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丛书:铁流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红色经典丛书:铁流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雨天不打伞 发布时间:2022-10-16 12:50:50
佩服作者的选题,但是论述有些散漫,推论多于实证
作者:齐物秋水 发布时间:2018-02-14 23:45:04
六个剧本,加知堂译《财神》,目前读过的阿里斯托芬。
作者:沐风庄主 发布时间:2009-12-03 09:19:33
给年幼的朱翊钧看看还成,有好多道德说教的,很多并非历史真相
作者:鬼武者 发布时间:2023-01-13 20:51:02
入门友好
作者:Ananda 发布时间:2024-02-19 11:49:12
在春节返程的车上读完。1、重新审视自己和物品的关系:「活生生」享用,而不是「死沉沉」占有。2、无意义的购物行为是为了抒发内心的压力,找到压力的根源,解决它,而不是囤积物品掩盖它。
作者:樵诗 发布时间:2017-11-02 00:56:01
这本书试图把社会学和传播现象的研究进行结合,提出了一个可供分析的“结构性—能动性框架”。书的篇幅比较长,看着看着就容易失焦,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学和传播的结合也不够具备吸引力。
深度书评:
《植物大战僵尸》中关于都市农业的隐喻
作者:乔贰狗 发布时间:2013-02-19 22:01:15
俞孔坚的《回到土地》里提到了四种自然:天然的山水和森林称为第一自然,农业的田野和果园称为第二自然,园林称为第三自然,而后工业的、城市废弃地上的自然景观称为第四自然。第一自然美丽却充满了未知和危险;第三自然似乎贴着阶级的标签,普通人消费不起,华而不实;而第四自然虽然真实但欠美观。“唯有这第二自然的田,美且善,善且真,是一种生存的艺术”。(俞孔坚语)
都市农业,顾名思义,就是第二自然(田)在都市的延伸。这种模式可以从植物大战僵尸这款游戏里得到很好的体现。细细思考下去,竟然可以的惊讶的发现,《植物大战僵尸》在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竟然是一款隐喻性、讽刺性很强的游戏。
植物的隐喻
一 理想的生活模式
现代都市,尤其在中国,人们住在高楼大厦中,远远地离开土地,对最朴素的粮食怀着漠然的态度,与自然与土地的关系渐渐紧张。用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来看,这种生活模式简直糟透了。
植物大战僵尸就给现在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从前有个屋,屋前有亩田,田里还有条小水塘,塘里养着鱼。玩过游戏的都知道,要想成功地阻击僵尸的进攻,就必须统筹规划各种植物,由于时间的紧迫和僵尸的丧心病狂,我们必须在很短时间内做出决定,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十分了解游戏中每种植物的特性,充分考虑他们之间相互配合的可能。
在现实当中自然没有吃人脑袋的丧尸,人们可以更加耐心地在房屋周围布置心仪的植物,充分地了解他们,像《龙猫》里那个小姑娘一样,怀着惊喜的心情,看着他们发芽,成长,成熟。海子曾经精确地描述过这种理想的生活模式:“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果在游戏里的场景中除去僵尸,它的意境倒是和这首诗很贴合。
但是,要是以为,这种模式只是一味地模仿农村,回归农田就大错特错了。植物大战僵尸里就用整整一关来撇清了这种联想。
细细思考一下,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游戏居然用屋顶上种植植物的那一关来隐喻生态建筑!虽然是狭义上的绿色建筑,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一眼出来,这是在城市当中大型公共建筑喜欢用的一种手法:屋顶绿化。凭借着这一点,游戏里的生活模式也就摆脱了农村的烙印,被贴上了城市的标签。
在城市中,这种模式,可以让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人与建筑和谐共生,而在游戏中,这种思想体就现在了人、植物与除草机(代表建筑)互相配合,阻击僵尸的游戏设定中。
二 植物的作用
《植物大战僵尸》用屋顶绿化的方式隐喻了生态建筑。毫无疑问,植物可以为建筑提供阴影和富氧环境空间,但对于现在已建成的绝大多数建筑,植物在降低建筑能耗上能起到的作用非常小,这些植物在建筑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只是观赏性的景观和建筑师标榜的理念而已。
马斯洛告诉我们,人类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观赏性的景观对应着归属与爱的需求,级别稍高,只有在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适当满足时,这种需要才会充分出现。这就意味着,人们对于这种观赏性景观的需要不是必须的,在公共场合,要是有人破坏,人们不一定会自发地去保护。由于这种需求关系的不稳定性,会大大影响观赏性景观的质量。例子很多,比如一旦居住小区里的物业换了几换或者干脆消失了之后,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就会急速下滑。
这里《植物大战僵尸》又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降低景观的需求层次!游戏中的植物不光光是观赏性的,他们有很强的攻击力和防卫力。这些让人肃然起敬的植物,满足了主人安全的需要。安全需要是低等级需要,是人类本能的需要,是必不可少的。人们依赖这些能保护自身安全的东西,当有人来破坏的时候,人们会自发地反抗,这种长久而稳定的需求关系可以保证植物的质量。相比于观赏性的植物,游戏中更需要这种能给人带来安全感的植物。也正是因为这样,游戏里我们才会去疯狂的戴夫那里买道具,不断研发新的植物。
