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和他的作品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老舍和他的作品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老北京胡同里走出的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
用一碗豆汁儿破解老舍之味
江湖客致意漂泊者
——要谈老舍,我有“资格”——
......................
※编辑推荐※
1973年到1975年,遍寻英美图书馆,爬梳文献写就
绝版书整装重启,首次曝光曾被遗漏收录的《明报月刊》连载末章
本书是电影导演胡金铨对老舍生平、文学作品、文艺活动的叙述和研究。
◎ 形象生动,老舍这一辈子:学生时代并非学霸、当“公务员”不太习惯、国外生活颇感苦恼、被母催婚大龄成家、明星教授备受追捧、编辑求稿逼到崩溃、辞职创作念头反复、主持“文协”有勇有谋……
◎ 串联作品,阐述老舍笔下人物的行为方式和作家自身的人生哲学之间的互文性关联。
◎ 梳理详细,涵盖范围从小说、杂文、诗文到创作理论、翻译作品,亦包括对出版情况、英日译本和相关评论文章的说明。
◎ 评析独到,对作品“完全是个人主观的看法”“立论只凭个人好恶”,得以一窥“老北京”胡金铨导演的阅读趣味和所受艺术影响。
◇◆◇
胡金铨为何写老舍?
胡金铨研究老舍的前因后果,在其生前唯一口述自传《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中有所交代。他喜欢看老舍的小说,在为导演处女作《大地儿女》创作剧本时,“有小部分是从老舍的《火葬》中获得灵感的”,而且“从《四世同堂》也拿了一部分过来”。胡金铨还曾想过和李翰祥一起,将《四世同堂》拍成电影,可惜碍于原著的篇幅没能拍成。
胡金铨真正动笔做老舍研究,则源于一个偶然的契机。他看到香港杂志《明报月刊》上刊出有关老舍的文章,反馈给总编辑胡菊人说:“这文章很多错处。”胡总编趁势向胡导演邀稿,于是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开了连载专栏来讲老舍生平和创作,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除了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带来动力外,“写这些文章还有一个理由,那是因为老舍自杀而死,但当中的经过不太清楚,我想了解真相,所以执笔写那些文章。”不过胡金铨对老舍人生的记述,包含的是老舍的出生、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尚未涉及到老舍去世的六十年代,个中原因今日已不得而知,但从其对老舍个性和处世哲学的总结中,我们也许能对胡金铨未解答的疑问有所领会。
◇◆◇
胡金铨语录
“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很多有钱的北京人不喝)。根据我的理论:能喝豆汁儿才能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
“‘小窝头’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北京小市民的特点是本分、窝囊、有正义感,但好耍小心眼、自私、好面子,在适当的情形下也帮助别人。做事任劳任怨,但无进取心。无论在哪方面都没有惊人的成就,可也不作大恶。老舍具备了这些特性。”
......................
※名人推荐※
这本老舍专著也可用作老舍研究资料(生平、创作、翻译研究)用。对1970年代以前之欧美日研究专著与翻译之评介,甚为宝贵,且是早期从文学价值来评论老舍的少数好著述。
——王润华(前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老舍小说新论》
在海内外众多研究老舍的著作中,著名武侠片导演胡金铨1977年所写的《老舍和他的作品》 是很特殊的一本。因为文学家评论电影素来并不稀罕,而反过来电影家研究文学并能著书立说的就不多见了。这两位文艺大家虽年纪相隔了一代,但因都是地道的北京人,文字中多少都有些相似的幽默爽朗之气。胡金铨说,要想具备研究老舍的资格,首先得能喝“豆汁儿”。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而“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能喝“豆汁儿”才能明白他的“哏”,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其次,“研究老舍,还必须知道仿膳的‘小窝头’不是栗子面做的”。1950年5月北京“文代会”期间,老舍曾在北海仿膳给与会代表讲慈禧和栗子面小窝头的故事。胡金铨根据后来公布的菜谱写了这句话,其潜台词就是说,小窝头这东西虽据传慈禧曾经吃过,1925年赵仁斋在北海创办仿膳时也卖过它,可终究并非什么金贵的稀罕物。然而1955年仿膳被收归国有,次年10月1日在国庆招待外宾的晚宴上,仿膳提供了四千个小窝头,让它一时扬名海外。由此,胡金铨不无感慨地写道:“‘小窝头’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沙丹(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策展人),《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
豆汁儿叫他难忘。他曾经研究过老舍,写过《老舍和他的作品》。梁实秋说,胡在书中一开头就写,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真是地道北平人才说得出这样的话。
胡金铨写老舍不是无缘无故的。其间的连接点,当然是故乡北京。北岛在洛杉矶认识他,发现他能说一口地道的京片子,“那是没有经过革命风暴污染的京片子,会让人唤起一种比乡愁更加悠远的记忆。”
说到故乡北京,他的感情却颇为复杂。在《他乡与故乡》中他写道:“也是在‘旧社会’,有这么个说法:世界上有两个都市是‘流沙’,就是北京和巴黎;只要你在这两地方住上几年,就不想搬了。说北京和巴黎像‘流沙’,是形容这两个都市迷人的地方,要慢慢地体会,时间长了,你就爱上她了。越陷越深,终于老死斯土。这种说法是对‘外地人’而言,像我这种在北京土生士长的人,并没有这种感觉,而且很厌倦那种死气沉沉的环境,时时想冲出去。”他冲了出去,这一出去故乡就成为天涯,远隔着千山万水。他从此没有回来过。晚年有人问他乡关何处,他或曰香港或曰洛杉矶,单单不提北京。伤心世变,北京,还是形诸梦寐的好。
——周成林(独立作家、译者,译有《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胡不归——胡金铨二三事》
......................
