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民间故事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13:42

民间故事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民间故事精美图片
》民间故事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民间故事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920586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10
  • 页数:187
  • 价格:19.8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3:42

内容简介:

《民间故事(彩绘注音版)》,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充满幻想、情节夸张,而孩子们对一切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阅读一些民间故事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课外必读丛书:民间故事(彩绘注音版)》挑选了一些读者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配上生动的插图,让孩子在阅读中领略民间文化的魅力。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民间故事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民间故事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民间故事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民间故事(彩绘注音版)》,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充满幻想、情节夸张,而孩子们对一切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阅读一些民间故事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课外必读丛书:民间故事(彩绘注音版)》挑选了一些读者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配上生动的插图,让孩子在阅读中领略民间文化的魅力。


精彩短评:

  • 作者:霂棽凉 发布时间:2011-03-30 16:30:11

    抑郁症诊疗要点:1.抑郁遍地都是;2.关注人格但不依靠人格;3.着眼当下。

  • 作者:琳达 发布时间:2022-05-19 17:39:25

    正在做策划文案工作,这本书给我提供了新颖的思路,策划工作再也不卡壳了。

  • 作者:Eriya 发布时间:2022-06-10 17:46:02

    堆砌了很多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文字过于偏向学术化和理论化,作为工具类书籍有点价值,但又不透彻。结构上也有种说不出的混乱感。

  • 作者:静夜听雨 发布时间:2022-10-12 21:42:47

    挺好的

  • 作者:On My Balcony 发布时间:2019-11-11 11:13:33

    很全面,很专业,不像国内那些生搬硬套的二手资料,该书可以作为备孕指导书,基本上不用再买其它同类型的书。

  • 作者:9 发布时间:2020-10-13 01:16:25

    儿时的经典,买套正版的收藏。也不知道浪客行什么时候填坑,如果说 SD 是 A 级的漫画,浪客行就是 S 级的艺术品。为了追求作品的完美,拖延症是很多大师的通病。


深度书评:

  • 一点感受

    作者:装满树熊的小盒 发布时间:2021-08-25 22:24:37

  • 漫谈《人群中的人》

    作者:小川 发布时间:2022-11-23 12:09:54

    这是我课题pre的讲稿和ppt,并非论文研究,只是个人想法的呈现,愿与诸君交流。

    pre记录 | 来聊聊爱伦·坡的小说《人群中的人》_哔哩哔哩_bilibili

    Once upon a midnight dreary, while I pondered, weak and weary,

    Over many a quaint and curious volume of forgotten lore—

    While I nodded, nearly napping, suddenly there came a tapping,

    As of some one gently rapping, r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

    “’Tis some visitor,” I muttered, “t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

    Only this and nothing more.”

    我今天讲的不是研究报告,而是我一些个人的阅读体会,因此就只是随便聊聊。相信大家对故事或多或少都已经有些了解,那么请问大家,人群中的那位老者,他到底有什么罪恶?他明明没干什么坏事,为什么叙述者对他会有那么大的偏见和厌恶?

    仅仅是因为那副面孔所具有的绝对独一无二的神情吗?其中所蕴含的混乱而矛盾的概念固然书写一部疯狂的历史,但这依然不构成老者的罪证。

    或是因为那大衣裂缝间的钻石和匕首,但正如叙述者所说,这也有可能出于视觉的欺骗。

    类似的蛛丝马迹弥漫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我们都知道这位老者神情独特而复杂,行止蹊跷,路线诡异,反复无常,他时刻渴望混迹于人群之中来消隐他的踪迹,孤身一人令他战栗而绝望,但文中叙述者观察到的这些特征都无法成为定罪的证据,以至于结尾的推论令人感到困惑万分——"The old man," I said at length, "is the type and the genius of deep crime.He refuses to be alone.He is the man of the crowd."——莫非他的罪恶仅仅是因为“他拒绝孤独”,仅仅是因为“他是人群中的人”?

    人群中的罪恶——恩格斯的回答

    如果恩格斯在场,他一定会对我的这种说法表示认可,恩格斯为了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亲身调查了《人群中的人》的小说所在地伦敦,其中的《大城市》一章给出了一种对于伦敦的人群颇有洞见的观察——

    在这种街头的拥挤中已经包含着某种丑恶的违反人性的东西。难道这些群集在街头的、代表着各个阶级和各个等级的成千上万的人,不都是具有同样的属性和能力、同样渴求幸福的人吗?可是他们彼此毫不相干,只在一点上建立了一种默契,就是行人必须在人行道上靠右边走,以免阻碍迎面走过来的人;同时,谁也没有想到要看谁一眼。所有这些人愈是聚集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每一个人在追逐私人利益时的这种可怕的冷淡、这种不近人情的孤僻就愈是使人难堪,愈是可恨。虽然我们也知道,每一个人的这种孤僻、这种目光短浅的利己主义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基本的和普通的原则,可是这些特点在任何一个地方也不像在这里,在这个大城市的纷扰里表现得这样露骨,这样无耻,这样被人们有意识地运用着。

    我们无从得知恩格斯是否读过爱伦坡的《人群中的人》,但对于小说中老者的罪恶而言,恩格斯已然给出了他的回答:身处人群之中本身便意味着一种罪恶,The old man is the man of the crowd, so he is the type and the genius of deep crime.

