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命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生活与命运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梁文道“最想为读者推荐的一本书”。《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世界报》等全球媒体鼎力推荐,欧美书界誉为“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小说”。人失去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
1960年,瓦西里•格罗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1905—1964)完成长篇历史小说《生活与命运》。苏联当局负责意识形态的执鞭苏斯洛夫称此书“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要“过二三百年才可能出版”。1980年,该书在被封锁二十年后历经坎坷首度出版,引起巨大轰动。
关于斯大林苏联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比《生活与命运》更为全面的描写:它是一整个时代的画像和心灵史,极权体制下复杂多面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20世纪最黑暗的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
一如《战争与和平》,《生活与命运》围绕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展开。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上百位出场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极权与战争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细节纳入其中。
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犹太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也是“二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其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人道主义勇气,使本书具有足以令强权胆寒的震撼力。书中对战争真情实况的描写,对纳粹灭绝营、苏联古拉格的哀歌与沉思,对人生、政治和历史命运的哲思与探讨,对人性的极端邪恶与细微的善良之间斗争的刻画……至今读来依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格罗斯曼女儿叶卡捷琳娜•科罗特卡娃唯一授权中文版。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经典译本,译者序言首次完整发布。独家收入罗伯特•钱德勒长文导读《为长眠者发声》。
知名媒体人梁文道作序力荐:“这大概是我做读书节目,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到现在做视频十来年来,最想最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奥兰多•费吉斯倾情推荐:“《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
● 媒体推荐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部经典。”《纽约时报》
“正如所有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生活与命运》令人压抑沉痛,它毫不妥协地展示了人类所能造就的恶与他们在危难中成就的辉煌。一本伟大的书,只有一位俄罗斯人能完成的杰作。”《华尔街日报》
“分毫不让的现实主义和深具远见的道德张力,这部小说是现代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纽约书评》
“格罗斯曼不是一个天生的文体家。但他所写皆是亲眼所见,足以惊心动魄。”《卫报》
“格罗斯曼讲述的苏联生活是百科全书式的,毫不妥协……令人叹服……又一部俄罗斯文学的遗珠得以重见天日。”《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阅读这部书令人欣喜:20世纪诞生了这样一位思想深远的人道主义作家。书中人物经历的苦难与自我发现,是当代文学中关于人类心灵考验最令人不安又使人振奋的故事。”《华盛顿邮报》
“在当代俄国文学中没有可与《生活与命运》相匹敌者……格罗斯曼是苏联的第一个自由之声。”《评论杂志》
● 名人推荐
“作为索尔仁尼琴的先行者,格罗斯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弗朗索瓦•富勒(著名史学家)
“格罗斯曼是苏联时代的托尔斯泰。”——马丁•艾米斯(英国著名作家)
“格罗斯曼真正的主题是善的力量:不经意的、平庸的、充满英雄气概的,正是善对抗着极权主义的人性丧失。”——琳达•格兰特
“《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奥兰多•费吉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
书籍目录:
新版序 / 梁文道 i
译者序 / 力冈 xv
导 读:《为长眠者发声:瓦西里· 格罗斯曼的生平与作品》 / 罗伯特· 钱德勒 xix
第一部 001
第二部 323
第三部 625
作者介绍:
瓦西里·格罗斯曼 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 (1905 - 1964),苏俄记者、作家。1905年生于乌克兰别尔基切夫,早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学物理系,当过化学工程师,1930年代投身写作行列,得到高尔基、巴别尔等文坛大家赏识,入选苏联国家作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红星报》战 地记者随军四年,大量报道莫斯科、库斯克、斯大林格勒和柏林等地前线战况,是揭露纳粹德国死亡集中营真相的第一人。战后发表小说《人民是不朽的》《为了正义的事业》等。1960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活与命运》,手稿被苏联当局抄没并禁止出版。1964年格罗斯曼因癌症病逝。1974 年,在安德烈·萨哈罗夫、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等人帮助下,手稿被拍摄在缩微胶卷上偷运出苏联。1980 年代初,《生活与命运》在欧美各国相继问世,1988年在苏联出版。