※内容简介※
老舍和胡金铨都是老北京人,都爱好书画曲艺、民俗文化。作为同乡,胡金铨喜欢读老舍的小说,创作电影时也曾受其影响。1973年到1975年,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发表了研究老舍的系列文章,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本书是胡金铨对老舍生平、作品和文艺活动的梳理,从老舍的出生起笔,详述其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胡金铨认为老舍具有北京小市民的特点——“安于现状,不做过激的事情”,他称之为“北京(骨泉)人”。这种个性影响了老舍的为人处世,也在其笔下人物的身上得到展现。书中所引资料包括老舍的自述、友人的回忆和其他发表于世界各地报刊上的文章等等,由胡金铨走访英美大学图书馆调查整理而成。
擅拍武侠电影的胡金铨,银幕内外都处于行走的旅途中,老舍在其笔下也有了漂泊者的形象。以故乡北京为连接点,“走”成为这两位大师人生轨迹的关键词,其间的艺术影响和气韵传承可以借本书一窥。
注:(骨泉),读“sónɡ”,异体字,同“㞞”。
书籍目录:
自序 不成问题的问题
第一章
老舍的出生/ 庆贺新春叫“庆春”/ 其他名号
第二章
父亲殉了大清朝/ 母亲挑起养家重担/ 幼时的穷困/“北京(骨泉)人”
第三章
入小学堂/ 北京孩子的生活/ 不十分用功的学生
第四章
母亲的影响/ 在“北师”/ 对清朝倒台的兴奋/ 新希望趋于幻灭
第五章
时局像“走马灯”/ 当小学校长/ 没在“五四运动”里面/ 不做“过激的事情”/“理想公民”
第六章
“小教育官儿”/ 写《老张的哲学》的材料/ 去南开中学教国文/ 文化界的热闹/ 从津返京,生活复窘/ 读英文认识艾温士教授
第七章
二十七岁赴英/ 伦敦大学东方学院/ 中国语讲师的工作/ 本薪与“外快”
第八章
初到伦敦/ 租房经历/ 莫逆之交艾支顿/ 从不提合译《金瓶梅》/ 搬到学生公寓受罪又受气/ 房东太太的女儿
第九章
英国人不注重“吃”的原因/ 《二马》里刻画的英国人/ 失业和学非所用的本地人/ 身在番邦,心怀祖国/ 国内的变化/ 严肃的“私生活”
第十章
开始创作的动机/ 极喜欢读狄更斯的作品/“学贯中西”“靠得住”/ 中国旧小说和地方曲艺的影响/ 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二十三,罗成关”/ 定亲退婚“遭大难”/ 《老张》投稿经过的几种说法
第十一章
处女作轰动文坛/“文学研究会”/ 《赵子曰》/ 革命行动最大的好处是“不用上课”/“赵子曰”式的青年
第十二章
以英国为背景的《二马》/ 告别伦敦,游览欧洲大陆/ 《二马》和巴黎/ 坐上法国邮轮去新加坡 / 喜欢夸大自己的穷困
第十三章
第四部小说《大概如此》胎死腹中/ 比较东西方社会,思想上起了变化/ 离开欧洲前后的中外时局
第十四章
放弃写“华侨奋斗史”一类的故事/ 《小坡的故事》/ 辛苦的创作过程/ 在新加坡住了半年
第十五章
被催婚/ 和胡絜青成家/ 几桩“罗曼史”/ 梅花与初恋/ 道路传闻的“一段情”
第十六章
被聘为教授/ 初到济南的失望/ 一生较好的一段时光/ 山东的政治空气
第十七章
齐鲁大学的历史/ 讲课非常“叫座”/“能说会道”带来的“明星感”/ 和冯玉祥拉上关系/“温和”的“反对派”/ 喜欢“耍滑稽”而丢了教职
第十八章
一生创作最旺盛的时期/ 影响写作情绪的三大因素/ 时局:大动荡时期/ 文艺思潮:左、中、右各派的“争鸣齐放”/“三十年代文艺”/ 始终保持“散淡的人”的立场/ 写闲适性的文章
第十九章
供求需要,大力增产/ 写短篇应付各杂志编辑/ 教书和写作在时间上起了冲突/ 卖文无法糊口,重操粉笔生涯/ 《磕头了》
第二十章
长篇小说:《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 / 短篇小说/其他创作
