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WORKS 高级零件教程(2022版)DS SOLIDWORKS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SOLIDWORKS 高级零件教程(2022版)DS SOLIDWORKS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精美图片
》SOLIDWORKS 高级零件教程(2022版)DS SOLIDWORKS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SOLIDWORKS 高级零件教程(2022版)DS SOLIDWORKS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1171259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9
  • 页数:285
  • 价格:53.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2:13

内容简介:

《SOLIDWORKS高级零件教程(2022版)》是根据DS SOLIDWORKS公司发布的《SOLIDWORKS2022 Training Manuals:Advanced Part Modeling》编译而成的,着重介绍了使用SOLIDWORKS软件建多实体零件和复杂外形实体模型的方法及技巧。本书详细介绍了3D路径扫描、变形征、高级圆角等功能。本书提供练文件下载,详见“本书使用说明”。本书提供3D模型和400min高清语音教学视频,扫描书中二维码可费观看。

本书在留了英文原版教程华和风格的基础上,按照中读者的阅读惯进行编译,配套教学资料齐全,适于企业工程设计人员和大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业师生使用。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SOLIDWORKS高级零件教程(2022版)》是根据DS SOLIDWORKS公司发布的《SOLIDWORKS2022 Training Manuals:Advanced Part Modeling》编译而成的,着重介绍了使用SOLIDWORKS软件创建多实体零件和复杂外形实体模型的方法及技巧。本书详细介绍了3D路径扫描、变形特征、高级圆角等功能。本书提供练习文件下载,详见“本书使用说明”。本书提供3D模型和400min高清语音教学视频,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免费观看。 本书在保留了英文原版教程精华和风格的基础上,按照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编译,配 套教学资料齐全,适于企业工程设计人员和大专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使用。


精彩短评:

  • 作者:盛若夏 发布时间:2023-01-03 12:38:16

    很专业全面的多模态指导用书

  • 作者:Jacques 发布时间:2019-10-12 01:11:02

    比作者之前一本《只有男科医生知道》好得多,虽然还是有些油腻和直男癌,但仅凭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这一章,就值得五星推荐给所有男性以及他们的伴侣们。在这一章,作者写得如此通俗易懂又不乏医学知识,我决定立马再买一本给老爸送上——他这个年纪的人,看医学专业书早就看不懂,接触的朋友圈文章净是瞎忽悠,自己跟他说吧又不好开口,还是看看这本书能让他安心,也或许能劝他不要停药。

  • 作者:一个人·杜阿 发布时间:2009-01-24 23:37:51

    这书如此贵,而且一般,排的那叫乱

  • 作者:shalicegame 发布时间:2019-02-09 05:04:32

    感谢博哥

  • 作者:naramiki 发布时间:2013-04-07 14:53:30

    编写十分不合理。

  • 作者:纸躯 发布时间:2023-02-28 18:33:27

    还是在那个“成都书房”,我边看边笑,不能自己,无数次随手给外地朋友vx分享,看完了。简直是......心坎儿上的话了!


深度书评:

  • 抓住最佳时期 刺激孩子色彩图形敏感

    作者:Ashley 发布时间:2019-12-23 21:17:33

    据科学研究:一个在五彩缤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观察、思维、记忆的发挥能力都高于普通色彩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由此可见,色彩的启蒙对孩子是很重要。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给他们启蒙色彩。还有形状图形的启蒙,形状图形是数学的一部分,婴幼儿时期也是图形视觉刺激启蒙的最佳时期。

    《0~3岁色彩形状启蒙游戏纸板书》正是抓住0~3岁孩子对色彩和形状敏感的时期进行启蒙的游戏书,在游戏中刺激孩子的对色彩和形状的敏感度。孩子读两本套装书,一本是《红黄蓝变变变》,一本是《好多好多颜色变变变》,红黄蓝是三基色,从红黄蓝三色又能混合出好多好多颜色。所以这两本书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先读红黄蓝,然后再读好多好多颜色,就是从基本的颜色先认识,再延伸到更多的颜色。这两本书小孩都喜欢。都是很小本的,都有圆角处理过的,都是纸板书,小孩不会撕破。这样的书做启蒙游戏书是很适合的,图画简单,有明确的色彩,再从色彩扩展到图形,认识了色彩,也认识了图形。语言像儿歌一样顺口。

    “我是红色 红色红色 变变变”,变成什么,没有语言说明,就靠孩子的理解和想象,小孩说变成一个红色的大气球。但是有个感叹词“哇!”加上这个感叹词,有了惊讶,有了动感。

    “我是蓝色 蓝色蓝色 变变变”,变成什么,也没有直接说,但是“啵啵啵”的拟声词,说明了它可能变成的是一个个蓝色的气泡。孩子说是吹泡泡,也对!

