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猎人 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自传 (美)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正版图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大自然的猎人 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自传 (美)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正版图书】精美图片
》大自然的猎人 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自传 (美)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正版图书】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大自然的猎人 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自传 (美)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正版图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867618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3
  • 页数:459
  • 价格:114.76
  • 纸张:纯质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7:20

寄语:

【店主推荐,正版书放心购买,可开发票】


内容简介:

爱德华·威尔逊,他是当今世界美国蚂蚁研究翘楚,“社会生物学”理论之父,被誉为“达尔文之后博物学家的绝响”。在他的自传中,威尔逊用优雅风趣的文笔,将他跌宕曲折的人生经历,与科学家成长之路娓娓道来:他在大自然冒险中度过了孤独童年,天生对自然充满好奇心与亲近感;青年时代确定研究蚂蚁物种作为学术方向,首先要克服经济拮据的困境;与生物学同人一道探访西印度群岛,将岛屿上蚂蚁的生态分布尽数掌握;在哈佛教学期间,为进化生物学而与主流的分子生物学巨星们分庭抗礼……

在威尔逊的人生故事中,他冒险奋进、不畏风雨、热情达观,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崇敬,和地球所有生命的深沉关怀。他也带我们畅游缤纷的自然世界,教给我们观察生物的知识、技巧和趣味,繁忙的家蚁、凶猛的毒蛇、斑斓的热带飞鸟,都与威尔逊有着亲密互动。

书中不仅有对生态美景的动人描摹,也有和学术群星的交流。从DNA之父、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到杰出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再到人类学之母玛格丽特·米德、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20世纪各领域科学家纷纷登场,威尔逊用调侃的笔调,回忆恩师挚友和学术劲敌,把学术八卦一网打尽。

这是一位终其一生探索自然的博物学家,将毕生经验献给有志于学的青年读者。他将带你见识科学的信仰和大自然的神圣殿堂。


书籍目录:

【目录】大自然,她不断变化着iii*部南方之晨第章天堂海滩002第2章把小男孩托付给我们06第3章角落里的亮光038第4章神奇的小天地055第5章尽我职责074第6章亚拉巴马之梦099第7章猎 人20第8章南方再见5第9章进军热带69第二部说故事的人第0章南太平洋巡礼96第章未知事物的形态24第2章分子大战268第3章麦克阿瑟与地理生态学293第4章佛罗里达裙岛实验320第5章蚂 蚁347第6章社会生物学的创立377第7章社会生物学大论战405第8章亲近缤纷的生命434后 记447致 谢458【前言】 大自然,她不断变化着物理学家维克托·魏斯科普夫(VictorWeisskopf)曾经说自己是身处乱世的快乐之人,我也一样,只不过,令我心醉神迷的并非核或耸动的高科技,而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密切观察自然界里细微而基本的变化。“大自然”这个词对我来说,具有两层含义。在20世纪初,人类还理所当然地把自己想象成不凡的物种,是困在地球上等待灵魂或心智救赎的黑天使。如今,几乎所有相关的科学证据都指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说,既然已经生在这个世界上,而且还一步步参与了数百万年的生物进化,我们人类的生态环境、生理状况,乃至心灵状态,都和地球上其他生物密不可分。从这一层含义来观察自然界,大自然发生着根本的变化。20世纪刚开始的时候,人们依然相信地球资源丰饶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世界上*的山还没有人攀爬过,*深的海也没有人探测过,更别提分布在赤道大陆上的大片原始丛林了。现在,我们早已绘制完真实的世界地图,而且也估算出日渐减少的地球资源 才经过一个世代的开发,人类就已经将野外世界破坏到足以威胁自然资源的程度,生态系统和物种目前正以6500万年以来*快的速度消失!由于对自己闯下的祸事感到良心不安,我们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从地域的征服者转变为地球的管理者。在这样的第二层含义中,也就是在我们认识到人类的存在和自然界是两码事的时候,大自然也一样发生着根本的变化。由于性情和专长的关系,我才得以一直密切观察这些变化。在我还是资历尚浅的小科学家和小博物学家的时候,我个人的世界观随同下列两个趋势而转变 进化生物学的发展以及“这门科学的从业人员能够自然养成”这个想法的没落。从童年到中年,我的个体发生(ontogeny)一再重复更巨大的种系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爱德华·威尔逊(EdwardO.Wilson)929年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成长于当地小镇莫比尔。他在一次钓鱼的事故中失去了右眼的视力,但健全的左眼更让他专注于细小事物。947年进入阿拉巴马大学生物学系,专攻昆虫学。后转入哈佛,探访西太平洋裙岛等地,掌握完整的蚂蚁生态分布图谱。他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引发了20世纪生物学的数次革命 他与麦克阿瑟共同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奠定现代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 创建“社会生物学”这一新学科,让美国生物学界和普通大众为之震动 “生物多样性”概念由他倡导,成为影响全球的环保理念。威尔逊退休后致力于人文科学写作,从科学中寻找哲学写作的养料。《自然》杂志评价他“既是世界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写作者”,他的《蚂蚁》和《论人性》曾两度获普利策奖。【媒体评论】“自达尔文以来伟大的博物学家。在分子生物学占据压倒优势的,博物学家已成稀缺、古典、绝响。”——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也夫“在达尔文之后-还没有一个人对生态学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作者“以生动优美的文笔,威尔逊不仅展现了作为天赋异禀的科学家的一面,也展现了亲切、热忱、雄辩的一面。”——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媒体评论“威尔逊是一位用诗意语言分析自然的大师。”——《科学》Science“一位智者的回忆录……混杂着孤独、幽默、好奇心与智识的活力,这位睿智老人的声音如此令人难忘。”——《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由当今蕞杰出的科学家写就的,迄今为止蕞优美的科学回忆录。”——《洛杉矶时报》LosAngelesTimes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我的胸口上整齐地排列着一些巨大的圆形瘀痕,那是被卢根维尔地方上的一名医生(他“自称”是医生)弄出来的,他想用强力的吸杯把热病直接吸出我的身体。想必我一定是西方世界最后一个接受这种古老、无用疗法的患者


