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及其黄袍加身的老友新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宋太祖及其黄袍加身的老友新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宋太祖及其黄袍加身的老友新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宋太祖及其黄袍加身的老友新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宋太祖及其黄袍加身的老友新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宋太祖及其黄袍加身的老友新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宋太祖及其黄袍加身的老友新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宋太祖及其黄袍加身的老友新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宋太祖及其黄袍加身的老友新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kindle格式电子书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宋太祖及其黄袍加身的老友新朋(精)》包含黄袍加身宋太祖(含传记、《宋史·太祖本纪》、古今名家评说),承前启后三皇帝,皇后公主和外戚,沉浮起落诸王公,义社十兄弟,宰相半《论》知天下,杯酒释兵权的将领们,文臣谋士状元郎,前朝臣子与割据群雄等内容。周婧编著的《宋太祖及其黄袍加身的老友新朋(精)》内容接近根据正史编写,没有任何戏说成分,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书籍目录:
黄袍加身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
《宋史·太祖本纪》
古今名家评说
承前启后三皇帝
后周世宗柴荣
后周恭帝柴宗训
宋太宗赵光义
皇后公主和外戚
昭宪皇太后杜氏
孝明皇后王氏
孝章皇后宋氏
孝惠皇后贺氏
舅舅杜氏诸昆仲
右卫上将军宋僵
右监门率府副率王继勋
大内留守刘知信
花蕊夫人徐氏
秦国大长公主
陈国大长公主
沉浮起落诸王公
魏王赵廷美
燕王赵德昭
南阳郡王赵惟吉
岐王王景
韩国公王晏
魏国公武行德
邓国公张永德
义社十兄弟
天平军节度使石守信
昭武军节度使李继勋
忠正军节度使王审琦
镇守军节度使刘廷让
彰德军节度使韩重□
史传失载四兄弟
宰相半《论》知天下
同平章事孙行友
中书令郭从义
中书侍郎沈伦
侍中范质
司空王溥
右仆射魏仁浦
左仆射薛居正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普
中书侍郎卢多逊
杯酒释兵权的将领们
凤翔节度使符彦卿
永兴军节度使王彦超
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
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
唐州团练使王彦升
右卫大将军王仁赡
羽林大将军李处耘
岭南道节度使潘美
成德军节度使韩令坤
安国军节度使罗彦□
左卫大将军李崇矩
桂州观察使曹翰
归德军节度使高怀德
嘉州防御使张琼
枢密使曹彬
文臣谋士状元郎
御使中丞边光范
端明殿学士刘熙古
刑部尚书陶□
给事中赵逢
枢密直学士高防
御史中丞刘温叟
枢密直学士冯瓒
兵部尚书李涛
河南尹向拱
礼部尚书窦仪
户部侍郎扈蒙
同中书门下二品吴廷祚
光州刺史史□
翰林学士王著
兵部侍郎吕馀庆
翰林学士李穆
开国状元杨砺
前朝臣子与割据群雄
昭义军节度使李筠
淮南军节度使李重进
后蜀主孟昶
南唐元宗李□
南唐后主李煜
吴越忠懿王钱弘□
北汉英武帝刘继元
南汉后主刘□
荆南王高继冲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Anne 发布时间:2023-12-12 09:47:08
天下第一行书,字字剖析,一起感受书法之美。
作者:贝的 发布时间:2017-03-19 15:08:20
余华的小说不管何时读,总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和收获,好爱他。《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黄昏里的男孩》简直带血。
作者:莫昭 发布时间:2015-04-07 16:20:38
一小时看完的小书,心理活动描写继续很知音……刚大学毕业时候可以读读 算是遥远的一瞥吧
作者:文孟先生 发布时间:2024-02-29 23:46:57
经典!
