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宽容、狭隘与帝国兴亡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8:10

宽容、狭隘与帝国兴亡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宽容、狭隘与帝国兴亡精美图片
》宽容、狭隘与帝国兴亡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宽容、狭隘与帝国兴亡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2914190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8:10

内容简介:

关于大国兴衰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好几个世纪,至今这一话题仍是社会热点。

耶鲁大学教授、畅销书作家艾米·蔡研究了历史上的八个超级强国,揭示了这些国家成功的基因以及衰落的根本原因。她指出,尽管这些国家的统治力量各不相同,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它们在鼎盛时期都是最为多元化 和宽容的。讽刺的是,每一项多元化的宽容政策从本质上来说都潜藏着衰落的种子。

近百年来的国际局势,一直都是由大国关系引领并受大国关系发展影响的。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国,是否已经到了“临界点”?复兴的中国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和平崛起?……这些问题都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

本书讨论的主题超级强国,并不是一般的强国或者普通的超级大国,而是帝国。这些国家和社会在历史上寥若晨星,但它们拥有巨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几乎统治了整个世界。

那么,一个社会是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强国乃至世界霸主的呢?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导致了它的衰落?

虽然这些国家存在巨大差异,但至少按当时的标准来看,这些虽充满争议但确实获取了全球霸权的超级强国在其兴起到鼎盛时期都表现出了突出的多元化和融合性特征。事实上,无论哪一个超级强国,宽容性都是其获得世界霸权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在衰落时期,这些超级强国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狭隘、仇外,实行所谓的种族、宗教或人种的“纯化”政策,而宽容也播下了没落的种子。几乎在每一个超级强国的发展史上,宽容最终都会导致一个临界点,此时它会引发社会冲突、仇恨和暴力。 ——艾米•蔡(本书作者)

艾米·蔡很巧妙地将波斯、蒙古、荷兰以及其他超级大国的历史浓缩成一个无可辩驳的论点:大国因宽容而兴盛,因狭隘而衰败。 ——罗伯特·D.卡普兰(美国著名作家)

艾米·蔡充分证明了获取和维持强大实力的关键是吸引和同化,而不是强迫和威胁。 ——安德鲁·巴塞维奇(《美国新军国主义》作者)


书籍目录:

前言/008

导言:称霸世界的秘密/014

第一部分 “野蛮人”的宽容/035

第一章 第一个超级大国 ▶ 大波斯帝国:从居鲁士到亚历山大/036

第二章 罗马鼎盛帝国的宽容政策 ▶ 角斗士、托加长袍和帝国“黏性”/068

第三章 中国的黄金时代 ▶ 混血的唐帝国/106

第四章 蒙古帝国 ▶ 横扫世界的“野蛮人”/140

第二部分 宽容的启示/187

第五章 中世纪西班牙的“净化” ▶ 宗教裁判、放逐和褊狭的代价/188

第六章 荷兰人的世界帝国 ▶ 钻石、绸缎和基督教各教派的融合/202

第七章 东方的宽容和褊狭 ▶ 奥斯曼帝国、大明帝国和莫卧儿王朝/238

第八章 大英帝国 ▶ “反叛的贱民”和“白人的负担”/264

第三部分 未来的世界霸主/311

第九章 美国式超级大国 ▶ 宽容与微型芯片技术/312

第十章 轴心国的兴衰 ▶ 纳粹德国和大日本帝国/360

第十一章 美国霸权的挑战者 ▶ 21世纪的中国、欧盟和印度/386

第十二章 帝国时代 ▶ 历史的教训/424

致谢/460

注释/464

参考书目/490

Contents

Preface /008

Introduction:The Secret to World Dominance / 014

Part I The Tolerance of Barbarians / 035

Chapter 1 The First Superpower / 036

Chapter 2 Tolerance in Rome’s High Empire / 068

Chapter 3 China’s Golden Age / 106

Chapter 4 The Great Mongol Empire / 140

Part II The Enlightening of Tolerance / 187

Chapter 5 The “Purification” of Medieal Spain / 188

Chapter 6 The Dutch World Empire / 202

Chapter 7 Tolerance and Intolerance in the East / 238

Chapter 8 The British Empire / 264

Part III The Future of World Dominance / 311

Chapter 9 The American Hyperpower / 312

Chapter 10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xis Powers / 360

Chapter 11 The Challengers / 386

Chapter 12 The Day of Empire / 424

Acknowledgments / 460

Notes / 464

Bibliography / 490


作者介绍:

艾米·蔡(Amy Chua),又译蔡美儿,华裔美国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祖籍福建,其祖辈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往菲律宾谋生。其祖母精明能干,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强生公司生产容器,自此家族开始兴旺起来。

其父亲蔡少棠(Leon M. Chua)颇有数学天赋,因厌恶家族中的商业氛围,独自前往美国留学,后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从1971年开始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机系。蔡少棠是华裔科学家中的翘楚,素有“忆阻器之父”“非线性电路理论之父”“细胞类神经网络之父”的美誉。

艾米·蔡是家中长女,其大妹妹现任教于斯坦福大学,最小的妹妹曾获两枚残奥会游泳金牌。

198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系后,艾米·蔡又考入哈佛法学院深造,在校时曾担任《哈佛法律评论》执行主编。1987年毕业后,艾米·蔡就职于华尔街一家律师事务所,并先后任教于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现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著有《宽容、狭隘与帝国兴亡》(Day of Empire)、《火焰上的世界》(World on Fire)、《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iger Mother)等作品,其中自传体性质的《虎妈战歌》曾引发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2011年,艾米·蔡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2011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现在意义上的种族主义在罗马帝国时期是不存在的

我们必须指出,罗马人是很势利的。他们不认为其他民族和自己是平等的


Of all of history's hyperpowers, Rome came closest to solving the problem of creating a common identity capable of generating loyalty among its far-flung subjects (which goes a long way toward explaining the spectacular longevity of the empire). Through its appealing cultural package and its extension of citizenship to Greeks, Gauls, Britons, and Spaniards alike, Rome managed to "Romanize" vastly different peoples living continents apart. A mil lennium and a half later, Great Britain was surprisingly successful in this respect too. As late as the 1890s, members of the Indian Na tional Congress cheered whenever Empress Victoria's name was mention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Indian soldiers fought for the British in World War II, and even men like Gandhi and Nehru, the eventual leaders of In...


美国构造了第一个成熟的民主制度,并通过它成为了一个世界霸主,所以美国没有试图或者想要让外国人成为它的臣民,当然也就不是它的公民。美国政府说要把民主制度带给中东时,它根本没有考虑在下一届美国总统大选中伊拉克人或者叙利亚人的投票。美国作为全球霸主和自称自由与民主榜样的双重角色产生了一个具有讽刺意义的结果,疯狂的反美运动。今天,美国面对世界上的数十亿人口,大多数都是穷人,他们想要像美国人那样吃穿住行,但是却被美国大使馆拒签;他们一遍又一遍听说美国代表着自由,但是又看到美国人只注重自己的私立。


纳布尼德斯确实对自己的人民非常残忍,强迫人民信奉他们不信仰的神灵。


虽然阿契美尼德帝国通过军事方式实现了统一,但是没有像现代社会那样形成统一的政治身份,也就是说没有共同的宗教、语言或文化将这个松散的帝国紧密联合起来。

由于居鲁士大堤奉行的独特宽容政策,“希腊人认为他是说希腊语的希腊人,埃及人认为他是说埃及语的埃及人,其他地区的人也有类似的观点。”阿契美尼德过敏普遍对帝国没有任何特别的忠诚感,也没有作为其国民身份表现出自豪感。“没有形成可能团结各民族人民的阿契美尼德身份,所以人民也就不会为了某种共同的东西去支持或者维护这个国家。”


罗马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真实因为它能够 包容、吸收,回报,和融合不同民族,宗教,和北京的人名。在罗马帝国的顶峰时期,非洲人、西班牙人、不列颠和高卢人,只要从分同化帝国文化,都能跻身于权利组织顶层,甚至可以成为皇帝。当帝国不能同化新吸收的人民时,一则可能因为他们不容易童话,二则可能他们的文化和习俗超出了罗马帝国的宽容的蓟县,这是罗马帝国就开始没落了。由于宗教和民族狭隘思想的共同作用,罗马机器了一系列自己不能控制的战争和内讧。正是当罗马帝国师徒保持罗马的雪融、文化和宗教的纯正之时,也就是重蹈了克劳迪亚斯和吉本指出的古雅点人和斯巴达人的错误,于是罗马季坠入了分裂和万劫不复的深渊。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关于大国兴衰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好几个世纪,至今这一话题仍是社会热点。

