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4级适合高1高2年级)/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双城记(4级适合高1高2年级)/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精美图片
》双城记(4级适合高1高2年级)/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双城记(4级适合高1高2年级)/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001157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1997-01
  • 页数:136
  • 价格:7.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1:03

内容简介:

时间是1775年,在巴黎的一家酒馆的楼上的一间屋子里坐着一位白发男人,他正忙着做鞋。他曾在巴士底狱当了18年的囚徒。现在他已是一个自由人了,然而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也认不出他的朋友。他所知道的就是他必须继续做鞋。

在一辆去巴黎的车上坐着路茜,这是他从未见过面的女儿。路茜把她父亲带回了伦敦,在女儿的爱心和照料之下,他忘掉了过去并学会了重像一个自由人那样去生活。

然而在法国大革命的暴风雨年代,过去既没有消失也没有被忘掉。于是不久过去的危险秘密地把路茜和她所爱的人们带回了巴黎……那儿恐怖的死亡机器——断头台正饥饿地等候着法兰西的敌人们。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狄 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1812年生于英国的朴次茅斯。父亲过着没有节制的生活,负债累累。年幼的狄 斯被迫被送进一家皮鞋油店当学徒,饱尝了艰辛。狄 斯16岁时,父亲因债务被关进监狱。从此,他们的生活 为悲惨。工业革命一方面带来了19世纪前期英国大都市的繁荣,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庶民社会的 贫困和对童工的残酷剥削。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使狄 斯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15岁时,狄 斯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抄写员并学习速记,此后,又在报社任新闻记者。在《记事晨报》任记者时,狄 斯开始发表一些具有讽刺和幽默内容的短剧,主要反映伦敦的生活,逐渐有了名气。他了解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和风土人情,这些都体现在他热情洋溢的笔端。此后,他在不同的杂志社任编辑、主编和发行人,其间发表了几十部长篇和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雾都孤儿》、《圣诞颂歌》、《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等。

狄 斯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相关联的事件。他在书中揭露了济贫院骇人听闻的生活制度,揭开了英国社会底层的可怕秘密,淋漓尽致地描写了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本书起笔便描写了主人公奥利弗生下来便成为孤儿,以及在济贫院度过的悲惨生活。后来,他被迫到殡仪馆做学徒,又因不堪忍受虐待而离家出走。孤身一人来到伦敦后,又落入了窃贼的手中。狄 斯在其作品中大量描写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对平民阶层寄予了深切的向情,并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他在小说描写的现实性和人物的个性化方面成绩是突出的。他成为继莎士比亚之后,塑造作品人物数量 多的一个作家。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1 去巴黎的路—— 1775年 那是 好的年代,也是 糟的年代。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那是希望的春季,也是悲伤的冬日。那是公元1775年。

     那时的法国有国王和王后,英国也有国王和王后,他们相信什么事情都不会改变。但是法国的境况很糟糕,而且是每况愈下。人民在贫穷、饥饿和不幸中生活。国王发行纸币进行挥霍,而百姓却要忍饥挨饿。在门户紧闭的家中,人们悄声地谈论着反对国王和他的贵族们的话题。它们只是低声的密谈,但却是 望中的人们愤怒的声音。

     就在那1775年11月的一个深夜,一辆从伦敦赶往多佛的马车停在了一条绵延的山丘的顶部。马匹都已经很累了,但在它们休息时,赶车人听到后面有另一匹马正急速地朝他们赶来。骑马人把马停在马车的旁边并喊道: “我要找伦敦台尔森银行来的贾维斯·劳里先生。” “我就是贾维斯·劳里先生,”车内的一位乘客从车窗探出头来说道。

    “有什么事吗?” “是我!杰里,杰里·克拉彻,从台尔森银行来的,先生,”马上的人喊道。

     “什么事,杰里?”劳里先生问道。

     “捎个信儿给您,劳里先生,您得在多佛等候一位年轻女士。” “好吧,杰里,”劳里先生说。“告诉他们,就说我的答复是‘活过来”’。

     口信儿是奇特的,而答复就 奇特了。马车上的人都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

     第二天,劳里先生在多佛的旅馆里坐着时,来了一位年轻的女士。她很美,有一头金黄的头发和蓝色的眼睛,这让劳里先生想起了一个小孩儿,几乎是个婴儿。那是在很多年前,在从法国加莱去英国多佛的路上,他曾把她抱在怀里。劳里先生让这位年轻女士坐下来。

