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路(套装)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大学之路(套装)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作者吴军曾在清华大学就读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因事业有成而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得以多年来参与美国名牌大学的管理,并且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作者以他和女儿走访过的英美十几所顶级大学为样本,结合他多年来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以及访问这些大学教师和校友的第一手资料,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与独到感悟,精心写就《大学之路》。
在书中,作者阐述了英美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系统地介绍了英美名校的特色和差异,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并且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年轻人给出了自我发展的建议。作者与美国许多大学有着密切联系,还介绍了美国名牌大学在招生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并重点解析了其中一些潜规则的历史成因和申请者可能有必要采取的对策。
作为一名事业有成者,作者详细阐述了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教育乃终身学习,而并非以获得一个名牌大学学位为终结。对大学教育这一严肃话题,作者以一种轻松自在的方式娓娓道来。上册主要介绍了英美大学的教育方法、办学理念和招生特点。下册作者则以半游记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访十多所英美名校,既让人如身临其境,又通过一个个实例帮助读者了解各个名校的特点。本书对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以及留学机构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上册目 录
I 序言1
V 序言2
X 前言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
1 第一章 大学的概念
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上大学?每个人都知道大学这个词,但是并非每个人都会去深究它的含义。
在我看来,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和研究的中心,而且也应该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它还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第一节 大学的历史
1.1 古代大学的雏形
1.2 近代大学的诞生
第二节 精英教育
2.1 高等教育的目的
2.2 大学里研究的兴起
第三节 最好的大学
第四节 办学的理念
4.1 理念的力量
4.2 学生眼里的理想大学
39 第二章 两类大学,两种高等教育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办大学和管理大学上喜欢认死理,他
们一般坚持一种理念,而且一坚持就是上百年。
因此英美名牌大学都是非常具有个性的,而不是按照某
一些指标和公式排出来的。那些总想面面俱到,全面赶
超的大学,反而会因为长期找不到一个清晰的办学理念,
而难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第一节 纽曼式的大学
1.1 约翰·纽曼与《大学的概念》
1.2 大行之道
第二节 洪堡体系
2.1 普鲁士高等教育的奇迹
2.2 洪堡体制对高等教育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美国近代大学的兴起
3.1 吉尔曼缔造美国研究型大学
3.2 艾略特改造哈佛
3.3 美国兼顾通才和专长教育
62 第三章 我的大学经历
我的大学历程特别长,所读的专业换来换去,而且求学
的过程并不顺利,中间不断地被打断不说,还经常遇到
坏运气。但所幸的是,虽然我没有很多人跑得快,但是
我能还坚持走得比较长远,当大部分人不再花主要精力
读书时,我还在不断地充实自己。或许真是因为有着这
么复杂而漫长的读书经历,才是我终于受到了纽曼所推
崇的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得到了洪堡式精深的专才
教育。
第一节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1 初入大学的困惑
1.2 清华的课程教育
1.3 课程之外的收获
第二节 衣带见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1 走出象牙塔
第三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3.1 追求新的人生目标
3.2 世界一流是怎样炼成的
3.3 从巅峰到谷底
3.4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96 第四章 剑桥和牛津
以剑桥和牛津所代表的传统英国式高等教育之精髓在于
它们的学院制,美国的耶鲁和普林斯顿等名牌大学也借
鉴了它们的经验。学院制强调学生们相互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生活在一起成为了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不过由
于资源的限制,在英国的大学里选择和更改专业并不像
美国大学那么自由。
第一节 剑桥大学
1.1 学院制
1.2 独特的教育和录取方式
第二节 牛津大学
2.1 牛津的历史
2.2 牛津的特色
第三节 英美大学的差异
126 第五章 美国私立大学的管理
在美国,一流大学大多是私立大学。美国的私立大学从
招生、教学,到科研和建设教授队伍等,诸多方面皆不
受政府影响,而是按照自己的办校理念行事,这与中国
的大学完全不同。在私立大学的管理上,教授群体、校
长和院长们,以及董事会,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这
是美国能够产生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因之一。
第一节 教授治校的传统
1.1 美国大学的教职制度
1.2 教授治校的含义
第二节 私立大学管理的变迁
第三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结构
3.1 复杂的现代大学管理结构
3.2 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分离
3.3 管理上的分权
第四节 美国私立大学的财务管理
4.1 私立大学收入的构成
4.2 捐赠的重要性
4.3 科研经费和其它收入
4.4 大学的财政支出
第五节 董事会
5.1 董事会的由来
5.2 各级董事会的作用
166 第六章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和录取
— 并不公平的竞争
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过程相当复杂,但是,对学生的学
业、全面发展以及特长的要求,则是私立名校的共性。
不要单指望功课好就能被这些大学录取,要针对它们的
特点,从高中阶段甚至更早便要开始积极做准备。
第一节 对不公正现象的剖析
1.1 为什么大学录取时要照顾校友的
子女
1.2 美国著名大学的录取政策对各个
族裔都公平吗
1.3 为什么私立名牌大学都喜欢招特
长生
第二节 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2.1 早期针对犹太族裔的歧视现象
2.2 歧视对象的改变及其原因
2.3 富人子弟在体育上更占便宜
第三节 大学录取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3.1 高中的平均分GPA
3.2 标准考试成绩
3.3 AP 课程
3.4 特长
3.5 书面申请材料
第四节 申请过程
4.1 大学的选择
4.2 提前申请和正常申请
4.3 放榜和接受录取通知书
第五节 亚裔学生和家长所能做的努力
211 第七章 田园乡村里的常青藤名校(上)
—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
普林斯顿和耶鲁被看成是亚里士多德式的本科教育的
典范,实行的是通才教育,非常强调对学生基本素质
的培养,并且给予学生在学业上充分的选择自由。它
们也被认为是培养预科生最好的学校。
第一节 普林斯顿大学
1.1 乡村里的名校
1.2 住宿学院制
1.3 无以伦比的本科教育
1.4 大学必须同时有大师和大楼
1.5 大学申请与奖学金
第二节 耶鲁大学
2.1 高危城市里的世界名校
2.2 耶鲁的精神—为什么要选择耶鲁
2.3 培养未来的领袖
2.4 耶鲁的校园—象牙塔和贫民窟
2.5 耶鲁本科教育的特色
2.6 知识的海洋
