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修订本) 王晓明 著 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修订本) 王晓明 著 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修订本) 王晓明 著 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修订本) 王晓明 著 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修订本) 王晓明 著 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修订本) 王晓明 著 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修订本) 王晓明 著 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修订本) 王晓明 著 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修订本) 王晓明 著 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kindle格式电子书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代表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界努力冲破启蒙话语,力图回到“鲁迅本身”,从个体生存的心理结构和思想困境的角度去重新解读鲁迅的重要尝试。作者以鲁迅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为经纬,以其三次努力抵抗自己的“鬼气”和“绝望”为主轴,把鲁迅思想气质中的怀疑、矛盾、阴郁乃至黑暗刻画得深入骨髓,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在情感和心理的共鸣中,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鲁迅那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思想悲剧。作者曾解释如此理解鲁迅的原因,是“想要打破那一味将鲁迅往云端里抬的风气,想要表达对鲁迅的多样的情感,不仅仅是敬仰,是热爱,还有理解,有共鸣,甚至有同情,有悲哀;我更想要向读者显示生活的复杂和艰难,不仅仅是鲁迅,也是我们自己,不仅仅是过去,也是现在和将来”。
书籍目录:
三联版序初版序2002年修订版序第一章 幸运儿第二章 天突然坍了第三章 离乡者的凄哀第四章 初皈神灵的狂喜第五章 犹豫不定的灵魂第六章 待死堂第七章 戴着面具的呐喊第八章 小成功和大失败第九章 从悲观到虚无第十章 驱逐“鬼气”第十一章 魏连的雄辩第十二章 女人、爱情和“青春”第十三章 没完没了的“华盖运”第十四章 局外人的沮丧第十五章 一脚踩进了漩涡第十六章 新姿态第十七章 “还是一个破落户”第十八章 “横站”第十九章 《死》第二十章 “绝望的抗战”附录一鲁迅生平摘要附录二 鲁迅: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双驾马车的倾覆——论鲁迅的小说创作《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韩文版自序《鲁迅:自剖小说》导言就鲁迅答《南方都市报》问
作者介绍:
王晓明,1955年生于上海,现为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中文系教授,兼该校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当代文化分析和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研究。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直到经过了最近这一二十年的人生波折,我才渐渐明白了,人世间的确有“命这一样东西。当然不是算命先生说得口沫横飞的那种神秘的主宰,它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指你在什么时候,出生在什么地方。一个人的出生,完全是被动的,没有任何人来征求他的同意,他也完全没有可能为自己作哪怕是一点点的选择,就是由于某个偶然的机缘,甚至他的父母也没有料到,他一下子获得了生命,赤条条的站到了人世间。仔细想想,这实在荒谬,我们每一个人,竟都是这样被胡乱推到了人生的起点,开始长长短短,各不相同的跋涉。当然了,谁都想尽快踏进乐园,享受为人一世的生趣,可人寿那样短暂,倘若你一睁开眼睛,就已经被扔在了废墟的门口,就是身手再怎样矫健,恐怕也跑不了多远,只能遥遥地看着别人奔向乐园,自己在一旁哀怨吧。有多少次,你用力鞭打着生存意志的快马,在人生道上纵兴驰骋,终至于人疲马乏,滚鞍下马,却吃惊地发现,你其实还是在离起点不远的地方打转转,不过像如来佛手掌上的孙行者,自己做一个好梦罢了。你当初的诞生时间和地点,正牢牢地把你攒在手心里:这就是你的命。
比方说,还在一九一八年冬天,他就对《新青年》式的启发表过这样的看法:“倘若有人偏向别处走,再劝一番,固无不可;但若仍旧不信,便不必拼命去拉,各走自己的路,接着还引耶稣和尼采的话:“耶稣说,见车要翻了,扶他一下。Nielzsche说,见车要翻了,推他一下。我自然赞成耶稣的话;但以为倘若不愿你扶,便不必硬扶,听他罢了。……倘若终于翻倒,然后再来切切实实地帮他抬。这些话的整个的意思,当然是积极的,“各走自已的路”也好,“切切实实地帮他抬”也好,都是主张有为的。但是,你再仔细体味,就会发现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放弃——倘若他们不肯听劝,那就随他们去吧,这就和《新青年》的基本立场不一样了。既是想改造社会,那就不能讲放弃,倘若这个“他”不止是代表一群遗老遗少,它更意味着形形色色的愚昧的人群,意味着从赵太爷到阿Q的社会的多数呢?“他”将使整个民族都坠入灭亡,你还能放弃吗?可是,从鲁迅这话的逻辑来看,他的回答应该是:“不错,也一样放弃。”
时间飞快地过去,人生体验不断增加,我现在对鲁迅的看法,自然和先前大不相同。从他对阿Q们的居高临下的批判当中,我愈体会出一种深陷愚民重围的不自觉的紧张,一种发现自己的呐喊其实如一箭射入大海,并不能激起些浪花的悲哀。从他对历代专制统治者的轻蔑背后,我也分明感觉到一种无能为力的痛苦,一种意识到思想和文字远远抵不过屠刀和监狱的沮丧;从他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对吕纬甫、魏连殳一类唐突者的剖析当中,我更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深刻的失望,对心中那挥赶不去的“鬼气”的憎恶;从他那强聒不舍的社会斗士的姿态背后,我还看到了深藏的文人习气,看到了他和中国文人精神传统的难以切断的血缘联系。他写过一篇题为《论睁了眼看》的文章,断言“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 --- 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想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因此他呼吁人们”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可是,我对他的了解越是深入,就越禁不住要认定,他自己也并不能真正实践这个呼吁,面对自己处处碰壁、走投无路的命运,他就不止一次发生过错觉。这个难怪,一个人要直面人生,也须那人生是可以直面的,倘若这直面竟等同于承认失败,承认人生没有意义,承认自己是个悲剧人物,必然要沉入绝望的深渊,等待无可延宕的毁灭--- 你还能够直面吗?
