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清仓】2010年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全程应试辅导精要(丛书)——证券投资分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年末清仓】2010年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全程应试辅导精要(丛书)——证券投资分析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年末清仓】2010年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全程应试辅导精要(丛书)——证券投资分析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年末清仓】2010年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全程应试辅导精要(丛书)——证券投资分析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年末清仓】2010年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全程应试辅导精要(丛书)——证券投资分析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年末清仓】2010年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全程应试辅导精要(丛书)——证券投资分析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年末清仓】2010年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全程应试辅导精要(丛书)——证券投资分析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年末清仓】2010年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全程应试辅导精要(丛书)——证券投资分析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年末清仓】2010年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全程应试辅导精要(丛书)——证券投资分析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为多年从事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命题研究与复习指导的专家、学者编写而成,内容权威实用,结合考点精讲精练,讲解了有关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知识,是帮助广大学子顺利考试过关的全程应试辅导用书。以2010年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统编教材为基准,以近年来的考试命题规律为指南,按照循序渐进、层层巩固、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分为:部分,考点结构概览;第二部分,考点考题精讲;第三部分,考点自测解析。
书籍目录:
章 证券投资分析概述
考点结构概览
考点考题精讲
节 证券投资分析的含义与目标
第二节 证券投资分析理论的发展与演化
第三节 证券投资主要分析方法、理念和策略
第四节 证券投资分析的信息来源
考点自测解析
第二章 有价证券的投资价值分析与估值方法
考点结构概览
考点考题精讲
节 证券估值基本原理
第二节 债券估值分析
第三节 股票估值分析
第四节 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价值分析
考点自测解析
第三章 宏观经济分析
考点结构概览
考点考题精讲
节 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第二节 宏观经济分析和证券市场
第三节 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
考点自测解析
第四章 行业分析
考点结构概览
考点考题精讲
节 行业分析概述
第二节 行业的一般特征分析
第三节 影响行业兴衰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行业分析的方法
考点自测解析
第五章 公司分析
考点结构概览
考点考题精讲
节 公司分析概述
第二节 公司基本分析
第三节 公司财务分析
第四节 公司重大事项分析
考点自测解析
第六章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考点结构概览
考点考题精讲
节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概述
第二节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主要理论
第三节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主要技术指标
考点自测解析
第七章 证券组合管理理论
考点结构概览
考点考题精讲
节 证券组合管理概述
第二节 证券组合分析
第三节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第四节 套利定价理论
第五节 证券组合的业绩评估
第六节 债券资产组合管理
考点自测解析
第八章 金融工程应用分析
考点结构概览
考点考题精讲
节 金融工程概述
第二节 期货的套期保值与套利
第三节 风险管理VaR方法
考点自测解析
第九章 证券分析师的自律组织和职业规范
考点结构概览
考点考题精讲
节 证券分析师的含义及职能
第二节 国际上主要的证券分析师自律组织
第三节 我国的证券分析师自律性组织
第四节 我国证券分析师职业规范
考点自测解析
作者介绍:
吴蔚,理工科背景,喜文史,自称“故纸堆中寻生活”。已出版数本历史纪实书籍,包括“汉唐宋明大历史”系列及“案藏杀机”疑案系列,参与多部电视剧编剧创作。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摘插图
书籍介绍
《中国古代大案探奇录:大唐游侠(套装全2册)》内容简介: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由盛转衰,各地藩镇雄踞一方,天下精兵尽在其手。唐宪宗李纯于惊涛骇浪中即位,有意重振皇杈,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削弱割据势力。当时天下藩镇以河北三镇幽州、成德、魏博最为跋扈,成为宪宗的首要目标。魏博武官空空儿、聂隐娘也深深卷入其中,难以自拔。藩镇与朝廷矛盾日益激化,剑影刀光,游侠横行。元和十年815年,宪宗对淮西用兵进入关键时刻王战宰相武元衡忽然于上朝途中遇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当街刺杀的宰相。其马自行跑到大明宫建福门,诡异地徘徊不止。百官惊惧,宪宗不敢上朝,呆坐在延英殿中默默流泪,恐怖的气氛悄然笼罩了长安全城。太子左赞善大夫白居易上书皇帝,要求追捕凶手及幕后主使却立即被贬为江州司马。真相难明,迷雾重重……
精彩短评:
作者:Blues 发布时间:2012-08-30 10:13:46
吴蔚兼具历史感的厚实凝重与儿女间的情深意重;我一向以为,好的历史、武侠写手也同时总是擅长揣摩感情的高手;不过总感觉这一系列的人物不免单薄,而并非是形象描摹的缺陷;哦,是了,是人物语言太乏个性了罢!收尾太仓促些,也许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有不得已的苦衷罢?
作者:Dimnsky- 发布时间:2016-12-30 18:11:56
计算机无法替代人的地方:人可以对尚未建立算法(处理方式)的未知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即使无法解答也要找出解答的方向。为了获得这种能力,需要培养发现问题的好奇心,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耐心。
作者:悟怡 发布时间:2012-08-12 01:14:11
国乱。游侠乱。一直想空空儿和清娘远走高飞,结果哎……“他们就这样默默的站在路的尽头。彩云易散,恨月难圆。”
作者:SundayQoQ 发布时间:2016-01-07 14:11:28
唐末的事儿,朝代的背景啦风土人情啦写的很深入具体,略略觉得会起鸡皮疙瘩的尴尬地方是,唐代名人太多了吧,主角会遇见各种诗人之类的,“卡!喂那个写诗的,入镜太多了啊,你是给自己加戏的么?”
作者:Aloysius 发布时间:2015-02-20 11:33:12
作者那淡淡的唯“正统"是尊的历史观哦!《璇玑图》后面写武则天的那段也…
作者:无意 发布时间:2015-06-08 00:43:41
看得累死了。吴蔚最大的爱好就是掉书袋,故事里面打酱油的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于是要废很多话来做介绍,感觉毫无必要。故事写得很拉杂,不够紧凑,案件也过于复杂最后根本没看懂也并没有得到解决… 看完都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想讲啥…
深度书评:
【转】丁福林谈《宋书》的编纂、点校与修订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19-12-29 15:41:19
丁福林(蒋立冬绘)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自2005年启动以来,已陆续出版了修订本《史记》《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魏书》《南齐书》。作为南朝正史的第一种《宋书》,其修订版也终于在今年夏天与读者见面。
修订本《宋书》主持人丁福林先生1979年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师从著名的经史大家段熙仲先生。丁先生精于六朝文史校雠,治学有乾嘉遗韵。2018年7月28日,南京大学文学院童岭老师对丁福林先生进行了访谈。
《宋书》修订本
采访︱童 岭
第一次来您府上拜访,还是十五年前,记得那时您的《宋书校议》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刚刚出版不久。时隔多年,围绕点校修订本《宋书》采访您,是我的荣幸。您、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先生和我都出生于镇江,三位京口人为一千六百多年前“乡皇帝”刘裕开辟的南朝刘宋历史《宋书》策划了一次访谈,想到这一点,我的心情非常“澎湃”。
丁福林:
能和徐俊先生以及您三个京口同乡一起合作,对我来说本身就是值得高兴的事,更何况是三人共同为记载“乡皇帝”开辟的刘宋王朝历史的《宋书》修订而合作呢!我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研究乡土文史的人,除《宋书》而外,我研究的两个六朝著名诗人鲍照和江淹也是京口人。可能是镇江历代人才辈出的缘故,当地无法对历史文化名人一一加以关注,但对镇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茅以升以及曾经在镇江编撰过《文选》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还是十分重视的,如在梦溪园巷就修建了沈括故居。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想刘裕和鲍照、江淹等对镇江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文化名人还是会引起镇江人重视的。
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魏宜辉摄
中华书局自从2013年推出南京师范大学主持修订的《史记》以来,《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魏书》《南齐书》修订本都陆续面世,您主持修订的《宋书》是第七种,请问您如何评价《宋书》?
