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婚姻家庭继承法/继续网络教育系列规划教材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5:45

婚姻家庭继承法/继续网络教育系列规划教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婚姻家庭继承法/继续网络教育系列规划教材精美图片
》婚姻家庭继承法/继续网络教育系列规划教材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婚姻家庭继承法/继续网络教育系列规划教材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043336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4.9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5:45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平黑 发布时间:2020-11-15 18:14:37

    有些书会让你感觉文字就只是单纯文字,没有额外意义;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助益

  • 作者:乡下来的一个屁 发布时间:2019-09-10 03:38:49

    在我大人看来有点意思的~不过似乎孩子不是很感兴趣

  • 作者:西帕克 发布时间:2018-01-29 09:05:21

    类型大混搭,非常放飞自我了!

  • 作者:徒然草* 发布时间:2022-12-23 16:12:35

    圆满完成陈老师布置的任务,还是感叹张老师的解释能力。什么时候陈老师也能让我们围坐一堂讨论案件啊,好向往这种学习方式。

  • 作者:徐五花 发布时间:2024-05-15 17:34:41

    上来就吃书。然后就是那种最劣质的流行科幻的惯常套路,反复而无意义的争夺战,永远能逃脱的主角,以及唐氏情侣的分手。再搭配上极端糟糕的外面人设定的引入,让这本书无疑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垃圾

  • 作者:渤海隆之 发布时间:2023-09-30 16:36:57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把人格的全部内容浓缩在这样一个焦点上,即一个人在做什么。


深度书评:

  • 科学有用的给人留好印象的秘诀

    作者:Serendipity 发布时间:2022-07-26 10:28:49

    每个人在观察别人的时候,都会存在偏见和误解。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是“认知吝啬鬼”。也就是说,人们为了尽力保存自己的认知能量,往往只思考他们感到必要的内容,不愿思考更多。

    获取别人好印象时要特别注意的三个透镜,分别是信任透镜、自我透镜和权势透镜,这三个透镜是对方观察你时会采用的方法。

    1. 信任透镜:

    观察者会采用信任透镜来确认你是否值得信任

    - 提高温暖值:人们都很需要那种“你在专注地听他们说话”的感觉,持续保持眼神交流、点头、微笑是三个重要指标。

    - 同理心:特效方法叫“不必要的道歉”,就是把“对不起”这句话当成对别人的困难感同身受,而不是真的做错了什么。

    - 适当谦虚,别人就会以积极的眼光看你,并提高20%好印象。自吹自擂则相反,切记自大。

    - 有权势的姿态:双腿分开,放松,双臂张开。

    - 多强调自己的潜力。

    - 适当幽默的人会有更好印象。

    总结:观察者会用所谓的信任透镜来判断你是否值得信任。表达温暖和展示能力,可以给别人留下宝贵的盟友印象。具体来讲,专注地倾听、表现同理心、首先信任别人是提高温暖值的方法;而显示你的意志力、适当谦虚、摆出有权势的姿势、多强调潜力可以展示出你的能力。

    2. 自我透镜:

    所谓自我透镜,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和增强观察者的自尊,让观察者在观察其他的人和事时,觉得自己更出类拔萃。研究证明,由于自我透镜的运行,大多数人都对自己保持总体上正面的看法,有相对较高的自尊。

    自尊的本质来源于比较。你需要评估自己是否会对观察者造成威胁,如果是,你应该谦虚,有意做一些事情降低你对观察者自尊的威胁。比如透露自己过去或现在面临的困难,体现脆弱的一面,这是让他减少戒备的好方法。(我也很惨)

    再比如,肯定对方,让对方感到自己的能干和重要。你可以公开赞赏或表扬,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表示肯定。

    注意,人在内心深处有一种隐藏的必需品叫“自我确认”。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表扬,在观察者看来是不值得表扬的内容,那么他反而会不舒服。所以,你的表扬一定要真实,要有直接的证据。

    总结:自尊来源于比较,对此你要保持谦虚,降低观察者的戒备;要多肯定其他观察者的才能和重要性,尽力寻找共性,营造“我们大家是一伙的”感觉。

    3. 权势透镜:

    所谓的权势透镜,给相对有权势的人来评估和观察,你对他是否有益、或者有用。这里所说的“权势”是个中性词,指的是对资源拥有控制权的一方,其实也就是“拥有主动性”的一方。

    这个权势是动态的和变化的。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某个特殊的场合,有的人比你有权势,但是在另一些场合,这种权势感就会消失。比如,你的老板只有在你想继续工作时才对你有权势。你决定辞职,那他的权势就消失了。如果你的老板非常希望你留下来,你就成了有权势的一方,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了。

    作者研究发现,只有当有权势者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发现关注你有助于他实现目标时,他才可以做到准确地观察你——因此在这个时候,你所展现出来的“有用性”最为关键。

    尽量体现出有用性:比如了解老板的需求和诉求,他目前面临什么工作阻碍,需要哪些工作成果,而你又能提供哪些切实可行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第二步,就是在老板给你主动布置任务前,提前预测他的需求,并提前做好准备,第一时间与对方的需要无缝链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引老板的关注。

    注意,这么做并不是要你向对方曲意逢迎、阿谀奉承——这种小聪明,也许能够满足老板暂时的虚荣心,然而最终会让你成为大家共同鄙视的对象,你的老板最终一定不会对你有什么好印象——这里说的是,你应该思考如何在工作中真正帮助他,成就他,协助他实现事业目标,只有这样,你们相互之间是一种真正的合作共赢,那么此时你展现出来的,才是一种真正的有用性。只有做到了互利和共赢,老板对于你的看法,一定会越来越好。

  • 行善是一种心态

    作者:一灯续日月 发布时间:2017-10-28 04:31:01

    梁其姿此书首先开始梳理贫贱观念自古以来的发展变化。同时界定自己要讨论的慈善组织——即非宗教的、宗族的,由地方精英所主导的慈善组织。作者前半部分从时间线梳理慈善组织的产生与发展。后半部分则从几个横截面讨论清代的慈善组织,如儒生化、小社区等。具体不再一一细讲。这里主要提出几个在阅读本书中产生的问题与感受。

          心态史的路径

          本书的题目叫做施善与教化。研究的是这样一种慈善机构,即非宗教性、非宗族性的。因为在对后两者来说,施善是一种固有的观念。作者所关心的是:普通士商是如何主动投入慈善的?那么不可避免地就涉及到这种类型的慈善机构所产生的原因。

          如果稍微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就会知道她于七十年代赴法留学。彼时正是心态史兴起并如日中天的时代。我们也可以查到她曾写过关于心态史的文章。对慈善机构产生原因的思考,也不免受此影响。作者否认单纯的经济、社会决定论。固然社会穷人过多以及有一部分人拥有建立慈善组织的财力是建立慈善组织的前提。但需要追问的是,这两个条件并不仅仅是明末才拥有。并且,慈善组织首先产生于最富裕的江南地区,而非更需要救助的地区。那么为什么偏偏是明末江南产生了这种类型的慈善组织?于是,作者试图从心态入手寻找原因。虽然她在这里用的词是观念。但毫无疑问,她讨论的是一种社会性的、结构性的观念,这恰是心态的特点。

          作者的着眼点是贫。她对关于贫的观念进行了一种长时段的梳理。并提出,在此前,贫仅仅作为一种差异而出现,而不含有一种负面价值。甚至如颜回这样的人,使得安贫乐道成为一种正面词汇。贫也与一些正面的道德结合在一起。然而到了晚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贫逐渐被赋予一种负面价值。在过去一些人虽然贫穷,但可以拥有一种“虽是陋室,唯吾独馨”的达观心态(当然,社会是否真的如此,还是这仅仅是作为上层的士大夫所期待的图景,是需要保持思考的)。到了晚明,情况出现了变化。贫穷逐渐被别人瞧不起,甚至自己也感到十分羞耻。作者举了一些例子,让人看了颇有同感。如唐甄观察到,为官之人如果因贿赂而致富:“谓之能吏。市人慕之,乡党尊之,教子弟者劝之。有为吏而廉者,出无舆,食无肉,衣无裘,谓之无能。市人贱之,乡党笑之,教子弟者戒之”。唐本身便是一个穷困的人,别人对他的观察是“往往阖门而卧,出则披败絮,蹒跚吴市中,入广座,终席不发一语。有进而与之言者,唯唯而已,不甚答”。毫无疑问,唐自己可能也认为穷困是一种羞耻的状态。毫无“斯是陋室,唯吾独馨”的达观心态。

