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我爱偷窥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6:05

我爱偷窥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我爱偷窥精美图片
》我爱偷窥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我爱偷窥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008600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1
  • 页数:280
  • 价格:39.8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6:05

内容简介:

微信、Facebook、人人、微博、博客、土豆、优酷,满足了社会集体暴露的欲望。美国名人八卦网站“PerezHilton.com”每天有450万点击率。

人们这些永无止尽揭露个人信息的自恋冲动究竟所为何来?

这是一个喜欢偷窥别人,以及被人偷窥的时代。

窥视文化是真人秀节目、YouTube、MySpace、Facebook、Twitter、博客、微信,以及其他更多现象。

社会评论家霍尔•涅兹维奇以诙谐又尖锐的笔触深入窥视世界:他加入各种社交网站,在聊天室发言,开设博客,窥探邻居,应征真人秀节目,和在网上张贴裸照的空巢期夫妇一起喝酒,举办“Facebook”派对。一部分的网络世界游记、一部分的日记、一部分思索,加上多位比小说更离奇的真实世界人物,构成了本书。《我爱偷窥》反映了越来越多人的渴望与困惑,让他们愿意用私生活细节换取情感的宣泄、他人的注目,以及远播的臭名。

媒体评价:

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停止上facebook、微信、人人、微博、YouTube贴文,又觉得这种生活不太对劲,你就应该阅读本书。《我爱偷窥》到卓越调查,让我们一窥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的隐私生活。

——《连线》杂志专栏作家 克里夫•汤普森

本书的分析鞭辟入里。我衷心希望,如《我爱偷窥》所说,我们大部分夜晚在网上的残酷奇观,实际上也有让我们对更美好的未来抱有希望的部分。

——《媒体病毒》作者 道格拉斯•洛许可夫

◎本书纪录片Peep Culture: the Documentary由作者霍尔•涅兹维奇亲自执导,为2012年春季香港影展参展影片。


书籍目录:

