德伦理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这本书,其实是袁了凡结合他亲身的经历写给孩子的家书。该书体现了他毕生的学问与修养,是我们思考如何做人、做事和人生命运问题的经典读本。你的命运都是由你的认知、言行、个人的生活方式所决定。
1、从被规定的人生到自觉的生命。
了凡的母亲告诉了凡,之所以学医,除了养家之外,还能帮助别人,请大家反问:我们在思考人生的选择时,是否会从利益社会的角度考虑?袁了凡的命运之所以后来发生转折,和这个伟大的母亲有直接的关系。正因为袁了凡从小能够与人为善、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为大众考虑,才能够广结善缘。
2、种了什么“因”,自然会收获什么“果”。
没有哪个人可以无缘无故地“命好”,他一定是通过辛苦努力打拼而种下了“善因”。反过来,一个人如果不顺利,很多人以为这一个人遇到倒霉的“运气”。实际上一个人不顺利是“果”,为什么“不顺利”也有其中的原因。只不过有些人不懂得或者不愿意从自身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反而怨天尤人罢了。总之,人生的命运,全在于自己如何努力种“因”,オ有后来的“果”。反之,如果一个人身陷囹圄或意外身亡,也不是简单的“命不好”,而是自己很多方面没有注意而带来的“恶果”。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一个人的命运如何,根本上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德行和修为。
3、六种薄福之相:不能积功累行;不耐烦剧;不能容人;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
4、六种不生子原因,可以对照:
①好洁,孩子不敢来: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②善怒。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③一味隐忍实心中无爱,不能舍身相救。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惜名节,常不能含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④多嘴多舌。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
⑤喜欢喝饮料。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⑥熬夜。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yu(“每”和“疏”联合起来表示“地面自发生长的梳齿一般的嫩草”。“毓”字的本义是稚苗嫩草遍地而起,引申义是生养、孕育)神,宜无子者六。
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20221107照天照地照自私
当一个人把自私去掉的时候,就相当于把心灵的镜子给擦亮了,自然可以照天照地。问题是你能去掉吗?
1、超越我执
人生诸如“贪财”“好色”“虚荣”“嫉妒”“攀比”“傲气”“贪占便宜”“好名”等几乎所有的毛病,在于“有我”、“我执”,外在的表现就是自私。“我执”是人生的一张大网,孔子“六十而耳顺”,就是超越“我执”的一种表现,那个时候,才有人生的豁达和开阔。提升境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弱化“私意”的过程。我们希望社会越来越好,那就要通过制度和文化限制住人性的自私,不断地启发人性的博大和仁爱,这才是人间正道。
2、圣贤和平凡人
所谓圣贤,其本质在于一个人心灵的层次,和外在的地位、权贵、金钱、名利等没有多少关系。当一个人的心灵干干净净,把心上的污点去掉,不自私自利,不蝇营狗苟,心里没有偏见、狭隘、嫉妒、虚荣、攀比等弱点,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力所能及地做好工作,利益社会,成全别人,这就是圣贤境界。无数的平凡人,在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引导和影响着社会,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圣贤”精神。相反,有一些身居高位的人,权力很大,可是心灵的层次和权力不匹配,不是把权力视为奉献社会的机会,而是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最终只落得牢狱之灾,甚至家破人亡,这不是糊涂至极吗?
3、下下人,有上上智
一个人的境界和智慧,与身份和岗位没有直接关系,水远不可轻视任何一个人。看起来很平凡的人,境界和智慧可能足可以让我们肃然起敬,对于这一点,惠能大师已经做了很好的说明。在弘忍大师准备传法的时候,要求人人都要写出一个偈子,惠能准备写自己的修行体会时,有一位站在身边的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江州市政府办公室主任,他很惊讶,说:你这没读书的人,而且不过是在寺院做杂活的,难道也会写偈子吗?惠能听了告诉他: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这当场就让那个张别驾感到特别惭愧和惊讶。之后的历史证明:就是这样一个在寺院做杂活的人,这样一个不怎么认字、没怎么读过书的人,却成了中国禅宗史上最伟大的宗师之一。通过惠能大师的案例,我们要永远记得,下下人往往有上上智。绝不可看不起平凡人,我们也不要看不起自己。
4、金子的大小和纯度
在《传习录》中,记载了王阳明和学生探讨金子大小和纯度的故事。先生又曰:“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酒,何等简易!”一个人的修行过程,可以比作是锻造纯金。人们在评价金子的时候,有两个角度:一是金子的大小,是金子的纯度。“金子的大小”,更多的是反映一个人的能力;“金子的纯度”,更多的是反映一个人的高度。有一种人很平凡,养儿育女,孝敬老人,接济邻里,与人为善,心胸坦荡,面对不公平,天高云淡。这种人就是金子的重量不大,即个人的能力不很大,但是纯度很高,人生的境界和德行很高。比如颜回,生活困难,很难给社会做多大的功业。但他修得非常好,在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哭,认为是“天丧予”。金子的大小要看机缘和条件。修炼金子的纯度却不需要什么外在条件,任何岗位都是修炼自己的好机会,就看自己是否真正有提升自己的觉悟和不断净化自己的自觉以及力所能及成全别人的善心。
