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石之心 精装 贺彩屏致敬碧村遗址的倾心之作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写石之心 精装 贺彩屏致敬碧村遗址的倾心之作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写石之心 精装 贺彩屏致敬碧村遗址的倾心之作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写石之心 精装 贺彩屏致敬碧村遗址的倾心之作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写石之心 精装 贺彩屏致敬碧村遗址的倾心之作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写石之心 精装 贺彩屏致敬碧村遗址的倾心之作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写石之心 精装 贺彩屏致敬碧村遗址的倾心之作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写石之心 精装 贺彩屏致敬碧村遗址的倾心之作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写石之心 精装 贺彩屏致敬碧村遗址的倾心之作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长诗《写石之心》为作者贺彩屏致敬(2015)考古发现,黄河东岸兴县龙山时期石城及大型石砌房址“碧村遗址”的倾心之作。全诗分七部分:序,最浪漫的事;第一章,写石之心;第二章,走向石城;第三章,一只灰陶;第四章,我偏爱这百里支流;第五章,合河;第六章,远古的呼唤。另配图片30余张,图文并茂颂扬了黄河东岸、晋西北黄土高坡上4000多年前的华夏文明。
书籍目录:
001
自序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故乡
005
序幕•最浪漫的事
今年我想做一件奢侈的事
传说中的村庄
见到你就像见到我自己
你是一个秘密
你以诗的意境飘入我的梦乡
021
第一章
写石之心
一首柔性的诗更容易与石头对话
一块石头的记忆
宣言
035
第二章 走向石城
一半在纸上 一半在风中
蟋蟀说
石城隐身了 根基还在
炊烟远去了 灰烬还在
祭坛风化了 敬畏还在
069
第三章 一只灰陶
这是我要轻轻托起的故事
最中国的冠名
你生来就像一只暖男
你的颜色更像人间俗事
你早已习惯了沉默这件事
母亲 我都忍了
083
第四章 我偏爱这百里支流支流
致蔚汾河 我的母亲河
097
第五章 合 河
109
第六章 远古的呼唤
致碧村遗址玉器
124
附录
碧村访古——揭秘早期石城
兴县碧村龙山时代遗存初探
作者介绍:
贺彩屏,女,原吕梁市新闻办公室信息科科长,已退休。籍贯兴县,曾任兴县新闻办副主任,后调入吕梁市委新闻办公室工作。本人曾独立采访拍摄写作出版了三本专著,即2001年出版《外地人在吕梁报告摄影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吕梁人在外地-走向国门》(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再版;2012年出版《有多少回忆可以仰望》(三晋出版社),第三本书曾获吕梁市第二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本人荣获吕梁市第二届优秀人才光荣称号。多年来,作者曾在山西日报和吕梁日报及吕梁文艺等报刊杂志多次发表现代诗和古体诗。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今年我想做一件奢侈的事
今年我想做一件奢侈的事
比如暂时远离锅台
比如暂时告别亲人
比如暂时避开喧嚣
到一个叫村庄的地方
写诗
我想把诗写进土地
慢慢长成粮食
一颗一颗诉说庄稼的秘密
比如高粱为啥红了脸
比如谷子为啥串起密集的心事
我还想把村边的河水过滤成诗眼
清澈地流出一滴一滴的眼泪
或者把诗歌写进山风
随意裁剪我的发型
轻轻地飘
就像我悄悄地想你
夜里
我可以迟迟入睡
一个人静坐在有门楼的院子
这一天还要是十五
老槐树冒出一轮圆月
把几行叫作发呆的句子映在眼帘
我可以随心所欲地照见任何人
比如寂寞的嫦娥
比如若隐若现的吴刚
还有
小学的同学
初中的“三八线”
小闺蜜的秘密
甩出丈二远的虚愁
唯独不去想
啊
去它的烦心事
我可以为自己的想象傻笑
“噗嗤”一声惊飞山鸟
一阵枝碎乱了鹤影
我可以随鹤影潜入梦乡
我可以和衣而卧
我可以迟迟不肯起床
不
迟迟不肯从土炕上爬起
我要一觉睡到日照树梢三千丈
揉揉双眼意朦胧
朝朝暮暮
字字句句
洒心头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前言
自序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故乡
23年前,带着万般眷恋,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兴县,从此成为异乡人,在异地他乡继续新闻工作。
2014年,退休。
我开始怀旧,怀念故乡,怀念父亲母亲。回乡,再也不是一片雪所能阻止了的脚步。
“让我念上一首诗吧!”单位为我举行的欢送会上,一直写新闻的笔,竟以一首现代诗《致我美好的工作年华》与自己的职业生涯道别。泪水哽咽了朗诵,说好的云淡风轻却如此不舍,激情还在,乡愁正浓。
写诗吧,用文学头上的皇冠,向生我养我的故乡致敬!
2016年,举步走入故乡深处。据《兴县志》记载,南北朝时,北齐置蔚汾县(今碧村),此为设县之始。后几易县名,于明洪武二年(1369)改称兴县,沿袭至今。
碧村,是故乡设县初始地,更令人震撼的是,在碧村,考古发现四千多年前的石城及大型石砌房址——碧村遗址,该遗址入围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受世人瞩目。
碧村遗址坐落在碧村北,面积约75万平方米,地处黄河与蔚汾河交汇处,是进出黄河的重要关口之一,该遗址东距兴县县城约20公里,西离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直线距离51公里,战略地位和社会辐射效用显著,为探索黄河两岸地区文化与社会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突破口。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可辨器形有鬲、甗、敛口斝、管流盉、蛋形瓮、高领罐、粗柄豆、大口尊等。民间人士收藏的部分碧村玉器数量近百件,种类有璧、环、臂钏、琮、刀、钺、璜、绿松石等,碧村遗址玉器的发现,为玉文化传播路线的探索,在黄河东岸找到了新的重要支撑点。
我的故乡竟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碧村遗址在我眼前展开其最令人动容的地理和最迷人的诗眼。
带着敬畏之心,带着诗意,我开始踏上两年之久的追寻,回乡16次,写出近1200行的长诗——《写石之心》(致兴县故乡龙山时期石城及大型石砌房址“碧村遗址”)。作为回门礼,期盼抛砖引玉,借集龙山文化、黄河文化、黄土高坡文化于一身的碧村遗址,将我的故乡展示在世人面前。
谢谢碧村遗址给予我的创作机缘,谢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晓毅老师、张光辉老师对我不厌其烦的考古学科普,和他们为本书提供的学术文章《碧村访古——揭秘早期石城》《兴县碧村龙山时代遗存初探》,谢谢亲朋好友的鼓励。
2018年冬于兴县
精彩短评:
作者:swanix 发布时间:2015-09-22 16:00:44
最多算是个旅行经验的帖子整理……
作者:三月弥生 发布时间:2011-05-13 12:32:55
好详细的制作过程,想去看看
作者:东方白 发布时间:2017-06-21 13:36:57
居然才知道有这样的书,欧神理论来源?仅凭出版时间,就值五星。
作者:Sally 发布时间:2018-05-12 17:17:15
希望试看看 能不耽误好吃…学会生活
作者:浮 发布时间:2012-03-25 11:52:17
算是不错的单词书了,新东方词汇书我一直看不上。不过这本也只是初级学者用的,现在看来,还是太浅。
作者:小咕囡 发布时间:2012-07-06 20:28:03
好书 基本都是平时看不到的国宝级文物 对这次西安之行作了一定的补充
深度书评:
【转】李零:《禹贡》口义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2-07-20 16:09:10
李零講 拜石筆錄
【筆錄案語:甲午春夏之間,李零先生講授中國早期歷史地理文獻,聽者滿座,其來自清華、人大諸校者往往而有。方是時,余足傷未愈,差便徐行,亦往虱其間,聽習之際,速記為文,懼有遺義,乃錄音備校。既退,亟加董理,寫為一篇。如是者三。既而學業漸冗,忙無暇晷,遂爾中輟。故今所存,僅得三篇,皆疏講《禹貢》之文,其餘所記,闋略不全。比來多暇,檢出一閱,猶可想見當日盛況。先生敏於言,咳珠吐玉,霏霏不窮,興到處,雜引今事,發揮妙緒,尤令人捧腹。記為文言,神彩頓失,是為恨事。又耳聽手錄,不免有誤,亦不及就正先生矣。雖然,先賢片言,足可寶貴。余舊題《白勞先生禹貢講義》,今改稱《李零禹貢口義》。白勞者,先生別號,說見先生《待兔軒文存》自序。偶讀唐吟方氏《雀巢語屑》,謂嘗應先生之請,刻“白勞”印一方,則先生《文存》自序所云,固鄭重其事、有為而發也。先生有《禹蹟考——<禹貢>講授提綱》一文,刊《中國文化》第三十九期,他日當持校之。甲午七月二十,拜石自記。】
【第一講】
三代以降,中國地理學著作,累世而出,余謂堪稱經典者厥有四焉,曰《禹貢》,曰《山海經》,曰《漢書地理志》,曰《水經注》。雖多屬綿蕝草創,或出傳聞,或涉荒誕,而載記有序,非盡無稽,遂爲治上古史地者不祧之宗。本課所講,擬以《禹貢》爲首。
今人倡言經典,一一案之,實以《詩》《書》《易》爲最古(科以今之學科分類,則《詩》屬文學,《書》屬史學,《易》屬哲學)。《三禮》之類,其次也。《論語》《孝經》之類,抑又次焉,特儒家之子書而已。《禹貢》爲《書》之一篇,其影響古代思想(所謂世界觀、天下觀)者至巨,不特爲地理著作而已。使准此例,觸類而長,則《禹貢》爲地理之源,《堯典》爲天文之宗,陰陽出於《易傳》,五行肇乎《洪範》,觀《漢人》之著述可知矣。《易傳》屬《易》,自不待言,余三種,莫不備于《書》。然則吾人自典籍中考索古人思想,舍《書》而何求?