丁福林:
沈约《宋书》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史事,涉猎广博,史料丰富,体例完备,后世对此书的总体评价很高。但是,不少学者也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批评。对《宋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宋书》的繁冗,如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就说:“盖《宋书》本过于繁冗,凡诏诰、符檄、章表,悉载全文,一字不遗,故不觉卷帙之多也。”“《南史》于《宋书》大概删十之三四,以《宋书》所载章表符檄,本多芜词也。”但今天看起来,这也使大量原始文献藉此得以存留,如《武帝纪》三卷载《侨人归土断疏》《禁淫祠疏》《兴学校疏》等诏令、策文、奏疏、符檄三十馀篇,反映出晋末宋初的历史状况和刘宋初创基业的过程,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又如《乐志》记述汉、晋以来宗庙雅乐舞曲的源流以及金、石、土、革等八音的各种乐器的形制,“自郊庙以下,凡诸乐章,非淫哇之辞,并皆详载”(《宋书》卷一一《志序》),保存了许多汉、魏以来的大量乐府歌辞。值得一提的是,沈约为《宋书》的志传撰写了多篇序文传论,或说明史例,或表达己见。如列于八志之首的志序,概述志的源流和《宋书》志的缘起,阐明汉、晋志书的承续关系。又如《谢灵运传》传末史论,叙述自诗、骚之后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作者关于诗歌声律的主张,乃是南北朝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其二是以为《宋书》多有曲笔,为执政者回护掩饰。如晋恭帝本为刘裕所废,而卷二《武帝纪》却称禅让,“俨然唐、虞揖让光景,絶不见有逼夺之迹”;刘裕杀晋恭帝,手段阴狠凶毒,但卷三《武帝纪》却记载说,“零陵王薨,车驾三朝率百僚举哀于朝堂,一依魏明帝服山阳公故事”,“太尉持节监护,葬以晋礼”,也不见谋害痕迹;宋孝武、宋明帝诸鄙渎事,沈约也多有省除。同时,《宋书》也多为萧齐回护,对齐高帝萧道成颂扬备至,“其于诸臣之效忠于宋,谋讨萧道成者,概曰反,曰有罪”,“其党于道成而为之助力者,转谓之起义”(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九)。这些都是《宋书》的不足之处。但是,沈约撰《宋书》是在齐代,事涉本朝,他不能不有所顾忌,因此以上这些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们如果综合《宋书》的纪传看,沈约对本纪采用为尊者讳,为本朝讳的笔法,而在列传中则并非如此,诚如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九所说这乃是“讳之于本纪,而散见于列传”的写法。如《褚淡之传》绘声绘色地记载了刘裕主谋杀害晋恭帝的过程;在《孝武帝纪》末也评论说:“役已以利天下,尧、舜之心也;利己以及万物,中主之志也;尽民命以自养,桀、纣之行也。观大眀之世,其将尽民命乎!”比宋孝武帝刘骏为桀、纣般的暴君,又在其他一些传文中记载了刘骏的残暴和丑行;在《良吏传》末分析当时之所以少有良吏乃是因为帝王“弥笃浮侈,恩不䘏下,以至横流”,以为“岂徒吏不及古,民伪于昔,盖由为上所扰,致治莫从”,词锋锐利,言辞激烈。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总之,尽管《宋书》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它仍是一部有重大价值的史书,是我们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主要依据。
《宋书》的作者沈约,您怎样看待他的文学、学术?二十四史的作者里面,能同时具有史学与文学地位的似乎不多吧?
丁福林:
在二十四史的作者中,除了《史记》的司马迁,《汉书》的班固而外,沈约可以说是文学成就最高的。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梁书》卷一三、《南史》卷五七有传。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梁时封建昌县侯,历官尚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卒于官,年七十三,谥曰隐。他自幼博通羣书,南齐时,受齐武帝长子文惠太子萧长懋亲遇,出入东宫,参与四部图书的校定。齐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礼贤好士,沈约为府中嘉宾,与后来的梁武帝萧衍同在“竟陵八友”之列。沈约一生著述甚丰,除《宋书》一百卷外,尚有《晋书》一百十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今仅存《宋书》,余皆亡佚,明人辑其文集九卷。
沈约不仅是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诗文兼备。《梁书》本传说他:“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京师莫比。”“该悉旧章,博物洽闻,当世取则。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文章,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钟嵘《诗品》于“梁左光禄沈约”条说:“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详其文体,察其馀论,固知宪章鲍明远也。所以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之。约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虽文不至其工丽,亦一时之选也。”其诗多清怨之作,音调和谐,抒情也较自然。但由于他过于讲究声律与对仗,所以某些诗作就失之刻板,兴寄之作也较少。但总体上说,他的作品眼界宽阔,气质厚重,思想格调虽不算高,却不失为当时大家。
沈约在我国文学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他与谢朓、王融、范云等人创立了“永明体”的新诗体,魏晋时,文人已经逐渐讲究声律,到齐永明年间,由于佛教盛行,佛经梵音对四声的创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周顒著《四声切韵》,沈约著《四声谱》,提出平上去入四声。《南史》卷四八《陆慧晓传附陆厥传》:“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増减,世呼为永明体。”唐封演《闻见录》说“周颙好为韵语,因此切字皆有平上去入之异。永明中,沈约文辞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时王融、刘绘、范云之徒,慕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学,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 四声根据汉字发声的高低、长短而定,音乐中按宫商角徵羽的组合变化,可以演奏出各种优美动听的乐曲;而诗歌根据字词声调的组合变化,按一定的规则排列,则可以达到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效果。正如《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所说的“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种新体诗,为唐代格律诗的完成奠定了基础。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四声的发明和永明体的出现,唐代的诗歌恐怕也就不会有那样的辉煌。
丁福林校注南朝别集两种
《宋书》的笔法,一直是后世史学家与文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有的史家认为沈约过于重视文人,谢灵运、颜延之竟可以独立为一卷。但同样为著名文人的鲍照,却附在《刘义庆传》中。众所周知,您的《鲍照集校注》
(中华书局,2012年)
是继钱仲联《鲍参军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后的最善注本,您觉得《宋书》处理这些浮沉于时代大变革中的文人,与六朝其他史书相比,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丁福林:
沈约作为创作强调声韵和对偶的文学家,又处于四六文体盛行的时代,他撰写《宋书》重视文采也就是很自然之事。如在卷八八《薛安都传》记载薛安都阵斩鲁爽的一节:“安都望见爽,便跃马大呼,直往刺之,应手而倒,左右范双斩爽首。爽累世枭猛,生习战陈,咸云万人敌,安都单骑直入,斩之而反,时人皆云关羽之斩颜良,不是过也。”笔墨酣畅淋漓,写得栩栩如生,使人有亲历其境之感。《宋书》较之其他史书的人物传记,文人的比重确实较大。个中原因,我觉得与史书作者本身爱好文学是分不开的,也可以说是惺惺相惜吧。但是,作者并不是无原则的为文人立传。如谢灵运和颜延之,二人乃是刘宋时的文坛领袖,钟嵘《诗品》评论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累。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朩,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宋光禄大夫颜延之诗:其源出于陆机,尚巧似,体裁绮密,情喻渊深,动无虚散,一句一字,皆致意焉。又喜用古事,弥见拘束,虽乖秀逸,是经纶文雅才。雅才减若人,则蹈于困踬矣。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而且颜、谢二人皆出身高门世族,又身居高位,因此他们有较多的事迹得以保存到后世。二人在《宋书》中立有专传,可以说顺理成章。
然而鲍照则出身贫寒,一生流离,仕宦不显,事迹多所湮没。所作诗文于身后也多所散失,直到南齐武帝太子萧长懋令人收集鲍照遗文并编次成集,其诗文才得以流传。所以,鲍照并不适宜在《宋书》中立有专传。从这一角度来说,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鲍照集题辞》所说的“鲍明远才秀人微,史不立传”,并不准确。我们设想如果换成别人来撰写《宋书》,鲍照恐怕连能不能列入人物的附传都很难说。我认为,沈约将鲍照事迹附载在《刘义庆传》中,乃是非常确当的做法。宋临川王刘义庆爱好文学,“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宋书》卷五十一《刘义庆传》),鲍照始仕即进入义庆幕府,为义庆所赏识。义庆死后,鲍照即离开临川王幕,从此漂泊流离,直至为乱兵所杀。可以说在义庆幕期间,鲍照度过了他人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而且,沈约将鲍照的名作《河清颂序》全文录入《鲍照附传》中,不能不说是对鲍照文学成就的极大肯定。《宋书》处理如谢灵运、鲍照这些浮沉于时代大变革中的文人,能够根据他们各自的处境与特点,作出不同的安排,与六朝其他史书相比,处理得更为灵活,更为妥善合理,也更能反映出他们各自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丁福林2009年在北京香山宾馆参加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第三次修纂工作会议照
义熙北伐的重将中间,沈林子和沈田子看似没有独立传记,但沈约把他们大篇幅地写进《自序》里面,这是模仿《史记》《汉书》吧?
丁福林:
沈约在《宋书》中将他的伯祖父沈田子和祖父沈林之的事迹大篇幅地写进了《自序》,这明显是借鉴了《史记》和《汉书》的体例。但是,《宋书》的这种写法可以说又不是完全仿照《史记》《汉书》的写法。这是因为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和班固的父亲班彪可以载入史书的事迹较少,并不适合单独立专传以记载他们的事迹,所以《史记》和《汉书》的写法是比较可以理解的。而沈田之和沈林之则不同,此二人为刘宋王朝的开国名将,在平定桓玄叛乱和北伐南燕,平定岭南以及讨灭后秦的诸多战役中立有重大战功,为刘宋王朝的创建立下卓著功勋。按照《宋书》立传的惯例,二人完全可以和其他开国功臣一样列有专传,但沈约却将他们的事迹纳入《自序》中。这种写法,不但不会削弱二人在刘宋立国时作出的贡献,而是更突显出了吴兴沈氏这一江南著姓士族自肇始至沈约一脉相承的联系,沈氏家族的一些重要资料也藉以得到保存。这也同样表现出了沈约作史的灵活性和合理性,是值得肯定的。
在一百卷《宋书》中,《志》占三十卷,历代对这些《志》文评价不一,比如赵翼《十七史商榷》就非议《五行志》和《符瑞志》枝蔓。请问您怎么看待?
