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黄帝内经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0:17

黄帝内经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黄帝内经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精美图片
》黄帝内经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黄帝内经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379444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8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34.90
  • 纸张:轻型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0:17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本书参考了目前《黄帝内经》的大量研究成果,不但将原有经文翻译成了现代人容易理解的白话文,而且结合生命科学、道家养生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中或隐或显的思想采用图解的形式进行全方位解读。本书可以为您扫清阅读中的外围障碍,解读更深入、更透彻,力求使您轻松读懂每一句话。破解生死迷津,掌握健康根本,阴阳调和看四季!汲取智者千年养生精华,百病从此不再生!


书籍目录: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论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论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论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

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作者介绍:

陈飞松,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重量保健专家。现为北京亚健康防治协会会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考试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抗癌协会理事。一直担任《中国临床医生》《北京中医》等期刊编委。

于雅婷, 主任医师、高级药膳食疗师、中国特效医术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现任北京亚健康防治协会理事兼饮食健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人养心、养性、养生的智慧结晶

◇中国人养生智慧百科全书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典籍,是中国人养心、养性、养生的千年圣典。《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本书将原有经文翻译成了现代人容易理解的白话文,结合生命科学、道家养生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中的思想采用图解的形式进行全方位解读。



精彩短评:

  • 作者:我见青山不妩媚 发布时间:2023-04-11 22:05:18

    emm

  • 作者:变日如水 发布时间:2020-04-09 18:08:19

    还是法律出版社的靠谱一点,捡起来,捡起来。

  • 作者:万有引力之后 发布时间:2017-07-23 12:54:36

    整个品牌发展历程还是交代得不错的。Anheuser Busch in Bev。美国人对自己“民族企业”的骄傲感,什么时候中国人也能学学?对商业策略分析较少,更具文学性。

  • 作者:Morning 发布时间:2020-02-20 21:17:54

    基本在讲爱女人但更爱妈妈,这是活下去的想法。喜欢《理由》那一首。

  • 作者:大毛光光头 发布时间:2013-07-05 22:08:51

    老罗有点话痨。自己退休得早,离第一线远了,就只能反复说过去的事情。

  • 作者:陆望南 发布时间:2019-03-30 17:02:44

    你是童夕,我却不是南一。


深度书评:

  • 我们在“这里”都看见了什么?

    作者:petitnicolas 发布时间:2017-10-30 17:08:09

    刚拿到中文版的

    HERE

    ,看封面我还以为是一本Edward Hopper的画集。

    理查德•麦奎尔作品《这里》的封面

    美国画家Edward Hopper的三幅作品(局部)

    初翻开《这里》时的震撼,会让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读者难忘。

    这样一本凑不出完整故事情节的漫画作品其实也在讲故事,只不过主人公是新泽西州的一间平凡客厅和其周边的一亩三分地。由于时间跨度特别大(数十亿年),碎片化信息非常多,叙事的线性逻辑又被完全打乱,初读时很难让人理出头绪来。阅读过程中,我始终没能“入戏”(不知是因为“换场”过于频繁,还是因为缺乏扣人心弦、滚滚向前展开的情节),没有代入感,更不会对号入座。我一直置身画外,静观其变。这有点儿像小津安二郎的作品给人的观感:长久的定格画面,安安静静、平平常常,没有突发事件,亦没有奇观;一切如自然状态,花开花落,四时更替。画面是不动的,只有人入画出画,观看的方式就是“等待”,是一种特有的静观。

    在我看来,让《这里》好评如潮,成为《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并斩获安古兰漫画节大奖的,是它将时间在“这里”曾经/正在/将要留下的痕迹以拼贴的方式,耐人寻味地组合在了一起,

    让不值一提的日常琐碎闪现出别样的光辉

    。叙事手段的全新尝试和对时空关系的大胆探索让人大开眼界。上亿年的时间跨度和意味深长的蒙太奇式图像拼贴让这部实验性作品的艺术性和哲理性同样出众,能为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甚至可以颠覆一些既有认识。

    《这里》最吸引我的,是散落在时间长河中无足轻重的瞬间和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孤立地看,这些瞬间和细节寡淡且平庸,但被精心拼凑在一起,就变成了“时空陈列馆”中珍贵的展品,等着参观者读出其中的故事。

    作为一名参观者,在理查德·麦奎尔精心打造的“时空陈列馆”中逛久了,我难免也生出些许感慨,且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1.