第二十一章
重操旧业/ 好友白涤洲病逝/ 搬到“洋气”的青岛/ 衣、食、住、行、玩
第二十二章
山东大学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上任于青黄不接之际/ 和在“齐鲁”时一样受学生欢迎 /“议和会”/ 辞掉教职,专心写作/ 只有买画舍得花钱
第二十三章
日本对中国节节进逼/ 炮火中的济南/ 以文艺的力量参加抗日/ 只身南下去武汉/ 住进冯玉祥家/ 武汉三镇所见
第二十四章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领导权”落到“散淡的人”身上/“文协”的周转/ 开理事会借“大头儿”们请吃饭举行/“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第二十五章
对“文协”的两大贡献/ 推行通俗读物/ 大量的创作:“旧瓶装新酒”
第二十六章
“文协”会刊《抗战文艺》/“文艺与抗战有无关系”的笔墨官司/ 梁实秋的“与抗战无关论”/ 为《抗战文艺》写的文章/ 附文:“文协”致《中央日报》的公开信
第二十七章
全副精神放在“文协”上/“巧妇作成无米炊”/ 日机轰炸下坐船去重庆/“通俗文艺讲习所”/“作家战地访问团”
第二十八章
第一个话剧剧本《残雾》/ 重庆的“五·三、五·四”大轰炸/“文协”同人躲警报/《抗战文艺》陷于极端的困境
第二十九章
“前线慰劳团”/ 长诗《剑北篇》及自我批评/ 用“辙”多,朗诵效果比默读好
第三十章
“保障作家生活运动”/ 要求提高稿费,忠实支付版税/ 成立“救济贫病作家基金”
出版后记
作者介绍:
胡金铨,电影导演。1932年生于北京,1949年移居香港。初入电影界曾担任美术助理及演员,1965年在邵氏电影公司自编自导了处女作《大地儿女》,创作该片剧本时从老舍作品《火葬》《四世同堂》中汲取了灵感。电影代表作有:《侠女》《大醉侠》《龙门客栈》《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山中传奇》等。其中《侠女》获得第28届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由此将华语武侠电影推广到全世界,也令胡金铨成为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瞩目的华人导演。1997年因心脏手术失败在台湾逝世,生前唯一口述自传为《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并留下《胡金铨谈电影》《胡金铨随笔》等文集。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老北京胡同里走出的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
用一碗豆汁儿破解老舍之味
江湖客致意漂泊者
——要谈老舍,我有“资格”——
......................
※编辑推荐※
1973年到1975年,遍寻英美图书馆,爬梳文献写就
绝版书整装重启,首次曝光曾被遗漏收录的《明报月刊》连载末章
本书是电影导演胡金铨对老舍生平、文学作品、文艺活动的叙述和研究。
◎ 形象生动,老舍这一辈子:学生时代并非学霸、当“公务员”不太习惯、国外生活颇感苦恼、被母催婚大龄成家、明星教授备受追捧、编辑求稿逼到崩溃、辞职创作念头反复、主持“文协”有勇有谋……
◎ 串联作品,阐述老舍笔下人物的行为方式和作家自身的人生哲学之间的互文性关联。
◎ 梳理详细,涵盖范围从小说、杂文、诗文到创作理论、翻译作品,亦包括对出版情况、英日译本和相关评论文章的说明。
◎ 评析独到,对作品“完全是个人主观的看法”“立论只凭个人好恶”,得以一窥“老北京”胡金铨导演的阅读趣味和所受艺术影响。
◇◆◇
胡金铨为何写老舍?
