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这才是孩子爱看的漫画史记(全5册)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5:44

这才是孩子爱看的漫画史记(全5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这才是孩子爱看的漫画史记(全5册)精美图片
》这才是孩子爱看的漫画史记(全5册)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这才是孩子爱看的漫画史记(全5册)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652690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1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3.21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5:44

内容简介:

本套书取材原著,按照历史时期分成五册,通过生动有趣的Q萌漫画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书中人物故事完整,文字简练易懂,所涉猎的知识涵盖史学、文学、哲学等,好看、有趣又实用。此外,书中特意摘选了相关故事的《史记》原文,摘出众多常用成语,加以注释和翻译供孩子学习和运用。

有了漫画故事基础,再看文言文不仅不难,还能扩散思维,获得新的见解。这套书真正做到了让孩子读要读得快乐,学要学到东西。


书籍目录:

1 华夏先祖创业记

2 乱世春秋争霸记

3 战国七雄兼并记

4 秦朝统一大业记

5 西汉开疆扩土记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陈微微 发布时间:2009-01-04 00:38:48

    插图小而且是黑白灰的根本看不清楚。

  • 作者:琴酒 发布时间:2022-06-03 10:18:40

    就很有趣。纯粹知识的部分有一些我以为我知道但我是糊弄过去的东西,比如辐射量和患癌率的关系,比如链式增长的应用。也有一些我尤为喜欢的早期科学史,比如提到最初一版《物种起源》里达尔文根据安第斯山脉上的贝壳化石推断地球历史最少有3亿年。这个结论一出立刻被物理学界批评,理由是如果地球年纪有这么大,那么不管太阳的能量源是什么,太阳也早就烧尽了。这一批评致使达尔文在后来的版本里删去了这一结论。就展现了近代早期科学史最有趣的地方:人如何栽进各种各样按照理性推断异常正确的错误里去。各种意味上都很好玩,复活了许多已经忘记的物理。遗憾是选择题没看见答案。令我燃烧的做题家之魂无从下手……

  • 作者:几度雨停 发布时间:2023-12-06 10:55:17

    季老的文字,如他自己所述:虽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其中绝无毒药,绝无假冒伪劣。读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 作者:水如天 发布时间:2021-12-04 02:56:58

    实用简练

  • 作者:出发 发布时间:2012-12-23 22:04:43

    书里有不少错误;有的评估方法太过理想化无实用性

  • 作者:童子 发布时间:2016-12-06 16:16:10

    第25刷时建议中信给书改名叫《给青年的诗》。


深度书评:

  • 转:闫红 《施耐庵是个技术派》

    作者:时间的玫瑰 发布时间:2014-05-22 19:20:22

    有次在某个饭局上,聊起《水浒传》,一个女同学说,她不喜欢这本小说,那些杀人放火的强盗们,哪是什么英雄好汉?

    这种声音听到过很多回,我记得我也曾经这样想,直到后来,我发现有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有一个坏毛病,他们喜欢捉弄读者,不喜欢好好说话。以曹雪芹为例,如果不是他文字间设下那么多埋伏,后世读者何至于为“拥钗”还是“拥黛”几挥老拳?更不要说还有“拥湘”的周汝昌老爷子横插一杠子,恨不得曹雪芹转世,给个标准答案。

    就算转世,曹雪芹也不会给。我这么猜测。如果我是个现代派雕塑家,我会给曹雪芹的嘴角加上一只狡黠的烟斗。

    据说吴承恩也是这样,我的朋友陈思呈多次说,他也不是个正经人,不会给读者一句正经话。详细内容,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我这里说的是,写《水浒传》的施耐庵也不例外。

    没错,施耐庵口口声声“梁山好汉”,又说他们的旗子上打的是“替天行道”,但这些,都不过是作者打的马虎眼,也许他需要用这些正义的旗号,吸引对“是非善恶”有所诉求的读者入门,也许,他正是以这些冠冕堂皇的口号,来跟读者开个大大的玩笑。

    若是首先设个道德门槛,梁山上的人大多与“好汉”无缘。最典型的是那个李逵,他救宋江劫法场,一口气杀了几里地,作者特地写他“也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地”,用现在的话说,他同时袭击了平民。连晁盖都感到不安,叫道“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李逵不听他的,“一斧儿一个,排头儿砍将去”。这且罢了,等他们这一干人等逃到江边的庙里,只因庙门紧闭,他就到处去找庙祝,要把庙祝杀掉。

