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数字媒介变革书系)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数字媒介变革书系)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数字媒介变革书系)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数字媒介变革书系)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数字媒介变革书系)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数字媒介变革书系)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数字媒介变革书系)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数字媒介变革书系)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数字媒介变革书系)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提出“网众”与“网众传播”的概念并围绕它们展开系列探讨,包括网众传播的语境、行为主体、媒介,以及其中的信息流动、群体行为和权力博弈。通过对近年来一系列典型案例的分析,本书意在考察新媒介生态环境中的媒介(数字媒体)、人(网络化用户)与社会(中国社会)三者间充满张力的互动关系,以求更好地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冲突与机遇并存的世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网众传播的崛起
第一节 为什么研究网众传播
一、传播与媒介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跨越“起飞点”
三、大众传播网络化
四、媒体系统大变局
五、“网络传播”概念的不足
六、研究问题
第二节 关键概念
一、关于人群的种种想象
二、网络化用户:人群的“主体性”与“网络化”
三、网众
四、网众传播
第三节 理论取向与方法
一、结构中的主体
二、“社会史”范式与“媒介去中心化”
三、实证与阐释
四、研究方法
第四节 相关研究简述
一、网络社会与社会网络
二、互联网与web2.0
三、受众研究
第五节 本书基本框架
第二章 网众传播的语境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媒介图景
一、大众社会
二、网络社会
三、媒介图景
第二节 21世纪中国的ict
一、何谓ict
二、中国ict发展与现状
三、中国与全球ict发展之比较
四、中国政府发展ict的原因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网众与非网众
一、网众的构成情况
二、网众传播对非网众的意义
第三章 网众:网众传播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 网络化:信息网络与社会网络的融合
第二节 信息过滤机制:搜索引擎与协作过滤
一、过滤机制之一:搜索引擎
二、过滤机制之二:协作过滤
第三节 赋权:网众的生产能力与行为
一、受众与生产
二、生产“内容”
三、生产“渠道”
四、生产“社群”
第四节 约束:趋于真实的身份和越来越少的隐私
一、“超级全视监狱”
二、趋于真实和固定的身份
三、隐私新观念
第五节 走向群体智慧还是群体极化?
一、群体智慧
二、群体极化
三、更好还是更糟.
四、反对决定论:网众的选择
第四章 社会性媒体:网众传播的工具和空间
第一节 社会性媒体的特征
一、所有者隐身幕后
二、人人均可参与
三、形成社会网络
四、用户创造内容
五、化内容为源流
六、不同社会性媒体之间网络化
第二节 社会性媒体的种类
一、个人出版与个人广播
二、公共讨论与在线论坛
三、推特:微内容广播流
四、对等通信和群体沟通
五、内容共享和大众分类
六、社交网站
七、协作编撰和你问我答
八、虚拟世界
第三节 大众媒体与社会性媒体的实力对比及变化趋势
一、社会性媒体兴旺与大众媒体改造
二、以美国报业衰退为个案的探讨
三、中国的大众媒体与社会性媒体
四、未来将会怎样
第五章 信息流动:网众传播的特征与模式
第一节 被规制的网众传播
一、四种规制力量
二、中国网众受到的规制
第二节 《系统》在博客圈中的传播
一、关于《系统》
二、《系统》一文的“消失”
三、《系统》全文在博客圈中的扩散
四、关于《系统》的信息流动的分析
第三节 五个网众传播案例中的信息流动情况分析
一、《wip报告2009》
二、“最牛钉子户”
三、“华南虎照事件”
四、“艳照门”
五、“广元柑蛆事件”
第四节 网众传播中信息流动的特征
第五节 网众传播的模式
第六章 抵抗规制:网众传播的群体行为和文化
第一节 作为社会性媒体的smthbbs
第二节 2005年“高校bbs实名制事件”
第三节 smth被整治的过程
第四节 smth用户对规制的反应
一、smth站内的在线反应
二、smth站外的在线反应
三、离线反应
第五节 用户行为分析
一、人际互动和信息流动
二、用户的角色与权力
三、抵抗性认同
四、引用权威文本
第六节 “实名制事件”结果
一、规制未达目的
二、抵抗难说胜利
第七节 “实名制事件”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第八节 网众的“文化抵抗”
一、“很黄很暴力”:“对不起,这个世界很黄很暴力”
二、“网络神兽”:“它们活泼又聪明,它们调皮又灵敏”
三、“给名画穿衣服”:“将反低俗进行到底”
四、“网瘾战争”:“岂能因声音微小而不呐喊”
第九节 从“文化的抵抗”到“抵抗的文化”
第七章 权力博弈:网众传播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对网众传播的再思考
一、工具与场域
二、权力的博弈
三、权力博弈分析
第二节 网众与大众媒体的权力博弈
第三节 网众与政治力量的权力博弈
第四节 网众与市场力量的权力博弈
第五节 网众传播中的信息操纵
第六节 网众传播与公民社会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何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教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读博期间由国家公派赴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研究所访学16个月。
一个活跃的网络化用户。也是媒介与传播研究者。观察者和实践者,近期研究兴趣包括数字媒体、”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提出了“网众传播”的概念,以弥补“网络传播”、“大众传播”等概念在分析数字媒体环境中种种新兴传播现象时的不足。
“网众传播”指的是由“网众”发起和参与,由“社会性媒体”中介的传播模式、现象与行为。
网众传播是一种现实层面的新范式,体现在信息流动、人际关系形成发展、社会网络化和权力互动模式等各方面的变化。本书通过近年来一系列典型网众传播案例的分析,力图展现信息传播新范式的冰山一角。
