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3:13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精美图片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115777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8
  • 页数:430
  • 价格:6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3:13

内容简介:

都说巍巍汉唐,汉朝、唐朝的版图究竟有多大?历史上的中国范围如何划定、依据什么标准?七大古都是哪七个,它们凭什么成为首都?黄河以经常泛滥闻名,为什么在东汉至唐朝会有八百年安流?《楚辞》中浪漫的云梦泽到底在哪里?上海又是怎么从一片滩涂变成坚实陆地并逐渐繁盛的?…… 葛剑雄教授从谭其骧先生的学术成果中,精选出最重要且具代表性的篇章,汇为《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其中还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历代政区、两千多年前的马王堆地图等精彩内容,更有谭先生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奠基人、《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对这一学科所做的根本性定位与思考。书前设导言“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书后附录“历代疆域政区概述”,各朝代政区一目了然。全书精心编排,充分体现了严谨性、可读性与实用性。  


书籍目录:

导言: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 /葛剑雄

第一讲 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

二、理由与标准

第二讲 中国历代政区制度演变概述

一、两千多年来政区的演变

二、演变的规律

三、近今的巨变

四、几个应予注意的问题

第三讲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

一、七大首都述略

二、首都变迁的原因

三、为何提七大古都?

第四讲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

一、上篇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二、下篇人口、政区、文化探讨举例

第五讲 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

一、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

二、中国文化的地区差异

三、中国文化的共同性

第六讲 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图及其说明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

一、古地图碎片的拼接复原

二、绘制水准

三、详确程度

四、这幅地图所说明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

第七讲 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

一、汉以前黄河下游改过几次道?

二、两条见于先秦文献的黄河下游河道

三、《汉书·地理志》中的河水下游河道形成于什么时候?

四、春秋战国时代的黄河下游

五、结论十二点

第八讲 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

一、历史上黄河水灾的阶段性特点

二、黄河下游决溢改道的根本因素

三、战国以前:畜牧为主的生产方式

四、秦与西汉:汉族移民及农业开垦

五、东汉:汉族人口的急剧衰退和羌胡人口的迅速滋长

六、东汉末年:变农为牧的成熟阶段

七、北魏至隋:农耕区域逐渐向北扩展

八、唐:安史之乱前后土地利用的变化

九、结论及对未来的瞻望

第九讲 云梦与云梦泽

一、“云梦”不一定指云梦泽

二、云梦泽在什么地方

三、云梦泽的变迁

第十讲 上海的建镇、得名年代和海陆变迁

一、建镇年代

二、得名年代

三、海陆变迁

附 录 历代疆域政区概述

秦时期 西汉时期 东汉时期 三国时期 西晋时期 东晋十六国时期

宋、魏时期 齐、魏时期 梁、东魏、西魏时期 陈、齐、周时期

隋时期 唐时期(一) 唐时期(二) 唐时期(三) 五代十国时期

辽、北宋时期 金、南宋时期(一) 金、南宋时期(二) 元时期(一)

元时期(二) 明时期(一) 明时期(二) 清时期(一) 清时期(二) 编后记


作者介绍:

谭其骧(1911—1992),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1950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历任历史系主任、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该领域迄今为止最权威的里程碑式著作。1981年被聘为首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历史组成员,1982年被聘为第二届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曾任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中央委员会顾问、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参议委员会委员。著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谭其骧全集》等。

葛剑雄,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学者,尤精于历史地理、人口史等领域。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黄河与中华文明》等,主编有《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等。