丁福林:
《宋书》一百卷,《志》占了三十卷,篇幅上大致占了五分之二。对此,后世多有微辞,除赵翼外,唐刘知几《史通》卷四《断限》即以《宋书》“上括魏朝”为病,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也说此书“兼载魏晋,失于限断”。但后代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学者对此书八志则普遍持肯定的评价。宋陈振孙《直斋书録解题》卷四说:“揆以班、马史体,未足为疵。”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六说:“陈寿《三国志》、习凿齿《汉晋春秋》无志,故沈约《宋书》诸志并前代所阙者补。”四库馆臣则以为“推原溯本,事有前规”,“约详其沿革之由,未为大失”(《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五)。今人亦多肯定意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三说:“若沈约《宋史》,上括魏朝,盖因《三国》无志,用此补亡,斯诚史氏之良规。”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则高度肯定《宋书》八志“不但补阙,亦且溯源”,“其志大体系何承天之旧,诸志之中,地志远胜晋志,固有定评,《礼》《乐》特为详该”。沈约在编撰《宋书》时,认为自司马彪《续汉书》有志以外,《三国志》《晋书》都没有志,所以《宋书》纪、传,虽以刘宋为断限,而志则上起三国,下迄宋末,上继《续汉志》以弥补陈寿以来史书的缺略,对前朝典章制度多所综述。到唐初修撰《晋书》,其中志的部分大体上即抄自《宋书》,就是这一原因。客观地说,《宋书》八志上包魏、晋,弥补了《三国志》无志的不足,有些相当珍贵的历史资料借此得以保存。
《律历志》收录曹魏杨伟《景初历》、宋何承天《元嘉历》、祖冲之《大明历》的全文,反映了当时数学与历法应用的最高成就。《州郡志》详记南方地区自三国以来的地理沿革,以及东晋以来的侨置州郡分布情况和各州郡户口数,是一篇反映人口变动和区域建置变动的重要文献,为研究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州郡志》序说:“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当时社会的动荡于此可见一斑。另外,《宋书》创立《符瑞志》,从远古到刘宋,历举许多神怪荒诞之事,宣扬“有受命之符,天人之应”,具有相当多的迷信成份,值得批评。不过其中也记载了一些自然现象,如果用科学眼光来看待,也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
您怎样评价《宋书》原点校者王仲荦先生的业绩?以及他的《宋书校勘记长编》?
王仲荦
《宋书校勘记长编》
《宋书校勘记》
丁福林:
王仲荦先生点校本《宋书》,校勘精审,考辨广证博引,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多所创见,实他人难以企及,可说是迄今最为完善之精本。《宋书》的点校自1962年始,至1974年正式出版,历时凡十二年。2009年3月,中华书局将王先生遗稿《宋书校勘记长编》列入“二十四校订研究丛刊”影印发行,这部手稿,是先生十二年《宋书》点校心血的结晶,也是先生从事《宋书》点校工作的原始记录,展现了他严谨学风和过人的学识素养。《长编》以百衲本为工作本,依原文顺序逐卷逐条详细记录了他在版本对校、他校及理校过程中所发现的有关问题,并参考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校改意见。根据统计,《长编》出示条目共达九千一百余条之多,用力之勤,前所未有。乃是《宋书》整理史上集大成之作。当然,智者千虑,百密一疏,加上当时检索条件的限制和人手的缺乏,点校本中极个别地方出现一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会掩盖点校本《宋书》和点校长编的重大成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王仲荦先生开创性的工作,就无法进行今天对《宋书》点校的修订。
从篇幅上看,中华书局点校本南朝四史,《宋书》八册,余下《南齐书》《梁书》和《陈书》加起来方才八册,分量可谓“以一敌三”。文献浩瀚,修订过程一定是充满艰辛吧。可否请教您一个具体的例子?我留意修订版第一卷《武帝纪上》“彭城县绥舆里人”条,旧版王仲荦先生校勘记引文顺序是:《太平御览》《宋书·符瑞志》《南史》;您修订版校勘记引文顺序是:《宋书·符瑞志》《南史》《太平御览》。这样细微的差别,也可以看出您的精细用心。类似的例子,可以和我们多谈一点吗?
丁福林:
由于王先生点校本是采用多个版本互校,不主一本,择善而从的校勘方法。所以校勘记就要先列出《太平御览》引徐爰《宋书》“彭城绥舆里人”的异文。而我们这次修订是采用以百衲本作底本,用多个版本互校的方法,所以一些不十分重要的异文就不必引用。根据这次修订总则体例,所以我们采用了现在这样的引文顺序。这样的例子又如同卷中的“立留台官”条,王先生点校本因为是不主一本,择善而从,故校勘记中列有“三朝本、毛本作‘立留台官’。北监本、殿本、局本作‘立留台总百官’。《通鉴》作‘立留台百官’”数句,而修订本所用作底本的百衲本即作“立留台官”,所以修订本删去了“三朝本、毛本作‘立留台官’”这一句。另外,王先生点校本此条在列出各本异文以后,就以理推断说:“据下文众欲推刘裕领扬州,裕固辞,则此时刘裕必无总百官之事。以此知作‘总百官’者,误。”这一推断的结论虽然很正确,但这必竟是推断。我们修订时认为想要坐实此事,最好能找出当时总百官的究竟是谁,经过查核,我们发现在《通鉴》卷一一三记载有“刘裕称受帝密诏,以武陵王遵称制,总百官行事,加侍中、大将军”之事,因而得出当时“总百官者,乃武陵王遵”的结论,并对原校进行了补充,肯定了王先生原校的正确性。
如上面这样为王先生原校作补充,以使点校本《宋书》在修订后更为完善,也是我们这次修订的一个难点。又如王先生点校本卷三《武帝纪下》“镇西将军李歆进号征西将军”一句,校勘记:“《南史》《通鉴》作‘征西大将军’,此疑脱‘大’字。”王先生根据《南史》和《通鉴》的记载而怀疑脱一“大”字,不免有所缺撼。为此,我们又查找了其他证据,并在《宋书》卷九八《氐胡传》中找到了内证:“高祖践阼,以歆为使持节、都督高昌敦煌晋昌酒泉西海玉门堪泉七郡诸军事、护羌校尉、征西大将军、酒泉公。”说明了《南史》和《通鉴》记载的正确。于是我们修订时就补了“大”字,直接以“镇西将军李歆进号征西大将军”出校。可以说弥补了王先生只是怀疑的缺撼。
修订版《宋书》似乎并没有逐条纳入您早年出版的《宋书校议》意见,比如《武帝纪上》:“至是桓修还京,高祖托以金创疾动,不堪步从。”《宋书校议》引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四认为“京”下当补一“口”字,但修订版这里似乎没有补上?
丁福林:
《武帝纪上》中的“还京”,《南史》作“还京口”,《建康实录》卷一一:“三年二月丁酉,帝还丹徒,潜谋匡复。”当时的丹徒也称京口,或称京城。建康则称京师、京邑、京辇、京都。但是京口又可以简作京。《三国志·吴志·张纮传》:“纮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注引《江表传》:“刘备至京,谓孙权曰:‘吴去此数百里,……将军无意屯京乎’。”这里的“京”明显是指京口而言,类似的例子还可以找到一些。既然京口可以简作京,那么“还京”后就没有必要补一“口”字。我在做《宋书校议》时忽略了京口可以简作京这一点,因而采用了王鸣盛的说法,这是欠慎重的。所以这次修订,并没有采用王说。所以如何利用自己《宋书校议》中的内容,也是我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宋书》卷五五《臧焘传》有“迁通直郎,髙祖镇军、车骑、中军、太尉咨议参军”一句,我在《宋书校议》中据《宋书·武帝纪上》《通鉴》所载,怀疑“镇军车骑中军”为衍文。这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因为很难找到足够的理由去支撑,所以最后还是决定舍去而未予出校勘记。
丁福林:《宋书校议》《南齐书校议》
我是学魏晋六朝文学的,在有关论文写作时,会较多的涉及到《宋书》《南史》《通鉴》《建康实录》等史书的内容。特别是在考证一些文人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的诗文创作年代等相关内容时,往往会发现各史书有关记载有些微小的差异,这些微小的差异往往又会造成结论的不同。而我又有追根刨底的习惯,喜欢穷究各史书内容差异的原因,谁对谁错,总想搞清楚,以便找到正确答案。偶然有所领悟,就逐条记下来,积累多了以后,也就有发表出来,希望引起中华书局再版此书时能有所重视的冲动。我第一篇有关《宋书》校勘的论文是三十年前发表在《徐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一期上的《点校本〈宋书〉〈南史〉献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后来一次投稿给东北某著名高校的《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结果稿子不但未被采用,反而受了一通奚落。编辑回信大致说,稿子的内容很好,但应该都是古人已经说过的,并含蓄地说以你们这种不入流高校的教师是写不出这种高质量的文章的。看了编辑的来信,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知道这位编辑只是臆想出来我窃取了古人的研究成果,但对文章的质量却是肯定的。
这一事件也促成了我想要完成《宋书》等南朝史书校勘的想法。《宋书校议》的撰写,我还要感谢中华书局的张忱石先生。1986年中华书局推出了张忱石先生的《建康实录》点校本,我对其中与《宋书》有关一卷草成一稿寄给了张先生,不久收到了张先生的回信,说他利用休假时间对我的草稿逐条进行了复核,对稿中内容完全同意,并表示如果再版将采用我的意见,对原点校本进行修改和补充。同时,他又将他新出的《北朝四史人名索引》上下二册寄了给我。张先生的鼓励和赠书,表现出一个著名学者虚怀若谷的胸襟,给我撰写《宋书校议》以极大的信心。但是,我早年《宋书校议》的撰写,由于条件有限,并没有运用多个版本的对校,而且受到知识面等各个方面的局限,所以《宋书校议》中还存在有较多的不足和错误之处。利用这次《宋书》的修订,能够改正《宋书校议》中的一些错误,实在是一件幸事。
旧版《宋书·出版说明》特别把谢弘微拎出来骂了一通,说他“忙于经营谢氏产业”。但我自己读了《谢弘微传》,他的叔父谢混因附于刘毅被诛,叔母被迫改嫁前,将家事全部委托谢弘微。九年后,叔母听还谢氏,回家看见当年门徒业使,不异平日,感慨谢混“平生重此子,可谓知人”。乡人莫不叹息,感弘微之义。说实话,读到这里我也是废书而叹。您早年就著有《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记得卞孝萱老先生生前对此书非常推崇。您觉得对于六朝贵族的理解,王仲荦先生那代学人与您,主要的不同点在哪里呢?