258 索引下册目录
I 前言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
1 第八章 大都市里的常青藤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都地处大城市:费城和纽约,这使得学生的生活和大学所在的城市紧密相连,它们的教育理念和耶鲁、普林斯顿大不相同,这两所大学不仅务实,而且很接地气。
第一节 宾夕法尼亚大学
1.1 富兰克林的背影
1.2 沃顿商学院印象
1.3 丰富多彩的读书生涯
第二节 哥伦比亚大学
2.1 大苹果纽约
2.2 富有特色的通才教育
2.3 自由的大学
2.4 相信年轻人,相信未来
47 第九章 标杆性的常青藤大学—哈佛大学
为了进哈佛而进哈佛和因对知识的渴望而进哈佛是两回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离开哈佛的一瞬间就结束了,而后者的人生在离开哈佛时才刚刚开始。
第一节 从教会书院到现代大学
1.1 教会书院
1.2 艾略特的遗产
第二节 校园和专业
2.1 美洲最古老的大学校园
2.2 住宿生涯
2.3 全方位发展的学科
第三节 奇特的录取原则
3.1 为什么进哈佛那么难
3.2 聚天下英才于一堂
第四节 上哈佛的意义
4.1 奇特的培养要求
4.2 传播真理,服务社会
4.3 亚裔的误区
89 第十章 世界上最好的工学院— 麻省理
工和加州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最引以为自豪的不是它出了多少了不起的科学
家和工程师,也不是为人类做出了多少重大发明,而是
它的黑客文化,因为这是年轻人创造力的源泉。年轻人
将来即使打算在法学、医学或者商业领域发展,从麻省
理工获得的带有创造力的工程训练,都将是受益终身的。
加州理工则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就是为那些准备得诺
贝尔奖的群体开办的。
第一节 麻省理工学院
1.1 麻省理工学院的初步印象
1.2 黑客文化
1.3 校园参观周(CPW)
第二节 加州理工学院
133 第十一章 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 约
翰·霍普金斯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不仅是西半球第一所研究型大学,而且
至今依然是全美科研经费最多的大学,并且保留了浓厚
的科学研究风气— 科研从本科生开始。虽然,人们对
它的毕业生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医生”,但是,它的好
专业并不局限在医学领域。
第一节 历史与现状
1.1 西半球第一所研究型大学
1.2 特色大学
第二节 住宿和校园生活
2.1 费用低廉的住宿
2.2 巴尔的摩的象牙塔
第三节 高质量的本科教育
3.1 高度自由的选课制度
3.2 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第四节 科研经费最多的大学
4.1 世界一流大学是如何做科研的
4.2 科研从本科开始
第五节 录取要求
177 第十二章 硅谷的摇篮—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有两点是世界上任何大学都比不了的,即它
是世界上那些伟大的科技公司的摇篮,以及具有最均衡
的一流学科分布。而要想做到这两点,远不是简单地开
办几个科技园,鼓励一下师生创业,或者引进几个大牌
教授那么简单。
第一节 充满传奇的大学
1.1 关于斯坦福大学的谎言
1.2 一波三折的办学过程
第二节 硅谷的支柱
2.1 从工业界获益
2.2 接地气的科研方式
2.3 技术直接变成利润
第三节 纽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
3.1 多元化的优势
3.2 大胆的科研改革
第三节 创业的孵化器
3.1 提供创业的目标
3.2 为创业开绿灯
3.3 对学生扶一把
3.4 营造创业氛围
213 第十三章 象牙塔般的文理学院— 卫斯
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
在中国知道女校卫斯理学院的人可能不比美国人少,因
为从卫斯理学院走出了一位中国第一夫人— 宋美龄。
卫斯理代表了美国一类优秀的大学,它们追求高质量的
本科教育,而不强调科研。
第一节 卫斯理印象
1.1 最美丽的校园
1.2 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
第二节 为什么选择文理学院
第三节 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226 第十四章 不在藤校里的藤校— 杜克大
学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杜克和华盛顿大学都是特色鲜明的名牌大学,它们后来
居上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历程值得很多大学借鉴。对于
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大学,而不是
名气最大的大学。这两所特色鲜明、一向对亚裔学生友
好的大学,应该是很多中国优秀学子不错的选择。
第一节 杜克大学
1.1 超级校园
1.2 特色鲜明的本科教育
1.3 服务于社区
第二节 华盛顿大学
2.1 另一种康普顿效应
2.2 中西部的奇迹
247 后记
250 索引
作者介绍:
吴军博士,硅谷投资人,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计算机科学家。
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是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在美国两家风险投资基金(中国世纪基金和ZPark风险基金)分别担任董事和顾问,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会董事,及该校国际事务委员会的顾问。他曾经是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从2012年起任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专家和顾问。
吴军博士于2002年加入谷歌公司,与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谷歌工程奖。吴军博士还是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2010年加盟腾讯公司,出任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2012-2014年回到谷歌,领导计算机自动问答项目。2014年,他在硅谷创办了丰元资本风险投资公司。
吴军博士的著作《浪潮之巅》第一版荣获“蓝狮子2011年十大最佳商业图书”奖。《数学之美》荣获国家图书馆第八届文津图书奖、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14中国书业评选年度图书,入选广电总局“2014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及“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党员干部推荐书目”。《文明之光》荣获2014“中国好书”。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今天中国的高考,和当年的科举考试完全不同,但是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依然停留在科举考试上。这些人认为,孩子们(或者自己)一旦进入一个好大学,就如同过去中了进士,似乎一切荣华富贵就会随之而来。因此,在进了大学后,许多学生并不把入学当作一个新的开始,到毕业时还觉得国家欠他们一份好工作。这完全是科举思想在作怪。
教育的确能够改变命运,但不能保证你一步登天。。。。所谓改变命运,务实的看法当是:受过教育比未受教育生活过得好一点,人生成就大一些,对社会更有用一些。当然,作为回报,受过教育的人通常有着更高的幸福感,同时也能为下一代占据一个更高的起点。
改变命运的教育,第一步是掌握一种谋生的技能。
在吴军看来,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扮演四个角色。首先它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第二,它是一个研究的中心,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第三,它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第四,它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现在,在尖子生云集的哈佛和耶鲁,都不再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因为学校认为培养孩子的各种优秀品质,比如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比成绩更加重要。比如,在过去的3个世纪里,耶鲁所培养的就是有社会责任感、有所担当的人,是具有刚毅而勇敢的耶鲁精神的未来领袖。
我父母当年的想法和做法代表着如今中国大部分家长的想法和做法,但是年轻人容易有逆反心理,听长辈们说多了,即便觉得有道理,也会烦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被动地学习