胡金铨研究老舍的前因后果,在其生前唯一口述自传《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中有所交代。他喜欢看老舍的小说,在为导演处女作《大地儿女》创作剧本时,“有小部分是从老舍的《火葬》中获得灵感的”,而且“从《四世同堂》也拿了一部分过来”。胡金铨还曾想过和李翰祥一起,将《四世同堂》拍成电影,可惜碍于原著的篇幅没能拍成。
胡金铨真正动笔做老舍研究,则源于一个偶然的契机。他看到香港杂志《明报月刊》上刊出有关老舍的文章,反馈给总编辑胡菊人说:“这文章很多错处。”胡总编趁势向胡导演邀稿,于是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开了连载专栏来讲老舍生平和创作,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除了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带来动力外,“写这些文章还有一个理由,那是因为老舍自杀而死,但当中的经过不太清楚,我想了解真相,所以执笔写那些文章。”不过胡金铨对老舍人生的记述,包含的是老舍的出生、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尚未涉及到老舍去世的六十年代,个中原因今日已不得而知,但从其对老舍个性和处世哲学的总结中,我们也许能对胡金铨未解答的疑问有所领会。
◇◆◇
胡金铨语录
“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很多有钱的北京人不喝)。根据我的理论:能喝豆汁儿才能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
“‘小窝头’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北京小市民的特点是本分、窝囊、有正义感,但好耍小心眼、自私、好面子,在适当的情形下也帮助别人。做事任劳任怨,但无进取心。无论在哪方面都没有惊人的成就,可也不作大恶。老舍具备了这些特性。”
......................
※名人推荐※
这本老舍专著也可用作老舍研究资料(生平、创作、翻译研究)用。对1970年代以前之欧美日研究专著与翻译之评介,甚为宝贵,且是早期从文学价值来评论老舍的少数好著述。
——王润华(前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老舍小说新论》
在海内外众多研究老舍的著作中,著名武侠片导演胡金铨1977年所写的《老舍和他的作品》 是很特殊的一本。因为文学家评论电影素来并不稀罕,而反过来电影家研究文学并能著书立说的就不多见了。这两位文艺大家虽年纪相隔了一代,但因都是地道的北京人,文字中多少都有些相似的幽默爽朗之气。胡金铨说,要想具备研究老舍的资格,首先得能喝“豆汁儿”。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而“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能喝“豆汁儿”才能明白他的“哏”,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其次,“研究老舍,还必须知道仿膳的‘小窝头’不是栗子面做的”。1950年5月北京“文代会”期间,老舍曾在北海仿膳给与会代表讲慈禧和栗子面小窝头的故事。胡金铨根据后来公布的菜谱写了这句话,其潜台词就是说,小窝头这东西虽据传慈禧曾经吃过,1925年赵仁斋在北海创办仿膳时也卖过它,可终究并非什么金贵的稀罕物。然而1955年仿膳被收归国有,次年10月1日在国庆招待外宾的晚宴上,仿膳提供了四千个小窝头,让它一时扬名海外。由此,胡金铨不无感慨地写道:“‘小窝头’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沙丹(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策展人),《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
豆汁儿叫他难忘。他曾经研究过老舍,写过《老舍和他的作品》。梁实秋说,胡在书中一开头就写,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真是地道北平人才说得出这样的话。
胡金铨写老舍不是无缘无故的。其间的连接点,当然是故乡北京。北岛在洛杉矶认识他,发现他能说一口地道的京片子,“那是没有经过革命风暴污染的京片子,会让人唤起一种比乡愁更加悠远的记忆。”
说到故乡北京,他的感情却颇为复杂。在《他乡与故乡》中他写道:“也是在‘旧社会’,有这么个说法:世界上有两个都市是‘流沙’,就是北京和巴黎;只要你在这两地方住上几年,就不想搬了。说北京和巴黎像‘流沙’,是形容这两个都市迷人的地方,要慢慢地体会,时间长了,你就爱上她了。越陷越深,终于老死斯土。这种说法是对‘外地人’而言,像我这种在北京土生士长的人,并没有这种感觉,而且很厌倦那种死气沉沉的环境,时时想冲出去。”他冲了出去,这一出去故乡就成为天涯,远隔着千山万水。他从此没有回来过。晚年有人问他乡关何处,他或曰香港或曰洛杉矶,单单不提北京。伤心世变,北京,还是形诸梦寐的好。
——周成林(独立作家、译者,译有《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胡不归——胡金铨二三事》
......................