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
丁福林:
对于陈郡谢氏家族,我一直怀有崇敬之心,当年我做陈郡谢氏家族的研究,并撰写《东晋南朝的陈郡谢氏文学集团》一书,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这一家族在六朝时人才辈出,长盛不衰,在文学创作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为可贵的是这一家族以素退为业的家风,家族中大多为风流自赏的恬退人物,政治上不求闻达,谢弘微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谢弘微性行宽厚,不慕财利,嗣谢安之孙谢峻为子,对谢峻的僮仆财产却一概不肯继承,只接受了数千卷书籍。谢混被杀后,弘微为之经营财业,勤勤恳恳,一文钱、一尺帛的出入,账面上都记得清清楚楚。谢混妻子东乡君卒后,家中“遗产千万,园宅十余所,又会稽、吴兴、琅邪诸处太傅安、司空琰时事业,奴僮犹数百人”(《宋书·谢弘微传》),可他却一无所取。我认为,沈约在《宋书》中对谢弘微的这些行事作较为详细的记载,并在传末对他作出高度的评价,应该是值得称道和肯定的。因为在谢弘微的身上体现了某种精神,能抵御物欲的诱惑,行事谦退,严于自律,珍惜名声,淡泊名利,信守承诺。这种精神,应该就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秀品质的体现。王先生在本书的“出版说明”中对谢微有较尖锐的批评,我以为应该是受到时代局限的缘故,是可以理解的。
的确如此,日本京都学派川胜义雄、谷川道雄等氏,就认为这是一种六朝时代特有的“贵族”精神。海内外六朝文史名家往往都是学有师承,您的老师段熙仲老先生是今文经的大家。他的经学造诣对日后您的文史研究有怎样的影响呢?
丁福林:
我导师段先生对古代文史有着极深的研究,不过他最大的成就却是在经学上。在今文经学界,他堪称是大师级的人物。他有《春秋公羊学讲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等专著多种,并点校了《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与《仪礼正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等。我在1979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就读他的硕士研究生时,已是八十三岁的高龄的他精神矍铄,思辨清晰,教学一丝不苟。段先生文史兼通,以治学严谨闻名,对我们极其严格。要求我们做学问一定要兼通文史,凡写文章必须要有根,也就是说必须要以史实为根据。记得入学以后给我们几个学生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通读《史记》。这些对我今后的治学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使我在每引用一个材料时都要查证原始资料,找到出处。我之所以能够与《宋书》《南齐书》等史书的点校结缘,与段先生的严格教导是分不开的。
段熙仲授课讲稿《春秋公羊学讲疏》,其中第二、三编由丁福林整理
段熙仲《春秋公羊学讲疏》手稿
说起来段先生和我与中华书局都很有缘,中华书局主办的《文史》创刊号第一篇文章即刊载了先生的《礼经十论》,皇皇十多万字。而我的处女作《虞炎〈鲍集序〉的一处传写错误》也发表在《文史》上,虽然只是仅一千多字的补白文章,但却足以使当时初出南师校门的我感到荣耀。这次我能够参与中华书局《宋书》的修订,也可以说是一种缘分吧。只是段先生1987年就去世了,未能见到我的书出来,心里感到很遗憾。
从“文史结合”的角度看,史学大家王仲荦也有《西昆酬唱集注》
(上海书店,2001年;中华书局,2007年)
,故而周一良挽王仲荦云:“章门高弟一生游心文与史;吾道先驱两部遗编晋到唐。”同样是先后两代《宋书》的点校者,您恰恰也是继承了章黄学派文史校雠、文史互证的优秀传统,令人感佩。
丁福林:
谢谢!但您的奖掖实在愧不敢当。王先生是我最为敬重的前辈学者之一,我对他的仰慕,是从读他的《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开始的,这次能够为他点校的《宋书》做一点修补工作,实在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情。
丁福林文史论文集两种
六段凡人歌
作者:陶朗歌 发布时间:2019-10-14 10:22:37
本篇文章的音频播客版本地址:
01:
https://www.ximalaya.com/erciyuan/29924310/218175445
02:
https://www.ximalaya.com/erciyuan/29924310/218176188
03:
https://www.ximalaya.com/erciyuan/29924310/218177096
04:
https://www.ximalaya.com/erciyuan/29924310/218177503
05:
https://www.ximalaya.com/erciyuan/29924310/218633734
06:
https://www.ximalaya.com/erciyuan/29924310/218634047
你好,我是陶朗歌,这里是“十分漫话”。
从这集开始,我将用六集的时间,每集十分钟,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美国漫画家阿德里安·远峰的图像小说作品——《Killing and Dying闯入者》——这是一部由六个短篇故事组成的作品集,我将在接下来的六集中依次跟大家来聊这六个故事。
阿德里安从十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出版自己的漫画小册子《Optic Nerve视神经》,阿德里安也因此被视为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漫画创作者之一,而《闯入者》事实上就是由《视神经》的一部分内容编纂而成的。
接下来让我们来聊一聊第一个故事——《新艺术形式“园雕”的短暂历史》。
01/被梦想闯入的凡人中年
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故事——故事的主角叫哈罗德,是一名人至中年的园丁,靠给人修理草坪养家糊口。有一天哈罗德帮人修剪草坪之后,遭到了不太友好的对待,他就有点沮丧,回家之后,躺在浴缸里翻杂志的时候,他受日本园艺家的启发,萌生了艺术创造的灵感,然后就创作出了一种被他称为“园雕”的艺术形式。
什么叫园雕呢,其实就是把雕塑跟园艺结合起来,他把雕塑用的黏土(或者是其他材料)包裹在植株的外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将天工与手艺融为一体,是自然与人力的结合;一件活的、有呼吸的‘装置艺术’。”然后得到妻子赞许的哈罗德坚信园雕将改写自己的生活,于是开始将其作为自己的事业。
但之后的发展并不像哈罗德所想的那么顺利,先是在聚会上遭到了他人的质疑,被认为是偷了“长草娃娃”的灵感;然后岳父岳母、亲戚朋友、社区邻里、工作客户都对此反应冷淡;最后哈罗德为了引起关注,在自家院子里放置了一堆园雕,但却被投诉说影响社区形象,女儿也因此遭到了同学的嘲笑。
与此同时,因为哈罗德对园雕的痴迷,也导致了他园丁工作的停滞,家庭财政情况出现问题,夫妻二人之间开始出现分歧,哈罗德的梦想最终破灭,在逐梦六年之后,他终于认清自己不过是个“才华有限”的平凡中年而已,他和女儿一起砸坏了所有的园雕作品。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中年人”的故事,可能很多人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都会觉得很沮丧很郁闷,因为代入感太强了,很容易就把角色的情绪带入到自己身上,让人感到现实生活的坚硬墙壁牢不可破,个人梦想没有任何可乘之机。
哈罗德是一个中年人,但他的工作并不足以给他带来足够体面的生活,物质层面的不富足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尊严”是严重缺位的,在最开始的部分,哈罗德为人修理草坪,女主人颐指气使,在画面中我们看不到她的样子,但她的“命令”却占据了很大空间——别磨蹭!别把草屑带进屋!而在结账的时候,又说“邻居说他家园丁才要八块钱”,然后十分不情愿地付了哈罗德十元钱。
哈罗德的沮丧更多的是来源于他人对自己工作的轻蔑,认为它“不值”那么多钱,由此他才会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对于中年人而言,这种身份焦虑是非常普遍的——当你迈过35岁之后,事业上基本已经定型了,家庭的压力场也已经形成了,上有老下有小——哈罗德在不久之后也迎来了自己的女儿——人生的压力正进入上行通道,但这个时候的中年人,在各方压力的挤压下,其实还是对生活抱有“逆天改命”的想法的,想要去尝试,想要改写自己的命运,所以就像哈罗德搞园雕一样,很多中年人也会去尝试。
比如我,有时候看到什么“某某网文写手出售某某IP轻松赚取千万版税 ”的新闻,在心理也会萌生挫败感和焦虑感——为什么我不行?老子文笔天下第一,怎可使竖子成名?甚至有的时候会像模像样的拿出纸笔,发誓要写出惊天奇文赚取千万稿酬,但最终结果就是“三天过后白纸一张”,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所以说,这个故事的代入感非常强,看见哈罗德搞园雕,就会想起自己,而可能每个中年人都会有这样的瞬间。
哈罗德的园雕,其实是他对生活本身所做出的的一种抗争,他认为自己没有被公正地对待,认为自己的生活与才华不匹配,园雕其实是他对抗命运的一种手段,是他坠入“泯然众人矣”的平凡深渊的一根稻草,所以他不放手,坚持了整整六年,面对朋友的质疑、亲人的冷漠、社区的抵制,他都没有放弃,甚至不惜与他人为敌,反驳他们,但这最终加剧了他与梦想的决裂。
六年之后,当哈罗德变为了40岁,当他开始谢顶发福、当他的妻子开始抱怨、当他的孩子开始懂事、当他的账单接踵而至、当他的生活没有一丝改善,他终于开始动摇、开始质疑——到底是梦想重要还是生活重要?是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哪怕不被生活包容,还是回归平凡无趣的日常生活?对于中年人而言,这道题没有选择。
在故事里,阿德里安隐藏了很多来自生活的发难——先是女儿的出生,妻子从身姿窈窕到怀胎十月,二人世界变为三人家庭,年轻一代的需求远远高于对自我身份满足的追求;然后他同一件衣服反复出现,这似乎预示着他的生活毫无起色,但他的发量越来越少,肚腩越来越大;甚至他的妻子,也从最初的支持赞赏变为质疑和烦躁,她说——“我不知道你到底有没有才华,我也不在乎,我只知道这个家不能总绕着你和你的‘人生目标’转!咱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这折断了哈罗德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任由自己坠入芸芸众生的平凡之渊。他站在自己的作品之前,咒骂了一句“这玩意儿真他妈难看”,这是他对生活的妥协,更重要的,是他和自己的和解。
现实并不难,认清现实才难。平凡生活很难,安于平凡更难。但平凡是绝大多数人最终的归宿,自命不凡并不难,反倒是坦诚平凡很难很难,但很多时候,我们确实需要认清自己,接受自己“平凡”的人设,能把平凡的日子过好,就已经是非常不凡的事情了,不是么?
