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飚哥真给力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17:35

飚哥真给力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飚哥真给力精美图片
》飚哥真给力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飚哥真给力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060945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12-22
  • 页数:216
  • 价格:32.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7:35

内容简介:

《飚哥真给力:邝飚时事漫画集》精选邝飚时事漫画200余幅,并由邝飚本人撰写文字,对每幅漫画加以诠释。邝飚时事漫画善于处理重大题材,设置尖锐的矛盾,在激烈冲突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并运用漫画的手法加以渲染、强化,进而深化主题,他的漫画亦能摆脱对文字的依附,有自己的思考、角度,并富于创造性,是鲜活生动、货真价实的独立漫画作品,恰似一篇精当的时评。可以说邝飚在我国新闻漫画队伍里格外耀眼,堪称时政漫画明星。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邝飚生于1966年12月,广州人。现供职《南方都市报》,任美术编辑、职业漫画撰稿人;主攻时政新闻漫画,擅长灰色幽默漫画;新媒体的拥趸、网络政治漫画推动者,作品发表于全球数十家平面媒体,主要专栏作品见《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讽刺与幽默》《了望东方周刊》《青年时报》《长江商报》《周末画报》《读者》《看天下》《博客天下》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飚哥真给力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飚哥真给力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飚哥真给力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飚哥真给力:邝飚时事漫画集》精选邝飚时事漫画200余幅,并由邝飚本人撰写文字,对每幅漫画加以诠释。邝飚时事漫画善于处理重大题材,设置尖锐的矛盾,在激烈冲突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并运用漫画的手法加以渲染、强化,进而深化主题,他的漫画亦能摆脱对文字的依附,有自己的思考、角度,并富于创造性,是鲜活生动、货真价实的独立漫画作品,恰似一篇精当的时评。可以说邝飚在我国新闻漫画队伍里格外耀眼,堪称时政漫画明星。


精彩短评:

  • 作者:Hatter 发布时间:2013-03-22 01:16:34

    文字差一点儿,书名很土。

  • 作者:路米內 发布时间:2012-05-28 22:17:48

    飚哥一直都给力

  • 作者:我是小狗 发布时间:2023-04-02 18:51:22

    比起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漫画,再到00年代,真是每况愈下。

  • 作者:空羽 发布时间:2012-03-17 23:12:39

    轻薄、寡淡。

  • 作者:青时 发布时间:2024-01-14 22:06:52

    一本谁都别想拦着我打五星的好书。第一印象:很厚很精美!

    700多页,随手一翻就是大片——仅珍贵历史照片就有500多张。

    看厚书,常不自觉有些顾虑,担心内容东拼西凑、灌水太多,担心机翻拗口难懂。读这本,尽可打消顾虑啦。文字流畅且凝练。有多受欢迎呢?原版书一版再版,已出到第4版。

    它几乎囊括了人类史上各个耀眼时刻:史前文明、希腊世界、启蒙运动与洛可可艺术、哥特式风格与自然主义、现代主义世界……很明显,除了历史、文学、哲学等,艺术含量很高哦。

    穿过浩瀚的文明星河,感受人类璀璨智慧。惊叹之余,心向往之,更觉生命的可贵和人间值得。

  • 作者:冯波波 发布时间:2012-04-17 17:51:32

    文字和画风很犀利!——最喜欢的一张——你是男人,你要撑起这头家,你要真爱你的女人,你就应该是她鞋子的高跟,让她穿着你,挺起胸膛做个自豪的女人~赞一个——当然,反之也很很称意。


深度书评:

  • 白鹿原是我的命运

    作者:更深的白色 发布时间:2011-06-23 15:40:53

    1

    我已经不记得“白鹿原”这三个字最早是作为一个地名,还是一部小说的名字出现在我记忆中的了。但无论如何,这三个颇为好看的字,在以后的岁月中,不管是作为地名还是书名,都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

