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穀梁古义疏--十三经清人注疏【正版书籍】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18:13

穀梁古义疏--十三经清人注疏【正版书籍】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穀梁古义疏--十三经清人注疏【正版书籍】精美图片
》穀梁古义疏--十三经清人注疏【正版书籍】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穀梁古义疏--十三经清人注疏【正版书籍】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107954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06
  • 页数:798
  • 价格:260.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大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8:13

内容简介:

谷梁显于宣、元之间,不及一世。东汉以来,名家遂绝。旧说虽存,更无诵习。范氏觇其阗弱,希幸窃据,依附何、杜,滥入子姓,既非专门之学,且以攻传为能。末学肤受,喜便诵记,立在学官,历世千载。原夫素王撰述,鲁学独专,俗义晚张,旧解全佚。辛巳中春,痛微言之久陨,伤绝学之不竞,发愤自矢,首纂遣说,间就传例推比解之。癸未,计偕都门,舟车南北,冥心潜索,得素王、二伯诸大义。甲申初秋,偶读王制,怳有顿悟。于是向之疑者尽释,而信者愈坚;蒙翳一新,豁然自达。乃取旧叶重录之。戊子,诠释公羊,继有删补。庚寅,纂述左氏。癸巳,读礼多暇,取旧蘗重加修订,虽在会通三传,而鲁学家法不敢稍踰。又旧藁至今十年矣,所说多不同,非大有出入,不悉削之,以存入门之迹。经、传微奥,钻仰无穷,俟有续得,拟再修补。博学君子,加之匡正,所切祷焉。癸巳三月朔,井研廖平识。


书籍目录:

上册

点校前言

谷梁古义疏序

谷梁春秋经传古义疏叙

重订谷梁春秋经传古义疏自叙

重订谷梁春秋经传古义疏凡例

卷一 隐公十一年

卷二 桓公十八年

卷三 庄公三十二闵公二年

卷四 僖公三十二年

卷五 文公十八年

下册

卷六 宣公十八年

卷七 成公十八年

卷八 襄公三十一年

卷九 昭公三士军

卷十 定公十五年

卷十一 哀公十四年

附录:一、重刻谷梁古义疏弁言(鸿宝书社本)

二、重订谷梁春秋经学外篇叙目

三、释范

四、起起谷梁废疾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夏,宋公、齐侯遇于梁邱。


春,王正月,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款,盟于洮。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穀梁》于汉代宣元时期曾置博士立于学官,其学大行。至于清代乾嘉汉学大盛,学者勾稽各经古义以阐明古学,唯独《穀梁》则或阙如,大概《穀梁》师说湮灭已久,其事尤难。廖平秉承清代汉学治学轨范,于《穀梁》用力尤深,所撰成《穀梁古义疏》屡经修订,体大思精,缀集汉人旧说,排比传例以发明汉学,以《王制》释《穀梁》礼制,论《春秋》封建、地里、官制、礼乐等悉本诸《王制》。其所发明,荦荦大者如《春秋》素王改制、托齐晋为二伯、八州方伯、伯子非爵称、十九国礼仪尊卑异同、九州分中外诸大义,以《王制》穿穴《穀梁》,诚所谓密合无间。虽会通三传而不逾家法,博通而精审,堪称晚清经学中突出的精深之作。


精彩短评:

  • 作者:伯鹩氏 发布时间:2012-06-05 08:19:30

    马上领样书

  • 作者:允乔 发布时间:2012-12-02 15:36:38

    向来爱读谷梁传,一向对之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另:正在寻求廖平的“春秋二伯八方伯”论的具体内容。

  • 作者:俨然若思 发布时间:2012-05-17 13:49:54

    廖六译先生治春秋,独异于清季诸贤,他人必先习《公羊》,独先生则董治《穀梁》,先生谓《穀梁》善集菁华,不坠微言,乃疏通证明之。始,吾读《廖平选集》(李耀仙先生编),见李先生言此书正有人收入计划中,故不与入《选集》,寤言永怀,一喟而已。阅之大好。此书颇有成绩,不待言也。