最近我在整理陈年旧资料时,发现一封信。发信人是我就读哈伯德小学五年级时的老师,时间是1940年2月2日,当时我10岁。这封写给家长的信上说:“威尔逊颇具写作天分,而且当他把这种天分和广博的昆虫知识结合起来时,能够创造出极佳的成果。”


在关键时刻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非系统知识,才是造就博物学家的重要因素。所以说,最好能先当个野人,什么学名、解剖学知识,都不知道也不要紧,最好能先花上大量时间去随意探索和做梦。卡森(Rachel Carson)非常清楚个中道理,她在1965年出版的《万物皆奇迹》(The Sense of Wonder)中用不同的说法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如果实际经历是日后能产生知识及智慧的种子,那么感情和感觉就是这些种子生长所必需的沃土。童年时光正是培育沃土的时机。”她很明智地把孩童领到了海边。


首先让苍蝇停下来,最好是在一处平整的表面上,例如餐桌或是书皮。张开你的手掌,小心移动到苍蝇头部的前方,30到40厘米远的地方。这时,非常缓慢的把手向苍蝇方向移动,要直线移动,小心不要左右晃动,苍蝇对于侧向运动的物体非常敏感,等你的手移到距离苍蝇25厘米远时,再快速扫向它,让你的手掌边缘大约停在苍蝇憩息地点上方大约3-5厘米。你的猎物将会振翅起飞,角度刚刚好撞进你的手掌心。手掌迅速握起来,你便可以听到那只被困在你拳头里的昆虫,发出另人满意的嗡嗡声了。


在关键时刻获取丰富的实际经验,而非系统知识,才是造就博物学家的重要因素。所以说,最好能先当一个野人,什么学名、解剖知识都不知道也不要紧。最好能有一大段时间只是随意搜寻和做梦。