CHAPTER 1 何为窥视文化 /1

窥视文化的年代/3

新兴词汇的出现/4

我们都爱观看自己、窥视邻居/5

通过窥视他人,获得娱乐的快感/8

隐私:拱手送给全世界的免费礼物/ 11

自我揭露与告白的娱乐化/ 12

当艺术成为娱乐的载体/ 16

是捕食的蜘蛛?还是被困的猎物?/ 18

实时审判、失落的纯真,以及集体妄想/ 20

CHAPTER 2 变成窥视(商品)人 / 23

博客成瘾症/ 25

人类去人性化:大型的窥视文化实验/ 30

你的身份就是你的商品/ 32

实时播出真实人生,包括临终时刻/ 35

是谁在看你的影片?/ 39

电子人效应/ 44

沉默的偷窥者/ 45

下一站:名人!/ 47

电影的诞生/ 49

明星?还是名人?/ 52

创造一个新的假面/ 54

自我暴露的诱惑/ 58

被公司解雇的博主/ 61

博客成功三要素:悲剧•丑闻•爆料/ 62

你是媒体暴民吗?/ 64

没有人窥视的挫折初体验/ 67

窥视网军的突击/ 69

虚拟世界的杰出被窥视者/ 73

在网络上以公开方式长大/ 74

CHAPTER 3 伪造的真实:日常生活的秘密与真人秀节目的兴起 / 77

普通的明星梦/ 79

扭曲失控的剪接人生/ 82

伪装成真人秀节目的窥视文化/ 84

真人秀节目“真实”吗?/ 86

真相的表面比真相更重要/ 88

电影:窥视文化的开始/ 93

创新地运用真实/ 96

永恒不朽的“注目”/ 98

人们真正想观看的永远是自己/ 100

一夜成名的诱惑/ 102

成为小名人的快乐/ 104

擦枪走火的“真实”/ 106

镜头下的牺牲者/ 108

我的孩子是明星?/ 111

当精神虐待成为一种娱乐/ 113

想被看,也想看人被看/ 115

探索窥视文化的第一步/ 119

CHAPTER 4 打破封印:八卦、梳理,以及窥视的(秘密)诱惑/ 125

我们同时是秘密的来源与消费者/ 127

当秘密变成有价商品/ 130

140 个字的小秘密/ 134

“打破封印”理论/ 138

谁会是下一个“星战小子”?/ 139

人肉搜索的正当性/ 142

正义使者的私刑/ 144

手机摄影与实时上传的年代/ 146

八卦进化史/ 147

寻找社群的目的:重新定义自己/ 151

把羞辱当有趣的怪物/ 155

CHAPTER 5 在监视的黄金时代:监视警察、监视邻居 / 159

监视与窥视文化的共生关系/ 161

监视是为了保护自己?/ 165

安全和隐私/ 170

无知也是一种福气/ 178

网管人员的诱惑/ 182

为了安全,我们愿意放弃多少?/ 188

窥视成为受欢迎的戏剧题材/ 195

因为焦虑而偷窥/ 200

镜头下的犯罪事件/ 209

CHAPTER 6 逃离城堡:窥视年代的隐私/ 213

自我暴露的渴望/ 215

人们更在乎联结感,远甚于隐私权/ 219

拥有房地产就拥有隐私权?/ 224

政府与企业没告诉你的事/ 232

忠诚顾客计划的真正价值/ 237

别让社群网站成为你的把柄/ 251

将上传的照片移除标签吧!/ 253

CHAPTER 7 未来窥视:为什么没人参加我的派对以及其他半透明结论 / 259

参加、可能参加、不参加/ 261

没有包袱的虚拟友谊/ 264

这只是表演──不是真正的我?/ 269

错觉时代/ 273

致 谢 / 279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霍尔•涅兹维奇 《断铅笔》(Broken Pencil)杂志创办人,曾出版多本小书及社会评论著作,包括《哈啰,我很特别:个人性如何成为新的服从性》(I’m Special:How Individuality Became the New Conformity),以及《我们也想分杯羹:大众文化的底层渴望与再创》(We Want Some Too: Underground Desire and the Reinvention of Mass Culture)等。现在居住在加拿大多伦多。

◎译者简介:

黄玉华 牛津大学比较语文学暨普通语言学哲学硕士、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行为神经科学暨生物医学神经科学双主修博士,具有多年媒体公关、整合营销及国际合作经验。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我爱偷窥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我爱偷窥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我爱偷窥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窥视文化是我们对人类被去人性化问题的疯狂答案。我们展示自己,供人观赏评论,很讽刺的,正是企图用自己的言语重申个体性。我们想秀出的并非自己有多特别多优秀,而是我们有多普通平凡,多值得日常生活的人际互动。基本上我们试着让别人看见:我们是人,值得因为单纯做自己而被承认。


谎言创造它自己的真实。当谎言透过电视或网路播出后,能够在对的时机,变得比你的“真实”更为真实。


Twitter 之所以管用是因为其持续性与一致性。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停止思考自己透露的是什么资讯,又是谁在另一端阅读你的日常生活。“你把讯息写在墙上。不管谁阅读墙上的内容,全部由他们自己诠释。基本上你只是把资讯公开出来,写了什么不太重要。


这是匿名的坦白、荒野中的呼喊。一棵树倒下时,每个人都能听见。奥,当然,我们有伴侣、家人、牧师、心理治疗师、法官、记者,甚至各种不同的神祇转世聆听坦白,让我们说出心中的秘密。但这些人全有自己的立场,华靴没有立场,他有的只是我们一一群面目模糊的读者。我们同时是秘密的来慧与消费者,我们就是窥视文化,因此,我们没有立场论断。和华伦一样,是来倾听、学习、欢笑,以及在一天结束时,排非椰队等待轮到我们坦白。


他们知道人们想要被注意,但他们或许不知道,这种想被人注意的渴望跟小区的瓦解有关。过去我们依赖小区和邻居来自我认同,既自然又轻松平常。这些网站当然无法取代小区,这是为什么上面有那么多的内容都很愤怒、怨恨、偏执,甚至绝望。你在这些论坛看到的情绪都是真实的,但都和真实的个人及情境失去了联结。这是窥视的全球八卦工厂。


想到这些工业大师如何改善劳工生产力时,我总会想起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的贡献,这个住在旧金山的英国人,在富有的加州前州长利兰·斯坦福(Leland Stanford)的支持下,于1877年发展出全新的摄影方法。斯坦福雇用迈布里奇找出答案,看马儿飞驰时四个马蹄是否同时离地。当时,摄影技木还在发展早期,迈布里奇设计出了一套精巧的系统,让马儿在布有电线的轨道上奔驰,然后以24合电子式启动相机捕捉马儿飞驰过程的每一个动作。他证明马儿奔驰时,四脚的确暂时离地,也从此永远地改变了我们观看周遭世界的能力。

我们就是那些马儿。针对职场的窥视文化已经出现了,要求持续性地观察、要求揭露秘密,即使更多的信息揭露让我们更感寂寞。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微信、Facebook、人人、微博、博客、土豆、优酷,满足了社会集体暴露的欲望。美国名人八卦网站“PerezHilton.com”每天有450万点击率。

人们这些永无止尽揭露个人信息的自恋冲动究竟所为何来?