  • 作者:九小二 发布时间:2007-03-07 12:12:11

  • 作者:Brasidas 发布时间:2017-11-16 13:44:36

    刘、班

  • 作者:子服氏 发布时间:2013-01-03 16:29:25

    用来窥探刘向经学 还是不错的


深度书评:

  • 【转】郑伟:廖平“穀梁学”体系研究初探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1-09-21 00:25:20

    廖平(1852—1932年),初名登廷,字季平,号六译,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近代著名经学家。相较于历代谷梁学者而言,廖平治《谷梁》注重发凡起例和体系化研究,其“谷梁学”体系分为“内学”和“外学”两端,“内学”文献3种,“外学”文献43种,合计46种,占整个清代“谷梁学”文献(106种)43%;廖氏“谷梁学”文献类型包括注疏类、义理类、书例类、论说类和辑佚类(这五类为清代“谷梁学”最主要的类型),涵盖清代“谷梁学”文献类型(10类)50%。而他在继承前代谷梁学者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公羊学的相关理论,对谷梁学进行创造性地转化,系统总结并提出了基于本传传义的大义和书法体系,实现了《谷梁传》研究的新突破,树立了新典范,其价值远在钟文烝《谷梁补注》之上,成为清代谷梁学的一座高峰,无论是数量和种类,还是质量,有清一代,无人可与之比肩。

    一、廖平“谷梁学”之内涵

    “谷梁学”之名,始见《汉书·儒林传》,历代儒者沿袭此说,或云“谷梁之学”,或简称“谷梁学”。其中,“谷梁”指的是由谷梁子为《春秋》所作的《传》(《春秋谷梁传》),“学”指的是“学派”。中国“学派”形成于先秦时代,《汉书》“诸子略”著录的流派凡十家,儒列为首,其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为“儒家”流派做了准确定义,儒家“是孔子创立的有经典、有纲领、有徒众的儒家学派”,“研习的经典是‘六经’,儒家宣扬的纲领是‘仁义’,儒家所推崇的圣人是尧、舜,儒家所效法的榜样是文王和武王,儒家的创教祖师则是孔子”,“功能是帮助人君顺应天地之道、宣明道德教化”。由是观之,作为一个“学派”应包含创派先师、核心经典、内在旨归(纲领)、现实功能、传承体系等五个要素。“谷梁学”则是以谷梁子为创派先师,以《春秋谷梁传》为核心经典,以阐发《春秋经》的“微言大义”为旨归,以崇尚王道,提倡礼制、尊王攘夷、以民为本作为现实观照,具有较为明晰的传承体系的儒家学派。

    而廖平“谷梁学”中的“学”非指“学派”,而是“学说”之义。作为学说,廖平“谷梁学”自成体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谷梁学“范式”。“范式”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内,科学共同体所遵循的一套理论体系,包括原则、定律、准则、方法、信念、价值、技术等,具有精确性、一贯性、广泛性、简单性,有效性等特性。“范式”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研究主体,即“科学共同体”;二是研究模式,“是一个成熟的科学共同体在某段时间内所接纳的研究方法、问题领域和解题标准”。廖平“谷梁学”作为“经学范式”中的一种,是廖平以《春秋谷梁传》为核心,在综合历代谷梁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一种新的经学研究模式。从学科共同体来看,廖平“谷梁学”是对本学科共同体的继承和认同,是融入学科共同体研究的一种理论自觉,即自觉回溯“谷梁学”师法、家法的研究传统,即“以旧说为主”,旨在“复明汉学”。从研究模型来看,廖平“谷梁学”包括原则、方法和信念三个层面。其研究原则是遵循鲁学家法,会通三传,即所谓“化其畛域,以期宏通”。其研究方法包括“以经解经”、“以传解传”、“以师说解传”、“以史解传”和“以例解传”五个类型。其信念是基于穀梁先师之说,阐发《谷梁传》的“微言大义”,寄予他对于《春秋》所蕴含价值的一种崇信,由此奠定了廖平经学“尊孔尊经”的基调。因此,廖平“谷梁学”是一个内涵清晰,理论完备的体系,而其关于《谷梁传》的一系列著作则成为对其理论体系的有力支撑。

