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遗产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邓小平的遗产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邓小平的名字与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个时代的鲜明标志。他在这一时期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思想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深入研究并继承邓小平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政治遗产、思想遗产和智慧遗产。
《邓小平的遗产》分为“邓小平思想与实践的源流”“邓小平的政治遗产”“邓小平的思想遗产”“邓小平的未竟事业”四章,分别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他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开辟的道路、所创立的理论及其尚未完成的历史任务。
《邓小平的遗产》追溯了邓小平思想和实践的源头,介绍了邓小平在中国新时期所开辟的发展道路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阐释了邓小平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在继承马列主义重要基本原理基础上所创立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学说。此外,该书还从辩证唯物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新时期中国社会所存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以及中国为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所作出的努力。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的源流
一、社会主义学说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二、社会主义学说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社会主义学说第二次飞跃后面临的历史难题
四、社会主义学说第三次飞跃——找到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五、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直接来源
第二章 邓小平的政治遗产-开辟了一条中国建设发展的新道路
一、这是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
二、这是一条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路
三、这是一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长期并存,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道路
四、这是一条立足造福全体人民,通过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这是一条后发工业化国家.持续快速走向现代化的成功之路
六、这是一条大国和平崛起,维护世界和平的道路
七、这是一条逐步改革政治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道路
八、这是一条努力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和谐发展的道路
第三章 邓小平的思想遗产——创立了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学说
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核心和精髓的思想路线
二、分三步走,在中国实现现代化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构想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六、社会主义动力论——改革开放思想
第四章 邓小平的未竟事业
一、重塑社会信仰与道德
二、全力治理已广泛蔓延的社会腐败
三、遏制贫富分化的趋势
四、整治生态环境污染