    人群中的罪恶随着工业革命在城市中被系统性地发明,它表现为“社会战争,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已经在这里公开宣告开始,每一个人都把别人仅仅看做可以利用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在剥削别人,结果强者把弱者踏在脚下,一小撮强者即资本家握有一切,而大批弱者即穷人却只能勉强活命。”在《竞争》一章中恩格斯又具体化了“社会战争”的描述——“这个战争,这个为了活命、为了生存、为了一切而进行的战争,因而必要时也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不仅在社会各个阶级之间进行,而且也在这些阶级的各个成员之间进行;一个人挡着另一个人的路,因而每一个人都力图挤掉其余的人并占有他们的位置”,这段引人深思的话让人想起《人群中的人》里关于人群相似的描述。

    恩格斯指出正是这种恶性竞争和普遍分裂使得资本家敢于垄断,敢于对工人开出过分低贱的条件,因为你不愿意做,有什么关系呢,总能找到其他的人,因为人群之中无产者有的是,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愚蠢得宁愿死而不愿活下去。

    换句话说,恩格斯指出了《人群中的人》里一条隐性的线索,小说的前面大部分都在描述潮起潮落的人群,而在倒数第二段随着老人拐入城市的边缘,读者的眼前出现了伦敦贫民窟的惨状——

    我们不妨读一下爱伦坡对贫民窟的描述:“在这个全伦敦最令人厌恶的一个角落,这里的一切都打上了悲惨、贫困、绝望和犯罪的烙印。借着偶然闪出的微弱灯光,可见一些高高的、古老的、虫蛀的、摇摇欲坠的木制房屋,房屋之间的一条通道是那么迂回曲折,以至不像一条街道。街面上的铺路石极不平整,早已被蔓延的荒草挤得七零八落。路旁堵塞的臭水沟里淤积着污秽,空气里也充满了颓败凄凉。”

    推荐大家读一下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的《大城市》一章,非常令人震撼,我以为《大城市》和爱伦坡的《人群中的人》分享着相似的结构和主题,两者都探讨了工业时代“人群”与“罪恶”的关系,这两部分主题在文本中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得到水乳交融式的呈现。《人群中的人》里那些熙熙攘攘的人潮、形形色色的人群,像是一条条臭水沟一般,以一种近乎堵塞的速率排泄着贫穷与罪恶,而所有的臭水沟都通向城市最边缘的底层——贫民窟——所谓罪恶与贫穷的集中象征,这种脉络在文本中已经得到非常清楚的呈现了,我相信爱伦坡将伦敦贫民窟放在小说倒数第二段的末尾,是有他特别的用心的,贫民窟作为城市生活下游的底层,也得以成为了小说文本下游的堰塞湖,积攒着悲惨、贫穷、绝望与犯罪,而这一切便是充斥于小说中熙熙攘攘的人群所导致的。

    正如恩格斯在《大城市》一章所说的那样:

    住在这里的是穷人中最穷的人,是工资最低的工人,掺杂着小偷、骗子和娼妓制度的牺牲者。甚至那些还没有被卷入他们周围的那个道德堕落的漩涡里面的人,也一天天地堕落,一天天地丧失了力量去抵抗贫穷、肮脏和恶劣的环境所给予他们的足以使德行败坏的影响。

    而城市空间与人群便是这种环境的象征。

    阿方索的幽灵——从《威廉·威尔逊》谈起

    梵第根教导我们,不要孤立地看待一个艺术作品,要放在它本身的脉络中去思考它的源流、位置和演变。如果把《人群中的人》放在爱伦·坡的创作历程中去观察,很多疑问或许都可以得到恰如其分的解答。

    我在读爱伦坡小说集的时候,发现《人群中的人》是爱伦·坡小说风格与主题转变的一个微妙的节点,我列出供爱伦坡1833年-1841年的短篇小说及其类型供大家参考:

    明显可以发现,《人群中的人》处于爱伦·坡两种小说类型的过渡期,我在阅读过程中也发现《人群中的人》处于1830年代末尾哥特小说和1940年代早期侦探小说的过渡节点,同时也具备了这两类小说明显的双重特质。