    “我是黄色 黄色黄色 变变变”,这次又会变成什么,让小孩先来猜猜,看到黄色,想到了香蕉,真的是一根香蕉,“吧唧!”好吃的声音,吃掉它吧。

    这些颜色都是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的,当它们挤出来以后,颜料管就变形了,本来是饱满的。红黄蓝每种颜色挤出来单色,可是当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挤出来时就变成了另一种颜色:蓝+红=紫,黄+蓝=绿,红+黄=橙,真是奇妙的变化。从颜色的混合变化里孩子看到了色彩世界的魔术。

    另一本《好多好多颜色变变变》,虽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这么多颜色是怎么来的,但是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前一本的混合色变化来告诉想知道答案的孩子,不过这还不是这个阶段的重点,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让孩子认识更多的颜色,在《好多好多颜色变变变》里,孩子又认识了棕色、粉色……等等,再将这些颜色和动物联系起来,棕色变出了棕色的熊,粉色管里挤出来粉色的小猪,……颜色和动物的肤色是相关联的,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色彩启蒙,带孩子走进五彩缤纷的世界,感知色彩的神奇魅力。爸爸妈妈可以把这些色彩和生活中的物品联系起来,教孩子辨识各种颜色,做颜色的归纳和分类,区分颜色,给孩子启迪色彩的最初概念,刺激孩子的色彩敏感度。

  • 一个当代艺术小白跟随马塔斯神游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并尝试作一些展品考据

    作者:龚滔天 发布时间:2020-07-18 22:23:18

    Enrique Vila-Matas, speaking at dOCUMENTA (13), Kassel, 2012. Courtesy dOCUMENTA (13)

    1. 关于如何定义和捕获麦高芬(MacGuffin)的举例说明(麦高芬本体段子、《马耳他之鹰》、《惊魂记》、《辛普森一家》……)。

    2. 卡洛·埃米利奥·加达的小说《梅鲁拉纳街上一场可怕的混乱》(Quer pasticciaccio brutto de via Merulana, 1957)改编成电影《谋杀的真相》(Un maledetto imbroglio, 1959)。

    3. 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 13),于2012年6月9日至9月16日之间进行。马塔斯小说中的艺术总监兼策展人卡罗琳·克丽丝朵芙-巴卡姬芙(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实有其人。此次文献展的主题即是“崩溃与恢复”(Collapse and Recovery)。“二百多名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评论家与作家呈现了海量作品,参与了各类活动——许多都是同时进行的,有些则持续数周——其演绎地或举办地不仅限于卡塞尔,还去到了,比如说,加拿大或阿富汗的数座城市,以至于任何人都不敢想象将展览阅尽。光是在卡塞尔,展品就分散在城市各处,包括卡哨尔州立公园甚至自大公园后身兴起的大片林地,也就是说,不仅涵盖了那些传统空间,更是开拓了某些从未被之前的文献展使用过的领域。”

    卡罗琳·克丽丝朵芙-巴卡姬芙

    4. “卡塞尔啊……是纳粹生产军火的地方,尤其是坦克,所以这座城市及其周边成了1943年盟军轰炸的首要目标。实际上,炸弹抹除了卡塞尔千年历史的百分之九十……卡塞尔的战后大重建要到1955年才正式开始,当时的市民极有勇气地拣选了一条比他们同胞的决定显得没把握得多的路,在工业发展与文化复兴之间选择了后者,又请建筑师兼教授阿尔诺德·博德负责策划首届文献展。它有着鲜明的修复性:德国在希特勒独裁时期曾将当代艺术定义为‘堕落’,并将它的实践者们屠杀驱逐,而如今的它要以一次大展向二三十年代的艺术献礼,用博德的话讲,‘它终于让艺术贴近了工人’。”

    5. 格洛丽亚电影院(Gloria Cinema),展场之一;“有次我都怀疑,那影院的命名是不是在向范·莫里森(Van Morrison)的《格洛丽亚》致敬”。

    6. 随身捎带的书:卡米洛·何塞·塞拉《阿尔卡里亚之旅》、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浪漫主义——德国精神的一次奥德赛》(又译《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后者:“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

    7. 马克·迪翁(Mark Dion),The Schildbach Xylotheque,木头图书馆(?)。

    8. 阿尔巴尼亚艺术家安利·萨拉(Anri Sala),“钟形的透视”(The Clocked Perspective),在橘园宫(Orangerie)里(用望远镜)望向两公里外的卡哨尔州立公园。望远镜旁的一组钟表间悬挂着G.乌尔布莱特(G. Ulbricht)于1825年完成的一幅城堡绘画,画里嵌入了一座真实的钟,但城堡是侧着的,钟却与画布齐平。安利·萨拉用他的雕塑修正了这一错误:是他的那座钟在倾斜地反映时间,与乌尔布莱特的画作遥相呼应。

    9. 卡夫卡《万里长城建造时》、《回家》(1923)、1913年致费里斯·鲍尔信中提及袁枚的《寒夜》,1916年五月中旬给鲍尔的明信片:“马里昂巴德美得难以言喻。我想,若我是个中国人,且须即刻归乡(我本质上就是个中国人,且正在回家),我一定得想办法速速返回这里。”博尔赫斯称写《获麟解》的韩愈是卡夫卡的一个先驱。

