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阳光同学期末复习15天冲刺100分语文人教+数学北师+英语人教版4年级上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2023秋阳光同学期末复习15天冲刺100分语文人教+数学北师+英语人教版4年级上册精美图片
》2023秋阳光同学期末复习15天冲刺100分语文人教+数学北师+英语人教版4年级上册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2023秋阳光同学期末复习15天冲刺100分语文人教+数学北师+英语人教版4年级上册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7050508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30.9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0:35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前言

2022秋阳光同学期末复习15天冲刺100分语文人教版4年级上册2022秋阳光同学期末复习15天冲刺100分英语PEP版4年级上册2022秋阳光同学期末复习15天冲刺100分数学北师版4年级上册



精彩短评:

  • 作者:豆友2533629 发布时间:2012-03-26 16:57:36

    很有想象力,在宏观的铺陈上我觉得比三体差了一个档次,既然这本书都能去角逐雨果奖,为啥三体不行

  • 作者:嘟嘟嘟嘟~~ 发布时间:2023-10-25 00:18:35

    按需,先收藏

  • 作者:凌年 发布时间:2015-05-27 16:34:38

    我只能说不要买…不管它的单词总结的有多么详细,但是都不能否认读听力的那个人口音真的很重对吗?

  • 作者:蒙木 发布时间:2021-06-15 16:46:04

    看看初版本,更见作者写作初衷。

  • 作者:Idee 发布时间:2018-06-20 07:42:23

    四种梦,三种方法,陪伴的探索,这样的解梦比较温柔

  • 作者:AdolGu 发布时间:2021-10-17 18:53:02

    2021.056 2018版,单篇报告的合辑,总体还不错


深度书评:

  • 陳鴻森:劉氏《論語正義》纂著史實考證——以新見劉寶楠父子書札為討論中心

    作者:理一分殊 发布时间:2022-02-07 12:59:13

    載《文史》二〇二一年第四輯。

    提要:

    劉氏《論語正義》一書,為清代《論語》學集大成之作,學者至今籀讀弗替。顧歷來於此書撰著之經緯,論者每多歧誤。本文利用劉寶楠、恭冕父子存世手札,排比年代,稽考史實,文中考證《正義》原稿成於劉寶楠之手者,僅《學而》篇首一、二兩章耳。道光三十年,劉恭冕奉父命續撰,至光緒初元全書刻成,前後二十六年,始終其事,可謂善成先志,不墜世業矣。本文對劉寶楠、劉文淇等人相約治經之原委及《正義》刊刻年代,俱有新的論述,不同舊說。

    關鍵詞:

    劉寶楠 劉恭冕 《論語正義》 劉文淇 揚州學術

    一、引言

    清代寶應劉氏,三世傳《論語》之學,劉台拱撰《論語駢枝》,劉寶楠、恭冕父子著《論語正義》,二書俱《論語》學史不朽之名著。而《正義》一書,為清代群經新疏之一,尤為世所推重。其書以何晏《論語集解》為本,兼采漢、宋人精義,益以清代諸家考證、發明之說,折衷而會通之,章比句櫛,詳而有要。胡玉縉《論語正義書後》云:“其書繁稱博引,體例與焦書(指焦循《孟子正義》)相類。而諸儒經說,有一義中是非互見者,往往但采其善,或祇撮大要為某某說,故卷帙較少,而搜羅更為閎富。”[1]《清儒學案》卷一○六亦言:“有清一代,治《論語》學者,蓋以劉氏為集大成”[2],可謂定評。

    《論語正義》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中華書局1990年版。

    《清史稿》劉氏本傳云:

    劉寶楠,字楚楨,寶應人。……為諸生時,與儀徵劉文淇齊名,人稱“揚州二劉”。道光二十年成進士,授直隸文安縣知縣。……在官十六年,衣冠樸素如諸生時。……咸豐五年卒,年六十五。

    寶楠於經,初治毛氏《詩》、鄭氏《禮》。後與劉文淇及江都梅植之、涇包慎言、丹徒柳興恩、句容陳立,約各治一經。寶楠發策得《論語》,病皇、邢《疏》蕪陋,乃蒐輯漢儒舊說,益以宋人長義及近世諸家,仿焦循《孟子正義》例,先為《長編》,次乃薈萃而折衷之,著《論語正義》二十四卷。因官事繁,未卒業,命子恭冕續成之。[3]

    《清史列傳》卷六十九本傳同[4]。傳中所載劉寶楠、劉文淇六人相約治經,各為義疏之說,源自劉恭冕《論語正義·後序》,歷來學者論及二劉之書,咸本斯說。向嘗考其事,此六人雖同赴戊子科江南鄉試,然包慎言、柳興恩應未同與經疏之約。一九九四年,余撰《劉氏〈論語正義〉成書考》,嘗論《正義》一書,其實應多出其子劉恭冕所為[5]。近讀上海圖書館所藏《青溪舊屋尺牘》,中有劉寶楠致劉文淇手札五十三通,其中數札頗可為余說佐證者。此外,該館所藏劉毓崧《通義堂尺牘》,有劉恭冕《與劉伯山書》三十一通,亦可藉而考見恭冕續纂、刊刻之時程,今續為此考,以補前文所未及。

    二、《論語正義》引書之實態

    有關《論語正義》纂著始末,劉恭冕同治五年所撰《後序》,言之甚詳:

    道光戊子(八年),先君子應省試,與儀徵劉先生文淇、江都梅先生植之、涇包先生慎言、丹徒柳先生興恩、句容陳丈立始為約,各治一經,加以疏證。先君子發策得《論語》,自是屏棄他務,專精致思,依焦氏作《孟子正義》之法,先為《長編》,得數十巨冊;次乃薈萃而折衷之,不為專己之學,亦不欲分漢、宋門戶之見,凡以發揮聖道,證明典禮,期於實事求是而已。既而作宰畿輔,簿書繁瑣,精力亦少就衰,後所闕卷,舉畀恭冕,使續成之。恭冕承命惶悚,謹事編纂,及咸豐乙卯(五年)秋,將卒業,而先君子病足瘇,遂以不起,蓋知此書之將成而不及見矣,傷哉!

    丙辰(六年)後,邑中時有兵警,恭冕兢兢慎持,懼有遺失。暇日亟將此稿重復審校,手自繕錄,蓋又十年,及乙丑(同治四年)之秋而後寫定,述其義例,列於卷首。繼自今,但求精校,或更得未見書讀之,冀少有裨益。是則先君子之所以為學,而恭冕之所受於先君子者,不敢違也。[6]

    劉恭冕,字叔俛,寶楠仲子。叔俛此序,為史傳及後人相關論述之所本,然所言不無虛飾處。為便於討論,茲將其說歸納為數事:

    (一)劉寶楠、劉文淇與陳立諸人相約著書,各治一經,為之疏證,事在道光八年戊子鄉試前後。

    (二)楚楨“發策得《論語》,自是屏棄他務,專精致思”,先纂《長編》數十巨冊;“次乃薈萃而折衷之”,將諸家說義,精擇簡練,撰為《正義》稿。

    (三)楚楨道光二十年成進士,年已五十,以知縣即用,分發直隸。翌年四月,就任文安縣知縣;二十四年十月,因修築隄工攤款事,旗民挾怨,媒孽其失,被參去職。二十五年四月杪,署直隸寶坻縣事,十月卸篆,旋赴京轅聽差候補。二十六年,再攝固安縣事;十月,補元氏知縣。咸豐元年冬,調三河知縣。[7]

    (四)楚楨在官時,因“簿書繁瑣,精力日衰”,因將“後所闕卷”,由次子叔俛賡續成書。

    (五)咸豐五年九月,楚楨積勞,病卒於三河任所,年六十五。其時《正義》已“將卒業”,楚楨知此書告成有期,惜不及見全書之成耳。

    (六)楚楨卒後,叔俛繼志撰述,前後十年,迄同治四年秋,全書寫定,錄成清稿,乃“述其義例,列於卷首”。

    (七)同治五年三月,叔俛復撰《後序》,詳述此書撰著始末,結之云:“繼自今,但求精校,或更得未見書讀之,冀少有裨益。”是《正義》成稿後,未即付刻,仍時加增訂補益,以蘄至當。