    这个结论是并不难得出的,我肯定有前人已经这样说过了,去查了一下资料,果不其然,Kennedy在这本《J.Gerald American》中早就得出了这一结论

    我感到很难受,感觉自己想说的话被前人抢着说去了,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过,我在阅读过程中还有其他的发现,注意到我这里红框标出的这篇小说《威廉·威尔逊》,它的写作时间差不多就在《人群中的人》出版一年前,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时间点,而《威廉·威尔逊》的小说情节则更让我感到兴奋,可以这样说《威廉·威尔逊》和《人群中的人》在情节上是彼此共轭的,或者说它们具有孪生般的相似性。

    《威廉·威尔逊》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大概就是叙述者威廉·威尔逊性格暴躁、想象力丰富,他放荡不羁、喜怒无常,在上学的时候本是学校里支配众人的孩子王,但却遇到了一个有力的竞争者,他也叫威廉·威尔逊,和叙述者有着共同的名字、相似的面容,连生日也在同一天,两个威廉·威尔逊具有同样优异的禀赋,并在各个方面进行竞争,作为叙述者的威廉·威尔逊难以忍受这种难堪的关系,于是就逃到一个新的学校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当他在这所新学校进行赌博欺诈时,另一个威廉·威尔逊出现并揭露了他的诡计,接着每当叙述者威廉·威尔逊渴望从罪恶的事物中获得快感时,另一个威廉·威尔逊都会突然出现并对他进行干预,叙述者威廉·威尔逊对此实在无法忍受,于是就向另一个威尔逊发出挑战,残暴地用剑刺透他的心窝,而悖谬的是倒在地上的威廉·威尔逊临死前宣称:

    你已经获胜,而我输了。但从今以后你也就死去,对这个世界、对天堂和希望也就毫无感觉!你存在于我中,而我一死,请看这个影子吧,这是你自己的影子,看你多么彻底地扼杀了自己。

    我们读《威廉·威尔逊》时,当然可以自信地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宣称这是超我对本我的追逐,但事实上爱伦·坡写完《威廉·威尔逊》十七年后,弗洛伊德才出生,我们不妨借用《威廉·威尔逊》题记里的讲法(爱伦·坡的很多小说开头都会出现题记)——

    怎么说它呢?怎么说倔强的良心

    / 我人生路上的那个幽灵呢? ——张伯伦《法萝妮达》

    另一个威廉·威尔逊在结尾自称为叙述者威廉·威尔逊的

    影子

    ,而爱伦·坡在题记里暗示这另一个威廉·威尔逊是

    倔强的良心

    人生路上的那个幽灵

    ,因此我们或许可以朴素地认为《威廉·威尔逊》讲述了“良心”对“欲望”的追逐,当然这种道德寓言式的看法是同样空荡无聊的,那么我们不妨来讲点有意思的事情,聊聊《威廉·威尔逊》的前身和后世:

    前身——阿方索的幽灵

    与爱伦·坡的很多小说相仿,这则故事也是有明确的灵感来源的,它的灵感直接来自于华盛顿·欧文的一篇文章,即《一部拜伦勋爵未完成的戏剧》(An Unwritten Drama of Lord Byron)。在坡写给欧文的一封信中,他欣然地承认了这一借鉴。欧文在他的文章中讨论了拜伦没有完成的一部戏剧,这部戏剧的主角是一位西班牙贵族阿方索,他早年热情洋溢,到了后来却毫无节制地放纵,变得冲动而不可控制……后来他发现自己在公共场所偶尔会被一个遮盖住全身的人跟踪,渐渐地这个人的身形开始拉伸延长,以至于他就像阿方索的影子——他的第二个自我。他的存在当然激怒了阿方索,后者开始疯狂地攻击他,但对手却从不自卫;当阿方索第一次用剑刺中他时,他倒了下去,并说道:“你满意了吗?”那人身上的遮蔽之物也随之掉落,阿方索眼前却看到了自己的形象——

    他自身的幽灵

    ——随之自己死于惊怖。

    正如爱伦·坡自己所承认的那样,另一个威廉·威尔逊的原型来自于拜伦笔下阿方索的幽灵,不同的是爱伦·坡在阿方索的故事原型中加入了更多道德训诫的意味,将自身的幽灵视作阴魂不散的良心,和当时清教背景下许多故事相仿,威廉·威尔逊的作恶受到了“良心”的惩罚。

    后世——人群中的人

    在1840年,爱伦·坡在一篇文学评论中写道:“

    现实中的恶棍并不总是会,甚至是不会受到惩罚和羞辱——如果作者能勇敢地离开这一共同的主旨,我们将会很高兴。

    ”几个月后,爱伦·坡就出版了《人群中的人》,我以为《人群中的人》便是这一背离共同主旨的实验的结果,如果我们小心翼翼地对照《威廉·威尔逊》和《人群中的人》,可以发现两篇小说的主题都与追逐有关,不同的是在《人群中的人》里所谓罪恶的化身并未受到惩罚和羞辱,正如爱伦·坡在评论中所说“这位现实的恶棍并未受到惩罚和羞辱”,他无法被定罪,甚至无法被找到。