5、不妨做做黄打铁
黄打铁,打一锥铁,念ー声《弟子规》,抽一下风箱,也念一声《弟子规》,一面打铁,一面念《弟子规》,终日打铁,终日念《弟子规》,不觉疲劳,反觉轻安自在,日久功深,不念自念,渐有悟入,后将命终,预知时至,遍向亲友辞别,到时把家务交代了,沐浴更衣,在铁炉边打铁数下,即说偈曰“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泊然化去。当时异香满室,天乐鸣空,远近闻见,无不感化。任何一个平台、任何一个平凡的岗位,都给我们提供了提升自己、净化自己的好机会,无论多平凡的工作,只要我们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在这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就是最好的修炼。
6、心灵教育是基础
王阳明在世的时期,明朝的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饱暖思淫欲,世风糜烂,人心浮动,如何救正人心,成为时代所需。《金瓶梅》等书的出现就是明证。所以王阳明感慨“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们常说孔子时代“礼崩乐坏”,其实根本在于人心的变化,所以无论多好的制度,人心出问题了,一切制度都成了摆设。所以,我们固然要重视制度的作用,完善制度和法律,但不可迷信制度和法律,更要重视心灵的教育,因为在任何时候,心灵的教育都是基础。王阳明开创的“心学”,实则是回归“圣贤本意”,回归人类文化的根本,注重开启人们的“道心”和“良知”,在这个基础上升华人生,开启文明。“心学”所强调的人人可以成为“圣贤”,从学理上固然讲得通,但必须认识到现实的人有着各种欲念,各种自私、偏见、狭隘等弱点,一旦这样的人以“圣贤”自诩,结果不仅是自身精神上的谬狂,更会严重伤害社会的文化建设,败坏社会风气。
20221105青山何处不道场
知行合一,事上练,省察克治。
1、知行合一。
贪心、自私、好色、虚荣、攀比等不好的念头都是“妄心”,在起心动念的地方加以着手,每一个念头都是利益他人,升起正念的过程中,心越来越清净。一个人外在的功业如何,不过是他个人心量的显现。“修”中行,在“行”中“修”,“知行合一”。“知”的落脚点就是“修心”,“行”的落脚点就是践行。有一次学生问王阳明什么是知行合一,他说:“知行合一,正是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2、在心念一发动的地方修。
在起心动念的地方不可有一丝的妄念,这是了不起的境界,也是净化心灵的好方法。在起心动念的地方下手,从而把人性的弱点不断加以弱化,虽然很不容易做到这一点,但这是根本的修养方法,是不断努力的方向。当一个人真正懂得在起心动念的地方修养自己,那就是净化心灵以培养真心,一旦有了真心,必然是真行动。反过来,带着赤诚之心去做事,也必然在心灵上留下痕迹,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既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我们理解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不仅要自觉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更要在起心动念的地方观察自己、反省自己。一个不良的念头,其实已经种下了将来的祸根,不可不慎!如同一个管理者,贪赃枉法的想法旦在心中升起,哪怕是还没有采取行动,人生已经危若累卵,不可不慎。
3、事上练。
一次学生问王阳明:“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这是很多人遇到的通病。很多人在安静的时候,在没有杂事或者工作干扰的时候,似乎心里还算有定力。但是一旦到了万丈红尘,到了生活和工作中,定力就会丧失,心浮气躁。对此,王阳明特别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4、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定力和智慧。
一个人的定力和真功夫,不是与世隔绝的状态里,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定力和智慧。当别人批评自己的时候,能够闻过则喜,或者至少听得进去,海纳百川;遇到别人的误解,能够心胸开阔,坦然自若:有一点成就,绝对不飘飘然,能够谦虚谨慎,不骄不躁;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怨天尤人,能够认真反思自己的问题,不断学习,勇于开拓。诸如此类,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里都处理好,这才是一个人的真功夫。
5、青山何处不道场。
很多人把工作视为谋生的工具而已,这是对自己人生不负责的做法。我们每工作一天,都是失去生命的一天,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是拿着命去换来的,如果我们不能在工作中好好修炼,真是太糊涂而浪费光阴。有这样一则案例:陆澄在鸿胪[lú]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不能堪。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练。”王阳明的本意,不是让我们没有亲情,而是说在重大考验的时候,不能乱了阵脚,不能悲痛之下就不知如何是好了。对亲人的爱护和痛惜,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都要有智慧做出准确的判断,采取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在情绪失控之下惊慌失措,就会导致更糟糕的后果。人生会遇到很多急迫局面,如果因为情绪的激烈波动而失去定力,忙中出错,乱上加乱,越是在紧迫的时候,越临危不乱,每临大事有静气,オ能从容中道。
6、修静
人生务必有修持定力的意识。王阳明一生特别注意“息思虑”,放下妄心,让自己静下来,这对开发智慧、培养德性,至关重要。他称“静坐”为“默坐澄心”,其实就是不断心灵净化的一个过程。当妄念越来越净化的时候,心静则能够生慧,清明朗照,智慧现前;修静不是没有念头,只是浮云不碍虚空,把握住当下不随念头去。
7、修静和虚心
修静是要随时随地学会安静下来。做一件事的时候,就全心全意地做事,做完事了不要太挂念,就把心空下来:等到做其他事的时候,再踏踏实实地做其他事。修静还在于“虚心”,不要先入为主,更不要因为一点外界刺激就有先入为主的判断。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不可带着成见,自以为是,而是把心空下来容观地看待分析问题,以虚空的心看世界、看问题,才能尽可能避免偏见和主观。
