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说齐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6:06

说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说齐精美图片
》说齐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说齐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108943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3
  • 页数:292
  • 价格:5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6:06

内容简介:

作者通过讲述古代齐国历史人物及其故事,来解读齐文化,提炼齐文化的精神,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说齐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说齐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说齐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作者通过讲述古代齐国历史人物及其故事,来解读齐文化,提炼齐文化的精神,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精彩短评:

  • 作者:Loser 发布时间:2016-02-03 16:46:06

    整体很不错,尤其前面对于基本机理的阐述。中间略偏计量意义不大。后面有些分析觉得有逻辑漏洞而且对市场分析用途不是很大。

  • 作者:kt 发布时间:2008-12-27 09:19:49

    物理课

  • 作者:赵启平(已结婚 发布时间:2024-01-10 10:06:25

    唐家三少除了打打杀杀,还爱写拍卖行和相亲,正好这俩我都不爱看。

  • 作者:蓝田 发布时间:2009-11-09 11:44:35

    即色见空,因空如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普通人,一旦悟入,即可成佛。准入的门槛很低。

  • 作者:hefeng 发布时间:2012-03-11 18:25:47

    好耍好看

  • 作者:Hi_刘丑丑 发布时间:2016-03-12 14:16:12

    工具书吧,初学pop也谈不上此书好坏,暂时看不出来。多练习,很多字都没有


深度书评:

  • 大国的崛起与毁灭

    作者:捉妖怪的老师 发布时间:2020-02-05 21:54:51

    从今天起,我们还是选择聊一本“轻松一点”的书,叫《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看书名就知道,这一点都不轻松,每一页都是沉重的话题。

    而更为沉重的是,前几天我在写中途岛的文章时候,日本政府的每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都让我想到了另一个东方大国的崛起。于是,这也是我读取本书的目的,得到教训,获得希望。

    我们的开头,从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开始。葛底斯堡演说不长,翻译成中文才几百字而已,我年轻的时候还背诵过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结尾有有这么一句话,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大意是,先烈的血不要白流,而要让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一直繁荣下去。

    那么这和日本近代史有个毛关系?

    在1946年颁布的日本国宪法中,有这么一段话:

    国政,其权威来自国民,其权利由国民代表行使,其福利由国民享受。

    这根本就是 of people,by people,for people的日文版啊。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巧合呢。答案只有一个,事实上,是日本人按照美国人的思路,编纂了战后的日本宪法。

    两个国家进行战争的根本结局是什么,或者说,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抢粮,抢钱,抢娘们。的确是这样,然而你再仔细看看那些世界上消失的国家和文明就明白,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从精神上消灭对手。让对手彻底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而认同我方价值观。

    而这,即是战争的目的,也是战争的结果。

    第一章 甲午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和丘吉尔的通信,曾经被编纂成书(美国历史学家,沃洛金博尔)。里面有这么一段描述:对于中国人和日本人来说,战争和斗争都只是“施与受”(Give and Taken)的互动形式而已。也即是说,两国围绕着由哪一方来领导两国之间的均势,进行着漫长的竞争,既包括军事上的,也包括文化和知识上的。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种论调,无疑是非常奇怪的,我们之前花了很大篇幅解释中国的朝贡体系,都是在确认一件事情,就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都是东亚秩序唯一的领导者。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作为世界上最难入侵的国家,日本好像确实没有被纳入过中国朝贡体系。从白江村海战,鸣梁海战,到甲午海战。除了蒙古人想征服过日本以外,一直是日本人主动想进攻大陆。

    鸣梁海战是丰臣秀吉发动的对大陆(朝鲜)的侵略战争,李舜臣,龟甲船都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历史概念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一旦提起中国和日本,都会有这么一种感受,就是中国弱小,而日本强大。中国是一个表面强大,实则正在衰落的帝国,而日本看上去是一个“小”,而正在崛起跻身列强行列的新兴帝国。

    中国清政府有没有这么弱呢?186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洋务运动,李鸿章对军队进行现代化改革。在新疆,中国对俄国进行了伊犁战役,打败了分裂分子阿古柏(1871年),在越南进行中法战争(1885),在朝鲜镇压了壬午兵变(1882)。

    简单来说,中国让列强看到了一种姿态,哪怕诉诸武力,也要尽最大努力维护华夷秩序。

    尤其是,最后一个朝鲜壬午兵变,基本就是中日甲午海战的预演。

    中日矛盾核心:朝鲜

    中日的核心矛盾,就是朝鲜,到今天都没变过。

    当时的朝鲜,当权者是闵妃外戚集团,反对派是国王的父亲大院君,闵妃集团跟随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脚步也进行开放和西化,这“导致”了旧军队发起政变。稍有常识的你就会明白,改革开放和政变间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人们为了权利不断地斗争。

    最后清政府支持了当权的闵妃集团,镇压了政变,甚至把老国王大院君押送到了天津审判。后来日本抓住这个时间节点,再次支持反对派发动政变,不过也被清朝镇压了(甲申事变)。

    对于19世纪末的亚洲来说,日本选择了维新,努力加入列强体系。而中国选择了成为列强代理人,继续维持“华夷秩序”,从而帮助列强对亚洲进行瓜分。大家相安无事,中国和列强甚至进入了蜜月模式,这为后面日本人吃的许多亏,埋下了祸根。

    之所以,一定要重点说一下朝鲜问题,那是因为,中日战争的核心——几乎直到今天——都是围绕朝鲜进行展开的,至于原因,你打开地图就明白了,整个朝鲜海峡只有180公里宽,这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必经之路,

    如果从基因角度来看,日本人和朝鲜人根本就是一种人,几百万年前人们就可以横渡这个海峡了。

    其实,日本人为何选择战争,这个问题的答案再简单不过,就是要扩张,就是要资源,就是要市场。无论百年前的战争,还是今天并购与扩张,都是一个道理。

    福泽谕吉,有资格被印在10000日元上的人物,曾写下著名的《脱亚论》:

    虽然我国位于亚洲东部,但是我国的国民精神不断向西洋文明靠拢。不幸的是,在近邻处有两个国家,一个叫中国,一个叫朝鲜。在文明的东渐风潮中,他们毫无维护自己的独立之道,因此我们不应该等待他们共同振兴亚洲,而应该脱离他们,而对他们的方式,应该效仿西方对待他们的方式。