不幸的是,鲁迅恰恰遇上了这样的人生。我甚至想,能够懂得这人生的难以直面,大概也就能真正懂得鲁迅了吧。我不再像先前那样崇拜他了,但我自觉在深层的心理和感情距离上,似乎是离他越来越近;我也不再将他视作一个崇高的偶像,他分明就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样在深重的危机中苦苦挣扎。
“革命者叫你去做,你只得遵命,不许问的,我却要问,要估量这事的价值,所以我不能做革命者。”
脑子昏了,却能弹跳,这是老饕对“醉虾”的基本要求,因此,只要社会依然在封闭信息、阻拦交流,依然在禁锢思想、摘除异端,你就依然还是被泡在厨房的大酒缸里,与清溪和绿野隔得很远。当然了,时代不同了,这“封闭'和“禁锢"的手法也就不同。旗号可以改,内容也可以换,只要还能用种种机械狭隘、非此即彼的思路套住你,就不难继续把你送上权势者的席面。
中国的人民并不是麻木到不知道自己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他们明明知道,却不敢反抗,于是就装作麻木,装作不知道,于是也就特别痛恨那些试图指明真相的人,因为正是这些人搅得他们不能再顺顺当当地自我欺骗,不能再照老样子苟活下去。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我不再像先前那样崇拜他了,但我自觉在深层的心理和情感距离上,似乎是离他越来越近;我也不再将他视作一个偶像,他分明就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样在深重的危机中苦苦挣扎。——王晓明
书籍介绍
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代表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界努力冲破启蒙话语,力图回到“鲁迅本身”,从个体生存的心理结构和思想困境的角度去重新解读鲁迅的重要尝试。
作者以鲁迅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为经纬,以其三次努力抵抗自己的“鬼气”和“绝望”为主轴,把鲁迅思想气质中的怀疑、矛盾、阴郁乃至黑暗刻画得深入骨髓,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在情感和心理的共鸣中,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鲁迅那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思想悲剧。
作者曾解释如此理解鲁迅的原因,是“想要打破那一味将鲁迅往云端里抬的风气,想要表达对鲁迅的多样的情感,不仅仅是敬仰,是热爱,还有理解,有共鸣,甚至有同情,有悲哀;我更想要向读者显示生活的复杂和艰难,不仅仅是鲁迅,也是我们自己,不仅仅是过去,也是现在和将来”。
精彩短评:
作者:Mephisto 发布时间:2021-02-26 12:27:00
毛很喜欢鲁迅。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些他们人格中相像的地方。毛在自制力减弱的晚年,也有鲁迅类似的心理特征。我至今不太能欣赏鲁迅的文章,不过他的旧体诗在国民时期的那些白话文写作的作家里算得上是一流,虽然篇什并不多(书中引用的更少了)。此人宣称一切好诗到唐人那里已经写尽,但他的诗宋味还是很浓的。对于一个饱受磨难又是压抑性人格的人来说,是很难逃脱宋诗真香定律的。本书写得比较简略,作者的个人情感似乎表露过于明显了,无论他多么崇敬传主,都是不太合适的。
作者:pedagogoose 发布时间:2021-02-16 12:37:19
忘了我,管自己生活。 ——倘不,那就是糊涂虫。
这位鲁迅,不是教科书里说教晦涩斗士,不是被现代社会封神的刻板形象,他有血有肉,有困顿苦厄,接受过爱情的拥抱,冲进过黑暗重重的迷雾——纵使他是这样悲观,这样阴郁。
反抗绝望,还是要一直反抗下去。
作者:ㄩㄣ 发布时间:2021-02-26 06:59:12