8、省察克治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谈到:“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kuo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オ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載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每个念头升起的时候,都马上觉悟是否符合道心,是不是人性的弱点在作祟。一旦有了不好念头,能够及时反省和觉悟。
20221104心外无物与无所待
古希腊达尔斐神庙上镌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如何认识人类自己,这是永恒的问题。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三大问题。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三大问题,总结起来就是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外部的一个事物、或者一件事情,到底对人有没有意义和价值?到底是不是干扰到人们的心灵?其关键不在外部的事物,而在于我们的认知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心外无物”。惠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2、所谓“心外无物”,其实就是一个事情能不能干扰到自己、是否引起自己的注意、是否对自己造成影响等,根本在于自己的心。有了这个认识,会发现人生的很多烦恼和痛苦,都不简单是因为外物所引起,而是自己的心绪扰动在外部的投射而已。心不附物,物岂爱人?所以,《心经》有云:心无挂得,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所以,庄子告诉我们,人生的修行,就是超越一切的挂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圣人无名,达到无所待的状态。“心外无物”说的就是要我们不断地修好自己的心,既要有出世的高远,心无挂碍,又能积极做事,踏踏实实。修行,说到底不是谈玄说妙,而是修一颗心。把我们学习的圣贤教诲融合到孤困儿童帮扶事业的实践当中就是最好知行合一的修行。
人生的道理,有的时候读过也是空过,只有身心到了一定程度,体验到那个境界,才能真正体会。所以我们此生不仅要读书,还要亲身实践,在读书的时候去实践,在实践中验证所学。
20221103致良知
1
龙场悟道与反求诸己
王阳明思想的发展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而“龙场悟道”则是他整个思想的转折点。任何一个人真正的学问,一定是自身经历之后的痛彻领悟,是发自内心体验到的东西。当王阳明万般孤苦,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之时,忽然有一天,他“忽中夜大悟”,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我们不禁要追问:王阳明到底悟到了什么呢?
这个“悟道”,更多的是王阳明知道了一生修学的方向一一反求诸己。从早年“格竹”失败之后,王阳明就一直思考如何治学和修身的问题。从早年的“格竹”,看得出王阳明走的是“外求”的路线,以为所谓修身和治学的真理在外部的世界或者圣贤书里,可在龙场贬谪bianzhe期间,任何外求的路向都切断了,渺无人烟,这个时候内心的生机开启,才知道无论是圣贤书还是格物,都不过是一座桥,一座通向自身心灵的桥,所谓的真学问都是从自己的心性中证悟出来的。所以他说: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用今天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人皆有圣人之心,通过自我修炼,每个人都可以向圣人的方向去完善自己。(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人人皆有佛性”。)所以人生的道理,有的时候读过也是空过,只有身心到了一定程度,体验到那个境界,才能真正体会。所以我们此生不仅要读书,还要亲身实践,在读书的时候去实践,在实践中验证所学。
2、百死干难“致良知”
从龙场悟道之后,一直到五十岁提出“致良知”,中间有十多年的时间,对此王阳明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王阳明龙场悟道只是切身知道了治学和修身的方向,“圣人之心,吾性自足”,但是“圣人之心”到底是一个什么心?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考验和修证,行走在各种政治利益的纠缠之中,经过无数的正心和省察克治的功夫,王阳明体验到了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致良知”,而圣人的境界则是“良知”闪现,天理自然流行。
“良知”一词源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如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礼让之心、羞恶之心等,本心具有。圣人就是把附着在良知上的污染全去掉了的状态,就是《尚书》所强调的“道心”,佛家称之为“佛性”。但是,现实中人们的良知总是夹杂着太多的人性弱点,这就需要我们修行,修行的过程就是“致良知”。王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所谓良知,就是“道心”,就是人心中积极的力量,致良知,就是不断地擦掉心灵上的灰尘以澄现道心的过程。
3教育的本质
