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精彩诵读183篇(附光盘)——学法语高手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法语精彩诵读183篇(附光盘)——学法语高手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法语精彩诵读183篇(附光盘)——学法语高手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法语精彩诵读183篇(附光盘)——学法语高手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法语精彩诵读183篇(附光盘)——学法语高手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法语精彩诵读183篇(附光盘)——学法语高手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法语精彩诵读183篇(附光盘)——学法语高手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法语精彩诵读183篇(附光盘)——学法语高手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法语精彩诵读183篇(附光盘)——学法语高手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传说中,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我相信了这个传说,学习了法语,才发现……”
其实,传说没有错,你的选择更没有错。
“可是我确实经常感觉被复杂的语法规则和繁多的动词变位折磨得头晕脑胀、精疲力尽……”
那么,这是一本让你放松的有趣的小书:听歌,读名著选段,看幽默故事,了解节日风情,体味人生哲理。原汁原味的小短篇配上参考译文与生词注解,让你踏上一条轻松愉快的学习之旅。
另外,这是一本实用的书:未经任何改动的真实材料将帮助你迅速提高语言能力,丰富多彩的内容将有助于拓展你的文化能力,最终达到改善交际能力的目的。
最后,这是一本展现法语文化独特性的书:书中的选材从具体细节入手,希望能让你看到一个与英语文化或其他文化有所不同的底蕴深厚的法兰西文化。
许多法语成功者认为:朗读和背诵有助于我们对法语单词,词组,句型及习惯用法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对语法的精熟掌握和运用,有助于我们提高法语口语的流利程度,有助于我们法语语感的养成和加强,有助于我们写作水平的迅速提升,真可谓一箭数雕。我们毫不夸张地说:
朗读和背诵是法语学习的彻底革命!
朗读和背诵是到达法语学习彼岸的必经之路!
朗读和背诵是最终征服法语的强大武器!
不过,话说回来,这只是一本小书,一本远不能尽现法语之美的启蒙之书。只希望这颗小星星能带你进入奇妙无穷的法语大世界。
书籍目录:
法语精彩诵读183篇--目录《法语精彩诵读183篇》
经典名作节选48篇
1.巴黎之夜
2.为了你,我的爱人
3.坏学生
4.浪费时间
5.幽谷睡者
6.秋之歌
7.傍晚
8.青蛙想长得和牛一样大
9.知了和蚂蚁
10.下金蛋的鸡
11.狐狸和葡萄
听歌学法语:蝴蝶
12.美女与野兽(Ⅰ)
13.美女与野兽(Ⅱ)
14.灰姑娘(Ⅰ)
15.灰姑娘(Ⅱ)
16.小王子(Ⅰ)
17.小王子(Ⅱ)
18.小王子(Ⅲ)
19.炼丹术士(Ⅰ)
20.炼丹术士(Ⅱ)
听歌学法语:偷偷的爱
21.父亲的荣耀(Ⅰ)
22.父亲的荣耀(Ⅱ)
23.父亲的荣耀(Ⅲ)
24.局外人
25.情人
26.三个火枪手(Ⅰ)
27.三个火枪手(Ⅱ)
28.三个火枪手(Ⅲ)
29.悲惨世界(Ⅰ)
30.悲惨世界(Ⅱ)
听歌学法语:魔力大道
听歌学法语:落叶
听歌学法语:他对我说我很美
节日习俗与文化26篇
听歌学法语:蓝色的爱
听歌学法语:铃兰时节
听歌学法语:马赛曲
听歌学法语:神婴降临
逗你开怀89篇
听歌学法语:玫瑰人生
听歌学法语:我要对他说
听歌学法语:献给奥佛涅人的歌
听歌学法语:假如爱就足够
听歌学法语:十月
哲学故事8篇
附录:谚语、格言94条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法语精彩诵读183篇》是一本让你放松的有趣的小书:听歌,读名著选段,看幽默故事,了解节日风情,体味人生哲理。原汁原味的小短篇配上参考译文与生词注解,让你踏上一条轻松愉快的学习之旅。另外,这是一本实用的书:未经任何改动的真实材料将帮助你迅速提高语言能力,丰富多彩的内容将有助于拓展你的文化能力,最终达到改善交际能力的目的。最后,这是一本展现法语文化独特性的书:书中的选材从具体细节入手,希望能让你看到一个与英语文化或其他文化有所不同的底蕴深厚的法兰西文化。
精彩短评:
作者:柠檬的颜色 发布时间:2020-08-25 21:36:16
补。快速了解GRE,挺好。
作者:fengchan 发布时间:2011-05-30 14:39:56
错误不少,比较糟糕。
作者:LPP612 发布时间:2012-06-04 10:57:08
34/66.些许山寨的感觉,但是总体内容还不错。有名著节选、节日介绍、法语笑话、哲理故事和谚语格言,内容丰富,长短适中。但有一些错误和不严谨需要自己鉴别。
作者:Elact 发布时间:2014-03-21 22:26:33
非常受益的一本书。
作者:南。 发布时间:2007-11-04 12:28:13
明年四月,我们一起相约。
作者:相思始觉海非深 发布时间:2021-06-03 21:30:03
非常棒的工具书。
深度书评:
强推!
