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9:40

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精美图片
》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841785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4
  • 页数:436
  • 价格:8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9:40

内容简介:

李孟潮老师为本书作序推荐。本书作者认为,安全型依恋是可以塑造和培养的,他们将依恋理论进行实践运用,研究出安全感圆环(Circle of security)这种干预方法。无论是心理治疗师还是家长,都能很容易地理解COS,从而使其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安全感圆环的基础理论是非常复杂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大约20次左右的治疗过程,非常易于操作。本书将简洁性、临床实用性与学术严谨性融为一体,有效地告诉读者儿童在安全依恋中有哪些需要,并明确指出可能是什么会妨碍家长对这些需要做出回应。“安全感圆环法”通过运用视频,使家长以新的眼光看见并意识到他们是如何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带入自己的早期经验的。


书籍目录: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作者注

第一部分 早期教养关系中的依恋

第一章 隐藏于眼前

第二章 安全感圆环

第三章 在一起

第四章 受限的圆环

第五章 大白鲨之音

第六章 完成圆环

第二部分 安全感圆环干预

第七章 观察关系

第八章 互动评估

第九章 通过核心敏感性理解心理状态和防御过程

第十章 家长知觉评估

第十一章 治疗原则及计划

第十二章 安全感圆环方案

第三部分 案例

第十三章 劳拉和阿什莉

第十四章 安娜与萨姆

第十五章 谢利与雅各布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伯特·鲍威尔(Bert Powell)

私人执业家庭治疗师。他从纽约马斯特森研究所获得了精神分析心理治疗认证,在华盛顿斯波坎的龚萨格大学心理咨询研究生院担任兼职助理教授,同时还担任《依恋与人类发展杂志》编辑委员会的国际顾问。

格伦·库珀(Glen Cooper)

私人执业婚姻和家庭治疗师。他在客体关系和家庭治疗方面参加了大量的培训,并持有美国杜兰大学医学院婴儿精神健康评估高级培训证书。

肯特·霍夫曼(Kent Hoffman)

美国龚萨格大学心理学系的兼职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他一直专注于建立COS模型,同时也在探索客体关系和依恋理论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精神认同与精神实践的。

鲍勃·马文(Bob Marvin)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美国夏洛茨维尔市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依恋诊所的创始人及主任。马文博士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就读时担任玛丽·安斯沃思的研究助理。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核心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而且经常出现在熟悉的人格特质中。核心敏感性发展起来的原因,是对我们大家来说熟悉的经历。我们都对于自尊被充分尊重的体验很敏感,当我们没能实现目标时,我们都会对自我价值充满挣扎。我们都对抛弃很敏感,就连抛弃的威胁也会使我们焦虑。有时跟我们亲近的人,在我们发出让他们退后的信号时仍然会进入我们的私人空间,我们对于这种人侵的感觉都很敏感。核心敏感性指的就是当这些日常冲突成为常态并被编织成隐含关系认知的核心时会发生什么。


跟随:透应、不应、加压

如本书前面所述,安全依恋的一个关键是尽可能跟随孩子的需要。 Daniel Stern使用了“适应”、“不适应”和“调整”这几个词。调整用于描述“改变婴儿行为和体验的隐蔽尝试”(Stern,1985)。成功的跟随可以被看作是“适应”的。无意中不跟随孩子的需要一误读他们,做出不正确的、消极的归因,或只是被打发一我们称其为“不适应”的。我们用“加压”一词描述试图影响孩子行为或体验的尝试,因为当单独使用时,这个词更能让人联想到这种含义。所有的家长都会这样做。当某个可预测的模式出现,使得圆环上的特定需要无法被满足时,这就会成为问题。


