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全书(共两箱 全27册)(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朱子全书(共两箱 全27册)(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朱子全书(共两箱 全27册)(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朱子全书(共两箱 全27册)(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朱子全书(共两箱 全27册)(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朱子全书(共两箱 全27册)(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朱子全书(共两箱 全27册)(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朱子全书(共两箱 全27册)(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朱子全书(共两箱 全27册)(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博学多识,著述丰富,对中国思想文化有极大的影响。他的著作历代虽有编集。但并不完备,且未经校勘整理。有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古 籍研究所费时十年,整理编集了《朱子全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与安徽教育出版社共同出版。《全书》共27册,收入了《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诗集 传》、《仪礼经传通解》、《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家礼》、《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伊雒渊源录》、《绍熙州县 释奠仪图》、《太极图说解》、《通书注》、《西铭解》、《近思录》、《延平答问》、《童蒙须知》、《小学》、《阴符经注》、《周易参同契考异》、《朱子语 类》、《楚辞集注》、《昌黎先生集考异》、《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著作,不仅囊括了朱熹的全部著述文字,而且将今人对已失传的朱熹文字的拷订辑录亦编集 成册,并附有历代文献家对各种版本朱熹著作的著录、序跋、考订,等等,是目前为此完备的《全书》,共约1436万字。《全书》采用了目前所存的好版本 为底本,博采他本,对原书精心校勘标点。主持和参加整理者均为著名专家学者,极一时之人选,耗时十年,方臻完工,其质量无可置疑。它的出版,是对朱熹思想 乃至宋明理学研究的一项重大贡献,也是古籍整理事业的一个里程碑。《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诗集传》、《仪礼经传通解》、《四书章句集注》、《四书 或问》、《论孟精义》、《家礼》、《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伊雒渊源录》、《绍熙州县释奠仪图》、《太极图说解》、《通书注》、《西铭 解》、《近思录》、《延平答问》、《童蒙须知》、《小学》、《阴符经注》、《周易参同契考异》、《朱子语类》、《楚辞集注》、《昌黎先生集考异》、《晦庵 先生朱文公文集》。
书籍目录:
《朱子全书 修订本 1》
《朱子全书 修订本 2》
《朱子全书 修订本 3》
《朱子全书 修订本 4》
《朱子全书 修订本 5》
《朱子全书 修订本 6》
《朱子全书 修订本 7》
《朱子全书 修订本 8》
《朱子全书 修订本 9》
《朱子全书 修订本 10》
《朱子全书 修订本 11》
《朱子全书 修订本 12》
《朱子全书 修订本 13》
《朱子全书 修订本 14》
《朱子全书 修订本 15》
《朱子全书 修订本 16》
《朱子全书 修订本 17》
《朱子全书 修订本 18》
《朱子全书 修订本 19》
《朱子全书 修订本 20》
《朱子全书 修订本 21》
《朱子全书 修订本 22》
《朱子全书 修订本 23》
《朱子全书 修订本 24》
《朱子全书 修订本 25》
《朱子全书 修订本 26》
《朱子全书 修订本 27》
作者介绍:
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全”为宗旨,收入各种形式的全部朱熹撰述。本书整理以“讲究版本”为特点,力求尽搜现存版本,考其源流,较之优劣,用宏取精,择善而从。校勘以谨 严为原则,校勘记力求精要不烦。所收诸书之编序,按四库分类法,依经、史、子、集排次。标点与分段,采用通行体例,力求正确合理,风格一致,是迄今国内诸 版本中*为完整、精善的一种。
