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中国宪法导论(第3版) 刘茂林 著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17:14

中国宪法导论(第3版) 刘茂林 著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中国宪法导论(第3版) 刘茂林 著精美图片
》中国宪法导论(第3版) 刘茂林 著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中国宪法导论(第3版) 刘茂林 著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132902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4
  • 页数:477
  • 价格:50.2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7:14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宪法学的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以中国宪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吸收了宪法学研究的全新理论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宪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体系严谨,理论脉络清晰。全书大体上可分为宪法的基本理论、宪法学中的国家理论、公民与公民权利理论和从国家与公民相互关系中衍生出来的相关问题的理论等四部分,共十三章。各章前有内容提要和关键词,以概括该章内容,提示重点、难点问题;章后附有前沿问题和思考题,以资读者思考和研究之用。

第三版充分反映了2018年宪法修改的精神和内容,新时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产生的重大发展变化与实践探索也得到了必要呈现。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宪法原理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第二节 宪法的结构

第三节 宪法的作用

第四节 宪法的制定与修改

第五节 宪法秩序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宪法的历史发展概述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 国家性质

第一节 国家性质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国家性质

第三节 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四节 政治协商制度

第四章 政权组织形式

第一节 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三节 我国的选举制度

第五章 国家结构形式

第一节 国家结构形式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第三节 我国的地方制度

第六章 国家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概述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

第四节 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基本经济政策

第七章 国家基本文化制度

第一节 国家基本文化制度概述

第二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文化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八章 国家基本社会制度

第一节 国家基本社会制度概述

第二节 基本社会制度的内容

第三节 法治社会建设

第九章 国家生态文明制度

第一节 生态文明制度概述

第二节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生态文明制度的实施

第十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第二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四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五节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第十一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国家机构概述

第二节 国家权力机关

第三节 国家主席

第四节 国家行政机关

第五节 国家军事机关

第六节 国家监察机关

第七节 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第八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第九节 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

第十二章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第一节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概述

第二节 居民委员会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

第十三章 国家标志

第一节 国旗

第二节 国徽

第三节 国歌

第四节 首都

参考文献

缩略语

第二版后记


作者介绍: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毫无疑问,宪法秩序是一种社会秩序,它是基于人们对一定社会规律的认识,通过制宪对该社会所需要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进行确认,形成一种宪法上的(应然)秩序,再通过宪法的各种调整手段,而将宪法上的(应然)秩序所编成的实际(实然)社会秩序。所谓宪法秩序,即可指前者,即应然的宪法秩序,也可能指后者,即实然的宪法秩序。


从方法论上看,作为法律的宪法(一般称为成文宪法),无论它与现实“脱节”抑或“一致”都表明在成文宪法之外有一个客观宪法的存在。列宁称之为现实宪法。

成文宪法在近现代被赋予国家根本法的含义,就其实质意义而言,即是规定和调整国家统治体制及公民基本权利之基础的法律。无论它是以统一的法典形式表现出来,还是以其他形式散见于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之中,都能以具体的规范或明确的条文为我们所感知。在这里,我们赋予了传统分类中的成文宪法以新的内容,扩大了成文宪法的范围。

成文宪法与现实宪法的区别,除了存在的形式不同外,内容上也有明显的差别。它反映了制宪者的价值观和对现实宪法一种变革的希望。

那些尚未上升为成文宪法,涉及国家统治体制和公民权方面的意志于上升为成文宪法的意志,在意识形态中的矛盾冲突始终存在。这种上升为成文宪法的意志和没有上升为成文宪法的意志以及两者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矛盾冲突,就是宪法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即观念宪法,它是与成文宪法和现实宪法相对而言的。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从宪法学的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以中国宪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吸收了宪法学研究的近期新理论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宪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体系严谨,理论脉络清晰。第三版充分反映了2018年宪法修改的精神和内容,新时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产生的重大发展变化与实践探索也得到了必要呈现。