由此引申到第二自然(田)在城市的延伸----都市农业的概念上来。都市农业作为一种生产性的景观,不仅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吃),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归属与爱的需要(观赏)。这有点类似与文丘里在《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一书中提到的“两者兼顾”。因为需求层次低两级,这种生产性的景观自然比纯观赏性的景观更有生命力,在都市中更加站的住脚。君不见湘江枯水期时沙滩上农田么,很明显它已经成为了长沙的一道奇特景观:尤其在油菜花开的时候,不仅有很多的踏青者,甚至还有拍婚纱照的情侣。在湘江边的农田这种生产性的景观中,我们可以真正体会“听取蛙声一片”的野趣,真正意义上的回到土地而不是永久的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而不知。
同时,长沙城里,最常见的街道景观是樟树。樟树是常绿乔木,它的“常绿”不是不落叶,而是春天新叶长成后,去年的老叶才开始脱落。其实不管一年四季,只要一到刮风天,地面会铺上满满一层樟树老叶,这样的城市景观未免重复与单调。由于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长沙也许不适宜种植类似梧桐的落叶乔木,但是试想,如果在城市当中添加生产性景观的农田,农作物根据各自不同的周期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与形态,那么在城市中就会形成欧阳修笔下的那种美妙的景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
三 可持续的景观
和《愤怒的小鸟》类似,《植物大战僵尸》也是通过武装各种植物,安排他们互相配合来完成阻挡僵尸的任务。当我们布局完成时,屋前整个花园里种满了植物,花园就像一部自动运行的机器,通过光合作用自发摄取能量,当僵尸来临的时候自行发射各自的炮弹。这时候我们只需要不时优化一下植物们的结构,收取一下金币银币就行了,不需要很频繁的操作。
很明显,《植物大战僵尸》里存在着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这套系统包括4个组成,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在游戏中都可以找到一一的对应。游戏中的非生物环境是花园和水塘,也包括了设定的各种不同的天气;生产者是向日葵和蘑菇这一类生产阳光,能够直接输出能源植物和菌类;豌豆射手,火爆辣椒等一些有武力输出的植物是消费者,而僵尸可以看成是系统的分解者。这样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有自我延续的能力,所以在游戏中,如果把这个系统顺利地建立起来,那么我们就只需要进行极少的操作,安逸地等待植物把僵尸消灭就行了。
在这里,《植物大战僵尸》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城市景观中,应该尽可能提高植物的多样性,最好让景观自己拥有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即追求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都市景观可以算是都市生态系统的载体,要使都市的生态有自我延续和自我恢复的能力,都市景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由复杂动植物和微生物所构成的生物群落和复杂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及循环过程所构成的生态系统,比只有单一物种和简单的生态过程构成的系统更有持续性。”(俞孔坚语)不过,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都市景观中,占绝大部分的只是好看的观赏性植物,生态结构过于简单,对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作用不大。
这里又要举湘江边的农田为例。湘江的枯水季节,水位下降,裸露出一大片滩涂。这片河滩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耕种。而且江水离农田很近,灌溉十分方便。往往在这个时候,有很多喜欢钓鱼的市民拿着鱼竿,带着凳子,在田边岸边一钓就是一个下午,听着蛙声吹着江风,就算钓不到鱼也能放松身心。等到水位上涨,农人们也都已经把植物收割了,江水再次覆盖土壤,经过流动江水的冲刷,土壤完成了自我更新,又变得肥沃起来,等待来年江水退去再次被耕种。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人们根据自然规律播种与收获,土壤也随着水位的起落自我更新,形成了一套完美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另外,由于湘江堤坝远高于江水退掉后的农田,人在堤坝上处在一种舒服的俯视视角,所以在湘江风光带上游玩散步的人们是很愿意趴在栏杆上看农人在田间劳动的。再加上农田景观特有的肌理,亲切的颜色,往往能勾起人们的乡土情怀,这在城市当中非常的宝贵。所以,我认为湘江边的农田是景观都市农业的神作,这不是由建筑师或者规划师设计出来的,而是人与大自然合力开发的。我甚至怀疑,这种生活模式曾经延续了千年,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在还存在在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夹缝中,保住了土地在城市中最后的尊严。
僵尸的隐喻
《植物大战僵尸》中僵尸的隐喻实在是太明显,其实都不能算是隐喻了。一群僵尸,头戴着铁桶,手拿着梯子,有的甚至还驾驶着重型机械(冰车),发出阴森的吼声,浩浩荡荡朝着房子进发,让人不产生联想都难:这群僵尸怎么这么像强拆队?