专栏62选择点以及破裂的圆环

当孩子変得难搞时一一受挫、苛求、沮丧、失去控制一一家长可能会感到沮丧、无能为力、迷茫、生气或害怕。所有的家长都可能在孩子的小上看到愤怒或拒绝或没有任何意义的要求。如果家长在那一刻离开了圆环,那么在关系中就会产生破裂。如果孩子陷入了困境,而家长仍然陪伴回应孩子,能够“在一起”,那就是“整理我的感受”的时刻。破裂是不可避免的,所有的家长都会在某些时候离开。但是,通过治疗获得的反思功能及“在一起”的新体验可以创造一个以前从来没有存在过的选择点。家长能够学会基于新的理解进行反思并做出回应,新的理解指的是:“当我的孩子变得真的很难搞的时候,我的孩子真正在说的是“我需要你”


124

当孩子的情绪唤醒了家长内在有组织的、经过调节的情绪反应时,就能够促进“足够好”的养育与安全的依恋关系。但是,如果婴儿的情绪引发了家长不受调节的情绪时,那么也会引发认知反应,这种反应会对孩子的动机做出负面归因;这种途径会导致养育方式出现问题,同时会导致不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


反思能力和心理状态灵活度

在旧的工作模型中,特别是当情绪激发了大白鲨之音那令人紧张的警报时,家长可能会认同源自童年经历的脚本并见诸行动,而不是对孩子在当下的真实情况做出回应。大白鲨之音可以使家长失明,让家长看不见现实,不知道她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依照自己的思想和感觉采取行动。相反,那种感觉仿佛是家长突然看到了一部以自己的童年为基础的电影,这驱使她见诸行动或认同孩子的角色、她自己家长的角色,或者那种她自己渴望的幻想,而这种幻想并没有以她孩子的需要为基础( Lieberman, Padron,VanHom,& Harris,2005)。这种僵化的观念限制了家长关于如何回应孩子的选择一一甚至限制了家长对于孩子们想要传达什么需要的理解因为,毕竟电影从未改变过。


互动评估阐释了这对母子围绕圆环使用的防御策略。下一个重要的部分,是评估所谓的家长核心敏感性,我们将在接下来的两章展开讨论。核心敏感性指导我们共同创造背景故事,让家长能够拥抱他们的挣扎而不是防御自己的挣扎。如果我们误解了家长的核心敏感性,我们就成了他们正在防御的大白鲨,而不是和他们站在一起努力帮助他们的孩子。当我们确定了家长的核心敏感性时(见第九章),我们可以再回来选择能够支持整个背景故事的视频片段,而我们将会在治疗中展开并探索这个背景故事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李孟潮老师为本书作序推荐。本书作者认为,安全型依恋是可以塑造和培养的,他们将依恋理论进行实践运用,研究出安全感圆环(Circle of security)这种干预方法。无论是心理治疗师还是家长,都能很容易地理解COS,从而使其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安全感圆环的基础理论是非常复杂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大约20次左右的治疗过程,非常易于操作。本书将简洁性、临床实用性与学术严谨性融为一体,有效地告诉读者儿童在安全依恋中有哪些需要,并明确指出可能是什么会妨碍家长对这些需要做出回应。“安全感圆环法”通过运用视频,使家长以新的眼光看见并意识到他们是如何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带入自己的早期经验的。


精彩短评:

  • 作者:٩͡[๏̯͡๏]۶ 发布时间:2020-11-08 01:12:54

    久病成医……

  • 作者:落葵 发布时间:2021-11-06 23:47:19

    太专业了,可能受众不是非专业人士,读起来非常吃力。。。

  • 作者:程小兔 发布时间:2021-11-21 09:59:27

    有小朋友之后再系统读读

  • 作者:沈书枝 发布时间:2021-10-09 09:46:32

    孩子们总是把重要的养育者当作自己的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他们得到允许,自己去玩,过一会又跑回来,在养育者身边呆一会,或者只是相互笑一下,把情感的杯子注满,就可以接着去玩。这便是安全感的圆环。孩子们一天中可以在这些需求中转换上百次,而没有明确的告知。这本书的有用之处便在于告诉家长如何准确地识别孩子真正的需要。家长的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小时候和养育者之间的关系和依恋经历的产物,因此常常在满足孩子的需要上有困难——通常是在一端(鼓励探索或提供安慰)比另一端更难。书里称之为“大白鲨之音”。当孩子的需求触发了家长无意识的“大白鲨之音”时,家长会感觉痛苦,如果孩子请求家长满足自己的需要,却在某一方面反复遭到家长痛苦和消极的回应,孩子就不会再 尝试让家长来满足这些需要,而是照顾家长,向家长发出假性信号。

  • 作者:张康城 发布时间:2019-06-27 12:00:08

    更高大、更强壮、更智慧而且和善。

  • 作者:air0218 发布时间:2022-03-07 00:52:38

    2022 NO 4 我们的底层逻辑:情绪、自我、关系,在儿时的依恋关系里成形。


深度书评:

  • 一定要读思想史

    作者:超人 发布时间:2007-11-26 02:59:33

    (这篇书评也写给《中国思想史》)

    思想史是一定要读的,因为它能回答你所有的疑问。

    我是在一种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开始读葛兆光老师的《中国思想史》的,从未想过自己看一个这样的学术著作能看得那么兴奋,那段时间,我除了吃饭睡觉的所有时间几乎都在看这部书,之所以说是几乎,是因为有的时候看到体力不支,已经不得不睡觉的时候,思想依然过于兴奋,无法入睡,于是只好看个小电影平衡一下情绪才能睡着。

    读过以后觉得自己整个人从未那么清爽过。读过中国思想史之后,基本上对于中国和印度的思想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因为在融合佛教的过程中,中国文明事实上已经提取了印度文明的精华部分。

    但是,在这个西方占据话语权的时代,我们事实上并不是在纯粹的东方文明的熏陶下长大的,因此,想要完整地了解我们自身,也就不能缺少西方思想史的部分。

    在经过了一段算不上短的寻找后(其中一段时间几乎找到绝望,甚至已经踌躇满志的想自己去研究西方思想史了),我终于找到了这本让我满意的西方思想史。

    如果你是一个现代人,几乎可以肯定地是,你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其实大同小异,因为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我们无法回答我们为什么而活着,该怎么活着。也许你会说,你的痛苦没这么高深,你甚至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不论你的困惑是什么,它事实上都是这个终极追问之树所结出的果实。

    我们可能早已在长大的过程中失去了刨根问题的好习惯(或者说是坏习惯),事实上,如果我们不停的追问自己问什么,从你的任意一个困惑出发,不论它是对前途的困惑,还是对压力的无奈,你总是能归结到这么两个问题上——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应该怎么活着。

    而思想史,记录了整个的人类智慧的灵魂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历史。我们生活中的种种意识,种种常识,也无不从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生长而来。思想史也记录了基于种种不同的回答,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意识之树。因此我敢于这样肯定地说,一定要读思想史,因为它能回答你所有的疑问。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如果有人自信满满的跳出来说,他没有疑问呢?

    好吧,如果这个人不是生活在原始部落中,我会更强烈地建议他去读读思想史,因为这种状态与其说是肯定不如说是蒙昧,有99.999%以上的可能,这个人总会在不久的未来遭遇困惑,那么与其让困惑来的太晚,直到我们大半的生命都在蒙昧中度过,还不如让真实来的早一些。对于这个人的建议是——一定要读思想史,因为它会首先启笛你发问,然后解答这些疑问。

