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有计划地访问一些当事人,希望他们能将亲历、亲见、亲闻的史实口述回忆,让采访者整理成文字和音像资料,为后人留下一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应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上篇 1958年在中国
第一章 一件科学差事
第二章 北京的科学与科学家
第三章 在北京的生活
第四章 友谊宾馆和苏联大使馆:在北京的中苏合作
第五章 运动与驱使
第六章 去南方出差
第七章 去北方出差
第八章 在北京的最后几周:我们谈论政治
下篇 1960年在中国
第九章 回到中国
第十章 对昆明的最初印象
第十一章 潮流逆转
作者介绍:
米哈依尔·阿·克罗契科(1902-1985),乌克兰人,物理化学家,苏联科学院普通与无机研究所研究员。斯大林奖金获得者(1948),于1958年和1960年两次来华讲学。1961年赴加拿大。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有计划地访问一些当事人,希望他们能将亲历、亲见、亲闻的史实口述回忆,让采访者整理成文字和音像资料,为后人留下一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应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精彩短评:
作者:咖喱娜 发布时间:2011-08-02 22:34:38
克罗契科怕读者无聊并未过多提及其在华具体科研工作,其实也的确没什么可写的,因为他和中国同行不得不花太多时间精力去干别的事。一切归结于“那句时髦的口号:政治统帅科学”。一天到晚,开不完的会、做不完的检查、搞不完的运动、干不完的劳动、改不完的政策、写不完的大字报,更何况还有养不完的猪和逮不完的麻雀……作为一个真心实意帮助中国的知识分子,他在失望之余还是起草了一份有关中国科学以及如何发展中国科学的全面报告作为临别赠礼。报告中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民天生就有能力从事科学工作,而且党和政府多次声称全力支持科学事业,而中国科学事业却依然处在如此悲惨的境地呢?”答案就是:中国人能赶上我们,甚至超过我们,只要他们按照他们中国人特有的方式干下去,而不是成天去开那些愚不可及的会议。”………… ̄▽ ̄"
作者:笑月不盈 发布时间:2021-09-28 14:01:13
啥也没有 哭笑不得
作者:Feanor 发布时间:2023-08-16 14:55:43
世界是个草台班子 上海比北京效率高不少 做踩车的人
作者:momo 发布时间:2021-01-20 22:40:11
虽然作者在前言中说如果有中国读者读到,一定会批评他的。但是读完以后,我觉得不应该批评他,虽然他对58年的中国多持负面评价,但是最起码都是客观的。例如多参加政治会议而忘记本职工作,没有责任心,监听苏联专家等。现在能见到的资料都证明他没有说假话,确实是真的。这样一本书的价值就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外部视角来看待我们过去的历史!
作者:理5打工人 发布时间:2024-02-10 12:06:08
1958,1960年两次来中国。58年主要在北京,60年在昆明工作生活。那段历史很特殊,作者作为专家生活还是很优待的。没想到杜润生那时候就是领导了。
作者:孙尉翔 发布时间:2011-12-20 13:37:16
我看的是英语译本,不是中文版。
深度书评:
从另一个视角展现那个特殊的年代
作者:叁小丁点儿 发布时间:2023-10-21 00:25:23
前苏联的化学家
克罗契科
作为援华的科学家,在1958年和1960年分别两次来到中国,1961年,
克罗契科
到加拿大参加国际会议,提出政治避难,成功移民加拿大。此后,他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了这本《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该书对我国那个一段特殊的历史,以另一个视角展现在我们面前。
特别是在该书的最后一章,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与
克罗契科
的谈话中,提到的一些细节,让人值得深思
。
作者在该书中以自己亲身的经历,重点讲述了反右(1958年)、大跃进(1960年)这两个特殊时期的个人体验,占了全书绝大多数篇幅。对国内各种政治会议和劳动占据科研停滞的行为进行了指责。对科研所每个人员都需要写一定份额的大字报的安排进行细致讲述,对除“四害”中赶麻雀的情景进行了具体描述。这些具体细节在国内的出版物中是很少能见到的。
当然,书中有两个有趣的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是在除“四害”时,全国上下都在对老鼠、苍蝇、蚊子、麻雀进行大肆消灭之时,一些苏联专家却成为了被取笑的对象,因为在俄国的姓氏里面,就有姓“苍蝇”“蚊子”和“麻雀”的。如果说以“麻雀”为姓氏,倒还可以理解,但以“苍蝇”和“蚊子”为姓就难以让人理解了。
但这也至少说明,在俄罗斯文化中,“苍蝇”和“蚊子”并不是什么让人特别厌恶的生物
。关于集体赶鸟的事,苏联也发生过,在作者加夫里尔·特罗耶波尔斯基的小说《白比姆黑耳朵》提到过,只不过其规模没有像我们那样全国总动员,声势浩大。
二是
克罗契科
身为苏联顶尖的化学家之一,却对中医大加称赞
。克罗契科在北京时,因失眠导致便秘。在中方的安排下,他接受了一名中医的就诊,当然这名中医肯定是国内第一流的。书中没有提到这名中医的名字,他只是给克罗契科号了号脉,就开了一副中医。克罗契科煎服后发现特别有效。在服用前,他还对药汁拿到实验室进行了化学化验,发现其中包含了八种成份。克罗契科在回国之时,还特意开了许多中药带回苏联。