很多中国的家长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方设法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尽可能地抢位子。但其实,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拥挤,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大学的教育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以通才教育为主的本科阶段,和以专才为主的研究生阶段。在本科生阶段,学生们接受的应该是“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 )”,而不仅仅是“雕虫小技(Skills )”。
今天的世界和纽曼生活的年代已经大不相同。在那个年代人类知识的积累并不多,一个人完成了通才教育后就能够胜任很多工作,但是现在许多工作(比如生物制药)都需要有专业技能才能胜任。因此,在完成通才教育之后,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
要在四年的时间里同时完成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几乎不可能。
当然,学生个人的发展远不止是在学业上,还包括他们如何能从学生成长“社会的人”。说得更绝对一点,在大学期间,学习课程知识和了解社会同等重要。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业之外的成长,大学课程学习的负担不应该太重,比如不应该占到学生时间的2/3以上,最好像耶鲁那样,只有一半左右,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自由发展。在这一点上,耶鲁大学堪称典范。上面这两点,今天中国的大学都没有做到。
很多年以后回想起来,许多同学都感慨:要是当时能有人在学业和生活上给予更多指导,我们的大学生活会有意义得多。这是我对我的大学教育非常不满意的地方。
因为受困于计算机资源的稀缺,反而因此练成编程一次成功的绝技,并且在后来图灵奖获得者之间的非正式编程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今天的年轻人已经不需要像我们当时那样为缺少计算机资源而发愁了,因此在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上,他们理应远远超过我们。
据我的观察老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既在这个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又善于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讲得简单直白。但这类人并不多,因为口头表达的训练是许多大学的一个弱项。第二类老师是某一门课讲了很多年,他们不断思考如何改进上课的效果,并且善于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如今在中国大学里面第二类老师的数量都有限,因为资历深又愿意给本科生上课的老教授并不多,因此大学里第一类老师的数量常常决定了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好坏。
在大学里面我常常看到讲台上老师在辛辛苦苦讲课,下面的学生一双双目呆无光的眼睛,甚至很多人在开小差和睡觉,老师还不得不通过点名写条子来强制学生听课,我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悲伤。我在想将来要是自己有机会上讲台,一定要把课讲得像单口相声似的,让学生们每天来上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或许这门课根本就没必要开设。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作者吴军曾在清华大学就读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因事业有成而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得以多年来参与美国名牌大学的管理,并且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作者以他和女儿走访过的英美十几所顶级大学为样本,结合他多年来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以及访问这些大学教师和校友的第一手资料,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与独到感悟,精心写就《大学之路》。
在书中,作者阐述了英美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系统地介绍了英美名校的特色和差异,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并且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年轻人给出了自我发展的建议。作者与美国许多大学有着密切联系,还介绍了美国名牌大学在招生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并重点解析了其中一些潜规则的历史成因和申请者可能有必要采取的对策。
作为一名事业有成者,作者详细阐述了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教育乃终身学习,而并非以获得一个名牌大学学位为终结。对大学教育这一严肃话题,作者以一种轻松自在的方式娓娓道来。上册主要介绍了英美大学的教育方法、办学理念和招生特点。下册作者则以半游记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访十多所英美名校,既让人如身临其境,又通过一个个实例帮助读者了解各个名校的特点。本书对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以及留学机构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精彩短评:
作者:行走的石头 发布时间:2022-07-11 11:28:00
感觉是一本记录个人经验经历的书
作者:Maooyer 发布时间:2015-08-31 11:38:28
几个观点还是相当受用的:1. 终生学习。2. 好大学除了要有人还得有钱。3. 通才教育,而非技能培训。4.大学是学习之所,更是青年之家
作者:静看一世繁华 发布时间:2015-12-13 16:50:10
高一读到就好了,高中全荒废,后悔…没用。人家从娃娃抓起,我高三才觉悟,准备复读,玩半条命!大学间差距大,美帝名校尚且如此,何况我朝…
我朝教育和世界一流差距太大,一个培养领袖,一个培养人才…还有我朝是D来“指导”大学教育…
吐个槽,住宿条件和我想象中差距好多!
作者:Asuka4J 发布时间:2015-10-03 00:00:03
从进清华到进Google,中间花了18年,真是长跑高手。
作者:毛小尖牙 发布时间:2015-10-17 22:40:20
如果十年前可以看到这本书,人生应该会有很大的不同。
作者:DopamineLoss 发布时间:2015-08-18 16:21:38
教育还需要资金支持才是,不然说什么都是白搭。
深度书评:
《大学之路》——反思我的大学教育
作者:陈律读书 发布时间:2022-04-15 12:40:40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大学教育使我们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但是最终的成功更多地受益于不断地学习。——吴军
我时常告诫自己,要静心学习等待时机成熟,在等待时机之外也要保持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能够深思熟虑的忠于自己的选择,也能够不假思索的忠于自己的内心。
这本书的关键是真正引起了我的思考、指引我成长。让我清楚意识到自己想学什么,自己需要从这份教育中获得什么。
究竟是想成为一个就业市场上的流水线式的产品,还是能成为一个有温度、识风趣、负责任、会思考的现代公民。
大学教育是为了把我培养成就业市场上的流动“商品”吗?
大学教育理念之争
在《大学之路》中介绍了大学的基本教育理念有二,一边是纽曼的教育理念——倡导通才教育,本科阶段讲求知识面的广阔,要求更多的课外活动,而不要求专业的深度,专业的深造放到大四或者研究生阶段。
具体像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本科生在入学时有足够多的课程可以选择,但不需要确定专业,本科学习的后期才要求确定专业,保证本科生能够在尝试中找到自己心仪的专业,以确定未来自己的发展方向。
而另一边,德国洪堡教育体制,强调专才教育,要求学生入学时就选定发展方向,讲求专业的深度。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就来自洪堡教育体制。在纽曼的教育理念之下,学生一毕业并不能马上达到专业工作的要求,但事业和未来发展会有后劲。
洪堡教育体制则更适合需要迅速发展生产的时代,比如工业革命后需要大量科学家的美国。洪堡教育体制下毕业的学生能够迅速为国家所用,实现自身脱贫,有助于社会的迅速工业化。