书籍介绍

本书从宪法学的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以中国宪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吸收了宪法学研究的全新理论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宪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体系严谨,理论脉络清晰。全书大体上可分为宪法的基本理论、宪法学中的国家理论、公民与公民权利理论和从国家与公民相互关系中衍生出来的相关问题的理论等四部分,共十三章。各章前有内容提要和关键词,以概括该章内容,提示重点、难点问题;章后附有前沿问题和思考题,以资读者思考和研究之用。 第三版充分反映了2018年宪法修改的精神和内容,新时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产生的重大发展变化与实践探索也得到了必要呈现。


精彩短评:

  • 作者:逸仙先生20 发布时间:2024-01-03 00:12:19

    新版很有本土和问题意识,非茶山刘读者可以跳读,重点看每章节的延伸思考部分。这书的问题在于,还是太偏向于统编教材,其实可以彰显更多作者的个人风格的。(为自己考研期间的阅读而补记)

  • 作者:如宝 发布时间:2023-12-31 19:29:13

    整体详略不当,唯有宪法秩序那里写的不错。宪法监督写的太简单,基本权利总论没写,宪法总论写的过于简洁。有些章节甚至不如马工程教材,可见编者未用心。

  • 作者:潜流Underflow 发布时间:2023-12-01 11:38:35

    似乎有些详略不当:缺失基本权利的保障等内容;虽然每章附录集中展示了学界的部分观点,但缺乏引注,缺乏与规范宪法学、政治宪法学等学派的对话,前沿性有疑问。此外,排版时更多分段,有利于阅读。

  • 作者:100%孤独 发布时间:2022-06-21 16:52:17

    中国的问题意识很明确,政治性很强

  • 作者:在时间旅行 发布时间:2020-11-09 12:44:15

    历史的进程,如此之多的文字,想看完太久了。

  • 作者:Lion 发布时间:2020-07-03 11:18:08

    历时三年,陈丹燕老师的最新长篇小说美美面世~读的时候常常会想起“人间·小团圆”这个词,在“悬丝”“镜子”“蛇果”的三段故事里,每个人物的亲情、爱情、友情以及自身的成长,都是人世间的悲欢故事。小说结构真的有巧思,不过暂时不剧透了,还是大家自己来读!最后感谢设计老师和印装监制老师们的用心和细致!#“白雪公主”诞生记#


深度书评:

  • 你被养育的方式,必然会影响你养育孩子的方式

    作者:豌豆儿不公主 发布时间:2018-12-25 23:38:06

    作为父母没有“家长学校”可上,最大的直接经验便来源于自己的父母。要避免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第一步,便是要真正理解家庭内部运转的过程。改变因理解而发生。

    我家书架上放着一本“老书”,2008年版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那时候我读大二,家庭社会工作的老师把它当作课程相关读物来推荐。我打开它,勾勾画画停留在第27页——“自尊宣言”。空白处,留着我当时的体悟:乐纳自己,自我管理,相信改变的可能,创造改变的时机,自得其乐(笑脸)。

    那时候,“原生家庭”的话题没还有这么高的讨论度,豆瓣上“父母皆祸害”的小组也才刚刚建立,作为一名大二学生,要去理解家庭内部的运转,着实觉得生涩又乏味。

    时隔十年,如今的我已经是一个2岁宝宝的妈妈,打开这本书的契机到了。作为家庭治疗的重要创始人之一,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的一系列与家庭有关的理念,至今还常在许多畅销书上看到。在《新家庭如何塑造人》里面,她用平实的语言,并穿插着不少案例、插画,向读者展示了家庭生活是如何影响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并外化于语言和行为的。对的,

    是“展示”,没有控诉:家庭里好的坏的,都有它存在的根基,而面向积极的改变,因理解而发生。

    家庭生活是如何影响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并外化于语言和行为的?这本书用三个维度来说明:

    1、家庭中的交流模式

    2、家庭中的规划

    3、家庭中的关系

    1、家庭中的交流模式

    你说我听,我说你听,语言上的一来一往只是交流中最显性的一部分。

    “你吃了吗?”

