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李四光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李四光的一生,全为为国争口气而拼搏,他在地质学所取得的成就,全为实现救国强国之梦。他曾是清末的工科进士,立志努力向学,造船救国,随后登进士、入实业,却因为辛亥革命失败毅然再次深造。原本造船救国的理想,他并未抛开,只是究其根源,还需要从矿产着手,而矿产则需要从地质着手,也正是这个缘由,他最终选择了地质学,从而走上科学救国之路。建国之后,他引领中国,彻底摆脱了缠绕中华民族几十年的贫油之帽。
他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地质元帅,更是在祖国河山屡屡印下足迹的地质大家,他的一生,一直在为国争光的道路上疾走。
书籍目录:
目录
前言 辛亥英雄,科学泰斗
1.少年志,为国之崛起
13岁,独闯武昌
良好起步,天顾英才
“李四光”面世
漫步知识海洋
争出国机会,偷渡明志
远大志向,强国强民
2.赴日本求学,革命指路
入住弘文书院
接触革命思潮
入同盟会,革命激情燃烧
笃学尚行,学海无涯
3.归国,一腔热血欲报国
学堂任教,末代进士
燃起革命烈火
应时局,民国生
肩挑振兴实业重担
又生乱局,引咎辞职
4.人生转折点,科学才是王道
留学伯明翰,他乡识新知
攻读地质学
艰辛治学,开启地质人生
欧洲大陆的地质旅行
5.乱世露峥嵘
北大授课
端正科学态度,改革地质教育
32岁喜得娇妻
赴南京,创立地质研究所
艰辛筹建研究所
武汉大学迁校,定址珞珈山
古生物蜓科鉴定法
誓卫民族尊严
内忧外患,科学之殇
人生有知己,秋水共长天
6.学术精深,誉满天下
创建地质力学
奠定学说基础:《中国地质学》
完善地质力学理论
打开奥秘之门,中国第四纪冰川
庐山论剑辩群雄
奠定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
7.时局动荡,坚守正义
庐山,人生气节
革命学者,铮铮铁骨
学术大迁徙
与国民党撕破脸
潜心著科研
侠肝义胆,昂然正气
在颠沛流离中成长
8.发挥光与热,祖国不负我
希望,团结科学界
重振南京地质基业
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
激动人心,海外迎国庆
归国挑重担
统领中国地质部
为祖国科学事业鞠躬尽瘁
才尽其用,科学强国
花甲之年功成步不止
9.余晖璀璨
攻关华夏石油
摆脱贫油帽
铀矿,原子能根基
地质学预测地震
开创地震预测、预报理论
科学巨匠离世
恩泽传世,痴心系科研
举世共怀念
后记他的精神,他的感动
作者介绍:
才云鹏,1972年生,现定居于吉林松原。以人物传记见长,多有杂文、散文见于报端。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李四光的一生,全为为国争口气而拼搏,他在地质学所取得的成就,全为实现救国强国之梦。他曾是清末的工科进士,立志努力向学,造船救国,随后登进士、入实业,却因为辛亥革命失败毅然再次深造。原本造船救国的理想,他并未抛开,只是究其根源,还需要从矿产着手,而矿产则需要从地质着手,也正是这个缘由,他最终选择了地质学,从而走上科学救国之路。建国之后,他引领中国,彻底摆脱了缠绕中华民族几十年的贫油之帽。
他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地质元帅,更是在祖国河山屡屡印下足迹的地质大家,他的一生,一直在为国争光的道路上疾走。
精彩短评:
作者:嘿嘿嘿嘿嘿嘿嘿 发布时间:2023-07-14 17:28:03
祖师爷少年隔食然后一直不吃带脚的肉,祖师爷很了不起
作者:青狐蛮妖 发布时间:2022-09-13 21:30:36
云朵真是美好的能引发联想的东西,在故事中似乎想到什么就能看到什么,的确是浪漫的源头,轻飘飘的无定形。
作者:Brenda 发布时间:2009-06-07 18:32:06
和《邪恶人性》一样当故事书读好了,没太多心理分析的
作者:聆听逝去的流年 发布时间:2018-07-14 22:13:36
书中给出了一些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如何创新的方法,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又有案例支撑,对人很有启发!