    白鹿原,是我的老家。是我父亲诞生和成长的地方。

    《白鹿原》,是一部把中国半个世纪的沧桑,都置于白鹿原这个视点之下的波澜壮阔的史诗巨著。

    1988年,陈忠实开始动笔写《白鹿原》。1988年,我——白鹿原的子孙出生了。从此,“白鹿原”在我生命里仿佛还陌生至极,但它在窥伺着,在每个命运的关节点出现,与我的生命执拗地交织在一起。

    2

    两岁时,我第一次上了这座古老的原。

    在此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关中的西府。关中是一片神奇的土壤,北边是厚实苍凉的黄土高原,南面是青翠葱郁的秦岭山,古老的渭河百万年的冲击,形成了一个西窄东阔的漏斗型八百里秦川。自西向东,逐渐开阔的地形孕育着周至秦汉的文明。

    而北原南山,在西安城的东南有了一次奇妙的交汇。白鹿二字,似乎昭示着此处依然厚实的原,却少了几分黄土高坡的凝滞,多了些秦岭终南山的灵动。

    我当然不会记得第一次上原时的情景。但我可以利用之后的经验来重建:那是原上寒冷的冬天,所有的人衣着臃肿,挤进上原特有的唯一的交通工具——蹦蹦车。那是一种三轮摩托车,裹着帆布篷,车厢里摆着两排条凳,人们就拥挤的对坐着。

    蹦蹦车在盘桓的公路上蹦跳着前进,如果从后方的空隙看出去,一定会被转弯时的险情吓出一身冷汗,但也会看见路的另一边是结实的黄土,偶尔会有险峻的沟壑,好像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深深的皱纹。

    等到出的冷汗被透进车厢的寒风吹干,再往车外看,就是完全不同的光景了。天地重又变得开阔,青翠的冬小麦麦苗,仿佛给原上铺了一层绿毯,无限制地向四周延伸着。放眼望去,除了仿佛更接近天,这里似乎与渭河平原的景象别无二致,仿佛脚下那数百米厚的黄土不复存在。

    但那毕竟是苍凉的西北风数亿年一粒一粒搬来的黄土,累积至此,从此岿然不动。

    3

     第一次读《白鹿原》,大约是所谓的半大小子时,跟饭量一样蓬勃的是旺盛的阅读欲。某一天在书柜里乱翻,翻到了一本没有封面,黑乎乎的书。打开一看,白鹿原这三个字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我使命般地捧起那过于厚的书,一气读了起来。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一开篇,就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瑰奇,那是一种我从未从文字里读出的味道。当然,更吸引我的是白嘉轩的初夜,田小娥的风骚,不时出现的“颤动”,“抖”,“叫唤”,让年幼无知的我看得面红耳赤,自己也呈现了一种奇怪的感觉。

    慢慢长大,再读《白鹿原》,年少时觉得与其他主旋律作品革命者别无二致的鹿兆鹏、白灵,却有了别的味道。再看白孝文、黑娃,恍然发现,他们闹农协也好,当地下党也好,莫不是出于一种巨大的激情,在激情的诱导下近乎疯狂地“风搅雪”。批斗、逃亡、杀人,都在“革命”的巨大旗帜之下以一种喷薄的方式进行着,我忽然发现,“革命”和“情欲”这两个判若云泥的词语,竟然有如此的相像性。那都是一种勾魂摄魄般的欲望,在这欲望驱使之下少年人特有的激情和热血,不管不顾,只享受着释放的快感。

    所以那一定是盲目的,一定是自己觉得天地在我手,而旁人看来幼稚不堪的。在这样又宏大又模糊的快感之中,自认为坚定的年轻人实际是迷失的,生命、伦理在此时无关紧要。在这个尺度上,精灵般的白灵跟破窑寻欢的黑娃、白孝文,乃至一辈子迷失在欲望中的鹿子霖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更加盲目,因为她是个聪明而感性的人,更容易在宏大中丧失自我。