(本套书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出版,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书籍介绍
《朱子全书(修订本)(套装全27册)》内容简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博学多识,著述丰富,对中国思想文化有极大的影响。他的著作历代虽有编集。但并不完备,且未经校勘整理。有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古 籍研究所费时十年,整理编集了《朱子全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与安徽教育出版社共同出版。《全书》共27册,收入了《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诗集 传》、《仪礼经传通解》、《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家礼》、《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伊雒渊源录》、《绍熙州县 释奠仪图》、《太极图说解》、《通书注》、《西铭解》、《近思录》、《延平答问》、《童蒙须知》、《小学》、《阴符经注》、《周易参同契考异》、《朱子语 类》、《楚辞集注》、《昌黎先生集考异》、《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著作,不仅囊括了朱熹的全部著述文字,而且将今人对已失传的朱熹文字的拷订辑录亦编集 成册,并附有历代文献家对各种版本朱熹著作的著录、序跋、考订,等等,是目前为此最完备的《全书》,共约1436万字。《全书》采用了目前所存的最好版本 为底本,博采他本,对原书精心校勘标点。主持和参加整理者均为著名专家学者,极一时之人选,耗时十年,方臻完工,其质量无可置疑。它的出版,是对朱熹思想 乃至宋明理学研究的一项重大贡献,也是古籍整理事业的一个里程碑。《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诗集传》、《仪礼经传通解》、《四书章句集注》、《四书 或问》、《论孟精义》、《家礼》、《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伊雒渊源录》、《绍熙州县释奠仪图》、《太极图说解》、《通书注》、《西铭 解》、《近思录》、《延平答问》、《童蒙须知》、《小学》、《阴符经注》、《周易参同契考异》、《朱子语类》、《楚辞集注》、《昌黎先生集考异》、《晦庵 先生朱文公文集》。
精彩短评:
作者:三清喵 发布时间:2022-05-14 16:52:57
检阅其中道教史的记载,大多数是以讹传讹,可信度有限。
作者:Nise 发布时间:2016-04-18 14:10:58
补记 非常之好
作者:一千瓦的刀狼 发布时间:2022-02-21 13:58:52
个人认为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向普通人群介绍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的科普读物,即使作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的入门读物也完全足够。
作者:子哉 发布时间:2020-08-19 04:33:54
资料详备,可用来阅读。另外你要说朱熹水平有多高,也不见得,主要是后继无人,全靠同行衬托啊,哈哈哈。
作者:琉璃光 发布时间:2012-12-21 22:01:38
《家礼》
作者:绿漪 发布时间:2012-06-21 19:04:00
《文集》部分20——25册
深度书评:
【转】陈来:朱子生平及其思想的形成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2-02-04 14:11:23
作者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回顾朱熹的成长历史:他的祖先世居徽州婺源,在历史上属于安徽,近代以来划归江西,他的父亲叫做朱松,朱松早年就来到福建,在政和县做官。祖父随着一起来到福建。后来朱熹的祖父在政和病故,因为当时贫困,没有办法归葬原籍,所以就安葬在政和县。从此朱熹的父亲跟他的一家就定居在了福建。朱松后来调任尤溪县担任县尉。朱熹就出生在尤溪,在秦桧当政的时期,他父亲辞官,离开杭州,居住在建州一带。