作者:恶鸟 发布时间:2019-03-29 12:19:17
工业和品牌的双重之旅
作者:名字肯定bid 发布时间:2022-04-28 10:08:03
偏见太多 并且带有很多刻板印象 让人看了十分不适
深度书评:
【转】施婧娴:孔广森学术渊源考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1-12-13 08:08:41
摘 要:
乾隆时期著名的曲阜学者孔广森学识广博,精通三礼和公羊学。他的成就除了天才禀赋的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有渊源。他的学术渊源主要来自家学、师学和交游三个方面。首先他生在孔府,在博雅稽古的家学传统下熏陶长大,并且得到父兄家长的厚爱栽培,这种种优越的家庭条件为他走向学术之路预先铺好坚定的基石,打下扎实的根柢。其次,他曾经转益多师,陈以纲、戴震的教导和庄存与、姚鼐的影响都对他从事经学研究有直接的指引和推动作用。此外,他在四库馆的广泛交游赋予他开阔豁达的胸怀、兼容并包的思路。
关键词:
孔广森;学术;渊源
作 者:
婧娴 (1985-),女,湖北麻城人,复旦大学历史系200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经学史。
孔广森 (1753-1786),字众仲,一字撝约,号顨轩,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八代孙、袭封衍圣公孔传铎之孙,户部主事孔继汾之子。这位来自曲阜的少年天才,不仅甫及弱冠便进士及第、官居翰林,而且刚过而立之年就已经博览经史、沉潜小学,并在 《大戴礼记》、 《公羊春秋》 方面有专门的著述,是乾隆时期著名的汉学家。他能够取得这样卓异的学术成就,除了禀赋过人之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学有渊源。而他的学术渊源总的来说包括家学、师学和交游三大方面。学术界对于孔广森的师学渊源讨论较多,但是考索不免有所遗漏,至于家学和交游则少有人关注,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探讨。
一、博雅稽古的家学传统
孔广森是孔子第七十代孙,自幼成长在孔府世家、书香门第,家庭环境较同龄人优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母教。孔氏家族向来有与江南名门望族联姻的传统。据 《孔氏大宗支谱》 记载,孔广森的祖母徐太夫人出身名门,是康熙年间颇有影响的词臣徐倬的孙女。徐倬文学素富根柢,并长于明季史学。母亲许夫人之父许焞是书法大家兼江浙著名藏书家。因此,孔广森工于篆书、骈文出色,应该有祖母和母亲在文学、书法方面的精心培育的因素。乾隆四十二年,母亲许氏去世,乾隆四十九年,祖母徐太夫人辞世,均给广森带来沉重的打击,让他悲痛万分,忧伤不已,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两位女性在孔广森人生中有极大的影响作用。二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孔氏家族向来以诗书传家自许,博闻强识、学有专攻者代不乏人。孔广森的祖父孔传铎善诗词、工文章。父亲孔继汾字体仪,号止堂,乾隆三年 (1738) 恩贡生,乾隆十二年 (1747)科举人,历官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户部广西清吏司主事,以熟悉历朝掌故、精通礼仪制度闻名,所著 《孔氏家仪》 十四卷, 《匡仪纠谬》 三卷, 《家仪答问》 四卷,冠、婚、丧、祭礼靡不俱备。