作者:Aziz 发布时间:2011-07-04 14:09:39
【转】李旭:《书》《诗》政教传统下的 《大学》义理纲维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2-08-10 12:16:34
作者简介:李旭,1985年11月生,广东电白人,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讲师。目前主要研究专题为:先秦思想脉络下的《大学》《中庸》疏证,汉宋礼学的秩序理路嬗变研究,《史记》考源疏证。
摘 要:《书》《诗》二经是《大学》重要的思想渊源,《尚书·康诰》一篇所体现的政教传统,尤为《大学》首句之义理原型所在。《康诰》载,周公述文王受命历程,始于"克明德",进而"显民",终而"丕显"于天;以"天命在周"为前提,周公勖勉周室后人赓续文王德业,其要在保民,而保民之本又在于自身之敬慎其德。根据《康诰》之政教理念,观照《大学》首句"明明德"语,可见其蕴含双重"明"义,实际上对应于"天命在周"这一终极状态;继云"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盖依循周公守成之教,呈现"承天命→保民→敬德"的推本逻辑。八条目"明明德于天下"至"格物"之论,乃承接这一推本逻辑而来;后续格致至治平之序,复由本及末,正面拓展出一条明德开显之路,在此过程中,《大学》将《尚书》政教传统中特殊性的明德与普遍性的敬德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普遍性的明德精神。
关键词:《康诰》;《大学》;敬德;明德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2020年07期
一、重探 《大学》本义: 辨章汉宋与溯源 《书》《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关于《大学》首句的义理层次、逻辑关系,历代儒者聚讼纷纭,最大的诠释张力,盖存乎汉宋之间。
汉儒郑玄云:“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止,犹自处也。”(《十三经注疏》第5册,第983页)又释篇中所引孔子言“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云:“人亦当择礼义乐土而自止处也。”(同上,第984页)又释所引《诗·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句云:“此美文王之德光明,敬其所以自止处。”(同上)诸条注文虽可见一贯呼应之处,但仍嫌简奥,其间逻辑不易把握。如孔颖达以首句三目为并列关系,恐于《大学》及郑注本旨,尚未达一间。
宋儒重《大学》,尤以朱熹《大学章句》影响深远。首句朱注,仅就文字训诂观之,已可见在每一环节上,均与郑注发生分歧:“明明德”之上“明”字,郑释为“显明”(《十三经注疏》第5册,第983页),强调外在影响,朱释为“复其本体之明”(见朱熹,第3页),强调内在自觉;郑注本“亲民”(《十三经注疏》第5册,第983页),朱子从程子说改读为“新民”(朱熹,第3页);“止于至善”,郑释为“自处”,强调自身行止,朱子释为“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同上),不限于个体,更就群体而言之。朱子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三纲领”,其说明朗有力,但不无可商之处,如释最后一环“止于至善”,仅仅是推极前两环而悬设一理想境界,并无更进一层的义理特质,实际上仅见“二纲领”,而未真正构成“三纲领”的义理纲维。
宋以后,对于朱子《大学》思想提出质正者,以明儒王阳明说最著。《传习录》开篇载阳明驳程、朱“新民”说,具体论点得失姑置不论,其论“明明德”“亲民”的次第,上溯《尚书·尧典》“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之说,注意到《大学》义理的《书》学渊源,此一视角仍值得我们深入体会。近代以来,从文献溯源角度探究《大学》义理者,首推唐文治。唐先生《〈大学〉大义》一文,从《大学》篇中所引《尚书》《诗经》之片段词句的呼应关联出发,勾勒出“成周大学生徒”所承“文王之教”这一立体的政教传统,为我们开辟了探究《大学》义理的本源性、整体性视域。(见唐文治,第3-4页)此外,新近又有孟琢《明德的普遍性:〈大学〉“明德”思想新探》一文,上溯金文及《尚书》《左传》《国语》中的“明德”用例,颇具新意。(见孟琢)
上述三家之说虽上溯《书》《诗》等本源经典,却仍有可商之处,其共同问题在于:在解读《大学》之际,无法摆脱朱注强劲诠释力量的深刻影响。这集中体现在对于“明明德”的理解上:就“亲民”问题与朱子立异的王阳明,论及“明明德”内涵之际,径云:“《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王守仁,第2页)唐文治赞成阳明之说,以为其“语极分明”(唐文治,第7页)。孟琢通过传统训诂方法,考察“在明”与“自明”的语义特点,阐发出一层内在的“理性凝聚”之义,也显然以首句之“在明明德”与后文之“自明”章在意义上完全对应。(见孟琢)三家之说,都从德性自觉的角度理解“明明德”,可以说仍在朱子诠释的笼罩之下。
