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第四次住房革命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3:06

第四次住房革命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第四次住房革命精美图片
》第四次住房革命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第四次住房革命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664579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3:06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范德一彪 2⊕37 发布时间:2017-10-10 19:51:09

    算一般,不过关于王健林退出足球的论述很有见解,王健林退出足坛,并不是因为足协黑球坛乱,而是因为潜在收益低于实际投入,同理现在许家印减小对恒大的投入,也是因为一样的道理。

  • 作者:北方特产 发布时间:2021-05-15 21:56:59

    乍看分成二十周别出心裁,但每周总结实属没必要,读到最后越来越怀疑凑字数,有些所谓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

  • 作者:七荳童 发布时间:2017-10-14 03:41:05

    入门可看

  • 作者:奔驰象 发布时间:2013-08-09 19:30:44

    很有深度,文笔又深入浅出。

  • 作者:Irene 发布时间:2018-07-18 11:24:45

    后面和孟小冬的描写,总觉得有点假,一样是矫情的语言,不能接受……梅芳兰韵,其实我是好奇京剧的舞台艺术,梅兰芳的私生活,虽然和他的艺术造诣有关吧,但我不感兴趣。可能是我找错书了?

  • 作者:paul 发布时间:2009-02-19 11:47:47

    many great pictures


深度书评:

  • 生子当如司汤达

    作者:何大草 发布时间:2009-03-04 18:57:12

    我初次在《世界文学》杂志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十分吃惊:一个男人早晨醒来,怎么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我在靠近开水房的一棵皂荚树下,和一个烂熟于外国文学的同学谈到《变形记》。他头发长长的,神情倦怠,对当时风行的伤痕文学嗤之以鼻。看到我的惊惧,他宽容地笑了笑,说,“是的,卡夫卡就是这样。”这是我听到的对卡夫卡最早的评论,印象深刻,却又一片茫然。那是1979年春天的事情,我们都不足17岁,是成都24中高二的学生。读小说,就像吃饭喝水,缺一天都难受。

    高考前的一个多星期,我还兴奋地(也有点心虚地),读完了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1979年秋,我进了四川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念书。这是我的第一志愿,却与小说无关。我的理想是:做一个考古学家。然而,进去了才晓得,我选择的系是对的,而专业却错了,考古学家只出在考古学专业。

    我有点沮丧。老师很多是史坛宿儒,我一方面对他们充满敬意,一方面也常听课走神。于是就借来许多小说,边听、边读。川大图书馆藏书甚巨,但那是个全民读小说的年代,有好书大家抢着看,譬如《三个火枪手》,为了书畅其流,就只能在馆内读。于是,我上课偷啃巴尔扎克,下课就去图书馆排队看大仲马。大仲马和巴尔扎克都能写,一辈子写了一大堆,大仲马的影响,有点像稍晚风行的金庸,不仅好看,还可拿来吹牛。而巴尔扎克的书厚实如砖,说啃是合适的,有点让人牙痛、头痛。我不是中文系学生,对中国文坛正刮什么风不甚了了,但常感慨:

    “生子当如大仲马(或者巴尔扎)!”

    但,和另一部小说的相遇,改变了我的想法,那就是司汤达的《红与黑》。

    《红与黑》是极少数必须在馆内阅读的“严肃小说”之一,可见借阅率之高,也可以想见它让人读得多么心痒痒。我还记得,它是繁体字、竖排版的,罗玉君翻译,封面红色,绘有一个舞会的场面,线条是忧郁的黑颜色。那些天,我吃饭、睡觉、上课都在牵挂它。终于读完全书,才又发觉你从此就没法摆脱它。它那么有激情,又那么神秘和伤感,相比之下,大仲马仿佛聪明的说书人,而巴尔扎克则像于连那个做木匠的爹,有的是气力与狠劲,少的是细腻与优雅。1970年代末,《红与黑》对20岁不到的读者影响深广,包括了青春、爱情和性的觉醒(够晚、也够可怜的)。男生说,读了《红与黑》,看女人的眼光都变了。反过来说,女生也一样。有人把莫泊桑的《俊友》拿来跟《红与黑》相提并论,这是不对的,杜洛阿只把女人做工具,他也是他自己的工具;而于连对女人却是怀着复杂的爱意的,而且他入世还厌世。我修正了我的想法:

    司汤达一生只有两部完整长篇,但把大仲马和巴尔扎克所有小说加起来,也不及一部《红与黑》够意思。

    这时候,有如给《红与黑》热添了一把火,电视里要播电影《红与黑》。中文系把唯一的一台彩色电视机抱出来,放在文史楼侧门与大家共享。前一天侧门前就有同学用凳子、椅子、砖头抢占位子,放映的时候,蹲着、坐着、站着、趴着的都有,还有人在为一个立锥之地而互敬拳头!观众起码有两百,而电视机最多二十吋。望得眼睛发酸,屏幕上第一个露脸的却不是于连,而是赵忠祥,他微笑着,以后来解说《动物世界》的好听嗓音,向我们解读《红与黑》。稿子当然是专家写的,调子自然是“要批判地吸收”。片子因为长,就被锯成两半,放了两个晚上,简直吊足胃口。扮演于连的是法国第一小生钱拉•菲力普,把于连神经质的自卑、自尊演绎得十分传神,唯一遗憾是他年龄偏大了点。扮演德•瑞拉夫人的演员则似乎少了些什么,现在想想,是少了足以让于连眩晕的性感。那两个晚上,对小说迷、电影迷,不啻是过节。两晚之后,文史楼侧门外一片狼藉,仿佛打完了一场局部战争,——胜利和光荣自然属于司汤达。

    那以后,我更没有起过要在线装书室或博物馆消磨一生的念头。那时候发表的历史论著大多行文拘谨、枯燥,而且文中总要硬夹一些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的句子,让人生厌,就像今天的学者言必夹海德格尔或德里达一样。平心而论,川大历史系有不少既有才子气又治学严谨的优秀老师,譬如缪钺、柯建中、童恩正、刘琳、蒙默、林向等先生,我都十分敬佩,但在当时,他们并不能代表史学界的主流。主流是榨干趣味、高深到难以卒读。

    川大学生有一个著名的锦江文学社,还办有一份《锦江》杂志。《锦江》的质量和影响,我以为超过了北大当时的《未名湖》,有龚巧明的《思念你,桦林》和《长长的国境线》为证。不过,我本人没有参加过《锦江》的活动。我课后除了独泡图书馆,就是晚饭后和同学去望江楼公园散步。公园和川大之间有一扇小门,晚上不检票,我去了至少三百次。还有一个地方是常去的,就是九眼桥那边的星桥电影院。有时候忽然心血来潮,约一两个同学就去了。如果没票,就捏着钱在门口“钓票”。运气总还不错,一次也没有钓空过。电影大多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有时候是因为小说而去看电影,有时候则是看了电影才去读小说。也会有例外,看了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后,我就不想再读小说原著了。看了梅里美的小说《塔曼戈》再看电影《塔曼戈》,感慨梅里美幸亏死得早,不然他会被再一次气死。还到稍远的望江川剧团的旧场子里看过电影《子夜》,灯光很暗,看得眼痛,同学们大呼:“亮点!”一个女检票员哼了一哼,轻蔑道:“亮点?亮了还是子夜吗!”黑暗中看不清她的脸,但在多年后的回忆中,我觉得她有点像演王熙凤的邓婕,漂亮、伶牙俐齿,也是川剧演员出身的。

    毕业论文,我写的是那时少有人知的李昪。写李昪,次要原因是李昪乃李煜的爷爷,我是爱孙及祖。主要原因是我耍了个小聪明,关于李昪的研究成果甚少,老师不容易挑剔我,好过关。当然,因为资料不好找,我也吃了苦头,裹着棉大衣在老图书馆后的线装书室泡了大半个春天。室内阴冷,我十指冰凉地翻阅着《十国春秋》、《五国故事》、马令《南唐书》和陆游《南唐书》……还安慰自己说,这是最后一次跟线装书打交道,多年之后回想起,一定会是温暖的。事实的确如此。李昪原本一乱世孤儿,行事诡秘,后来竟做了皇帝,他的故事,够格拿给大仲马做素材。这让我体会到,被遗忘的历史比已知的历史,更暧昧、更值得去重述。当我捧着一大堆卡片告别线装书室时,老槐树上正开满了白花,飘着1983年初夏微微闷人的芳香。