    作者像个好画家,一再皴搓晕染,写出李逵天性里的残忍。刚才这是大场面,写得概括,接着,梁山上的人活捉了那个揭发宋江的黄文炳,李逵将他开膛破肚,从腿上开始凌迟,炙烤下酒,真令人头发根都竖起。黄文炳固然不是什么好人,但作为大宋朝廷的公务员,发现宋江题反诗予以揭发,也是他的本分,李逵这样结果他,少了点人味儿。

    不过黄文炳到底与李逵有仇,李逵报复得凶狠点,也还有可恕之处,他最该天打雷劈的,是残忍地杀害了沧州知府那个四岁的儿子。

    虽然看《水浒传》时,习惯站在梁山人的立场上,觉得当官的都不是好东西,但那位沧州知府却未见明显道德污点,而且,面对因为庇护雷横而被流放的朱仝,他流露出了明显的好感。

    他的好感是因朱仝的相貌而起。朱仝“生得不俗,面如重枣,美髯过腹”,这形象,跟关羽一个路子,厚道踏实,知府的审美里,也透着他的道德取向,起码是性情中人,换个贪官污吏,感兴趣的只会是真金白银。

    不但他对朱仝感兴趣,他四岁的小儿子对朱仝也平白多几分亲热,伸出小手,“只要这胡子抱”。小儿求抱,最是暖心之事,何况那孩子“生得端严美貌”,想来必是萌娃一个,但凡有点人心者,都不可能不生出些许柔情,难中的朱仝,应该更多几许感激。

    从此后,他见天抱着那个小孩溜达,对于一个囚犯,这是难得的自由。他口袋有钱,给那小孩买些梨枣之类,若是那小孩日后能长大,回忆起被这胡子扛在肩上的人生,想来十分温馨。

    但如我们所知,那孩子没能长大,十五天之后,梁山来人劝朱仝入伙,他不干,李逵把那孩子带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当头劈成两半。作者特地写了那孩子那天的穿着打扮:“穿一领绿纱衫儿,头上角儿拴着两条珠子头须”,金圣叹都批注“写来可爱,便有活小孩在纸上写”。

    我觉得施耐庵是故意的,他故意要把那孩子写得栩栩如生,要读者憎恶李逵的兽行。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施耐庵其实是讨厌这个人物的吗?似乎又未必,许多时候,他描述李逵的率直天真,时常有。如此可爱的憨态,如此一来,有些读者不免迷茫,善恶是非标准在哪里?就不能学着点金庸,你看人家态度多么明朗,善恶多么清晰?虽然査氏也写到邪教里的赵敏,名门正派里的岳不群,也是让你能够一眼辨识出的。

    可是,施耐庵有什么办法呢?世间就有李逵这样的人,又邪恶,又天真,甚至于,他的邪恶,正是出于他的天真,他没有那么复杂的头脑,像兽类般天然,也像兽类般残忍,施耐庵没有打算对他进行道德评判,他只想真切地描述出这样一种人格。

    是的,整部书都是这样。作者只是想刻画这样一种众生相。说善恶是非是没有意义的。官府固然鱼肉百姓,梁山人的“商机”也来自于那些无辜路人,而孙二娘上山之前,开在十字坡的人肉包子店,又曾要了多少无辜者的性命。看《水浒传》,最深的感触是,这个世界不会好了。若你混不到一官半职,又没有“梁山好汉”的体力功夫,就只能活在被他们夹击的恐惧之中。

    在这样的世道中,再说善恶毫无意义,一个过于聪明警醒的作家,不可能为任何一类人歌功颂德。唯一的路径,是做一个技术派,不谈道德,只说技术。

    所以,梁山泊主角们,都有若干场扬名立万的打斗,场场都被描写得那么精彩,而不像《西游记》里师徒遇到妖精,多是先打上一场打不过就去找观音的套路。鲁智深打镇关西,打得异彩纷呈,作者用声音、色彩、味道来形容那场景,正符合鲁智深又热闹又喜感的性格;武松血洗鸳鸯楼,一口气杀了张都监家包括马夫、使女在内的十五口,整个杀人过程,机敏、冷静,快意恩仇,让你不觉间顺着武松的感觉游走,忽略他滥杀无辜的道德瑕疵。

    技术派的手法同样用在大众心中的反面人物身上,像那个挑唆西门庆勾搭潘金莲的王婆,十足是个坏人,但你看她款款地对西门庆道出“捱光”十策,用现在的话叫做“泡妞宝典”,由不得不肃然起敬,真他妈的“最强大脑”啊,这是怎样一种人生经验的精华。难怪西门庆当时就叹服“虽然上不得凌烟阁,端的好计”,将她与长孙无忌、房玄龄们做比,而王婆后世亦有知音,黄永玉就曾在她的画像上题道:“王婆聪明,干啥都行。”