我们再来说说这部作品非常独特的叙事节奏。
阿德里安非常善于把握叙事的节奏,在这个故事里他采用了非常独特的“四格+报纸卡通”风格,把“六个四格+一页报纸卡通”作为一个叙事单元,以此去推进故事,这种形式无疑增强了故事的“漫画感”,即读者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是在“读故事”,刻意地营造“间离感”,强化“第四堵墙”的存在,从而突出了故事的假定性,能够让读者更为客观和冷静的去作出评判。
这种形式感并非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有其用意的。在每一个叙事单元中,四格和报纸卡通的过渡都是以哈罗德的情绪高点为转折的,第一次是他情绪高涨地去向他人介绍园雕理论、第二次是他因媒体对他的园雕不感兴趣而心怀忿恨、第三次是他因收到社区的投诉而情绪失控、第四次则是他在便利店因心情不佳而借故呵斥店员,每次到这种情况,故事叙述都会从黑白四格过渡到彩色卡通画风,因此每次画风转变都是一个叙事的高潮,是情绪的峰值,然后再慢慢回落,循环往复。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个“六个四格+一页报纸卡通”并非绝对,在最后的一个故事单元中,阿德里安似乎有意打破了这种惯例,在六个四格之后故事戛然而止,而在最后一个四格故事中,哈罗德打碎了所有园雕,在最后一格画面,他和女儿以及妻子三人同框,他的脸上露出了不易察觉的微笑,那是一种释然和放松,或许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救赎之路,不再需要另一个情感上的循环往复吧,之后就是回归日常,接受平庸,在平凡中活出自己。
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
02/到底是谁在说谁的故事
我们继续来聊《Killing and Dying闯入者》,这一集我们来聊第二个故事《AmberSweet(小甜心安珀)》。我们还是先来简单介绍下这篇故事。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对我而言,谈论这件事情绝不轻松,但我必须倾诉将它倾诉出来……否则它会一直纠缠我。等我将来再说起这件事时,会显得更奇怪。你能理解么?”这明显是一个自述,主人公在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但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她是在何时何地和谁在讲这个故事。
直到故事的结尾,镜头拉远,我们才看到了正在讲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姑娘,正和一名男子并肩坐在草地上,背朝读者,眼前是辽远的城市,男子默然地回答了一声“嗯好”。所以其实《小甜心安珀》就是这位姑娘讲述的一个故事,这里我们先卖一个关子,先不去聊这位讲故事的姑娘,而是先来聊聊这个“故事”——
主人公所讲的故事是这样的——她说大概5、6年前,当她读书的时候,她发现很多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她,他们总是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还经常会有男性对她做出轻浮的举动来骚扰她,很多人都叫她“小甜心安珀”。
然后她回去上网一查,发现“小甜心安珀”是一名色情片艳星,而她和安珀几乎长得一模一样,所以很多人才会将她错认为是“小甜心安珀”。她的生活深受其害,就连交往对象也因此退缩,不堪其扰的主人公辞掉工作退了学,搬到一座新的城市重新开始,租了新的房子、找了新的感情,但“小甜心安珀”的阴影始终都没有离去,并再次搅黄了她的新恋情。
然后她再次搬离,这次换了新的发型,突然有一天,她非常巧合地遇上了“小甜心安珀”,两个人互诉衷肠,各自倾诉各自的不幸,然后告别,告别的时候,小甜心安珀抱住了她,对她说了好多抱歉,最后两人从今分两路,各自保平安,主人公形象的改变,使得但不再有人把她认成是“小甜心安珀“,生活似乎终于回到了正轨上。
最后我们就看到了开始提到的那个场景中,主人公似乎也准备好迎接下一段感情,在一个面向城市的山坡上,她决定把自己的故事跟对方和盘托出,而她所讲述的,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故事。
如果从表面来看,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是关于两个姑娘的,主人公因为长得像艳星安珀而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麻烦,而当她真正遇到安珀的时候,两个人却像许久未见的好友,相互倾诉、相互安慰然后相互和解,最后是happy ending。
但这真的是故事的真相么?恐怕不是。
有一点我们要注意,故事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但我们并不知道主人公的名字,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这个叙述者的真实身份,在她的叙述中,尽管她和很多人有过对话,但从没有人提及她的名字。这就有趣了,她一定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么?有没有可能这个故事只是她编造的一个故事呢?并不是没有可能。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认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不可靠的叙事者”——什么叫“不可靠的叙事者”?这是一个文学概念,是由韦恩·C·布思在1961年的著作《小说修辞学》中首次提出的,指的是在文学、电影、戏剧等作品中,可信度受到质疑的叙事者,也就是说,他所叙述的事情,可能并不是事情的真相,尤其是第一人称叙述,主观意识很强,很容易不可靠。
在漫画作品中,最为知名的“不可靠叙事者”是小丑,在阿兰摩尔的《致命玩笑》中,他曾讲述了一个可悲的起源故事,但后面他又说自己不知道这段回忆是否为真,在电影《黑暗骑士》中,小丑在解释自己嘴上的伤疤时,也是讲了不同版本的故事。同样经典的还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主人公讲了完全不同的两个版本的故事。这些角色都是典型的“不可靠的叙事者”
那《小甜心安珀》的主人公为什么有可能是一个“不可靠叙事者”呢?
不可靠的叙事者最明显的特征是,他的叙述存在缺陷——前后矛盾、刻意模糊、记忆混乱、隐瞒关键信息——这些都是为了使自己的叙述听上去更合理,而在《小甜心安珀》主人公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类似的情况——
比如,在她的第一段恋情中,她和一个心理学同学约会,她说“他的外表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似乎是个风趣幽默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并不知道那个讨厌的校园流言。”但没过一会,男伴就因为其他同学的轻浮举动而大打出手,并导致关系破裂。男同学说,“抱歉,我以为自己能应付这段感情,但我实在忍受不了。”他的话与之前的“并不知道那个讨厌的校园流言”明显是矛盾的,很明显他很清楚,不然也不会大打出手。
另一个特征,是在主人公的叙述中,充满了大量的“转折”的情节,比如心理学同学并不是理想型但还是和他约会、比如第二任男友其实只是个迪士尼公园里卖油条的并不是什么编剧但依然选择继续、比如和安珀相遇本以为会激烈报复但却互诉衷肠……主人公几乎每一步都是在否认自己过去的标准和认定,这为她身份的假定提供了暗示。
那么,这个不可靠的叙事者究竟是谁呢?