道德教育的根本就是开启和护养一个人的良知。其外在的表现,就是一个人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是非判断,并在这个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行为。所以,“致良知”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如《道德经》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之处,无所不为!" 就是对如何超越人性的欲望而致良知的描述,损之又损,在于如何擦亮道心;无为之处,道心呈现。神秀大师的偈jie子:身是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其实就是在护养良知;惠能大师的偈子:苦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良知呈现之后的状态。这个良知,儒家称之为“本心”,道家称之为“真心、道心”,佛家称之为“佛性”。
20221102破心中贼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心中贼难”,不仅是说抓住匪徒容易,真正教化匪徒成为堂堂正正的人比较难,更进一步指出了我们在提升个人修养时须注意的问题,如果内心深处没有做好清理,没有破心中贼,一旦有空子,人就不免犯错。很多人看起来彬彬有礼,但是心地究竟如何,欺骗不了自己,长时间更欺骗不了别人。所以人生的修养永无止境,可谓“止于至善”,要做到“心地光明,亦复何言”,那是很不容易的事。
21岁的王阳明格物格出一场大病
据年谱记载,在王阳明21岁的时候,为了验证朱熹所说“格物致知”“一草一木皆具至理”,面对院子里的竹子凝思七天七夜,期望通过“格竹”找到圣贤的真理,结果大病一场,也未能真正有所悟。这给了王阳明很大的打击,他十分困惑:到底如何才能证悟圣贤之理?可见,王阳明在这个时候还没有找到自己治学的路径。后来,王阳明贬谪贵州龙场驿,终于领悟人生大智慧皆在于“内求”,在于“发明本心”!如果没有先前的“格竹”失败,也不会有后来的领悟。一个人的智慧和境界,如何才能得到证明?不在于嘴上空说,而在于实践中的印证。王阳明反对空谈,主张真学问一定体现在社会实践中,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知行合一”。
2文化和生活生命
人生的觉悟都有一个过程,但王阳明这种将学问视为生命之学,而且能够切身实践的精神,才是成就者的气象。现在很多人,觉得读书、做学问与自己的人生没有关系,把它们当作一种所谓的“技术”一一写论文的“技术”,发表“论文”、评“职称”的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真正学术精神的背离。归根结底,所有人类的文化源自人类心灵的创造,其作用也在于庄严人的心灵,修养人的身心,助益人的境界。如果和人类的生活生命失去了关联,也就失去了文化本来的含义。
3此心不动
平叛之后,曾经有学生问王阳明:您是不是特别会打仗?是不是学过军事?王阳明清楚地告诉他:一生不过是读圣贤书而已。自己既没有专门研究兵书,打仗也没什么特别技巧,而只是努力按照圣贤的要求去做,面对任何考验,力求此心不动而已。而且大家的聪明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心动与不动之间。” 为此,王阳明还专门举例子说明不同的人面对战争的不同状态。“此心不动”,实则意味着一个人非常冷静,无论遇到任何险境,都能不被所扰,避免自己犯错误,全面分析情况,抓住机会,果断出击。一个人的定力,可以让自己不犯或者少犯错误,而对别人的错误洞若观火,清清楚楚,取胜的概率就很大了。
20221101
家风家教就像一个酵母池,任何一个在这个环境长大的人,都会浸染其中的味道。王阳明祖上乐善好施内心高洁,德行和善良是每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法宝。
王阳明十多岁的时候和私塾先生讨论何为人生最紧要之事,他的老师认为是考科举做官,王阳明则认为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成圣成贤”。立志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局,一个人有多大的志向就给自己的人生开启了什么局面。
沧海横流,困苦淬砺。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人与人的差别除了天资,最重要的是勤奋和心力。
20221030点亮心灯
人类社会上所有的罪恶、阴暗、杀戮、血腥等,很大程度上都与人性的弱点有关;而美好、善良、正义、光明等,都和人性的积极一面有关。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那么我们问:什么样的人才能三省吾身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时时勤拂试”呢?就是点亮一盏心灯,在心灯的照耀下能够看清楚自己的弱点并加以克服的状态。
从管好自己的心而言,一定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那些不清净的念头、自私的念头、声色犬马的念头、骄奢淫逸的念头甚至坑蒙拐骗的念头等,我们都要注意立刻发现,“时时勤拂拭”,并加以自省。《楞严经》曾经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我们任何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是我们一定要有不断自我提高的意识,有不断自我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自觉,过则勿惮改,点点滴滴,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当然,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能够提醒自己、不断完善,这是值得赞叹的地方,但是心里的欲念妄动,让自己烦恼不己,这就是很多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真正的觉悟者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高高山顶立,这是从境界的角度说,觉悟者看穿一切,随缘自在,但正因为什么都看破了,所以オ能放下自己的“小我”,オ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众生着想,才能肝脑涂地地为大众造福,这就是深深海底行。孔子为什么敢说: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因为他做的事,对民族的长久发展有多重要,他本人是很自信的。
禅宗修持的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波若)和儒家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殊途同归!
