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社会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性与社会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霭理士先生(Havelock Ellis, 1859 - 1939)是闻名世界的英国心理学家,堪称性心理学的权威和宗师。他前后用了三十年的光阴,孜孜矻矻编纂出版了闻名世界的七辑《性心理学研究录》,本书即为其第六辑,原名称为《性与社会之关系》,各章节着力研究性与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其中《性的教育》和《性的道德》两章,潘光旦先生已经在1934年翻译出版,此前本馆曾将其作为附录收入潘光旦先生翻译的《性心理学》一书中,其余十章一直未曾传译,现由胡寿文先生将他们全部补译出来,使我们得以将这辑《研究录》的中文译本完整地奉献给广大读者。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哈夫洛克·霭理士(Havelock Ellis,1859-1939)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性心理学家、思想家、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者,他终身从事人类性科学和性心理学研究,致力于探究性和人类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是性心理学研究的先驱,贡献有目共睹,他在哲学、宗教、社会学、美学和文学批评上的著述同样令世人刮目相看,为冲破和摆脱宗教、道德和习俗对人类思想的禁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潘光旦(1899—1967),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著作有《优生学》、《人文生物学论丛》、《中国之家庭问题》等,译著有《性心理学》等。 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陈寅恪、梅贻琦。胡寿文,北京大学教授。与潘光旦先生合译有《人类的由来》。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霭理士先生(Havelock Ellis, 1859 - 1939)是闻名世界的英国心理学家,堪称性心理学的权威和宗师。他前后用了三十年的光阴,孜孜矻矻编纂出版了闻名世界的七辑《性心理学研究录》,本书即为其第六辑,原名称为《性与社会之关系》,各章节着力研究性与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其中《性的教育》和《性的道德》两章,潘光旦先生已经在1934年翻译出版,此前本馆曾将其作为附录收入潘光旦先生翻译的《性心理学》一书中,其余十章一直未曾传译,现由胡寿文先生将他们全部补译出来,使我们得以将这辑《研究录》的中文译本完整地奉献给广大读者。
精彩短评:
作者:秦川 发布时间:2018-06-06 16:10:23
现代社会林林总总甚嚣尘上的性观点大部分都在这本书上有总结。
作者:芳煙 发布时间:2020-07-18 00:05:24
长见识的作品,精读浏览皆宜。
“世界上除了恋爱没有一件东西是真实的,一个人会慢慢厌倦于思考,甚至懒于行动;但人永远不会厌倦恋爱,甚至一句厌倦的话都不说。” 我这棵玉门关外的骆驼刺啥时才能有共鸣?
作者:黄磊 发布时间:2017-09-03 14:23:57
好极了。自己正在写一篇人类性观念史的长文,此书为我提供了巨大的素材宝库,由衷感谢。读此作不免惊讶,英人上世纪的性社会学已经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其中文字再去教育今天的中国豪无不妥。时至今日,我们绝有必要为性科学正名。讽刺的是,人类是如此严肃地对待死,却又如此戏谑地对待生。
作者:豆瓣在逃江湖骗子 发布时间:2019-02-02 15:43:12
太保守了
作者:攸宁陶陶 发布时间:2009-11-05 09:54:27
孩子们的眼睛看到他们相信的;成人的眼睛相信他们看到的。我要留着一双孩子的眼睛,永远看的到生活中的美好!
