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Dubai & Co.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6:37

Dubai & Co.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Dubai & Co.精美图片
》Dubai & Co.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Dubai & Co.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007149413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11
  • 页数:288
  • 价格:273.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6:37

内容简介:

在线阅读本书

Why Dubai?

It's been called the fastest-growing city on earth-a hub for the Gulf region experiencing unprecedented growth in energy, financial services, consumer goods, hospitality, retail, real estate, technology, shipping, and countless other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global strategist and advisor to Fortune 500 companies Aamir A. Rehman, no truly global firm can afford to ignore the booming Gulf region. The key, however, is to approach the region with savv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risks and drawbacks, while crafting business models designed for this unique market. Welcome to Dubai & Co .

This up-close, in-depth guide will help you to: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a region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o global business

Change your perceptions about the Gulf states and the broader Middle East Create corporate strategies that fit your firm and the region Expand you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o make it faster, bigger, and better Access Gulf capital more effectively, enabling expansion and generating both local and global profits

This essential hands-on book will show you how to successfully navigate the region's most attractive markets: the UAE, Saudi Arabia, Qatar, Bahrain, Kuwait, and Oman. You'll learn th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ountry-historical, demographic, political, economic, and regulatory-in order to adapt your business to each unique environment. You'll hear stories of major companies that paved the way for your success. Whether you're already doing business in the Middle East or just thinking about expanding your company into new markets, Dubai & Co . is the perfect guide to one of the greatest growth opportunities in the world.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Dubai & Co.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Dubai & Co.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Dubai & Co.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长期来看,对GCC国家有雄心壮志的跨国企业,除了投资当地人力资本外,别无选择。即使当地教育水平提升,外界的培训条件改善,企业本身的培训还是非常重要,企业可借此获得全球工作人员所需的具体技能和知识。除了正式培训外,学生的实习计划、员工的辅导计划,可能需要相当时日才能在公司和市场建立人力资本的基础。这类计划也有助于建立商誉,像花旗银行、通用电气之类的跨国企业都是如此。

在阿联酋,花旗银行推出有名的“花旗银行实习计划”。在这项为期一年的计划中,公司在全球各地招募阿联酋国籍的人才,在实习期间接受各种银行部门培训。到了年末,这项计划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他们可以申请花期银行的空缺职位,也可以申请金融服务业其他公司的职位。花旗银行通过这类计划多次获得阿联酋政府颁发的人力资源开发奖。

花旗银行这类计划既有效又有战略性。其中一个原因是,公司有机会提前“审视”阿联酋各大学顶尖的学生,让他们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然后评估是否可以长期雇用。绩效最优秀的人才可以留下来,而其他人可以进入其他公司。第二个原因是,这些项目的设计让公司或学生都无须对一年后的事情做出承诺:这就是预先排除了当地人才雇用合约终止,以及可能出现不愉快。第三,这些计划让公司有机会和大量的人才互动,而这些人日后说不定会成为他们的个人及机构客户。他们在实习时期建立的美好回忆,说不定未来会为公司带来庞大的业务量。

通用电气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5年,在卡塔尔成立通用电气科技与学习中心这个规模巨大的机构,借此投资海湾地区的人力资本。这项计划广受好评,而且对渴望在GCC区域拓展业务的公司来说,也很符合商业上的逻辑。

通用电气于2005年宣布一项为期5年、耗资5000万美元的投资案,将在卡塔尔的科技园区兴建科技与学习中心,旨在为通用电气在中东、非洲、欧洲、亚洲的客户提供技术培训,并针对该区域相关主要产品线(包括石油、天然气、水)从事...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在线阅读本书

Why Dubai?

It's been called the fastest-growing city on earth-a hub for the Gulf region experiencing unprecedented growth in energy, financial services, consumer goods, hospitality, retail, real estate, technology, shipping, and countless other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global strategist and advisor to Fortune 500 companies Aamir A. Rehman, no truly global firm can afford to ignore the booming Gulf region. The key, however, is to approach the region with savv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risks and drawbacks, while crafting business models designed for this unique market. Welcome to Dubai & Co .

