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宾孙漂流记中英汉对照双语互译外国世界文学名著小说书学生无障碍阅读课外书读物初中高中生12-13-15岁鲁宾逊漂流记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鲁宾孙漂流记中英汉对照双语互译外国世界文学名著小说书学生无障碍阅读课外书读物初中高中生12-13-15岁鲁宾逊漂流记精美图片

鲁宾孙漂流记中英汉对照双语互译外国世界文学名著小说书学生无障碍阅读课外书读物初中高中生12-13-15岁鲁宾逊漂流记电子书下载地址

》鲁宾孙漂流记中英汉对照双语互译外国世界文学名著小说书学生无障碍阅读课外书读物初中高中生12-13-15岁鲁宾逊漂流记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鲁宾孙漂流记中英汉对照双语互译外国世界文学名著小说书学生无障碍阅读课外书读物初中高中生12-13-15岁鲁宾逊漂流记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013435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1
  • 页数:137
  • 价格:9.8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25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5:28

内容简介:

《双语名著无障碍阅读丛书:鲁宾逊漂流记》讲述的是英国人鲁宾逊出海冒险的故事。鲁宾逊三次出海经商,结果最后一次船触礁沉没,只有他一人幸存,流落到了南美海上的一个孤岛。他自立更生,艰苦奋斗,与大自然和当地野人作斗争,一个人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后来他救了一个遭水手背叛的船长,共同夺回了船只,终于重返故土。笛福的作品细腻逼真,情节虽为虚构,却每每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英国著名作家,曾被誉为英国小说和报刊文学之父。《鲁宾逊漂流记》是他的第一部小说,出版当年就备受读者欢迎,至今一直是英美人的必读书。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双语名著无障碍阅读丛书:鲁宾逊漂流记》讲述的是英国人鲁宾逊出海冒险的故事。鲁宾逊三次出海经商,结果最后一次船触礁沉没,只有他一人幸存,流落到了南美海上的一个孤岛。他自立更生,艰苦奋斗,与大自然和当地野人作斗争,一个人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后来他救了一个遭水手背叛的船长,共同夺回了船只,终于重返故土。笛福的作品细腻逼真,情节虽为虚构,却每每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精彩短评:

  • 作者:VicenteHy 发布时间:2023-09-30 21:41:08

    翻的什么玩意

  • 作者:马员外一家 发布时间:2024-01-26 14:32:02

    《战火中的女人》这本书没有大场面的战争描写,反而是以几个人为单位,以个人的经历和视角去呈现战争带来的困难,和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战争如何改变了女人的命运。

    和平年代,我们何其幸福。即使我再感同身受,可能也无法真正的体会战争的残酷。

  • 作者:alex 发布时间:2020-11-14 23:32:05

    啊,想打四星半

  • 作者:子非鱼 发布时间:2021-02-25 09:25:23

    这本的配色很亮,文字也很有想象力。把自然比作人,有各种想法和动作,对于启发孩子想象力和思考力,有更多借鉴意义。

  • 作者:勇猛精进王糟糟 发布时间:2023-02-21 00:52:08

    内容很全面,从4种色彩性格的人出发,把不同色彩性格男女在找对象、处对象、表白、分手、复合等方方面面都讲的清清楚楚。看到这本书才知道,把自己和对方的色彩搞清楚了,找到对的人概率会增加。

  • 作者:噬元兽 发布时间:2021-12-15 20:00:17

    84页的芝娜……


深度书评:

  • 思想走得太远,身体仍在后面蹒跚

    作者:星汉 发布时间:2022-02-10 18:03:12

    一、《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影子">

    一、《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影子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是以贝多芬为原型塑造的主角克里斯朵夫,这是广为人知的。但在看了《托尔斯泰传》后,我发觉其实托尔斯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书中的形象并不比贝多芬少。最明显的是这两个地方:

    1,年轻时的克里斯朵夫发现了世界虚伪的一面,并在“真诚”的信仰下选择了与世界为敌。这种身怀“真诚”的信仰,并与虚伪为敌的思想和经历,正是托尔斯泰的人生特征之一。看看下面这两段文字,何等的相似:

    一切民族、一切艺术,都有它的虚伪。人类的食粮大半是谎言,真理只有极少的一点。人的精神非常软弱,担当不起纯粹的真理。必须由他的宗教、道德、政治、诗人、艺术家,在真理之外包上一层谎言。这些谎言是适应每个民族而各各不同的:各民族之间所以那么难于互相了解而那么容易彼此轻蔑,就因为有这些谎言作祟。真理对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谎言,而且都称之为理想;一个人从生到死都呼吸着这些谎言,谎言成为生存条件之一;唯有少数天生的奇才经过英勇的斗争之后,不怕在自己那个自由的思想领域内孤立的时候,才能摆脱。

    --《约翰·克里斯朵夫》卷四《反抗》第一部《松动的沙土》

    信仰给了他新的武器,使他能够更坚定地不断投入对现代社会谎言发动的进攻,那是从他初期的作品便已开始的。他不再仅仅写几个小说中的典型人物,而是攻击所有巨大的偶像:虚伪的宗教、国家、科学、艺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平民教育、慈善事业、和平主义等等,他都给予鞭挞和无情的痛击。

    --《托尔斯泰传》

    2,罗曼·罗兰把贝多芬的职业和“力”的意志赋予了克里斯朵夫,而托尔斯泰的职业和“自由平等”思想则被他放入了奥利维的身体,而且让他们俩成为了一生的挚友。奥利维的作家身份、爱分析的习惯,和“逆来顺受”的内强外弱性格,简直就是一个弱版的托尔斯泰。

    这里有一个点很有意思,值得一提。都说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对贝多芬和托尔斯泰都进行了弱化处理。这是因为担心过于真实的事实会让小说丧失真实性?这不仅让人想起余华的那句话:“现实生活远比小说荒诞。”同样,现实也远比小说强有力。

    说回托尔斯泰。上面通过跟《约翰·克里斯朵夫》两个主角的对比,已经表现了托尔斯泰的2个特征:信仰真诚、视虚伪为人生之敌;内强外弱的人格特征。而将这两点延伸开来,就是托尔斯泰一生的核心写照:在思想上的极力探索,达到了人类的极高程度;但是,他没有勇气摆脱家庭的羁绊。这种思想跟现实的不协调,就是他后半辈子痛苦的源头。

    二、他首先是个思想家,其次才是作家">

    二、他首先是个思想家,其次才是作家

    虽然“托尔斯泰”这个名字已经跟“大文豪”几乎等同了,但这只是他的外在。纵观他的一生,他真正追求的从来不是什么文学成就,而是自己思想的安宁。

    他一生热衷教育,4次创办学校,第1次时才19岁,而第4次时已经快50岁了,几乎贯穿他的大半辈子)。另外,他还花数年时间编写启蒙教材、撰写民间故事、编写儿童故事集,这些作品甚至比《复活》和《战争与平和》等巨著更让他欣慰和满足。

    他深受卢梭的影响(这点跟贝多芬一样),觉得贵族生活的荒谬,而劳动才是人生的意义,所以抛弃贵族生活而身体力行,像农民一样的劳动和生活,站在农奴的立场谴责政府、俄皇和贵族。

    他探寻生命的真谛,遍览各国文化,最终认为宗教的“爱”才是人生的最高准则。所以他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并投入大量的时间研究宗教学,在发现教会的虚伪之后也毫不留情的进行了攻击,从而最终被开除教籍,驱逐出教。

    这些思想都如实的反映在了他的诸多作品中(他的作品大多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这是他一大特点),而不仅仅是为了写作。所以他强烈的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圈文化,自绝于艺术界。他的巨作《战争与和平》源于他在年轻时从军经历基础上的对爱国思想的反思,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呼吁和平。而《复活》,甚至根本就是为了支援某个平民教派的无抵抗运动而写的。

    三、他在思想领域的探索得如此之远,以至跟现实脱了节

    ">

    三、他在思想领域的探索得如此之远,以至跟现实脱了节

    他的宗教信念如此清晰和强烈,被世俗的教会开除教籍不说,他还强烈的反对自由主义、反对社会主义,不但反对残暴的沙皇、贵族和教会统治,也反对平民革命者们的暴力革命。在他的思想中,无论是沙皇等的贵族所使用的教会思想,还是革命者所推崇的科学和民主思想,都是极端虚伪的。为此,他不惜去攻击“科学”、“民主”这些巨大的偶像(其实他的攻击都没有错),为世间的大多数人所不认同。