          这种现象,使得传统价值出现了混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笑贫不笑娼”。进而带来的是身份混淆。就是说,如果一个士人因为贫穷而被嘲笑。那么,这并不仅仅是穷的问题。这同时意味着,士人独特的地位受到了动摇。于是他们就产生一种需求,那就是重新界定身份与价值。作者认为,这是陈龙正等人办同善会的一种心理需求。因为同善会并不是无差别的资助穷人。而是只资助特定的穷人。首先当然是贫困的士人、孝子、节妇等,之后是沦为乞丐的贫困老人。同时,同善会将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游手好闲等人排除在外。这无疑是一种重新界定价值的手段。并且,通过对贫困士人的资助,维护了他们的颜面,也维护了士人整体的地位。

          紧接着的明清易代却打破了这种形式。陈龙正等大儒同东林党有扯不清的关系。致使同善会在清代被禁止了(由于清代禁止结社)。于是梁其姿紧接着描写清初的另一种慈善组织——一种收养遗弃婴儿的组织——育婴会。育婴会的创办人主要是地方商人,不算作结社,于是保存下来,并且逐渐壮大。而到了清代中期,同善会重新产生,主导人变为了地方士绅。同时慈善组织开始官僚化。

          育婴会、同善会发展路线之差异

          在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无论从人员组成,还是组织性质,育婴会与同善会都是两种不同的机构。如果同善会的创立源于对身份混淆的担忧,需要重新界定价值。那么育婴会呢?在弃婴身上,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以及特定人群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创办人的身份。陈龙正等人身为大儒(或者说所谓上层士人),自然拥有一种界定价值的焦虑与责任感。而地方商人呢?他们对这个问题是没那么关心的。同时,新王朝建立,晚明身份混淆的现象与“笑贫不笑娼”的心态无疑是被抑制了。那么清初慈善组织壮大的根源是什么?

          再从时间线上观察,育婴会与同善会应当是同时产生的,他们分别由不同人群主导。同善会的创办人是上层士人,具有很浓厚的儒家观念。而育婴会则体现出一种佛家的价值。故而,这应当是两条不同的路线。作者将二者在时间线上衔接,似乎不妥。当然,作者也提到了富人的一种焦虑。就是认为突然发财不是一种好事,在过去的一种价值观中,暴富总意味着随时会失去。这可以是商人行善的一个动机。但是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是婴儿呢?

          或许,利用心态史的方法从婴儿入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似乎应该思考,婴儿在这一时期人们心中的形象产生什么变化?是否和过去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在这之后,同善会又重新出现。但这次的领导人则是地方绅士。那么,这个新的同善会同明末的同善会之间,又怎样的关系?它兴起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作者都没有详细讨论。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如育婴会、同善会这样的组织产生是一回事,逐渐壮大又是一回事。换句话说,产生的原因,并不意味着它会不断壮大。其壮大应该有某种特殊的根源。我们可以注意到,无论他们的救助对象是什么,这些慈善组织无疑有一种共同的理念——行善,这也是梁其姿在书中反复强调的概念。也就是说,慈善组织并不是一种为了救助被救助者的机构,它更多的用处在于实现士人行善的这一需求。这便解释了,为什么慈善组织是出现在最富裕的江南。在这个地区的被救助者无疑不是最多的。这里其实体现了一种作为心态的行善观念的兴起。行善本身成为士绅的一种需求。它作为一种价值被普遍接受,于是行善成为应有之事。那么,这一观念是如何诞生,又如何被接受的呢?这是需要我们继续思考的。