孟刚,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馆员。曾参与“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1911年基础数据采集和底图编绘工作;参与《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的编纂,完成《政区分典》陕西省部分;与邹逸麟先生合作编著有《晋书地理志汇释》;2016至2020年兼任《历史地理》(后改刊为《历史地理研究》)编辑。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我以为中国在一个国家里,汉族在一个民族里,一贯对待不同文化采取容许共存共荣的态度,不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是如此,因此儒、佛、道三教得以长期并存,进一步又互相渗透,同时又能接受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共同性。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都说巍巍汉唐,汉朝、唐朝的版图究竟有多大?历史上的中国范围如何划定、依据什么标准?七大古都是哪七个,它们凭什么成为首都?黄河以经常泛滥闻名,为什么在东汉至唐朝会有八百年安流?《楚辞》中浪漫的云梦泽到底在哪里?上海又是怎么从一片滩涂变成坚实陆地并逐渐繁盛的?…… 葛剑雄教授从谭其骧先生的学术成果中,精选出最重要且具代表性的篇章,汇为《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其中还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历代政区、两千多年前的马王堆地图等精彩内容,更有谭先生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奠基人、《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对这一学科所做的根本性定位与思考。书前设导言“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书后附录“历代疆域政区概述”,各朝代政区一目了然。全书精心编排,充分体现了严谨性、可读性与实用性。  


精彩短评:

  • 作者:以逆为名 发布时间:2022-12-02 22:07:46

    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将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相融合的综合性学科。本书所收录选编的文章主要涵盖了历史地理学的三大块内容。其一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基础理论,例如第一章《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其二是历史自然地理的辨析,例如第十章《上海的建镇、得名年代和海陆变迁》;其三是历史人文地理,例如第四章《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选编本书,主要是为了体现谭其骧先生在历史地理学各方面所做的贡献,因而未能详细的就某一些问题做更深入全面的讨论和完善。其中第七、八两章,关于黄河问题的论文,最是能够体现先生的治学精神,自然与人文融会贯通,读之颇有所得。

  • 作者:悦读的静谧时光 发布时间:2022-10-06 22:17:48

    历史地理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大到历史疆域的变迁和行政区的变革,小到高山大河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或一个城市的兴起和变迁,都是历史地理学中的一部分,也都是中国历史中的一部分。透过历史地理,我们不但可以看到这个国家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

  • 作者:蓝黑鱼鱼 发布时间:2022-09-27 16:30:54

    坚定打满星!谭先生治学的细密精深令人惊叹,历史地理学需要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寻找蛛丝马迹,至今还有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 作者:这么近,那么远 发布时间:2022-09-23 10:59:47

    按需存备。

  • 作者:天枢 发布时间:2022-09-27 08:53:10

    谭其骧是我国历史地理领域的泰山北斗,本书是其葛剑雄在谭师研究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整合,凝结谭师最重要的学术成就而成的十篇文章。感慨在于老一辈学者的研究工地扎实,不是大而化之的分析问题,而强调要进入问题、进入当时的情景,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品味,可以判断出那些成果靠得住、那些靠不住。作为读本,本书更类似案头工具书,或者专业学者的材料,对爱好者而言难度稍大。

  • 作者:齐物秋水 发布时间:2015-08-08 21:58:54

    考证功夫下得足,材料极多。惜作者判官气太重,许多结论武断。


深度书评:

  • 责编说书:历史地理学与我们并不遥远

    作者:上海中华书局 发布时间:2022-10-07 22:17:41

    在编辑审读《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之前,我对历史地理学知之甚少,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很专业、很高深的一门学问,与我们的日常很遥远,故望而生畏。在真正接触了这本书之后,才发觉之前的认知多么地盲目且浅薄。

    现在回过头来梳理自己在编辑工作中对这本书的认知过程,很想跟诸位读者分享一下我的阅读体会。

    编辑书稿并不是仅仅是编辑书稿文字本身,还会涉及周边很多内容,比如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以及取得了何种研究成果等。随着了解得越全面、越深入,编辑书稿会越有感觉,理解也会更透彻。在编校审读过程中,我对谭其骧先生印象经历了逐渐由陌生到钦敬的心理过程。