或問中国地理學何昉。漢六部分類法,晉唐以後四部分類法,均入史部,則其源甚早,所謂“史地之學”是也。然古者無專門之地理學,《禹貢》但《書》之一篇,非專治地理之比。迨班固撰《漢書》,始有《地理志》。惟漢人所撰可稱地理著作者,佚而弗存。所可知者,漢因秦制,加以權宜變更,郡國、郡縣甚夥,則地理著作之出,非末由已,此爲權輿。或者謂:《山海經》,非其類歟?按之實際,《山海經》多神話傳說。近代以來,學者多據《山海經》考求古神話,此其驗,蓋受西學之啓發刺戟而必欲求一神話體系與之相參照也。《山海經》雖分篇目,而系統性不強,《禹貢》則條理過之。且也,《山海經》雜糅至多,所包不一,非可以類限,舉凡山川地理、動植礦物(多屬博物學知識)之屬,莫不叠陳。又,竊以謂古有找藥尋仙之習,《山海經》多不經之說,或出于此。至于所載,或涉祭祀及諸多“雜”神,乃至渺遠國度之傳說,若海外、大荒之類,彌複紛紜,非可覼縷。此乃世界共象,非我國所獨。今西方治神話學及人類學者,喜赴野外及僻在遐方之部落調查,職此故也。以今之術語言之,斯有“觀察”與“被觀察”之別焉;我國古代有《諸蕃志》《蠻夷列傳》之類,亦猶是也。十九、二十世紀,探險考古頗風行,率以采集殊方異域之民族標本爲事。竊恐《禹貢》成書,亦略涉此類,惟不多耳。此其絕不同于《山海經》者。憶數十年前,治《楚帛書》[1]者,持以與《山海經》相較,創獲甚多,試舉一例,則五十年代李學勤先生之考論“十二月神”是也。[2]但有一事,不可不提,邇來學者或於此等處或漫加比附,則所謂迹近猜謎,似不可風。前提及《山海經》與博物名物有涉,茲亦復舉一例。有“育沛”者見諸《山海經》,實即琥珀,“育沛”其上古音也。考之英文曰“amber”,其音正同于“琥珀”。加以精研,則《山海經》不但有裨博物學而已。
史地之學,雖昉《漢書地理志》,然求其所以著明天下郡縣,著眼初不在山水,在于行政而已。由《地理志》觀之,我國“大一統”之局面乃至思想,自秦漢已確立,其畛域疆界曆兩千祀而無大變,所變者名稱而已,或稍加损益增删而已。雖今之行政劃分,與秦漢無大不同。考其沿革,溯流而上,靡不豁然。甲骨金文所載商周地名,多茫無端緒,弗從攷訂,以其無地理記載流傳後世也。商周史地所以難治者在此。劉漢而降,詔書、文書頒布者亟,留存者多,有迹可征,足可窮源。此其大異處。且世以古之行政機構,至于郡縣而止,郡縣以下,宜不可知。然竹簡所出,頗有軼出縣級以外者,則史地之學,余地尚多。
我國素重史地傳統,至清季而弗替,蓋以此爲經世之學也。時西人多自東南沿海或西北邊境巡行禹域,其身份往往兼學者、間諜而有之。又彼西人之屬不同國度者,亦頗互相刺探,各秘所得,唯恐泄露。其時以法國漢學爲最精,新疆、蒙古史地之學,環顧中西,莫之或先。流風所被,寖成顯學,學人若沈增植、王國維亦頗浸淫其間。然考其宗旨,則與彼不同。蓋彼乃自外觀之,我則自己身觀之,是所謀者亦異。惟所治範圍,頗相魯衛。若王國維之于蒙古史地、陳垣之于宗教史,均與彼有桴鼓之應,肸蠁之通。然能爲此學者,我國學人百無一二。或以此爲國人之恥,彰彰較著者,陳寅恪、傅斯年是也。漢學爲日、法等人所獨擅,國人反無從先之。此亦有說,蓋自專業訓練、研治方法乃至語言儲備,莫不後人一著。是以國人負笈渡海,上下求索,以冀盡得其所長。然陳寅恪歸自歐土,忽改厥初,“盡捐故伎”[3],專治華夏固有之學。此亦頗有意趣。伯希和復來中國,或問華夏學者,誰爲第一,不舉陳寅恪,亦不舉胡適,獨舉王國維、陳垣。愚見以爲,殆以其所治者近故也。雖然,伯希和猶以王國維於西人研究不甚了然。循是以言,厥所稱賞,尤在陳垣。
我國史地傳統既久,自有軌則,然則中西學術或有不可調和者,未必我不當也。以圖書分類言之,傳統地理學著作自當隸之史部。然若以西方爲准,則甚難措置,蓋彼有自然地理一科,又有地層、地質等細目,自與我有別,遂使我傳統史地無所歸屬,不得已,乃置之環境地理學院。審矣,其爲不當。西方漢學家,幾無專門從事地理研究者,亦以其屬于別科也。然學者生丁今日,有不得不屈從者,故於地理學及傳統史地之交叉處,當知其大概而善處之,庶使兩得其全,成我功用。今考古發掘,草爲報告,首則地裏描述,次乃征及地志,故是善法。考古乃基礎行業,自給自足如此。治文學者固毋庸如此,略檢方志斯可。治哲學者並方志而弗問矣。所操之術異也。
既述史地傳統如上,今略說《禹貢》。現代《禹貢》學之興起,以顧頡剛先生爲首庸,其傳人若譚其驤、劉起釪等先生莫不承其緒余,探賾索隱,精於斯學。顧創有《禹貢》半月刊,諸君所知,不待贅言。顧雖以“疑古”著聲聞,然於史地頗下功夫。特《禹貢》一篇,卒未有以得其端緒者。顧之門人劉起釪,踵其故業,著有《尚書校釋譯論》,疏通詳備,但未免繁重紛亂之病,翻檢爲勞。李氏整理本,較爲簡豁,便于參閱。《禹貢》年代,牽涉綦廣,約有二端:一曰文本形成之年代,二曰文本所形容之年代。近世“疑古”風熾,顧先生領袖群倫,導夫先路。今既說《禹貢》,何可繞過此節。或以《尚書》之爭,今、古文而已。非也。經學既潰,今、古文之爭亦于是乎熄,而《尚書》一案,猶聚訟未已、迄無定讞者,以其本末萬端,繁而且杳。疑古派多宗崔東壁《考信錄》,其思路亦略相近,質言之,則一反曆古相傳之舊說是也。顧頡剛以《禹貢》爲戰國時書,頗加考證,想諸君當知之。[4]時王國維爲國學巨擘,天下仰望,在清華大學講授“古史新證”,乃與顧說針鋒相對。其大意謂:《禹貢》甚早,秦漢以前之文獻若《詩》《書》並姬周銘文,均有“禹蹟”之說可征,必謂戰國時始有此說,其誰信之?且秦人去中原較遠,而秦敦亦有禹蹟之銘,尤足證此說之古,其來尚矣。[5]可怪者,顧頡剛以王氏《新證》足以旁證其說,是大不然矣。[6]古書年代,非最要者,其形成過程,尤所當辨。竊以古書演成,譬猶河流入海,自有其上源,下遊,入海口。自入海口而上溯其源,纚纚相陳,靡不昭然。古書之文本,亦猶是矣。此略似顧先生之“層累”說。既知此系一過程,則源既不能替其流(中有無數彙流及分流),入海口亦不足以定其全,審矣。惟在昔西人有世上無原始文本之說,則似是而非,譬猶人焉,安能無祖先乎?若謂窅靄難徵,不知其祖先爲誰某,則誠有之。此蓋萬事之公例,試以文字起源爲例,其必非考古學所能悉數解決。文字以漸累而成,何能遽指爲創於某日、完於某日?諸君膺古文獻專業者,當知文本有摻和演變,其理甚明。析而言之,則治文獻者喜求定本,而攻考古者喜求原本,術有專攻,各得其所。至于治史,當如治水,過程實爲最緊要處,萬勿執源、海以爲說。否則蹶矣。顧先生雅崇王氏,至于睡夢中猶冀得其獎勉。然按其實際,王必不肯同其說。顧先生爲學,初甚振奮,舉凡舊說,無不欲摧陷廓清之,洎乎暮年,則妥帖斟酌,惟恐不中。何耶?吾人當三思之。其門人劉起釪著《尚書校釋譯論》,即叛師說,以《禹貢》爲西周時書。學未三傳,其變有如是之劇者,劉甚至謂《禹貢》或西周以前之書。此幾與邵望平先生以《禹貢》所言爲新石器時代之事相合矣。[7]
曩者考古學有夏(鼐)、蘇(秉琦)之爭,[8]類型學之于考古可謂極要,今證以《禹貢》畫分,殆無不合。用知書之年代難言矣,當以口耳相傳爲准耶,抑以寫定文字爲准耶?此問題極要。故《書》之年代,不宜急定。當細讀《禹貢》文本,作深切之思。要其基本思想必甚古,則無疑也。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藏有一西周中期青銅器,鐫有銘文,首句即曰:“天命禹敷土,隨山濬川,廼釐方設征。”[9]按《書序》云:“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其相似自不待言。抑余猶有未竟者,《禹貢》開篇云:“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亦與茲銘合。則謂《禹貢》諸說,出戰國以後,寧非誣耶。此足證王國維說之精當不可磨滅。由是可知夏商周三代之說,口耳相傳,雖有遞嬗,本真猶在。且也,張光直先生至以爲考求三代史,不當以宋元明之相承視之,當以魏蜀吳之相望視之,或其並立于世,未可知也。[10]
鄙人籍貫山西,說者謂我山西有可以誇耀于人者二:一曰地下有煤,一曰地上有廟(祖宗文化)。此雖戲言,足啓人思。凡古史傳說之人物,山西每有其宗廟祠堂或故迹,情僞暫勿論。以禹爲例,山西而外,若四川、紹興等地亦往往有禹穴、禹碑、禹廟之類。或者謂:安得有如許禹之故地?當出後人之附會及紀念云爾。禹畫九州,更不可信矣。余曰不然。僅以王氏《新證》言之,則似“三代”以來,各諸侯國均有“禹蹟”之說。此何故哉?若曰大禹其人,天生不群,有輪足翼背,江河沅湘,靡所不曆,若東坡《次孔毅父韻詩》“萬裏隨身只兩膝”然,則雖秦皇漢武,未克成之,宜近人不之信也。魯迅先生《理水》之“禹爺”,終是小說人物。否則,“禹爺”以佝僂之身,走遍山河兩戒,“禹域”莫不被其足迹,其不老死者幾稀。惟周秦以降,均以大禹爲一人,數千年來,未有疑之者。余謂後世相傳之“禹”,或非一人,當系一團體也。使有“禹”其人,其有過人之處不待言,然尤重要者,則在殊方異域,同時開化,各就山川道理之便,遣人以行,輻輳乎禹都,既會,各記其所曆所從之地,然後以一人總其成,因便區劃,則《禹貢》之最原始面貌成焉。春秋戰國之際,“禹蹟”之說,各地皆有,其故或在茲歟?