诚如止庵在《周作人传》自序所言,传记与传记小说不同,传记是写史。写史就得用事实说话,不能拍脑袋凭空想象,更不能只拿文本细读的功夫揣测传主的心理活动。你可以用文本细读去总结鲁迅作品的特点,但你不能透过鲁迅的作品去替鲁迅说话,说他自己怎么想怎么想。毕竟是90年代初的作品,全篇最好的,竟然是三联版序。读到正文,基本上都是穿凿附会的主观臆断,句式里恨不能还原鲁迅所有的心理活动。还是那句话,传记不是传记小说。我们不能替传主说他的心理活动,我们只能提供一种可能性的解释。文学作品有其建构性,不能拿文学作品去臆测传主的心理变化。而且解释还得依据史料,还得有史料批判,不能囫囵吞枣。全书几乎没有基于史料对社会背景的描述,也没有基于史料挖掘鲁迅自身经历,且未参考日文文献或当下研究进行修订。不能归入传记一类。
作者:齐物秋水 发布时间:2021-01-15 12:33:44
有新版了,早前读的上海文艺版,印象挺深。这本书特点是明显的,即优缺点明显,优点是相当深入挖掘鲁迅的幽暗面,缺点是偏于一面,忘记了鲁迅的另一面,且论述缺乏足够的实证,有想象的成分。从鲁迅传记的传承看,这一本大致发展了曹聚仁的《鲁迅评传》中的某些看法,只是我不知王晓明写此传时是不是参照曹著了。
作者:hidom 发布时间:2011-09-18 21:25:22
好像是个温馨的好故事
作者:袁长庚 发布时间:2021-02-19 18:55:10
八九十年代文研/文论写作的标本式作品,当时多少有些剑走偏锋的角度今天已经近乎盖棺定论。名为传记,但对史料的收集梳理极弱,对同时代鲁迅研究成果借鉴也极其有限。以”痛苦“为轴心不乏深刻,但置鲁迅文本所构建起的复杂世界于不顾,偏重于他在私人交流中流露出的情绪,虽然还原了”人“的面向,但也极大地窄化了他的广度和深度。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我们此刻面对那时代学术研究遗产所面临的窘境:一方面要宽容甚至有限度地珍惜那种胸臆激昂的书写;另一方面则必须撇去上面的浮沫重新出发找到更为扎实的路径。
深度书评:
读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作者:南方有嘉木 发布时间:2011-10-09 13:38:51
王晓明先生的这部书可以说是期盼已久,无奈在图书馆找不到,试图在网上买看到定价真的心虚了——太贵了,这本书目前只有三个版本最新版本是2001年的,尽管是多次印刷但是现在想买是很难的了。我只好去向老师“求助”,我知道孙仁歌老师珍藏着一本,只不过爱书之人轻易不肯把好书借人,不仅仅是怕自己的书会有所损坏,担心别人看的时候不爱惜,更为重要的是一本书就像自己的孩子,到了别人家总免了担心会不会“不回家”。我很能理解爱书之人的共同的担忧,于是我向孙老师保证借来复印,复印好立刻归还。我想这样老师应该放心了。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从小学就开始学习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少年闰土》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尽管我很早就接触到了鲁迅的作品,但是我们似乎已经离鲁迅很远了。鲁迅是寂寞的孤独的,这种孤独是可怕的。当我第一次读到钱理群《现当代文学三十年》中关于鲁迅的介绍时,深刻感受到了一颗无助的心充满的怨恨和绝望的虚无感。当我今天中午读完王晓明《鲁迅传》的时候更是感受到一个从黑暗里伸出来的影子一把伸出手来扼住我的喉咙,似乎就要窒息了。我们大都是生在80年代末期的,没有经历过鲁迅“神化”的阶段,不可能感受到时代对鲁迅的“利用”,同样更无法获得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的风风雨雨的切身体验。我们离历史太远了,尤其是近代的历史,许多时候就连我们最近的历史都是模糊的。我们如何才能读懂鲁迅,鲁迅的遗产是不是该让我放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了呢?
曾经有许多人包括鲁迅同时代的人早已宣布“阿Q的时代”已经是过去了的,成仿吾、钱杏邨、蒋光慈等人对鲁迅的批评以及后来人们对鲁迅的重新评价,似乎确认了鲁迅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真的离开了那个时代“魔掌”了吗?