    10. 伊格纳西奥·比达尔-福尔奇(Ignacio Vidal-Folch),西班牙记者兼作家,他的小说《塑胶头颅》(La cabeza de plastic, 1999),“描绘了视觉艺术交易中的有趣图景,囊括了博物馆馆长、批评家、画廊主、美术教授和艺术家等各色人物。它智慧而生动地表现了那对矛盾:最愤怒、最极端的视觉艺术也可以变成国家的装饰。但比达尔-福尔奇本质上还是个文人,总对可怜的艺术家们抱持着同情,在他看来,后者虽为利益链中最末也是最薄弱的一环,仍然可能以某种方式对权力构成威胁。”

    11. 提诺·赛格尔(Tino Sehgal), “这个变化”(This Variation),黑森兰德酒店附楼。“一处暗黑空间,一处隐蔽之所,‘永死的黑屋’;一队人马在这里等待着参观者,以期接近他们,并在自觉合适的时机唱起歌来,给人以“将艺术品作为纯感官之物来体认”的感触。赛格尔的主题思想或为:“当艺术像生活一样经过。”

    12. 本届文献展联合策展人楚丝·马丁内兹(Chus Martinez)同样实有其人。她在访谈中称:“艺术从不创新,工业才创新。艺术毫无创造力,也毫无创新精神。何不把那些东西留给制鞋、汽车和航天?那是个工业词汇。艺术给出行为,你应对就行了。但理所当然地,艺术都从不创新、从不创造。”

    13. 马塔斯惦念着一本他没有随身带来卡塞尔的书,将之视作此行的护身符:雷蒙·鲁塞尔的《独地》(Locus Solus)。书中描写法国一位富可敌国又喜欢做科学研究的富翁康特拉罗(Cantarel),他在巴黎郊外置产,取名就叫做"Locus Solus",他所有的科学幻想和发明全都集中在那里,他带着大家去参观他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创造出来的每一项发明,那一切只能用天方夜谭的梦幻神话来形容(以上简介来自网络,网友还指出,押井守《攻壳机动队2:无罪》中复制机器人灵魂的那家公司"Locus Solus"名称即源于此)。“我素来将鲁塞尔的这本书看作是各种散步场所的总汇:某天傍晚——它带上了些许启蒙之旅的意味——智慧的马夏·康特雷尔一一罗列起了他的产业、美丽的蒙莫朗西山庄中的瑰异与珍奇。”

    14. 弗里德里希阿鲁门博物馆(Fridericianum),欧洲最古老的公立博物馆,1955年文献展初创以来便一直占据其核心位置。

    15. 瑞安·甘德(Ryan Gander),“不可见的力”{The Invisible Pull,全称《空气流速研究,因我需要一些可以记忆的意义(不可见的力)[Airflow-velocity study for I Need Some Meaning I Can Memorise (The Invisible Pull)]》(2012)},弗里德里希阿鲁门博物馆。人造气流,“在一阵风上署名”。“它似在轻推着参观者们,给他们一股柔和的能量、意外的助力……它让我暂时体验了星点‘审美的瞬间’……某种和谐的刹那……那股无形的气流用一种怪异却在任何情况下都显得饶有兴味的舒适感填满了我的心田。它让我神魂颠倒……恰似每天早上固有的欢畅——它好比遗忘的艺术,失忆的巧工,总能让人解脱,轻盈得宛如清晨的第一缕微风……我已爱上了那道气流,爱上了那阵轻风。我还猜想着,在它的气劲、它的力量中,是否隐藏着什么我尚未察觉的东西,兴许是某种加了密的信息。”

    16. “不可见的力”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了杜尚的‘50毫升巴黎的空气’以及他送给妹妹的结婚礼物、那本几何学概论:她必须将它置于户外,吊在厨房窗边,任凭大风将它吹动,选出那些必须解开的几何问题。杜尚料到了它的结局便将其定名为‘不幸的现成品’:最终,他的礼物果然被风刮得无影无踪。”

    17. 弗里德里希阿鲁门博物馆背后的一二层圆形大厅。这里也被卡罗琳·克丽丝朵芙-巴卡姬芙命名为“大脑厅”(The Brain),作为本次展览的“观念神经中枢”。“陈列其中、与博物馆其他部分一玻之隔的便是那件由卡罗琳亲自布置的展品。它是个微型宇宙,也是整个大展的一幅拼图,意欲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第十三届文献展的思想脉络;而在我看来,这大脑的随机性似乎有些过头了:它将乔治·莫兰迪于法西斯时代的博洛尼亚创作的静物瓶子与朱塞佩·佩诺尼的雕塑融合在了一起,又在它与黎巴嫩内战中损坏的物件、以阿富汗山石——塔利班曾在那儿炸毁了千年大佛——刻制的书本、绣有阿道夫·希特勒姓名首字母(A·H)的毛巾、爱娃·布劳恩的最后一瓶香水之间建立起了联系。”《Modern Painters》2012年10月刊有关文章(《本届卡塞尔文献展可能是21世纪最重要展览》,申舶良译)称:其中有古代石雕,超现实主义物体,曼·雷(Man Ray)的情人李·米勒(Lee Miller)本人的及她拍摄的照片(在希特勒最后的住所,她快活地躺在希特勒的浴缸中),乔治·莫兰迪画的瓶瓶罐罐(还有瓶罐的实物),山姆·杜兰特(Sam Durant)的当代雕塑(上面刻着“想法源自行动,而非其他”),还有范迪·拉塔纳(Vandy Rattana)的摄影作品,拍摄柬埔寨青翠旷野中蓄满水的弹坑,源自越战期间美军投下的炸弹。这些作品处于其他作品之间,形成整体,如策展人所写:“不指向一段历史,不是一份档案,而是诸多要素汇成一组,体现一种矛盾的状况和竭力的姿态,关乎在这世界之中,及与世界同在。”