     “马内特小姐,”他说道。“我有个离奇的故事要告诉你,是关于台尔森银行的一位顾客的。台尔森银行是我工作的地方。” “好吧,但是我不太明白,劳里先生,”年轻的女士说。“我从台尔森银行接到口信,要我到这儿来见您。我知道一些有关我可怜的父亲的钱的事。他很早就已死了——还在我出生之前。您要告诉我的是什么故事呢?” “大约20年前,马内特小姐,有位法国医生娶了一位英国女士。他们有了一个女儿,但是还在他们的女儿出生之前,这位父亲却失踪了。没有人知道他出了什么事。不久,他那位伤心的妻子也死了,他们的女儿被带回了英国。” “但这像是我父亲的故事呀,劳里先生。况且不正是您把我带回英国的吗?” “是的,是这样的,马内特小姐。很多年前我把你从法国带到了英国,并且自那以后台尔森银行就开始照料你。人家告诉你说你的父亲已经死了。

    但是设想一下,马内特小姐,或许你的父亲那时并没有死,或许他在监狱里呢。那并不是因为他犯了什么罪!而只是因为他有一个强大的敌人——这个敌人拥有权势将他投进监狱,而且把他在那里与世隔 、被人遗忘地关了18年!” “这是真的吗?我父亲可能还活着吗?”路茜·马内特紧盯着劳里先生。她的脸色苍白,双手颤抖着。“那会是他的灵魂,而不是他本人!” “不,马内特小姐,”劳里先生温和地说。“他还活着,只是有了很大的变化,就连他自己的名字也记不得了!我们 不可以问起从前的事,一点都不能问。那样的话就太危险了。他已经被带到巴黎一个旧日的仆人的家里,我们就是要去那里让他回到生活中来。” 2 巴黎的一家酒店 在巴黎的一个名叫圣安东尼的地方,所有的人都很穷。街道狭窄肮脏,食品店几乎都是空的。孩子们的脸已显出老态,因为他们太饥饿了。在得法热先生的酒店里没有多少顾客,得法热则在门外与街上的一个男人交谈着。

    他的妻子得法热夫人正坐在店里一边织毛衣一边观察着周围。得法热走进店来。他的妻子看着他,然后就把眼光转过去盯着两位新来的顾客,他们是一位大约60岁的男人和一位年轻的女士。得法热走过去同他们说话,他突然吻起了那位小姐的手,接着领着他们从店铺后面走出去。他们跟着他上楼,爬了很多级楼梯才到达楼顶。得法热从兜里掏出一把钥匙来。

     “为什么锁着门?”劳里先生惊讶地问。“他现在是个自由人了。” “因为他在上了锁的房子里生活的时间太长了,”得法热气愤地回答说。“门要是不锁上他就会害怕!这是他们给他造成的恶果之一。” “我也害怕,”马内特小姐低声地说。她那蓝蓝的眼睛忧心地看着劳里先生。“我害怕他——我的父亲。” 得法热开门时弄出了很多响声,劳里先生和路茜跟在他后面进了屋子。

    一个瘦削、满头白发的人正坐在一个木头凳子上。他在忙着做鞋子。

     “您好,”得法热说。“您还在忙着哪?” 过了一会儿他们才听到一声嘟哝:“是的,我还在于着活。” “瞧,”得法热说。“有人来看您了。告诉他们您的名字。” “我的名字?”嘟哝声传过来道。“一百零五,北塔。” 劳里先生走近了老人。“马内特医生,您不记得我了吗,贾维斯·劳里?”他轻声地问道。

     这个老犯人抬起头看着劳里先生,但是没有表现出惊奇,疲惫的脸上没有显示出他明白了什么的表情,然后他又重新做起鞋来。

     路茜慢慢地走近了老人。过了片刻他才注意到了她。

     “你是谁?”他问道。

     路茜伸出胳膊抱住了老人并搂紧他,悲喜交加的泪水滚下了脸颊。老人从一个小包里拿出几缕金发。他看看它们,然后又看看路茜的头发。“是一样的,这怎么可能呢?”他凝视着路茜的脸。“不,不,你太年轻了,太年轻了。” 路茜含着泪竭力地要说明她是他从未曾见过的女儿。老人仍旧不明白,但却似乎很喜欢路茜的声音以及她年轻温暖的手触摸他的手。

