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剧本插图珍藏本:李尔王【售后无忧】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莎士比亚剧本插图珍藏本:李尔王【售后无忧】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本店部分图书为稀缺古旧书籍,您下单之前可与在线客服联系」
内容简介:
《莎士比亚剧本插图珍藏本: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悲剧之一,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书籍目录:
威廉?莎士比亚编著的《李尔王》是一出感人的历史悲喜剧,情节紧凑,动人心弦,人物的行事、对话、反应也都合乎逻辑。在莎士比亚改编之后,却出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情节:如李尔王突然暴怒赶走女儿,又莫名其妙认不出肯特,时而发疯时而平静,爱德蒙不可思议地欺骗了爱德伽,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弄人与国王作滑稽的对话,考妮狄娅无足轻重地死掉等等。在人物的对话上,也过多地不符合李尔王时代,像中世纪似的。一起来翻阅《李尔王》吧!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GONERIL: I must change arms at home and give the distaff / Into my husband's hands. (ACT 4, SCENE 2)
GLOCESTER: 'Tis the time's plague when mad men lead the blind. (ACT 4, SCENE1)
弄人:你知道牡蛎怎样造它的壳吗?
李尔:不知道。
弄人:我也不知道;可是我知道蜗牛为什么背着一个屋子。
李尔:为什么?
弄人:因为可以把它的头放在里面;它不会把它的屋子送给他的女儿,害得它的脚也没有地方安顿。
她拿了信,当着我的面前读下去,一颗颗饱满的泪珠淌下她的娇嫩的颊上;可是她仍然保持着一个王后的尊严,虽然她的情感像叛徒一样想要把她压服,她还是竭力把它克制下去
.
并不痛哭流涕;“忍耐”和“悲哀”互相竞争着谁能把她表现得更美
.
要是所有的悲哀都是这样美,那么悲哀将要成为最受世人喜爱的珍奇了
(李尔:)
你以为让这样的狂风暴雨侵袭我们的肌肤,是一件了不得的苦事;在你看来是这样的;可是一个人要是身染重病,他就不会感到小小的痛楚。你见了一头熊就要转身逃走;可是假如你的背后是汹涌的大海,你就只好硬着头皮像那头熊迎面走去了。当我们心绪宁静的时候,我们的肉体才是敏感的;我的心灵中的暴风雨已经取去我一切其他的感觉,只剩下心头的热血在那搏动。儿女的忘恩!这不就像她们。不,我不愿再哭泣了。在这样的夜里,把我关在门外!尽管倒下来吧,什么大雨我都可以忍受。在这样的一个夜里!啊,里甘,戈纳瑞!你们年老仁慈的父亲一片诚心,把一切都给了你们——啊!那样想下去是要发疯的;我不要想起那些;别再提那些话了。
Lear: I prithee, daughter, do not make me mad. I will not trouble thee, my child; farewell. We'll no more meet, no more see one another. But yet thou art my flesh, my blood, my daughter Or rather a disease that's in my flesh, Which I must needs call mine. Thou art a boil, A plague-sore, or embossèd carbuncle In my corrupted blood. But I'll not chide thee. Let shame come when it will, I do not call it. I do not bid the Thunder-Bearer shoot, Nor tell tales of thee to high-judging Jove. I can be patient. I can stay with Regan, I and my hundreds knights.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李尔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亚悲剧之一,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书籍介绍
威廉·莎士比亚编著的《李尔王》是一出感人的历史悲喜剧,情节紧凑,动人心弦,人物的行事、对话、反应也都合乎逻辑。在莎士比亚改编之后,却出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情节:如李尔王突然暴怒赶走女儿,又莫名其妙认不出肯特,时而发疯时而平静,爱德蒙不可思议地欺骗了爱德伽,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弄人与国王作滑稽的对话,考妮狄娅无足轻重地死掉等等。在人物的对话上,也过多地不符合李尔王时代,像中世纪似的。一起来翻阅《李尔王》吧!