    二、廖平“谷梁学”之外延——内学与外学

    以“内”、“外”观念划分中国学术,古已有之。起初,“内学”特指儒家六经之学(经典、经术之学),与诸子杂说(“外学”)相对。东汉时,“内学”意义发生变化,产生了向内和向外划分的趋势,一是向内划分,将儒家六经之学分为经、术两端,沿着“经典”之义划分为章句之学(“内学”重文本),沿着“实践”之义划分为经术之学(“外学”重实践),二是向外划分,用来区分儒家六经与谶纬图籍,“内学”指称图谶之学,“外学”指称六经之学。受此启发,廖平引入“内”、“外”观念,对“谷梁学”体系进行了新的建构。

    据《廖季平年谱》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年),廖平编定《谷梁春秋内外编目录》,凡五十卷,分为内、外二编,共计著作46种,廖平“谷梁学”内、外之学的主体框架由此奠定。所谓“内学”,指的是廖平以《谷梁传》为核心所形成的注疏之作,包括:《谷梁春秋经传古义疏》《谷梁经传章句疏》和《谷梁春秋经传古义凡例》3种。“外学”指的是为进行“内学”研究所做的基础性研究,即《春秋谷梁传外编》,包括四个类型(通论性研究、对《谷梁》本传的研究、对历代“谷梁学”的研究、对“三传”的研究),共计43种。

    第一、关于通论性的研究有1种,即《谷梁春秋经学外篇凡例》。

    第二、对《谷梁》本传的研究分为三类,合计28种,(1)对《谷梁传》大义的研究,即《谷梁大义详证》;(2)对《谷梁传》书法的研究,包括:《谷梁释例》《谷梁传例疏证》《谷梁日月时例表》《谷梁七等进退表》《谷梁笔削表》《谷梁褒贬表》《谷梁善恶表》《谷梁十八国尊卑仪注表》《谷梁一见例表》《谷梁三言例表》《谷梁内本国外诸夏表》《谷梁内诸夏外夷狄表》《谷梁内内夷外外夷表》《谷梁尊大夷卑小夷表》《谷梁名号中外异同表》《谷梁诸侯列数隐见表》《谷梁来往表》《谷梁加损表》《谷梁从史表》等19种;(3)其他辅助性研究,包括:《谷梁外传》《谷梁决事》《谷梁属辞》《谷梁本末》《谷梁比事》《谷梁琐语》《谷梁旧传》《诸国地邑山水图》等8种。

    第三、对历代“谷梁学”的研究,合计4种,包括《谷梁先师遗说考》《起起谷梁废疾》《释范》和《谷梁集解纠谬》。

    第四、对“三传”的研究,合计10种,包括:《三传师说同源异流表》《三传异例表》《三传异礼表》《三传异事表》《三传传疑表》《左传变异今学事实表》《左传传例表》《左传礼制表》《王制注疏》和《王制佚文佚义考》。

    其中,现存5种,分别是《重订谷梁春秋经传古义疏》《谷梁春秋经传古义凡例》《谷梁春秋经学外篇凡例》《起起谷梁废疾》《释范》;亡佚2种,分别是《谷梁先师遗说考》《谷梁集解纠谬》;其余未见者合计39种。

    三、廖平对《谷梁传》“大义”的发明

    (一)廖平“谷梁学”的理论内核——“素王”说

    廖平曾作《谷梁大义》四卷,其中详尽阐述了其对于《春秋》“大义”的理解。《汉书·梅福传》有“仲尼之素功”之语,颜师古注曰:“素功,素王之功也,《谷梁传》曰‘孔子素王’。”据此,廖平认为“孔子素王”为《春秋谷梁传》的核心大义。但是由于《谷梁传》历代传习不盛,很多本旨都已散佚,其云“原夫素王撰述,鲁学独专,俗义晚张,旧解全佚”,因此,廖平研治《谷梁传》着重于对其中所蕴含的大义进行发明。