译者 力冈 (1926 - 1997),俄苏文学翻译家,1953年毕业于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俄语专业,后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翻译了《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等近七百万字俄苏文学作品。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契诃夫说:让上帝到一边去吧,让所谓伟大的先进思想到一边去吧,首先是人,我们要善良,要关心人,不管什么人,僧侣、庄稼汉、百万巨富的工厂主、萨哈林的苦役犯、饭店的跑堂;首先要尊重人, 怜惜人,热爱人,不这样绝对不行。这就叫民主,这就是俄罗斯人民目前还没有得到的民主。
“俄罗斯人一千年来什么都看到了,看到了‘伟大’,也看到了‘超级伟大”。但有一样东西没看到,那就是民主。这也正是颓废派与契诃夫的区别。国家愤恨颓废派,会捶他们的后脑勺,会踢他们的屁股。可是国家却不理解契诃夫思想的实质,所以容许他存在。民主在我们的事业中是没有用场的,当然,这是指真正的、人道主义的民主。”
唉,亲爱的同志们,”马季亚罗夫忽然说,“你们可知道,什么是言论自由吗?但愿你们在战后和平的早晨,打开报纸,看不到欢呼的社论,看不到劳动者给伟大的斯大林的信,看不到炼钢工人为庆祝最高苏维埃选举加班加点的报导和美国劳动者在悲惨、失业和穷困中迎接新年的报导,你们猜,在报纸上能看到什么?看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你们能想象这样的报纸吗?能提供信息的报纸!你们可以看到:库尔斯克州歉收对布特尔监狱的制度进行了检查,对于开凿白海至波罗的海的运河正在进行争论,可以看到普通工人发表意见,反对发行新的公债。
总而言之,你们可以知道国内发生的一切:知道丰收,也知道歉收知道忘我劳动,也知道锁盗;知道矿井产量,也知道矿井事故;知道莫洛托夫和马林科夫的分歧;还会看到因为厂长侮辱七十岁的老技术员而引起罢工的报导;可以读到丘吉尔和布吕姆的讲演,而不是他们“似乎声称的那一些;可以读到英国下议院辩论的报导;可以知道,昨天在莫斯科有多少人自杀,有多少被撞伤的人被送进外科医院。
可以知道为什么没有莽麦米,而不是仅仅知道用飞机从塔什干往莫斯科运来了最早的草莓。如果要了解集体农庄每个劳动日分多少粮食可以看报纸,不必问家里的保姆,不必等到她的侄女从乡下来莫斯科买粮食。是的,是的,尽管如此,苏联人还是苏联人。
“每个人都可以进书店,买书,依然做自己的苏联人,但是可以阅读美国、英国、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评论家的作品。都可以自己分辨,他们哪些地方不对;每个人都可以不要保姆,随意在街上行走。
唉,亲爱的同志们,”马季亚罗夫忽然说,“你们可知道,什么是言论自由吗?但愿你们在战后和平的早晨,打开报纸,看不到欢呼的社论,看不到劳动者给伟大的斯大林的信,看不到炼钢工人为庆祝最高苏维埃选举加班加点的报导和美国劳动者在悲惨、失业和穷困中迎接新年的报导,你们猜,在报纸上能看到什么?看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你们能想象这样的报纸吗?能提供信息的报纸!你们可以看到:库尔斯克州歉收对布特尔监狱的制度进行了检查,对于开凿白海至波罗的海的运河正在进行争论,可以看到普通工人发表意见,反对发行新的公债。
总而言之,你们可以知道国内发生的一切:知道丰收,也知道歉收知道忘我劳动,也知道锁盗;知道矿井产量,也知道矿井事故;知道莫洛托夫和马林科夫的分歧;还会看到因为厂长侮辱七十岁的老技术员而引起罢工的报导;可以读到丘吉尔和布吕姆的讲演,而不是他们“似乎声称的那一些;可以读到英国下议院辩论的报导;可以知道,昨天在莫斯科有多少人自杀,有多少被撞伤的人被送进外科医院。
可以知道为什么没有莽麦米,而不是仅仅知道用飞机从塔什干往莫斯科运来了最早的草莓。如果要了解集体农庄每个劳动日分多少粮食可以看报纸,不必问家里的保姆,不必等到她的侄女从乡下来莫斯科买粮食。是的,是的,尽管如此,苏联人还是苏联人。
“每个人都可以进书店,买书,依然做自己的苏联人,但是可以阅读美国、英国、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评论家的作品。都可以自己分辨,他们哪些地方不对;每个人都可以不要保姆,随意在街上行走。
要知道强大的国家机器篡改了历史,按自己的要求重新发动骑兵,重新任命历史事件的英雄,把真正的英雄抹去。国家有足够的力量,可以使远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重演一番,可以重刻大理石,重铸铜像,可以改变以往的发言,改变文献纪录片上的人的位置。
“如果党中央派您去加强肃反委员会的工作,您能拒绝吗?您只能放下黑格尔的书,去工作。所以我们也放下了黑格尔的书。”
“两个极端!当然是这样!假如不完全是这样的话,今天就不会有这样可怕的战争。我们是你们的死敌,是的,是的。但我们的胜利也就是你们的胜利。明白吗?如果你们胜利了,那我们又会完蛋,又会依靠你们的胜利活下去。这好像是奇谈怪论:我们打输了,也是打赢了,我们将换一种形式继续发展下去,实质还是一样。”
“我们在集中营里关过的那些德国共产党人,你们在一九三七年也关进了劳改营。叶若夫关他们,帝国首领希姆莱也关他们……
我真不懂,你们实行恐怖政策,杀了几百万人,全世界竟只有我们德国人能理解:应该这样!完全正确!您一定要理解,就像我理解你们一样。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梁文道“最想为读者推荐的一本书”。《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世界报》等全球媒体鼎力推荐,欧美书界誉为“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小说”。人失去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
1960年,瓦西里•格罗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1905—1964)完成长篇历史小说《生活与命运》。苏联当局负责意识形态的执鞭苏斯洛夫称此书“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要“过二三百年才可能出版”。1980年,该书在被封锁二十年后历经坎坷首度出版,引起巨大轰动。