精彩短评:
作者:修时间的钟表匠 发布时间:2012-05-28 13:53:08
戏剧性浓烈,在当时或许对人性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后来貌似被黑泽明改编成《乱》,场面宏观,而且前后逻辑也比原著更好一点。。。
作者:风挑一点灯 发布时间:2015-07-08 15:40:39
从人生的逆境中得到的教导要付出昂贵的代价,而从中获得的收益往往抵不上学费,更何况经验的教益发挥效用的时间是在往后的日子里,时常来不及应用,时光便匆匆而去,像卢梭所疑问的,“难道说,要到临死之前才是我们学习如何生活的时间吗?”时间和理性使愚昧而甜蜜的信任感烟消云散,揭示了欺骗和捉弄的罗网,可随着对苦难根由的揭露同来的,是对一切都无法挽回的认识。
作者:步嘶厮 发布时间:2018-09-22 14:48:45
精神胜利法,事实证明法文这一边还是有一点点用处的。比如第二章优胜记略,刚开始没看懂什么意思,看了右边的法文就知道怎么断句了。
作者:默然 发布时间:2018-04-22 20:27:28
“疯子带领瞎子走路,本来就是这时代的病态。”
作者:平喵喵喵 发布时间:2013-07-27 23:01:35
内容简介颇有内容啊,这版读着很多地方逻辑不通,哪天找莎士比亚编著的版本开来看看
作者:nolix 发布时间:2016-12-26 11:44:04
朱先生译得满满旧体腔。莎翁动不动就以诗歌体来作人物自白,斜眉挤眼的打油诗也不少。这册最好的地方----版画真像是一副塔罗牌。
深度书评:
《李尔王》:善与恶的矛盾体,悲剧外衣下善良与忠诚的胜利!
作者:薛宝钗的冷香丸 发布时间:2020-11-17 23:28:43
提起《李尔王》,想必大家都是十分熟悉的。作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曾被无数次搬上舞台,可谓少有的精品。而看过《李尔王》的读者,很多人对于莎翁所欲表达的主旨并不是很清晰明了。
在全剧落下帷幕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呢?为什么坏人总能笑到最后呢?
但是,这只是《李尔王》给人们的直观感受,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其中的细节,就会发现:严格意义上讲,《李尔王》其实并不能算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傅光明译本《李尔王》
在其悲剧结尾的背后,莎翁其实是向世人传达了善良与忠诚的可贵。
这两种美德,可以让曾经高傲、不可一世的李尔王低下头颅重新正视自己。
而最后,也正是善良和忠诚的闪光,让《李尔王》这部作品,得到了最大的升华。
在《李尔王》一剧中,李尔王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我们在看《李尔王》的时候,可以清晰的发现,李尔王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矛盾结合体。
通过旁白我们可以知道在此之前的李尔王是一个极其开明的君主,但在剧中,李尔王一开始的形象则是极为昏聩。
《李尔王》剧照
而莎翁之所以在开篇,让李尔王以昏聩的形象登场,也是有其用意的。目的就是要着重表现李尔王从恶到善的转变过程。
李尔王由恶到善的转变过程,也并非一瞬间的顿悟,而是受尽了两名长女的折辱后方才有所感悟。
一直到结尾部分,小女儿考狄利娅的死,彻底净化了李尔王的灵魂,此时的李尔王才算真正完成了由恶到善的转变。