    虽然,廖平“谷梁学”的相关著述没有对“素王”一词的内涵进行专门的界定,但是从他对《谷梁传》的疏解来看,“素王”说是廖平建构“谷梁学”大义的基础。关于“孔子素王”,廖平并不认可孔子等同于素王的说法,他认为“孔子素王”指的是孔子借《春秋》,托法于后世,即“‘素王’本义,非谓孔子为王。素,空也;素王,空托此王义耳……设此法以待其人,不谓孔子自为王,谓设空王以制治法而已”。

    为了避免造成把“孔子素王”误解为“孔子为素王”,廖平在《谷梁春秋经学外篇叙目》中引《梅福传》颜注称“孔子素王”,而在《谷梁古义疏》哀公七年中引《梅福传》颜注时,已把“孔子素王”改作“《春秋》素王”,正如皮锡瑞所说:“《春秋》素王不必说是孔子素王非是孔子自号为素王杜预所疑者是仲尼素王,以为孔子自王,此本说者之误,若但云《春秋》素王,便无语弊。”廖平以“素王”代替“王鲁”,称孔子无王者之封号,而有王者之地位,推尊“孔子”之意呼之欲出。

    (二)廖平谷梁学“素王”说之内涵

    廖平的“素王”论包含“改制”、“三世”、“亲鲁、故宋、黜杞、尊周”、“异内外”等四个方面。

    第一、“改制”之说以“二伯”、“八方伯”、“六卒正”与“进退诸侯中国”为其主要内容。廖平认为《春秋》之制(《王制》)为孔子在虞、夏、殷、周四代制度的基础上,因革损益而成的为后王立法的新制,“《春秋》有王道,因旧制而加损益,故不拘《周礼》,参用四代,因革皆具于经,故传皆因经立说”。因此,廖平认为《王制》在谷梁学中不仅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而且具有方法论的指向意义,研究《春秋》,必须严格区分“周制”和“时制”。“二伯”、“八方伯”、“六卒正”本为《王制》所载之等级制度,天子以二伯为佐臣,二伯统方伯,方伯统卒正。廖平据此与《谷梁传》对比,认为《春秋》损益之制分为三等,一等为大国(齐、晋),为二伯之属,爵号为公;二等为次国,为方伯之属,爵号为侯,分为内方伯(鲁、卫、陈、郑)和外方伯(蔡、楚、吴、秦);三等为小国,为卒正之属,分为内卒正(爵号称子、伯)和外卒正(爵号称男),内卒正分为上下二等,上等为曹、莒、邾,下等为滕、薛、杞,外卒正为许。这三个等级所对应的国别并非一成不变,根据华夏文化的伦理标准,针对各国的实际表现,《春秋》通过不同的词句,予以升降进退,即所谓的“黜陟之道”、“进退诸侯中国”,故廖氏称“信乎《春秋》为素王之制,进退褒贬,非复时王爵禄”。

    第二、“三世”说本为公羊学理论,《公羊传》隐元年、桓二年、哀十四年三言“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公羊家据此提出“三世异辞”的说法,何休继承了董仲舒关于十二公的划分,将其分之为三等,昭、定、哀为“所见世”,是“太平世”,其特征是“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文、宣、成、襄为“所闻世”,是“升平世”,其特征是“内诸夏而外夷狄”;隐、桓、庄、闵、僖为“所传闻世”,是“衰乱世”,其特征是“内其国而外诸夏”。受此启发,根据《谷梁传》桓公十四年“立乎定、哀以指隐、桓,隐、桓之日远矣”之语,廖平以“定、哀”和“隐、桓”为坐标,分十二公为“三世”,又根据《谷梁传》哀公七年“《春秋》有临天下之言焉,有临一国之言焉,有临一家之言焉”之言,将其与“三世”相对,以“定、哀”为“立世”(即“所见世”),其范围为“临一家”,其针对对象是“陪臣”,其特征是“内孔子而外鲁”;“庄、闵、僖、文、宣、成、襄、昭”为“近世”(即“所闻世”),其范围为“临一国”,其针对对象为“大夫”、“诸侯”(成、襄、昭治大夫,庄、闵、僖、文、宣治诸侯),其特征是“内本国而外诸夏”(或称“内鲁而外诸夏”);“隐、桓”为“远世”(即“所传闻”),其范围为“临天下”,其针对对象是“天子”,其特征是“内诸夏而外夷狄”。虽然何休和廖平都承认“三世异辞”,但对“三世”内涵与特征的把握上,二者却截然相反。何休的“三世说”是一个“据乱→升平→太平”线性进化体系,他认为“《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太平”。廖平则认为“定、哀”是乱的极致,是拨乱反正的开端,他建构了一个与何休反向的结构体系,从“临一家”的“内孔子而外鲁”,到“临一国”的“内本国而外诸夏”,再到“临天下”的“内诸夏而外夷狄”,形成一个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内及外渐次“复古”以至“复周”、“复兴”的历程,从地域上看,是“身→家→国→天下”;从主体上看,是“陪臣→大夫→诸侯→天子”;从时间上看,是“定、哀→成、襄、昭→庄、闵、僖、文、宣→隐、桓”。这一结构旨在从孔子所立之世重构王道,进而复到王纲失驭,“二伯代王治”的时代,最后进至王法昌明,天下同化的周天子时代,其云:“王者初立,先治陪臣,由陪臣以及大夫,由大夫以及诸侯,由诸侯以归权于天子。定、哀治陪臣,成、襄、昭治大夫,庄、闵、僖、文、宣治诸侯,隐、桓反权于天子。”