    原文比这更加冗长,简单地说,中国和朝鲜那么落后,我们应该帮助他们,而帮助他们的方式,就是应该借由战争来击败他们。

    这就和西方世界的殖民战争无二致了,我相信,在中国人的眼里,这种逻辑就显的莫名其妙了。

    所以,战争的逻辑就很简单了,政府要的是合法统治,打仗要的是实惠,从民间选一些疯子一样的学者作为理论基础,再向愚蠢的乌合之众宣传,一群人拽着明白装糊涂,只是为了欺负别人,抢东西。千百年来,哪还有比这更流畅的逻辑。

    1894年,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的“东学党”起义。之所以叫东学,是相对于“西学”来说的,西学就是基督教,西洋文化之类的。东学党也叫“东学道”,所以一听名字你就明白,这和黄巾军、白莲教、太平天国,义和团是一个意思的,打着宗教旗号的农民起义。

    中国作为宗主国出兵镇压,尚属于正常,日本人居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在仁川登陆了4000人,而且人家还有法理依据,因为《天津条约》规定,一旦朝鲜发生任何问题需要出兵时,中日两国应该予以协商,我们并不理解这条规定签署的背景,是不是列强又埋下了Bug。但总之,朝鲜局势虽然已经稳定,但是中日两国已经形成了对峙。

    所以从某种角度讲,甲午战争也是一场代理人战争,中国的背后是俄国,从始至终李鸿章都在联合俄国抗击日本。而日本的背后是英法。

    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朝鲜获得了“独立”,日本终于为他的大陆政策迈出第一步,而后面就是合并朝鲜,占领东三省。战争赔款高达3.6亿日元,而日本的财政收入才每年1亿日元。

    十六王考地球图,站起来那个16号是明治天皇,顺时针7号是光绪皇帝

    对于甲午战争本身来说,日本挑战的不仅仅是中国,而是整个国际秩序。也就是说,你日本的崛起,打破了国际均势,你怎么摆正自己的位置,你又准备从谁手里切蛋糕的问题。

    战争结束后,日本要求获得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但是俄国,德国和法国一致认为,这不OK,这就是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于是我们明白,一颗太阳“冉冉升起”,得到了实惠,膨胀了野心,当然也在国际舞台上被教育了一番,明白了座次与规矩。而这甚至引起了了一个蝴蝶效应——人民觉得政府在国际上太软弱,便积极开始参政议政,开始了日本了的民主化进程。

    于是,日本人以“受害者”身份,走上了更大的赌局。

    第二章 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呢,如果简单来说呢,还是为了朝鲜。因为朝鲜对于两国都有着特殊且唯一的意义。对于日本来说,这是日本大陆政策的最重要步骤,之前我们也说过,朝鲜海峡只有180公里宽。而对于俄罗斯来说,远东是沙皇梦寐以求的出海口。俄罗斯国土虽大,但大部分是冻土,并不适宜生存,如果没有出海口,就是一片死地。

    虽然日本之前打赢了甲午战争,然而仍然被“三国干涉还辽东”,说明列强根本就没日本放在眼里。日本仍然是一个弱国。

    李鸿章出使俄罗斯

    1896年,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在莫斯科大教堂登基,李鸿章出席,各国轮奏国歌时,大清没有国歌,为了避免尴尬,传说李鸿章用唐朝诗人王建的七言绝句《宫词》配以古曲临时编了一首国歌。

    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后人称之为《李中堂乐》

    李中堂可不是出来游山玩水的,甲午战败,为了维系东亚局势的平衡,压制日本的崛起,中国做出了亲俄罗斯的决定。

    在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右臂上,有一条龙纹身,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大沙俄觊觎我中华之心不死,后来考证才知道,这是他去日本旅游时候纹的,其实是条日本龙。不过与其说他和日本其实是相爱相杀,不如说根本就是宿敌。

    他在日本旅游时候曾经遇刺,在额头处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不是三国干涉让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吗,中国紧接着,转手就把辽东和旅顺租借给了俄罗斯,还给了俄罗斯在东北铺设铁路的权利。俄罗斯居然不费吹灰之力,制霸了远东,而这,对于日本人来说,就是一个噩梦。

    毕竟世界上还有一个朝鲜。

    事情的转机,仍然是朝鲜内政问题,上一集中提到的闵妃被杀,闵妃身后的亲俄派躲到了俄国大使馆(其实公使馆),然后在亲俄派的帮助下重新夺回了政权。将国号从“大朝鲜国”更改为“大韩帝国”(1899年),并开始进行了一些列现代化改革。

    其实除了朝鲜,更重要的还是满洲,直到今天,这里仍是重要的大豆产地。

    1900年,义和团运动开始了,出现了一些屠杀传教士情况,于是俄罗斯以此为借口,出兵占领了东北黑龙江沿岸。真的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俄罗斯已经获得那么多中国利益,还是不满足。而正是这种举动,让中国在日俄战争中,最终选择了支持了日本一方。其中最重要的例子,当属于,连袁世凯这种抗日派都给日本送钱了。

    其实本来还是有外交解决方案的,不幸的是李鸿章去世了(1901),俾斯麦也下台了(1898年病逝)。事实上,甲午战争后,俾斯麦就反复强调:亚洲很危险,日本很危险!

    我们只能说,世界在滚滚前进,而江湖在老去。

    如果你仔细看这场战争的话,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在对马海峡海战中,俄罗斯和日本都是有4艘主力战舰,双方海军的总吨位都是20万吨左右,可以说是势均力敌。然而现实问题是,双方的军舰都不是自己造的,都是买来的。这说明双方充其量只是二流工业国家的对决。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的四艘主力舰都是英国造,而俄罗斯的三艘战列舰分别是英国造,法国造和美国造,最后一艘是英国原产,俄罗斯改装,勉强算国产。参数不一致造成了极大问题,据说俄罗斯舰队都不能保持航行队形整齐。

    这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了问题,日本毕竟船小好调头,后发国家可以发挥国家优势调动资源,日本至少是上下一心搞改革。俄罗斯就不一样了,国内矛盾重重,前后政策不一致,你想想,为什么四艘战舰从四个不同地方而来,一定是斗争与妥协的结构。