    几个月后,我走出川大,成了一名记者、编辑。后来成了一个小说家。因为写小说,多年后我在川师中文系谋到一份教职,教书为生。前些天,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放了《红与黑》的影碟,正是钱拉•菲力普主演的老版。放映前,我讲了我们当初为它看得挤破头的经历,学生们心痒痒,无不摩拳擦掌。但放映时,却没出现群情激动的场面,他们甚至有一点走神。当放映到于连犹豫不定是否要硬闯德•瑞拉夫人的卧室时,我们当初是屏住呼吸看的,而今天的学生却看笑了,笑他婆婆妈妈的!后来,我也暗笑了,时间,毕竟已经过去了快三十年。

    不过……也是前不久,我在书店里随手翻到一本学术书,作者是一位女教授,1978级进校的前辈。我读了第一页,那种刻板、乏味的行文方式和语气,让我产生了一阵荒诞感,恍若时间还停留在三十年前。

                            文/何大草

  • 大师与卡列宁娜

    作者:局短 发布时间:2009-02-13 20:05:52

       安娜临死之前的心理独白,堪称十九世纪最精彩的心理描写,很难想象托尔斯泰在写这些段落时处于怎样的状态。记述下这些句子的人仿佛是安娜自己,如果把安娜自杀的部分作为全篇小说的高潮的话,那站在这最高点上俯瞰的不是托尔斯泰,而是死神。

       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整部小说,从一开始安娜与其情夫弗龙斯基初次邂逅时,遇到的那个卧轨自杀者,到安娜生产时的性命之虞,紧接着是弗龙斯基的饮弹未遂,再到尼古拉艰难的死亡过程,连作者的自传体人物列文都曾屡次想到过自杀……在安娜下定决心赴死后,小说的节奏陡然加快,以死亡的加速度向前运行,正好与疾驰而来的列车迎面相遇……安娜赢得了这场爱情战役的胜利,代价是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毁灭,“连她的死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可恶女人的死法”,她永远上不了天堂。

       托尔斯泰给小说第五部中的第二十节加了个小标题,这可能是托尔斯泰所有小说中唯一的一个小标题,这个标题是“死”。该节的内容是列文的哥哥尼古拉的病故过程,牧师祈祷完之后,说了声“他完了”,想要走开去,突然死者从胸膛深处发出一声尖锐而清楚的声音:

    “还没有……快啦”

      一分钟后,脸色开朗了,在髭须下露出一丝微笑。

      尼古拉早就是堕落之人,在临死之际,他疯狂地做祷告,尽管这只是一种“妄想痊愈的暂时的、自私的表现”,但无论如何,他被死亡征服了,表面粗暴,内里却温顺了,死后还挂着一丝微笑。

       “死”这个标题,出现在书的下半部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地方,似乎具有了一种动力学意义,它像一个支点,在这个位置,正好可以将小说最后部分的救赎和希望跷到最高的地方。

        在尼古拉死去的当儿,列文的妻子基蒂怀孕了,托尔斯泰搞的当然不是转世投生这一套,他是想把“死”这个题目写得更为全面,更富张力,光写死,不写生,这不够辩证。列文面对哥哥的死,对死亡的恐惧进一步加深了,但与此同时,“他还是感到不能不活着,不能不爱。他感到是爱把他从绝望中拯救了出来,而这爱,在绝望的威胁下,变得更强烈更纯洁了”。

        这或许就是在那个时代男人和女人的区别,男人往往把爱当作通向彼岸的桥梁,无论这彼岸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的,而女人则把爱本身视作追求的目的。这种爱可能会被高度形而上化,以填补精神领域的空缺,也有可能走向反面,如弗龙斯基的朋友谢尔普霍夫斯科伊所说:“我们由于恋爱创造出伟大的事业,但她们却总是讲求实际”。很不幸,安娜属于前者。在这种不对位的情感诉求中,她终归是要失望的。

     

       如果,他不爱我,却由于责任感而对我曲意温存,但却没有我所渴望的情感,这比怨恨还要坏千百倍呢!