    第三、“亲鲁、故宋、黜杞、尊周”之说,这一观点是从公羊学“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发展而来。董仲舒说:“《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时正黑统,王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将其提炼为“据鲁、亲周、故殷”。此后,何休将其发展为“一科三旨”之说,即“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何休认为孔子从天火烧了宣王中兴之乐器看出周室已无复兴的希望,乃黜周为王者后。周虽被黜为王者后,但比宋为新。黜而新之,故曰新周。“黜而新周”即意味着“周”从天子的地位降为王者后,因此,需要一个“新王”来填补天子的位置,何休认为鲁国正好具备这样的条件,遂提出“王鲁”之说,即“《春秋》托新王受命于鲁”。何氏“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之说演化为“黜周、王鲁、故宋”。对此,后世学者,如王接、杜预、孔颖达、孙觉、叶梦得、吕大圭、家铉翁、章如愚等不断加以批判,廖平亦称:“王鲁之说非《春秋》说,乃《诗》说是也”,“‘王鲁’之说,始于董子,成于何君”,“若以为‘王鲁’,则《春秋》有二王,不惟伤义,而且即传推寻,都无其义。此可据经传而断其误矣。”因此,在董仲舒、司马迁、何休诸说的基础上,廖平对其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充,把何氏“一科三旨”之说发展为“亲鲁、故宋、黜杞、尊周”之说。

    所谓“亲鲁”,廖平说:“司马迁云:《春秋》‘据鲁、亲周、故殷。’而孔子受命改制,作为玄圣,为王制者,凡数十见……主‘据鲁’而不言‘王鲁’,皆足为‘素王’之证,而非‘王鲁’之比。是《公羊》旧说,主‘素王’而不主‘王鲁’也。”廖平在否定了何休“王鲁”论之后,根据《谷梁传》成公元年、成公九年之明文“为亲者讳败不讳敌”、“为亲者讳疾”,将名词“亲”引申为动词(意动词,以……亲),进而发展为“亲鲁”之说。“亲鲁”说的核心价值在于肯定鲁文化为周文化之续脉,为华夏文明正统所在,成为《春秋》秉持的基本价值取向。

    所谓“故宋”,董仲舒、司马迁、何休皆言“故宋”,而廖平“故宋”的概念是从《谷梁传》桓公二年“孔子,故宋也”而来,廖平说:“礼:家事不废王事。私讳得讳者,孔子修《春秋》托王,有继周之意,故得顾其私亲故宋也”。因孔子为殷人,且宋为王者后,凡经文中言宋者,孔子皆有所隐讳,以见“亲亲”之义。

    所谓“黜杞”,董仲舒、何休皆言“黜杞”,据其所言,“黜杞”与“新周”、“故宋”所用的爵辞不同,“杞”不可与“周”、“宋”同,故等而下之,以“子”、“伯”待之。廖平基本沿用了公羊家的说法。与董氏不同的是,廖平明确承认“杞”为王者后,但由于“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加之“杞”为鲁属,故廖平“黜杞”,列“杞”于“鲁”之后。