叔父孔继涑字体实,号信夫,乾隆三十三年 (1768) 科举人,候补内阁中书,是才华横溢的书法家,从当世书法家张照学书,有 《玉虹楼碑帖》 十六卷行世。另一位叔父孔继涵字体生,号荭谷,文采斐然,十五岁即负诗名,乾隆二十五年 (1760) 科举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 恩科进士,任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是曲阜有名的藏书家。他以校勘见长,一生雅志稽古,于天文、地志、经学、字义、算数之书无不博综,遇藏书家罕传之本,必校勘付锓以广其传。广森的伯兄广林字丛伯,号幼髯,毕生专治郑学,在经学上颇有造诣,还创作过多部戏曲剧本,三千六百余首诗。因为在绩学多才的众位长辈身边成长,孔广森年纪轻轻就能够广泛接触经史典籍,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功底。
值得注意的是,孔广森的父兄孔继汾、孔广林、孔继涵三人曾经在他的不同人生阶段促进他的成长,成就了他未来的学术。父亲孔继汾亲自教广森认字读书识礼,是广森的启蒙老师。阙里为礼宗,熟悉家门故事,精通庙廷典礼是族中子弟的必修课。孔继汾童子时便随族中长者出见宾客,习礼法,十四岁时入京观天子行辟雍礼,乾隆十三年和乾隆二十二年两次参与皇帝亲祀孔庙典礼,被称为孔氏宗族中谙熟仪制之人。所以等到广森稍长,孔继汾便以亲身示范的方式教导他学习家仪典制。乾隆二十七年秋,孔继汾鉴于 《朱子家礼》 沿袭五百年后渐失其旧,亦有不可通于今者,通过撰写 《孔氏家仪》 略申其“区区复古之心”,希望子孙读此书“知所法守”,“谨修而审行之”。乾隆三十一年孔继汾又完成撰写 《家仪答问》 四卷的工作,并将钞录的工作交给广森与伯兄广林。父亲此举包含一番栽培的苦心,促使广森很早就对古代吉、凶、丧礼均有所了解,从而激发他今后对三礼学研究的兴趣。另外,从 《孔氏家仪》、 《家仪答问》这两本著作的内容来看,孔继汾的礼学观点以朱熹为主,间或征引汉代班固、郑玄、张逸、唐代孔颖达、贾公彦等人关于吉礼、凶礼、嘉礼的注疏。受父亲影响,孔广森留意唐宋以前的注疏,接触汉儒的师说家法的时间应该不会晚于乾隆三十一年 (1766)。
伯兄孔广林长广森六岁,博雅好古,是广森的良师益友。幼年时,两人经常在一起品鉴书法、搜集金石文字。稍长,两人均富于文采,长于治礼,专精郑学,在学术上常常切磋琢磨,因此,桂文灿称广森之学出于广林,虽然未免夸大,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广林的治学兴趣对广森的影响。广林著有 《周礼臆测》 七卷、 《仪礼臆测》 十八卷、 《吉凶服名用篇》 九卷、 《禘祫觿解篇》 一卷、 《明堂亿》 一卷, 《士冠礼笺》 一卷等。他还辑佚郑玄注成 《通德遗书所见录》 七十二卷,最为博洽详赡,疏通郑注之精义往往在焉。阮元称许“海内治经之士无其专勤”良非虚语。乾隆四十二年以后,广森居家筑仪郑堂,广林署任太常寺博士亦无意进取,广森与伯兄又重拾少年时代优游自得、涵咏诗艺的乐趣。广林为方便学童诵习,曾集王羲之楷法于石鼓文中并题诗,邀广森共赏。广森作文在称赞字帖“古意犹存”,乃“《说文》 别出”的同时,也诚恳指出“作书之道,取局为先。经始彻终,因形起法”。伯兄“移甲就乙,将丝综麻”,或不免贻专家之讥。兄弟二人求同存异、互相砥砺,于此可见一斑。
叔父孔继涵主要在广森求学京师时给予他极大的帮助。乾隆三十六年孔继涵与广森叔侄俩同中进士,以后又同在京师为官至乾隆四十二年,这段时期是广森确定自己学术志趣的关键阶段。年仅二十岁的孔广森刚来到京师接触到蓬勃兴起的古学,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离不开见多识广的叔父诸多引导。孔广森不喜干谒,落落寡合,孔继涵则少负诗才,交游遍天下,作为长辈,对他的提携可谓不遗余力。众位前辈如朱筠、王昶、翁方纲、张埙等人也都不以广森的资历尚浅,竞相与之结交,经常一起鉴赏金石、谈诗论学,使他很快融入乾嘉学者圈。最重要的是,孔继涵将广森引见给自己的好友兼姻亲戴震,对广森的学术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助力。