《大学》“自明”章云:“《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朱子认为此章是首句“明明德”之传。(见朱熹,第4页)这种经传对应的理解,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自明”章是对“明明德”全幅内涵的阐释。实际上,细玩《大学》全文,我们虽可把握到后文分论部分与首章之间清晰的呼应关系,但也不难看出,分论并非首章“三纲八目”全幅内涵的平铺式阐释,而往往从某一特殊角度展开论说。然则“自明”章引《尚书》“克明德”“克明峻德”语,其意义是否完全对应、等同于首句之“明明德”,仍待反思。关于这一问题,笔者以为,我们需要重访《康诰》《尧典》诸篇的整体脉络,并留意郑注的视角。
二、“明”义的双重性: 上古君师德业的始终规模
殷、周鼎革,殷人未附周室,三监乱后,康叔年少而受封殷余民,其兄周公谆谆告诫,记载于《康诰》篇中,体现了西周初年的全局性思考。周公吿康叔云:
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天命,越厥邦厥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尚书·康诰》)
周公在向康叔阐述治理殷余民的具体事项之前,首先回顾文王的整体德业规模:“丕显考文王。”“丕,大也。显,光也。”(孙星衍,第359页)“丕显”一词,乃称叹文王德业的终极境界,光明昭著,影响至大。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泛泛的叹美,实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文王德业何以能够“丕显”?周公指出,因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其德行事业得以“显民”,进而“闻于上帝”,最终,“天乃大命文王”。
关于王者受命,周人之说尚多见载于《尚书》他篇,如周公回顾文王得贤臣辅佐而受命云:“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尚书·君奭》)康王称文武受命云:“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务咎,厎至齐。信用昭明于天下,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用端命于上帝。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尚书·康王之诰》)平王称文武受命云:“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尚书·文侯之命》)成王称周公敬承天命云:“公明保予冲子,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师,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迓衡不迷,文武勤教予冲子,夙夜毖祀。”(《尚书·洛诰》)周公自警并告诫召公、成王等敬承天命云:“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尚书·君奭》)周公勉励成王敬承天命云:“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尚书·立政》)不仅有周受命,周人论及商汤受命,其表达也类似,如周公云:“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尚书·多方》)又云:“越成汤陟丕厘上帝之耿命。”(《尚书·立政》)上述引文中,描述王者受命,所用“显”“光”“昭”“耿”等修饰语,均可以“明”为训。
又《诗经·大雅·文王》描述“文王受命作周”之德业,勖勉周室子孙“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以保“骏命不易”,语境、旨趣与《康诰》相通,其首章云:“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郑笺云:“文王初为西伯,有功于民,其德著见于天,故天命之以为王,使君天下也。……周之德不光明乎?光明矣。天命不是乎?又是矣。”(《十三经注疏》第2册,第533页)诗中曰“昭”曰“显”,皆是在天命的层面讲。由是观之,《康诰》云文王“丕显”,实质即指承受天命。
细绎《康诰》文脉,我们可以看到,文王生平德业,始于“克明德”,终于“丕显”于天;《文侯之命》讲文王从“克慎明德”,到“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其意亦与《康诰》相通。又《诗经·大雅·大明》回顾文王受命之历程云: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诗》云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厥德不回”,强调个体的德行,对应本诗首句“明明在下”一句,亦即《康诰》“克明德”之意;然后乃云“天监在下,有命既集”,讲的是天命的反应,对应首句“赫赫在上”一句,亦即《康诰》“丕显”于天,“天乃大命文王”之意。由是观之,文王生平德业之始、终两端,均蕴含着“明”的意味。其始之“克明德”,偏重个体德行的层面;其终之“丕显”“昭升”“敷闻”,则是描述个体德行最终在天命层面的显明。从逻辑上讲,终极的天命之明,须以个体德行之明为基始。唐文治先生已揭橥文王之教乃《大学》总纲之义理渊源,分析至此,我们可以断言,《大学》首句“明明德”实总括上古君师德业的始终两端言之:“明德”一词,对应于《康诰》之“克明德”、《尧典》之“克明峻德”,指向个体德行之明;上“明”字则更进一层,指向个体德行之明在天命层面的显明。“明明德”句郑注“显明其至德”的深刻含义,由此得以呈现。
