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3:00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精美图片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267295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5
  • 页数:352
  • 价格:59.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3:00

内容简介:

◎ 编辑推荐

★李银河代表作,国内首部关于女性感情与性的社会学著作,开启中国女性研究先河

本书采用深入访谈个案史的方法,访谈不同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的中国女性,涉及月经初潮、情窦初开、性压抑、性学习、初恋、初吻、婚前性行为等感情与性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事实。以真实的笔触、引人入胜的精彩案例,生动记录中国女性的亲身经历,还原一代女性摆脱桎梏走向自立的过程。

★畅销二十余年经久不衰,真实反映本土国情的女性主义入门读本,照见“她们”性别意识与自我意识的觉醒

书中的访谈案例,并非完全陌生的他者经历。访谈中的“她们”,是你的母亲、姐姐,是你,是我,也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女性。尽管这些女性的性情相当不同,她们的性爱经历与观念也有很大差异,但她们都非常看重她们的“自我”,为之快乐,为之忧伤,并为之觉醒。

★从触目惊心的口述实录了解一代女性群体的爱与性经历,重新审视当下女权热点话题

追根溯源,了解女性群体在婚姻家庭生活中遭受的不平等,及其所经历的社会压抑。回到当下,打破以男性叙事为主的公众话语,重建两性平等,对互联网热议女权话题有所启示。

★从字里行间感受李银河理性客观、条理清晰的研究方法,敢于走在时代前列的学术精神

“作为学者,她不是气势恢宏、辞藻华丽的那一种,也不是学富五车、旁征博引的那一种。她追求的是事事清楚、事事明白,哪怕这种明白会被人看成浅薄也罢。”——王小波

◎ 内容简介

女人谈性从来不该是一件羞耻的事。

从月经初潮、情窦初开,到恋爱、同居、婚姻,遍历性压抑、性无知的一代人,从何时开始踏上性学习旅程,又将如何面对生育、停经与更年期的挑战?社会学家李银河深入访谈47位中国女性,她们年龄跨度从29岁到55岁,来自各行各业,拥有不同的学历背景;内容涉及女性感情与性的方方面面,以生动的个体案例,书写一部女性的生活史。

中国第一部关于女性感情与性的社会学专著,家喻户晓的女性主义入门读本。打破以男性叙事为主的公众话语,倾听女性的声音——每一位女性,都有她自己的话要说。


书籍目录:

引言

月经初潮

情窦初开

性压抑

性无知

性学习

初恋

异性感情

初吻

婚前性行为

初次性交

性交频率

性交方式

性快感

性美感

性交反感

性欲

手淫

避孕与人工流产

生育

家庭暴力

虐恋与强奸想象

婚外恋

离婚

同居

同性恋

停经与更年期

色情材料

性侵犯

感情与性的关系

感情与婚姻的关系

性与婚姻的关系

性观念

女性性权利

女性地位问题

结论:一点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李银河,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家庭婚姻、性别与性。业余写作小说、随笔和诗。曾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人”之一。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中国人犯一种“理论过多症”,各种所谓“理论”充斥于我们的生活,连二十岁的大学生都言必称“主义”。记得我在匹兹堡大学的导师、著名历史社会学家许倬云先生有一次感慨对我说:你们这些大陆来的学生说起话来怎么总爱用一些大名词。的确,就像一个人因为吃某种东西太多吃伤了一样,我对理论就有这种感觉。由此你可以知道,当我看到弗雷泽所说的”我确信,一切理论都是暂时的,唯有事实的汇总才具有永久的价值“(转引自孙珉,9)


性压抑或反性的环境甚至造成了一些女孩的"男性化",这是它最极端的结果。有一位女性对自己生活中的这个"男性化"过程做了如下的描述:"我不喜欢自己的男性化。记得来月经前我是个典型的女孩,看人总用害羞的眼神。我羡慕那些男性化的女孩,觉得她们不受人欺负。正在我这么想的时候,正好有个转学的机会。我就处心积虑观察别的女孩,利用这个机会让自己变了个人。我妈那时在国外,回国后见到我的样子说了这么句话:文文静静的女孩怎么就成个野小子了。她还带我去看过一个学心理的,他说,女人的一生有两大关口,一个是来例假,一个是更年期。"这位女性后来结了婚又离了婚,据她说:"我前夫说没有男人会喜欢我,因为我的性格像男的。只有女人才会喜欢我。"