作者:Yuugiri 发布时间:2011-04-17 21:01:19
这个纸质好差啊……
作者:梦の旅人 发布时间:2015-05-16 09:41:16
虽说是窥美,全书和“美”的联系弱了点儿,作者自己也没有形成独立于古人、独立于大众的审美观念,所以说此书一般,除非是到了极爱茶之人爱屋及乌的地步,否则不用看。
深度书评:
马凌评《记忆记忆》:在历史背阴面枯坐的幸存者,呼唤从未谋面者的名字
作者:燕京书评 发布时间:2020-11-12 14:28:18
多灾多难的20世纪,让我们所有人都是幸存者的后代,而他们全靠奇迹和偶然活了过来。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看来,我们像是隐在历史的背阴面,聆听并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为素昧平生者哭泣,呼唤从未谋面者的名字。
趋于宏大与归于微末,涉及时代又潜入生活,苦难与诗意难解难分,叙事与哲思纵横交错。这是一部无法界定文体、难以概括内容、不可能找到师承的个性之书。斯捷潘诺娃写尽记忆对于幸存者的意义与伤痛、记忆对于历史的抗争与补充、记忆对于记忆的执念与无能。就像本书的核心喻体瓷娃娃,它们在承载历史时受伤,也正是伤痕使得每个个体独一无二。而珍视记忆,就是为残缺的瓷娃娃树碑立传,使得它们不至沦为历史车轮下一粒看不到的微尘。
「作为“阿莱夫”的“冰人夏绿蒂”」
在希伯来文中,“阿莱夫”是第一个字母。作家博尔赫斯在同名小说中赋予“阿莱夫”以神秘力量,它包含着世间的一切,独成一个宇宙,当你凝视“阿莱夫”,也就明瞭了隐藏的秩序。当诗人玛利亚·斯捷潘诺娃于莫斯科的古玩市场上邂逅并买下一个小骨董,她意识到:“这次讲述的真正的‘阿莱夫’,已经被装进了我的口袋。”多么幸运,作家为自己的作品找到了一个中心喻体!
“阿莱夫”出现在《记忆记忆》的封面上,这是一个残破的白瓷小男孩,三厘米长,光着身子,一头卷发,有点像丘比特,终归是瓷体凡胎。在市场上,它们没有一个是完好无损的,多多少少都带些残疾,缺胳膊断腿的,带豁口的,有疤痕的。吸引斯捷潘诺娃的是女摊贩的介绍:这些造价低廉的瓷娃娃最主要的一个用途,是作为货物运输中的减震垫,以免贵重物品在运输途中相互磨损。换言之,这些瓷娃娃生来就是为了牺牲的。
作者这样写:“我清楚地知道,我已经找到了这本书的结尾。这个瓷娃娃有多重寓意:首先,没有任何一段历史可以完好无损地流传下来,不是脚会受伤,就是脸会刮花;其次,空白和缺陷是生存的必然伴侣、隐秘发动机和加速装置;再次,只有伤痕将我们从批量产品变成独一无二的单品;最后,我自己也是这样的瓷娃娃,20世纪集体灾难的批量产品,同时也是其survivor和被动受益人,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
在后来收集家族史资料的过程中,更多瓷娃娃的信息得以浮现。它们出产于德国图林根地方的霍伊巴赫小城,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大批量生产,大约生产了半个多世纪。为了节省成本,只在正面上釉,一两个铜板的价格,使得它们在欧洲随处可见。既可以放在玩具屋当摆设,也可以裹进馅饼里看看谁有运气,似乎还可以放在茶杯里代替冰块——所以在英语世界现在有一个统一的称谓:frozen Charlottes,冰人夏绿蒂。至于充当减震垫的说法,既没能证实,也没能推翻。一个落雨的傍晚,作家的瓷娃娃摔碎了,她哀叹说:“原本他还好歹诠释了家族和自我历史的完整性,突然间却变成了一个讽喻:历史无法言说,任何东西都无法保存,而我,完全无法从他者过去的碎片中拼凑出自我,甚至不能将其据为己有。”
瓷娃娃有三重比喻。
第一重:
成千上万的普通人,既像瓷娃娃一样脆弱,也像瓷娃娃一样坚强。他们承载着时代的重量,并因此而伤痕累累。牺牲是它们的宿命,残缺使它们各个不同。
第二重:
这些瓷娃娃又像普通人的记忆,是幸存的,又是破损的。唯其如此,后代才有强大的心理驱动力要将其修补还原。纵使记忆对客观事实的重构十分有限,记住它们并不完美的样子,总好过让它们化为齑粉。
第三重:
保存了瓷娃娃的人并不是瓷娃娃的终极拥有者,这里还有伦理与哲学意义上的更深纠葛。