    回答我们疑问的同时,思想史的阅读也会促使我们重新检视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世纪的人相信绿宝石可以保护贞节,这是很好笑的,而我们同他们一样的不完美,没有人会天真地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真理,而思想史就像一块试金石,帮我们涤除自己思想中的种种偏见。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图书馆中占满整个墙壁的学术著作都在用晦涩的语言故作高深。(读过西方思想史后,我们会明白,这是当所有能说得话都已被说尽后,庸俗者的痴痴梦呓。)我们的古人曾经说过:所谓道者,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就让他们孤芳自赏好了,所有不说人话的东西都没有意义,没有人能看懂的东西决不可能是不可须臾离的智慧。真正智慧的灵魂一定也充满了真诚,就像我们在这两部思想史中所读到的那样。

    不同的经历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思想,因此每个人阅读思想史的感受也一定会千差万别,但相信它一定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我们会体验到不惑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状态,我们会体验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关于女人的罪恶

    作者:黑伞 发布时间:2008-08-27 15:27:05

    我一直觉得自己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时间有点晚,已经是大学以后的事了。那年福州的冬天冷得出奇,学校的新图书馆尚在建设,我们只能挤在窄小阴暗感觉与殡仪馆无异的小书库里颤颤巍巍地看,冷了就跺跺脚搓搓手以达到取暖功效。看完书走在校园里,冷风呼呼地吹,满校园的绿草半截都还没长出来,惨谈……惨淡搅拌着寒冷,把这小说给我的感觉包裹得异常服帖。

    这故事其实更适合十六岁左右的妙龄孩子们看,所以我说自己看得晚了,晚,是因为自己有了理性,有了更为别扭的敏感,有了不怀好意的怀疑精神,这些都是成年人才有的悲哀,自认为清醒的意识其实是另一种可笑的自作聪明。不堪重负的冷峻让我无法再百分之百纯粹地去干一件什么事情了,包括对这小说近乎幼稚的喜爱,我相信如果换作是三年前,我会无可救药爱上它的。它对于爱的纯粹度的测量;对于一个女人在爱中的全部心理分析;以及对于在饱尝爱的人生里一切意义的揣测,让人直叹爱情竟然可以如果完美而凝重,好像人一辈子不这么爱一次就是白活了一样。

    我当初确实就是这么想的,觉得自己白活了,没能把暗恋进行到底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对当时的我来说,没有什么比把自己看成是个十足的凡夫俗子更能打击我的了。在理想主义和执拗本性的双重夹攻之下,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经历一次“陌生女人式”的神秘爱情,哪怕为此自我放逐也在所不惜。现在回头想想,当时十九岁尚且如此疯狂,如果再早些年头,说不定就真这么做啦。真是危险!我直后怕,看来晚些年看还是对的,不然到时估计连嘶吼一声“我不后悔”的力气都没有了。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其实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相互转换所需要的距离,说得更明白点,就是对距离一词的嘲讽忽悠。

    我并不是没有勇气,勇气是非常轻易的东西,轻易到了莫名其妙的程度。关键是没有这个条件,什么条件?让自己卑微一生的条件。整个小说构成的前提,就是卑微。一个清贫无名的女子爱上一位风华正茂的作家,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差距悬殊的,且不说这女子对于男子才华、相貌的倾慕,即使这女子自己,也会对自己的家世生活等等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所谓的矜持,所谓默默无声的爱,那些外人甚至是作者赋于这名女子的种种美好,在我看来不过是她自卑的衍生产物,如果她不是贫家女,她有与他相当的各种条件,她尽可以大声说出自己的爱,没什么好害羞的,爱并不是让人害羞的东西,如果爱让人害羞,那只能说明你爱的不够或者爱的不对,矜持毋宁是对弱者的讪笑。

    一种在卑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会有好的结果吗?也许有人会说这自卑并不是她自己要的,是命运给她的劫难,这显然是同情主义者们自以为是的美德。自卑,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弱者的自我保护,是对自己的开脱辩护,甚至是一种武器。只是这武器是一把双刃剑,伤人伤己,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这显然是弱者们的最后一搏,以同归于尽为终极目标,于是便有了那封来信。可悲?毋宁是可怜,甚至是自私。