    ”Takeo”. “bomb ponds,”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American bombardments of Cambodia during the Vietnam war.

    18. 泰国艺术家帕恰亚·菲因逢(Pratchaya Phinthong)的“睡眠病”(Sleeping Sickness)。“一个小黑点——它位于一张大方桌上,被铺在上面的一块大玻璃压在中央。可当我走上前去,便发现那不是个点,而是是两只采采蝇——一只有繁衍能力的雌蝇以及它不育的配偶……帕恰亚·菲因逢研究的是采采蝇的生态管控。”

    19. 拉斯·冯·提尔的《欧洲特快车》(Europa,1991),“讲述的正是荒蛮颓败的古老欧洲大陆”。“你在欧洲。”

    20. 罗伯特·瓦尔泽的《散步》。“在拖泥带水地描述了一通某位散步者幸福的日间闲游后——整本书里,此人一直在走——我们来到了如树阴般圆满的末页、揭示着主人公心情变换的结语:‘我起身准备回家,因为天色已晚,四周一片黑暗。’瓦尔泽的这个小小颤音打破了整本书的游戏规则,愉快的游荡戛然而止。街道变得漆黑一团。如果说至此那位散步者都感觉十分惬意,无与伦比地快活,沉醉于一路所见的任何风景,转眼他告诉我们,天黑了,一切都变了,连这本书也到达了它的终点,因为主人公想要躲回他的巢里了。”

    21. 苏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sz),24声道的声音装置“弦乐练习曲”(Study for Strings),“要比任何一处更适合追忆那段纳粹当权的岁月、被波士顿称为大崩溃的时光……通过设置在卡塞尔火车总站限定区域内的高音喇叭,菲利普斯做到了让所有行至该站台末端的人——战争中,大批犹太家庭就是在这儿等待着将要把他们送进集中营的列车——都能收听到那段美妙却又万般悲戚的旋律、死难者的灵歌:‘弦乐练习曲’。2012年,卡塞尔文献展播送着它,作为对大屠杀的纪念,因为它的作者,被放逐特莱西恩施塔特的捷克音乐家帕维尔·哈斯(Pavel Haas),正是为集中营的毒气室谱写的这段乐曲;此后不久,他被转移到奥斯威辛,并死在了那里。”“那一刻我很想向波士顿坦言,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自己竟没发现,从一开始,政治,或者更准确地说,人道主义世界的永恒幻梦,就与艺术探索以及最前沿的艺术密不可分。”

    22. 1972年文献展(第五届)“足以载入史册”。“站在最前沿的先锋属于至纯的浪漫主义,披头族尤其如此。”

    23.斯坦尼斯拉夫·莱姆,五卷(?)《比特文学史》(Bitic Literature?Biterature?查了下,据莱姆专家彼得·斯维尔斯基Peter Swirski说,“A History of Bitic Literature”是莱姆1973年创作的元小说)。“在他对未来(对我们来说已经是过去了)的虚构里,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说话机器人的第十五个比特王朝开始,给机器以休整期成了种技术需要;这段时间里,它们不会接到任何‘编程指示’,可以进入‘喃喃呓语’或是‘盲目捣鼓’的状态,恰在此类随性行为的帮助下,机械的工作效能得到恢复。”

    24. “成吉思汗”中餐厅的其他受邀驻店作家:阿达尼亚·希布利(Adania Shibli)、马里奥··贝亚丁(Mario Alfredo Bellatin Cavigiolo)、阿伦·佩克(Michael Alan Peck?)、亚历杭德罗·桑布拉、玛丽·达里厄塞克、霍利·佩斯特(Holly pester)。

    25. 佩德罗·雷耶斯(Pedro Reyes),“疗养院”(Sanatorium),“卡哨尔公园南面的一间小屋,临时搭建的一座配备有七个诊室与若干专家的心理诊所,专门接收那些希望治愈自己的压抑、孤寂与恐惧的人们。若参观者有意,便可如患者一般被收诊,接受‘沽毒疗法(Goodoo,积极的巫毒)’的治疗,将一些小物粘贴在布娃娃上。”