余既授《禹貢》,諸君宜備:一、劉起釪先生《尚書校釋譯論》;二,通行之中國地圖一冊,不必十分精密,但附有各省地圖斯可。
至于讀法,複宜備《禹貢》之相關材料,若馬遷《夏本紀》、《漢書地理志》、《詩經》(石經?)是也。讀《禹貢》當先注意其敘事結構。或分五節,或分十一章(九州各一章,首位亦各一章),各從其宜可也。
九州之名,遞有異說。《夏官·職方氏》曰:
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澤蔽曰云瞢,其川江漢,其浸熲湛。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其澤藪曰圃田,其川滎雒,其浸波溠。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其澤藪曰望諸,其川淮泗,其浸沂沭。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其川河■,其浸廬維。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其澤藪曰弦蒲,其川涇汭,其浸渭、洛。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其澤藪曰■養,其川河■,其浸葘、時。河內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其澤藪曰楊紆,其川漳,其浸汾、潞。正北曰並州,其山鎮曰恒山,其澤藪曰昭余祁,其川虖池、嘔夷,其浸淶。
與《禹貢》所載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相較,則有幽州、徐州,而無並州、梁州。《呂氏春秋·有始覽》曰:
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爲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爲冀州,晉也;河、濟之閑爲兗州,衛也;東方爲青州,齊也;泗上爲徐州,魯也;東南爲揚州,越也;南方爲荊州,楚也;西方爲雍州,秦也;北方爲幽州,燕也。
各州之下,附以國名,亦有幽州,無梁州。《爾雅·釋地》曰:
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
是有幽州、營州,而無青州、梁州。其故未詳。顧頡剛謂《禹貢》當西北人所作,職此之故。惟《呂覽》於各州後,釋以國名,當系後起。按周初定天下,當與解放戰爭初畢同,其劃疆分界,亦猶我設軍區也。《左傳·僖公四年》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豈有有功于國,但賜一“履”之理?杜預注:“履,所踐履之界。”爲較近情理,然其說未徹。唐蘭先生據金文釋爲“踏勘”,引而伸之,即“履田”是矣。[11]蓋古者測量土地,須仗步量,以確定其範圍。至于所謂“五侯”,或謂當系公侯伯子男之類,非也,實指齊、魯、晉、衛、燕而言。據銘文,則五大諸侯悉聽令于齊太公,即姜子牙是也。[12]用知戰國之際,其於九州,每以國名稱之,有其由矣,《呂覽》《爾雅》班班可征。出土竹簡《容陳氏》所記九州爲夾州、塗州、競州、莒州、蓏州、荊州、揚州、敘州、虘州[13],亦與傳統文獻有別,然所謂“蓏州”乃隸定以後之寫法,銘文中兩瓜字均自上而下呈粗黑狀,極易演爲“並”字,是“蓏州”當即“並州”。且其中敘二水名,有“蔞”“易”二水。按《山海經》有“蔞水”,當與滹沱河交彙,而易水亦相去不遠,是其爲“並州”無疑。[14]此簡尚有州名不易辨認,如所謂“ 州”,不知何謂。要必有說,且足以證明禹畫九州傳說之古。
以上僅是讀法一例。今觀《禹貢》,於每一州,均按同一模式書寫,先州域,次山川澤原,次土田,次賦貢(賦自田出,貢自山川出),次貢道。矩鑊秩然,可得而征。玩味其文,參以輿圖,固知其時貢道當以水道爲主。揚州、徐州、青州爲一脈,荊州、豫州、袞州爲一脈,雍州、梁州爲一脈,貢者沿其水道,彙於黃河,而後轉往冀州,則禹之所都也。[15]征之殊方,此非個案。古者波斯帝國鼎盛之際,萬邦來貢,今猶有職貢圖存于博物館,適堪與《禹貢》相比照。故余斷言曰,禹蓋以來集之殊方異域之人串聯天下,董所聞見,因便區畫,而其時地理知識之儲備亦于是乎始矣。
【第二講】
《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書序》:“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
《山海經·海內經》:“帝乃令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燹公盨》:“天命禹敷土,隨山濬川,廼(釐)方設征。”
辛甲《官箴·虞人之箴》:“芒芒禹迹,畫爲九州。”
以上所書,想諸君皆知之。《禹貢》篇首,凡十有二字,可視爲總綱。敷者,布也,分也。古人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征之西周金文,“溥”當作“匍”。“禹敷土”三字,所以言分畫天下(古者先民謂之“天下”,不云“世界”,此漢魏以後所輸入之佛教名詞)。禹足履所曆,“隨山刊木”。“刊”之義有二說:一曰砍木以成道,一曰刊樹以表道(譬如砍爲木樁,或刳其皮,要所以表記也)。奠,定也,猶言分類,使成譜系。合觀《書序》“隨山浚川”,可以想見禹之所爲,不外導山導水而已。自地理言之,水隨山轉,故治水必先勘山。山水既定,審土田以決賦貢,故曰“任土作貢”,亦猶解放軍“查田”。貢者,語之省,兼言賦貢。地理四書,皆有關聯。故《山海經·海內經》,既言海內,亦及禹事,所謂“帝乃令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漢書·地理志》、《水經注》亦然。可取參觀。
至于燹公盨,李學勤先生讀若遂,蓋取稱謂之便。或者謂“燹”,當即《詩》之“豳”,形近而訛。聊從茲說,以便指稱。所鐫銘文,與《禹貢》略同。今或以“隋”從二左字,然古文字多從二又(右),隸定爲“聖”(《說文》有之),與今“聖”之簡化字同;怪、恠諸字,亦從此出。“廼”即乃。至于“”(釐)字,說尤不一,自裘錫圭先生以降,人各有釋。竊疑即字,拜也,別也。“設”字易定。“廼釐方設征”,即“任土作貢”之意。前爲言王國維《古史新證》舉先秦舊籍並彜器銘文以證“禹蹟”之說由來久矣,決非戰國時人所杜撰。商人、周人以逮齊、秦,莫不有是說。今所謂民族認同,自系舉語言、風俗、宗教而言之。我國疆域遼闊,商周以來,先民即有極強烈之天下觀念,是亦民族認同之一端。關于“禹蹟”,最著名之說,見于《左傳·襄公四年》魏絳引辛甲《官箴》。按辛甲爲周初能臣,與太公、召公、鬻熊相上下。考《漢書·藝文志》道家類下,列《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皆出天下能臣,《老子》厥在五家之後。《辛甲》久已亡佚,曆來多弗之信。今則不爾,中華書局已將輯本梓行。《左傳》引辛甲《官箴》之《虞人之箴》,有曰“芒芒禹迹,畫爲九州”,是其來久矣。虞人者,以督管山林爲務,蓋猶今野生動物園館長之類,故其箴銘,不忘九州所自。
九州之說,其來尚矣。今繙《禹貢》,當次第揣摩之,其于中國,關系非淺。西人咸以“中國”二字最常用之義,其範疇但同于秦皇漢武所直接管轄之境(其所定郡縣是也)。拉提摩爾(Owen Lattimore)以東北、新疆、內蒙、西藏爲中國之四大邊疆[16],蒙古、藏、羌等族所宅,環文隱義可得而推,其以茲四者別于“中國”是也。其實不爾,讀《禹貢》可知。九州之名謂及其次第,諸書所載,多有不同。《禹貢》先敘冀州,然後敘東四州,即兗州、青州、濟州、揚州,復從揚州折返,依次敘荊州,豫州,梁州,雍州。每敘一州又有範式,分而爲五:(一)州域;(二)山川地理,又略以山(原)、水、澤爲序,後來《水經注》遵焉;(三)土、田;(四)賦貢;(五)貢道。
惜《禹貢》之文,或有脫誤,間有不盡相合者,昔儒往往曲爲之說,穿鑿附會,未足爲訓。今先講冀州,不妨拈以爲例。冀州二字,煢然孤出,無河澤系之,大與以下八州有間。乃儒者謂冀既禹都,天下攸歸,不必別爲之說。是大不然。《爾雅》《呂覽》莫不有說,何獨《禹貢》無之?其爲脫簡所致無疑。按《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宜補曰“兩河惟冀州”。“惟”一訓爲“是”,一訓爲“即”。《禹貢》既以大禹治水爲說,其始于冀,理固宜然。堯、舜所宅,與禹同,大率在晉南,即今山西境內。山東出聖人,山西出祖宗,即此可見。此章自山西西側黃河講,所謂“壺口”是也。何炳棣著《東方之搖籃》(Cradle of the East: An Enquiry into the Indigenous Origins of Techniques and Ideas of Neolithic and Early Historic China, 5000-10000 B.C.)即以黃河爲華夏文明之搖籃。或者非之,以爲長江亦堪相埒並舉。此說是也。但北方文明,賴黃河爲多,則確然不可磨滅。黃河發源于青海之巴顔喀拉山脈,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諸境內,灌于渤海(詳圖1)。惟商周以來,黃河屢改其道,未可以今准古,其下遊尤不可一而論之。“兩河惟冀州”之“兩河”,即西河、東河,皆黃河之主幹(詳圖2)。南河、北河、河西,示如圖。南河、東河以及太行山脈之間,原隰谷地所在,古謂之“河內”,其南略與今河南之最北部重合,爲殷商之核心地帶。東河以東謂之河東。至于東河,今已改道,古者偏北,自天津、滄州出而灌于海,嗣有南、北之移,反復無常,古衛國最受其殃。因之,或奪濟水之道,或奪淮水之道。其奪濟水之道,遂取而代之。故今所謂“濟南”,已名不副實,當謂之“河南”。其奪淮水之道,在南偏愈甚之後。抗日之際,花園口大決口實蔣公預爲之謀。先是,僵持不使南下,然後決黃河淹之,滔滔而下,所沿即淮水之道。