This up-close, in-depth guide will help you to: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a region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o global business

Change your perceptions about the Gulf states and the broader Middle East Create corporate strategies that fit your firm and the region Expand you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o make it faster, bigger, and better Access Gulf capital more effectively, enabling expansion and generating both local and global profits

This essential hands-on book will show you how to successfully navigate the region's most attractive markets: the UAE, Saudi Arabia, Qatar, Bahrain, Kuwait, and Oman. You'll learn th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ountry-historical, demographic, political, economic, and regulatory-in order to adapt your business to each unique environment. You'll hear stories of major companies that paved the way for your success. Whether you're already doing business in the Middle East or just thinking about expanding your company into new markets, Dubai & Co . is the perfect guide to one of the greatest growth opportunities in the world.


精彩短评:

  • 作者:Reed 发布时间:2023-03-03 14:50:43

    2023.03.03//:书本与想象

  • 作者:小小白 发布时间:2020-02-22 13:51:03

    实用性中等,每次出国前还是会翻一遍。

  • 作者:danyboy 发布时间:2017-03-30 10:56:00

    画风很粗犷,和主人公们在一战时期的海洋上胡子拉碴、提溜着脑袋出海的生活很符合。海洋的故事在当代越来越少了,没有了帆船和力量型的水手;没有了未知岛屿和海域的冒险;没有了浪漫主义,连最偏僻的岛屿土著都知道人类学是什么。所以,我们就知道史蒂文森、杰克伦敦和麦尔维尔的时代已经远去。这本漫画看似讲了一个曲折的故事,但实际上是浪漫的航海挽歌和被忧伤浇灌的友谊之花。那死去的军官,是一战之前失落的旧世界孕育的绅士的绝响;那残酷或是英俊的海盗,也永远不再归来。

  • 作者:一抹 发布时间:2011-05-12 00:34:11

    其实给这么高的分,是因为里面的真实,里面的爱,我发现只要是六六写的关于自己的生活,就会显得很朴实而又可爱。生活毕竟不是电视剧,什么冲突矛盾都是没有那么的激化的,反而一些点点滴滴的无聊,让人痛并快乐着。

  • 作者:Panierdepuppy 发布时间:2020-03-02 19:28:49

    差不多快看了半年才看完 好難

  • 作者:密码有误 发布时间:2023-05-12 18:35:46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当我在观看那熟悉的都市和路边环境时,我愈发看清了一个国家层面上的巨大丑陋和混乱彻底摧残了自然世界,在此生活的人类同样没能逃脱极端的虐待”~


深度书评:

  • 乌龟塔风景

    作者:Jx3 发布时间:2008-06-11 01:02:12

    物理学的玄妙之处,在于最精妙的理论,往往是最简单的——题记

     

     

    1st mov Scherzo —— 乌龟塔风景

    《时间简史》的开头,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作完一次关于天文学的演讲后,被一位老妇人全盘反驳了所有观点。老妇人说“世界,实际上是驮在大乌龟背上的一块平板。而这只大乌龟的下面,还有另外一只大乌龟,就是这样,一只接一只的乌龟驮下去,形成了一座乌龟塔。这就是这个奇妙的宇宙的基本模型。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立即就想起了《超级玛力》中的小乌龟。如果宇宙是由一座乌龟塔搭建而成的,我想,我也会欣然接受。

    实际上,当较先的理论被较后的理论推翻之后,我们还是无法确定我们到底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物质之中,动辄几百万光年的遥远距离,挑战并且超越了人类这充满了想象力的生物的极限。我们在假设之上搭建假设,在岌岌可危的理论上面构筑起我们对这个宇宙的全部认识,居然,也使得我们的生活从中获益。

    由于生理知识的缺乏,我始终被思想的由来所困扰。这个由物质堆砌而成的躯体,到底是如何产生出思维这种抽象的非物质呢?我们看不到思维,看不到想法,当一个人死亡以后,躯体会被留下腐烂变质,而思维,却早已经杳然无踪。思维是一种粘液,或者是一种气体?不得而知。思维由什么产生,又为什么能够传播开去?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被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非物质所困扰,它最终会随着人类的灭亡而消失,除了借助物质的东西来表达以外,思维不会有证明自己存在的实际证据。

    我们就生活在这么一个奇怪的乌龟塔上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玄妙而奇特的。我们渴望从塔上走下来,一窥这奇迹之塔的全貌。但是我们尚且不知这塔外的落脚点是否存在,客观的观测,已然成为幻想。

     