然而,据《君奭》载,周公告召公“天命不易,天难谌”,又云“天不可信”,《大雅·大明》亦云“天难忱斯”,透露了一种天命无常、天意难以把握的感慨。但如上文所云,周人又往往以“明”来描述天命,如称“天……大降显休命”“上帝之耿命”,甚至直接称“天显”,分明又认为天命是明朗显著的。那么,上天如何显示其意志?或者说,人如何可能把握上天的意志?细读《康诰》,周公所述文王德行之明与天命之明两端之间,存在一个衔接、贯通的环节:“显民”。伪孔传释云:“明此道以示民。”(《十三经注疏》第1册,第201页)孙星衍释云:“《酒诰》云:‘厥命罔显于民。’则此显民言显于民也。”(孙星衍,第359页)由此可见,文王明德的彰明,必须通过“民”这一媒介,“敷闻在下”,乃可“昭升于上”。《洛诰》载成王称周公语:“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君奭》载周公告召公语:“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盖“上”指天,“下”指民,个体德行之明的彰显,必须“格于上下”,乃可谓“丕显”,这背后是《尚书》的“天-民”观。《孟子·万章》引《尚书·周书·泰誓》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显”需透过“民祗”来呈现。(见《尚书·多士》)关于上古政治思想中的“天-民”观,学界已有充分的梳理。(见陈来,第176页)据此,《大学》首句的逻辑关系得以究明:正因天命是透过民心的趋向来显现的,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康诰》篇中,在回顾文王受命的光辉德业之后,周公随即向康叔提出“保民”的期盼,正体现了这一思想:
王曰:“呜呼!封,女念哉!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远,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王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我闻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应该说,“保民”乃《康诰》一篇之主旨,即《史记·卫康叔世家》“和集其民”之意。分析《康诰》的具体语境,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对于康叔而言,“保民”是以文王受命为前提的,“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强调的是绍述文王之德业。用《大学》的话语来说,文王的“明德”之“明”,是先在的状态,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绍遹”、持守、赓续这一状态。其二,周公“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史记·卫康叔世家》),也就是说,康叔保民的对象不是一般的民众,而是“殷余民”,基于这一背景来读“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一句,则“新民”并非宋儒所理解的道德自新之意,而是与殷民更始天命之意。《大学》在引述“作新民”后,紧接着引《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语,正可印证此点:“作新民”,是使殷余民放弃故商之命,而接受周之新命。易言之,让殷余民亲附周室,本质仍是“亲民”。
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保民”“亲民”?依照《康诰》所述文王受命的历程,我们可以勾勒出“克明德→显民→丕显于天”的理路,那么,“亲民”自当以“克明德”为基础。但在《康诰》接下来的论述中,周公向康叔个人德行所提出的要求,并非“明德”,而是“敬德”:“小子封,恫瘝乃
身,敬哉!”就文本脉络而言,前文既称文王“克明德”而“显民”,后文转而强调康叔应“敬德”以“保民”,然则“明德”“敬德”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有待进一步辨析。
三、敬德与明德
“敬”的精神贯穿《尚书》始终,尤其集中于《周书》部分,前辈学人对此多有论述。如徐复观论“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跃动”(徐复观,第15页),特重“敬的观念之出现”(同上,第20页),认为这代表了一种在政权鼎革之际孕育出来的“忧患意识”(同上):“一个敬字,实贯穿于周初人的一切生活之中。……‘敬德’是行为的认真,‘明德’是行为的明智。”(徐复观,第22-23页)陈来也注意到,“明德和敬德的提法在西周文献中反复出现。”(陈来,第282页)但对于敬、明二德之间的逻辑关系,徐、陈二先生未作进一步的分析。相较而言,牟宗三的论述更为深到:“在中国思想中,天命、天道乃通过忧患意识所生的‘敬’而步步下贯,……在孔子以前的典籍早已有‘敬’和‘敬德’,进而有‘明德’的观念。”(《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8册,第16页)牟先生认为“敬德”在先,基于“敬德”,始有“明德”观念,其说富有启发性,惜乎点到为止,未作详说。以下仍回到《尚书》的具体语境,来讨论此一问题。
