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子(手工线装一函四册,双色印刷,简体竖排,并配以精美插画及详细注解)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孟子·荀子(手工线装一函四册,双色印刷,简体竖排,并配以精美插画及详细注解)精美图片
》孟子·荀子(手工线装一函四册,双色印刷,简体竖排,并配以精美插画及详细注解)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孟子·荀子(手工线装一函四册,双色印刷,简体竖排,并配以精美插画及详细注解)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200888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1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65.00
  • 纸张:纯质纸
  • 装帧:线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1:46

内容简介:

《孟子》现存7篇,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孟子大力宣扬孔子学说,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他还提出“性善论”,作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他主张法尧舜,制井田,提倡“尚贤”、“薄赋”、行“王道”;在君民关系上,他主张“民贵君轻”。“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激发了我们智慧的火花。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书籍目录:

孟子

梁惠王章句 上 (共七章)

梁惠王章句 下 (共十六章)

公孙丑章句 上 (共九章)

公孙丑章句 下 (共十四章)

滕文公章句 上 (共五章)

滕文公章句 下 (共十章)

离娄章句 上 (共二十八章)

离娄章句 下 (共三十三章)

万章章句 上 (共九章)

万章章句 下 (共九章)

告子章句 上 (共二十章)

告子章句 下 (共十六章)

尽心章句 上 (共四十六章)

尽心章句 下 (共三十八章)

荀子

劝学篇第一

修身篇第二

不苟篇第三

荣辱篇第四

非相篇第五

非十二子篇第六

仲尼篇第七

儒效篇第八

王制篇第九

富国篇第十

王霸篇第十一

君道篇第十二

臣道篇第十三

致士篇第十四

议兵篇第十五

强国篇第十六

天论篇第十七

正论篇第十八

礼论篇第十九

乐论篇第二十

解蔽篇第二十一

正名篇第二十二

性恶篇第二十三

君子篇第二十四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汉代人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生卒年代已经无考,大约在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间。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孟子》是如今经典名著,圣贤言论,流传数千年而不废。封建社会中,孟子所倡导的人伦礼仪是人立身行事的准则,上至皇室贵胄,下至贩夫走卒,都以此为教典,不敢有丝毫逾越。宋代以后更与《论语》、《大学》、《中庸》同列为四书,成为当时蒙学入门的科举考试的书。世人若是要明智仁义,不可不读《论语》,亦不可不读《孟子》。

如果说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像一双健康美丽的天足,在后来封建统治者的大力宣扬下,孟子的思想就被慢慢地束缚、扭曲成一双金莲。所以,如果要细究儒家思想的根本,其方法,唯有研究先秦儒教大家著述一途。《荀子》就是一部很好的研读范本。本套丛书有以下特点:

1、本套双色插图线装版丛书为纯手工线装,大16开本,简体竖排,双色印刷,装帧精美。

2、内容上选择权威底本,并配有精美插画及详细注解,栏目清晰,内容全面明朗,使读者的阅读过程更加轻松。

3、本书对生僻字、多音字、古今异音字进行随文注音,以确保读者流畅阅读。

4、书中每篇文章均设有题解、注释、译文,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各篇原文,令读者更易吸收流传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

5、外观上函套包装,整体美观大方,气质典雅,古香古色,实为收藏与馈赠之上佳珍品。

《荀子》为战国时人荀况所著,是一部阐述先秦儒家思想的著作。荀况,即为荀子,是战国时代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他创立了被称为“孙氏之儒”的儒家支派,与以“孔儒正宗”自居的“思孟一派”相对立。其实无论苟子、孟子,他们的思想都是在孔子的儒家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的,是对孔儒之道改造升华的产物。《荀子》以孔子“仁”的思想为核心,重视“礼”,重视人为的努力,重视圣人对世人的教化,并反对神秘主义,反对墨家的鬼神之说,这些都是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被统治者掩盖的儒家思想的精华。