    2nd mov Allegro —— 你我的红移

    宇宙膨胀学说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理论。由于大爆炸及宇宙膨胀学说的提出,人类那种孤零零的被遗弃感也终于可以被减弱了。人类再也不是处在这个静态的宇宙中,被抛弃,会死亡会灭绝的的孤独生物了,事实上,就连宇宙本身也是在不停的变化着的,不停的扩张着的。恒星之间,星系之间,不断的疏离,疏离,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分别,终究也是无可避免的。

     

    在佛利德曼的三个模型中,我是赞同第一个模型的。虽然,要使这个模型成立,需要宇宙中除了暗物质之外,还要存在海量的未知物质。但是,这个模型更容易让人有圆满的感觉。中国人讲究圆满。如果宇宙从奇点出发,变成一个巨大的物质,最后又回归奇点,这样一个无懈可击的过程,无疑符合圆满,轮回这样浪漫的概念。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是奇点上的一颗小尘埃,随着大爆炸,跟随着一颗粒子,飞到了距离奇点最遥远的地方,经历了数百亿年的光景,由于星系间的引力又再次被拉回了奇点。这样,宇宙便处于一个不断变大,缩小的循环之中,永没有终止,这样,就构成了一种动态的永恒。

    这种假设,实际上,也是一种转世的概念,大概中国人就是喜欢这种不灭的理论,好落得一个心理满足。

     

    如果没有红移,或者说如果没有宇宙膨胀,是不是人世间也就不会有分离,是不是这个宇宙也就相应的静止了呢?未尝不可,未尝不是好事。大的概念总会影响小的概念,大的理论推而广之,也会决定小的事件。

     

    但是这样,也牵扯到一些更为玄妙的疑问。如果宇宙是这样周而复始的变化着的,那么,时间空间的问题又难以得到解决。同时,和鸡生蛋蛋生鸡同理,最初的宇宙,是一个微小的奇点然后扩张,还是一个无限大的宇宙然后收缩?那么,最初,时间产生在哪一刻,时间产生之前是什么?

    至于空间,则更为玄妙。如果宇宙是一个奇点,奇点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空间之中?扩张后,是否盈满了这个承载的空间?如果刚刚盈满,是不是每次扩张的大小都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是,则被什么样的规律控制?如果不是,则这个外围空间是不是也是可伸缩的?

    这么说来,或许另外两个模型更为可靠一些,虽然他们看起来更离谱和抽象。不幸的是,我怀疑另外两个模型也存在着致命的佯谬。

     

    3rd mov Adagio cantabile —— 头顶的星空,心中的道德法则

    一个朋友曾经用它作过MSN的名字。今天想来,这仍然是一句让我感到沸腾的理念。

    如同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一样。人类也断然不是这个宇宙唯一的生物。在不同的星球,有不同的智慧生物,用人类可能根本无法想象的方式生存着。这个宇宙因为过于巨大而成为整个人类范围,整个人类历史,最大的,最有趣的谜题。可以想象的是这个宇宙也许正像《银河铁道999》那样,充满了各式各样奇特的生物,甚至,我可以断言,比我们能够想象的,更加奇妙和有趣。

    在这样的一个宏观的背景下,人类的喜怒哀乐,就显得这么微不足道。那些瞬间的得失和成败,都是荒谬而无价值的。生存,并且知足着,是宇宙宏观法则中不破的一条真理。尤其是对于人类,这种微小的生物而言。

     

    低下头微笑凝视着这浮屠众生的时候,让我们也严肃的抬起头,追寻这个广袤的宇宙中,那些惊心动魄的美好。

  • 对话葛兆光 学者的内心世界是理解一个时代的资源

    作者:少少猫 发布时间:2017-07-22 19:53:47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7-03/11/content_673938.htm?div=-1

    书斋孤灯下,葛兆光多次地读陈寅恪、吴宓那一代人的日记、书信、诗歌,有时对其中人事感到大有可说,有时感慨虽多却仿佛无话可说。他从其中看到当时整个中国思想和学术的动向,如翻读那个时代的一本账。宽容着他们身处巨变时代时的情感纠结,感佩着飘摇之中他们一以贯之的学术、思想立场,当他以随笔抒写着一个当代学者从中寻到的余音,我们何尝不能从这两代学人内心世界的遥相呼应中,真切地理解两个时代?