    “吃了。”

    简单的两句话,我们并不能判断出对话中的两个人是什么关系、他们正处于什么样的情境中。当语言和声音、表情、动作结合:

    “你吃了吗?”——语调向上,双目凝视,嘴角上扬。

    “吃了。”——语调有力,眼神回望,嘴角上扬。

    语言、语气、眼神、姿态的叠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交流情境

    。这样我们才知道,对话中的两个人是熟识的、正在进行一次轻松愉快的聊天。

    “你吃了吗?”——语调向上,嘴角上扬,侧脸对的,眼神看向别处。

    “吃了。”——语调平淡短促,眼睛向下看,身体移开。

    语言不变,非语言要素中的语调、眼神、姿态任何一个要素发生改变,传递的信息就可能发生质的变化。

    这组对话里的两个人,一个心不在焉却试图掩饰,另一个心有不满却避而不谈。

    这就是交流的魔力,只有在充分整合语言、语调、表情、动作传递的所有信息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对方在说什么。然而,现实生活里,在小孩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中,我们被示范、被教育的却是:

    如何南辕北辙地使用语言和非语言,以至于我们说什么,并不代表我们想什么;我们怎么想,并不代表我们怎么说。

    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社会化。

    于是,四种语言-非语言不一致的表达方式诞生了:

    讨好者

    你说得都对,都是我的错。

    讨好者常常用逢迎、服从的语气去表达“好的”“是的”“对的”,他们遇到压力事件不仅否定自己的行为,甚至否定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与之配合的肢体动作也是卑微的、无助的,一副受害者的姿态。

    在内心深处,他们不认同自己的价值,企图通过奉承来得到别人的认同。

    指责者

    都是你的错,你要负全部责任。

    指责者的话语里充满了“不”字,他们通常声音高昂,“有理无理都要高声”是他们的信条,甚至引起身体不适也在所不惜。然而

    他们的内心常常感到受挫,只能通过控制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超理智者

    我说的都是真理,信不信由你。

    超理智者说每一句话都要斟词酌句,他们力求用理性、镇定的声音说出“真理”。神态波澜不惊、与人保持一定距离,是他们的身体语言。

    不允许自己犯错,正是他们内心最大的顾忌。

    打岔者

    今天天气不错。

    在一场聊天里,打岔者永远说着与谈话主题无关的话。他们的声音忽高忽低,身体动来动去,看起来心不在焉。低频且无目的的参与让他们感到孤独,他们的内心独白是:“

    这里没有人关注我,我是多余的。

    在家庭生活的不同情境里,如果父母使用上面一种或者多种方式来交流,孩子们会经历什么呢?

    当一件“坏事”发生,比如“我不小心弄坏了儿子的手工作业,他很生气”:

    父母若用讨好的方式回应:

    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我怎么这么笨什么也干不好。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软弱与无助,不忍责备甚至产生内疚感,觉得自己的生气是过分的。

    父母若用指责的方式回应:

    你怎么把东西乱放,我已经这么忙了还要帮你收拾东西,你还好意思生气,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孩子产生忧虑感,怀疑是自己做错了事,于是再不敢提它,只是默默拿起被弄坏的手工作品,生着气走开。

    父母若用超理智的方式回应:

    东西总要坏的,今天不坏明天也会坏,你不要在意。

    孩子听了一通道理,却没有感受到被理解,觉得父母并不把自己的事放在心上。

    父母若用打岔的方式回应:

    唉呀,我的碗还没刷呢,我得去刷碗。

    孩子觉得被忽略,父母似乎并不关心自己,父母的爱在他心里减了分。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们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感,在语言上将真实的想法和情绪藏起来;在非语言上,可能表现出忍耐、逃避、或者对抗。

    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交流更好呢?