20221029破除认知的天花板
人们在读书和工作生活中容易将所学和经历沉淀为固化的思维方式,形成思维定式。《金刚经》强调法无定法,面对变化和千差万别的世界,要有警惕和破除认知的天花板的自觉和自省。
1“定”和“慧”的关系。越是安静,心不被外在扰动的时候,往往比较有智慧,看问题全面、深刻,做事情长远、周到,处理各种关系能够比较圆融。一旦人心被摇动了,智慧自然被蒙蔽,就会说错话、办错事,甚至犯不可挽回的错误。可以说,所有让我们后悔的事,都是在内心激烈动荡的状态下做出的。
2、厦门远华走私案。案件的主犯是一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但是他把很多高官、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政府官员拉下水,成为走私案的共犯。其实,这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不过是被主犯的诱惑动摇了定力而已。这个主犯曾经建一个七层的小楼,被称作“红楼”,里面条件奢华,从各地聘请了一批千挑万选的漂亮姑娘做服务员,然后把官员请来,其中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利用人的弱点,让人心神动摇,做欲望的俘虏。谁不知道贪赃枉法不对?谁不知道权钱交易不对?谁不知道被人利用是可耻的事情?但是,一旦成了欲望的奴隶,一旦定力丧失,起码正确的判断都会失去,最终一起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尤其是很多官员,不仅多年的成长毁于旦,而且有的甚至家破人亡。所以,定和慧是一体的关系,有定力的人,自然会生发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会有定力。我们做各种培训的时候,定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课程,更是人生的必修课。大家看各行各业特别有成就的人,都是深具定力的人。一个轻飘的人,不会有大的成就。
3、原来我们只记住了上句“酒肉穿肠过”,忘了下面几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才是重点。济公禅师两首诗:其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其二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第一首,“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很简单,自己在什么状态上,就做符合自己状态的事。没有那么大的定力,就不要模仿济公禅师的酒肉穿肠过,更不要以此为自己放纵欲望找借口。第二首是道济禅师圆寂的时候写的,对自己的一生作了总结,万丈红尘走一遭,该结的缘、该度化的人,所作已办,落花流水,内心清清净净,这才是觉悟者的潇酒和解脱。
4、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戒”,尽量避免对自己心性的扰动: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定力,遇到什么能够反观自心,而不是被外在的东西带跑,这个时候智慧涌现,做什么都能从容中道。
5、文字为指月的手
智慧需要文字表达,但文字本身不代表智慧。如果把文字比喻成指向月亮的手。当有人问月亮在哪里,当然用手指给他看,可是一旦看到月亮,就不要一直盯着手。文字也如同过河的船,过河固然需要船载,可是一旦过了河,就不要呆在船上。对此,庄子有一个比喻,得鱼忘筌。“筌”是用来捉鱼的工具,一旦捉到鱼就要把筌放到水里。把鱼取回家即可。我们通过这些道理,要明白文字作为工具非常重要,但文字所承载的智慧尤其重要,而绝不要做文字的奴隶,也不可做无所依据的狂徒。
20221028万里晴空的自在
波若(智慧)三昧: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放下是让我们消除人性之中的各种诱惑、贪求和对外部扰动的执着。
我一个相交十年的妹妹说了一句名言“你就是把我送地狱的人”。的确如此。从现在开始练真功夫,地狱的鬼在叫魂,但我们还没活够,真不能跟他走。
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内心开解。
读到这里豁然开朗,不再把别人的是非归咎于自己身上。人人都有走向觉悟的能力,这个能力不是我王凤民给,也不是你给,他给,而是自给自足,本自具足,需要他们各自的本我去开发。所谓师傅给你指了一道门,修行在个人。进不进门的,进进出出的,认不认识师傅的,也在个人。就是团长大人在团队组建之初常说的一句话,谁不干,我干,我是坚持到最后的那个人!
昨天在爹娘的病房里没感觉,夜里到了家,浑身酸软,元气大伤,才知道压在心头两年零两个月的家族心结,如释重负卸下来,还需要慢慢复原.....我的娘她反复咏念了几十声,我的孩子呀......走之前,她在看电视,一时忘了念咏.....
20221027临济和黄檗[bò] 祖师
不反求诸己,永无出期。禅法和道不在别处,就在自己的心性里,反求诸己,光耀大千。
临济为什么三次问法三次挨打?因为大智慧不在别处,就在个人的心里,当一个人不断地擦亮心中的镜子,不断地超越人心,道心自然呈现。不反求诸己,问东问西,离道万里,在明眼的祖师那里,不是找打嘛。后来,为什么到了大愚那里就恍然大悟呢?因为大愚说黄檗[bò] 祖师像老妈妈对孩子那样,多么希望临济开悟。可是临济被如何求道的问题和挨打的事情紧紧困住身心,不得解脱!一旦听到大愚的感叹,恍然知道黄檗祖师打的就是这颗外求的妄心,所以不自觉地说出:黄檗的佛法这么简单!