    技术派的作家是得意的,他不屑于提供低成本的道德消费,懒得满足低层次的道德诉求,而是凭借着外科医生般精准的技术,开出一条新路;技术派的作家又是悲观的,华彩的炫技之后,真的不需要任何解释,来解释这个荒谬的世界。

    牛逼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但有意无意的,施耐庵还是请来命运做帮手,帮他解释技术所不能完全解决的那种荒谬感。比如西门庆和潘金莲的这段孽缘,除了有王婆的“捱光十策”的推波助澜,最主要的,还是命运使然。

    都知道祸起潘金莲用挑帘子的竿子砸中了西门庆的头,但你要注意一下,会发现,是武松为了防止潘金莲红杏出墙,特意叮嘱她等武大郎一出门,就早早收了帘子。换句话说,如果不是武松的未雨绸缪,潘金莲还不至于这样不早一步不晚一步地跟西门庆遇上。命运在那儿摆着,人的努力只会显得徒劳。

    这样一说,似乎更为悲观,既然命运做主,其他的一切就不再有意义。但“命运”一词,亦有正面意义,不是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吗?所以,当李逵天真邪恶如兽类,作者也给他安排了兽类的命运,他唯一的软肋是他的老母,作者就让他眼睁睁地看着他母亲被老虎舐得只剩血淋淋的两条腿,他最信任的人是宋江,作者就让他死在宋江手上。而那些有温暖情怀的人,作者会有有意无意地庇护,比如我们前面说到的那位朱仝,他为人仗义,性情温暖,招安后,随刘光世破了大金,升为保定府都统制,还有那个鲁智深,他虽也剪径,却从未当着读者的面杀过无辜者,最后含笑坐化,我理解为这是作者送给他的一份礼物。

    技术派加命运说,是我看《水浒传》的两个点。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水浒传》捧在每个人的手中,每个人的阅读总是与自己的体验阅历相关,每一个人的水浒传都应该被允许存在。当然,习惯了给人出标准答案的学者也许不这样看,但那已经与我的阅读无关。

  • 【转】安东强:张之洞《书目答问》本意解析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2-08-21 14:18:02

    作者简介:安东强,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原文载于《史学月刊》2010年12期。

    光绪初年刊行的《书目答问》一书,对晚清民国学界影响深远,迄今仍是研习中国学术文化的重要书籍,学人亦多有研究。因问题意识与研究角度的差异,既往研究的关注点集中于该书所涉版本目录学内容。不过,晚近以来的版本目录学家已注意到,《书目答问》的取材编排,较多列举清人著作和通行常见版本,与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宗旨并不一致。版本目录学家对此颇为费解,甚多质疑与指责,如叶德辉著《书目答问斠补》,专对《书目答问》收录书目的版本指摘订补,以为原书所列多非善本,又称《书目答问》“讹误甚多,鄙人有校正之本”。更多学者从校勘角度对《书目答问》进行了大量的校正与补充工作。

    其实,版本目录学家的批评,恰好可与张之洞早年对《书目答问》的定位相互印证:“作公牍观,不可作著述观。”这说明,作者在编写《书目答问》时,本意已与一般的指示学术门径的目录学著作有异。但众多研究者纠缠于《书目答问》著作者问题的争论,忽略了深入考究《书目答问》的编纂旨意及其回应对象。所以,如何理解张之洞称《书目答问》“作公牍观”的深意,需要将《书目答问》置于晚清文教盛衰的时局下整体考察。而深入探讨这一问题,重新检讨解读相关史料之外,尤须注意张之洞当时的“四川学政”身份。

    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追溯《书目答问》的编纂原委、厘清晚清学政职能转变的史实,进而剖析张之洞刊刻该书的真实意图。

    一、问题的提出

    光绪二年(1876年),《书目答问》首次刊于四川,此后颇多翻刻本与校补本。民国以来的学人往往把《书目答问》视为目录学著作,以为读书治学的门径。这种认知,在张之洞有生之年便已出现。张之洞在湖北两湖书院的门生江人度曾作《书目答问笺补》,称:“目录者何,即读书之门径也。张南皮师《书目答问》,尤门径之精者也。”他还上书与张之洞讨论目录学体例问题。