    我们都知道远离一个时代共同的主题、情节和技巧,逃离当下意识形态和表达习惯的引力无疑是危险、费劲,并且需要很大勇气的,那个时代清教背景下大多数的小说是恶棍得到惩罚,正义得到伸张,但爱伦·坡写了一个相当反常的故事,当小说的叙述者花了整整一天跟随那个陌生的老者,他有那么多次的可能滑向一个平庸俗常的结局,在那么多街市与路口的拐角很容易地滑向一个俗套的犯罪之审判,有那么多的机会和冲动使得两人相遇当面质问那个老流浪汉的罪行,但是爱伦·坡都克制住了,他无意审判那个可怜老人的罪行,他关注的是大城市中隐秘于人群的罪恶,当作者用虚晃失焦的眼神注视那个老人时,他便不再是一个具象有限的小说中的恶棍,而成为一类罪行的化身,成为人群中隐秘罪恶的符号。

    不知道大家对解析几何有多少了解,笛卡尔是最早表明几何图形是可以用方程来描述的那批人之一。写下x2+y2=1时,你就是在描述一个正圆。这个一般式,它所有的解就代表了平面上的一个圆。但如果你考虑的还不仅仅是实数和笛卡尔平面,而是复数的奇异空间,就会出现一系列不同大小的圆,它们像活物一样移动,随时间生长和演变。任何代数方程的背后,都藏有一个更大的意义,被一些数学家称之为概形。这些一般概形为每一个解赋予了生命,而后者不过是虚幻的投射和阴影,它们一个个地冒了出来,就好像“一到晚上,岩石海岸的轮廓就会被灯塔的旋光所照亮”。

    回到爱伦·坡《人群中的人》,如果说其他的侦探故事都有一个明确的罪犯,就好比有解的方程2x-4=8,它的解是多少?x=6,对吧?正如名侦探柯南的那句“真相只有一个”,沉睡的毛利小五郎总会推理分析出罪犯的名字,然而对《人群中的人》而言,真相绝对不是唯一的,它像是x2+y2=1这种没有唯一解的方程,一个扑朔迷离的侦探故事的所有答案构成一个时代斑斓纷杂的图景,我们读到最后也没有发现老人确凿的罪恶,但这一路走来却勾画出一波人潮的熙攘纷纭,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一座城市的历史风貌。

    爱伦·坡的死亡美学——尝试回答老者罪恶的语焉不详

    回到对《人群中的人》创作流脉的讨论,如果我们在

    拜伦勋爵尚未完成的“阿方索的幽灵”——《威廉·威尔逊》——《人群中的人》

    的脉络中看待《人群中的人》,便会发现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有多神奇呢?就像蝴蝶效应那样神奇,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多么曼妙的寓言,我们也可以再写一个,英国的拜伦勋爵写了一部尚未完成的戏剧(姑且就称这则戏剧为“阿方索的幽灵”吧),这启发了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爱伦·坡写下《威廉·威尔逊》,并在一年后再次改写为《人群中的人》(对于同一个主题,爱伦·坡往往会写不止一遍,例如《黑猫》、《泄密的心》之于杀人藏尸案,《厄舍府的倒塌》、《过早埋葬》、《一桶蒙蒂利亚白葡萄酒》之于活埋),后人认为《人群中的人》是侦探小说的雏形,其后四个月出版的《莫格街谋杀案》则是里程碑意义上第一篇纯粹的侦探小说,它无疑启发了后世一大批被视作经典的侦探小说。

    波德莱尔在《莫格街谋杀案》的侦探迪潘身上看到了漫游者坡本人的影子,真实生活中的坡本来就是不固定而怪诞的人,作为一颗脱离轨道的行星,爱伦·坡不停地在北美城市间做着伤心的旅行,从巴尔的摩到纽约,从纽约到费城,从费城到波士顿,从波士顿到巴尔的摩,从巴尔的摩到里士满,最终他成为人群间的孤独者,他就是穿梭在人群中的那个老者本身,也是在黑夜中到处游荡寻求刺激的侦探迪潘本人。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将《威廉·威尔逊》和爱伦·坡的传记对读,便可以发现叙述者威廉·威尔逊几乎可以说是爱伦·坡的自况,《威廉·威尔逊》中相当一部分情节来自于坡在弗吉尼亚大学的经历,他的同学们一天到晚打架斗殴,酗酒闹事,打牌聚赌,实际上不光是《威廉·威尔逊》这部作品本身承袭自拜伦勋爵的著作,爱伦·坡本人从小便也是拜伦的狂热粉丝,爱伦·坡曾经和威廉·威尔逊同样有多次转学经历、在周围同学的影响下变得嗜赌如命,他们同样想象力丰富而性情暴躁,威廉·威尔逊的生日1月19日也正是爱伦·坡的诞辰,你会发觉爱伦·坡几乎在以忏悔的姿态写威廉·威尔逊,因此如果你认同《人群中的人》是基于原型《威廉·威尔逊》的成功改写,那么结尾对那位老者罪行的断言便也不足为奇,《人群中的人》同样承载了爱伦·坡对自身罪行的忏悔和内疚,所以当坡说“那个老人是罪孽深重的象征和本质”时,我感到他的内心带有几近忏悔的虔诚。