在本出戏的开始,就是李尔王将国土分封给女儿们的这一幕,这也正是戏剧人物冲突的第一个高潮。
在这一幕中,李尔王听了长女次女的谄媚之辞不禁心花怒放,非常草率地就将肥沃的国土连同百姓赐给了二人,显然,李尔王并没有看过中国历史,不然应该知道这是人君的大忌。
而最可悲的是,李尔王只相信那些谄媚的语言,而不重视女儿们的行动,而他最宠爱的小女儿考狄利娅原本就是“行动的巨人,语言的矮子”。
《李尔王》油画
虽然她默默地爱着自己的父亲,但却耻于像她两个姐姐那样用肉麻而假大空的语言无限夸大自己对父王的爱。因此她客观坦诚同时真情流露的言辞,不仅未能令听惯了阿谀奉承之辞的李尔王感动分毫,反而让自己的父王对其勃然大怒,适得其反。
李尔王不仅剥夺了她全部的继承权,还宣布永远与其断绝父女关系,李尔王无情无义的表现就是一个十足的昏君,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年老昏聩”来为其开脱了。
接下来忠心事主的肯特伯爵冒死进谏,却被李尔王下令驱逐出境。
剧情发展到这里,读者显然已经意识到,李尔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暴君,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的草率决定必然会给其带来不幸的恶果,再加上对考狄利娅和肯特悲惨遭遇的同情,读者是很乐意看到他咎由自取、众叛亲离的下场的。
接下来李尔王受到两个女儿虐待的情节让大家感到异常“解恨”,但当李尔王流落荒野的那一刻开始,则开始慢慢对这个人物产生了同情。
在这个过程中,李尔王的思想开始松动,他已经认清了两个长女虚情假意的真面目,同时也对自己喜闻谄媚之辞的缺点进行了反省,善的因素此时悄然回到了这位年迈者的身上。
莎翁肖像
一直到李尔王在荒野碎衣裸形的那一刻,他疯了一般撕扯着、剥脱着自己的衣服。在这里,衣服所代指的并不仅仅是普通的衣服,同时还是君主的服饰、王权的象征。李尔王剥去了衣服,就等于是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决绝,在悲痛和屈辱中,李尔王获得了新生。
在莎翁毕生所创作的诸多戏剧作品中,《李尔王》被公认为是最杰出的代表剧目之一。
在这一剧目中,虽然充斥的是血腥黑暗的场面,满屏都是悲观伤感的情调,但其所着力突出的是对人性回归的赞美。
本书译者傅光明先生摄于莎士比亚故居
读者虽为考狄利娅的不幸结局而扼腕叹息,但正是通过由她所代表的诚实正义的一方,通过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最终还是获得了胜利。
虽然为了最后的一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最终邪恶还受到了惩处,正义得到了伸张,所表达的仍不失为人性中乐观积极的一面。
可以这么说,考狄利娅慨然赴死的那一刻,丧钟已然在为邪恶长鸣。
人性回归、善定胜恶,这就是这部戏的主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尔王》是一部披着悲剧外衣的喜剧,虽然该剧没有国人喜闻乐见的父女君臣最终欢聚一堂的大团圆式结局。
但是正义、忠诚、人性和孝亲在历经艰难险阻后最终胜利会师,这也正是这部作品最大的闪光点和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
失 态 与 失 常——《李尔王》中的愚人与疯子
作者:whosecat 发布时间:2009-02-19 17:04:57
其实这是一篇论文的底稿
所以写论文习惯在豆瓣找灵感的诸位小心,不要踩雷……万一咱们的教授是一个人呢?