总之,在正式踏上治学道路之前,孔广森就接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开始培养对学问的浓厚兴趣,并且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家族的文化底蕴内化为个人素养。在孔府家族成员中,他的父亲孔继汾、叔父孔继涵和兄长孔广林给予他莫大的关怀和支持,为他铺就一条平坦坚实的学术之路。可以说,没有他们,就不可能造就孔广森在儒林的声望地位。
山东曲阜的孔继汾、孔广森父子旧居
二、转益多师的求学经历
关于孔广森的师承问题共有四种观点:一是戴震,二是戴震、姚鼐,三是庄存与,四是戴震、庄存与。第一种观点最早见于凌廷堪乾隆五十二年所作的 《孔检讨诔并序》 中。凌廷堪诔曰:“君故休宁戴君弟子,尽传其学。”袭用这一说法的还有清代吴鼒 《仪郑堂遗稿题辞》、江藩 《国朝汉学师承记》、罗士琳编 《续畴人传》、李元度辑 《国朝先正事略》、支伟成编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蔡冠洛编 《清代七百名人传》 以及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第二种观点始见于孔广森之甥朱文翰。朱文翰字苍楣,号见菴,乾隆五十五年 (1790) 进士,历官两淮盐运使,长于文笔,酷似舅舅孔广森,有文集 《退思初稿续稿》 等。他在乾隆五十二年所作《仪郑堂遗文跋》 云孔广森“尝受书于东原、姬传两君子之门”。《清史列传》、 《清史稿•儒林传》 有类似的记述。第三种观点源于阮元为庄存与遗书所作序文。第四种观点糅合第二种和第三种观点,见于民国时期钱穆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以及稍后徐世昌编著的 《清儒学案》。关于孔广森的师承会出现观点纷纭的状况是与他转益多师的学术经历有密切联系的。上述观点列举的无一不是乾嘉时代的著名前辈学者,可见孔广森的确有很深厚的师学渊源,正因如此才能在众多领域深造自得。
事实上,孔广森人生中第一位老师是他的授业塾师陈以纲。陈以纲 (1732-1781) 字立三,浙江海宁人,“绩学工文,名声振江浙间”,由于屡困科场,窘于生计,才会选择教书。陈以纲游学齐鲁时,被孔府延揽为孔氏子弟塾师,孔广森遂受教于他。他教授的课程非常特别,自成体系:“以服古通经为宗旨,不汲汲于速化。其欲为辞章者,辄令网罗群籍,授之条贯,仿南宋王氏应麟所为 《玉海纂例》,章比句栉,俱有依肆。”从这套独出心裁的治学方法中能够看出,陈以纲是真正想传授做学问的入门轨辙,期望在孔门弟子中造就博学通儒的,与一般只知道着意八股制艺、稗贩兔园小册的塾师相比有其卓越之处。可以想见,广森经过一番严格的训练,不仅习得制艺的技巧,而且对历代经史要籍了然于心,为以后做学问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不愧为陈以纲所言“落实取材”者也。后来获得科名的孔广森在京师重见受业恩师陈以纲,格外尊敬地称呼他为“子竹厂陈子”,可见孔广森心中十分感激老师当年的辛勤教诲。可惜陈氏老于诸生,不得一第,他的著作又亡于大火,没有流传下来,后世学者遂不甚了解。关于陈以纲游学齐鲁的具体时间在史料中没有记载,不过据孔广林所云:“乾隆三十三年中春之月,先大夫嘱海昌陈竹厂夫子撰 《松年长生引》 四折补祝先大母徐太夫人七十寿。