※内容简介※
老舍和胡金铨都是老北京人,都爱好书画曲艺、民俗文化。作为同乡,胡金铨喜欢读老舍的小说,创作电影时也曾受其影响。1973年到1975年,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发表了研究老舍的系列文章,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本书是胡金铨对老舍生平、作品和文艺活动的梳理,从老舍的出生起笔,详述其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胡金铨认为老舍具有北京小市民的特点——“安于现状,不做过激的事情”,他称之为“北京(骨泉)人”。这种个性影响了老舍的为人处世,也在其笔下人物的身上得到展现。书中所引资料包括老舍的自述、友人的回忆和其他发表于世界各地报刊上的文章等等,由胡金铨走访英美大学图书馆调查整理而成。
擅拍武侠电影的胡金铨,银幕内外都处于行走的旅途中,老舍在其笔下也有了漂泊者的形象。以故乡北京为连接点,“走”成为这两位大师人生轨迹的关键词,其间的艺术影响和气韵传承可以借本书一窥。
注:(骨泉),读“sónɡ”,异体字,同“㞞”。
精彩短评:
作者:穿山 发布时间:2018-10-24 23:46:28
粉丝胡金铨写老舍还是很有批判性的,把握住其“北京怂人”的核心个性,快意江湖的武侠片导演来细究文豪为人处世的妥协性,有种扭结背反的微妙意味;老舍这一辈子被写得活灵活现,和老妈抗争反催婚,求编辑别再约稿、怒而登报发《磕头了》,当“青椒”骂不好好备课的老师“温故而支薪”……胡导净说大实话,对老舍了解不多的人也会觉得有趣吧!以及这书写于73-75年,77年香港首版,老舍66年投湖78年平反,中间文革那些年就问谁敢写他吧?胡金铨这是天高皇帝远,人在港没在怕,和同时代的书(大陆80年代才研究)意识形态方面赢了。绿护封+灰内封=豆汁儿色(老舍研究起点),腰封小图案是海外旅居的江湖之远与文联主席的庙堂之高,尽皆化作烟云随飞鸟散;书名书法介乎隶书与魏碑之间,也是老舍最喜欢用的字体,圆润端正中庸,“字如其人”。
作者:风间隼 发布时间:2018-11-13 23:47:18
大师写大师,笔下有老北京人的默契,也有理工男的缜密细致。却不无原则吹捧,说老舍是“北京怂人”,作品有时多而滥,诗歌和戏剧都非拿手,相当客观。可惜只写到三十年代末,很想知道胡对老舍之死的看法。
作者:奇爱博士 发布时间:2018-11-07 08:38:25
几年前向后浪出版公司推荐了这个选题,建议重新出版这本著作。后浪果然是行动派,如今胡金铨这本《老舍和他的作品》重新出版,还重新补齐了1977年版原著中没有收录的最后一章。中国的文人导演不多,胡金铨就是一个。写这本书,他去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等众多地方查阅了大量资料,态度很严谨,对传主更是感情深厚。
作者:狗头桑 发布时间:2020-02-21 11:16:46
2020.02.11(卷一)最初闲来无事,翻看了第一个故事三国分晋,被其中“以礼代制”的思路所震慑到,然后便趁机会一路读下去,我以为经过前汉演义和东周列国志的洗礼,在看这种古体文言已经没问题了,我还是太天真,自己选的书,跪着也要读完,虽然趋吕复刘我看了好几遍才理清,但是书中众多故事非常给予启发。不过话说虽是节选,但汉昭帝和昌邑王中间或者每个君王是否有头有尾衔接下啊可能会更好。本书从战国开始节选,春秋的部分缺乏,加以近期对儒家颇有看法,所以蛮喜欢这段百家争鸣的历史的,还好是文言和释文对照,我先顺着看下去吧02/17(卷二)要不是三国时期的诸多老友出来救场,汉朝后期的那几个小兔崽子能把你给气死02/21(卷三)唐太宗要是没篡改历史,我特么把书生吃了03/05(卷四)五代十国列在大唐盛世里真讽刺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18 17:05:46
太好看了,读起来就停不下来!北京人的“性格天花板”在老舍身上展现得真是淋漓尽致了!