朱熹1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朱熹很长的时间都住在崇安,期间在武夷山的五夫镇读书、著书、讲学,创办了武夷精舍。晚年他居住在建阳,创办了沧州精舍,后来叫考亭书院。因此朱熹一生最长的时间都是居住在闽北地区,讲学也主要在闽北地区。他在外面做官的时间很短,最长的一次,应该是他早年在泉州同安县担任主簿的时间。中年比较长的一次是50岁左右,在江西南康两年多,在泉州四年多。到了65岁到他晚年在长沙做官还不到一年。所以朱熹一生主要生活、讲学,包括部分从政做官的地方都在福建。因此朱熹所创立的学派,被后代称为闽学。在宋代来讲,闽学这个概念不仅仅是对朱熹的学术活动、活动地的一个标识,同时也是对两宋道学发展不同阶段的一个刻画。
宋代理学喜欢用“濂洛关闽”这四个字来贯穿和刻画道学发展的历史。濂,就是周濂溪,即周敦颐。他是程颢和程颐的老师。这是宋代道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叫做濂学。再往下发展就是洛学。因为二程,程颢和程颐他们的讲学和居住的中心地带是在洛阳,所以历史上也把它叫做洛学。比洛学稍晚一点,成为北方的一个道学讲学中心,就是在陕西,它的代表人物是张载,因为他在关中讲学,所以当时就把它叫做关学。所以早期从濂学到洛学到关学,最后发展到南宋就是闽学。所以闽学这个观念不仅标识着朱熹的学术活动地,它也是构成了两宋理学发展集大成阶段的标志,“濂洛关闽”到闽是两宋道学的完成,也是两宋道学的总结。
说到朱子生平和朱子思想的形成过程,应该特别关注几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幼年追问。据记载,朱熹刚刚学会说话不久,父亲就开始教他认识各种各样的事物。那么其中就指着天空来教他认识,说这就是天,朱熹当时就问说天的上面是什么?这种追问,实际上是代表了一种对于宇宙奥秘的一种追问。也就是说朱熹在很小的时候,他对于知识的追求就不是把它放在一个很窄的领域里,而是把对知识的追求,扩展指向到了更深远的地方,更深远的空间。据年谱记载,朱熹七八岁的时候,跟小朋友一起玩,他总爱在地上画画,而他画的竟然是周易八卦的卦象。众所周知,周易八卦是中国古代宇宙论的主要理论基础,所以周易的宇宙观,以八卦为代表的宇宙观,后来就成为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等共同的一种宇宙论的框架。所以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朱熹幼年的时候就有一种对于宇宙奥秘的一种探索。但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朱子早年虽然表现出了哲学家的禀赋,有了对于哲学的追问,但就平时的表现来讲,他的智力并不是很突出的。因为朱子多次提及,“我少儿鲁钝,百事不及人”。也正是因为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和别人智力上的差距,才激发了朱熹在学习上的慨然立志和奋发努力,因此,这也视为少年朱熹对自身的一种追问。
第二个节点是少年励志。朱熹八九岁的时候,私塾老师教他孝经。在上课之前,他自己先看了一遍,就在上面写了六个字,“不若是,非人也”,意思就是一定要按照孝经所讲的道理来做人,这就体现出朱熹一种立志的态度。后来朱熹读《孟子》的时候,就“未尝不慨然奋发”,慨然奋发,也是他一种立志的状态。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学问,一定要像孟子这样。到了十三四岁时候,朱熹又一次读《孟子》,特别是读到孟子说“圣人与我同类”。此时朱熹“喜不可言,得大喜悦”。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此时朱熹已经开始立志要达到圣人的境界,要像孔孟那样,追求成为圣人。所以少年朱熹,已经有了一位儒家大士的志愿。
第三个节点就是青年发奋。朱熹1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父亲临走前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把朱熹和他的母亲托付给朱松的好友刘子羽来照顾。刘子羽是当地很有地位的官僚,除了为朱熹母子提供好的住宿条件外,他还让朱熹进入到私塾去读书。朱熹在这个时代,读书应该说是当得起“发奋”这两个字的。朱熹后来在《朱子语类》里面讲,说他那时候读论语,看到讲的《子下》那一章的时候,说“凡三四夜,穷究到明,彻夜闻杜鹃声。”就是三四夜都不睡觉,反复穷究论语讲的道理,彻夜都听到杜鹃叫的声音。所以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时候,几天几夜,不睡觉,反复穷究苦索。年少时的自知愚钝促发了朱熹青年时的自觉奋发。因此他18岁就通过建州的乡试,19岁就中了进士。这在南宋与他齐名的理学家中,都属于不小的奇迹。像当时跟朱熹齐名的陆九渊,到了朱熹45岁的时候才中进士。除了在科举上达到成功,应该还要看到在这个过程里面,朱熹做学问的方向,也逐步确立起来。