或许纽曼的教育理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帮助学生在尝试之中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可以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之下开展交流、学习,更能掌握学习的核心能力和学习以外的其他能力。
而目前我们打大环境处于洪堡教育体制下,所学的内容必须切合国家发展的大环境,只有顺应了潮流自身才能成为在就业市场上最有优势的“商品”。
纽曼式教育理念由于可供选择的机会多,学生必须广阔学习,对于在较早时期已经确定了学习方向的学生来说,广撒网会影响他们专业的深入学习。
或许纽曼式的教学理念是跨越了多种学科的深度和广度的连接,更方便激发创意的种子和思维的火花。真正的去追寻自己内心的知识渴望。
吴军老师说:纽曼的教育理念和洪堡教育体制很难简单地说谁更好一点,而是要看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需要尽快发展经济,类似于工业革命背景之下的美国,显然洪堡教育体制下的大学教育见效更快。社会发展趋于稳定之后,纽曼的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发展的后劲。
各具特色的大学
根据吴军老师在书中的描述,基于不同的教育理念,各个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学校自身的特色及相对应的学生群体。
比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以通才教育见长,哈佛有针对本科生的6000门各式各样的选修课,哈佛的学生还能到麻省理工学院去选课,耶鲁大学的本科生到了大三才确定专业,学生可以自由更换专业,学校更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给成绩也相对轻松。相比之下,加州理工学院更愿意收天赋异禀的学生,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则会要求学生在入学时划分学院。
对比中国的大学,基于苏联洪堡教育体制的模式,学校都采取了入学时确定专业的模式,不仅在专业选择上相对固定,而且专业之间的壁垒也非常高,虽然近年来才用双学位等模式,但是均带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国内的综合大学有的被拆分,分为了各类专门学院,有的又被合并,先后盲目地开设了非常全面的专业学院,但实际上,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模式,都没有形成学校特色和学科特色,包括一些全民皆知的名校在内,大多数学校都是面目模糊的,看不清脸,这有点像中国的文化特色,追求统一和整体,但缺乏特色。
碰巧这本书让我有了去国外感受不同教育制度之美的想法,也正基于这个想法,我将想法付诸于实践。
如何选择大学和专业
用自利的思维选择大学和专业,自利是个人与市场发展的内在根源与秩序。
(一) 围绕自己家庭的优势来选择专业
我身边很多同学、朋友依靠家里的资源和优势实现不错的生活。通常他们起点高、信息广,在职业生涯的初期能够得到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帮助。
(二) 确定区位城市
区位城市决定自己的人脉资源。美国学者格莱诺维特指出弱联系,相比较于强联系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更关键的人脉。
更有资料表明在求职信息上,弱联系提供了78%的就业岗位和就业联系。
(三) 专业的跨越性
如果自己本身没有太大的资源优势,一定要选择一个有门槛的专业,专业性越强护城河越宽。
跨越性是指,专业具有向多种工作迁移的能力。拥有核心技能不变的专业,在职业岗位日新月异的节奏中,能具有一定稳定的优势。
如何安排大学生活
体验生命很多的可能性,是我一直以来的生活信条。
没有必要去羡慕其他人的大学生活,积极觉得精神足够富足、生活足够意义就行。不放弃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包括主动锻炼自己、包括去向自己的未知进行挑战。
我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未来的我一定会想念大学里有整段的可以潜心学习的时光。
想好一件事情赶紧去做吧,尽量的要认真努力,尽量不要被自己感动。生活中总有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尽力去尝试这些事情的美好,不要在别人的口中听过,而自己要尽力去尝试。
对于我而言,创业生活也是想多多尝试。丰富自己的见识,对万事多一份理解、多万物多一份喜爱。
我越来越热爱月底,这几年平均每年阅读80本以上的书籍。在这之中我发现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很多发人深省的思考、很多世间百态的感想。
获得文凭是教育路上的重要一步,但是不能单单因为获得文凭,而停止对自己的教育。
大学之路的教育永远在路上。
专做读书总结的公众号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西行取经路”(完)
作者:吉吉范特西 发布时间:2015-08-19 22:27:22
标题纯粹为博君一笑,形式都是花哨,内容才是王道,且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大乘佛法”!
#收获#《大学之路》-吉吉-08.19-用时2h
首先,我很喜欢吴军老师的书,从《数学之美》、《浪潮之巅》到《文明之光》都有看过,而且有的看了不下两三遍,因为吴军老师的文字着实简练,读起来不用费很大劲,但分析问题又深入浅出,让人拍案叫绝。所以,这次《大学之路》一出,打听到是关于教育话题的,很感兴趣,便买来看了。
接着,就写写今日的看书收获。序言,就有所感触。
俞敏洪认为大学之道应该以“良知、理性和仁爱为经,以知识、科技和创新为纬,造就面向未来的人才”,尤其是在前者上,我很是认同。一方面,看到网络煽动情绪的言论狂热,有不少同学无脑转发,甚至看到一些大学老师也随性转发,这很让我惊悚,因为这不符合“良知、理性、仁爱”兼备的大学精神,大众批判精神不足;另一方面,自己本身也经历过“无脑崇拜领袖、跪舔权威”的大一大二时代,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羞愧,因为未经检视,任由别人的思维在自己脑子里跑马是可耻的,一个受过严谨逻辑训练的大学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再看前言,标题说: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说实话,看到这句话,我感到轻松起来。因为,之前的认知一直觉得文凭很重要,大学阶段应努力获得好成绩,因为受教育的日子就这么短暂,每念及此,一种焦虑感便油然升起,在催促中过的大学生活,这样不怎么快乐。在看到吴军老师长达二十年左右的受教育时光,吴军老师父母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以及吴军老师鼓励女儿慢慢学习的教育方式,这无疑改变了我对教育原持有的狭隘偏见,心态上更放开,眼光也更长远,就像书里传达的,跑马拉松不在乎一时成败。
当然,前言除了谈到教育的长时间性外,还谈了对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简要看法,关于这部分的收获,我放在第二章里叙述。
第一章,大学的概念。
“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上大学?”这个问题涉及大学核心,大学怎么成立的,给谁服务的,我们来大学干啥?通过看薛涌的《北大批判》、林欣浩的《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注:不知为何,中译本删去了原著批判马克思的段落)等书,再结合看吴军老师的《大学之路》,我了解到大学发展的历史,早期更多的是为宗教服务的,学神学的这些知识分子自然就是布道者身份,这和谋生的技能无关,由于知识分子的专研,也慢慢演变出了哲学、科学、文学等学科。这也就是说,大学设立的初衷,是“传授神和自然的大道”,而非求职上的雕虫小技,我们上大学是为了通晓宇宙的大道理,绝不仅是谋得找好工作的跳板。
继续发问,如何评价学校的好坏呢?吴军老师给出的四个条件供于参考,分别是:
1.教授(助教)的教学水平;
2.他们的投入时间;
3.学校的硬件设施(图书馆、实验室等);
4.学校的课程数量。
结合自己大学受教育经历,觉得自己学校最多满足以上一点,在听闻哈佛大学开出6000门课、以及薛涌书里跟我讲诉的耶鲁“讨论班”教学方式等消息后,我是嫉妒的,因为美国著名的学校的确做到了以上几点,是真正地把教学当回事儿。这样高质量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业的热爱,避免“学伤了”的怪圈。
对于办学理念,我很喜欢多给学生自由时间这一点。因为在学校本来就传授不了好教育的前提下,做负功还不如不做功,也正是给学生腾出了自由时间,他们才能有机会去创造。吴军老师多次提到的纽曼说得好:“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第二章,两类大学,两种高等教育。
首先,从本章中我了解到为何我国教育模式采取的是“伪洪堡体系”教育。原来是苏联老大哥作的孽,这一搅通,把原来令人崇敬的清北给毁了,变成了仅为国家输送指定“执行层面的人才”,而难培养出“有广阔视野的领袖及企业家”。这种模式有何影响?一个微不足道的影响是,当我听到吴军老师身边朋友科恩博士,研究语音识别很优秀,退休后竟然跑到乐队去了演奏这个消息时,我是拒绝的!!!