    比如对于中国,他非常推崇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认为中国人民不应该去学欧洲的老路,而应该坚持自己的文化,用温和的“无抵抗不配合运动”来感化西方列强,达成民族的自主自立--这一点,连中国儒家中保守派大师辜鸿铭都无法认同。(不过,这点倒是被后来印度的甘地发扬光大。)

    仔细去分析洞察“托尔斯泰思想”,其实很有意思。他的看似偏激的思想中,其实是对全人类的深深的爱。下面我挑了几段看起来尤为偏激的话,细细琢磨,都是很有些道理的:

    你说英国人底制服印度,是因为印度不以武力来抵抗暴行?——但这完全是相反!英国人所以制服印度人,正因为印度人曾承认而现在还承认武力是他们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之故;依了这个原则,他们服从他们各邦的君主;依了这个原则,他们向这些君主、向欧洲人、向英国人争斗……一个商务公司——三万人,而且是最无用的人——竟制服了二千万人底一个民族!把这个情形说给一个毫无成见的人听罢!他将不能懂得这些说话的意义……依数字而论,制服印度人的不是英国人而是印度人自己,这论断岂非是很明白确切的么?……

    印度人所以被暴力所制服,即因为他们就生存于暴力之中,现在还是依了暴力生活而不认识切合人类的永恒的爱的律令。

    一个专制国家的人即使遭受最残酷的暴力压迫,也完全可以是自由的。但立宪国家的人则永远是奴隶,因为他承认了对他行使暴力的合法性。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满足人的最低级的需求:物质福利。即使这种目标也无法用它鼓吹的方法达到。

    ......将来对现代文明做出昔日匈奴和汪达尔人对古代文明所做的那种事的野蛮人,并非在荒漠和森林之中产生,而是在城郊陋屋和大路上出生和长大的。

    这些思想,贸一看都蛮正确的,但其实并不符合基本的人性,也就是现实,所以也就没有实施的可能性,属于“乌托邦”一系的思想。

    他的思想跟现实出现脱节的另一个领域,是在家庭方面。他渴求脱离他的贵族身份(他的家族是俄国根深蒂固的贵族),希望将财产都分散给农民们。这也导致了他跟家人的矛盾,尤其是他挚爱的妻子。

    他一方面为妻子无法理解他而痛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自己的家庭责任,虽数次想离家出走而没有行动(在离世前些日子才离家出走,最终客死他像),并妥协于现实,提前将财产的分配权转让给了妻子和儿女。

    这些痛苦,伴随了他的后半辈子。用罗曼·罗兰的话说:

    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心灵中,统一从来是不存在的,统一只存在于他内心感情的搏斗之中,存在于他的艺术和生命的悲剧之内。

    我深信,在托尔斯泰内心,不管他如何表白,他不同的天性,即艺术家的真诚和信徒的真诚并非水乳交融。

    他没有勇气为自己的思想而抛开家庭。他只是个思想的强者,而非现实的强者。他的痛苦就是来自“探求真理、放弃家庭”和“对真理妥协、回归家庭”的纠集和斗争--他两者都想要。

    四、“中庸之道”的衡量">

    四、“中庸之道”的衡量

    如果以儒家“中庸之道”的标准去衡量,托尔斯泰在很多方面达到了“中庸之强”。下面以“中庸”的“智、仁、勇”三维来详细分析。

    先说“勇”。“知耻”为勇,也即“诚”,这是中庸之道的基础。托尔斯泰在这方面可谓是做到了极致,他的《忏悔录》和《日记》中大量的反思和对自己的谴责,几乎毫无可挑剔的。所以,对“正己无恕”“循世不见而不悔”等要求,他是真正的身体力行了。

    其次的“仁”。“力行”为仁,这方面要分开来说。如果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或者“择善而固执”,那托尔斯泰是完美的代表;甚至在“言行相顾”方面,他也做得非常好。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素位而行”方面,他的思想超脱了他在现实中的“位”,但又没有找到两者协调的方案(其实教育算一种),甚至后来让思想一意孤行,不再对现实的这个问题进行考虑,这才让他走入了“乌托邦”了境地;如果他着手实施,可能对自己的思想会有不一样的认知。