    26. 法国艺术家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围绕现实与虚构间紧密而朦胧的关系发问,也疯狂热爱着那些醉心于艺术表现游戏的人。他崇拜达达主义、佩雷克与路易松·博贝特(最后这位最奇怪,是个被他视为达达主义者的著名自行车手),事实上,他能为任何让他听着像是放肆想象抑或拥有无尽创造力的东西倾倒。于热已有十年时间未曾在美术馆或画廊的框架中工作,他躲避着一切常规,而他的艺术风格时而会让人想起比利时人莫里斯·梅特林克(巴斯克电影人维克多·艾里斯正是从梅特林克《蜜蜂的生活》的某段开头找到了他备受赞誉的电影《蜂巢的幽灵》的片名)。”

    27. 于热的装置艺术“未耕”(Untilled),“整个文献展最重要的空间之一”,仿佛主张“回归到艺术的史前形态”。“于热在卡哨尔公园边界上搭建的,是个生产腐殖土用的堆粪场。这位法国艺术家将一片法式花园,换句话说,公园中的一处规整的自然景观,改造成了某种正处于建造/毁灭中的空间,一个在时序中悬置的过程,内含各种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元素。最惹眼的是在该处闲逛的同属作品一部分的两条狗。其中之一(一条腿被涂成玫瑰色的那条)特别有名,在出任着当时欧洲最富盛名的狗的同时,也成了第十三届文献展的一个标志性符号……粪堆旁有尊女性塑像;她卧在基座上,头顶满覆着蜜蜂,真的,活的,在硕大的蜂房中嗡嗡作响。雕像是粪场的组成部分,反之亦然……这里有治愈精神的植物(我没能见到)、腐殖质的刺鼻气味、堆成小山的树干、水泥砌块,以至一个盛有腐水的脸盆;有重复、化学反应、再生、形成与生命。但是否存在一个系统是个完完全全的问号:没有既定角色;没有组织,没有表演,没有展示……于热一颗颗沙砾地重塑了乃至泥土上的辙印;这片罕见的域界看似荒弃,实则经过悉心打理:只要在那儿待上一小会儿,你就会发觉,这块地方需要不断进行维护,从长远看,它证明了,在预设的混乱中保持秩序有多么不易。”

    28. 一个“金发碧眼、似有些疯癫、一身丧服的德国女青年”在文献展各处穿行,像一个女疯子,“全卡塞尔都认识她”,她“高呼欧洲已死“,“不住宣称,欧洲从两个多世纪前理性主义在启蒙运动中得胜、进步观念被奉为尊上的时刻就开始走上了岔路。”她称自己的名字就叫卡塞尔。

    29. 宋冬,“白做园”(Doing Nothing Garden)。“是让植物生长在一堆腐败中的有机废料上所得的产物。宋冬是在中国北部他母亲家那儿找到的这座垃圾山。派人专程把它运到卡塞尔后,他在上面撒了种,使它终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了座花园式的小丘。

    30. 珍妮特·卡迪夫(Janet Cardiff)和乔治·布雷斯·米勒(George Bures Miller),“森林(千年以来……)”【Forest(for a thousand years...)】。“它将表现战场喧嚣的环绕立体声与交响乐以及林中呼啸混合在了一起,再现了卡哨尔公园与卡塞尔城曾在二战中遭受过的轰炸……短兵相接时令人毛骨悚然的嘶吼、飞机的轰鸣、喘息、喊叫、枯叶上的脚步、神经质的大笑、风声、在风雨中飘摇的花瓣、森林谜样的窸窣、正在远去的雷暴、古战场的余音、戳破了空气的刺刀、射击、爆炸、火星……随后,寂静遽然而至……接着放送的古典乐则是为了思考与修复……这件装置作品的标题典出希特勒宣称的‘第三帝国将历经千年而不衰’,也或者在暗指,当年英军炮火将卡塞尔几近夷平时,这座城市已积累了千年历史。”

    31. 加泰罗尼亚人阿尔伯特·塞拉(Albert Serra),《三只小猪》,一部长达101小时的影片。“其片名调侃的是欧洲建设中的三大重要时刻,分别以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阿道夫·希特勒和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进行拟人化的替代。”

    32. 柏林人巴斯蒂安·施耐德(Bastian Schneider),“先锋的最后一季”(The Last Season of the Avant-Gards)。一个画架上搁着块尚未完成的画布,画的是二战中的两次斯摩棱斯克战役之一,技艺相当精湛。与画架相连的还有个小型机器,看着像是挂壁式的中古电话,其实是台奇巧的迷你打印机。而在画架顶端的一块板子上刻着一位几乎已被人忘却的大天才、马蒂努斯·冯·比伯拉赫(Martinus von Biberach)的墓志铭:

    我来,不知从何而来

    我是,不知是何身份

    我死,不知死于何时

    我去,不知去往何处

    我惊,我竟如此快乐。

    若谁按下位于‘快乐’一词下方的按钮,激发其连携机制,那台小型设备便会活动起来,吐出张纸条,施耐德正是用它传递着他的理念,即:时至今日,当代艺术家的处境就和德国启蒙运动前的云游艺术家一样,他们不是为了一个既已建立的社群书写,更确切地说,他们书写的是构建起一个社群的冀望。”