在禁欲主义的气氛中,肉体的接触被看得非常严重:"有一次我们去看电影,他第一次握了我的手,那时我们俩的关系已经有两年了。"

  有时无知会使人变得残酷;而孩子们之间的残酷有时会比成人之间的残酷更强烈百倍,它能令涉世不深的当事人有一种陷入绝境的感觉。一位女性讲到她接受青春期教育的一段痛苦历程:"中学时我们学校实行男女分班。我发现有一个男孩老注意我,我心里朦朦胧胧地能感觉到,所以就多看了他两眼。他虽然个矮,可挺能打动我的,我那时心里就蠢蠢欲动。后来'文革'开始了,我们去支农,回来我就接到一封信。我在学校里还从来没接到过信,很好奇,就当众拆开了信,见上面写着:支农的时候我看见你心里特别放不下,我心里老忘不掉你的大眼睛,总注视着你......总之,都是这一类的话。落款是个假名字。我当时也不懂这有什么严重的,就跟一个女同学说了,大家就都传着看了。结果一个'革军'(注:革命军人)子弟就说我是流氓。从那以后,所有人都不理我,孤立我,在我课桌上吐唾沫,用粉笔写上'大流氓',还拔我自行车的气门芯。我把信交给了学校的军训排长,让他为我作主。同学们都说我招惹男孩。我当时觉得委屈极了,因为那时候...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因为比别人早懂得宦官而引起的羞愧和尴尬。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是一群学历史的大学生!这件事的说明意义是:如果有一个社会或时期,人们会以某种知识为耻(无论是关于什么事物的知识),那么对这个社会或时期人们的理性就不能抱有太大的希望。对这样一个社会最精辟的概括只能是乔治。奥威尔在他那本闻名遐迩的预言体小说《1984年》中所说的: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苏格拉底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爱?并以狄欧提玛这位爱的导师的话作答:"它既非不朽之物,也非必朽之物,而是界于这两者之间......它是一个伟大的精灵,而正像所有的精灵一样,它是神明与凡夫之间的一个中介。"(转引自罗洛梅,第104页)由于研究过同性恋,我开始对这样一个问题不能释怀:一对一的异性感情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它是自然的吗?一男一女爱得死去活来,究竟凭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动力机制?有没有人为的成份?有没有故意的成份?有没有不自然的成份?

  为什么不是一男两女、两女一男、多男多女、甚至是同性相爱?

  要想回答这类问题,决不是仅靠社会学研究能办到的,它需要心理学甚至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探讨。这也是同性恋者对学界研究同性恋成因耿耿于怀的原因所在--为什么只有同性恋的成因值得研究,异性恋的成因就不值得研究呢?我想,异性恋的成因绝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绝非"天生如此"一句话所能囊括的。我可以想到的表现在我们社会中的异性感情至少有这样一些成因:生理上的相互吸引;心理上的相互吸引;生育后代的愿望;社会行为规范的影响;影视文学作品中所充斥的浪漫爱情故事的影响,等等。

  从调查的结果看,在感情方面,人们不仅有异性恋倾向与同性恋倾向之分,还有爱的能力的强弱之分,对爱的追求的执着与随遇而安之分。得到了爱的固然感到幸福(其中会不会有自欺欺人的成份?);得不到爱的女人有的还在苦苦寻觅,有的已经不再奢望。也许很多人可以满足于结伴过日子,也许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最终表明,"爱"这种感觉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但的确有人经历过被称作"爱"的这样一种心理过程,有爱和没爱的界限在她们心中像黑和白一样分明。无论如何,"爱"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在我看来,它不论发生在什么样的人之间(无论是同性异性、年老年轻、婚内婚外、两人还是多人),都是美好的,都是一种不可多得因而值得珍视也是值得尊重的人类体验。虽然当事人有时...