媒体评论

是二儒者(荀子与孟子),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

——韩愈

于成、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成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

愚窃尝读其全书,而知荀子之学之醇正,文之博达,自四子而下,洵足冠冕群儒,非一切名、法诸家所可同类共观也。

——谢墉


书籍介绍

《孟子》是如今经典名著,圣贤言论,流传数千年而不废。封建社会中,孟子所倡导的人伦礼仪是人立身行事的准则,上至皇室贵胄,下至贩夫走卒,都以此为教典,不敢有丝毫逾越。宋代以后更与《论语》、《大学》、《中庸》同列为四书,成为当时蒙学入门的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世人若是要明智仁义,不可不读《论语》,亦不可不读《孟子》。

如果说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像一双健康美丽的天足,在后来封建统治者的大力宣扬下,孟子的思想就被慢慢地束缚、扭曲成一双金莲。所以,如果要细究儒家思想的根本,其方法,唯有研究先秦儒教大家著述一途。《荀子》就是一部很好的研读范本。本套丛书有以下特点:

1、本套双色插图线装版丛书为纯手工线装,大16开本,简体竖排,双色印刷,装帧精美。

2、内容上选择权威底本,并配有精美插画及详细注解,栏目清晰,内容全面明朗,使读者的阅读过程更加轻松。

3、本书对生僻字、多音字、古今异音字进行随文注音,以确保读者流畅阅读。

4、书中每篇文章均设有题解、注释、译文,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各篇原文,令读者更易吸收流传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

5、外观上函套包装,整体美观大方,气质典雅,古香古色,实为收藏与馈赠之上佳珍品。


精彩短评:

  • 作者:艾诺特 发布时间:2023-11-24 06:50:35

    还是心理学,同理心,希望说服对方要给予对方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最高级的技巧就是真的为对方着想。

  • 作者:口袋小伙伴 发布时间:2013-07-14 00:25:14

    这么少人看?这书前面的东西相对浅显易懂,感觉脑子里多了个新知识框架。后面基本是高层管理和优化流程,就算能看懂,屁民如我也用不到...

  • 作者:weakish 发布时间:2013-12-14 23:33:24

    这名字是骗人滴,根本不是入门书……我一般刷得快的书都是上面的大段大段内容都知道,但是这本刷得快的原因是很多看不懂,只好跳过……

  • 作者:外省青年狼二蛋 发布时间:2012-05-22 15:44:10

    不错,像是一本词典,怎么没人读。

  • 作者:Runaway小羽 发布时间:2015-05-22 02:44:54

    却为何电影把泽于拍的那么悬乎

  • 作者:老天使 发布时间:2010-10-23 10:18:16

    越是禁忌越想看~


深度书评:

  • 何为中国文化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2-09 01:19:42

    《中国文化读本》是在2008年奥运会时期,叶朗先生与朱良志先生所写的。书的主要预设读者应是远道而来,或者想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外国友人,以及中小学生,起到的作用应该是普及。

            若是有人问我中国文化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我大概会一发不可收拾地从关雎说到击鼓,再到离骚,然后话锋一转登蜀道,回看山下马萧萧。我一定不会忘了给他讲风中飘零的南唐和那真挚的国君,甚至章台街边的寒蝉凄切,再话东坡小妹,放翁稼轩,最后巧妙地说起王婆茶水间的“潘驴邓小闲”,还有那面风月宝鉴,只一提纳兰和民国群像,权当收场。

            然而读了文化读本后,我才发现文化却不等同于文学或者文字(甚至在英文版的书中直接跳过了唐诗与四大名著的章节)。原来文化还有钟子期,还有张骞与郑和,还有皇城和弄堂,江南和小巷……原来中国文化这么纷繁复杂,根本不是随便说说江湖风月就能说完的。

