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全七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四书五经(全七册)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目录
前言 /001
◎论语
孔子和《论语》?穴代序?雪?穴李浴华?雪 /003
学而 /005
为政第二 /010
八佾第三 /016
里仁第四 /022
公冶长第五 /027
雍也第六 /034
述而第七 /040
泰伯第八 /046
子罕第九 /051
乡党第十 /057
先进第十一 /064
颜渊第十二 /071
子路第十三 /077
宪问第十四 /083
卫灵公第十五 /091
季氏第十六 /097
阳货第十七 /102
微子第十八 /108
子张第十九 /112
尧曰第二十 /117
附录
《论语》名言警句 /120
孔子年表 /124
《论语》重要研究著作 /126
◎大学
朱熹《大学章句》序 /129
《大学》程子提示 /132
“经文”章 /133
“传文”十章 /136
章 释“明明德” /136
第二章 释“新民” /136
第三章 释“止于至善 /137
第四章 释“本末” /139
第五章 释“格物致知” /140
第六章 释“诚意” /141
第七章 释“正心修身” /142
第八章 释“修身齐家” /143
第九章 释“齐家治国” /144
第十章 释“治国平天下” /146
附录
《大学》名言警句 /151
《大学》重要研究著作 /151
◎中庸
朱熹《中庸章句》序 /155
《中庸》程子提示 /158
《中庸》三十三章 /159
章 /159
第二章 /160
第三章 /161
第四章 /161
第五章 /162
第六章 /162
第七章 /163
第八章 /164
第九章 /164
第十章 /165
第十一章 /166
第十二章 /166
第十三章 /167
第十四章 /169
第十五章 /170
第十六章 /171
第十七章 /172
第十八章 /172
第十九章 /174
第二十章 /175
第二十一章 /179
第二十二章 /180
第二十三章 /180
第二十四章 /181
第二十五章 /182
第二十六章 /182
第二十七章 /184
第二十八章 /185
第二十九章 /186
第三十章 /187
第三十一章 /188
第三十二章 /189
第三十三章 /190
附录
《中庸》名言警句 /193
《中庸》重要研究著作 /193
目录
前言 /001
梁惠王上 /001
梁惠王下 /012
公孙丑上 /027
公孙丑下 /039
滕文公上 /051
滕文公下 /063
离娄上 /075
离娄下 /089
万章上 /103
万章下 /115
告子上 /126
告子下 /139
尽心上 /152
尽心下 /170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 曲礼上
曲,是曲折细微的意思。曲礼,指细小琐碎的礼仪。即孔颖达《礼记正义》所说的:“以其屈曲行事则曰《曲礼》,见于威仪则曰《仪礼》。”《曲礼》记录了先秦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礼仪。本为一篇,因字数较多,分成上、下两篇。
1.《曲礼》曰:毋不敬①,俨若思②,安定辞③,安民哉。
①敬:恭敬。
②俨:通“严”,庄重。
③安:稳妥。 定:规定。 辞:特指王命。
《曲礼》说:“做事时不可不严肃认真,平时神情要庄严,若有所思,说话时态度谦和,言辞稳妥,这样才能让人信服。”
2.敖不可长①,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①敖:通“傲”,傲慢。
②从:通“纵”,放纵。
傲慢之心不能滋长,欲念不能放纵,意志情感不能自满,享乐的行为不能达到极限。
3.贤者狎而敬之①,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②。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③,分毋求多,疑事毋质④,直而勿有⑤。
①狎(xiá):亲近,接近。
②安安:安于。
③很:违逆,不听从。
④质:评断。
⑤直:正义,有理。
对贤能的人要接近而敬重,敬畏而仰慕。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善于积累财富并且知道如何去分配财富。既能适应安乐的环境又能适应突然发生改变的环境。对于钱财要有选择的获取,遇到艰难困苦不能逃避,对于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不能强迫人家去接受自己的观点。分发东西时,不要贪求多得;对有疑问的事情不要轻易做出评断。对于有理的事情也不要表现出自以为是的态度来。
4.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礼从宜③,使从俗。
①尸: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的人。
②齐(zhāi):通“斋”,古人在祭祀时或举行其他典礼前清心寡欲,净身洁食,以示庄敬。
③宜:适当。
如果坐的话就要像祭祀时代死者受祭的人那样端庄,站立要像祭祀前斋戒时那样的庄敬。礼的运用要适合当时的情景,出使别国的使者要遵从当地的风俗人情。
5.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①,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②,不辞费。礼,不硏节,不侵侮,不好狎③。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④,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①嫌疑:疑惑难辩的事理。
②说:通“悦”,取悦。
③狎:戏谑
④取(qū):通“趋”,趋向。
礼是用来确定人与人关系亲近疏远,判断事理,辨别事物的异同,判断事情正误的。礼要求不随便取悦他人,不说那些自己落实不到行动上的话。不逾越礼节去做事,不欺凌他人,不戏谑他人。自己要修养身心,认真践行自己说出的话,这可以说是美好的品行了。品行端正,说话符合事理,这是礼的本质。对于礼,只听说是人主动趋向礼,而没有听说是礼趋向人的。只听说是学礼的人前来主动学习,没有听说教礼的人跑到别人那里去主动传教。
6.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①,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②,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③,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④。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⑤。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①宦学:指学习仕官所需要的各种知识。
②莅(lì)官:到职,居官。
③祷(dǎo)祠:泛指祭祀。
④撙(zǔn)节:抑制、节制。
⑤麀(yōu):雌鹿。
道德仁义,没有礼的规范就不能实现;教导训戒,端正民风,没有礼就不能完备;事非曲直,没有礼就不能做出评断;君臣、父子、兄弟,没有礼就不能确定相互间的名分关系;外出拜师求学,没有礼师生间就不能和睦;朝廷官职的排列、军队的整治,法令的执行,没有礼作规范就失去威严而无法实施;不管是特别的祭祀还是定期的祭祀,有了礼的约束,才会虔诚庄重。所以君子在日常生活中要态度恭谨、做事要有节制、进退应对等方面都要体现出礼。鹦鹉即使能学会讲话,但始终是禽鸟;猩猩即使能学会讲话,但始终是动物。身为人却没有礼节,即使能说话,与禽兽的心性又有什么区别呢?只有禽兽才没有礼节,所以禽兽中的父子与同一只雌兽交配。因此,圣人制定礼,并用礼来教育百姓,让百姓知道礼仪廉耻,知道自己与兽类的本质不同。
7.大上贵德①,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②。
①大上:大:通“太”。即三皇五帝时。
②慑:丧气。
上古时期注重人的品德修养,后来才重视施舍和回报。礼崇尚的是人际交往中的有来有往,施加恩惠给人,而受惠的人却不知道来报答,这是没有礼的;人前来施加恩惠,而受恩的不前去答谢,这也是没有礼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礼的存在社会就会安定和谐,没有礼的存在社会就会不稳定,所以必须要学习礼。礼,就是要谦卑的看待自己,而尊重他人。即使担负重物的商贩中间也有值得尊敬的,更何况是富贵的人呢?富贵的人知道礼,就能够不骄奢淫逸;贫穷的人知道礼,就能保持自己远大的志向而不灰心丧气。
8.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②,服官政。六十曰耆③,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④,悼与耄⑤,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⑥?熏颐⑦。
①冠(guàn):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②艾(ài):指年老的人。
③耆(qí)?押古时指六十岁的老人。
④悼(dào):指年幼的人。
⑤耄(mào):高龄,古时大约七十到九十岁的年纪。
⑥期:古时候百岁谓期。
学而?穴共十六章?雪
“学而”是《论语》篇的篇名。《论语》一般以每篇开头两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但因为“子曰”两个字常出现于一篇的开头,这一类的篇目便以“子曰”后的两三个字作为篇名。本篇讲的是学习与做人。
1.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芽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乎?芽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芽”
2.有子曰⑥:“其为人也孝弟⑦,而好犯上者⑧,鲜矣⑨;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紛{1},本立而道生紜{1}。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紝{1}?选”
3.子曰:“巧言令色紞{1},鲜矣仁?选”
4.曾子曰紟{1}:“吾日三省吾身紡{1}:为人谋而不忠乎紣{1}?芽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紤{1}?芽传不习乎紥{1}?芽”