    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情,爱伦·坡和拜伦相仿都是人群中孤独的漫游者,他既是放荡不羁的威廉·威尔逊本人,也是在人群中彷徨失落身负罪恶的老者,更是徜徉于深夜街头的迪潘侦探。文本与作者的互文极其曼妙,作者写下文本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在其中留下个人色彩的烙印,作者是文本和灵感的编织者,因此在文本与文本之间彼此借鉴影响的过程中,子文本无可避免地会带上母文本的印记,读过爱伦·坡的小说再去读后世种种的侦探小说,你几乎可以在每一句随意的幽默讽刺,在每一段无心的追逐较量,在每一行关于人潮与城市的描写,在每一页恐怖阴森的描摹中瞥见爱伦·坡的冷笑,看见拜伦那孑然独立的身影,后世所有的侦探和罪犯,他们都是阿方索和他的幽灵,威尔逊和他的另一半,人群中的老人和他的追随者,迪潘侦探和他的对手……月夜下,无限的花瓣和花影彼此重合……

    让我们再次回到《人群中的人》,从这个作品流变的脉络来看,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无法跟老者对峙的,这个“我”只能在老者尚未察觉的条件下追随观察他,因为他一旦与这位老者面对面,便会像阿方索的幽灵一样被剑刺杀身亡(还记得小说中那把老人大衣裂缝间的匕首吗?),老人自己也会像是阿方索一样死于惊怖,或者你也可以说像是威廉·威尔逊和他的影子一样彼此消亡,好像是正物质和反物质相遇那样湮灭;

    叙述者和老人之间的关系正如阿方索和他的幽灵,威廉·威尔逊和他的影子,在小说中叙述者跟随了老人一路,他看到老人拒绝孤独,涌入人群之中来掩藏自身,那么叙述者自己呢?他因为跟随老者也身处并汇入了人群之中,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人群中的人,他也拒绝孤独,他试图发现他人的罪恶,因而也成为罪恶本身,他是老人的镜像,是他的幽灵,是他的影子。这也影响了后世的侦探小说,你会发现侦探和凶手极少情况下能够会面,侦探只是如人群中的叙述者一般不断地追踪,侦探扮演着凶手的幽灵,两人玩着影子的游戏,这一点在爱伦·坡《人群中的人》里便早早地被规定下来。

    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些,将《人群中的人》视作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与侦探小说风格转变过渡的节点,那么我们或许会对老人罪恶的语焉不详达成更多的理解。在爱伦·坡的哥特恐怖小说中,主人公往往是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等待死亡时刻的来临,比如《厄舍府的倒塌》中的这一段,尤其注意这一句:

    在这种不安的心态下,在这种可怜的境地中,我就感到那个时刻迟早会到来,我定会在与恐惧这个可怕幻想的抗争中失去我的生命和理智。

    主人公在一步步接近真相的过程中也无限逼近死亡的危险,随着恐惧和真相的一步步逼近,主人公的精神也逐渐接近崩溃的边缘,直至小说结尾抵达那个惊恐的顶点,比如《厄舍府的倒塌》中“我”看见门口的玛德琳小姐倒在哥哥厄舍的身边双双化为尸体,“我”惊恐到难以名状地逃离厄舍府的同时厄舍府倒塌了,《丽姬娅》里“我”的思绪随着丽姬娅的借尸还魂而变得异常紊乱,变为一种难以抑制的疯狂的骚乱,《黑猫》中随着一声狂笑和悲鸣的尖叫,警察陷入极度的惊恐,叙述者也抵达了癫狂。

    或许正如《瓶中手稿》里所述:

    我认为要想象我有多恐惧是完全不可能的,但一种想探索这一海域的秘密的好奇心甚至征服了我的恐惧和绝望,并将使我甘心于那种最可怕的死亡。显然我们正驶向某个令人激动的知识领域——某种从未被揭示过的秘密,这种知识和秘密的获得就是毁灭。

    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中流行着一种死亡的美学,死亡和真相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主人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渴望接近真相,与此同时也一步步趋近死亡并感到不断攀升的恐惧和绝望,真相是如此诱人,又是如此难以承受,爱伦·坡笔下的冒险者深入恐惧和真相的核心,渴望去揭示理性状态下无法认知的秘密,而随着真相的展现,人往往失去理智陷入疯癫或者迎来自身的毁灭。