本书的译者,同时也是我好友的来兹给出了一种假定——这个故事的叙述者的真实身份,极有可能是小甜心安珀本人,而这个故事其实是她自己在放弃艳星身份重新开始生活后所“编造”的一个故事,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
我是认同这种说法的,在她所叙述的这个故事中,她将自己变为了另一个人,并为自己编了一个非常圆满的设定,以掩盖自己的过去,这非常像《致命玩笑》中的小丑,小丑为自己编造了一个非常悲惨的过去,显示自己也是残酷现实的一个受害者,只不过安珀的做法更为彻底,她不是去洗白自己,而是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新的身份。
其实在《小甜心安珀》中也有类似的情节,主人公与安珀相遇之后,发现安珀是一个非常豁达开朗乐观的女性,她也将自己成为艳星这件事情归咎于悲惨的现实——“如果你知道我的人生经历,一定会说,‘难怪她去拍色情电影了,这是肯定的啊!’“,言下之意,就是生活所迫,并非我一厢情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她并没有把原因说清楚,只是只言片语一笔带过,这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刻意模糊”。
就连结尾,其实也是用了“刻意模糊”,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主人公对男伴说的——“哦,真不好意思,你都听烦了吧。我只是觉得应该把这些事都告诉你。我想,要是万一……”,后面戛然而止,“万一”什么呢?万一你有一天也发现我长得像安珀么,还是万一你发现了我的秘密?
真是一个细思极恐的故事。
03/耶茨式的孤独
我们继续来聊《Killing and Dying闯入者》,这一集我们来聊第三个故事《加油猫头鹰》。前面我们说过,《闯入者》是从阿德里安·远峰的《视神经》选编而成的,我觉得阿德里安在选择故事的时候,是有意选择了六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从画风到叙事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每一篇读起来的感觉都是不同的。
第一篇《园雕》在漫画风格上是致敬了《花生漫画》,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史努比”,四格漫画和报纸卡通都是在向舒尔茨致敬;第二篇《小甜心安珀》其实非常像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的漫画版,极简主义,很多情节都选择刻意模糊,还有肮脏现实主义,展现的多是社会中不那么友好、光彩的一面。
说到卡佛,可能有人不太熟悉,但有一个句式你一定很熟悉——“当我们谈论XX时我们在谈论什么”,XX可以用很多词来替代——当我们谈论孤独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当我们谈论正义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个句式的源头就是卡佛的成名作——《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很多人都认为阿德里安的作品在气质上非常接近卡佛,故事基调虽然说不上阴暗,但绝不是积极乐观的,大多是聚焦于社会中下层居民的焦虑与困境。但阿德里安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自己也是从媒体评论中才知道卡佛的,之后才读了一些卡佛的作品,他本人对卡佛的评价并不算太高。
阿德里安个人比较推崇的作家其实是理查德·耶茨、约翰·契弗和安德烈·杜布斯,尤其是耶茨,他和卡佛有些像,同样是聚焦于焦虑感与困顿,代表作是《革命之路》和《十一种孤独》,但相比于卡佛,耶茨的可读性更高。
在我看来,第三篇《加油,猫头鹰》就非常像是耶茨笔下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一下耶茨的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这里我就不展开了。
OK,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加油,猫头鹰》的故事。
《加油,猫头鹰》的男主角靠在社区偷卖大麻为生,女主角则是一名失业的酒店清洁工,两人在一次戒酒互助会上相识,因为他俩都是当地猫头鹰棒球队的粉丝,随后两人陷入爱河,成为同居关系。
同居的生活并不太顺利,一方面是因为女主角丢了工作暂时还没有找到新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两人在性格上差异逐渐显露出来,男主吸食大麻所以有时会有暴力倾向和独特的性癖,然后他有道德虚无主义的倾向,对社会持对抗情绪,很难融入社会,而女主相对温和一些,但因为贫穷困顿使得她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恐惧,但本质上她还是希望保有一段稳定的家庭生活,但以他们二人的状态,这个希望很难达成。
随后他们的生活每况愈下,男主先是失去了贩卖大麻的下线,然后客户和地盘也被其他人抢走,女主则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开始与男主产生矛盾,感情岌岌可危。
看似了无希望的生活被一场中奖点燃了星星之火,男主因参加电台节目而获得了猫头鹰队季后赛的VIP双人套票,这无疑成为他们黯淡生活中的高光时刻。于是两人盛装出席,结果到现场之后才发现,这不过一个设计好的圈套,男主因为旧案被逮捕,女主只得孤独离场。
焕新生活的小火苗再次被现实生活无情熄灭。
《加油,猫头鹰》可以说是整本书最为令人难过的一个故事。
它带入了太多的共情,或者说同理心,因为两位主角和大多数人一样,平凡而困顿,所以作为读者而言,我们希望他们的生活能够发生改变,向好的方向发展,这种思维的出发点其实是源于我们对于自身生活的破局诉求,比我们境遇更差的他们,如果能够得到救赎,那么我们的未来才会更为笃定。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他们都是存在轻微瑕疵的个体,都是无业游民,男主角是道德虚无主义者,靠贩卖大麻为生,游走在法律的边缘,他的信条是“最好别被登记在政府档案里”,而女主角则被开除、深陷酗酒恶习,而且她认同男主的道德理论,所以严格来讲,他们在道德观上都存在瑕疵。
如果以普世价值观去审视,读者们多多少少是带着“同情”的眼镜去观察他们,但他们的瑕疵并不严重,特别是当“爱情”这个变量进入到他们的生活体系中,大多数人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救赎,希望爱情能够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
因此最后当故事以悲剧收场的时候,读者会感到低落和失望,爱情没能力挽狂澜,对幸福的渴望并没能掩盖他们在道德上的瑕疵,在社会公权力的面前,任何道德瑕疵都需要付出代价,并不会因任何个体的诉愿而发生改变。
这就是现代社会的铁律,看似不近人情,但也无可奈何,这才是这个故事最大的冲突所在,未来要向过去负责,幸福要向犯罪负责,任何漠视道德的行为都会因道德而付出代价,这个是不以任何情感因素为转移的。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我觉得它更应该是一个“孤独”的故事。
这个故事值得悲伤么,并不值得,因为它讲的其实是“道德的代价”,因为他们僭越了道德的约束,所以必须付出代价,这个并不值得悲伤。但这个故事却是非常孤独的,他们两个是真心相爱么?并不见得,直到最后,他们也不能和谐共处,因鞋印吵架、因性癖吵架、因电话吵架,与其说是恋爱关系,他们更像是互助关系,各取所需而已,所以本质上,他们是孤独的,是两个人的孤独,如果在精神上无法做到共谐,再亲密的关系也是孤独。
而最能体现这种孤独的,是故事的结尾。两人搭乘公交车去观看球赛,而最终当他们到达现场后,却发现整场活动都是一个局,政府定向邀约了很多有案底的人——“你们都是不交赡养费或者育儿费的逃犯,各个铁证如山。”随后男主被捕,女主孤独地留在现场。在来的时候,男主带了一个加油用的大手套,在故事的最后,女主徘徊了很久,最终只好捡起了这只手套,孤独地离开。
要知道,在来此之前,是两人感情的高潮期,男主角甚至“酒后吐真言”般的表示——“咱们结婚吧,宝贝。”所以此时按说应该是他们距离救赎最近的时刻,他们可能结婚、生子、搬到真正的城市开始新生活,但却被现实无情击碎,两个个体在幸福触手可及的咫尺跌落下来,重归孤独。
这种突如其来的孤独感,像海潮一样涌来,淹没了所有的希望的火苗,这和我们之前说起的耶茨笔下的孤独,如出一辙。
04/一封来自过去的来信
我们继续来聊《Killing and Dying闯入者》,这一集我们来聊第四个故事《译自日语Translatedfrom the Japanese》。
这一篇其实是一位日本母亲写给孩子的一封信,非常的和风,这和阿德里安·远峰本人的情况有关——他本人是日裔美国人,他家族的日本血统可以追溯到他的曾祖父,因此他算是第四代日裔美国人。
阿德里安的父母都是有高等教育背景的知识阶层,父亲是环境工程教授,母亲是教育学院教授,但他的父母在他2岁的时候就离婚了,而在这篇《译自日语》中,这位日本母亲其实也是受到了不小的感情波折,与丈夫的关系冷如冰霜,这很难不让人联想起阿德里安的自身经历。
故事的开篇是这样的——“到了二月,我的头脑清醒了许多,能够衡量各种事的利弊了。我决定回加利福尼亚。你的姥姥、姨妈和舅舅都不同意,分别时闹得很不愉快,但这完全可以理解。”这里提到了她要前往美国的“加利福尼亚”,而这也正是阿德里安自幼成长的地方。
所以,《译自日语》尽管并不是阿德里安的自传作品,都确实融合了他本人不少的真实生活经历,而这也是《闯入者》的六个故事中唯一一篇能体现他日裔身份的作品,因此尤为值得关注。
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译自日语》都讲了些什么。
这篇《译自日语》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的,故事从日本大阪开始,主人公是一名日本母亲,带着孩子踏上了飞往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飞机,与孩子的父亲相聚,之前应该是闹了矛盾,母亲还孩子回了日本。在飞机上,她们遇到了一位同样来自日本的大学教授,他就坐在她们邻座,一路上对孩子照顾有加,甚至被空姐误认为是孩子的“父亲”。
从主人公对这位大阪教授的态度,我们隐约地察觉到了她的婚姻危机,在大阪教授被空姐误认为是孩子父亲之后,主人公并没有急于更正,她甚至似乎很享受这种设定,她说——“彼时彼地,这个想法是那么真实。我这是去美国度假,我、你和你的爸爸,一位来自大阪的大学教授。”她将大阪教授这位素不相识的人想象为自己的家人,然后将这趟旅途理想化为一趟家庭旅行,这种思维正是起源于她的情感危机,她希望能以这种空想主义的方式来逃避现实。
但这种幻想并没有持续太久,下飞机后大阪教授重新变为一个陌生人,主人公回到现实直面情感危机,孩子的真正父亲前来接机,但主人公和他有着明显的隔阂,在描写孩子奔向父亲的情节时,主人公的笔调充满哀怨和愤恨——“我独自站在那里,希望自己变得透明,就地蒸发。”
在随后的“家庭团聚”中,我们也能感到主人公内心的抵触心理愈演愈烈,当孩子爸爸招手示意她过去的时候,她“优雅地微笑着拒绝”,虽说看似“优雅微笑”,但这其实是我们在对待陌生人时的举动,这说明此时的两人已经形同陌路;而主人公还把飞机上大阪教授的事情告诉了孩子爸爸,强调教授和孩子的相处非常好,她心知这让孩子爸爸受到了伤害,但她却表现得很吃惊,仿佛完全没有要伤害他的意思。
对于婚姻中的两个人,要维持相互之间的感情,最为关键的在于“灵犀”,即心里永远都会为对方留有余地,知其所喜也知其所厌,每一次行为、每一句话都会为对方预设立场。但很显然,主人公对她的丈夫已经不再“心有灵犀”,两人的情感已经悬于一线。
而最让这位母亲心理极度不平衡的是,她的儿子并没有像她一样疏离自己的父亲,在机场时,当父亲来接机,母亲站在原处,而儿子则是“跑”向自己的父亲;在餐厅时,父亲为儿子点了牛奶和棒球形的烤饼,儿子“狼吞虎咽地把它们全吃光了”,这无疑让这位母亲备受打击。
后来她们被送进了一套租来的狭小公寓,当晚上来临时,一种复杂的感情再次趁着黑夜袭来,而这次几乎击倒了这位要强的母亲——“我勉强给你洗了澡,把你安置在床上。那之后,伴着你的呼吸声,我在你身边的地板上睡着了,衣服都没换。”这种感情就像一种黑洞,冷淡的夫妻感情、血缘的亲子关系、忠诚的父子羁绊,所有这些都让她难以平复,她能怎么办呢?离婚么?还是继续下去?