    谭其骧先生是我国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其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8册、20个图组、304幅地图,收录了清代以前可考的县级及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主要居民点、部族名,以及河流、湖泊、山脉、岛屿等七万余地名。除历代中原王朝外,还包括各个历史时期中国范围内的各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和活动区域。《中国历史地图集》规模宏大、考证严谨、内容完备、绘制准确,在同类地图集中占据首要地位。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开创了历史地理学科的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一伟大工作,在谭其骧先生的高足、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先生看来,他是将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认识和研究的,而谭其骧先生是其中的探索者之一。

    谭先生的历史地位自不待言,但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相比,除了集体学术成果外,其个人的学术论文并不太多,这是因为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集体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去了。有些甚至是已经思考成熟的论文都没有时间去完成。学术研究当重质不重量,谭其骧先生的个人著述虽不多,除《中国历史地图集》外,也只有《长水集》及其《续编》两本论文集,但每篇都能够精准地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虽专业但并不拒读者于千里。据谭其骧先生的另一高足周振鹤先生说,谭先生在担任《历史地理主编》时,经常会在所审阅的稿件上写下这样的批语:“这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问题,为什么要写这么一大段话?”

    在称扬谭其骧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地位之后,我想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讲讲选编者的选编思路。因为固然谭先生学术研究的斐然成就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但让更多的大众知晓并从中获得识见也是功莫大焉的。

    历史地理研究的圈子并不大,专业学者对谭先生的学术成就十分熟悉,但“仅仅专业研究者了解是不够的,如何让专业以外的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了解和学习谭先生这些重要的学术成果,是个值得去做的工作”。葛剑雄教授如是说。

    基于这个目标,葛教授确定了本书的编选原则:“一是尽可能覆盖谭先生涉及的历史地理学的各个方面,一是必须代表谭先生在该领域的最高水平或最终成果。”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最终选定了中国的疆域、历代政区、七大古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中国文化的时代与地区差异、马王堆古地图、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东汉以后黄河长期安流、云梦与云梦泽、上海的建镇得名与海陆变迁十个方面的十篇文章,组成了“十讲”。“考虑到有些单篇论文不足以全面反映谭先生的学术成果,而同一‘讲’收多篇论文又不符合本书的体例,于是将两篇或者多篇论文合并,稍作了点技术性处理,合成一讲。”

    又因在谭先生身后出土或者发现了新的证据,填补了史料的空白,或者纠正了流传至今的误解,编选者选择在原文的正文后出注的形式加以说明。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作了分段处理,并尽可能采用谭先生的原文作为小标题。另外,因为文中所述“今地”是谭先生文章撰写或者发表时的行政区划,时移世易,很多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编选者据2021年底的行政区划做了相应的调整。

    如上云云,都是选编者为大众读者所作的“亲民”之举,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那就是非常“接地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相信,读者朋友们读后,会和编辑一样有一种历史地理学与我们并不遥远之慨。

    葛教授在“编后记”中亦有提及,为何选择在今年9月以前出版该书,那是因为今年是谭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向大众推广普及谭先生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国家的疆域是如何变化的,现在的政区是如何演变的,等等,尤其是让今天的青年知道关于国家的基本历史地理知识,让谭先生的研究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才是对谭先生最大的告慰。

    最后要跟诸位读者提及的是,此次出版特别提供了两段珍贵的音频,分别是导言“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葛剑雄教授的讲座录音,以及第二讲“中国历代政区制度演变概述”谭其骧先生的讲座录音。读者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即可以静静聆听,当是别有一番感触在心头。

  • 郭时羽 | 完成这部谭其骧的书,是出版人的使命

    作者:上海中华书局 发布时间:2023-04-21 09:15:42

    谭其骧先生出生于1911年,自1950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历任历史系主任、校务委员、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该领域迄今为止最权威的里程碑式著作,谭先生对于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过分。作为图书责任编辑,能够参与出版《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是我的荣幸。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谭其骧 著 葛剑雄 孟刚 选编