    这种死亡美学与爱伦·坡的宇宙观是息息相关的,爱伦·坡认为最初所有的物质都与神性相一致,但后来发生了爆炸,于是所有物质便从神性中向外抛射,但仍然渴望与神性重新相互聚合。因此在爱伦·坡的观念中,有一种对与统一神性相结合的近乎偏执的渴望,还有一种对不可避免走向毁灭的巨大恐惧。从宇宙观而言,“与神性的结合-对毁灭的恐惧”是彼此统一而冲突的,从哥特小说的美学来看,“对接近真相的渴望-对生命与理智的留恋”也是同样冲突而统一。

    如果读者仔细阅读爱伦·坡的哥特恐怖小说和侦探小说,可以发现两者在有所区别的同时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侦探通过分析推理一步步接近并展示的真相也正是在哥特恐怖小说中主人公登堂入室接近的恐怖核心,然而不同的是侦探小说在接近真相时不需要主人公以放弃理性、抵达癫狂甚至毁灭为代价,哥特小说中恐怖的核心依然存在于侦探小说,只是将神秘的恐怖转化为人为的罪恶存放于凶手的符号之上,迪潘不再孤身一人,有了用来配戏的叙述者“我”,正如福尔摩斯有了华生那样,恐惧的冲击力在两个观者面前得到缓释,故事本身得到了理性进一步温柔的驯化。无论是哥特小说还是侦探推理小说,冒险的主人公和侦探都携带了读者的眼睛,如果说哥特恐怖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凝视美杜莎的眼眸在认识真相的同时也被恐惧和癫狂石化,那么侦探推理小说中的侦探则放弃了与凶手直接的对峙,他不凝视凶手的眼睛,而是通过房间中物件的蛛丝马迹来作为珀尔修斯的盾牌,用来折射美杜莎的目光,正如卡尔维诺指出“珀尔修斯的力量永远来自于他拒绝直视,但不是拒绝他注定要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他随身携带着这现实,把它当作他特殊的负担来接受”,侦探所做的事也是如此,他并不拒绝注定要生活在其中的现实,随身携带着犯罪现场的物件,把它们当作特殊的负担来接受。

    上述提到的这种转向在《人群中的人》里得到了近乎经典般的示范,和《威廉·威尔逊》截然不同的是,小说里大病初愈的叙述者“我”一路跟着被视为罪恶化身的老者,他的智慧在于拒绝直视,因而保存了脆弱敏感的存在,两人保持着相安无事的距离,抗拒着毁灭的冲动,也因此与真相保持着暧昧不清的距离,从而故事得以缓慢而安全地讲述下去,一种具有全新审美价值和表达潜力的小说文体也就由此诞生,飞蛾渴望火的光明和温暖,但它再也无须以身死形灭为代价扑向火焰,侦探小说将哥特小说里爆裂惊悚的恐怖(哦,那种新鲜而有别于日常的感觉)以一种温柔理性的方式保存下来,它是冷却的火焰,缓释的暴风,温驯的漩涡,使得人得以安稳地置身其中,感受它,认知它,拥抱它而不至于走向毁灭,这种新的美学在《人群中的人》与《莫格街凶杀案》里得到系统的发明。

    闲荡者的美学——本雅明的阐释

    然而关于侦探小说这种新型的美学,最为精妙的阐释是属于本雅明的。

    在《单向街》中,本雅明这样提到

    居室是这类小说中发生的恐怖故事的活跃中心。室内家具的摆设同时是致命陷阱的布局,成排的房间则规定了受害人的逃生路径。侦探小说的这类形式恰好从爱伦·坡开始……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间,市民阶层的居室陈设有巨大的餐橱,上面满布着几乎溢出边线的浮雕,不见阳光的角落里摆放着棕榈树盆栽,阳台后面是严阵以待的护栏,还有点燃的煤气灯,火焰在幽长的走廊里嘶嘶作响——这里只适合尸体居住。‘在这张沙发上姑妈只可能被谋杀。’只有在尸体面前,死气沉沉的奢华家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舒适。

    真是引人深思的文字,如果说本雅明对爱伦·坡侦探小说的兴趣主要是对于其中室内家具的考察,那么我们也可以借大师的妙语仿写一段来分析《人群中的人》,来对侦探小说中的室外街道进行分析——

    街道也是这类小说中发生恐怖罪恶的活跃中心。街道人群的流向同时也是罪恶滋长的温床,广场、商业区的布局与大街小巷的交错规定了罪犯隐匿自身的路线。侦探小说的这类形式恰好从爱伦·坡开始……19世纪40年代间,像是伦敦那样的超大城市催生了日夜无歇的人群,夜晚灯火辉煌的广场造出另一个人声鼎沸的白昼,与暮色相争的煤气灯向黑暗的阴影处投下绚丽夺目的光亮,商人与职员忙于事务,伪装成绅士的骗子和赌徒打扮得光鲜靓丽,乞丐与病人寻觅着失落的希望——这里只适合罪犯躲藏。‘在那个街道的拐角,在那个人潮的中央,一定藏匿着有罪之人。’只有在罪犯面前,人来熙往的都市景观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丰盈繁盛。