    最后的“智”。如果是“好学”之智,那毫无疑问托尔斯泰也是楷模,他一直到晚年仍在不断的学习,从各国语言到宗教认知。但中庸中那句“知者过之”,也是真真实实的点在了托尔斯泰的命穴上--他的思想,“过”了。考虑到前面的“仁”,就能知道,这是因为在“行”上的“不及”造成的--所以这倒是“知行合一”的一个上佳佐证。

    总的来说,托尔斯泰的一生,无论从东西方的哪个角度来看,虽有瑕疵,但无疑都是极为接近“圣者”的一生。被誉为“欧洲的良心”的罗曼·罗兰视其为人生导师,并如此评价他:

    在我们的时代,最有包容性的就是托尔斯泰的灵魂了。

    ……他是我们的良知。

    向伟大的先行者致敬!

    附录:

    托尔斯泰语录

    罗曼·罗兰语录

    托尔斯泰语录
    关于爱和幸福

    爱,或者以别的名辞说沟通人类心魂底渴望,是人生底唯一的,最高的法则。……这是每个人知道,在心底里感到的。(在儿童心中尤其明显。)

    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

    我发现,世界上有一种不朽的东西,有一种爱,要永远幸福就必须为他人活着。

    我相信,我们要在爱的领域里获得进步只有一种办法:祈祷。并不是基督所反对的在寺庙里做的公开祈祷(《马太福音》,第6章第5至130节),而是那种他给我们做出过榜样的祈祷,单独的祈祷。这种祈祷能坚定我们内心对生命意义的感受,以及我们只听命于上帝意志的感情……

    爱是人类惟一理性的行动,爱是最合理、最光辉的灵魂闪光。它所需要的,是没有任何东西挡住理性的阳光,只有理性的阳光能使爱成长……爱是真正的善、至高无上的至善,能解决生活中的一切矛盾,不仅能驱除对死亡的恐惧,而且能促使人为他人做出牺牲,因为除了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之外,无所谓爱;只有牺牲自己,爱才配被称为爱。因此,只有当人类明白,要获得个人幸福是不可能的时候,真正的爱才能实现。

    在富有、权力、荣誉和独占的爱当中去探求幸福,不但不会得到幸福,而且还一定会失去幸福。

    人的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关于人生、信仰

    人的宿命在于不断地完善自己。

    人生并非一种享乐而是十分沉重的苦役。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

    我认为,我的生命、我的良知、我的智慧,都是上天所赐,完全是为了开导世人。我认为,我认识真理是上天为此目的而赐予我的才能,这种才能是火,但只有燃烧起来时才是火。我认为,我生命的惟一意义就是生活在我内心的这盏明灯之中,并在人类面前将之高高举起,好使人人都能看见。

    信仰是生命的力量。人没有信仰就不能生活。宗教的概念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的思想里便产生了。信仰对生命之谜的回答就包含了人类最深刻的智慧。

    信仰并不是一门学问,信仰是一种行动。只有付诸实践它才有意义。

    理性什么也没有教我。我所知的一切都是心灵之所赐,是心灵的启示。

    即使全世界的人根据某种理论认为这样做有必要,我也觉得不好,因为决定或善或恶并非人类的言与行,而是我的心。

    正如惟有燃烧着的物质才能将火传给别的物质,惟有一个人真正的信念和真正的生活,才能感染其他人并将真理传播开来。

    没有经受任何考验的人,没有什么可教导正在接受考验的人。

    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应该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

    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别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们的弱点。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

    十四岁左右,我开始思考人生。由于宗教和我的理论不一致,我把消灭宗教看成一件好事……我觉得一切都很清楚、合乎逻辑,一切都安排得很妥当,没有宗教的地位。

    生活与理想的不统一恰恰是生命的标志,是从最渺小到最伟大、从至恶到至善这种上升运动的标志。这种不统一是善的前提。当人平静而自满自足时,恶也就来了。

    一个人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值越小。

    关于社会思想

    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

    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

    在一切时间内,人类常把力作为主持社会组织的原则。

    大自然是善与美最直接的体现,一经和大自然接触,人类心中所有的恶念都应该烟消云散。

    他们(社会主义者)和教会一样,是粗俗、道德上无知的主要根源,也是延误人类从所受的苦难中摆脱出来的主要根源,因为他们抛弃了惟一能实现人类大同的东西,即宗教意识。

    俄罗斯人对政府的态度,一贯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他们从不反对政府,尤其不参加政府,因而没有被污染。他们认为参政是应当避免的坏事。