俄罗斯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曾说:世间最无聊的莫过于两样东西——他者的梦境和别人的淫乱。而斯捷潘诺娃相信:“人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聆听并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为素昧平生者哭泣,呼唤从未谋面者的名字。”冰人夏洛特,幸存者的象征,幸存记忆的象征,微小、不美、背对我们、随时可能湮没在时间深处,纵然作者本身有“反记忆”的想法,而以文字将它挽留在纸上的这一刻,我想,终是有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冰人夏洛特”
「在“历史背阴面”枯坐的“幸存者”」
斯捷潘诺夫、金兹堡、弗里德曼、古列维奇,一个俄罗斯家族,三个犹太家族,四个家族、五代人历经百年的血脉,流淌在玛利亚·斯捷潘诺娃身上。她从十岁起就试图写作一部家族史,挖掘其中的波澜壮阔以光耀门楣,只因为她“非常失望于家族成员的庸常职业:工程师啦,图书管理员啦,医生啦,会计啦,无一例外,全部普普通通、平凡无奇,任何快活或者冒险的气息都无从期待。”
在小女孩的视野里,家族里值得崇拜的第一个英雄是太姥姥萨拉·金兹堡,地方小镇的传奇女子,她坐过沙皇的牢房、在巴黎留过学、拿到医生执照、给苏联儿童看过病。家里有她繁多的照片和明信片。第二个英雄则是姨外公廖吉克,他二十岁在列宁格勒前线牺牲,女作家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装着廖吉克的信件、照片和阵亡通知书的大信封,也继承了对于廖吉克的崇拜。除了这两人,家族里所有的其他人“集体靠边站”,远离时代的风车矩阵。
就像《追忆逝水年华》里的主题,认识是在时间流逝中的认识,要经过三十五年的不断追寻,“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本档案到另一本档案,从一条街巷到另一条街巷”,家族记忆、民族记忆、社会记忆与国家记忆,方才纽结着、在时间的显影液中缓缓浮出。
家族记忆可能是大大美化过的,“那是世代相传、添油加醋的结果”。萨拉参加了1905年革命,友人中甚至包括列宁的好友、后来当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斯维尔德洛夫,的确了不起。不过,她在巴黎的学医生涯却没有那么了不起——法国医学院学费便宜、而犹太人获得医师执照可以摆脱定居地束缚,所以俄国女学生在法国学医的全部女生中占比高达80%,甚至成为一个现象。回国后,萨拉远离革命,嫁给一位律师,行医直至1949年。1953年发生著名的“犹太医生案”,一大批苏联著名犹太医生被指控谋害党内高官,而萨拉“幸运地”中风,未被卷入政治漩涡,从此成了一名家庭主妇,“终日守着四面条纹墙纸和一个丑陋发黄的奶油罐。”
家族记忆中的空白、缺失与抵牾,是在民族记忆、社会记忆与国家记忆场域下的被动失语或主动删除。斯捷潘诺娃的母系这一方,祖上都是地方的犹太商人、资本家和企业主,在新政权下纷纷失去财产,或沉寂落寞、或不知所终。这个家族的百年经历与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大清洗、二战、冷战、苏联解体相始终,外加旧俄时代的排犹、战时的敖德萨排犹、苏联时期的犹太医生案。为了自保,祖辈有意隐藏记忆,三缄其口,在文牍表格的出身一栏慢慢“漂红”家世。好在秉承犹太传统,教育被当作头等大事,后代们多是医生、工程师、图书管理员、会计、建筑师这样的知识分子。孙辈终于可以在锅碗瓢盆、郊外度假小屋、茶炊和书信中过上庸常日子——“隐身在历史的背阴面,就这样在那里枯坐一生。”
再则,家族记忆与社会记忆、国家记忆相投契的部分,也常有难言之隐。这个家族处于时代主流位置的是二十岁就牺牲于前线的廖吉克。廖吉克在一封封家书里写着“一切都好”,实际却是“一切都不好”,列宁格勒的鏖战是浴血奋战,惨烈异常,而所有的前线生活细节在家书中一概不能提起。家族里另一个时代中坚是根正苗红的爷爷科里亚,16岁加入共青团,参与征粮别动队,一直做到部队政委,却险些在大清洗中被波及。在后半生里,不论说到别动队时的经历、还是那场牢狱之灾,爷爷总是讳莫如深。斯捷潘诺娃的父亲参加了热火朝天的苏联建设,但是当斯捷潘诺娃想发表他当年的家书,却遭到父亲的坚决拒绝。
就这样,一大家人在时代洪流中隐微地存在着。在斯捷潘诺娃看来,家族历史像是一部未偿夙愿的清单,可是在当事人看来,何尝不是一部侥幸逃脱的喜剧,他们不得不靠边站,也很愿意靠边站,作为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他们与宏大叙事保持距离,倒是在无聊日记、抽屉诗歌、手抄曲谱、业余绘画中消磨了岁月。到最后,斯捷潘诺娃认识到了关键所在:“确定无疑的是,当下活着的我们所有人都是幸存者的后代,他们全靠奇迹和偶然才活过了多灾多难的20世纪。”