    从头到尾,那名作家并没有错,那只是这个陌生女人的自作孽,不可活也是正常结果。但若说伤人,她的目的还是可以达到一些,至少那作家会为这女人的悲苦一生感到一些痛心,或许还会为没有得到这份“伟大”的爱而略感惋惜。或许这女子要的就是这些吧,卑微的人想博得的除了同情和惋惜,难道还有其他?我只是恨,这女子一辈子口口声声说的这个爱,其实并不是爱,这只是一种自恋,或是让这女人安心活下去的挡箭牌。爱在她身上简直沦落成了一种依附和手段,她却还觉得自己是升华了它,这难道不是最可恨之处?

    当然,一个女人,一生成就了圆满,也并不算什么奢侈的妄想。我的口诛笔伐,也只因为我不是她,我若是她,这样活一生,也应算是圆满如初了。所有的努力再拼上一条命,若还不圆满那简直要怪老天不长眼了。同样是女人,我并非不能理解她。

    只是,我发现这里有个更大的问题:作者茨威格是个男人!他以男性的身份去写一个女人的卑微,他甚至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影子融入那个男作家的角色中去,这是个什么居心?如果只是女人自己自轻自贱,还尚能容忍,但若是个男人伪造了一个女人以满足其意淫的需求,那就是天理不容了!茨威格擅长描写女性,特别能抓住女性心理,但他对于女性的理解却是建立在其男性沙文主义的自高自大之上,可恨啊。也许茨威格是并没全错,女人就是卑微的动物,女人身上本就有自卑的基因,这不是承认,只是无法一概否认,于是就被他抓住小辫子了。我会不服气,只因为他揪着这小辫儿不放了,有了痛打落水狗的嚣张气焰,于是出于安抚的目的,我找来了电影版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同为女性的徐静蕾导演的,我想看看女性改变这本原著的视角是如何的。

    视角确实是不同了,我发现最大的不同是,女主角没那么惨了,虽然过得也并不好,但明显没有原著里那么悲惨。电影里的那个女子显然更有知识(她读过大学),更有钱(她被军官养着),更有些地位(她不再是高级妓女,而是交际花),这些变化虽然看上去不大,但我能感受到徐静蕾是在有意提高她,加之徐本人便缺乏那种落魄的气息(也因为她有矜持的特质?),更显得这女子境遇之大不同。另,作家也不再如此高不可攀了,原著里的作家,简直跟神一样完美,即使是花花公子也不能减弱他给读者的优质形象;但电影中作家的扮演者姜文显然没有作家的气质,这作家简直是刚从西北黄土高原里跌跌撞撞跑出来的,即使西装革履也显得那么不协调。貌似徐是希望通过缩短男女主角的差别来带给陌生女子更多的尊严,希望这场爱情可以平等一些,愿望是美好的,但我却觉得无比别扭,比原著更别扭。

    撇开茨威格的私心不谈,原著确实描绘了一种极致的人生,即使这人生是以爱为借口的卑劣人生,是自怜自艾的可怜人生,但也是一种具有极高文学性的人生。它至少凸显了很多人性的东西,即使是负面的晦暗的,但那也是人性的真实体现。更何况,文学作品本就应该这么做,没人指定文学作品只能规划美好积极的未来。但电影却把这些晦暗的负面的人性给统统掩饰掉了,似乎并没有看到这丑恶背后蕴藏着的美丽。电影成了一场无关痛痒的作秀,虚浮造作,甚至还有些矫情。徐的艺术造诣显然不够深,甚至缺乏专业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她试图凭借原著的影响力来完成她作为成功女性的个人表演秀。她把影片中的女子设置成了她自己,并把其改造成了一个美貌、痴情、有知识有文化的“新时代”女强人,这个女强人虽然好看,却浅薄了,完全没有了原著的震撼力,只剩下一次虚伪的充满私欲的潦草出场,尽显其自私自利而又贪慕虚荣的本性。