    楚楨為令畿輔,政聲懋著,前後十五年,一官未遷,以勞瘁卒於三河任。渠未入仕前,道光八年二劉相約著書,楚楨分治《論語》,“自是屏棄他務,專精致思”,則半生精力所注悉在《正義》一書。然楚楨所撰新疏,已成稿者若干卷,以及叔俛何時接手續纂,《後序》並未明言。按《正義》依今本《論語》二十篇,每篇各為一卷,而《八佾》篇幅略多,分為二卷;《鄉黨篇》則分三卷,末以何晏《序》疏一卷殿之,共二十四卷。原刊本卷一至卷十七,即《學而》至《憲問》篇,每卷首題“劉寶楠學”;自十八卷以下,即《衛靈公》至《堯曰》等六篇暨何晏《論語序》疏,此七卷卷首則署“恭冕述”。胡玉縉《論語正義書後》云:二劉諸君相約為群經新疏,“寶楠任《論語》,爰仿焦循作《孟子正義》法,先為長篇(編),次乃就群說而衷以己意,草至《憲問篇》。以官事少暇,《衛靈公篇》以下,命恭冕賡續之”[8]。劉文興編《劉楚楨年譜》附《著述考》,則謂:楚楨“五十以後,歷官畿輔,迭更盤錯,書成過半,中道而止。十七卷後,乃叔俛先生就先生原輯稿編次,間有所增,故署以‘述’”[9]。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卷十四“劉寶楠《念樓集》”條亦言:

    寶楠少受經於從叔台拱,研精群經,於《毛詩》、三禮皆思有所述造,而俱未成。後乃瘁心力撰《論語正義》,但繕完十四篇,自《衛靈公》以下,其子恭冕續成之。[10]

    又卷二十二“劉恭冕《廣經室文鈔》”條云:

    其父寶楠作《論語正義》,甫竟十四篇而罷;自《衛靈公》以下諸篇,則恭冕所續成者也。[11]

    劉恭冕《廣經室文鈔》,光緒十五年廣雅書局刻本。

    諸家皆以楚楨著《論語正義》,稿已至《憲問篇》;而《衛靈公》以下諸篇,則叔俛就乃父原輯稿續纂,故署曰“述”。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更言:“十八卷以下,采取不及以前之博,則學識又不及其父也。”[12]則十八卷以下,楚楨、叔俛所撰,精粗復自有別。惟依此說,劉恭冕續纂者似卷帙無多。然《後序》固明言:楚楨卒時,叔俛續撰《正義》已“將卒業”,果楚楨原著書稿大體已具,叔俛但就“原輯稿編次,間有所增”,不應楚楨卒後,至同治四年秋,前後十年,書稿乃成。

    拙文《劉氏〈論語正義〉成書考》,曾考證《正義》非僅後七卷出自叔俛之手,即前十七卷其實亦多出叔俛所為。拙文作此推測,主要依據下列事實:

    (一)前十七卷雖署楚楨之名,然疏中引書多非楚楨所及見者,如《為政篇》“由,誨女知之乎”,《八佾篇》“管氏有三歸”,《里仁篇》“子游曰事君數”章,《公冶長篇》“不恥下問”、“臧文仲居蔡”,《雍也篇》“今也則亡”、“井有仁焉”,又“君子可逝也”;《先進篇》“回也其庶乎”,《顏淵篇》“慮以下人”,《正義》共十處引及俞樾《群經平議》[13];又《憲問篇》桓公殺子糾章“如其仁,如其仁”,《正義》則引俞氏《諸子平議》。[14]

    按俞樾《群經平議》成於同治三年,六年梓行;《諸子平議》則刻於同治九年(1870),在楚楨卒(1855)後十五年。其書付刻之前,俞氏不輕以其稿示人[15],則此二書固非楚楨所及見者,諸文必出劉恭冕所為,殆無疑義。

    (二)《正義》前十七卷中,《學而篇》“先王之道斯為美”,《八佾篇》“夏禮吾能言之”章,《述而篇》“子謂顏淵用之則行”章,又“加我數年”章;《先進篇》“季子然問”章,又“子路使子羔為費宰”;《顏淵篇》“司馬牛憂曰”章,又“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章;《憲問篇》“子曰邦有道”章,又“果哉!末之難矣”,此十章並引戴望《論語注》[16]。

    施補華《澤雅堂文集》,光緒二十二年吳興潛園刻本。

    按戴望生於道光十七年(1837)[17],劉寶楠咸豐五年(1855)卒時,年方十九,尚未著書。戴氏《論語注》於同治十年春付刻[18],楚楨卒已十六年矣,其書非楚楨生前所及見,自毋待言。太平天國兵燹,東南書籍多化煨燼。同治三年,江寧收復後,曾國藩創設書局,刊刻經史要籍,延李善蘭、張文虎、劉毓崧等分任校勘。翌年五月,曾國藩奉命北上剿捻,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仍留書局,並正式定名曰金陵書局。同治五年十一月,曾氏回任江督。劉恭冕因安徽學政朱蘭之薦[19],於同治六年春入局校勘兩《漢書》[20];時戴望同在江寧,其年八月亦入書局校書,與叔俛同住[21]。上列《正義》引戴望《論語注》十事,應是同治六年以後,劉恭冕據戴氏稿本增入者,亦無疑義。

    (三)《述而篇》:“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又《子罕篇》“求善賈而沽諸”,《正義》兩引日儒物茂卿《論語徵》之說[22]。

    物茂卿,荻生氏,名雙松,字茂卿,號徂徠,江戶人;其先出物部氏,因自署物茂卿。其學初奉程朱,後盡棄之,倡復古學。門人太宰純、山井鼎、安藤煥圖、山縣孝孺等煽揚其說,一時徂徠古學風靡全國,學風為之一變。享保十三年(當雍正六年,1728)卒,年六十三[23]。物氏《論語徵》,未審何時傳入中國,然域外之書當時並不經見。楚楨久官直隸,寄劉文淇書嘗自言:“弟十年離鄉,南中所出好書不但未見,並不知其名,能將名目示知一二否?”[24]據此,物氏之書,諒非楚楨久官河北所易見者。同治五年,戴望曾於杭州市肆購得一本,出示俞樾;俞氏稱其說“議論通達,多可采者”,因摘錄十七事,載入所著《春在堂隨筆》[25]。然則《正義》所引《論語徵》二事,應是同治六年以後,劉恭冕從戴望假得其書增入者,亦可推知也。

    (四)《為政篇》:“大車無輗,小車無軏”,《正義》引及鄭珍《輪輿私箋》[26]。考鄭氏此書撰於咸豐七年夏、秋間,時楚楨卒已兩載。同治七年,莫祥芝攜其稿刻於江寧[27]。《張文虎日記》同治七年五月十一日條載:“蒓齋(按黎庶昌)贈鄭子尹所著《輪輿私箋》二卷,後有其子知同附《圖》一卷,莫善徵大令新刊也。發揮鄭《注》,能辨析戴、段諸家及賈《疏》之誤。”[28]則《正義》所引鄭珍《輪輿私箋》,當亦叔俛同治七年以後載入者。

    (五)《公冶長篇》“宰予晝寢”章,《正義》云:

    韓、李《筆解》謂:“晝,舊文作‘畫’字。”所云“舊文”,或有所本。……李氏聯琇《好雲樓集》:“《漢書·揚雄傳》:‘非木摩而不彫,牆塗而不畫’,此正雄所作《甘泉賦》諫宮觀奢泰之事,暗用《論語》,可證‘畫寢’之說,漢儒已有之。”[29]

    此引李聯琇之說,以證漢人已有作“畫寢”解者。考李氏《好雲樓初集》刊於咸豐十一年[30],其書卷十七為《讀四子書》,《正義》所引,即出於此[31],其書亦楚楨所不及見者。同治四年,李聯琇主講江寧鍾山書院[32],叔俛之識李氏,應在赴江寧校書以後,則《正義》此章亦叔俛後來增改者。

    (六)《為政篇》“子張問十世可知”章,及《鄉黨篇》“非帷裳,必殺之”,《正義》兩引陳澧《東塾類稿》之說[33]。按《東塾集》卷四有《復劉叔俛書》,中云:

    拙著《東塾類稿》,近年不復刷印者,中年以前治經,每有疑義,則解之考之。其後幡然而改,以為解之不可勝解,考之不可勝考。……承命將說《論語》、《穀梁》者鈔寄,茲呈一帙,敬求教正。[34]

    此札撰年,汪宗衍《陳東塾年譜》繫於同治十二年[35],知《正義》所引《東塾類稿》兩事,係叔俛同治末年載入者,亦無疑義。劉嶽雲撰《族兄叔俛事略》,云:“楚楨先生治《論語正義》,未成而卒。兄憬念先業,蚤夜釐定,爬羅諸家異說,一義未明,馳書四方,必求其是,凡十餘年,訖刊書成。”[36]此引陳澧《東塾類稿》,可為斯說之一證。