这是一个喜欢偷窥别人,以及被人偷窥的时代。

窥视文化是真人秀节目、YouTube、MySpace、Facebook、Twitter、博客、微信,以及其他更多现象。

社会评论家霍尔•涅兹维奇以诙谐又尖锐的笔触深入窥视世界:他加入各种社交网站,在聊天室发言,开设博客,窥探邻居,应征真人秀节目,和在网上张贴裸照的空巢期夫妇一起喝酒,举办“Facebook”派对。一部分的网络世界游记、一部分的日记、一部分思索,加上多位比小说更离奇的真实世界人物,构成了本书。《我爱偷窥》反映了越来越多人的渴望与困惑,让他们愿意用私生活细节换取情感的宣泄、他人的注目,以及远播的臭名。

媒体评价:

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停止上facebook、微信、人人、微博、YouTube贴文,又觉得这种生活不太对劲,你就应该阅读本书。《我爱偷窥》到卓越调查,让我们一窥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的隐私生活。

——《连线》杂志专栏作家 克里夫•汤普森

本书的分析鞭辟入里。我衷心希望,如《我爱偷窥》所说,我们大部分夜晚在网上的残酷奇观,实际上也有让我们对更美好的未来抱有希望的部分。

——《媒体病毒》作者 道格拉斯•洛许可夫

◎本书纪录片Peep Culture: the Documentary由作者霍尔•涅兹维奇亲自执导,为2012年春季香港影展参展影片。


精彩短评:

  • 作者:蓝蓝和月月 发布时间:2015-07-03 20:22:50

    人们渴望联结感

  • 作者:木纹 发布时间:2023-11-09 16:27:56

    翻过,急着把书还给图书馆,以后有机会再细读。但其实我是真的对戈夫曼不怎么感冒,他的写作方式也没那么吸引人。戈夫曼是半吊子的概念制造大师,框架的概念在克服二元论的路上迈出了惊险一跃,最终跳到了自己的反面。更别提戈夫曼之后的研究了,还比不上这一跃,直接掉进了深渊里。

  • 作者:漱石斋主 发布时间:2015-09-14 11:36:10

    看完此书记录自己的评价这件事真是微妙啊。中段也许是因为抒情氛围愈发浓重?突然变的好看起来。偷窥与监视的并举很精彩。文中提到的好些真人秀节目真是可怕,还是我社会主义国家好~

  • 作者:Jo 发布时间:2015-11-27 21:20:01

    Chapter 3关于真人秀的部分值得看看

  • 作者:一只小猴儿 发布时间:2015-05-30 14:56:48

    花了两天读完这本书 于是此刻我在豆瓣标志读过 打下这些评价就在不停的输出自己的隐私 :) 【P212 我们害怕的是感官失效的黑暗之处。我们害怕自己没被人观察、没被记录、没被展示,因为这样我们基本上等于消失了。这个理由让我们对窥视文化如此着迷。】很清楚的是,我们现在不怕监视、不怕隐私的侵犯而是害怕 消失 。

  • 作者:童心answer 发布时间:2015-12-05 15:33:48

    书名取的过于吸引眼球,读完才意识到短短两年内社交网络和真人秀节目遍地开花的真正缘故:过度分享,集体妄想,隐私文化。。。。#又一个人类学分支#


深度书评:

  • 【雨枫试读】那些与我无关的“偷窥文化”——论过度分享和窥私欲

    作者:斗樱 发布时间:2015-04-05 18:25:40

    “我们学会本能地拿出相机拍录一切。对我们来说,观看已是标准行为。现在我们和窥视的关系更进一步延伸,我们不再只是观看者与被观看者,同时也是内容生产者。”——书内摘

    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大众流行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而非仅止于对某些社会流行现象的剖析。有深度有内涵的书,大量引用了相关的资料佐证,有力的鉴证了作者的论点。但是,有些地方写的过于意识流了,不是能够轻易看懂的。书中所记述的,向我们展现的,是这个正在激烈变化中的时代,崭新的生活方式。