     后来路茜对劳里先生说:“我看我们得马上离开巴黎。您能安排一下吗?” “是的,当然能,”劳里先生说。“但你认为他能够旅行吗?” “远离这个让他失去生命中如此之多的城市,他就会好些的。”路茜说道。

     “您说得对。”得法热说。“况且让马内特医生马上离开法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 在劳里先生和得法热去安排载他们出巴黎的马车时,路茜陪坐在她父亲的身旁。他被这次相会弄得疲倦极了,便在地板上睡着了,他的女儿则安静而耐心地看顾着他,直到该走的时候。

     劳里先生回来时,他和得法热给马内特医生带回来些食物和衣服。医生 照着他们的要求行事,这么多年来他已经习惯了服从命令。在他下楼时,劳里先生听见他一遍又一遍地说着“105,北塔。” 在他们朝马车走去时,只有一个人看到了他们,那就是得法热夫人。她站在门口,边织着毛衣边观察着。她看到了所有的事情……但没有发现任何的问题。

     P3-13



原文赏析: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主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活着;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他必然没有消失,在天上静静看着她和她的所爱幸福安宁生活;看到她将为他哭泣,给自己的孩子以他的名字命名;看到那孩子用自己的名字带来新的荣光;看到他们卓越不凡;看到他们缅怀他,甚至来到这断头台,但此地必将不会是现时当下的丑态。于是可以闭上眼睛,告诉自己 “我现在所做的事情,比我曾经做过的无论什么事都好得多。我现在将要得到安息,比我曾经得到过的任何安息都好的多。”


“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d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 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我看到巴萨德、克莱、德法尔热、‘复仇女’、那个陪审员,还有那法官等一大批从旧压迫者的废墟上兴起的新压迫者,在这冤冤相报的机器被废除之前,被它一一消灭。我看到从这个深渊里升起一座美丽的城市,一个卓越的民族。经过未来的悠悠岁月,在他们争取真正自由的斗争中,在他们的胜利和失败里,我看到前一个时代的罪恶,以及由它产生的这一个时代的罪恶,都逐渐受到惩罚,消亡殆尽。”


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竟会成为深奥秘密和不解之谜。我夜间走进一座大城市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的想法:那每一幢黑森森鳞次栉比的房子里都关着它自己的秘密;那千万个胸膛里跳动着的每一颗心,就它自己的某些想象来说,对靠它最近的那颗心,都是一桩秘密!一些令人生畏的东西,甚至死神本身,都与这秘密有关。我再也不能翻阅这本我所挚爱的亲切的书,妄想总有一天把它读完。我再也不能看透那深不可测的水,借助偶尔照进那里的光亮,我一直都隐约憋见埋藏在那里的珍宝和其他淹没的东西。这本书是注定了在阳光戏照水面,我茫然站立岸上时永远冰洁霜凝的。我的朋友已经长逝,我的邻人已经长逝,我之所爱,我心灵中的至亲已经长逝;这就是那毫不动摇,永垂不朽,亘古独存的秘密,那我将至死永怀的秘密。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时间是1775年,在巴黎的一家酒馆的楼上的一间屋子里坐着一位白发男人,他正忙着做鞋。他曾在巴士底狱当了18年的囚徒。现在他已是一个自由人了,然而他却不知适自己的名字,也认不出他的朋友。他所知道的就是他必须继续做鞋。

在一辆去巴黎的车上坐着路茜,这是他从未见过面的女儿。路茜把她父亲带回了伦敦,在女儿的爱心和照料之下,他忘掉了过去井学会了重像一个自由人那样去生活。

然而在法国大革命的暴风雨年代,过去既没有消失也没有被忘掉。于是不久过去的危险秘密地把路茜和她所爱的人们带回了巴黎,……那儿恐怖的死亡机器――断头台正饥饿地等候着法兰西的敌人们。


精彩短评:

  • 作者:宝可梦的nini 发布时间:2020-05-18 18:36:30

    买这本书真是太糗了,当时以为买到是完整版的中英双语,没想到是简易版的双城记,薄薄的一本,英语也很简单,很快就看完了。

    人物和情节因为删减版有点模糊不清,不过我还是能够感悟到大师描写情节时一波三折的精彩,最后在卡顿因爱献出自己生命的一幕,泪湿眼眶,这是一个自认为低下卑劣无所作为的人啊,却站在了人类精神的顶端。

    暴民与良民,自由与独立,狄更斯在发问,如今的时代也在发问。

  • 作者:丹AI 发布时间:2013-11-20 15:29:53

    当年本来要学英语用的,结果最后把汉语先看完就再也没翻过。

  • 作者:李维北 发布时间:2014-08-23 08:43:17

    以诗意开场,以爱情落幕。结尾很感人

  • 作者:苏不是 发布时间:2018-05-24 19:01:15

    很可爱的小开本。

  • 作者:鼻尖碰见高音咪 发布时间:2011-11-23 11:15:32

    看双城生活,想起小时候还看过书虫版的双城记,那天拿出来又翻了一下,觉得给简化的有些前言不搭后语。

  • 作者:蝌蚪往人 发布时间:2008-10-06 13:03:04

    最后那段好感人啊!英语的魅力!


深度书评:

  • 《双城记》读后感

    作者:余地 发布时间:2006-12-29 19:22:28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双城记》开篇第一句话被无数次引用。但我猜知道这句话的人并一定小说《双城记》讲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也不知道这句话为何而说。如果想理解这句话的原意,以及为何说写出这句经典名句,那自然是要读读原著的。

        “---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这句话其实解释了上述经典句子的两个问题:为何这么说,对谁而说。这也就是小说出世的原因之一,狄更斯希望通过这样一本小说,通过描述法国大革命给人民大众带来灾难来表示自己的担心,同时告诫英国的危险处境。一段革命史,两座分别代表两个国家的城市,几个风雨飘摇中的人,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素。

        虽然《双城记》是一本经典的小说,但因为其明确提出这段革命背景是法国大革命,于是对革命的表现就被认为是作者的历史观。而这正是对小说无数争议的焦点。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性的破坏。他认为,革命是一种压迫取代了另一种压迫,一场直接浓重的血腥暴动替代了另外一场血腥。对攻占巴士底狱以及对暴动民众的一系列描写——血腥,残忍,狡诈,恶毒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

        狄更斯把在描写暴民邪恶之处倾心了大量的笔墨,展示了他对暴民的痛恨,从某种层度上可以说是对革命的痛恨。当然,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狄更斯也指出了拯救世界的良药:爱。这种爱,体现在小说中的包括亲情,爱情,友情这种私人间的感情,也包括抛弃贵族,拯救苍生的那种博爱。其中,最为出彩的是对卡顿之爱的描写。

        我非常喜欢卡顿。实际上,卡顿就是狄更斯的化身,狄更斯正是首先想到了卡顿这个人和他身上的某种精神进而构思成这本小说的。那么,卡顿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小说中描述:“太阳悲悲切切,切切悲悲的冉冉升起,它所照见的景物,没有比这个人更惨的了。他富有才华,情感高尚,却没有施展才华流露情感的机会,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谋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症结所在,却听天由命,任凭自己年复一年的虚度光阴,消耗殆尽。”

        这是个自甘堕落湮没了自己的才华和青春的年轻人,为何自甘堕落?小说中似乎并没有交代,自从他一出场就是如此,并且也没有对他的家事背景描写也并不多。个人认为,这个人代表狄更斯自己,因此他无需过多描述——卡顿的堕落,源于自己对日渐堕落的社会的失望。他走上断头台前曾说过,“我看到这个时代的邪恶,和造成这一恶果的前一时代的邪恶,逐渐为自己赎了罪而消亡。”

        被自己遗弃的悲观者——卡顿,在朋友遇到困难,在所钟爱的女子的丈夫即将被送上断头台时,他突然出现,被救人还不之所以的情况下,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在紧要关头使了个掉包计策救出了自己的所爱女子的丈夫。