紧接着,就该继续我前面提到的,对“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阅读收获了。我个人偏向于认可前者,自己在大学里也一直“贪得无厌”、“东摸摸西摸摸”,但无疑这不利于找到好工作,哪个企业会愿意接收一个“生产价值”低下的毕业生呢?对学生而言也是,在没有外界硬件支撑情况下,学的所谓“大道”又何以得到传播呢?所以,后者也是必不可少的——专业教育也得有。看完本章,知道了美国近代大学采取的是“通才教育”+“专业教育”的模式,本科生接受通才,研究生接受专业,博士生自己创造新知识,要拿到Dr.难度极大。我很认可这样的设置,符合人性,因为充分给予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满足了工作需要,确保了学术的纯真。
#收获#《大学之路》-吉吉-08.20-用时1.5h
第三章,我的大学经历。
本章讲的是吴军老师从清华本科到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博士的大学经历,由于我经验有限,对国外念书生涯唯有羡慕,但对吴军老师在国内的读书岁月深有感触,因为这简直就是我读大学的缩影,只可惜自己文笔写不出来。
先说国内。我和吴军老师一样,选专业是挑热门选的。当时高中刚毕业,问过师友家人填报志愿,一致得出的结论是:城市-专业-大学,于是稀里糊涂就进入了IT领域。后来事实证明,在信息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这个算法还不赖,专业在大学前是政策原因,转专业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要慎重自己接受的专业教育;城市在专业前的原因,是要弥补自己的通识教育,也就是要“圆滑”、学习“关于世界的知识”。
进了大学之后,和吴军老师描述得差不多,成绩虽然分平时(20%,交作业就有)、期中(20%)、期末(60%),但也多半靠刷题,能把知识讲透彻、讲有趣的老师一只手都不到,“更要命的是教授们几乎从来不讲这些基础内容将来有什么用”,而我又是一个直觉较强的人,喜欢看到前景和未来,对于没有意义的知识,丝毫提不起兴趣,于是乎,专业课学得很烂,然后还一根筋,学不好也不在乎考得好,不愿刷题,考试也就七八十分过去了。
记得那次听吴军老师在母校清大附中的《超越分数》演讲,抢机会提问,觉得大学专业知识没用得多,不想投入时间去求个好成绩怎么办?吴军老师有所体会地说,要善于抓住重点,考试一张卷子能考的就是20%的知识,只需要花上20%的时间在这些重点上就好了。事实证明,在吴军老师读本科生大病那会儿,他就是这么学过来的,而且还确实做到了成绩优秀,这方面我是后知后觉了,也证明了偏见或狭隘给我带来的后果——成绩差后离开了保研线。
吴军老师在清华念书时,做了很多“非主流”的事,包括玩羽毛球、网球、桥牌、读社科书籍、听古典音乐等,尤其是后两者(主要是尼采和贝多芬),开阔了他的视野和胸襟,更加完善了他的“通识教育”。还结识了不少良师益友,这在后期帮助他思维更趋成熟,所以本书开篇吴军老师也题云“谨献给我的老师们”,可见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激励是多么大,这个原则也一直伴随他读到博士,结识了贾里尼克和库旦普等名师。
我对吴军老师于“事物”上的经验不羡慕,因为自己也一直“逆行”,加上现在网络资源、线下资源比当时多得多,自己可以好好利用,只可惜“学而不精”,“不知所爱”,不能像他一样玩得很专业(如羽毛球本科全年级第一),这方面自己要多多反省。但吴军老师结识了很多好的老师,并且老师都很乐意帮助他,我真的很羡慕。我和老师的关系到读完高中都一直很好,放假回家还会约同学抽空拜访,可到了大学,我失去了这种亦师亦友的人际关系,自己学业上的问题也找不到人帮助,加上老师一周最多见两次,学得也越来越糊涂,也就越来越不愿找老师求助。可能我对老师的要求太高,对教不好的老师没有主动联络的动机。
再说国外。首先,我其实是很想知道吴军老师,当时如何获得出国机会的,很可惜文章一笔带过去了,可能本书的理念就真不是为出国准备的“留学指南”吧。其次,了解到吴军老师出国的动机是,看到了自己和国外顶尖大学教授的差距。这种学术情怀还是挺让我欣喜的,也正是如此,吴军老师在国外并不是读完了硕士就出去工作,因为“我很清楚到美国后我要什么”。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里讲到要“以终为始”,这个习惯还真是应验了。
接着,吴军老师写了他在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的求学经历,从中我们发现即使攻读博士学位,优秀大学还是要看重学生的“通识”能力,数学、计算机、电子等专业能力,演讲、写作等表达能力等都需要过关,否则不让通过“毕业委员会口试”。事实上,即使在国人看来已具备“通识”能力的吴军老师,第一次“毕业委员会口试”就没通过。
第四章,剑桥和牛津。
介绍完吴军老师母校,笔头转向了英国,因为毕竟,我们较熟悉的美国大学教育,也是学英国起的。那说起英国大学教育,就不得不谈剑桥和牛津了。
剑桥。主要是三个制度,学院制、导师制和学位制。
首先是学院制,我在薛涌的《北大批判》一书里有过些许耳闻,再看完吴军老师介绍,知道了“剑桥大学不能随便干预学院的管理”,学院具有高度的独立性,里面住着院长、教授和学生,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远比美国的大学要近,大家一起组织举办活动。由于学院制的关系,很看重大家的朋友关系,因此录取学生时,非常看重学生能否融入这个大家庭,并且输出贡献。
接着是导师制,这个简直太好了,对学生帮助太大了!导师不仅是指导学生选课,还要定期和学生交流探讨,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指导学生读书、写报告、做实验,引导学生为社会服务。在知道学生的研究报告长达三四十页,独立或两三人完成后,我是很惊讶的,因为这才是具备研究的气质,且有研究成果输出,符合大学为研究万物而设立的旨意。
之前看到一份台湾高中生在老师指导下,对出现在畿米绘本《星空》里意象进行研究,输出了一份长达31页的研究报告,分析得有声有色,让我这个大学生惭愧不已,因为,高中生比我还具有研究气质。更有看到一个小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对植物“含水量”进行实验,然后输出了一篇研究文章在博客上,得出了各植物的大致含水比,这也让我这个大学生惭愧不已,因为,小学生比我还具有研究气质。
最后就是学位制。这也是英美大学的不同之处,“英国大学的主要好处是学制短,从本科进校到拿博士通常也就七年时间,而在美国,一篇博士论文做七年一点儿都不奇怪”。英国的硕士学位只需一年,博士学位需要三年,这和中美大有不同。
牛津。制度和剑桥相仿,不再多述,但也有其特色,用《牛津与剑桥》作者彼得·赛格的话来说,就是“牛津是一个用书籍、单词、字典、诗歌、音乐、绘画和雕塑组成的城市”,人文气息极为浓厚,仅从建筑上,就可以感受到“从威廉征服时期、哥特式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时期、维多利亚时期,一直到20世纪后各个时期”的文化。
#收获#《大学之路》-吉吉-08.21-用时3h
今天又阅读了两章,分别是第五章和第六章。这两章占据篇幅较大,我花了近3h才阅读完毕,讲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呢,原来是美国私立大学的管理和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和录取,前者决定后者,先从第五章谈起。
第五章,美国私立大学的管理。
这一章对美国私立大学的管理介绍得很精彩,把我之前对其朦朦胧胧的了解统一了起来,使之更具有系统性。主要讲了四个制度:终身教职制度、教授治校制度和董事会监管制度,还有财务管理制度。
先说终身教职制度。追溯历史发现,有董事洛克·菲勒出于私怨罢免教授事件,所以设立此制度的初衷并非是保住教师的铁饭碗,而是强调教授应有的最大程度的学术自由。进而了解到,教授分为助教、副教授、正教授,助教有若干年(如6-7年)时间升到副教授,升不到就走人,留给新人机会,而评审原则依靠的是助教指导学生们的工作,出的论文,拿到的项目等,这无疑加强了助教对教学和科研的投入。虽然正教授、副教授和助教资历和级别不同,但在系里完全平等,相比之下,国内的助教对老教授就太过于毕恭毕敬了一些。