    实际上相较于科技日新月异越来越便捷的发展,但是造成我们快速接受窥视概念与应用的社会力量则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今天的年轻人对自己更感兴趣。”所以,也可以说窥视的崛起,“至少有部分因素源自我们成为名人的渴望,越来越多人想尝尝面对观众、为观众而活的滋味。这种渴望缓慢但必然将与‘只要我们被监视就能更安全’的观念融合。”

    在公元1000年以前,如果人们在某个沼泽地发现了一具尸体,而不巧的是该人在失踪前恰好与你有了很大的争执,那么,官员会质询你在对方死去的大致时间,是否有人证明你没有作案时间,恰巧你还没有人证,那么除非你运气够好,否则、否则就没有以后了;……而在公元2000年的时候,如果发生了同样的事情,那么恭喜你,负责办案的人员只要调出该地附近的摄像头,很轻易的就能够证明你的清白了。那么,为什么会这样?

    电子数字化的现代社会,每一分每一秒,大到马路上的监控器,小到单位里的一个智能咖啡机,无时无刻我们不处于“电子眼”的监控之下,时时刻刻的与之交互汇集成为更多的数据资料。凡是走过必留痕迹,除了直接使用的电子产品,就算你没有直接被监控器拍到,也可能会在别人手机自拍的时候作为背景的一部分上传到网络。“到处都是监视器,多到了我们都忘了它们的存在。”

    你是否也曾津津乐道于某个名人的婚姻状况,和他最近的个人动向?是否会因为在意某个明星,而对和他有关的信息特别关注?更不要说神经质般的时刻警惕着自己好友圈的动态,每天勤勤恳恳的经营着自己的微博了,好吧,“在窥视年代,每个人都想知道关于别人的一切(也希望别人知道关于自己的一切),他们是谁?为什么是这样的人?到底是怎样的人?”

    诚然,“不是所有的窥视产品与服务都涉及间谍式监控。”但是事实就是,在美国售出所有的手机中,几乎55%配置有定位追踪的应用程序,而且这个比例正在越来越高!在书中作者坦言我们正身处于一个“现实又官僚的社会”,所谓的官僚主义,不就是有着强烈到扭曲的掌控欲吗?我们总是渴望知道的更多更多,却从不管到底是否有无此必要,在此我不免要奉劝一句,想想看,那些探案小说里不就是这样写的,很多本来不用死的人,就是因为太过没事找事,因为想要掌控别人身上的秘密,以想要解密之名行窥探之实,结果、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的~

    当然,如果从缺乏好奇心这点来说,我的确是个生活无趣的人。不去关注朋友圈里的动态不说,甚至不去经营自己的微博。更重要的死,我不会因为喜欢听某人唱的歌,就去特地上网搜索歌手的个人资料;我不会因为喜欢看某人写的书,就在网上四处发帖“顶”“推”,非得在网上人肉搜索到作者是何方神圣才肯罢休;我不会因为喜欢某个影视剧里的人物,就移爱到该剧中角色的扮演者身上,并且因为痴迷,搜罗了一大堆用不上的周边……说真的,我感觉那些能够随便的说出,因为某某演员的私生活怎样,就侮辱了他所扮演的角色的人,才是真正无法让人理解的了呢。

    我们都渴望更多的了解别人,与被人了解;我们都对他人的存在漠不关心,我们都对他人的生活过分关注。从某个角度而言,这是一个日益疯狂、崩坏的世界!旧的社会模式在科技进步下的解体,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社会模式下,人们在更加孤独的生活中萌生出了许多旧日不曾出现的心理问题。人太多了,而且越来越多,我们开始越来越多的恐惧某天的自己会不留痕迹的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并疯狂的沉迷于这种分享与窥视的生活,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建立“我”的另一个存在,并且相信那样会更加安全与永恒——

    在短短几十年间,我们人类上千年的社会机制下所形成的道德制约,几乎已然荡然无存。孔子早就在两千年前就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也就是说只要是不符合道德的事情就应该不看不听。可是,在当下的社会,这话几乎就是个笑话,得赖于近现代通讯和广告业的蓬勃发展,当观看已经是标准行为,催眠般流行的想法是“你必须知道,你必须被知道一些事。”

    怎么说呢,做人总免不了八卦,不去主动了解八卦已属克制,八卦就在眼前,要收拾好自己探听的欲望,还真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但当少数某些媒体从业人员以跟踪,侵入,毫无根据地揣测等方式毫无顾忌地窥探公众人物的时候,他们往往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正是‘过度高调地宣扬了他人的隐私’!作为普通人对那些镁光灯下的明星们生活,的确多少都会有一点“窥私欲”在的。而娱乐圈早已开始讨好他们。

    一个个低俗不堪的话题,一个个挑战道德底线的事件出炉的背后,兴风作浪的到底是谁?形形色色的裸照门和虐猫事件不同,前者虽然依旧是不符合当下社会的道德规范,但作为本应是绝密的隐私,制造的人有问题,传播的人就没有责任了吗?相信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刻思索的命题!