在信的末尾,这位母亲这样写道——“不知道当你读到这个的时候已经多大了。我已经去世多久了?你还记得我们在日本的事情么?当时我们差点过上一种完全不同的充满未知的新生活。你能想象么?你的父母差一点就分开了。”
或许是由于父母的离异为阿德里安留下了不太好的回忆,在他的这篇故事中,这位绝望的妈妈没有选择离婚,没有选择“完全不同的充满未知的新生活”,而是继续这段了无生气的感情,她选择默默地倾诉,把自己某一天的经历写下来,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进了一份或许永远都不会寄出的信中,这份信是写给自己儿子的,她希望长大之后他能明白自己曾经的经历,而这个故事就是写在这封信里的。
阿德里安在这篇故事中展现了异常强大的“叙事克制”,一直都不露声色地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着极为细腻的情感波动,非常好的体现出日本文学的“物哀”——即真情流露,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阿德里安把一位处于感情漩涡中的母亲的情感描写地淋漓尽致,整篇故事其实并没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故事性”的情节,所有的阅读都是依靠着字里行间的情感来支撑的,潜移默化间,就让读者深有其感。
更为有趣的一点是,在《译自日语》中,阿德里安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视角来刻画场景,终其始终,主人公、大阪教授、她的儿子以及她的丈夫都没有露面,整个故事不但是以“第一人称”来叙事的,更是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主人公眼中所见,这样的视角无疑让读者能够以她的视角去审视世界,也能更好的理解她的情感,更容易进入“物哀”的情绪空间。
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尽管孩子的父亲在后半段介入故事,但他的形象从未出现,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主人公总是刻意避免去看他,减弱他在这个故事中的存在感,这或许能反映出他在她生活中的缺位。
另一个细节是在末尾,最后的一个场景,一个城市的远景,或许正是主人公那间公寓的窗景,楼宇上灯光闪闪,或许每一盏鹅黄色的窗户后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而对于主人公而言,天空灰黑至暗,星光黯淡,这或许才是她的内心写照吧。
05/杀戮与死亡
这一集我们来聊《闯入者》的第五个故事《Killing and dying杀戮与死亡》,其实这本书的英文原版书名就是以这篇故事来命名的,但中文版因为出版行业的政策限制,没有办法用血腥、暴力的名字来做书名,所以就改用了《闯入者》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其实是第六篇故事的名字。
原版之所以采用第五篇故事的标题来作为整本书的书名,是因为这篇是六篇故事中最为精彩的一篇。克里斯·韦尔曾评价这篇故事——“这是该系列中最好的故事,甚至在有史以来所有以漫画媒介来创作的短篇小说类作品中,这篇都可能是最好的。”
究竟好在哪里呢?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这篇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一家三口——父亲、母亲和女儿。
有一天,女儿突发奇想,想要成为一名单口喜剧演员,母亲立即表示支持,而父亲则极力反对。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女儿有一个缺陷,就是口吃,所以父亲直接就表态——我反对,我反对你去丢人现眼——这是一个说话非常直接的父亲。
后来在母亲的游说下,父亲还是出钱送她去参加单口喜剧的培训班,在结业表演上,女儿的表演大获成功,父母都以她为荣,但父亲随后发现,女儿所表演的段子都是抄来的,并不是原创的,于是又此爆发了争吵,父女俩不欢而散。
再之后,母亲因病去世,只剩了父女两人,有一天女儿就说,自己在一个咖啡店里有一场即兴喜剧表演,没有提前写好的包袱,全靠现场即兴发挥,这样也不会有抄袭不抄袭的问题,基本都是原创,父亲很吃惊,他不知道女儿一直在坚持喜剧训练,就偷偷地去看女儿表演。
结果,表演一塌糊涂,就和《园雕》中的缺乏艺术天赋的园艺师一样,女儿根本没法Hold住全场,演出最终以失败告终。父亲不忍心再听下去就跑回家,悲苦哀嚎,以头抢地。女儿回来之后,父亲假装问道演出怎么样,女儿回答说很好很成功,然后父亲说,那太好了,快跟我说说现场是怎样的吧。
全篇结束。
这是一个非常富有洞察力的作品,它所聚焦的是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三个角色中,其实相互之间都有深厚的感情羁绊,但是因为表达方式的问题,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况味必须是在对人性有深刻洞察之后才能创作出来的,阿德里安做到了。
先说母女,单口喜剧对于女儿而言,其实是一种证明自己的手段,她本身有口吃的缺陷,因此她希望能借由单口喜剧来证明自己。每次当她开口说段子的时候,她就不会口吃,说话很顺畅,比如结业表演,段子很成熟很好笑,她就很自信,与之相对比的,是后来的即兴表演中,段子生涩,她就一直在结结巴巴,因为她丧失了自信。
而母亲对她的支持,其实也并不是真的想让她成为喜剧演员,而是看重的是“她终于对一件事真正有了兴趣”,重要的不是喜剧表演本身,也不是原创的段子还是抄来的段子,重要的是这件事情能够带给女儿什么,自信、爱好、坚持,她希望女儿能够笑对人生。这也源于她自身的境况,她是绝症患者,在故事里她的头发从长到短到光头,其实她一直在参加化疗,她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想要留给女儿一个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温柔的爱。
再来说父女,其实父亲并不是不支持、不在意女儿,他的出发点只是要保护女儿,保护她不受嘲笑、保护她不丢人现眼,只是方式上太过直接。在女儿在结业表演的时候大获成功,父亲也是引以为傲的,只是在得知段子是抄来的之后才会气急败坏,因为他认为这样的成功是不足以带给女儿实质性的成长的,这是一种严酷的爱。
但他并不是厌恶女儿,后来的即兴表演,父亲一直默默地躲在角落,当他目睹女儿的失败之后,他再一次崩溃,回家怪罪自己的亡妻,对着遗像说——都是你的错——他怪妻子让女儿陷入了被人嘲笑的境地,说着说着就失控了,用头去撞墙,瘫倒在地。然后女儿回家,问道,爸爸你怎么了?父亲起身回答说,我一定是睡着了。
这里非常令人动容,其实两个人都知道演出一塌糊涂,但他们两人都选择了掩盖真相,女儿说很成功,父亲就装作不知情,这就一种家人之间的特殊的爱,看破不戳破,不能在你挫败的伤口上继续撒盐,而是要维持你的尊严。
最后的四格相当平淡,但却出奇的煽情,父女俩什么都没说,女儿帮父亲捋了捋头发,父亲嘿嘿一笑,两人相视无言,相互和解,这个时刻,是只有家人才懂的沉默,一种寓于平凡和日常的无言,但这无言中却满是体谅、关心和爱意。
哪怕我们在世界面前什么都不是,我们对于家人而言,依然是全世界。
这篇故事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第一个是两处空白格,第一处是在父女因结业表演而争吵之后,母亲一直从中调解斡旋,母女在阳台上相拥而泣,父亲一个人在屋中懊悔,随后一个空白,在之后母亲再也没有出现,这个空白是母亲的离世,也是一种调和力量的消失,第二处是即兴演出之后,父亲回家泄愤,以头撞墙,情绪失控,然而一格空白,后面是女儿回家了,父亲立马掩盖住了自己的失态,这个空白是父亲的转变,是调和力量的再次出现,他不再直来直往,而是学会像母亲一样,用另一种更柔软的方式去爱女儿,这两处留白非常神来之笔,看似是无,实则空间极大,令人深思。
第二个细节,则是关于标题——Killing and dying——到底是谁杀了谁?又是谁死了?我认为,Killing是杀戮,是掐灭梦想的火苗、消除奇迹改写庸常的可能性,dying则是死亡,是接受现实,既是接受女儿寻常的天赋,也是无条件接纳家人的平庸。Killing是主动,而dying是被动,但两者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妥协,也是对相互之间的谅解。
所以克里斯·韦尔才会在文章中说,读罢之后,会让人想要去拥抱自己的家人。
06/不断踏回过去的人
这一集我们来聊《闯入者》的最后一个故事,这篇的名字就叫做《闯入者》,和中文版的书名是一样的,据说法语版也是采用了最后一个故事的标题来用作书名。
OK,还是先让我们了解下这一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一篇的主人公是一名军人,他的人生正遭遇低谷——“我在第二次、第三次海外驻勤之间回家时,遇到一堆破事。”——虽然没有故事里没有说明究竟是什么样的变故,但我们可以推测出他失去了自己的住所,因此借宿在表姐家的地下室,但寄人篱下的感觉并不好,这导致了他搬到了一家长租旅馆中,独自居住。
在最开始的几格中,配合主人公的独白,阿德里安向我们展示了他走进酒店的一系列场景,插卡、开门、开灯、拉帘,然后他枯坐在床前,孤独地看向窗外,拉杆箱立在一旁,还没有来得及收拾整理,他的孤独感便跃然之上,虽然我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还是能感到他的那份孤寂,而这份孤寂正是解读这篇故事的关键钥匙。
随后在机缘巧合下,他遇到了一名曾经帮他看房子的姑娘,而从她那里,他竟然拿回了之前老房子的钥匙,但不幸的是,那座房子已经不再属于他,房东早已将房子收回然后租给其他人,即便是拿到了钥匙,他也无法踏入过去的故地之中。
返回旅馆之后,他将钥匙扔进了垃圾箱。但第二天他又将钥匙捡了出来,然后搭乘公交去了之前居住的地方,接下来的一周,他一直在留意观察这座房子的新租户的生活,记录他们的起居时间,终于趁主人外出时,用钥匙打开这所已不再属于他的房子的大门,“闯”了进去。