《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伪孔传云:“惟汝大明父文王,能显用俊德,慎去刑罚,以为教首。”(《十三经注疏》第1册,第201页)《尚书·尧典》“克明俊德”,郑玄注云:“俊德,贤才兼人者。”(同上,第20页)亦从选贤角度释“明德”。此以“显用俊德”释“明德”,是从选用贤才的层面讲,与后世从个体德行层面讲“修明其德”的理解有别。但伪孔传之说并非无稽。在《尚书》中,“明德”与“慎罚”往往并举,如周公云:“乃惟成汤,……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尚书·多方》)明德与慎罚实为一事之两面,周公尝告成王,文王能知人:“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尚书·立政》)能用人:“克俊有德。”(同上)然后能慎罚:“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训用违。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兹。”(同上)文王自身并不直接处理刑狱之事,而是通过选用贤人来专司其事,此乃文王之“慎罚”。因此,周公希望成王“克用常人”“其勿误于庶狱”(同上)。慎罚是从德教的反面讲,而从正面来看,对于天子之德的彰显来说,选用贤人是必要的条件。周公又尝告召公:若非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等贤人辅佐,文王“蔑德降于国人”(《尚书·君奭》)。从这个角度讲,《康诰》“克明德”一语,当蕴含着“显用俊德”一层意思。
但必须指出,“显用俊德”仅是“克明德”的第二义,这一层含义仍是以文王之德为基础的。文王“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这种选贤明辨的品质,《尚书》往往以“哲”称之,如在虞舜时代,皋陶论有德者为政,能知人安民,德教乃由近及远,禹回应云:“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尚书·皋陶谟》)可见“哲”指称能知人、能官人的君德;而“哲”又是以“明”为基础的,《洪范》“五事”畴云:“视曰明,……明作哲”。由是观之,“克明德”当以文王之“明哲”为第一义。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周书》中,“明哲”实际上往往以“敬”为基础。如周公云:“封!我闻惟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自成汤咸至于帝乙,成王畏相。惟御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饮?”(《尚书·酒诰》)“迪畏天显小民”“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此皆敬德之表现,如此乃“经德秉哲”,可称“哲王”。周公又云:“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尚书·无逸》)亦可见四位哲王之明哲,乃以敬德为本。周公又云: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尚书·召诰》)
此章反复申明敬德的重要性,其中“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一语,伪孔传释云:“今天制此三命,惟人所修。修敬德,则有智,则常吉,则历年。为不敬德,则愚,凶,不长。虽说之[于天],其实在人。”(《十三经注疏》第1册,第223页)此说阐明“敬德”乃“智”(“明哲”)的前提、基础,尤为深到。牟宗三先生释云:“天既命我以明哲,我即当好好尽我的明哲。尽我的明哲,那就是敬德,是明德慎罚了。”(《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8册,第17页)可见人对自身“明德”的自觉与持守,正是出于对天命的敬畏。
综上所述,敬德为明德之基础,但明德不止于敬德。《君奭》载周公言:“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颇能反映“明德”的层次:首先,就个体而言,对于自身德行的敬慎,是德行之自觉与修明的基础;进而言之,以自身明哲为基础,则可以明辨、选任贤人。把握到这一点后,我们可以回到前面提出的问题:为何在《康诰》中,周公以“明德”描述文王,而以“敬德”要求康叔?梳理《尚书》辞例,不难发现,“明德”的主体乃是受命之王,上文所引文献,多可为证,今再举数例明之,《尧典》称帝尧:“克明俊德。”周公称商诸贤王云:“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尚书·多士》)周公称文武之德云:“先王既勤用明德,怀为夹,庶邦享作,兄弟方来,亦既用明德。”(《尚书·梓材》)伪孔传云:“文武已勤用明德,怀远为近。……万方皆来宾服,亦已奉用先王之明德。”(《十三经注疏》第1册,第213页)召公称成王之德云:“予小臣,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尚书·召诰》)而“敬德”的主体范围,则广泛得多,我们读《周书》,不仅看到周公以“敬”义提醒成王、召公、康叔,且包括各方诸侯乃至百姓。如周公戒多方云:“时惟尔初,不克敬于和,则无我怨。”(《尚书·多方》)周公戒殷余民云:“尔克敬,天惟畀矜尔;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尚书·多士》)穆王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尚书·吕刑》)还可见敬德是对“百姓”的要求。