       托尔斯泰并没有赋予他笔下的女性角色,像男性一样寻求宗教解救的愿望和能力,与其说他残酷,倒不如说是一种执着。如同他自己对于思想进步永无止尽的追求一样,他似乎也想让安娜以类似的姿态一无反顾地扎入对爱情的追求中。安娜从一开始就有一种毁灭的预感,这同时也是一种决心,临走前,她说“上帝,饶恕我的一切!”

        托尔斯泰要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他没有否定安娜的爱情追求和此后的行动,然而却让她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按照主流的说法,托尔斯泰正是想借此反映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可悲处境。可是既然托尔斯泰把解救寄望于宗教信仰,在这个时候,上帝怎么就不来拉她一把呢?

        我只能想到四种解释:1、托尔斯泰虽然同情女性,但毕竟还是个男权的人,他不认为女性需要,并且能够获得信仰层面的救赎;2、这个“既怀疑悲剧又渴望悲剧”(布鲁姆)的人想用女性为爱情毁灭这一事件,来完成悲剧这一美学中的道德使命(虽然按传统标准,女性作为悲剧主角还欠缺一种“跌落的高度”);3、这正好是列宁在《托尔斯泰和无产阶级斗争》等文中所论的托尔斯泰软弱性的体现;4、他对安娜的悲剧怀着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总有一部分人是要受难的,总有一部分人是不能进天堂的,还有一部分人是受难而不能上天堂的,但另外的人却不能甘于堕落。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奢求托尔斯泰这个“经历了人类生平”(什克洛夫斯基)的人,同时还负责为我们找到出路,否则他就真成上帝了。小说一开头就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已经预先承认了世界的这种本然状态,迪兰·托马斯说“死亡也不能一统天下”,同样,幸或不幸也都不能。

        小说中的两条主线,一条是安娜家走向毁灭的悲剧事件,一条是列文家逐渐明朗的幸福生活,仿佛月球交替翻转的明面与暗面,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在按照世界的规则自然生长,尽管结局不同。

        不过,两条主线之间并无太多交集,也欠缺叙述进程上的相互牵动,它们是独立发展的,如果把它们拆开来,几乎可以变身而成两部独立的小说。两条主线的主角安娜和列文只谋过一面,之后又各分散了,彼此回到自己的幸与不幸中。尽管隐约有一些心灵相通,但又没有形成共振。

        在《叙述与描写》中,卢卡奇曾对比过《安娜·卡列宁娜》和左拉《娜娜》中的赛马描写,认为前者的描写在整个叙事中承担着必要的职能,而左拉只是抱着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为描写而描写。以托尔斯泰超群的智力和叙事技艺,让这两条主线之间发生某种叙事学关联应不是太难的事情。

        这两条线索,没有明暗之分,并不相互烘托或暗示,而是跟随主题沉重的车轴平行滚动,一者绝望,一者希望,一者毁灭,一者救赎,但这并不是正题反题之间的简单对立,二者难以用理性穿透的关联后面,站着的是隐蔽的上帝。这为小说带来了强大的艺术张力,籍由这张力所燃起的巨大能量,主题才可以运行到那么深远的地方。

       因此,我认为托尔斯泰没有在两条主线上刻意做一些关联性的标记(像那些害怕迷路的人做的那样),源于他超越了这种写作中的市民意识,在这个意义上,我可以理解普鲁斯特为什么说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人类受到一个想写一部巨著的文学家的裁判,而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却是受到一个安详的神道的裁判。”试图在两条主线上建立关联(无论这种关联来自叙述上的牵连抑或内容上的对比),就是要使两条主线所代表的救赎和毁灭可以彼此解释,本质上是移植了一种因果,而列文最后领悟到的,在命运和信仰层面,这一切是“超乎理智”的。