「“后记忆”与“无所之地”」
动荡一经平复,总会奏响安魂曲。在历史学者玛丽安·赫希的著作《后记忆一代》中,“后记忆”的工作,就在于使机体复生,赋予其身体与声音,并按照自我经验和理解为其注入生机。她非常强调后记忆的创伤性,提出后记忆是“创伤性知识以及象征性经验隔代回归的机制”;而“俄罗斯,暴力不知疲倦地循环往复的国度,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创伤连锁反应,这个国家率先变成了记忆位移之所”。“后记忆”的重担,于是落在了幸存者子孙们的肩头。问题是,当大量的创伤性“后记忆”文学作品问世,《记忆记忆》会不会只是其中的一本?
斯捷潘诺娃意识到,自己一直所做的,无非是弗洛伊德所说的“Family romances”,感伤的往昔浪漫曲。而斯捷潘诺娃比绝大部分作家深刻且高明的地方,在于她有自反性:时时刻刻的自我怀疑、批判与犹豫。整本《记忆记忆》贯穿着作家的这种纠结,就像奥德修斯的妻子佩涅洛佩,白天织造,夜晚拆解。也是基于此,《记忆记忆》一边拆解/编织家族记忆,一边编织/拆解记忆理论,“原本关于家族的书到头来其实并非关于家族,而是关于别的什么。它更像是关于记忆之构造,或曰记忆之欲求。”
最近几十年来,记忆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记忆,连同其不可避免的主观性、谬误及偏差,摇身一变成了新时代的女神。正如法国评论家托多罗夫所说,“记忆如今已然成为新的偶像崇拜”,这种崇拜大致包括两类,一是“过往崇拜”,一是“童年崇拜”。斯捷潘诺娃敏锐地指出:“对二者最为珍视的社会正是那些过去总是遭到扭曲、童年经常遭到滥用的社会。整个因循守旧的当代社会都仰赖后记忆的空气,它试图重现昨日荣光,恢复子虚乌有的旧秩序。”
作者对后记忆的非历史性感触颇深,她总结说:“记忆是传说,而历史是描述;记忆在乎公正,而历史要求准确;记忆劝谕训诫,而历史清算纠正;记忆是主观性的,而历史追求客观性;记忆并非基于知识,而是基于体验,比如感同身受,比如同情怜悯。从另一方面来讲,记忆的领域充斥着投射、幻想、扭曲,是将我们今天的幻影投向过去……” “在某种意义上,如何记忆过往,全凭我们自己决定:一千个人回首,便有一千种过往。无怪乎记忆总被拿来与务求精确的历史相对立:二者似乎都只是自我描述的手段,以便认清自我以及自我在时代中的位置,但较之于历史,记忆更加魅惑更加热辣,更加贴近肌肤,其最大的允诺,大概便是穿越过往的幻觉。”
斯捷潘诺娃区分了三类记忆:关于失去的记忆,忧郁,悲哀,明知失去,却无法挽回;关于得到的记忆,犹如午饭后的小憩,对得到的心满意足;关于非在的记忆,在所见之处看见幻影,幻想的记忆帮助人们逃避赤裸的现实。她的“记忆记忆”,其实是“记忆非在的记忆”。无限绵延的空间、旷野过后仍是旷野、道路尽头仍是道路,英语中对这类空间有个专门的描述——in the middle of nowhere(在无所之地的中央)。在隐喻的意义上,记忆的空间亦是如此,它空旷、辽远、飞鸟不到,可供有心人随意入侵。记忆的叙事者之于过往犹如殖民者之于新大陆,他们对于过往的态度是扣押先人做人质,掘地三尺,涸泽而渔。在对记忆材料的大肆劫掠、任意改造之下,假若无所之地出现奇伟的城池,那一定是源于后人的欲求,而不是祖先的需要。
《记忆记忆》中的一条隐线是斯捷潘诺娃外祖父母的爱情与婚姻,他们热恋时的书信在书中占了整整七页,但是外祖父钱包中一张陌生女子的裸照、外祖母钱包中一张写有陌生男子姓名的纸片,揭示琴瑟和谐的夫妻也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同理,就像在华盛顿纳粹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最残酷的影像会有隔板遮挡一下,以保护这些裸体的遇难者的隐私。在有些时候,如果说记忆即正义,那么遗忘则是慈悲。
「成为“纪念碑”的“康奈尔的盒子”」
斯捷潘诺娃用了三十五年时间写作本书,她说:“这是一部家族纪事,又是一部讲述俄罗斯历史的小说,一部关于记忆及其怪癖的随笔集,一次注解20世纪的尝试,还是某种寻根之旅的见闻录。”还应该补上,这其实还是一部文艺批评、一部媒介哲学、一组纪念碑、一个康奈尔的盒子。