    为进一步说明这种美学的深意,我们举个对比的例子加以说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乔治·佩雷克的实验小说《人生拼图版》,它描述了一栋公寓的建筑结构,每个房间的装修细节,房间里住过的房客的历史和故事,将他们的融合、交集与错过一一道来,如同书中提到的拼图游戏那般,七百多块拼图碎片本身没有意义,而只有完成了正确的拼接组合后,才能拥有完整的画面和成功的喜悦。你说这部小说在做一件很新颖的事情吗?或许也没有吧,爱伦·坡早在一百年前就通过侦探小说这一形式做了类似的事情,事实上我去读《人生拼图版》里对街道空间和邻居故事的讲述时,发现好无聊啊,很快就厌倦得读不下去了,但是读《莫格街凶杀案》的时候,里面提到凶杀案发生后的附近邻居的资料和周围房间的细节,我读得津津有味并且是一点细节都不愿放过,因为我时刻在猜想凶手到底是谁,他是以怎样的方式完成了这一桩骇人听闻的凶杀案。

    我们可以发现通过一桩凶杀案使得窥私的目光和凝视的欲望合法化,从而侦探代表着读者的目光顺理成章地潜入了都市间罪恶和恐怖的核心,一具尸体能够使得城镇空间和都市夜晚神秘化,这是一种赋魅的过程,或者用形式主义的话,这是侦探小说的陌生化,一切都变得那么神秘莫测,仿佛都沐浴在一种光晕里,用《人群中的人》里的话来说,便是“刚才还在与残留的暮色相争的煤气灯光此刻已终于占了上风,在所有的物体上投下一阵阵绚丽夺目的光亮。所有一切都黑暗但又辉煌,就像一直被比喻为德尔图良风格的黑檀木。”侦探小说的神奇之处,在我看来,就是那种黑暗神秘,又熠熠生辉的感觉,那种被比喻为德尔图良风格的黑檀木,太传神了。

    带着这样的目光,再来重读《人群中的人》里这段令人深思的文字:

    “How wild a history,” I

    said to myself, “is written within that bosom!”

    在小说叙述者侦探般善于分析的敏锐目光里,前文中提到的人群像是一道道溪流般明白无误,或清澈或污浊,或飞流或缓逝,他们的身份和故事一览无余,变动不居地从城市的这端往那端流淌,携带着各自的故事与城市空间的碎片,然而这个老人是不同的,他的脸上充斥着一堆混乱而矛盾的概念,胸膛里书写着多么疯狂的一部历史,他不再是人流中一条简单的小溪,他是一个巨大莫测的漩涡,有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过往,和无法预料的凶险未来,人流中的每一条小溪都将汇入他,汇入这个罪恶凝集的深渊,罪犯狡猾而隐匿地流窜于一条条街道,一间间密室,娴熟地混迹于人群潮涌之中,他们与城市建立了最为默契的联结,因而成为人群中最为丰富的象征。

    小说里的这个老者有可能在摩登大厦的高层谋杀了一个尊贵的妇人,在赌场的门口偷窃了花花公子的钱包,在幼儿园拐卖了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在夜黑风高的顶楼将一个手无寸铁的老人从高处推下……每一次可能的犯罪都是与都市中的他人和城市中的空间建立关系的过程,那个老者作为罪恶的化身携带着无数个他人曾经的故事和城市街道的碎片,他是最能承载并象征一座城市的符号,读懂这个老者或许也就意味着读懂一群人,读懂一座城市,读懂一个时代的罪恶。

    可惜他拒绝被阅读,而如同结尾所说的,这很有可能是上帝的大慈大悲。

    perhaps it is but one of the great mercies of God that”er lasst sich nicht lesen.”

    如同天空之于鸟,海水之于鱼,人群是漫游者的领域,侦探也好,罪犯也罢,都是都市间漫游者中最为杰出的典型,他们生活在芸芸众生之中,生活在反复无常、变动不居、短暂与永恒之中,身处世界的中心,却又不为世界所知。

    说了那么多,我感觉自己对于爱伦·坡的伟大创造,除了赞叹不已外,实在是一无所知,但我也因此相信,一桩凶杀案是展现都市空间和描述城市人群最为恰切生动的视角,爱伦·坡真是一个天才,我们不妨用他在《莫格街凶杀案》中的夫子自道来定义这一侦探小说中漫游者的美学——读者的目光跟随者侦探“尽兴漫步到深更半夜,在那座繁华都市的万家灯火与阴影之中,寻求唯有冷眼旁观方能领略到的心灵之无限激动。”