    (七)叔俛自著書,已刻者僅《何休注訓論語述》一卷及《廣經室文鈔》兩種,皆寥寥薄冊,篇帙無多。考《泰伯篇》“舜有臣五人”章,《正義》釋“才難”之義云:“古之所謂才,皆言人有德能治事者也。……周公自稱‘多才’,夫子亦言‘周公之才之美’,然則‘才’是聖賢之極能。……才是極難,當堯舜時,比戶可封,不乏有德之士,而此稱才者五人;及周之盛,亦但九人,是其為‘才難’可驗也。後之論者離德而言才固非,即以有德為有才,亦非也。”[37]

    按劉恭冕《廣經室文鈔》中有《才難說》一篇[38],《正義》釋“才難”之義,與此文悉同。叔俛斷無攘襲父說為己文之理,則此節釋義必叔俛所為,灼然甚明。

    另考《八佾篇》:“吾不與祭,如不祭”,《正義》據賈公彥《特牲饋食禮·疏》引《論語注》,以推闡包咸《注》之旨,並與《公羊》桓公八年何休《注》引《論語》義,比較二說異同,且謂:“賈引《論語注》,無姓名。今鄭《注》輯本皆據《疏》列入,但與包此注文同,或賈即引包氏也。”[39]今檢劉恭冕《何休注訓論語述》,其述何休解“吾不與祭”二句,亦據賈《疏》為說,並謂賈氏所引《論語注》“全同包《注》,今鄭《注》輯本亦采入,恐非”[40]。二者引證、釋義俱同。史稱叔俛“晚年治《公羊春秋》,發明新周之義,闢何劭公之謬說,同時通儒皆韙之”[41]。是《正義》此章亦出叔俛所為無疑。

    又《憲問篇》“《書》云高宗諒陰”,《正義》疏釋“諒陰”之義[42],其引書、釋義,與叔俛《何休注訓論語述》悉同[43],知《正義》此章亦出叔俛所為。

    上列數十事,俱《正義》前十七卷章句出劉恭冕所為,信而可徵者。

    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劉恭冕《廣經室文抄未刻手稿》,中有《子罕言利解》一篇,開篇即言:

    予向述《論語正義》,用閻百詩及汪孟慈先生之說,古者樂正崇四術,以《詩》、《書》、禮、樂教弟子;惟《周易》、《魯春秋》皆藏太史,故韓宣適魯,觀書太史,始見《易象》、《春秋》。夫子晚年得《易》,故五十學《易》,而性與天道皆於《易傳》言之,其理精微,非中下之人所能知,故不可得聞。……[44]

    稿本此段文字,始則點去篇首“予向述論語正義用”八字,繼則此段全行刪去;今本《正義》亦不引閻若璩、汪喜孫兩家之說。蓋後來叔俛改易其說,此文遂亦刪棄,未收入《文鈔》。然據叔俛稿本原文,知《子罕篇》亦劉恭冕所“述”,則非僅《衛靈公》以下七篇為“恭冕述”矣。此出乎叔俛自道者,尤可據也。今三復叔俛《後序》:

    先君子發策得《論語》,自是屏棄他務,專精致思,依焦氏作《孟子正義》之法,先為《長編》。……既而作宰畿輔,簿書繁瑣,精力亦少就衰,後所闕卷,舉畀恭冕,使續成之。恭冕承命惶悚,謹事編纂。及咸豐乙卯(五年)秋,將卒業,而先君子病足瘇,遂以不起,蓋知此書之將成而不及見矣。

    細繹此文,叔俛受命續纂,應在咸豐五年以前,時楚楨官事鞅掌,不復能如經生“專精致思”,從事於斯矣,因以其稿授叔俛,使續成之。至咸豐五年秋,楚楨卒時,全書已“將卒業”,楚楨“知此書之將成”,告成有日,亦可稍慰平生夙志矣。然則叔俛所撰《正義》稿,絕非歷來學者所稱,止有《衛靈公篇》以下諸卷。

    復考日本橋川時雄舊藏劉文淇《與劉俯之書》墨跡,亦可證《正義》一書應多出劉恭冕所為:

    〔淇〕終日碌碌,未遑自理舊業。每念英俊勤于編集,深為健羨。《論語疏證》,尊甫已有《長編》,足下能繼述盛業,不使高郵父子專美於前,是所望也。[45]

    此信言及“淇現為岑氏校刻《輿地紀勝》及朱武曹先生《禮記訓纂》,均約于春、夏間可以竣事”云云,小澤文四郎《劉孟瞻年譜》此信繫於道光三十年,是也。是年楚楨年六十,在元氏知縣任。劉文淇不言“《論語疏證》,尊甫略已具稿”,但言“尊甫已有《長編》”,由此可以證知:楚楨欲著《正義》,雖《長編》已具,然作宰畿輔以來,官事蠭午,不遑著述,因以《長編》授叔俛,使續為之;故劉文淇與叔俛書,深勉渠能繼志纂述,以成乃父未竟之志。綜前所列各證,余謂《論語正義》一書大多出劉恭冕所為者,諒非誣言妄臆也。

    三、楚楨《與劉孟瞻書》所見《正義》撰著之實態

    近閱上海圖書館所藏《青溪舊屋尺牘》,中有劉寶楠寄劉文淇手札五十三通。大多數信札皆言宦況及日常細瑣,中有數札談及《論語正義》撰著事,可為余前說之佐證,今並錄之,以徵其事。

    (一)《與劉孟瞻第二十七書》云:

    於蒓卿太史同年處奉到手教,具悉興居佳勝,所著以次刊行,甚為欣慰。……弟自甲辰冬卸篆後,理應求退,緣公私逋欠,無計歸償,不能自脫,馳驅京、省,艱苦備嘗。四月杪攝知寶坻,春光已逝,秋水為災,又復稱貸千餘金。十月卸篆,家口不能遠徙,留寄寶坻。弟仍赴京轅當差,今已八閱月,未得歸視妻孥,兩地食用,又復負累千金。接省信,已補元氏,尚未具題。……二兒及諸孫等在籍,以借債為養生,更不知若何境況?然後知仕宦之途,與家之興廢相關甚切。弟若不成進士,不作縣官,筆耕舌穫,與吾兄相約著書,可以保家,可以安身,豈非人生厚福哉!計不出此,誤入風塵,自誤終身,無可歸咎,付之長歎而已。……吾兄《左傳疏證》,其中似無弟一言,然昔日分經作注之約,實始于弟,子韵不幸中道而殂,弟亦不幸浮沈宦海,惟吾兄有成書,將來自序中必當敘入,弟與子韵亦可附驥名章矣。

    此信末屬“閏月十三日”,未記撰年。按札言“弟自甲辰冬卸篆後,理應求退,緣公私逋欠,無計歸還,不能自脫”云云,此指道光二十四年十月,楚楨因文安修堤攤款事,旗民挾怨,媒孽其失,被參去職;後經吏部查明,並無營私侵蝕情事,然楚楨擅自動支協濟兵車餘款,修繕文廟、書院,不免有咎[46];十二月,部議降一級留任,奉旨依議[47]。翌年四月杪,署直隸寶坻縣事;十月卸篆,旋赴京轅當差,此札即在京轅當差候補時所撰。檢《二十史朔閏表》,道光二十六年閏五月[48],則此札二十六年閏月撰也,與札中“十月卸篆,……今已八閱月”之言正合。

    劉文淇《青溪舊屋文集》, 光緒九年刻本 。

    札末言及“昔日分經作注之約,實始于弟”,歷來學者論及此事,咸據前引劉恭冕《後序》,認為事在道光八年。以余考之,其實不然。按劉文淇《劉楚楨江淮泛宅圖序》,中云:

    楚楨嘗與余約各治一經,楚楨占《論語》,余占《左傳》。以《論語》皇《疏》多涉清玄,邢《疏》更鄙陋無足觀,而何氏《集解》亦採擇未備;《左傳》賈、服舊說,為杜氏所乾沒者不少,唐人又阿杜《注》而攻賈、服,皆為鮮當,因各為二書疏證。蓋為是約十餘年而未有成書,過從時嘗以是為歉。顧楚楨奔走長途,浮家南北,又身羸多疾,其作輟也有故。余自嘉慶庚辰一遊京師,即杜門不出,無僕僕道途之勞,身又彊健,而亦無所成就。且楚楨編輯《論語》之餘,已成《寶應圖經》、《漢石例》各若干卷,博而有要,好古者已傳抄其書;余則《左傳》之外,別無事事,猶時作時輟,此則重余荒落之懼者也。[49]