            但若是单单就书中所说,我却不得不说它也仅仅是一本科普书。或许是由于内容过多,导致根本无法做到哪怕任何一处的深挖,于是整本书便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整本书可以算是布局严密,以儒道佛以及周易开篇,介绍了也强调了中国人自古的思维体系的根据,为后文的理解做了十足的铺垫。而后文的种种也因此显得足够得体,不至于让人产生过多疑问。然而这种形式的写作或许外国友人的确更适应,但中国人从来喜欢以象达意,就算说的出来也得指花指井指菩提。所以才会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私以为中国人表达观点的一大特征是重顿悟,倒是颇有些像禅宗的理念。这种顿悟是由外向里的,理所当然它的难度也远超由里及外的理解。而这么做的结果往往便是使得顿悟的人“大彻大悟”,只求最好的理解。而且因为大家都不爱说真正的核心,于是它便因人而异,一个院子坐着一大堆修满小乘佛法的大师,谁又知他们修的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呢?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大概也可作解释。

            若仅仅是由于表达方式,我认为还是能够接受的,毕竟书的主旨在于给外国友人普及,而非让他们大彻大悟,融会贯通。然而我还是觉得少了什么。

            或许是英文文字的原因,让得书中文字过于“说明化”,这并非是坏事,但却使部分文章与说明书一般平实,以至于无味。或许是历朝历代封建统治的原因,中国人但凡写点东西,总要想着避讳,像是避免用父亲或天子的名字中的字眼,或者为了“政治正确”,总之各种暗示和隐喻屡见不鲜。于是大家养成了一个习惯,就好像建筑系出来的总想着迎合甲方要求的同时,怎么添加自己的“小动作”一样,最爱在文字中注入情感,所以才有字字泣血的神篇。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总觉得语言过分平实、说明化,甚至宽高等等数据要直接列出来。

            做外文题目时,自然可以赏析成篇的列数字和数据,因为他们是“铁板上的钉子”,直言不讳,不容反抗。然而看中国人的文章便很少有这种感觉,或许大家都喜欢“以德服人”,而非摆个死死的数字上去。于是宽高自然要写,可是有心人便会偷偷地说出高的可以摘星星啦。若是有这些文字的暗藏,我想那样必然会使读者眼前一亮,不为别的,只因为这样的话,便暗藏了一句话于书的扉页——这片土地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更有深爱着这些文化的人。或许这,才更能表达中国文化的核心。

            所以说,中国文化或许比每个中国人所描述的还多那么一点点,但只要看到那描述时候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的样子,任谁也会明白,原来中国文化就在这,不多不少。

  • 《楚辞》研究的伴随文本及其影响:一个符号学应用

    作者:愚人机场 发布时间:2016-09-05 15:38:51

    《楚辞》的编辑并成书被普遍认为是经西汉的刘向和东汉的王逸之手,其中最著名的篇章《离骚》被王逸在《离骚章句序》里第一次尊为“经”。尽管屈原之作在汉代并不具有正统地位,但在文人士大夫中却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汉文学的影响也非常大。屈原之作影响巨大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汉人对屈原其人、《离骚》其诗的评论颇多,在几个重要的问题上由于看法不同而引起过论争。在汉代尚是如此,汉代以后的学者对《楚辞》、屈原其人等问题更是争论不休。本文拟通过梳理各家对经典文本《楚辞》的注疏和屈原问题的论争,引入符号学“伴随文本”的概念,分析伴随文本对楚辞研究的重要影响。

    本文认为,自王逸《楚辞章句》“依经立义”以来,《楚辞》的伴随文本同《楚辞》本身经过几千年的融合,已经互为一体,不可分离,后世对《楚辞》的解释也是对其伴随文本的接受或反驳,可以说《楚辞》的接受史就是对其伴随文本的接受史。