唐无尽藏比丘尼的《开悟偈》: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20221026禅宗经典与中国历史和文化
著名党史专家逄
[páng]
先知考证,毛主席出差时随身带的几部佛经有《六祖坛经》、《金刚经》、《华严经》都是禅宗修习的重要经典。《楞严经》是佛陀给他的学生阿难阐述心法的重要经典。禅宗最能代表佛学中国化的成就,可以让我们看到人生更多的维度。中国史学界的范文澜先生,晚年曾经反思自己的历史研究,认为如果不懂佛学和禅宗,就无法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1王维的诗词与佛经
唐朝诗人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他的名字就来自于一部佛经《维摩诘经》。有记载云:开元十七年(729年),王维开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冬孟浩然还襄阳,行前,有诗相赠。他的代表作《山居秋暝》有着空灵的禅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白居易与鸟巢禅师
白居易在杭州做太守时,有一天拜见鸟巢禅师,问道:禅师住在树上的草棚里,太危险了。鸟巢禅师回答:太守生活在乱世之中,不知道通过修行自我净化和超越,才是真危险!白居易听了很奇怪,问:我是当朝的官员,何险之有?鸟巢禅师告诉他:你现在面临各种诱惑,而且自己的妄念翻飞,如果不懂的守护自己的心念,不仅会有违法乱纪的危险,而且心念越来越乱,更会让人生走向堕落!白居易听了立刻身心受教,又问:什么是佛法的大智慧?鸟巢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觉得太简单了:师父,这样的话三岁孩儿都知道。鸟巢禅师回答: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自作礼而退。
白居易有一首《读禅经》是对《金刚经》的解读,讲的是一个人要彻底解脱,任何心念的执着都会让人心有挂碍。“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3、苏轼受佛学思想的影响
苏轼撰写的一首纪念欧阳修的词《尚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词中所谓“转头空”,那是需要一个人看穿世间的乱象,能够有超越世间的追求,才能放下所谓的纷纷扰扰。这话说起来容易,而真正能够达到这个高度的有几人呢?大多数人,还是搅进是非,在意名利,生都不得解脱。这就是“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到头来,面对人生的终点----死亡的时候,回想这一生,哪一点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呢?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一个人身处红尘之中的时候,不能看到红尘的面目,入戏很深,悲欢离合,永远只能“横看成岭侧成峰”,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高度决定视野,没有会当凌绝顶的高远,也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壮阔。
4、四大名著,任何一本书都和佛学有关系。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作者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这一生的奋斗,辛苦来辛苦去,在浪花淘尽之后,有多少真东西能够留下来?时光飞逝,人生易老,我们人生几十年的奋斗光阴,是不是要真正留一点让后世子孙受益的东西?只有这样,才不辜负人生走这一遭。
5、《西游记》本身就是讲述师徒四人怎么修证佛法和人生觉悟的故事。师徒四人,可以说是对人性的描述:人的心性不定,那就是心猿意马一一白龙马,骑上它西行去求法,实则代表我们只有降服其心,去妄才能存真。孙悟空的急躁、猪八戒的贪心等都代表了人性的弱点,只有经过无数的考验,才能升华人性,实现最终的觉悟。
6、《红楼梦》某种程度上是一部禅学书,虽然有复杂的故事,但归根结蒂是引导人们走向对世间名利的超越。大家看《红楼梦》,开始段:青埂峰下的小石头动了凡心,空空道长给他开示道理,可小石头凡心动,哪里听得进去?大家再看贾宝玉出生时嘴巴就含着一块玉,所以这一部书通篇就是要证明空空道人所说的道理。《红楼梦》这本书,无论是设定多少环节和人物,无非是证明《金刚经》的一个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最终,贾宝玉在大雪纷飞的时候走向出家的道路,这是这本书内在逻辑的必然。人生不要被“红楼”所困,走向人性的净化和升华,这是《红楼梦》的主旨。很多人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不注意“梦”这个字,而是追究谁爱上了谁、谁对谁有意思、贾府吃了什么饭菜、喝了什么养生汤之类等,这无非是为了表达主题的细节而已。
7、整部《水浒传》从每个人的结局和他的人生经历来看,就是证明了佛学所强调的“因果”。鲁智深这个人,虽然也杀人放火,但是秉性正直团正气,没有滥杀无辜,所以后来六和寺能够“坐化”,也是他修为的体现。而且鲁智深最后的偈子颇含禅意: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20221025隐恶扬善与扶正固本
1大舜的隐恶扬善
“隐恶扬善”是孔子在《中庸》中对大舜施政的评价。据记载,大舜做首领时,发现有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占据捕鱼的有利位置,把年弱体衰的老人排挤到那些水流湍急的地方。也有一些年轻人,主动到险恶的水源去捕鱼,而把有利的位置让给部落的老人。大舜看在眼里,他不露声色,大力地宣传那些敬老谦让的典范,把那些优秀的年轻人奉为部落学习的榜样,大力宣扬他们谦让敬老的事迹。而且,大舜亲自捕鱼,把最好的位置让给老弱,自己到水流湍急的地方捕鱼。通过大舜这种率先垂范的表率和隐恶扬善的努カ,几年之后社会风气大为改善,互相谦让、尊老爱幼、帮助弱者成了社会普遍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自私霸道的人,很多也改变了自己的做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2、社会治理和文化宣传
社会治理和文化宣传的核心,在于如何启发道心和防范人心,大舜的“扬善”,就是对人心之中积极向上部分的开启和护养,所谓“隐恶”,是尽可能避免负面事件对于社会的不良示范。社会治理和文化宣传与人的身体如何维系健康有相通之处,《黄帝内经》强调“扶正固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个人如果正气很足,有一点受凉、吃一点凉东西也不是大事;如果正气不足,抵抗力和免疫力很差,那么轻微的受凉就可能引发严重的问题。因此,无论是人的肌体还是社会的肌体,一定要多扶持正气,多扬积极上进的优秀文化,这样才能促进肌体的健康。任何时候,人类真正的“自由”都是建立在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扬人性积极面基础上的。如果在“自由”的旗号下,默许或者纵容破坏社会力量的言行,那会从根本上腐蚀社会健康发展的根基。文化宣传部门要隐恶扬善,政法部门则要惩恶护善,二者结合起来才能风清气正,人心舒畅,社会公正。
20221024中道北斗星
我怎么越读古圣先贤的书,越觉得,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肆无忌惮反中庸的小人和伪君子呢?