关于斯大林苏联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比《生活与命运》更为全面的描写:它是一整个时代的画像和心灵史,极权体制下复杂多面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20世纪最黑暗的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
一如《战争与和平》,《生活与命运》围绕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展开。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上百位出场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极权与战争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细节纳入其中。
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犹太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也是“二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其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人道主义勇气,使本书具有足以令强权胆寒的震撼力。书中对战争真情实况的描写,对纳粹灭绝营、苏联古拉格的哀歌与沉思,对人生、政治和历史命运的哲思与探讨,对人性的极端邪恶与细微的善良之间斗争的刻画……至今读来依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格罗斯曼女儿叶卡捷琳娜•科罗特卡娃唯一授权中文版。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经典译本,译者序言首次完整发布。独家收入罗伯特•钱德勒长文导读《为长眠者发声》。
知名媒体人梁文道作序力荐:“这大概是我做读书节目,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到现在做视频十来年来,最想最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奥兰多•费吉斯倾情推荐:“《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
● 媒体推荐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部经典。”《纽约时报》
“正如所有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生活与命运》令人压抑沉痛,它毫不妥协地展示了人类所能造就的恶与他们在危难中成就的辉煌。一本伟大的书,只有一位俄罗斯人能完成的杰作。”《华尔街日报》
“分毫不让的现实主义和深具远见的道德张力,这部小说是现代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纽约书评》
“格罗斯曼不是一个天生的文体家。但他所写皆是亲眼所见,足以惊心动魄。”《卫报》
“格罗斯曼讲述的苏联生活是百科全书式的,毫不妥协……令人叹服……又一部俄罗斯文学的遗珠得以重见天日。”《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阅读这部书令人欣喜:20世纪诞生了这样一位思想深远的人道主义作家。书中人物经历的苦难与自我发现,是当代文学中关于人类心灵考验最令人不安又使人振奋的故事。”《华盛顿邮报》
“在当代俄国文学中没有可与《生活与命运》相匹敌者……格罗斯曼是苏联的第一个自由之声。”《评论杂志》
● 名人推荐
“作为索尔仁尼琴的先行者,格罗斯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弗朗索瓦•富勒(著名史学家)
“格罗斯曼是苏联时代的托尔斯泰。”——马丁•艾米斯(英国著名作家)
“格罗斯曼真正的主题是善的力量:不经意的、平庸的、充满英雄气概的,正是善对抗着极权主义的人性丧失。”——琳达•格兰特
“《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奥兰多•费吉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
精彩短评:
作者:齐婴宁 发布时间:2019-01-28 13:35:35
只有俄罗斯人能写出的巨作。也只有中国人更能懂得其中悲哀的巨作。
作者:bird 发布时间:2015-11-06 23:35:17
终于啃完了,伟大苏联文学积淀的作者,都是这样博闻强识,带着文字的和生命的敬意构建一个完整清晰的书面世界,上帝一般俯视人世间的苦难,洞察人性摇摆细微毫末。书里书外的命运,自由投射的疑问,格罗斯曼用这幅长篇画卷回答并亲身践行了。景物描写绝好,逼真复原。破壁残垣面前不断闪回的故国春日,沧桑顿现。道长竭力推荐这本老掉牙的经典,想是遗憾中国为何没有这样的作品,和侥幸流传下来的清醒灵魂。
作者:阿布 发布时间:2015-10-07 09:46:52
在南京先锋书店翻过,主写二战非我菜。译者序写于1989年6月10日,仅此而已
作者:蓬蓬 发布时间:2022-04-30 15:50:05
为影射zz主题服务的剧情发展太生硬了。突然就有学生了,突然学生变老婆了,突然老婆……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
作者:虾米 发布时间:2016-01-29 10:35:53
跟托尔斯泰比起来可能还差一截,但比索尔仁尼琴好得多了去了(我一直觉得索氏的文学成就只配呵呵两字)。有论者认为此书使用的是最陈旧的现实主义手法,但我认为这样的手法用到极致就把书变成了一本魔性之书。魔性到什么程度呢?差不多到故事一半的地方,纳粹集中营军官把被俘的苏联军官找来谈话,说你我所代表的体制互为镜像,所以这场战争如果我们两家联手那是最好,如果一家消灭了另一家,那也不错,因为胜利的那一方连带着可以把战败的那一方的精神继承下去。这段论述正好处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难分胜负的时候,也是书中所有人活得最自由、最像人样的时候。在这个中点之后(也就是苏联转败为胜),那些使某某主义显得可疑的东西(专制、清洗、集体化……),马上变成胜利的制胜法宝。所以战争从来被人们认作检验所谓真理的试金石,作者的讽刺精神简直登
作者:深山夜读 发布时间:2015-10-29 21:31:05
好小说,不枉了梁道长的推荐。不过近千页的书弄成一本,看起来真是各种不方便。而且那种浅灰色布面,手上有点儿水啊灰啊油啊都会弄上印儿,难道读个书还真要焚香洗手不成?
深度书评:
力冈版《生活与命运》vs 严永兴版《生存与命运》
作者:PaulForReading 发布时间:2016-01-15 22:45:45
这部小说有两个版本:力冈版的《生活与命运》和严永兴版的《生存与命运》。哪个版本更好呢?