五、解决好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短板问题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于幼军,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1986年始,先后在区、市、省和国家部委党政领导岗位任职,历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长、深圳市市长、湖南省委副书记、山西省省长、文化部党组书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他在繁忙公务之余,始终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勤于学习,敏于思考,笔耕不辍。先后撰写出版了《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社会主义五百年》等专著。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以这一测量评估指标来看,中国的国民收入基尼系数1978年为0.310。从1978年至2016年的38年间,随着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公有制经济总体规模占国民经济的比例逐渐缩小,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至2008年上升到0.491,随后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至2016年基尼系数为0.465,仍然在高位徘徊。
而从另一个测量评估国民收入差距的家庭净资产基尼系数指标来看,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査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分析,中国国民拥有财产的分化和不平等这些年在急剧攀升。2014年中国家庭净资产基尼系数为0.7。拥有财富顶端1%的家庭,约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而处在财富底端的25%家庭,其财产总量仅占全国财富的1%左右。显然,目前中国国民家庭拥有财富的差距已是天壤之别。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邓小平的名字与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个时代的鲜明标志。他在这一时期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思想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深入研究并继承邓小平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政治遗产、思想遗产和智慧遗产。
《邓小平的遗产》分为“邓小平思想与实践的源流”“邓小平的政治遗产”“邓小平的思想遗产”“邓小平的未竟事业”四章,分别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他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开辟的道路、所创立的理论及其尚未完成的历史任务。
《邓小平的遗产》追溯了邓小平思想和实践的源头,介绍了邓小平在中国新时期所开辟的发展道路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阐释了邓小平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在继承马列主义重要基本原理基础上所创立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学说。此外,该书还从辩证唯物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新时期中国社会所存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以及中国为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所作出的努力。
精彩短评:
作者:8号宿舍244 发布时间:2021-04-30 11:28:18
作者为原深圳市长。官方数据、官方叙述、官方分析、官方问题、官方思路、官方结论。
作者:玩转东瀛 发布时间:2022-01-02 19:20:39
翻过
作者:黑骏马 发布时间:2021-07-08 16:42:40
总体中规中矩,算是重温了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要义。最后带有策论部分,也都比较持重。没有多少新鲜史料论据,略有些重复。
作者:岁月如歌 发布时间:2021-12-31 21:14:16
非常喜欢邓公,但本书不行
作者:部局 发布时间:2020-11-06 15:31:08
除了作者身份的特殊性,书中新鲜观点不多,分析得中规中矩。
作者:游伟 发布时间:2020-10-22 01:28:23
其实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但是偶尔有几个词句确实挺胆大的。