    生命中的无常不再那么可怕

    面对这样一本看似杂乱无章,堆满了庞杂内容的漫画,如果能跳脱出来加以审视——至少是从足够高的高度和足够大的时间跨度上观看——就会发现别样的景致。

    麦奎尔选中地球上一块儿弹丸之地,带领读者盯着它一口气看尽上下几十亿年。看久一点儿,看远一点儿,我们才更容易体悟到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这样的人生无常其实是“恒常”的

    。印第安原著民、欧洲殖民者、麦奎尔的家族成员,以及活在酷炫科技之中的未来人类都在重复着相近的喜怒哀乐。当我们意识到人类开荒造地、生息繁衍了数百年之后,又将洪荒还给大自然,什么都没有留下,什么也没有带走的时候,就会愈发觉得人类之渺小。在漫长的地球历史面前,人类活动不过是沧海一粟。

    这有点像是从太空看地球,会发现这个蓝汪汪的星球原来是静止的,水不流,云不动,没有人,也没有了喧嚣,非常安宁。这种

    跳出时空看问题

    的观看之道具有很强的禅宗意味,是一种置身其外的

    超然视野

    2. 生活中的琐碎不再那么卑微

    《这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庸常生活。

    当我们习惯了滚滚向前的时间观,就不可避免地想要超越,就会以有没有“成果”或“进展”作为有没有“意义”的衡量标准,从而产生了对虚度光阴的恐慌,对一事无成的不安,以及对功名的渴望。如果换一个角度,把整个时间轴看成一座陈列馆,就会发现时间轴上的任何一点波动(不论是重如泰山还是轻如鸿毛)都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意味深长的。这些时间留下的痕迹都是展厅中的陈列品,是时间轴上珍贵的切片,只要策展用心,一定会很精彩。

    儿时玩桌球时我有一种奇怪的执念:只要力气足够大,台面上的球弹来撞去总是可以进洞的。同样道理,只要时间足够长,在“这里”上演的每一幕总可以在日后

    重现

    (或者已经在历史上发生过了),或者和其他场景形成某种奇妙的

    关联与呼应

    重现:在同一间屋子里闻声起舞。从时间上推测,她们很有可能是祖孙四代人。

    重现:在同一间屋里玩变装游戏。连笼中的鹦鹉在模仿狗叫,也算是一种变装吧。

    重现:5位母亲(或保姆)或坐或立,抱着襁褓中的婴儿。这5组抱婴图如对联般工整:最外侧的两位妇人(1945年和1949年)相背而立,壁炉前和窗下的两位母亲(1957年和1988年)相向侧坐,正中央站立的老妇人(1924年)仿佛一条醒目的横批“薪火相传”——作者可真是用心啊!

    关联与呼应:一句“你丢了什么东西了吗?”,引来了丢钱包、丢雨伞、丢钥匙、丢车、丢狗、丢耳环的回应,还有人丢了魂儿、丢了自控力、丢掉视力、丢掉听力。全都列举出来怕是整本书都装不下,足以单开特别展了。麦奎尔无需把丢肾、丢宇宙飞船之类的奇葩丢法列举出来就足以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这里”,除了几个勉强能称得上“有情节”的小故事(比如,四个老人讲笑话却引起一人心梗,老夫妇回忆年轻时如何相识,考古学家率团登门拜访,富兰克林的父亲来访却因政见不和而争吵,印第安人在林中调情野合,挖地基盖房子,老爷子摔伤了卧床养病还不忘开玩笑......)之外,凑不齐“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大量日常琐碎充斥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作者通过精心分类与组合,让这些琐碎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韵味与情趣,耐人寻味且让人耳目一新。

    一头鹿一跃而起,看起来好像跨过了370年之后一群孩子做游戏摆放的椅子

    上世纪30年代的收音机、60年代的电视机,以及21世纪的液晶电视“凑巧”放在客厅中相同的位置,仿佛那个位置是专门为能闹动静的小家电准备的;不过,也有可能是收音机每隔三四十年就原地自行进化一次。

    1996年家中失火,两名消防员举着消防水带在客厅灭火。凑巧的是,62年前身着绿裙的妇人抱在胸前的红色织物状若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而12年前慢条斯理追忆甜蜜往事的两位老人看起来像在帮消防员托着水带。镜中人的“这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的感慨既是在说火灾,又是在指两位老人相识到相恋的过程

    1986年,考古学家按响了门铃,不但吵醒了沙发上小憩的老妇人(和小狗),还惊扰到377年前准备野合的一对儿印第安人(男人说:“我听到一些动静。”),这种巧合实在令人莞尔。

    《这里》让我们在时间这座宏伟的展览馆中重新发现了渺小的日常琐碎的独特魅力。换一个视角看待庸常的生活,它也许就不那么可憎了,甚至还有点儿迷人。

    3. 博物馆式实景陈列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今日的装饰艺术》中写到“正真的博物馆应该包含每件东西,它可以给我们展现过去某个年代的全景画面。这样一个博物馆将会真正是可靠而真诚的;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选择,不管你会接受还是拒绝;它会让你理解为什么事物过去会是那个样子,它也会激励你去改进它们。”