作者:齐物秋水 发布时间:2018-11-08 15:07:03
较简明的老舍传,止于抗战结束之时,可能是其后的传主资料收集不易,内地封锁,难以看全,而头几十年,既有老舍个人自述,也有大量民国报刊可资参考。胡金铨电影,除他自陈的《大地儿女》受老舍《四世同堂》《火葬》的启发,我看他的《龙门客栈》《迎春阁之风波》,总感觉有《茶馆》的影子,那种固定空间来来往往各色人物轮番登场的众生相。(最早知道这本书是读董桥的文章,说在伦敦遇到胡金铨,胡在图书馆搜集材料写老舍。)
深度书评:
《老舍和他的作品》:战火纷飞,笔墨生根
作者:倾若尘 发布时间:2018-11-06 17:03:38
老舍和他的作品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战争的残酷,血流成河的无助,我们都不曾经历。或许对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日本侵华是最接近的。那些教科书中的文字,长辈口中的言传,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屈辱的,硝烟弥漫的历史。
从清政府的覆灭,到民国时期的兴起,再到日本侵华,国共内战·····中华民族经受的创伤不是教科书中几行文字可以描绘的,也不是长辈们的三言两语可以呈现的。那段历史,血泪史几个字远远不够。
但是这个时期,依旧诞生了无数的作家。乱世出英雄,同样的也出文人作家。他们或许拿不动枪,扛不动炮,但是依旧可以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比如鲁迅、丁玲、萧红、戴望舒,当然还有老舍。
其实对于老舍,知道的不过是原名叫舒庆春,写过《骆驼祥子》《济南的冬天》,当然还有著名的《四世同堂》。而当我读完《老舍和他的作品》时,对于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作者胡金铨,电影导演,代表作有《侠女》《大醉侠》《龙门客栈》等等。
其实对于我来说,不管是人物传记,还是作品解析,喜欢读的都是语言优美华丽,感情真挚细腻的文章。比如朱云乔的《烟雨孤鸿》(民国才子的情与往事)、《流年碎影》(民国才女的爱与忧伤),又比如晓松溪月的《我愿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戴望舒传)、《爱自己一切都是自由的》(萧红的倾城往事)等等,毫无疑问,他们的作品都属于文笔特别优美,辞藻特别华丽的类型。而胡金铨的这本书,算是我印象中第一本娓娓道来,不夹杂个人主观臆断的著作。当我翻至最后一页时,意犹未尽之感充斥在心间,久久挥之不去,甚至询问自己“结束了”,恨不得翻开书本,重新再读一遍。
这本书涵盖了老舍先生的半世流离,从他呱呱坠地,直到抗战胜利,到了美国。收到书时,封面上的几个字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深深的印刻在了脑海里:江湖客致意漂泊客。胡金铨说:“我要谈老舍,我有资格。”
对于资格,他是这样解答的:先要能喝“豆汁儿”,必须知道“仿膳”的“小窝头”不是栗子面做的、要懂得北京话里的神韵,了解他的幽默,最好看过他大部分作品。为了给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老舍,他去过伦敦的东方图书馆、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的现代图书馆、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等地方,调查了许多的资料。这样的一部作品,怎么会不让人惊艳?又怎会让人失望?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在菜市口被砍了头。腊月二十三,祭灶日,老舍在这一天出生。舒庆春,取之庆贺新春之意。老舍是旗人,祖辈们清政府的“从龙之士”,只是到了清末,都成了破落户,家境并不富裕。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父亲也在这场灾难中被烧死。这一变故对于老舍他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伤口上撒盐。一家人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母亲的肩上。那个时候到底有多贫穷,作者给我们列举了老舍的文章,让老舍的文字告诉我们当时的状况,绝不是胡金铨信口胡说的。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做了临时大总统,废除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一九一二年,大总统换成了袁世凯,老舍考进了祖家街的北京市立第三中学,这一年,他十四岁。
政治上的巨变,对老百姓的生活并无影响,因为他们在意的只是温饱问题。当最基本的生存都保证不了的时候,谁还会有精力去想别的。当然,老舍也是老百姓中的一员。时局的瞬息万变,没有影响到老舍的求学生活。他十七岁那年,便当上了小学校长。他万份珍惜这份工作,也终于从母亲手中接过了家庭的重担。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浪潮席卷了全国。多少学生,多少文人都加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老舍说他是一个旁观者,对他影响不大。但是作者不这样认为,他是这样说的: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面临这么大的一个运动,当然不会无动于衷。我看,主要是为了生活,为了得来不易的职位,不能凭一时的冲动,就把饭碗砸碎。
作者在本书中,对老舍的定位是北京小市民,特点是:本分,窝囊,有正义感,但好耍小心眼,自私好面子,做事任劳任怨。当然这个评价不是他信口开河,而是根据老舍的作品,还是经历的事件,推敲而来,是有迹可循的。比如五四运动时期的他,又比如去到英国的他。
一九二四年,老舍到了英国。这一年,他二十七岁。刚到英国时,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气候各异,再加上生活贫瘠,他过得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异常艰难。他不像徐志摩等人,有雄厚的资产作为强有力的后盾,可以在国外风花雪月,吟诗作对。他不但要担负自己,甚至还要贴补家里。