深度书评:
笔记
作者:momo 发布时间:2022-09-14 14:38:11
商品在推出市场之前会进行调查。也就是所谓的3C分析(市场·顾客分析、内部环境分析、竞争分析)。并且会反复思考S(segmentation细分)、T(targeting目标)、P(positioning定位)和4P(Marketing mix市场营销组合)这四点针对销售的策略后再投入市场。
品牌化
从制瓷工艺的发展看中国陶瓷史
作者:德先生 发布时间:2017-07-22 23:43:08
作者叶喆民先生出自陶瓷世家,其父叶麟趾先生于晚清留学归国后专业从事陶瓷研究,并带领胞弟叶麟祥先生从事陶瓷制作,叶喆民先生子承父业,师从陈万里、孙瀛洲二位陶瓷大家,并且对中国古诗词、古书画也有极深的造诣。这部中国陶瓷史乃其扛鼎之作,足见其分量。在我看来,本书对陶瓷史的介绍分为几大部分:各系陶瓷窑址考察、陶瓷美学特点、陶瓷工艺特点。窑址方面未能对其进行精细研究,美学特点在其他通俗读物中已略有所得。因此,本书在陶瓷工艺特点的发展方面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就各时期的陶瓷工艺特点进行摘记:
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虽然粗糙,但已经为后期的陶瓷制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胎体成型方面,早期是用手工捏制和泥条盘筑法进行,但石器时代已经发展出轮制法。烧制方面,早期进行露天烧制,陶窑远至石器时代也已诞生。
夏商周时代:
商代开始,陶釉出现,贵族使用的白陶已经选用了高岭土作为原料,三价铁含量远小于当时普遍存在的黑陶和灰陶。这些迹象表明商代已经出现了“原始瓷”,只因烧制温度不够1200℃,尚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瓷器。商代的陶窑依然是挖在地下的穴窑,燃烧室居于窑床正下方,窑床上开有规则的出火孔,这样使烧制的温度能达到1000-1100℃。周代以后,陶窑开始在地上建筑,呈椭圆形,并在窑后而非顶部开设烟囱,这样使得热气能在到达窑顶后返回到窑底后流出,这种结构成为半倒焰式,能够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增加窑内温度,可达1200℃。因此,商周时代釉的发现,胎料的改进和陶窑的变革为瓷器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时代:
秦窑有一项新的技术进步:窑床呈前高后低,有10°的坡度。这是由于坯体首先接触火焰的前半面会因受热较快而先收缩,出现向前倾斜的现象。如果升温过快,前排的陶坯还会倒入燃烧室内。这一设计为后世所沿用。
汉代出现了翠绿釉陶器,这种釉料中含有铅分(Pb3O4),与石英以3:1配比,在750-850℃的低温下即可熔融成釉,称为铅釉。铅釉在汉代普遍采用,色彩艳丽。但是,铅釉比含硅酸多的釉容易蚀变,因此出土陶器釉上彩多已剥脱。
汉代陶瓷工艺的主要成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龙窑和高温釉的广泛应用。龙窑在战国时代已有出现,在汉代广泛使用,龙窑的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速烧和维持还原气氛,适合稍早坯胎较薄,粘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商周出现的以氧化钙为助溶剂的石灰釉,光泽度、透明度、硬度都优于铅釉,在汉代得到普及。
魏晋南北朝时代:
晋代的重要创作是带有绿彩的青瓷,为后世的绿彩瓷器打下基础。南北方青瓷在材料上有较大的区别:
南方各窑选用瓷石为主的材料,Al2O3含量较低,北方各窑用黏土为主,铝含量较高,所以同样在1200-1270℃的条件下烧成,南方青瓷胎的致密度就高,北方青瓷不容易致密烧结,也不容易完全瓷化。
南方釉料SiO2含量较高,北方TiO2较高,虽然含铁量相差不多,但釉色不同。
从釉色来看,南方青瓷多翠青、灰青色,北方多青绿或黄绿色。
南北方用料多年基本不变,因此直至明清依然存在上述不同。
隋代:
白瓷的烧制成功是隋代的重要成就。白瓷的烧制取决于胎釉中铁的含量。釉的原料中自然含有3-8%的三氧化二铁,如果能将铁含量控制在1%以下,并将窑内气氛控制为还原气氛,即可使青色逐渐变淡成为白色,若铁含量超过3%,烧出的就是青瓷。青瓷向白瓷的演变是缓慢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隋代青瓷的釉色略有不同,南方多成青灰色,北方呈青黄或青绿色。这主要是由于窑内烧成气氛和釉的成分不同所致。南方主要使用龙窑,坡度大,温度升降快,避免铁的二次氧化,适宜还原焰的生成,但温度只能到1200℃左右,所以一般呈青灰色;北方一般为馒头窑,火焰能够在窑内充分燃烧,有利于氧化焰烧成,温度可达1300℃左右。此外,北方青瓷胎内含TiO2较高,也造成其成色不佳。胎质方面,北方青瓷一般比较疏松,胎体厚重,胎色呈灰白色;南方青瓷胎比较致密,胎体较薄,胎色呈青灰色。这主要由于南方一般使用原生高岭,杂质较少,北方一般使用沉积高岭,指风化后的瓷石随水流动后的沉积物,杂质较多。此外,北方瓷土含氧化铝较多,也导致烧成后致密程度不佳。