访问对象当中,有几位文化水平最高、修养最好的女性,不约而同地提出自己对性美感的追求。一位从世俗观念看在性关系上过于随心所欲的女性这样讲:"我的朋友中有一个老太太,她很孤独,但生活得很洒脱。她的语言很美。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中有艺术有美,就不应压抑自己。我想过,人应该活得短一点,但是亮一点。只要能活得有光彩,我宁愿拿生命中的其它年来换。每当我想到自己的老年,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这些年的生活是不是五颜六色的。如果它一直是五颜六色的就行了。所以我并不担心未来。有好几次,我都想把自己这根浪漫的'筋'掐掉,可我太向往美了,所以不见容于社会。我希望过一种又干净又充实的生活,我希望自己作一个没有太多毛病的人。"

  另一位是这样说的:"性生活的满足是一种艺术的感觉,和音乐、绘画、艺术、诗是相通的。如果两个人在这方面都有修养,就会增加性的享受感。再把周围环境的色彩灯光考虑进去,心情和环境相呼应,这是最好的。有人会想,我也不想当艺术家,为什么要受美感教育,其实人在做这件事时,是创造人的结晶,聪明敏感、审美感觉都很重要。"

  一位双性恋者讲到自己对美的感觉:"有一次我坐在草坪上,看到有一个女人提着篮子走过,我突然觉得她美极了,就想去拥抱她,我觉得她身上散发出一种家的感觉,一种温暖的感觉。有的时候我会为人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而感动。比如有一次我在地铁车站等车,看到一个小伙子抬手看看表,忽然一甩头,我有一种很着迷的感觉,是美的感觉。"

  "有一次他说的话把我吓坏了,他对我说:你知道我真正崇拜你的是什么?是你的身体,它综合了东西方女人的骨骼和皮肤,让人想起雏猪和雏鸽。那次我感觉特别好。有点害怕的感觉,又像在发烧。那是一种像沙漠上的波浪起伏的感觉,一种很飘逸的感觉。就像那些诗歌都有的性暗示,我感到他是坚硬的钢铁,我像海一样,能够十足地承受他,包容他。如果把我和他在这种时候的感觉说出来,似乎都能够出口成诗。"...


"生完孩子以后有一段时间感受很深刻。有人说有些女人生孩子之后会得神经官能症。就像彼伏瓦所说的那样,不是每个女人都有母性的,是社会强加给她母亲这一角色。生孩子以前,丈夫对我还可以,他对我最不好的是刚生完孩子之后。那时候特别希望丈夫说几句安慰的话。可是他来了之后就问了一句:男孩还是女孩?我说:男孩。他听完一句话没说就走了。我当时特别想哭。我本不想生孩子,为了给他家传宗接代只好生了。我的邻床对她的丈夫大发脾气,他也不敢回嘴,我看着很羡慕。女人生孩子的感受就像死过一回一样,在这种起死回生的时候,孤独感显得最难忍受。他只是在最后才带着他妈来看孙子。我当时看到这个孩子以后就想:这个小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当时就暗暗下了决心:我非跟这个男人离婚不可。"

  "我怀孕生孩子身体那么弱,需要人照顾,可他那时正好不在身边。坐月子的时候只有我和孩子两个。孩子是爱的结晶。

  是检验一个人感情的试金石。记得生完孩子天特别冷,我身上心里都冷透了。他说,谁家女人不生孩子。他妈就是一年一个连生了八个,生完就死了。他觉得女的就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在一个竞争的社会中,生育是为女性同男性的竞争造成最明显不利的事情。首先,在实际层面上,在劳动市场中,女性的生育使她们有一段时间不得不中断工作,随后有几年时间又不能不花精力照顾孩子,因而使雇主觉得不如雇男性劳动力划算;在观念层面上,一些人因女性的生育、哺乳功能而推论,女人最适当的角色是抚育、理家和做服务性工作,因此认为她们天生应当留在家里,缺少在公众领域从事各种事业的能力和兴趣。正因为如此,有些女权主义理论把生育当作男女不平等的基矗在我国,由于计划生育和一胎化的普及,生育已经变成在很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事情,它对女性的影响已经不像传统社会中那样强大。但是在男女不平等的观念中,生育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近期有关"女人回家"的观点就带有这种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女性要争...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 编辑推荐