    要警惕自由主义的野心。

    关于艺术和科学

    艺术不是技艺,而是真情的流露。艺术家只有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不脱离民众,才能有真实的感情。所以脱离生活的人创作条件最差。

    艺术渗透我们全部生活。我们名之为艺术的东西,像戏剧、音乐会、书本、展览等不过是艺术十分微小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充满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从孩子们的游戏一直到宗教仪式。艺术和言语是人类进步的两个有机体。一个沟通心灵,另一个沟通思想。

    科学和艺术活动只是在不窃取任何权力而只知有义务的时候才能取得成果。这种活动的实质是奉献,因而才得到人类的赞誉。

    他们(科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两种无法战胜的力量所驱使,即内心的需要和对人类的爱。世界上不存在心广体胖、养尊处优、志得意满的艺术家。

    真正的科学是对使命的认识,因此也是对人类真福的认识。真正的艺术是关于认识使命的表白,是认识人类真福的表白。

    不要把学问看作是用来装饰的王冠,也不要把学问看作是用来挤奶的奶牛。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假装知道。

    ">罗曼·罗兰语录

    关于托尔斯泰的思想

    在我们的时代,最有包容性的就是托尔斯泰的灵魂了。

    若不相信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和使我们深受吸引的魅力应归功于他的思想,则是大谬不然。

    他是我们的良知。

    他本能地反对所有普遍认可的推理。

    有一个因素救了他,就是绝对的真诚。在他行为最放荡的时候,他也能头脑清晰地对自己作出毫不留情的批判。

    对人类不信任,对人类理性潜在的蔑视,使他到处都发现人类自欺欺人,也就是撒谎。

    托尔斯泰最难以宽恕并坚决予以揭露的,是新出现的,而不是过去已经被揭穿的谎言。不是专制主义而是对自由的幻想。人们弄不清,在新偶像的信徒中,他最恨的是社会主义者还是“自由派”。

    我深信,在托尔斯泰内心,不管他如何表白,他不同的天性,即艺术家的真诚和信徒的真诚并非水乳交融。

    对一个直到老年还身心强健的人来说,生命是不会停止在思想的某一点上的,它必须前进。

    在他身上,愤怒是平和的,而平和则是炽热的。

    他以地地道道的现实主义眼光去观察,可是只要闭上眼睛,梦想和对人类的爱重又在他心中涌现。

    托尔斯泰对于亚洲底行动,也许在历史上将较对于欧洲的行动更为重要。他是第一个思想上的“大道”,自东至西,结合古老的大陆上的一切的分子。如今,东西两方底巡礼者,都在这“大道上”来来往往。

    关于托尔斯泰的作品

    他的作品几乎总带有自传的性质。

    他心中有无限的打算,理想如诗,周而复始,难得考虑一个孤立的题材,而伟大的小说不过是历史长链中的几个环节,是他永远难以实现的巨大规划的几个片段而已。《一个地主的早晨》是《一个俄罗斯地主》写作计划的片断。《哥萨克》是一部有关高加索的长篇小说的第一部分。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按照作者本人的想法不过是一部现代史诗的开头,而《十二月党人》则是小说中的一段。

    自然与人世的对立是《哥萨克》全书的背景,也是托尔斯泰一生中最爱采用的思想主题和信条。

    《安娜·卡列宁娜》和《战争与和平》,标志着这一成熟时期的顶峰。这是一部更完美的作品,说明作者对其艺术已经更加得心应手,经验也更丰富,内心世界对他已没有任何秘密。

    较之《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里更鲜明地将他的道德人格和哲学思想与生活的景象交织在一起。但作品依然非常丰满。

    如果说,《战争与和平》的结尾是计划中的另一部作品的艺术过渡,那么,《安娜·卡列宁娜》的结尾便是两年后表现在《忏悔录》中思想变革的自传性过渡。

    从效果的力度、热情的浓度、景象的鲜明突出、形式的丰富和成熟上看,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没有一部能比得上《克莱采奏鸣曲》。