我两个版本都买了,都看了一遍,我的结论是:
如果可以,两个版本建议都买。严版用词准确、语句通顺、逻辑清晰,能让人快速搞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领略到作品的思想;而力版则优雅得体、行文从容淡定、让人产生反复阅读的愿望。遗憾的是两个版本都有些“用词不准”的问题,使得读者的阅读脚步会突然停下来而前后检索,如果这时候有另外一个版本做参考,则会一下子明白过来。
如果只能买一本,那么建议买严版。因为严版的“上下文连贯性”要更好,而力版则需要反复阅读。我不是说严版不用翻来翻去、可以一气呵成看到结尾,严版也没流畅到这种程度,单单是人名就得翻来翻去。只是相对而言,严版的阅读体验稍微好点。
下面翻几个例子出来看看。
例子一:力版第4页(第1部第2章一开头):
力版:
“自从参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后,米哈伊尔·西多罗维奇·莫斯托夫斯科伊第一次认真运用自己的外语本领就是在德国人的集中营了。战前他住在列宁格勒,和外国人交谈的机会不多。现在他不由得想起当年侨居伦敦和瑞士的情景,那时候,因为天天和各国革命家在一起,说话、争论、唱歌用的都是多种欧洲语言。”
严版:
“在这座德国集中营里,米哈伊尔·西多罗维奇·莫斯托夫斯科伊的外语自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后第一次真正派上了用场。战前他住在列宁格勒,很少有机会同外国人交谈。现在,他回忆起在伦敦和瑞士侨居的年代,那时他同外国革命家过从甚密,经常用欧洲许多国家的语言聊天、争论、唱歌。”。
认真对比起来,两个译文的意思是一样的,翻译的任务应该说都完成了,但是在快速阅读中,严版更能让人快速抓住这段话的意思。
这里面的道道在哪里呢?关键就在第一句中。
人总是对一开始出现的东西赋予较高注意力的,严版第一句“在这座德国集中营里……”直接明了就指出现在文章要描写集中营了,让读者产生一个深刻印象:集中营是一个重要的场景。虽然接下来作者又插入了回忆,发生了场景的转换,提到“列宁格勒、伦敦、瑞士”,但由于一开始的德国集中营的场景印象太深,所以读者很容易就将那些不在主线思路的场景分别开了,没有对叙事的主线造成影响。而这正是作者想要的效果,因为后续的确都是在说集中营的事情。
而力版中,第一句说的是“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虽然马上提到了集中营,但是也没直接交待“现在主角已经在集中营里了”。所以读者第一次读会有疑惑,虽然读到下面再翻回来读一下,意思也就明白了,但是时间就消耗掉了,没有严版的阅读体验好。
例子二:力版第207页(第1部51章)
作者谈到一个观点:一个人的心灵由于信息量太大,若把这些信息放到计算机中,则这个计算机的体积将会非常大!
力版:
“……即使渐渐能代替一个最普通、最平常的人的智慧和心灵,不断增加的机器的负荷,整个地球的土地都将容纳不了。
法西斯竟消灭了几千万人。”
严版:
“……倘若它(计算机)要再现普通人的理智和心灵的话,其体积和重量都必将愈益增加,全球的面积将容不下它。
法西斯主义消灭了几千万人。”
哪句话更容易明白,是浅而易见的。
例子三:力版第707页,严版719页
力版:
“今天,如果一个人的重量算五十公斤的话,全人类的重量就有一亿吨了。这比以前,比如说,一千年前,多得太多了。活物的量依靠死物体供应的养料会越来越多。(这里逻辑就断掉了)地球会渐渐充满生物。”
严版:
“现在,如果将人的体重算作五十公斤,那么人类的总重量是一亿吨。这比一千年前的人类重量大得多。相对非生物来说,生物的质量将逐渐扩大。(这里逻辑就通顺了)地球将逐渐充满生机。”
上面举了三个例子,都是说力版不好的,那是不是严版就一点问题也没有呢?也不是。
看个严版的例子:严版293页,力版290页
先看严版吧:
“然后老人突然发出一声尖叫,不经心地挥动一下手臂,马儿以无法形容的快捷和轻巧从小丘上猛冲而下。”
一般人看到这个句子,都会以为这场景中是出现了突发情况,所以才导致老人“突然发出一声尖叫”的,然而上下文都没有描写到出了什么突然情况,所以让人很摸不着头脑。
翻看一下力版,就明白了:
“后来老人家忽然吆喝一声,大大咧咧地扬了扬手,那马就极其敏捷、极其轻盈地冲下山冈。”
在这里,力冈的译文在文句通顺、意境塑造双方面都比严版强多了!