    此文撰於道光十二年冬[50],而文中言二人相約各治一經,為之疏證,“蓋為是約十餘年而未有成書”,由此逆推之,則二劉相約著書,其事應在嘉慶、道光之交。復據“余自嘉慶庚辰一遊京師,即杜門不出,……而亦無所成就”諸語,則二人相約治經,各為疏證,應在嘉慶二十五年庚辰劉文淇優貢入京朝考以前。余意其事應在嘉慶二十四年己卯鄉試後,時二劉六赴秋闈俱黜[51],侘傺之餘,不免深悔年光虛擲;而兩人是年同選拔優貢[52],經朝考後,可候補教職,因思棄科舉,專意著述。方其時,揚郡學者焦循一赴春明,即不再就試,因得銳意問學,著書滿屋。晚歲復著《孟子正義》,三、四年間即已裒然成稿[53]。二劉思欲效之,因相約各治一經,別撰新疏。據此札言“子韵不幸中道而殂,弟亦不幸浮沈宦海,惟吾兄有成書,將來自序中必當敘入,弟與子韵亦可附驥名章矣”,則當日同立約者,應為二劉及薛傳均三人。薛氏與劉文淇相識最早,同為根柢之學[54],惜中歲早卒;渠雖不以治經名家[55],然所著《說文答問疏證》,正以“疏證”名,可為旁證。復據橋川時雄舊藏丁晏《與劉楚楨書》墨跡,云:

    前接足下手書,得悉起居無恙。……弟自北來,一路同孟詹行止,抵掌笑語,不知山徑之苦。……孟詹之學,有實下手工夫,弟心佩之至。前在途,談及足下近日為毛、鄭之學,弟聞之色喜。夫鄭非毛匹也,弟累年究心毛《故》,今始通其什八,其餘出處尚有未能詳者,足下書成,不可不先示一讀,庶以啟弟之蓬心也。茲將《毛鄭詩譜敘》繕呈是正;別有《毛鄭詩翌》,容日郵寄到揚,並乞斧削。元儒有言:“前人之失,吾知之;吾之失,吾不能自知也。”惟大雅董而正之。兼候文安,不宣。愚弟丁晏頓首,十月初一日。[56]

    此札撰於嘉慶二十五年十月。前一年,二劉與丁晏同舉優貢;是年春,劉文淇與丁晏相偕入京朝考,即信中所云“北來,一路同孟詹行止”也,楚楨則未赴試。據丁氏此信言“前在途,談及足下近日為毛、鄭之學”,則二劉此次相約著書,楚楨當任《毛詩》,上海圖書館藏楚楨早年稿本《毛詩注疏長編》、《毛詩正義長編》、《詩序疏》各種[57],蓋即此數年間所纂。而劉文淇治《左氏傳》,旋由孔氏《正義》“反覆根尋,乃知唐人所刪定者,僅駁劉炫說百餘條,餘皆光伯《述議》也”[58]。即今本《左傳正義》,除唐人駁正劉炫之說百餘處外,其餘則多劉炫《左傳述議》舊文。劉文淇此一發現,可謂巨眼,如犀照牛渚,使唐人勦襲之跡,朗若撥雲。乃尋檢文句,旁推交通,條列一、二百事,以證斯說,嘉慶二十五年著《春秋左氏傳舊疏考正》一稿[59],為《注疏》學史不朽之名著。

    二劉雖同訂經疏之約,然迫於生計,授館謀食,迄未能靜心撰述。道光八年秋,二劉與梅植之、包慎言、柳興恩、陳立諸人同赴江南鄉試,復黜,至是二劉已前後十次應舉被落矣。二人重感科舉不可期,乃復申前約,此次同立約者另有梅植之、陳立二人,而楚楨所治之經則改為《論語》。陳立《上劉孟瞻先生書》云:

    憶前數年間,隨夫子及楚楨、嵇菴(梅植之)兩先生同試金陵,立著書之約。夫子任治《春秋左氏傳》,楚楨先生任治《論語》,嵇菴先生任治《穀梁》,而以《公羊》屬立。[60]

    繆荃孫編《續碑傳集》,宣統二年江楚編譯書局刊本。

    又叔俛《劉君恭甫家傳》云:

    訓導君(文淇)初與友朋為著書之約,自占得《左氏春秋》,江都梅蘊生先生得《穀梁》,句容陳卓人丈得《公羊》。卓人故居揚州,受業訓導君之門,於時三傳之學皆在吾郡;而先君子得《論語》。……卓人《公羊疏》甫成,即下世。梅先生未遑具稿,先生之子延祖孝廉毓,續為此疏甚力,僅成隱公一世,而延祖以今春(森按:光緒八年)遽卒。君所纂《左疏》,亦僅至襄公四年。同時兩經師相繼物化,予為二君惜,尤不能不為《左》、《穀》惜也。[61]

    此二文所言道光八年經疏之約,僅有二劉、梅,陳四人,此應得其實。陳立《論語正義序》亦言:

    道光戊子秋,立隨劉孟瞻、梅蘊生(植之)兩師,劉楚楨、包孟開(慎言)兩先生赴鄉闈。孟瞻師、楚楨先生病十三經舊疏多踳駁,欲仿江氏、孫氏《尚書》,邵氏、郝氏《爾雅》,焦氏《孟子》,別作疏義。孟瞻師任《左氏傳》,楚楨先生任《論語》,而以《公羊》屬立。[62]

    此不及梅氏《穀梁》者,蓋梅植之本擅詞章,經學非所長,故劉文淇誌其墓,不言其經學[63]。梅氏道光二十三年年五十而歿,卒之前夕,舉一男,名毓。梅毓長後,有意繼志纂述,然亦不永其年,僅成《穀梁正義長編》隱公一卷[64]。陳立原從劉文淇舅氏淩曙受經,淩氏本欲著《公羊疏》,病風疾,未果[65]。淩氏病後,陳立先從梅植之受詩古文辭,復從劉文淇治經,其疏《公羊》,蓋欲續成淩氏未竟之志也。二劉、梅、陳四人皆居揚州,可共相砥礪;而柳興恩為丹徒人,包慎言則安徽涇縣人。柳、包二人雖同赴江南鄉試,然應未參與經疏之約,蓋柳氏治《毛詩》,後改治《穀梁》[66],著《穀梁大義述》三十卷,收入《續經解》[67]。包慎言則治《毛詩》、《公羊》,晚年兼治《論語》[68],身後著述多散佚,今惟《春秋公羊傳曆譜》十一卷、《廣英堂遺稿》一卷兩種僅存[69];另著《論語溫故錄》三卷,未刊,《論語正義》引其說二十三事;陳立著《公羊義疏》,引其說則多達三百六十餘事,足覘其學詣矣。柳興恩治《穀梁》,與梅植之同;包慎言治《公羊》,則與陳立同,即由二人著作類型觀之,亦與疏證體不同。蓋柳、包二人雖同時赴試,然應未同立經疏之約,故兩家傳記、著作,俱未言及斯事。

    此札言“子韵不幸中道而殂,弟亦不幸浮沈宦海,惟吾兄有成書”云云,則道光二十六年五月以前,楚楨《論語正義》並未成稿,從可知矣。此另有可證者,道光二十年二月,楚楨五十壽辰。正月,將入都會試,行前劉文淇特撰壽聯為賀[70]。楚楨二月抵京後,寓書劉文淇報安,《與劉孟瞻第八書》云:

    尊著項羽諸考,必不刊之作。弟僕僕風塵,吾兄饌著不輟,所得孰多?弟登車後頗有悔心,以我輩之志在此,不在彼也。伯山得館否?然加工時文,秋捷可必,青年銳志,又當在彼不在此,不似弟之五十人也。賤辰得尊賜楹帖,光寵無既,所惜尚未發軔,雖半部不可得也。

    所云“項羽諸考”,即《楚漢諸侯疆域志》[71],為劉文淇代表著作之一,有刊本行世。蓋孟瞻楹帖語及重疏《論語》事,故楚楨信中慨歎長年奔走風塵,《正義》“尚未發軔,雖半部不可得也”,此與《第二十七書》言《正義》迄未有成,二者正可互證。

    (二)楚楨《與劉孟瞻第三十五書》云:

    〔前略〕弟今春派辦道差,在淶、易之間,小賠無過,尚屬僥倖,現在束裝回元。各處交款、本任正款雖清,而本任攤款多至三千餘金,無處籌交,亦將來之慮也。石州作古,旅襯已歸山西。詢之京中友人,其著作竟無表章之者,良可歎也。弟在北十年,僅此一知己,現在尚欠伊本利六百餘金,期以秋後歸償,足見弟與石州不但文字之交也。……去年石州在時,頗愛弟書,《漢石例》外,理出《釋穀》四卷及《愈愚錄》各條。《愈愚錄》尚有許多條件未理出;其已理出者及《釋穀》,已屬卓人比部校定,其書之應存與否,未知卓人以為何如?惜不得就正吾兄也。弟十年離鄉,南中所出好書不但未見,並不知其名,能將名目示知一二否?桂氏《說文》聞歇作,然否?著書難,成書尤難,已成而發刻更難。弟《論語長編》四十草本,不為不多,竟束高閣。戊申初夏取出,編到“孝弟也者”一句,蝗蝻大作,三處設局買捕,共費千金;積勞兩月,幸獲有秋。從此復束高閣,竟未開卷,可笑也。今精神日衰,齒落目眊,頹然老矣,而無息肩之日,尚復何言!倚裝草此,仍屬蒓卿奉寄。