    有学人已注意到,张之洞本人对《书目答问》的态度在早年与晚年也有所不同,早年曾自嘲说《书目答问》“可作公牍观,不可作著述观”;晚年则称此书,“宗旨纯备,于学术源流门径,开示详明,令学者读书,即可得师”。实际上,张之洞早年的“公牍”之说,可能更接近事实,晚年所论则显有偏差。然因其早年所论常被后人视为谦词,多有忽略;晚年的说法,与后人视《书目答问》为指示门径的目录学著作的观点颇多暗合(尽管后人对《书目答问》体例与取材编排有所异议),所以被接受度反而较高。

    揆诸史实,后人对《书目答问》的这种认知实有偏差,其原因除张之洞本人态度的转变外,后人对《书目答问》做目录学的诠释当是重要原因,又或虽交代成书与刊刻的时代背景与张之洞当时的身份,而不能解析时局与文本的具体联系。因为上述局限,后人往往不能深入考察张之洞早年视《书目答问》为“公牍”的历史内涵,以致无法探知张之洞的本意。

    欲深入了解张之洞《书目答问》的本意,必须明了编撰者的角色与身份。虽然《书目答问》在光绪二年问世时题署张之洞撰,但关于该书的真正作者,目前仍有分歧。大致而言,观点有三类:其一,张之洞自撰;其二,缪荃孙代撰;其三,张之洞立意,缪荃孙等人襄助,由张之洞定稿。自撰说可信度不高;而代撰说虽为缪荃孙、叶德辉等人坚持,但经过陈垣据张之洞信札和缪荃孙自我陈述的考证,此说也难以成立。有学者综合众说,认为缪荃孙确实参与了编撰《书目答问》一事,同时还得到藏书家章寿康的帮助,但是,“三点应属历史的事实:第一,《书目答问》的总体构想出自张之洞的策划;第二,《书目答问》的学术取向顺应张之洞的爱好;第三,《书目答问》的取舍评骘经过张之洞的裁定”。

    问题的关键在于《书目答问》的成书过程。目前限于材料,只能见到某些片断。缪荃孙曾回忆该书的编撰缘起:同治末年,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时,“诸生好古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者为善,谋所以嘉惠蜀士,并以普及天下学人,于是有《书目答问》之编”。缪氏述说张之洞编该书的立意虽有待商榷,所述该书缘起则大体尚允,即出于张之洞的构想,当无可疑。

    《书目答问》成书前,张之洞在四川学政任上曾编纂过《发落语》,用以训饬应试生童,因“学政按试毕,集诸生于堂,行赏罚,申以董饬,名曰发落”。然学政发落时间有限,“不能尽言”,并且诸生众多,“到者不能共闻,闻者不能悉记”,遂把诸生应当谨记慎行的要点并为一书,分《语行》、《语学》和《语文》三篇,后鉴于《发落语》取名过俗,遂改称《穒轩语》。其中第二篇《语学》之中,已有指导诸生读书求学的门径,如特地指出:“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矣。”《书目答问》一问世,便有人注意到张之洞接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意思。如《书目答问》刊行的次年,李元度便指出,张之洞督学四川,“作《穒轩语》,训士先行而后文。又因请业者众,为《书目答问》,其部分眂《四库书》稍变迁之”。张之洞在湖北两湖书院的门生也称:“南皮师……本《四库提要》之旨,斟酌损益编为是书(即《书目答问》——笔者注)。”

    不过,《书目答问》的取材却与《四库提要》多有不合。张之洞自诩《书目答问》:“此编所录,其原书为修《四库书》时所未有者十之三四。其书虽有其书,而校本、注本晚出者十之七八。”朱维铮认为张之洞实有掠美之嫌。清代中期,邵懿辰曾将四库未收书目、后出书目及已收书的其他校注本签注于《四库简明目录》眉端,并广为流传。张之洞就十分熟知邵懿辰的《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一书。据缪荃孙回忆,编《书目答问》时,曾与张之洞论及邵著,张之洞“推为淹雅闳通,如数家珍”,深悔没有传录邵著,否则《书目答问》的条目按图索骥,事半功倍。由此可见,《书目答问》的编撰,在理念上固然与邵著有所差异,而在取材方面却与邵著相近。