约瑟夫·康奈尔,狂热的纪念物品收藏者、美国装置艺术家,以“盒子系列”著称于世。康奈尔制作的这些盒子全都镶有玻璃,使盒子里封闭着的一组物品得以被观众看见。褐色天鹅绒、大颗宝石、16个透明立方体、蔚蓝色的玻璃,就可以致敬一位伟大的女芭蕾舞者。刨花、彩砂、软木球,不起眼的边角余料,也可以通过神秘的方式组合,从而获得被凝视的机会。康奈尔盒子是超现实主义的“奇趣柜”,兼有收藏、展示和记忆的功能,又将偶然性、任意性与艺术性合为一体,可以视为物质材料的记忆蒙太奇。
斯捷潘诺娃对记忆的媒介近乎痴迷,她在书中探讨了私人笔记、官方文件、相册、西洋镜、纪念碑、图纸、书信、回忆录、图片、肖像画、数字摄影等等媒介,尤其对纪念碑情有独钟。她心目中的纪念碑,并非体积巨大的官方勒石,却可以是日用品、碎布头、碗碟、墓志铭、箱子上的图画、两个人私下签署的秘密协定……“纪念碑以其存在本身维持记忆,它虽然无法讲述,却可以直接宣告,……其对人类事务的见证意义胜过任何编年史。” 假如说文件是使记忆官方化,纪念碑则使记忆物质化和情感化,从而个人化。康奈尔的盒子是纪念碑之一种,尽管这种艺术因其狂热与天真而被批评家诟病,但是无可否认,康奈尔盒子也带给人抚慰与温情。朗西埃曾说,“艺术的任务在于展现不可见之物”,而康奈尔盒子的内容物——现成品、或者日常生活用品——它们不自带目光,没有侵略性,却在可见可触中展现了那些不可见不可触的事物——人、爱与记忆。
《记忆记忆》的文体结构别出心裁,恰似一个文字的康奈尔盒子,不同质地、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类别,在方寸之地组合成了一个世界。这世界如此微观,却又如此弘深。为了填充盒子,斯捷潘诺娃劫掠了几十位作家、诗人、摄影师、画家、艺术家,翻检他们关于记忆、物品、过去与未来的观点,就地没收,写入《记忆记忆》。从本书译者的二百余条注释中,当能领会这个被劫队伍的庞大规模。俄罗斯人引为自豪的白银时代作家群,几乎一网打尽,而还有更多数量的欧美艺术家,奉上自己的精髓。
苏珊·桑塔格可能是被抢得最惨的一位,也是得到回报最多的一位,关于影像问题,斯捷潘诺娃的段落不输桑塔格的《论摄影》和《关于他人的痛苦》。她犀利地指出:昔日根据基督教义,另有一个智慧的全能记忆,能将一切人与物——不管死去还是活着——都捏在自己手心。在那时,“救赎”与“保管”同义。步入世俗社会,记忆的保管类似仓库,博物馆、图书馆保证了象征性的、局限性的不死。到19世纪,随着技术革命的推进,记忆变成了民主实践,而存档变成了公众的大事,摄影术、留声机、电影、家庭录像、自拍杆,每个人都有机会保存一切。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视觉和言语垃圾越来越多。新的载体技术改变了接受方式,无论故事、履历、还是文本,都不再被视为链条,即在时间中展开的因果相继的一系列事件。这一方面值得高兴,因为在技术时代任何人都不至于不留痕迹地故去,在广袤无垠的存储器空间所有人都能找到一席之地。但另一方面,旧的等级世界恰恰立足于选择性,和选择性一同消失的,还有对好坏善恶的认识本身,剩下的只是大杂烩,其中既有事实,也有被错当成事实的各种观点。
在这部难以言喻的作品的最后,斯捷潘诺娃打开网购的装有冰人夏绿蒂的包裹,发出如是慨叹:“冰人夏绿蒂,幸存者种群的代表,就像我的亲人——关于他们我所能讲述的越少,他们离我便越亲近。” 只有细读她在第375-376页关于“罗曼司”(Romance)的小插话,才能明白,这里的“罗曼司”是作者对“记忆”的爱恋和追求。到了最后,知道适可而止,懂得“忘却意味着开始存在”,这真的很有情商、也真的很哲学。作者用了389页的篇幅才抵达此处,作为读者,我要借用书中的一句话:这本书会让我觉得很长,长得令人幸福。
马凌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标题为“冰人夏绿蒂在无所之地的中央打开一只康奈尔盒子”。
<燕京书评>原创稿件。转载请后台联系。
关于作者ADHD/ASD特质与成瘾经历的关联,尝试展开说说
作者:满[已注销] 发布时间:2022-09-08 00:51:49
作者以发育/学习障碍的视角来理解成瘾,显然与自己作为(事后回溯确认的)ADHD+ASD成长的经历有关。
作者在第六至第八章详述了童年(贴标签)、初中(初中即地狱)、高中(青春期的大脑)三个阶段的成长经历。在第十六章尝试理解自己的特质(尤其是ADHD和ASD特质)、和成长经历与成瘾间的关联。
作者以自己的经历,为ADHD的高成瘾倾向提供了一个注解。并不是说ADHD本身意味着先天容易成瘾,就像并不是ADHD先天容易遇到学业困难,或ASD先天容易遭遇霸凌,而是他们和大多数所谓“普通人/正常人”有一些不太一样的特质,这些特质让他们不容易被其他人理解,同样也让其他人难以理解他们(为什么默认的社交规则是NT式的,而不是NA式的呢),这使得NA人群更易遭受一些挫折,这些挫折使他们更易抑郁、焦虑……,也更近一步容易遭遇学业、工作、等方面的困难。