        这不正是基督之爱么,为自己赎了罪而消亡。事实上,小说中的卡顿也确实以圣经的口吻在临死前说,“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就是狄更斯为“最坏的时代”开出的良药,然而这毕竟是一种理想。有人说,《双城记》作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如果没有西德尼.卡顿的存在和所作所为,这部小说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光辉。我完全赞同。

     

  • 用一种死代替另一种死

    作者:阿不壳 发布时间:2010-06-03 11:28:21

    《双城记》的开头是一段名言:“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

    这段话被广泛传诵,早已超越国界,不过,美好和糟糕并存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我能明白“蒙昧,疑虑重重,黑暗笼罩,让人绝望和一无所有……”如果狄更斯感到“那个时代和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那么,我对悲惨的一端更感同身受些。

    每天打开新闻,从报道到读者反应都弥漫着愤怒与哀愁——而以愤怒居多。人们用暴烈的语言抒发心怀,仿佛对沟通的可能性不抱一丁点希望。受欺者以为天堂属于有权势的人,孰不知,那里也是一片黑暗。新闻看多了使我窒息。

    读完小说后我发现结尾还有另一句,相比之下知名度要低很多:“我现在已做的远比我所做过的一切都美好;我将获得的休息远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要什么样的信心,才能在这个时代说出“我做的比我所做过的一切都好”,要什么样的盼望,才敢面向一个未知的安息?

    狄更斯描写法国大革命前夕,英法两国都被笼罩在黄昏的雾气中,在英国,人们离家出城,必须将家具送到家具行的仓库保管;白天是做买卖的普通商人,夜里则成了拦路抢劫的强盗;罪大恶极的杀人犯和偷了6便士的小偷同样获得极刑。

    法国则更可怕。执政者和教会极度腐败,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像毒气一样充塞在社会各个角落,恐怖正急遽酝酿。这一切在雨果笔下,是黎明前的黑暗——为了曙光,夜里的血与泪可以忽略不计。总有太多人是敌人,而友人,友人只是个空置的座位,你不敢说下一刻谁能坐在上面,连对自己你都没有把握。

    在这种压力下,不少作家难逃书写革命的诱惑,因为不公义是那样明显,有权者和无权者都没有出路,这和我们今天的新闻一样——事实上作为中国人,我读过许多报血仇的事,却不熟悉怎样才能一笑泯恩仇。

    报血仇或泯灭恩仇,这正是狄更斯要讲的故事,他的双城记。一开始我以为双城仅指巴黎和伦敦,不过很快,一些小人物登上舞台,微不足道但却具体,他们撕去双城的标签,使巴黎和伦敦变得界限模糊。

    在巴黎,我们认识了一些衣衫褴褛,看起来游手好闲的人,他们都叫“雅克”,他们成群聚在小酒店里不知酝酿着什么。酒店老板德发日忙忙碌碌,却不是为了生意。德发日太太不抬眼地做编织活儿,然而对隐秘事,对某些散发血腥味儿的事,她无所不知无不参与,她面如坚石,连男人看到她都感到发冷。

    这座城市,一面是在穷人尸骨上奢侈度日的贵族,他们的马车闯过街市,撞死人丢下几个钱就可以扬长而去;一面是未来漆黑一片的赤贫人群;再有就是这些“雅克”们,他们夜里潜入大人们的府第,杀掉一个,德发日太太就从手上的编织“记录”里划掉一个人的名字——不知道划掉人的名字或生命,哪个更容易,哪个更困难些。

    狄更斯笔下的革命者并不抽象,他们多半是受苦者转化成的施暴者,起先也许出于恐惧或仇恨,后来则一律为了“正义”而抛弃家族名字,穿上“雅克”这刽子手的外衣。对狄更斯来说,无论为了什么缘故闹革命,革命的本质都是不变的,那就是取人性命,起因是血,结果还是血,双城中的一城就这样从血里站起来。那么另一城在哪里呢?