      《余音》中纪念的前贤

      杨文会沈曾植王国维陈寅恪顾颉刚吴宓袁同礼潘光旦罗常培周一良杨联陞黄仁宇庞朴金开诚章培恒朱维铮

      读日记因其真实

      他们都深切地关心着时代的变化

      新京报:听说你很爱看前辈学人的日记,看日记最主要的目的是梳理学术史,但也可以看到学者们的人生百态。在《余音》序言中,你对于晚清民国学术的感慨让人印象深刻。

      葛兆光:很多人都爱看日记,是因为日记很真实。尤其是那些原本并不想给别人读的私人性日记,往往比较原汁原味地保存了那一代人的生活、读书和心情,比如杨联陞的日记就是这样,上课写作、宴饮交游、打牌下棋,甚至连他患病期间被电疗、半夜梦呓,什么都有,看上去就是活生生的人生历史。当然,像胡适那样有意识地把日记当作自己学术、思想和生活的历史档案,留给后人评说的,可能里面确实有些有意留存和选择,但你也很能看到一个时代的思想、学术和政治,特别像胡适这样一个处在政治、思想和学术中心的人的日记,从这里看到当时整个中国思想和学术的动向,看到当时最重要的那群人物的往来活动,你看看胡适日记涉及多少人!这些人在那个时代多重要!几乎就等于是整个时代历史的一本账。

      新京报:从日记中看出过往学人在政治、学术、思想上的立场需要很多细密的功夫,具体来说,你是如何读这些日记的?

      葛兆光:当然,看日记也很费力,有时候你要辨认潦草的笔迹,像邓之诚日记影印本,很多地方不好认,我不是这方面的行家,所以挺难的;有时候你还要耐心地搜寻有用的资料,也就是老话说的披沙拣金,或许你看了老半天,可能都是陈芝麻烂谷子。比如我看杨联陞日记,有时候一连好多天,他记的都是吃了什么菜肴、见到什么朋友、打了几圈麻将,也许没有史料价值。当然你换个角度想想,也许也有用。我也从里面看到当时的哈佛教授生活还是比较闲适的,不光比同时代的中国教授好多了,就是比起现在的哈佛教授来,也轻松得多,从这里知道学术环境和学术制度有多么不同。特别是你看日记,还要有同情心来理解写日记的人,像吴宓的日记,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个吴宓真纠结真啰嗦,也真别扭。但是,你把他放在一个剧变的大时代里面看,你会觉得他真的不容易,你把他的整个生活方方面面综合起来看,也许你对他纠结的私人情感会有宽容,而更多地感佩他在政治、学术与思想上的一以贯之立场,这很不容易。所以,看日记既要像历史学家搜寻史料,也要感同身受有“同情之了解”。

      新京报: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学人的日记,比如1949年以后知识分子被改造时期的日记、“文革时期”的日记、上世纪80年代的日记,对于这一类动荡、敏感时代的日记,后人都会感兴趣。如果不考虑保存等现实情况,你对这百多年间哪个时间段的日记更感兴趣?

      葛兆光:哪一段的我都感兴趣。晚清民国思想巨变,学术转型,这时的学者日记可以看到新旧转换时期,从传统到现代的学术史和思想史变化,也可以看他们面对巨变的复杂心情;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化时代,这个时代的学者日记里,可以看到在新政治环境中,挣扎与纠缠的学者心态,以及学术研究是怎样主动或被迫适应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文革”时期,看上去所有正常的学术研究都被迫停止,那么,这个时代原本应当“以学术为志业”的学者们干什么,想什么?这很值得了解,因为世界史上很罕见有这样一个破弃学术的时代;到了80年代拨乱反正,我们这一代人也开始进入学术界,可以从学者日记里面看到我们自己一步步走入学术界的足迹和身影。每个时代的日记都很有用呀。

      新京报:能否举几个例子具体说明这些日记对你考察学术史的帮助?