笑
失 态 与 失 常
——《李尔王》中的愚人与疯子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此故事“三个子女”的母题在众多的童话和传说故事中都有涉及,但是与其他单纯借用此母题表达某个寓意的寓言式作品不同,此剧的阐释多样蕴藉丰富,数百年来有很多种解读方式。而莎士比亚式失态——疯人与愚人——的同时登场,也许可以提供另一个思考的角度。
一.愚人和疯子的时代背景
愚人这一角色出自古代的寓言剧,在莎士比亚时代,这种在剧中插科打诨的角色吸引了大量观众,使戏剧充满娱乐色彩。但对于莎翁来说,弄人不只是一个小丑,“……我的弄人将自始至终陪伴有一位君主。他不是国王消闲取乐的工具,在主人大难临头之际,他是一位最可靠的挚友。……这位弄人的身上集中了生命之精华。……你们将宁愿割舍哈姆雷特而不愿让这位弄人离去。”可以说,莎士比亚的愚人超越了这一角色的传统定位,成为悲剧的一部分而不可分割。
疯子角色有其社会背景。爱德伽口中“可怜的汤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流浪汉。他也被人们称作“亚伯拉罕”(Abraham)或“艾布拉姆”(Abram)。在莎士比亚时代,政府不时地释放圣母玛利亚修道院疯人院过于拥挤的疯人,没有人知道这些疯人是否已经治愈。他们被无情地抛弃在这个世界上,无家可归又没有朋友。这些疯人在村镇间流浪,他们总是穿着夸张而且古怪的衣服,嘴里哼唱着不成曲调的忧伤的曲子,以便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乞求能得到好心人的一点施舍。这些病人或多或少都有某种特许状,或者至少是被习俗所容许,来进行乞讨。他们在自己的脖子上绕上一个很大的牛角号子。当他们来到村民家中乞讨的时候,便会吹响脖子上的号子,得到人们施舍给他们的残羹冷炙时他们便用木塞子堵住其中的一头来盛这些食物。[1]在《李尔王》一剧中,爱德伽在自己装成疯乞丐的时候,就乞讨道:“可怜的汤姆,你的号子已经干了许久。”[2]
二.神意与命运——愚人与疯子的隐喻
《李尔王》与莎翁其他悲剧类似,都包含一个重要命题:天意与人意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正是天意人意之间错综复杂的反应催生了愚人与疯子这样饱含隐喻的角色。
世界上有两种天意,一是赏善罚恶的神,一是喜怒无常的命运,前者以基督教上帝为代表,后者以古希腊的命运神话为代表。但对于莎士比亚来说,神意是一种善有善报,基于人性的至高存在,它是信念与理想的混合体,并不等同于古板的基督教义。李尔王中的正面人物无不相信着神意,却饱受命运的作弄。而反面人物既不相信神意也不相信命运,但他们不自觉的顺着命运向下走,最后毁于契合神意的惩罚。愚人和疯子在这一过程中超脱于天意,反而成为天意的代言人。
1.愚人与神意
在《李尔王》里,言行话语最睿智的却是一个愚人,一个被戏弄的“傻瓜”,他全无地位,甚至连自己的命运也不能掌握。事实上,愚人是本剧中最神秘的存在,他在李尔王将要受难时出现,在局面将被扭转时消失,他一直清醒的旁观着,既不冲动行事也不为自己打算,而是安然地做着“该做的事情”。从李尔王对待小女儿和忠臣肯特的行为可以看出,他重权在握时并不是很体恤下臣的君主。连亲生骨肉和重臣尚且被粗暴的驱逐,作为宫廷弄臣的愚人待遇不会好到哪去。试想,亲生女儿尚且为了钱和权利虐待父亲,为何愚人没有一点叛逃的意思?这若是解释为忠诚未免奇怪,这莫名其妙的忠诚从何而来?一个抛弃尊严的弄臣,为何能够对于局势看得如此透彻?既然看得如此明白,又为何没有半点别投他主的打算?