我最最瞧不起的便是傲慢以及目中无人的态度,这种恶劣的态度经常出现在聪慧的知名人士身上。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爱德华·威尔逊,他是当今世界美国蚂蚁研究翘楚,“社会生物学”理论之父,被誉为“达尔文之后博物学家的绝响”。在他的自传中,威尔逊用优雅风趣的文笔,将他跌宕曲折的人生经历,与科学家成长之路娓娓道来 他在大自然冒险中度过了孤独童年,天生对自然充满好奇心与亲近感 青年时代确定研究蚂蚁物种作为学术方向,首先要克服经济拮据的困境 与生物学同人一道探访西印度裙岛,将岛屿上蚂蚁的生态分布尽数掌握 在哈佛教学期间,为进化生物学而与主流的分子生物学们分庭抗礼……在威尔逊的人生故事中,他冒险奋进、不畏风雨、热情达观,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崇敬,和地球所有生命的深沉关怀。他也带我们畅游缤纷的自然世界,教给我们观察生物的知识、技巧和趣味,繁忙的家蚁、凶猛的毒蛇、斑斓的热带飞鸟,都与威尔逊有着亲密互动。书中不仅有对生态美景的动人描摹,也有和学术裙星的交流。从DNA之父、分子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到杰出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再到人类学之母玛格丽特·米德、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20世纪各领域科学家纷纷登场,威尔逊用调侃的笔调,回忆恩师挚友和学术劲敌,把学术八卦一网打尽。这是一位终其一生探索自然的博物学家,将毕生经验献给有志于学的青年读者。他将带你见识科学的信仰和大自然的神圣殿堂。


书籍介绍

爱德华·威尔逊,他是当今世界美国蚂蚁研究翘楚,“社会生物学”理论之父,被誉为“达尔文之后博物学家的绝响”。在他的自传中,威尔逊用优雅风趣的文笔,将他跌宕曲折的人生经历,与科学家成长之路娓娓道来:他在大自然冒险中度过了孤独童年,天生对自然充满好奇心与亲近感;青年时代确定研究蚂蚁物种作为学术方向,首先要克服经济拮据的困境;与生物学同人一道探访西印度群岛,将岛屿上蚂蚁的生态分布尽数掌握;在哈佛教学期间,为进化生物学而与主流的分子生物学巨星们分庭抗礼……

在威尔逊的人生故事中,他冒险奋进、不畏风雨、热情达观,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崇敬,和地球所有生命的深沉关怀。他也带我们畅游缤纷的自然世界,教给我们观察生物的知识、技巧和趣味,繁忙的家蚁、凶猛的毒蛇、斑斓的热带飞鸟,都与威尔逊有着亲密互动。

书中不仅有对生态美景的动人描摹,也有和学术群星的交流。从DNA之父、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到杰出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再到人类学之母玛格丽特·米德、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20世纪各领域科学家纷纷登场,威尔逊用调侃的笔调,回忆恩师挚友和学术劲敌,把学术八卦一网打尽。

这是一位终其一生探索自然的博物学家,将毕生经验献给有志于学的青年读者。他将带你见识科学的信仰和大自然的神圣殿堂。


精彩短评:

  • 作者:danyboy 发布时间:2019-06-15 14:07:35

    封面把威尔逊拍的像ET。这本自传写得很不错,并不是说文笔优美流畅好读之类,我个人觉得书中大量出现的物种名称和术语很多,主要篇幅是只有博物学爱好者才会痴迷的内容。但这本书把人生经历和事业发展结合的无比混融,展现了一个孜孜不倦为自己的爱好探索终生的灵魂,所以写得非常好。书可以分三部分,前几章是童年,中间大部分是威尔逊一步步走上科学事业高峰的攀爬过程。我喜欢的是15章及以后的部分,重点写蚂蚁和借此开创社会生物学的过程,与《创世纪》相互发明解惑。社会生物学为威尔逊带来了真正的声誉,也因为其政治性而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关于社会生物学里一些看似政治不正确的科学结论,很值得我们沉思。

  • 作者:三蝶纪 发布时间:2019-04-27 18:22:38

    除了书名想吐槽,内容无可挑剔,诠释了一个伟大的博物学家经历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坚持了什么,男神真是光芒万丈~里面亦有众多划时代的科学家登场。

  • 作者:苐貳靑惷 发布时间:2019-10-25 09:50:37

    费尽心思找到这本书

  • 作者:whig 发布时间:2019-05-23 17:44:30

    非常羡慕威尔逊的早年经历,从一种意义上说,和博物学家相比,我们对世界的体验都是太稀里糊涂朦朦胧胧了~

  • 作者:珍妮的肖像 发布时间:2020-07-24 18:58:02

    爱德华威尔逊,还在少年时就因意外完全失去了右眼视力,又因为遗传缺陷,损失了大部分高频听力,需要一直戴着助听器。这样的他,等于被迫关停了一些感知触角,但因此最大保障了另一些触角更聪颖敏锐,热情浓烈,外延度更加深广。他很早就在大自然里,认识到更多自我痊愈和自我更新的进程,所以大自然就是抚慰他的精神携领,回馈他以新的视角解释世界与生命发生,科学如同信仰宗教。这部博物自传里是他从不虚掷时光的人生故事,也有他为人类未来所想的科学环保理念,见地理生物进化,也见哲学诗性文学素养。他说~他也是身处乱世的快乐之人。在与缤纷物种生命交道里思考着生命,正是他的快乐来临所向啊。四星以上。