再说教授治校制度。目的很明显,降低治校的行政成本,使学校管理更加民主公正透明,“更为重要的是,教授们具有尊严和权威,不会成为政府官员们的附庸,不会跟着政府官员的指挥棒乱转,这才能保证学术自由”。相比之下,国内大学治理就很僵化,官员居上,教授居中,学生最下,自上而下的设计让教授很难有学术自由空间,严重阻碍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的发源于发展,不利于引导未来,这是要引起反思的。
接着说董事会监管制度。大学的资产要延续下去,就需要董事会管理,校长的任命和重大事物的决策都要通过董事会。既然董事会如此重要,那董事会如何构成呢?一般是寻找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愿意在财务上资助学校,且并须关心教育和懂教育。为了避嫌,董事会一般不找在职的政府官员。很可惜的是,美国有名私立大学,亚裔董事会成员比例很低,有一部原因是“亚裔很少有人愿意为大学做无偿的奉献”。
最后讲财务管理制度。既然是私立大学,那就得自负盈亏,那名校的财务状况是怎样的呢?它们又是如何管理财务的呢?吴军老师分了四个渠道介绍财务收入,四个渠道介绍财务支出。
财务收入的四个渠道是:学费、科研经费、对外培训费和捐赠。实际上,学费虽然昂贵,但对每个本科生投入更多,所以,本科生学费这块是亏损的。科研经费由政府或公司给予,需要用完,不留剩余。对外培训费是指,针对中小学或成人教育开培训班,但收入较少。最重要的收入当来源于捐赠,特殊的有冠名权捐赠(如冠名楼、实验室、教室座位等)。
财务支出的四个渠道是:人员开销、教学和科研开销、学生的福利和将来的发展。人员开销不用说,维持偌大的学校运转,除支付师生薪资外,还要支付很多人员的开销,如行政、保安、实验室、IT设备人员等。教学可科研开销,主要是工程课,这方面很花钱,如生物、计算机课程。学生的各种福利,最大的是奖学金支出,以及一些隐性福利。为了将来发展,指要做一些前瞻性工作,需要一些风险投资。
第六章 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和录取(并不公平的竞争)
本章标题就表明,美国名校申请是有猫腻的,本科生招生并不如传言的美国精神那样公平透明,那么,其中的猫腻在哪呢?吴军老师对此进行分析,从现在,过去,和未来的三个角度针对此现象做出了阐述。
先说现在。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相关书籍(如普利策奖得主丹尼尔·金的《大学潜规则》),都指出美国名校在本科生招生时有种族歧视现象,且更喜欢招圈子里的精英,如名流子女、教授子女,一些“特长生”等。现实数据显示,美国名校招生采取的种族比例,仅对非洲裔和拉丁裔起保护,对亚裔利益有损害,此现象部分原因和亚裔“息事宁人”的态度有关,对政治缺乏了解,不懂得像非洲裔和拉丁裔那样维护自己利益。
再说过去。又从历史角度考虑,为何会有这样的招生政策呢?这就不得不提及早期对犹太族裔的歧视现象了,但现在犹太族裔却占据了美国名校较大比例,这是为何?吴军老师给出的解释主要有两点:其一,犹太族裔由于善于经商,在美国很多领域取得了控制权,尤其控制了传媒,因此可借助舆论压力提升自己利益;其二,犹太族裔懂得感恩,对社会、对学校会捐赠回馈,而学校的运营离不开校友的捐赠。相比之下,亚裔在政治因素上不善维权,在商业反哺上又乏善可陈,因此在招生时受到美国名校歧视。
最后放眼未来。知道了问题,及问题的原因后,就是解决办法了。亚裔不应该“因噎废食”,更应该“对症下药”,如知道申请的内幕,一些指标的虚实性,花更多的时间培养自己的“钩子(hook)”能力,加强自己演讲表达的能力,勇敢地“秀自己”等。而对于美国亚裔名校校友,在政治上更应关注亚裔学生权益,也要懂得感恩捐赠母校,为后来更多的亚裔能接受一流大学的教育而努力。
#收获#《大学之路》-吉吉-08.22-用时3h
今天又阅读了两章,对美国的四所大学有了一定的认识,按照吴军老师书里的分类,前两所介绍通才教育性质的大学,后两所介绍专才教育性质的大学,那就先看看上册的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再看看下册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第七章 田园诗般的常青藤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不分专业,所有本科生毕业拿的学位一样,但每个人在大三会确定自己的关注领域,且可以随时更换,根据领域不同,对应不同课程要求。比如,攻读文学学士,需要读至少一门认知科学课、一门数学课、两门工程课(其中至少一门工程课要有实验);攻读理工学士,至少要读7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这样设置,确保了学生有一个好的通识基础,普林斯顿大学不鼓励学生尽早科研或从商。
课程设置如此,那课程实践如何呢?在普林斯顿大学,采取的是小班教学,教授基本上能认识和关注到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在做项目时,普林斯顿大学鼓励学生独立工作,很少会有团队任务,为的是避免南郭先生出现。由于课程难度较大,有的学生不能学好课程,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便会安排助教或者高年级的学生对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再就是毕业前的论文写作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从大三开始做研究,要完成一个课程设计的研究项目,论文长度是50-100页,到了四年级,学生会在研究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毕业论文,一般要做一到两个学期,论文要写100-200页。在这里,吴军老师还比较了普林斯顿大学和清华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差别,前者的论文题目大多是学生自己找的,以学生为本,学生也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前途选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后者的论文题目一般是老师的科研任务,学生容易被当成廉价劳动力,最要命的时候,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可能会大打折扣。
耶鲁大学。由于历史原因,使得耶鲁大学有点特殊,耶鲁大学很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调耶鲁精神——刚毅而勇敢,自由精神在耶鲁显得尤其重要。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一样,很强调通才教育,录取学生时不分专业,三年级以后学生自己选专业。和普林斯顿大学不同的是,耶鲁大学不需要做本科毕业论文,只要选够36门课就可以毕业,且每门课程相对容易。
耶鲁大学学生一般都要花1/3-1/2的时间在各种课外活动中,学生更大的收获,都是在课程之外,校友互帮互助的力量很大。
第八章 大都市里的常青藤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地处费城,为大都市需求而建设。追溯历史,宾夕法尼亚大学原来是由本杰明·富兰克林创立,相比早期那些为了“布道和传授真理,为了比较高远的理想而创建”的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显得更为接地气,她是“为了让来自平民家庭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为了服务社会,促进工商业进步”,更具备“简单务实的基因“。
学生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很现实,目的就是谋一个好职业,也是富兰克林教育创学理念。相比4年通才教育本科+2-5年专业教育的HYP(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培养模式,宾夕法尼亚沃顿商学院对本科生的培养近乎是走捷径,更强调传授实用知识。
哥伦比亚大学。坐落位置很好,在纽约,可以享受大城市带来的许多福利,但也要习惯随之而来的拥挤。哥伦比亚大学在教育上最大的优点是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无论哪个专业都要上的课,大多属于人文领域,涵盖6个方面:当代文明、文学、写作、艺术、音乐、科学。学习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学会如何思考,培养人的思想和未来学习的工作能力。