关于中医,在国际上历来备受争议,有不少科学人士坚持认为中医就是巫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我个人认为,这主要是中医在理论方面的严重滞后的原因所导致的
。中医发展至今,少说也有三千年的历史了,但其医学理论却严重落后,自先秦至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可说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该书因受当时认识上的局限性,不可能像现代西方医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把病理探摸得清清楚楚。因此,《黄帝内经》在医学理论上应该是原始的、朴素的。东汉时著名医学大家张仲景的《伤寒论》,可说是我国第二部医学理论著作,从实际病例对病理进行探索,价值很高。隋代的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病理进行了分类。但自此以后,我国在医学理论方面几乎可以说是完全停止了。医学发展改变了方向,变成了以方剂学为主体的中国医学,绝大多数的医学著作都是方剂学方面的,比如: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是对药学方面的著作。有少量的关于针炙的医学技术方面的著作,比如晋朝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北宋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在医学理论方面,虽有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南宋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明代吴又可《温疫论》等,但仍未脱离《黄帝内经》的影响,没有多少开创性的东西,其价值不是很大。正因为中医理论的严重滞后,也为许多江湖庸医,甚至是江湖骗子们提供了机会,才会开出鲁迅在书中所写的“原生的成对蟋蟀”这样奇皅的药来。这就为什么国际上有人认为中医是巫医的重要原因。
但为什么像
克罗契科
这样顶级的化学家又认为中医治病是有效的呢?我个人认为,因为这是中医三千多年的医学经验积累的结果,——特别是在方剂学方面积累的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生病看中医时,总喜欢找年纪较大,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看,而不愿找年轻的医生的原因。但遗憾的是,中医虽然有三千多年的经验积累,却未能从这些经验积累中总结提炼出较为科学的医学理论,直到今天,仍旧死抱着《黄帝内经》不放。
那么中医的出路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就已经为我国的中医指明了方向——充分利用好中医在医学经验积累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在方剂学方面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化学)结合起来,将有效的医药成份提炼出来
。屠呦呦的成功就是将古代治疗疟疾方子中用现代科技成功将青蒿素提炼了出来,制成了抗疟的物效药。
科学家养猪,大学生编书
作者:桥东里 发布时间:2010-11-11 16:29:03
当代史学者沈志华教授在《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一书中写道:“中国人早就说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但直到大批苏联顾问和专家来到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才真正见到他们的老师。新中国成立之初,刚刚脱离战火的中国大地一片萧条,百业待兴,中国共产党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富强昌盛的新中国,又要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自然需要得到苏联的指导和帮助。就笔者查阅的大量报纸和书刊,以及对当事人采访得到的印象,这些苏联顾问和专家确实称得上是老师,而且是当时中国人最好的老师。”
“中国人最好的老师”,苏联化学家克罗契科得算一个。这位获得过斯大林奖金的苏联科学院教授,曾经在1958年和1960年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两次来华,在北京和昆明等地进行讲学、咨询和开展合作研究等工作。苏联援华专家为数不少,不过克罗契科两次来华都赶上了比较特别的时刻:1958年,中国正陷入大跃进的狂热之中;1960年,中苏交恶,苏联紧急召回援华专家,他是最后一批回苏联的。他爱中国,对中国的人与事都抱着善意的理解,但是他又对当时的中国提出了不少尖锐的批评,尤其是当他的科学研究遇到政治的阻碍与影响的时候。
近三十年来,科学史研究发生了从“内史”向“外史”的转向。“内史”指科学本身的内部发展历史,“外史”则指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因素对科学发展影响的历史。克罗契科记叙在中国经历的回忆录《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没有多少篇幅谈及中国化学的具体状况;但是,它对我们研究五十年代的中国科学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却是不能否认的。它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科学家的智慧以外,还有什么样的力量在影响科学的发展。