    对于俄国来说,早在一战前夕,他的钢产量早已赶上奥匈帝国和法国,而且远超日本。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去,俄国同样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人只占总人口的2%不到。直到1913年,俄国的出口产品60%是农产品,10%是木材,这是一个殖民地国家才应该有的贸易结构。

    日俄战争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直接结果就是日俄签订了《朴茨茅次条约》。

    日俄战争期间的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后面是旗舰三笠号,完好保存至今。左下石碑是他的名言:皇国兴废,在此一战

    自此,日本废除了之前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塑了自己的国际地位,日本的国家地位有了一个巨大的提升。原来日本都没有资格在欧美列强建立大使馆,只能建立公使馆。而现在,终于可以把公使馆升级为大使馆了。关税自主权也恢复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甲午战争,日本获得了在亚洲的独立,通过日俄战争,日本实现了在世界的独立。日本自上到下,都践行着这种通过实力,一步一步废除不平等条约,走向强大的策略。

    按照《世界通史》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亚洲人打败了欧洲人,从此终结了欧洲人自工业革命以来塑造的自豪与优越感。也正是可能从这个时间开始,西方人的殖民时代开始走向了灭亡。

    当然,最重要的结果——也是战争最初的目的——是5年后(1910年),日本终于吞并了朝鲜,走出了大陆策略的第一步。

    另外,日俄战争是没有战争赔款的。没错,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甲午战争中日本从中国坑了2亿两白银(3.6亿日元),而这次一分钱没有得到。

    一方面,这证明日本这场战争打得及其吃力:甲午战争阵亡14000人,日俄战争阵亡84000人,后者是前者的6倍。而另一方面,这带来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庞大的战争贷款将如何偿还?

    很简单,增税。

    所得税增加到了1.7倍,土地税(应该是房产税),从2.5%变成了5.5%。除了给日本人民带来生活上的极大痛苦外,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根据日本法律规定,纳税15日元以上的人,才有选举权资格,后来这个数字在1900年改为10日元,于是有选举资格的人增加了,从45万人增加到了98万人。而日俄战争这轮加税,让这个数字跃升到了158万人。有选举权的人增加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日本政治结构将发生巨大改变:从大地主掌权时代过渡到城市中产阶级掌权。

    回到俄罗斯的角度,直到今天,虽然俄罗斯至少有了是四个方向的出海口:北冰洋的摩尔曼斯克,波罗的海沿岸的加里宁格勒和圣彼得堡、黑海沿岸的塞瓦斯托波尔、太平洋沿岸的海参崴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然而这些出海口都或少存在硬伤,要么太冷,要么太绕,受制于人。

    一旦理解了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对于俄罗斯为什么要拼了命出兵阿富汗,就一点都不会感觉到奇怪了。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

    之前我们聊了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那么按照时间顺序,该聊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竟因何而起?教科书上一般会有这么一句话:奥匈帝国的王储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杀。

    这句话你猛地一看还以为乱码呢,其实很多人对这个原因都是懵逼的状态。

    其实这句话可以切词成成以下几个关键词: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萨拉热窝,塞尔维亚。

    首先什么是奥匈帝国?奥匈帝国就是

    奥地利

    ,和

    匈牙利

    组成的国家

    其实就是“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最强盛的时候,通过联姻方式几乎控制着大部分欧洲地区,然后对抗剩下的全部欧洲:英国和法国。

    然而在工业革命后的几百年,由于地理位置远离海洋,缺少殖民地等原因,就慢慢衰落了。我们看一眼地图就知道,奥匈帝国统治的主要是东欧内陆地区。

    奥匈帝国统治的范围往下延伸,就是巴尔干半岛。看一下这个半岛的位置,就知道这里是万恶之源:上边是奥匈帝国,右上是俄罗斯,右下是土耳其,左边是意大利。这简直就是大国博弈的竞技场。

    正是因为奥匈帝国的统治力衰微,塞尔维亚希望独立,出现了以上的刺杀一幕。事实上,在这片土地上,有一大堆国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科索沃,马其顿和黑山,这些都是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会分清楚的国家,而正是这些夹在大国博弈中的小国,成为了政治舞台的牺牲品,积怨了上千年,成为悲剧的源泉。

    值得一提的是,二战之后,政治强人铁托,曾经将这些地区凝结在一起,这正是“南斯拉夫”。然而,当铁托去世后,再也无人能组织局面,西方列强视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为眼中钉,北约对南斯拉夫开战(1995-1999),这里再次成为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而这就是1999年我国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的故事。

    (准确地说,南斯拉夫应该包括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北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和黑山)

    上图为沙皇尼古拉二世和英王乔治五世,两个人长得跟双胞胎一样,难道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弟?答案是他们俩就是表兄弟,他们的妈妈是亲姐妹。而且不止是他们俩,你应该知道的是,整个欧洲宫廷,就是一个大串联,全是远方亲戚。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过程,又臭又长,我根本不想赘述。我只能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全世界除了南极意外,90%以上的土地已经全部沦为殖民地。毫不夸张地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好比一帮远方亲戚,为了争夺遗产,重新划分自己的后院,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而最后死的,都是这些大家族的长工和佣人们。你跟我说这些贵族代表人类世界的先进生产力,简直是笑话。

    列宁曾经说过,政治就是数字,整个一战的伤亡是惨重的,因此社会秩序必须随之改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少让三个帝国从此消失了:奥匈帝国四分五裂,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被苏联取代,德意志帝国变成了魏玛共和国。

    然而更重要的是,人们从此看清了真相。人民开始有针对性地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而人类世界今天面临的民族主义,恐怖主义,和反全球化,几乎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说回日本,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呢,很晚才参战,一共死伤还不到1000人,可能还都是朝鲜人。但是抓紧时间强占了很多前德国殖民地,尤其是太平洋诸岛,比如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塞班岛等等。

    那个时候甚至还有首日本民歌叫《酋长的女儿》,歌词大意是:

    我的爱人,酋长的女儿,虽然皮肤黝黑,但在南阳是美人,赤道边,马绍尔群岛,椰子树下,一步一步起舞……

    如果你不知道历史背景,这歌词简直就是莫名其妙。

    当然,对于日本来说,终于从战败国德国那里,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山东半岛。注意这时候,朝鲜已经和日本合并了,于是,一整条从朝鲜到东北,再到华北的铁路就贯穿了。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是1919年1月18日,开始开的,直到6月28日才签订《凡尔赛合约》,一个会居然整整开了半年,这得是何等的撕逼。