    选题:共同的呼声

    近年来,历史地理领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多位名家都出版了面向大众的讲义类图书,皆广受好评。然而,作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第一人的谭其骧先生,却一直没有一本面向大众的书。谭先生的学术地位如泰山北斗,他的著述博大精深,是每一位从事历史地理领域研究的学者不可不读的著作。但由于多年心血均投入《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巨大工程,谭先生生前并没有将精力用于经营自己的专著,主要论文均结集于《长水集》和《长水集续编》,身后则由葛剑雄教授主持编为两大卷《谭其骧全集》。对于刚进入历史地理领域的学生,以及更广大的对该领域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来说,读全集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为谭先生出版一本结合专业性与可读性的精品学术大众化读本,就成为学术界和大众读者共同的呼声,也成为我们出版人的使命。

    谭其骧先生

    这个选题的价值一目了然,困难在于谁来编以及怎么编。谭先生已经去世,以他的学术地位,其著作势必不能随意编选,否则既不可能获得家属的同意,也难获学界认可。而在所有的编者人选中,葛剑雄教授可能是最合适的一位。葛剑雄是谭先生两位开山大弟子之一,曾长期担任其学术助手,在谭先生去世后继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谭先生文集的编定和身后诸多事宜,均委托葛剑雄主持。论及弘扬谭先生学术之热情,对谭先生学术理解之深入、著述之熟悉,可以说无出其右。

    2021年是谭其骧先生诞辰110周年,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举办纪念大展,我也参观了展览,并与葛老师说起是否可编一本《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让更多人了解谭先生的学问。此前,我作为责任编辑出版了葛剑雄教授的《黄河与中华文明》,获得多种重量级奖项并实现一年内四次印刷,我对书稿精耕细作、全力以赴的态度获得了葛老师的肯定。这次关于谭其骧先生“十讲”的选题构想也有幸得到他的认可与信任,并联系上谭先生哲嗣谭德睿先生,顺利获得授权。2022年是谭其骧先生逝世30周年,我们约定要在年中推出《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作为对谭先生的致敬与纪念。

    内容:涵盖了最重要的话题

    选题确定后,我与葛剑雄老师反复沟通“十讲”选目内容。在对谭其骧先生著作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梳理基础上,葛老师精选了最能代表谭先生成就、主题相对完整又比较接近大众的内容,汇为十讲。必须强调的是,这十讲绝非简单的十篇文章,不是将《全集》中的文字简单抽出来,而是将同主题的几篇文章、讲座发言稿,乃至《中国历史地图集》等书中的相关论述有机结合,精心架构,使每一讲都尽可能全面地体现谭先生对这个主题的研究成果与观点,更具代表性,同时也更接近大众,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与接受。在这个过程中,须十分注意多篇文章结合成一讲时的衔接与前后照应,使最终呈现的文字有机融贯,自然流畅,而没有生硬拼接之感。

    最后商定的目录,前加导言“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随后从最宏观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历代政区,到历史地理研究发凡与七大古都,再到相对具体的马王堆地图、黄河、云梦泽水系,以及上海的历史地理,可以说涵盖了历史地理领域最重要的话题,以及谭先生的独到研究成果,许多论述对当下仍具有指导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葛剑雄教授邀请史地所孟刚老师加入编者队伍,从选定篇章的文本提供,到书中增加数百处今地的标注,再到打造过程中反复商讨的许多细节,都是孟老师不厌其烦地逐一处理,可以说没有他,这本书是无法以现在这个高度面世,更不可能在短短半年间就成其体制规模的。

    细节1:为长文分段、拟标题

    谭先生的文字清通晓畅,无佶屈聱牙之病,此次所选多为讲稿,更是亲切可读。然而,谭先生文中的信息量极为丰富,对他而言信手拈来的知识点,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就是需要反复用力咀嚼才能消化的“超扎实干粮”。因而,除了逐条核正引文等基础工作之外,作为编辑,我所致力的方向主要为以下两点,即如何在保持谭先生文字原貌的基础上,做到既体现本次选编的新意与价值,又尽量为非专业读者扫清障碍、提升阅读获得感。