作者提到自己对火山、恐龙等的兴趣,还特别描述了自己对灾难的特别兴趣。这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但这很可能比其他对智力活动的兴趣更容易被成年人觉得“怪”或“坏”,周围人这样的反应也容易让NA幼儿感知自己为“怪”或“坏”。作者提到其中一个起作用的因素是儿童非黑即白、和固定的而不是变化发展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和自身的认知特点有关。(这样的认知特点也常用于描述边缘人格或边缘发展阶段。)这本身是一个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人们可能慢慢会发展出更灵活的视角。或许NA在这个能力方面与NT人群有差异。同时,NA在社交方面的困难可能也限制了这个能力的发展。
作者讲了被外婆描述为不擅长社交,显然感觉到那不是什么好话。很多人对NA的误解是他们无法感知情绪。但实际上很多NA对情绪非常敏感,几乎是过度敏感,但他们常常无法理解对方的情绪是怎么回事,这与难以解读社交情境有关。我猜想一个类似的情境,一个个性内向但没有NA特质的孩子,可能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内向被视为“不好”的特质。
作者提到从很小开始体验的对死亡的恐惧,这在青春期导向作者对佛教等精神层面探索的兴趣。这也是很多NA的经验。一方面儿童都会经历一个对死亡感兴趣的阶段。同时,我猜测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可能也与NA普遍的弥散性焦虑感受有关。作为NA从小体验到社交的阻滞感,很可能经历霸凌,哪怕程度较轻的开玩笑,也可能带来置身讲外语的人群中摸不着头脑的感受。这自然会进一步对外部环境、社交中他人的反应敏感。这可能被“普通人”视为敏感,也可能被专业人士误读,用“湮灭焦虑”一类的概念来理解。
作者童年期即秘密发展出一些强迫行为。临床上一些ASD可能被诊断为强迫症,童年期的刻板行为可能被解读为“病前性格”“发病基础”。这很大程度依然和上一段描述的焦虑有关。强迫是用来暂时缓解焦虑的方法。刻板行为有时可能也是类似功能。“普通”人群的强迫行为也与焦虑有紧密连接。类似DSM5这类以现象学进行的诊断,并不能对此进行区分。常常可能也无助于我们理解一个人。
很多NA会体验到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脱节。这同样不是NA自带属性,而更类似于这样一种循环:沉迷精神活动—不被理解,难以建立人际关系—更沉迷精神活动,精神活动部分作为一种替代性社交—对现实世界更少了解,更难建立社交关系……
(显然从小也对各类精神活动充满兴趣的NT表示,正常人类真的蛮无聊的)
以上总总可能让NA既体验到对外部世界的困惑,同时体验到对自我的困惑。能够向作者这样在回望时,理解了自己的体验,理解到自己的感受来自哪里,这些经验如何影响、塑造自己,可能是很难得的。更多NA可能在这样的困惑中去寻找,去阅读,去用各种标签、概念、理论解释自己。如果找的东西不那么靠谱,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难以与NT建立可以互相理解的关系,呈现出来可能是对自我和世界的非黑即白、不符合现实、不符合逻辑的想法,可能会难以完成学业、工作等社会功能。这在临床上可能被专业人士误解,但更重要的是确实会阻碍NA了解自己,发挥自己的潜力。
写这些可能一个意图是尝试作为一个NT,向NT解释NA的一些体验。不过写的过程意识到需要补充的背景信息太多了。先写下来留个痕吧。
再补一点。Dr Tony Attwood 说过Personality comes first。讲述抑郁的《正午之魔》中作者说,自己写下的是经过挑选的故事,是他喜欢的人的故事,抑郁症可能遮蔽一个人,但是无法完全掩盖一个人的特质,也无法把你讨厌的人变成你会喜欢的人。NA可能在社交等方面有一些类似的特质,但他们仍然是不同的。当我开始拥有识别NA的(超)能力,我在日常遇到的NA既有我喜欢的,也有我不喜欢的。我与一些NA朋友的沟通是几乎无障碍的,即使我们在很多方面完全不同。同样,我与一些NT可能永远无法互相理解。
#Vomitwriting