    《书目答问》究竟撰于何时?据《〈书目答问〉略例》所署时间和缪荃孙的回忆,张之洞当是在光绪元年利用岁科两试的余暇,乘学政循例歇夏之时组织编撰《书目答问》,耗时不多。清代学政在任三年,须举行岁科两试,遍历省内各个考棚,甚为辛劳。同治十三年年底,张之洞在致京师好友王懿荣的信中,论及四川学政一差,叹道:“弟今年以来,终日劳烦,甚于在楚时数倍。”按试四川各郡,不仅事情繁琐,道路险远,而且弊端甚多,“此差殊非乐境,他日吾兄登第出使时,当自知之”。因为光绪二年举行恩科,张之洞在光绪元年七月回省城录遗(是科因顺天学政钱宝廉奏请随棚录遗,所以张之洞省城录遗的事情骤简),循例歇夏,至九月再出省按试。而在该月,张之洞已写定《〈书目答问〉略例》,详细说明本书所收体例及所收书目两千多部。大约在此三个月的时间里,张之洞和他的助手们基本完成了《书目答问》。

    缪荃孙当时在四川总督吴棠署中充幕僚,于光绪元年八月间拜入张之洞门下,帮助撰写《书目答问》,“考及两月,尚未惬心贵当也”。九月以后,张之洞出省按试,缪荃孙再度赴京参加会试。这时的《书目答问》虽“未惬心贵当”,大概已粗具规模,后经张之洞作“略例”,并裁定去取,于次年在四川刊行。书刊行当年,张之洞给北京的王懿荣寄去一本,请其教正,又托转交缪荃孙一本并一函,“属其订正”。可惜此函今尚未得见。

    二、教士之责

    尽管有学人认识到《书目答问》的所教对象原为治举业的士子,不过问题还在于如何教导,以及为什么选择此种方式教。《书目答问》刊行后,处在四川学政任上的张之洞一再强调此书只能“作公牍观,不可作著述观”,之所以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是因为“职司所在”。张之洞此语道及晚清学政目睹时局艰难,愤然振发教士之责的尝试与努力。

    学政之责,本在于通过衡文校士,“考德行、讲文艺、广教化、美风俗”。清初,清廷敕谕学政“提督各府州县儒学,尔尚端执仪,崇经术、精藻鉴、勤课程、严饬责之条,公奖拔之典,毋眩华而遗实,毋避怨以市恩,俾学术还醇,士有实用”。在实际作为上,近人曾将学政分为上中下三类,“迻风俗,铸贤才,正学术,其上者也;尊耆贤,表先哲,励诸生,从其化者通经致用,袭其美者文采风流,此中者也;若文学足通诸生之为,奖拔不谬才秀之选,循故事,蹈常科,此下者也”。“循故事,蹈常科”即指仅仅专注于考校。事实上,学政在任三年,须举行岁科两试,“终岁不得与士子讲论劘切,神疲于驰驱,而精敝于考校”,或仅仅因循故事,于考试“去取无大差失,翕翕然群奉为能”。

    张之洞出任学政,立意取法乎上。早在湖北学政任上,他就深感“学政一官,不仅在衡校一日之短长,而在培养平日之根柢,不仅以提倡文学为事,而当以砥砺名节为先”。张之洞进而将其立意落实,在学政任上的作为得到时人的肯定。曾国藩致许振祎函称:“往时祁文端、张海门视学吾乡,最得士心,近张香涛在湖北亦惬众望,三人者皆宏奖士类,津津乐道。”至移轩巴蜀,张之洞第二次荣膺学差,“查四川省分人文素优,惟棚数较他省为多,弊端亦较他省为甚。至军兴以还,学额日广,品行实学尤须极力讲求。臣惟有首励以廉耻,次勉以读有用之书”,不愿仅仅以考校为是。

    光绪元年,张之洞岁考一周,有感于“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特编《书目答问》以告之。他有意指导士子们读书的门径,于诸书名及版本开示详明(尽管不无谬误)。既有研究在考订与补充书目及版本的问题上最为深入,然而,这种研究取向无异把该书当成一张读书单,不免误解张之洞指示门径的着眼点。张之洞早在光绪二年便说,其意不在于只是开一张读书单,于书目“去取分类,及偶加注记,颇有深意,即是无数语言”,用以指示门径。

    真正理解张之指示读书门径的立意,不在于斤斤计较所开列的书目版本,而需要体会“类例”。近代目录学大家余嘉锡十分推崇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与其他学者有所不同的是,他特别注重《书目答问》的类例,认为该书与郑樵取前人“艺文志”、“经籍志”合为一编的用意相近,均在于“类例既分,学术自明”。实际上,《书目答问》在类例上确实有仿照郑樵的痕迹,甚至个别类例则直言仿效郑樵,如讲金石之学,便是“依郑夹漈(郑樵)例,别出一门”。因为张之洞与郑樵面对的读者对象不同,因而用意有异。概而言之,郑樵所作为古人之意多,而“张氏之类例,在慎择约举,以使初学者分别书之缓急,为今人之意多”。这是张之洞《书目答问》的本意之一。