    我迷惘了,到底是男人更了解女人,还是女人更了解自己?这里的了解,当然也包含有对女人本性之缺陷的把握。从小说和电影版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我看到了不同的女人,充满了各种人格缺失的女人,无论是男人指出的,还是女人自己暴露的。我不能责怪徐静蕾的不争气,因为这确实存在,只是恰巧被她体现了;更不巧的是,它噩梦般地印证了茨威格对女人不怀好意的注视,我不得不服气了,我感到难堪。当然,我也可以自己去处在那个陌生女人的位置里想一想,我会怎么做?想来想去,唯有放弃爱。这是最理性的思考,是各方面争取及妥协后的结果,唯一的结果。爱情,太高不可攀了,它不允许你有一丝的罪恶,它不属于人性中的任何恶念,更坦白的说,它不属于你。尤瑟娜尔在《哈德良回忆录》里写道:“我们的爱情把我们带到一个不同的世界,在其他时候,我们是被禁止进入这个世界的。”在爱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变成圣徒,但我们能做多长时间的圣徒?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因为我们是人,这是宿命。当我们从那另一个世界里退出的时候,爱情结束了,上帝收回了租赁权,你剩下的唯有怀念和回忆。

    我明白了为什么看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我会先有那种惨淡和寒冷的感觉,而不是奋不顾身的热情,也许这就是上帝给我的指示。

    =============================================================================

    这篇书评的评论一直不熄,让我非常感动,毕竟这篇文章是11年前写的,而那时候我还只是一个20出头的小姑娘而已。我个人对这本书的接受本身是比较曲折的,可以说经历了从喜欢到回避,到讨厌,到反思,再到接受的漫长阶段,这期间在我自己的身上也发生了许多许多事。2015年,应《文艺报》之邀我重新梳理了对这部小说的看法,写成译文,附在下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杆“女性主义”的秤

    文/陈嫣婧

    奥利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真正走进女性主义者们的视野,应是上世纪后半叶的事了,她们突然意识到这个看上去确实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其实是以一位女性的牺牲和落魄作为大前提的,且一手将其缔造出来的,竟然是一位在文学史上地位挺崇高的男性作家。一个清贫无名的女子爱上一位风华正茂的作家,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差距悬殊的,且不说这女子对于男子才华、相貌的倾慕,即使这女子本人,也会对自己的家世生活等等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所谓的矜持,所谓默默无声的爱,那些外人甚至是作者赋于这名女子的种种美好,在她们看来不过是她自卑的衍生产物,如果她不是贫家女,她有与他相当的各种条件,她尽可以大声说出自己的爱,没什么好害羞的,爱并不是让人害羞的东西,如果爱让人害羞,那只能说明你爱的不够或者爱的不对,矜持毋宁是对弱者的讪笑。

    第一代女权主义者们的“革命”,基本是建立在重拾女性尊严,赋予女性与男性同等地位的这一基础之上,所以其内在逻辑,多少有反对女性特征,漠视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与男性自然存有差异的成分。比如,波伏娃就曾非常鄙视女性的子宫,认为子宫是造成女性弱势地位,被轻视乃至践踏的“罪魁祸首”。所以,她们自然会认为小说中那名女子在卑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也许这自卑并不是她自己要的,是命运给她的劫难,但这多少是出于同情主义者们自以为是的美德。自卑,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弱者的自我保护,是对自己的开脱辩护,甚至是一种武器。只是这武器是一把双刃剑,伤人伤己,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这显然是弱者们的最后一搏,以同归于尽为终极目标,于是便有了那封来信。可悲?毋宁是可怜,甚至是自私。而作者茨威格以男性的身份去这样看似有情却无情的书写一个女人的卑微,甚至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影子融入那个男作家的角色中去,这是个什么居心?如果只是女人自己自轻自贱,还尚能容忍,但若是个男人伪造了一个女人以满足其意淫的需求,那毋宁是瞅准了女权革命的尾巴一脚踩下去,简直天理不容了。