    这是年轻人的悲剧,青春的魅力在于喷薄的生命力,而这生命力中蕴含着的欲望会将人反噬。所以在我又一次读到白灵被同志活埋的文字,这个悲情的场面以前从未让我难过到落泪。

    可这一次,突然地,从内心深处悲恸不已。

    4

     陈忠实在前言中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话,“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一个家族的秘史没有文学的传承,靠的是口耳相传。其实我更愿意听老家在河南的我妈讲她的家族史,那更加有趣:她的三姥爷如何一怒之下杀了新婚的媳妇,又如何赔了媳妇娘家几十亩的水地来免于告官,如何当上了国军的营长,又如何在一次带兵抢劫金店后被军法从事。又比如我姥姥,她在东北军开办的学校从含泪的教师口中学会了《松花江上》,日本人一打到洛阳,所有的年轻姑娘赶紧嫁人。村里所有人坐在院子里不敢抬头看进村的日军,稍有不高兴日本人就会将人活埋。他们一家还曾经在日本人的机枪下半夜逃亡。还有我姥姥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乡绅,在郑州跟西安开的都有工厂,解放时变卖了资产回到老家,却被正愁地主名额不够的村人送进了监狱。还有我妈的奶奶,是怎样在困难时期大骂最高领导人的。

    总而言之,处于华北平原的我母亲的老家,经历是那么富有传奇色彩,从他们身上,能如此鲜活的感受到20世纪中国的风云变幻,好像每个历史事件都不曾错过。

    而祖祖辈辈植根于白鹿原上的我爸家,似乎真的没什么好说的。父亲反反复复讲起的,只有他奶奶20多岁就守寡,孤身带大子女在村里的好名声,该立一座贞节牌坊。

    白鹿原的土太厚了,在20世纪中国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中,那几千年的宗法制度,坚硬的如同脚下的黄土,在沧桑变幻中总有一股断然执拗的自矜。小说中的白嘉轩身为族长,就是中国农村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代言人。任你城头大旗变换,我只守着乡约族规,我只背负着“仁义白鹿村”的御笔亲题,我只守护着祠堂的钥匙。这是一种封闭的、慎独的、自省的、仁义的文化,文化的形态恰恰就是文化的内涵。

    他的腰总是挺得很直,那脊梁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魂魄。而通读全书,白嘉轩的悲剧色彩在我看来恰恰是最浓的,尽管他在气势壮阔而没头没脑的“风搅雪”中是那么自持与淡定,但宁折不弯的腰杆偏偏碰上了最为混沌激荡的年代。终于,那个在祠堂里进进出出的黑娃打断了白嘉轩的脊梁骨,因为他挺直的腰是那么不合时宜。

    5

    然而,佝偻着腰,狗一样的白嘉轩,却还站得起来。他在热情地与他深深植根的土地亲昵一番之后,激动得喜不自禁,“我还能行!”

    我后来回老家,询问过祠堂的存在,当然早已被破。但行走村中,到处可见“耕读传家”的门匾。宁折不弯的腰杆,最后却是虽弯不折。白鹿原的土是如此的厚实,一阵风搅雪之后,白雪之下又露出了千百年苍老而浑厚的土地。

    我的父亲在原上长大,他有时会描绘年少时那痛苦不堪的饥饿感。我时常想想他的少年生活与我的是怎样的不同。但无从探究,反而是他现在的行事为人,有时总流露出所谓的“农民意识”。他从不公开谈论政治话题,对我和我妈的有些讨论颇有“空谈误国”的嗤之以鼻。作为他们乡里的第一位大学生,我不知道有没有像鹿子霖家一样,在祖坟上放个雷子。但我总觉得在某些层面上,他同他儿时的玩伴并无不同:守旧而不善表达感情,眼界狭小。

    我还记得高二的时候文理分科,我在文理之间犹豫不决,最终在那个夏雨绵绵的午后,下了最后的决心:学我更喜欢的文科。而当我打电话向父亲通报的时候,这个好多届文科班的班主任,我的父亲,却坚定地要求我学理科。

    那一瞬间,我想起了耕读传家的牌匾,我想起了总是顺遂父亲的白孝文、白孝武。

    我最终读了理科。

    6

    我第二次上原,在我的记忆中依然没有明晰的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黑暗的屋子中,一直肥硕的猫闪动着绿幽幽的眼睛,这印象是如此深刻,甚至超过了本应冲击力很大的葬礼。

    那一次,上原时祖父是垂死的,下原时,父亲没有了父亲。

    我年龄还是不大,也就两岁多。那次上原有给我带的当时还算新鲜的方便面,我母亲给祖父煮了一碗,当时病榻上的他眼睛里闪着惊奇的光芒:还有这么细的面条啊!