    其实,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我们只要知道结果就好,对就中的细节深究实无意义。好比方,对类似“虐猫事件”这样在网络上点击量巨大的视频,我想我会想知道这个为恶的是谁,或者一张该人的照片;但是,具体的视频,不,我不想看!我们没有任何实际的理由要看。就像书中提及某些内容低俗但是点击量不小的视频一样,——“没有任何实际理由要看这部视频,看这部视频没有任何公共价值(相较于单纯知道这部视频的存在)。我观看,是因为它在那里。”

    在网上看过对科幻电影《普罗米修斯》的评价,深以为然,该剧的的哲学思想确实非常深刻。【这个故事就是生命对自身和宿命的反思与质疑。当人造人大卫迷茫的追问制造了自己的博士查理:“你为什么要制造我?”的时候,博士终于哑口无言。

    “不为什么,只是因为我们能制造。”博士最终这样回答。】

    这个答案,大概是所有发明创造者最初的想法。

    我们可以,为什么不去做?

    “为什么不看?”就像“我们能够做到,为什么不做?”如此的理所当然——

    “今天,我们全都在快乐地窥视,仿佛不需要社交同意一样。……正如我们是自愿成为偷窥者(没人逼我们去看),他们则是自愿成为表演者。偷窥与被偷窥两大族群体在虚拟网络世界和谐相处,彼此鼓励对方的存在,却从未停下来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

    现代的科技发展手段方便,再加上想成名的人,利用曝光个人的隐私达到个人目的,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窥私欲固然每个人都有,——好奇心人皆有之,可是放纵泛滥,就会成为一种扭曲的病态心理。毕竟,人和动物最大的差别,就是动物凭借本能行事,而人是靠着理性来思考的。从来都没人逼着你去看!看与不看不过都是个人的选择罢了。

    隐私是指的一个人本属于自己很私密,而又不愿让人知道的事情;而所谓的“窥私欲”,则是指人们偷窃别人隐私的欲望。强烈的窥私欲,并非简单的源自过度的好奇心,更可能是源自于强烈的掌控欲。实际上,最早膨胀人们的窥私欲的,就是那些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花边小报的狗仔记者。但现在连主流媒体都为名人新闻八卦而疯狂,这些不得不带给人们深刻的思索与反思。

    “隐私是一种权利,是道德责任,是金钱的来源。”我们无时无刻自愿或被迫的分享自己的隐私,“人类最古老的特质之一——保有秘密以及诉说秘密”,在那些利益驱动者的推动下变成了全球现象。

    “不过我们确知一件事:窥视文化具有传染性。一旦接触到窥视文化,就会被想知道别人一切的渴望征服,继之,也想让别人知道我们的一切。”事实就是,“一旦你知道实情后,就不可能再回到不知情的状态,因为你的行为、你做的事和你怎么做事,全都会受到影响。”“你一旦进去那个世界,基本上就是让信息控制你,这真的会影响你看待真实的方式。”

    澳洲墨尔本斯威本科技大学一个研究团队发现,博客和社交网络让人们对生活更满意。调查发现“相较于不想写网络日志的人,会写网络日志的人整体来说对自己的社交网络和生活较不满意。”倾诉会让心情变好的。作者称之为窥视机制的的形成与发展,肇因就是“人类本质渴望获得人际关系。”要知道分享共同的话题或者说八卦,这真是一种拉近彼此关系,促进双方关系发展的大好方法。

    “今天的年轻人对自己更感兴趣。”,正是源于时下年轻人为了展示自己个性和存在的选择,缔造了人类前所未见的生活公开档案。或许,“在未来的世界,不参与窥视或许也意味着你的消失,你将变成活着的鬼魂。你虽在我们当中行走,当我们无法看到你的个人资料时,就不会去注意或在乎你。”