  • 作者:ly的读享生活 发布时间:2019-04-30 16:15:17

    不愧是两届普利策奖得主,文笔很好,尤其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非常动人。读传记可以拥有丰富立体的形象,明白那些所思所想的由来。威尔逊的蚂蚁研究与社会进化学理论,是对生物,也是对人类本性的观察,引起的争议也很有价值。


深度书评:

  • 爱德华·威尔逊的生命之旅

    作者:danyboy 发布时间:2019-12-11 19:09:45

    已刊于《新京报 书评周刊》

    很多人在童年都会说要当一名科学家,但只有极少数真的做到了,威尔逊就是其中之一。就像一种天命吧,威尔逊在童年时成为了一名小博物学家,终其一生,历经生物学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如今已经90多岁的他仍然是一名博物学家,直到今年还在撰述。

    我觉得,爱德华·威尔逊是一个特别不容易被人记住的名字,不是因为晦涩,而是普通。他被认为是全球领域内蚂蚁研究的顶级专家,社会生物学的主要奠基者,是“生物多样性”这一著名词汇的发明。但他毕生专注于科学研究,职业生涯平稳有序,基本上没什么惊心动魄的戏剧性经历;他也著有优秀的科普著作,但他既不是乔姆斯基、萨哈罗夫那样的公共知识分子,也不像霍金成为世界人民所熟知的明星科学家。

    那么,不妨从一个颇为庸俗的角度,寻找能让我们记住爱德华·威尔逊这一名字的戏剧时刻。

    一、对猎手来说,经验终究是最根本的东西

    1978年2月15日,华盛顿喜来登公园酒店即将举行一次社会生物学的研讨会。会场里人山人海,不仅包括旁听研讨会的听众,还有一些国际反种族主义委员会的抗议者在散发传单,后者出现在这里是因为这天的发言者里有一个人: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专家爱德华·威尔逊。

    终于轮到威尔逊登场了。当主持人还在介绍威尔逊的时候,有一群抗议者从观众席冲上讲台,一字排开,高举反对社会生物学的标语牌,尤为醒目的是还举起了一个纳粹的符号。此刻,维持秩序的主持人和在场的抗议者领袖都在对着听众高喊,现场一片混乱。此时,一名年轻女子拿起一瓶水倒在了威尔逊头上,令这场抗议活动达到了高潮。

    十六年后,当爱德华·威尔逊在其自传《大自然的猎人》(1994年出版,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2019年4月中文新版)中记录下这件往事时,他既没有故作冷静,亦没有愤怒,而是一如他在这本传记里面对已逝岁月的坎坷挫折,将其作为深索沉思的契机。

    例如,在7岁的时候,威尔逊在一处海滩钓鱼,右眼不慎被飞出水面的鱼刺中而失明。他练就了敏锐的左眼,“我虽然丧失了立体视觉,但是能清楚辨识小昆虫身上细小的图案和绒毛”(《大自然的猎人》,p14);成年后,他不幸又丧失了大部分高频率音域的听力,无法分辨许多鸟类和蛙类的叫声,但更加促成了他把毕生精力扑在昆虫而不是鸟类或蛙类上。对昆虫敏锐的观察、精准的分类、博物学的方法,帮助威尔逊积累了独特而丰富的经验,成为货真价实的大自然的猎手。

    同样,50年代在哈佛大学生物系,威尔逊所归属的生物学研究受到了如日中天的分子生物学的挑战,后者的代表人物詹姆斯·沃森是大名鼎鼎的DNA的发现者之一。沃森等人的发现有力推动了生物学的空前进步,所以他不仅要在学术上宣判各类基于博物、环境、种群等经验性的、古典的、“过时的”生物学研究死刑,而且为人也十分高傲、冷漠、尖刻,对威尔逊一度不屑一顾。但恰恰是这段经历,促使威尔逊思考了在二十世纪科学的语境下,“古典”的生物学该如何发展,并在60年代提出了进化生物学、70年代提出了社会生物学的概念。