      葛兆光:当然,我看很多日记,会摘取一些学术研究有用的资料。比如金毓黻《静晤室日记》十大本里面,就有关于东北史、朝鲜史和日本东洋学家满鲜之学的资料,你可以知道中国学者关于东北史的研究,除了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刺激,也曾经受到日本学界如稻叶君山研究的刺激,又比如里面提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内蒙古发现的《北汉彭城郡王刘公墓志铭》,就和北汉、契丹历史研究有关,很值得再重新讨论。当然有时候看到他们在日记里面,私下评论学界轶事,也很有意思。举两个例子吧,比如1948年金毓黻评论邓之诚,就说他“自视甚高,俯视一切”,对时事“颇多揣测之论,往往以一隅之见闻推论全体”;而夏鼐在1937年的日记里面,则记载当时的向达先生抨击顾颉刚很“阴险”,以燕京大学为大本营培养自己势力,和傅斯年作对。这些当然近乎八卦,但是在考察学术史的时候,也还是有用的。

      新京报:最近还在读谁的日记吗?

      葛兆光:我最近在重新看一遍《夏鼐日记》,想看看一个当年被傅斯年那么器重的考古学家,为什么没有跟着傅斯年走,也想看看他在1949年之后思想和学术有没有大的转向,更想看看他在历次运动中如何度过劫难,仍然作为大陆考古学的领袖人物,在学术上有所成绩。特别是我注意看他在1949年后,怎样看海外学术变化,从日记里看,他始终能读到外国的专业期刊,这一点很奇怪吧?我也要看看他“文革”前与“文革”后几次出访外国的情况,看他怎样理解海外学术,以及如何向海外传达中国考古与历史研究。换句话说,我是想通过夏鼐的日记看看新中国学术史,特别是1949年以后中国与海外的学术交流史。

      新京报:除了日记,要了解学者的内心世界,还可以看什么?

      葛兆光:如果研究学术史,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看学者的论著。但为了知人论世,要了解学者本人的所想所思,那么,看日记就很重要了,除了日记之外,我觉得书信、诗歌也很重要。

      我常常看学者的书信,像台湾出版的《傅斯年信札》三大册就很好看,里面有很多内容可以加入学术史。此外像陈垣、陈寅恪的书信,也有很多学术史上不能不知道的内容,因为那个时代没有电子邮件,电话可能也没那么方便,学者常常手书通信,在书信里,朋友之间嘛,往往可以敞开来说,因此不仅能够看到他的内心世界,甚至能够看到他们还没有正式发表的一些学术想法。我有一段时间反复看《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陞往来书札》,我觉得,老辈学者真是心都在学问上,你仔细看,里面就可能还能找到一些值得继续开拓的课题线索。

      此外,你还可以看学者的诗歌,老话说“诗为心声”,论著严谨,有时候冷冰冰,但是诗歌却是有温度的,它常常曲折含蓄地表达一些内心想法,比如,你看陈寅恪和钱钟书的诗歌,“同入兴亡烦恼梦,霜红一枕已沧桑”,“白头宫女哈哈笑,眉样如今又入时”,陈寅恪对风气变化看得多深刻,“座中变色休谈虎,众里呼名且应牛”,“脱叶犹飞风不定,啼鸠忽噤雨将来”,钱钟书对时局有多敏锐的预感?你读这些诗歌,就可以体会到,陈寅恪不仅仅是一个学富五车、记忆力惊人的博学教授,钱钟书也不是一个只会在中西书海里面呈博炫才的书呆子,他们都深切地关心着这个时代的变化,学者同样有欢乐有苦闷,也有悲哀。

    以随笔写尽感受

      写不清楚白话,就愧对五四了

      新京报:你写学术史随笔的原因之一,是否是想对思想史本身进行反思?你在书中提到,思想史有时候会“成王败寇”,有时似乎只写成功的故事,所以一些有价值的学术和思想被忽略了。而且,为什么要用随笔的方式写出这些故事?

      葛兆光:没错。《余音》一书是随笔方式写的学术史故事,也是透过学术史看思想史的变化。之所以我用随笔方式,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术史上的人物,他们除了教书写作,也有生活,也有感情,在特别的社会环境里面,他们也有痛苦。如果完全用学术论著的形式,不能很好地表现这些内容;另一方面是我想,能不能让更多的读者爱看,能看进去,能理解?你知道,我们这一代学者里面,有很多人是用“两支笔”在写作的,什么叫“两支笔”呢?就是一支笔写严肃规范的学术论著,一支笔写带有感情的随笔散文。因为,有的社会观察、现实关怀、人生感想,不太能在学术论著中表达,可是,我们这一代学人从“文革”过来,对政治和社会又有深切的关怀,怎么办,就只好在随笔里面表达,所以很多像我一样的学界中人,就常常写一些有感而发的随笔。