    学政之责,除按试生童外,还有考核学校教官的责任。张之洞的本意之二,便是为诸生选择儒师。《书目答问》附录的一份《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总目》,历来被后人视为张之洞心目中的“清学史”。有学者甚至有意按照此篇目来编一部清代学术史。批评者亦往往据此讥讽张之洞学识不高,于清代诸家学人的流派安置不当。

    从张之洞的立意来看,这篇《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总目》主要是在谈如何为诸生择师。学政既掌一省学校政令,岁科两试,整饬士风,同时亦有慎察师儒,举贤黜劣之责。但清代府州县学教官,职微薪薄,得人甚少。虽然朝廷从清初就强调整饬各直省府州县学的教官,但到清末都未见成效。无怪道光年间有御史奏请“教职一官向属闲曹,于岁科两试外,毫无所事”,请添其职任。但反对者以教官多老而迂腐,难以胜任为由拒绝。今人研究证实,清朝各府州县学的教官虽于教育之责甚重,却“往往位卑职微、年迈力衰,处于边缘地位,地方大吏亦往往视为无关紧要之职位而加以优容……而这种权轻责重的矛盾使得教官难以切实履行职责,既不能履行教导生员之责,又罕有管理约束管理生员之实”。

    张之洞巡考四川时,“屡有诸生求为整饬乡塾,选择良师”。他深知整饬此事不易,“无从措手”,几经考虑,量为变通,为诸生开列一份《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总目》。所列清代诸位学人,“即为诸生择得无数之良师也”。可见,张之洞的本意在于勉励诸生读书问学贵自得师。

    当时,浙江台州知府成邦幹读《书目答问》后,能得其意。他指出,“盖汉儒授受,首重师法”,张之洞“提举学校,教育人材,蔚然为根本之计,于是乎全蜀之士乐得有人师矣。岂惟蜀士,海内通人咸矜式之,然则先生是书,不第为学僮训也”。所以成邦幹在浙江重刊《书目答问》,裨益士子。

    晚年的张之洞在《抱冰堂弟子记》中直接称,编《书目答问》是要令有志于学的士子“读书即可得师”。这一点倒是与初衷不相背离。

    在四川学政任上,张之洞既编《穒轩语》、《书目答问》,又办尊经书院。形式虽然有別,用意却一致,均有感于“使者奉宣德意,诚欲诸生绍先哲,起蜀学,然岁、科两试能进退去取其所已然,不能补益其所未至,批抹不能详,发落不能尽,仅校之,非教之也”。张之洞出任学政,不甘心只是衡校文章,而是有心教士。经过他的苦心经营,一改巴蜀学风,成为近代“蜀学”兴起的重要原因。他本人也成为扭转晚清学术风气的关键人物。

    三、“更有深意”

    《书目答问》问世之初,张之洞在写给王懿荣的信中声称:《书目答问》虽意在指示学术门径,但“更有深意,欲人知此所列各书精美,而重刻或访刻之”。在《劝刻书说》中,张之洞劝导“凡有力好事之人,若自揣德业学问不足过人,而欲求不朽者,莫如刊布古书一法”。事实上,刊刻书籍的事业欲达致不朽之境,也需要择秘籍、选精本、延请通人校勘正谬。虽非著述立说之繁难,实际亦不易为。但至少可据《书目答问》列举的书目、版本,“随举一类,刻成丛书,即亦不恶”。或许,张之洞还担心士绅不欲从事刻书,又称“刻书者,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亦利济之先务,积善之雅谈也”。诱使士绅及书坊书商大量刊刻书籍以保存、传播文化知识,在追逐名利、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行善积德,正是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的“深意”。

    张之洞的“深意”与晚清时局大有关系。咸丰、同治之际的军事战争给晚清的文教秩序带来近于毁灭性的冲击,江浙及西南、西北各省较之于其他各省尤其惨烈。当晚清中兴诸臣逐步戡定乱局,恢复清廷统治秩序的同时,一些士大夫乐观地以为大清王朝的中兴时代到来了,奏请朝廷饬令各省督抚学政大兴文治,以润色中兴。

    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湖广道监察御史范熙溥认为清廷重新振兴文教的时机已经成熟。