①子:《论语》中“子曰”的“子”均指孔子。古代尊称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为“子”。
②学而时习之:时,经常;习,复习,温习。
③说?穴yuè?雪:通“悦”,高兴、快乐。
④朋:朋友。
⑤愠?穴yùn?雪:恼怒。
⑥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⑦孝弟?穴tì?雪:孝,子女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弟,通“悌”,弟弟对兄长要尊敬、服从。
⑧犯上:触犯长辈或上级。
⑨鲜?穴xiǎn?雪:少。
⑩务本:专心致力于根本。本,根本、基础。
紜{1}道:社会道德准则。
紝{1}与?穴yú?雪:通“欤”,语气词。
紞{1}巧言令色: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巧言,花言巧语。令色,美好的脸色、讨人喜欢的表情。
紟{1}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穴shēn?雪,字子舆。
紡{1}三省?穴xǐnɡ?雪吾身:多次自我反省、检讨。“三”不是实指,表示多次。省,检讨。
紣{1}为人谋:为别人办事。 忠:尽心竭力。
紤{1}信:诚实。
紥{1}传?穴chuán?雪:传授。
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快乐的吗?芽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值得高兴的吗?芽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芽”
2.有子说:“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欢冒犯上级和长辈的人是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人是根本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基础确立了,道也就产生了。孝敬父母、服从兄长,这应该是仁爱的根本吧?选”
3.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装出一副讨人喜欢的样子,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4.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芽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芽老师教给我的知识复习了吗?芽”
5.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②,节用而爱人③,使民以时④。”
6.子曰:“弟子入则孝⑤,出则悌,谨而信⑥,泛爱众而亲仁⑦。行有馀力⑧,则以学文⑨。”
7.子夏曰⑩:“贤贤易色紜{1};事父母紝{1},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紞{1};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紟{1},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紡{1},学则不固紣{1}。主忠信紤{1},无友不如己者紥{1},过则勿惮改紦{1}。”
9.曾子曰:“慎终紛{2},追远紜{2},民德归厚矣紝{2}。”
①道千乘之国:治理一个诸侯国家。道,治理。千乘?穴shènɡ?雪之国,即诸侯国家。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诸侯大国地方百里,兵车千乘,称千乘之国。
②敬事而信:谨慎、认真处理事情,讲信用。
③节用而爱人:节约开支,爱护部下。人,指部下。
④使民以时:在农闲时役使百姓,不影响农业生产。使民,役使百姓。以时,按照一定的时节。
⑤弟子:年纪幼小的男子。
⑥谨而信:做事谨慎,说话有信用。
⑦泛爱众:对大众要有仁爱之心。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⑧馀力:剩馀的精力。
⑨学文:学习《诗》、《书》等有关礼乐的著作。
⑩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紜{1}贤贤:尊重有才德的贤人。个“贤”为动词,即尊重。第二个“贤”为名词,指有才德的贤人。 易色:不重女色。易,轻视。
紝{1}事父母:侍奉父母。
紞{1}致其身:奉献自己的生命。
紟{1}未学:没有学习过《诗》、《书》等礼乐知识。
紡{1}不重则不威:不庄重就没有威严。重,庄重。威,威严。
紣{1}不固:不牢固。
紤{1}主忠信:把忠实和诚信放在主要位置。
紥{1}无友不如己者:不要去和比自己道德差的人交朋友。
紦{1}惮?穴dàn?雪:害怕。
紛{2}慎终:对父母的丧事要谨慎地按照礼的要求去办。终,父母的丧礼。
紜{2}追远:祭礼时要有诚心。
紝{2}归厚:趋于淳厚。
5.孔子说:“治理一个诸侯国家,就必须认真、谨慎地处理各种事情,恪守信用,节约开支,爱护部下,役使百姓要考虑到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进行。”
6.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服从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讲信用,对大众要有仁爱之心,要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还有精力,就要常学习《诗》、《书》等有关礼乐的著作。”
7.子夏说:“尊敬贤者,不重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有自我献身的精神;交结朋友,说话有信用。这样的人,虽然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诗》、《书》等礼乐知识,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
8.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就是学习了也不会牢固。做人要以忠实、诚信为主。不要与在道德上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9.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要诚心诚意地祭祀祖先,这样做了,老百姓就会受到感化,社会道德就会趋于淳厚。”
10.子禽问于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必闻其政。求之与?芽抑与之与?芽”③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④。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⑤?芽”
11.子曰:“父在,观其志⑥;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⑦,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⑧,先王之道斯为美⑨。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⑩,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紜{1},言可复也紝{1}。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紞{1}。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紟{1}。”
①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 子贡:姓端木,名赐,孔子的学生。
②夫子:古代的一种敬称,凡做过大夫级官的人都可被称为“夫子”。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 是邦:这个国家。邦,国家。
③抑:或者是、还是。
④温、良、恭、俭、让:温,温和;良,善良;恭,庄敬;俭,节俭;让,谦逊。
⑤其诸:或者、大概。
⑥志:志向。
⑦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长时间不改变父亲定的规矩。三年,长时间。
⑧和为贵:贵在做到恰到好处。和,恰当、合适。
⑨斯为美:这方面做得很好。斯,这。
⑩节:制约、节制。
紜{1}信近于义:所讲的信用要符合义。近,符合。
紝{1}言可复:所说的话才可能实现。复,实现诺言。
紞{1}远耻辱:免受侮辱。远,动词,使之远离的意思。
紟{1}宗:主,可靠。
10.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然会听到有关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有心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给他的呢?芽”子贡说:“老师具有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使得别人把政事主动告诉给他。他这种获知政事的方法,大概不同于别人获知政事的方法吧?芽”
11.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在世时,他还没有独立行动的可能,只能看他的志向;他父亲去世后,就要看他的实际行为了,若长期不改变他父亲生前所定的道德规范,他就可以被称为孝子了。”
12.有子说:“礼的应用,贵在用得恰到好处。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无论小事大事都做得很恰当。但是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还一味地为和谐而和谐,而不用礼来加以制约,也是不可行的。”