要之,冀州與今山西、河北西半部相當,其主體自是山西。其範圍甚廣,故演而有並州,即河北是也,又演而有幽州,即北京一帶是也。《呂覽》《爾雅》並有冀、幽二州。《夏官》則分而爲冀、幽、並三州。遷衍靡恒,愈以紛亂。今者以冀爲河北,並爲山西,幾幾乎與《禹貢》相反矣。上博簡《容成氏》無冀州,但有蓏[並]州,尤爲可怪。乍觀之,似並州包舉山西、河北,但細按其文,知其所指,厥爲河北。所云“蔞水”“易水”,參以《山海經》:“滹沱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漊水。”按而考之,原委可得。溇水,漢謂之滱水(《水经注》谓即嘔夷),出翠屏山,是亦一證。是蓏州为并州无疑。第一講已詳及之。冀州之東西走势,于是乎可得而推。古者戎狄虔劉中原,多自山西而東,竄及洛陽、南陽,坦然無沮。當禹之時,冀南線路及輪廓想亦如之。冀之北,殊未易定,疑稍稍及內蒙、遼西之地。無已,姑征之貢道。蓋歷來少數民族,多有朝貢之役,考其貢道,庶得以定其疆界。下文有所謂“鳥夷皮服”者,“鳥夷”自東北碣石山而來,即今秦皇島一帶。由是言之,冀之北或且及遼東半島矣,然此特臆說,未敢以爲必。
冀之山五:曰壺口山,曰梁山,曰岐山,太嶽山,碣石山。“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按載者,治也。或曰讀如裁,猶言開也。壺口在西河之南端,吉縣與宜川縣之間。壺口之下(南)爲龍門山,其東毗鄰今河津市,其西有梁山,周遭爲古梁國所在,即今韓城是也。然則“岐”何謂也?驗之輿地,非今岐縣,或謂即龍門山,庶幾近之。“既修太原,至于嶽陽。”是謂壺口、龍門既治,而後及于太原。然《禹貢》之太原當非今之太原,古之晉陽,如曆來儒者所云然。古者原、隰有別,原者坦闊,隰者卑濕。又據《爾雅》,原與陸類,特陸視原爲尤高。是原也者,其殆盆地之謂乎。揣《禹貢》之文,“太原”當在壺口、梁山之東,相當于今之運城北以及臨汾盆地。“嶽陽”之嶽,即今之太嶽山,在臨汾、長治兩市交彙處。可知,太原既治,復由其東而北折,至于今霍山、沁源一帶,古趙國所轄之地。“覃懷厎績,至于衡章。”按,“厎”,舊訓爲“致”,是也。惟“覃懷”稍有異說,舊謂“覃懷”即“懷”,覃懷共爲一地[17],蓋今河南焦作市武陟縣也。或者謂覃、懷非一,覃爲沁水。[18]山西最重要之水厥爲汾河,次爲沁、漳。沁自上而下,流經陽城、晉城,繞過太行山,至于河南省焦作市,即“覃懷”之“懷”所在,舊謂河內是也,復流經武陟,然後彙于河。或謂覃懷尚包括濟南。余嘗躬往厥地,至于沁陽,復走太行陘、軹關陘,反復相較,殊不謂然。“衡漳”或謂即“橫漳”[19],可備一說。漳水今有二,一曰濁漳,一曰清漳,流而西,經太行山而出,入河北境內。其敘次圖而表之,如右(圖3)。
以上四山而外,本節之末,又提及碣石山,有“夾右碣石入於河”。太祖詞曰:“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東臨碣石有餘篇。”太祖在秦皇島游泳,故有此作。時在文革難作以前,天下宴泰,國人不必捲舌鉗口,是以或謂:此詞有誤,豈太祖誤記耶?其實,碣石何在,眾說不一。《水經注》以碣石瀕于海,為海所淹,久不可復見。然其地亂石山叢出,傍海岸線者不下數百十,蘇秉琦因以別創新說,指海中一石曰:“此碣石也。”余亦嘗往一觀之。昌黎碣石,去海甚近,霽時猶依稀可見。竊以此即《禹貢》碣石山,曹孟德以降,帝王登臨者靡計。位於秦皇島者非是。夾者,帶也。“夾右碣石入於河”,一說謂鳥夷入貢皮衣,遵遼東之西岸而南行,復循其右,以達渤海北岸,然後入於河。或者謂碣石有二,尚有左碣石,即今平壤是也。
冀之水:曰黃河,曰彰水。又土田賦而下,有“恒衛既從,大陸既作”,當系錯簡,宜改置“至於衡彰”之下。恒即恒水,衛即衛水。大陸即大陸澤,亦即鉅鹿澤是也。恒水即今通天河,與恒山相關。恒山即大茂山,非今之恒山,今之恒山,在山西省渾源縣,至清順治間始改祭北嶽於此。大茂山在河北曲陽縣,歷古以來,此地以漢白玉雕像馳名天下。近其地之人,競以土木為事,廣建宮宇,切漢白玉如豆腐然,略不顧惜,罄可計日。懵不知寶,胡瞻其機?今其地碎石殘雕彌望,毛太祖頭像亦滾落滿地。古者祭恒山(大茂山),創廟曲陽,按其實,曲陽去山猶有二百里。恒水即從曲陽流過。衛水,在靈壽縣,即西柏坡一帶,匯入滹沱河。滹沱河上游在山西五台山,沿其流,遵道而下,略無沮隔。黃河亦流經河北。是以冀之州域,奄有山西及河北省之南部。“大陸既作”,即謂鉅鹿澤,在今河北鉅鹿縣。《禹貢》講水,多曰“澤”。《爾雅 釋地》曰“藪”,有“十藪”之說。《呂覽》高誘注以為有水曰澤,無水曰藪。循是以推,藪當即沼澤地。
以上,冀之山川地理,次講土田賦貢。天成曰土,人造曰田,區以別矣。土多白壤,故非肥沃,蓋鹽鹼地之謂。《禹貢》未明言何處,當系河北,其地水患甚亟,其土或多鹽化。“厥賦”“厥田”有錯簡,當改之。其田中中即第五。其賦上上即第一。夫以九州之大,土田萬殊,賦貢亦然,是以禹劃九州,別其所產,上上以下,遞有九品,至於下下而止。冀、兗、青、徐、揚、荊、梁、雍、豫,皆同此例。惟諸州所產,有田上而賦中者,亦有田中而賦下者,此殆與其所處之位置、州域之大小以及土田之性質有關。雍、徐、青三州水患最小,故其土田居上品。豫、冀、兗三州河患較大,故其土田次之。揚、荊近江,而水患亦甚。曰“厥田惟上上錯”者,冀田居於第一昭然,而錯者,謂間或降而為二等也。“厥貢”未及,當補“鳥夷皮服”之前。
時之貢道,以水路為主,以陸路為輔,匯于黃河。鳥夷,在遼東半島或遼西。自秦皇島海岸而來。《禹貢》於少數民族例曰“某夷”,諸州同之。冀環於三河,曰東河、西河、南河,故天下有貢,輻輳於此。
兗州。“濟河惟兗州”,是兗州在濟水、黃河之間,即今河北、山東交界處,大約相當古衛國所在。晉國之於冀,衛國之於兗,齊國之於青,多有重合,可以一一參定,研治古史地者假為津逮,自是善法。故以言兗州,則晉居其左,而齊魯居其右。黃河故道經滄州、天津而出,注於渤海,今之河道乃奪濟水而成,知此而後可以言古史地。兗,舊作兖。渤海,古謂之“北海”。《容成氏》曰:“禹親執(枌,畚也)耜,以陂明都之澤,決九河之阻,于是乎夾州、涂州始可處。”夾州,即兗州,原作,蓋寅字之訛,權以通假。當禹之時,河北水患最亟,故禹疏明都、九河以治之。“九河”之名今不可考,或謂虛指,極言其多而已。然《爾雅·釋地》有九河之名。今惟一二河、縣之名猶存,無從考知。此地甚要,以故京杭大運河由此而歷河北、山東。
《禹貢》:“九河既道,雷夏既澤,灉沮會同。”或謂九河皆黃河之支流,未知然否。欲考兗州,則濟水似較黃河為尤要。江淮、河濟,南北是別。古之四水,濟固居其一也。又,黃河之入海口有三,北口在天津市、黃驊市一帶,黃河故道也,中口即今之河道,南口即黃河河道。戰國至西漢,以北口為主。東漢以來,或走北口,或走南口。今之黃河與濟水故道合而為一。九河,自在兗州境內。河之有九河,猶江之有九江。《爾雅·釋水》“九河”,或改名,或改道,或斷流,均不可知,即今之名有偶與《爾雅》同者,亦未必確為一物。據《爾雅》,黃河之支流為灉,濟水之支流為沮。沮,《爾雅》作“濋”,通假。別有“漯河”,亦河之支流,在灉、沮之間。或問:何以知之?曰:自貢道知之。雷夏澤,在今山東菏澤。“大陸既作”,謂修水壩之類;“雷夏既澤”,謂蓄其水。
兗州有水而無山。故《禹貢》曰:“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詩經》有“桑間濮上”之說,今濮陽故堤甚多,蓋所以防河之改道。且今其地猶多沙,深至十數米。曩者夏商周斷代工程有子工程曰五帝工程,而濮陽一帶有顓頊、帝嚳二帝陵。按《左傳》已謂衛國在“帝丘”,即故帝之丘墟。惜乎黃沙甚厚,考索為難。考古者卒無所得,但得衛之“帝丘城”而已。依《禹貢》,則此地故宜蠶。“降丘宅土”,是謂洪水既治,其民自高處徙居於低地。桑蠶既興,此地商業亦甚發達。陶朱公以陶为天下之中,孔子亦在此久居,则定陶、商丘,繁華可知。
“厥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惟條。”黑墳,當破讀,謂其土黑而肥也。自馬融已窺其理,東漢應劭益知其所以然。其所以膏沃,蓋全賴曩之河患。繇者,抽也。條者,條暢也。其田中下,則第六等也。“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厥貢:漆、絲,厥篚織文。”貞,古或釋為正。其實,校以體例,必原作“正”,而正者,又因重文而誤,當作“下下”。古之重文,以“一”相示,遂有此誤。昔儒善讀書者,已得其朔。同者,即“九州攸同”之同。言治水十有三年,始克成功。《史記·河渠書》有夏書,亦謂大禹治水十三年始竟其功。或者謂十三年非實指。此地有水而無山,又多河患,故其賦居於下下。貢則漆、絲、織文。
貢道:“浮於濟、漯,達於河。”按,“浮”字為《禹貢》術語,就水道航行而言。茍為陸路,則但舉域名以示之。進貢之時,則由濟水而上,經陸路入於漯水,然後轉往黃河。且不獨兗州為然,青、徐、揚亦輾轉泊於濟水,而後沿兗之貢道前行。
【第三講】