    巴黎和会可谓热闹非凡,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空前,所以这次大会可以认为是全人类精英名流的一次大聚会,参会达标多达1000人。不仅当时的各国领导人都出席了,比如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还来了一堆未来的国家的领导人,比如日本未来的首相近卫文麿。

    中国代表团的主要代表是陆征祥,当然,我们更熟悉的其实是顾维钧,陆征祥在1949年前就去世了,顾维钧最后去了台湾,曾代表台湾在联合国行使权力。毛曾经邀请过他回大陆(1972),然而终究客死他乡。

    其实对于日本这样的新兴列强来说,能出席这样规格的会议,感受到世界的脉搏,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主导会议的三巨头是英国,法国和美国,意大利和日本是打酱油的。苏俄没有受到邀请。

    撕逼撕的最狠的,当之无愧是交替的二位新老霸主。美国和英国。美国人威尔逊带了了十四点原则,告诉全世界,我们要“民族自决”。简单来说就是,我是世界霸主了,我要建立世界新秩序了。

    这就和我们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意思。

    然而就像今天的美国不会搭理中国一样,当时的英法也不会把美国放在眼里。

    因为“民族自决”是个什么意思?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让民族们都独立自由与解放吧!政治家们,说话说的都特有水平,总是以理想主义的面貌示人,却以以现实主义行为行动。

    民族都自决了,殖民地都没了,这不是要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命吗?

    事实上,当时的美国已经成了当之无愧世界霸主,战后各国欠美国的债务,英国42亿美元,法国68亿美元,意大利29亿美元。对德国的压榨,居然是要偿还赔款一直到1985年,也就是将近要还60年。

    但是,某种意义上,是美国最终用战争赔款压垮了欧洲。

    当时的凯恩斯也在和会现场(就是我们都认识的经济学家,John Maynard Keynes),他可是英国人,他狠狠滴讽刺了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对美国压榨德国的政策感到愤怒,甚至写了一本书《凡尔赛合约的经济后果》。这本书是二十年后(1936)才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简单版本。

    而后来的事,我们也都知道了,10年后,就发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而巴黎和会的最终结局,我们也都知道了,根本就没有什么民族自决,战胜国瓜分了战败国的殖民地,各个大国在撕逼中,重新建立了均势,日本人还是最终得到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山东半岛。

    而中国,输的干干净净,当然,弱国无外交,一战你也确实没什么参与感。最终,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然后就是五四运动的故事了。

    朝鲜三一运功

    后来的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在参加完会议的回国路上曾经写下:

    什么TM巴黎和会,就是实力支配一切,日本人说个人种平等提案,直接被忽略,美国人提个门罗主义,却能被写进国联的盟约。

    这说的都没毛病,外交舞台从来不是理想主义生存的土壤。按理说日本得到了中国殖民地,应该是很开心才对,但是很明显,日本是在会上感受到了来自西方满满地恶意。

    本来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就吞并了朝鲜(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朝鲜其实就是日本的殖民地了,在巴黎和会期间,朝鲜国王突然去世,结果导致了整个朝鲜的大起义,这就是朝鲜三一运动,而缺乏外交经验的日本,立刻进行了大屠杀血腥镇压。

    于是在和会上,西方列强一直拿这个说事,攻击日本。

    其实这事一点也不新鲜,你们联想一下南联盟,车臣,再到今天的香港和伊朗,在这个关键节点上,自己的管辖区突然发生了大起义,还发生了人道灾难,这能难道是巧合吗?世间没有巧合,我相信,日本人一定感受到了深深地恶意。

    (其实我觉得五四运动也不是巧合)

    这导致日本一直存在某种受害者情结。甚至,把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看做一种耻辱,而这直接导致了日本在二战中的扭曲心态:日本绝不会回到10年前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去,因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就意味着被西方剥削和奴役。

    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是否真的激励了殖民地人民。但总而言之,经历了一战,人们看清了无耻的国王和虚伪的政治,民族独立运动从此风起而云涌。

    第四章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

    终于聊到抗日神剧在电视里,每天都在提醒我们的这段历史了。一般学术文献中都会叫它“中日战争”,我们还是叫他抗日战争,可能正是因为他每天都在提醒我们,以至于我们常常都在忽略这段历史,而这段历史,可能恰恰是20世纪重塑世界秩序,和重塑中国性格的关键环节。

    九一八事变,又叫奉天事变,奉天就是今天的沈阳,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东北我们都知道,是张作霖和张学良的统治范围,简单来说,张家就是末世混战的一方诸侯。

    张作霖,早年参加过清军,还打过甲午战争,后来落草为寇。清末,基层统治崩溃,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统治基础,民国时期,成为东北三省(奉系)的实际控制者。

    当时日本已经吞并了朝鲜,作为和日本人在华利益的直接对抗人,1928年,张作霖皇姑屯事件死于日本人之手。

    也就是说,918时候,是张学良统治东北了。日本在东北的驻军只有1万人,张家军队19万人。当时因为日本的策划,在关内北平发生了针对张学良的叛乱,所以张家的主力军11万人实际在关内进行镇压。

    可以说,整个918事变经过周密计划,一方面是调虎离山,另一方面是日军自己炸毁南满铁路,然后短时间内对奉天(沈阳)进行攻击。

    在918发生前的两个月,恰好在东大(当时的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举行过一次调研,大意是:在满蒙地区进行武力干涉,是够合理?

    得到的答案是高达88%的东大学生支持武力解决。918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侵略战争,一个国家最高学府的未来精英难道心里没点B数吗?