隋代开始大量应用刻、划、印、贴等装饰手法。刻花是指在坯体上用铁、竹或骨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由两方斜刻出纹饰呈阳文状,立体感强,刻层较薄;划花是指在坯体上用针状工具,划出纹饰呈阴文状线条。
隋代的施釉手法一般是拿着坯体的底部,在釉水中一蘸即可,这也是隋瓷器一般里满釉,外半釉的原因。隋代使用石灰釉,利用氧化钙作为助溶剂,在高温中流动性很大,极易产生流淌现象,为避免器物施釉后与窑具粘连,才采用蘸釉方式。尽管如此,釉面流淌现象仍很严重,积釉处玻璃质感很强,釉面常开细碎片纹,这也是隋代瓷器的显著时代特征。
隋代以前一般使用明火叠烧的方式,隋代开始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这是窑具的重大革新。成型工艺方面,依然采用轮制法和手工拉坯。隋代瓷器结束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为以后青花和釉上彩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唐代:
唐代的主要瓷器流派包括越窑系青瓷、邢窑系白瓷、洛阳附近的唐三彩以及长沙窑釉下彩瓷等。
越窑青瓷以釉色见长,青瓷烧制时,还原比值越高,氧化铁含量越少,釉色越好。晚唐五代时期的越窑是其巅峰期,釉色呈湖水绿。釉料中氧化钙含量在15%以上,龙窑骤冷骤热的特点能将这种熔度低、粘性小的釉料烧成玻璃质。
长沙窑以单色釉瓷器为主,釉下彩瓷居第二位。我国的釉下彩瓷一般分为三类: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青花、氧化铁为着色剂的褐彩和黑彩、氧化铜或氧化亚铜为着色剂的绿彩和红彩。长沙窑以氧化铁和氧化铜为着色剂,以褐彩、绿彩为主。
邢窑白瓷的氧化铁和氧化钛的总含量约为1%,含量之低仅次于明清德化窑。氧化铝含量较高,达到30%,对烧成温度要求很高。半倒焰式的馒头窑可以达到1300℃的高温。邢窑还小批量生产了透影白瓷。唐代定窑也生产白瓷,但其氧化铁含量达到2%以上。唐代的白瓷用木柴烧成,较好控制还原气氛,因此釉色白中泛青,后世用煤烧成的白瓷则白中泛黄。
唐三彩是用白色黏土作胎,施以含铅的低温釉,釉中使用铁、铜、锰、钴作为呈色剂,在750-850℃烧制而成。除一部分明器外,也有不少日用器皿。低锰钴料在唐三彩中小范围使用,但色料来源还有待探讨。
唐代陶瓷开始作为日用器皿,实用性增强,执壶、瓶开始大量出现。其造型还受到金银器皿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熏陶。装饰手法方面,更注重釉色装饰,除了青白瓷外,釉下彩、花釉也大量出现。烧造工艺越发成熟,窑内温度可达1300℃,氧化还原气氛可控。
宋代:
宋代的主要瓷器流派包括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以及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建阳窑、景德镇窑等窑系。
定窑瓷胎含铝量27-36%,含硅量59-66%,瓷质强度大很少开片,胎质坚硬。早期正烧,中期覆烧,晚期叠烧,也有挂烧制成。覆烧法避免了圆器变形的缺点,胎厚度得以减少。
磁州窑使用的原料是含铁量较多而可塑性不高的大青土和另一种含铁量较低的贫铁矿石,当地成为斑化石,用作绘画花纹即俗称作铁锈花的颜料。胎色灰白或灰黄,多加白色化妆土。
汝窑烧造的瓷器以近似磁州窑和耀州窑的产品为主,典型的汝窑天青釉所占比重极少(1/300)。该窑供御不够四十年鼎盛春秋。汝窑釉料氧化钙含量小于10%,氧化钾3-4%,用30倍放大镜看,气泡稀疏,寥若晨星。
钧窑釉质肥厚,常留下蚯蚓走泥纹,有的滞留着气泡造成的凹痕,俗称橘皮、棕眼。釉中气泡较多,造成乳浊现象。乳青色的釉与铜混合显现出不同颜色,即所谓“铜的灰褐色”。有研究对比龙泉釉和钧釉的成分,发现主要成分并无区别,但钧釉中磷含量较高,因此推测,钧釉的特征——像蛋白石或在青色中添有牛乳一样的色泽,正是磷酸和氧化亚铁的作用结果。钧釉中青色是亚铁离子的颜色,红色是亚铜离子的颜色,紫色是二者的混合。另外,钧窑的窑室也有其独创性,普通馒头窑只有一个出风口,钧窑的窑室在后壁中间和两角处设3个出风口,这可能也是引起钧窑窑变的原因所在。
景德镇窑在宋代主要烧造青白瓷,也叫影青瓷,对白度、光泽和透光度都有很高要求。唐代邢窑、定窑已能烧制具有透影性的瓷器,但规模较小。景德镇开始大量烧制。
建阳窑胎料含铁量高,胎呈黑色。釉色以油滴、曜变、兔毫著称。油滴中含有未熔的石英粒、气泡和纯红的镜铁矿(氧化铁),气泡周围镜铁矿浓聚。兔毫在北方瓷窑中也可见,北方各窑多用氧化焰,兔毫结晶呈黄色,称为金兔毫,建窑采用还原焰,结晶呈白色,称为银兔毫。
龙泉窑创造性地使用了石灰-碱釉,氧化钙比例下降到10%以下,氧化钾比例达到3-5%,可以增加釉的厚度并不致流淌,还可以避免纯石灰釉光泽太强的缺点。龙泉窑使用强还原气氛,弱还原气氛下釉色绿中带黄,还原比大于3时显示粉青,大于10时显示梅子青。
哥窑釉层也非常厚,同样采用石灰碱釉,用10倍以上放大观察是,可见釉内含有致密的气泡,如聚沫攒珠。釉面含蓄,有丝绸般柔光,所谓酥油光或无光釉。胎体紫黑或棕黄。官窑釉中同样存在大量气泡,有米黄、粉青等釉色,开片颜色较单一,很少如哥釉那样五光十色。