核心课程会占去学生大约1/3的本科学习时间,余下时间学生自由选课,学生在不清楚喜欢什么的情况下,一般会有一个主专业(Major)加上一个副专业(Minor)。为帮助学生选专业,哥伦比亚大学会给每一个学生指定一位课程的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学业和职业教育,哥伦比亚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还鼓励学生主动参加科研,哥伦比亚大学另一个特点是送学生到国外当交换生,如国内是和清华大学合作。
最重要的是,如果再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一定要了解她的历史,因而具备的民主氛围和崇尚自由的传统,如果不了解,那在这里读大学的意义就减少了一半。当然,如果不喜欢大城市纽约,那也不建议来哥伦比亚大学念书。
#收获#《大学之路》-吉吉-08.23-用时3h
今天又阅读了两章,了解到了传说中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更加深了对加州理工学院的认识。哈佛大学更为重视本科生的通才教育,所以课程较为容易,重要的都在课程之外,符合纽曼办学理念;而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尤其是后者),简直就是为那些早已确定好自己今后从事理工的学生准备的,因为二者课程难度略深,成绩普遍也给分低,乃至Google公司专门为它们放低招聘所需最低GPA。
第九章 标杆性的常青藤大学(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建校的目的首先是“促进文学、艺术和科学的进步”,然后是“为了这些领域年轻人的进步和教育”,心目中的优秀学生应该是“尊重知识同时有志于发展科学,具有创造性合作的精神,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哈佛大学对这些优秀的学生做的就是“让他们更好地开发自己的智力和潜力,通过教育解放学生,使得他们有能力去探索、去创造、去挑战和去领导。学校给学生打一个基础,以便他们终身学习,深刻领会和服务社会。”
哈佛大学的优秀学生对知识充满了难以想象的热情,他们会按兴趣学自己的任何东西,尽管在国人眼里看来完全是多余的,所学的东西完全是无用的。在哈佛,除了要在课外社会活动中向同龄人学习,更为重要的是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年轻人需要学会应对各种问题,包括面对社会问题进行理性而符合逻辑的思考,不应该盲从权威、道听途说,同时必须善于从更广泛的渠道科学地吸收知识,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些都是各行各业精英和领袖必备的气质。”
一流的大学会在不经意间教给学生这样的能力,而三流的大学往往只是向学生灌输课程内容。
感悟:可以发现在哈佛念书,专业和成绩所占大学时间不到一半,学校更多地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在群体中学习,这些优秀的大脑聚集在一起就能激发出更多的智慧结晶,也适合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成为未来领导者的精神。要做到这些,带着一颗人类最强的好奇心来,放开自己,拥抱未来。
第十章 世界上最好的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这所学校的学生太有趣了,喜欢用技术搞恶作剧,学校里充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学生普遍具有科学理性的一面,做任何决定前倾向于做一番科学评估,更有力争把技术做到世界第一的情怀。“总的来说,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和学生,对科学都有些痴迷,他们常常会在实验室里熬通宵,但是缺乏文人气质,很少躺在草坪上去读书。”
麻省理工学院的特点有四。第一个特点是本科教学突出,可谓全美第一,这无疑跟她的教授、助教、课程、成绩设置方式有关,前面已有介绍美国本科教育的特点,不再多述;第二个特点是科研极强,本科生如果做科研那也是真刀真枪地干,比 HPY 的“玩科研”讲究多了;第三个特点是“Nerd”和“Hacker”,喜欢“做坏事”,并且鼓励学生与众不同,具备批判精神的理性,强调动手改变世界;第四个特点是搞科研有一种理想主义情怀,追求学术的单纯性,喜欢做新技术的先驱。
加州理工学院。一所袖珍大学,被誉为全世界智力最为集中的地区,学校不仅到处是天才,而且是只为天才(5%)服务的地方,加州理工学院的专业在全美数一数二,她不强调学生全面发展,而强调学生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上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超乎寻常的天分,课程基本上全是理工科,就连开设的文科课程都是“运筹学”、“经济学”、“科技史”这样的课程。原因很简单,学校只为能培育出未来能获得诺比尔奖级别的科学家,一定要是1,否则就是0。
所以,如果对理工科没有兴趣,4年里苦读这些课程,实在是有点“受罪”。最后,吴军老师打了一个比喻,如果麻省理工学院好比国内的清华大学,那加州理工学院就好比国内的中科大少年班,想想那些理科省市高考状元们,你就能明白什么叫做天才了。
感悟:如果真心想进麻省理工学院或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偏重专才教育的名校,那最好能在高中毕业前了解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也就是要尽早地完成自己的通识教育,能辨别出真爱之物,若是理工科,还想做世界第一,快来这两所名校。
#收获#《大学之路》-吉吉-08.24-用时3h
今天照样阅读两章,了解了吴军老师的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吴军弟弟的母校斯坦福大学。前者可谓是“不差钱”,建校时起点就很高,研究经费也是全美拿的最多,后者则是“摇钱树”,鼓励师生创业致富,校友捐赠金额数不甚数。当然,钱不是万能的,有了钱,还得看教育质量。
第十一章 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很注重科研,每年的科研经费全美第一,有着排名数一数二的医学专业。除科研水平高外,还具有高质量的本科教育。
主要靠两点:其一,高度自由的选课制度,非常强调通才教育,有长达6周的“购物季”供学生挑选课程,以学生的利益和需求为核心,充分满足学生广泛的好奇心。当然,如果学生想要深入学习,除把该领域课程全学一遍外,还可以跟着某个教授学习独立课题,一般会由教授指定论文或书籍阅读,然后一对一讨论,或做一些实验;其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本科生就有1000-2000门课供选,讲课的教授水平一半一流,一半二流。
流的定义是:
1.深刻理解课程内容;
2.能用浅显而清晰的语言把深奥的知识讲述清楚;
3.领域专家,能带来全新知识。
满足3个条件的是一流,只满足前2个条件的是二流。
更重要的是,教授们大多热爱教育并且喜欢讲课,教课是他们的乐趣,在一些理工系里,教学任务甚至占到教授工作量的70%。
除本科教育一流外,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还很注重本科生参加科研。要求本科生最晚从三年级开始必须选定课题并且开始从事研究工作,大约80%的本科生在校四年期间至少从事过一项独立研究,并且很多时候是由该领域最好的教授指导。学校也会在外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科研机会,使学生尽早了解现实世界对他们的期望所在。
感悟:为学生考虑的学校,总不会太差,不以学生为本的学校,肯定好不到哪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本科初期的通识教育到末期的专业教育,都有做努力探索,即使浪费资源,也要确保每个学生能获得最大收益,让学生学得舒心快乐;相比国内以“??”为本的学校(抱歉,我真不知道国内高校的宗旨),强奸民意的事儿不少,还给不了学生收益,大家学得很煎熬,扩招后的大学生这么多,集体受罪真是一件不幸的事!