由此,我想,《植物大战僵尸》已经完全摆脱了休闲益智的游戏属性,一步就跨入了批判现实、讽刺现实的伟大作品行列。
继续往下引申,游戏中合力对抗僵尸的人、土地和植物象征着一套可持续的生态系统,象征着人与土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僵尸则代表着城市化、现代化以及拜金主义对以往的土地结构,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对传统文化的侵蚀。
而人类怎么反击呢?游戏中的植物们似乎也给了我们一种答案----用都市农业来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
游戏中我们成功击退了僵尸,而在现实中呢?
这盛世最终如你所愿
作者:苏二读书 发布时间:2017-12-13 16:56:46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作为开国元勋,一代伟人,毛主席的功业从文革后到现在一直被后人评说,各种说法都有,甚至出现了很多把他的一切都推翻的毛黑,个人觉得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国人爱读历史,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演绎了各种表现出残酷政治和冷漠人性的斗争版本,所以对于后来发生的事情,无论是指点江山的英雄人物,还是令人叹息的悲情事件,人们总是不自觉的想把原来的历史规律套在后来发生的事情上,得到验证,并掺杂自己的感情色彩,加以评论。我们在评说毛主席时,也是一样。
那如果一个外国人写中国人物传记,会不会视角不一样呢?外国人本身不是中国人,受我国传统的历史史观影响小一些,又有西方思维的观点。这倒不是说外国人写的中国人传记就一定比中国人自己写的要好,而是说整体上观点会相对比较中立一些,可以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就像迪克•威尔逊撰写的这本《毛泽东传》,以毛主席的政治生涯为主线,兼顾其他领域并穿插个人生活的写法,揭秘了他的那些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如何为此而奋斗,以及他最后是怎样失败的。这里的失败是指大跃进和文革。
迪克•威尔逊是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早年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获文学、法学硕士学位,后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性刊物《中国季刊》担任主编。威尔逊在研究当代中国历史和人物方面有非常深厚的造诣,其重要著作有:《毛泽东传》、《周恩来传》、《长征,1935年》、《亚洲的觉醒》、《人类的四分之一》等。其中就以这本《毛泽东传》影响最大,被认为是全球毛泽东研究领域里最权威、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他通过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再现了毛主席本来面貌,并对其功过是非做出客观的评说。
敢于反抗的天性
“反抗”这个词,可以说在毛主席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不管他是正确,他是不正确,他都敢于反抗。
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不让他读书,让他帮家里干活,他反抗,甚至以自杀要挟;建立江西根据地后,上海中央的政策不正确,他反抗,拒不执行;上海中央迁到江西根据地后,不正确的政策,他还是继续反抗,哪怕是被降职处分;建国后的经济建设中,他继续他反抗的精神,无论是他的敌人,还是朋友,都被他一一打倒在地。
现在年轻人学习的典范
现在的年轻人总是感慨自己是个普通人,没有什么天赋,抱怨自己多努力,却没有结果。其实伟人也是一样,只是他们更努力,更脚踏实地的努力,而不是现在所说的只感动了自己,一片忙碌的假努力。
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做了几件事对于他的思想形成作用很大:
良师,益友,读书,健身,实践。
毛主席中学时期的老师,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学贯中西,支持新文化运动,对于年轻的毛主席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他也在这个时候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蔡和森等人,甚至在学习贴大字报来征友,这种勇气,也是异于常人。对于读书,他是嗜书如命,而且他读书,特别喜欢做笔记,就在书上做笔记,随时写上他的想法,可见他是个思维敏捷的人,到了建国后,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照片中,也能看到他的书房,床上都是书,甚至还有很多出版商以毛主席临终前看的什么什么书为噱头卖书。毛主席也不是那种只知道死读书的书呆子,他是一个课外活动非常多的人,尤其是锻炼身体,报效国家,先强身健体,年轻的毛主席在冬天用凉水擦拭身体,最喜欢的是游泳运动,即使七十二岁高龄还畅游长江。除了读万卷书,他还不忘行万里路,跟几个同学一起徒步考察了湖南一些地区的民情。
而且年轻时候的毛主席也是面临跟现在年轻人一样的贫穷,从头开始,别人看不起。书中这样写道:
“他不得不卖掉唯一的冬衣,买了一张去上海的车票。在上海,他靠给人洗衣服谋生。他写信告诉长沙的朋友说,洗衣并不累,但来回得坐公共汽车收衣服、送衣服,挣的许多钱就这样浪费了。”
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员时,他也抱怨说:
“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
但即使这样,他仍然不忘了交友,读书,奋斗。
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领袖的特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这样几句话:“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长征途中的毛主席在遵义也是面临同样的情况,“左倾”路线的失败已经证明,这个时候需要能够站出来拯救革命的人。