做志愿活动也需要中道,一味加速度、追目标、急急慌慌的好不好呢?
1以中道作为北斗来矫正我们的管理。市场的逐利行为,会引发社会的严重不公,甚至会冲击社会稳定。“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是说:当我们真正做到了“中道”,才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万物的关系。
2在个人生活中,处处需要“中道”,需要把方方面面的事处理好。家长赚钱养家,但一定不要忽视了孩子教育;关注孩子的同时,一定好好地胞养父母作为妻子,对自己的父母好,也一定对自己的公公婆婆好;对于孩子,学习好,做人和身体、德行也要好。如此等等,都需要“中道”。做到了“中道”,身心安泰,吉祥顺利。
3偏见和中道。一旦内心有了偏见的时候,对世界的认识自然会发生偏差,更无从做到“中道”。一个在各方面都能做到“中道”的人,需要内心里非常清净,能够超越“小我”的偏见和自私。总是按照自己的好恶来看问题、做事情,总是希望照顾和自己亲近的人,是一定做不到“中道”的。所以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对此,孔子也是非常感慨,没有人能够“好德如好色者”。因为现实中的真君子还是不多。“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很少人真正理解中庸的伟大,更没有自觉地在实践中践行中庸。
4多元世界的相处问题。在中国文化看来,世界万物之间,是互相成全和滋生的关系,是互相依赖和共生共荣的关系,是大家好才是真正好的关系。可以说这一次中国的崛起,不仅关系中华民族自身的复兴,而且要为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不同文化和民族如何相处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共生共荣!这就是《中庸》所强调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对于不同的文化,中国文化也不赞成摧毁别人以推广自己的文化,而是主张不同的文化形态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从而实现人类不同思想的良性互动,即“和而不同”。历史早已经证明,只有互相学习和交流,才能实现不同文化的良性互动。任何自以为是的霸道和侵略,都会带来不同文明的内耗与双输。
5、中国文化所强调的“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理念和认知,实际上指出了人类未来的相处之道。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互相成全、互相帮扶,才有美好的未来。反之如果互相掣肘、互相嫉妒和打压,只能带来咎由自取的痛苦。中国政府正是基于中国文化的智慧,オ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才能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オ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为中国文化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全世界都好了,世界和平了,中国才好,其他国家才好。
20221021人类社会的共性法则
面对障碍,必须走过去,只有想办法向前走,除此之外,别无他路,任何退缩和哀怜都没有意义。正是在各种历练中,他的心志、能力、胸怀、德行各方面才能成长起来。
1、正视人性的弱点。一个人发展的高度,取决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克服和超越自己人性的弱点,多大程度上激发人性之中积极向上的力量。点亮心灯,自我反省,自我革新、自我超越,升华自己的人生。闻过则喜,过则勿惮改,海纳百川,和而不同,不断地净化自己。踏踏实实地努力,等各种条件具备的时候,水到自然渠成。
2、岗位没你想的那么重要,有机会了就好好珍惜,没有机会就安住当下;任何一个岗位,只要用心,做到极致,兢兢业业,真诚助人、成全人,就是非常有意义的。
3、所谓的欲望,看穿了无非是满足身心的需要罢了。就拿身体的基本需要而言,饭吃饱了就好,粗茶淡饭有利于身体,口腹之欲会带来一系列脏器的病变;生活用品够用就好,再昂贵的手机和手表也不会让自已长寿;房子够用就可,房子多了,如何打理也还是负担,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如果真看穿了这些,就不会做欲望的奴隶。面对不理解,能够超脱和放下,那是大智慧。把心灵建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机统一,用人文滋养心灵,确保自然科学造福人类。
之前读《孟子》,读了57遍,我也没弄明白这个志的、气的、体的、帅的、充的,是啥意思,就记住了“勿暴其气”,还以为是脾气的气。
话说脾气的气确实也是来自身上的气,体之充。读了老师这一段的讲解,似乎明确些了不动心的练习咋个因果关系“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念头才是人生修养的根本处,那我们每天坚持诵读经典就是在不断地正我们的心念,好给予它充沛的机体力量,好有能力来统帅气体。一个人,内心之中多是邪念,即便未必表现为行为,对自己对别人都不好。
20221020不动心与大丈夫
能够不为所动,制心一处,心无旁鹜,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那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
1不动心的训练
孟子所嘉许的不动心,是自己心中升起的正气和道心,当面对多少压力的时候,都能坚持和捍卫。真正的勇敢,是勇敢地正视自己,真诚地反省自己,是对自我的净化和超越,绝不在普通的群众面前要什么威风。如果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做的事利国利民,责无旁贷,无论是多少压力和多少人的反对,都要一往无前!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虽千万人,吾往矣”。
2心、理、气三者的关系
在心、理、气这三者的关系上,孟子认为根本在于心中的正念就是道心的显现:而道心的启发就在于明理,心和气虽然互相影响,但心具有根本作用,应该以正念的心一一道心来统帅气的运行。所以孟子认可告子所说的“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简单地说,就是心如果没有正念,就不要在气上追求末节。在孟子看来,一切东西,都要建立在心要明理、心要正念、心要开启道心之上,这是根本。
3、孟子对不动心的看法
孟子更明确地说明了自己对不动心的看法:“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正确的心正念的力量是身体气机的统帅,所以,在修养身心的时候,一定要养心,让心保持正念,清净,这样身体的气机自然运行,不会因为妄念纷飞而导致气机紊乱。那我们每天坚持诵读经典就是在不断地正我们的心念给予它充沛的机体力量,好有能力来统帅气体。
孟子说心志和气机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心志集中,就能影响气机,如心志保持正念,就养浩然正气。反之,气机的扰动,也会影响心志,比如一个人勃然大怒的时候,气机乱了,心志也会受到重大影响。比如一个人不小心感冒了,这就是身体的气机出现了问题,那也必然影响到人的心志和精神。
4、注意正念的护持
我们每个人都是妄念翻飞,有好的念头,也有不好的念头,好与不好,就看是不是符合社会伦理、是不是能够利益别人。
念头才是人生修养的根本处。