    所以,当威尔逊被浇了一头水后,他并不会对抗议者发问“what’s your problem? ”,而是扪心自问“what’s the problem? ”。原因并不复杂,威尔逊在1975年出版了代表作《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正是这本书引起了轩然大波。简而言之,这本书从昆虫社会讲到脊椎动物社会,直至人类社会,以一种经验的方式,试图阐明动物的社会性具有生物学的基础,“新的综合”一语体现着威尔逊的野心,“我相信生物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时机已经成熟”(《大自然的猎人》p413)。但恰恰是他阐明人类社会的生物学基础的努力,为他带来了风险。在许多左翼自由主义者看来,如果人类社会具有生物学基础,那就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的阶级不平等、种族压迫、优生学等等,都因为生物学的科学性而带有了正当性,这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

    尽管威尔逊清楚地知道,他的《社会生物学》一书不能用这种庸俗的政治正确来诠释或夸大,但浇水事件促使威尔逊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他引入了“文化”的要素,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试图进一步阐明人类社会在生物学的“基因”基础上还要考虑“文化”的作用。

    就这样,威尔逊这个“大自然的猎人”从童年走到老年,凭借古老的博物学家的身份,走过了20世纪惊心动魄的科学大爆炸之旅。但他仍然固执且自信的说:“经验应该是最根本的东西,真正的博物学家是训练有素的猎手,我们是一对快乐的猎人。”(《大自然的猎人》p457)。

    二、个体选择、群体选择,哪一个更符合经验

    2019年,威尔逊90岁,他的生命之旅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年初,威尔逊出版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篇幅很短,名字很大,书曰《Genesis》,没错,就是《圣经》开篇《创世纪》。译者傅贺在致谢中坦承一周内完成了大部分中文翻译,5月中信出版社出了中文版,6月上旬书就摆在了我的案头。8月份我撰写本文,在最后一次修改时又收到了威尔逊合著的另一部名作《蚂蚁的故事:一个社会的诞生》(博尔特·霍尔多布勒 / 爱德华·威尔逊,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版)。这令我我颇觉科普类译作引介的速度空前加快,如2017年在美国出版的《基因传》,厚达600页的中译本2018年就在国内上市。但《创世纪》这样的引介速度仍然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

    原因并不仅因为速度,关键在于有没有必要。毕竟,一本关于社会生物学的科普著作,对当下的中国社会能有何种意义?如果威尔逊揭示的秘密使他在美国被公开泼了一身水,那么在中国呢?

    在今天,关于人类本源的问题已经有了无数个答案。哲学永远都在沉思“我们是谁?从何而来?将至何处?”宗教的造物主、传说的神祇、史诗的英雄,这些答案仍然多姿多彩、富有魅力;天文学寻找BIG BANG的渺远痕迹,物理学则一个接一个的发现新的“粒子”,化学分析组成生命的元素;生物学也没有错过这个大合唱。

    在达尔文那里,我们熟知的进化论解释了生物演化的基本动力,也就是自然选择。威尔逊概括说:“自然选择,即生物演化的驱动力,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突变提案,环境筛选。”p5达尔文的理论开启了生物演化的科学之路,但囿于时代的局限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例如进化的遗传机制是什么?突变的提案如何被积累?等等。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基因、DNA研究方面的突飞猛进,很多难题得到了可靠的解释,当代进化论已经沿着达尔文的道路走得更远。

    但是,有一个问题仍然是难点,那就是一些生物群体里存在中性个体或不育的雌性。这乍看上去像一个悖论:不繁殖后代的生物,如何将这种不繁殖的基因通过自然选择传下去呢?威尔逊把这种叫做“利他主义”,他追问:“演化史上的大转变引出了许多问题,其中一个不仅对生物学来说至关重要,对全人类而言也举足轻重:利他主义是怎么由自然选择产生出来的?”p33