作者:卷卷 发布时间:2019-03-03 00:32:57
严谨、热情的877页,把我半个月的时光都吞噬进去。印象最深的几个点:1、社会要认识、尊重到母道的价值;女性在某些方面没必要和男人相比。2、早日接触人体,有益身心健康。3、贞操是需要男女双方维护的美德,是生长出的责任而不是束缚,是聪明地做爱而不是不做爱。4、尊重娼妓,尊重性病,加强责任(性)教育和社会关怀。5、社会应把目光从阴道转向婴儿。6、少生优生仍是世界的未来生殖方向。
深度书评:
拿什么面对你,我们终将来临的最后告别
作者:松蝴蝶 发布时间:2019-01-13 23:06:17
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著名的《巴甫洛夫正在死亡》。它介绍了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临终前,用“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的理由谢绝外界打扰,和助手专心记录自己身心变化,为生命科学留下更多一手材料的伟大故事。
很多人都听过巴甫洛夫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但很少人知道,他同时也是一名医师。站在救治病患的角度,巴甫洛夫明白以自己的学识,经历这场终极离别的体验有多宝贵,因此他不惜挡住所有的关心,也要尽可能为挚爱的事业贡献更多。无惧生死,专注献身,在这场终极较量中,巴甫洛夫表现出来的豁达和无私,让所有人深深折服。
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在走向死亡。但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掌握成熟的处理死亡的态度和能力。不少人以为,长期经历生死考验的外科医生,在面对死亡时会更有经验、更从容。美国著名外科医师陈葆琳,在记录自己医师生涯的《最后的期末考》中认为,
除了掌握职业上的技能,大多数医生和普通人一样,面对死亡时无所适从:他们不懂得如何关怀临终病人,不懂得怎样和病人家属沟通悲观结果,更甚至,很多医生们对自己要面对死亡的现实也保持抗拒。
从哈佛大学毕业后,陈葆琳在耶鲁大学、美国国家癌症医院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完成了外科训练,后长期任职于UCLA,曾荣膺UCLA 最杰出医师奖。外科医生往往需要保持极端理性才能维持工作的正常运转,天性敏感的陈葆琳因此常常受到情感与理性的对撞折磨。
35岁那年,陈葆琳给一个同龄的亚裔少妇做肝脏移植手术,突然间,一股无形的自体撕离感,让她置身于给自己做手术的错觉。强烈的悲悯之心让陈葆琳开始记录自己面对死亡的所有经历,在《最后的期末考》一书中,她总结了自己15年来临床工作的心得体会,并反思当代医学在临终关怀领域的不足,给所有人上了一堂直击心灵而又温暖的人生课。
一、学习解剖时,医学生克制共情来接受死亡启蒙
想治病,首先要全面了解治疗的对象,也就是人体。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生命,医学生们首先要记忆浩如烟海的理论知识,对人体框架有一个大致概念,接着要对人体模型进行演练,最后学习尸体解剖,将书本信息化为具象,从而如庖丁解牛般,融会贯通所有知识,强化技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想要最终拯救生命,就必须在最初要了解死亡。
人体解剖课,就是医学从业者们的第一堂死亡学习课。
回忆起求学时期的解剖经历,陈葆琳依然印象深刻:课程开始前,他们四处请教有经验的前辈,打听解剖细节;课程初期,他们要记忆大量的解剖构造术语;接着还要学习解剖技巧,以及如何更精确地持握解剖器具。这些前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焦虑和好奇心,但后来,陈葆琳认识到
没人会说破的难关,是接受死亡以及自己要对人体进行操作的事实。在人体解剖课上,尸体摆在经验不足的医生们面前,这些熟悉的形态提醒我们:他们也曾经与我们没有什么不同。有些人不小心被纸划破了手指都会疼得直皱眉,对他们来说,用外科手术刀划开皮肤,干脆利索地分割出那些曾经为人类供给能量的器官,需要极大的勇气。
死亡以尸体的形式直面冲击着医学生们的承受能力和价值观:强烈的共情心理,让他们解剖初期迟迟无从下手,从而影响了解剖进度和技能掌握;很多医学生会长期做和尸体有关的梦,有些平和有些惊悚;医学院开始流传着许多黑色幽默的笑话,一个个恐怖的无法辨别真假的经历,不断刷新着医学生们的认知极限;在解剖皮肤和皮下组织时,看到的淡红褐色肌肉纤维,让很多医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选择了素食生活,不再吃红肉,因为“味道不一样了”。
鲁思·理查森在《死亡、解剖和赤贫》中曾写道,
“解剖要求操作者能够有效地忽略或者压抑自己在主动破坏另一具人类身体时所感到的许多正常生理反应和情绪”
。在前辈们的指引下,医学生们开始将关注点放在解剖知识的学习上,也慢慢学着封闭情绪来看待解剖:他们将尸体物化,认为自己解剖的不是另一个人,就是单独的“腿”或者“胳膊”。
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医学生们逐渐学会了“自我疏离”,他们不再恐惧解剖,反而想要探索更多生命的奥秘。
破坏了皮肤张力后,把表皮与真皮组织和肌肉分开。然后我们沿着血管和神经的方向,用精致的剪刀和手术钳仔细地将组织剥开并分类出来……移动手臂,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动作下的肌肉形态,想象着它们在生命中曾经具有的活力。