半年后,生活工作都逐渐上了轨道。思家的情绪开始在心间蔓延,国内的人,国内的事,国内的一切都牵绕着他的心。他需要发泄,他是文人,是老师,所以把所有的思绪都诉诸在笔尖,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之路。当然,让他走上这条路的不单单是思家和发泄,作者给我们罗列了七条因素。
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完成了第一步作品《老张的哲学》,这部作品发表后,特别受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也奠定了老舍在文坛的地位,开辟了他成为职业作家的道路。
一九三〇年,老舍结束了在外的旅程,回到了老家。冬天,他与新婚妻子胡絜青到了济南。对于到了济南后道路,作者是这样写的:特点是晴日扬灰,雨天和泥。功能是行人跌跤,车马颠簸。看到这几句话,我忍不住笑出了声,这样的道路其实大多数人都见过,也走过。对于老舍来说,应该是破天荒头一次。
作者说,这一段时期是老舍创作最旺盛的时期。想想也是,教书的工作,世外桃源般的住所,还有娇妻陪伴在侧,当然会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了。当然这样讲太过于片面了,作者是这样说,影响他写作情绪有三个重要因素:时局、文艺思潮、生活环境等。
当然老舍也经历过一段痛苦的时光,虽着她声名鹊起,无数的征稿像雪花般向他飞来。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觉得对不起文艺,可是钱和朋友也是不可得罪的。工作,写作,作业·····各种各样的纷杂,让他痛苦不堪。一九三四年,他离开了济南。这一时期,他写了很多言不由衷的作品,量多而质杂。作者甚至给我们罗列了这时期的一些作品目录,每篇写作的背景故事,还有主要内容,都做了详尽的描述。不得不叹服他的用心良苦。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一个多月后,他再次到了济南,被齐鲁大学聘为教授。十月,战火蔓延到济南,学校全部停顿,教员们也没有了薪资。老舍看见了伤兵的惨状,灾民的困苦,战士的浴血奋战,也看见了各界抗日情绪的高涨。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也必须走出书斋,拿出手中的笔,以文艺的方式去参加抗战。
此时的他,不再是胆小怕事的人,也不是偏安一隅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觉醒。一九三八年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老舍是发起人之一,也是筹备委员。作者说:老舍对文协有两大贡献,促进作家们的团结和推行通俗读物。这跟他的小市民形象,老好人脱不了关系,就是他这样的性格,才能在各方势力下游走,各不得罪,别人也会顾惜他的面子,团结一致。
这些话随口一说很容易,但是对于老舍来说,付出了很多。除了调节关系外,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的短缺、硝烟的弥漫等等。不过还好,在老舍和众人的努力下,困难迭生,但也一步一步的克服了。他们还选出了三十三个人,组成了编辑委员会,筹备了出版会刊《抗战文艺》,指引人们前进。
老舍同样拿起手中的笔,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让笔墨化成了一把把利剑,刺伤了敌人,也刺痛了国人麻木的心;他也让笔墨化成了一座座灯塔,模糊了敌人的目光,照亮了国人前行的路。他让笔墨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棵棵参天大树,给昏沉的脑子带来了清凉。
跟随作者的脚步,从老舍的作品中,看他一步步的从一个北京小市民,成长为了一个身负盛名的文艺工作者。胡金铨谈老舍,确实有资格。
豆汁酿百味 赤笔写沧桑
作者:怡晨 发布时间:2018-11-10 09:00:03
初识“豆汁儿”,是在一部青春剧,女主千里迢迢奔赴,只为在情敌面前端起一碗一饮而尽。
再遇“豆汁”,是在这本《老舍和他的作品》中,作者胡金铨先生说“有资格配谈老舍的人,先要能喝豆汁儿。”
作为一种有着浓浓老北京印记的食品,豆汁总是承载着一种特殊的意象和情怀。
胡金铨先生,是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瞩目的香港华语武侠电影导演,代表作品有《侠女》《龙门客栈》《大地儿女》等。他从小喜爱老舍作品,其中创作处女作《大地儿女》剧本时,从老舍作品《火葬》《四世同堂》中汲取灵感。
胡先生说他自己“谈论老舍的资格”——喝豆汁,不仅寓意北京同乡,都爱好书画曲艺,民俗文化,更代表他能体会老舍作品中的趣味,理解老舍作品中的精神,欣赏老舍作品的神韵,体察老舍作品中的情感。
因为“能喝豆汁”,胡先生用一名电影导演的视角,风趣幽默的语言,于1973年至1975年在香港杂志《明报月刊》连载专栏讲述老舍生平及创作,1977年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和一般的名人传记不同,这本书采用完全写实的方法,根据老舍先生自己的文章,参照别人的文章互相印证,又通过搜集资料,胪列求实,原汁原味记述了老舍的出生、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期主持“文协”的经历,总结老舍个性和处世哲学。全书不掺杂作者的褒贬看法,其中见仁见智留给读者自己领会。
为了给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老舍,胡金铨先生自费花钱去过伦敦东方图书馆、美国斯坦福大学现代图书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等地方,调查了许多的资料。可谓是精诚所至,用心良苦。
在书里,我们能看到一个真实,丰满,有血有肉的老舍先生,可以突破一些固有的认知。
原名“舒庆春”,可是并不姓“舒”。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三岁失父,家境贫困,与母艰难度日。青年多羁,坎坷漂泊,逆境重重。爱喝酒,爱养猫,爱吊嗓子 ,爱听相声评书和京戏,偶尔打麻将,最大享受是逛公园看花。