鲁迅的思想是偏向阴暗的,因为他从小就看透世人的鄙陋,家道中落的少年鲁迅在十几岁就奔波在药店和当铺,从前的受人敬仰的少爷而今只是一个受人鄙夷的“穷人”。他太能感受这种从天堂落到地狱的落差,因此他说当你在从富有转为困顿的时候,往往最能看到人心的好坏。不仅仅如此,就连鲁迅的本家的叔伯在父亲去世之后也开始欺负鲁迅一家,只把几所差的房地分给鲁迅,他即使想抗争也是无力的。鲁迅多疑的特质,从少年时代就已经开始出露端倪。
我们很难再从历史的课本中感受到鲁迅和他的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但是读王晓明的《鲁迅传》你就能够感受到一个人在那样的时代之下,他的处境不会太好的。但是鲁迅是幸运的,他的父亲周宜伯,祖父周介孚都是比较开明的,并且对鲁迅也是关爱备至的,少年的鲁迅曾经是一个善良、调皮的小孩子,但是家道中路,使他感受到清末社会的腐败和颓废。从小就如此敏感的一个少年,自然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个社会。
当我读到鲁迅一个人带着八元的川资去南京求学的时候,不禁想到鲁迅一个人孤独离开故乡,面对着不知道未来如何的“彷徨”,未来的路需要这个少年一个人去探索,没有人能够给他任何的指引。但是鲁迅在南京水师学堂并不开心,教员的水平是“地球有两个,一个东半球,一个西半球,一个自转,一个公转”这样的老师可想学生又是什么样的水平,鲁迅能与谁交流,他是孤独的。不过,鲁迅酷爱读书,小时候读杂书,《山海经》、《荡寇志》、《西游记》后来这些书已经不能满足鲁迅的需要于是就开始读严复《天演论》、梁启超的《时务报》几乎每期必读的。在南京鲁迅开始经历思想的蜕变,他思索中国千年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历史,进化论的历史观使他有了信心,但是鲁迅其实很讨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的观点,这种血腥的丛林法则是鲁迅所不齿的。但是,为什么鲁迅又会接受进化论的观点呢?我想其实,这是严复的功劳,这不是赫胥黎的进化论是经过严复改造过的,我读到这段的时候就在思考鲁迅思想的矛盾究竟是为什么?纵观鲁迅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在前期和后期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就是同一个观点,鲁迅都是显得有些犹豫的。于是,当有人问道究竟该怎样走的时候,鲁迅自己也不知道答案。路,究竟在哪呢?
南京水师学堂自然是留不住鲁迅的,后来鲁迅去矿路学堂然后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去日本留学。我们曾经在初中学过《藤野先生》就是鲁迅在日本时期的那段生活的留影,鲁迅到日本和那个时候的许多中国人一样面临的着同样的问题——歧视和侮辱。因为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中国人只能是和畜生一个级别是不配做人的,你可以想见一个中国青年在日本会遭受到怎样的凌辱。当鲁迅在仙台医专的时候看幻灯片,许多中国人围在一起看日本人杀一个做了俄国间谍的中国人,鲁迅被震撼了,即便是体格如何强健的国民,灵魂依旧是麻木的。鲁迅能够不反抗吗?不,他选择了新文艺,选择了启蒙。可是即便如此他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启蒙真的能有用吗?青年的时期的鲁迅带着满腔的热情投身到新文艺可是第一次创办《新生》就流产了,和弟弟周作人一起出版《域外小说集》总共也只印刷了1500册。鲁迅沉默了,最后他只能选择一个人悄悄的离开,就连较好的日本朋友都没有告诉,你可以想见到当时鲁迅的会心和无奈吗?他不选择沉默,不选择一个人的离去,又能如何呢?
读《鲁迅传》最能深切感受到鲁迅内心的矛盾、痛苦、孤独和虚无。这种压迫的令人窒息的感觉恐怕没有人能够完好的承受住,鲁迅回到中国后被迫结婚,但是这不是鲁迅的选择,而是为了孝为了母亲。但是他是不幸的,他的妻子朱安也是不幸的。最大的不幸的还在后来,就连鲁迅的兄弟周作人也同鲁迅翻脸,兄弟反目,鲁迅后来在《铸剑》称“宴之敖者”意思就是被家里的一个日本女人驱逐了。设想如此的处境一个人还能相信谁?