    满洲的利益

    看一眼地图就知道,整个南满铁路早就贯穿了整个东北地区,南满铁路的雇员一度高达40万人,这里就是日本的生命线。而对于1930年代的大学生来说,早在他们出生的1910年代,这一切几乎都成为了既成事实。

    这就好比,今天的香港问题,和弯弯问题,对于两地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刚生下来世界就是这样子的,朝鲜乃至东北就是日本的一部分。有个段子,说是弯弯的年轻人,到厦门,下了飞机,好惊讶,哎他们怎么会说台湾话?废话啊,台湾话就是闽南话啊。

    明明是一场战争,还是一场侵略战争,却不把对手当做对手,不把战争视作战争,而是认为,日本在对“资本主义”和“gong产主义”统治下的世界发起革命!而这种观点延续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延续到了今天。

    日本人在满洲的利益,究竟有多大?有这么一本书,叫做《满蒙权益要录》。这本是一本目录性质的书,记录满蒙地区条约,法律和现况的书籍,而这本“目录”居然厚达633页。

    我们常说,日本其实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控制大银行,大银行决定了给谁融资,也就决定了工商业的发展方向。这本来是我们描述二战后日本发展模式的句子。但其实向来如此。

    从投资者比例来看,日本对满洲的地区的投资,满洲铁路公司(即满铁)占54%,政府7%,法人企业31%,但实际上法人企业的出资包括了对满铁的出资。也就是合并计算的话,满铁加政府一种占到了85%的份额。

    这是一场,国家战略级别的侵略活动。

    日本的大陆政策,如果从唐朝的白江村海战算起,都1000多年了,上一次实践,还是丰臣秀吉攻打朝鲜,这一次,总算是进行了全面实践。

    对于整个世界来说,1929年,纽约股市大崩盘,大萧条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早就是一个整体。大萧条引起了全球范围内民众的不满,对于日本这种出口型国家,更是灭顶之灾。

    日本的当时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大萧条冲击最大的就是农村地区,养蚕业打击最为严重,从1929年到1931年,农村家庭的收入居然从1326日元下降到了650日元,下降了一半之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苦,可想而知。这时候,我相信,你既能理解之前的东大学生88%的战争支持率,也能理解今天HK人民的心情了。

    大家的选择

    历史之于普通人,很残酷,是贫与富,生与死的抉择。而对于上面的人来说,一样很残酷,是战与退,青史留名还是遗臭万年的选择。

    918事变,是关东军发起的。随即,便建立了“满洲国”。

    我们之前已经聊了很多次了,上千年来,日本的军队和政府就是两个体系,各玩各的(以前是幕府和天皇)。现在军队做完选择了,回合制,轮到政府这边做选择了。

    日本首相真的不是什么重要的职位,自1885年至今130多年的历史中一共有接近100位首相,平均任期1年多,短的干两个月(真的是两个月),现任安倍晋三干了接近10十年,是最长命的首相了。

    当时的日本首相(若槻礼次郎)就面临难题了:军队先斩后奏,我该咋办,再怎么说,东北也是中国主权范围,我该怎么面对国际社会?然而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益,人生就是不断的计算,计算再计算。干都干了,既然内阁要的是选票,民众已经绑架民意了,只能将计就计。

    当然这届内阁3个月后就倒台了,后来发生的一些列事件极其复杂,第二年还发生了针对新首相的暗杀(犬养毅)。日本真的是一个神奇的民族,只有政治家,而没有战略家,看似现代化了,实际还保留着野蛮的种子。

    现在回合到了蒋介石这里了。抗日还是不抗日?这么简单吗?对于蒋申凯这种一生起起伏伏的人来说,面对困境,那是不会退缩的,关键在于怎么最大化利益。

    首先东北是谁的东北?是张家的东北,所以我不Care啊,但是中国是谁的,是我民国的。于是非但利益不受损,还能给自己争取利益,蒋申凯当然不认为国联可以解决问题,但是,蒋申凯要通过国联来解决问题。可谓一石多鸟。

    日本退群

    这就是著名的“李顿调查团”。李顿调查团,发挥了西方国家一贯地搅混水精神,他认可了东三省在张家统治下实际上陷入无政府主义危机,也认同了中国对日货的不正当抵制,然而他也不承认“满洲国”的合法地位,这并不符合“民族自决”原则。

    事实上,整个20实际30年代,国际秩序是崩溃的,美国处于大萧条时期,胡佛下台,罗斯福上台,美国重回门罗主义,无力干涉外国事务。苏联正在进行集体化改革,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过来。

    国联报告不承认满洲国,日本也不承认报告,所以日本选择了退群:突出国联。

    军队惹的祸,政府来背责任,天皇也很不开心,但是没有办法,民意已被绑架。与其坐等国联的制裁和除名,还不如主动退出国际联盟。有没有一点武士道精神的感觉?有内味了!

    战争之路

    从1931年918事变侵占东北,到1937年77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就是一部惨痛的经济衰败史。

    简单来说,战争的根本,是经济危机下,各国符合自身利益,在复杂的机制下共同作用的产物。他无关道德,无关正义,更无关意识形态——面对经济衰退、人民生活困难,大家都作出了痛苦的选择。

    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由于侵占中国,导致日本商品在中国的出口份额还下降了,雪上加霜。军队在这个时期,开始不断宣传“战争与革命”的思想,妄图通过暴力来解决现状,你若不能理解,就去看看HK人民上街游行,那丑陋的样子。可以说,整个国家,就像个火药桶,处于一发入魂的状态。

    当时的情况确实是这样子,如果人呢918是经过周密计划的战争,那么77卢沟桥事变,就是在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息下,偶然的擦枪走火,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胡适,曾经对这段战争做出这样一段评价,注意,他不是战后说的,是处在战争漩涡中的1935年说的,他说:“日本切腹,中国介错”。

    “介错人”,就是切腹自杀的时候,防止切腹人过于痛苦,后面有一个负责砍头的,叫介错人。

    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直白地讲,就是胡适认为,首先日本侵华就是在自杀,其次,中国就是送你去死那最后一程的人。

    原话大约是这样的:日本怎么样,取决于美国和苏联的态度,所以日本一定会在美苏反应过来之前,迅速发动战争,而中国应该死扛,敢于正面面对日本,要不断失败,让大国利益和日本直接冲突,以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从而得到大国的干涉。

    历史书上,一般来说,胡适是投降派啊,这话说的血气方刚啊,而且这句话并不是出自毛头小伙胡适,当时他已经44岁了,而且他不是闲杂人等,他是中国驻美国大使(1938-1942)。

    胡适的国际秩序观,是标准的“大国博弈,小国站队”论。今天的我们,可能无法想象“中国是小国”的观点,所以觉得胡适是投降派。但放在当时那种国际背景下,其实是无可厚非的。

    汪精卫的太太曾经说过一段话,为自己的丈夫辩解:蒋介石选择英美,毛选择苏联,汪精卫选择日本,这有何不同吗?