竹厂夫子谓中州音韵弗谙,命广林佐填北曲二套,久忘怀矣。”言语中显示陈以纲此时已经与孔府宗族中孔继汾一支关系十分熟络亲密。因此,陈以纲教导孔广森服古通经应该是在乾隆三十三年之前。又如前述,孔广森接触唐宋以前的注疏、关注汉代师说至迟不超过乾隆三十一年。按此粗略推算,陈以纲馆课于孔府之时,正是孔广森初步奠定治学基础,发现研究兴趣的一段时期,因此,他对孔广森的指导作用不可小觑。据章学诚的回忆,陈以纲“初工辞章,后乃锐意汉儒致学,蒐猎横博。居京师,昼夜攻苦,借钞馆阁,多得人间不经见书,条分件系,劄而录之,以备采摭。又多购古槧秘钞之本,充盈箧笥”。“于名物象数、先儒同异之说,劄记甚多。”在游学京师前,陈以纲主攻汉儒之学,作了不少辨别名物象数、先儒同异之说的笔记。他“挟册游古齐鲁”,将自己的治学心得也一同带到了孔府。广森谈起自己的求学道路,特别强调直到年纪稍长,他才终于明白说经需遵守师法,不能臆断。这一认识的牢固树立离不开陈以纲的启发指导。当师生再次在京师会面时,陈以纲的学术重心已经趋向金石、校勘之学,而且在这些领域的造诣得到当时著名学者的公认。四库馆开后,孔广森常常和陈以纲在一起讨论金石学,互相交流最新的学术成果。尽管这时候两人的身份地位不同,陈以纲困于科场而孔广森已经跻身翰林,但是在孔广森心中,陈以纲是自己走上学术道路的一位重要的引路人,所以对他始终是非常敬重的。
除陈以纲之外,孔广森还有一位尊敬的导师就是戴震。他从戴震问学的证据,除见诸当时学者之记述外,于其文章、著述皆有征可寻。最明显的例证是他亲为戴震的遗书撰写序言,而且在 《经学卮言》 中记录戴震授予他的经义,尊戴震为“东原戴丈”,“东原先生”。孔广森非常仰慕东汉的经学大师郑玄,而在他心中,当代能绍续郑玄绝学的经学大师便是戴震,其著述之博,见道之深,必能使郑学千百载后重兴。孔广森的学术研究路向深受戴震的影响。尽管他幼年习经时已受到训诂考据的洗礼,毕竟根基尚浅,未能得汉学要领。及至他宦游京师、从师戴震,形成对汉学的全面认识,才将它作为自己一生的治学方向。孔广森不仅沿袭并发展戴震很多学术观点,而且在治学方法上完全师法戴震。戴震认为要达到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的学术境界,必须具备六书、九数、制度、名物四个方面的精深知识。孔广森按照这一要求刻苦钻研,在这四个方面都有所长进:在六书方面, 《经学卮言》 为今后著述作训诂学上的准备,他参与校注戴震的 《声韵考》,并在吸取戴震和段玉裁等人的音韵学成就的基础上撰写 《诗声类》;九数方面,著 《少广正负术》;制度、名物方面,著 《礼学卮言》考释 《三礼》 以及为戴震所校 《大戴礼记》 完成补注。孔广森能够在短短的十年里有数部经学著作问世,不得不说是受惠于戴震在长期治学实践中归纳出的门径心法。他的心血之作 《公羊通义》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这一学术方法的成果总结。
孔广森的治学规模也与戴震保持惊人的一致。戴震曾有“七经小记”的著作计划,即 《诗》、《书》、《易》、《礼》、《春秋》、 《论语》、 《孟子》,其中 《礼》 包括 《三礼》 和《大戴礼记》。 《孝经》 本东汉“七经”之列,戴震以 《孟子》 代之。 《尔雅》 原为宋代“十三经”之一,戴震将 《尔雅》 作为训诂工具书,不入“七经”。孔广森 《经学卮言》与 《礼学卮言》 涵盖 《诗》、 《书》、 《易》、 《三礼》、 《春秋左传》、 《论语》、 《孟子》,加上 《大戴礼记补注》、 《公羊通义》,刚好具备上述“七经”的内容,多出的 《诗声类》、 《经学卮言•尔雅卷》、 《少广正负术》 是六书、九数之学,属于治经入门。戴震讲究由博返约,通经必究于圣人之道,故托 《原善篇》 述其旨。孔广森涉猎“七经”,撰述亦多矣,犹借 《公羊通义》 张其志。两人对圣人之道的执着追求何其相似!