最窘“吃麻雀”,体恤麻雀小的可怜,如果饭桌上有麻雀,宁愿离座端碗到外面去吃。
具备“北京小市民”的鲜明特点:本份,窝囊,有正义感,但好耍小心眼、自私、好面子。
也曾焦虑迷茫,生存与爱好不能兼顾;也曾钱不够花,被生活所迫,交不起房租,流离失所;也曾有过青涩初恋,爱而不得,为情所伤。
一代大师,和任何年轻人一样,都是从烦恼和磨练中逐渐了悟成熟,人生路上披荆斩棘,创作由业余走向职业化。只是,他的年代不堪,个人命运更加艰难,局势动荡不安,战火纷乱。
作者还分析个人性格,生长环境,爱好等因素对作品的影响。老舍先生幼时贫困,环境熏染,所以他对于北京劳苦大众了解特别深刻,描写这种形象也最成功。学过旧诗词,熟悉京剧,大鼓,评书,单弦,形成他半文半白,字句间充满俏皮和巧妙的特殊体裁。善于摹仿学习,不断求知过程构建了他写作的技巧和形式。
他的理想公民形象和反对好高骛远立场态度,决定了他写实主义风格,这一点,无论是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还是《赵子曰》,或者后来的《离婚》、《大明湖》、《骆驼祥子》都有延续,都是以真实人物原型的人生境遇,生活情景和悲欢离合为素材,描写特定时代背景下人间百态和世情世貌。
从始至终,胡金铨先生都在用他的“豆汁儿”——他的这份深深的“懂”,引导着读者跟随他,走近老舍,明白老舍,品尝老舍先生作品中独特的“味道”。
胡先生不是职业作家,没有用高超的文字技巧和或写作方法,他只是用平实的口语娓娓道来,用一支赤忱简洁之笔,让我们因他的理解而理解,因他的欣赏而欣赏,因他的体察而体察。
老舍先生的一生,从清末到解放后,如此恢宏巨大沧桑久远的岁月,其间各种枝繁叶乱,藤蔓交错,胡先生能写得文内各篇并不拖杳杂乱,各段经历脉络清晰,行文如行云流水,通透自如,读来倍感舒适亲切,实属难得。
见惯了各种“涂脂抹粉实则无味”的名人传记,回头再看这种“天然去雕饰”的书,宛如清流。
《老舍和他的作品》,真的,只是例外。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7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5分
搜索功能:7分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一星好评(414+)
- 字体合适(640+)
- 情节曲折(502+)
- 差评(77+)
- 收费(191+)
- 服务好(558+)
- 中评(368+)
- mobi(530+)
- 三星好评(401+)
下载评价
- 网友 菱***兰: ( 2024-12-31 11:40:38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孔***旋: ( 2024-12-10 19:20:55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瞿***香: ( 2025-01-04 23:32:47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谢***灵: ( 2024-12-23 18:33:31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融***华: ( 2025-01-05 08:26:46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堵***洁: ( 2025-01-07 14:32:40 )
好用,支持
- 网友 权***颜: ( 2024-12-23 12:20:31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汪***豪: ( 2024-12-31 05:16:40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冉***兮: ( 2024-12-22 15:31:15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小猪佩奇双语故事纸板书(套装共4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反电信网络诈骗实务指引与关联犯罪追诉 量刑标准 郭旨龙 电信网络诈骗证据收集与审查实务 法制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教育的道路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意英汉图解词典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9787562339809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启政教育·2013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省、市、县、乡"四级联考"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王梦恕传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热带鱼饲养(从新手到高手)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2023春七彩练霸六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小学6年级同步练习册专项训练题测试卷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天利38套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9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7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8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