笔者认为,愚人是作为神意的代言人出现的,他是一个先知。圣经里的先知可以引领众人脱离苦难,到“蜜与奶流淌之地”,莎士比亚的愚人已无力充当指引者,他能告诉李尔王犯了大错,却无法阻止,也不能修正。先知何以要以傻瓜的面貌出现?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是一个不再信仰神意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与社会彼此撕扯,“中世纪的安全感不复存在”[3]。局中人,甚至局外的莎士比亚,都是惶恐矛盾的,一方面,他们还相信着人性的善有善报,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冲击着理想,很多在中世纪不可想象的事情出现,这些人是异教徒,也是破坏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罪人,但是“邪恶的异教徒”却没有被上帝惩罚,反而飞黄腾达。信念渐渐失去力量,还遵循神意的先知只好沦为“愚人”。
2.疯子与命运
爱德伽本来不是疯子,是什么逼迫他成为“可怜的汤姆”?又是什么使得他重拾身份,获得新生?是命运,命运假借人之手,操纵着只有自己能够看懂的游戏。整部李尔王里,命运都能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却又不可捉摸,不可依赖。
爱德伽本来是一个有身份的上等人,他是大臣葛罗斯特伯爵的“合法的儿子”,在接下来的剧中“合法的爱德伽”成为他名字的代称。他第一次出场时遭爱德蒙欺骗而被迫逃亡。作为“合法的儿子兼继承者”,他本不应和法律秩序分开,他应该有和自己身份匹配的理智和城府,但是他没有。后来他丢失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伪装疯癫,这时他却成为一个有理智与克制力,行为果断的成年人。命运制造疯狂,它本身亦是疯狂。疯子汤姆可以说是命运的代言人,他从平常的轨道滑落,在失常中失去了自我(爱德伽),成为没有自我的人(可怜的汤姆只是一个代号,他丢失了自我的名字,身份等一切)却又被命运拽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去。
这种(身份——内在),(表——里)的错位,其实也是命运不可信的依据。
3.神意与命运的矛盾
彼此矛盾的神意与命运同时降临到李尔王身上,这使他变得疯狂。李尔王的疯狂不同于愚人的大智若愚,爱德伽的佯疯避祸,他是用疯狂来逃避痛苦。
李尔王并不是一个愚蠢的人,而是一个浪漫的人。最初他凭借语言便相信自己的两个女儿,是因为他相信纯粹的爱是可以存在的。他相信人爱另一个人是可以毫无保留的,他相信女儿说出的话便是真实。他不是愚蠢到意识不到谎言,而是没有“女儿可能欺骗自己”的概念。所以对于肯特的怀疑(虽然是出于忠诚的怀疑)他勃然大怒,对于小女儿的有所保留的爱他拒不接受。他也许天真,但并不愚蠢。这样的李尔王,正是神意的忠实信奉者,所以愚人会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但是当他在暴风雨中醒悟到自己真的被女儿背弃,自己的爱与牺牲只是被利用被辜负时,他不堪痛苦,清醒地疯狂了。这是命运的捉弄,他也在这时遇到了“可怜的汤姆”,于是,疯狂地李尔王,可怜的汤姆,愚人会合了,他们在山洞里做出了全剧最惊心动魄的对话。这对话看似疯癫却又有着内在的张力,这是人在命运与神意夹击下的痛苦呐喊,是人心力量的碰撞。
可以说,李尔王的的精神世界是在这里完成了从神意到命运的转变。开始时他是世俗意义上的王,他被世人仰望,被女儿巴结,他不知道人有表面的伪装和内在的不为人知的心思两部分,他是完全相信人伦,持有“绝对的爱”观念的人。他是表象的人,是秩序的,道德的人,是有坚定信念的人,同时也是有权力的,有地位的王者。他是神意的忠实信奉者。而现在,他是世俗眼中的疯子,不被世人理解,被女儿抛弃,他终于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区别,他要诅咒欺骗他的女儿,他变成了悲剧意义上的人——真实的人。他被迫接受命运的挟持。
神意到命运的转变,就是从日神到酒神的转变。因为“疯狂”(也即是尼采所说的醉态)才是直面人生。因为人生是痛苦的,悲剧的,清醒的人不可能战胜它们。所以李尔王用疯狂麻醉自己,同时嘲笑这些痛苦与矛盾,这不仅是暂时的解脱,也是在直面人生痛苦本质基础上的对生命的肯定。这是对生命真正的热爱—一种连同生命所必然包含的个体矛盾痛苦与毁灭一起的热爱。但问题是,李尔王并非像其他人一样佯装相信日神(神意),他就是日神,所以他的转变要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这不仅仅是被女儿背弃那么简单,他失去的是自己的整个信仰(我们注意到,愚人无声无息的消失了)。他选择疯狂,他也不得不疯狂,这就是悲剧。“疯癫的尖叫是一切孤独者的尖叫”[4],曾经坚信纯粹的人性如今却失去信仰的李尔王最终失去了生命中唯一的真实——小女儿,他彻底陷入孤独,于是他死去了。
三.疯癫迷雾背后的莎士比亚
创作《李尔王》时,莎士比亚人到中年,早年的浪漫理想被现实磨灭,而新的寄托还没有找到。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者,但英国的社会现实已经使他认识到人文主义理想的不可实现,这使得他悲愤苦闷却又无法可想,李尔王可看作他本人的缩影,他是一个理想破灭的理想主义者。“(从剧中)我们从中看到的不是传统信仰自身的坚不可摧,而是剧中善良的人,用自己的爱支撑着李尔以及葛罗斯特等老人关于天上存在着关注世事、维护正义的神明这样的天意观。不幸的是,这种维系信仰的努力却不断遭到现实的无情嘲弄。”[5]莎士比亚坚持人文主义,那些他认为是“外貌多么像一个天使!行为多么像一个天神!”的人,却不断在现实中给他打击,这不能不促使他向更深层次思考人类该何去何从。