    然后便是死亡,我时常试图想象那个我忘了的场景:一个刚刚能跑能跳会说话充满生命力的孩子,披麻戴孝,在死去的老人灵前磕头,完全不了解这是怎样的复杂的、重要的仪式。

    生与死,蓬勃与垂暮,在那个时间点,在沧桑沉默的白鹿原上,有了一次交汇。这交汇对于我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刻,但我早已忘怀。而对于白鹿原,却早已熟稔。

    千百年来,它已经见证了太多太多。如书中所说,白鹿村人口不满千,稍稍接近必有灾祸。书中写那场大瘟疫,随着更多的人的逝去,死亡变得毫无意义,悲伤也被克制。当瘟疫最终过去,白嘉轩对儿子续族谱而鼓励人们正常生活的行为表示赞赏,他突然认识到,那些亲近的人的逝去是不可避免的,而活下来的人才是重要的,他们继续繁衍继续耕读才是重要的。死,总要让位给生。

    这并不是看破生死,而是在生死中淡然处之,一如变换中的淡然。在那一刻,白嘉轩在精神上无比接近苍老的白鹿原,用沉默的胸怀送去死亡,迎来新生。在悲凉沧桑的岁月长河之中,洗尽了欲望。

    7

    我再次回想到了祖父的死亡。作为工厂的干部,他退休时可以选择留在城里,还有退休工资。但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原上。因为,农村人可以土葬,可以用西北风吹来的古老的土壤埋葬。

    魂归故土,这大概不独是白鹿原上的居民的最后愿望。小说中的浪子:孝文、黑娃最终都要来一个衣锦还乡的仪式,可以想见除非迫不得已,谁都不愿埋骨他乡。那是他们的魂灵所在,那是永远的情愫所寄。

    当然我死后,跟祖坟必然是天涯海角的相隔。事实上我并不遗憾,那是白嘉轩的白鹿原,那是祖父的白鹿原,那是父亲的白鹿原,白鹿原在我,只是一个老家,连家乡都谈不上。我甚至批判着父亲身上白鹿原的印记,我的未来在远方。

    两年前的教师节,我给初中的班主任打了个电话问候。末了,她说,你现在说话声音越来越像你爸了。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年少时对父亲有着那么多的厌恶,因为在他身上,全是自己。或者更和逻辑地说:在自己身上,全是他的影子。厌恶的不是父亲,厌恶的是自己。

    白鹿原不是我的家乡,更加谈不上是我的精神家园,白鹿原只是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看着我的父亲离开原,上学,在异乡娶妻生子,在过年时回乡小住。静静地看着跟随父亲一年回去一次的我,就像看着黑娃、白孝文的回归。

    就像我在自己身上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曾经想极力摆脱的父亲的影子一样,我终于发现了白鹿原不声不响,却已经在我生命中录下了巨大的烙印,当我发现,我也有骨子里的保守、固执之时,才惊觉我的每一次呼吸,都充斥着厚实黄土的气息。我正如恍然意识到自己身世的鹿鸣。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清晰的梦,在梦中我漂浮在白鹿原的上空,在村口飞来飞去,就是找不到父亲长大的院落。然而,最终,我还是降落在了高大的堂屋之中,坐在了冰冷的太师椅上,深深地吸一口厚重的空气。

    我一定会飘走,甚至不会最终降落于斯。白鹿原是我的命运,牵扯着我的部分魂灵,但它绝不是我命运的全部。而那黄土铸就的高原,总是在沉默中轻轻呼唤。

    8

    多少次读完小说,那个仓促的结尾之后,我总是沉浸在巨大的疑惑之中。

    白鹿两家,本是同门的兄弟,既然如此,为何非要斗在一起?鹿子霖疯之前还要念念不忘的是,鹿家终于没能斗得过白家?这样的斗法没有原因没有停歇,“斗”是唯一的主题和最高的纲领。

    当然我们可以飞快的找到对应的隐喻,政治斗争中的两党、两派,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斗了个天翻地覆你死我活,斗了个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究竟是为了什么?