    麦奎尔在“这里”,忠实且详尽地再现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在过去的两百多年时间里不同年代的特色,尤其是建筑风格、室内陈设,还有寻常百姓的衣着、妆容、发型等时代风貌。若把各时期的画面加以对比,就能看出百年来流行风尚与审美趣味的变迁。

    稍加留心,我们能在“这里”找到过不少设计师和绘画大师的杰作,即使不是客厅里的真实摆设(但都正逢其时,一次也没有“穿帮”过),也反映出麦奎尔很棒的品味——这种不露声色引经据典的手段真是高级。

    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彩色玻璃(stained glass)灯罩(推测应为Tiffany),以及北欧风格的简约设计落地灯(推测应为IKEA)

    1958年,丹麦设计师 Arne Jacobsen设计的“蛋椅(egg chair)”

    “窗边读信的少女”,Johannes Vermeer 创作于1657年,藏于德累斯顿Gemäldegalerie

    “蓝衣读信的少女”,Johannes Vermeer 创作于1663-64年,藏于阿姆斯特丹Rijksmuseum

    “阅读中的少女”,Jean Fragonard创作于1770年,现藏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上世纪80年代初版的黑白色6页漫画中,受篇幅、画幅和色彩的限制,“博物馆式实景陈列”未能充分实现,不同时期的图景拼贴在一起的对比效果和视觉冲击力远不如彩色版的强烈——不过倒是更符合漫迷心目中实验漫画应该有的样子。

    扩展为300多页的彩色漫画之后,新版《这里》既保留了初版的实验特征(形式上的创意和新颖的时间哲学),还因为大量生活细节的存在,缓解了激进实验引起的阅读不适感,并为作者的拼贴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蒋勋说:“《红楼梦》最迷人的部分全在生活细节而非情节。如同我们的生活,即使琐琐碎碎、点点滴滴,仔细看去也都应该耐人寻味。”在这一点上,300多页的《这里》可谓异曲同工。把它放在床头,临睡前随便翻到一页,随意看下去都会很满足。内容的开放性和图像的多义性让这本书可以有很多种解读,每翻看一次,都可能是一次精彩的二度创作。

    最后,让我们看两组照片,很能说明麦奎尔创作的两大特色:

    精心的拼贴

    (不一定有意义,但一定有意思。或者打动你,或者逗笑你)和

    还原历史原貌的严谨态度

    麦奎尔年轻时这张照片很可能是在向毕加索致敬,连退后的发际线也......

    大家应该对兄妹5人1959年至1983年的6次合影照印象很深刻。其实,麦奎尔是依据照片复原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当时的音容笑貌。大家好好体会体会?!

  • 和宝宝一起成长,做有“容器”功能的妈妈

    作者:亮亮妈 发布时间:2015-06-14 12:16:26

    宝宝三岁了,他终于问了我预想他三岁会问的问题——爸爸为什么看不到?

     

    虽然听到这个问题时心里酸酸的,可是对我而言,心里却也充满无限喜悦,毕竟他开始思考了,这可能是他人生中第一个不可回避,且迫切需要找到答案的重大问题,因为他有一对有生命缺陷的父母。

    然而对于他的问题却是没有简单答案。虽然我一直期待着,他会这样问我,可我却并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也许每一次的回答都会不一样!我从来没有设计过这种场面,但我知道这种场景一定会出现。

    在关于爸爸的问题问出后,大概有半年,有一天,宝宝终于问了关于我的一个问题,那天我们正躺在床上玩,小家伙好像是突然想到问我,他轻轻摸着我的脸,认真地问,妈妈,你什么时候才能变漂亮!

    他当时那种语气很平淡,但是他的眼神里却充满期待,当然关于妈妈的问题,他不再希望会得到想关于爸爸的问题,可是我该怎么回答他呢?我当时是既兴奋又不知所措,还好我笑了,对着他很可爱地问,你觉得妈妈很不漂亮是吗?那好,以后你可以给我建议,帮助妈妈变漂亮,这个办法怎么样?我的话音刚落,立刻得到宝宝的回应,好!

    前天,接他放学的时候,他说,妈妈我也希望你穿漂亮的裙子。于是我把压箱底的长裙拿出来穿上,宝宝看到我并没有因为穿上裙子就变漂亮很多,于是就告诉我,想穿什么都可以,我想到什么再告诉你!