探究之前仅仅存在于书本或模型里的骨骼、神经、血管,从未知到具象,从被动了解到主动拓展,陈葆琳回忆,“在详尽了解尸体的过程中,我们深信自己正在汲取战胜死亡的知识。”
《最后的期末考》中陈葆琳自评,“我们一生都将从反常、异常、奇怪的现象中获得知识,而不是关注正常的人体生理。”正因如此,解剖工作被当作培养未来医生的“自我疏离”的本领而大有裨益,它让医学生们最终学会将感性和科学性分开,控制自己的情绪,将操作物当作“他们(或它们)中的一员”,而不是“我们中的一员”,看成“需要了解,但不必从情感上接纳的医疗案例”,从而尽可能扩充医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经过解剖,医学生们对尸体的熟悉程度会超过未来照顾的任何一位患者。而这场解剖之旅中的所有经验和情绪,都为他们日后的医学事业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调:从“后记”开始,他们了解了一位陌生人的生命全书,借由这个桥梁,他们踏上了拯救无数生命的旅程。
二、临床工作后,医师借由成规来量化死亡认知
所谓成规,就是行业中现成的或者久已通行的规则或方法。对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初学者,医界成规是医学生们理解行业文化,从一个门外汉迅速成长为专业医疗人员的最佳学习途径。成规体系庞大,包含面广,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安全感,让身处其中的医护人员感到安定和踏实,他们由此更加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并且促使自己持续学习技艺来提高能力和规避缺点。
《最后的期末考》中介绍,“医学院学生和住院医生花费大部分的训练时间用来练习‘程序’、‘计划’和‘流程’等名目繁多的临床成规。”陈葆琳自己从医学院毕业后,“接受了为期五年的普通外科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训练,期间还穿插了两年与癌症相关的研究和训练,最后再加上两年移植和肝脏手术附属专科训练”。
经过多年的训练之后,你会发现,看着闪亮锋利的刀片把皮肤划出血时,你不会再畏缩。当散发着血肉焦臭气味的烧伤患者被推进急诊室时,你不再感到揪心的难受。只要尚未失去治愈别人的魔力,专注于手术或抢救,或者甚至是最简单的检查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忘掉了患者。眼前的患者也会变成你临床经验中的另一个案例,你集中所有注意力去做的,只有不差分毫地完成工作。病情越复杂,你就越深入地搜寻记忆,从之前做过数十次的相同案例中获得帮助。你只想完美地完成所有步骤,凭借自己对成规一丝不苟的关注,让自己的患者完好无损地恢复活力。
对医生来说,只有不断重复成规,将“正确的做法”执行成“习惯的做法”,甚至是紧急情况“下意识的做法”,才能保证工作质量,为病患争取多一分的生还机会,才能更快成长为一名好医生。
成规强大的保护性和内在逻辑,可以帮助医生克服自身的不完善,从而最大程度保证医生不犯错。正因如此,医护人员会由一开始的“不得不执行”成规,逐渐变得“习惯于依赖”成规。因为恪守成规能够帮助医生免除责任,因为“按照正确方式操作,不可能犯错”。
也因此,对于医生而言,死亡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更多情况下,它被定义为“成规偶尔出现的偏差”——过错、技巧不成熟或诊断错误而导致的结果。
当发生死亡病例时,外科医生将通过发病率和死亡率讨论会(俗称“双率讨论会”)进行死亡的相关讨论。会上,医生们“对损失进行公开清算,将死亡重构成确认专业认同感的核心价值观的事件: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毫无过失……
死亡被视作可控制的,死亡率变成了一个可量化、可纠正的过失。
”
通过成规,医生们将死亡的损失转变为积极的经验存档,并像和学习解剖时一样,再一次否认了自己的痛苦——他们认为死亡是“过失造成的结果”,是成规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否认了自身的易错性后,医生又充满动力,重新投入到了下一次治病疗程中。
三、提升幸福感知力,从正视死亡开始
我们从事日常活动时,几乎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只有通过讨论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确保患者和我们所爱的人以最好的方式离开,无论每个人如何定义最好的方式……为死亡做好准备,可能是所有考试中最难的一场,不过这场考试最终会帮助我们得以从容地活下去。
医界开始重视临终关怀
从某个方面说,成规只考虑客观情况,无视了感性和人性等情感因素。当机械而冷漠的行事规则遇到临终患者时,对撞出来的理与情的摩擦与火花,往往让医生本末倒置:他们很少在患者身上投注情感,相反却非常重视客观指标,因为要“为病人的病程设计治疗方案”,但实际上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患者自身的意愿,以及病患家属需要的陪伴和安慰。
这些沟通和关怀的方法,医学守则和医疗环境中并不会存在已有的明文指导。因此医生容易忽略病人的感受,并且不自觉避免和家属沟通谈论不乐观的病情。
随着患者权益的日渐被重视,医疗界开始逐渐改善对临终患者的照顾方式。2002年,美国外科医师学会签发了一项新的授权,目的是增强外科医生的临终关怀训练。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也开始要求住院医生参加与姑息治疗相关的课程训练。2006年,美国医学专科委员会通过表决,将宁养与姑息治疗正式认定为附属专科,并将为接受培训者颁发资格证书。