第四个节点是以“君子”为师。朱熹还有三位老师,世称“三君子”——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三君子”在思想文化上是志趣相投的。其中刘勉之、胡宪在太学学习的时候,都是非常倾心于“二程”的洛学。其中刘勉之曾跟随过“二程”的大弟子杨时学习过。所以这样来看,刘勉之本身,已经可以说就是“二程”洛学的传承人。所以这样算起来,朱熹已经就是杨时的再传弟子了。“三君子”洛学思想对朱子的影响,朱熹提炼成四个字来反映——“为己之学”。也就是知道在世界上有一种学问,它是为己之学,主要就是“二程”先生传承下来的洛学。为己之学,这个提法从哪来的呢?当然是从《论语》。《论语》里边讲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主张正确地确立学习的概念:学习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不是给别人看的,他完全是为了自己生命的充实,自己思想的提升。
第五个节点是归本道学。由于朱熹求知欲很强,什么都想学习,因此在太学学习的时候,虽然很倾心于道学,但是对佛教和道教的理念和教义也有所留心。这里有一个故事,朱熹18岁到建州考试,临走的时候刘子翚检查他行李,他就带了两本书:一本是《孟子》,另一本是《大慧语录》。大慧就是佛教的大慧禅师。说明朱熹很早就对佛教、道教都感兴趣,而此时他的思想也开始进入某种迷茫的状态。就是佛教、道教、儒家思想、道学,应该怎么选择?如何发展?那么真正在这种迷茫的状态上,找到出路,确定向理学发展,是在朱熹24岁时。这一年朱熹到泉州同安县做主簿。赴任途中他去拜访他父亲的朋友李侗。李侗住在延平,所以后世称之“延平先生”。李侗是杨时学生罗从彦的弟子,因此他跟刘勉之不同,可以说是“二程”龟山学派的嫡传弟子。自从见了李侗后到泉州上任,朱熹他就开始跟李侗通信。他跟李侗的那些书信往来,后来就变成《延平答问》,成为了解朱子早年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文献。直到朱熹29岁离开泉州,结束任期回崇安路上又去见了李侗。经过这几年他自己的学习和李侗的通信,他已经确立了“二程”道学的学问方向。所以应该说朱子是在李侗的积极影响下,真正迈上了道学的第一步。然后他回到闽北以后继续深入学习,两年后三十一岁的时候,朱熹徒步百余里又到李侗那里去受教。经历了这个过程,朱熹真正走上了理学家的道路,也就开始了朱子理学的锻造过程。
【转】朱杰人:朱子伪像考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1-12-16 07:45:16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简介:朱杰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等。著有《朱子学论集》、《朱子著述宋刻集成》、《桑榆匪晚集》、《朱教授讲朱子》等。朱杰人先生是著名的朱子学研究专家,长期从事朱子及朱子学的研究与组织工作,其领衔主编的《朱子全书》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要研究领域:古典文献学、经学。
近年来,有一幅朱子的画像四处流传,广被引用,影响极大。遗憾的是,这是一幅来历不明的画、是一幅严重歪曲朱子精神气质的画,必须考释清楚以正视听,还朱子以真像。
一
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先对朱子画像研究、流布的情况做一个梳理。
高令印先生与陈荣捷先生是朱子画像研究的开拓者
高令印的《朱熹事迹考》出版于1987年 ,第七章《画像》专门研究和考订了朱子的画像。此章第一节主要考订现存于福建泉州同安县文公祠的一幅朱子石刻像。他认为,“这幅石像很可能是宋或元时所刻”。第二节主要讨论了对镜写真以自警石刻。1974年六月,在福建建瓯城关豪栋街一朱氏农民猪栏里了发现一块朱子石刻像 ,保存完整。高先生认为建瓯的这块石刻像“应该是现存朱熹‘对镜写真以自警’的早型”。第三节讨论了尤溪、泉州、漳州、建阳及温州、婺源、白鹿洞等地的朱子像。
福建建瓯朱子石刻像
几乎在同时,陈荣捷先生也对朱子的画像做了研究。陈先生的《朱子新探索》1988年在台北出版 ,第九章《朱自画像》专门讨论了关于朱子画像的一系类问题。陈先生认为,发现于福建建瓯的那一幅朱子石刻像是福建近年来的“重要之发现”。他对这块石刻做了详细的考释。陈先生以朱子第十六代孙朱玉编《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刊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第一册第一卷所印《朱文公遗像》与建瓯石刻做了比勘,发现“几全然相同”。陈先生又比勘了刊于明宣德六年(1431)的叶公回所校订之《朱子年谱》中《太师徽国公真像》,发现“与朱玉之书所印遗照,大同小异,必是摹写同一元本”。同时,陈先生还发现明人戴铣的《朱子实纪》(正德八年刻本,1513)卷首《太师徽国文公像》也与朱玉所刊“之像与识语均甚相似”。由此他得出四条结论:
(一)三像同出一源。杰人案:这一结论非常重要。朱玉之像晚出,叶氏之像最早(1431),其间(1513)还有一像,均与朱玉像相同,这说明,朱玉的像是可靠的必有来历。
(二)家庙所藏元本最迟至叶公回《年谱》之年,即1431年。杰人案:所谓“家庙”,请见朱玉《朱子文集大全类编》朱子像的识语:“右像乃文公六十岁自写真也。家庙遗碑,数罗兵火。后之重镌,皆失其旧。此家藏墨刻,祀奉年久。威仪整肃,体备中和。与各祠院塑像,毫厘千里。兹谨依元本钩摹,锓梓于卷端。俾海内名宿,景仰尊崇,俨然见文公当年之气象云。十六代裔孙玉百拜识。”此识语告诉我们,朱玉像的出处是家藏墨刻,而叶公回的像证明,此像在叶氏的时代(1431)还存世,也间接证明了朱玉所言为实。
(三)颊有七痣与对镜自像之传统必早于一四三一。杰人案:朱子的像,右额头上有七颗痣。陈荣捷考证认为,这是一种传说,而传说的时代最早起于明代。他认定1431年前就应该有此传说了。陈先生以七痣为“传说”的依据是,缺乏文献记载。我认为,缺乏文献记载并不能证明朱子额头确实没有七颗痣。如果,陈先生认可朱玉等的朱子画像是可靠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朱子确实有七颗痣。至于为什么宋元时代的文献没有有关记载,我认为,一,目前没有发现文献有记载,不等于历史上确实没有文献记载。亡轶的文献呢?二,在朱子的时代,人们也许并不以为这是一件必须大书特书的事,几颗痣而已。但朱子自己给自己画像,他用了纪实的方法,所谓“写真”也。明初学者宋濂(1310——1381)有《宋九贤遗像记》:“晦庵朱子,貌长而丰,色红润,发白者半……右列黑子七,如北斗状。五大二小,六在眉目旁,一在颧外唇下须侧。”宋氏自述,其画像来自“世传家庙像影”。可见,家庙所藏像也是有七痣的。值得注意的是,宋濂所述七痣的位置与现在画像所画位置有点不一样,这说明后来的像是做过处理的。但是有七颗痣则毋庸置疑。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大问题,也许陈先生没有意识到,如果他断定朱子之痣是“传说”,那他也就否定了朱子自画像的真实性。等于推翻了现存所有的朱子像。我以为,根据陈先生与高先生的考证,朱子的自画像应该是可靠的,所以,朱子额头的痣也应该是可靠的。
(四)建瓯石像亦必早于1431年。杰人案:陈先生所谓“石像”当指建瓯石刻中的朱子像而不是整个石刻。据高先生考证,此石刻“大概刻于清世宗雍正年间,刻者朱玉是朱熹第十六代孙。”陈先生再次确定石刻中的“像亦必早于1431年”,说明此像是有出处的。根据上文所述,出处应该就是朱玉家的“家藏墨刻”。朱玉说,此墨刻“祀奉年久”,可见是家传之宝,必为真实无疑。
2013年方彦寿先生出版《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一书。此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朱子画像的流布情况,可说是目前为止最全面和系统研究朱子画像的力作。本文所引朱子像全部取自该书。
方先生认为,“在古籍刻本中,现存最早有朱子像的,应属建阳刻本《事林广记》”。《事林广记》的编者是宋崇安人陈元靓。陈氏与朱子之孙朱鉴有交往,《事林广记》之序即为朱鉴所作。此书后集卷三《先圣类》有朱子全身像:
方先生认为,此像“其底本,即来自朱熹在建阳考亭的自画像,说明此书所画之先贤像均有所本,而非凭空想象。通常认为,朱熹自画像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原立于考亭书院集成殿内的朱熹自画像明代石碑(此石碑现存建阳市博物馆)”。这幅像应该很重要,既然朱鉴愿意为此书作序,那就说明他是认可这幅画的,或许就是他为陈元靓提供了家藏的原作供其摹写。这幅像,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自画像的影子,但奇怪的是,这是一幅侧面像,故意避开了右侧的七颗痣。我以为,这也许可以证明我在前文的推测:在南宋,脸上有痣,未必是一件可歌可颂的事。所以,画家选择了回避。
方彦寿的大著基本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朱子像一网打尽了。纵观这些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写实;2,写意;3,夸张。
写实类的像居多,大多出现在“年谱”、“家谱”和朱子文集的各种版本中。特别重要的几种如:朱玉的《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出版于清雍正二年(1724):
清咸丰十年(1860)紫霞洲祠堂刻《朱子集》卷首有朱子像:
案:紫霞洲为朱子后人在建安所建的祠堂。此为朱子22世孙振铎所刊《朱子集》卷首之像。咸丰庚申(1860)夏镌,紫霞洲祠堂藏版,笔者有家藏。
安徽省档案馆藏有一幅据说是“目前保存最早的朱熹画像”:
据方彦寿考证,此像作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是一位名“达”的画家所绘,而其所据底本即叶公回之《朱子年谱》 。
现存最早的知名的画家所画的朱子画像是明代画家郭诩的《文公先生像》:
戴铣《朱子实纪》卷首“太师徽国文公像” :
明赵滂《程朱阙里志》“晦庵文公像” :
明李默编《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卷首“文公先生六十一像” :
当然,最重要的一幅就是建瓯的石刻 :
遗憾的是,这款石刻的原件在一次火灾中被毁,现存的只有拓本。
写意类的朱子像存世不多,最著名的有两幅,一为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
此图来自朱熹《秋深帖》册页 33.3×47.8cm、33.3×47.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显然,这是一幅模仿孔子像的作品,但是形神兼备,不可多得。
一为清代画家上官周《晚笑堂画传》中的一幅朱子全身像 :
这也是一幅很成功的朱子像。
夸张类的画像,大多把朱子神话或帝王化:
这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杨毓健《重修南溪书院志》中的朱子像。
晚清戴凤仪编《诗山书院志》的朱子像 :
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儒仙》一书中的朱子像 :
这已经不是人而是仙了。
方彦寿的书中还收罗了很多日本、韩国的朱子像。
韩国如:《晦庵先生朱文公遗像》:
此像大约作于清康熙年间 。
韩国学者刘承相著《朱子早年思想研究》,书中有一幅朱子像:
刘氏说,此图问世于朝鲜后期,作者不明。
朝鲜王朝末期画家蔡龙臣绘制的朱熹画像
日本的朱子像更多,择其要者有:
方彦寿说,这是狩野山雪(1589—1651)的作品 。
这是狩野安信(1614—1685)的作品 。
早稻田大学藏有《朱子社仓法》一书,卷首有珠子写真像一幅:
二
纵观上述朱子画像,无论古今,无论类别,我们可以发现,都与朱子的自画像有某种关联。可说,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朱子画像,无一不是朱子自画像的衍生品。
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朱子会画画吗?
答案是肯定的。
陈荣捷先生《朱子新探索》第113节题为《画人朱熹》。陈先生认为,朱子能画,是毋容置疑的。他引用朱子自己的文字证明,“朱子自画可知”。陈先生又引用朱子的门人,如黄榦、李方子的话证明“外至文章字画,亦皆高绝一世”。明人陈继儒曰:“朱紫阳画,深得吴道子笔法。”陈先生说:“陈氏必曾亲见朱子作品,而非途说之闻也。”
从陈先生所引文献看,朱子似乎比较擅长于人物画。这些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司马光、诸葛亮和尹焞。吴道子也是一个以画人物著名的画家,陈继儒说朱子的画“深得吴道子笔法”,也可证朱子善画人物。
一个能画人物的画家,自己对镜写真,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此图来自朱熹《行書翰文稿》
朱熹《行書翰文稿》 紙本 33.5X45.3cm 全卷33.5X552厘米。作於慶元元年(1195),遼寧省博物館藏 。
三
据《朱子文集》记载,早在朱子生前就已有人为他画像。
《写照铭》
乾道九年(1173)岁在癸巳,予年四十有四,而容发凋悴,遽已如此。然亦将修身以毕此生而已,无他念也。福堂□□元为予写照,因铭其上,以自戒云 。
端尔躬,肃尔容。检于外,一其中。力于始,遂其终。操有要,保无穷。
庆元庚申(1200)二月八日(是年三月九日朱子离世)南城吴伸、吴伦兄弟建社仓书楼,为朱子作画像:
《南城吴氏社仓书楼为余写真如此因题其上庆元庚申二月八日沧州病叟朱熹仲晦父》
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
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三山(今福州)郭拱辰为朱子写照。朱子作《送郭拱辰序》。
此像朱子最为满意:
《送郭拱辰序》
世之传神写照者,能稍得其形似,已得成为良工。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予顷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今岁惠然来自邵武,里中士夫数人欲观其能,或一写而肖,或稍稍增益,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