另外,孔广森同戴氏门下的其他弟子洪榜、王念孙、段玉裁相交甚深,从中也能窥见他的皖派学术取向。被江藩称为“卫道之儒”的洪榜自乾隆四十一年官于京师,便与孔广森甚为相得。王念孙、段玉裁在音韵学的研究上也与孔广森有过交流切磋。孔广森是在顾炎武、江永、戴震和段玉裁的基础上才发明东、冬分部。如许迹象表明,戴震与孔广森确实有过师生之谊。不过戴震一生对于师弟之道极为慎重,常视其门下弟子为切磋学业的忘年之友,遂引起后世传说纷纭。
陈以纲、戴震这两位学者与孔广森是直接的师生关系,此外庄存与、姚鼐均担任过孔广森的主考官,和他同样具备师生的名分。庄存与是孔广森的会试主考官,并向他宣讲过经说,见于记载者有 《春秋》 文公十年“楚子、蔡侯次于屈貉”以及 《尚书•洛诰》 “王入太室,祼”两段经文。在 《春秋》 学方面,庄存与以理学中人的身份阐述 《公羊传》 微言大义的做法,在 《左传》 学盛行的时代确属创见。他对元末学者赵汸的注意,以及对属辞比事之法的推重,在孔广森的 《公羊通义》 中也有所展现,可见他的研究方法是得到孔广森的重视和借鉴的。日本学者滨久雄就认为孔广森对赵汸 《春秋属辞》 的推崇是源于庄存与的影响。姚鼐 (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穀,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后辞官南归,主讲于扬州梅花书院、南京钟山书院等等,主编 《古文辞类纂》,是孔广森乡试的座主和会试的房师。他对孔广森的赏识姚门弟子尽人皆知。他认为孔广森极有天赋,加之虚心受教,前途不可限量。孔广森感念知遇之恩,一直对姚鼐恭敬事之,关系在师友之间。姚鼐曾经这样叙述他们在四库馆的情谊:“燕居頻接膝,狂论每无疑。处处同桮酒,殷殷爱履綦。”他的形容并不过分。姚鼐向孔广森传授经解,见于记载者有 《春秋》 襄公十一年“春王正月,作三军”以及 《尚书•盘庚》 “卜稽曰其如台”、 《尚书•多方》“不克敬于和”。孔广森的意见为姚鼐所接受者亦复不少。虽然姚鼐宗主朱熹,孔广森信从郑玄,两人仍然保持求同存异,互相尊重的态度。姚鼐并不反对孔广森钻研汉学,相反他还以为郑玄“负闳洽之才,通群经之滞,虽时有拘牵附会,然大体精密,出汉经师之上,有多存旧说,不掩前长,不覆己短。”“观郑君之辞以推其志,岂非君子之徒,笃于慕圣,有孔氏之遗风者与?”孔广森起初对宋人之学并不措意,在姚鼐的影响之下,他逐渐对宋学有了深入了解。比如乾隆三十八年左右,两人曾讨论“禘礼”一事,那时孔广森对宋学的态度没有好感,认为禘礼是“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宋人“以禘为祭庙非祭天,又误名圜丘之禘为郊,谓郊非祭五帝”的观点是“不信古之甚也”。姚鼐在信中回复道:“承教禘说,其论甚辨,而义主郑氏则愚以为不然。”“若夫宋儒所用禘说未尝非汉人义也,但其义未著耳。夫读经者趣于经义明而已,不必为己名。期异于人以为己名者,皆陋儒也。撝约以为然乎?”姚鼐的言辞始终把握分寸,尤其有虚以下人的长者之风,这让孔广森大受感染。自后他对宋学的认识也不仅仅停留在“不信古”的层面,而是看到宋学自有其长处。除了经学方面的往还切磋,姚鼐不忘指点孔广森的辞章之学。孔广森曾谈起姚鼐在文学方面的栽培云:“伏惟夫子大人立言不朽,下笔为经,受书于河洛之间,讲学于濂洛之表。斟裁体要,二百年吏部之文;含吐风神,六一翁庐陵之集。……而广森藉承谈末,经示端倪,以为湘水波澜,称言绝妙,春旗杨柳,无字可删。既举斯隅,自览其切,遂得粗知偶事,强附骈声。”他认为,姚鼐的文章可称得上“立言不朽”, 自己是在姚氏传授心得之后才逐渐领会写骈文的奥妙的。朱文翰则认为孔广森的经学和文学成就相当,因此,姚鼐对孔广森的造就堪与戴震相提并论:“萃案断之专家,造儒林之绝学。红休之略既通,绿错之文咸究。至于方闻廸牖,重差夕桀之章;宫体裁牋,典册高文之誉。”就姚鼐而言,他始终视孔广森为自己的得意弟子,而孔广森也没有辜负姚鼐的盛情美意,和他一直保持着书信的联系,并且亲切称呼他为“夫子大人”,可见师生关系十分融洽。
由此可见,陈以纲和戴震这两位老师帮助孔广森树立自己的研究志向,奠定治学的基础,是孔广森今后致力于汉学的直接推动者。而座师庄存与和姚鼐是站在理学的角度引导他的汉学研究,拓宽他的思路,又分别在研究 《春秋》 学和骈文的写作上对孔广森助益甚多,两人对孔广森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三、在四库馆的广泛交游