    我不小心弄坏了儿子的手工作业,他很生气。就这件事本身而言,是我错了,

    我要道歉,但只针对弄坏了东西这件事,而不用为自己这个人而感到抱歉

    ;我有点不满,儿子不应该把手工放在沙发上,

    我可以提醒他下次把东西放在桌子上,而不用指责他这个人不懂事

    ;我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但心爱的东西坏了总归会有些伤心,我

    应该在道歉的同时给他一个安慰的拥抱,而不是对于他的正常情绪表现得无动于衷

    我可以去刷碗,却要在上述行为完成之后,而不是直接忽略此事转身离开。

    基于事实,用真诚、直接的语言表达真实想法与情绪,并辅之以一致的声音、表情和动作。

    是的,就是这么简单,并没有多么高深。作为成人,我们必须为孩子们树立起时刻接受挑战的榜样,正如萨提亚所言:

    因为你总能学到新的东西,所以你的生活总是可以改变的。

    2、家庭中的规则

    初高中那会儿,我爸要求我出去玩的话必须在他规定的时间内回家,否则不让出门。直到现在,遇到要在办公室加班到很晚,我心里都是很焦急的,总想着天黑了要快点回家。

    这是我切身体会到的规则的力量,

    它不仅约束行为,久而久之还会束缚思想。

    为什么说是“束缚”?用未成年人的规矩来要求已是成年人的自己,本身就是不合时宜的。

    家庭里的规则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更新,并将这种顺应变化的理念融在家庭氛围里

    ,这是一个“成长型”家庭的必备要素。

    像“晚上10点必须回家”这样“说出来”的规则,我们很容易识别;除此之外,家庭中还充斥着许多隐性的规则,

    父母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行为,传达出“你不能这样你不能那样”的信息

    。隐性规则就像是一股气流一样萦绕在家庭氛围里,似乎并没有人刻意要求,可似乎所有人都在遵照着它行动。

    比如:报喜不报忧

    在家里,我们只聊好的、正确的事,对不好的、错误的事避而不谈。电视剧里常常有这样的情节:家里有人生了很严重的病,全家人联合起来掩盖真相;当事人发现蛛丝马迹质问,全家人坚持用“善意的谎言”回应;当事人通过路人甲被动得知真相,呼天抢地痛不欲生,全家人跟着崩溃;从此有了一条不需要解释的规定:所有人不得在当事人面前谈论他生病的事,就好像他没有生病一样;而当事人呢,虽然会时不时的情绪崩溃,却也还要如同被孤立一般忍着痛微笑着活着。

    因为现实的问题得不到讨论,谎言便代替真相弥漫在空气里,久而久之,双方不再彼此信任,甚至产生憎恨,渐行渐远。

    处于困境中的人因为“被保护”而得不到支持,困境外的人因为“善意”而成了旁观者。

    再比如:只表达积极的情绪而忽略消极的。

    我们可以和家人分享喜悦和兴奋,却不能对他们表达悲伤和愤怒。当悲伤来临,父母嘴上说着“没什么,我没事”,却别过脸慌乱地擦去流下来的眼泪,留下孩子一脸疑惑又无处求证;当感到气愤,父母用气势如虹的指责声将问题引向别处,声东击西地发泄了自己的怒火,令孩子感到害怕、委屈却又无处讲理。

    时间会自动消化掉被压抑的消极情绪吗?

    时间只会准备一个罐子,一点一点收集它们,当罐子被填满,即使只是一点点的刺激,都会令罐子爆炸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言不合就被摔坏的杯子、一到雨天就流泪不止的眼睛。

    任何事情都可以拿到桌面上来谈论、任何情绪都可以在人性上得到理解、任何规定都可以顺应变化而更新,

    用坦诚、直接、现实的方式与家人相处,而不是用规则去排斥它们,那么,我们才能正视家庭里的所有真相与变化,从而发展出积极的行为去应对现实,而不是自欺欺人。

    3、家庭中的关系

    一个家庭里,所有家庭成员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可以在一张图里清晰地呈现出来。

    比如下面这张图:这是一个核心家庭,爸爸妈妈和一个孩子;爸爸为公司职员,妈妈是全职妈妈,女儿在上幼儿园;爸爸妈妈关系良好,他们一起悉心照顾宝宝。

    图一

    再比如第二张图:这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共6个人;以爸爸妈妈为主,上有爷爷奶奶,下有两个小孩;爸爸妈妈和爷爷是上班族,奶奶在家照顾孩子;大宝是女儿,刚上小学,二宝是儿子,在上幼儿园;妈妈和奶奶的关系有些问题,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良好。