    33. 当作者再次回到“先锋的最后一季”,打印机吐出的纸条内容有所不同:“它讲的是,到了晚上,四下无人,几个戴着波利尼西亚面具的生物便会将此地占据,唱起关于未来的歌谣,今后的六个世纪里,这些歌谣会在一个与现在差异巨大的德国继续传唱下去,可到了那会儿,人们仍会阅读利希滕贝格,尽管只是出于对那个片段的崇敬,其中,作者称,他坚信,若是没有他的作品,‘在2773年的德国,晚上六点到七点之间’,人们谈论的将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34. 作者想起杜尚的最后之作《玄机》的“诡秘的场景”:透过门洞窥视,一位女子躺在一张用树枝搭成的床上,两腿张开,性器异位且大敞着,左手则托着盏煤气灯。

    35. 芬兰歌手M.A.努米宁,用爵士、朋克、摇滚和流行乐将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著作《逻辑哲学论》“捣得粉碎”,橘园宫剧场。

    36. 阿根廷人J.罗多尔福·威尔科克(J. Rodolfo Wilcock)的《圣像破坏者的秘密集会》,书中某章描写了一位名叫劳伦斯·里贝尔的加泰罗尼亚导演——兔子的狂热爱好者(他所有的作品里都有兔子)——被叫到牛津城去导演《逻辑哲学论》的话剧版本。

    37. 罗斯玛丽·特罗克尔(Rosemarie Trockel),“一件雕塑的十个尝试”(Tenattemptsforonesculpture)。“也许它就没法阐释,然而我决定给出我自己的注解,这东西讲的是,在逆境中常应求险。”

    38. 山姆·杜兰特(Sam Durant),巨型“绞架”(Scaffold)。“如此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方却满是孩童的身影:他们在硕大的刑具上攀爬着,估计是把它当成了儿童乐园的一景。将来世界就是这些孩子们的了,也会像个罪恶的游乐场吧。”

    39. 霍斯特·霍海赛尔(Horst Hoheisel),原本位于市中心、后于1939年被残忍摧毁的、由犹太人西格蒙德·阿什洛特出资建造的大喷泉的逆向(地下版)复制品。

    40. 塔奇塔·迪恩(Tacita Dean),“修士的涂鸦” [“两年前在马德里西洛斯修道院(Monastery of Santo Domingo de Silos)展出”] , 她所拍摄的人们刻划在西洛斯修道院柱廊上的图样。“将那么多年来被陌生人刻在柱石上的怪异印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个体工匠计价用的标记、简易棋盘——很可能是石匠们在等待新雕刻的廊柱被送来安装时的消遣——还有柱廊装饰简图。”

    41. 塔奇塔·迪恩,本届文献展作品组画“疲劳”(Fatigues)。墨绿色的黑板画。“精准而有独创性地描绘了兴都库什山与喀布尔河的冰泉,展现了冰川消融、雪水一年一度降临阿富汗首都的场景,被人们同时欢迎和惧怕着的一种现象,而这一系列画预示着塔奇塔·迪恩向黑板画的回归(她已有十年不曾碰过粉笔)——也是艺术家对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诗歌《喀布尔河滩》(一首动人的诗篇,写的是在第二次英阿战争中溺死的不列颠士兵)的致敬,对自然之力以及喀布尔河令人生畏的气魄的致敬。墙板有着令人自疑失明的绿色背景,直让人联想到在阿富汗的雪山中驻留的时间。事实上,我过了好久才发现,那些逼真的画面——我见过的最典雅的景物之一——竟是塔奇塔·迪恩用粉笔在此处、在这块历来作为商业场所使用的空间里就地画成的。”

    42. 委内瑞拉人哈维尔·特列斯(Javier Téllez),为文献展所作的电影装置“阿尔托的洞穴”(Artaud's Cave),火车总站。“它被设计成了个洞窟状的影院——特列斯接连放映着同一部影片,将阿尔托的《征服墨西哥》搬上了银幕。我记得,阿尔托的该部作品追求的是‘击打’观众,创造出斧凿冰海——人人心中都有片冰海——的刚硬效果,这与奠定了残酷戏剧基础的理论一脉相承,探寻的是如何给予观众一种侵略性的冲击:‘为此,(几乎总是剧烈的)动作应重于语言,以解放与理性和逻辑相对的无意识。’特列斯的视频还让墨西哥城贝纳迪诺阿尔瓦雷兹医院的精神病人来担当了演员。它用两条平行的时间线交替展示着精神病院的日常生活与阿尔托所叙述的‘征服墨西哥’这一历史事件,这就要求阿尔瓦雷兹病院的患者们必须以超常的技艺将自己一分两半:一半演的是作为病人的自己,另一半则化身为历史人物——蒙特苏马与他的战友们。”