    就像这位网络名人一样,“跟很多人一样,艾玛林有点寂寞,有点孤单,有点被误解,觉得自己需要社群,一个满足她想被看与被知道的渴望的社群。但同一个“社群”也利用她,把她变成随他们摆弄的消费商品。”好吧,那些窥视者会说:“我们知道一切关于他们的事,他们却不知道我们的存在。”而那些被窥视者则是会说,“他们认为他们认识我,但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我。”

    PS.最后,书中“六字回忆录”(词汇)、“春节”(圣诞节)之类的字眼,不知是否出自译者之手,但总给人一种译文中国化过度的感觉。就像是我在其他书上面看到过的“中国面包”(馒头)的说法,就好像不这么写别人就一定看不懂似的,呵呵,直到现在还我觉得那本书的作者不知是过分高看了自己的智商,还是过分低估了她的读者的智商!

  • 过度展示时代的窥伺文化

    作者:苏莫 发布时间:2015-02-10 19:22:25

    偷窥的定义是指未经他人允许而偷看别人隐私的行为,这句话在释义的同时也对偷窥这一行为做出了显而易见的道德判断,将它列为一种行为禁忌。古今中外,无论是道德、法律还是宗教,对于偷窥都是一边倒的批判态度,但与此同时,偷窥却从没有因为这些指责而消失过。

    对于他人的关注是好奇的体现,而好奇则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对于这种根植于基因深处的本能的围堵,肯定不如用正当的途径疏通它来得简单轻巧,于是就有了小说、电影,乃至于后来更为赤裸裸的电视真人秀,都可以看做是对这种偷窥欲的满足。但窥伺时代的真正来临,还是因为网络的推波助澜。

    互联网时代,无数的个人社交网站为希望窥伺他人生活的人为打开了方便之门,使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窥探他感兴趣的人衣食住行,同时也让“偷窥”这一概念有了语义上的变化,因为随着“秀”和“晒”文化的大行其道,虽然“窥”还在,却已经难言“偷”了。

    霍尔.涅兹维奇的这本《我爱偷窥》,就是基于这样一个时代前提,从经济、技术、心理以及娱乐等各种角度重新梳理窥伺文化,展现了它在新的时代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新时代的窥伺文化带有交互性,甚至于,被窥伺的一方带有更强的主动性,作者在书中列举了无数案例,一些人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将自己的私生活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这种被关注可以为当事人带来各种成名的机会以及经济利益,但同时却也牺牲了大量的私人空间,基隆.奥哈拉和奈杰尔.沙德博尔特合著的《咖啡机中的间谍》一书,曾对这个“个人隐私的终结”的时代的到来提出过担心,但窥伺文化中人们对于“过度展示”的由衷热爱,似乎说明隐私并不是一个不容侵犯的界限,尤其涉及到安全问题是,受访的绝大多数人更是愿意牺牲个人隐私,用适当的监管来换取安全。

    如上只是其中的一个案例,诸如此类相互悖逆的现象在《我爱偷窥》这本书中多有出现,其中很多事例都是作者亲自参与或者访问到的第一手资料,很好地把握了窥伺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不同侧面,可以让自觉或不自觉参之间,已经参与到窥视文化当众的人,在书中找寻一下自己。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在线转格式(393+)
  • 体验满分(610+)
  • 好评多(258+)
  • 超值(138+)
  • 还行吧(209+)
  • 经典(583+)
  • 排版满分(344+)
  • 内涵好书(528+)
  • 一般般(131+)
  • 博大精深(317+)
  • epub(512+)

下载评价

  • 网友 宓***莉: ( 2024-12-12 21:51:52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后***之: ( 2024-12-30 04:02:09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利***巧: ( 2024-12-19 20:52:03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曹***雯: ( 2024-12-12 03:06:47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蓬***之: ( 2024-12-20 02:17:45 )

    好棒good

  • 网友 堵***格: ( 2024-12-26 07:21:19 )

    OK,还可以

  • 网友 仰***兰: ( 2024-12-30 21:41:49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康***溪: ( 2024-12-16 11:03:12 )

    强烈推荐!!!

  • 网友 邱***洋: ( 2025-01-02 03:02:38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相***儿: ( 2024-12-15 20:19:43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车***波: ( 2024-12-28 03:46:22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融***华: ( 2024-12-25 09:00:17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陈***秋: ( 2025-01-05 06:55:15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屠***好: ( 2025-01-03 06:59:17 )

    还行吧。

  • 网友 菱***兰: ( 2024-12-24 13:58:41 )

    特好。有好多书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