后来鲁迅开始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接着一发不可收的鲁迅成为新文化的一面旗帜,成为青年心目中的导师。可是这些青年太幼稚,最后也同鲁迅反目,他们不明白“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革革命……”这些幼稚的青年看不到血污后面的肮脏和腥臭,青年总是容易被蛊惑和利用,鲁迅的判断不是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确证!鲁迅是不希望自己被利用的,可是总有人在利用,希冀借用鲁迅的名声,李立三就是最明显的他要鲁迅写一篇骂蒋介石的文章,文章虽然好写但是全然不考虑鲁迅之后的处境。而只是说鲁迅可以去苏联,这样的人鲁迅如何才能相信?至于后来鲁迅加入“左联”参与“国防文学”的争论以及“革命文学和文学革命”的讨论都显示了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是很难同一个野心勃勃的激进的青年们有共同话语的。这就是鲁迅的无奈和悲哀,因为,他成为了别人利用的工具。尽管鲁迅在“遗嘱”中说,死后不要举行纪念,可是我们还在纪念,历史上纪念了很多次,我们却把真的鲁迅丢弃了。
今天是鲁迅诞辰130周年,不过今年的纪念活动实在是冷清,不过倒也合了鲁迅的心意,我们已经把鲁迅忘了!这样鲁迅在泉下会欣慰吧!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没有给我们指出一条确切的路但是却给我提出了问题,他让我思考,让我们醒悟,让我们看到在铁屋中即将被烧死时的场景。不过,如果你习惯了熟睡就像你习惯了死亡一样,我想不如不醒的好。因为,梦醒了发现无路可走是悲哀的。
鲁迅受西方德国哲学家尼采非理性哲学的影响,但是我个人认为鲁迅的思想是向死而生的。反抗绝望不意味着会有希望,更不是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是战胜内心的虚无和孤独真正地向死而生,如地狱的死火,这样的人生是无法直面的却是最坚韧的!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接触鲁迅的作品,但是我们真的懂了?
鲁迅不能被遗忘,他的价值依然在,而且在这次浮躁的社会里更需要。
今天是考研报名的日子,这篇日志在草稿箱里放了三天了,写下这些文字不仅仅是缅怀鲁迅先生,更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我们自身的境遇,学会更多的理性思考,辩证的思考,而不是在一团又一团的逆流中迷失自我。
这是我个人一些浅薄的体会,不当之处希望大方之家多多批评。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三联版序)
作者:Tyger Tyger 发布时间:2021-01-21 13:55:27
https://mp.weixin.qq.com/s/hz0Wv_Adk_V_2tInIXCBVg
三联版序
这是第三次为《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的中文版写序了。最初是1992年,台北的业强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分别印行这本书的繁体和简体字版。其次是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换了封面和版式,要出修订版。当时我身在异地,缺乏仔细修订的条件,就只是改正了误植和错讹的字句,又增加一个由5篇长短文字组成的附录,以显示几个在正文中论述不够的方面。所以,2002年的那一版,纸本的样貌气派了许多,实际却只是“再版”,称不上“修订”的。
这一次,三联书店要再出新的版本,我是仔细改了一道了,虽没有在史料上多做增补,论述方面的长长短短的修改,却几乎每一节都有,越到后半部分,改得还越多。段落和字句也有调整,把长段截短,用句号和问号,取代过多的反问号和惊叹号。当年的阴郁和激愤自有其缘由,但我今天觉得,平实的叙述和尽可能不动声色的议论,是更合适的吧。总之,2020年将出的这一个版本,是真修订过的了。
这是一本鲁迅的思想传记。一些在别人眼中饶有趣味、值得细细铺排的事情,我从“思想”的角度来看却觉得意思不大,就都一笔带过,甚至略而不提了;另一些在别的角度上似乎不甚重要、可说可不说的事情,我却盯住不放,即便为此钻进了牛角尖,也不肯退出来。
当初之所以这么来讲鲁迅的生平,并不只是因为,在我动笔之前,已经有了多本堪称全面的鲁迅传记,我要再写新的,就该有所侧重;更是因为,我深信在现代中国的范围里,鲁迅不但是最重要的文学家,也是最重要的思想家,[1] 他在诗意的创造上,自是明显高过了几乎全部的同时代人,就是在思想上,在对那个时代的人生和社会的体认上,他也比无数的同时代人,明显高出了许多。我不止一次地对朋友感叹:“他怎么能看得这么透?他的很多想法,怎么跟其他人这么不一样?不可理解啊!……”
鲁迅像,上海虹口公园
我现在当然知道了,这份惊叹其实是来自无知。随着对现代早期 [2] 的中国思想的了解一点一点增加,那种觉得鲁迅在思想上也是横空出世的崇拜之心,是逐步消退了:他并非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无论衡人看世的眼光,还是立身行事的思路,他大都是其来有自,甚至表现出相当清晰的师承路线的。譬如他早年的五篇滔滔不绝的长文,其中那些令我惊佩的视角和论断,[3] 就多是来自从龚自珍到章太炎一路的思想脉络;他在中年时期稳定成形的“绝望的抗战”的意识,也分明刻着上一代思想家的诸多印痕。[4] 至于勾勒天下的“大同”式的气魄,书写纲目分明的救世方略的雄心,他更是不如前一辈中的许多人,年岁越长,他似乎越少充沛的激情,再发《文化偏至论》和《破恶声论》那样的宏论了。