           清政府的控制力

           官方早在康熙时代,就已经注意到了育婴堂的存在。但仅仅是题了一幅字。而到了雍正时代,却下了一副圣旨,鼓励育婴堂,于是育婴堂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官僚化过程。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雍正心里,他认为育婴堂是妇人之慈。这就在我心里激起一个疑问。清代政府控制力的限度到底有多强?哪怕是一个“妇人之慈”的育婴堂,都已经渗透的如此全面。还是说,这个局面雍正自身是不清楚的,仅仅是因为育婴堂的逐渐壮大,自然引起了地方政府的注意,于是介入育婴堂的事务。与清政府的控制程度无关。

           有人或许会提到宋代政府。因为宋代的慈善组织是完全由官府控制,而不准民间插手。这里要注意到二者的区别,那就是于宋代政府而言,慈善是一种主动的行动,是他们认为一项颇为重要的事务。而到了清代,慈善是地方自发的,上层也不觉得多么重要,但还是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这二者之间体现的控制力度是不同的。

           或许之后的发展,可以让我们看出其控制力的某种限度。作者认为,在清代后期,慈善出现的新的趋势,那就是小社区化。也产生了一个机构,就是保婴会。一方面,育婴堂在逐渐腐化,县城育婴堂不能再起到作用。另一方面,遥远乡村的弃婴要送到育婴堂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于是保婴会应运而生,这意味着,他们的策略不再是拯救弃婴,而是针对贫穷的孕妇,给他们钱。阻止他们溺婴以及弃婴。同时,他们有了钱,亲生父母肯定对孩子更好,也解决了乳母的问题。这种小社区化使得慈善效率更高,因为深入社区(具体而言是村镇),知根知底,救助的是真正贫穷的人。同时也解决了运送婴儿,雇佣乳母,提供空间的问题。而这也意味着原先面对非社会化的婴儿的机构,开始面对具体社会情境中的一人。与之类似的施棺会,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态势。他们从给路边尸体提供棺材。发展到给具体社区中贫穷的人提供棺材。并且根据对方身份、道德的不同,给予不同质量的棺材。从一种无差别化的救助,转向维护与巩固社会秩序。

           这种社区化的行动,政府是插不上手的,同时县慈善组织官僚化后的腐败。似乎也意味着,清代官府的控制力度可以达到县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到此也无能为力了。

           育婴会、保婴会背后的城乡差异。

           与其说保婴会是育婴会更进一步的产物。不如说,他们是针对不同情况所采取的不同手段。正如小标题所说,他们之间的差别体现了城乡的差异。我们会倾向于将保婴会当做育婴会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如此。二者面对的状况有所不同。保婴会面对的是封闭的乡村,而育婴会则面对开放的城市。乡村是一个封闭性很强的地方。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家都很熟悉,一个陌生人进来都会引起警惕,每家每户都知根知底。于是在这里,弃婴是较难存在的。因为谁家生孩子,大家都知道,你扔在村里,都知道是你的,立刻就会给你送回来。于是,他们所能采取的办法只能是两个。一个是将孩子溺死,一个是将孩子送入城中遗弃。这种情况注定了育婴会是无法存在的。因为育婴会更多针对弃婴。于是,保婴会这种针对溺婴的机构也就在乡村产生。同样的道理,城市是开放的,鱼龙混杂,流动性强。这种特性,使得弃婴成为可能。于是也就产生了育婴堂这种机构。当然,尽管育婴会和保婴会在形式上可以平行,但从城市到城乡兼顾无疑是一种发展。

           公私之别——维护秩序与坚守堡垒。

           在结尾,作者讨论了与公共空间相关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公民社会的问题,并回应了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些问题。但在这里要注意一点就是,他们讨论的对公共空间的界定是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范围。或者说家庭与国家之间的范围。这种公私区分的特点在于,回到家里,是我的私人空间,我可以做很多私人的事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出了家门,则是一种公共的范围,就要注重一种公共的活动。

           很明显,这是一种基于个体主义的区分。是一种非常现代的分法。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这么浓厚的个人意识,公私的定义自然也有所不同(这里是用冯筱才老师的说法)。在古代,私更接近于宗族,或者说梁在这里提到的“小社区”。我们也可以看到,小社会同宗族有非常类似的特点。社会与其说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空间,不如说是小社区与国家之间的空间。那么所谓的公共空间,无疑意味着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互动,而不应着眼于个人身上。当然城市会所有不同。但也是由一个个小群体组成,而非个人。