    闲聊

    最后,让我们来聊一些有的没的放松一下吧。

    不知道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叙述者是一个比较有钱的人,我注意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Luckily I wore a pair of caoutchouc overshoes, and could move about in perfect silence.

    caoutchouc overshoes是橡胶套靴的意思,它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成为一种普遍的时尚,但其实那个时候的橡胶套靴既非常昂贵又不切实际,冬天鞋子会冻僵结冰,在夏天则会胶化变得黏软糊糊,这种橡胶鞋子在那时是有钱人才穿得起的时尚之选。

    再问问大家,《人群中的人》里描述人面的单词是什么?是countenance,这个词在小说中共出现了七次之多,它是面容、脸色、表情的意思,试着联想庞德的那首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他用的是apparition,幻影、幽灵,对比这两个词语象征的速度和特质,你可以感受到两个不同时代里都市间人潮流变的速度和群集的密度。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开头的题记吧,Ce grand malheur, de ne pouvoir être seul.翻译成英语就是This great misfortune,of not being able to be alone.这句题记来自于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的《品格论》,但是用在《人群中的人》的开头,却带有别样深刻的韵味,本雅明在《单行道》中指出:“在懂拉丁文的人那里,‘到大多数人那里去’,这句话的含义是死亡。”换句话说,人是多么可怜啊,他生于人世间无可选择,在大城市的人群中背负罪恶并忍受不幸,死后入土却也不得安宁,他“到大多数人那里去”了,自始至终他都无法获得独处的安宁。

    再多说一句,爱伦·坡在创作过程中奉行的是“效果论”,他强调作品对读者所能唤起的情绪和产生的效果。在“创作的哲学”中,他认为,故事的首要目的是要在情感上扣住读者的心弦,产生最激动人心的效果。他在《评霍桑的“故事重述”》中曾经这样阐述自己的创作原则:“聪明的艺术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纳入他的情节,而是事先精心策划,想出某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效果,然后再杜撰出这样一些情节——他把这些情节联结起来,而他所做的一切都将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实现在预先构思的效果”。使“每一事件,每一描写细节,甚至一字一句都收到一定的统一效果,一个预想的效果,印象主义的效果”。开头所引的格言,往往可能是爱伦·坡所心悦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效果,大家可以想一下开头这句格言代表的效果是如何在小说中实现的,这种效果和老人暧昧不清的罪行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结尾

    来收个尾吧,据说每年1月19日,也就是坡的诞辰日,凌晨时分,都会有一位黑衣人潜入墓地,拿出一瓶法国白兰地和三朵玫瑰,放在坡夫妇墓碑的大理石基座上,倒出一杯酒,举杯表示祭奠,随后洒在地上,人也消失于夜幕中。从1949年坡去世百年开始,六十多年过去了,这位黑衣人从未有一年缺席过坡的诞辰,坊间给这人取了个绰号:“为坡敬酒者”(Poe Toaster)。这位爱伦·坡的追随者想必是坡的粉丝,极有可能是坡侦探小说的粉丝,他留下的神秘魅影给人以无穷的遐想,正如那位隐秘于人群之中拒绝被阅读的老人,他给世人留下了如此幽魅迷人的印象,为一代又一代侦探小说家提供了不竭的灵感,以至于每当读到(阿加莎《东方快车谋杀案》)里“尽头靠着墙壁,坐着一位身穿黑衣、面无表情的宽脸中年妇女”,(柯南·道尔《福尔摩斯归来记》)里“他一身黑衣,戴着布帽,唯一能看清的是一脸黑胡子”,(埃勒里·奎因《罗马帽子之谜》)里“没有人从这个坐在长椅上的黑衣男子身前经过”,人们都依然会想起他,那个秋日黄昏闲坐在伦敦D饭店咖啡厅凸窗旁的身影。

    向爱伦·坡,向这位天才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微信读书(410+)
  • 目录完整(340+)
  • 一星好评(655+)
  • 简单(192+)
  • 体验满分(623+)
  • 少量广告(562+)

下载评价

  • 网友 饶***丽: ( 2024-12-11 03:14:19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宫***玉: ( 2024-12-20 08:13:34 )

    我说完了。

  • 网友 菱***兰: ( 2024-12-27 20:29:27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曾***文: ( 2024-12-15 22:37:13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后***之: ( 2024-12-16 19:09:51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冯***卉: ( 2025-01-05 12:53:36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薛***玉: ( 2025-01-06 15:20:48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汪***豪: ( 2025-01-04 15:36:34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步***青: ( 2025-01-01 03:36:11 )

    。。。。。好

  • 网友 隗***杉: ( 2024-12-19 18:18:16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陈***秋: ( 2025-01-04 17:26:32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