    一是为较长的篇章分段,并设计小标题。

    书稿第一讲、第三讲原先均无二级标题划分,第四、第五、第八讲虽有二级分段,但仅名为“上下篇”或“一二三四”。在书稿打磨过程中,我和主编反复沟通,逐一设计分段,并拟出标题,力求让读者通过目录就能知晓这一讲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时也能更有节奏感,更便于理解与掌握各讲精要。

    比如,第一讲分为: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二、 理由与标准。又在“二”之下设计4个三级标题:(一)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中国”作为中国的范围;(二)不能拿今天中国的范围来限定历史上中国的范围;(三)不需要与中原王朝扯上关系才能算中国;(四)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贡献很大。

    又如,第四讲原仅分为上下篇,且下篇长达20页,一气读下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是很辛苦的。现为上篇加标题“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迫切性与必要性”;下篇加标题“人口、政区、文化探讨举例”,且加设三级标题“(一)区域之间不同时代的人口比较”“(二)非常时期的移民动向举要”,并于(二)下分设四级标题——1.秦,2.汉,3.两晋南北朝,4.隋唐。第五、第七、第八讲等多处均照此原则设计。

    这个过程,现在回顾叙述,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当时做起来却着实费工夫。如前所述,对谭先生而言信手拈来的知识点,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是知识盲点,偏偏我又是个先天方向感极差的人,审读书稿时更加吃力,经常看着那么多行政区划在那么多朝代的纷繁递变,或者黄河下游河道在各个朝代的各路变化而头晕眼花,不得不停下来仔细梳理,才能厘清脉络,确定自己的理解没有错误。这一过程必须仔细揣摩、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节奏与气息;同时,按葛老师要求,标题文字尽量择选谭先生原文,保持文脉的连贯。

    细节2:谨慎配图,提供丰富信息

    这是一个读图时代,不过,对于《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这样的书,我想它的读者更希望的是获得信息而非欣赏美图,因而图片的设置应当配合文章,绝不能画蛇添足、打断文脉。我为这本书设计的信息增量包括两部分,一是历史地理,二是谭其骧先生本人。

    先说第一点。谭先生文章原稿中本就附有部分配图,但时代久远,原文件早已丢失。如果从之前出版的《谭其骧全集》中翻印,质量肯定成问题。因此,我们邀请复旦大学史地所鲍俊林研究员用专业软件,将稿中每一幅图片均据原图重新处理,务求既保证准确度,又具备清晰度。另外,对个别当年未附图片而我们当下能够获得合适插图的篇章,则在征求专家意见后增设插图。比如第六讲《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图及其说明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中,因谭先生原稿是发表在《文物》关于马王堆地图的专刊上,文中不必特地再放地图;但单独成文时,没有图片,就会给读者带来不便。所以我们增加了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图的复原图,以便读者图文对照。但这样的设置不多,总体是持谨慎态度,尽可能保持谭先生文章的原貌。

    而第二点,关于谭先生本人的图像,则是全部设置在文章之外,不破坏原稿本身的结构。全书十讲,加附录共11篇,我们设计了11个辑封。每个辑封放一幅谭先生的照片,从年轻至晚年,从生活照到工作照,呈现谭先生的更多侧面。11张照片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但如果能找到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则以匹配内容为主。比如第一讲《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是谭先生在主持《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工作时的总结与思考,我们就选用了谭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同事们研究《中国历史地图集》修订时的工作照。每幅辑封图均有图注,辑封背面则设置本讲说明,大致介绍这一讲文章来源等信息。

    辑封图和正文一样,采用黑白印刷;而在书前,我们还设计了六幅彩色插图,包括1930年谭先生的大学毕业照、年轻时长身玉立的肖像照、晚年在寓所和在海外的生活照、本书第九讲《云梦与云梦泽》的手稿照片,以及谭先生的书法作品。在学习历史地理知识、领略学术路径之外,瞻望谭先生的风采、了解他工作与生活的更多侧面,我想也是很多读者的愿望吧。