耶鲁大学教授、畅销书作家艾米·蔡研究了历史上的八个超级强国,揭示了这些国家成功的基因以及衰落的根本原因。她指出,尽管这些国家的统治力量各不相同,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它们在鼎盛时期都是最为多元化 和宽容的。讽刺的是,每一项多元化的宽容政策从本质上来说都潜藏着衰落的种子。

近百年来的国际局势,一直都是由大国关系引领并受大国关系发展影响的。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国,是否已经到了“临界点”?复兴的中国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和平崛起?……这些问题都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

本书讨论的主题超级强国,并不是一般的强国或者普通的超级大国,而是帝国。这些国家和社会在历史上寥若晨星,但它们拥有巨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几乎统治了整个世界。

那么,一个社会是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强国乃至世界霸主的呢?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导致了它的衰落?

虽然这些国家存在巨大差异,但至少按当时的标准来看,这些虽充满争议但确实获取了全球霸权的超级强国在其兴起到鼎盛时期都表现出了突出的多元化和融合性特征。事实上,无论哪一个超级强国,宽容性都是其获得世界霸权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在衰落时期,这些超级强国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狭隘、仇外,实行所谓的种族、宗教或人种的“纯化”政策,而宽容也播下了没落的种子。几乎在每一个超级强国的发展史上,宽容最终都会导致一个临界点,此时它会引发社会冲突、仇恨和暴力。 ——艾米•蔡(本书作者)

艾米·蔡很巧妙地将波斯、蒙古、荷兰以及其他超级大国的历史浓缩成一个无可辩驳的论点:大国因宽容而兴盛,因狭隘而衰败。 ——罗伯特·D.卡普兰(美国著名作家)

艾米·蔡充分证明了获取和维持强大实力的关键是吸引和同化,而不是强迫和威胁。 ——安德鲁·巴塞维奇(《美国新军国主义》作者)


精彩短评:

  • 作者:MAYHOW 发布时间:2015-12-13 12:44:49

    脑开发不会退化,而是一直进行中

  • 作者:Zophiel 发布时间:2020-08-07 23:17:38

    实在不建议读,想要写历史又零零碎碎而肤浅,甚至有些观点就是错误的。想要写宽容又没有很好的联系。最后就是对美利坚的大加歌颂。甚至在一开头就表明了自己愿意做一个美国人而不是一个中国移民的观点,倒是坦诚。所以我也只能按我的想法表明对本书的意见:不值一读

  • 作者:鎮長 发布时间:2019-10-13 15:24:50

    出版社也真夠沒下限的,一個談教育紅起來的名人就這樣改個書名一版再版的賣,當讀者都傻逼?(說不定還真騙了不少人)

  • 作者:心有猛虎 发布时间:2022-07-06 20:32:51

    虎妈的书,听说写得很恶心。看出来想讲什么了,是批评某国家排外保守,闭关自守。绕来绕去不敢明着讲,兜圈子好辛苦。

  • 作者:方塘 发布时间:2019-11-16 20:14:12

    片面强调宽容,本身就是不宽容的。

  • 作者:西布 发布时间:2022-06-20 17:39:13

    22-06-20:内容灌水,提供很多材料、基本没有理论建构。小小批评亨廷顿。美帝霸权之路不可行,只能退回到强国。中欧印也只能成为强国。


深度书评:

  • 生命翻转的见证

    作者:青味 发布时间:2014-02-11 21:59:47

  • 高彦颐谈清初社会的砚台与文匠

    作者:理一分殊 发布时间:2022-06-19 11:31:27

    高彦颐(章静绘)

    彦颐(Dorothy Ko),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晚期和近代的中国科技与性别/妇女史、物质文化,著有《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等。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引进出版的高彦颐新著《砚史:清初社会的工匠与士人》,从砚台这一物件入手,探讨清初工匠与士人之间、性别之间、身体经验与知识生成之间的互动等社会问题,呈现了一个精彩的物质文化史研究。《上海书评》邀请该书中文版译者、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詹镇鹏采访高彦颐教授,请她谈谈田野考察与写作经历,以及她对清初工匠与士人的思考。

    砚史:清初社会的工匠与士人[美]高彦颐著詹镇鹏译商务印书馆2022年5月出版348页,158.00元

    ━━━━

    采访︱

    詹镇鹏

    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砚史:清初社会的工匠与士人》的写作缘起及研究目的。

    高彦颐:

    本来打算写一部以家庭内外女性技艺为主题的专书,每章集中介绍一门女人有份参与的手艺,如古时铸剑的莫邪、清末民初的苏绣家沈寿、当代景德镇的制陶女手、江苏镇湖的绣女等,顾二娘是其中一章。当时的想法是,历朝的才女、闺秀诗人和画家的作品,我们已经略知一二,但是社会发展所赖,供应衣食住行的百工技艺,又如何与性别交叉运作呢?所谓“男耕女织”,是儒家社会的理想性别分工,但是具体操作恐怕没有这么简单。不过在收集资料过程当中,发觉每一门手艺的传承,所需要的文化资源都不尽相同,时代背景的差异,也较难一一处理好。起初不太愿意深究顾二娘的世界,因为对琢砚、书法都是外行。但是她的故事越看越耐人寻味,也就顾不得后果一头栽进去了。

    您的早期著作,包括《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及《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偏重于运用文献史料,而本书则更多运用艺术史、物质文化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这种转向对您有什么挑战?写作过程又如何加以克服?

    高彦颐:

    在写《缠足》一书时,曾经尝试透过研究绣鞋的制作工艺和原材料来源等面向,了解妇女的家庭劳动和日常生活。开始意识到物质文化这花花世界,自有一套运作规则,要认真研究它,就要先学会这些规则,而不是沿用研究文献史料那些路子。于是再出发,走回教室,选修了艺术史同事们的课,一有空便跑各地博物馆库房看文物,大清早赶到跳蚤市场与江湖各路英雄交流,春、秋两季参观纽约拍卖行预展等等。这过程很有意义,比枯坐在阅览室钞笔记有趣多了。

    《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书影

    《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书影

    研究及写作期间,您曾到多间文博机构去观摩文物,并在全国多地(包括广东、福建、苏州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能否说明一下田野考察的行程经历?其中,哪一件砚品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高彦颐:

    我很幸运,在北京、天津、广州和台北都有好心人帮忙,得以先后数次在博物院和私人藏家观看带顾二娘款砚的名砚和同时代名家作品,真是大开眼界。我慢慢地领略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砚人在取材和琢工上的异同。国外博物馆的藏砚极为有限,这学习过程在国外实在是无法进行的。若要选一方令人最惊讶的砚品,很遗憾不是带顾二娘款的,而是天津博物馆珍藏的“曹学佺铭凌云竹节端砚”。上好端石的细腻温润、叫人充分体会为什么玩砚者会情不自禁地“摩挲不去手”。雕砚家艺高人胆大,砚左上角用深浮雕琢出一只两足悬空的蟠螭,正一口一口地在竹节边蛀食出一个大洞。一块黑石头,竟然刻画出如看动画片的情节感,驱使人把砚石上下左右来回翻转,把玩良久。突然心血来潮,意识到把呆板瘦硬的石头,靠雕刀注入生命力,洋溢活灵活现的立体感,不正是顾二娘的艺术追求吗?她不是说过“砚係一石琢成,必圆活肥润,方见鐫琢之妙,若呆板瘦硬,乃石之本来面目,琢磨何为”吗?这立体动感,不正是顾二娘有份带动的清初砚坛的独创风格之一吗?就这样,书中一个主要论点,就是在摩挲赏玩这竹节砚时领悟到的。

    曹学佺铭凌云竹节端砚

    您曾到广东肇庆去探寻全国驰名的端砚坑及制作刻砚的手工艺人,从采石加工啄制再到销售环节,您认为当代制砚与清初砚业有什么异同之处?

    高彦颐:

    我先后只身前往肇庆考察二次,收获良多。在巴士站旁求人用摩托送我到小码头,坐街渡过西江对岸,走到久已封洞的老坑口,算是了了一桩心事。再爬山上坑仔洞口,有一段路很陡,脚下尽是尖滑的废石块,充分体会到清初和当代制砚,都离不开最底层的采石匠,和挑扁担上下山的搬运男、女工。没有他们的冒险辛劳,便不可能出现我们珍赏的名砚。至于当代砚业最大的不同处,可能是今天除了书画家以外,一般人不会磨墨写字,所以端砚的上好石材,都制成赏玩砚,砚堂开得很小,甚至没有开堂,而且有的砚石块头很大,是名副其实的研山,深浅浮雕,玲珑剔透,令人瞠目。题材大多应景时事,或寓意吉祥,好吸引官场商界贵人,买来陈设大厅,或作大礼送另外一些贵人。

    书中讨论的北宋米芾、清人何传瑶,都曾亲自到肇庆(古称端州)考察,并将端坑及品砚知识诉诸纸上文字,您认为自己在写作及知识生产方面与这些士人有什么差异?