    图二

    一张家庭图简单地勾勒出了一个家庭的样子:家庭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多样的关系,所有家庭成员一起塑造了这个家庭特有的氛围;反过来家庭氛围又进一步影响着每个人,强化或改变着他们的认知、语言和行为。

    在一个家庭的N对二人关系和M对三角关系中,

    夫妻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基础,夫妻是家庭的建筑师。

    日常家庭生活中,夫妻二人的对话常常围绕着“做决定”而展开,小到“今晚吃什么”,大到“父母要不要一起住”。争吵是怎么发生的?使用讨好、指责、超理性或者打岔的交流方式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在于,

    我们对“夫妻关系”存在一些误解。

    比如“因为你爱我,所以你懂我”。

    你知道我的所有需求、感受和喜好,那么,即使我不说,你也要主动采取行动让我高兴。

    再比如“因为你爱我,所以我们要一致”。

    我们是一体的,我不喜欢的电影你怎么可以去看呢?我不想见的人你怎么可以和他交朋友呢?

    还有“因为你爱我,所以我们要时刻在一起”。

    你不可以一个人去参与朋友聚会,更不能自己出去旅行,你干什么都必须和我在一起。

    我们因为相同点在一起,因为能够享受彼此的差异而发展出一段真实的人性化的关系。

    如果认同并实践了这一点,

    即使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也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一面,并尊重对方独立的一面,

    那么家庭关系将更加和谐,成长于其中的孩子也就更具有独立性与包容性。

    除了二人关系之外,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处于多种三角关系中。

    当一个人同时被多个人需要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

    比如图二中的妈妈:她下班回到家,奶奶准备好了鱼等着她来烧;大宝有个作业不会要她去指导;二宝今天学校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要立刻告诉她。

    这时候的妈妈,分身乏术,简直是处于漩涡之中。她可以在以下几种策略中做出选择:

    麻木忍耐型

    对所有人的要求都置若罔闻,似乎在做所有事,却又所有事都没有做好。这让家人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认为她不负责任。

    威吓型

    指责家人,强调自己的压力,发泄怒气。这伤害了所有人的感情,可能产生怨气。

    崩溃型

    表示对方太过分了,自己受不了了。家人可能觉得自己做错了事,而产生自责感。

    承诺型

    无原则地许诺,试图把对方的需求推后,以缓解现在的压力。因为“无原则”所以没办法兑现,让家人产生不信任感。

    面对现实型

    坦诚地与家人沟通,说明自己的能力与局限,并真诚地寻求帮助。家人会理解她,并支持她。

    正确的选择

    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漩涡,孩子们也不会因此被忽略、被贬低、被伤害,还能给家人形成良好的示范

    ,与家人的关系得到缓和,家庭氛围也因此改变。

    用真诚、直接、基于现实的方式与家人沟通,不做语言-非语言双重信息交流的受害者;建立顺应变化而更新的家庭规则,并且不设限,无论是事情还是情绪,好的坏的都可以拿到桌面上来讨论;以良好的夫妻关系为基础,用面对现实的方式处理与所有家人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这就是萨提亚在《新家庭如何塑造人》里告诉我们的三件事,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建立高自我价值感才有了可能:

    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相信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更美好;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可以向别人寻求帮助,但在该做决定时也足够果断,相信自身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尊重他人的价值,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在人与人之间播撒信任和希望的种子;不需要用规则来对抗我们的感受,也不用总是根据感觉来做事;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是智慧在指引着我们的行为,欣然接受人性带给我们的一切。”

    虽然知易行难,但是先有了“知道”,“行动”总会发生。

    那一天,我因为女儿不乖乖吃饭而发起了脾气,突然,她抬起头盯着我的脸、紧紧皱着眉,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柔声对我说:“妈妈不要生气。”

    那天她两周岁不到,我在她圆嘟嘟的脸上分明看到了自己生气时候的模样,而她却用这样的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担忧与乞怜。