    汪精卫早就被历史书上定义为大汉奸,但是这么一说,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果然历史是胜利者写成的!

    第五章 太平洋战争

    日本为何而战?

    其实这段历史我们已经有过详细论述,请参考《中途岛背后的历史细节:四海之内皆兄弟,奈何风雨乱人间》。

    原文链接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042256/

    最关键的问题无非就一个:在实力如何巨大悬殊的情况下,日本人为何自杀一般地挑战美国,敢于和全世界一战。

    开战时的世界,美国的GDP是日本的12倍(2018年,美国GDP是中国的1.58倍左右,中国GDP13.6万亿美元),钢产量17倍,汽车保有量160倍,石油产量721倍。

    日本对美国的开战,超乎了人类常识。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几乎就在题干里了:日本是在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而战,简单来说日本是在争一口气。在日本人的史料记载中,认为这是一场光明正大的战争,这是一场创造历史的战争。

    事实上,随着日军在中国的南下,尤其是侵占印度支那地区,新加坡和香港。日本已经严重威胁了西方国家的东亚利益。美国和西方国家已经全面冻结了日本在美资产,而且全面禁运了石油。美国更是和中国签署了《租借法案》,向中国输出人员和物资,飞虎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建立的。

    可以说,日本人已经被逼到了战争的边缘。

    在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上(指的是偷袭珍珠港前),天皇的发言人直截了当地说,如果我们屈服,我们会一次性丧失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满洲事变以来的所有领土(朝鲜,满洲国,中国华北,台湾和印度支那),我们不仅要忍受“支那事变”(指侵华战争)以来日本人民忍受的4年艰辛,我们还要再忍受更加的痛苦。

    开战的终极逻辑是:如果和美国主宰的世界保持和平,那就是耻辱,虽然开战可能失败,但至少是为了国家尊严而死。

    日本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很多日本高层有一种类似于武士的宿命感:战争会打起来,甚至可能意味着日本的毁灭,但是既然作为一个日本人,就应该忍受这种宿命,不能后退。

    背锅侠天皇

    又回到了这个古老的话题,军队、政府和天皇谁说的算的问题。裕仁天皇可能是最关心,太平洋战争一旦挑起,该如何结束的人。天皇反复和首相(近卫文麿),陆军负责人(杉山元)和海军负责人(永野修身)确认,到底要打多长时间。

    军队承诺三个月可以取得胜利。

    天皇说,在支那事变(七七事变)你也是这么跟我说的,说三个月取得胜利并获得和平。军部说那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遇到了很多想不到的困难。裕仁天皇反问他,大哥那太平洋岂不是更加辽阔吗?

    大坂冬之阵屏风,注意最左边那个是达坂城

    后来据说军部讲了一个日本历史典故:“大坂冬之阵”。大阪冬之阵的意思就是在大阪进行的冬天的战双方摆阵,对战双方是丰臣秀吉(家族)和德川家康,丰臣是主子,德川是家臣,丰臣秀吉当时已经去世了,丰臣家族势力势微,所以这是一场家臣下克上的欺负主子孤儿寡母的战争。

    当时是冬天,双方都缺少军粮,所以德川缓兵之计,假装议和,说已经和平了,强迫丰臣家拆除了城墙和防御工事。然而在第二年的夏天,德川还是发动战争,消灭了丰臣势力。

    我猜军部是想比喻,现在有主动权不打,将来等对方有主动权了再打更吃亏。

    后来天皇沉默下来,从兜里掏出了一张纸,颇具喜剧性地念出了一首诗:四海之内皆兄弟,奈何风雨乱人间。

    这其实是裕仁天皇的祖父明治天皇在日俄战争开战前所做的诗。诗的意思不明自白,就是战争的车轮既然已经无法阻挡,那就接受宿命吧。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赌博式战争

    实力是悬殊的,而且日本人非常清楚,其实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清楚,世界大战一定是持久战,而日本没有能力进行持久战。持久战需要巨大的战略纵深和庞大的资源,纵观天下,直到今天,有资格打持久战的可能只有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以及曾经殖民地遍布全球的英国,勉强再算上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但是他们两个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所以日本人采取近乎自杀式的的偷袭珍珠港,这种赌博式的战争方式,其实反而可能是当时情况下胜算最大的方式。

    据说在向天皇汇报偷袭珍珠港的简报时候,军部又讲了一个历史典故“桶狭间作战”。战争的概况就是织田信长以4000兵力,以奇袭战的方式打败了对方40000兵力的故事。无论是“大坂冬之阵”还是“桶狭间之战”。我突然有一种感觉,读日本近代史的感觉很像读中国古代史,有一种大学士们互相引经据典,最后做出决策的浪漫主义情怀。

    难道主导决策的不应该是数据和模型吗?

    虽然说,战争开始的几天中,英美盟国,确实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美军珍珠港被偷袭,英国远东舰队覆灭,美国殖民地菲律宾被攻陷,数万美军投降被俘虏,麦克阿瑟差点回不来。日本,真可以说在远东战无不胜。

    当然只可惜后来战争的发展还是远远超出了日本方面的预计。

    战前1939年,美国年产2000架飞机,日本可以生产4000架,可是到了开战那年,美国可以生产20000架飞机,而日本只有5000架,这种巨大的工业优势一直持续到了战争结束。

    惨痛的战争史

    最后的结局是悲惨的,而且买单的永远是底层人民。有一个不权威的数据显示,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日本投降,日本军队有90%的阵亡是在最后一年发生的。

    被派往新几内亚的10万日军,有9万饿死在了那里。

    “如月二十,夜月深邃,生者尤战乎?”(阴历二月二十,月亮深邃,我所爱的春洋,如果他还活着的话,是否还在进行着这场必败的战斗呢?)