13.有子说:“所讲的信用要符合义,这样,所许下的诺言才可实现。对人敬重符合于礼,就不会受到侮辱了。所依靠的都是可以亲近的人,也就可靠了。”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上》不仅记述孟子与梁惠王的议论,还记述了孟子与梁襄王、齐宣王的议论。孟子在议论中,主要宣扬了“仁义”思想,认为国君保有仁义,就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能无敌于天下,就能吸引民众的归附。同时,孟子还指出实施仁政要做到施政爱民,与民同乐,适时征用百姓,发展小农经济,使民众安居乐业,不饥不寒。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选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芽”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芽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芽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芽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②。万乘之国,弑其君者③,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④。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⑤。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芽”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名硏,前369年—前319年在位。前362年,从安邑?穴今山西夏县西北?雪迁都大梁?穴今河南开封市?雪。他在位的前二十几年内,魏国强大,前344年召集逢泽?穴今开封东南?雪之会,自称为王。后被齐军于马陵?穴今河南范县西南?雪击败,国势渐衰。
②征:收;取。
③弑?穴shì?雪:我国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④万乘之国,千乘之国:乘?穴shènɡ?雪,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战国时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国家的强弱大小。千乘之家,百乘之家:春秋战国时诸侯国执政的卿大夫有一定的封邑,拥有这种封邑的卿大夫叫家,其强弱大小也往往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⑤餍?穴yàn?雪:吃饱,引申为满足。
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头?选不辞千里辛劳而来,是不是将有什么利益带给我国呢?芽”孟子答道:“王您为什么要谈利呢?芽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王说:‘怎么样才能对我国有利?芽’大夫说:‘怎么样才能对我家有利?芽’士人百姓说:‘怎么样才能对我自己有利?芽’?穴这样,?雪上上下下都互相追求自己的利益,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死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卿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死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卿大夫。在一万辆车里,他就拥有一千辆车;在一千辆车里,他就拥有一百辆车,这不能说是不多的。但如果他轻义而重利,不把国君的全部夺去是不会满足的。没有仁者遗弃他的亲人的,没有义者轻视他的君主的。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讲什么利呢?芽”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芽”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①,不日成之②。经始勿亟③,庶民子来④。王在灵囿,硏鹿攸伏⑤,硏鹿濯濯⑥,白鸟鹤鹤⑦;王在灵沼,於?鱼跃⑧。’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⑨:‘时日害丧⑩,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芽”
①攻:制作;营筑。
②不日:不到一天,引申为时间很短。
③亟:急。
④子:形容词,像儿子一样。
⑤?鹿攸伏:??穴yōu?雪,母鹿。攸,同“所”。
⑥濯濯?穴zhuó?雪:肥而光亮貌。按《诗?大雅?灵合》毛传:“濯濯,娱游也。”
⑦鹤鹤:洁白肥美貌。《诗?大雅?灵台》作“??”。 ??穴rèn?雪:充满。
⑧於?穴wū?雪:发语词。
⑨《汤誓》:《尚书》中的一篇,为商汤讨伐夏桀誓师之词。
紛{1}害:同“曷”,古代疑问词,何时。
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水池边,一边观望鸿雁麋鹿等鸟兽,一边说:“贤能的人也享受这样的快乐吗?芽”孟子答道:“贤能的人不先享受这样的快乐,不贤德的人纵然能这样做,也不会快乐的。《诗经》中说:‘开始修筑灵台,规划它,修建它,民众一齐努力,很快就完成了。?穴文王说?雪开始修筑不要着急,但民众却非常卖力。周文王到鹿苑中,?穴看到?雪母鹿非常安逸,母鹿光亮而肥壮,白鸟洁白而肥美;周文王到灵池边,满池鱼儿在跳跃。’周文王虽然用民众的力量来修筑高台、挖掘池塘,可是民众高兴这样做,称筑的台为‘灵台’,称挖的池为‘灵沼’,还高兴其中有许多麋鹿和鱼鳖。古代的圣君贤王同民众一同快乐,所以自己也能感到快乐。?穴夏桀这样的君王却不是这样,对他?雪《汤誓》中记载民众的怨歌说:‘太阳呀,你什么时候失去光辉?芽?穴到那时?雪我和你一道灭亡?选’民众要和他同归于尽,纵然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怎么能独自快乐起来呢?芽”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①,尽心焉耳矣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③,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芽”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④,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⑤。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芽”曰:“不可,直不百步耳⑥,是亦走也?选”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⑦;数罟不入?池⑧,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⑨,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⑩,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紜{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紝{1}。”
①寡人:朱熹集注:“寡人,诸侯自称,言寡德之人也。”
②焉耳矣:同“矣”,“焉耳”仅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③河内:魏国的土地,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 河东:魏国的土地,今山西省西南部。
④填然:填?穴chēn?雪,象声词。然,语尾助词。填然,即“填填地?穴响?雪”。
⑤兵:兵器。 走:古代指跑。
⑥直:只是。
⑦胜?穴shēnɡ?雪:尽。
⑧数罟不入?池:数?穴shuò?雪,密。罟?穴ɡǔ?雪,渔网。??穴wū?雪,低凹之地;亦指池塘。
⑨庠?穴xiánɡ?雪序:我国古代的学校。后人亦以庠序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⑩颁白:须发半白,也写作“斑白”。
紜{1}莩?穴piǎo?雪:同“殍”,饿死。也指饿死的人。
紝{1}斯:则;乃。
梁惠王?穴对孟子?雪说:“寡人对于国家,可算是尽心了,河内遭了灾,我便把那里的民众迁移到河东,又把河东的粮食调运到河内。河东遭了灾也是这样做。观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寡人这样尽心为百姓考虑的,但邻国的民众并没有减少,寡人的民众也没有增多,这是为什么呢?芽”孟子答道:“王爱好打仗,就请让我用打仗作个比喻。战鼓咚咚一响,兵器刚一接触,丢掉盔甲拖着兵器就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来,如果逃跑了五十步的耻笑逃跑了一百步的,?穴您认为?雪怎么样呢?芽”?穴梁惠王?雪说:“不能?穴耻笑?雪;?穴他?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而已,但同样也是逃跑呀?选”
?穴孟子?雪说:“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民众比邻国的多了。不去?穴征徭役兵役?雪妨碍农时,那么粮食就会多得吃不完;不用过密的网到池塘里去捕捞,鱼鳖就会多得吃不完;按照一定的时节去山林中砍伐,木材就会多得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多得吃不完,木材多得用不完,这样民众生养死葬就没有什么遗憾了。?穴民众?雪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呀。
“在五亩大小的庭院里种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猪狗等家畜,能按时饲养,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大小的田地,不要耽误了耕种和收割的时机,一家几口人就不会饥饿了。办好学校教育,讲授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斑白的老人就不用背负和头顶着重物在道路上奔波了。七十岁的人有绢帛做的衣服穿,有肉吃,普通民众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附,是从来没有的事。?穴可是现在富贵人家的?雪狗猪吃掉人的粮食而不知检点,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开仓赈济;人死的时候说‘不怪我呀,是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刀子杀人,却说,‘不怪我呀,是刀子杀的。’有什么不同呢?芽王如不去怪罪年成,?穴而是修好政治,?雪那么,天下民众就会来投奔了。”