    自咸同之际战乱以来,“各省士民流离转徙,学业半荒”,至东南诸省以次肃清,成为整顿各省学校书院秩序和振兴文教的有利时机。后经礼部议准,饬令“军务肃清省份”,将所属书院妥为整顿。次年,江苏学政鲍源深视学江苏各府州时,发现“近年各省因经兵燹,书籍多散佚……如江苏松、常、镇、扬诸郡,向称人文极盛之地,学校中旧藏书籍荡然无存,藩署旧有恭刊钦定经史诸书版片亦均毁失。民间藏书之家,帙悉成灰烬。乱后虽偶有小书肆,所刊经书俱系删节之本,简陋不堪,士子有志读书,无从购觅”。而“苏省如此,皖浙江右诸省情形,谅亦相同”。鲍源深意识到后果极为严重,指出:“以东南文明大省,士子竟无书可读,其何以兴学校而育人才?”因此,他奏请清廷敕令各省疆臣及所属官吏刊刻书籍,作为各省要务。清廷随即饬谕“各省督抚转饬所属,将旧存学中书籍广为购补,并将列圣御纂钦定经史各书先行敬谨重刊颁发各学,并准书肆刷印以广流传,俾各省士子得所研求,同敦实学,用副朝廷教育人才至意”。清廷谕令详切,遭受兵燹的各省督抚次第办理,由此掀起各省倡办官书局的风潮。

    早在同治初年,一些督抚已有设置书局刻书的举措,但直至鲍源深的奏请提倡和清廷的饬令劝勉,各省官书局的创办和刊刻书籍才蔚成风气。其中,湖北官书局的成就令人瞩目。同治六年十月十五日,即清廷谕令各省办理书局之后,署理湖广总督李瀚章和湖北巡抚曾国荃即“开设书局,派委候补道张炳堃、候选道胡凤丹,妥为经理”。同治八年五月,新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再次陈明湖北省城书局次第刊刻书籍,以光文治的情形。湖北书局刊书的成绩为当时所称道。时人称,同治初年,当兵燹过后,清廷将“以文治润色中兴”,遂谕令“各行省设局刊布先儒遗书,以兴学道(导)俗。于是江浙、湖鄂皆次第开书局,总其事者多一时贤达。而刊书之精备,则以鄂之崇文书局为最”。

    张之洞于同治六年至九年(1867~1870年)出任湖北学政,对湖北官书局办理情形自有所知。抵川后,张之洞发现四川地处边省,经历咸同之际的兵燹后,尤其是“蓝、李之乱”的影响,书籍缺失较他省尤为严重,而引导士子读书需要一个前提,即有书籍可读。他在四川学政任上三年,除照常例按试各郡外,还与四川总督吴棠合议创办了尊经书院,“复以边省购书不易,捐置四部书数千卷,起尊经阁庋藏之,借供生徒浏览”。此外,张之洞还倡办书局,“刊行小学经史诸书流布坊间,以备士人诵习之资”。然而已经落后于江浙、湖广等省。

    张之洞本人在文治兴学方面争胜之心甚强,在学政任内的作为,虽然处处声言效仿清代中期的儒臣阮元,但意在超越汉宋,志在扭转清中期以来的学风士风,开创晚清经世实学。而政治上人存政举、人亡政失的例子不胜枚举,晚清政局上此类事例更是层出不穷。就官书局的办理而言,时人心中未必不知书局之难在于行之以久。

    张之洞虽未明言欲在办理书局刊刻书籍的事宜上争胜,其迫切心情透过《书目答问》显露无遗(后在广东办广雅书局亦可佐证)。张之洞倡导四川省士绅自发组织刊刻《书目答问》上所开列的书籍,希望借助民间力量来转变官府及个人的被动局面。这或许说明张之洞已经意识到晚清士绅及民间势力的上升与崛起。在《劝刻书说》中,张之洞及其同道者,陈述种种利益来规劝士绅刊刻书籍,希望能够引领刻书风气,兴文治而润色中兴。在这样的立意之下,后人视为《书目答问》主体部分的书目,反而成了张之洞所开列的一份有待刊刻的书单。近代目录学家叶德辉,尤精于书籍板刻,尽管对张之洞不无讥讽,却仍推崇张之洞的《劝刻书说》,称“文襄(张之洞)倡此言,故光绪以来,海内刻书之风,几视乾嘉时相倍”。