★李银河代表作,国内首部关于女性感情与性的社会学著作,开启中国女性研究先河

本书采用深入访谈个案史的方法,访谈不同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的中国女性,涉及月经初潮、情窦初开、性压抑、性学习、初恋、初吻、婚前性行为等感情与性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事实。以真实的笔触、引人入胜的精彩案例,生动记录中国女性的亲身经历,还原一代女性摆脱桎梏走向自立的过程。

★畅销二十余年经久不衰,真实反映本土国情的女性主义入门读本,照见“她们”性别意识与自我意识的觉醒

书中的访谈案例,并非完全陌生的他者经历。访谈中的“她们”,是你的母亲、姐姐,是你,是我,也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女性。尽管这些女性的性情相当不同,她们的性爱经历与观念也有很大差异,但她们都非常看重她们的“自我”,为之快乐,为之忧伤,并为之觉醒。

★从触目惊心的口述实录了解一代女性群体的爱与性经历,重新审视当下女权热点话题

追根溯源,了解女性群体在婚姻家庭生活中遭受的不平等,及其所经历的社会压抑。回到当下,打破以男性叙事为主的公众话语,重建两性平等,对互联网热议女权话题有所启示。

★从字里行间感受李银河理性客观、条理清晰的研究方法,敢于走在时代前列的学术精神

“作为学者,她不是气势恢宏、辞藻华丽的那一种,也不是学富五车、旁征博引的那一种。她追求的是事事清楚、事事明白,哪怕这种明白会被人看成浅薄也罢。”——王小波

◎ 内容简介

女人谈性从来不该是一件羞耻的事。

从月经初潮、情窦初开,到恋爱、同居、婚姻,遍历性压抑、性无知的一代人,从何时开始踏上性学习旅程,又将如何面对生育、停经与更年期的挑战?社会学家李银河深入访谈47位中国女性,她们年龄跨度从29岁到55岁,来自各行各业,拥有不同的学历背景;内容涉及女性感情与性的方方面面,以生动的个体案例,书写一部女性的生活史。

中国第一部关于女性感情与性的社会学专著,家喻户晓的女性主义入门读本。打破以男性叙事为主的公众话语,倾听女性的声音——每一位女性,都有她自己的话要说。


精彩短评:

  • 作者:晓舟 发布时间:2021-06-21 10:30:28

    全书没有一个字提及这是1998年的书重版的,还以为当下李老师又出了一本?还是要赞美当年的李老师的,现在读也可以看出二三十年以来中国女性关于性问题看法的改变。

  • 作者:琥珀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1-06-15 16:03:26

    47位中国女性“感情与性”生活经历的深入访谈案例,一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女性主义读本。正如李银河在自序中所引用的:“我确认,一切理论都是暂时的,唯有事实的总汇才具有永久的价值。”(弗雷泽)

  • 作者:米某人 发布时间:2021-06-30 14:40:05

    这本写的一般,有点案例合集的意思

  • 作者:ibuddler 发布时间:2017-04-18 09:17:32

    行云流水 写的比较流畅 但是就是少了点神 人物刻画的也不是很深刻 只能当做一个故事去看 悬念什么的基本搭不着边 建议作者可以放弃副线 放弃悬念 直接描写主线故事 重新塑造人物 描写一段清末到民国的乡绅故事

  • 作者:YWF 发布时间:2021-07-14 20:42:59

    应该是中国高知女性的感情与性

  • 作者:草木子 发布时间:2021-07-04 20:57:03

    基于实际调查的记录是很可贵的。使我更新了一些关于中国女性和婚姻的一些刻板影响,另外在书最后,一点理论分析当中,李银河就弗洛伊德、马尔库塞、福柯的相关理论做了总结,并在最后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说通过她的研究,中国女性非常关注“自我”。


深度书评:

  • 一本重在创意的好书,内附第366个艺术创意

    作者:干货分享 发布时间:2018-06-05 00:45:02

    一本相当大开本的书,封皮是硬纸板,拿在手上让我想起小时候用的大相册,这是书脊是铁丝圈的活页,从这本书的外形设计方面就是带了不少创意。

    人脸,是一个画画初学者碰到的一大难题,这似乎就是会画画的人和不会画画的人的技术壁垒,长这么大了,哪怕美术课教过几次,都没办法把脸画好的我,看了这本书的分享,感觉画脸没有那么难了,就说说这两眼间的距离就是一个眼睛的距离。正视前方的话,瞳孔的上半部分是被眼皮遮住的,眉毛就是从眉心往后从粗到细画交叉线,画鼻子的话,就在下面画三个小圆圈,鼻翼就是一个括号,鼻孔就是一只小小的两头蛇,嘴唇就是上面一个低矮的火山,中间一个双峰的小波浪,下面是一个起伏不大的W。耳朵就是左右各一个括号,左右各一个三耳刀。嘴唇上橡皮檫可以涂出强光的效果。

    此处跳过电脑上作画的技能,因为实在懒得学电脑作画,不过看书中介绍,电脑作画也没那么困难的样子。

    四种笔的叫法让我眼前一亮,钢笔原来也叫自来水笔,原来我之前买来过一直没用的笔叫做毡头笔,原来我之前买了两袋水彩笔人家附赠的那根笔就是工艺钢笔呀,确实画出来的线条很均匀。

    之前听说剪影,只是觉得这个词很有诗意,写诗写歌词的时候用上去应该不错,看了这书才明白,剪影是怎么来的,原来就是根据人影在纸张上的轮廓去剪出来的,不得不说,书中的剪影很漂亮,可以说是测脸杀,你可以幻想出你觉得最美的帅哥美女。

    这个黑人画的真是好,眼神如此深刻,因为瞳孔里面有光,脸上,唇上也有光,这些光是如何制造的呢?就是加上了白色的粉蜡笔制造的效果,不去仔细思考他是怎么画出来的话,你还真就不会知道,这亮光的地方也下了一番功夫。这样的光影对比确实也增加了不少立体感。

    卡通形象原来也没那么难画,就是在原型上面做一些特征上的夸张改动,比如,女孩子可以把脸颊画得更宽一些,下吧更尖一些。而男孩子可以把脸画的更长一些,牙齿露得更多一些。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是个雕塑状的脸,如何把平面的纸张,折叠出立体的流线,确实是需要好好学习的,也似乎能从中学到另一种创业的端倪,比如,今后可以用这种形式给客户制作一些立体字的祝福语或者图画,任重道远,路还很长。

    在此再晒一些我的第366个创意!之前做这个创意生意好的时候每月能赚个几千的,不知怎么的,生意渐渐的淡下来,现在基本是没有客户了!我想,除了销售能力比较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更加颠覆性的创新出现,比如,我只能折出卡通图,要是能折出照片中的内容,那就能靠艺术创意赚大钱了,在此感谢这本书给我带来不少创意的思路和灵感。

  • 余华谈《文城》:它是我最接近完成、又最难完成的作品

    作者:此刻有冰 发布时间:2021-04-30 15:37:54

    4.23“余华和他的《文城》”活动现场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文城》上市两个月,余华首次亮相,与翘首期盼的读者见面,畅谈《文城》及其背后的故事。

    《文城》是余华的第六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人和他一生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和一个汹涌的年代。主人公林祥福从北方一路南下,寻找一个叫“文城”的地方,从而引出一段动荡年代中,普通人在命运的浪涛里艰难选择和生存的故事。在活动中,余华一一回应了读者们的好奇和困惑。以下是精华回顾:

    Q1:《文城》的写作契机是什么?

    我们这代作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抱负,总是想写一百年的故事,哪怕不是在一部作品中写完,也要分成几部作品写完。开始写《文城》在大概是1998年或者1999年的时候,二十世纪快要过去了。

    《活着》是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我想写《活着》以前的故事

    ,所以想这样开始写了。结果写了二十多万字以后,我感觉到往下写越来越困难,就马上停下来。《兄弟》出版以后我又重新写,《第七天》出版以后又重新写。一直到去年疫情,才最后写完。

    4.23活动现场人头攒动

    Q2:《文城》的书名是怎么来的?如何理解?