让我们来看看,这位苏联援华专家在中国做了些什么。
首先是开会。第一次来华,从1958年1月8日到8月22日,克罗契科呆了七个半月。在克罗契科看来,这七个半月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因为无休无止的运动让他什么都干不了。在1月和2月,他在北京化学研究所每周开会需两个整天,以后增为3个整天;到了6月和7月,几乎是每天都开会;到了8月,“在全中国,任何科研工作都停止了”。在苏联,政治会议至少不会占用工作时间,但是在1958年的中国,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可是家常便饭。这让他发出这样的悲叹:“事实上,1958年我在华期间,悲哀地亲眼目睹了实验室中工作时间的不断减少,正是因为这些会议的不断增多。我开始意识到这些会议正给研究所带来真正的灾难。”
然后是义务劳动。那一年,十三陵水库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着,参加这个大工程的几乎包括北京各个阶层的人们,机关、团体、高校都把人送到工地上干上一两个星期,连周恩来这样的国家领导人也到工棚里住了好几天。不能免俗,克罗契科也跟着化学研究所的上百位同事去了一趟。他“抡起铁锹铲起了那么一点土,把它从一个土堆移至另一个土堆”,一大群人就聚集在他后面全神贯注地看他干活,然后大喇叭宣布苏联专家到工地来劳动了,他的头衔被一一念出,并被热烈地赞扬。
不过克罗契科没有被大喇叭的表扬冲昏头脑,他说:“我还敢肯定,只要两三百个工人使用挖土机和卡车就能比那成千上万的‘热情志愿者’干得又快又省钱。因为这些义务劳动者都得用车接送,安排食宿,长达数周时间。”
还有理解什么是大字报。在苏联,墙报是在学校、工厂、集体农庄进行宣传的重要手段,不过每年也出版不超过六次。而在1958年的中国,大行其道的是大字报。有一次克罗契科在大字报里认出用俄文字母拼出的他的名字,他问翻译是怎么回事。翻译说大字报是在他手下工作的一个人写的,“她在大字报里说您把事情解释得非常清楚,还说您工作得非常好”。但这并不能阻止克罗契科将大字报称为“愚不可及的运动”。
还有别的杂事。苏联援华专家在北京集中住在友谊宾馆,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就很棘手,因为克罗契科是党小组成员,所以党领导把去找苏联儿童学校毕业班负责人交流的任务也交给了他。此外,监督援华专家不得酗酒、处罚违规者,也是他的活。
已经看出来了吧?在书里,除了这些和科学研究没多大关系的分散精力的事,克罗契科没记下多少他来中国计划要做的严肃工作。虽然他说为了不让读者厌烦,所以他没有在书中过细地描述他在华的科研工作,但是他也承认,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他没能够像预想的那样大展拳脚,完成他本应完成的工作。
可是,这能怪他吗?科学家需要一个安静的实验室,那时候的中国能给他的,只能是这样的景象——“现在,这些仪器全都保存在研究所的库房里,无人问津,用黑布包裹起来,上面积满了尘土”;“装备齐全的漂亮实验室一天到晚无人问津,成千上万的科研书籍在图书馆里睡大觉,因为它们的读者整天疲于奔命要去开会,或是做检查,要不就得在乡下种地”。
除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大跃进也时时给克罗契科留下强烈的荒诞感:科学院下属的每个单位都在起劲地养猪,他的翻译被任命为猪圈总管,手下有40个人;《人民日报》宣称中国化学家发明新方法用金属钠来炼铝,实际上人们在80年前就这么干了,而且自从电解熔化的冰晶石(一种铝纳氟化物)取代了金属钠,金属铝就变得比金属钠还便宜。所以用金属钠来炼铝是一种愚蠢的办法,但没有一位中国化学家吭声。
最让他无法接受的,是他在昆明的师范学校看到大约15个学生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争辩着什么。当得知他们正准备写一本有关有机化学的教科书时,克罗契科以为他们是教师或者毕业班学生,但他得到的回答是,“不,他们是二年级的大学生。他们正准备开始学有机化学。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撰写他们的教科书。”联想起如今仍然可以在旧书店碰上的出自“某某学校课题组”之手的各种书籍,不得不令人苦笑。
前面说克罗契科限于客观条件没干成多少正事,固然是实情,但是不得不指出,这位很有责任心与革命情谊的国际友人,在纷乱的环境下仍然力所能及地做了很多事情。他草拟了一项宏伟的计划,提出在渤海湾建造一个大坝以拦截海水,一来可以填海造田,二来可以淡化海水。虽然这有点异想天开的味道,不过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感情。
出于这种感情,他直言不讳地对“学生编教科书”的荒唐事进行了抨击:“这不仅是在浪费时间,而且是彻头彻尾有害的。他们不再谦虚地认为他们是在学习一门新的学科,这些学生会以为他们在有机化学方面比他们的老师还要高明”。
出于这种感情,他开诚布公地向北京化学研究所负责政治工作的副所长华寿俊进言:“中国人能赶上我们,甚至超过我们,只要他们按照他们中国人特有的方式干下去,而不是成天去开那些愚不可及的会议”。