对应于“明德”“敬德”两点,《康诰》实际上呈现了两条脉络,一是以文王为主体的天命凝集历程:克明德→显民→丕显于天;二是以周公、康叔为主体的天命绍遹意识:丕显文考→保民→敬德。在前一脉络中,文王不仅敬德,且克明德,故能积极地开辟王业,凝集天命;而在后一脉络中,周公向康叔强调敬德,则是以文王受命为一大前提,在此前提下,周人所面对的是守成问题,故多谨慎戒惧之意。而天命在周这一状态的保持,不仅是文王之后的周天子的责任,实际上关涉诸侯、多方、多士乃至百姓,故敬德是更普遍的要求。
四、《大学》义理纲维新释
讨论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学》首句之逻辑,正是顺着《康诰》第二条脉络——周人天命绍遹意识——展开的:如前文所论,“明明德”所对应的,是文王明德丕显于天,天命凝集周邦的状态。对于周人而言,如何保持此一天命在周的状态?曰:“在亲民”。如何“亲民”?曰:“在止于至善”。“止”之为义,强调的是普遍的敬德。《大学》后文论“止”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此章并非专就在上位者而言,亦非悬设遥不可及的高远理想,而是针对人类社群之种种伦理位分,为群体中的每一个体指陈其行止的分际。故此章引述《文王》诗“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之语,并非凸显特殊的君德,而是呈现普遍的敬德。虞廷之上,大禹进言帝舜:“慎乃在位……安汝止。”(《尚书·皋陶谟》)义亦相通。郑释“止于至善”云:“止,犹自处也。”强调个体性的道德自律,正与敬意相通。
问题在于,《大学》首句为何与周人的天命绍遹意识相呼应?这一点当结合《大学》立意所根据的历史脉络来理解。虽此篇作者、成书年代尚存在种种争议,但其开篇择取历史上一具体学制背景——大学——作为论理的据点,则是显见的事实。于三纲领之后展开的八条目,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为先导之语,亦可见义理纲维背后的历史感;通篇广引《书》《诗》,诚如唐文治先生所揭示的,体现了“成周大学生徒”所禀受的唐虞三代特别是西周以来的政教传统。正因如此,《大学》开篇论述“大学之道”,秉承《书》《诗》所见周室政治文化精英之天命绍遹意识而作概括、提炼,实为题中应有之义。
紧接着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的义理纲维,并不仅仅是步趋《书》《诗》政教传统,实际上,《大学》首章随后展开的八条目,相较于三纲领之说,已呈现出一种微妙的转化。孟琢剖分《大学》义理内涵之“传统”与“新变”两个层次,指出“前人以《大学》为政治文本,是基于传统;以《大学》为道德文本,是立足新变”(孟琢),颇具启发性。据文本脉络观之,《大学》首章为何要在三纲领之后,接着展开八条目的论说?为何阐明八条目之际,行文不避烦琐,往复论述两遍?《大学》相对于《书》《诗》政教传统的新变,宜从此处悟入。应该说,三纲八目的逻辑次序,要在“本末”二字。如前文所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步步推本的关系。实际上,八条目的第一重论述逻辑,正与三纲领相应,结合后文的表述(分论部分之“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对应首章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其余环节亦类此),可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致知在格物”一段话改写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在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在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在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在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在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字表推本之意,此处逆推八环,呈现出相对为“本末”的逻辑关系。以《孟子·离娄上》之语言之,天下、国、家、身之关系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对于个体生命,《大学》进一步推究其内在层次,从八条目的逻辑形式观之,可见:身之本在心,心之本在意,意之本在知,知之本在物。其中“明明德于天下”一环,当是对应于首句的“明明德”。朱子把“明明德”理解为个体性的道德自觉,而“明明德于天下”,则是经由“新民”这一推扩的环节,最终达到“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朱熹,第3页)的至善之境,这恐怕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明明德于天下”这一表述,脱胎于“昭明于天下”(《尚书·康王之诰》)及“敷闻在下”(《尚书·文侯之命》)诸语,强调的是个体明德对于天下的广泛影响,其中蕴含着一重天命意识,正与前文所论析“明明德”的基本内涵——明德丕显,格于上下——相应。