应该修正我当初的认识:如果跟上一辈中的佼佼者,例如康有为、严复和章太炎,甚至梁启超相比,在思想的宏阔和开拓方面,鲁迅都是明显不如的,在我所理解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地图中,他的原来的位置,是应该移动了。
但是,我依然确信,鲁迅的思想,对于整个现代中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而且,这“现代中国”不仅是指他那个时代的中国,也包括此刻,乃至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中国。[5]
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我的确信,但置身于如此纷乱的现实,我却只想这么来说:跟他的同辈人相比,更不要说跟直至我这一代的后辈相比了,他的思想的透彻和特别,一直都是那么耀眼,那么逼人!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内文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内文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内文
尽管本书的很多篇幅,都是在描述这个“透彻和特别”,我还是忍不住要借这个短序,再对他的思想的这两个特点,粗略地勾勒几句。
如果问今天的中国人:你怎么判断社会的好坏?大概十个里面有九个,都首先是看“经济”吧?只要GDP和工资单上的数字一直往上,我们就会觉得:嗯,这世道挺好!即便有些人关心“政治”和“社会”,因此对现实多有不满,但看看自己的产权房、旅行机票和特斯拉轿车,多半就也半闭眼睛和嘴巴,不再慷慨激昂了吧。
鲁迅却不是这样。他也看重经济,看重物质,但他判断社会的第一指标,始终都是“人”,是这社会中的普遍的“人心”。年轻时候他就断言:一国能不能“立”,全看这国的人能不能“立”,终其一生,他都坚持这个标准。
这不奇怪,在一般的意义上,人不是别的,就是他所处的环境的产物,是他置身其中的各种社会条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态的,等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也一样,我们的社会或时代会怎么样,通常取决于我们自己大致长成了什么样。
所以,无论从哪一头看,人心的现状和趋向,都是把握社会状况的最可信的依据。制度可以虚设,数据可以伪造,杀鸡取卵或饮鸩止渴,都能造就经济/物质的一时的繁荣,唯有人心,是难以普遍作伪的。大家心里都只顾自己,一心想当缩头乌龟,行动上却互相帮扶、血气方刚:你见过这样的事情么?
这样的看世界的眼光,自非鲁迅所独有,中国的文化人,从来就讲究“人心”二字,判断世事,品评人物,都往往先从人心入手。我甚至觉得,在前人传下来的人生和政治智慧中,这恐怕是最可珍视的一笔。即便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换用其他的标尺去衡量社会了,一到人际交往的时候,多数人还是在意“人好不好”,倘若人品太差,就算官阶和“身价”都很高,还是要被许多人暗暗嫌弃的吧。
当然,“人心”常常显得模糊和抽象,倘是一个唯数据主义者,大概还会觉得这根本就是无从把握的。因为眼力和经验不足而误判人心,也确是常有之事。但这在鲁迅不是问题。他的敏锐善感的文学禀赋,他的逐渐开阔、绝不限于“华夏”的视野,他对读人生与书本所养成的洞察力,他受激于革命时代而澎湃的道德理想,他的因此而几乎终身保持的自我剖析的习惯…… 这一切都赋予他一种强大的心力,令他不但能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洞察普遍的人心,而且在多数时候,能承受因此涌来的阴暗心绪的重压,不中断对人心的深究。
从这个角度看,聚焦于“人”和“人心”的眼光,是要有相应的思想和精神能力来支持的。这样的眼光能一代一代延续、形成一种传统,就说明后人继续葆有——甚至发展——了这些能力。什么时候这个传统破散了,也就意味着,这些能力正在大面积丧失:从这里,我清楚地体会到鲁迅思想的一层特别的意义。
主要正是这个眼光,成就了鲁迅的思想的透彻。
这不只是说,他常能避开对时势的乐观的误判,尽管有时候,他也跟许多同时代的奋斗者一样,被号称“理性”和“科学”的分析领进了这样的误判。更是说,他能用一系列类似“愚民的专制”这样发人深省的论断,明白地刻画出社会和时代的根本特征。譬如他笔下的“愚民”一词,就指向一个从“精英愚弄人民”到“愚民充任精英”的演变的过程;他的“专制”的概念,更揭示了其“造就愚民”和“靠愚民支撑”这二者的持续的循环:现代的中国人,看了他这样的分析,都会有“真是说透了”的感叹吧?不单是我们这里,看看过去和今天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政治状况,你会不会觉得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论断呢?