    与对巴黎的横幅式铺陈不同,狄更斯描写过大海的狂暴景象,眼光一转,定睛在海浪间一艘不起眼的小船上:这里有一位身陷囹圄18年的法国医生马奈特,他出狱后被好友和女儿露西带到伦敦,却落下了精神病;露西为此幼年失掉双亲,她丈夫达内是法国贵族的后代,因为觉得贵族身份对穷人不公义而隐姓埋名,却依然两度被判死刑。

    这条船里坐着的是些什么人呢?一些受苦的人,和那座城一样。不知道为什么,同样负有国恨家仇的这些人却没有被卷入那座城的漩涡——他们心无大志,只求彼此相伴,平静过一生。然而,一个时代严酷即意味着,无论你想不想招架,总有一些灭命的要从后追来。

    达内第一次惹上官司时,帮他赢得诉讼的是一个和他年纪相仿,连外貌也相似的男子。这人名叫卡顿,酗酒成性,习惯自嘲,具有古怪的自我厌恶。他甘愿给一个无才的律师当下手,因为酒瘾和拒绝逢迎一再虚耗年华,却又为此痛苦。

    双城记有好些个电影版本,我发现无论在哪个版本中卡顿都是男一号并且深得女性观众喜爱,我疑心他多半被拍成了大器晚成的英雄,而在书里,一切都是为了表达矛盾。诚然,卡顿长相英俊,可这外貌已被酒精和长期的自我反对损耗;他怀才不遇,与其说让人感动不如说让人感到耻辱,因为他无力奋斗却会暗自哀哭;他对露西很深情,他表白,不是为了赢取爱情而是为了宣告无望,并且请求怜悯:“当你看见和你一般美丽的小宝贝绕膝蹦跳时,希望你有时能够想起,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人,为了保全你所爱的人的生命,他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现实生活中,卡顿这种人是没有光环的,因为人多半害怕和讨厌失去斗志的无能者,像他的上司得意洋洋对他说:“瞧我以前是怎么干的?我现在是怎么干的?你那条处世之道,永远是条蹩脚之道。”

    狄更斯用许多伏笔来描写这条线索,有时又暂时搁置它,这使我很久不能把它和在巴黎发生的事联系起来。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写这么一群人的琐碎生活,在大革命的氛围下,小家小群总是难以站住脚,因为“一位英国男子的家是他的堡垒”已经失去了合法性。什么才是合法的呢?起初似乎是公义。

    德发日太太成长为一位复仇女神、革命者领袖不是因为别的,正因为她的一家都惨死于侯爵的手。她确实有恨的理由,不过,她决意将他们一家斩草除根有没有理由呢?她从经历推导出所有敌对阶级都应当死,又有没有道理呢?最后,事情发展到只要是反对革命,甚至是不同意她意见的人——全都得掉脑袋,这古怪的公义又是怎么一回事?

    “打从幼年以来,她就受屈含冤,对敌对阶级怀有深仇大恨,时刻一到,就逐渐变成了一只母老虎。她毫无恻隐之心。”狄更斯说,许多女人因为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可怕地变了样”。

    我不得不感叹,那时候的小说家还有雄心,敢于着手疑难问题。大革命在雨果看来,是人民站起来了,虽然在《悲惨世界》里,谁才算“人民”相当含混。如果特权阶级因为罪恶累累不配做人民,那么受压者是否就一定双手干净?谁赋予一个人剥夺另一个人性命的权力?“雅克”们摇身一变成了大群,拥有断头台就有力量,这从血泊里成长起来的新的施暴者,他们还是人民吗?

    雨果把革命看成扫荡黑暗的力量,而在狄更斯笔下,大革命则是“人类的想象力创造出无数贪得无厌、不知餍足的妖魔鬼怪”中之一,象征大革命的东西是断头台,有意思的是,对此狄更斯并没有展开论述,而只是轻轻说一句:“它取代了十字架。”

    十字架。这正是他们一千七百多年抗衡断头台的另一种传统,这个传统源于一位据说从未与罪孽有染的人,他不曾亏负谁。为了证明爱是不计算人的恶,并且生命胜过死亡——他不惜受穷,受辱,受屈,受死,毫无怨言地被挂在十字架上,如果他要讨债,所有站在十字架下的人都不能幸免,然而临死前他却只说了一句:“父啊原谅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

    雨果提到耶稣时仿佛他是英雄中的一员,是某种崇高精神的化身,激励更多人凭借自己的努力赢取光荣;狄更斯提到耶稣,总是在有人心碎或有人要死时,他自己为人死了,并且复活了,也就成为无数必将要死的人心中的安慰和希望。狄更斯在他所有小说里坚持这个信念,并用它奋力打破这铁桶似密不透风的世界。