    书中有个士大夫人格的完美代表——朱先生。他说过两句话,一为“都不是君子”,第二句其实是遗言:“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折腾到何时为止?”可谓点题之语,小人相争,黎民相煎,可悲可叹!

    “天府之国”最早是关中的美誉,可见其富庶,而回顾历史惨痛不已。仅近代以降,有回民暴动,回汉相互屠杀,陕西人口减少2000万的悲剧;又有镇嵩军围西安城八月,军民冻饿而死数万的壮烈。百姓之苦,不惟天灾,亦是人祸。

    元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行经潼关,西望关中,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诚如是言。

    9

    有一年回老家,大雪初霁,骄阳乍现。父亲说,我们三个去鲸鱼沟逛逛吧。

    鲸鱼沟穿白鹿原而过,北边为狄寨原,南边为炮里原。相传上古时代洪水暴发,有一鲸鱼驼万民至此,见原而居,从此生存繁衍下去。后鲸鱼回海,穿原而去,遂成此鲸鱼沟。

    去的时候正是下午,冬日里的阳光显得很温暖,穿过一个又一个静谧的村庄,到了南原的北沿,一道碧簪似得水域出现在了面前。我们下到沟底,水边是一片竹林。原上人过年走亲戚,送的礼物是一根新砍的竹子,如此风雅的习俗,似乎与白鹿原的朴实厚重格格不入。

    父亲讲起了儿时的经历,每年都有在此玩耍的小儿溺水而亡。鲜活的生命就此失去,可惜可叹啊。

    我抬头看着厚实的原和轻灵的水,山无言水无声,只有冷风阵阵波光粼粼,一种巨大的肃穆而哀伤的情绪迅速包围了我。白鹿原的沉默与古老,正如永远不变的人世沧桑,浮生悲凉。我又想起了小说中的鹿兆鹏,他似乎是精神力最强大的一个,为了信仰,可以抛妻离父,可以鬼蜮伎俩,可以不惜生命。终于,他的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在千千万万个鹿兆鹏的努力下居然实现了。

    然而,他逃得过宿命么,他逃得脱地主父亲的家庭出身么。小说家聪明,隐去了他的结局,但我们可以想象,他的结局又该是怎样的悲凉。

    我一直不理解,陈忠实写罗锅的白嘉轩,为何要说“狗似的”。直到有一次再看《大话西游》,夕阳武士说,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主角的背影在荒凉的大漠中远去,响起了“苦海泛起爱恨,在世间难逃的命运”的歌词。恍然间如被闪电击中,心底间一下子空明澄澈,悲哀就慢慢浮了上来

    孙悟空白嘉轩都是狗,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翳翳然如垂死之犬,无论流浪还是固守,折腾还是淡然,终将被岁月的洪荒掩埋,被命运的无情吞噬,留不下一声悲鸣。

    你我皆如是。

    我跟我爸我妈在沟边游览了一会,天色渐晚,夕阳惨淡。雪化后的山路有点滑,我左手扶着我爸,右手挽着我妈,三个人慢慢走回了家。

  • 《白日尽头》:一个女人的五次死亡,既轻盈又沉重

    作者:三心 发布时间:2023-12-01 18:34:02

    “主赐予的,主又收回。”这句引自《约伯记》的话正是小说的开端。小说家就是上帝,坐拥生杀予夺的权力,燕妮·埃彭贝克让“她”在每一卷中死亡,又在间奏中改变命运的流向让《白日尽头》中的“她”复活。然而死亡是生命必然的结局,上帝也无法让人永生,它只能通过更改命运的机缘对死亡不断地延宕。于是死亡显得既轻盈又沉重,就像在结尾“她”的儿子所思考的给小说留下永恒回响的问题:“这些奇怪的声音和抽搐是否真的是人类用以哀悼的全部。”