另外,力冈版在人名的处理上,我也觉得比严版好。众所周知,俄罗斯人名是又长又多花样的,而本书出现的人名据说超过了一百,而且作者又喜欢换着花样使用人名,所以人名问题的处理是需要点艺术的。严版大概就是“直接使用原文的人名+注释”的方式,这样做好处就是严谨,但会造成阅读的中断;但力冈会调整一下,减少作者人名的花样,使得读者更容易认出“这个人”是前文的“那个人”。
所以呢,力版并不是那种一看就要扔的“词霸翻译”版,确实有他的魅力,算是瑕不掩瑜。只是,如果你像我一样,第一遍读书想读得快一点,那么严永兴版会更适合。如果你想认真研读这本小说,那么也像我一样,两个版本都买吧,对比着读,会更有阅读下去的欲望。
“像大地一样辽阔长久的是痛苦”——刘文飞谈《生活与命运》
作者:到灯塔去 发布时间:2015-12-04 09:56:54
理想国版格罗斯曼《生活与命运》新书沙龙
2015年9月26日
单向空间大悦城店
主讲人:刘文飞,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俄罗斯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长城学者,美国耶鲁大学富布赖特学者,俄罗斯利哈乔夫奖、俄罗斯人民友谊勋章获得者。
一
老实说,刚收到这本《生活与命运》的时候,我心里还是发怵的。这么厚一本,要看多长时间才能看得完。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都要看网上的小说。这本有六十多万字的小说,我看了一个星期。正因为这本书的篇幅太大,可能有必要做一点解释。好在这本书已经有三个序言,大家买到书以后看一看序言,应该也会有所了解。
有心的读者在读一本书的时候,看前言、后记、译序或者读后感,是非常有用的。就像去公园或者景点,就是缩微的导游图。读了序言以后,我产生了第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在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其中也包括俄苏文学作品,到底应该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视角,从哪个角度读这个作品?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前,也就是在五六十年代,我们读苏联文学。七十年代,我们就不读书了,所有的书就不读了。我们回过头想想为什么要读那些书,而不是其他书,实际上我们在受一种东西影响,也就是受苏联人的影响。我们的阅读趣味是完全被苏联人所左右的。到了我上研究生的时候,所里开学术研讨,还经常听老一代学者说这样的话:人家苏联人都这样说了,你还有什么疑问的吗?在当时的语境下说这个完全是对的。但现在想想,苏联人关于苏联文学的认识,能完全取代我们对苏联文学的理解吗?如果我们的阅读取舍完全跟苏联人的味道一样,这个问题是很大的。
回到序言上,梁文道先生是我非常尊重的,他对中国的读书界、文化界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序言,我读了非常感动。但是当我读到第三篇序言的时候,也就是罗伯特•钱德勒写的英文导读,我很惊讶地发现两个序中相同的东西太多了。梁文道先生肯定这本书,基本上所有的出发点、角度,跟钱德勒是一样的,甚至包括举的一些例子,比如书被逮捕了,作者却获得了人身自由,比如斯大林格勒巷战,一个苏军战士和一个德军战士被炮弹逼到弹坑里的故事,还有灭绝营毒气室的例子。我不是说梁先生的序言不好,而是梁先生说这本书好,这本书的价值,居然跟西方的读者是一种口径。
我们最近研究俄罗斯文学发现,往往在西方受到追捧的俄语作品,我们国家才开始认,比如巴赫金、布罗茨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西方有一大批具有深厚人文造诣、深刻辨别能力的知识分子,因为西方自由身份的知识分子已经有好几代人,他们在美国充满自由精神的大学里,确实有趣味,有认知和辨别真伪的能力,他们的选择往往是对的。但他们的选择就能代替我们的选择吗?我们阅读俄罗斯文学作品,以前听苏联人的,现在听西方人的,他们读什么,我们就读什么。我觉得这也是有一些问题的。
苏珊•桑塔格有一天在伦敦街头逛旧书店,突然看到一本很薄的小书。西方人当时都不知道作者的名字,他叫茨普金,小说的名字叫《巴登夏日》。她在读了小说以后,都不知道作者是谁。但她很快就下了判断,说这可能是二十世纪最好的一部俄语小说,她还不说是“之一”。她就在纽约找地方把它出版了,然后这本书引起了极大轰动。我们当然没有桑塔格这种眼力和文化的影响力,但是,这样的事情我们不妨去做。可能别人注意不到的作品,我偏要说这是二十世纪一部伟大的作品;别人都读的,我反倒要看一看是不是真像他说的那样好。中国的知识分子可能暂时不能影响全世界的阅读人口,但这应该是我们的一个方向。当然这也很难,因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集团很松散,没有相对统一和一致的价值体系,你对别人产生影响就不是集团的力量。这是我们很期望的久远的理想。不管是读者,还是学者、作家,恐怕要开始有这样的意识。对包括俄语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外国人文著作的接受,我们有时候要多一点自主意识。
二
关于《生活与命运》有一句最有力的评价,也是中国的出版者最愿意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生活和命运》是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在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有一部作品可以跟它并列,我想没有更好的广告词。
有人会说,有些作家很会找概念,比如“战争”与“和平”。我在一个地方讲过这部作品,谈到“战争”与“和平”是整个人类生活仅有的两种状态,不是打仗,就是和平。过完日子打仗,打完仗再过日子。“生活”与“命运”也是一样,也具有非常高度的概括性。生活是个体的,命运是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是高度抽象化、概括化的题目。《生活与命运》、《战争与和平》这种书名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烈的史诗意味,我想在这两部作品之后,作家已经很难找到更好的长篇史诗的名字。