注:Neuroatypical,非典型神经发育,或ND,Neurodivergent,多元神经发育,是ASD/ADHD社群中的一些人用来指代自己的词。与NT,Neurotypical,典型神经发育。简单粗暴讲NT指“正常人”。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4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5分
加载速度:3分
安全性:3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4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内容齐全(94+)
- 目录完整(303+)
- 中评(291+)
- 傻瓜式服务(75+)
- 赚了(672+)
- 排版满分(269+)
下载评价
- 网友 通***蕊: ( 2024-12-10 11:37:40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宫***玉: ( 2025-01-06 21:16:44 )
我说完了。
- 网友 权***颜: ( 2025-01-08 10:20:32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丁***菱: ( 2024-12-19 07:45:12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家***丝: ( 2024-12-30 04:05:59 )
好6666666
- 网友 仰***兰: ( 2024-12-19 10:20:57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屠***好: ( 2024-12-20 19:46:16 )
还行吧。
- 网友 沈***松: ( 2024-12-13 22:06:51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饶***丽: ( 2025-01-04 01:41:34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数学八年级下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MY DEEPEST SYMPATHIES(ISBN=9780609605653) 英文原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Ben & Jerry's Double Dip: How to Run a Values Led Business and Make Money Too本杰冰淇淋王國名利双收:打造即赚钱又具有社会价值的企业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鹰胆鸽魂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新思路钢琴教程(基础级1新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昆虫记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教材同步学习指导(第四级)(全新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幾米创作10年精选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The Print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自成一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5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6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9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9分
文化贡献: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