    轻与重同时存在

    燕妮·埃彭贝克最奇妙之处在于,她永远能将轻与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同时融化在小说的容器中。部分原因是因为她的语言有一种简洁的残酷性。她通常会避开带有强情感性质的形容词,避开血腥化或者奇观化的描写与展示,避开人物的话语带有声嘶力竭的冲击——她笔下人物的对话,通常取消了引号与标记,两个人物的对话交替分行,同时几乎每个人的话语仅仅只有一句,其内容在表面看来极度日常甚至庸常,因其简短有时会产生一种不真实感。

    但句式与描绘的简洁往往会在读者的心中引发一种静默的爆炸。比如“她”的外祖父在反犹运动中被熟人杀害的场景是从外祖母的视角进行描绘:“刚开始她握住丈夫的手,之后只握住了一点肉,直到没有任何活的东西能让她拉到空旷的屋顶上。她成了一个手握死亡的犹太寡妇。”——硕大的残酷性被集中在了“一点肉”这个微妙的短语上。这段描写利用递进法体现了消亡的过程,直到最终具象的实体彻底消亡为抽象的“死亡”。

    《白日尽头》中很少有复杂曲折的长句,单独句子给人的阅读体验简单而舒适,其内在的复杂性源自于句子的连接与组合方式。她在小说中展现的一些视觉效果同样带着一种简洁的残酷性,极度日常,却又暗暗散发出某种神秘之光。读者在这微光中隐隐约约可以窥见一种对人物、对环境、对历史的无可名状的指涉——这种指涉唯有借助意象的中介才能抵达彼岸。“鸡在废墟上来回走,用喙啄着腐烂的稻草,它们用一生的时间寻找着蠕虫和甲虫。”在这个电影镜头般的场景中斜插入一个抽象的时间性的“一生的时间”,使得这个简单的场景立刻浸染了苍凉的底色。

    诗一般的简洁与重复

    继承了她的德语文学前辈罗特、塞巴尔德的血统,燕妮·埃彭贝克横跨过了诗与小说的鸿沟,她的每部小说都洋溢着鲜花盛开般的诗意,尽管是以与他们迥异的方式。简单并不意味着语言的匮乏。相反,这必须更具备出尘之思,因为需要将更多的表达内容压缩在更短的表达形式内。

    《白日尽头》中一个重要的技法就是所谓的“交替法”,这种方法更早可以追溯到福楼拜。小说自身的叙事进程和引用自其他来源的文字段落交替辉映,包括了诗句与典故、《施蒂利亚地震笔记》,以及“她”的履历和日记——在第三卷中,这种交替与眼花缭乱的人名让小说整体显得混乱,恰如她们所参与的革命党本身的混乱。

    而小说另一个重要的技法就是重复。不是一次两次偶尔的重复,而是如同诗一般大量地敲响着某种节奏感的重复。这种方法早在《客乡》就已经开始使用,而在《白日尽头》中重复的技法变得更加繁复,更加夸张,同时也更加深沉。重复贯穿了所谓的形式的骨骼与内容的血肉,例如在一个段落中首语或者尾语的重复、某种句子或段落形式的重复,以及最重要的——象征物的重复,比如小说中煎饼和砂糖粒的比喻,带有暧昧的暗示性质的钟声,以及因为反犹运动损坏的《歌德全集》,与之相匹配的则是小说中偶尔闪现的歌德的诗句。

    在小说的结尾,这个意象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再度跃入我们的眼帘。在“她”临死前,“她”的儿子来到了一个旧货商店给“她”挑选礼物,看到了这本完整得出奇的《歌德全集》。燕妮·埃彭贝克以一种淡然的口吻写道:“他随意抽出书脊有点刮花了的第九卷,翻了一下,‘永别了’,然后又放了回去。他不知道坐着火车要怎么把整套歌德全集带回柏林。”意象的出现是那么悄然,悄然而至,又悄然而逝。而那句被引用的“永别了”是那么不经意却又为这段话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仿佛只在时间的水面上留下了一道波痕,却在水下翻腾起了一次涌动的暗流。