把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确实有太多可比的地方。首先,题目本身都是很史诗化的;其次,都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写一场战争。《战争与和平》写的是1812年反拿破仑的战争。《生活与命运》写的是1942年苏联人反对希特勒的战争。在苏联历史上,只有两次战争前面是加上两个限定词的,一个是“伟大的”,一个是“卫国的”。这两次战争都被称作“伟大的卫国战争”。两部作品分别以这两次战争为对象,结构和写法很相近,都是现实主义的手法,都是很全景的,从前线写到后方,从家庭写到个人,来回交织的。人物也很多,《战争与和平》有八百多个人,《生活与命运》也有五百多个人物。这个作品主要是写的一个家族,《战争与和平》写的是四大家族。以前有人比较过《战争与和平》和《红楼梦》,为什么是四大家族,为什么不是三个,或者两个。我们做过比较,如果只有两个家族,只有相互之间的来回,三个家族也许可以形成三角恋爱,但关系依然是恒定的,但如果是四个家族,可以延伸很多线索。要写长篇小说,“四”几乎是必须要做的。《生活与命运》主要写了一个家族。但大家别忘了,它写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一个主线索下有四个分线索,可以来回交叉。小女儿除了丈夫之外还有情人,线索又很多。
总之一句话,这两部作品有很多相像之处。但是如果太多地比较两部作品相近的地方,反倒会屏蔽中间的差异。一个作品在另外一个作品之后还能成为名著,一定是它有不同于那部作品的地方。如果写得和《战争与和平》一模一样,第二部《战争与和平》是没有意义的。作家也是一样,你像那个作家一样伟大可以,但如果写得一模一样,第二个作家是没有意义的。
说到两部作品不一样的地方,我觉得是在基调上。《战争与和平》是弘扬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颂歌,是很正面的史诗;《生活与命运》主要是悲剧的史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调性上的差异,我们当然可以找出很多原因。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是三十多岁的壮年,按现在的标准来看是青年。格罗斯曼写《生活与命运》的时候是五六十岁,实际是他最后一部作品。而《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在不同的年龄段,人写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另外,格罗斯曼写的是比较近的历史,对刚刚过去的现实必然带有反思和审视,更何况他写作的时候是在赫鲁晓夫“解冻”之后,而写作的主题是在“解冻”之前,他亲身体验的东西和后来要审视的东西之间有巨大的意识形态落差。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时,那场反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已经过去几十年,对它的正面评价几乎已成历史定论,无需他对战争的正义、战争中人的是非善恶再做评价,他的任务比格罗斯曼要轻松一些。
当然,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这两个人的写作时空是不一样的。托尔斯泰写作的时候,姑且说他是一种自由写作的状态。格罗斯曼尽管已经处在“解冻”时期,但他心里一定会有一个强烈的体会:他是在做某种犯忌讳的事情。他写作的时候未必会想到他的作品一定可以马上出版,因为他那代人有很多都是为将来写作。这是两部作品不同的地方,它们的写作语境很不一样。
过头来归纳一下,把《生活与命运》比作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两部作品确实非常相像。我想它们的文学史意义若干年以后会越来越接近。现在还不能说《生活与命运》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一定等同于《战争与和平》,但是它的文学史地位会逐渐走强。最后会不能达到《战争与和平》这种独一无二的地位,以后再看。需要强调的一点:对两部作品做比较的时候,不要被它的相同之处所屏蔽,还要注意中间的差异,这个差异可能是它更重要的存在意义。
三
我们知道格罗斯曼是一个犹太人,我们也知道他在苏联时期是很有名的作家,在卫国战争的时候做过随军记者。这部小说写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我看到俄国的材料上有一句话,说格罗斯曼“是为数不多的几个随军记者,从斯大林格勒围困战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他一直是一个目击者。”这个是很厉害的。也就是说他小说中写到的这场战争,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他一直在那个地方。大家不要忽视这一点。他写战争,所有的一切是他自己眼睛看到的,这一点跟托尔斯泰不一样。托尔斯泰写的战争是历史,而格罗斯曼写的是他自己亲历的。
另外一点,关于格罗斯曼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东西。以前说他是苏联作家,现在可能会说他是Russian writer。不是我们这一行的人很快就把它翻译成“俄罗斯作家”,或者“俄国作家”。这里会有一个问题,因为他是犹太人(在俄国文学中,很多犹太作家不是特别强调自己的犹太身份,但《生活与命运》是一个例外,它完全是站出来大声疾呼的)。我们经常会说格罗斯曼是俄罗斯作家,“俄罗斯”在这里是民族的界定,事实上,Russian writer最好翻译成“俄语作家”,因为他用俄语写作。比如说布罗茨基得诺贝尔奖,是以美国公民的身份获得。所有人都说他是English essayist——他用英文写散文,但美国的教科书上仍然会写他是个Russian poet,我想这个地方绝对不应该翻译成“俄罗斯诗人”,应该是“俄语诗人”。他用英语写散文,用俄语写诗,他是一个美国公民。Russian也好,English也好,既有国家的含义,也有民族的含义,又有语言的含义。
关于格罗斯曼的定位,钱德勒的序言引了文学理论家茨维坦•托多洛夫的一句话,说“格罗斯曼是苏联作家中唯一一个把身份变换成俄国作家的人”。“苏联作家”,英语是Soviet writer,西方人用Soviet这个词实际上是有某种贬义的,所谓Soviet writer,你不是真正的作家,是官方的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作家,苏联解体了你就没有价值了。Russian writer,尽管在苏联时期你也是作家,但现在我们依然承认你的作家身份。从Soviet writer变成Russian writer,托多洛夫认为格罗斯曼几乎是唯一。没有人说索尔仁尼琴是苏联作家,尽管他是苏联公民(当然他后来被剥夺公民权,这是另外一回事)。他是苏联人,但他不是苏联作家,在苏联时期他就是Russian writer。