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然予方将东游雁荡,窥龙湫,登玉宵,以望蓬莱。西历麻源,经玉笥,据祝融之绝顶, 以临洞庭风涛之壮。北出九江,上庐阜,入虎溪,访陶翁之遗迹,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因其告行,书以为赠。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这篇序的主要意思有三:
一谓人物画的最高标准是形神兼备,而郭拱辰就是一位能把人物画得“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的画家。
二谓郭氏为自己画的像,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画出了自己的精神气质。那么朱子自己认可的精神气质是什么呢?他说:“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由于这幅画形神兼备,就是不认识他的人看了这幅像都会说这是朱子。
三谓不能携郭氏同游以采访“隐君子者”为遗憾。
这里最重要的是第二层意思:朱子认可了郭氏的画画出了自己的麋鹿姿。
然则,何谓“麋鹿之姿”?
麋鹿者,麋与鹿也。《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此谓野外荒郊。
唐崔道融《元日有题》:
十载元正酒,相欢意转深。
自量麋鹿分,只合在山林。
此谓“麋鹿分” 。《全唐诗》卷714:崔道融,荆州人,以征辟为永嘉令。累官至右补阙,避地入闽。这是一位避世在野者对自己的定位。
李白《山人劝酒》:
苍苍云松,落落绮皓。
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来满芳草。
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
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欢不知老。
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
欻然佐太子,汉王乃复惊。
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
归来商山下,泛若云无情。
举觞酹巢由,洗耳何独清。
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
诗用商山四晧和巢父、许由隐居山野“耻随龙虎争”的精神,讴歌了一群自“称是秦时避世人”的山野朋友。李白说,此谓“麋鹿志”。
苏轼《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 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伏辕,即为利禄而奔走。我不是为利禄而奔走的人,此谓“麋鹿性”。
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之八:
我坐华堂上,不改麋鹿姿。
时来蜀岡头,喜见霜松枝。
心知百尺底,已结千岁奇。
煌煌凌霄花,缠绕复何为?
举觞酹其根,无事莫相羁。
即使在庙堂之上,也不改不攀附、不巴结、不附庸,此谓“麋鹿姿”。
唐袁郊《甘露谣•陶峴》:
陶峴者,彭泽之子孙也。开元中家于昆山,富有田业。择家人不欺而了事者悉付之,身则泛艚江湖,遍游烟水。往往数岁不归,见其子孙成人,初不辨其名字也。岘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踈脱,不堪宦游……岘且闻名朝廷,又值天下无事,经过郡邑,无不招延。岘拒之曰:“某麋鹿闲人,非王公上客。”
陶峴富有产业,却选择悠游山水的生活,并拒绝为官。此谓“麋鹿闲人”。
总而言之,所谓“麋鹿姿”、“麋鹿性”、“麋鹿志”“麋鹿分”,都是说的一种身份定位,和自我(精神、气质的)认同。即,不是官僚(不在庙堂)、不是财主 (或不以财主自居)、不是商贾(孜孜以谋取利益、财富)。
而是一个不带任何富贵之气的“山野之人”(民间的、融于自然的),“不羁之徒”(不受任何约束、不为利禄奔忙)。
这就是,朱子自己认定的精神气质与身份认同。
而这一点已经为郭拱辰的画像所定格,并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同。
显而易见,那幅所谓的朱熹像,与这样的定位完全背道而驰,可说是完全扭曲了朱子的形象和精神。
四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幅所谓的朱子像:
还有哪一点与朱子的形象和气质有相象之处?
这是一个官僚、是一个财主、是一个富商、是一个员外,是一个……
总之,不是朱子!