所有人的行动,都是从起心动念开始,只不过有的表现为行动,有的还没有表现为行动而已。但无论是表现为行动,还是没有外化为行动,起心动念都关系到个人的感受,这是非常真实的事情,不可自欺欺人。一个人,内心之中多是邪念,即便未必表现为行为,对自己对别人都不好。一个人一旦有了起心动念,行动就会随之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注意观察自己的念头,注意在起心动念的地方净化自己,尤为重要。有了正念,就是道心的开启,人生的气象就会从内而外生发出来,表里如一、身心合一。
5、大丈夫
一个有正念的人,一个做到了心志开启了道心并敢于捍卫正确价值的人,是什么状态呢?那即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就是孟子所赞许的大丈夫,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时时秉持正念的人、善养浩然之气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成为社会的坐标,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6、社会走向与人心的因素
当一个国家的人心坏了,一切东西都无从谈起。所以孔子非常感慨:他本人很赞赏西周的制度和礼乐,虽然那些制度当时还存在,可是人心变了,必然是礼崩乐坏。这也是孔子不断教化人心的重要原因。在孟子这里,要学真正的大丈
读中华经典,助民族复兴。
作者:24小时 发布时间:2021-01-18 15:22:34
在网上观看了郭老师的讲座后,买了几本他的著作。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了十四部中华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指导读者如何结合当代社会去学习、思考和实践。引导读者阅读经典的同时具有现实意义。对青年人个人修养、生活、工作、实践,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有一定的帮助。刚刚读完此书,中国的2020年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也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早日实现。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7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购买多(472+)
- 书籍多(534+)
- 中评(578+)
- 值得下载(553+)
- 情节曲折(300+)
- txt(647+)
- 五星好评(183+)
下载评价
- 网友 龚***湄: ( 2024-12-11 06:21:59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濮***彤: ( 2024-12-26 16:35:09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权***颜: ( 2025-01-05 22:37:24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常***翠: ( 2024-12-13 19:17:16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瞿***香: ( 2025-01-01 02:51:05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曾***玉: ( 2025-01-06 09:10:36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戈***玉: ( 2024-12-22 21:46:52 )
特别棒
- 网友 陈***秋: ( 2025-01-04 15:24:32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薛***玉: ( 2024-12-21 23:17:10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孙***美: ( 2024-12-26 05:31:14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温***欣: ( 2025-01-09 18:26:10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堵***格: ( 2024-12-12 06:05:06 )
OK,还可以
- 网友 郗***兰: ( 2024-12-13 23:13:09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家***丝: ( 2025-01-09 10:23:02 )
好6666666
- 网友 菱***兰: ( 2024-12-15 22:19:46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国***舒: ( 2024-12-21 23:19:42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400条小学生常用的成语典故精编·插画生动举一反三·套装上下册:小学生常用成语故事精选 成语手册7-12岁有故事的成语图画书籍畅销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预订】I Play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9787513631327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世界文化名人邮票鉴赏大图典·音乐家 薛大德 主编,施邑屏 编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正版保证】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床头灯英语3000词读物(英汉对照)——地心游记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每天半小时读懂道德经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海外直订Happiness Is Drawing! Learn to Draw Activity Book 幸福就是画画!学会画活动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法律硕士联考预测三套卷(非法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英汉汉英词典(全新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爱难猜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3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3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9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8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4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