    拒绝繁殖的利他主义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这涉及到自然选择是如何发生的,是“个体选择”还是“群体选择”,毕竟利他主义听上去和“个体选择”是矛盾的,而“群体选择”在逻辑上妥帖地多。对这个问题,国内比较熟悉的观点是“自私的基因”。英国新达尔文主义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76年撰写了一本有名的科普读物《自私的基因》,对生物演化、自然选择等进化论的新成就做出了十分漂亮的论述。道金斯的做法,不是从物种的层面来检讨自然选择,而是从基因的微观层面来论述,“自私的基因”并非指基因有何种道德主张或是“性恶论”,而是说基因的特性是不断保存复制传承自己的遗传密码,所有的基因都好像只顾自己的“自私”者。那么,对于利他主义,道金斯认为基因是在间接保存自己,例如,工蚁没有繁殖能力,但其基因与蚁后是一类,所以工蚁的不繁殖本质上仍然是“自私”或“自利”的,工蚁可以通过蚁后传承自己的基因;父母为了儿女牺牲自己,也大致可作如是观。在道金斯看来,从基因的层面看,人类与其他动物没有区别,都是按照上述“个体选择”的模式来进化。

    但威尔逊并不同意道金斯的“个体选择”,而是主张“群体选择”。他如同旧日的博物学家,对各类生物的社会演化过程进行耐心的观察、追踪、实验,他通过对利他主义的研究,发现了一些生物群体具有“真社会性”的构成。威尔逊说:“真社会性,即一个生物群体组织内分化出可育和不可育的等级,仅仅出现在屈指可数的几种生物里,从地质时间来看也相对较晚,而且几乎都生活在陆地上,演化出了蚂蚁、白蚁和人类,逐渐主宰了陆地上的动物世界。”p70换言之,拥有利他主义阶层的“真社会性”生物群体数量很少,但都是高级群体,尤其包括了人类。这就意味着,当一个生物群体内的部分阶层放弃了自我繁殖,这个群体不仅没有因此消亡,反而进化到了更高级的程度。这岂不是很奇怪?

    威尔逊认为,其秘密就在于“群体选择”。按照道金斯等人的意见,所有的生物进化都因为基因的自我传承机制而“个体选择”,利他主义也只不过是间接传承而已。但威尔逊却认为,进化通过发生在宏观层面的“群体选择”作用于个体,并不仅仅依赖于基因层面的“个体选择”。他说:群体选择“只要它们的牺牲能为群体带来足够的利益,群体内的某些成员就会缩减自身的生活,或者抑制自身的繁殖,或者两者都做,以便本群体与其他群体更好地竞争。”换言之,越是拥有拒绝繁殖的利他主义阶层的生物群体,越是具备“真社会性”的特征,也就越容易在群体之间的进化竞争中胜出,最终得以成为极少数的高级社会。这也是为什么古往今来有无数物种,却惟独有人类走到了高级阶段。

    《创世纪》这本小册子简明扼要的讲述了上述观点。为什么单核生物能够发展成人类社会,其关键的环节是“群体选择”而非“个体选择”。事实上,关于这两种选择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学术界一度认为“群体选择”是不存在的;但威尔逊自1975年出版《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中译本2008年出版)以来,始终不懈为“群体选择”寻找坚实的博物观察、实验结果及数学模型基础。《创世纪》一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时隔多年后,威尔逊终于能够自信的宣称“群体选择”的正确性。

    三、真社会性会产生新的“真社会达尔文主义”吗

    《创世纪》如此快速的引进到中国,除了上面所概述的主要观点的新鲜度,也在于《自私的基因》在国内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威尔逊这一相反的观点势必会带来新的思想交锋和话题热度。相信道金斯的拥趸和威尔逊的粉丝们很快就会在知乎、豆瓣等平台上激辩“个体选择”和“群体选择”的是是非非了。

    但是,《创世纪》关于“真社会性”的描述,反而更令人陷入沉思。这就是生物学与人类道德关系的问题,也就是本文开头描述浇水事件所引发的思考。

    著名哲学学者陈嘉映先生近年来多次谈论到威尔逊,他也是最早写下对《创世纪》评论的学者。哲学为什么要关注生物学?因为威尔逊主张的“利他主义”在人类社会中一向被看做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人类发明的一切宗教、哲学、形而上学都具有道德基础,也都会涉及利他行为。例如,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就是耶稣以肉身之死与上帝签订了新约;再如佛教里“肉身饲虎”之类的变文故事也比比皆是;而哲学家康德则为道德寻觅了理性的律令,等等。

    科学则一向被认为是客观中立的,但威尔逊的科学研究却指出了人类利他行为这一“伦理现象”中包含的生物学原理。我们由此会很自然的联想:利他主义,究竟是一种形而上的伦理,还是生物学的群体选择呢?再引申一下,人类的道德是文明成熟后的文化构建,还是源于基因的生物密码?而且,既然人类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决定人类社会的进化,那么作为“真社会性”生物的人类,是否意味着也需要一部分阶层放弃繁殖、专心“利他”,从而确保群体竞争的胜出呢?