关于格罗斯曼的身份现在又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因为他出身和工作过的地方,现在属于乌克兰。乌克兰也有人说格罗斯曼是他们的作家,还有果戈理、布尔加科夫、奥斯特洛夫斯基,乌克兰人说以后写乌克兰文学史,要把这些人都写进去。他们根本不是俄罗斯作家,而是乌克兰作家。俄罗斯人就说,他虽然是乌克兰人,比如果戈理,但他住在彼得堡,他用俄语写作,他也是我们的。加重格罗斯曼身份复杂性的还有一个因素。也就是他当时出生的地方和他后来在莫斯科大学毕业以后回去工作过几年的地方处在乌克兰东部,也就是乌克兰已经宣布独立的地方,叫顿涅茨克。现在已经不承认它属于乌克兰了。我最近去日本开一个斯拉夫大会,顿涅茨克大学来的人都戴着国徽,到处说我们不是乌克兰人,我们是顿涅茨克人。我在网上很惊奇地看到一个东西,一张很小的照片——苏联人以前非常重视作家,一个作家如果在这个楼里住过,他死了以后就要给他在墙上做一个大理石的纪念牌,上面写几行字,说谁谁谁在这儿生活过,实际上是个小型的纪念碑了。这个顿涅茨克共和国,最近在格罗斯曼工作过的这家医院的墙上,已经做了这样一个纪念牌,上面写着:“著名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曾于1932-1933年在此工作。”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牌子?实际上他们已经开始要抢这个作家了:以后我这个国家顿涅茨克独立了,那他可能是我们最大的一个作家。
四
正如梁文道先生在序言中提到的,我想,读完这部作品以后,所有人都不可能没有一点震撼的原因,是其中提出的良心问题。作品写到两个国家的集中营,德国和苏联的。很多人说他是全世界揭露希特勒集中营的第一人。从时间上看,他看来也是揭露苏联集中营的第一个人。现在一般说到苏联的集中营文学,是说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一天》是1962年出的,确实在《生活与命运》之前,但我们别忘了,1961年《生活与命运》就被抄没了,它在1960年就写完了,那个时候索尔仁尼琴还在梁赞当老师。
但是赫鲁晓夫为什么没有批准这部作品出版,紧接着在第二年就批准了《一天》的出版?而且《一天》是投给《新世界》的,《生活与命运》是投给《旗》杂志,其实《新世界》比《旗》还要激进一些。当然我们可能觉得,《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可能更纯粹一些。其实《一天》在讨论出版的时候,政治局委员好多人都不同意,赫鲁晓夫拍板让政治局全部同意出版。特瓦多夫斯基还在回忆录中写到这个可笑的场面,说《新世界》杂志做了清样本的《一天》,政治局每个人都发了一本,蓝颜色的封面。出门的时候,每个政治局委员都夹一本这个小说出来,说第二天就要发表。
格罗斯曼1960年的时候为什么会把这个作品公开投给一个官方杂志,而且还是比较正统的杂志?1961年2月,书稿被抄走了。9天以后,没有人来抓他,他就写了一封信给赫鲁晓夫。序言引用了其中几句话,我从网上找到了原文,因为序言中不是特别完整,我翻译出来了,他说:“我请求您还我的书以自由。我请求让编辑而非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特工来谈论我的书,来与我争论。我如今人身自由,可是我花费毕生心血写就的书却在坐牢,这种状态既无道理,也无意义。要知道此书是我写的,要知道我过去和现在都与此书不无关系。我仍然认为我写的是真相。我是怀着对人的爱和信仰写作此书的。我请求给我的书以自由。”
看到这封信的语气,我能感觉到当时还是一个相当自由的社会。在他写这封信的时候,他一定揣摩到时代的脉搏。他觉得这写封信不会掉脑袋。我们看过索尔尼琴写给斯大林的信,也看过其他作家写给斯大林的信,但绝对不是这样的语气。凭这样写信的语气,是可以掉脑袋的。但1960年的时候已经不会了。所以格罗斯曼觉得作品在那个时候拿出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从对苏联集中营的揭露来说,《生活与命运》跟《一天》差不多,为什么赫鲁晓夫没有选这本书,而是选了《一天》,恐怕还是有其他原因,或者是篇幅的原因,或者是因为格罗斯曼不仅写了斯大林,还写了更多的东西。苏联文学史中有很多这样的花絮或者典故。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一个东西,是写到在两种极权制度下,人们都非常的顺从,顺从是从哪儿来的。这一段是让我非常震撼的:“在这个时期暴露出来的人类天性最惊人的一个特点就是顺从。有时候,前往行刑的地方要排很长的队,等待被杀的人就自动排队。有时候,等待受刑要从早晨等到深夜,在长长的炎热的一天中,已经知道这件事的母亲提前带着水和面包为儿子准备着。成千上万的无辜者感觉到自己快要被逮捕了,提前把衣服和手巾包好,提前和家里人告别。千百万人住在巨大的集中营里,这些集中营不仅是他们自己建造的,而且自己看守着。”极权制度限制人身自由不可怕,更可怕是限制精神的自由。我们可能会简单地说这是奴性。为什么到某一个历史时刻,某一种社会体制下,人就特别听话,任凭某些管理者为所欲为,这是大家要考虑的问题。格罗斯曼在苏德两边都看到同样的现象,但是他说,顺从也是不一样的,人在极端的情况下依然面临选择。人有选择的余地。他在里面举了两个例子,我认为代表了他为选择给出的答案。一是被俘的政治犯伊康尼科夫,是个托尔斯泰主义者,他宁愿自己被德军杀掉,绝对不参与毒气室的修建。他说谁要愿意修杀人的场所,谁就去修,但我不参与这个。第二个是索菲亚,书中一个非常感人的形象,她是一个医生,德国人把犹太人都抓起来送到灭绝营,说谁是医生谁就出列,这些人是不杀的。索菲亚从未做过母亲,她看到她一路上照顾的一个小男孩,她一直带着这个小孩一块儿走进毒气室,因为她觉得必须要有一个人陪着他一块儿死。当毒气慢慢渗出来的时候,她自言自语地说:“我做妈妈了。”她第一次感觉到了母爱。她也可以选择不进毒气室。她为了做一次妈妈,选择进了这个地方,而不去给纳粹做医生。这就是格罗斯曼举的最极端的选择的例子。我想这可能是这本书的主题,就是道德拷问。
相比而言,我无疑更喜欢《生活与命运》,而不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是说我个人的趣味,而不是文学史的地位。如果让我归纳它的总体风格,我觉得就是抒情的悲剧的史诗。抒情和悲剧的东西在这里结合起来。一说到史诗,一定要有思想性和深刻性,这样的内容在书中非常多。在这些段落中,我们既能感觉到它的悲剧性,也能感觉到它的抒情性,也能感觉到它的史诗性。比如这几句:“大地是辽阔的,大地上的森林看去也是无边无际的,其实既能看到森林的头,又能看到森林的尾,可大地是无穷无尽的。像大地一样辽阔、一样长久的,是痛苦。”这是诗人的句子。所以我们为什么说它是史诗?就是历史加诗歌,它给你这样的厚重感,又很抒情,又很悲壮,关于个体和宇宙的联系,善和恶、是和非的悖论,格罗斯曼都写得非常到位。