    细节3:第二讲附录移至文末

    现在书中的附录《历代疆域政区概述》,原为第二讲《中国历代政区演变概述》的附录。这部分内容系从《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谭先生撰写的图说汇编而成,此前散于该书中,从未合为整体。其实,在审稿过程中,我曾考虑删除这部分内容,因为它实在太长了,整整106页,几乎占据全书的1/4,加在第二讲之后不仅显得头重脚轻,而且打断了十讲的阅读连续感。但经过与葛老师、孟老师多次沟通,我明白了这一部分不仅按朝代逐一介绍中国历代疆域政区,极便于读者检索使用,而且体现了谭先生对中国历史地理了然于胸的熟悉程度,以及高屋建瓴、宏观统摄全局,逐一梳理的非凡学术能力。

    确定其具有极高的价值,应该提供给读者,那么就得设法消减前述负面因素,让它以最合适的方式呈现。最后,我们决定将之移到最后,作为全书的附录,同时通过设计表格等方式,使相关地名及政区沿革的表述更为明晰,篇幅也得到了压缩。

    细节4:核改“今地名”

    书稿中所收文字均撰于20世纪,有八九十年代,也有五六十年代,文中提到的地名,自然是当时的行政区划。虽然我们的原则是尽量不改谭先生文字,但按历史地理的专业要求,在古地名后多附“今地”,书稿中出现极多。如不加处理,既不符合当下出版规范,也会给读者带来不便。与主编反复商议后,决定将“今地”按最新的行政区划逐一核改。这个工程相当浩大,孟刚老师为之付出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同时我们特邀史地所马孟龙教授作为外审专家,给予了许多宝贵建议,尤其对附录中的秦汉部分做了极为仔细的校订。最终地名相关的修改当不下数百处,直到付印前最后一道校样,仍有新的补充与修改。

    谭先生文章成于数十年间,注释体例多有不同,大致是传统学者风范,以简明为主。此次我们即根据谭先生最主要的风格,统一了全书各篇注释体例。另外,如第十讲中第三节“海陆变迁”中,“从五世纪到十二世纪,约八百年间”一句,有脚注“应改为从四世纪到十二世纪约九百年间”,这是谭先生后来的修订,现在我们即径改入正文,既体现谭先生意愿,也避免烦冗。

    其他的细节打磨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欣喜的是,所有的工夫都没有白费,《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上市当年即登上多个好书榜。而这本书于我最大的意义,则在于它是我在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事实上,除了选题策划之外,这篇编辑手记中记录的所有打造过程,都是我在离职后的业余时间内完成的。非常感谢书局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与帮助,感谢谭先生家人和葛剑雄老师、孟刚老师的信任,让我能够把这本书做完,不留遗憾。

    本文转载自《解放日报》2023年4月8日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在线转格式(430+)
  • 无多页(650+)
  • 好评多(303+)
  • 体验满分(511+)
  • 中评多(362+)
  • 快捷(246+)
  • 小说多(264+)
  • 情节曲折(234+)
  • 书籍完整(333+)
  • 下载快(213+)
  • 四星好评(552+)
  • 中评(624+)

下载评价

  • 网友 宓***莉: ( 2024-12-22 14:58:25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游***钰: ( 2025-01-03 01:45:35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利***巧: ( 2024-12-24 10:27:35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后***之: ( 2024-12-19 10:56:39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国***舒: ( 2024-12-12 05:04:17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辛***玮: ( 2024-12-15 18:38:58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焦***山: ( 2024-12-23 07:29:34 )

    不错。。。。。

  • 网友 瞿***香: ( 2024-12-22 05:37:58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隗***杉: ( 2024-12-13 02:24:21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孙***夏: ( 2024-12-27 17:55:29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