    一、

    “伴随文本”概念的提出

    赵毅衡在热奈特的“跨文本关系”理论与克里斯蒂娃的“文本间性”理论的启发下,综合费斯克、本尼特、麦克林等人的看法,提出了“伴随文本”这一文化符号学概念。在赵毅衡看来,符号文本的解释依靠文本与文化的关系,接收者在接收文本信息时看到某些记号,这些记号有时候在文本内,有时候却在文本外,是符号文本发送者一道发送的附加因素,这些附加因素就构成了“伴随文本”。

    在解释中,不仅文本本身有意义,文本所携带的大量附加因素也有意义,甚至可能比文本有更多的意义。所有的符号文本都是文本与伴随文本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使文本不仅是符号的形式组合,更是一个浸透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的动态构造。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伴随文本决定了文本的解释方式。这些成分伴随着符号文本,隐藏于文本之后、文本之外、或文本边缘,却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构成,严重影响意义的解释。要理解符号表意的机制,就必须明白伴随文本的作用。

    赵毅衡将伴随文本作了一个详细的分类,但没有一个表单的话,恐不能清楚的显示伴随文本这个术语的理论深广度,因此现将该分类总结如下,每类伴随文本的具体释义将在下文分析《楚辞》研究情况时予以说明:

    第一类,显性伴随文本:副文本、型文本;

    第二类,生成性伴随文本:前文本(包括同时文本);

    第三类,解释性伴随文本:元文本,链文本,承继文本;

    第四类,深层伴随文本。

    (注:笔者在这里用“承继文本”取代赵毅衡提出的“先后文本”。)

    上面列出的伴随文本的分类相当全面,但是我们的每一次解释不可能把一个文本携带的所有伴随文本都采用到解释里。根据符号接收的片面化原则,接收符号文本的过多的信息或品质,会造成符号表意的累赘,所以我们在解释的时候总是会根据语境的需要而感知某些符号的部分品质。在这个意义上,伴随文本就有可能喧宾夺主,甚至接管符号接收者的解释努力,符号接收者只看到某一类伴随文本,这种情况被称为“伴随文本执着”,即读者的解释过于依赖伴随文本,以至于往往忘记了文本本身。

    二、

    《楚辞》研究的伴随文本

    基于上面对伴随文本概念的梳理,我们应该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楚辞》一书的伴随文本实际上就是与《楚辞》有关的任何解释、评论、历代学者的注疏、训诂、考辩、解题、成书情况、屈原其人、刘向和王逸其人,甚至是《楚辞》的各种版本、现当代国内外学学界的论著等等,这些文本群共同构成了《楚辞》的伴随文本。相应地,每个学者的研究,都立足于产生于他之前的所有关于《楚辞》的一系列研究。在《楚辞》的伴随文本集群中,最有名的当属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而这三部注疏性质的书又构成了其后的研究著述的伴随文本。下面,我们根据伴随文本的分类来分别讨论。

    第一,显性伴随文本是完全显露在文本表现层面的某些因素,它是文本的显性框架,可以分为两类:副文本和型文本。副文本比如标题、题词、序言、插图等,对符号的接收其重大作用。型文本则指明了文本所属的文化归类程式,比如与其他一批文本同一个作者、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流派、同一个题材、同一种风格等,最明显的型文本就是体裁,因而型文本意味着一个文本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密切关系。

    《楚辞》一书的书名“楚辞”二字,同时属于副文本(标题、作者)和型文本(楚辞本身就是汉代文学的一种体裁、经学氛围的笼罩)。就标题和作者而言,在汉代就引发了争论。贾谊发之滥觞。根据《吊屈原赋》,贾谊遭谗被疏,出任长沙王太傅,渡湘水而有感于屈原的不幸,加之自己的类似遭遇,“为赋以吊屈原”。贾谊认为“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 其后,司马迁认为《离骚》是屈原发愤之作,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少卿书》中讲到“发愤著书”时,都提到屈原放逐而赋离骚。这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比较充分的论述,他认为,“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汉代又一论及屈原且产生重大影响的是班固。班固早期对屈原还持赞美的态度,后期就批评刘向对屈原的解读“过其真”,他认为,“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呼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指责屈原不懂明哲保身之道,投湖自杀实属极端。王逸“依经立义”,认为“《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他也肯定了屈原这个人的存在:“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也认为屈原作《离骚》是因为“忧心烦乱,不知所愬”。可以看到,汉代的屈原论是历史上对屈原其人其作的第一次集中的评论,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正是通过汉人对屈原的评论以至论争而确立的。