    在二流小说家笔下,这种首尾相接的出现容易演化为一种刻意为之的陈腔滥调,但在燕妮·埃彭贝克的小说中,重复成为了一种与内容血脉相连的形式,形式即内容。这种重复甚至有些像格言的性质——神奇的不真实,同时也神奇的真实。一言以蔽之,形成了风格。《白日尽头》中对历史与命运的追问紧紧连接着她所选用的形式——其最终孕育的效果是,她的小说炼金术般不可思议地聚合与和谐了常规意义上截然相反的二元性质。小说中的重复也隐隐泛出变化的光辉。

    在小说的前半段有这样一段话“当一位女儿问‘过得怎么样’,母亲无论何时都不该给出其他回答。无论发生什么,很好将永远是她唯一的回答”。这段话在小说的第三卷再度出现,但母亲和女儿的位置在这里发生了调转——问的人是母亲,而答的人则是女儿。命运轮回的荒谬与必然在这种变化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实是虚构的落脚点

    《白日尽头》值得重读的一个乐趣在于,读者极有可能发现曾经在初次阅读时容易被忽视或被遗忘的暗线与伏笔。在小说开始不久的时候,“她”作为一个早逝的婴儿被放到一个与其身材极度不相符的运尸架上——大与小之间的对照也是燕妮·埃彭贝克常用的手法之一——从楼梯上下来的时候是这么形容的:“这个包裹太轻太小了,它们下楼梯的时候得有一个人扶着它,否则就会滚下去。”接着写道:“当心别从楼梯上摔下来。”而在第四卷幽灵般与这段话产生了一缕奇异的关联,年老的“她”死亡的原因正是在没人搀扶的情况下不慎从楼梯上摔下来。在这里,曾经被作者挣脱的某种或许可称之为宿命的东西又再度回返。

    《白日尽头》一如那些伟大的小说一样,它最终所模糊的,是虚构与现实。它的虚构性跃然于纸上,但这虚构又何尝不是某种现实?人总是渺小的,被命运操纵,就像被小说家操纵一样;人被放置到历史的、家庭的、情感的棋盘中,面临不可预测的变幻,所有的东西都交织缠绕在一起。《白日尽头》里,在作者更改命运转轮的续命术让“她”复活的前后对比下,历史——无论是集体的历史还是个体的历史中生命的荒谬与悲哀沉淀得更为清晰——“当生命所有的库存都用完了,剩下的是留在最底部的东西:于是,那坚不可摧的储备就显现出来。”

    但无论如何虚构的人物都必须面对真正的死亡,小说的最后几页令人动容的原因在于,作者好像在努力将死亡推远,但依然无法避免死亡的降临。最终,仅仅通过“只可能是打给他”的电话(同时也是打给读者)叹息般告知死亡的讯息。这就是最赤裸的现实——每个人面临的最终课题。如果死是生必然的归宿,那么现实又何尝不是虚构永恒的落脚点呢?

    (原文刊载于北青艺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无广告(418+)
  • 可以购买(100+)
  • 在线转格式(98+)
  • 无漏页(371+)
  • 强烈推荐(196+)
  • 赚了(676+)
  • 收费(594+)
  • 超值(223+)
  • 下载快(94+)
  • 藏书馆(537+)
  • 值得购买(268+)
  • 无颠倒(597+)
  • 一般般(488+)

下载评价

  • 网友 居***南: ( 2024-12-17 17:39:10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谭***然: ( 2024-12-11 09:54:55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宓***莉: ( 2024-12-11 13:07:22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师***怀: ( 2024-12-14 23:57:15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索***宸: ( 2024-12-18 10:35:19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家***丝: ( 2024-12-28 03:24:10 )

    好6666666

  • 网友 融***华: ( 2024-12-29 19:04:40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曹***雯: ( 2024-12-27 20:28:58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孙***夏: ( 2024-12-29 09:19:32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印***文: ( 2024-12-31 20:17:01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扈***洁: ( 2024-12-11 18:02:04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芮***枫: ( 2025-01-02 06:04:43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