宋代在制瓷工艺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石灰碱釉的广泛采用,使用煤做燃料,推广覆烧法,增加产量,瓷质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辽金:
辽金瓷器融合少数民族特点,出现了新的器型,如皮囊壶、鸡腿瓶等,金代创烧出白釉加彩,即先施白釉初烧后再绘红绿黄彩色花纹低温复烧,为后世低温釉上彩瓷打下基础,但一向被误称为宋加彩。金代普遍采用砂圈叠烧法,盘心无釉但盘口有釉,改进了覆烧法的缺陷。
元代:
元代景德镇是瓷业中心,除青白瓷和黑釉瓷外,还生产青花、釉里红、卵白釉、红釉、蓝釉、釉上彩等。
元青花多数使用苏麻离青,也有不少采用国产青料。国产青料笔路清晰,没有混淆、晕染;进口青料含锰低,含铁高,青花色调浓艳,并有蓝黑色浓聚斑点闪烁如铅,称为锡光,并且容易晕散。元青花胎色不够洁白,底足及露胎出常现火石红色。器型厚重巨大。青花发色稳定,对氧化还原气氛要求不严格,因此能够大量烧造,成品率高。
元代青白釉胎釉普遍增厚,失透无光,失去了宋代的透影性,但造型工艺上有很大进步。
卵白釉采用高碱石灰釉,釉层厚,呈失透状,器内模印纹饰不够清晰。
釉里红和红釉均采用高温铜红釉,对还原气氛要求较高,且温度窗口较小,烧制难度大,因此传世不多。
元代龙泉窑胎体趋于厚重,釉层变薄,多呈青黄色。露胎贴花工艺多见,即在器物表面贴塑纹饰,不上釉,呈现火石红色。釉面点缀褐斑的工艺也较常见。
元代磁州窑同样造型高大,胎质粗松,挂釉多不到底,制作粗率。但装饰工艺更加丰富,各种戏曲故事成为主角。
元代钧窑与前代也有显著变化,胎釉粗糙,胎体烧结不够充分,釉多闪蓝色,红色少见,釉层较厚,釉光较强,少有乳浊现象。为了呈现红色,常将含铜量高的釉料人为进行不规则涂抹,与自然窑变相去甚远。
琉璃器开始用于建筑,琉璃是一种铅釉陶器,加入铁、铜等离子显色。
明代:
明代龙泉窑在强氧化气氛中烧制,胎体厚重,釉层较薄,光泽和透明度增强,更注重花纹而忽视釉色。
德化窑进入黄金时期,胎质纯净致密,透光性好,釉色洁白,杂质极少。窑室采用阶梯式蛋形,兼具馒头窑和龙窑的优点。景德镇窑是明代的主流产品。
明青花的分期主要由于钴料不同而致。永宣时期采用的苏麻离青几乎不含锰,成弘时期锰含量增加,钴含量不超过1-2%,嘉万在高锰的基础上,钴含量也大幅提高,达到8-9%,故颜色呈蓝紫色。
彩瓷方面,有斗彩、青花五彩、素三彩等,开创彩瓷新时代。单色釉方面,永乐白瓷成为甜白釉,细白如纸,见釉不见胎,但仰光透视,胎上刻划纹饰清晰可见,因此称为脱胎白瓷。宣德红釉,弘治黄釉,正德孔雀绿,嘉靖枣皮红各为著名品种。珐花器也是一种低温陶器,以硝酸钾为助熔剂,分两次烧成,先在陶胎上以凸起的沥粉勾勒出双线花纹后烧制成器,然后在花纹中间填以釉彩,再以低温烧制而成。釉色主要有孔雀蓝、孔雀绿、茄皮紫、黄等几种色调。
清代:
清代青花用料与前代不同,康熙年间采用云南产的珠明料,含钴量高,可达8-9%,含铁量低,仅2- 3%,雍乾之后采用浙料,含钴量仅1-5%,含铁量6-14%,因此康熙青花的青翠雅洁和雍乾青花的浑浊有别原因可能在于原料有别。康熙年间青花不仅因画法改革出现浓淡有别,即“五彩青花”,还出现各种青花品种,如郎窑青花、蓝釉青花、哥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青花和浆胎青花等。雍乾之后的青花无甚特色。
釉上彩瓷是清代的重要品种。
五彩到清代已不是彩瓷主流,康熙五彩最为突出,除了红、黄、绿、赭、紫等颜色外,发明了釉上的黑彩、蓝彩,并加上红、金等颜色。
粉彩是在五彩颜料内掺入一部分俗称“玻璃白”的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使色彩呈现浓淡凹凸之感。色调柔和,因此别称软彩。粉彩出现于康熙晚期,至雍正达到最高水平。康熙粉彩仅有数件,由于彩料研磨粗糙,常有剥彩现象,装饰采用五彩的画法。雍正时期白瓷的白度进一步增加,为釉上彩瓷提供了先决条件,绘画技法大为丰富。乾隆时期以精工细作、华丽繁缛著称,从色地上看,在传统的白地粉彩基础上,出现了不同色地粉彩,并加入其它彩料。
斗彩加入了粉彩的技法,因此更加能显示浓淡凹凸、阴阳反侧的艺术效果,同时在图案、造型方面也有增加。
素三彩以紫黄绿白为主色,清代加以黑、蓝彩,有些还出现红彩。尤其黑地三彩传世不多。
珐琅彩从康熙二十七年开始试烧,康熙五十九年烧制成功,经历三十余年,康熙时期由于难以挂料,故使用涩胎烧制,即在烧制好的白瓷表面蘸釉,晾干后用工具旋去表层的釉,造成外壁不光滑,使颜料得以附着。一般色彩浓艳,款识为四字楷书“康熙御制”。雍正时期技术进步,不再使用“反瓷”,大量采用景德镇精细白瓷。并且珐琅料在宫中炼制成功,达到18种颜色。款识一般为四字楷书“雍正年制”,青花所书“大清雍正年制”的六字楷款非常少见。乾隆年间器型、画法出现了更大的发展,并受到西洋画法影响,款识多为蓝料四字楷款“乾隆年制”,个别用青花、金彩或黑彩书写款识。乾隆中期以后,珐琅彩逐渐停烧。
墨彩与黑彩的区别:黑地上施彩,成为黑彩,白地上用黑色颜料作画,称为墨彩。
颜色釉在清代发展迅速红釉在元代已相当精美,永宣时期达到顶峰,明中期以后高温铜红釉失传,仅存低温铁红釉。清代再次制成高温铜红釉。豇豆红是清代最为珍贵的红釉,仅烧造于康熙年间,在红色中混有绿色斑点,底部均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款。郎窑红釉光强烈,略有细小开片,红色浓艳,并有脱口垂足郎不流的特征,底部呈现苹果绿或米黄色。蓝釉在康熙时期出现天蓝釉,虽与天青相似,但却是以含钴量1%以下的釉料制成,不同于铁青釉。余茄皮紫、茶叶末、紫金釉、乌金釉等各有其趣。