同时,网众传播也是一种理论层面的新范式。本书围绕网众传播展开了广泛探讨,包括网众传播的语境、行为主体、媒介,以及发生在其中的信息流动、群体行为和权力博弈。由此考察媒介(数字媒体)、人(网络化用户)与社会(中国社会)三者间充满张力的互动关系,更好地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冲突与机 遇并存的世界。
------------------------
封底推荐语:
本书是近年在信息传播技术与社会这一热门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新锐力作。在“网络社会”这一基本理论框架下,何威博士高屋建瓴,富于创建地阐明了“网众传播”这一重要概念,并从多方面和多层次系统地分析了由“大众传播”和“网众传播”共同构成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传播系统与传播格局,从而为当下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本书不但立意高远、思路清晰、论述严谨、资料丰富、行文流畅,并且在主体与结构、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把握上游刃有余,体现了难得的辩证取向。本书在传播研究概念化和理论创新方面的贡献非同一般。
——赵月枝(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教授,全球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
本书是一部有创见、高水平的新媒体著作,有关分析与论述不仅为国内学界提供了富有启发的思想,而且站在国际学术前沿贡献了中国学者的聪明才智。作者在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我有幸见证其成长历程,又在第一时间读到这部心血之作,不禁为之感到快慰而欣然!
——李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网众”是何威提出的一个新的集群概念。“网众”概念得自传播学研究,是从被动的“受众”,到主动的媒介“使用者”,再到积极的“网络化用户”,经逐步修正而得出的。“网众”是社会性媒体的使用者,身兼网络信息接受者与网络内容生产者等多重身份,是创造网络新世界的积极群体。“网众传播”研究是对网络社会新的传播群体和传播方式的概括和提炼。《网众传播》一书立意深远,视野宏阔,对网众群体及其传播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传播生态和结构化特征做了全面的扫描与深入的分析,案例丰富,提供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郭镇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本书基于对互联网信息传播趋势的深刻了解,对这一趋势下催生的网众群体的形成原因、结构特征、演进形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网众为主体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影响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解析。这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 其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认识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及规律的新视角,而且为探索人类数字文明形态与现实文明形态之间的能量交换的特点及规律提供了新思考。
——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新旧媒体的融合影响着权力和信息如何跨越社会、地理与技术而分发。何威提出“网众”概念,强调人与人的联结,为观察数字化网络时代公共文化如何变化展现了 一个有趣的视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关Web 2.0与社会性媒体的传播内涵的探讨,重新激发了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有关网络的民主化内核的讨论。何威有关网众博弈多元模式的分析,给这一讨论提供了一种更加丰富和更加精妙的叙述。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精彩短评:
作者:朱雀 发布时间:2022-11-24 19:02:33
@2020-09-02 10:45:33
作者:伊卡洛斯 发布时间:2011-06-26 17:05:07
网众三个特征:个体的互动关系是真实存在而非想象性的;作为群体是跨越生活现状存在的;松散而动态的。
对于如何获取传播信息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大众媒体靠多年来塑造的品牌(brand),而社会化媒体则是靠发起和参与网络化用户所积累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tial)和信任(trust)
传播力越来越从组织手中流向个体,而传播力同时也越来越逐步吞没了创造力,我们的意见领袖们一直在宣扬着“义理正确大于事实正确”的价值判断……
作者:Mr.Beginner 发布时间:2012-10-14 22:40:46
网众这个概念确实很精准,何老师。
作者:该用户不在服 发布时间:2013-01-27 20:00:17
观点很新颖,很有参考价值,但废话略多。
作者:迟恩 发布时间:2015-09-06 09:44:06
概念,逻辑都很清晰,虽然写在没有微信的年代,但拿到今天也很适合。
作者:魏小河 发布时间:2018-05-28 01:11:33
不佳
深度书评:
本书序言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兼斌教授)
作者:maomy 发布时间:2011-06-24 11:28:03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性,这是不容置疑的。但社会演进的步伐不是匀速的,一如社会中不同人群在诸多方面特征的差序分布并非等差一般。社会的演变可以有很多因素促发和推动,其中,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在和平年代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技术早已成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特征的关键要素,且对于社会的上层建筑的结构和形态的影响也日益深入。就信息传播技术的社会影响而言,互联网进入中国后的这十多年,以及今后的十多年,必然是具有特殊历史重要性的。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通讯传播网络之覆盖的时代。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态,必然呈现诸多与此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所不同的特征和形态。考察网络社会与此前不同技术特征下的各种社会的差别,其中的一个维度是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结组织方式呈现出的可能性和灵活性。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普通民众——即通常所谓的草根——能够如此大规模的获得赋权,使他们有机会和能力去借助其所生活的社会中最基础的、对大多数人而言最终会变得触手可及的信息基础设施,来设计、调配、组织其日常生活。