    这是日本民俗学家折口信夫写给自己在硫磺岛前线的弟子,藤井春洋的一首诗,当然他俩的感情已经超越师徒之情了,请大家自行脑补。

    这位老师傅所不知道的是,1945年3月15日,美军已经在硫磺岛全歼所有日军,阵亡者23000人。

    在这首诗歌中,老师傅平静地传达着对国家的愤怒。最后的时刻,大量的普通日本人还是被送往前线,最后整个整个的军团被消灭。

    在日本战败时,有150万日本人生活在满洲地区,再加上50万关东军,也就是说有200万人在中国东北。当时,全球经济衰败,日本的养蚕和种植业凋零,所以很多村庄都响应国家号召,向满洲进行整体移民。

    全球范围内,算上军队,有688万日本人滞留海外。当时日本人口一共才7000万,也就是说,有接近10%的日本人参与了海外撤离行动,军人不说了,罪有应得,但是还有大量的妇女儿童,而等待他们的命运可想而知。

    上百万男女老少共同经历的悲惨回忆,无疑会融入这个民族的基因,这就是很多日本人有“被害者”心态的由来。

    我们终于快写完了,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场战争,或者说这场从1860年代明治维新直到1945年战败,日本的百年“崛起史”。

    在2005年,《读卖新闻》的调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日本对中国和美国的战争行为是侵略战争。其实这并不怪他们,毕竟这场战争已经过去80年了,现在的小朋友都是2000后,千禧一代。再想想那些没学过人教版教材的HK小朋友,以及生下来就远离祖国60年,不知道弯弯话就是闽南话的弯弯小朋友,一切也就释然了。

    对于二战时期的日本民众来说,日本政府宣传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中国,都是信奉资本主义,剥削劳动人民的国家,这是改变命运,创造历史的战争。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昭示着西方资本主义秩序的破产,人们对英美主导的世界秩序产生了怀疑,那么西方人将再也无法主宰世界,属于东方的新的国际秩序将被建立。而中国的东北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这意味着日本绝不会回到10年前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去,因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就意味着被西方剥削和奴役。

    再或者说,中国在崛起重塑东亚和世界秩序之路上,有没有可以学习得经验,也借鉴的教训?其实上一段话,你把年代和地名隐去,放在任何一个讲大国崛起的故事最后,都读的通。

    全文完

  • 写于严冬以前

    作者:陆秋槎 发布时间:2012-05-26 11:47:55

    【本文是应校内刊物《复旦青年》的约稿而写的。听说这本书终于上市了,便贴在这里,以为书托。不过要说明的是,这里对《冬蝇》一文的解释实在是非主流的,也必不能为今日所谓文学研究者所接受。但写作此文的时候,天气不佳,甚冷,所以不免把自己也带入到其中。而今长夏阴成,反倒不这样想了。】

    青年的死,不啻为恒存于文学中的一个母题,而又罕有人能正视它。尽管这种死亡在现实中亦不罕见,人们却久已习惯用浮夸之赞誉或诛心之诘责来遮蔽其真实性。大概,只因这世上不曾年轻过的人太多了,关乎青年人的问题便只能以垂死者的腔调来谈论。而笔者虚度岁序,啙窳婾生,青年时代眼看着就要耗竭了。只因什么也不曾写下,便对那些早夭却立言不朽者抱有更大的敬意。他们是我一度用来自勉却终不能用以自勉的幻影。

    终究自杀于晚岁的茨威格在为荷尔德林作传记时,不惜笔墨地罗列了十九世纪死于髫龄者的名单。茨氏叹曰,“他们的死多种多样,但所有的都太早,所有的都在内心最振奋的那一刻降临。”恐怕,茨威格的话并不能概括全部的夭亡者,但已足以概括其中太半。我愿意将这种早殁称为“激情的死”。此类死者多数身无宿疾,活在对世界的激情或欲望里,渴求“权力”。而这激情却最终使他们受难(passion)。革新世界,冲毁成规,让罗摩诗力充斥宇宙——在他们行为与作品中总能发见一种“恶魔性”的倾向。我想,拉迪盖和洛特雷阿蒙是此类青年的最佳范本。他们的夙慧让人恐惧,甚至自己也难以驾驭。他们似乎从未堕入日神之梦或酒神之迷狂,而是从始至终如撒旦附体般,以其文字令道德隳圮,令美不再与善同在而堕入恶之深渊。最终,“恶魔”在激情的危巅吞没宿主,死便理所应当地随之而来了。

    而我总以为,仍有另一种夭亡。在此情形下,人生不是中断了,而仅仅是被压缩在短短数年里。这是一种缓慢的死,一如人之老耋,履霜坚冰,时日所致。简而言之,痼疾加快了他们迈向人所皆有的死亡的速度。恶魔般的激情在病痛中往往摧折了,久之便酿成了一种病人独有的窥知世界的视角。尝读卢照邻集,总惊讶他为何在遍写繁华之后、对笔下的胜景全然无动于衷。后来偶感小恙,便顿时懂了。毕竟,以“幽忧子”自号的他,总活在病中。又如正冈子规,因结核病,其活动范围不过病榻六尺,驰目所及也仅限一方小院罢了。只是,芥子须弥,果壳宇宙,恐怕再没有谁能如正冈子规般,悉心观照世界的末梢,并洞见其深邃。恐怕,死生的狭间只会向久病之人呈现吧。

    梶井基次郎起初给我的印象,大约是“昭和时代的正冈子规”。毕竟,两人都为肺结核所困扰,且都不过活了三十余年。就文字来说,梶井基次郎对世界末梢的敏感亦近乎病态,花与风与街巷,凡此种种,在他眼中都是惊心的。只不过,或许拜昭和时代医学进步所赐,基次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都尚能走动,而不似卧病于六尺之间的子规那般。于是,基次郎更像是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眼中与笔下的风物是匆匆过眼的——在这里,总有偶遇与长别,作为世尘起灭的隐喻。