    于是,原先隐藏的线一下凸显出来:达内在最危险时回到巴黎,为了解救因服务他们家而遭到逼迫的管家,他自己被判死刑。马奈特和露西,连同他们仆人,好友——一行五人毫不犹豫跟到法国,与达内共患难。卡顿为露西的缘故也来到巴黎。这条船看似脆弱,在即将压身的暴力面前毫无抵抗能力,像曾经的草民无以抵挡老爷们的大车,大狗,大铡刀;也像今天的老爷们上了断头台就变成了一根草。

    一群没有武力的人能怎么办?狄更斯再次提起,卡顿和达内长得很像,卡顿仿佛是达内的不得志版。这个信息让人战栗。一个手无寸铁的人要怎么去救另一个必死无疑的人?有的,用一种死去代替另一种死。

    到这里,我突然感受到狄更斯在故事前半部将希望压得那么低,就是为了到最后一刻才将它提出来。它挑战了人性。卡顿为什么要为达内死?这个人和他那么像,却什么都要远胜于他。卡顿为什么要为达内死?达内死了,也许露西某一天就成为他的了。我们能轻易理解革命的思路,却很难体会牺牲。

    卡顿决定代替达内去死,因为爱露西,他选择了爱她所爱。他暗地里安排筹划,为那条小船驶向安全地做好最周全的保护。他动用了从酒精和悔恨里抢救出来的聪明才智,使它最后一次,为爱服务。

    达内并不知道这一切,他对露西说:“我要给我的爱人作诀别的祝福。我们会在困乏人得安息的地方重又相聚的!”另一边,马奈特家的仆人普洛斯小姐为了拦阻德发日太太追上医生一家,与她进行殊死搏斗,狄更斯给她的话是:“爱总是要比恨有力得多。”

    那么卡顿呢?这位孤孤单单去赴死的人,他得到的是什么?“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卡顿临刑前遇到一个被革命委员会误判的穷女裁缝。他们像被安排好座位的乘客一样彼此陪伴,走向终点。她对他说:

    “亲爱的陌生人,要是没有你,我一定不会这么镇静,因为我生来就是个可怜的小人物,胆小得很。……想到那位被人处死的主,使我们今天在这儿还能怀着希望,感到安慰。我觉得,你是上天赐给我的。”

    这些,就是小船上的人用以抗拒风浪的勇气之源。他们不愿意死,可以的话,他们多希望能一起平平安安度过这趟旅程。然而,实在要死的话他们也不害怕,因为他们相信痛苦和死亡不是全部,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美好国度在世界尽头等待着,那才是永恒的家乡。他们不用靠抢夺和把什么人从自己前方扫掉才能到达那里,只要彼此相爱,他们都能凭着信心说:

    “我现在已做的远比我所做过的一切都美好;我将获得的休息远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速度慢(473+)
  • 体验差(609+)
  • 小说多(58+)
  • 无盗版(597+)
  • 无漏页(97+)
  • 目录完整(307+)
  • 傻瓜式服务(143+)
  • 中评多(629+)
  • pdf(631+)
  • 无广告(76+)
  • 愉快的找书体验(161+)

下载评价

  • 网友 权***波: ( 2025-01-08 11:09:21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晏***媛: ( 2024-12-22 23:54:43 )

    够人性化!

  • 网友 焦***山: ( 2025-01-07 11:31:43 )

    不错。。。。。

  • 网友 苍***如: ( 2025-01-08 23:16:30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师***怀: ( 2025-01-04 14:26:57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宫***玉: ( 2025-01-08 13:47:07 )

    我说完了。

  • 网友 丁***菱: ( 2025-01-05 16:58:06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国***舒: ( 2024-12-24 11:41:03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潘***丽: ( 2024-12-28 05:54:27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居***南: ( 2024-12-28 17:22:54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方***旋: ( 2024-12-19 19:03:27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谢***灵: ( 2024-12-24 03:35:38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詹***萍: ( 2024-12-11 23:08:21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敖***菡: ( 2024-12-18 12:22:27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訾***雰: ( 2025-01-04 01:58:07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