而长期奋战在生死第一线的医生们也开始认识到,除了治病,还有其他方法来和患者共同抗争病痛,那就是
重视病患感受,在生命存续期间提供真诚的关怀与支持,陪伴、鼓励病患及家属,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
医生开始重新审视死亡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
“在战争期间,陌生人的死不仅是政治上的终结,也是心理上的终结。目睹其他人的死亡,是我们将自己看作幸存者,这更能让我们认为自己轻易不会死。”
因此对于目睹死亡已成平常的外科医生来说,他们往往会有一种“永生的错觉”,即认为自己永远健康、精力旺盛。
这类错觉让医生们无所畏惧,他们会逼迫自己不知疲倦地工作,在临终病人的处理方案上坚持医治,拒绝讨论死亡。这种原则上正确的逃避,实际上加重了医生的死亡焦虑,并且往往会让医生们忘记这个行业的终极追求——帮助他人,它不仅仅意味着治愈疾病,同样可以意味着帮助患者优雅离开。
陈葆琳认为,“
对处于生命末期的人来说,失去生存的意义和目的才是更大的痛苦。
这种痛苦十分深刻,但是并不是无药可救。如果我们能够成为自己曾经梦想的那种医生,能够陪伴患者、尊重他们的感受,便可以纾解这种痛苦。但我们必须首先能够承认我们自己也会死亡这个事实。”
当医生开始正视死亡,明白自己也终将面临这场告别时,正如《最终的期末考》中所说,一种新型的伦理范式——“客观的关切,确定的未知以及人性化的技术”将被创造并且最终达到平衡:医生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全新的感知,他们会认清治疗的意义(更多的治疗,并不代表更多的爱),自发站在病患角度考虑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不用那么“拼尽全力”的日程安排,从而在有限的生命里学会掌控人生,感受幸福。与其说医生在学习临终关怀,正视死亡,不如说他们在拯救自己。
曾有人说,“机场比婚礼的殿堂见证了更多真诚的吻,医院的墙比教堂听到了更多的祈祷。”在今天这个超过90% 的人都将死于慢性疾病的社会,医生将是大多数生命最终阶段的守卫者。
美国著名外科医师陈葆琳,借由《最后的期末考》回顾了自己十余年的临床经历,为大众揭开了外科医生学习和工作的神秘面纱:
他们似永动机般学习技能,救治病患,却鲜有时间关怀病人,正视死亡。
死亡是终将到来的事实,它并不会因为我们拒绝或逃避谈论就多延迟一阵。越早思考和为之做准备,我们就会越从容应对自己的生活,并且造福他人。而这段理解并接受它“总会到来”的心路历程,最终会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珍惜当下,充满感恩。也唯有如此,医生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疗愈者”,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才可能过上更有质感,更幸福的人生。
人生第一书
作者:小鹿 发布时间:2020-02-24 18:44:40
【字典】zì diǎn以字为单位,按一定次序排列,每个字注上读音、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
新华字典
9.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 2004 / 商务印书馆
为什么突然想给“字典”写一篇评论呢?可能和不太久以前看完了赵启辰导演监制的纪录片《新华书店》有关。众所周知,最早的新华字典发行也和新华书店有着密切的联系(参考纪录片《新华书店》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425646/
)。所以,突然想你借此翻一下这本小学的时候班级指定购买的第10版新华字典。
纪录片《新华书店》
纪录片《新华书店》
如同短评之中获得很高点赞那位友邻所说的,这本字典应该标记为“用过”而非“读过”。但是翻看《现代汉语词典》之中对于字典的定义,将所有的定于去掉以后,字典——归根到底还是一本书;既然是一本书,“读过”也是无可厚非,多以我就欣然标记了“读过”。而且我还就主观的认为《新华字典》有理由成为人生第一书。
为什么呢?我个人觉得,假如你在中国想学习汉语、中文,那么有什么比字典更适合做教材的呢?而且就像XX百科标榜自己是“自由的百科全书”,这新华字典也应该是一本“自由的汉语字典”;这点在“部首检字表”之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我用“武术”的“武”字举例。“武”这个字我目前知道两种查询的方法,其一是找“一”部,在“7画”之中就可以找到“武”这个字;另一方面,找“止部”,在“止部”下的一列字之中就可以检索出“武”,你说“武”是“一”部可以;“止”部也可以。我还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搞了一次什么“查字典比赛”,在今天看来这个比赛十分恶臭!不是因为考查字典是错的,而是因为我在卷子上回答“武”的偏旁部首的时候就写了“一”作为答案,但是老师却无情的给我画了红叉X......事后还罚站了,被罚的理由就是“不会用字典”......这件事给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好在爸妈即使安慰我说:“儿子,你没错,她那样做就是因为她文化水平低,不然为啥不肯亲自验证一下?所以她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你肯定比她强。”可怜的是,这个老师是我的副班主任,后来在一次给“