    然而,后世却有人开始质疑《楚辞》的副文本因素,认为屈原这个人其实并不存在。黄中模先生编的《中日学者屈原问题论争集》收录了姜亮夫、汤炳正和铃木修次等学者就此一问题的专题论文。其中,《屈原否定论谱系》一文详细梳理了学者对屈原存在的质疑。持否定说的学者有廖季平、胡适、何天行以及铃木修次等人,尤以胡适为代表,胡适的《读楚辞》一口气提出了“五个疑点”。

    第二,生成性伴随文本是文本在生成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而留下的痕迹。前文本是一个文化中先前的文本对此一文本的生成所产生的影响,这个概念与“文本间性”相近。狭义的前文本,是指文本中的各种引文、戏仿、典故、剽窃等。广义的前文本则包括了这个文本产生之前的全部文化史。因此,前文本是文本生成之前的所有文化文本组成的网络,受到之前整个文化史的意义压力影响。

    从广义上来说,《楚辞》前文本毫无疑问就是从上古到其创作成篇期间的整个文化发展史。如果我们缩短这个历史时空来看,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中说的“自风雅寝声”以来的中国诗歌史。王逸就“《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意焉” ,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楚艳汉侈,流弊不远”,而“经”乃“群言之祖”,正好可以矫正。当然,这里的前文本还包括了“楚辞”这一体裁本身的形成与发展,是以抒情诗楚歌为主要形式的楚文化的表征。而后世对楚辞的研究,根据的前文本则是整个中外学界关于楚辞的研究和阐释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精神,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前文本集群。而从狭义的前文本来看,《楚辞》的阐释离不开其文本中的各种引文、戏仿、典故。这构成了王逸“依经解骚”的文本依据,他认为《离骚》的创作乃是本于《易•乾•彖辞》《诗•大雅•生民》《诗•郑风•有女同车》和《尚书•禹贡》等经典文本中的名句或典故。

    第三,解释性伴随文本,顾名思义,是指产生于文本生成之后的,带有评价性质的伴随文本,只能在文本解释时起作用。这一类伴随文本被分为三类:元文本、链文本、承继文本。(由于链文本出现在网络时代,故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元文本,是指此文本生成后,文本被接受之前,所出现的影响意义解释的各种文本,包括对此作品及其作者的评论、传闻、指责、道德或政治标签等,是有关文本的评论与环境因素,在文本出现之后才生成。一旦被当作元文本,我们便可以讨论以王逸《楚辞章句》为代表的楚辞阐释著作对《楚辞》本身的“影响”,对经典的重读,必然参考后出的元文本。如果我们在解读《楚辞》或其中的个别疑难之前,提前参考了王逸的章句、洪兴祖的补注、朱熹的集注和黄灵庚的疏证等生成性伴随文本,我们就说我们参考了《楚辞》的元文本。笔者在详细阅读《九歌》之前,就预先看了黄灵庚先生的《出土文献与<九歌>源流考辩》,黄先生在这篇论文中认为,原始的《九歌》是夏启祭天颂禹的乐歌,而今传的《九歌》中是包含了夏文化和越文化的。因此笔者必然在阅读《九歌》的过程中,对其中的“楚之神名”自然而然联想到黄先生的看法,从而才能更加深入理解《九歌》。