八条目接下来的“在治其国……在齐其家”,对应“在亲民”;“在修其身……在正其心……在诚其意……在致其知……在格物”,则对应“在止于至善”。如前文所论,这一推本的逻辑,是以圣王受命为前提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讲的是周公、康叔、成王等文王之后的政治家所面对的守成问题。但接下来《大学》又把这一逆向推本的逻辑,再作正面的陈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绝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把周公、成王们敬慎警惧的守成心理,转化为一种正面开拓的积极指向。
易言之,八条目的第二重脉络,实际上是对应于前文所归纳的王者受命历程:克明德→显民→丕显于天。正因如此,八条目的根本,落在了“格物致知”的环节,“知”与“明”义相通,可见八条目并未局限在“敬德”上,而是凸显更积极的“明德”精神。这种由“敬”至“明”的微妙转化,在“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语中,即有所透露:“止于至善”当以“知止”为前提,“知止”乃是“明德”的表现。
前文已经阐明,在《尚书》所呈现的政教传统中,“敬德”是普遍的,而“明德”是特殊的。此处需要指出的是,《大学》中从三纲到八目的“敬-明”转化,不是从普遍性的敬德返回特殊性的明德,而是拓展出一种普遍性的明德。正因如此,《大学》特别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最后,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本文开篇所引的《大学》“自明”章:“《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前文已经辨析,这一段话并非“明明德”句全幅内涵的直接释义,至此,这一段话的意义可以解读如下:基于《尚书》对上古君师“明明德”之典型的整体描述,《大学》聚焦、凸显其中的基始环节——“克明德”,呈现出一种原始、循本的意识。此原始、循本意识,不仅是在逻辑上由“明明德”的终极境界反推“克明德”的基始意义,而且隐含着一种在历史时序上回溯的努力。“克明德”讲的是周文王,“顾天之明命”讲的是商汤,而“克明峻德”讲的是帝尧。若说周公、康叔、成王之前,有文王的典范在;文王之前,有商汤的典范在;商汤之前,有帝尧的典范在。那么,帝尧之前,更有何人可以取法?回溯至此,则上古君师无所依傍,独立开辟的精神意态,呼之欲出,故《大学》云:“皆自明也。”其自觉自任之义,正与《孟子·尽心上》所谓“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相通。
循由《尚书》所述上古君师之成德节次,《大学》铺陈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其根本要义,一言以蔽之,曰:明德的开显。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学》并非乐观地认为,一旦人对自身明德有所自觉,即可自然而然地抵达治平之境,从《大学》后文看来,自“诚意”以上的每一步拓展,都极其困难,故《大学》在每一个进阶环节,均首先从反向提醒学者其艰难处,如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此等处均非在思辨的层面,给“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等概念下一劳永逸的定义,而是为“大学之道”的践行者,谆谆诲示可能的陷阱与歧路:此间存在的戒惧、艰难、负荷之意,仍是“敬德”的精神。易言之,明德的开显,依然离不开持敬的工夫。
孔子尝言:“仁者其言也讱。……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真切的践履工夫,形诸言辞,必然带有一种艰难感、负荷感。孔门诸子,颜渊之后,最能体现此种践履之真切负荷精神者,首推曾子。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同上)此种践履精神,适可与《大学》所表达的明德步步开显之艰难感相印证。由是观之,《大学》一篇,盖为曾氏之学。
参考文献:
[1]古籍 : 《礼记》《论语》《孟子》《尚书》《诗经》《史记》等。
[2]陈来,2017 年 : 《古代宗教与伦理: 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
[3]何益鑫,2019 年 : 《论〈大学〉古义——以“格物致知”与“诚意”的诠释为中心》,载《中国哲学史》第4 期。