◎虞 书
尧 典
尧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氏族首领,属陶唐氏,与伏羲、神农、帝喾、舜并称为“五帝”。典,指记载“五帝”历史事件的重要文书。本篇是后世史官对尧帝事迹的追述,关于创作时间?熏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作于唐尧时?熏有人认为作于夏朝或秦汉时。梳理各家法?熏我们认为应是周朝史官根据传下来史料所作?熏但在流传过程中受到秦汉思想文化的影响?熏部分内容有所改动。今文《尚书》古文《尚书》都有此篇。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①,光宅天下②。将逊于位③,让于虞舜④,作《尧典》。
①文:文雅。思:谋虑。
②宅:充满。
③逊:让。
④虞舜:即舜,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
从前尧称帝时,聪明能干、文雅又有谋虑,他的光辉充满天地间。他打算把帝位让给虞舜,(史官根据这些情况,)创作了《尧典》。(以上是序)
曰若稽古①。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②,允恭克让③。光被四表④,格于上下⑤。克明俊德⑥,以亲九族⑦。九族既睦,平章百姓⑧。百姓昭明⑨,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紛{1}。
①曰若:引起下文,无义。稽:考察。
②钦:敬,此指处事严谨。明:明达。安安:温和。
③允:诚,确实。克:能。
④被:覆盖。四表:四方。
⑤格:至。上下:天地。
⑥明:显明。俊:美。
⑦九族:从高祖到玄孙九代亲人。
⑧平章:辨明。百姓:百官。
⑨昭:明。
紛{1}时:是。雍:和。
考察古代的历史。尧帝叫放勋,他严谨、明达、文雅温和、有谋虑,对人能恭敬礼让。他的光辉普照四方,达于天地。他能够发扬美德,使氏族成员亲善和睦。氏族成员亲善和睦后,又辨明百官的好坏。百官的好坏辨明了,又与诸侯国协同合作。这样,天下的百姓也就变得友好和睦了。
乃命羲和①,钦若昊天②,历象日月星辰③,敬授人时④。分命羲仲,宅硏夷⑤,曰?谷⑥,寅宾出日⑦,平秩东作⑧。日中⑨,星鸟紛{1},以殷仲春紜{1}。厥民析紝{1},鸟兽孳尾紞{1}。申命羲叔紟{1},宅南交紡{1},平秩南讹紣{1},敬致紤{1}。日永,星火紥{1},以正仲夏。厥民因紦{1},鸟兽希革紛{2}。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紜{2},寅饯纳日紝{2},平秩西成紞{2}。宵中,星虚紟{2}以殷仲秋。厥民夷紡{2},鸟兽毛?紣{2}。申命和叔,宅朔方紤{2},曰幽都紥{2},平在朔易紦{2}。日短,星昴紛{3},以正仲冬。厥民?紜{3},鸟兽?毛紝{3}。帝曰:“咨紞{3},汝羲暨和紟{3},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紡{3},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紣{3},庶绩咸熙紤{3}。”
①羲、和:羲氏、和氏,相传是掌管历法的官员。下文“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是羲氏、和氏的首领。
②若:顺。昊:广大。
③历:察看。象:法,取法。
④授:颁发。人时:历法。
⑤嵎夷:古地名,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一带。
⑥硏(yáng)谷:传说是日出的地方。硏,日出。
⑦寅:敬。宾:迎接。
⑧平:辨明。秩:次序。东作:春季耕种。
⑨日中:昼夜长短相等。
紛{1}星鸟:星名,指南方的星宿朱雀。
紜{1}殷:确定。仲春:春天的第二个月。
紝{1}厥:其。析:分散。
紞{1}孳(zī)尾:动物的交配繁殖。孳,繁殖。尾,交合。
紟{1}申:又。
紡{1}南交:地名,古代南方的交阯。
紣{1}南讹(è):作“南为”,指夏季耕作。
紤{1}致:引导。
紥{1}火:星名,也叫心星,是东方苍龙星宿的中星。
紦{1}因:指在高处居住。
紛{2}希:稀疏。革:通“?”,羽毛。
紜{2}昧(mèi)谷:地名,太阳落下的地方。昧,昏暗。
紝{2}纳日:落日。
紞{2}西成:秋季收获。
紟{2}虚:星名,北方玄武星宿的中星。
紡{2}夷:平,指住在平地。
紣{2}毨(xiǎn):羽毛新生。
紤{2}朔方:北方。
紥{2}幽都:幽州,约在今北京密云县东北。
紦{2}在:察。易:指治理田地。
紛{3}昴(mǎo):星名,西方白虎星宿的中星。
紜{3}隩(yù):藏,指呆在室内。
紝{3}氄(róng):长出细密的毛。
紞{3}咨:啊。
紟{3}暨(jì):及。
紡{3}期(qī):周,此指一年。有:又。旬:十天。
紣{3}允:用。厘:治理。
紤{3}庶:众。咸:都。熙:兴。
于是尧帝命令羲氏、和氏,恭敬地顺从上天,观察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历法,供人们使用。分别命令羲仲,居住在东方的硏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明春季耕种的次序。春分这天昼夜长短相等,傍晚时鸟星出现在天空的正南方,人们把此时确定为春天的第二个月。这时人们都分散在田野里播种,飞鸟走兽开始交配繁殖。又命令羲叔,居住在南方的交?,辨明夏季耕作的次序,引导人们干农活。夏至这天白昼长,傍晚时火星出现在天空的正南方,人们把此时确定为夏季的第二个月。交?人居住在高处,鸟兽的羽毛稀疏。分别命令和仲,居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别落日,辨明秋季收获的次序。秋分这天昼夜长短相等,傍晚时虚星出现在天空的正南方,人们把此时确定为秋季的第二个月。昧谷人居住在平地,鸟兽生长出新的羽毛。又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的幽州,辨明、察看冬季的田园工作。冬至这天白昼短,傍晚时昴星出现在天空的正南方,人们把此时确定为冬季的第二个月。这时人们都呆在屋内,鸟兽长着柔软细密的羽毛。尧帝说:“啊,羲氏与和氏,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你们要用置闰月的办法来确定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由此规定百官的职责,各种事情就可以做起来了。”
⑦颐(yí):供养。
男孩儿长到十岁,称为幼,从这个时候开始学习。二十岁的时候称为弱,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三十岁时称为壮,可以结婚成家。四十岁时称为强,可以做官了。五十岁时称为艾,依能力可担任行政长官。六十岁时称为耆,有资格来指使别人做事。七十岁时称为老,可以把家族的事务交给子孙打理了。八十岁、九十岁时称为耄,七岁小孩叫做悼,悼和耄即使犯了罪,也不能施加刑罚。一百岁的老人可以说是高龄了,要好好地供养。
9.大夫七十而致事①。若不得谢②,则必赐之几杖③,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①大夫:古官职名。致事:辞官。
②谢:辞职。
③几杖:坐几和手杖,古代孝敬老人的用具。
大夫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要辞官休息。如果国君不答应大夫辞职,就要赐给他坐几和手杖,外出时候要有妇女侍奉左右;到国家各处去办公,要乘坐安稳的车子。此时,大夫外出到别的国家,要自称老夫,但在国内仍要称名。如果有其他国家的人前来请教询问,一定要把本国的法度告诉来访者。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释新民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止于至善
《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释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用小心而敬畏的态度,照料好民众的新,这才是学问的根本)
# 释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子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关注内心隐秘的思想)
# 释正心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时而不知其味。
# 释修身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 释齐家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世,一人定国。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释治国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事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或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出口,寔shí能容之,尚亦有利哉。
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真我/道德存在状态,伟大的生存现实;和--道德秩序,是家普遍法则)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其味也。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gu三,网)、擭(huo四,牢笼)、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故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正己而不求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易以俟(si四,等待)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é,绊倒],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至诚无息。不见而章,不动而变,不为而成。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居下不倍...