    我一直相信,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等着你去帮他勾画你希望他有的未来!孩子对生命的的体验远远超过成人的感受力。

    《母婴关系创伤疗愈》这本书,之所以会引起我的兴趣,是因为我跟宝爸都有过生命创伤,在现实面前,我们会很多不得已的妥协。自从有了孩子,我就有种担心,我担心这个健康的生命,他会受到我们的影响,从而无法拥有本属于自己的自信。这种担心时常也会是一种焦虑,而这种焦虑转移到他身上也是有的。

    所以我在读推荐序1《你的眼神,我的天空》特别有感触。孩子读眼神的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且不仅限于读父母的眼神,虽然他还不会讲话,但对于一些表达者,他能够看懂。我跟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里,最深刻地体会就是孩子他真的,不是一张白纸,他是鲜活的生命,对生命的有着天然的感受力,所以我认为养育孩子,不是一贯让父母主动,如果能观察孩子,回应他的需求,思考自己与他的互动是否通畅,这也是很重要的妈妈的成长。

    妈妈和孩子是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从来不愿意去教我的孩子应该去做什么,因为刚开始,我也试图这样去教,可是我发现,总是不得要领,搞得我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偶尔有一次,我发现宝宝的学习能力,便扑捉到他的兴趣点,只要他有小小的爆发,我就会强化他继续学习,这效果非常好。我们很少因为学习问题而产生矛盾,因为我相信我并不比孩子更优秀,我完全需要跟他一起学习和探索。

    回想当初知道自己即将要做母亲的时候,内心充满了不安,我觉得自己还充满着孩子气,怎么可以做妈妈呢?我也曾为此焦虑万分,甚至想要回避这一角色。可是宝宝毕竟来了,我想没有人天生会做妈妈,也许我们的宝宝就能告诉我们怎么做妈妈呢!我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开始关注宝宝, 我一开始就很在乎宝宝的情绪表达,我总觉得再小的孩子也不会吃饱睡足之后就别无他求了。他的每一次探索和发现都会带给他更多的探知欲望。

    这本书试图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母婴关系,告诉读者,孩子是在母亲欣赏自己的喜悦眼神中看到了自己。因此母亲的角色非常重要,既是孩子的天,又要有自己的世界,毕竟孩子是要长大,并且离开。智慧地爱自己的孩子,比有计划地爱自己的孩子更有价值。

    虽然本书中例举的创伤案例并不涉及我们这样的情况,但通过看这本书,仍然能看到很多不曾留意的观察到孩子的视角,这应该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内容虽然是以心理治疗案例分析的形式展开,看似跟自己无关的各类创伤,有时甚至对于专业性强的概念有些囫囵吞枣,但其中,治疗师观察孩子的视角,以及他跟孩子沟通的方式,总给人一种特别温馨,特别放松的感觉。在生活中,你和孩子是否常常有这样氛围的勾通呢!我为这个着迷和向往!

    我很想知道孩子是怎么受到有创伤父母亲的影响,虽然不可能想书中个案的人物那样接受心理导师的直接建议,但很多事通过自己体悟也可以有不同寻常的收获。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养育一个健康阳光的孩子,可是我并不阳光,我甚至觉得我有可能成为他成长过程中的羁绊。因此我也常常不安。我不能说通过一本书就能带我出这种困境,只是通过读这本书,我深深明白,当我在对任何事情不能释怀而忧绪繁多时,我的孩子正与我共同承担着这他还不懂的忧愁,我不希望他负担这本不属于他的忧伤!因为我爱他,我也爱自己!我希望在我们家里充满阳光和带着遗憾的美满!为此,我愿意做个容器妈妈!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体验差(621+)
  • 书籍多(121+)
  • 下载快(423+)
  • 服务好(518+)
  • 速度慢(76+)
  • 无缺页(602+)
  • 赞(284+)
  • 已买(70+)
  • 可以购买(517+)
  • 好评多(198+)
  • 内涵好书(114+)
  • 图文清晰(192+)
  • 差评少(567+)

下载评价

  • 网友 晏***媛: ( 2025-01-05 09:34:50 )

    够人性化!

  • 网友 濮***彤: ( 2024-12-17 16:29:13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孙***夏: ( 2024-12-29 10:28:23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堵***洁: ( 2024-12-17 07:04:46 )

    好用,支持

  • 网友 权***波: ( 2024-12-11 15:30:13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石***致: ( 2025-01-06 15:41:59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步***青: ( 2025-01-05 09:17:50 )

    。。。。。好

  • 网友 詹***萍: ( 2025-01-03 07:49:06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谭***然: ( 2024-12-15 12:22:03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利***巧: ( 2024-12-16 16:24:17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康***溪: ( 2024-12-14 20:47:41 )

    强烈推荐!!!

  • 网友 陈***秋: ( 2024-12-23 13:49:18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