    43. 拉腊·费芙丽托(Lara Favaretto),“短暂的纪念物之四”(Momentary Monument IV),一座巨型垃圾山。由四百吨工业废料堆成的丑陋的集合物。它由密密麻麻的保安看守着,任谁都别想爬上这座由锋利的废铁垒起的罪恶山丘。根据目录册上所写的,本作品描述的是在暂时与长久间摇摆的不稳定的经验。

    44. 南非人威廉姆·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多媒体歌剧装置“拒绝时间”(The Refusal of Time),老站仓库展场。由物理学家彼得·L.加里森与几位作曲者(菲利普·米勒和凯瑟琳·麦宝伊)共同参与的一场表演。音乐、图像与中国皮影在这里炸裂,那架达·芬奇式存储机则从史诗神话的维度向观众推移而来。肯特里奇描绘的是一场盛大的影之舞蹈,其中,艺术家——抽象的艺术家——出现、消失、穿梭在地理的幻空中。而这一切都该解读为对时间的思考,它折射着穿过地点与人生,折射着穿过地球上的每个区域,从日出到日落,以至汇成了整个宇宙。

    45. 肯特里奇的怪癖:“在他的每件作品中,不仅存在你所看到的东西,还能发现他上幅画的痕迹……此外,他还有个既精巧又稚拙的特点:他会用虚线标出人物的视线。”

    46. 爱玩失踪的葡萄牙人安东尼奥·乔宾(Antonio Jobim),“巴巴奥的一页”(One page of Babaouo)。灵感直接取自萨尔瓦多·达利于三十年代谱写的电影剧本《巴巴奥》。作品始于萨尔达纳舞曲《为你哭泣》的头几个音符,幕布升起,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派广袤而荒凉的矿区景象。被风化削蚀的岩壁定义着环境千年以来的谵妄。一把银匙径直自铁岩中生出,拖着那安哥拉人,微微歪斜着穿过了风吹日晒的矿场。那勺里能见到两只荷包蛋……接着幕布落下,一会儿又被拉起,此时背景音乐换成了探戈舞曲《新生》;场景中满是骑自行车的人,他们头顶放着面包,眼睛缠着绷带,与成双成对的探戈舞者缓缓交错。而当车手舞者尽都退去,舞台中央的那位黑人妇女终得凸现,她有些年岁了,正弹着竖琴,身上穿着香奈儿的礼服。她会时不时用身旁篮子中的面包凶猛拨弦。此后她会冷静下来,继续弹奏如常。一曲终结,她会将面包扔了,喊工作人员把帘幕降下;于是它终究被放了下来,一切从头开始,萨尔达纳舞曲再临。

    47. W.G.泽巴尔德抒写罗伯特·瓦尔泽的美文。

    48. 作者回忆:1978年5月,正值萨尔瓦多·达利所著的《米勒〈晚祷〉的悲剧故事》新译本问世之际,我闯进了他位于卡达克斯的家;当我采访他的时候,他却就一幅威尼斯画派的画作谈了许多:“刚才您还没来,我又去看了眼乔尔乔内的《暴风雨》。画上有一位士兵和一名怀抱婴儿的裸女。这是幅决定性的画,我国人却一无所知。”

    49. 马拉美曾经告诉马奈:“不要描绘物体本身,而是要画它产生的效果。”作者回忆起马奈的《铁路》。“一位年轻的母亲正从画中看着我们,而她背过身的女儿则在望着行进中的火车吐出的汽雾。近景是那位把背脊亮给我们的女孩,而稍远些的地方则是在巴黎市中心行驶的火车喷出的大朵烟云。”“我注意到,《铁路》的叙事结构会让人联想到《暴风雨》。”

    50. 作者决定自称“比尼奥夫斯基”,此名来自于约瑟夫·罗特短篇名作《皇帝的胸像》中的一个次要角色:简单朴实、天生聪慧的酒馆老板、犹太人所罗门·比尼奥夫斯基。“某种角度来说,我很像比尼奥夫斯基:对正在崩塌的世界,我已无话可说,可我心中还有‘热望’,还有那些古老的信条;那一刻,是它们让我欢庆,欢庆我至此的卡塞尔见闻,欢庆那儿的某些作品已渗入了我的情绪与人格……我也明白:世界亡了,它已支离破碎,只有那些敢于展示解体中的它的人才是在描绘真实景况。我知道世界大限将至,但艺术能创造生命,它并不像那些灾祸预言者说的那样死路一条。”

    51. 吉米·德拉姆(Jimmie Durham),“欧洲史”(The History of Europe)。被置于广阔空间(整个温室就是个大大的暖房)中央的玻璃柜里的两块尼安德特人的遗骨,引出了欧洲人的身份问题。从罗马人入侵时他们就以为自己属于西方,而亚洲人则属于东方,可根据标牌所言,最古老的尼安德特人遗骸(正如此刻躺在大温室中的这两块一样)出土自格鲁吉亚,这就使得人们必须重构一切。

    52. 苏珊·席勒(Susan Hiller),“思想是自由的”(Die Gedanken sind frei),一百天展期中播放的一百首流行歌曲一同构成了这个作品。五台唱机被放置在了卡塞尔的五家酒吧中。