他的透彻还有一个表现:他能掘进人民的麻木的更下一层,指出那些我们本能地不愿正视的东西,用他的话来说,麻木和顺从的底下,其实多半是“怯懦”,看上去像昏睡,实际却是醒着的,是因为觉得逃生无望,才这么装睡,并因此特别讨厌那些拼命唤醒他们的人。
这当然不是说,在这普遍的人心的深层,就不再有麻木了,那一定是有的,而且堆积得很厚,但同时还有别的:总是消极地判断世事的习惯、不自觉的胆怯和放弃、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泯灭的不甘,以及常会发泄错方向的愤怒…… 是所有这些因素的混杂叠积,构成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的底蕴,而在鲁迅看来,这也就是现代中国的社会的底蕴了。
不用说,他的那些当时显得奇怪,却屡屡被以后的事变所证实的时势论,例如“失掉的好地狱”和“进向大时代的时代”,也都是依据这样的深掘而形成的。一旦看清楚整个地基的糜烂,别人再怎么赞叹大厦的亮丽和值钱,他都只能说:“它不久就要倒的……”
鲁迅曾这么称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透彻,说他不但写出了光鲜底下的污浊,还写出了这污浊底下的“光耀”。[6] 但当刻画中国社会的时候,他的笔锋却总是指向污浊,甚至竭力要揭发出污浊底下的更为不堪的糜烂,可以说,他的思想的透彻,是明显偏向于揭发黑暗的。他当然知道,社会和人心不可能只有黑暗的一面,他有时也大声称赞,说中国人一直都是有“脊梁”的,但他显然相信,社会最需要的不是歌颂和粉饰,而是毫不留情的批判和揭发。他虽然痛恨中国的丑陋,却并不轻看中国,以为它禁不起这样的痛恨,我觉得,这样的不轻看,才是他真正相通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方吧。
他没有看错,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摇摇欲坠,百废待兴,却还能够激励和承受他这样的批判和揭发,并没有孱弱到一声刺耳的呼哨就稀里哗啦不可收拾的地步。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式的思想的透彻,未尝不可视为社会还是有救的一个证据,哪一天出不了他这样的人了,社会就真是走到尽头了。
明白了鲁迅的透彻,也就能认识他的思想的特别。
首先当然是,我前面也说了,鲁迅的思想不但多半以文学的方式来表达,更是以他一生对黑暗的反抗、以他在这反抗中形成的人格来表达的,有很多时候,他实际怎么行事,和他在各种非公开的文字——例如私人通信——中怎么评述这行事,是比他公开发表的文章,更能表现他思想中较为深刻的部分的。
其次,更重要的,是鲁迅对上一辈人的革命共识的修改。这个共识大体是这样的:社会的病根,在国人的愚昧和孱弱,只有造就新的中国人——梁启超所谓“新民”,才可能造就新的中国和世界,而这造就的第一步,是少数先觉者起而奋斗,以“呐喊”打破“无声”的现实。鲁迅和许多同辈人一样,是自觉地继承这个共识,以之作为自己思想的底色的,而这个继承的关键,是他自视为先觉者,第一代“新”之“民”中的一个,当高声呐喊的同时,也配享因此而生的骄傲。
但是,他那个盯住人心不放的敏锐的眼光,却使他很难一面洞察身外的黑暗,一面却无视这黑暗对自身的侵蚀,毕竟他和阿Q同生于一地,共享“奴隶”的身份。进入中年以后,他对自己内心种种暗影的体察还日渐深入,这使他不得不正视自己的另一重身份,用他的话来说,他不只是“战士”,也是“破落户”。
他不断地用“中间物”一类的通达之论,帮助自己安心于这双重的身份。他更重新给自己定位:虽已从黑暗中反叛出来,却并不属于光明之地,他只是踏在两边的交界线上,用他早先的话说,是“肩住了黑暗的闸门”,让年轻的一代冲入光明。[7] 这话听上去颇为自负,其实却含有一层牺牲的悲哀:肩者再怎么大力,终究是要被闸门压死的。所以他又说,革命的诗人,往往以自己的“沉没”,证实社会的前行。[8]
鲁迅是为了站稳战士的脚步,才这么曲折地给自己重新定位的,但这个新的定位也会打击战斗的信心:先觉者的身上,尚且这么明暗交织,那黑暗的完全的消灭,势必就很遥远;对于光明世界的疏隔,更容易瓦解奋斗的意志,前途茫茫而还能坚持跋涉,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要想呐喊不懈,他还得在思想上再进一步。
他开始修改从上一辈人继承来的那个共识——并非只因为当初是它引自己走上呐喊的道路,更因为此刻他看来看去,还是这个共识较为切近中国的实况,适宜充任奋斗的依据。
他的修改的关键点,是“先觉者的呐喊”与“新民的完成”之间的关系:严复和梁启超们大多只强调从前者必然抵达后者,把其间的距离说得很短,他却大幅度拉长二者之间的距离,说至少会有一段不短的时间,社会进进退退,人心晦暗不明。他甚至说,将来到底有没有光明,其实是不知道的,而且这也不重要,我们是在黑暗中太憋闷了,才奋起叫喊的…… 这修改的尺度未免太大,有时候他就退回一步,检讨说:“我的思想太黑暗”了。[9]
但唯其如此,鲁迅思想的一个最特别的地方,清楚地表现出来:为了给自己确立一个无论怎么挫败和失望都还能继续抗争的意志,他不惜放弃所有对于外部支援的企求,无论那是来自“同志”,还是来自“未来”;他现在就只从自身发掘抗争的动力,而且这动力主要不是来自乐观的理性,而是来自对身外和心内的黑暗的“憎恶”。这是他从未怀疑过的情感,也是一旦置身如此现实,就不大可能消退的意识,因此,从这当中生长起来的呐喊之心和战士之志,是真正稳固、可以放心倚赖的。于是,他重新命名自己的奋斗:“绝望的抗战”。[10]
倘说严复、章太炎、梁启超和孙中山那一代人,是以他们的气魄、理想和不羁的想象力,为现代中国勾勒出了一条通向世界大同的振奋人心的道路,鲁迅则为同时和以后无数在这道路上遭遇挫折、心灰意冷的跋涉者,示范了一种自我磨砺、化悲观为动力,坚持前行的可能。越是意识到“悲观”在现代中国人精神世界里的重要地位,我们对鲁迅的这一思想贡献,就越能体会得真切吧。
从十五六岁读《阿Q正传》到现在,我读鲁迅已经五十年了。虽然脑筋并不灵活,我对他的感受的重点却时常移动。这除了说明世事对人的影响之大,更说明鲁迅的丰富和深厚,即便同一个读者,也能因年岁的增长,从他那里获取新的启发。他不止一次地说,他不希望年轻人继续以他为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期待自己的文字的“速朽”。但是,在这本传记的初版序言里,我就写道,他这个愿望是要落空的,他还将长久地引发后人的共鸣。今天,我再次确信,我那个话没有说错。
最后,要特别感谢两位读者,他们分别在本书的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和2001年版问世之后,寄来他们自己做的勘误表,第一份是手写的,第二份是电子文档,它们都不只是指出文字的不当和误植,还指出史实的错讹。因为不知道两位读者是否愿意,我就不写出他们的姓名了。之所以特别在这里写出我的感激,是想借此警醒自己,像我这样在动荡中长大、欠缺学养,又容易被世事激怒的人,下笔为文的时候,应该尽可能仔细和从容,才对得起认真的读者。
2020年3月 上海
注 释