另一方面,技术也从来不会自动转换为或者导致社会形态的演变。社会形态的演进必然是多种因素相互结合、借力而获得综合推进的。在我国,信息传播技术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转型正好交结在一起,使得新世纪的头十年中,信息传播技术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演变和转型中承担了尤为特殊的角色和使命。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普通的民众,无不对这种社会基础信息设施的演变所带来的影响有深切的体会乃至敬畏。信息传播技术如何为我所用,是网络时代政府、企业乃至普通网民不得不思考和面临的问题。
但身处网络时代,要理解和认识网络社会的种种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又是极为不易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一方面固然是“只缘身在此‘网’中”,即我们本身处身的这个环境和时代如此快速多变,使得“应对当下”常常成为大多数人最典型的一种生存常态,更深层次的观察和反思根本无暇顾及;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网络社会本身具有的复杂性,不是简单的外推此前的社会型态特征可以完全加以描述、理解乃至解释的。无论是类比也好,隐喻也好,的确都能够有助于我们对新生事物的了解;但另一方面,运用原有的模型和概念来认识新生事物,本身也有误导我们对新生事物的重要特征的理解、麻木对新现象背后的规律之认识的危险。因此,对于有志于解读、理解信息传播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学者而言,保持警醒、具有理论创新的自觉是十分必要的。
何威博士的这本以“网众传播”为题的专著,副标题是“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公民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这个副标题与其说是对本书内容的概括,不如说是对作者内心围绕此研究所展现的学术志趣和雄心的告白。“网众”及“网众传播”等概念的提出,无论就其概念界定的恰当性和必要性,还是其作为我们理解、分析甚至日常交流沟通的概念工具的适用性,读者大可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作为一个年轻学者,其在博士论文研究中选择这样一个极富挑战的题目,并且能进行如此系统、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建构,这份勇气和豪情,以及经年积累所显现出来的理论素养,无疑是值得我们赞赏和敬佩的。
作为何威曾经的老师和同事,我有幸在他在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多年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和他有比较深入的交流。这本书的内容,准备时间很长,但真正动笔到初稿写就相对较快,完全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当然,从博士论文到专著,作者又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充实和补充,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这个研究结晶的分外看重。这样的精神,即对发表物的负责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对于一个决心以学术作为终生职业的年轻学者而言是,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在这样一个信息和文本资源极大丰富甚至常常过剩的时代,要使我们所写不成为过眼烟云般的网上垃圾——更不要说不朽,唯一的途径是你必须真正对自己所拿出去给他人看的东西注入心力和思考,有予人启迪的内容,并有让人愉悦的体贴的结构和形式上的设计。文本如此,一个学者在学界的生存法则同样如此。
我衷心希望,这本专著只是作者辉煌学术生涯的第一个足迹。我期待着作者以其敏而好学的精神,持续的为我们贡献他对这个伟大时代的独特的观察和思考。
是为序。
金兼斌
2011年1月8日于宏盟楼
本书序言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
作者:maomy 发布时间:2011-06-24 11:26:36
进入计算机时代以来,人类的传播行为、传播观念、传播理论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个人电脑的出现是个体的人与计算机的第一次结合。在PC平台上,人的无限创造性通过DOS、WINDOWS和各种人机交互界面的帮助,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文字处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媒体演播系统等各种信息处理软件的不断出现和更新,使人们重新认识信息、信息处理和信息传播的意义。互联网的出现,把无数个体的信息终端连成一个整体,使人们不仅在实体空间里,而且在虚拟空间中也构成人群、社区和社会。各种移动信息终端的出现,使网络传播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信息交流从理想变为现实。
从表象看,由信息传播技术(ICT)帮助构成的网络化传播涉及的是媒体形态,是信息终端、传输渠道,网络环境;透过表象,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核心元素仍然是人,是人的思想、人的愿望、人的行为。人是信息传播的起点和终点,通过人的行为而作用于社会是信息传播的动机和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信息技术和媒体形态,都是服务于目的或动机的手段和过程。何威关于“网众传播”的思考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在今天的信息社会环境中梳理和辨析人类传播行为的钥匙。
我在《信息社会4.0》一书中曾把信息社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0是信息技术运用,2.0是信息产业发展,3.0是信息经济影响,4.0是信息社会建构。信息社会4.0 实际上谈的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推动,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何威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拓展完成的《网众传播》一书从辨析传播学理论入手,通过大量的案例和量化分析,对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信息传播技术与社会形态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了认真梳理和深入剖析,为我们理解今天的传播行为、媒体环境和社会形态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框架和创新明显的学术思考。