    我怔了一下,突然意识到,眼前的这个小人儿又长大了不少,不再只是以前咿呀呀要人抱的小婴儿,她已经能够很顺畅地使用短句,模仿大人的样子,甚至是他们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想法了。

    作为父母没有“家长学校”可上,最大的直接经验便来源于自己的父母。我们曾经是如何被养育长大的?这些日复一日的经历就像血液一样在我们身体里流淌,它会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来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这个不得而知,而唯一确定的是,

    你被养育的方式必然会影响你养育孩子的方式。

    要避免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第一步,便是要真正理解家庭内部运转的过程。

    改变因理解而发生。

    公众号:转角有趣

  • 这本书是我的恩师

    作者:小石头 发布时间:2009-11-23 04:49:39

    中大心理学考研的参考书。

    虽然身份是课本,但其实可以把它当成一本非常有趣有用又平易近人的充满科学实证精神的科普读物来读。读完对身心皆有帮助。

    认识人类的多样性让我心胸更广阔,学科研究方法实验方法让我增加求实谦虚的朴素科学精神,非常多的讨论,研究引起我的兴趣,激发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和认同感。儿童发展的章节,对于我一个适龄生育女子,是最容易引起感兴趣的部分。认知,学习,记忆那几章,让我不断反省自己的学习习惯,努力完善。终身发展一章,让我了解自己,更清楚明白每个年龄段自己为什么会有那些烦恼,我这个年龄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彻底摆脱苦恼。每一章,每一页,我都爱不释手,既想快点一探究竟,又不忍那么快读完。

    “责任扩散”原理,“从众心理”,让我明白人们和我自己为什么在那样的场合会犯那样的错误。而心理学家研究“从众心理”这么普通的话题,他们的目的是要揭示为什么在纳粹法西斯屠杀犹太人,日本法西斯屠杀中国人的时候,为什么民众们会一个个毫不反抗束手就擒,而旁观者可以静观这样的惨剧在自己面前发生却毫无反抗的意向,执行屠杀的郐子手也会毫不拒绝的去执行屠杀任务。几十万,上百万的活生生的人就被这样静默的有秩序的杀害了!我觉得心理学家的研究好伟大!他们也应该拿一拿诺贝尔的和平奖。

    这样的研究成果应该应用到儿童的教育中来。如何克服“从众心理”呢,如何避免“责任扩散”心理影响呢?在塑造一个国民的国民性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教育者得多思考这样的问题,参与这样的研究中。家庭的教育跟学校教育一样重要。我们家长也要努力学习,好好抚养我们的孩子,科学的抚养。儿童是人类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就在我们的手中,我们要珍惜这个把握人类命运的机会,利用好它,塑造我们人类美好的未来!

    心理学有好多学派,好多理论体系,而这门学科的研究态度是非常兼容的,各种理论都可以并存,可以相互参考。之前我一直很迷恋武志红的简易心理读本。看完这本课本,我觉得武大哥的书跟这本导论相比,真是沧海一粟了。其实武大哥的理论就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积极心理学。而这本书名字就叫导论,本来就是介绍各种心理学流派的概论性质的书嘛。是沧海一粟也是自然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内涵好书(674+)
  • 经典(145+)
  • 快捷(163+)
  • 无缺页(172+)
  • 无漏页(264+)
  • 下载速度快(152+)
  • 一星好评(326+)

下载评价

  • 网友 康***溪: ( 2024-12-20 21:41:49 )

    强烈推荐!!!

  • 网友 堵***格: ( 2024-12-14 12:44:41 )

    OK,还可以

  • 网友 辛***玮: ( 2024-12-31 08:44:56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石***致: ( 2024-12-16 01:34:15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师***怀: ( 2024-12-19 14:10:30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习***蓉: ( 2024-12-25 09:32:15 )

    品相完美

  • 网友 菱***兰: ( 2025-01-04 14:40:04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通***蕊: ( 2024-12-30 13:35:07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訾***雰: ( 2024-12-24 08:21:02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宫***玉: ( 2024-12-22 22:25:08 )

    我说完了。

  • 网友 寇***音: ( 2025-01-01 21:11:25 )

    好,真的挺使用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