其它内容:
书摘插图
精彩短评:
作者:海阔天空 发布时间:2013-07-22 16:20:44
解题思路很清晰,还没有看完,有帮助
作者:濑户内海 发布时间:2022-09-05 09:22:25
smile 唉
作者:23 发布时间:2020-02-13 11:20:30
相亲节目男嘉宾的爱情故事会
作者:清晨时抬头看天 发布时间:2022-02-12 17:06:19
好多金句
作者:赤漓风 发布时间:2022-01-07 13:08:56
我真的好无语,这个作者为什么总要起名说什么中国传统首饰,他两本书都是这个title,结果打开一看,全是清朝到民国年间的图鉴。
作者:鸿雁字道南 发布时间:2018-04-27 22:20:55
十岁读到五十岁,常读常新
深度书评:
明德至善、格物致知与国学未来
作者:7号中卫 发布时间:2010-10-29 20:44:55
读罢四书,脑海中浮现起自秦汉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或为求取真义,或为功名利禄,或为家国天下,手执圣贤书,晃脑诵读的情景。四书五经,作为中国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思想流派——儒家的代表作,经千年而不衰,历万世而犹深邃,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陶冶了整整一个民族的精神涵养。而《大学》,以仅仅数千言即告诉我们何为“学”、何为“大学”、何以修身明义、何以治国平天下。然而,在我看来,包括《大学》在内的儒学经典乃至诸子各家经典,对中华民族思想的塑造并非只有积极意义而无消极影响,对比中西方思想差异即可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个问题。那么,在如今正处于文化思想混乱阶段的当代中国,国学,又将何去何从?
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入门篇的《大学》在其“经”部分的开头即以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每一个拜读儒学的心中铭刻下了什么是大学的宗旨、什么是人生的正确追求。
儒学是一门探究如何成为君子、贤人乃至圣人的学说。《孟子•告子上》中说道:“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向善的,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那为什么有的人能成为圣人,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有的人却一辈子庸碌无为呢?《中庸》说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也就强调了后天教化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这在《大学》中即描述为“在明明德,亲民、在止于至善”,即要成为圣人就要弘扬美好的道德、弃旧图新以达到完美境地。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呢?《大学•传》中引用了《诗经•卫风•淇澳》中的一段话阐述了自己心目中的君子形象: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恂栗也;赫兮咺兮,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这段话具体地描述了在作者心中的君子形象:对待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对待自我修养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庄重开朗,仪表堂堂,使人难忘。这不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应该积极追求的人生态度吗?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做呢?在《大学》中我同样找到了答案。首先对于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应该首先明确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应当承担什么,明确什么才是正确的追求,正如文中所说: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为人君,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而对于追求君子修养的每一个人,《大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汤刻在澡盆上的一句话,本来是说人要坚持洗澡的问题,但是引申到精神品德修养上的锤炼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庄子•知北游》:“汝齐戒,疏沦而心,澡雪而精神。” 《礼记•儒行》:“澡身而浴德。”皆是以精神上的锤炼比之为精神上的洗澡。而曾子说的“吾日三省乎吾身”则同样表达了与《大学》相同的必须时时反省、不断革旧图新,也就是“亲民”的思想。
总之,谈到中国思想史,没有人会忽略以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开篇的《大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到的作用:它如一面警钟,时刻提醒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克己复礼,弘德明义。也正是以《大学》为代表的一系列儒学经典,将“礼义廉耻,家国天下”八个字刻入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积淀和陶冶了中华民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篇》)的精神风骨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横渠易学》)的人生理想。
二、
格物致知与中西方哲学思想差异
还记得小学课本上选录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的一篇名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一篇文章,其中有如下一段话: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作为《大学》三纲八目中八目的基本追求,《大学》对“格物致知”有这样一段定义: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在这里格物致知被定义为:要获得知识必须认识、研究万事万物,必须接触事物研究它的原理;天下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道理,人要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去彻底了解万事万物的原理。从这里看来,格物致知与几乎同一时代(也就是老师上课时提到的轴心时代)的西方哲学奠基人苏格拉底“是什么为什么”的提问方式颇为相似,但是为什么同样要求刨根问底的近代科学却并没有诞生于中国而是产生在欧洲呢?
我觉得这与中西方哲学思想差异有关。《大学》中对格物致知进行如上定义之前还有这样一句话:“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就是说,《大学》中认为的格物致知的最终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自身成就和家国天下,而不是对自然的认识;格的“物”也指的是人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人文社会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
纵观中国上古思想著作,大多写的都是关于如何成就自己、看待人生和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经验之谈,以经验论居多,少有的一些关于自然界现象的认识也通通将其归纳至比喻至人生修养方面的发现,如“上善若水”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等等。相比之下,发源于希腊数学和几何逻辑思维的西方哲学则讲究严格的归纳推理演绎,不像中国哲学仅仅描述一下事物的大致形态,这种从一开始就产生的思想差异也就直接导致了后来中西方对待自然界的态度、思考方向和角度。想到这儿,再回到那个王阳明的故事,也就不难理解其可笑之处了,他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了。
从这来看,两千多年来被奉为经典的“四书五经”一方面由于其在自然科学研究上的忽视和格“物”的偏差,导致中国古代大多数科技成果来自生活经验的积累,如指南针、造纸术、火药等等,皆是来源生活,并没有深入探究其机理;另一方面,由于其在推理演绎思想上的短板,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人在对自然的经验总结不如西方人的“概念、定义、推理”式研究来的深刻和系统。直到清末,由于殖民统治,“格致”成为对物理化学类学科的统称,中国人才认识到面向自然科学、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格物致知”是多么重要!
三、
国学热与国学将何去何从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于文化战略的重视,加上《百家讲坛》类电视节目的大力宣传,曾经一度被冷落的儒学被热捧,其热度甚至达到了难以理解的程度。而成名于百家讲坛的于丹教授所著的《于丹论语心得》更是卖到一千万册,但是我却要质疑,儒学真的开始深入人心了吗?
伴随着于丹走红的还有一个词汇:“于丹腔”,指的是那种极具煽动性质却无法从中发现深意的腔调。我在家的时候也曾经看过几集于丹讲论语,而我认为于丹更适合去做一个演说家而不是国学大师,她的讲解不过是以论语当中一些最为平淡的对话为主料,配以演说家的各种腔调和手势,《心灵鸡汤》式的语言和故作高深实则别扭的用词,如:“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地浸润”;“深情,是一种由衷的情怀”;“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浪费”;“这是多高的骄傲啊!”等等。在我看来,咋听起来会觉得很有深意,但是反复咀嚼却发现并没有多少给人以深刻启迪的东西。如此国学,不过是学术娱乐化而已,而在这样宣扬国学的基础上盛行起来的国学热,就不得不怀疑其真正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是思想的启迪还是娱乐享受?我想,应该是后者更多一些。
被誉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的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在其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有这样一段话:
君主制和儒学相伴而生,结为一体,互相利用,现在又互相牵连,双双衰落。当儒学失去了他的体质依附时,它的理论体系也难以为继。伟大的儒学正在衰落,它即将退出历史舞台。……退出历史意味着要走入历史,放弃了未来的儒学将会成为逝去的记忆。尽管只是零星的保留了下来,但它却为许多人所怀念和眷顾。
但是,相比列文森儒学已成为记忆的看法,我却更赞同杜维明先生“儒学三期”的看法:只要对西方文化有一个创造性的回应,儒学必将在新世纪重新崛起。但是我觉得,迎接挑战不等于闭门造车,在这样一个全球化和文化多元条件背景下,兼收并蓄、拿来主义才是国学的真正出路。在老套路上反复摸索,带来最多也只是热闹一时的浮躁,并不能带来人类精神文明上的飞跃。
前阵子看过一个哈佛大学的公开课的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3NDg5MDQw.html
),视频中主讲人以建立一个实际生活模型的方式阐述了一个关于生活中如何取舍、孰对孰错的话题,看罢很受启发。而我正觉得,国学在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可以向西方的哲学、艺术思想吸收一些方面,如概念定义、建立模型,此外应该更多地去阐述国学的现实意义,用国学去解析现代人生活的种种困境,而不是空谈泛谈。而我,也同杜维明先生一样,对国学未来、对“文化中国”,充满信心!