    高彦颐:

    哈哈,这问题入肉三分。我出身香港,广东话是第一母语,从广州坐公交车到肇庆时,想到这是生平头一趟调研派上用场,还大大庆幸了一番。话说回来,当然我明白自己是外人,不可能掌握本地专家累积数十年的知识学养,只想虚心学习,能找到敲门砖便心满意足了。米芾是名副其实的外省人,何传瑶在高要土生土长,虽然同是士人,写作动机和身份认同大不一样,所生产知识的权威性也有明显差异。

    无论如何,正因为端砚行业在现代社会所经历的量变和质变,从实用性的文具变成奢侈的消费品或鉴赏品,造就了少数端砚艺人和专家的文化资源,比起学者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遑论经济上的优势了。在百忙中接待我的黎鏗老师,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不厌其烦指点我的刘演良老师,是端砚权威学者、文人书画家、和砚艺家。二位大师都允文允武,完美地结合精绝手艺和高深学问。当年米芾和何传瑶,作为文人,或多或少都轻看本地砚石匠。时移势易,在黎、刘二位大师和他们的高徒的展演面前,我是艳羨还来不及呢。

    您使用了“文匠”(craft of wen)这一概念来分析清初社会的工匠与士人之间的模糊身份,这个关键词是如何构想出来的?能否具体解释一下“工匠型学者”与“学者型工匠”之间的差异?

    高彦颐:

    也许需要说明的是,“文匠”所指涉的,主要是个别的人,身兼文人和匠人的专业技能,因而得以游移于这两种社会身份之间。英文原书用的“craft of wen”(文匠)一词,涵义更为广泛,我造了这个不太容易上口的生词,目的是鼓励读者们放慢脚步,去思考一个其实颇为明显但往往被读书人忽略的道理,就是读书写字、调研分析、立论著述,都不是形而上的抽象行为,而是要靠身体力行、心手眼并用的工艺。做学问是一门手艺,也和其他如雕砚制瓷等工艺一样,要先把握学好行规,再要不断磨练,假以时日,才能渐渐学有所成。无论在清初也好,现代社会也好,都是一样的道理。

    不过在以儒家为主导的明清社会,读书人占有绝佳的文化优势,社会风气倾于重道轻器,一般手艺人很难和士人平起平坐。我写《砚史》一书时发现清初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有少数士人,开始有意识地提倡手工技艺,甚至身体力行,亲自拿起“铁笔”精研砚艺,认为是研究金石学的入门良策。我称他们为“工匠型学者”,强调他们大多进士及第,学者身份毋庸置疑,但他们钻研学问的目的和手段,都与工匠相类,不单尊重文献文本,也尊重不靠文字、以身手眼代代相传的手艺。至于“学者型工匠”,则指一些靠治砚、治印或卖书画为生的专业艺人,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文化水平很高,有的还有诗稿传世。他们与“工匠型学者”同时出现,表示清初社会“士”与“匠”的身份界限已然开始模糊,但无可置疑差别还是存在的。有没有考得举人以上的功名,和家庭生计的主要来源,都是时人判断你是学者还是工匠的主要考量。

    书中探讨苏州专诸巷顾二娘的砚业及其仿品,重点使用了“超品牌”(super-brand),这个新概念与今日商业社会常见的“品牌”有什么异同?