    时间向后挪了几十年,来到又一个新世纪,由中国女导演徐静蕾改编拍摄的小说电影版上映,并获得国际大奖。是时,老一辈的女权主义革命家们大多归于沉寂,她们显然意识到真正的女性主义,不是将女性去女性化,而是让女性成为自己却不至遭社会意识形态的左右。电影在这时候上映,导演又同为女性,笔者料想对小说观念上的理解和诠释,也应与时俱进。但电影对原著最大的改动,竟然是女主角没那么惨了,虽然过得也并不好,但明显没有茨威格所写的那么悲惨。电影里的那个女子显然更有知识(她读过大学),更有钱(她被军官养着),更有些地位(她不再是高级妓女,而是交际花),这些变化虽然看上去不大,但很明显是在有意提高她,加之徐本人便缺乏那种落魄的气息(也因为她有矜持的特质?),更显得这女子境遇之大不同。相对的,作家也不再如此高不可攀了,原著里的作家,简直跟神一样完美,即使是花花公子也不能减弱他给读者的优质形象;但电影中作家的扮演者姜文显然没有多少作家的气质,这作家简直是刚从西北黄土高原里跌跌撞撞跑出来的,即使西装革履也还是不大协调。貌似徐是希望通过缩短男女主角的差别来带给陌生女子更多的尊严,希望这场爱情可以平等一些。

    这就是新女性主义的立场吗?通过提高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多种外在条件,比如豪车大房高收入,有才有貌有学历,来获得与男性一样的地位?从而得到异性和社会的尊重?徐作为女性,理应知道女性于现实环境中时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她不反思,反而仍在文艺作品中将此施加于自己的同类,这到底是女性的自我解放,还是自我束缚?如果女权主义先驱仍活在世上,看到这部电影,她们会认为这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呢?反观近百年前的原著,撇开其社会性,单看文学性,不得不承认这着实是描绘了一种极致的人生,即使这人生是因爱而卑微人生,是自怜自艾的可怜人生,但也是一种极具文学性的人生。在文学纯度极高的爱情故事里,爱就是虐恋,就是卑贱,就是受辱,就是疼痛,莫索克著《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谷崎润一郎著《春琴操》,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为爱而自愿糟践自己的身体和尊严,以此来获得另一种精神上的满足甚至崇高,《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之比起来,不知柔和隐晦了多少呢。

    所以,真正的女性主义或许并不应是作为一种范式,告诉你应该怎么去爱,怎么去活,怎么去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应是一种自由,即身为一名女性,只要是出于对自我主体的认同,不论如何去爱,去活,去体现价值,都理当获得理解和尊重。而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由语言构成的自在世界,其经典性也即是体现在对人作为一个主体的绝对尊重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并不矛盾,不是吗?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排版满分(57+)
  • 差评少(569+)
  • 快捷(539+)
  • 无漏页(578+)
  • 字体合适(663+)
  • 服务好(134+)
  • 无广告(168+)

下载评价

  • 网友 仰***兰: ( 2024-12-10 14:11:26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石***烟: ( 2024-12-14 23:16:55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辛***玮: ( 2024-12-12 22:35:31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师***怀: ( 2024-12-21 15:17:50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孔***旋: ( 2024-12-28 06:44:13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堵***洁: ( 2025-01-08 13:41:37 )

    好用,支持

  • 网友 居***南: ( 2025-01-03 17:29:12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丁***菱: ( 2025-01-03 09:22:44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通***蕊: ( 2024-12-11 20:38:19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谭***然: ( 2024-12-22 18:15:18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谢***灵: ( 2025-01-01 16:44:23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家***丝: ( 2024-12-15 13:05:13 )

    好6666666

  • 网友 焦***山: ( 2024-12-16 02:12:37 )

    不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