        安娜的故事,是令人怜悯并畏惧的悲剧;列文的故事,则是带给人勇气和力量的精神史诗,托尔斯泰用小说平衡了两种伟大的艺术形式,也使生命的真谛在其间自然展现。卢卡奇在《小说理论》中说托尔斯泰:

        向往一种依偎于自然的不朽韵律的生活,向往一种伴随着自然生生死死节拍而动的生活,一种摒弃了狭隘分裂分离破碎僵硬的非自然形式的生活。

       于是小说的逻辑变成了自然的逻辑,小说的语言,也成了生活的语言。它做到了不依赖于繁复的细腻,如果说普鲁斯特是通过像圣诞老人一样慷慨地分发比喻,来丰富世界的感官的话,托尔斯泰则像个猎人,用准确的枪法,击落语言为世界所施予的迷障。“要了解他(托尔斯泰)的自然概念多么富于隐喻性是需要时间的,因为他明快简朴的文体是修辞的胜利”(布鲁姆)。

        高尔基说托尔斯泰的“贵族式魅力属于高贵的野性”,普鲁斯特则指出:

      《安娜•卡列尼娜》中那些收获、狩猎、溜冰等巨大的场面,如同有意隔断其余部分的大片空地,给人一种更加辽阔的印象。在渥伦斯基两次谈话之间的整个夏天,似乎有一大片绿色的牧场需要刈草。

     

       前者概括有力,后者感受力惊人,从统观和细节上,标示了托尔斯泰小说的这种自然性格。

       

        至于《安娜》这部小说的地位,听腻了文学史中的主流评价,我们再来听听两个高傲的人的说法,一个是纳博科夫,他在访谈录中说:“我认为《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一个是斯宾格勒,他说:“《安娜卡列尼娜》无人能敌”。

        小说最后以列文的精神觉悟作结,他在个人的一系列生活经历中领悟到,以往基于理性对宗教的质疑,只是由于他太孤独了,而他孤独又正是由于缺乏爱所致。列文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心灵的安宁和幸福。

         尽管有人说托尔斯泰小说中“精神说教常常成了固执于荒唐情节的编造”(托马斯·曼),但相较《复活》,《安娜•卡列宁娜》中的这些段落却让人觉得是必要而自然的,更具感染力,也更令人信服。列文是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人物,这种心灵探索正是托尔斯泰的精神自述。只不过当我想到,托尔斯泰在此之后其实并没有实现心灵的完全安宁,他又经不住在精神和实践上持续折腾的时候,不免有些失落。

       难道真的没有一劳永逸的永恒归宿?

       他自己捣碎了安静的湖面,又用大手继续划桨,在82岁高龄,毅然与贵族生活决裂,为实现理想,离家出走,1910年11月7日,出走后的第10天,在去往南俄的旅途中因患肺炎而病故……或许这样的精神和行动才是真正最能给人以力量和激励的。

        维特根斯坦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权写作。

    for 【读品】 请勿转载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图文清晰(550+)
  • epub(238+)
  • 速度快(196+)
  • 简单(62+)
  • 图书多(483+)
  • 目录完整(386+)
  • 好评(166+)

下载评价

  • 网友 陈***秋: ( 2025-01-08 06:31:20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车***波: ( 2024-12-20 06:54:44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訾***雰: ( 2025-01-05 01:16:57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曾***文: ( 2024-12-10 10:31:16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寇***音: ( 2024-12-24 01:12:32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宫***玉: ( 2024-12-30 01:37:47 )

    我说完了。

  • 网友 沈***松: ( 2024-12-24 01:43:04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融***华: ( 2024-12-13 15:59:56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汪***豪: ( 2024-12-20 07:20:11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方***旋: ( 2025-01-09 08:26:25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戈***玉: ( 2024-12-19 16:13:08 )

    特别棒

  • 网友 习***蓉: ( 2024-12-19 21:04:27 )

    品相完美

  • 网友 国***芳: ( 2024-12-13 19:06:54 )

    五星好评

  • 网友 苍***如: ( 2025-01-03 14:49:53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国***舒: ( 2024-12-23 18:15:41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索***宸: ( 2025-01-06 03:19:35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