    承继文本,是伴随文本中非常特殊的一类。两个文本之间有超出一般文本间性的特殊关系,如仿作、续集等。在符号表意中,一个文本不仅受制于先出文本,也不得不受制于后出文本,是文化表意所共有的普遍现象。就屈原《离骚》和宋玉《九辩》来看,普遍认为是宋玉在模仿屈原,因而我们可以说二者就是承继文本的关系。当然,历代有很多模范《离骚》《九辩》等经典文本的仿作,兹不一一列举。

    第四,深层伴随文本。这是在以上几种表层伴随文本群的背后的,更深一层的伴随文本,读者的解读经由伴随文本,经由文本通向文化,抵达文本深处更隐蔽的文化机制。这个概念类似于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发掘文本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沉默话语。

    根据钱锺书《管锥编》,屈原之作实际上是“逃避苦闷,而浪迹远逝”,而洪兴祖针对《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而得出“言己忠信之行,以事于君,其志不合”的看法在钱锺书看来并不确切;王逸《离骚后序》代表了绝大多数研究者的看法,那就是认为屈原作离骚的目的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进而认为显示了某种“大指之趣”;而被普遍认可的符号概念比喻,如“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等等,都是从文本到文化的一种解读。

    三、

    伴随文本对《楚辞》阐释的影响

    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中说:“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尽管这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明屈原及其《离骚》的广泛影响力,但我们或许可以借用这句评论来说明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伴随文本集群对后世研究者的深远影响。

    任何文本必然携带以上的伴随文本,是我们通过文本与文化发生联系的方式,是我们抵达文本的必要的感知集合,因此伴随文本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对《楚辞》的研究和阐释可以说都是基于《楚辞》的伴随文本集群之上的,脱离了这些伴随文本,《楚辞》的研究要么回到《楚辞》诞生之时,要么《楚辞》就会变成一堆我们无法理解的感知集合。

    在普遍伴随文本的基础上,更需要读者对文本进行批判式阅读,揭开文本表面的模糊性,发掘文本根植与文化的因素,从体裁、框架再到内容、文本的沉默处,这是深层伴随文本的力量。与此紧密联系的是,汉代由于经学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崇高地位和涵盖一切的影响,汉代学者的儒家话语(以《诗大序》为代表)的正统观念不能不反映在对《离骚》《天问》《招魂》等篇章中,这就使《楚辞》的伴随文本也染上了正统的色彩:“《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正是在经学氛围的深层伴随文本的笼罩下,刘安才会给予屈原极高的评价,认为对于以上两点,“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以至于屈原其人其志其文“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至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也是在《楚辞》研究的伴随文本的影响下完成的,如果没有上文所引介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和阐释的伴随文本集群,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深层伴随文本机制的支撑,本文乃至其他任何一种关于《楚辞》的解释都不会存在。我们无法想象,一堆缺乏语境支撑的符码,会以何种面貌呈现在解释者面前。《楚辞》的伴随文本同《楚辞》本身经过几千年的融合,已经互为一体,不可分离,后世对《楚辞》的解释也是对其伴随文本的接受或反驳,可以说《楚辞》的接受史就是对其伴随文本的接受史。

    (本文作于2014年12月)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字体合适(550+)
  • 无缺页(464+)
  • 章节完整(633+)
  • 无水印(260+)
  • 内容齐全(668+)
  • 强烈推荐(571+)
  • 书籍完整(443+)
  • 图书多(424+)

下载评价

  • 网友 孔***旋: ( 2024-12-22 02:17:00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石***致: ( 2025-01-09 04:20:09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师***怡: ( 2024-12-20 00:57:03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孙***美: ( 2024-12-22 02:52:22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通***蕊: ( 2025-01-09 04:50:37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索***宸: ( 2024-12-25 17:56:54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隗***杉: ( 2025-01-08 06:35:01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寇***音: ( 2025-01-07 18:47:15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宫***玉: ( 2024-12-29 13:44:04 )

    我说完了。

  • 网友 曾***玉: ( 2024-12-30 00:11:38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冷***洁: ( 2024-12-22 09:46:35 )

    不错,用着很方便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