           例如,书中提到,育婴堂地产的产权是比较模糊的。我们过去往往会将之归为公共财产。其实,如果用这个角度看就很明确。这其实是一种私人财产,但并不是属于个人的,而是某一小群体的。里面确实也会存在一些争端,比如有些人想从中获利。但有一点很明确,就是它不属于国家,不属于国家意义上的公共财产。(这亦是冯老师观点)

           那么就需要重新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小社区到底是不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呢?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不如说是对最后堡垒的坚守。换句话说,社区不等于社会。

           在过去,施棺会、育婴堂是一视同仁的。这意味着同不同群体的接触,对不同群体的施救,这无疑是一种社会性的、公共性的行为。而到了小社区阶段,他们针对的社区,更多是自己人,也就是公共的意义消失了。当然,县城里的施棺会、育婴堂还是存在的,但我们知道,他们很多已经腐化了,很难发挥原有功能。

           有人会说,救社区的人也是人,而且效率更高,为什么不是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因为,当慈善活动针对社区时,自然有了一种社会性的区分。就像梁所说的那样,救满足一定道德标准的人。但问题在于,剩下的那部分人怎么办?他们可能就会离开社区,成为流民。更进一步说,广大的流民谁来救、这不在社区管辖的范围内。他们恰恰被社区排除。然而,对社会秩序产生威胁的,不是社区里“应该救”的那部分穷人,而是被排斥在外的那部分人(包括流民,以及在社区中所谓不孝不悌,游手好闲不被接济的人)。也就是说,小社区恰恰救助的是不会影响社会秩序的人,反而是害怕他们被外界影响,瓦解整个社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县城育婴堂的腐化,意味着对社会秩序的无力挽回,流民问题难以解决,社会秩序面临崩溃,价值也面临崩溃,甚至影响到小社区内部的共同价值与秩序。使得他们不得不巩固。那么慈善组织小社区化的转向,与其说是巩固社会秩序,不如说是坚守最后的堡垒,对社会问题无能为力的表现。

           与下层如何互动?

           作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善的一方,这些人通过行善来贯彻自己的理念,来教化民众。这是本书的侧重点,写的也是这个主题。自然是不需要谈太多与下层的互动的,也不需要谈太多慈善行动的具体情况。但这不意味着作者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虽然着墨不多,但也明确提到。慈善组织有一个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过程。其实就是指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就是落实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所以这本身不算作者的问题。

           但作为读者,与下层的互动无疑会引起人的好奇。比如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育婴会是需要乳母的,那么这些乳母是从哪里来呢?他们的孩子又会怎么样呢?再比如,书中提到,一些父母因为暂时没钱,不得不弃婴,但是弃婴的同时,会写上婴儿的名字与生辰八字。那么,当亲生父母来领养,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书中也有提到,父母对于溺婴并不是无动于衷的,也不是习以为常的。但是村里人对溺婴有什么看法?他们是习以为常?还是会采取某种措施?这都是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未必能找到相关的史料,却值得思考。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格式多(114+)
  • 购买多(138+)
  • 体验好(95+)
  • 下载快(613+)
  • 值得下载(190+)
  • 内容完整(171+)

下载评价

  • 网友 冷***洁: ( 2025-01-08 01:52:24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龚***湄: ( 2024-12-22 19:07:41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宫***凡: ( 2025-01-02 17:46:13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孙***夏: ( 2025-01-02 11:08:19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常***翠: ( 2024-12-26 19:27:52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马***偲: ( 2024-12-17 19:33:02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孙***美: ( 2024-12-25 02:48:41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曾***玉: ( 2024-12-25 05:48:33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寇***音: ( 2024-12-28 04:26:24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曾***文: ( 2024-12-16 12:00:43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饶***丽: ( 2024-12-17 01:54:51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康***溪: ( 2024-12-25 15:31:49 )

    强烈推荐!!!

  • 网友 权***颜: ( 2024-12-19 11:21:30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扈***洁: ( 2024-12-13 22:28:17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屠***好: ( 2024-12-13 06:19:51 )

    还行吧。

  • 网友 戈***玉: ( 2024-12-10 12:09:04 )

    特别棒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