前為講授冀州、兗州兩章,今稍加詮次。九州之名甚偉,其地實非至廣,大略為秦、漢所轄之地。冀之州域,《禹貢》云在兩河之間,按其實,當作三河,即東、西、南三河是矣。然則何以獨謂兩河?是當求之於體例。《禹貢》之文,定一州之畛域,率以東西為界,其在東部(即中原一帶),尤準茲例,未有以南北為說者。冀州,為夏之核心所在,其南部即河內乃殷商之核心所在,其關係於上古史者非淺。又貢者遠自碣石山北,則冀之州域,或并包部份遼東之地矣。參稽各章,可知《禹貢》初非就所有山、水而敘之,不過擇其一二貫串之,蓋其時人心目中固有一體系在。凡《禹貢》所表之山、川,猶今之“座標”耳。冀州章之梁、岐即屬此類,而呂梁山、太行山不與焉,然遽謂呂梁、太行非冀州之地,則非也。今觀冀州一章,其敘次自東而西,其所表述,又可析而為三,一脈遵西河自北而南(以壺口、龍門為座標),一脈稍東,從太原谷地之南端(即約略在運城、臨汾交界處)敘至北端(即今霍山一帶),一脈再稍東,自太行、王屋而及於長治盆地北部之彰水。即此,冀州之大概範圍可知。華夏地級約略可分三層,華北平原為最低,自太行山而西則又是一級,高於華北。太行山之重要性,於此可知。《禹貢》雖未說及,實已隱含。惟此章所述,以山西南部為主,北部略不一及。西周以降,文物日進,冀乃析而為三,一曰冀州,略與山西相當,一曰并州,略與河北相當,一曰幽州,略與北京相當。冀之北疆,究在何處?自考古學言之,石家莊、太原以北,皆蠻夷遊牧之所,北京自亦屬蠻夷之地(憶余童稚時,北京尚有駱駝負行,往來市廛之上),是冀(狹義)之北疆易定。而并之北疆,茫乎難稽,惟有待豪傑之士發其覆。要之,凡讀《禹貢》,須把其脈絡,未可拘於文本。即如冀州一章,當知三河,而非兩河,又須知此章有脫文、錯文,脫者“兩河”“厥貢”,錯者“厥賦”“恒衛既從,大陸既作”(於此句,又須知澤、隰、原、陸四者之別)。且也,治古史地者須知,有山多有水,有水必有路,當路之交匯者斯有聚落。《禹貢》雖無涉於城市、聚落,然苟能援此義以索其隱、探其賾,固當有助於探討古史。因說冀州章,牽連及之。兗州章,則曰“濟河惟兗州”,自系謂濟水、黃河之間,即舊黃河河道與新黃河河道之間,主要在山東、河北交匯處,若河北之黑龍港,山東之德州、聊城,河南之封丘、延津一帶是已,古衛國、古宋國當屬此境。至於大陸澤,即“鉅鹿”(古書每以鉅字代大字),今已乾涸,惟留鉅鹿澤之名而已。兗州境內又有雷夏澤,因其地卑也。凡此,皆須注意。
今授青州、徐州二章。其曰“海岱惟青州”,是青州三面環水,以山東半島為主。其北為渤海(古謂之北海),其南為黃海(古謂之東海),其西為濟水,但言岱者,省之耳(濟水既為兗州之東界,自屬青州之西界),兼所以區青、徐而別之。今號“海岱考古”者,實即山東考古,取其雅誼云爾。岱之北為齊,岱之南為魯。前謂九州之與列國,往往相應,故審閱《禹貢》,當與後人所著所考之戰國史地并觀之。若齊國之於青州(後亦演稱齊州,李賀詩:“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洩。”),衛國之於兗州,是其例也。青州,考《爾雅·釋地》,謂之“營州”,或為通假。但上博簡《容成氏》謂之“競州”,其文曰:“禹通淮與沂,東注之海,于是乎競州、莒州始可處也。”乃以競州與莒州并講,不知何故。“莒州”之名,傳世文獻未見。今山東有莒縣。戰國之際,山東小國林立,莒亦其一,在齊、魯之間。至於莒之西,與魯之東,以何為界,尚未了然。要之,荊州、濟南、淄博、萊蕪、濰坊、青島、煙台,皆當屬齊國。泰山以南,泰安、濟寧、菏澤一帶,皆當屬魯國,其東為沂水。莒當在沂水之東乎?今莒國墓,多有發掘。頃者一老板欲闢沂源縣以為勝地,齎工鑿土,掘得莒國古墓甚夥,惟出土報告未出。是莒之為國,非蕞爾可比。齊之邊界當有移易,要大概可知。戰國時,齊長城以立,可作古齊國之邊界。岱南岱北,魯、齊斯分。岱山即泰山。
山東有大山六(一千米高以上),泰山最高,蒙山次之,其次則嶗山、沂山、魯山、徂徠山,就中徂徠山傍于泰山。泰山,《禹貢》謂之岱,其他古籍或謂之岱宗。今稱曰泰,或始於戰國以後。秦人於大山喜稱泰(太),或泰山之名所由起。驗之古史,不獨岱宗為然。若山西之霍山或稱霍太山,陝西之華山或稱華太山,河南之嵩山或稱太室山,皆是其例。然則,何以泰山為五嶽之首?水自西而東。山之見於《禹貢》者,亦多東西走向。水朝宗於海,而泰山亦居乎五嶽之東,故雖卑於華山,而古者天子獨尊之,以其東也。
青州之水四:濰、淄、濟、汶。惟先曰“嵎夷既略”,與其他各章之例不同(某夷云云,多在章末敘貢道處)。所以然者,青之為州,略與山東半島相當,而本章所敘,適自東而西。今半島之東,厥為榮成。“嵎”者,古、今文寫法不同,或作禺,或作隅,或作鬱,其說亦遂以異。竊以馬融舊注曰海隅者,最清簡易通。榮成之西,有俗云成山頭者今猶挺立,在昔為仕女公卿娛遨之勝地。胡公耀邦一訪其地,未幾而有桐宫之厄、瀛台之囚,其地遂被不吉之名。此亦有說。先是,胡造其地,為題“天盡頭”三字,曾未及旋踵而禍作矣。天下議以為不祥,天之盡頭,非末路之兆歟?遂收其碑,請范曾別書一碑曰“天無盡頭”。不廿年,又改為“好運角”,直是山寨版“好望角”,可發一燦。此一帶海岬甚多,“嵎夷”者,當即寓焉。再,山東半島環於瀛海,其地甚殊,故秦始皇頗置行宮。其“日主祠”舊址故在,嗣因主事者謀建氣象站,大興土木,故址蕩然,僅殘存一二玉器,藏青島博物館。此地尤宜觀日出。《堯典》曰:“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東嵎,古以為太陽所由出。是以古者創八主祠,此為日主祠。自此而西,有濰水,又有淄水,其地今猶有濰坊、淄博之名。淄博之臨淄區,即古齊國首都所在。聞之近來考古者在臨淄之南發現商之故跡,可喜也。又西向,則有汶水,自西南流向東北,穿於齊、魯。
至於土、田,曰“白墳”者,其土故沃。“海濱廣斥”,則傍海之地多鹽,所謂斥鹵之地。鹵者,實古鹽(去臣、人二字)字所從。厥田“上下”,是為第三。厥賦“中上”,是為第四。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作牧,厥篚檿絲。”絺,即細葛。海物,即水產品,魚蝦之類。“惟錯”二字有異說。或謂即綜錯之意,非也,錯者,所以磨玉石也。“岱畎”即岱宗以下之河渠溝壑耳,其所產有蠶絲、麻、松樹以及大石頭。按,山東之石,著於天下,今研究礦物之專家,多注意及之。民國之際,章洪(鴻)釗著《石雅》,淵雅精微,綜古文獻、礦物學而一之。章氏其人,與丁文江雅善,亦近世一豪。《石雅》為“雅書”(古之博物學,固稱“雅學”),與我國自來之博物學,一脈相承,不但可見最新之礦物學,亦可見中國文化嬗承之跡。章以《禹貢》“怪石”,即泰山文石。古人所謂“玉”,即西人所謂“軟玉”;瑪瑙、大理石、漢白玉、葉臘石之類,多硬,固非其儔,當謂之“文石”。石之精而非玉者,《石雅》謂之“文石”。古又有“珉玉”之說,與文石同意,似玉而美者。泰山之花崗岩,片麻岩之類是也,其質硬。《石雅》又引王嘉《石遺記》:“魏明帝時,泰山下出連理文石。高十二丈,狀如柏樹,其文色彪發,如人雕鏤,自上及下皆合而中開,廣五尺。”是泰山文石之大者,與喬木相當矣。研治山東古史者,若王獻唐先生等,多注意“萊夷”,蓋迄於今茲,山東猶有蓬萊、萊陽、萊西、萊蕪、萊河、萊山等,其間牽連衍變,所宜深考,而萊山一帶,在龍口市內,最當窮究,或即萊夷所在。萊山之下,有歸城遺址,頗出西周銅器。曩者李峰教授與余供職考古所,君頗銳意考覈其地,以期得土著與漢族之關係,進而為研治姬周史地之助。此章有“嵎夷”“萊夷”,可注意。萊夷有畜產品、養殖業,今山東人猶喜吃黑山羊。“厥篚檿絲”,與尋常不同,謂柞蠶絲也。厥篚,竹筐之類,所以盛絲,凡貢絲,《禹貢》必及之。
關於貢道,此章之末曰:“浮於汶,達於濟。”次第甚清,不待贅述。然則,濟水之為通往黃河進而造于禹都之中轉站,益可由此知之。總青州一章,自東而西,幾微所在,可得而窥。
徐州章:“海岱及淮惟徐州。”按淮即淮水,可與青州章參看,但多一淮水。冀、兗之界為河,青、徐之界為岱,觀此可知。徐州之域,在今山東半島西南、江蘇北部,古屬魯國。徐之東為黃海。适才講及莒,莒為楚滅,越國鄙遠,勢所不能,遂以歸併齊國。齊亦瀕於海,青島一帶是也。青島而南,遞及連雲港等地,海岸線之劃分准此。連雲港之島礁,存有新莽刻石,敘及劃分海域之準,自青島至於連雲港,屬東海。徐亦瀕海。岱北為齊,岱南為魯。齊、魯兩國,相與盟約,率至萊蕪之地,故岱宗未宜隸於誰某之下。徐既以為界,此當知之。考求徐之州域,淮、泗為要。《呂覽》曰:“泗上為徐州,魯也。”李學勤先生《東周的文明》有曰《泗上諸侯》者以此。泗,固徐之要津。《爾雅》曰:“濟東曰徐州。”殊籠統。青州亦在濟水之東。二者何別?曰岱宗。《周禮·夏官》無徐州,想其時,州有增益,為湊合九州之名,遂去之。
徐之疏浚劃分,《容成氏》曰:“禹親執枌(畚)耜,以陂明都之澤,決九河之阻,于是乎夾州、涂州始可處。”此以兗州(夾州)與徐州并講,可與前講青州與兗州並講參看。“枌”,余以為“朸”,或以為讀若“畚”,此古文字家之事,存而不論可也。明都、九河皆在兗州。而後及於徐州。《禹貢》曰:“淮、沂既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厎平。”總徐州章,敘及岱、蒙二山。蒙山之於徐州甚要。蒙山今在山東省蒙陰縣、平邑縣之間。《論語》“顓臾季氏之憂”之“顓臾”,其古城即在平邑縣。去平邑縣不遠,蒙山腳下,頗有神祠。余嘗往考求之,惜今之宰官,好興土木,闢其地以為廣場,而神祠遂夷。比至,惟殘碑尚在。余馳告主事者,勸其收掇。後聞余去未久,殘石立為人攫去,不知流落何處,恐惟有余之照片可供玩摩矣。孔子,大聖人也,其登山之傳說甚多。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或者謂東山即沂山,非也。沂山在魯之南,不得謂東山,且其高不過五百米,是必出於附會。東山或即蒙山,高一千餘米。又,連雲港有孔望山,謂孔子登茲山而遠望。連雲港去魯較近,似有其事,然孔子實未嘗之江蘇。關於孔子之想像,類多不稽。太行山又有回車嶺,亦附會孔子。其實,孔子久居衛國,恒思“跑官”,必以大國為尚。國之大者,曰晉與楚。欲之晉,而門人沮甚堅,孔子不覺赧顏,事遂寢。欲之楚,又遭“拒簽”。總之,未嘗之山西、江蘇。泰、蒙為徐之關鍵,二山而外,又有羽山、嶧陽。羽山甚卑,在今連雲港東海縣境內,其地多水晶,今已垂罄。嶧有多說,一說為岠山,又名葛嶧山,又稱嶧陽,甚卑,在今江蘇睢寧縣。又有嶧山,在山東鄒城。“嶧陽”有二說,一說即山名,一說謂嶧之陽。嶧山有碑,秦始皇所立,今為兵燹所毀,不可復見。嶧山高五百米,而岠山高二百米(江蘇無高山,最高者厥為雲臺山,在連雲港),揆以情理,前者為近。