出于这种感情,他在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要求他立即回国之后,仍然与上级争执,坚持留下来,撰写一份不在计划之内的报告,提交给中国政府。这份报告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为什么中国人民天生就有能力从事科学工作,而且党和政府多次声称全力支持科学事业,而中国科学事业却依然处在如此悲惨的境地呢?”
他在回国前把这份“小小的礼物”送给化学研究所的书记杜润生。“文中很可能有许多地方让人不待见,但是我要真心诚意地说,这些东西全部来自我终生接受的科学训练,来自终生从事的组织科研工作的经验;”克罗契科真诚地说,“而且写出这一报告的唯一动机来自我对中国人民的崇敬与热爱。”
在中国的科学实力大大增强的今天,除了感谢国家之外,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这位“中国人最好的老师”表示一下谢意与敬意?
克罗契科在1960年8月13日离开北京,返回莫斯科。值得一提的是,时刻对威权主义保持批判意识的他在仅仅一年之后,就借着去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向加拿大政府申请政治避难,从此定居加拿大。可惜的是,直到1985年去世,他再也没有来过中国。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7分
书籍清晰度:8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3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快捷(61+)
- 购买多(139+)
- 愉快的找书体验(527+)
- 藏书馆(469+)
- 值得购买(226+)
- mobi(601+)
- 无多页(636+)
- 无盗版(155+)
- 下载快(576+)
- 全格式(460+)
- 超值(532+)
下载评价
- 网友 辛***玮: ( 2025-01-03 06:55:03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龚***湄: ( 2024-12-27 14:04:58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方***旋: ( 2025-01-03 11:33:20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印***文: ( 2024-12-10 16:48:56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扈***洁: ( 2024-12-10 08:22:44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汪***豪: ( 2025-01-09 04:18:37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游***钰: ( 2024-12-13 16:49:09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苍***如: ( 2024-12-30 09:39:55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孙***夏: ( 2024-12-17 14:45:32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寿***芳: ( 2025-01-01 23:25:45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曹***雯: ( 2024-12-31 02:49:34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国际比较研究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公最新版2014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教材:申论15天快速突破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2020护理学(中级)·精选习题解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全新正版图书 国际结算实务案例精析:2016 刘阳 上海远东出版社 9787547610435 蔚蓝书店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菩提道次第导引(卷4藏文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小学生心理辅导指南第1册修订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英国皇家舞蹈学院舞蹈等级考试教材·组合与舞蹈 4级 附CD、DVD各一张 等级考试 课堂展示 独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The New World Champion Paper Airplane Book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INTRO ECONOMETRICS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红旗飘飘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4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