    所谓“尊周”,董仲舒、司马迁言“亲周”,何休言“黜而新周”,廖平据《谷梁传》庄公十六年、庄公二十七年“尊周”之明文,改“亲周”、“黜周”为“尊周”,其云:“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王尊加于天下,至尊之辞。”与“亲周”、“黜而新周”相比,“尊周”之说更加强调对周天子地位的尊崇,此亦成为廖平谷梁学之基本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亲鲁”、“故宋”、“黜杞”、“尊周”并非处于同一层面,“尊周”是基调,是核心,“尊周”与孔子“王道”对应,“亲鲁”、“故宋”、“黜杞”成为“尊周”的两大环节,与廖氏“三世说”对应。廖平“三世说”是一个逆向复归的结构,“内孔子而外鲁”是王道之始,故立“尊周”之义,“内本国而外诸夏”是“亲鲁”,“内诸夏而外夷狄”是“故宋”、“黜杞”,最后复权于周天子,实现“尊周”。

    第四、“异内外”之说,廖平常以“外夷狄”称之,包括“内孔子而外鲁”、“内本国,外诸夏”和“内诸夏,外夷狄”三类。“异内外”本为公羊学术语,董仲舒说:“亲近以来远,未有不先近而致远者也。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何休则将“异内外”之说与“三世说”相配,进行了系统阐述。“所传闻世”为“内其国而外诸夏”,“内其国者,假鲁以为京师也;诸夏,外土诸侯也”;“所闻世,为“内诸夏而外夷狄”,“见所闻世治近升平,内诸夏而详录之,殊夷狄也”;“所见世”则内外无分,“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一方面,廖平继承了《公羊传》、董仲舒对“异内外”的解释,强调“异内外”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孔子睹麟而作《春秋》,由近及远,拨乱反正,先急后缓”。另一方面,廖平继承了何休把“异内外”与“三世说”相配的做法,“内孔子而外鲁”、“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分别与“立世”、“近世”、“远世”相配。同时,廖平对董、何之说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建构起《谷梁传》的“异内外”之说。

    首先,廖平根据《谷梁传》“外鲁”之文,在公羊学“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之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内孔子而外鲁”,《谷梁传》哀公七年“其言来者,有外鲁之辞焉”,廖平注云:“《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此正身以治家,为王法之始,故外鲁内孔子也。”何休“异内外”与“三世说”其实无法完全匹配,何休把“所传闻世”与“内其国而外诸夏”相配,“所闻世”与“内诸夏而外夷狄”相配,而“所见世”则没有“异内外”说与之对应,廖平的提法正好填补了这个缺环。其次,廖平修正了何休“异内外”与“三世说”的内在逻辑关系,何休“三世说”是一个由远及近(“据乱→升平→太平”)的线性进化体系,而“所传闻世→所闻世→所见世”的逻辑顺序与《公羊传》、董仲舒“自近者始”的说法相悖。对此,廖平重新确立了“由近及远”的“异内外”原则,把“异内外”分为“内孔子而外鲁”、“内本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三类,形成了一个渐次复归的逻辑结构。

    四、廖平对《谷梁传》“书法”的归纳

    孔子有感于礼坏乐崩,托《春秋》以存其志。于是,以鲁史为蓝本,援义入史,通过笔削之法,将“旧法世传之史”改造成蕴含“大义”的一代圣典。其对《春秋》的删改已超越信史的层面,形成了一种形式和内容高度融合的新型诠释方式,后儒以“微言大义”统而言之。由于《春秋》文简义繁,历代治《春秋》者无不以阐发“微言”、“大义”为治学之要,而以“例”解经、传成为研治《春秋》之钤键。廖平亦认为治经有法可循,“不可从门外说门内话”,“治经始于繁难,终归简易”,而由外入内,由繁归简之法就在于“例”。廖平认为“例”是《春秋》所独有的一种诠释形式,其云:“《春秋》文约理繁,多所况,是非心思开悟,深明义例者不能知其变化”。虽然董仲舒尝言“春秋无达辞”,苏舆亦言“《春秋》无达例”,但廖平认为:“《春秋》无达例,学贵变通,无取执一。”因此,廖平将“例”分为常、变二端,“经例有正、变,传道此者,明必先通正例,然后知变。”其中,“变例”是对“常例”做的补充性解释,其有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春秋》无达辞’,凡非常例,皆有所起”。二是不论对变例做何种程度的解读,都要符合“大义”的原则,“天下无一定之中,《春秋》无达例,即示人以缘事求中之意”。