徐之水四:淮水、沂水、泗水、菏水。“淮、沂既乂”,謂淮水、沂水既治。淮水发源於河南桐柏山,其地故存淮主廟,今傍有学校,占其舊基,刨移碑刻,疊而加之,棄若無物。淮水流經河南南部、湖北北部、江蘇北部,自江蘇之濱海縣流出,為徐、揚之界。五十餘年以前,糧運有“四五八”之說,可謂太祖時之“禹貢”,黃河(四百斤)、淮水(五百斤)、長江(八百斤)之謂也。淮之為水,亦猶秦嶺之為山,皆中國南、北所由分。又,河之與濟,江之與淮,皆為姊妹河,北方、南方文明所賴以成。千祀而下,猶曰河濟,曰江淮,是其徵也。沂水有沂主庙,四主庙之中,惟此保存最完。沂水為南北走勢,起自山東沂源之艾山,南而之沂水、沂南、臨沂、長城,入於江蘇,在睢寧縣附近注入泗水。故曰“浮於淮、泗,達於菏”。泗水,子路老家所在,有泉甚清,滿清諸帝尤好之。源於泗水縣東之陪尾山,西流,而後南折,經曲阜、兗州(今之兗州市)、魚台,入於江蘇,經沛縣、徐州,至淮安而注於淮水。菏,或作河,誤也。蓋行進之序當為菏——濟——河,昔人已攷正之。既至,則其貢道又與青州合。“大野既豬”,即鉅野澤是也,可參前說大陸澤(鉅鹿澤)。此謂鉅野澤有水,非枯涸,居於“十藪”之數,所謂“魯有大野”是也。“東原厎平”,謂其地多平原。今猶有“東平縣”,蓋即“東原”之變,其地至今有湖;孔子為官汶上,其地卑濕(螺螄殼隨在可見),甚愜意宜人,正爾去東平不遠,故今汶上之人謂孔子為其第一任縣委書記,雖可笑,究非無稽。
土田及貢賦。“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厥篚玄纖縞。”赤謂其色,埴謂其性甚黏,墳謂其質甚肥。包者,苞也,表茂密。其田第二,其賦第五。“土五色”,謂五色土也。今中山公園之社稷壇猶有五色之遺,當中析而為五,梯形,五色具之。[20]近日高慶縣掘得古城遺址,聞即有五色土。“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按羽山產五色雉毛;夏者,五色也。嶧陽多木,可作古琴。泗水之濱,產有浮磬;其石蓋在水中。“殸”(),古聲字,磬石,即擊之而有妙音者也。“淮夷蠙珠暨魚,厥篚玄纖縞。”淮夷,在西周金文中屢見不一見,即淮北(安徽、江蘇北部)一帶之民,(西周末)數侵周邊,而周之西北,復苦犬戎,弗能征,兩難交作,討伐不遑。其人與山東諸國交際甚早,又多與秦嬴氏為同姓,若江國是也。以故,及江為楚滅,秦人哀之。蠙珠,即蚌珠。暨,假為,及也。西周金文,皆作。玄者,黑也。縞者,白也。纖者,黑白相間之謂也。
“浮於淮、泗,達於菏。”按菏為濟之支流,今已乾涸。大野澤亦涸,舊在梁山泊。今梁山縣猶在,而其泊已竭。聞其宰官,近欲再造梁山泊,未知成否?
笔录者附注
[1]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上个世纪40年代出土,辗转归国外。64年,商承祚在《文物》上刊布了照片。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巴纳在1970年编了帛书的彩色幻灯片,很快又在1973年出了《楚帛书·译注》,附帛书红外线照片。
[2] 按指的当是李学勤先生《补论战国题铭的一些问题》,载《文物》1960年第7期。不过,这篇文章没有提及《山海经》,倒是在后来出版的《简帛佚籍与学术史》第二篇《楚帛书研究》有明确讨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需要指出的是,早在40年代,蔡季襄先生著《晚周缯书考证》,已经就帛画中的十二图像问题,参引《山海经》等古书给出初步考释,尽管结论不确,但无疑是先驱,此书有民国三十三年刊本,又1972年台北县板桥镇艺文印书馆据此重印。关于楚帛书与十二月神的考论,文章很多,可参通论性质的《古代帛画》,陈鍠著,文物出版社,2005,第92到113页。李零先生也著有《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6。
[3] 按关于尽捐故伎一事,陈寅恪先生先后有好几次提及,但与李零先生所讲都不太合。李零先生的意思似乎是说,陈寅恪虽然学了一套可以与法国汉学对话的来自西洋的本领,但归国后,却忽然收起这份心,改治中国旧学问了。不知道是不是我误解了李先生的话。陈寅恪先生捐故伎之事,分别见致刘铭恕、周一良等人信。致刘恕铭的信中说:“弟近年从事著述,然已捐弃故伎,用新方法、新材料,为一游戏试验(明清间诗词及方志笔记等),固不同于乾嘉考据之旧规,亦更非太史公冲虚真人之新说。”这封信作于1957年,显然指《柳如是别传》而言,见《陈寅恪集·书信集》279页。又,致周一良的信说:“《元白诗笺证》分赠诸友,留一纪念,然京洛耆英,河汾都讲,皆尽捐故技,别受新知,又不敢以陈腐之作,冒昧寄呈。”见《夏鼐日记》所引,“别受新知”也是指的“太史公冲虚真人之新说”,而不是说法国汉学那套。
[4] 按顾颉刚在《询<禹贡>伪证书》李就曾拟定《<禹贡>作于战国考》目录:(1)禹治水之说的由来;(2)古代对于禹的神话只有治水而无分州;(3)古代只有种族观念而无一统观念;(4)古代的“中国”地域不甚大;(5)九州之说的由来及其影响;(6)九州之说的“扩大”(邹衍“大九州”之说);(7)战国虽有“九州”之说,但九州之说未尝统一;(8)“九州”之名的取义及其初现;(9)九州疆域与七国疆域之比较。见《古史辨》第一册,海南出版社,175页。
[5] 按见王国维《古史新证》第二章。又见《古史辨》第一册216页。
[6] 按见顾颉刚跋《古史新证》,《古史辨》第一册,217页。
[7] 按此说见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兼论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九州学刊》第2卷第1期(1987年秋季)。又,邵望平先生别有《禹贡九州风土考古学丛考》,载《九州学刊》第2卷第2期,认为“九州实为黄河长江流域公元前第三千年间龙山时期即已形成”。
[8] 关于夏鼐与苏秉琦两先生的争鸣,大抵见于各自的文集,其争论核心在“类型学”,其次是社会史研究。有人以“史语所传统”和“中国学派”区分他们。可参张忠培《考古学当前的几个问题》,收在《走进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陈洪波《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学术流派及其嬗变》,《复旦学报》2010年第3期。
[9] 按,这件青铜器即是燹公盨,现在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全部铭文如下:“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 差地设征,降民监德,迺自 作配乡(享)民,成父毋。生我王 作臣,厥沫(贵)唯德,民好明德, 寡(顾)在天下。用厥邵(绍)好,益干(?)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贝鬼](废)。心好德,婚 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 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 民唯克用兹德,亡诲(悔)。”参见李学勤《论燹公盨及其重要意义》、裘锡圭《燹公盨铭文考释》、朱凤瀚《燹公盨铭文初释》、李零《论燹公盨发现的意义》,四篇均载《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
[10] 按此说见张光直《从夏商周三代考古论三代关系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收入《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0。
[11] 按见唐兰《五祀卫鼎注释》,《文物》1976年5期。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也引了唐兰说。
[12] 按关于此事,《左传正义》已经说道:“郑玄以为周之制,每州以一侯为牧,二伯佐之,九州有九侯十八伯。大公为东西大伯中分天下者,当各统四侯半,一侯不可分,故言五侯,其伯则各有九耳。”至于先生所说的“铭文”大约是指《呂行壺》、《小臣□簋》、《小臣宅簋》、《召尊》、《御正衛簋》、《師旂鼎》等,这些铭文都提到了“伯懋父”,据考证,即是齐太公姜子牙。诸铭中以《小臣□簋》为最重要,铭文如下:“东夷大反,白懋父以殷八□征东尸。唯十又一月,遣自□,□述东□伐海眉,雩厥复归才牧□。白懋父承王令易□征自五贝,小臣□蔑,□眔易贝,用乍宝尊彝。”
[13] 按可参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苏建洲著《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
[14] 按参李零《三代考古的历史断想——从最近发表的上博楚简<容成氏>、 公盨和虞逑诸器想到的》,收在《中国学术》,商务印书馆,2003。
[15] 这里说“汇于黄河”,需要解释下。按我的理解,李先生不是说这些贡者在黄河某处集合,然后转往冀州,这不大说得通。确切的理解,应是说这些朝贡者的线路在黄河处相交。
[16] 按说见拉提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7] 按即《孔疏》说。
[18] 按即郭豫才先生说,以为“覃”与“沁”同音,详《覃怀考》,《禹贡半月刊》三卷六期。
[19] 按即《孔疏》说。
[20] 按,《日下舊聞考》曰:“社稷壇在闕右,北向,壇制方,二成,高四尺,上成方五丈,二成方五丈三尺,四出陛,皆白石,各四級。上成築五色土,中黃、東青、南赤、西白、北黑。”
原文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lKIgLUu_zydpl5WxX4ndEA
巨大的脑洞、深刻的思辨、革命性的视角——《时间重生》读书笔记
作者:天际行者 发布时间:2018-01-07 02:25:32
刘慈欣在《三体》里描绘了一个光速可变、空间维度可变、物理基本参数和定律均可变的诡异宇宙。吕克贝松的《超体》里,Lucy在达到神级脑力后竟然遁形于时间之中凭空消失了……其实这些巨大脑洞并不完全是文学作品中的天马行空,而确凿是今天最先锋的物理学家提出的崭新理论!