第十二章 硅谷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在这儿很想感谢一下斯坦福夫人,要不是她省吃俭用维持斯坦福运转,可能就看不到今天辉煌的斯坦福大学了,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慈善家的美德。然后,还要感谢一下弗雷德里克·特曼教授,要不是他灵活变通斯坦福夫妇遗嘱,斯坦福大学也撑不到成为硅谷的摇篮。
从斯坦福大学办学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从工业界获益极大,学校土地就租给了各大IT公司,因此,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也变得更“接地气”,相比麻省理工学院的死啃技术,斯坦福大学更侧重实用主义。前者一般做出原型,证明可行写完论文就完工了,后者却讲究一竿子到底,继续做出产品,将技术直接变成利润。
也正是与工业界较为融洽,斯坦福大学师生变得更侧重通过创业来学习,为了找到好的创业题材,斯坦福很注重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经常邀请著名投资人和工业界领袖来校分享,鼓励学生在4年中,尝试创业一把。相比其他学校,如哈佛大学学生,则更多地停留在想法上,写完计划书或参加完比赛就停止了,创业氛围不强。
感悟:斯坦福大学能培养出高技术水平的学生,学生能利用技术做出产品,依靠技术专利和产品创业,但创业需要的不仅是国内高呼的想法和勇气,更需要有强大的执行能力,而如果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则大大有助于落实创业基础。
#收获#《大学之路》-吉吉-08.24-用时1h
读到最后,看见剩的也不多,就一口气读完了下册,了解到了三所知之甚少的学校,卫斯理学院、杜克大学和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有趣的是,卫斯理学院是一所女校,杜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一样大,华盛顿大学有两所,但吴军老师讲的是私立的华盛顿大学。
第十三章 象牙塔般的文理学院(卫斯理学院)
卫斯理学院。本科教育注重传授广义上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整体智力水平和综合素质,而不强调工作必备的技能,适合那些生活压力不是太大,上大学并不急于找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只是想接受高等教育而已的女学生。如果自己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那也可以念卫斯理学院,打好坚实的学业基础,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将来去研究员深造或在工作中学习专业技能。
当然,专业教育过于缺乏,加上名气不如HYP,会导致卫斯理学院学生受欢迎程度远不如那些综合型、研究型私立大学毕业的学生。毕竟,卫斯理的这些女生生活环境和社会真实环境是脱节的。
感悟:我是男生,不太懂,留给妹子帮我感受下。
第十四章 不在藤校里的藤校(杜克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杜克大学。很特别,讲五个特点。特点一,允许学生自己设计专业,真正放手去做实的学校,强调每一个学生课程学习多样化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判断力,获取知识的能力,沟通能力和综合技巧。特点二,学生们有条件搞科研或参加实习活动,并且有许多国外学习的机会。特点三,课外活动相当多,总有你喜欢的,体育更是杜克大学的强项。特点四,讲究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区,很多社区项目都是学生跑去说服大公司投资的。特点五,与北卡大学和北卡州立大学形成北卡研究金三角,帮助了生物科技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和IT工业的提升。最重要的是,杜克大学对亚裔学生比较友好,亚裔占比达到了21%。
感悟:这是目前来最引我喜欢的学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很棒,社区服务意识很高,还能提升国际视野,最令人欢喜处是对亚裔很友好,真希望有机会去那儿玩一玩。
华盛顿大学。简要说两点,其一,康普顿效应,该校毕业生康普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学校带来了光环效应;其二,对亚裔学生很友好,在全美著名私立大学中仅次于哥伦比亚大学,排第二。
感悟:办好大学不容易,钱得有,人得有,关键是课程还得灵活,这就少不来应有的自由度,在国内,想自由最难。
后记。吴军老师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训“知识使人自由”结尾,这也是他新浪微博的个性签名,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不知道会迷惑,会狭隘,更易被奴役,知道了也会迷惑,但却是有方向的迷惑,视野心胸会变得开阔,思维上自由,更喜欢拥抱这复杂多变的世界。所以,与其空想太多,不如多看点好书,不说带给你技能上很大提高,起码在心态上会更平静,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可离不开她们。
之前看本书书评,发现有不少人后悔自己念大学时,没有好老师教也就算了,关键是还没有好书作伴,导致对一些知识产生恐惧和焦虑,这些念头我也深有体触。所幸自己在大一时就接触到了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数学之美》,不说完全理解了其中讲到的知识,但是知道了知识存在的意义、在未来能排得上用场的潜能,这就让我欣喜不已了。再加上后来碰到一些好老师(社会人士)的点悟,自己由反感学习变回重新爱上学习,这是最重要的。不能被一些负能量的教育毁了内心的原动力,要多和好书交流,多求名师指导,多和志同道合朋友学习,知识原本的美丽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想,这也许就是“大乘佛法”的精髓吧。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网站更新速度:7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8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购买多(266+)
- 方便(297+)
- 内涵好书(396+)
- 二星好评(371+)
- 情节曲折(527+)
- 内容齐全(412+)
下载评价
- 网友 龚***湄: ( 2025-01-01 21:40:24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林***艳: ( 2024-12-28 00:13:41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康***溪: ( 2024-12-24 01:01:55 )
强烈推荐!!!
- 网友 訾***晴: ( 2024-12-23 22:48:13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瞿***香: ( 2024-12-17 20:00:40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通***蕊: ( 2024-12-30 23:31:03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田***珊: ( 2024-12-20 15:08:42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利***巧: ( 2024-12-30 05:15:41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习***蓉: ( 2024-12-31 01:23:58 )
品相完美
- 网友 养***秋: ( 2024-12-10 01:34:56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詹***萍: ( 2024-12-28 20:06:03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宫***凡: ( 2025-01-07 20:36:29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石***烟: ( 2025-01-03 03:57:10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温***欣: ( 2024-12-29 16:47:43 )
可以可以可以
- 2023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历年真题+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中医学专业知识 中公教育医疗卫生系统考试研究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国学大师丛书:罗振玉评传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大话5G 电子工业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比较担保法-以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英国和中国担保法为研究对象 费安玲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正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9787554001714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赠送3D眼镜全套4册 探险大迷宫恐龙奇趣星球大战海底探险奇幻之旅益智迷宫书漫画书儿童书籍3-5-6岁 隐藏的图画捉迷藏 亲子游戏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被捆绑的欲望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生涯规划(新高考选科与志愿规划指引)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职务犯罪侦查讯问原理与技巧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担保纠纷裁判规则与类案集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6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8分
知识广度:5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5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3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