毛主席站了出来,相比较“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是非常具有领袖特质的。
他原来就做过领袖,对于形势一直也有自己的判断,尤其是军事斗争的策略,他已经用不断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而这恰恰是现在最需要的,但是这样还远远不够。
同时他又能够提出抗日的口号,明确的爱国的呼声,就像丘吉尔一样,把握国民的最深层的情怀激发出来,激励他们去战斗。原来没有目标,一盘散沙,逃亡的军队,马上变成了一支充满凝聚力,目标清晰,战斗热情高涨的队伍。
而且在他敢于冒险的军事策略下,多次化险为夷,取得胜利,更加奠定了他的领袖地位。他天生就是具有领袖气质的人,就像刘秀,朱元璋等人一样。
论如何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
在延安时期,迪克•威尔逊把毛主席的生活分为三件事:政治,女性,阅读和思考。
政治是指工作,女性是指这个时期跟江青在一起,而阅读和思考占了他其余大量的时间。
迪克•威尔逊在书中这样描述在延安时期的毛主席:
“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也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这是思考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我们可以作为借鉴哦。他花费大量时间为自己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寻找哲学基础,同时进行理论创作,比如《论持久战》等著作就是这个时期写出来的,这些著作跟他前期在井冈山写的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一起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关于后期的就不评价太多了,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项他自己主导进行的最大的实验都失败以后,他也开始反思,任用华国锋,储备邓小平,考虑到当时的形势,我们也很难说这不是他刻意的安排。
我觉得最为人诟病的是关于他的爱情,很多人说他对爱情不忠诚,杨开慧也好,贺子珍也好,都对他和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他却像走马灯一样的换人。对于杨开慧的感情,他是很重视的,对于贺子珍,也是抱有很大的同情,至于后面的发展,我也很难找出来理由去开脱,
只能用人无完人来解释,就像他在那两项实验里做的一些事情一样。
后期的缺陷
这个我就用书中的原文直接表现吧,迪克•威尔逊是这样说的:
“尽管毛有着光辉的思想,有和农民打成一片的真挚情感,后者使他产生了高度自信并决心实现他的理想,但是,毛缺乏让理想和情感发挥效用的实际的政治与管理技艺。他也没有起码的在一群政治家和管理家着手实现其理想的工作中进行指导的能力。促使他登峰造极、稳居领袖高位的精力出自他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又悲剧性地妨碍了他信任那些有着同样理想并能和他一起工作来逐步实现理想的同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未来几代人可能会谴责毛在共产党人统治的第一个四分之一世纪里,没能有效地利用国家的政治安定局面。那个时期,在令人发狂的政治口号喧嚣起来以前,本来可以在斯大林主义模式的基础上做更多的事,建设国民经济。以后的历史学家也许会说,毛在一个很多人并不关切人的尊严的时代过于热心地坚持维护人的尊严——但是,在经济基础建立起来后,它就变得急需了。毛在“大跃进”中对经济做得太多,而在其他时期又大概做得太少了。如果毛能够把类似“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这样两种其中都含有激动人心的积极因素的实验结合起来,如果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同事并愿意和他们一起共事,中国今天也许处在一种更令人欣慰的境况中。”
“一个人不可能完美无缺,对毛这样一位英雄不能过于吹毛求疵。”
一生的评价
最后,来看一下迪克•威尔逊对于他一生客观的评价:
“研究毛泽东的生平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难度很大的工作。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毛泽东都是20世纪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作为革命家,他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大国中成功地领导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大大加快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作为思想家,他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追求真善美的理论创新勇气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一种符合中国历史要求的思想体系,为落后民族走向社会主义前途开拓了一条崭新的思路;作为军事家,他依据对人民革命战争特殊规律的深刻认识,制定了高超的战略战术原则,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战争奇迹;作为诗人,他留下了一篇篇气势恢弘、才华横溢的千古绝唱;同时,他又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像常人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气质和情感,体验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这一切,构成了毛泽东的历史人格。此其一。毛泽东以其毕生奋斗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和世界的政治格局,在中国现代史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进程中,他始终处于时代潮流的中心,中国革命的轨迹同他的个人经历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烙上了他作为领袖人物的不可磨灭的个人印迹。可以说,不懂得毛泽东,就不会真正理解中国现代革命史,反之亦然,要真正理解毛泽东,也必须对中国半个多世纪血与火的艰难历程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此其二。 毛泽东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发展事业,他的功绩无与伦比,但是他在晚年也出现过一些严重失误,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某些重大问题上,他的真知灼见和错误言行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状况。此其三。”