清代还出现各种仿生釉、仿金属、漆器、石器釉等,说明陶瓷工业已极为发达,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9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6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9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四星好评(602+)
- 无缺页(579+)
- 可以购买(667+)
- 差评少(341+)
- 字体合适(361+)
- 购买多(493+)
- 格式多(104+)
- 中评(371+)
- 快捷(580+)
- 引人入胜(489+)
- 速度快(645+)
下载评价
- 网友 国***芳: ( 2024-12-30 13:57:21 )
五星好评
- 网友 石***致: ( 2024-12-22 19:09:34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谭***然: ( 2024-12-22 12:51:10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石***烟: ( 2024-12-16 08:27:36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孔***旋: ( 2024-12-24 01:58:11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龚***湄: ( 2024-12-19 13:45:43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冷***洁: ( 2024-12-13 08:18:33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权***颜: ( 2024-12-26 23:33:42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辛***玮: ( 2024-12-16 01:50:20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Flower, Fruit and Vegetable Seed Packet CD-ROM and Book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高二思想政治 上(配人教试验修订版)/特高级教师点拨(附答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公版·2019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真题精解1000题专业知识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海外直订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Coloring Book: NFL Football Gifts for Kids, B 国家足球联赛涂色书:NFL足球礼物为孩子,男孩或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新托业全真题库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女性理财从入门到精通 [德]博多·舍费尔、【正版图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战争事典018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How to Be a Billionaire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诗义会通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易传通论 王博 著 中国书店出版社,【正版保证】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6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4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6分
情感共鸣:6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3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5分
文化贡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