    他的文章里,我最爱的是《冬蝇》。试看基次郎如何描述那些后死的冬蝇,“它们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用手指靠近也不会逃走。看上去好像飞不了实际上却又能飞。夏天的羁傲和令人厌恶的灵活不知到哪去了。它们的颜色发黑,翅膀也开始萎缩。趴在脏东西上的肚子也像纸捻一样瘦小。它们总是偷偷地趴在被褥上,一副衰败颓废的样子。”这段话近乎自我书写。“夏天的羁傲和令人厌恶的灵活”恰恰是青年所具备的而在自己身上耗磨殆尽的东西——长日将尽,僵硬而无力的死正袭来。通常,严冬是公平的,到时候便扑杀一切待死的虫豸。然而偏偏有几只苍蝇,这丑陋而虚弱的存在,竟因为躲在作者的居室里,独享温煦,未能适时而死。但这种类比是不当的。毕竟,为结核病纠缠的基次郎与钱牧斋所谓“后死”终究无缘。因故,后文中基次郎的笔锋转向对阳光的态度,也因而写出了自己与冬蝇的区别。“我虽然在晒太阳,不,尤其是在晒太阳的时候,心里却充满了对太阳的憎恨。太阳也终究救不了我,而且太阳还用令人心荡神驰的生的幻影来欺骗我。”诚然,日光浴不能治愈他的病,而只能提供虚假的满足感。但是,“日光浴中,冬蝇们永远不放弃寻找属于它们的快乐。掉入牛奶瓶里的也是不停地爬上去又掉下来,再爬上去又掉下来。”在日光提供的“生的幻影”中,冬蝇徒劳地活着,而不知死之将至。原本以为是作为疾病之隐喻的冬,竟最终指代着更加宏大的东西:每个人都将面对的死。在这里,日光延续了冬蝇的生命,但终不能迁延太久。一如世人,虽然都碌碌地活着,以为死离自己尚远,却不知其实身处的世界一直在严冬里,死亡瞬息将至,人生忽然而已。而基次郎,总能由患病的身体体会到死的寒意,所以更觉世间种种皆是“生的幻影”。况且,他终做不成冬蝇,毕竟会早早地死去。本以为是作者的自嘲,读罢方觉被嘲笑的恰恰是读者自己,这大约是种近乎惨刻的张力吧。

    也有些时候,基次郎的文章里也会暴露出少许的“恶魔性”。倘使基次郎不曾患病,是否会走上听凭“恶魔”支配文字并最终以身殉之的道路呢?我不清楚。但若情测之,基次郎身患肺病,总为一种窒息感所困扰,而这种生理层面的窒息感一旦与周遭世界给他的精神压迫结合在一起,便足以催生出一种破坏世界的冲动吧。这终究只是猜测,但文字之间,也有些可供参证的断片。这种心态,我们可以从他的成名作《柠檬》一文中窥知。

    写作《柠檬》时,基次郎23岁。他的肺病是家族性的,在19岁时即已确诊。因病,他的学业也无法正常完成。这年年初,为求毕业,基次郎不惜走访教授、疏通关系,最终通过特别考试而遂愿。次年一月,同友人一起创办的同人志《青空》正式创刊,《柠檬》一文就发表于其上。以上是发生于1924、1925年之交的事情。而一年之后,大正天皇去世,日本进入昭和时代。在大正末年,日本社会已经历了五十余年的西化史。不能否认,《柠檬》一文也折射出了某种近代化带来的不安。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城镇的急遽扩张,这般种种,难免让异常敏感的基次郎感到不快。“一种莫名其妙的不祥之感始终压迫着我的胸口。是焦躁?抑或是嫌恶?好比酒后会有宿醉一般,天天饮酒,便会有宿醉发生。如今,它来了。”身为肺病患者,基次郎理所应当地将不安表述为施于胸口的压迫。而最终凭借破坏性的幻想,基次郎祛除了压迫感——将一颗柠檬放在丸善的书架上并从容离去,想象它是一颗炸弹,从而使这令人窒息的场所化作废墟。

    而在《樱树下》一文里,基次郎被压抑的“恶魔性”表现为“鬼趣”。在生前发表的文章里,恐怕只有这篇《樱树下》体现了这种审美倾向。实际上,一些战后作家对樱花残酷性一面的描写——如在坂口安吾的《满开的樱花树下》与石川淳的《修罗》中樱花作为一种可怖的、鬼魅式的形象登场——或多或少受了基次郎这篇文章的影响。而在我这一代人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漫画《东京巴比伦》,更是直接撷取了《樱树下》的原文,作为主角樱冢星史郎的台词。《樱树下》的主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这也是全文的第一句话——“樱树下埋着尸体!”对此,基次郎给出了恶魔般的论证:若非埋了尸体,樱花便不会如此之美,所以一定埋了尸体。这是基次郎作品中异色的一篇,但仍可窥见一种病患特有的视角——在一切经眼之物里发现死亡。

    梶井基次郎死于1932年,那是昭和时代的第七个年头,终年不过31岁。1925年初登文坛至此,也只有寥寥七年而已。一如为在此16年后离世的太宰治而设的“樱桃忌”,梶井基次郎去世的3月24日被称为“柠檬忌”,至今犹有纪念活动。但我总在想,梶井基次郎战后仍能葆有巨大的影响力,恐怕或多或少与战争中的“大量死”有关吧。流弹、空袭,战争如时代的痼疾,将死的阴影带给所有人。至此,基次郎笔下冬蝇的寓言才当真为人所理解——当你们游心于“生的幻影”中,汲汲于宠辱得失时,时代的酷寒已悄然而至了。而这,正是最可怖的时代吧。在这里,美好事物并未毁灭,但所有人将它们视为“生的幻影”而鄙弃,最终,凡是对现实政治(战争)无益的事物,都将如安娜贝尔•李在寒风中战栗、销殒。在那样的时代,更多青年将无意义地横死,而身后却并无什么可使他们立言不朽的东西。基次郎幸而死于严冬之前。我想,若我们的未来终不能免于此,那么,请让我在此之前死去便好。如冬蝇那般活着,太可耻了,我体内的“恶魔”想必无法接受吧。

    2011.12.1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藏书馆(460+)
  • 章节完整(420+)
  • 快捷(351+)
  • 赚了(437+)
  • 无多页(586+)
  • 品质不错(630+)

下载评价

  • 网友 印***文: ( 2024-12-22 02:56:13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师***怡: ( 2024-12-31 18:37:31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辛***玮: ( 2024-12-13 22:32:17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家***丝: ( 2024-12-22 12:43:17 )

    好6666666

  • 网友 游***钰: ( 2024-12-14 12:59:07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敖***菡: ( 2024-12-11 17:49:23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訾***雰: ( 2024-12-12 21:25:01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宫***凡: ( 2024-12-20 19:41:26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方***旋: ( 2025-01-05 13:05:04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宓***莉: ( 2024-12-30 10:05:57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仰***兰: ( 2025-01-06 08:37:34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濮***彤: ( 2025-01-04 20:21:56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瞿***香: ( 2025-01-05 01:08:19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常***翠: ( 2025-01-06 09:59:51 )

    哈哈哈哈哈哈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