    这对普通人来说可能不是什么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者还会觉得荒唐,但考量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就不同了:

    进化论诞生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学信条很快蔓延到社会领域,产生了备受争议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赫胥黎的《天演论》成为演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名著。对中国人来说,这段历史可算记忆犹新,甚至血泪斑斑。从19世纪到20世纪,一度作为弱小民族曾遭受的悲剧,使得中国人尤其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残酷竞争的正当性。清末“亡国灭种”的恐惧感,改革开放初期“要被地球开除球籍”的危机感,以及今天社会舆论所讨论的诸如996、学区房、虎爸虎妈、中年危机等等社会议题的焦虑感,说明中国人仍然生活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场域里。近年来最火爆的科幻小说《三体》,其“黑暗森林”的模式设定则把“社会达尔文主义”推演到了宇宙。

    而放眼世界,当种族主义者通过花样繁多的误读,笃信人类文明由生物原理所决定,那么自然可以推导出,发展缓慢的“劣等文明”是由于这些文明的种族主体在生物学上是劣等的。这就引申出了种族优选、种族歧视,直到种族迫害、种族屠杀。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叶,东西方的纳粹分子披着生物学科学的外衣,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悲惨的自相残杀。

    所以,二战之后,这种研究人类社会生物学原理的做法受到了冷落和敌视。当威尔逊通过研究利他主义,发现“群体选择”“真社会性”时,且不论科学上正确与否,先就冒犯了反对种族主义的人士。这就是本文开头所提到的浇水事件的原因。

    我们作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族歧视的受害者,敢说威尔逊的书对我们没有意义?

    道金斯的“个体选择”和威尔逊的“群体选择”尽管针锋相对,但都属于社会生物学的范畴,其实都在探究人类社会的生物学原理。这就是为什么道金斯“自私的基因”论在国内如此风行,因为普通读者仍然会不由自主的从生物学的科普反思到社会的行为,乃至道德。

    而威尔逊的“真社会性”论也通过《创世纪》等著作被译介到了国内,这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猜测,真社会性生物群体里一批社会阶层牺牲自己来确保整个群体的竞争,会很容易令读者联想起自身的处境。前几年,学者廉思针对国内一些阶层现状提出了“蚁族”“工蜂”的概念(《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中信出版社2012),流行一时。无独有偶,蚂蚁和蜂都是威尔逊所认为具有“真社会性”的生物群体。这使得“联想”抑或“误读”不可避免,而随着学术观点的庸俗化,一些观点可能会坚信为群体利益牺牲个体利益具有生物学上的科学依据:会主张甚至要求个人为群体必须做出牺牲;会把群体竞争——小到班级、企业,大到民族、国家——作为个人存在的终极目的,如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强制分流“差生”等;甚至会主张一些类似于“1984”这样的观点。

    就像对个体竞争的笃信会导致残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对群体竞争的崇拜一旦延伸为社会见识,是否也会导致一种更加惊悚的“真社会达尔文主义”?从而加剧当下个体与群体之间权力关系的紧张。但愿这是一种多虑。

    四、生物学的古典主题

    这不能说完全与威尔逊无关,正如陈嘉映先生曾敏锐地指出,威尔逊等人的“观念框架,和从前的功利主义思想家相去不远”,也“断定,我们不能在生物社会学的层次上来讨论道德问题。”(陈嘉映2005年在同济大学的演讲,网络文章)。在威尔逊的自传《大自然的猎人》里,他讲述了和赫胥黎的一次会面。

    和威尔逊见面的赫胥黎以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闻名,他恰恰又是写《天演论》的赫胥黎的孙子。“赫胥黎对我所从事的异速生长以及种群统计研究很感兴趣,当他于1954年访问哈佛大学时,他告诉接待人员他想见见我。我战战兢兢地准备和这名伟大的进化学家兼人道主义者会面。我们两人都认为,我们共同的兴趣应该算是普通生物学里的古典主题。”(《大自然的猎人》,p384)