    关于艺术

    艺术活跃其中的思想是有限的。艺术的力量不在思想本身,而在于如何去表现这些思想,如何去表现他个人的特点、艺术家的印记和他独特的生活气息。

    只要活着就行了。生活就是善,就是幸福,生活是全能的,无所不在的:生活就是上帝。

    当瓦格纳或托尔斯泰谈论贝多芬或莎士比亚时,他们谈的并非贝多芬或莎士比亚,而是他们自己:他们在阐述自己的理想。

  • 无巧不成书

    作者:清秋雨薇MOMO 发布时间:2014-06-11 11:37:06

    我如果喜欢吃什么东西就会在一段时间内猛吃,直到吃腻了再也不想吃为止。看书也是这个德行,喜欢一个作家的作品,也会在一段时间内搜集能搜到的他的所有作品,看到饱和为止。我想,我看东野圭吾是不是也接近饱和状态了。

    连着看上好几本,东野的套路基本也能揣摩出个一二来。他特别喜欢那种历史久远的案情推理,换句话说,就是喜欢使用时光倒流的推理手法。几乎他的作品会涉及年少时的一些线索,作为故事情节的埋笔。好像一个交叉蒙太奇,一段老故事叙述完后便戛然而止。数年后一个全新的故事情节让你几乎忘记了开头时,突然间一个突发事件让所有人不得不话说从头,于是,一条一条的线被牵起来,抽丝剥茧的过程让你赶紧重翻回已渐模糊的故事开端,不停地恍然大悟,最终跟着主角拨得云开见日出,总算一切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换作以前,我读东野的每一本书效率都非常高,心痒痒地就想赶紧找出故事的症结,早一些触到故事的真相。《宿命》看时已接近我的阅读疲劳,我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的漫不经心。故事很像旧瓶装新酒,偏是酒味也不醇,喝得兴致不高。应该说它的离奇程度和新颖程度甚至阴暗程度都不够极致,温吞吞地发展故事情节,让人对结局也没了刨根问底的执着。

    案件很快破了,一反以前都是由主角破案的套路,主角并没在破案上作出贡献,相反,这个凶杀案不过是为故事开篇的一个悬念打酱油的。所以案件虽破,故事高潮并未到来,一直到故事结尾才出现了与案件无关的转机。

    儿子没时间看,但受我影响也会关注我在读的这些书。他问我这本书讲了个什么故事。我三言两语简要地告诉他故事梗概,讲完发现这真是一个没营养只用于混时间的小说。不过,我对儿子说,这本书的结局的确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东野花了很多功夫来做埋笔,但看到最后只感觉非常牵强,一切都太巧合了,那些伏笔根本花哨的不经推敲。

    金庸写了十五部就封笔了,也许再写就是对自己的抄袭和重复。就好像一个卖艺人总在卖弄葫芦,大家都被葫芦勾起了兴趣,对葫芦里装的药蠢蠢欲动,议论纷纷之际,卖药人其实已是黔驴技穷。他越夸张卖弄,越是忍不住焦虑自己到底该卖个什么要才能镇住这群引颈张望的人。也许告诉你,葫芦里就是人见不到的隐形药,把你骗得蛋痛。

    世间充满巧合,但如果巧合成了一种写作技巧上的装饰,那么有些书不看也罢。作为东野文学作品的垫脚石,这地确是无巧不成书的书。不过据说这本书是东野写作生涯的分水岭,自此以后他才开始创作出大放异彩的其他作品,那么我因为看过他亮丽的辉煌再来指责他曾经的青涩是不对的。我也暗自期待我至少可以写一本对得起自己的青涩之作。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收费(545+)
  • 无多页(69+)
  • azw3(417+)
  • 一星好评(251+)
  • 格式多(416+)
  • 全格式(639+)
  • 速度快(517+)

下载评价

  • 网友 融***华: ( 2024-12-15 20:51:59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游***钰: ( 2024-12-31 13:01:17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薛***玉: ( 2024-12-15 04:00:03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菱***兰: ( 2024-12-31 11:16:00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冷***洁: ( 2025-01-09 00:05:56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寿***芳: ( 2024-12-23 09:22:55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訾***雰: ( 2024-12-20 09:45:04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屠***好: ( 2025-01-03 05:52:29 )

    还行吧。

  • 网友 敖***菡: ( 2024-12-28 05:09:03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国***舒: ( 2024-12-15 08:03:44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