小说中的一个主人公柳德米拉不知道儿子已经战死,她去探望的时候儿子已经埋到了坟地里了。她在坟头上待了一夜的时间,这是小说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格罗斯曼写这段的时候,无疑是把他自己的母亲带进去了,他母亲是被纳粹杀掉的。他一直对母亲的死特别愧疚,德军入侵的时候没有把她带出来,《生活与命运》这本书就是他献给母亲的。“在母亲的绝望中出现的那个世界,一时间冲破现实的桎梏、要取代现实的那个世界,又不见了。她的绝望好像变成了上帝,让儿子从坟墓里站起来,让空中布满新的星星。在过去的这几分钟里,世界上只有托里亚活着,其余的一切都有赖于他。但是,母亲的强大力量不能长久地使大量的人群、大海、道路、土地和城市服从死去的托里亚。”《生活与命运》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但格罗斯曼经常用现代派的手法,就像现代派诗歌,比如他会写到“钢铁的俄罗斯突然向西方走去”,会说“二十世纪杀死了她的母亲”。比如两位序言作者都写到一点,斯大林格勒(现在的伏尔加格勒)有一个纪念群雕,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外雕塑《祖国母亲在召唤》,群雕上刻了一行字,钱德勒说没有人知道是格罗斯曼写的。这行字源于他当时写的战场报道:钢铁的风向他们的脸上吹去,他们依然往前走,德国人感到恐惧,这样的人是活的士兵,还是死人?这样一句话被标在雕塑入口的地方。这样的语言非常的现代派,不是托尔斯泰时期的语言。
这本书的译者力冈是我的大学老师,当时教我们的文学选读课。现在想来,他到我们学校工作的时候,我已经上大二了,那个时候落实政策,属于最晚的一批。他自己告诉我们,俄罗斯文学他最喜欢的两种风格,一个是带有悲剧感,一个是带有抒情性。译者序言写得非常短,他提到,跟他翻译的《日瓦戈医生》相比,就深刻性来说,他认为这部作品厚重得多。在最后他写道,这部作品和《静静的顿河》是他个人最喜欢的作品。其实悲剧性和抒情性结合得最好的,在俄语文学史上有可能就是这两部作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翻译的话,我想中国的翻译家中间到目前为止没有人可以超过他。一个译者和作家一样,比较适应某一种风格。译得好的文学作品的译者往往有某些特定的对象。我想力冈能遇到这本书实际上是一个幸事。他有过被打成右派的经历,他当了那么长时间的反革命,他在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他跟一般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网站更新速度:3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7分
加载速度:4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种类多(237+)
- azw3(539+)
- 五星好评(298+)
- 好评(491+)
- 情节曲折(307+)
- 推荐购买(436+)
- 速度快(488+)
- 三星好评(494+)
- 无多页(366+)
- 二星好评(127+)
- 收费(198+)
下载评价
- 网友 田***珊: ( 2024-12-27 16:00:51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薛***玉: ( 2024-12-26 21:09:06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戈***玉: ( 2024-12-20 15:58:28 )
特别棒
- 网友 沈***松: ( 2024-12-28 13:39:01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瞿***香: ( 2025-01-02 18:28:28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益***琴: ( 2024-12-13 17:21:31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訾***雰: ( 2024-12-23 21:52:26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冉***兮: ( 2025-01-01 20:28:47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游***钰: ( 2024-12-31 00:51:51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訾***晴: ( 2024-12-10 10:26:30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融***华: ( 2025-01-07 04:55:59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宫***玉: ( 2024-12-31 14:19:52 )
我说完了。
- 网友 隗***杉: ( 2024-12-17 08:21:51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松花江传 范震威【正版书籍】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成长心路(初1分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若你倾听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孙子:百代兵家圣祖(书立方. 人物传奇)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犯罪学概论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广西2020公务员《申论》教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姑娘,你活得太软了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提升女人气质的100个细节 羽茜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正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Mother Teresa, CEO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银行招聘考试2021全新版一本通教材(全国通用)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5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4分
新颖与独特:6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4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9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