      这些随笔也包含了严肃的思想史内容,我常常觉得学术史里面,有被过度拔高的,有过于凸显的,有占据主流的,但也有被遗忘的、被贬低的、被边缘化的,这些遗忘、贬低和边缘化,有时候不仅是学术史,也是思想史的事情,这些思想史上的事情,又常常通过他们的人生际遇呈现出来,写在他们的日记里面,所以,用随笔方式更加能够表现我的感受。当然,我也希望这些包含着我们的学术理想和社会关怀的文章,能够给更多的人看。

      新京报:采取学术随笔的写作方式,是否还与你出身中文系有关?

      葛兆光:我在北大中文系读的是古典文献专业,和文学专业不同。喜欢用这种随笔方式写学术史故事,更多是我自己的有意选择。我自己在大学时代研究史学史,毕业论文是史学史的研究,甚至还写考据类的文章,并不常写感性很强的随笔。

      之所以会采取这种随笔写作方式,除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者对时代变化和自身环境的反思,要通过比较感性的文字表达感慨,也许还受到海外历史写作风气的影响。你知道,20世纪80年代从“文革”中走出来,像《万历十五年》这样的作品就让大家觉得,我们的历史书为什么只有一种面孔板板的写法?后来像史景迁的作品,也让我们感到历史是否也可以讲讲故事?历史“History”,本身就是他(或者她)的故事嘛。我前几年出版《想象异域》那本书,其实一开始也是想写异域对中国观看的几个故事的,那样的历史写法,是不是会让历史著作读者更多一些?读者更多一些,你的历史观念和历史经验,不就有更多的人接受了吗?

      我非常反感一些学术论著,拿了自己也没想明白的理论和概念拼合文章,似乎写得缠绕生涩才显得深刻,好像你写得清晰明白就变得浅薄了。有人对梁启超、胡适就有这种看法,觉得他们不够深刻。其实,当年梁启超的新民体、胡适的白话文,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没有清晰明白的脉络,没有“笔端常带感情”的风格,他们会影响一代人吗?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什么会从推广白话文开始?为什么说白话文运动帮助推动了现代国语和国家的形成?为什么民国时期教科书规定用白话?如果现在连白话都写不清楚,就愧对五四了。

      其实,对历史论著“写法”的改变,本身就是一个大事,我的《中国思想史》导论强调“思想史的写法”,有人批评说,这把历史变成了文学。其实他没有理解,所谓“写法”的改变,其实会引起整个选择材料、观察角度、观念表达的变化,并不只是一个写作的问题。

      当学者身处时代

      天才成群地来,也可能成堆地死

      新京报:现代高校培养出来的应当都是现代学者了,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现代学者开始怀念以前传统文人那种“文史哲不分家”的通融学识?

      葛兆光:时代不同了,现代的学术研究,确实需要领域明确,方法专门、规范严格,这是必须的,我自己也鼓励我的学生,先做好专家,然后再求当通人,先从小口子进,然后再从大口子出。我不赞成那种一开始就想象自己为博学通儒的做法,如果没有学会走就想飞,这会害年轻人的。现在,社会上确实有一些“头重脚轻根底浅”的所谓活跃人物,他们爱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话,但是,并没有好好地做过几个基础研究,或者,他们根本看不起所谓“小道末技”,这是很糟糕的风气。

      当然,文史哲不分家是对的,但要注意,并不是说现代的文史哲不分家,而是说传统中国的知识里面,原本没有文学、历史和哲学的界限,特别是研究古代中国,你必须理解这一点,不要用现在学科的分野来割裂传统的资料,也不要简单地用现代的文学、历史、哲学概念去套古代的知识。你说《史记》是历史,但是好奇的司马迁笔下不也是好的文学吗?你说《诗经》就是文学,但研究先秦历史不也要从《诗经》里面找资料吗?你说《周易》是哲学,可是古代哪有什么现代意义上的哲学,毋宁说《易经》就是占卜技术和知识,《易传》里面确实有那个历史环境下面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但它未必是哲学。一个研究传统中国的学者,贯通文史哲无疑是必要的,只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你还是要从最基础的做起。以前我读古典文献专业,老师就要求我们从文字音韵训诂开始“认字”,从版本目录校勘开始“识书”。