    高彦颐:

    今日如果有人要成立一个 “品牌”,不但先要集资,更须要设计一个鲜明的标识,树立有个性的形象,名下的商品都应有显而易见的特色,无论消费者走到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商场,一眼便能辨认选购,起码理论上是如此。在清初江南和福建, 琢有“吴门顾二娘制”标识的砚台,在书画界和收藏界都有粉丝,俨然是“名牌”,但是这品牌的操作系统,和今天的名牌有很大不同。它并没有熟眼、人所共知的标识,同是“吴门顾二娘制”六字款,字体、字形、和大小,都没有雷同的两方。砚台的设计、风格、题材,也丝毫没有统一的中心理念。我于是挪用了刘禾“超符号”(super sign)这概念,来形容顾二娘这品牌的多元性和非同质性。无论是真品也好、赝品也好,一旦琢上“顾二娘制”这标签,便被时人争相吹棒。从负面上看,这固然不是健康的收藏风尚。但无可否认的是,全国上下追求新奇,带动了砚坛的发展,一直到清末还出现崭新的、与前代风格徊异的顾二娘款砚,展示了二百年来各地众多无名砚人旺盛的创造力。今天的时尚品牌,不知道有哪几个会有本事独领风骚两个世纪呢?

    中国社会一向不缺能工巧匠,但是传统手工艺人缺乏将“技/术”提炼成为“理”的认知;欧洲则能凭借手工工艺的积累,为孕育科技及工业革命提供了土壤。欧美学界兴起从工匠或手工艺人的身体经验去探讨认知论及社会史,形成一个跨领域的新课题,本书是否受到这些成果的影响,能否举例说明一下?

    高彦颐:

    的确如此。《砚史》一书的问题意识,主要是您说的这些欧洲科技史先行者启发的。在中国史学界,尤其是艺术史领域,研究物质文化,一般倾向专注于具体文物,或文物类,分工很细,研究成果专业性很强,但是较难参与讨论一些横跨几百年的社会史大叙事。比如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北欧各地,如何经历所谓“科学革命”?这“科学革命”又如何带动以后的“产业革命”?我的同事帕玫拉·史密斯(Pamela H. Smith),率先提倡“身体转向”和“物质转向”,用新的角度去理解“科学”的本质。她认为北欧之所以出现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应归功于前一世纪各地工艺作坊的术士与技艺人。是他们孜孜不倦、身体力行的实验,为以后抽象思维的数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奠定理论基础。她列举的案例,包括了矿业、冶金、金银器、治陶等等,颇有说服力。在每一类作坊里头,透过史密斯的描述,所谓“理论”和“实践”或“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已然不复存在。这对“科学”的新认知,对我最为受用。(Pamela H. Smith,

    The Body of the Artisan: Art and Experience i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6.])其他深受启发的专著,包括研究法国新教徒的胡格诺派匠人的巨著:Neil Kamil,

    Fortress of the Soul: Violence, Metaphysics, and Material Life in the Huguenots’ New World, 1517-1751(

    Baltimore and Lond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当然,《砚史》一书只处理采石和雕石工艺,不可能勉强作宏大的议论和叙事。期待抛砖引玉,吸引年轻有为的学者一起探讨。

    The Body of the Artisan书影

    Fortress of the Soul书影

    您手头正进行什么题目的研究?是否仍会延续物质文化研究或性别史方向?

    高彦颐:

    目前着迷生态环境史,思考如何写一部不以人类为主角的书,也许这不是历史书,而是科幻小说了。

    最后,您有哪些话想对中译本读者说,希望他们对本书有什么期待?

    高彦颐:

    这本书不宜速读。最好是找一张舒服的椅子,或是一片树荫,沏上一杯好茶,放开心情躺平,读一段落也好,浏览一下图片也好,何必太着急呢?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值得购买(109+)
  • 差评(357+)
  • 购买多(446+)
  • 排版满分(358+)
  • 中评多(440+)
  • 方便(62+)
  • 无广告(413+)
  • 种类多(104+)
  • 快捷(556+)
  • 速度快(380+)
  • 无盗版(104+)
  • 品质不错(149+)

下载评价

  • 网友 扈***洁: ( 2024-12-31 20:07:31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谢***灵: ( 2024-12-14 07:03:13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龚***湄: ( 2024-12-20 22:27:38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仰***兰: ( 2024-12-16 14:02:11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国***舒: ( 2024-12-23 08:03:06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林***艳: ( 2024-12-18 16:02:29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居***南: ( 2024-12-13 17:44:35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田***珊: ( 2025-01-05 06:00:17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辛***玮: ( 2024-12-12 18:01:02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訾***雰: ( 2024-12-15 20:33:26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苍***如: ( 2024-12-30 09:03:31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敖***菡: ( 2025-01-02 22:30:54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曾***玉: ( 2024-12-31 12:51:40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孙***夏: ( 2024-12-31 11:59:57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瞿***香: ( 2024-12-30 02:59:14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