有人说,历史人物的画像是可以凭想象虚构的。
确实,很多历史人物都是画家想象出来的,就连孔夫子的像,都是吴道子想象出来的。此外,如老子、庄子、项羽、汉武帝乃至朱元璋等基本上都是画家虚构的杰作。
为什么?
这是因为古人没有画像流传下来,画家只能根据传说和有限的文字记载用想象来再创作。
这里,自然就会有高下之分,有形神兼备与否之分。
吴道子 先师孔子行教像 清刻石 民国拓本
为什么吴道子的孔子像,为大家所接受?因为他做到了形神兼备。大家认为孔子就应该是那个样子。
这是艺术创作的极大成功!
问题是朱子的像是否可以创造?
我认为朱子的像也是可以创作的。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历史上的那么多朱子像绝大多数是创作的。
为什么这些像都大同小异呢?
因为,朱子有真画传世。这就给创作提供了依据。历代创作的像,大致都和自画像,八九不离十。也就是说,所有的朱子像,都与朱子的自画像有某种渊源。这证明,朱子的形象是有公认的,得到历史的认可的。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画,无论高下,都没有违背朱子的精神世界。如果说,历代的朱子像也有一些很失败的创作的话,那么这幅大胡子的朱熹像就是一幅完全丑化和歪曲朱子形象的“创造”。
我以为,这是不可接受的。
必须指出,这幅朱子像出现得很晚。据查,此画第一次出现在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下册第26页。著录曰:“朱熹(1130—1200)清人绘。”本书的《编辑说明》曰:“本书收录的人物画像除林则徐外,其余均为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绝大部分为元明清画家绘摹手迹,少数为古代刻本和拓本以及雕砖塑像。”检全书发现,很多画作都标明了出处或作者,也有仅仅标注为“明人画”、“清人画”。而这幅所谓的朱子画即为“清人画”。为此,笔者多次、通过各种方法向馆藏方求证,希望提供具体的著录信息。但终不得任何回音。鉴于此画不见于任何文献记载,博学如陈荣捷也从未提到过有这样一幅画。再联想到此书初版于2003年4月,时间之晚,不能不让人心生疑窦。加之这幅画的著录不详,而且无法核查,我怀疑这幅画是被张冠李戴了。也许,这根本就不是朱子。
更使我们感到不安的是此图因百度百科的引用,传播极广、速度极快。但百度很不负责任地采用了一幅不能采信的朱子画像,加速了此像的传播和扩散。
退一步说,即使如《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所著录的,这是清人所绘,画的就是朱子,我以为,也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它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和朱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固有形象与精神气质。历史告诉我们,朱子的形象是有公论的,早已得到了历史的认可。刻意去颠覆它,这是负责任的态度吗?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4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6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是否包含广告:7分
加载速度:3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8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还行吧(492+)
- 已买(644+)
- 下载速度快(450+)
- 章节完整(322+)
- 体验差(263+)
- 方便(511+)
- 傻瓜式服务(359+)
- 中评(579+)
- 体验还行(360+)
- 图书多(421+)
- 经典(594+)
下载评价
- 网友 蓬***之: ( 2025-01-04 03:02:17 )
好棒good
- 网友 詹***萍: ( 2024-12-13 01:28:47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习***蓉: ( 2025-01-07 09:13:00 )
品相完美
- 网友 师***怡: ( 2025-01-07 22:16:23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晏***媛: ( 2024-12-23 08:58:28 )
够人性化!
- 网友 林***艳: ( 2024-12-17 05:24:09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丁***菱: ( 2025-01-09 01:51:46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权***颜: ( 2024-12-24 11:11:58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屠***好: ( 2025-01-01 00:10:25 )
还行吧。
- 桥牌做庄技术探索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2021)个人所得税实操手册 政策、案例、流程、筹划图表式全解读 立信会计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汽车维护理实一体化教材(第3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建筑100(1900—2000)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礼记选译(汉柬对照)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世界著名美术馆馆藏 拥抱艺术 谢洛夫 速写作品赏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钢琴考级教程第9~10级(第三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头文字D 8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猫兔疯1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5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5分
知识广度:5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6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4分
文化贡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