      问我怎么看这种(对于通融学识的)怀旧?我觉得怀旧一定是对现在不满。怀念那个时代的博学鸿儒,其实更多的是表达对当下思想状况和学术状况的不满,但是,未必是要让学者回到顾炎武、钱大昕、沈曾植的时代。所谓“知识碎片化”,其实主要还是所谓人文“知识”的结构组合方式变了,从原来的经史子集四部,变成了现在的文史哲三门,过去横着切的,现在竖着切,从过去看现在,确实是割裂了。当然,不排除也有一些学科一些老师,本身知识零碎,缺乏通识,钻牛角尖,把人教成“饾饤”的问题,这主要是没有整体的视野、理论和方法,也没有扎实读书做基础的功夫。

      新京报:不少学者讨论过当代知识分子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比如钱理群在去年的“精神三部曲”就提到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不同方式。在你写到的这些学人中,你更倾向于哪种与政治相处的方式?

      葛兆光:我曾经提到过,学者当然有社会责任与现实关怀,但是方式并不一样。余英时先生曾经表示“对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我也说过,我当然有现实关怀,从“文革”走出来的这一代人没有人不关心现实,但是我“不与政治现实近身肉搏”。为什么?这就像周一良先生说的“毕竟是书生”,我们只是研究历史的学者,我们可能对现实政治有感觉和体会,它在刺激你如何选择学术课题、研究方向、解释模式,但是我们做的还是学术,学术有学术的纪律和边界。特别是现实政治里面水太深,作为学者根本不具备穿透政治深水,解决社会弊病的能力。所以,我最近写的一本书里也说,我们研究历史的人,对于当下的国家、政治和思想问题,只是一个诊断病源的医生,却不是动手术开药方的医生。当然,我钦佩那些能够参与政治、直面社会、振臂一呼的学者,但是,这个时代也需要认真研究历史的学者,学者的学术研究,一样可以成为理解这个时代的资源。

      新京报:说到“天才成群出现”的年代,把时间段放长,大多数人还会想到春秋战国、盛唐时期,其实当代中国也有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特质,但问题在于学人有没有自由的空间。

      葛兆光:其实,春秋战国和盛唐时代不一样。所谓现代中国“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时代,古今中西在互相冲击震荡,本来正是思想阐发与学术研究最有意义、最有空间、最能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解释力的时候。你想呀,如果一个时代很繁荣,什么问题都没有,什么危机感都没有,大家都幸福感爆棚,不是小确幸,而是大确幸,那就醉生梦死好了,就像我说的盛唐时代是“盛世的平庸”一样,它和既充满危机感又充满可能性的战国时代不同,盛唐时代,留在我心中的意象,始终是像饮中八仙那样,“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前程千帆先生说那时的他们是“八个醉的”,其实,这个时代反倒可能是“平庸”的。

      当然,充满冲突、矛盾、变化的时代,如何可以像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代那样,产生真正的思想与学术?我想,正如你说的要有“自由空间”,如果这个时代没有给学者自由环境和思考条件,那么,怎么能让陈寅恪所说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存在?所以我在《余音》的序言里说,如果没有自由环境,天才成群地来,也一定成堆地死,你说是不是。

    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雪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愉快的找书体验(630+)
  • 体验好(132+)
  • 在线转格式(351+)
  • 实惠(658+)
  • 收费(544+)
  • 傻瓜式服务(208+)
  • 盗版少(286+)
  • 还行吧(187+)
  • 速度快(363+)
  • azw3(508+)
  • 体验满分(325+)

下载评价

  • 网友 方***旋: ( 2024-12-16 10:52:32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宫***凡: ( 2025-01-05 15:56:00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宓***莉: ( 2024-12-16 10:44:32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温***欣: ( 2024-12-22 22:54:07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融***华: ( 2024-12-16 06:57:26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丁***菱: ( 2024-12-19 14:04:02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冯***丽: ( 2025-01-07 22:25:13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蓬***之: ( 2024-12-30 23:14:13 )

    好棒good

  • 网友 訾***雰: ( 2024-12-27 02:59:20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薛***玉: ( 2025-01-08 12:59:51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后***之: ( 2024-12-10 23:04:51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师***怀: ( 2025-01-06 12:00:53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