【转】吕思勉:论读经之法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2-11-14 07:55:52
吾国旧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由来已久。而四者之中,集为后起。盖人类之学问,必有其研究之对象。书籍之以记载现象为主者,是为史;就现象加以研求、发明公理者,则为经、子。固无所谓集也。然古代学术,皆专门名家,各不相通。后世则渐不能然。一书也,视为记载现象之史一类固可,视为研求现象、发明公理之经、子一类,亦无不可。论其学术流别,亦往往兼搜并采,不名一家。此等书,在经、史、子三部中,无类可归;乃不得不别立一名,而称之曰“集”。此犹编新书目录者,政治可云政治,法律可云法律,至不专一学之杂志,则无类可归;编旧书目录者,经可曰经,史可曰史,至兼包四部之丛书,则不得不别立丛部云尔。
经、子本相同之物,自汉以后,特尊儒学,乃自诸子书中,提出儒家之书,而称之曰经。此等见解,在今日原不必存。然经之与子,亦自有其不同之处。孔子称“述而不作”,其书虽亦发挥己见,顾皆以旧书为蓝本。故在诸家中,儒家之六经,与前此之古书,关系最大。(古文家以六经皆周公旧典,孔子特补苴缀拾,固非;今文家之偏者,至谓六经皆孔子手著,前无所承,亦为未是。六经果皆孔子手著,何不明白晓畅,自作一书;而必伪造生民、虚张帝典乎?)治之之法,亦遂不能不因之而殊。章太炎所谓“经多陈事实,诸子多明义理;贾、马不能理诸子,郭象、张湛不能治经”是也。(《与章行严论墨学第二书》,见《华国月刊》第四期)按此以大较言之,勿泥。又学问之光大,不徒视前人之唱导,亦视后人之发挥。儒学专行二千年,治之者多,自然日益光大。又其传书既众,疏注亦详,后学钻研,自较治诸子之书为易。天下本无截然不同之理;训诂名物,尤为百家所同。先明一家之书,其余皆可取证。然则先经后子,固研求古籍之良法矣。
欲治经,必先知历代经学变迁之大势。今按吾国经学,可大别为汉、宋二流;而细别之,则二者之中,又各可分数派。秦火之后,西汉之初,学问皆由口耳相传,其后乃用当时通行文字,著之竹帛,此后人所称为“今文学”者也。末造乃有自谓得古书为据,而訾今文家所传为阙误者,于是有“古文之学”焉。今文学之初祖,《史记·儒林传》所列,凡有八家:所谓“言《诗》,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灾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母生,于赵自董仲舒”是也。东京立十四博士:《诗》鲁、齐、韩;《书》欧阳、大小夏侯;《礼》大小戴;《易》施、孟、梁丘、京;《春秋》严、颜;皆今文学。古文之学:《诗》有毛氏,《书》有《古文尚书》,《礼》有《周礼》,《易》有费氏,《春秋》有左氏,皆未得立。然东汉末造,古文大盛,而今文之学遂微。盛极必衰,乃又有所谓伪古文者出。伪古文之案,起于王肃。肃盖欲与郑玄争名,乃伪造古书,以为证据——清儒所力攻之伪古文《尚书》一案是也。参看后文论《尚书》处。汉代今古文之学,本各守专门,不相通假。郑玄出,乃以意去取牵合,尽破其界限。王肃好攻郑,而其不守家法,亦与郑同(二人皆糅杂今古,而皆偏于古)。郑学盛行于汉末;王肃为晋武帝外祖,其学亦颇行于晋初;而两汉专门之学遂亡。此后经学乃分二派:一以当时之伪书玄学,羼入其中,如王弼之《易》,伪孔安国之《书》是。一仍笃守汉人所传,如治《礼》之宗郑氏是。其时经师传授之绪既绝,乃相率致力于笺疏。是为南北朝义疏之学。至唐代纂《五经正义》,而集其大成。(南北朝经学不同。《北史·儒林传》:“其在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其在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是除《诗》、《礼》外,南方所行者,为魏、晋人之学;北方所守者,则东汉之古文学也。然逮南北统一,南学盛而北学微,唐人修《五经正义》,《易》取王,《书》取伪孔,《左》取杜,而服、郑之学又亡)以上所述,虽派别不同,而同导源于汉,可括之于汉学一流者也。
北宋之世,乃异军苍头特起。宋人之治经也,不墨守前人传注,而兼凭一己所主张之义理。其长处,在能廓清摧陷,一扫前人之障翳,而直凑单微;其短处,则妄以今人之意见测度古人,后世之情形议论古事,遂至不合事实。自南宋理宗以后,程、朱之学大行。元延祐科举法,诸经皆采用宋人之书。明初因之。永乐时,又命胡广等修《四书五经大全》,悉取宋、元人成著,抄袭成书。自《大全》出,士不知有汉、唐人之学,并不复读宋、元人之书;而明代士子之空疏,遂于历代为最甚。盖一种学问之末流,恒不免于流荡而忘反。宋学虽未尝教人以空疏,然率其偏重义理之习而行之,其弊必至于此也。物穷则变,而清代之汉学又起。清儒之讲汉学也,始之以参稽博考,择善而从,尚只可称为汉、宋兼采。其后知凭臆去取,虽极矜慎,终不免于有失,不如专重客观之为当也。其理见下。于是屏宋而专宗汉,乃成纯粹之汉学。最后汉学之中,又分出宗尚今文一派,与前此崇信贾马许郑者立别。盖清儒意主复古,剥蕉抽茧之势,非至于此不止也。经学之历史,欲详陈之,数十万言不能尽。以上所云,不过因论读经之法,先提挈其纲领而已。今请进言读经之法。治学之法,忌偏重主观。偏重主观者,一时似惬心贵当,而终不免于差缪。能注重客观则反是。(今试设一譬:东门失火,西门闻之,甲乙丙丁,言人人殊。择其最近于情理者信之,则偏重主现之法也。不以己意定其然否,但考其人孰为亲见,孰为传闻;同传闻也,孰亲闻诸失火之家,孰但得诸道路传述;以是定其言之信否,则注重客观之法也。用前法者,说每近情,而其究多误;用后法者,说或远理,而其究多真。累试不爽)大抵时代相近,则思想相同。故前人之言,即与后人同出揣度,亦恒较后人为确。况于师友传述,或出亲闻;遗物未湮,可资目验者乎?此读书之所以重“古据”也。宋人之经学,原亦有其所长;然凭臆相争,是非难定。自此入手,不免失之汗漫。故治经当从汉人之书人。此则治学之法如是,非有所偏好恶也。治汉学者,于今、古文家数,必须分清。汉人学问,最重师法,各守专门,丝毫不容假借。(如《公羊》宣十五年何注,述井田之制,与《汉书·食货志》略同,然《汉志》用《周官》处,《解诂》即一语不采)凡古事传至今日者,率多东鳞西爪之谈。掇拾丛残,往往苦其乱丝无绪;然苟能深知其学术派别,殆无不可整理之成两组者。夫能整理之成两组,则纷然淆乱之说,不啻皆有线索可寻。(今试举一实例。如三皇五帝,向来异说纷如,苟以此法驭之,即可分为今、古文两说。三皇之说,以为天皇十二头,地皇十一头,立各一万八千岁;人皇九头,分长九州者,河图、三五历也。以为燧人、伏羲、神农者,《尚书大传》也。以为伏羲、神农、燧人,或曰伏羲、神农、祝融者,《白虎通》也。以为伏羲、女娲、神农者,郑玄也。