    53. 纽约人罗宾·卡恩 (Robin Kahn) 与“撒哈拉妇女联盟”(从西撒哈拉的难民营里诞生的一个组织)共同实现的作品,“撒哈拉烹饪艺术”(The Art of Sahrawi Cooking)。一顶帐篷,既是研究室,也是资料室,关注的是西撒哈拉、被占领土的历史、难民营,以及矗立在摩洛哥南界上的那道耻辱之墙。她们会奉上小杯茶水,而访客们会坐在垫子上,时刻保持一种低声交流的气氛。

    54. 在中餐厅里接受围观写作的作者的即兴装置:“作家睡了,啥都没想”,或者,“人睡着时,才更接近杜尚”。

    55. 《希特勒:一部德国的电影》(Hitler - ein Film aus Deutschland, 1977),汉斯-于尔根·西贝尔伯格导演。

    56. 作者回忆:多米尼克·冈萨雷斯-弗斯特(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在泰特美术馆的涡旋厅布置的那件展品,它表现的是一场全球性的大洪水后的世界图景(2054年伦敦的末世)。

    57. 西尔·弗洛耶(Ceal Floyer),声音装置“直到我把它做对”(Til I Get It Right)。纯白房间,美国乡村歌手泰咪·温妮特无数遍地重复着:I will just keep on/til I get it right(我会继续下去/直到我把它做对)。展示的是艺术家的需要、不断寻求高难度的“命中”的需要。

    58. 西尔·弗洛耶另一件旧作:“过度生长”(Overgrowth),三年前的柏林。一株从底部摄影的盆栽被投影放大成了一棵树的大小,为的是把参观者置于下方,或者盆栽在上,抑或两者兼有。这或许是对“人为地使一棵树保持娇小”的愚行的精彩解构。西尔·弗洛耶的作品修复了时间的体积,也让我们警惕,生活中会有那么多恶人半路杀出,意图不加分辨地粉碎我们的所有希望……

    59. 弗里德里希阿鲁门博物馆,萨尔瓦多·达利的《大偏执狂》(The Great Paranoiac, 1936)。

    60. 科宾尼安·艾格纳(Korbinian Aigner),苹果画,是艺术家被困达豪集中营时种下并画下的。在这盛大的狂热中他培育出了四种新品种的苹果,分别以KZ1号—4号命名(KZ是德语“集中营”的缩写)。

    61. 克里斯蒂娜·布赫 (Kristina Buch),“情人”(The Lover)。一组覆着植物的展架,在这个平平无奇、杂草丛生的土台上,艺术家种下了一些能吸引蝴蝶的植物。飞蝶似乎变成了人质。植物抚养着它们,“也用让人喘不过气的爱对它们施行着暴政”。

    62. 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马赛尔·施沃布(Marcel Schwob)。

    63. 威廉·加迪斯的小说《认可》“给我留下的无比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赋予角色的称谓在我心中犁出的那道诡异的印记,特别是那个叫怀亚特的,没过多久他就不叫怀亚特,转而躲在老爹吉尔伯特·沙利文这个称呼之下了,再后来则是雅克,转眼又成了斯提凡,尽管稍待一会儿我们又在斯蒂芬这个名字背后认出了他。”

    64. “卡塞尔将创造力、热忱、理性语言中的短路、邂逅为创建新世界而在不合逻辑中寻找意义的那些片刻与间断时的狂喜一并传染给了我。也许如此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都得归功于,在卡塞尔,我重拾了我身为“艺术家”的起步阶段、我最美好的回忆,譬如对那些将写作视为宿命之人的崇拜:卡夫卡、马拉美、乔伊斯、米肖……对他们而言,生命从来没法在文学之外孕育,文学就是他们的生命。”

    PS:马塔斯书中提及的展品只是整个13届卡塞尔文献展中的一部分 & 图片均来自网络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小说多(369+)
  • 格式多(666+)
  • 少量广告(588+)
  • 愉快的找书体验(264+)
  • 服务好(352+)
  • 图文清晰(581+)
  • 书籍多(565+)
  • 五星好评(648+)

下载评价

  • 网友 焦***山: ( 2025-01-03 11:12:48 )

    不错。。。。。

  • 网友 冷***洁: ( 2024-12-30 13:01:44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冯***卉: ( 2024-12-18 11:30:21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方***旋: ( 2025-01-05 14:29:59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堵***洁: ( 2025-01-05 22:12:14 )

    好用,支持

  • 网友 陈***秋: ( 2024-12-25 18:14:12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濮***彤: ( 2024-12-14 16:11:21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戈***玉: ( 2024-12-20 05:29:34 )

    特别棒

  • 网友 饶***丽: ( 2024-12-20 06:29:11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寿***芳: ( 2025-01-01 21:44:30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师***怀: ( 2024-12-11 05:13:50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常***翠: ( 2024-12-16 20:43:08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印***文: ( 2024-12-18 19:49:04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田***珊: ( 2024-12-11 18:48:15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益***琴: ( 2025-01-01 01:30:10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