他在里面环视,里面的陈设变化不大,这让他想起了自己和家人在这里生活的时光,他甚至在里面给自己做了一个煎蛋,随后便离开了。之后的几天,他还是沉迷于闯入这座曾居住过的老宅中,——“从那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和别人一样,陷入一种规律的生活……有时候我会自己带午餐,吃完后总是确保收拾得干干净净,不留任何垃圾。”——这似乎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有一天他在里面遭遇了一个小偷,在与之搏斗之后将其赶走,但为了消除残留的血迹,他用光了所有的清洁用品,为了不漏出破绽,他去超市买了一堆日用品来替换掉,但却没注意时间,在屋子里遭遇了现任租户,一个老太太,她因见到陌生人而摔倒,主人公本想扶起她,但老太太不会说英文,情急之下,主人公扔掉了老太太的手机,然后扬长而去,消失在人群中。
这个结局可能会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因为主人公在最后扮演了一个“恶”的角色,如果说他闯入自己的故居是为了缅怀昔日的美好时光,这尚情有可原,但最后他对待老太太的行为,则是不可原谅的,他将她弃之不理,扔掉了她的手机,切断了这位八十岁老人呼救的途径,然后扬长而去,无论以任何角度讲,这都是不合时宜的,甚至是犯罪的。
所以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第一,他为何要重返老屋?第二,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第一,他为何要重返老屋?在我看来,老屋中承载了他过往时光中的美好回忆,最重要的是,有他和家人的记忆,他在第一次闯入老屋时,第一个念头就是关于家人的——“所有东西都经过了升级、修理或重新摆放,玛利亚一定会喜欢的。”——这个玛利亚应该是他的妻子或女友,但已经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而家人的消失使得他陷入一种无法摆脱的孤独之中,居无定所、伶仃一人。
所以,他返回老屋,是想要找回过去的感觉,踏入到那些已经流逝的时光之中,生活现状愈是不如意,人就越容易怀恋旧时光,这是人之常情。而回到老屋中,则是回到过去最为便捷的方式,可以让他暂时忘掉现状的龌龊。
有一个细节非常好,他在闯入老屋之前,先是在门口的咖啡店观察了一周,他说“我们公寓对面的咖啡厅已经不卖咖啡了,现在他们专卖可丽饼、思慕雪和一种叫做泡泡茶的破玩意儿。我非常想喝咖啡。”而当他习惯于闯入生活之后,这家店也有了变化,“卖泡泡茶的那个家伙又开始做咖啡了。”(这两格画面对比非常有趣,杯子的细节很赞),仿佛一切都回到了从前一样,过去的老屋,还有过去的咖啡,这让他得以流连于过去,沉湎于时光。
那么第二个问题,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他只是一个囿于困境之中的普通人。他本质上并不是坏人,即便是在结尾处,他起初也是想要去扶起老太太的——“我想扶她起来,看看她是不是受伤了,可她却踹我,冲我吐口水,越叫声越大。我想向她道歉,解释清楚一切,可我想尽快消失。”最终他丢掉老太太手机并弃她于不顾,多半是由于恐惧,他不想自己惹上麻烦,毕竟他有军人的身份。
但这并不能为他的行为辩解,他的行为依旧是不可饶恕的。我们只是认为,导致他“作恶”的原因在于,他无法从现实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巨大的孤独感逐渐淹没了他,但潜意识里他还想要去对抗这种孤独,只不过他的方式是通过一种不太体面的方式“回到过去”,而他的“过去”在让他安逸的同时,却伤害了其他人的“现在”,这无疑是不可取的。
在故事的最终,这个不断踏回过去的人似乎又重新燃起了斗志。
“我来到街上,走入那些毫不知情的人群中。他们为他们自己的家庭、购物、聊天而快乐。就在那一刻,我也努力让自己变成他们中的一员。”
他似乎又找到了对抗现实的方向,想要重新去争取新的快乐。阿德里安并没有用道德或者法律去制裁他,他放了这个平凡小民一马,给了他微弱的希望之火,希望能照亮他未来的路,就像那个放弃了园雕梦的园丁、那个想要重新生活的艳星、那个拾起加油手套的中年女子、那个把感情诉诸信纸的孤苦母亲,还有那对在一次失败的演出后意外和解的父女。
他们并没有战胜生活和命运,他们也没能创造奇迹,但作为普罗大众的平凡一员,他们依然要借着微光,继续各自的生活,不是么?
好了,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我是陶朗歌,感谢大家收听,我们下期接着聊。
以及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在“看理想”APP上的《漫画实验室》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8分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中评多(277+)
- 赞(379+)
- 收费(599+)
- 快捷(261+)
- mobi(556+)
- 体验差(389+)
- 少量广告(62+)
- 内容完整(655+)
- 微信读书(316+)
下载评价
- 网友 国***舒: ( 2025-01-06 02:07:32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步***青: ( 2025-01-01 04:31:29 )
。。。。。好
- 网友 融***华: ( 2024-12-29 07:29:44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辛***玮: ( 2024-12-28 14:13:10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汪***豪: ( 2025-01-06 08:03:39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晏***媛: ( 2024-12-31 17:18:25 )
够人性化!
- 网友 冯***卉: ( 2024-12-14 09:14:06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马***偲: ( 2024-12-14 09:28:22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饶***丽: ( 2024-12-18 11:47:10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龚***湄: ( 2024-12-22 02:02:12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郗***兰: ( 2025-01-01 13:47:24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扈***洁: ( 2024-12-26 07:41:13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隗***杉: ( 2024-12-29 04:44:35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喜欢"【年末清仓】2010年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全程应试辅导精要(丛书)——证券投资分析"的人也看了
房地产投资信托法律制度研究 李智 著 法律出版社【无忧售后 放心购买】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2022版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历史人教版RJ部编版5年中考3年模拟初一7年级政治下册同步辅导资料练习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节目主持人导论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名校题库八年级上册数学真卷四川名校招生分班真题分类集训初中四川名校招生资料真卷名校考题成都名校专题集训一本全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Infants' Sense of People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乒乓球教程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安徽公务员考试中公2018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教材全真模拟预测试卷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行动者与系统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从零开始成人简谱电子琴教程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9787121205835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财税法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冰雪奇缘 闪耀的项链(2018年第6期)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公版·2018江西省“三支一扶”选拔招募考试专用教材:一本通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时光学】名校目标激励榜墙贴 讲解全国百余所优质目标大学教室班级墙布置挂图墙贴 (全套4张)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基本法规(2021年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4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8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6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