在乾隆三十八年至乾隆四十二年这四年期间,孔广森参与修纂 《四库全书》。担任四库馆臣这段时期,他在学术方面表现出长足的进步,不光完成 《经学卮言》、 《礼学卮言》的主要篇幅,还为 《公羊通义》、 《大戴礼记补注》 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成就诚然与诸位老师的提携、指导密不可分,而他在四库馆有机会亲炙众多前辈硕学的教诲,增长识见,对于他形成兼收并蓄,旁通博采的学术风格同样有着非凡意义,惜乎不为世人所知。
清乾隆间对孔广森的赐封诏书
在四库馆,与孔广森交往密切的既有戴震、孔继涵等致力于考证训诂之学者,也有翁方纲、程晋芳这些尊奉程朱之学者,有助于活跃他的思想,开拓他的眼界。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一号苏斋,顺天大兴人,乾隆十七年进士,任四库全书校理官,精于金石谱录之学,诗宗江西诗派,在诗学理论上发明过“肌理说”。翁氏和孔广森相识并成为至交,起源于对金石学的共同爱好。方纲在 《翁氏家事略记》 中记载,“自癸巳入院修书时于翰林院署开四库全书馆,以内府所藏书发出到院及各省所进民间藏书,又院中旧贮 《永乐大典》 内日有摘抄成卷汇编成部之书,合三处书籍分员校勘。……校勘之次,考订金石、架收拓本亦日渐增。自朱竹君 (筠)、钱辛楣 (大昕)、张瘦同(埙)、陈竹厂 (以纲)、孔撝约 (广森) 后又继以桂未谷(馥) 黄秋盦 (易)、赵晋斋 (魏)、陈无轩 (焯),丁小疋(杰)、沈匏尊 (心醇) 辈时相过从,讨论如此者,前后约将十年。”校勘工作之余,翁方纲与朱筠、钱大昕辈考订金石。孔广森作为少年才彦,也加入讨论的行列,引起翁方纲等人的关注。加上姚鼐与翁氏亦是至交,很快孔广森与翁方纲便时相过从。一次孔广森摹写岐阳石鼓残文并作诗、作篆,请翁方纲题字,翁方纲欣然提笔赋诗,称赞道“孔生嗜古不可量,手摹款识穷夏商”。翁方纲不仅金石之学精审,而且勤于爬梳传注,曾参与校正朱彝尊 《经义考》。与同时代的考据学者唯一不同的是,他以为考订之学以衷于义理为主。他和姚鼐一样,都希望把孔广森拉到理学的阵营中来,因此,对广森的言行、著述都表示极大的关注。他曾为姚鼐向孔广森传达的一个文学观点即为诗宜法明代何景明、李梦阳,两致书信慨然辨诘,以为何、李的语言气象虽肖盛唐而不得其神,不足为学。姚鼐归养回乡,他又再三致意,盼望姚鼐能够劝说孔广森回心转意,标举宋学。这样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对于孔广森来说堪为良师益友。学术观点的分歧不但没有妨碍两人的友谊,反而增进了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他们常常对榻析论,既有 《大戴礼记》 中 《孔子三朝记》 七篇的目次,又有 《汉书•地理志》寿张县的地名沿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程晋芳(1718-1784) 字鱼门,号蕺园,安徽歙县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历官吏部文选司主事、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分校官,博综经史,工于诗文,藏书万卷。程晋芳平生慷慨好客,爱士如命,对待孔广森亦是如此。他们同中进士,经常一同参加同年销寒之会以及陶然亭宴集,吟诗唱和,以文会友。虽然程晋芳笃信宋学,但两人在交游过程中并不因意见相异而稍存轩轾之心。程晋芳的夫人去世时,孔广森曾为她提笔撰写祭文。后来京师一别,远隔山岳,程晋芳致信殷殷叮嘱孔广森,不要轻易下笔著述,蔼然有长者之风。孔广森在一片尊崇汉学的氛围中亲炙翁、程这些尊宋馆臣的谆谆教诲,在硕彦鸿儒群集京师的治学环境中亲闻目睹汉、宋学术的争鸣,促使他虽治汉学却不忘广泛接触理学家的观点,在娴熟运用训诂考据方法的同时又能申明义理,兼综汉、宋之长。
四、总结
孔广森能够以青年学者的身份在乾隆时期的汉学界崭露头角,取得卓异的学术成就,并一路从曲阜走向京师,扬名儒林,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求学过程中的丰富历练。博雅稽古的家学传统滋养了他的少年启蒙时代。在孔府世家,他的父兄家长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他打下扎实的学问基础,通过栽培扶持的方法为他铺平坚实的学术道路。转益多师的求学经历和在四库馆的广泛交游启发了他青年时期的思想。陈以纲、戴震的教导,庄存与、姚鼐的影响以及在四库馆的切磋论学,不仅使他掌握了汉学的研究方法,体会了宋学的义理之长,而且开阔了他的眼界,拓展了他的思路,给他的学术带来开放包容,博采兼收的气象。
入门必读