    张之洞倡导刻书的深意,作为门下士的缪荃孙和王秉恩均能领会。参与编纂《书目答问》的缪荃孙“生平刻书甚夥,嘉惠士林,有清末叶,无与伦比”。王秉恩曾在京师听张之洞讲《书目答问》,又于光绪五年在贵阳校正刊刻过《书目答问》(后称贵阳本),后来在张之洞任两广总督的时候,助张之洞创办广雅书局,办理刻书事宜,刊刻“广雅丛书”数百种,极一时之盛。进入民国之后,虽然张之洞已逝,但缪、王二人仍能继其遗志。据称,在民国时期,缪荃孙和王秉恩受商务印书馆张元济的邀请,襄助涵芬楼刊刻古籍丛书,二人“初拟按文襄《书目答问》所列诸本付印”,要把张之洞“劝人随举《书目答问》中一类,刊成丛书,以便学者”的立意进一步落实,后经叶德辉劝阻,“迄未有成”。叶氏认为:“文襄书目,行之海内数十年,稍知读书者,无不奉为指南,按目购置”,与其刻《书目答问》开列诸书,反不如“取世不经见之宋元精本缩印小册,而以原书大小尺寸载明书首,庶剞劂所不能尽施,版片所不能划一者,一举而两得之”,得到张元济赞同。这便是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的由来。虽然商务印书馆最终未能按照张之洞《书目答问》所列诸书来刊刻,但缪荃孙和王秉恩的原订计划却印证了张之洞《书目答问》不仅在于教人读书,更重要在于倡导刻书。

    这样看来,《书目答问》的编撰之所以既偏重类例,又详于常见版本,并特开“丛书”一目,便不难理解,是为了方便广大士绅按图索骥,照单刻书。从这个意义上讲,《书目答问》所列的书目,在张之洞当时的心目中简直就是一张刻书单。就此立意而论,《书目答问》的编纂远非当时仅为一名举人的缪荃孙所能驾驭。不过,光绪七年之后,张之洞为官愈贵,缪荃孙为学益深,《书目答问》的本意愈隐而不彰。

    四、余论

    宣统元年八月,张之洞逝世后,四川士绅在奏表其功时称:《书目答问》“流传海内,几于人手一编”。此说虽然夸大其词,但却形象地说明该书的流传之广与影响之深。据不完全统计,《书目答问》在晚清各省刊行的大貌如此:首次于光绪二年在四川刊行,为四川写定本,此后再版和修订版甚多。张之洞回京后在京师讲授《书目答问》,其门生王秉恩于光绪五年在贵阳重刻。光绪三年,《书目答问》刊于湖南;光绪四年,吴县潘霨刊于江苏;光绪五年,台州知府成邦幹刊于浙江;光绪三十年,江人度为此书作《书目答问笺补》,刊于湖北等等。此外,康有为在广西讲学,向听者推荐《书目答问》。晚清的一些士子们如广东新会的梁启超、陈垣,湖南的余嘉锡等人,因读《书目答问》而走上治学之路并成为著名学者。由此可窥《书目答问》在晚清传布影响之一斑。而张之洞在晚清历任山西、两广、湖广和两江等数省封疆大吏,后又入主军机,书借人贵,影响更不可计量。

    或许张之洞晚年已经意识到《书目答问》的流传、接受情况,出乎意料地是超出其最初的用心,在指示学问路径方面有更宏阔深远的影响。而因时过境迁,光绪中叶后各省官书局渐成颓势,以文治润色“中兴”徒具空想。晚清由变局而步入危局,此时的张之洞已由学差成为清廷炙手可热的封疆大吏。“在学言学,在政言政”,晚年谈及《书目答问》,张之洞有意无意地略去了当时的其他用意,而专注于讲《书目答问》指导读书门径的意义,不再谦称此书是“公牍”。他的故作高深,加上抱冰堂弟子(张之洞晚年自称抱冰老人)的吹捧,这部尽学政“职司所在”的《书目答问》,被披上越来越浓厚的版本目录学的面纱,其立意与初衷,及其曾对晚清文教事业具有的影响反而让后来的研究者难以触及。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赚了(453+)
  • 无盗版(661+)
  • 好评(83+)
  • 赞(537+)
  • 服务好(63+)
  • 推荐购买(649+)
  • 书籍多(125+)
  • 品质不错(424+)
  • 速度快(240+)
  • 好评多(622+)

下载评价

  • 网友 家***丝: ( 2025-01-07 11:14:22 )

    好6666666

  • 网友 苍***如: ( 2025-01-05 05:57:00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沈***松: ( 2025-01-03 02:55:39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步***青: ( 2024-12-24 10:40:36 )

    。。。。。好

  • 网友 堵***洁: ( 2024-12-31 07:30:37 )

    好用,支持

  • 网友 益***琴: ( 2024-12-16 00:16:51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濮***彤: ( 2024-12-24 11:51:05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敖***菡: ( 2024-12-27 19:05:19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訾***雰: ( 2024-12-23 14:21:57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利***巧: ( 2024-12-11 06:41:12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