以为天皇、地皇、泰皇者,始皇议帝号时秦博士之说也。除纬书荒怪,别为一说外,《尚书大传》为今文说,郑玄偏重古文。伏生者,秦博士之一。《大传》云:“遂人以火纪,阳尊,故托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羲皇于人;神农悉地力,种谷蔬,故托农皇于地。”可见儒家所谓三皇者,义实取于天、地、人。《大传》与秦博士之说,即一说也。河图、三五历之说,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列为或说;其正说则从郑玄。《补三皇本纪》述女娲氏事云:“诸侯有共工氏,与祝融氏战,不胜,而礼。乃头角虫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云云。上言祝融,下言女娲,则祝融即女娲。《白虎通》正说从今文,以古文备或说;或古文说为后人窜入也。五帝之说,《史记》、《世本》、《大戴礼》,并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当之;郑玄说多一少昊。今按《后汉书·贾逵传》,逵言:“五经家皆言颛顼代黄帝,而尧不得为火德。左氏以为少昊代黄帝,即图谶所谓帝宣也。如令尧不得为火德,则汉不得为赤。”则左氏家增入一少昊,以六人为五帝之情可见矣。《史记》、《世本》、《大戴礼》,皆今文说,左氏古文说也)且有时一说也,主张之者只一二人;又一说也,主张之者乃有多人,似乎证多而强矣。然苟能知其派别,即可知其辗转祖述,仍出一师。不过一造之说,传者较多;一造之说,传者较少耳。凡此等处,亦必能分清家数,乃不至于听荧也。
近人指示治学门径之书甚多,然多失之浩博。吾今举出经学人入简要之书如下:
皮锡瑞《经学历史》。此书可首读之,以知历代经学变迁大略。
廖平《今古文考》。廖氏晚年著书,颇涉荒怪。早年则不然。分别今古文之法,至廖氏始精确。此书必须次读之。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吾举此书,或疑吾偏信今文,其实不然也。读前人之书,固可以观其事实,而勿泥其议论。此书于重要事实,考辨颇详,皆前列原书,后抒己见;读之,不啻读一详博之两汉经学史也。此书今颇难得;如能得之者,读廖氏《今古文考》后,可续读之。
《礼记·王制注疏》、《周礼注疏》、陈立《白虎通疏证》、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今古文同异重要之处,皆在制度。今文家制度,以《王制》为大宗;古文家制度,以《周礼》为总汇。读此二书,于今古文同异,大致已可明白。两种皆须连疏注细看,不可但读白文,亦不可但看注。《白虎通义》,为东京十四博士之说,今文学之结晶也。《五经异义》,为许慎所撰,列举今古文异说于前,下加按语,并有郑驳,对照尤为明了。二陈疏证,间有误处;以其时今古文之别,尚未大明也。学者既读前列各书,于今古之别,已可了然,亦但观其采摭之博可矣。
此数书日读一小时,速则三月,至迟半年,必可卒业。然后以读其余诸书,即不虑其茫无把握矣。
古代史书,传者极少。古事之传于后者,大抵在经、子之中。而古人主客观不甚分明;客观事实,往往夹杂主观为说;(甚有全出虚构者,是为寓言。参看后论读子之法)而其学问,率由口耳相传,又不能无讹误;古书之传于今者,又不能无阙佚。是以随举一事,辄异说蜂起,令人如堕五里雾中。治古史之难以此。苟知古事之茫昧,皆由主客观夹杂使然,即可按其学术流别,将各家学说,分别部居;然后除去其主观成分而观之,即古事之真相可见矣。然则前述分别今古文之法,不徒可施之儒家之今古文,并可施之诸子也。此当于论读子方法时详之。唯有一端,论读经方法时,仍不得不先述及者,则“既知古代书籍,率多治其学者东鳞西爪之谈,并无有条理系统之作,而又皆出于丛残掇拾之余;则传之与经,信否亦无大分别”是也。世之尊经过甚者,多执经为孔子手定,一字无讹;传为后学所记,不免有误。
故于经传互异者,非执经以正传,即弃传而从经,几视为天经地义。殊不知尼山删订,实在晚年,焉能字字皆由亲笔。即谓其字字皆由亲笔,而孔子与其弟子,亦同时人耳,焉见孔子自执笔为之者,即一字无讹?言出于孔子之口,而弟子记之,抑或推衍师意者,即必不免有误哉。若谓经难私造,传可妄为,则二者皆汉初先师所传,经可信,传亦可信;传可伪,经亦可伪也。(若信今文之学,则经皆汉代先师所传,即有讹阙,后人亦无从知之。若信古文之学,谓今文家所传之经,以别有古经,可资核对,所异唯在文字,是以知其可信;则今文先师,既不伪经,亦必不伪传也)是以汉人引用,经、传初不立别。崔适《春秋复始》,论“汉儒引《公羊》者皆谓之《春秋》;可见当时所谓《春秋》者,实合今之《公羊传》而名之”甚详。余谓不但《春秋》如此,即他经亦如此。《太史公自序》,引《易》“失之毫厘,缪以千里”。(此二语汉人引者甚多,皆谓之《易》)今其文但见《易纬》。又如《孟子·梁惠王下篇》,载孟子对齐宣王好勇之问曰:“《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唯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唯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此文王之勇也”,“此武王之勇也”,句法相同;自此以上,皆当为《诗》、《书》之辞;然“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实为后人评论之语。孟子所引,盖亦《书》、《传》文也。举此两事,余可类推。近人过信经而疑传者甚多。予去岁《辨梁任公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一文,曾力辨之。见《东方杂志》第二十卷第二十册,可以参观。又如《北京大学月刊》一卷三号,载朱君希祖整理中国最古书籍之方法论,谓欲“判别今古文之是非,必取立敌共许之法。古书中无明文。今古文家之传说,一概捐除。唯《易》十二篇,《书》二十九篇,《诗》三百五篇,《礼》十七篇,《春秋》、《论语》、《孝经》七书,为今古文家所共信。因欲取为判别二家是非之准。”朱君之意,盖欲弃经说而用经文,亦与梁君同蔽。姑无论经、传信否,相去不远。即谓经可信,传不可信,而经文有不能解释处,势必仍取一家传说,是仍以此攻彼耳,何立敌共许之有?今古说之相持不决者,固各有经文为据,观许慎之《五经异义》及郑驳可见也。决嫌疑者视诸圣,久为古人之口头禅,岂有明有经文可据,而不知援以自重者哉?大抵古今人之才智,不甚相远。经学之所以聚讼,古事之所以茫昧,自各有其原因。此等疑难,原非必不可以祛除,然必非一朝所能骤决。若有如朱君所云直截了当之法,前此治经之人,岂皆愚騃,无一见及者邪?)