    以前书名并不叫“文城”,而是叫“南方往事”。我对这个书名不满意,但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书名。后来我老婆建议改名叫“文城”,我听了觉得特别好。为什么选择“文城”?杨庆祥在文章里说,“南方往事”给人感觉相对比较虚,而“文城”给人感觉是比较实的;但是读完这个小说会发现,“文城”更是一个开放的、虚的书名。所以我选择“文城”这个书名,没有别的原因,

    就是因为这座城是不存在的,但所有故事都跟它有关系。

    有些作品也是这样,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读了两遍,“百年”我读到了,别的也读到,就是没有读到“孤独”,里面所有人都热热闹闹的,哪有孤独?马尔克斯还有一个著名的演讲叫“拉丁美洲的孤独”。所以孤独是什么?马尔克斯把孤独的本来意义和概念扩充了,成了开放的,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Q3:如何理解《文城》中人物和时代的关系?

    这部作品之所以会写那么长时间是有原因的。我之前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去把握人物最终的结局。其中一个想法是,林祥福到了南方以后,一到溪镇就找到了小美,最后小美跟他回去或者不跟他回去是另外一回事,但这样的话就没有意义了。我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想写那个时代,这样写的话,时代就没有了。所以我后来干脆让林祥福融入溪镇,进入溪镇生活,进入那个时代里生活。即使林祥福不来到南方,他在北方也不会过上安稳的日子,因为时代已经乱了,不止在溪镇乱,在北方也一样乱。所以田家四个兄弟拉着大哥和林祥福回家的路上,还在说钱庄的老爷也被土匪绑票,也就是说那时候全中国都是这样的。

    余华(左二)、杨庆祥(右二)、陈春成(右一)对谈中

    Q4:为什么会采用正篇+补篇的结构?

    一切都是为了小美,为了让小美的人物形象更加完整。如果不是因为她,我可能不写“补”了。写完《兄弟》以后我又回来写了“文城补”。

    Q5:纪小美是一个丰满而复杂的女性形象,为什么会想到要塑造一个这样的人物?

    写小说的都知道,人物都是写着写着写出来的,写着写着他就长大了、变化了。在《文城》里面把小美写成坏人很容易,但是要想把她写成一个好人,可能难度大一点。写作的时候我要给自己制造一点困难。为此我写了“文城补”。我要告诉读者,

    小美的所有选择不是她要去做的,是命运驱使她去做的,同时她也被命运撕裂了。

    Q6:阿强和小美被冻死在雪地里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为什么要给两人安排这样的结局?

    我写的时候考虑过几种情况,一种是林祥福到南方以后找不到小美。这个很正常,中国那么大,找不到一个人很正常,文城也确实不存在。但这不是我的写作习惯,我觉得还是有责任交代一下小美,于是写了“文城补”。写“补”的时候又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让林祥福和小美见面,可是我想来想去都觉得让他们见面不好,因为见面以后,后面的时代、土匪全没有了,所以只能放弃,所以两人只能不见面。《文城》开头就是林祥福在雪冻的时候进入溪镇的情景,写那么多雪冻,肯定得有什么东西放在里面。所以最终决定让他们两个人在那个地方死去。

    余华和B站百大up主智能路障对谈中

    Q7:《文城》中的细节之一:林祥福第一次来到溪镇时,是曾万福划着船把他带到溪镇的;后来划船带林祥福去救顾会长,以及最后把林祥福尸体运回去的也是曾万福,这样写是无心之举还是有意为之?

    这也是在写作的过程中突然出现的灵感,我感到就应该是他把林祥福从沈店接到溪镇,又从齐家村送回去。有些读者觉得林祥福死得很突然。我之所以要在他死亡前后描写得那么详细,比如写曾万福让土匪帮忙把尸体背到自己背上等等,就是为了给读者一个缓冲。如果曾万福草草地把他带回来,而没有一个过程的话,就不够精彩。

    所以我这样细致地写,让读者慢慢接受林祥福的突然死去。

    在写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要让曾万福去接他,所以后来我又回去加了一笔,让林祥福问曾万福,是不是你把我接过来的。

    Q8:《文城》中的细节之二:书中有一大段关于木工活的详细描写,很有质感,是否有提前做过这方面的功课?