贫困山区小学
”的捐书活动之中,我就捐了这本当时已经九成新的新华字典。然而却被这个副班主任以“字典不值钱、没意义”的理由拒绝了我的捐献。那天,她表扬了一位小朋友——TA家长花了一百多块买了一套全新的《资治通鉴》捐给山区的小朋友......请注意!小学生!贫困山区的小学!在一个基础教育都没有完全普及的地方放一套全新的《资治通鉴》合适吗?小孩子字都没全认识,能看懂吗?一套《资治通鉴》要一两百块,足可以买十几二十本全新的《新华字典》了,难道作为基本识字工具书的字典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的小学、初中老师不配为人师表,毕竟它们眼中“书的价格=书的价值”。我不否认《资治通鉴》的含金量,但是我更觉得《新华字典》更适合打开孩子们学习的窗户。而这本没有捐出去的字典,也就这样一直留在我身边了,也一直没换新的......用的这么破烂了。
封面已经坏了
背面
突然,我想换一本字典了,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实在是太破了。而且我和这本字典的回忆确实不太好,是会后把这本字典丢进回忆了......不是丢进垃圾堆,而是收起来压箱底。感谢这本字典陪了我这么久。假如未来有一天为可以组建自己的家庭并且有了自己的子女,我一定把《新华字典》送给TA,作为TA的“人生第一书”。
掉页
自学用标点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4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四星好评(621+)
- 无漏页(394+)
- 体验满分(458+)
- 排版满分(425+)
- 种类多(308+)
- 愉快的找书体验(207+)
下载评价
- 网友 国***芳: ( 2025-01-06 07:52:46 )
五星好评
- 网友 师***怀: ( 2025-01-01 00:12:04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后***之: ( 2025-01-09 17:55:57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仰***兰: ( 2024-12-20 18:19:47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田***珊: ( 2025-01-05 21:28:08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方***旋: ( 2025-01-04 00:13:22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居***南: ( 2024-12-20 19:12:05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薛***玉: ( 2025-01-02 14:00:29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冷***洁: ( 2024-12-13 17:59:46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印***文: ( 2024-12-22 17:11:16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敖***菡: ( 2024-12-23 10:33:40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2015年在职攻读法律硕士联考专业综合考试考点大串讲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老人与海 美绘插图版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推荐阅读 名词美句 名师点评 中小学生必读书系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梦的力量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四季蔬:小白素食记录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集——数学一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父亲的声音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袖珍汉韩词典 (韩)斗山东亚 商务印书馆 9787100055505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9787510065347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德育读本?礼义篇 蔡振绅 辑,深蓝 注 21世纪出版社【正版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没意思的故事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8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8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