治经之法,凡有数种:(一)即以经为一种学问而治之者。此等见解,由昔日尊经过甚使然,今已不甚适合。又一经之中,所包甚广,人之性质,各有所宜,长于此者不必长于彼。因治一经而遍及诸学,非徒力所不及,即能勉强从事,亦必不能深造。故此法在今日不甚适用。(二)则视经为国故,加以整理者。此则各本所学,求其相关者于经,名为治经,实仍是治此科之学,而求其材料于古书耳。此法先须于所治之学,深造有得,再加以整理古书之能,乃克有济。此篇所言,大概为此发也。(三)又有因欲研究文学,而从事于读经者。其意亦殊可取。盖文学必资言语,而言语今古相承,不知古语,即不知后世言语之根源。故不知最古之书者,于后人文字,亦必不能真解。经固吾国最古之书也。但文学之为物,不重在死法,而贵能领略其美。文学之美,只可直觉;非但徒讲无益,抑亦无从讲起。今姑定一简明之目,以为初学诵习参考之资。盖凡事熟能生巧,治文学者亦不外此。后世文学,根源皆在古书。同一熟诵,诵后世书,固不如诵古书之有益。而欲精研文学,则数十百篇熟诵之文字,固亦决不能无也。
诗 此书近今言文学者必首及之,几视为第一要书。鄙意少异。韵文视无韵文,已觉专门;谈韵文而及于《诗经》,则其专门更甚。何者?四言诗自汉魏后,其道已穷;非专治此一种文学者,不易领略其音节之美,一也。诗之妙处,在能动人情感;而此书距今太远,今人读之,实不能知其意之所在,二也。(诗义之所以聚讼莫决者,其根源在此。若现在通行之歌谣,其有寓意者,固人人能知之也)故此书除专治古代韵文者外,但略事泛览,知其体例;或择所好熟诵之即可。
书 书之文学,别为一体。后世作庄严典重之文字者,多仿效之。若细分之,仍有三种:(一)最难通者,如《周诰》、《殷盘》是。(二)次难通者,通常各篇皆是。(三)最易通者,如《甘誓》、《牧誓》、《金滕》诸篇是。第一种存古书原文盖最多;第三种则十之八九,殆皆孔子以后人所为也。此书文字虽不易解,然既为后世庄严典重之文字所从出,则亦不可不熟诵而求其真了解。《洪范》、《无逸》、《顾命》(兼今本《康王之诰》)、《秦誓》四篇,文字最美,如能熟诵更妙。《禹贡》一篇,为后世地志文字体例所自出,须细看。
仪礼 礼记 周礼 《仪礼》、《周礼》,皆记典制之书,不必诵读;但须细看,知其体例。凡记述典制之文皆然。《礼记》一书,荟萃诸经之传及儒家诸子而成,见后。文学亦极茂美。论群经文学者,多知重左氏,而罕及小戴,此皮相之论也。左氏所叙之事,有与《檀弓》同者;二者相较,左氏恒不如《檀弓》。其余论事说理之文,又何一能如《戴记》之深纯乎?不可不择若干篇熟诵之也。今更举示篇名如下:《檀弓》为记事文之极则,风韵独绝千古,须熟读;《王制》为今文学之结晶,文字亦极茂美,可熟读。既有益于学问,又有益于文学也。
《文王世子》,文最流畅;《礼运》、《礼器》,文最古雅;《学记》、《乐记》,文最深纯;《祭义》,文最清丽;《坊记》、《表记》、《缁衣》,三篇为一类,文极清雅;《儒行》,文极茂美;《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六篇,为《仪礼》之传,文字亦极茂美。以上诸篇,皆可熟读。然非谓《戴记》文字之美者遂尽于此,亦非谓吾所指为最美者必能得当,更非敢强人之所好以同于我也,聊举鄙意,以供读者之参考耳。
易 此书《卦辞》、《爻辞》,知其体例即可。《彖辞》、《文言》、《系辞传》,文学皆极美,可择所好者熟诵之;《序卦》为一种序跋文之体,可一看。
春秋 《三传》文字,自以《左氏》为最美。其文整齐研练,自成风格,于文学上关系极巨。《左氏》系编年体,其文字一线相承,无篇目,不能列举其最美者。大抵长篇词令叙事,最为紧要;但短节叙事,寥寥数语,亦有极佳者,须细看。《公羊》为《春秋》正宗,讲《春秋》者,义理必宗是书;论文学则不如《左氏》之要。读一过,知其体例可矣。(《公羊》之文字为传体,乃所以解释经文,与《仪礼》之传同。后人无所释之经,而抑或妄效其体,此大谬也。此等皆不知义例之过。故讲文学,亦必须略知学问)《谷梁》文体与《公羊》同。
论语 孟子 此两书文极平正,有极简洁处,亦有极反复排奡处,(大抵《论语》,简洁者多,然亦有反复排奡者,如“季氏将伐颛臾”章是;孟子反复排奡者多,然亦有极简洁者,如各短章皆是)于文学极有益。凡书之为大多数人所习熟者,其义理,其事实,其文法,其辞句,即不期而为大多数人所沿用,在社会即成为常识。此等书即不佳,亦不可不一读,况其为佳者乎?《论语》、《孟子》,为我国极通行之书,必不可不熟诵也。
此外,《尔雅》为训诂书,当与《说文》等同类读之,与文学无关。《孝经》亦《戴记》之流。但其说理并不甚精,文字亦不甚美。一览已足,不必深求也。
六经排列之次序,今、古文不同。今文之次,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古文之次,则为《易》、《书》、《诗》、《礼》、《乐》、《春秋》。盖今文家以六经为孔子别作,其排列之次序,由浅及深。《诗》、《书》、《礼》、《乐》,乃普通教育所资;(《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盖《诗》、《书》、《礼》、《乐》四者,本古代学校中教科,而孔子教人,亦取之也)而《易》与《春秋》,则为“性与天道”、“经世之志”所寄;故其次序如此也。古文家以六经皆周公旧典,孔子特修而明之。故其排列之次序,以孔子作六经所据原书时代先后为序。愚谓今言整理国故,视凡古书悉为史材则通;谓六经皆史则非。故今从今文家之次,分论诸经源流及其读法如下。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4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6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收费(494+)
- 方便(680+)
- 字体合适(493+)
- 二星好评(457+)
- 在线转格式(73+)
- 无多页(189+)
- 傻瓜式服务(254+)
- 下载速度快(671+)
- 中评(488+)
- 服务好(103+)
- 中评多(582+)
- 强烈推荐(574+)
- 四星好评(542+)
下载评价
- 网友 融***华: ( 2024-12-13 13:18:55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林***艳: ( 2025-01-06 18:55:49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孔***旋: ( 2024-12-10 14:27:27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訾***晴: ( 2025-01-08 08:22:26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宓***莉: ( 2025-01-02 11:12:57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游***钰: ( 2025-01-05 20:51:39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丁***菱: ( 2024-12-22 20:15:44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习***蓉: ( 2025-01-08 06:30:45 )
品相完美
- 网友 权***颜: ( 2024-12-16 23:22:21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堵***洁: ( 2024-12-11 22:25:53 )
好用,支持
- 网友 国***舒: ( 2024-12-25 10:20:39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索***宸: ( 2024-12-15 18:45:01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国***芳: ( 2024-12-23 22:26:48 )
五星好评
- 网友 石***致: ( 2024-12-10 21:52:03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益***琴: ( 2024-12-22 00:37:12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堵***格: ( 2024-12-14 13:20:29 )
OK,还可以
- 2008全国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职业水平考试精讲精练:投资建设项目决策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17-19世纪中国的人口与生存环境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三毛传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华人世界红极一时的女作家, 一个一生都在找寻生命价值的灵魂旅者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经济法基础(21世纪立体化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财经系列 电子工业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奇趣知识妙妙屋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全新】正版 英语词根与单词的说文解字+英语词缀与英语派生词李平武英语词根说文解字英语词根词缀词典词根词缀背单词书记忆法大全L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高考命题新动向 小题狂练 化学(新高考版)2022年版 天星教育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礼记集解(全二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山东公务员考试用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当天发货正版 税收法律政策全书(第五版)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9787509381038中图文轩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8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9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