[4]黄汝成,2006 年 : 《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5]劳思光,2015 年 : 《新编中国哲学史》,三联书店。
[6]陆德明,1983 年 : 《经典释文》,中华书局。
[7]孟琢,2019 年 : 《明德的普遍性——〈大学〉“明德”思想新探》,载《中国哲学史》第2 期。
[8]《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8 册,2003 年,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9]《十三经注疏》,2011 年印,台湾艺文印书馆。
[10]孙星衍,2004 年 : 《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
[11]唐文治,2018 年 : 《四书大义》第3 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2]王守仁,2015 年 : 《王文成公全书》,中华书局。
[13]徐复观,1969 年 :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
[14]朱熹,2012 年 :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7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小说多(285+)
- 无盗版(332+)
- 少量广告(331+)
- 博大精深(592+)
- 图文清晰(383+)
- 无水印(131+)
- 不亏(495+)
- 目录完整(148+)
下载评价
- 网友 焦***山: ( 2024-12-31 14:05:17 )
不错。。。。。
- 网友 苍***如: ( 2025-01-03 09:29:48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冯***卉: ( 2024-12-16 23:46:01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相***儿: ( 2024-12-25 04:01:22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陈***秋: ( 2025-01-07 21:00:50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孙***美: ( 2024-12-13 07:39:47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养***秋: ( 2024-12-23 18:21:05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宫***玉: ( 2024-12-11 21:18:14 )
我说完了。
- 网友 菱***兰: ( 2024-12-15 11:23:42 )
特好。有好多书
- Henri Matisse (Taschen Basic Art Series)马蒂斯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群书治要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2018年版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辅导教材: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2023新版学霸的暑假暑期阅读语文1升2语文阅读集训1年级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颜氏家训集解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二十四史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纯手绘小学生手抄报300例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从零开始做资金预算会计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申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2020中公版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A Few Bloody Noses: The Realities and Mythologie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ISBN=9781585672738)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4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6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