    此札末署“三月廿四日”,未記撰年。然據札中“石州作古,旅襯已歸山西”、“去年石州在時,頗愛弟書”諸語,按張穆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九日卒於京邸[72],則此札道光三十年三月撰也。

    張穆,字石州,山西平定人。道光十一年優貢,充正白旗官學教習。性豪放,篤於風義,以文章經濟自負,研精金石、曆算、輿地之學;並與徐松、沈垚等考論西北邊疆地理。歲己亥,應順天鄉試,挾瓶酒入監,被斥,負氣不屈,遂遭斥革[73]。居宣武城南,左圖右史,日以討論為事。道光二十三年,與何紹基等集資,於京師城西慈仁寺旁隙地建顧亭林祠,以時奉祀。《清史列傳》卷七十三有傳[74]。

    劉寶楠《漢石例》,道光二十九年楊氏《連筠簃叢書》本。

    道光二十六年,楊尚文、尚志兄弟在京師編刊《連筠簃叢書》,延張穆主其事。張氏素重金石之學[75],與楚楨論學相契,欲刻楚楨《漢石例》,乃於官事餘暇,重加增訂。道光二十九年春,《漢石例》六卷刻成,張穆親為校讐,並為之序,序末云:

    楚楨為端臨先生從子,少與儀徵劉孟瞻齊名,號“揚州二劉”。作令畿南,迭更盤錯,時遣人持券告貸京師,而不以一錢累民。比官元氏,貧愈甚,循聲亦愈起;訪獲縣境古碑甚多,其尤著者,則《延熹封龍山碑》,自來金石家皆未見也。靈石楊君墨林及弟子言雅好金石,讀君書,喜且寶之,因請刻入《連筠簃叢書》中,而以校勘之事屬余。余既獲交孟瞻,又獲交楚楨,故樂序行其書。楚楨又著有《寶應圖經》,精博與孟瞻《揚州水道記》埒,二劉之目,豈虛譽哉![76]

    張穆序中言楚楨“時遣人持券告貸京師”,與此札云“各處交款、本任正款雖清,而本任攤款多至三千餘金,無處籌交”,正相合也。蓋張穆屢索觀楚楨著作,故《漢石例》定稿後,即續訂《釋穀》四卷及《愈愚錄》舊稿。

    其尤可注意者,此札言及:“弟《論語長編》四十草本,不為不多,竟束高閣。戊申初夏取出,編到‘孝弟也者’一句,蝗蝻大作。……積勞兩月,幸獲有秋。從此復束高閣,竟未開卷,可笑也。”據此,知楚楨道光二十八年四月,官事稍暇,思理舊業,乃取昔年所纂《長編》,擬撰為疏證稿,方至《學而篇》第二章“孝弟也者”一句,因縣境蝗蝻大作,雇工買捕,撰述之事,遂爾中輟。《清史列傳》本傳云:“補元氏,會歲旱,縣西北境蝗袤延二十餘里。寶楠禱東郊蜡祠,令邨保設廠購捕,蝗爭投阬井,或抱禾死,歲則大熟。”[77]即其事。嗣因上官催繳前官文安知縣及署理寶坻、固安縣事,交代未清款項,楚楨四處籌借,重利告貸[78],《長編》“從此復束高閣,竟未開卷”。據此,知道光三十年三月以前,楚楨《正義》已成稿者,僅《學而篇》一、二兩章耳。

    (三)《與劉孟瞻第三十六書》云:

    六月中旬,由京都寄到手椷,藉悉近祉佳勝為慰。……張石州明經歿後,僅有二妾,各有身,尚未分免。其身後事,皆祁相國經理。……靈石楊氏《叢書》未刻全,全家俱回山西,不知何故?弟《石例》板聞在顧亭林先生祠內,弟已託汪蒓卿太史刷印,如刷出,定奉寄數部。弟十年作吏,問學全荒,目力甚昏,精神亦減。《釋穀》本有成書,嫌其太少,在家時未嘗請正,近年增添,始成四卷,較之程氏《九穀考》,似為詳備;孟開所云,毋乃過譽。《愈愚錄》弟亦向有成書,近年亦頗加增,尚未抄出。蓋自到元以後,公餘之暇,惟已成之書尚可添補;若本未成書,則不能從事矣。二小兒於廿七年到元,不見者七年,于訓詁之學頗能貫通,因令其撰《古字通假》一書,以為小學之會歸,讀古書者庶無不識之字、不解之詞,現已成帙,尚未卒業。弟有《論語長編》四十二卷,從前郡館中所輯,現在無力排纂,因令二小兒試撰《正義》,已到《八佾》,亦頗知所采擇。俟脫稿後,即當就正,並求大序,俾弟名附尊文以傳,亦幸矣。大著《左傳疏》,此時想可整理;令郎伯山已著書若干卷,亦願聞之。弟此時本任攤、雜款短三千餘金,現在清查外結,行將按款提銀;外間尚短私債千金,弟不知何以支應,束手靜俟而已。或者尚非內結正款,不致參追,是所賴于憲恩,未敢自必也。

    此札未書年月,然所言張穆身後事及修訂《釋穀》、《愈愚錄》兩書書稿等,與《第三十五書》意正相承;復據札首“六月中旬,由京都寄到手椷”之語,則此札道光三十年七月所撰(詳下注)。茲就信中有關楚楨著述者數事,略加分疏:

    1. 札言“靈石楊氏《叢書》未刻全,全家俱回山西。……弟《石例》板聞在顧亭林先生祠內,弟已託汪蒓卿太史刷印”云云。楊氏在京刻《連筠簃叢書》,由張穆董理其事,《石州年譜》道光二十六年條載:“校《鏡鏡詅癡》五卷,刻入楊氏《叢書》。”[79]此為《叢書》刻書之始;至二十九年冬,張穆卒,楊氏兄弟回山西靈石,共刻書十六種,皆發明經史,裨益實學之書,其中頗多罕見要籍,如《元朝秘史》、《長春真人西游記》、《群書治要》等皆是;桂馥《說文義證》五十卷,由許瀚校勘,因校訂費時,至咸豐二年五月始刻成,張穆已不及見矣。另有《尚書疏正》五卷、《聖武親征錄》、《營造法式圖》二卷,校成而未及刻[80],故此札云“《叢書》未刻全”也。

    楚楨《漢石例》六卷,道光二十九年春刻成,張穆旋於其冬去世;楊氏兄弟隨後亦回山西,《漢石例》書版旋亦寄晉[81],故印本無多。其後,楚楨頗思重刻,咸豐二年三月《與劉孟瞻第四十四書》云:“拙作《漢石例》因索者多,遂有重刻之意,見在無力及此,恐終成畫餅耳。”同年四月二十八日《第四十五書》云:“弟到三河,兩次車馬差,向係捐廉,不資民力,所費不支。現在又要勒捐軍需,而元氏交款三千六百數十金,尚不知如何措辦?拙作《漢石例》不復刻矣。”同治三年,匡源於京師廠肆見此書稿本,重價購歸。匡氏未見楊氏刻本,以為未刊稿,因與丁彥臣於同治八年重刻於山左[82]。

    劉寶楠《漢石例》,同治八年湖州丁氏刊本。

    2. 此札言:“弟十年作吏,問學全荒,目力甚昏,精神亦減。《釋穀》本有成書,嫌其太少,近年增添,始成四卷。……《愈愚錄》弟亦向有成書,近年亦頗加增,尚未抄出。蓋自到元以後,公餘之暇,惟已成之書尚可添補;若本未成書,則不能從事矣。”