    所谓“古典主题”,大概与陈嘉映所说的“功利主义思想家”相去不远,这意味着在威尔逊看来,科学研究本就具有一定的人文甚至道德动力。在这本自传里,威尔逊也确实展示了一个生活在20世纪的19世纪人的形象:博物学家。总之,《大自然的猎人》将有利于我们从更广阔、更丰富的视野来理解威尔逊在 《创世纪》里的观点。而《创世纪》一书虽小,也能嗅到博物学家特有的气质,从大自然里博取的越多,人就越能体味到自己的渺小。这两本书文笔恬淡而不夸饰,风格娓娓道来,拥有旧时英美散文的典型美感。

  • 成为博物学家的路

    作者:王逸清 发布时间:2012-07-22 21:08:25

                 成为一名博物学家,一度是我的一个梦想,虽然我可能很大程度上没有搞清楚博物学家的含义,我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去田野中发现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把他们移植到人类生活的环境中,为人类带来美。

           事实上这个动机是足矣支持我成为一名博物学家的,只可以我命运使我出生在一个植物种类比较贫乏的平原地区,常见的植物品种不错2,30种,没办法,我的家乡是很成熟的几百年的农业区,野生植物只残留了那些最顽固的杂草和可以抵抗最恶劣环境的顽强品种。加上,幼年的我完全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规划,也没有人对我做一个指导。我的小学老师从未问过我长大了想做什么这个问题。我的父母也没有问过。我只是隐隐约约记得上大学这件事情,至于上大学之后可以做什么,完全一无所知。哪怕有人指点我你长大了可以做一个厨师,司机,警察,会计,等等,我的人生轨迹可能会更明确一些。

            本书是一本自传,小Edward Wilson自小喜欢采集绚丽的动物,这种天然的爱好,为了爱好而工作,成为支持他前进的一个动力。当然了,我想强调,O.E.Wilson是很聪明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20多岁就拿到美国的博士学位。

           我感觉作者成为博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两个关键,一是深深植根在他灵魂里的对大自然的爱,另一个是他的敌人。起码有两个章节强调了敌人对Wilson的刺激,敌人促使他思考自己的未来吧。

           我似乎从来没有打算做一个科学家,即使小时候某次用我想长大了当科学家来回答问题,我也从未搞清楚科学家具体是做什么的。读了这本自传,我对什么是科学家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科学家要看每个人都看得到的事物,然后思考没有人思考过的问题。这就是创新之源泉。科学家似乎也很难和政治脱离开来,完全摆脱政治是一种幸运。作者因为将社会生物学推广到对人类的研究受到了同事的攻击,一度很窘迫,此时,那些和他观点相近的学者都小心翼翼的在观察,保护自己是人类的本能嘛,无可厚非。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必然是要推广并在社会应用的,联系到政治似乎是一个必然。尤其优秀科学家更有可能陷入这种困境。

           所以我不遗憾我没成为一个科学家。做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工匠,挺适合我这种平庸的才能和中庸的性格的。只不过赚钱的能力差了一点,所以改善生活的本事差了一点。

            今天又读到了吴军老师的一条微博,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不重要,挣多少花多少。很老套的观点。但是我似乎第一次看到后半句,如果第一份工作可以锻炼你赚钱的本事,是你的后半生处于一种上升曲线,那么这份工作才是一份好工作。真遗憾,没人跟我说,我自己也没想到。我追求的是安逸和看上去不错的薪水,以至于,今天谋生的技能很一般,只能继续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拿着很少的薪水。

           我应该改变自己,这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毕竟,我还没放弃我那个藏书家博物学家的梦想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内涵好书(224+)
  • 收费(383+)
  • 下载快(335+)
  • 章节完整(213+)
  • 无盗版(462+)
  • 全格式(319+)
  • 中评多(320+)

下载评价

  • 网友 康***溪: ( 2025-01-03 14:15:43 )

    强烈推荐!!!

  • 网友 融***华: ( 2024-12-26 10:37:48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孙***夏: ( 2024-12-21 07:45:26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师***怡: ( 2024-12-19 14:14:59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苍***如: ( 2025-01-09 11:15:13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寿***芳: ( 2025-01-07 01:26:32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国***舒: ( 2025-01-06 14:16:22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权***波: ( 2025-01-04 19:30:31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游***钰: ( 2024-12-17 14:13:30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沈***松: ( 2024-12-19 12:33:27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仰***兰: ( 2024-12-23 22:25:29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谢***灵: ( 2024-12-17 23:09:23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家***丝: ( 2024-12-30 23:40:11 )

    好6666666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