【读后总评】:
熟悉相对论的朋友们应该都了解,爱因斯坦对宇宙的看法中,有三条核心原则(或者说假设)不容违背,即:1.因果律(因与果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任何地方都不可颠倒);2.确定性(事件都存在着唯一的事实,不因观察者不同而变化);3.定域性(任何事物不可能同时存在于空间中不同的两处)。但是随着现代物理学的继续深入推进,这三条核心原则正在陆续受到严峻的挑战!量子纠缠现象几乎在第一回合就将定域性原则挑落马下。很多量子现象对观测者因素的依赖,以及黑洞视界问题的一些研究,正在动摇着确定性原则。而更先锋的理论猜想甚至把物理学新革命的刀锋直接指向了因果律!本书在深层次上暗示的一些问题,正是那些尝试颠覆因果律(或者说挖掘更深层次宇宙本质)的奇思妙想!
Smolin的这本书,在互联网时代,以全新的,生命、动态、关系、链接的视角去重新思考宇宙,向物理学、宇宙学中引入了进化论观点。以思辨论证时间在宇宙中的基本性、真实性为主线,引出了大量非常根本性的科学疑问,质疑了已有的宇宙学理论。虽然没有确切地告诉读者太多成熟的结论,却用很多艰深的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对于喜欢被动接受知识的读者来说,也许不是一本好书,但是对于已经有相当物理学基础知识并喜欢烧脑去思考问题的读者,却是一场绝佳的思维盛宴。思考书中探讨的这些深邃问题,真的是令我频频碰撞到脑力的天花板,深感自身的渺小……
【全书概貌】:
作者Smolin教授在书中描绘了这样一幅颠覆性的宇宙图景——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宇宙,既不是宗教经文里描写的那样按照某个造物主的意志而制造出来的(神为我们安排了适宜生存的一切),也不是大多数科学家主张的那样在一场大爆炸中跟无穷多个其他类型的宇宙兄弟姐妹一同随机诞生的(我们只是碰巧生存在了适合生存的宇宙里),而是经历了长久的进化最终形成的(包括数学定律在内的各种基本参数和自然规律都是经过进化才发展成为我们所见的样子)。并且我们的宇宙还会孕育下一代的崭新宇宙,也许就是通过形成黑洞奇点的方式。
时间、光速、空间维度……这些最基本的物理概念,也许都是本质上同一事物(作者认为那就是“宇宙学绝对时间”)的不同表现形式(也许就是关系及其变化本身,就是对称性破缺的传导……)。我们虽然只能感知到各种时钟所表示出的相对时间,但是应该存在着绝对的时间,这个绝对时间是超越个体宇宙的,并不是在所谓的大爆炸中与空间一同诞生的。时间应该是最根本真实的存在,是它主导了宇宙的创生和进化。是时间演生出了空间和万物。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也许才是一种假象(或曰演生现象),一切本质上可能都是相对关系的变化罢了。绝对的时间演生出了相对的关系,关系演生出了相对的形状,形状演生出了相对的空间……
宇宙的创生也许根本不是一场大爆炸,而是一场大冷却。万物一直都拥挤在一起,从来不曾分开,只是彼此间的联系在逐渐断开。宇宙是从那个起点(万物互联)开始,万物之间的联系随着时间逐渐断裂、垮塌、冷却而来的。空间维度就是事物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途径,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宇宙空间原本就是存在的,并且宇宙开始之时事物之间存在更加多得多的彼此关联(维度),这些联系随着宇宙的冷却不断断裂、垮塌(空间维度不断降低)而逐渐失去,直到剩下我们今天所见三维空间这样的相对稳定关联。宇宙早期因为万物互联,更高的空间维度全面展开,所以光速(也许本质就是因果关系的传递)比现在快很多……
【部分主要的阅读笔记与思考】:
▶“真实”到底应该如何定义?它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或曰什么是“存在”,什么又是虚无?存在和虚无可以互相转化么?)
这恐怕是一个人类认识宇宙时应该问出的最根本性问题。本书并没有主要探讨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隐隐地贯穿全书。阅读完全书之后,最困扰我的也是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人类的一切科学和哲学就都只能停留在“猜想”的程度。
Smolin在本书一开始就给出了一个真实与时间之间关系的猜想——真实只是关乎某一瞬间的概念,只有现在才是真实的,而过去和未来都不真实。
Smolin在书中论述“关系革命”时再次讨论了真实性问题——也许除了事物之间彼此的相对关系之外,并没有什么是真实的,甚至包括事物本身。
由于之前刚刚读完Suskind的《黑洞战争》,所以对真实性、客观性有过一次脑洞大开的思考。按照Suskind的说法,在无法进行因果沟通的“视界”两侧,真实性是相对独立的,也就是说一事物的真实存在,并不是一个在全宇宙范围都普世的概念。
而本书中Smolin用相对论中同时的相对性原理推论出过去、现在、未来共同真实(命运决定论),也是在拷问宇宙中真实的绝对性!
▶因果到底是什么?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之间还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暂时放下“真实”、“存在”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当我们假设我们所能感知的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时,最先出现的根本问题就应该是它们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人类所能感知的物理现象全部来自因果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感知就是将自己作为“果”去探究外界的“因”。与我们之间没有因果影响的事物对我们来说与不存在无异。
那么到底因果是什么?事物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因果影响?因果传递只能是单向的么?“果”对“因”会不会也有影响(广义相对论中物质影响着空间的几何,而空间几何又指导着物质的运动,这算不算是因果的互动)?如果两事物之间完全没有因果联系(比如彼此不在过去光锥之中,比如之间相隔着黑洞视界),那么他们之间是不是真的就可以彼此视为不存在了?亦或者他们之间还有别的联系(比如量子纠缠)?那又会是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非因果联系能够像因果联系一样彼此影响和传导么(量子纠缠能不能超光速传递信息)?这些非因果联系的总量会不会比因果联系还要大得多(有如暗物质、暗能量比物质的总量大得多)?
这些问题比上一个问题更加接近人类的生活,所以就更加烧脑。我必须坦诚真实性和因果律的问题远远超乎了我的脑力天花板,想象力在此彻底瘫痪(也许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无解的困境,我们在一个子系统内,无法看到系统的全貌,而因果正是目前那阻碍我们获得新知的屏障)……
▶光速到底是什么?
相对论认为光速与普通的相对运动速度不同,是一个不变的根本量。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相对论诠释认为:世间万物(今天看来应该指的是狭义的、遵守因果律的物质)一直在以光速于四维的时空中进行“绝对”运动。这种“绝对”运动,如果其在三维空间中的分量(表现为三维位移的相对运动)多一些(速度快),那么在时间维度上的分量(表现为非位移的内部变化)就会少一些(时间过得慢)。而光是一个极端的事物,它的运动全部表达在空间维度中,在时间维上没有分量。也就是说,人类所能感知到的相对运动和相对时间,其实都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
我斗胆用自己的理解猜想一下——这个产生了时间和运动的根本性事物,也就是借由“光速”将其全身投影在空间维度中事物,会不会就是因果关系的传递本身呢?!联系到“物质波”的假设,也许我们熟知的物质都是某种“因果波”,它既可以向外部(三维空间)方向传播,也可以向自己内部(时间维)方向传播。
人类由于生存在因果世界中,所以并不掌握比“一对因果”更小、更本质的测量单位。藉此,人类对相对运动、时间、空间等等基本物理观念的认知,全部只能基于因果关系传递以及“一对因果”这个天然单位。相对论以前时代的物理学,人类只不过是在用物质向内传递的因果去度量向外传递的因果,构建出理解世界的近似模型,直到碰到光速这个天花板,才颠覆了之前的整套物理学认知框架!
▶时间到底是什么?
虽然本书的前言就叫“时间是什么”,可是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Smolin主要在本书中用思辨在论证时间在宇宙中的“基础性”、“真实性”、“核心性”。
长久以来,“反直觉”的思考方式统治了科学界,无论是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都在向人类揭示一个“反直觉”、“反经验”的真实宇宙。Smolin却选择站在人类的感知和直觉这一边,认为人类对世界真实性的感知是正确无误的,只有现在(或曰现实)才是真实的,历史已经消逝,未来尚不存在,它们都不真实。
很多物理学家认为,宇宙就像科普图书中解释相对论时所描绘的“块状宇宙”(闵可夫斯基空间)那样,事物的过往-现在-未来共同构成的整条“世界线”都是真实的。而Smolin反对这些现代物理学家对时间的几何维度化描述(四维时空),反对认为过往、现在、未来都真实存在(确定的而不是可变化的)的“块状宇宙”假说,更反对“未来决定论”(宿命论),反对认为宇宙诞生之前无时间概念的大爆炸猜想。
Smolin在书中提到,宇宙学时间可能与我们所感知的时间不同(正如相对论认为光速与我们所能测量的相对运动速度不同),而是一个更广义的时间,一个“绝对”的时间。书中也说,人类目前所能感知的时间,都是各种时钟所表达的“相对时间”。而在相对论的诠释中,“时钟”实际上应该就是一种因果传递的过程(很可能就是光速本身),只不过是因果传递在向事物内部(非空间)方向上的分量(因果传递在向空间方向上的分量就是“相对运动”)。书中猜想,宇宙学上的绝对时间很可能是与宇宙大小和形态相关的,又说宇宙可以被视为万物关系的总成。
所以,我再次斗胆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一下——Smolin所说的这种宇宙学绝对时间,可以被表达为宇宙中所有相互关系总量的某种度量。而正如前面猜想过的,我们所能感知的相对时间(与相对运动都)可以被表达为因果关系的某种度量,也就是宇宙学绝对时间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而这两者之间的比例,很可能就取决于宇宙中能够传导因果关系(能被我们直接所感知)的普通物质,与不在普通因果关系范畴中(不能被我们直接感知)的暗物质+暗能量,之间的比例。
那么,关系到底是什么?时间到底是什么?这个宇宙之前的宇宙是什么样的?是不是还同时(宇宙学时间)存在其他宇宙?一切到底是怎么开始的?……这些恐怕没人能想得清楚,Smolin也没有在书中给出答案,甚至没有给出成型的猜想。只是暗示,如果宇宙一切有一个开端的话(又说也许根本就没有开始和结束),那么(根据人类已有的知识)最根本的动力可能与“对称性破缺”有关(据我所知,这也是很多理论物理大师共同的观点,可以说是一种直觉,虽然还完全无法论证其细节)。
▶宇宙到底是膨胀开来的?还是垮塌开来的?