[1] 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思想,其中只有——主要是——中世纪以后的西方,和18世纪以后全盘西方化了的地方的思想,才越来越以“理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即便19世纪的俄国,它的最重要的思想,也有很多是在小说里才得到最有力的表达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因为鲁迅少有长篇的“哲学”式的思想论述,就觉得他够不上被称为“思想家”,是一种错觉,鲁迅的许多散文和短篇小说,乃至他的复杂的人格和人生历程,都和他那为数不多的论说性的长文一样,可以被视为表达了他的思想的符号文本和生命载体的。
[2] 在本文中,“现代早期”是指1870—1940年代。
[3] 例如“立人”、“内曜”、“伪士当去,迷信可存”和“驱之适旧乡,而不自反于兽性”等论述。
[4] 例如严复对于“运会”的“莫知其所由然”的强调、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和杨文会一路从佛学视角展开的历史观念。
[5] 我在《现代思想文选》(王晓明、周展安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初版)的序言中,特别说明过这个判断,就不赘述了。
[6] 鲁迅:《<穷人>小引》,《集外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93页。
[7]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坟》,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05页。
[8] 鲁迅:《在钟楼上》,《三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9页。
[9] 鲁迅:1925年5月30日致许广平信,《两地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版,第62页。
[10] 鲁迅:1925年3月18日致许广平信,同上书,第16页。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9分
书籍清晰度:4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5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品质不错(131+)
- 图书多(486+)
- 体验好(572+)
- 收费(250+)
- 引人入胜(158+)
- 无水印(275+)
- 无多页(346+)
- 种类多(102+)
- 无缺页(380+)
- 下载速度快(329+)
下载评价
- 网友 敖***菡: ( 2024-12-17 10:24:19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寇***音: ( 2024-12-14 11:34:01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宫***凡: ( 2024-12-13 00:40:05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融***华: ( 2025-01-03 08:52:28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郗***兰: ( 2024-12-16 12:16:47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孙***美: ( 2024-12-30 13:37:57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游***钰: ( 2024-12-15 09:10:15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田***珊: ( 2025-01-04 13:47:44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石***致: ( 2025-01-09 22:19:54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习***蓉: ( 2025-01-02 02:38:52 )
品相完美
喜欢"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修订本) 王晓明 著 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人也看了
- 陈云文选 第三卷(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色彩 重庆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马可波罗行纪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供应链绩效管理实战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问题研究丛书: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研究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巴金研究丛书:青青者忆 杨苡 复旦大学出版社【正版保证】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跑跑镇:信谊图画书奖【正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光影怀柔(套装共2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圣才考研网 全国名校外国语学院二外日语考研真题详解(第8版) 中国石化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学古琴(附光盘古琴自学教程上下)【新华书店自营】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3分
人物塑造:6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8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5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6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9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4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