    在我们小的时候,木匠太重要了,家具都是请木匠到家里来做的,我对木匠是很熟悉的。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木匠刨东西的时候我也去试了一下,有一个钉子没有拔出来,一不小心,刀刃折了,木匠抱怨了半天,因为磨平刀刃需要花很大力气。

    还有中医,我也知道一点。但是真正开始写的时候还是要寻找资料,因为它的准确性很重要。为了寻找资料,我读了好多书。那些书现在网上一搜就有了,但是当年我只能去北京琉璃厂的中国书店找,那儿的资料书最多。我把需要的部分摘抄下来。

    包括溪镇的雪冻。我看有些读者说南方没有那么大的雪,马上有人回答说你忘了某某年那场大雪了吗?如果你去看中国灾荒史,那里面全是灾荒。我印象中最严重的是在清朝乾隆五十多年的时候,在无锡的太湖区域,大雪四十余日。我这本书里面只写十八天,四十多天我写不动,假如写到四十多天,我肯定是大诗人了。

    写这些必须要去看一些资料,资料会给你一个基础,你不一定用它,但是你心里有底。

    余华回答现场观众提问

    Q9:为什么选择张晓刚的画作为封面?

    因为那段时间刚好和张晓刚搞得很热乎。他的工作室离我家很近,所以那段时间我经常去他那儿晃悠。我喜欢他的这张画被横截以后人物的神态,以及他眼含的泪珠,感觉非常独特。

    可以说看到这个作品有种一见钟情的感觉,觉得它就是我的封面。

    我跟张晓刚是有缘分的,我有大概九本外文版书的封面是张晓刚的作品,而且我在国外出版的最早的作品就是1994年在法国出的《活着》,以及一本中篇小说集,封面就是张晓刚的一幅画。包括后来的《在细雨中呼喊》等等。但这些都是出版社自己跟他联系的,不是我找的。我觉得我跟他是有缘分的,可能我们两个人的作品有一种内在的呼应关系,当我们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很舒服。

    活动间隙,现场观众在阅读《文城》

    Q10:是否有写续篇的打算?

    当我把《文城》的稿子交给新经典的时候,我已经决定不写续集了,因为我花了21年才写完,如果再写21年,我已经82岁了,实在拖的太长了。但是出版以后,我看到很多读者想知道后续。其实像顾益民、陈永良、林百家、李元成、陈耀武、陈耀文,以及顾家四个男孩、两个女孩,如果和尚不死的话还有和尚,他们后来的故事都在我的脑子里。但是我还有好几部没写完的小说,我现在正在写另外一部,已经写了一半多了。《文城》是我最接近完成、又最难完成的作品,终于把它完成了,这让我信心倍增,我觉得另外一部也能完成。我后来发现,像《兄弟》《第七天》一样开个头放在那里,后来突然有感觉,我就能一下子写完。

    开了头的小说往往容易完成,写了很多的往往很难完成。

    所以我现在也不知道,我希望能写续集,但条件是我体力允许。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服务好(393+)
  • 收费(651+)
  • 无广告(423+)
  • 藏书馆(528+)
  • 无颠倒(664+)
  • 速度快(128+)
  • txt(511+)
  • mobi(620+)
  • 中评(158+)
  • 推荐购买(594+)

下载评价

  • 网友 堵***洁: ( 2025-01-08 05:31:36 )

    好用,支持

  • 网友 融***华: ( 2025-01-07 02:54:21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居***南: ( 2025-01-04 17:45:22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印***文: ( 2025-01-06 03:30:47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芮***枫: ( 2025-01-08 17:27:28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訾***雰: ( 2024-12-20 07:44:39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曾***玉: ( 2024-12-27 12:00:58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汪***豪: ( 2025-01-08 05:41:50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权***颜: ( 2025-01-01 12:18:33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益***琴: ( 2024-12-23 20:09:22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焦***山: ( 2024-12-20 19:45:28 )

    不错。。。。。

  • 网友 堵***格: ( 2024-12-20 08:18:35 )

    OK,还可以

  • 网友 屠***好: ( 2025-01-06 02:29:41 )

    还行吧。

  • 网友 步***青: ( 2025-01-09 21:06:20 )

    。。。。。好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