基于已有的观察(诸如星系之间在加速彼此远离、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等),目前比较广泛被接受的宇宙学猜想认为,宇宙诞生于140亿年之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之后时空形成,并不断膨胀(其间还经历过一次暴涨)开来成为今天的模样。
而Smolin在书中初步给出了另一种思路的猜想——宇宙是从那个起点(万物互联)开始不断冷却、断裂、垮塌而来的。空间只不过也是事物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一种,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宇宙空间原本就是存在的,并且宇宙开始之时事物之间存在更加多得多的彼此关联(维度),这些联系随着宇宙的冷却、断裂、垮塌(空间维度不断降低)而逐渐失去,直到剩下我们今天所见三维空间这样的相对稳定关联。
▶现代科学和科学家们真的成熟了么?
Smolin在书中将自己的宇宙学猜想(主张宇宙是不断进化的)与更流行的看待宇宙创生的哲学观点(主张宇宙的诞生是随机性的)进行了比较,以说明目前在科学家中更流行的宇宙学观点有两个非常基本的缺陷。
一者,在看待“宇宙定律和常数为何是我们所见的样子”这个问题时,就像生长在安定社会中良好家庭里的天真孩子,认为好爸爸、好妈妈、好丈夫、好妻子、好公民、好社会……这些都是天生的、注定的、一种幸运的巧合,而根本不会去想象这一切是经过何等复杂、漫长的演化才形成的。所以他们才会有“宇宙大爆炸”、“永恒暴涨”和“多重宇宙”等的一系列类似逻辑的猜想。而拒绝接受宇宙是进化产的物,宇宙之前还有宇宙的猜想……以至于根本上否认存在着凌驾于宇宙万物之上的时间。
二者,他们进而认为科学、定律、基本参数这些都是永恒的,至少是随着宇宙的创生一起创生并不再变化的。狭义的科学原则(作者主要针对公式化的数学)就是普通科学家的神明,成为他们心中不容置疑的信仰。这种执着,阻碍了他们更深入探索宇宙奥秘的想象力。
站在这样的高度上,Smolin实际上是从非常底层的原则问题出发,拷问科学界——比起宗教,现代科学和科学家真的更成熟了么?(成熟与否,这也是一种基于时间的拷问!)
▶到底是科学决定宇宙还是宇宙决定科学?
永恒到底存不存在?这是一个相当辩证的论题——“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Smolin认为时间的真实性与物理规律的永恒存在是矛盾的,宇宙中不存在任何永恒的事物,包括科学定律本身,也应是随着时间演化的。Smolin甚至大胆地猜想,很多公式化的物理规律背后其实有着完全不同的真正创生机制(这一点上,作者的脑洞彻底折服了我)。
Smolin反对宇宙中存在有独立于时间的绝对真理的观点,反对数学对科学的支配地位,以及物理定律对宇宙的支配地位。认为科学是探索宇宙的一种方法,数学和所有人类认为的自然定律(最终定律和元规则可能都不存在)永远是对真实宇宙的近似。
读过Smolin的观点之后,让我想起混沌和分形中的很多东西。比如,在著名的分形集合——曼德尔(Mandelbrot)图中,不断改变观察尺度的化可以看到无限多具有自相似性的细节,其中会层层出现非常多奇妙的曲线和图形,这些曲线和图形在一定观察尺度下都可以用一些精妙、简练的数学公式产生的几何结构去拟合。但是,随着观察尺度的变化,它们就会展现出那些数学公式无法描述的细节和特征。此时,如果仍然要用数学公式去拟合他们,公式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修正因子越来越多,最后彻底崩溃以致无法拟合……但是如果抛弃公式拟合局部曲线和图形的做法,换一种思路去探究,最终你会发现整个曼德尔图是由非常简单的一个迭代结构(z=z^2+c)产生的。之前用公式去拟合的各种千奇百怪的图形,竟然全部包含在内!
这种现象颇有点类似今天人类探索宇宙万物时遇到的情况。随着我们观察宇宙的尺度不同,宇宙万物实际是有着某种自相似性的,比如恒星系统-行星系统-卫星系统……乃至原子系统,它们的大致结构都很类似。而科学家也一直尝试用公式去描述宇宙,但是随着观察尺度的不断缩小,被用来描述宇宙的公式系统也就越来越复杂,从之前简单的牛顿力学公式,变成复杂的广义相对论公式、量子力学波函数,而今又创制了更加复杂得多的超炫理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等……如果尽数抛下这些执着,重新换个思路,由最底层的哲学架构入手,从全貌上重新思考宇宙,也许我们也会恍然大悟,全新发现一个宇宙万物的运行机理!
▶“牛顿范式、盒中物理学”问题真的会是当代科学的死穴吗?
Smolin反对将传统的狭义科学原则应用于宇宙学研究,主张从时间的真实性出发,采用进化的、全局性的、关系主义的全新视角去重新审视宇宙万物。他抨击传统科学研究方法的主攻点就在于“牛顿范式、盒中物理学”问题,认为正是牛顿范式、盒中物理学割裂了宇宙的整体性,否定了时间的真实性,从科学研究中排除了意外和变化因素,以至于在引导科学研究得到便于应用的近似结果同时逐渐远离了真实的宇宙万物。
所谓“牛顿范式、盒中物理学”认为,只要掌握某一系统所有的输入量和物理定律,我们就能预测未来,不论这有多难,可能性终究是存在的。而基于时间真实性的科学态度则完全排除了这种可能,现实虽然由过去中演化而来,却不可能决定未来。无论我们储备了多少知识(不是量的问题),大自然都可以通过创生新事物(比如原本位于我们的视界外,与我们没有因果联系的,可以被视为不存在的事物,运动到了视界内)而轻易把我们带入意料之外的未来。创新有能力超越基于现有知识所进行的一切计算!
“牛顿范式、盒中物理学”这类研究方法是出于“实用主义”的,得到的只能是宇宙的近似模型。但是久而久之,科学家门已经在脑海中混淆了近似模型和真实宇宙。这类研究方法中的最大内在悖论在于系统时钟问题,科学家总是习惯性地作为系统的外部观察者,选择一个独立于被研究系统时钟去考察系统,忽略了系统自身时钟。这一问题在方便我们得到便于应用的近似模型同时,严重积累了矛盾,必将导致这类科学方法应用于研究全尺度的宏大宇宙(外部时钟无从寻找)时,或者研究极其微观的系统(内部时钟因素不能忽视)时,注定失败。
▶对熵的绝妙诠释以及反对热力学第二定律对宇宙的支配地位
书中P198、P199两页有一段对“熵”的绝妙诠释,这是我自学生时代学习大学物理课程以来,见到的将“熵”的概念表达得最清晰、形象的一段文字。它同时将信息和熵清晰地联系到了一起,使人有种打通任督二脉的畅快感。
同时,Smolin对科学界普遍认同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主宰着宇宙变化(甚至有人认为时间就是万物遵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种现象)表达了质疑。他认为多样性、复杂性来源于稳定的能量传递,而我们生存的物质宇宙无疑呈现出了多样性、复杂性的姿态,那么我们的物质宇宙是不是某种能量传导的界面呢?正在被传导的会不会就是暗物质、暗能量等等未知的事物呢?Smolin在此对引力系统的反热力学第二定律性质进行的论述,也许对人类深入探索这个领域是一个绝佳的启发。
【其他一些还捡不起来的思想碎片】
▶为什么我们只能感知到现在?而不能感知到过去和未来?过往的历史已经不真实了吗?
▶同时的相对性问题,同时性和真实性的等价与传导问题
▶观察者问题,宇宙中是否存在最佳观察者?还是观察者都是无差别的?
▶跳出时间的思维模式和紧随时间的思维模式
▶关系革命、关系主义(与相对主义的不同)
▶形状动力学与狭义相对论的对偶关系▶
▶意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人类能够认识宇宙?量子世界的随机特性与人类的自主意识背后是不是有着相同的机制?
【阅读建议】
深度:通俗 ☆☆☆☆☆|☆☆☆★☆ 专业
▶ 这本书的内容真的相当深奥,由于涉及的问题都非常基本,所以对人类科学的方方面面都有裨益。刚开始读前言和引言时也许会感到很晦涩,不知所云,但通读全书后,再重新回来读一遍前言和引言,对理解内容就会十分有益了。如果你对理论物理知识了解得比较多,第一幕可以快速地粗略读过,抓住“牛顿范式”、“块状宇宙”两个核心概念就行了,重点从“幕间:爱因斯坦的不满”开始读。
▶要想真正读懂这本书,你至少需要读完大学物理,对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粒子物理、统计物理有比较清晰的了解,特别是对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之处有清晰的理解。最好对先锋的弦论、圈量子引力理论有大概的了解。书中还提到了“形状动力学”,在阅读之前或者过程中,也十分有必要恶补一下其基本主张(网上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基本都是英文的)。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4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好评(269+)
- 小说多(597+)
- 盗版少(663+)
- 体验还行(325+)
- 中评(600+)
- 还行吧(394+)
- mobi(608+)
- 图书多(539+)
- 引人入胜(511+)
下载评价
- 网友 沈***松: ( 2024-12-19 21:18:53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焦***山: ( 2024-12-20 14:01:34 )
不错。。。。。
- 网友 冯***丽: ( 2024-12-22 07:12:58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屠***好: ( 2024-12-13 20:08:59 )
还行吧。
- 网友 权***颜: ( 2024-12-23 10:06:24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蓬***之: ( 2024-12-25 19:24:16 )
好棒good
- 网友 汪***豪: ( 2025-01-04 16:31:49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寇***音: ( 2024-12-12 00:59:39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郗***兰: ( 2024-12-26 00:50:53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方***旋: ( 2025-01-09 14:19:22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石***致: ( 2024-12-19 11:28:04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喜欢"写石之心 精装 贺彩屏致敬碧村遗址的倾心之作"的人也看了
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当当亲笔正版本 不要在下雨时想念阳光 拥趸金话筒主持人曾慧君温暖随笔 粉丝千万点赞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国际私法(21世纪国际法学系列教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2册 卓越+境界 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全新力作 打破教育误区让孩子不走弯路 汲取先贤智慧 提升个人境界得到图书 逻辑思维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海外直订Place to Talk at My Childminder's 在我的保姆家聊天的地方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青海公务员考试用书中公2018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全真面试教程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怕浪费婆婆(节约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导游实务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学霸笔记 小学五年级上册英语课堂笔记同步人教部编版课本知识大全教材解读解析总复习学习资料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变形金刚:斗转星移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调研报告写作精讲:方法、步骤及案例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英语听力教程(第3版)学生用书3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生产物流管理习题与解答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乌龙院大长篇(活宝传奇21)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王利明学术文集 ·合同编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9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9分
现实相关:8分
沉浸感:4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