    在《古义疏》中,廖平对谷梁学的“例”进行总结和归纳。据笔者统计,主要分为14类,12包括夷夏例、日月时例、名爵例(正名例)、即位例、会盟朝聘遇例、出入例、至自例、弑杀例、崩薨卒葬例、戎事例、执例、祭祀例、嫁娶例、灾异例等。其中,夷夏例明夷夏进退之分合;日月时例明日、月、时记事之规律;名爵例辨《春秋》爵禄与周制异同;即位例明新君书“即位”与记“日”之对应关系;至自例明致月、致不月之变化;执例明书“执”、称“人”、言“以归”之异同;祭祀例明烝、雩记时、月之变化;嫁娶例明言归、言求之规律;灾异例明以记灾与人事之关联;会盟朝聘遇例明会盟、朝聘、遇之次序、详略及记日、月、时之规律;出入例明奔、孙、如、往、归、入等记日、时之变化;弑杀例明言君、大夫及记日、月、名、氏之意蕴;戎事例明战、伐、败、溃、围、侵、入、灭、取、纳、获等言帅师、举败、以归及记日、月之异同;崩薨卒葬例明天子、诸夏、王臣、大夫、夷狄、会葬等记卒、葬、日、月、时、氏之规律。每类之下,以常、变二例相摄。

    五、结语

    廖平“谷梁学”著述宏富,体系严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力求突破与创新,虽为晚出,却后出转精。就“谷梁学”而言,其研究范式标志着清代“谷梁学”研究的转向,成为由章句训诂式研究转向微言大义探求的分水岭。他所建构的大义和书法体系完成了“谷梁学”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历史任务,使“谷梁学”成为能与“公羊学”、“左传学”鼎足而立的经学体系。就廖平经学六变而言,以“尊孔尊经”为基调,以“孔子素王”为核心,以“用夏变夷”为基本立场,以“推演进化”为精神的廖平“谷梁学”贯穿了廖平经学六变的整体进程。就蜀学复兴而言,廖平“谷梁学”范式成为其建构了“蜀学范式”的理论源泉,直接开启了蜀中学人对蜀学自觉建构的风潮。就近代学术转型而言,廖平“谷梁学”立足“中学”立场,坚持“尊孔尊经”的价值取向,企图通过整合本土学术以求创新的努力,无疑为中国传统学术的转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考。

    作者简介:郑伟,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文//来自于《古代文明》2013年04期。

  • 札記

    作者:423998167 发布时间:2015-02-07 14:12:13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无广告(304+)
  • 超值(76+)
  • 无颠倒(586+)
  • 小说多(541+)
  • 字体合适(284+)
  • 好评(210+)
  • 章节完整(365+)
  • 书籍多(156+)
  • 还行吧(583+)

下载评价

  • 网友 居***南: ( 2025-01-01 12:17:58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曹***雯: ( 2025-01-04 21:45:52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芮***枫: ( 2024-12-17 14:03:19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焦***山: ( 2025-01-06 04:17:27 )

    不错。。。。。

  • 网友 孔***旋: ( 2025-01-04 03:27:39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沈***松: ( 2024-12-27 23:03:52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师***怡: ( 2024-12-12 01:54:08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濮***彤: ( 2024-12-18 12:51:18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蓬***之: ( 2025-01-04 22:24:15 )

    好棒good

  • 网友 曾***文: ( 2024-12-15 12:39:01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龚***湄: ( 2024-12-13 23:57:59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田***珊: ( 2024-12-21 17:49:03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师***怀: ( 2025-01-09 02:20:29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