    楚楨道光二十六年冬補元氏知縣,《與劉孟瞻第二十八書》言:“弟於十一月望到元氏,履任之初,勞窘如常,又復加累。”末句即言公私積欠日增。二十八年正月,《第三十書》云:“弟公私積累,始復補官;到官之年,即遭大旱,免差停賦,累復大增。此時安命聽天,任其自轉而已,每念同人之樂,渺如隔世。”其秋,《第三十一書》云:“弟文、固、寶三邑交代未清,震雷頻發,刻刻有不測之虞。”二十九年春,《第三十二書》言:“弟前此到元遇旱,年半之中,幾無生理。去秋豐稔,稍有轉機。而文、固、寶三邑交件,百計張羅,于去冬杪方完結;旋奉文清查本任庫款,現在又是焦急之日也。”道光間清廷內外交迫,地方官攤、捐日重,楚楨前此所任、所署,迭遭災荒,無力完繳,只得稱貸賠納,遂至逋負山積。張穆《漢石例·序》所言“作令畿南,迭更盤錯,時遣人持券告貸京師”,蓋實錄也。楚楨居此窘境,自難潛心撰述。二十七年夏、秋間,叔俛至元陪侍,佐其校訂,故早年所撰《漢石例》、《釋穀》、《愈愚錄》諸稿,因得次第增訂,繕錄清本。

    3. 札云:“二小兒於廿七年到元,不見者七年,于訓詁之學頗能貫通,因令其撰《古書通假》一書,以為小學之會歸,讀古書者庶無不識之字、不解之詞,現已成帙,尚未卒業。弟有《論語長編》四十二卷,從前郡館中所輯,現在無力排纂,因令二小兒試撰《正義》,已到《八佾》,亦頗知所采擇。”

    楚楨道光二十年入京會試後,筮仕畿輔,即未返家;二十七年,叔俛至元氏陪侍,父子始復相見,故云“不見者七年”。《清史列傳》、《清史稿》楚楨附傳俱言叔俛“幼習《毛詩》”[83],上海圖書館藏劉恭冕《毛鄭薪傳》稿本[84]。楚楨原亦治《毛詩》,嘗纂《毛詩注疏長編》、《毛詩正義長編》、《詩序疏》、《毛詩學》諸稿[85];叔俛《薪傳》,蓋亦傳其家學耳。叔俛治故訓之學,道光二十九年,楚楨命撰《古字通假》一書[86],正為助撰《論語正義》先培殖根柢[87]。翌年復命之試撰《正義》,秋間其稿已至《八佾篇》矣。是年正月,楚楨奉派至淶水、易州辦差。其春,劉文淇寄叔俛書,囑於元氏代訪《凝禪三級浮圖碑》,中云:

    淇現為岑氏校刻《輿地紀勝》及朱武曹先生《禮記訓纂》,均約于春、夏間可以竣事。終日碌碌,未遑自理舊業,每念英俊勤于編集,深為健羨。《論語疏證》尊甫已有長編,足下能繼述盛業,不使高郵父子專美於前,是所望也。[88]

    此札小澤氏《劉孟瞻年譜》繫於道光三十年,是也。札言《輿地紀勝》、朱彬《禮記訓纂》兩書,“均約于春、夏間可以竣事”,則此札三十年一、二月間所撰也。其言“《論語疏證》尊甫已有長編,足下能繼述盛業”云云,與楚楨《第三十六書》言“令二小兒試撰《正義》”,二者年月正合。余前論《正義》一書多出叔俛代撰,第三十五、三十六兩札可為余說確據也。

    (四)《與劉孟瞻第三十八書》云:

    往冬再接手書,並見懷諸同人大作,弟居首,展誦再三,不能釋手。其時弟在道次,即成奉答詩一首,另紙錄呈。弟公餘不能復理舊業,惟流覽詩篇,間及史書,煙雲過目,隨閱隨忘,為之三嘆。二小兒已於前月令其回里,補兩歲考,並應省試。伊尚知向學,弟欲堅其向學之心,特以拙撰《論語長編》畀之,令其作疏,伊亦未得專力於此,蓋不能勝任也。三小兒僥倖入學,乃蒙齒及,謝謝。現令其來署,聊以伴弟之岑寂耳。閣下父子傳經,當今歆、向,豈弟之父子所能仰望?來示撝謙未免過甚。……弟去歲春、冬兩辦道差,均有賠累。冬差至今年二月初旬始回署,公私各項如掃葉,甫清其一,又增其一,抽身無日,奈何奈何!

    此札末屬“三月廿八日”,未記撰年。按札首言“見懷諸同人大作,弟居首”者,指劉文淇《懷人六絕句效少陵存歿口號》詩,原序云:

    余素少交游,自姻戚以外,生平相知至厚者,不過十數人。就中子韵交最久,季懷、子敬、子駿、孟開次之;楚楨、儉卿、蘊生、仲虞、賓叔、彥之又次之;最後乃得石州。今存歿各半,即其存者,亦散處四方;惟賓叔館於揚郡,尚得偶相過從。適楚楨自直隸元氏郵書索取近作,爰仿少陵《存歿口號》,賦六絕句寄之。……道光庚戌(三十年)十一月朔日識。[89]

    此詩首章即懷楚楨與張穆,楚楨得詩,有《歲杪得孟瞻懷人詩賦答》之作[90],即此札所言“道上成奉答詩一首”,則此札應撰於咸豐元年三月二十八日。

    札言:“二小兒已於前月令其回里,並應省試。伊尚知向學,弟欲堅其向學之心,特以拙撰《論語長編》畀之,令其作疏,伊亦未得專力於此,蓋不能勝任也。”按恭冕生於道光四年(1824)[91],咸豐元年(1851),尚未及而立,渠須兼顧科舉,遽欲從事《論語》疏證盛業,為之經年,不免有“不能勝任”之感。《正義》書例:“《注》用《集解》者,所以存魏晉人著錄之舊,而鄭君遺注,悉載《疏》內。至引申經文,實事求是,不專一家,故於《注》義之備者,則據《注》以釋經;略者,則依經以補《疏》。其有違失未可從者,則先疏經文,次及《注》義。若說義二三,於義得合,悉為錄之,以正向來注疏家墨守之失。”[92]《正義》乃義疏體,既須疏通《注》文,闡明經義;而何晏《集解》所引諸家義說,與鄭《注》時有參差,復須審酌是非,定其從違。而清人考訂諸說,異義紛紜,宜慎擇去取,尋其會通;或兼錄別義,以存異說;諸說俱未安者,間下己意。《第三十六書》言叔俛所撰《正義》稿,已至《八佾篇》,此篇頗多涉及禮制者,如旅祭、禘祫之類,禮家異說,為之分疏,更屬匪易,從事日久,終覺不勝負荷,因於咸豐元年春仲歸寶應,將補歲考並準備是年恩科鄉試,代撰《正義》之事因而復輟。

    此信楚楨自承“弟公餘不能復理舊業,惟流覽詩篇,間及史書,煙雲過目,隨閱隨忘”。蓋其時事變方殷,外則鴉片戰爭後,列強交逼;內則民變四起,太平軍聲勢日壯。清廷用兵孔亟,財政困絀,而百姓窮乏,疲於徵發,州縣官只能借私債移官錢,補苴集事。此札言:“弟去歲春、冬兩辦道差,均有賠累。冬差至今年二月初旬始回署,公私各項如掃葉,甫清其一,又增其一,抽身無日。”居此繁劇之地,日在催科籌借,窮於支應,自難靜心著述,故只能“流覽詩篇,間及史書,煙雲過目”耳。楚楨於咸豐二年正月,改任三河知縣[93]。四月二十八日,《第四十五書》云:

    弟到三河,兩次車馬差,向係捐廉,不資民力,所費不支。現在又要勒捐軍需,而元氏交款三千六百數十金,尚不知如何措辦。

    十月二十八日,《第四十六書》云:

    弟以七月內奉辦大差,至九月杪方畢,賠累四千五百餘金;益以元氏未交之款,八千有餘矣,弟恐有以身殉官之患,亦惟安分聽命而已。

    蓋時局日蹙,朝廷需索錢糧,如枵腹之求食,而不知民力已盡。楚楨虧空賠累,如陷泥淖,已難自振,故雖俸滿例限已屆,然深恐移任,難以交代。咸豐三年五月,楚楨奉部文入京引見,是月二十八日《第四十七書》云:

    弟于去秋大差之後,繼以兵差,絡繹不絕。現奉文調赴部引見,緣俸滿例限已逾,不敢再遲也。元氏之虧,今又倍焉,聽命而已。……弟回任要到六月中旬,破城無兵,不知何以防禦,亦不自知如何結局也。

    是年正月,太平軍沿江東下,連克九江、安慶;二月,復攻陷南京、鎮江、揚州。劉文淇洞燭先機,先期由揚郡避地北湖,遷清江,復遷東臺[94];而太平軍林鳳祥、李開芳部盤踞直隸靜海、獨流兩處,與三河僅一縣之隔,相距不足兩百里。十二月,《第四十八書》云:

    賊匪仍居靜海、獨流二處,去三河只隔一縣。大兵雲集,克復無期,正不知若何究竟。京畿戒嚴,無不團練,南北同此情形,可慨也。

    咸豐四年端午,《第五十一書》云:

    弟在京東全辦東省兵差,除以前不計外,現在又是二千,尚未過完,艱窘可知。連鎮賊聞竄入寧津,近尚未有捷音。弟精神雖可支,然髮禿鬚白,自視為老翁。當此多事之秋,居繁劇之地、艱難之境,進退俱不能,只得委心任命而已。

    由此諸札,不難想見楚楨當日窮愁勞悴情狀。是年九月二十一日,劉文淇病逝,年六十六;所著《左氏傳舊注疏證》,劉毓崧《先考行略》云:“草創四十年,長編已具,然後依次排比,成書八十卷”[95],實則此書劉文淇生前成稿者,僅隱公一至四年一卷耳[96];此與楚楨《論語正義》僅成《學而》篇首一、二兩章,事正相類。咸豐四年冬,叔俛復至三河陪侍[97]。翌年夏,叔俛《與劉伯山第十四書》云:

    家嚴於四月間寄上一信,內有年伯大人《墓表》,想已收到。年伯待刊之稿,想均謄錄,如有關涉《論語》條件,乞即鈔寄。弟北歸團聚,家嚴稍為色喜,而時勢艱難,落帆無日,可勝浩歎!《論語疏》復成七卷,次及顓臾,年內總可粗畢,然紕繆錯出,將來總求教正。

    據此,知咸豐五年夏,叔俛所撰《正義》稿,大有進展,頃《衛靈公篇》已成,將續撰《季氏篇》矣。而楚楨則因勞勩過甚,於是年九月二十四日卒於任,年六十五。叔俛《後序》云:“咸豐乙卯秋,將卒業,而先君子病足瘇,遂以不起,蓋知此書之將成而不及見矣。”蓋是年秋間,《季氏篇》略已具稿,楚楨臨終,知《正義》告成有日,亦可瞑目九原矣。

    楚楨卒後,叔俛治喪扶柩歸寶應,因時局動盪,“邑中時有兵警”,全書初稿迄咸豐七、八年間始告成。其後復加改訂,如上節所舉“子罕言利”一章,盡棄舊稿,重新改作。蓋此數年來,叔俛績學日進,早年撰稿,多未當意。今由上海圖書館所藏《通義堂尺牘》叔俛與劉毓崧各信,其繕錄時程,略可考見。咸豐八年冬[98],叔俛《與劉伯山第十八書》云:

    弟今歲鈔寫《論語》,因病耽擱多時,先將寫成三本奉呈教正。閱畢,可仍交舍親喬長卿表兄寄寶;如無便,暫存尊處可也。

    據此,知叔俛繕錄清本,每數卷成,即寄劉毓崧參閱也。又咸豐九年春,《第十九書》云:

    《論語疏》承校正,精審之至。宋元人說尚未采,此書為孔門微言大義,必須重為發明。如尊見有所發揮,務求直言,以便載入。

    由此知《正義》所引宋、元人說義,俱叔俛咸豐九年以後所補入也。味此“孔門微言大義,必須重為發明”之語,知渠繕錄清本時,猶多更張改易。《第二十書》云:

    《論語·先進》一冊,奉乞審定。此書閱後如無的便,即存尊處。

    又,咸豐十年十一月,《第二十一書》云:

    《論語疏》前後鈔成十二卷,亦統呈正。明年擬刻期鈔完,惟體例仍有變通,俟後再酌定奉商。

    其後附語云:

    《論語》卷帙略多,未便遠寄,仍留下,俟後鈔全奉教。

    蓋恐其稿遠寄有失,故後來未寄也。咸豐十一年冬,《第二十二書》云:

    《釋穀》已刻成,刻手不甚佳,少遲即刷出奉上。《論語疏》共鈔出十四卷,尚有六卷未鈔。

    據此,知《釋穀》刻於咸豐十一年;而《正義》稿本鈔錄經年,僅增二卷,“尚有六卷未鈔”。《第二十四書》云:

    前得小兒信,驚聞年伯母大人棄世,愴感靡已。……揆帥北征,書局想仍舊。弟現隨棚到滁州,應考者甚少,以是看卷尚不忙。……弟七月到太平,當就近到南京一走。《論語》止少二卷未鈔,今年必可鈔全。

    此札未具年月,劉毓崧母黃氏同治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卒[99],是此札必撰於四年三月以後。是年五月,曾國藩奉命北上剿捻,二十五日啟程[100],即札中所言“揆帥北征”也。札言七月將至太平,則此札應為同治四年閏五月、六月間所撰,時劉恭冕在安徽學政朱蘭幕中,佐其校文,由此札知其時《正義》尚有二卷未鈔。同年六月,《第二十五書》云:

    《論語疏》將次鈔完,惟《序·疏》稿未攜出,只得俟將來補之。《凡例》十二條,統俟相見時呈請教正。

    所言《序·疏》未鈔者,即《正義》第二十四卷。叔俛《後序》云:“及乙丑(同治四年)之秋而後寫定,述其義例,列於卷首”,與此年月正合。同治五年三月,叔俛撰《後序》,述此書撰著原委,結之云:“繼自今,但求精校,或更得未見書讀之,冀少有裨益。”是其書繕錄清稿後,未即付刻。時大江南北才俊之士畢集江寧,所謂“更得未見書讀之”者,即冀望稍後赴寧,與東南學者共相商兌補益也。同治五年冬,朱蘭安徽學政即將屆滿,因推薦叔俛赴江寧校書。六年春,叔俛入金陵書局,自是聞見益拓,前舉《正義》引用俞樾《平議》、戴望《論語注》、物茂卿《論語徵》、李聯琇《好雲樓集》、陳澧《東塾類稿》之屬,即同治六年以後陸續增訂補入者。時張文虎、李善蘭、唐仁壽、劉毓崧、戴望同在書局校書;陳立亦在江寧,主勸農局事[101];朋儔商訂切劘之益,更不可量,《正義》格局由是一變。

    劉嶽雲《族兄叔俛事略》云:

    楚楨先生治《論語正義》,未成而卒。兄憬念先業,蚤夜釐定,爬羅諸家異說,一義未明,馳書四方,必求其是。凡十餘年,迄刊書成。[102]

    考俞樾《春在堂尺牘》卷三有《與劉叔俛書》,云:

    去歲承寄示所撰《論語正義》弟十九卷,受而讀之,視邢《疏》詳備,視皇《疏》謹嚴,真不朽之盛事矣。惟說“蕭牆”一事,引方氏觀旭說,與鄙見未愜。而適有閩中之行,其還也,又如杭州。……今病小間,輒粗陳所見,以副下問之意。……“蕭牆之內”所包者廣,卿、大夫外朝亦即在此。季氏與諸大夫朝夕治事,無不於斯,不均、不安,內變將作,或同列謀之,或僚屬謀之,皆可發於蕭牆之內,不必定斥魯公也。鄙見如此,未知有當否?[103]

    此札撰於同治九年秋[104],時俞氏主講杭州西湖詁經精舍。蓋前一年《正義》第十九卷《季氏篇》刻成(詳下),叔俛因以此卷質之。又,孫詒讓《籀䯧述林》卷十《與劉叔俛論《論語》義書》,云:

    昨日下稷辱惠顧,敬聆緒論。以前舉質“哀公問有若”章《漢石經》異文,猥荷不棄芻蕘,以為致塙,仰見虛衷下問之盛,曷任欽佩。邇來校讀尊疏,又得賸義數事,謹再質之執事,未敢自以為是也。[105]

    此信亦撰於同治九年[106],時孫衣言署布政使,孫詒讓侍父江寧,因得與叔俛結識論交,叔俛以《正義》稿屬校。孫氏舉《為政篇》“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八佾篇》“告朔之餼羊”、《雍也篇》“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鄉黨篇》“吉月必朝服而朝”、《陽貨篇》“惡紫之奪朱”五事,俱孫氏治《禮》之心得,未經前人道及者;另又舉“德不孤必有鄰”、“關雎之亂”、“予縱不得大葬”三義,以補《正義》所未及。而札首所言“哀公問有若章《漢石經》異文”者,熹平石經殘字有“蓋肆乎其肆也”六字,歷來考證石經者皆不知此六字何屬,孫氏獨悟此六字應為《論語·顏淵篇》哀公問有若章石經校語,今本此章“盍徹乎”、“如之何其徹也”,石經《魯論》本“徹”字作“肆”,《鹽鐵論·取下篇》云:“樂歲不盜,年饑則肆”,正本《魯論》此文。孫氏《書南昌府學本漢石經殘字後》詳載其說,文末云:

    自宋元以逮近代,石經之考,殆逾十家,而於此條咸莫能辨證。余友寶應劉君叔俛補其父楚楨年丈《論語正義》,遂疑其為逸文,實非也。同治庚午、辛未間(九、十年),余在江寧,曾舉此義以告叔俛,亦深以為然。因其書已刊成,未及追改。[107]