四大悲剧可以看做是莎士比亚这一阶段思考的结晶,如果说《哈姆雷特》关于“人将被引向何处”,《麦克白》讨论“人到底需要什么”,《奥赛罗》探寻“人与人之间能否真正了解”,那么,《李尔王》就提出了“人能否成为纯粹如一的人”的问题。可惜,上下求索的谜底是无解,他也只能借李尔王之口,发出徒劳却震撼人心的呐喊。晚年的莎翁与现实和解,这是妥协还是升华,我们无法评论,但这之前他在纸上留下“失态”的李尔王,让我们看到了疯狂背后的高贵,若愚外表下的坚定,以及人类对纯粹之爱永恒的疑问与追寻,也许这才是人类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上所能把握的唯一真实吧。
------------------------------------------------------
[1] 武娟玲.《<李尔王>剧中的乞丐式疯癫》(J).宜宾:宜宾学院学报,2008(4).
[2] 莎士比亚,朱生豪译.《李尔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 倪萍,《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天意观》(J).江西:江西社会科学,2008(9)
[4] 汪民安.《福柯的面孔》(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5] 倪萍,《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天意观》(J).江西:江西社会科学,2008(9)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8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不亏(320+)
- 已买(261+)
- 情节曲折(360+)
- 一般般(546+)
- 微信读书(573+)
- 四星好评(598+)
- 书籍多(627+)
- 格式多(516+)
- 愉快的找书体验(538+)
- 内容完整(341+)
下载评价
- 网友 养***秋: ( 2024-12-27 14:29:58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詹***萍: ( 2024-12-28 10:16:44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瞿***香: ( 2025-01-06 10:27:04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邱***洋: ( 2024-12-25 07:47:42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饶***丽: ( 2024-12-30 09:54:02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国***芳: ( 2025-01-01 16:30:56 )
五星好评
- 网友 濮***彤: ( 2024-12-17 17:14:45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冷***洁: ( 2025-01-03 05:46:24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方***旋: ( 2024-12-14 19:43:43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考研英语(二)命题人真题解密( 货号:756827062)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国科学家爱国的故事【正版图书 无忧售后】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美国小学生课堂练习册.写作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地理 选择性必修3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儿童电子琴大教本(上下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何自然学术研究文集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发条橙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华护理学会专科护士培训教材·手术室专科护理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社交网络群体行为分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从零起步学架子鼓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6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4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8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6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4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