作者:陈先生 发布时间:2021-08-29 00:38:20
我是通过这本书和一只小双筒入门的。这本书可以告诉对天文学一窍不通又想入门的人各个方面最基本的知识。任何想入门天文学的人,先读此书比先购买望远镜都更重要。学习天文学不只是观星,更需要深厚的背景知识。如果这本书都没耐心阅读完,那还能静下心来学习天文?!我对此深表怀疑,趁早放弃这想法吧。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6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8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6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强烈推荐(67+)
- 好评多(103+)
- 三星好评(82+)
- 内容完整(353+)
- 好评(568+)
- 差评(227+)
- 方便(489+)
- 体验好(487+)
- 购买多(618+)
- 无多页(355+)
- 在线转格式(497+)
- 小说多(202+)
下载评价
- 网友 索***宸: ( 2025-01-02 23:36:34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利***巧: ( 2024-12-22 11:27:37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冉***兮: ( 2025-01-06 14:06:03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马***偲: ( 2024-12-14 22:16:56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沈***松: ( 2025-01-05 22:21:21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谢***灵: ( 2024-12-14 07:31:40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林***艳: ( 2024-12-24 06:27:06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宫***凡: ( 2024-12-22 04:55:00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龚***湄: ( 2024-12-26 17:24:10 )
差评,居然要收费!!!
喜欢"李四光"的人也看了
- 日语商务信函技巧与实务(含光盘)RY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宗教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一读就入迷的中国史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反恐战争与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朗文国际儿童英语学生用书 托马斯·戈登(Thomas Gordon) 著;陈菊 译注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摄影金奖之路 风光摄影创作与后期核心技法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昆虫记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舞动治疗的缘起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巴黎漂亮女人的秘密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英语词语用法详解词典(精)【可开电子发票】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8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4分
事实准确性:5分
文化贡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