    孫詒讓《籀䯧述林》,民國五年刻本。

    此皆叔俛與東南諸友討論《論語》義之例也。由此可見《正義》付刻之前,叔俛猶與諸友時相商度,隨時增補改訂也。

    至《正義》付刻之年,劉文興《劉楚楨年譜》云:“《論語正義》,……同治丙寅(五年)告成,適應曾文正聘,校書金陵,遂以付刊。”[108]《販書偶記》卷三著錄,亦稱“同治丙寅刊”[109];今人著錄、引述,遂皆稱同治五年刊本[110]。此蓋因叔俛《後序》撰於五年三月,而原刻本馮志沂署檢亦題“同治丙寅”故耳。惟今考之,此說未確。如前所述者,《正義》引書多同治六年叔俛赴江寧後修訂增改之條。其次,據陳立《論語正義序》云:

    楚楨先生成進士,宰畿輔,草未就。授哲嗣叔俛明經續成之,為若干卷,而楚楨先生旋下世。既從明經假讀竟,乃敘而論之。[111]

    此序末署同治八年四月,其文後來曾經叔俛增飾[112]。味《序》中“從明經假讀”之語,知八年初夏,《正義》仍未付刻,故陳立所見者猶叔俛稿本,則歷來著錄以為“同治五年刊本”者,其誤顯然。今繹上引俞樾《與劉叔俛書》,云:“去歲承寄示所撰《論語正義》弟十九卷,受而讀之”,此蓋叔俛以新刻《季氏》一卷質之,非以稿本遠寄求正也,故俞樾亦久久始作答。此札撰於同治九年,則《正義》開始付刻,應在八年秋、冬間。蓋此書同治四年寫定後,復經數年增削改訂,至是始付剞劂。

    另據同治九年孫詒讓《與劉叔俛論《論語》義書》,言“邇來校讀尊疏,又得賸義數事”云云,亦叔俛以新刻諸卷質之,故孫氏所舉五事及漢石經異文,因《正義》已付刻,故未及追改。另檢《曾文正公手書日記》,同治十年八月四日條載:

    閱《論語正義》,係寶應劉寶楠楚楨所著,其子恭冕足成刊刻,本日新送來者。[113]

    此叔俛以《正義》新刻諸卷呈閱也。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條記:

    得陳六舟片,以新刻劉氏父子《論語正義》樣本一冊見眎。卷七《雍也》一卷、卷十一至十三《鄉黨》三卷,皆題曰“劉寶楠學”;卷十九《季氏》一卷、卷二十二《子張》一卷,皆題“恭冕述”。……其書尚未刻成,體例與焦氏《孟子正義》相似,博取眾說,詳而有要,足以並傳。[114]

    胡玉縉《論語正義書後》,據越縵《日記》此條,遂言《正義》“刊成當在壬申、癸酉間”[115],即同治十一、二年。然考《小莽蒼蒼齋藏清代學者書札》下冊,叔俛《致劉恭甫第一書》云:

    新歲再得書並大著墓志二通,淵雅簡潔,必傳之作,佩服佩服。……《論語疏》未刻十一卷,現已陸續謀付刊,計明歲當可畢工。從前奉贈數卷中有冕所評《論語》,乞即鈔寄,將來仍須剜改,或抽換數葉方好。……郭中丞俟新撫接印即南歸,劉鷺汀先生亦欲歸去,此間講學之友無一人,只門下聰俊者尚可與言。……陳卓人先生《白虎通》何時可刻竟?其遺稿曾付刊否?[116]

    此札未具年月。考陳立卒於同治八年十月[117],札中問其“遺稿曾付刻否”,則必撰於同治八年十月以後矣。其言“郭中丞俟新撫接印即南歸”,指湖北巡撫郭伯蔭。郭氏同治六年任鄂撫,十二年十二月因病卸職,由湖南布政使吳元炳接任[118]。復據札首“新歲得書”之語,則此札應撰於同治十三年一、二月間,其時《論語疏》已刻者僅過半,尚有十一卷未刻,則胡玉縉謂“刊成當在壬申、癸酉間”,其說未確。今據叔俛《劉君恭甫家傳》,文末云:

    訓導君(文淇)初與友朋為著書之約,……而先君子得《論語》。先君子所作《疏》,已及大半,授冕續成之,光緒初梓行。[119]

    是《正義》刊刻,光緒初年全書始告竣。由道光三十年(1850)叔俛稟命續撰,至光緒元年(1875)全書刻成,前後時間長達二十六年,叔俛始終其事,平生精力胥在《正義》一書。其書刊成後,叔俛始專意科舉,光緒五年舉於鄉,年五十六矣;九年六月,以風疾卒於家,距《正義》刻成,僅八、九年耳。渠嘗欲繼此續撰《禮記正義》,終以年力已衰,不及為之。[120]

    四、結論

    劉氏《論語正義》,為清代《論語》學集大成之作,承學者至今籀讀不已。顧歷來學者於其書撰著經緯,言者每多歧誤。茲考其撰著始末,其可得而言者凡若干事:

    (一)劉文淇、劉寶楠相約著書,各治一經,為之疏證,今由劉文淇《江淮泛宅圖序》及楚楨書札考之,其事始於嘉慶二十四年秋,同立約者,二劉及薛傳均三人,由楚楨發起其事,劉文淇任《左氏傳》,楚楨則治《毛詩》。其後二劉迫於生計,依人為食,迄未能專意著述。道光八年,二劉鄉試復黜,至是前後十次被落矣,二人侘傺之餘,有感於長年困躓場屋,歲月虛擲,因復申前約,此次相約為諸經新疏者四人,劉文淇治《左傳》,楚楨改治《論語》,梅植之分任《穀梁》,陳立則治《公羊傳》。《清史列傳》、《清史稿》以為同立斯約者,復有柳興恩、包慎言二人,此沿劉恭冕《後序》之說,應非其實。

    (二)道光八年後,二劉仿焦循著《孟子正義》之法,各為《長編》。惟二人謀食授館,不足贍其家,其後仍數度赴試。劉文淇為人校書、編刻為生計,以優貢候補訓導終其生,所著《左氏傳舊注疏證》,生前成稿者僅隱公元年至四年一卷耳。楚楨則於道光十五年舉人中式;二十年成進士,年五十矣,以知縣即用,分發直隸,先後歷文安、元氏、三河等縣。咸豐五年九月,以勞瘁卒於三河任,《論語正義》成於其手者,僅《學而篇》首章、二章耳。

    (三)楚楨因官事旁午,道光三十年春以《長編》舉畀次子叔俛,屬其續撰。叔俛殫精竭力,黽勉從事,咸豐五年秋楚楨卒時,所為《正義》稿已至《季氏篇》,楚楨“知此書之將成”,告成有日,足慰平生夙志矣。《正義》原刻本卷一至卷十七,每卷首題“劉寶楠學”,此叔俛孝心肫摯,悉以所業歸美先人;其後諸卷,楚楨卒後叔俛繼志述事者,故署“恭冕述”。全書於咸豐七、八年間始成初稿;其後復多更張改訂,迄同治四年秋乃繕錄清本。同治六年,叔俛校書江寧,猶挾其稿,據所見聞,隨時增訂補益也。

    (四)歷來學者著錄、稱述,多以《正義》為同治五年刊本。實則此書同治八年秋、冬間始付梓;迄光緒初年,全書刻成,為當日四家相約重撰新疏,首部告成並付梓者[121]。距叔俛道光三十年稟命續撰,前後二十六年,始終其事,蓋平生心力胥在《正

  • 前5章笔记

    作者:momo 发布时间:2024-04-12 15:15:00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超值(228+)
  • 购买多(620+)
  • 值得购买(453+)
  • 内涵好书(317+)
  • 图书多(236+)
  • 傻瓜式服务(329+)
  • 推荐购买(131+)

下载评价

  • 网友 曹***雯: ( 2024-12-17 17:34:01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龚***湄: ( 2024-12-30 07:11:58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扈***洁: ( 2024-12-13 00:44:09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康***溪: ( 2025-01-09 16:10:37 )

    强烈推荐!!!

  • 网友 寇***音: ( 2024-12-10 20:42:31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丁***菱: ( 2024-12-10 23:51:54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益***琴: ( 2024-12-19 16:18:32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常***翠: ( 2024-12-14 23:33:04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石***烟: ( 2024-12-15 12:47:43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沈***松: ( 2024-12-13 22:02:26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菱***兰: ( 2024-12-31 16:57:18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辛***玮: ( 2024-12-11 19:32:43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