何威的著作对目前理论界普遍使用的网络传播一词提出质疑,认为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不属于同一个逻辑层面。他摒弃了“网民”和“受众”的说法,提出并解读了网络化用户的概念和内涵。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网众”与“网众传播”的概念。他提出,网众是网络化用户组成的群体,网众传播指的是由网众发起和参与,由社会性媒体中介的传播现象、模式和行为。他从行为主体、传播特征的角度分析了网众和网众传播的六大特征、八种类别,发现了一些网众传播的规律和可能的理论模式。特别是他对网众传播过程中信息流动中过滤与规制的研究,通过大量的案例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了坦诚的剖析和理性的思考,这种研究态度和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何威的著作是从博士论文拓展而来,但他的研究不是从概念出发的纯理论研究,从他1996年到清华读本科开始,他就是带着强烈的入世愿望从事学习和研究的。何威在本科阶段学的是中文,同时他被推举为清华学生电影文化报纸的主编;他在硕士阶段学的是传播,同时又是全国著名网站水木清华的版主。硕士毕业后,他以公务员的身份,在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工作两年后,又带着实践中的困惑和思考,毅然辞职返校攻读新媒体方向的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期间,除了在课堂上图书馆的攻读外,他不断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的方式接触学术前沿。
在论文写作阶段,他获得了去英国西敏寺大学一年半访学的机会。这段经历开拓了他的国际视野,训练了他在西方学术语境中参与国际学术对话的能力,同时也促使他在全球时空范围建立坐标系,重新思考博士论文的学术定位。从英国回来后,我与他就论文的写作进行了多次交流。我明显感到,他的论文更注重数据、案例和量化分析,原来的以个人表达为特征的创新,转化为以理性分析为特征的严谨,也更能听进不同甚至是反面的意见。
作为青年学者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他是认真的、努力的、花了心血的。但作为学术道路上的第一个台阶,这本书从体系的完整、观点的准确、分析的科学等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的完善和修订。在他把书稿交给出版社的时候,正好他的孩子问世了。我想,为人子,可能关注的是呈现;为人父,可能需要的是奉献。不管是写文章还是做人,从个人表达到社会责任,是一个转折,也是一种提升。希望何威以凝聚他心血的这本书和他的女儿为见证,坚持独立思考、批评精神、创新愿望、务实态度,在世界时空的坐标里,做一个好父亲、好学者。
是为序。
熊澄宇
2011年1月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7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6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6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中评(140+)
- 速度慢(479+)
- 好评多(545+)
- 差评少(82+)
- mobi(473+)
- 排版满分(225+)
- 目录完整(612+)
下载评价
- 网友 权***颜: ( 2024-12-17 09:52:40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权***波: ( 2025-01-09 23:00:14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利***巧: ( 2025-01-01 10:34:44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石***烟: ( 2024-12-17 12:29:03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汪***豪: ( 2024-12-14 04:27:49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仰***兰: ( 2024-12-22 18:04:15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宫***玉: ( 2024-12-14 01:34:54 )
我说完了。
- 网友 堵***洁: ( 2024-12-16 09:14:43 )
好用,支持
- 网友 宓***莉: ( 2024-12-12 12:09:05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晏***媛: ( 2024-12-18 00:31:09 )
够人性化!
- 2024中考真题汇编道德与法治初中考试题通用版详细解析复习题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中高职衔接系列教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统计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Sun Prints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伶牙俐齿英语口语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美国顶尖寄宿高中100校(第三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英文报刊精华集萃(第四辑)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锐志系列2014会计试卷及真题精析(财经法规+会计基础+电算化 共3册附光盘)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城域外的呐喊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她世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7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5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