不过,这本书读起来,主线分的太细,给人一种很拖拉和啰嗦的感觉。
对于后期,其实也可以用另一种角度去理解,对于已经建立的新中国来说,这是他一生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和成果,这也是他的孩子,在他的眼里,当他看到这个孩子的其他家长所作所为会对这个孩子不利,他肯定会出手制止,竭尽所能的出手制止,并且给出了这个孩子自以为健康的成长方式,好让这个孩子茁壮成长,只是他没有想到,是他的给孩子指定的成长方式错了。他发现自己错误后,孩子已经成长畸形,他选择默默的接受改正,但他做的这些,还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了结实的基础(那段时期建造的重工业以及大国重器)
。
不过还好,这盛世最终如你所愿。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6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7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无多页(154+)
- 无广告(343+)
- 不亏(381+)
- 无颠倒(85+)
- 博大精深(443+)
- 内涵好书(679+)
- 三星好评(288+)
- 五星好评(163+)
- 微信读书(338+)
- epub(435+)
- 下载快(315+)
- 值得购买(668+)
- 购买多(545+)
下载评价
- 网友 游***钰: ( 2025-01-01 17:08:34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居***南: ( 2024-12-24 16:40:37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养***秋: ( 2025-01-06 22:30:27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芮***枫: ( 2024-12-22 19:45:29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相***儿: ( 2024-12-19 14:32:47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康***溪: ( 2024-12-19 22:23:58 )
强烈推荐!!!
- 网友 冉***兮: ( 2025-01-08 21:25:36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戈***玉: ( 2025-01-02 16:30:40 )
特别棒
- 网友 饶***丽: ( 2025-01-09 02:47:18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车***波: ( 2024-12-18 06:47:39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孙***夏: ( 2024-12-26 04:18:31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扈***洁: ( 2024-12-30 00:12:14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龚***湄: ( 2024-12-27 14:24:02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京东平台店铺运营搜索优化营销推广打造爆品【正版图书 无忧售后】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英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应试指南(1-4)(音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手指电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人生的智慧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教材帮 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 物理 YJ (粤教版新教材)高二选修 2022春新版 天星教育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国皇帝全传 善从 主编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正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茂陵秋--红楼梦断第二部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超越涨停板 夏斌【正版图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孔雀百万舞者<我爱我鱼系列丛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新型干法水泥设备巡检/全国建材行业创新规划教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3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7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5分
引人入胜:9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8分